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6篇

首页 / 语文 / | 2022-09-28 00:00:00 技巧,阅读,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叙(略)

  15、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2

  一、相关知识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

  (1) 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3.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①渲染了……的气氛 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铺垫 ④暗示了人物……的品质 ⑤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

  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

  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

  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

  ④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人物描写: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侧结合作用: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

  (2)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 阅读技巧

  1. 概括内容:

  ①要素归纳法

  (1)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2)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②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 明确中心

  (1) 抓标题 (2)从分析开头入手(3)从分析篇末入手

  (4)抓议论、抒情语句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这样一些常用词语: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

  ① 解释词的本义(有时不需解释)→②联系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意思→③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5.理解句子:

  (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抓关键词:(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②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

  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

  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

  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反复:强调/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3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知识备忘录:

  (一)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看文章题目;

  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主要到次要;

  d、从现象到本质;

  e、从原因到结果;

  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二)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三)记叙文阅读: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何为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

  (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

  (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小说)、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4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5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叙(略)

  15、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6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五、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六、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社戏》--“我”。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七、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八、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二、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十三、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四、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6篇扩展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6篇(扩展1)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菁华5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2

  一、相关知识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

  (1) 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3.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①渲染了……的气氛 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铺垫 ④暗示了人物……的品质 ⑤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

  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

  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

  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

  ④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人物描写: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侧结合作用: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

  (2)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 阅读技巧

  1. 概括内容:

  ①要素归纳法

  (1)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2)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②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 明确中心

  (1) 抓标题 (2)从分析开头入手(3)从分析篇末入手

  (4)抓议论、抒情语句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这样一些常用词语: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

  ① 解释词的本义(有时不需解释)→②联系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意思→③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5.理解句子:

  (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抓关键词:(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②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

  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

  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

  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反复:强调/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3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攻略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整体略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整体意思;同时凭借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阅读速度可以稍快)。文章整体意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的大致内容。

  5W+1H (who,when,where,why,what how)也即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文章的脉络结构。

  表层结构是指事件的行文结构,即分为几个自然段,哪几段是一个意思,讲述一个主要内容,这样的大段有几段,即可知道一共讲述了几件事,或是几个方面,做到对文中事件心中有数,了如指掌;深层结构是指事件背后的感情线索,即每一个结构层面上的感情发展程度,这对于理清作者情感思路,以致最终找到文章主旨非常有帮助。

  (3)、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通过对事件的了解和作者感情的分析,得出这篇文章的通篇情感倾向,价值取向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或者阐明的道理。

  以上是读第一遍文章时需要从整体上获知的三方面信息。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文章细节关键信息的获取方法:

  (1)、找特殊位置的语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以及独立成段的句子都需要高度关注,这些句子会直接、间接的表明中心主旨及作者的立场;

  (2)、找特殊含义的语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这些句子往往和语句赏析或者段落作用一类的具体感知题相结合,所以在通读时要对这类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格外关注;

  (3)、找含有关联词的语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何况,然而)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情节的突变,作者的观点、文章的深层次内容、以及有特殊内涵的词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当中。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4

  1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2、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5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五、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六、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社戏》--“我”。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七、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八、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二、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十三、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四、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6篇(扩展2)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菁华6篇)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一、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

  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

  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

  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例4 如果对*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五、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

  例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处心积虑,殚精竭虑,蠢蠢欲动,等等。

  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一、答题要点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实和生动两种。

  二、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或由*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4、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同学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一、反复阅读,感知选文大意

  解答阅读理解题阅读是基础。有些同学不论是在*时的练*中还是在考场上,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选文总是没有耐心仔细阅读,一目十行之后提笔就答题,其准确率可想而知。记住,浮躁是答题的大忌,你必须静下心来,将你面前的选文通读两至三遍,这时你方能去解答文后的试题。通读之后,该文的文体、大概内容在你的脑海中应有个初步印象。

  二、明确基本概念,变简答题为选择题

  同我们学*理化学科一样,基本概念的掌握在语文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同学由于对知识点的把握不牢固,常常会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当问到这篇说明文选段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时,有的同学回答采用了“总——分”的顺序,这显然是将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结构混为一谈。如果你概念清晰,起码在回答问题时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问到表达方式,你会知道在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说明中进行选择;提到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你会知道答案必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之中;谈到议论文的论证方式,那定是立论、驳论二者选一。如此一来,似乎不知如何做答的简答题也简化成了选择题,答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当然,语文学*中的基本概念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种,它需要同学们在*时的学*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积累。采用知识卡片,将*时学到的基本概念记录下来,不失为积累的一种好方法。

  三、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再次阅读

  在解答试题时,我们不妨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在反复阅读之后,答案有时会清晰可见。同学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加以做答,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原文的语言有时比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要简练、明确、生动。因此,学会在文段中寻找有用信息,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遇到考查“这”、“那”、“它”等代词的指代作用时,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寻找到的答案去替代这些代词,看看文段是否说得通,衔接是否恰当,以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同学们还可以用铅笔将文段中提出问题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明确问题的所在,增强答题的针对性。另外,学会在文中抓中心句,抓关键词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多做练*,厚积而薄发

  任何学科的学*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又从何而来做题时的得心应手?因此,要注重*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如同英语学*中强调语感,你也会在语文学*中发现一些规律。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结尾若是一个议论文段,其作用常是点明文章中心,升华文章主题,在写法上可以称之为“卒章显志”。同样,在记叙文中,若问到文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如果文段在文章的中间部位,你可以从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中去思考。当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同学们不妨在*时的练*中选取一些有重、难点分析的参考书,最重要的是做完*题之后的反思,尤其是自己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错在何处,而不是简单的对完答案就了事,这样你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再加上你的耐心揣摩,考场上的游刃有余也就不难做到了。

  第一步,预读来源: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来源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另外,阅读理解中选取的文段一般而言也是比较精炼的,同学们不妨将它们当做范文来学*,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间接地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说不定什么时候文段中优美的文句、感人的例子、缜密的论证会为你的作文增辉添彩呢,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一、答题要点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实和生动两种。

  二、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或由*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4、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成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和“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余年临池学书,因为洗笔池水成了黑色,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屋檐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地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成功是公正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的,它会毫不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功是成的()。成功对于懒汉来说是()的,对于奋斗者来说又是()。(4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2分)

  水滴石穿:。

  炉火纯青:。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1分)

  冷静——()成功——()

  4、文中列举了哪几个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4分)

  答:。

  5、读了短文,你体会到什么道理?(3分)

  答。

  小学是我们整个学业生涯的基础,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惯,为同学们特别提供了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题,希望对大家的学*有所帮助!

  一、看拼音写字,注意书写工整、正确。(8分)

  xián nì xiè fèn

  头()()时针 机()()土

  méi juān shíyù

  ()瑰()赠侵()领()

  二、下面词语全对的一组是()。(3分)

  A、集思广益、目瞪口呆、独出心栽、实事求是

  B、群策群力、出人意料、标新立导、发愤途强

  C、举一反三、各抒己见、古为今用、迎难而上

  D、触类旁通、无独有遇、饶有趣味、炎黄子孙

  三、请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各写两个词语。(12分)

  ()有成效坚持不()司空见()革故()新

  舍本()末风华正()不()下问百()成钢

  表示专心做事的成语:、;

  表示品德高尚的成语:、。

  四、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8分)

  鼓励鼓舞

  1、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

  2、老师经常()我们,遇到了困难,要勇于克服。

  结果结论

  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证明谢皮罗的()完全正确。

  五、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3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是:()

  A、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B、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C、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六、按要求完成:(9分)

  1、把下列词语组成通顺的语句。

  实现了*人民梦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的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6篇(扩展3)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 (菁华5篇)

  学生们在享受学期的同时,也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学*。

  (一)常见加点词语品析

  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比较删去前后意义上的差别(删去某词后句子的意思是……,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是……);

  C。删去后语境有何变化(选用:①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②与事实不符;③太绝对了;④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加点词类型:

  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从时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成立,在别的时间段不一定也是如此,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从范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某一范围内成立,在别的范围不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4、表信息来源,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信息总结得出的,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也成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

  5、表约数,说明数量无法确切获得,是估计得出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6、表程度,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大小(比如处于首位)

  (二)筛选题:从文中确定关键词或中心句作答

  (三)选择题:一定将每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还原到文中去,不凭印象作答

  (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格式:此句用何种方法表明了此句的说明对象的何种特征(说明文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名言等);此句用何种论证方法表明了何种论点或观点,对中心论点起到了何种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总结,总起,过渡、强调,使形象、通俗易懂等作用(议论文)。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选文(1)(2)段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

  这一试题有两种答法:(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X段的XX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惯)

  二、问议论文开头第一段的作用?

  (1)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2)引出论点或论题。(3)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请你简析XX段的论证过程?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XX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XX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XX结论(或说明了XX的道理)总、分、总。

  四、文段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证法)﹑举例论证(例证法)﹑比喻论证(喻证法)﹑对比论证。这是初中常用的四种论证方法。以后还可学到归谬法和类比法。

  (2)论证方法的作用:

  道理论证: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证明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举例论证: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比喻论证:把X比作Y,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通过X与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难点点拨

  1、重点词语的语境义。重点词语包括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成语和指示代词。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要回答的都是在本文语境下的基本含义。考生要查找上下文相关信息字样,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申义或深刻义。一般来说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来作答。

  2、重要句子的语境义。重要句子包括难句、修辞句、过渡句、呼应句、哲理句、总结性语句。难句答题时需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分成“由表及里的语境义”、“语言表达的表现点”、“思想层面的深刻义”、“作者言外之意的潜台词”等几个层面来答。修辞句要关注修辞的比喻和对比(衬托),解释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以及该比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考生可再答上“生动、形象使读者容易理解,增强了感染力,能引起共鸣。”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是承上或是启下,或是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诠释前面的内容或者结构上的照应。过渡句都是前呼后应,一般找到应句后还要答出呼应的作用,尤其是佐证的具体内容。哲理句包括两种,一种是引用名人名言佐证自己观点或引出问题,考生要答出作者引用的目的;一种是作者自己写出来的,这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和闪光点,考生要认真体味,领会其内涵。

  3、题目的作用或含义,以此为题的妙处。考生一般只要答出文章主要描写对象,也可能是线索,或答出具体特征就基本到位了。但有时必须答出题目的深刻义、象征义,才有望得满分。

  4、整体感悟。整体感悟就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过程,是咀嚼总结性语句、整体把握文意的基本方法。黄老师建议考生拿到一篇文章时,先读题目和首、尾段,弄清楚作者在说什么,然后对照文章(段)后的考题再读每段的首、尾句,即抓总结性语句,弄清每段的内容。

  5、主观开放题,主观开放题有“谈对文中某个观点的看法”、“仿照例句”、“写思想教育意义读后感”、“谈写做特色借鉴”、“扩写”等。考生答此类题,不管是同意还是反对都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字数不能太少,可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答案丰满。

  一、【中考考点】:说明文的类型

  1、【知识要点】: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划分:

  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

  2、【常见题型】:

  ①请说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本文的说明文类型是什么?

  二、【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知识要点】: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远到*等等,都可相反来。

  (3)逻辑顺序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如:、主—次、浅入深、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2、【常见题型】: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②、选文的A段和B段能够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三、【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结构

  1、【知识要点】: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2、【常见题型】:本文的说明结构属于结构。

  【答题技巧】: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四、【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知识要点】:

  ①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②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题型】:

  ①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真实、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运用真实、具体而准确地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作比较】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或是种类),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科学、准确的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画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作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②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回答。

  【答题技巧】:由题中的“哪些”可以看出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应该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体可以结合题的分值进行初步的判断;“分别”是要求针对每一种说明方法都要进行分析作用。

  ③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由题中的“主要”我们可以看出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应该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但要判断其最主要的一种加以分析。

  五、【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知识要点】

  ①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严密

  ②在准确严密的基础上:

  A: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B:简明*实(运用科学术语、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

  2、【常见题型】:

  ①选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题型分析】:本题应该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这一基本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真实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②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一、把握论点。

  阅读议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作为论点的标题,一般是个表判断、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语。也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在行文当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论点……

  二、弄清论据。

  阅读议论文,在抓住论点之后,还要弄清楚文中是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事实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也属于道理论据。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6篇(扩展4)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50句菁华

1、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2、明确说明方法:

3、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4、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

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6、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7、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9、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10、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11、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2、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13、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14、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15、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16、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17、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18、以小见大,由*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9、读材料;

20、答问题。

2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23、概括内容:

24、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2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6、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27、概括某段大意---

28、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9、“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30、为什么?

3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33、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34、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35、读了短文,你体会到什么道理?(3分)

36、写话:

37、用第一人称;

38、必须用第一人称;

39、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40、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4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但考查又不仅仅停留在理解能力上,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概括,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内涵。

4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着力点这一考点着重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语境中领会这些特殊句子隐含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

4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形式有两种:(1)客观题。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5选2),二是单项选择题(4选1)。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2)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4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考点概述“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侧重从文本的思想观点角度作评价,要求能评价作者所持的态度、主要观点以及思想感情倾向,作者在行文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要求考生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支持他们自已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45、“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点概述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疑问、见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对文本进行有创意地解读,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这些见解还应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要求。

46、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47、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48、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9、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50、比喻:化*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6篇(扩展5)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40句菁华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

4、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5、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

8、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9、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0、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1、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2、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3、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14、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5、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16、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17、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18、明确中心

19、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20、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21、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22、怎么样?

23、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2分)

25、把下列词语组成通顺的语句。

26、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27、谢皮罗教授把“?”拉直变成“!”证明了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8、请把这段话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画上横线,并把你的体会写下来。(4分)

29、居里夫人在科学事业上贡献了一生,她美丽健康的容貌隐退,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你觉得这样值得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30、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会成功

31、A、王羲之练字

32、要想成功,必须注重“功”,也就是要刻苦。

33、写话:

34、“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形式该考点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设置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结合*几年新课标I卷及各地模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针对文本中某一个重要句子的含意考查的客观题几乎没有出现过,而针对文本中某一个重要句子的含意所出的主观题也较少,且大多出现在传记类文本中。主观题中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意。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客观题选项中常设置的陷阱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

3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点概述所谓“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根据阅读目的进行取舍,辨别正误,略过无关信息,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信息,或对某一观点、信息等重新排列组合,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有快速识别、分类整理、合并提取的思维*惯和水*。

36、“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考点概述“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侧重从文本的思想观点角度作评价,要求能评价作者所持的态度、主要观点以及思想感情倾向,作者在行文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要求考生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支持他们自已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37、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38、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39、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40、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6篇(扩展6)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实用五篇

  中学语文试卷可以把它分为八块,基础知识题、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选择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题和作文,每一块知识点,都有一定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思路。下文为中考答题技巧的内容:

  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

  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付该相信自己看到这题时的直觉。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中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常复*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说明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

  说明文不是中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不是中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它中考察的是我们的语文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诗歌――套用术语,分析诗句

  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术语,知道了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及做题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诗歌的基本分类及每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我们现在需要记住的是,在了解了诗歌的类别和题干的要求后,先套用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

  现代文阅读――明确文章主旨,看好题干要求

  做现代文阅读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题目,然后拿题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们要快速阅读一遍,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对他所写的内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题目。应该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基本都紧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题的时候也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语言表达题――落实题干要求

  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题是年年变化最大的题目,也是比较能中考察学生语文素质的题,当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题。碰到新题,不要慌张,这类题总是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我们只要一一落实这些要求,并尽量让语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作文――紧扣话题,拒绝硬伤

  无论写什么文体,一定要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主旨,并在文章中时刻体现文章的主旨,不要含蓄,更不要故弄玄虚。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现硬伤。

  1、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

  所有的理解能力题,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答:

  一是事实,即文章中的内容、事例、人物的动作、事物的形状等等。

  二是情感,即什么样的事实表现了人物或者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题型有:XXX描写或者XXX叙述,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需要在答题时兼顾两个方面,答题中要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倾向。

  1、谈看法的题。比如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或你的看法。

  例1:读完这篇文章,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或者结合本文对“XX”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

  联系生活谈谈对主题理解,所有的联系生活其实是联系三点,第一点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二点是一句话叙述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做的;第三个是再谈这篇文章的中心。

  2、理解某句话(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题。

  这类题,答案要有三个:

  一是本义,本来的意思,这虽然不是答案的重点,但必须在答题时进行适当的解释。

  二是它的引申义,在这里也叫上下文意,它以对某句话或某个词的本义为基础,根据上下文义来判断的具体所指侧重于哪个方面。

  第三个象征义,通常会是在写景或写物时体现,表面上是在写景或写物,其实所要表现的,是与之意韵或内涵相*的思想情感。

  在组织答案时,要把这三个方面都点出来。

  2、阅读赏析题答题技巧

  关于赏析题。一般会考查赏析表达特色,表达特色就是我们讲的议论,说明,叙述,抒情和描写,然后我们从文章中选择一处与之相对应的语句,结合所学的表达方式中的作用,进行赏析即可。

  通常,对以上五方面的赏析优先度进行排序的话,分别为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和说明,以叙述为例,则是站在叙述的人称或顺序这两个角度中的某一点来进行赏析的。赏析的重点一般都在描写上。

  比如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为了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但在答题时,动作描写,需要点出是哪些动作,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景物描写需要点出从哪些方面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表现了景物的哪些突出特点。

  人物的外貌描写,其作用是表现人物的生活或身体状况。

  3、分析题关于文章题目

  凡是问文章题目有什么样的好处及作用的,一概按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标准进行评价,文章开头的作用有,吸引读者和引出下文,结尾的作用有含蓄和点明中心。

  关于文章两处内容或前后说法是否矛盾的题。

  这里面需要用“虚实法”来答题,文章中往往前面先说的是“实”即事实或人物行为方面,后面往往说的是“虚”即人物的思想情感方面。

  4、判定文章材料关系及所起作用

  判定文章的材料搭配只要是涉及到文章内容的,涉及到文章具体情节和内容和事实的一概定为是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的关系总共有四种,分别为铺垫、照应、对比和衬托。

  这四种关系的作用需要分别记清楚。

  5、说明文的考题

  一是说明文的顺序;二是说明文的结构;三是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结构有:总分、递进、并列。

  6、议论文答题技巧

  议论文的考查重点一般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题格式为: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比如: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析议论文段的作用: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

  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

  具体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

  二、试卷浏览

  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可看作文题,以免心中老想作文素材,影响答题情绪。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心态: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6篇(扩展7)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范文5份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议论文答题技巧

  1.概括作者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概确概括和巧妙串联。语言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2.论证方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

  (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语言表述为:

  ①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分三步: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一、把握论点。

  阅读议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作为论点的标题,一般是个表判断、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语。也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在行文当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论点……

  二、弄清论据。

  阅读议论文,在抓住论点之后,还要弄清楚文中是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事实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也属于道理论据。

  三、搞清论证方法及论证方式。

  搞清论证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论点。要搞清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其次,还要明确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即立论和驳论。立论就是针对事物或问题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就是通过反对错误或FD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在驳论文中,用到的论证方法还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及归谬法等。

  四、理清议论文的结构。

  阅读议论文,必须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也就是引论、本论和结论。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出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五、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由于议论文是最贴*现实生活的一种文体,因而它的语言往往有鲜明的个性,或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或剖析事理一针见血,或讽刺社会不良风气毫不留情。除了严密的逻辑性外,遣词造句也是颇费心机的,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考点透视】

  议论文的`一般考点有:(1)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寻找论点,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3)辨识理解论证方法;(4)理清议论结构;(5)把握文意、层意、段意;(6)理解论据选择的技巧;(7)品析揣摩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8)体会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特点;(9)理解中心句、支撑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0)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写作意图;(11)为观点寻找或补充论据;(12)立论与驳论的区别等。

  一、把握论点。

  阅读议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作为论点的标题,一般是个表判断、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语。也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在行文当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论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