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3篇

首页 / 语文 / | 2022-06-27 15:22:28 技巧,阅读,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1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找原话

  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通过上面对阅读理解找原话解题技巧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很好的阅读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2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议论文阅读技巧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3

  中考时,阅读理解是必考题型,主要用于检验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和解题能力的高低。

  那么,到底如何在复*中提高阅读效率,并正确解题呢?概括起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巩固、扩大并活用词汇(包括词组、短语和构词法),夯实语法知识。

  随着社会要求和教学要求的提高,生词和结构较为复杂的长句、难句在短文中和题目中经常出现,没有过关的语言知识,学生很难领会文章,审清题意。因此,扎实的、善于处理词汇、牢固掌握教学考纲中要求的各个语法项目、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辨别意群及正确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均是做好阅读理解的要素。

  2、弄清原文、题干、正确答案项和干扰项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处理原文、题干、正确答案项和干扰项之间的关系,能使自己的思路和文章作者思路相一致,才能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结构脉络、作者的语气态度,人物的性格特征、事情的来龙去脉,使顺利解题水到渠成。

  3、注意积累生活素材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人情风俗、生活方式知识。

  当前的阅读理解选材越来越注重现代化、多样化、知识化和生活化,内容贴*生活,蕴涵着丰富的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知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交际性,常常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情趣和对人、对自然的态度及与世界的交流,就体裁而言,也涉及到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短文,才能不断增强快速捕捉、掌握信息的准确度,也能提高面对较长篇幅阅读材料的心理承受能力。

  4、重视培养正确的阅读*惯,加强锻炼跳读、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

  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方法是:初读文章——看题目——查读文章找依据——初定答案——三看文章找细节——推敲答案——四读文章——终定答案,其中综合了略读、跳读和查读等阅读技巧。

  在第一遍阅读时,可用略读或跳读的方式阅读全文,不必注意细节或具体事实,只求对文章有一个总体印象,了解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基本观点,记住文中的信息方位。

  接着,浏览题目再读文章,可以带着题目有的放矢地在文中圈圈划划、做标记,查找解答题目的依据,避免毫无目的地通读文章,许多局部性题目都可以通过原文中的一两句话直接找到答案。第三、第四次阅读主要是定度答案。

  5、若是做回答问题时,先须把握全文整体意思,弄清文中的人物、发生的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前后逻辑关系及过程,然后再落笔定答案,有些文章的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

  此外,在书写答案时,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限制(如:最多不超过5个词),也须正确书写单词的大小写、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人称、时态、语态等。

  此类题目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文章要整体理解,另一方面问题和答句中已给的词语要领会。问题一般不会过于机械简单,答题的已给词语也一般不会和短文相关词语相同,这是为了考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组织、文章的理解及多种表达形式的掌握程度。

  总之,要做好阅读理解题,除了要花大量精力提高自己的语言基本功。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3篇扩展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3篇(扩展1)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3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1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茵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说明对象是

  13.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3分)

  (1)(2)(3)

  14、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5、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

  1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答:

  阅读理解答案:

  12病毒

  13病毒结构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自己不能完成生化反应.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1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病毒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15不能去掉。“大多数”和“有的”只是指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全部了,就和实际情况不符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本文介绍了病毒的结构及生理特性,告诉人们病毒可以防治,并不可怕。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2

  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11.题目“微笑的可乐”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2.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①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

  ②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

  13.开头画线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4.请对“爷爷”或“我”的形象作赏析。(5分)

  阅读理解答案:

  11.题目含义:冰镇饮料及其带来的美好、成功的生活。(4分,意*即可酌情给分)

  12.①写“我”因车祸致残后,从此失去了欢乐,深感悲伤与羞耻。

  ②写“我”第一次拄着拐杖通过马路,终于战胜自己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深感激动。(4分,每小题2分,意*即可酌情给分)

  13.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3分,一点1分)

  14.爷爷勤劳、沉默寡言、关心孩子,善于教育孩子,使“我”走出了车祸的阴影。

  或:“我”因车祸致残后变得悲伤胆怯,沉浸于哀愁和无助中不能自拔,在爷爷的引导与教诲下终于走出了车祸的阴影,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5分,意*即可酌情给分)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3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2)环境描写的作用(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1)表引用(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了解某句话在阅读理解文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

  (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学会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结合所给问题去阅读

  阅读全文之后就要开始进入做题阶段了,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应该学会带着试卷上所给的问题去阅读,一边思考一般阅读,能够迅速的找到想要的答案。还有一个小技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倒读法”,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并且,倒读可以直接的去理解题目和文章中叙事的人物、或者地点,可以一目了然

  5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3篇(扩展2)

——中考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语文3篇

中考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语文1

  中考时,阅读理解是必考题型,主要用于检验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和解题能力的高低。

  那么,到底如何在复*中提高阅读效率,并正确解题呢?概括起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巩固、扩大并活用词汇(包括词组、短语和构词法),夯实语法知识。

  随着社会要求和教学要求的提高,生词和结构较为复杂的长句、难句在短文中和题目中经常出现,没有过关的语言知识,学生很难领会文章,审清题意。因此,扎实的、善于处理词汇、牢固掌握教学考纲中要求的各个语法项目、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辨别意群及正确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均是做好阅读理解的要素。

  2、弄清原文、题干、正确答案项和干扰项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处理原文、题干、正确答案项和干扰项之间的关系,能使自己的思路和文章作者思路相一致,才能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结构脉络、作者的语气态度,人物的性格特征、事情的来龙去脉,使顺利解题水到渠成。

  3、注意积累生活素材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人情风俗、生活方式知识。

  当前的阅读理解选材越来越注重现代化、多样化、知识化和生活化,内容贴*生活,蕴涵着丰富的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知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交际性,常常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情趣和对人、对自然的态度及与世界的交流,就体裁而言,也涉及到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短文,才能不断增强快速捕捉、掌握信息的准确度,也能提高面对较长篇幅阅读材料的心理承受能力。

  4、重视培养正确的阅读*惯,加强锻炼跳读、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

  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方法是:初读文章——看题目——查读文章找依据——初定答案——三看文章找细节——推敲答案——四读文章——终定答案,其中综合了略读、跳读和查读等阅读技巧。

  在第一遍阅读时,可用略读或跳读的方式阅读全文,不必注意细节或具体事实,只求对文章有一个总体印象,了解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基本观点,记住文中的信息方位。

  接着,浏览题目再读文章,可以带着题目有的放矢地在文中圈圈划划、做标记,查找解答题目的依据,避免毫无目的地通读文章,许多局部性题目都可以通过原文中的一两句话直接找到答案。第三、第四次阅读主要是定度答案。

  5、若是做回答问题时,先须把握全文整体意思,弄清文中的人物、发生的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前后逻辑关系及过程,然后再落笔定答案,有些文章的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

  此外,在书写答案时,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限制(如:最多不超过5个词),也须正确书写单词的大小写、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人称、时态、语态等。

  此类题目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文章要整体理解,另一方面问题和答句中已给的词语要领会。问题一般不会过于机械简单,答题的已给词语也一般不会和短文相关词语相同,这是为了考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组织、文章的理解及多种表达形式的掌握程度。

  总之,要做好阅读理解题,除了要花大量精力提高自己的语言基本功。

中考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语文2

  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11.题目“微笑的可乐”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2.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①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

  ②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

  13.开头画线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4.请对“爷爷”或“我”的形象作赏析。(5分)

  阅读理解答案:

  11.题目含义:冰镇饮料及其带来的美好、成功的生活。(4分,意*即可酌情给分)

  12.①写“我”因车祸致残后,从此失去了欢乐,深感悲伤与羞耻。

  ②写“我”第一次拄着拐杖通过马路,终于战胜自己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深感激动。(4分,每小题2分,意*即可酌情给分)

  13.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3分,一点1分)

  14.爷爷勤劳、沉默寡言、关心孩子,善于教育孩子,使“我”走出了车祸的阴影。

  或:“我”因车祸致残后变得悲伤胆怯,沉浸于哀愁和无助中不能自拔,在爷爷的引导与教诲下终于走出了车祸的阴影,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5分,意*即可酌情给分)

中考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语文3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茵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说明对象是

  13.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3分)

  (1)(2)(3)

  14、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5、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

  1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答:

  阅读理解答案:

  12病毒

  13病毒结构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自己不能完成生化反应.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1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病毒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15不能去掉。“大多数”和“有的”只是指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全部了,就和实际情况不符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本文介绍了病毒的结构及生理特性,告诉人们病毒可以防治,并不可怕。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3篇(扩展3)

——中考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语文3篇

  中考时,阅读理解是必考题型,主要用于检验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和解题能力的高低。

  那么,到底如何在复*中提高阅读效率,并正确解题呢?概括起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巩固、扩大并活用词汇(包括词组、短语和构词法),夯实语法知识。

  随着社会要求和教学要求的提高,生词和结构较为复杂的长句、难句在短文中和题目中经常出现,没有过关的语言知识,学生很难领会文章,审清题意。因此,扎实的、善于处理词汇、牢固掌握教学考纲中要求的各个语法项目、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辨别意群及正确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均是做好阅读理解的要素。

  2、弄清原文、题干、正确答案项和干扰项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处理原文、题干、正确答案项和干扰项之间的关系,能使自己的思路和文章作者思路相一致,才能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结构脉络、作者的语气态度,人物的性格特征、事情的来龙去脉,使顺利解题水到渠成。

  3、注意积累生活素材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人情风俗、生活方式知识。

  当前的阅读理解选材越来越注重现代化、多样化、知识化和生活化,内容贴*生活,蕴涵着丰富的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知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交际性,常常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情趣和对人、对自然的态度及与世界的交流,就体裁而言,也涉及到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短文,才能不断增强快速捕捉、掌握信息的准确度,也能提高面对较长篇幅阅读材料的心理承受能力。

  4、重视培养正确的阅读*惯,加强锻炼跳读、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

  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方法是:初读文章——看题目——查读文章找依据——初定答案——三看文章找细节——推敲答案——四读文章——终定答案,其中综合了略读、跳读和查读等阅读技巧。

  在第一遍阅读时,可用略读或跳读的方式阅读全文,不必注意细节或具体事实,只求对文章有一个总体印象,了解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基本观点,记住文中的信息方位。

  接着,浏览题目再读文章,可以带着题目有的放矢地在文中圈圈划划、做标记,查找解答题目的依据,避免毫无目的地通读文章,许多局部性题目都可以通过原文中的一两句话直接找到答案。第三、第四次阅读主要是定度答案。

  5、若是做回答问题时,先须把握全文整体意思,弄清文中的人物、发生的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前后逻辑关系及过程,然后再落笔定答案,有些文章的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

  此外,在书写答案时,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限制(如:最多不超过5个词),也须正确书写单词的大小写、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人称、时态、语态等。

  此类题目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文章要整体理解,另一方面问题和答句中已给的词语要领会。问题一般不会过于机械简单,答题的已给词语也一般不会和短文相关词语相同,这是为了考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组织、文章的理解及多种表达形式的掌握程度。

  总之,要做好阅读理解题,除了要花大量精力提高自己的语言基本功。

  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11.题目“微笑的可乐”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2.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①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

  ②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

  13.开头画线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4.请对“爷爷”或“我”的形象作赏析。(5分)

  阅读理解答案:

  11.题目含义:冰镇饮料及其带来的美好、成功的生活。(4分,意*即可酌情给分)

  12.①写“我”因车祸致残后,从此失去了欢乐,深感悲伤与羞耻。

  ②写“我”第一次拄着拐杖通过马路,终于战胜自己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深感激动。(4分,每小题2分,意*即可酌情给分)

  13.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3分,一点1分)

  14.爷爷勤劳、沉默寡言、关心孩子,善于教育孩子,使“我”走出了车祸的阴影。

  或:“我”因车祸致残后变得悲伤胆怯,沉浸于哀愁和无助中不能自拔,在爷爷的引导与教诲下终于走出了车祸的阴影,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5分,意*即可酌情给分)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茵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说明对象是

  13.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3分)

  (1)(2)(3)

  14、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5、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

  1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答:

  阅读理解答案:

  12病毒

  13病毒结构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自己不能完成生化反应.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1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病毒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15不能去掉。“大多数”和“有的”只是指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全部了,就和实际情况不符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本文介绍了病毒的结构及生理特性,告诉人们病毒可以防治,并不可怕。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3篇(扩展4)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3篇

  初一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xx_比作xx,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1)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3篇(扩展5)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3篇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数学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或方程组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这就是方程思想。

  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如运动过程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用方程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已知条件或公式、定理中的已知结论构造方程(组)。这种思想在代数、几何及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一个方程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典型例题1:

  解题反思:

  本题考查的是分式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列出关于x的方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学生在小学就学过简易方程,进入初一后比较系统地学*一元一次方程,初二、初三还将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简单的三角方程等等。到高中后,还会陆续学*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

  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

  典型例题2:

  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学好方程,为以后的数学学*打下良好基础。

  方程的思想,是对于一个问题用方程解决的应用,也是对方程概念本质的认识,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或方程组,或利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换、解决问题。要善用方程和方程组观点来观察处理问题。

  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当一个问题可能与某个方程建立关联时,可以构造方程并对方程的性质进行研究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证明柯西不等式的时候,就可以把柯西不等式转化成一个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1、证明两条直线*行的主要依据和方法:

  ⑴、定义、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行。

  ⑵、*行定理、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⑶、*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内错角或同旁内角),两直线*行。

  ⑷、*行四边形的对边*行。

  ⑸、梯形的两底*行。

  ⑹、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行与第三边(或两底)

  ⑺、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则这条直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2、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主要依据和方法:

  ⑴、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由一个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⑵、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互相垂直。

  ⑶、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则第三个内角为直角。

  ⑷、三角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⑸、三角形一边的*方等于其他两边的*方和,则这边所对的内角为直角。

  ⑹、三角形(或多边形)一边上的高垂直于这边。

  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⑻、矩形的两临边互相垂直。

  ⑼、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⑽、*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这条弦,或*分弦所对的弧的直径垂直于这条弦。

  ⑾、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⑿、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⒀、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于两圆的公共弦。

  ( 1 )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初中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 2 )配方法

  配方法是对数学式子进行一种定向变形(配成 “ 完全*方 ” )的技巧,通过配方找到已知和未知的联系,从而化繁为简。何时配方,需要我们适当预测,并且合理运用 “ 裂项 ” 与 “ 添项 ” 、 “ 配 ” 与 “ 凑 ” 的技巧,从而完成配方。有时也将其称为 “ 凑配法 ” 。 最常见的配方是进行恒等变形,使数学式子出现完全*方。它主要适用于:已知或者未知中含有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二次代数式的讨论与求解。配方法使用的最基本的配方依据是二项完全*方公式 (a + b) 2 = a 2 + 2ab + b 2 ,将这个公式灵活运用,可得到各种基本配方形式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3篇(扩展6)

——初中语文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3篇

  在语文学*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现代文阅读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生,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

  我们知道,阅读理解题是根据选文出的,即:题从文中来。因此,要解答题目,就必须先熟悉选文理解选文,然后再答题。如果连选文都不了解、不理解,匆忙答题,其解答是缺乏根据的,肯定很不准确。要解答好阅读理解题,首先应该分析题型,把握好。

  就题目答案的类型而言,阅读题可分为“背”“抄”“编”三大类:“背”即背答案,就是在答题时把*时积累的记忆性知识一成不变地默写出来即可;“抄”即抄答案,这种题型要到原文中去找现成答案,然后抄录出来;“编”即编答案,这种题能够考察出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难度较大,但只要结合前后文仔细推敲,还是可以“编”出比较准确的答案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浏览选文,整体感知。先花一点时间粗略地浏览一遍选文,先对文章作感性接触,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总体的印象,这样可以避免答题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第二步:分析语段,把握题型。这是第二遍阅读选文,如果选文是多个自然段,则在领会段意的基础上划出层次,给层次安上小标题,给没有题目的选文安上标题;如果选文只有一个自然段,则要划出段内层次,写出层意。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中心句和关键性词语。把握题型就是对选文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并且仔细分析各题属于什么类型。

  第三步:深入理解,细致答题。深入理解就是对选文中重要词句做深层次的分析领悟,这是做好抄、编的前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联系上下文,领悟题目中的深层含义。B、联系选文的立意、主题来理解词句的含义。C、多方面揣摩词句的含义。做到这几点,胸有成竹,才能够准确地答题。不管哪一种类型的题目,答题时一定要紧扣原文,根据选文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敲,“题从文中来,答案文中找”,这是做阅读题的基本原则。

  知识拓展:尤其是现在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全部出自课外,而且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促使我们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它。

  世说新语影响

  《世说新语》是*最早的小说,在此之前,人们都已“三教九流”为代表,不把“小说家”列入其中,认为他是不正经的家派。可三教九流全是说理的,于是有人便准备写一部小说,此人便是刘义庆。他开创了*小说界的先河,为后人写小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这部分内容选自袁行霈主编《*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总结: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都参加了它的编撰。

  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第一,哲理性强是《繁星》和《春水》的一大艺术特点。《繁星》和《春水》中,有许多诗都是蕴含着深刻思想的哲理诗。然而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以及诗人深沉的思绪揉合在一起的,因而仍然具备着诗的情绪,有着诗的美感。

  第二,纤柔是冰心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柔。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真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谴责。

  第三,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新。《繁星》和《春水》中词句的运用,仿佛是信手拈来,处处透露着轻柔雅丽的风格。

  老师关于语文复*考试的四个建议:

  1、积累运用考准确:积累运用是语文学*的基础,这部分试题大多不难,但要保证答题的准确率却不容易。经验:按老师指导复*,在复*时列出重点课文,熟练背诵,灵活运用,准确默写。在默写过程中把易错易混的名句名词进行归类,不断检测,反复校正记忆。

  2、文章阅读考原文:阅读是中考的一个重点,更是难点,现代文阅读答案就在原文里,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会,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3、文言文考课本:文言文考课本是指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因此我们只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变文言文为白话文,然后再进行阅读理解,就能巧妙应对所有试题。

  4、作文写作考立意:中考作文中,大约有30%的空间用来考查考生的写作立意,因此,要想在中考作文中拿高分,我们就要在*时写作训练中不要停留在写,还要训练“想”的深度。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删原第6条: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总结:综合性学*必然突破过去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学语文。

  古典小说阶段

  古典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雏形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大致可分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当时社会出现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成为古典小说叙事的源头。神话传说已经具备人物和情节两个基本因素,散见于诸子百家书中的寓言典故提供了借鉴经验,历史著作有比较完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严格意义上说这仍然算不上是小说,只能算是小说的雏形。《世说新语》也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里面收集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

  (3)唐朝时期:古代小说的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由此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唐代三大爱情传奇是此时期的标志性作品。

  (5)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兴起,给小说创作带来深厚的土壤。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形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总结: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

  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6、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易*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

  ⑴送冰: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愿意车费半价,始终没有看透或者想到要去算计好欺负的主顾。

  ⑵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谅他们的困难。

  ⑶为一个愿意坐他车的主顾装半寸高的边缘。

  ⑷满怀诀别意味地去送鸡蛋和香油,却不会表达。

  总结:通过这些细节的捕捉,我们可以肯定他一定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因为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瞎的"。老王是一个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者。作者说她“愧怍”,也体现了杨绛的好心肠,以及人人*等的观念。也呼吁关怀不幸者。

  初中语文阅读理因果式组合段落

  下面是对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因果式答题的学*,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哦。

  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以上对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因果式答题技巧的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答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的知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转折式组合段落

  下面是对语文阅读理解题目转折式答题的学*,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哦。

  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通过上面对阅读理解转折式答题技巧的方式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总分式组合段落

  对于阅读理解总分式组合自然段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讲解内容。

  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3篇(扩展7)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菁华6篇)

  他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如果一个人遭遇困境,而无人解救就必须学会乐观地去改变现状,而这需要像鲁滨逊那样有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遇到困难我们不能低头,而是要坚强的与命运作斗争,在逆境中成长,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逆转困境,这是我们阅读完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所能体会到的。

  《鲁滨逊漂流记》属于我国读者最熟知的外国文学名著。青年作家贾飞盛赞,称这部小说相当于一部发财日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作者在作品充斥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思想。书里有不少论述,影响着读者去追求经济价值。他认为,该小说是一部具有投资思想的经济书,从中读者可以学会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如何投资发财,收取利润与汇报。当然,作者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现状。

  诚然,人们不一定都读过这本书,但是对这个书名却是很熟悉的,对其内容也大致知道一些,特别是他只身在孤岛上艰苦奋斗的情况。其实,能这样被人熟知也非常自然。因为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这部小说是举世公认的最严格意义上的不朽杰作,被认为是塑造了现代文明、影响了人类历史的不多几种文学作品之一。据介绍,到十九世纪末,该书的各种版本、译本以及仿作已不下七百种之多。之所以能够这样吸引人,主要是由于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故事,然而这故事听起来却非常有现实感,而我们听故事的人绝大多数同鲁滨孙一样。

  总结:鲁滨孙具有矛盾的性格,具有在各种逆境中求生或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以及或多或少地具有把这种愿望化为现实的勇气和手段,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个鲁滨逊。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

  总结: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五个“ W ”和一个“H” 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y(何因);How(如何)。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因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下面这条新闻,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

  总结:由此可见,*古代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它们的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只是到了*代才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体载,所以“消息”又叫新闻。

  在众多的事实论据材料中,除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表意比较单一外,多数材料都具有表意的多向性,这虽给我们选择论据提供了广泛性、灵活性,但如利用不好,常常弄得论据和论点不相吻合,甚至背离脱节,使观点和材料相差甚远。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用叙述定向法,在叙述材料时,根据所论证论点的需要,有所侧重,有意识地突出强调所述事实论据与论点一致的地方,尽量将材料往观点上靠。

  在运用此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准确地把握材料与论点意义上的一致性,二是要多用些揭示性词语给以标明,这样,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性就更明确了。孙膑的故事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但如果论证角度不同,叙述材料时就应该有所侧重。

  假若论点属于“嫉妒的危害”时,介绍的着眼点应侧重于庞涓对孙膑的嫉妒等方面的内容:

  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就难以有大作为。战国时的魏将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对孙膑才智过人由嫉妒进而心生恶念,使孙膑受了苦刑,而他自己最终也恶有恶报,兵败身亡。 庞涓本来可以更有作为,但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心生嫉妒,想挤掉对方,结果不但没学到对方的优点,还断送了前程,赔上了性命,这危害可谓大矣!

  假若论点属于“变通的作用”时,介绍的着眼点应侧重于孙膑打破常规方面的内容:

  孙膑归齐以后,先隐居在齐将田忌幕下,在一次赛马游戏中,他用“以盈去虚”的战术,助田忌胜威王而崭露头角,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田忌赛马,谁都会称赞孙膑的聪明。

  总结: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分不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为何不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思考?这样思维就具有了发散性。

  一、养成二次阅读*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在做英语四级阅读题目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时阅读练*中,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英语四级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对完答案后,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的目的不再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

  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果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讲求速度的泛读是应试的技巧,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还非二次阅读不可。文章是永远读不完的,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地道的文章。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

  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分析不出什么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不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什么长难句。

  我们应当找一本好的语法书,认认真真学*句子结构部分。一开始,应当学会如何写出简单的基本句型,然后再通过附加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来逐步扩充句子结构。

  分析长难句与扩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逐步掌握英语四级应试技巧。

  三、文章归类阅读,考前复*有奇效

  阅读文章成千上万,如何把握规律才是关键。如果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分为校园类、医学类、家庭类、环境类等等,到了考前,再按类别复*这些文章,我们就不仅能系统掌握某一类别文章常用的词汇,也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出题规律。一开始就制定分类标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标题后或首句前注明文章的类别,这样到了英语四级考试之前就胸有成竹,归纳起来也容易多了。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既隐含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怒以及幻灭的悲哀,更寄托着作者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

  在郭沫若看来,无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之中: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好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波翻浪涌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三叶集》)当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联系,郭沫若以新的灵感方式改变了自己视觉感应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经大大偏离了古代作家的视觉常规。他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

  夜空引诱着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节奏中,既有鼓舞调,也有沉静调(《论节奏》)。他的《星空》诗,便是鼓舞调的夜空的巡礼。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

  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诗中的牛郎织女是*人民。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因而牛郎织女可以一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

  总结: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怀与品格。


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3篇(扩展8)

——中考化学解题技巧 (菁华5篇)

  【选择题】

  在等臂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铁球和铝球,这时杠杆*衡。将两球分别浸泡在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直至两个烧杯中均没有气泡产生为止。两球的外形变化不大且无孔洞出现。下列推测中,正确是()

  A.铁球一定是实心的

  B.拿掉烧杯后,杠杆仍然*衡(金属球上附着的液体忽略不计,下同)

  C.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衡,支点应向N移动

  D.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衡,支点应向M移动

  审题与思路:此题为跨学科综合性分析推断题。解答题,先根据题给条件(信息)运用物理有关①物体的密度与体积的关系,②杠杆原理等推算出铁球必为空气,因为铁的密度比铝大,既然两球同质量、同体积,且悬挂杠杆两端又*衡,则说明两球所受到的重力与浮力一样,故铁球必为空心球。继续根据题给信息,运用化学有关①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原理、②定量计算的巧妙应用推断出:消耗等质量的H2SO4需要的铁比铝多,从而进一步依据题给信息得知去掉烧杯之后,因铝球重支点必须向N端移动,故得出正确答案A、C.

  解答:选A、C

  总结:抓住题目中提供的前提设置和提出的问题,扣准题眼,运用规律,寻找突破口,对选项逐个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守恒法

  守恒法解题的核心就是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不变。除此之外,化学中的等量关系还表现为同一物质中的电荷守恒、化合物中化合价守恒、同一化合物等量关系。学生对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的能力较弱,对于物质和元素质量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联系。

  2、极限、*均值法

  在处理复杂的模糊题型的选择题时,此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出设定的参量(*均值或极值),然后用此参量与各选项做比较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不能准确确定设定的参量。

  3、差量法

  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有些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会出现固、液、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同一状态的物质的质量遵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固定的质量关系,因此,在根据方程式的计算引入差量,根据变化值可以求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差量法的难点在于学生找不到计算的差量,而且不知道同一状态的物质质量的差与物质的质量也成比例。

  4、假设数据法

  根据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质量结合题意假设适合计算的数据进行计算。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元素的质量计算,粒子个数的计算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

  运用“淘汰法”,贵在找出各选择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结合四个选项进行对照判断,该方法常用于“概念”的考查,新情景问题的解决运用。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B.若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若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

  D.若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本题可用淘汰法解答,解题步聚为:

  ①审题:明确题目要知道怎样条件下的两种粒子才可能是同种元素;

  ②淘汰:先根据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同。可淘汰D,因为同种元素的两种粒子其核外电子总数和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同。同时知道C应为题中答案。同种元素的两种粒子,其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反过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种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果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种原子,那么,它们是同种元素,但由于粒子可能是离子、原子、分子等,故可淘汰B。同理可淘汰A,因为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的两种粒子,若一为原子,一为离子,那么它们一定不是同种元素。

  总结

  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和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直接淘汰不合理的选项;或通过分析,确定某一选项,进而采用对比取舍手段,根据这一确定(选项)否定其他选项。做到明辨是非,去假存真。

  在中考中化学做题有很多技巧,先准后快,先易后难。具体做法如下:

  1、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首先要稳,把所有的选项看清楚,在题目关键词和易出错处做标记,以便答题和检查。

  2、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要围绕核心问题思考和回答,完整简洁地表述自己的答案,答题时以准确为先其次是速度。

  3、书写的要求,注意书写工整,表述完整,不要把化学用语、计量单位写错。

  中考化学解题方法

  (一)规范的目的

  ——会做的题不失分。

  尖子生的比赛:不是看谁“会的多”,而是看谁“错的少”。

  中等生的比赛:保证会做的题不失分,这就是胜利。

  后进生的比赛:认真把细节做好,结果肯定比你想象的好。差生不是没学好,而是没记牢。

  (二)考试过程规范

  1、要正确对待考试:只有把*时考试当中考,才能做到中考像*时。涂卡规范,写清姓名、考号、座号等,保证不涂错号。选择题答案选出后,要及时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绝不能在收卷时匆忙涂卡。

  2、注意答题区域,按照网上阅卷要求,不要出边框,不要答错位置。要逐步养成边做题边向答题卷写答案的*惯。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语言表述要简洁准确、条理清晰。

  (三)化学答题规范

  1、排列顺序时,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类似的,“由强到弱”,“由高到低”。

  2、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写。如“溶解度”单位是g,若不写单位就失分。单位要用字母表示,不能用汉字表示。

  3、要求写“名称”一定要用汉字写,不能写分子式或其他化学式。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结构式、要求写离子方程式等要看清,防止张冠李戴。

  4、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氟化氢等物质的状态。区分液态氯化氢和盐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等。

  5、请特别注意选择题的指向性是“正确的是”还是“错误的是”两种不同要求。

  6、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要“陆、海、空”全方位进行。避免简单化,一叶障目。

  7、化学计算常犯错误如下:①化学方程式写错或不配*或配*有错;②讨论题,缺讨论过程;③计算结果一定要准确;④要求写出计算规范过程,不要省略步骤,计算过程要带单位。注意题中对有效数字的隐性要求。

  8、对推断题,要根据题意,无机物、有机物均应全面,综合考虑。注意关键词和关键步骤。

  9、回答简答题,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如果填的是物理量,还要看注意带单位。

  10、遇到做过的类似题,一定不要得意忘形,要认真读题,找出关键词,寻找突破口,不要思维定势;碰到难题更要镇静,要知道,难大家都难。应注意的是,难度大的试题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题,你应该通过读题解题得到这些小分。

  11、考试时切忌“反常”,仍然是先易后难。

  【选择题】

  在等臂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铁球和铝球,这时杠杆*衡。将两球分别浸泡在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直至两个烧杯中均没有气泡产生为止。两球的外形变化不大且无孔洞出现。下列推测中,正确是()

  A.铁球一定是实心的

  B.拿掉烧杯后,杠杆仍然*衡(金属球上附着的液体忽略不计,下同)

  C.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衡,支点应向N移动

  D.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衡,支点应向M移动

  审题与思路:此题为跨学科综合性分析推断题。解答题,先根据题给条件(信息)运用物理有关①物体的`密度与体积的关系,②杠杆原理等推算出铁球必为空气,因为铁的密度比铝大,既然两球同质量、同体积,且悬挂杠杆两端又*衡,则说明两球所受到的重力与浮力一样,故铁球必为空心球。继续根据题给信息,运用化学有关①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原理、②定量计算的巧妙应用推断出:消耗等质量的H2SO4需要的铁比铝多,从而进一步依据题给信息得知去掉烧杯之后,因铝球重支点必须向N端移动,故得出正确答案A、C.

  解答:选A、C

  总结:抓住题目中提供的前提设置和提出的问题,扣准题眼,运用规律,寻找突破口,对选项逐个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