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语文教案3篇

首页 / 语文教案 / | 2022-06-08 06:33:51 语文教案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3、(出示课文中图片)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点击“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君而不用“你”?然后再现画面,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2)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全班反馈。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三、学*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8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把自己不会写的字在小组提出来.如果都会记就交流一下记字方法,用自己的好方法帮助不会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好的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酒一渔、宋一客);自编儿歌;字形想象等。

  4、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在全班交流。

  5、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6、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开拓眼界

  1、这一课的字,大家写得很好,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经历吧,再读课文。

  2、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3、出示课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描写优美的美文,令人百读不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吃鱼者) (鲜美)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江中: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3、(出示课文中图片)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点击“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君而不用“你”?然后再现画面,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2)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全班反馈。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三、学*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8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把自己不会写的字在小组提出来.如果都会记就交流一下记字方法,用自己的好方法帮助不会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好的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酒一渔、宋一客);自编儿歌;字形想象等。

  4、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在全班交流。

  5、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6、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开拓眼界

  1、这一课的字,大家写得很好,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经历吧,再读课文。

  2、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3、出示课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描写优美的美文,令人百读不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吃鱼者) (鲜美)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江中: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 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常吃的鱼。(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自由读课文。 师:生字大家都预*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 语。

  2、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

  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反馈,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觉得酒楼里的人很多。我是从南来北往这个词体会到的。师随机理解“南来北往”。我们都是酒楼里的客人,客人们,你们都来自哪里呀?又要到哪去呀?像这样来自不同的地方,又又要去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便称之为“南来北往”,指导读词。再指名读此句。

  生(2):我觉得鲈鱼很好吃。我是从不住的称赞体会到的。师随机指导:客人们都会怎样称赞呢?指名生反馈。再指名读此句。

  3、就在客人们在不住的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味美。(板书:客人)这时范仲淹又看到了谁呢?指名生答(板书:渔者),他看见渔者在江面上怎样打渔呢?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生反馈,师随机出示这两句话。

  4、师:怎样的波涛被称作汹涌呀?生述,师画简笔画,指导读词“波涛汹涌”。

  5、师:在这汹涌的波涛中有一片树叶随风起伏,(出示“一叶小舟”图片)这是一片树叶吗?那作者为什么称他为一片树叶呢?(生体会:汹涌的波涛力大无穷,小舟轻飘飘,又渺小)指导读好词句。

  6、师:小舟是怎样随风起伏的呢?指名生上台边听师述边在简笔画上演示“一会儿一会儿”师随机问:这是(浪尖),在浪尖上的小船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上,船尾朝下,很危险,有翻船的可能。这是(浪谷)怎么到浪谷的?生演示(打入)。在浪谷的小船又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下,船尾朝上,更危险,更有翻船的可能。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一定要把渔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汹涌的波涛中作斗争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指导读好这句。

  7、既然打鲈鱼这么危险,渔民们为什么还要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打渔呢?体会生活艰辛。

  8、江边是不住的称赞鲈鱼肉嫩味鲜的客人们,江面上是正在冒着生命危险打渔的渔者,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指名答。大诗人范仲淹和你们想的一样,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吧!指名读,师引读:范仲淹想——

  9、诗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写的,于是范仲淹情不自禁的拿起笔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师出示古诗,配乐朗读全诗。短短几句诗就将范仲淹所看到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家也想读读吗?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生结合上文谈谈听后的感受,再谈感受的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但爱”,“出没”的意思,并知道“君”指谁。指导读诗。

  10、让我们像他们这样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生配乐齐读古诗。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字

  你认为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指名生答。 观察这个字怎么记?怎么写才好看?关键笔画的位置。师范写,生仿写。

  板书设计:

  客人 文中相应的句子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渔者 文中相应的句子

  君看一叶舟 简笔画 出没风波里

  成功之处:

  重难点突破较为成功。我用最生动,直观的方法教会学生理解何为浪尖,何为浪谷,然后,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体会一下,你站在船上,一会被卷上浪尖,一会被打入浪谷是何种感受。由于选择了正确的学*方法突破了重难点,所以到文章的最后,要理解渔民捕鱼的艰辛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再来学古诗,这一教学理念经过教学实践后,我发现的确很适合文包诗这样的课文。因为,学生对整篇课文了解后,也就是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再回过头来学诗,只用文诗对照就能逐句理解诗意了。

  不足之处:

  1、三年级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必须保证5——10分钟的识字写字时间,这点很重要,哪怕课文没有理解,哪怕文章没有读出感情,只要时间到了,就得停下教授课文,进行识字写字的教学。而在我的这节课上,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2、句子是表达一个意思的最小单位,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把一句话给分开,进行分角色来读。这样,对学生在理解句意上会造成一些影响。 既然知道症结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自己选一个字用同样的方法学*。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3篇扩展阅读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3篇(扩展1)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3篇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1

  教学《江上渔者》这首古诗时,我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在读、品、演、说中走入文本,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情怀。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范仲淹在江边酒楼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自读课文后找到“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我让学生表演客人是怎么赞美鲈鱼的?有的说:“好吃好吃……”有的说:“真好吃,我要带一份回家。”还有的说:“这真是天下最美味的菜肴。”……这是我相机让学生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然后我又问道:“此时范仲淹也在其中,他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找到了相应的句子。但句子是抽象的,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于是我我在黑板上画上了很大的破浪,让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纸船,模拟演示这一句话。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感受着一叶扁舟一会儿在浪尖,一会儿又在浪谷的惊险画面。同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有感情的范读该句,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其仿佛置身于当时波涛汹涌的江面,并切身地体会出渔民捕鱼时的艰辛,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地朗读该句,学生的情感被完全调动,从而达到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评价同学的发言,这样有效提高学*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的意思到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的结果,今后我还将继续进行这样的探索。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2

  《江上渔者》是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写的`小故事。全文讲述的是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欣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名篇——《江上渔者》。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上是有困难。怎么办呢?我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在读、品、演、说中走入文本,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情怀。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范仲淹在江边酒楼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自读课文后找到“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我让学生表演客人是怎么赞美鲈鱼的?有的说:“好吃好吃……”有的说:“真好吃,我要带一份回家。”还有的说:“这真是天下最美味的菜肴。”……这是我相机让学生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然后我又问道:“此时范仲淹也在其中,他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找到了相应的句子。但句子是抽象的,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于是我我在黑板上画上了很大的破浪,让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纸船,模拟演示这一句话。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感受着一叶扁舟一会儿在浪尖,一会儿又在浪谷的惊险画面。同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有感情的范读该句,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其仿佛置身于当时波涛汹涌的江面,并切身地体会出渔民捕鱼时的艰辛,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地朗读该句,学生的情感被完全调动,从而达到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评价同学的发言,这样有效提高学*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的意思到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的结果,今后我还将继续进行这样的探索。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3

  教学《江上渔者》这首古诗时,我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在读、品、演、说中走入文本,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情怀。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范仲淹在江边酒楼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自读课文后找到“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我让学生表演客人是怎么赞美鲈鱼的?有的说:“好吃好吃……”有的说:“真好吃,我要带一份回家。”还有的说:“这真是天下最美味的菜肴。”……这是我相机让学生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然后我又问道:“此时范仲淹也在其中,他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找到了相应的句子。但句子是抽象的,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于是我我在黑板上画上了很大的破浪,让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纸船,模拟演示这一句话。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感受着一叶扁舟一会儿在浪尖,一会儿又在浪谷的惊险画面。同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有感情的范读该句,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其仿佛置身于当时波涛汹涌的江面,并切身地体会出渔民捕鱼时的艰辛,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地朗读该句,学生的情感被完全调动,从而达到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评价同学的发言,这样有效提高学*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的意思到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的结果,今后我还将继续进行这样的探索。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3篇(扩展2)

——《江上渔者》教案优选【十】篇

  《江上渔者》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江上渔者》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课件)小鱼都游到江里来了,它们身上还背着词语朋友呢!谁来读!(指名读,后齐读).

  称赞范仲淹南来北往艰辛危险波涛汹涌酒楼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诗人范仲淹曾写下《江上渔者》这首诗,谁还记得,试着背诵。(课件:《江上渔者》)我们一起来读读。

  3.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打开书52页,我们来继续学*《10.江上渔者》。

  4.看老师写课题,同学们拿出小手来书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先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老师想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它的同学仔细听,看他们是不是字音读的正确,句子读的流利了。

  2.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把范仲淹听到的和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听到的用横线、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3.指导着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这一句。

  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些什么?(从肉嫩味鲜这个词知道了鲈鱼的味道太美了。从南来北往知道了客人很多。)

  那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酒楼里坐满了客人,他们都不停地称赞鲜美的鲈鱼。)指名读句子,读出人们对鲈鱼的喜爱。

  4、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不住地称赞鲈鱼的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上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文里的句子: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江面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江面上风浪很大,一只渔船在风浪里起伏。)从哪里知道风浪很大?(从波涛汹涌这个词知道的。)师画简笔画**浪。

  师:江面上风急浪高,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一浪追着一浪,一浪赶着一浪,一浪比一浪高。相机认读体会词卡:波涛汹涌。

  师出示一只渔船做动作。师范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被卷上浪尖,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又被打入浪谷。此时,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何感受?(危险、害怕、紧张)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

  指名两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只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这时,师在哀怨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

  全班合着音乐齐读这两句话。

  5、那么,看到眼前的情景他也怀着一颗悲悯之心,范仲淹又是怎么想得呢?

  指名学生回答。(范仲淹想,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从这句话里你又知道了什么?(渔民捕鱼是多么辛苦和危险啊!)师:艰辛就是指的辛苦、艰苦。想象渔民如何艰辛,如何危险。指名说。

  范仲淹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渔民,所以他想到引读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指导读好这一句。

  6、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孩子。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江上渔者》。

  7、那么,同样到酒楼里吃鱼的客人,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有这种感受呢?(因为范仲淹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心怀天下,同情劳动人民,同情人民的疾苦,所以他因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四、学*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感情,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四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老师范写这四个字。

  4、生练字。并提醒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一笔压着竖中线写。

  板书设计:

  10、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

  《江上渔者》教案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江上渔者》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四、练*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生练*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喻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江上渔者》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常吃的鱼。(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自由读课文。

  师:生字大家都预*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语。

  2、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

  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反馈,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觉得酒楼里的人很多。我是从南来北往这个词体会到的。师随机理解“南来北往”。我们都是酒楼里的客人,客人们,你们都来自哪里呀?又要到哪去呀?像这样来自不同的地方,又又要去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便称之为“南来北往”,指导读词。再指名读此句。

  生(2):我觉得鲈鱼很好吃。我是从不住的称赞体会到的。师随机指导:客人们都会怎样称赞呢?指名生反馈。再指名读此句。

  3、就在客人们在不住的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味美。(板书:客人)这时范仲淹又看到了谁呢?指名生答(板书:渔者),他看见渔者在江面上怎样打渔呢?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生反馈,师随机出示这两句话。

  4、师:怎样的波涛被称作汹涌呀?生述,师画简笔画,指导读词“波涛汹涌”。

  5、师:在这汹涌的波涛中有一片树叶随风起伏,(出示“一叶小舟”图片)这是一片树叶吗?那作者为什么称他为一片树叶呢?(生体会:汹涌的波涛力大无穷,小舟轻飘飘,又渺小)指导读好词句。

  6、师:小舟是怎样随风起伏的呢?指名生上台边听师述边在简笔画上演示“一会儿一会儿”师随机问:这是(浪尖),在浪尖上的小船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上,船尾朝下,很危险,有翻船的可能。这是(浪谷)怎么到浪谷的?生演示(打入)。在浪谷的小船又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下,船尾朝上,更危险,更有翻船的可能。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一定要把渔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汹涌的波涛中作斗争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指导读好这句。

  7、既然打鲈鱼这么危险,渔民们为什么还要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打渔呢?体会生活艰辛。

  8、江边是不住的称赞鲈鱼肉嫩味鲜的客人们,江面上是正在冒着生命危险打渔的渔者,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指名答。大诗人范仲淹和你们想的一样,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吧!

  9、诗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写的,于是范仲淹情不自禁的拿起笔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师出示古诗,配乐朗读全诗。短短几句诗就将范仲淹所看到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家也想读读吗?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生结合上文谈谈听后的感受,再谈感受的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但爱”,“出没”的意思,并知道“君”指谁。指导读诗。

  10、让我们像他们这样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生配乐齐读古诗。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字

  你认为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指名生答。观察这个字怎么记?怎么写才好看?关键笔画的位置。师范写,生仿写。

  板书设计:

  客人文中相应的句子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渔者文中相应的句子

  君看一叶舟简笔画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 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常吃的鱼。(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自由读课文。 师:生字大家都预*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 语。

  2、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

  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反馈,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觉得酒楼里的人很多。我是从南来北往这个词体会到的。师随机理解“南来北往”。我们都是酒楼里的客人,客人们,你们都来自哪里呀?又要到哪去呀?像这样来自不同的地方,又又要去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便称之为“南来北往”,指导读词。再指名读此句。

  生(2):我觉得鲈鱼很好吃。我是从不住的称赞体会到的。师随机指导:客人们都会怎样称赞呢?指名生反馈。再指名读此句。

  3、就在客人们在不住的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味美。(板书:客人)这时范仲淹又看到了谁呢?指名生答(板书:渔者),他看见渔者在江面上怎样打渔呢?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生反馈,师随机出示这两句话。

  4、师:怎样的波涛被称作汹涌呀?生述,师画简笔画,指导读词“波涛汹涌”。

  5、师:在这汹涌的波涛中有一片树叶随风起伏,(出示“一叶小舟”图片)这是一片树叶吗?那作者为什么称他为一片树叶呢?(生体会:汹涌的波涛力大无穷,小舟轻飘飘,又渺小)指导读好词句。

  6、师:小舟是怎样随风起伏的呢?指名生上台边听师述边在简笔画上演示“一会儿一会儿”师随机问:这是(浪尖),在浪尖上的小船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上,船尾朝下,很危险,有翻船的可能。这是(浪谷)怎么到浪谷的?生演示(打入)。在浪谷的小船又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下,船尾朝上,更危险,更有翻船的可能。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一定要把渔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汹涌的波涛中作斗争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指导读好这句。

  7、既然打鲈鱼这么危险,渔民们为什么还要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打渔呢?体会生活艰辛。

  8、江边是不住的称赞鲈鱼肉嫩味鲜的客人们,江面上是正在冒着生命危险打渔的渔者,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指名答。大诗人范仲淹和你们想的一样,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吧!指名读,师引读:范仲淹想——

  9、诗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写的,于是范仲淹情不自禁的拿起笔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师出示古诗,配乐朗读全诗。短短几句诗就将范仲淹所看到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家也想读读吗?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生结合上文谈谈听后的感受,再谈感受的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但爱”,“出没”的意思,并知道“君”指谁。指导读诗。

  10、让我们像他们这样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生配乐齐读古诗。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字

  你认为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指名生答。 观察这个字怎么记?怎么写才好看?关键笔画的位置。师范写,生仿写。

  板书设计:

  客人 文中相应的句子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渔者 文中相应的句子

  君看一叶舟 简笔画 出没风波里

  成功之处:

  重难点突破较为成功。我用最生动,直观的方法教会学生理解何为浪尖,何为浪谷,然后,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体会一下,你站在船上,一会被卷上浪尖,一会被打入浪谷是何种感受。由于选择了正确的学*方法突破了重难点,所以到文章的最后,要理解渔民捕鱼的艰辛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再来学古诗,这一教学理念经过教学实践后,我发现的确很适合文包诗这样的课文。因为,学生对整篇课文了解后,也就是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再回过头来学诗,只用文诗对照就能逐句理解诗意了。

  不足之处:

  1、三年级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必须保证5——10分钟的识字写字时间,这点很重要,哪怕课文没有理解,哪怕文章没有读出感情,只要时间到了,就得停下教授课文,进行识字写字的教学。而在我的这节课上,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2、句子是表达一个意思的最小单位,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把一句话给分开,进行分角色来读。这样,对学生在理解句意上会造成一些影响。 既然知道症结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自己选一个字用同样的方法学*。

  《江上渔者》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四、练*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生练*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喻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江上渔者》教案 8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会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江上渔者》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3.学会根据诗句意思,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

  二.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简介作者

  (二)理解全诗

  1.揭示诗题初识诗意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1)忆上首古诗学*方法

  (2)用上面学法导学前两句,想想“往来人”多指什么人?

  (3)自学后两句,想想“舟”上“出没风波里”的人,多指什么人

  3.熟读全诗,体会感情

  (1)读全诗想象,两种不同的人都在做什么?都是什么景象?

  (2)感情朗读这首诗,认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练*背诵

  (三)巩固练*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补充下面诗句,并写出所填字的意思

  江上()_________________

  ()鲈鱼美_______________

  ()风波里_______________

  《江上渔者》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江上渔者》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3、(出示课文中图片)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点击“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君而不用“你”?然后再现画面,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2)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全班反馈。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三、学*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8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把自己不会写的字在小组提出来.如果都会记就交流一下记字方法,用自己的好方法帮助不会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好的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酒一渔、宋一客);自编儿歌;字形想象等。

  4、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在全班交流。

  5、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6、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开拓眼界

  1、这一课的字,大家写得很好,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经历吧,再读课文。

  2、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3、出示课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描写优美的美文,令人百读不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吃鱼者) (鲜美)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江中: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打鱼人)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3篇(扩展3)

——《师说》语文教案3篇

  教学目的

  1、学*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预*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3篇(扩展4)

——《燕子》语文教案3篇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燕、聚、增、掠、稻、尖、偶、沾、圈、漾、倦、符、演、赞”14个生字及“聚拢、偶尔、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作者由*及远细致观察的方法及拟人、比喻等的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

  教学难点:学*作者由*及远细致观察的方法及拟人、比喻等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搜集相关燕子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提纲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2.读准生字字音,记住字形,并初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3.搜集相关燕子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有一种鸟会从南方飞回来,是什么鸟?(燕子)

  2.说说燕子给你的印象?(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是呀,春天来了,小燕子又来到我们身边,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装扮着美丽的春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作家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燕子》。(板书:燕子)( 相机指导书写: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

  ,生一起书空)

  二、检查预*,理清脉络

  1.指名朗读课文,了解学情正音。

  (1)正音:“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

  “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

  “掠”是撮口音。

  (2)词语:

  A.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活泼机灵 (读了这些词,脑中呈现什么画面?)

  B.一身羽毛 一对翅膀 几痕细线 (体会量词的用法)

  2.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燕子?学生讨论交流。

  从四个方面介绍燕子,分别写了燕子的外形、增添生机、飞行、停歇。(板书:外形 增添生机 飞行 停歇)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燕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体会燕子外形:活泼机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应扣住哪个词来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板书:活泼机灵)

  2.你能通过朗读把燕子的活泼机灵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注重对“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词的感悟体会)

  3.讨论:作者写燕子的外形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顺序是怎样的?(体会从全身写到局部的叙述方式)

  4.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感悟燕子:增添生机

  1.这段话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仔细地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2.抓住以下句子体会。

  (1)“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对比句子:才下过细雨,微风吹拂着柳丝。(读一读,比一比,你体会到了什么?(①“蒙蒙的”“细”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如: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②“千万条”的“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柳丝的数量、颜色等描写得淋漓尽致。其实,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将和我们下一课要学*的古诗意境很相似。引导孩子们读《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想象:“赶集似的聚拢来”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花儿争相开放)

  3.师:正因为有了这光彩夺目的春天,所以作者禁不住赞叹: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请美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春天的“光彩夺目”,读出燕子的为春光增添的“生机勃勃”。

  (三)领略燕子飞行、停歇之美

  我们从读中感受了燕子的外形美,从读中感受了燕子为春光增添的生机美。那么燕子的飞行及停歇又美在何处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第三、四自然段。

  1.赏析燕子飞行之美。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燕子是如何飞行的?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划出你认为好的词语。

  (2)交流。

  A.“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又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B.“掠”写出了燕子飞行的速度很快;身姿灵活。

  C.从“唧唧叫着”感受到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D.“沾”写出了燕子尾尖轻轻点了一下水面。

  师:你能把“掠”和“沾”换成其他的词吗?(可能的答案:飞、贴)

  师:有原来的恰当吗?读一读。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是一定要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文章才有味道,大家才爱看。

  (3)让我们齐读这一段,领略燕子飞行的轻快之美。

  2.领略燕子停歇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方法,自学第四自然段。

  (1)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

  (2)交流。

  A.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疲倦了要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

  B.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几痕”“五线谱用得好。 “几痕”说明了距离较远,模模糊糊,若有若无。

  “五线谱”把停歇的燕子看作是自然形成的曲谱。燕子自然成了“音符”。

  四、小结过渡,读中升华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燕子外形之美,飞行之美,停歇时的音乐之美。怪不得——

  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

  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

  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

  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所以说,燕子的到来,为光彩夺目的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让我们饱含激情,再次齐读课文,唱响春天的赞歌!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认读词语:

  A. 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活泼机灵 光彩夺目

  B.一身羽毛 一对翅膀 一圈波纹 几痕细线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回顾脉络,点拨观察、写作方法

  1.齐读全文。

  2.回顾课文脉络,点拨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由*到远,按照燕子的外形——美好春光里的小燕子——燕子的飞行及停歇的顺序)

  3.作者郑振铎如何做到让文章优美?

  (细致观察、丰富想象、细腻表达)

  三、指点背诵方法

  1.背诵本课,可以按照课文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的先后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全身到局部(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背诵。

  2.试背全文。

  四、指导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生词: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沾了一下水面、飞倦了

  2.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聚”的下面不要写成“水”;

  “尖”,上小下大;

  “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

  “演”字里面有一横,写时不要丢掉;

  “倦”字的右下不要写成“巳;

  “漾”的下部分是“永”,而不是“水”。

  3.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

  4.自评互评。

  五、作业布置

  1.积累语言练*: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摘抄一些描写春光的句予。

  3.背熟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领略春是的色彩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学*作者观察事物及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段,感悟燕子的可爱、春景的美丽,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挂图、录像,或动画课件。

  2.配乐朗读录音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完了春节,闹完了元宵,春天就来到了。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生自由发言。)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有位画家把它画成了一幅画,请大家欣赏。(出产图或投影展示。)

  二、观察图画。

  要求:

  1.这幅画都画了哪些景物?按由远到*或由*到远的顺序说一说。

  2.观察图中燕子的不同形态,小组或同桌之间交流。

  3.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中燕子的不同形态,有的同学还讲了他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燕子。燕子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都喜欢燕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散文《燕子》。(板书课题。)

  三、学生初读课文,图文对照,看文章写的哪些内容在日上能找出来。

  四、解决疑难字词,让学生借助字典或根据上下文自行解决。

  Jùnqiào cu jùlóng zēngtiān jī ōuěr zhān dàngyàng juàn pǚ fǘ

  俊俏 凑 聚拢 增添 唧 偶尔 沾 荡漾 倦 五线谱 音符

  五、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朗读录音,或者播放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朗读。

  六、理解课文内容。

  1.学*第一自然段,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感知其形态的可爱。

  (1)投影展示(或挂图)燕子的特写。

  (2)结合图形,学生自读课文。

  (3)提问:这一段是从几个方面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的?

  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在学生答问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比如“俊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步骤是:指定学生读,师生评读,教师指导。

  2学*第二自然段,感受春景的美丽。

  (1)学生结合图读课文,观察图中所画的景物。

  (2)提示引导:

  ①“蒙蒙”是什么意思?谈谈你所感受过的春雨。

  ②怎样理解第二句?想想:春天来时,最先变绿的是什么树?回忆:贺知章的《咏柳》中哪句诗和这句的描写一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意词语“吹拂”和“吹动”的区别。

  ③怎样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④文章写小燕子“赶来”,为什么不写“飞来”、“飞回来”?它怎样为春光增添生机? “赶”字将小燕子拟人化了。“赶”字一方面衬托了春景的美丽,另一方面,它又使人觉得小燕子很有生活情趣。它被春景所吸引,好像生怕错过了美好的景色,所以急着赶回来。来到优美的春景中,小燕子别提多高兴了,瞧,它飞上飞下,呢哺声声,使得绿草红花也显得格外的精神,使得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所以说,小燕子的到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教师范读,学生感悟内容。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想象“光彩夺目的春天”的画面。

  一

  一、出示填空题。

  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

  ()的小燕子。

  二、指名让几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激发学生读的激情、兴趣。

  三、学*第三、四自然段,进一步感受燕子的活泼、机灵、可爱。

  1.展示燕子飞行的录像(或挂图),学生观察欣赏。

  2.课文中怎样描写燕子飞行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或你认为写得妙的词句)。

  (1)为什么用“掠’不用“飞”,用“沾”不用“点”?

  (2)画面上不止一只燕子,作者通过哪个关联调将它们的行动连接起来?请你用这种形式说一段话。(有的……有的……)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声情并貌,表现出燕子飞行时的轻盈、活泼。

  4.燕子飞累了,怎么休息呢?将你见到的情景讲出来。

  5.看看书上描写的是哪种情景?“五线谱”“音符”分别指什么?怎样理解“几痕细线”的“痕”?和“根”的感觉一样吗?

  6.让学生上黑板,画出自己的理解。

  7.教师小结:第三自然段,展现的是燕子的动态美。这一段,作者又让我们欣赏到燕子的静态美。你瞧,在蓝蓝的天空衬托下,隐约可见的电线犹如五线谱,远望停歇在线上的燕子,多么像美丽的音符,让人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好像听到了优美的音乐,所以作者说:“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四、播放朗读录音,再次让学生感悟、品味。

  五、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文为我们展示了小燕子的活泼机灵,而且为小燕子描画了一个美丽的生活空间,即“光彩夺目的春天”。不过,由于本文的重点是写燕子,所以,对于春天的描写比较少。请大家都来当一回作家,说说你见过的。光彩夺目的春天”。

  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叙说。

  七、练*。

  写短文,《光彩夺目的春天》。

  八、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是一篇以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课文,真实感人。课题中的“专列”是一个专用名词,三年级孩子对它相当陌生,让孩子感受“燕子专列”背后蕴含着的浓郁而博大的“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新词语比较多,这些词语在帮助学生理解燕子处境的艰难,体会人们对动物的关怀起着关键作用。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优化词语教学,让它成为一扇门,引领孩子走进语言文字的缤纷天地感受词语背后的人文情怀。下面举两个课堂教学片段来讨论。

  【片段一】感受“专列”的人文情怀

  师:我们来做个猜词游戏,好吗?(出示:专。)猜的词要用上“专”字。

  师:对某个人进行单独采访叫──(生:专门、专访。)

  师:应该是──(生齐说专访。)商店里单独卖一种商品的柜台叫──(生:专业、专柜。)

  师:是专柜。把你的作文、日记收集起来的集子可以叫──(生:专集。)

  师:某人对某一学问知道得很多,特别有研究,我们可以称他为──(生:专家。)

  师:为某人某事特地安排的飞机就是──(生:专机、专列。教师随机板书:专列。)

  师:什么是专列?

  生:专门的列车。

  生:专门为人乘坐的或专门运某一种货物的火车。

  师:你们看,现在开来了一个专列。看看这是专门为谁开的列车。

  (师出示课文第一段的前半部分。学生自由读。)

  师:这个专列就是──(生齐:燕子专列。)

  师:为燕子开一趟专列!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学*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专”是个非常活跃的词素,在生活中会不经意地从孩子们的口中流露出来。如“专家、专卖店、专集”。“专”也是个有情感色彩的词素,“专”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爱”的深意,如“专家”表达了对技术人才的敬爱,“专座”透出了对老弱病幼的关爱……这节课刚开始,教师就以孩子的已知为基点,猜猜带“专”的词语,扩展对“专”的理解,逐步体悟“专列”的意思和蕴含的特殊情味,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读懂瑞士人民的爱鸟行动埋下伏笔。

  【片段二】感悟燕子面临的“麻烦”

  师: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我们来读读课文第二段。

  (生自由读第二段。)

  师:燕子为什么要用专列送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3篇(扩展5)

——《语文园地八》语文教案3篇

  教学

  目标

  1、通过“交流*台”的学*,引导学生继续感受课文中巧妙的对话和风趣的语言。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尝试感受选段中语言的风趣,并试着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书写提示”的学*,引导学生了解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尝试着欣赏书法。

  4、通过“日积月累”的学*,理解和积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启发。

  教学

  重点引导学生继续感受课文中巧妙的对话和风趣的语言,并试着仿写风趣的语言片段;通过“日积月累”的学*,理解和积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启发。

  教学

  难点试着仿写风趣的语言片段;了解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尝试着欣赏书法;通过“日积月累”的学*,理解和积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启发。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18)分钟一、学*“交流*台”。

  1、出示问题:在本单元的学*中,你感受到单元课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引导,评议并小结:本单元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有的是通过巧妙的对话来讲述故事,有的叙述的语言很风趣。

  4、【出示课件2】《杨氏之子》中句子。

  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小组交流:从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杨氏之子和孔君*的对话,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一个问得巧,一个答得妙。

  5、【出示课件3】

  ①拿笔的时候,……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小组交流:从以上句段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出示课件5】

  教师小结:《手指》一课,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6、【出示课件6】

  不过,……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小组交流: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费奥多罗夫被老师误会的时候,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令人忍俊不禁。

  引导学生借助学过的课文中的语句,了解巧妙的对话和风趣幽默的语言,降低了教和学的难度,激发了学*兴趣。

  新课

  教学

  (?22?)分钟二、学*“词句段运用”。

  (一)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特点,再选择一种情景说一说。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课件8】

  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1)小组交流:读一读,看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关公和周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中,他们都以关羽护卫的形象出现,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让我们由手指联想到了人,三指的关系描述的相当传神。

  【出示课件9】

  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援、穿行。

  (1)小组交流:读一读,看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把体操运动员比作猴子,把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比作猴子攀援、爬行,生动、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运动员动作的灵巧。

  2、练一练,*用。

  (1)从“游子回到家乡、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云朵在天上飘荡”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2)学生自由练说。

  (3)小组合作,互相评议。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二)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1、读一读,找规律。【出示课件10】

  但在五指中,……叫他揿门铃。

  (1)小组交流:在这段话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采用拟人和排比的写法,以举例的方式写出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做什么事都愿意出力的无名英雄,再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它踏实、忠诚却不好大喜功。

  2、练一练,*用。

  (1)学生独立完成照样子写句子。

  (2)小组合作,互相评议,交流修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三、学*“书写提示”。

  1、谈话激趣: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楷书具有恢宏雄壮、大气磅礴的特点。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就是形容他的书法筋肉丰满、浑厚有力。《颜勤礼碑》)是其代表作之一。

  2、学生欣赏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局部)拓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