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语文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语文教案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奇异的植物世界》。课文有生动准确的文字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异的植物世界的神奇图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着奇妙植物、神秘声音、奇异的植物世界中。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阅读的能力,对各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更丰富的知识,开拓视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奇异的植物世界,理清写作顺序;理解词语,认识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植物世界的奥秘,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本篇课文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介绍的种植物的奇异之处。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激发学生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奇异”上,抓住这一重点来统领全文,并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理解和体会植物的奇异之处。

  教学方法: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内容之一,是学生认知课文、体会课文、理解作者写作思维的一条最佳的途径。在读中学生可以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我还利用多媒的交互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水*与心理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学*测试,使学生能在自主、宽松的学生环境中获取新的知识。本课主要以“导——扶——放——”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方式。

  教学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合作者。为了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主体性与他们自身的潜能,在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探索者;自主、合作学*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重要的学*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入手,激发兴趣

  导入:以旧带新,使学生对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通过投影出示图片,使学生感知到植物世界的奇异。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板书课题:《奇异的植物世界》}在学生读后,抓住“奇异”一词,明确教学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次读文,通过带问题读文、指读课文、快速读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概括全文,为下一步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小结中,仍以“奇异”为主线,再一次强调学生学*的重点;同时也交待了学*的难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6种奇异的植物的。

  三、精读课文,品学体味

  在精读课文,品学体味这过程中,以李叔叔带我们到植物园去参观,课文的2——7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一游览的过程为重点。首先,在教学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导——扶——放”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第二自然段为导学切入点,以第三自然段为衔接来“扶”学,以四——七自然段为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来完成。在导学中,我先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并和他们一起总结出学法来。出示学法,以便对学生进行“扶”学,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在“导——扶”的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提高,如对字词的理解、认识打比方句、对重点语句的训练、通过读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等,为学生将来的学生打下一块块坚实的基石。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篇课文或学会多少道题,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去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中的指导者、合作者。由于2——7自然段的结构相同,积于以上二个原因,我在后面的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的能力和学生自主性充分得以展示和调动。在汇报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导出学法出示学法,根据投影中的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汇报,关掉学法让学生自主进行汇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多鼓励少批评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自信心和积极性。

  全文都以“奇异”为线,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最后水到渠成,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啊!回归主题,总结全文。

  四、延伸知识、激**感

  板书可以说一个微型的教案,它承载着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写作思路。最后让学生结合板书,来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

  五、总结

  教师简短、恰当的总结,可以使学生的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设计:

  24、奇异的植物世界

  树下 花棚旁 小路旁

  草地上 水草地 荷花池

  哈哈树 带电花 蜡烛树

  醉草 捕蝇草 水笛荷

  出笑声 带微电 能点亮

  含酒精 会吃虫 可发音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2

  《鸟儿的侦察报告》课文原文

  我有一只鸟儿,它能飞遍各地,向我报告各种消息。

  有一天,我对它说:“朋友,请你飞到外面去侦察一下,好吗?”

  “你想知道些什么情况呢?”鸟儿问我。

  “去看看你的同伴们——那些可爱的鸟儿——燕子、山雀、海鸥和布谷鸟,它们都是我的朋友。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它们的消息了,我很想念它们。”

  “好,明白了。”我的鸟儿出发了。

  下面就是我收到的侦察报告。

  侦察报告之一——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

  我看见一只野鸡趴在草窝里。我猜想,它一定是在孵小野鸡。我轻轻地落在它的身旁,祝贺它快要做妈妈了。它却很忧郁地回答说:“别祝贺了,看样子我的小野鸡是孵不出来了。”

  “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

  “人们为了除草,在野草上喷了很多农药。我们吃了这种喷过农药的草结的种子,身体里也有了农药。它就使得蛋里面的胚胎变不成小野鸡啦!”说完,野鸡妈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那些靠吃野草籽和野果儿生活的鸟类,已经比以前少得多啦!

  唉,看了这份报告,我真替生活在山林里的那些鸟儿担心。

  侦察报告之二——燕子在哭泣

  真怪,燕子不去逮虫子,却躲在角落里哭泣。原来,它老伴儿突然死去了。

  “这样的不幸是怎么发生的哟?”我关切地问。

  “刚才还好好的。”燕子妈妈呜咽着,“逮了几只蚱蜢和蚊子吃,它就全身发抖,再也飞不起来,不一会儿就死去啦!”

  据说,鸟类因为吃了打过农药的害虫,发生食物中毒而死亡,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回啦!

  啊!打农药是为了除害虫,却连我们的益鸟朋友也受到伤害啦!

  侦察报告之三——飞翔

  真糟糕,一艘大油船在海边撞上一块大礁石,漏油了。黑色的石油浮在海水上,把几百*方千米的海面都给污染了。

  在这艘油船的后面,令人奇怪的是,没有看到跟着逮鱼吃的海鸥在飞翔。

  海鸥到哪里去了呢?

  我一打听才知道,它们跟在油船后面,钻到海水里去逮鱼吃,没想到羽毛被又黏又稠的石油粘住了,就再也飞不起来啦!

  连海上的鸟儿也受到了威胁,我真感到不安极了。紧接着,我又收到了鸟儿的第四份侦察报告。

  加急电报——我迷失了方向

  我飞到一个城市的上空。那儿的雾大极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原来从工厂烟囱里冒出来的烟太多了,形成了极大的、又很难消失的浓雾。

  这雾使我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十分难受。

  我什么也看不清楚,迷失了方向,辨不出东南西北。

  我真担心,我害怕我飞不回来啦,快帮帮我吧……

  收到这份加急电报,我马上设法去营救我的鸟儿。

  可是我没有找到它,它再也没有飞回来。

  吃草籽的鸟儿,吃害虫的鸟儿,吃鱼儿的鸟儿,还有我的朋友,它们全都受到了死亡的威胁。我爱听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我爱看鸟儿展翅飞翔的雄姿,我更感谢鸟儿们帮助我们除去那么多的害虫和杂草的种子,有时候它们又是传播树种的运输兵。失去这么多鸟类朋友,我觉得十分痛惜。

  我真心地希望我能够给鸟儿以帮助,于是,我决定发表我的鸟儿向我发来的四份侦察报告。仰望天空,我希望,有更多的鸟儿在洁净的天空里欢乐地飞翔歌唱!

  《鸟儿的侦察报告》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本课的5个生字以及重点的词语。

  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四份侦察报告所表达的主题,从而认识到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鸟类的资料,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感悟,体会鸟儿悲伤痛苦的情感,产生对鸟儿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给鸟儿造成伤害感到自责、惭愧、后悔,激发学生爱护鸟类、保护环境。

  2、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鸟儿清脆的鸣叫声——启发谈话:

  ——听到这清脆婉转的鸟鸣,你有怎样的感受?(亲切、有趣、心情愉快……)

  ——那你们喜欢鸟儿吗?为什么?(身形可爱、声音好听、能捉害虫、传播种子……)

  师导:是啊,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谁不喜欢呢?我每当听到这婉转动听的鸟鸣声,便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鸟儿们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着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呼朋引伴地打着招呼,如同置身于仙境,忘却了世间的烦恼。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写鸟儿的诗句——(学生抢答)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仅我们喜欢,连古代的诗人也无比的喜爱,我想若没有鸟儿的身影不知要减少多少诗情呢?可是,在今天这种诗情画意还找的见吗?请大家看鸟儿给我们人类发回的侦察报告(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生疏的字词并积累到卡片上,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小组交流后派代表上台展示,师生共同强调字音字形)如:孵、呜咽、胚胎、烟囱等。领读、齐读。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小组派代表发言)

  三、合作探究(结合学*卡片)

  (一)根据下面的提示,各小组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报告研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报告的内容或拟小标题,并谈谈读后的感受或发现。自由选择阅读的方式努力读出感情。

  1、报告一:野鸡妈妈为什么孵不出小野鸡?她的心情怎样?(结合重点词句)你明白了什么?该怎样读?

  2、报告二:燕子为什么哭泣?不幸是怎么发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应怎样读?

  3、报告三:海鸥怎样了?他们的威胁是怎样产生的?你体会到什么?

  4、报告四:加急电报告诉了我们什么?鸟儿朋友为什么遇到这样的不幸?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成果。

  1、第一份侦察报告向我们报告了什么?请该组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并汇报成果。点拨:

  (1)内容是——野鸡妈妈因为吃了被农药污染的草籽而孵不出后代或“无法繁殖”。原因:山林被污染。

  ——心情怎么样?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

  (“忧郁”什么意思?——忧伤、忧虑;“重重叹了口气”你从她的叹息中听出了什么?——无奈、伤感、对命运的叹息,对人类的抱怨)

  (2)(联系生活)我们知道妈妈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的成长,当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恨不得替你受苦受难,心疼得不得了;而野鸡妈妈却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见,就胎死蛋中,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这是多么令人伤心啊!你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吗?

  (3)再有感情地读课文。

  (4)读完这份报告你有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一下作者的感受。(齐读)

  过度:作者担心的不仅是野鸡妈妈,而是山林里所有的鸟儿。下一个会是谁呢?

  2、看第二份报告又告诉我们什么?小组人员分角色读,读出语气。

  点拨:(1)内容——燕子因为吃了打了农药的害虫中毒身亡或“中毒身亡”。原因:农田被污染。

  (2)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结合理解“呜咽”什么意思?与哭泣有什么区别?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等词语体会燕子的痛苦伤心和对人类的不满以及鸟儿生存环境的恶化后果的严重)

  ——教师深情谈话:实际上不光人类有感情,动物也是有感情地,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放图片)——可见他们也会伤心欲绝,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悲愤)

  (3)自己再读一遍。不由得让人感叹:啊!(作者的话,齐读)

  过渡:山林中的野鸡孵不出小鸡,燕子死了,作为海洋清洁工的海鸥怎么样了呢?

  3、汇报第三份报告,有感情地朗读或用海鸥自述的形式。

  点拨:(1)内容——海鸥被海上泄漏的石油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或“无法飞翔”原因:水受到污染。

  (2)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预设:连海上的鸟儿都受到了伤害——)

  齐读作者感受。过渡:正在“我”感到不安时,收到一份怎样的加急电报?

  4、分析报告四:小组派代表有感情地读。

  点拨:(1)内容_———报告消息的鸟儿朋友在工厂排放的烟雾中迷失了方向与作者失去了联系。或“迷失方向”。原因:大气受到污染。

  (2)当时鸟儿的心情怎样?(着急、害怕)试着读出这种语气,谁再读一下?

  (3)结果怎样?(齐读后两段)

  5、总结主题:

  过渡: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齐读倒数第二段。

  点拨:“吃草籽的鸟儿……他们全都受到了死亡的威胁”这些不幸的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预设:环境污染,从住的山林、农田,到饮用的水,呼吸的空气,处处污染严重。这四份报告都说明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组交流)

  主题:人类的急功*利、自私自利的行为是破坏生态*衡的元凶。(引导学生分析人的行为特点)师导:实际上环境的污染不仅仅给鸟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也威胁到了人类自身,如:——

  四、联系实际,领悟主题。

  1、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如果你是鸟儿,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练说,再小组交流后展示)

  2、师导:这是鸟儿的心声,也是作者的心声,也是我们人类的心声。我真心地希望——(齐读最后一段)

  3、为了让鸟儿们在洁净的天空里欢乐的飞翔歌唱,你我该怎样做?给鸟儿什么样的帮助?大家商量商量。

  如:写标语——“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等

  五、拓展迁移,深化主题。

  1、师导:你还知道那些危害鸟儿的事?如:乱砍乱伐——鸟儿失去家园;土地沙漠化——找不到水源;猎杀鸟儿……

  2、下面阅读《保护鸟类》这篇文章了解有关鸟类的知识,结合生活中所了解的伤害鸟儿的事情,来仿照文章的写法再写一份侦察报告。(学生自由写后小组交流派代表展示)

  总结:虽然这是一篇童话,但却反映了残酷的现实。我们和鸟类同是自然的儿女,人类不能为满足自私的欲望而伤害其他生灵,多行不义必自毙,人类若不警醒,鸟儿今天的命运也许将是人类明天的写照,让我们爱护鸟类,保护自然,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到处都是鸟语花香。

  《鸟儿的侦察报告》教学反思

  《鸟儿的侦察报告》以童话故事的形式,用作者的鸟儿朋友给作者发回的四份侦察报告贯穿全文,控诉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读后令人警醒。本文语言优美,*实浅显,层次非常清晰,结构相当严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文章。目前我所教班级的学生朗读水*比较好,所以我设想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句反复品味,并通过有关图片、配乐、录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旧知导课,激发学生的已有情感。

  上课伊始,我用讲故事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回忆了三年级时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一只小鸟》,由那令人痛心的一幕揭示出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的鸟类也有各自不幸的遭遇。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新知识的传授中。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在学*这四份侦察报告中,我始终抓住两条感情线索:一是报告中的鸟儿受到伤害时忧伤、痛苦的心情。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复朗读感悟。二是作者看到侦察报告后的感受,抓住作者的心情,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在处理这四份报告的有感情朗读时,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探究学*。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我抓住“连海上的鸟儿也受到了威胁,我真感到不安极了。”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交流,引起共鸣,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当我们学*到失去这么多鸟类朋友后,作者的情感已达到了高潮,所以在此设计一个句式练*:失去了这么多鸟类朋友,我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用成语汇报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不仅丰富了学生语汇,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重点难点: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 遮挡(zhe dang)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第一节: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第二节:绒帽(rong)缠绕(chan rao)系 ji系鞋带xi关系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弥漫:(雾气)布满、充满。缠绕:环绕。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第三小节: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的成果。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第四小节: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 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山头的云雾 (象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 (象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 (象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 奇丽 神奇 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4

  课型:作文指导

  课时:1课时

  教材简析:

  《未来的......》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语文园地六中*作要求而确定的题目,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件未来的产品,可以是学*用品,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公共设施......。

  预设目标:

  1、能进行大胆地科学设想,想像奇特而又合理。

  2、完成*作,语句通顺,叙述能按一定顺序。

  3、激发学*科学知识的兴趣,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把所想象的未来产品清楚地介绍出来。

  教法策略: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阅读范文,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叙述顺序介绍所设计的产品。

  教学准备:范文一篇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东西或最喜欢干什么?

  2、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未来,你们身边的这些玩具、学*用品、生活用品,甚至公共设施会变怎样呢?现在,生产各类产品的厂长们要联合举办“未来产品”的设计大赛,将会评出一、二、三等奖多名,同学们想参加吗?

  二、明确要求,确定方向

  1、每位参赛者只能选择一件自己最感兴趣的产品来设计。

  2、想象奇特而又要合理。

  3、产品名称可用“未来的......”,也可以自己拟定。

  三、出示范文,探究写法

  1、教师示范介绍--“未来的垃圾桶”。

  2、找出范文的描写顺序(名称、外形、功能)及重点。

  3、请学生提意见。

  四、拓展思维,想像设计

  1、利用两--五分钟的时间静静思考,自由想象。

  2、在小组内介绍“未来产品”的特点,“小厂长”提问题或意见。

  3、小组选出最有创意的产品设计向全班介绍。

  4、谈谈自己最喜欢谁设计的“未来产品”。

  五、自由*作,完善设计

  1、师:同学们,我们光是用语言介绍,我担心各位厂长一下子不能记住这么多,不如咱们改为用文字介绍,让他们把这些资料带回去慢慢看,好评出一、二、三等奖,好吗?

  2、学生自由*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字,会认9个字,理解“蹒跚、不胫而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课文,互相交流,抓住重点词语,采用换词、比较、联系实际,句式变换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自悟、自得,然后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通过课件演示,语言引导、朗读想象,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学生随着文本走进奥运赛场,感受紧张、激烈的气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让学生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激发学生情感。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情感。

  2、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导质疑

  1、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你们知道奥运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吗?(更快、更高、更强)是啊,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无数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课件出示一组运动员成功的镜头)看,他们尽情地挥洒着汗水与泪水,赢得光荣。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叫杜伦多。派特利的运动员,他在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上完成了一次著名的冲刺。(板书课题,指名读)

  3、你认为其中的关键词是哪个?由此,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归纳梳理:

  (1)这是怎样的一次冲刺?

  (2)为什么这次冲刺这样著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生字,检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评价反馈。

  4、齐读词语。

  5、默读课文你知道派特利是怎样冲刺的吗?结果如何?学生交流,指导说通顺完整。(课件出示相关镜头,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马拉松比赛的资料。了解马拉松全程42公里195米。比赛起点设在体育场,然后沿着城市公路赛道跑,最后返回体育场冲刺到达终点。)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派特利在这最后阶段一次一次摔倒又一次一次爬起,终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冲过终点。由于不是独立完成比赛,他没有取得胜利,成绩也被取消。正是这次冲刺成为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冲刺。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次冲刺很著名?

  2、学生边读边勾画,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出示句子“派特利的名字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①理解“流传至今”,学生交流。

  ②算一算他的故事流传了多少年了,猜一猜会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故事。

  ③指名读,评价激励。(引导学生体会其流传时间长,读出惊叹、赞美之情)

  ④师引读:“派特利的名字虽然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

  学生齐读:“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2)出示句子:“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

  ①听说过这句名言吗?怎么知道的?

  ②来,这句名言也从派特利的故事中产生并传播开来,用书上的词就是---(生答)“不胫而走”。(指名读词)

  ③指名读。(指导体会其传播范围广)

  (3)派特利的故事流传了*百年,流传到世界的每个地方,真是一次著名的冲刺,齐读这两句话。

  3、为什么派特利的这次冲刺并没有胜利,他的故事却能流传至今呢?下节课咱们继续探讨。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奇异的植物世界》。课文有生动准确的文字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异的植物世界的神奇图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着奇妙植物、神秘声音、奇异的植物世界中。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阅读的能力,对各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更丰富的知识,开拓视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奇异的植物世界,理清写作顺序;理解词语,认识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植物世界的奥秘,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本篇课文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介绍的种植物的奇异之处。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激发学生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奇异”上,抓住这一重点来统领全文,并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理解和体会植物的奇异之处。

  教学方法: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内容之一,是学生认知课文、体会课文、理解作者写作思维的一条最佳的途径。在读中学生可以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我还利用多媒的交互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水*与心理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学*测试,使学生能在自主、宽松的学生环境中获取新的知识。本课主要以“导——扶——放——”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方式。

  教学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合作者。为了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主体性与他们自身的潜能,在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探索者;自主、合作学*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重要的学*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入手,激发兴趣

  导入:以旧带新,使学生对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通过投影出示图片,使学生感知到植物世界的奇异。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板书课题:《奇异的植物世界》}在学生读后,抓住“奇异”一词,明确教学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次读文,通过带问题读文、指读课文、快速读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概括全文,为下一步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小结中,仍以“奇异”为主线,再一次强调学生学*的重点;同时也交待了学*的难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6种奇异的植物的。

  三、精读课文,品学体味

  在精读课文,品学体味这过程中,以李叔叔带我们到植物园去参观,课文的2——7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一游览的过程为重点。首先,在教学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导——扶——放”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第二自然段为导学切入点,以第三自然段为衔接来“扶”学,以四——七自然段为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来完成。在导学中,我先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并和他们一起总结出学法来。出示学法,以便对学生进行“扶”学,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在“导——扶”的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提高,如对字词的理解、认识打比方句、对重点语句的训练、通过读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等,为学生将来的学生打下一块块坚实的基石。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篇课文或学会多少道题,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去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中的指导者、合作者。由于2——7自然段的结构相同,积于以上二个原因,我在后面的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的能力和学生自主性充分得以展示和调动。在汇报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导出学法出示学法,根据投影中的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汇报,关掉学法让学生自主进行汇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多鼓励少批评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自信心和积极性。

  全文都以“奇异”为线,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最后水到渠成,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啊!回归主题,总结全文。

  四、延伸知识、激**感

  板书可以说一个微型的教案,它承载着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写作思路。最后让学生结合板书,来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

  五、总结

  教师简短、恰当的总结,可以使学生的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设计:

  24、奇异的植物世界

  树下 花棚旁 小路旁

  草地上 水草地 荷花池

  哈哈树 带电花 蜡烛树

  醉草 捕蝇草 水笛荷

  出笑声 带微电 能点亮

  含酒精 会吃虫 可发音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2

  《鸟儿的侦察报告》课文原文

  我有一只鸟儿,它能飞遍各地,向我报告各种消息。

  有一天,我对它说:“朋友,请你飞到外面去侦察一下,好吗?”

  “你想知道些什么情况呢?”鸟儿问我。

  “去看看你的同伴们——那些可爱的鸟儿——燕子、山雀、海鸥和布谷鸟,它们都是我的朋友。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它们的消息了,我很想念它们。”

  “好,明白了。”我的鸟儿出发了。

  下面就是我收到的侦察报告。

  侦察报告之一——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

  我看见一只野鸡趴在草窝里。我猜想,它一定是在孵小野鸡。我轻轻地落在它的身旁,祝贺它快要做妈妈了。它却很忧郁地回答说:“别祝贺了,看样子我的小野鸡是孵不出来了。”

  “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

  “人们为了除草,在野草上喷了很多农药。我们吃了这种喷过农药的草结的种子,身体里也有了农药。它就使得蛋里面的胚胎变不成小野鸡啦!”说完,野鸡妈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那些靠吃野草籽和野果儿生活的鸟类,已经比以前少得多啦!

  唉,看了这份报告,我真替生活在山林里的那些鸟儿担心。

  侦察报告之二——燕子在哭泣

  真怪,燕子不去逮虫子,却躲在角落里哭泣。原来,它老伴儿突然死去了。

  “这样的不幸是怎么发生的哟?”我关切地问。

  “刚才还好好的。”燕子妈妈呜咽着,“逮了几只蚱蜢和蚊子吃,它就全身发抖,再也飞不起来,不一会儿就死去啦!”

  据说,鸟类因为吃了打过农药的害虫,发生食物中毒而死亡,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回啦!

  啊!打农药是为了除害虫,却连我们的益鸟朋友也受到伤害啦!

  侦察报告之三——飞翔

  真糟糕,一艘大油船在海边撞上一块大礁石,漏油了。黑色的石油浮在海水上,把几百*方千米的海面都给污染了。

  在这艘油船的后面,令人奇怪的是,没有看到跟着逮鱼吃的海鸥在飞翔。

  海鸥到哪里去了呢?

  我一打听才知道,它们跟在油船后面,钻到海水里去逮鱼吃,没想到羽毛被又黏又稠的石油粘住了,就再也飞不起来啦!

  连海上的鸟儿也受到了威胁,我真感到不安极了。紧接着,我又收到了鸟儿的第四份侦察报告。

  加急电报——我迷失了方向

  我飞到一个城市的上空。那儿的雾大极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原来从工厂烟囱里冒出来的烟太多了,形成了极大的、又很难消失的浓雾。

  这雾使我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十分难受。

  我什么也看不清楚,迷失了方向,辨不出东南西北。

  我真担心,我害怕我飞不回来啦,快帮帮我吧……

  收到这份加急电报,我马上设法去营救我的鸟儿。

  可是我没有找到它,它再也没有飞回来。

  吃草籽的鸟儿,吃害虫的鸟儿,吃鱼儿的鸟儿,还有我的朋友,它们全都受到了死亡的威胁。我爱听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我爱看鸟儿展翅飞翔的雄姿,我更感谢鸟儿们帮助我们除去那么多的害虫和杂草的种子,有时候它们又是传播树种的运输兵。失去这么多鸟类朋友,我觉得十分痛惜。

  我真心地希望我能够给鸟儿以帮助,于是,我决定发表我的鸟儿向我发来的四份侦察报告。仰望天空,我希望,有更多的鸟儿在洁净的天空里欢乐地飞翔歌唱!

  《鸟儿的侦察报告》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本课的5个生字以及重点的词语。

  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四份侦察报告所表达的主题,从而认识到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鸟类的资料,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感悟,体会鸟儿悲伤痛苦的情感,产生对鸟儿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给鸟儿造成伤害感到自责、惭愧、后悔,激发学生爱护鸟类、保护环境。

  2、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鸟儿清脆的鸣叫声——启发谈话:

  ——听到这清脆婉转的鸟鸣,你有怎样的感受?(亲切、有趣、心情愉快……)

  ——那你们喜欢鸟儿吗?为什么?(身形可爱、声音好听、能捉害虫、传播种子……)

  师导:是啊,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谁不喜欢呢?我每当听到这婉转动听的鸟鸣声,便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鸟儿们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着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呼朋引伴地打着招呼,如同置身于仙境,忘却了世间的烦恼。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写鸟儿的诗句——(学生抢答)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仅我们喜欢,连古代的诗人也无比的喜爱,我想若没有鸟儿的身影不知要减少多少诗情呢?可是,在今天这种诗情画意还找的见吗?请大家看鸟儿给我们人类发回的侦察报告(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生疏的字词并积累到卡片上,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小组交流后派代表上台展示,师生共同强调字音字形)如:孵、呜咽、胚胎、烟囱等。领读、齐读。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小组派代表发言)

  三、合作探究(结合学*卡片)

  (一)根据下面的提示,各小组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报告研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报告的内容或拟小标题,并谈谈读后的感受或发现。自由选择阅读的方式努力读出感情。

  1、报告一:野鸡妈妈为什么孵不出小野鸡?她的心情怎样?(结合重点词句)你明白了什么?该怎样读?

  2、报告二:燕子为什么哭泣?不幸是怎么发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应怎样读?

  3、报告三:海鸥怎样了?他们的威胁是怎样产生的?你体会到什么?

  4、报告四:加急电报告诉了我们什么?鸟儿朋友为什么遇到这样的不幸?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成果。

  1、第一份侦察报告向我们报告了什么?请该组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并汇报成果。点拨:

  (1)内容是——野鸡妈妈因为吃了被农药污染的草籽而孵不出后代或“无法繁殖”。原因:山林被污染。

  ——心情怎么样?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

  (“忧郁”什么意思?——忧伤、忧虑;“重重叹了口气”你从她的叹息中听出了什么?——无奈、伤感、对命运的叹息,对人类的抱怨)

  (2)(联系生活)我们知道妈妈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的成长,当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恨不得替你受苦受难,心疼得不得了;而野鸡妈妈却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见,就胎死蛋中,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这是多么令人伤心啊!你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吗?

  (3)再有感情地读课文。

  (4)读完这份报告你有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一下作者的感受。(齐读)

  过度:作者担心的不仅是野鸡妈妈,而是山林里所有的鸟儿。下一个会是谁呢?

  2、看第二份报告又告诉我们什么?小组人员分角色读,读出语气。

  点拨:(1)内容——燕子因为吃了打了农药的害虫中毒身亡或“中毒身亡”。原因:农田被污染。

  (2)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结合理解“呜咽”什么意思?与哭泣有什么区别?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等词语体会燕子的痛苦伤心和对人类的不满以及鸟儿生存环境的恶化后果的严重)

  ——教师深情谈话:实际上不光人类有感情,动物也是有感情地,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放图片)——可见他们也会伤心欲绝,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悲愤)

  (3)自己再读一遍。不由得让人感叹:啊!(作者的话,齐读)

  过渡:山林中的野鸡孵不出小鸡,燕子死了,作为海洋清洁工的海鸥怎么样了呢?

  3、汇报第三份报告,有感情地朗读或用海鸥自述的形式。

  点拨:(1)内容——海鸥被海上泄漏的石油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或“无法飞翔”原因:水受到污染。

  (2)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预设:连海上的鸟儿都受到了伤害——)

  齐读作者感受。过渡:正在“我”感到不安时,收到一份怎样的加急电报?

  4、分析报告四:小组派代表有感情地读。

  点拨:(1)内容_———报告消息的鸟儿朋友在工厂排放的烟雾中迷失了方向与作者失去了联系。或“迷失方向”。原因:大气受到污染。

  (2)当时鸟儿的心情怎样?(着急、害怕)试着读出这种语气,谁再读一下?

  (3)结果怎样?(齐读后两段)

  5、总结主题:

  过渡: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齐读倒数第二段。

  点拨:“吃草籽的鸟儿……他们全都受到了死亡的威胁”这些不幸的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预设:环境污染,从住的山林、农田,到饮用的水,呼吸的空气,处处污染严重。这四份报告都说明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组交流)

  主题:人类的急功*利、自私自利的行为是破坏生态*衡的元凶。(引导学生分析人的行为特点)师导:实际上环境的污染不仅仅给鸟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也威胁到了人类自身,如:——

  四、联系实际,领悟主题。

  1、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如果你是鸟儿,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练说,再小组交流后展示)

  2、师导:这是鸟儿的心声,也是作者的心声,也是我们人类的心声。我真心地希望——(齐读最后一段)

  3、为了让鸟儿们在洁净的天空里欢乐的飞翔歌唱,你我该怎样做?给鸟儿什么样的帮助?大家商量商量。

  如:写标语——“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等

  五、拓展迁移,深化主题。

  1、师导:你还知道那些危害鸟儿的事?如:乱砍乱伐——鸟儿失去家园;土地沙漠化——找不到水源;猎杀鸟儿……

  2、下面阅读《保护鸟类》这篇文章了解有关鸟类的知识,结合生活中所了解的伤害鸟儿的事情,来仿照文章的写法再写一份侦察报告。(学生自由写后小组交流派代表展示)

  总结:虽然这是一篇童话,但却反映了残酷的现实。我们和鸟类同是自然的儿女,人类不能为满足自私的欲望而伤害其他生灵,多行不义必自毙,人类若不警醒,鸟儿今天的命运也许将是人类明天的写照,让我们爱护鸟类,保护自然,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到处都是鸟语花香。

  《鸟儿的侦察报告》教学反思

  《鸟儿的侦察报告》以童话故事的形式,用作者的鸟儿朋友给作者发回的四份侦察报告贯穿全文,控诉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读后令人警醒。本文语言优美,*实浅显,层次非常清晰,结构相当严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文章。目前我所教班级的学生朗读水*比较好,所以我设想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句反复品味,并通过有关图片、配乐、录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旧知导课,激发学生的已有情感。

  上课伊始,我用讲故事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回忆了三年级时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一只小鸟》,由那令人痛心的一幕揭示出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的鸟类也有各自不幸的遭遇。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新知识的传授中。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在学*这四份侦察报告中,我始终抓住两条感情线索:一是报告中的鸟儿受到伤害时忧伤、痛苦的心情。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复朗读感悟。二是作者看到侦察报告后的感受,抓住作者的心情,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在处理这四份报告的有感情朗读时,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探究学*。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我抓住“连海上的鸟儿也受到了威胁,我真感到不安极了。”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交流,引起共鸣,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当我们学*到失去这么多鸟类朋友后,作者的情感已达到了高潮,所以在此设计一个句式练*:失去了这么多鸟类朋友,我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用成语汇报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不仅丰富了学生语汇,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重点难点: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 遮挡(zhe dang)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第一节: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第二节:绒帽(rong)缠绕(chan rao)系 ji系鞋带xi关系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弥漫:(雾气)布满、充满。缠绕:环绕。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第三小节: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的成果。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第四小节: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 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山头的云雾 (象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 (象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 (象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 奇丽 神奇 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4

  课型:作文指导

  课时:1课时

  教材简析:

  《未来的......》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语文园地六中*作要求而确定的题目,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件未来的产品,可以是学*用品,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公共设施......。

  预设目标:

  1、能进行大胆地科学设想,想像奇特而又合理。

  2、完成*作,语句通顺,叙述能按一定顺序。

  3、激发学*科学知识的兴趣,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把所想象的未来产品清楚地介绍出来。

  教法策略: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阅读范文,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叙述顺序介绍所设计的产品。

  教学准备:范文一篇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东西或最喜欢干什么?

  2、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未来,你们身边的这些玩具、学*用品、生活用品,甚至公共设施会变怎样呢?现在,生产各类产品的厂长们要联合举办“未来产品”的设计大赛,将会评出一、二、三等奖多名,同学们想参加吗?

  二、明确要求,确定方向

  1、每位参赛者只能选择一件自己最感兴趣的产品来设计。

  2、想象奇特而又要合理。

  3、产品名称可用“未来的......”,也可以自己拟定。

  三、出示范文,探究写法

  1、教师示范介绍--“未来的垃圾桶”。

  2、找出范文的描写顺序(名称、外形、功能)及重点。

  3、请学生提意见。

  四、拓展思维,想像设计

  1、利用两--五分钟的时间静静思考,自由想象。

  2、在小组内介绍“未来产品”的特点,“小厂长”提问题或意见。

  3、小组选出最有创意的产品设计向全班介绍。

  4、谈谈自己最喜欢谁设计的“未来产品”。

  五、自由*作,完善设计

  1、师:同学们,我们光是用语言介绍,我担心各位厂长一下子不能记住这么多,不如咱们改为用文字介绍,让他们把这些资料带回去慢慢看,好评出一、二、三等奖,好吗?

  2、学生自由*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字,会认9个字,理解“蹒跚、不胫而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课文,互相交流,抓住重点词语,采用换词、比较、联系实际,句式变换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自悟、自得,然后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通过课件演示,语言引导、朗读想象,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学生随着文本走进奥运赛场,感受紧张、激烈的气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让学生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激发学生情感。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情感。

  2、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导质疑

  1、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你们知道奥运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吗?(更快、更高、更强)是啊,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无数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课件出示一组运动员成功的镜头)看,他们尽情地挥洒着汗水与泪水,赢得光荣。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叫杜伦多。派特利的运动员,他在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上完成了一次著名的冲刺。(板书课题,指名读)

  3、你认为其中的关键词是哪个?由此,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归纳梳理:

  (1)这是怎样的一次冲刺?

  (2)为什么这次冲刺这样著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生字,检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评价反馈。

  4、齐读词语。

  5、默读课文你知道派特利是怎样冲刺的吗?结果如何?学生交流,指导说通顺完整。(课件出示相关镜头,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马拉松比赛的资料。了解马拉松全程42公里195米。比赛起点设在体育场,然后沿着城市公路赛道跑,最后返回体育场冲刺到达终点。)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派特利在这最后阶段一次一次摔倒又一次一次爬起,终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冲过终点。由于不是独立完成比赛,他没有取得胜利,成绩也被取消。正是这次冲刺成为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冲刺。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次冲刺很著名?

  2、学生边读边勾画,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出示句子“派特利的名字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①理解“流传至今”,学生交流。

  ②算一算他的故事流传了多少年了,猜一猜会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故事。

  ③指名读,评价激励。(引导学生体会其流传时间长,读出惊叹、赞美之情)

  ④师引读:“派特利的名字虽然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

  学生齐读:“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2)出示句子:“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

  ①听说过这句名言吗?怎么知道的?

  ②来,这句名言也从派特利的故事中产生并传播开来,用书上的词就是---(生答)“不胫而走”。(指名读词)

  ③指名读。(指导体会其传播范围广)

  (3)派特利的故事流传了*百年,流传到世界的每个地方,真是一次著名的冲刺,齐读这两句话。

  3、为什么派特利的这次冲刺并没有胜利,他的故事却能流传至今呢?下节课咱们继续探讨。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三年级语文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5个一类生字,会认2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大意,学*通过换词理解字词的方法。

  3、通过学*诗歌,培养学生对夏天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暑假生活的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

  1、学*通过换词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暑假生活的愉快。

  2、有感情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5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播放夏日海滩的录象或图片)看完后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所看到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夏日的海滩,学*这首诗歌,看看在这里,海滩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生字:

  1、以小组为单位,以你们自己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字情况。

  2、学生汇报。

  屈:形声字屈从屈服委屈屈打成招屈指可数

  掘:形声字掘土发掘挖掘

  堆:形声字,堆放堆积堆砌土堆雪堆

  固:固定固然固守固体固执

  加固坚固牢固凝固顽固

  造:形声字,造反造福造化造就造句创造

  3、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

  四、朗读课文:

  学*生字后,把生字再放入到课文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学生看夏日海滩的图片。

  二、自由读第一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以小组为单位学*第二节。

  1、先读一读这节诗歌。

  2、用换词的方法理解“掘、堆、拾、造”,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说说他们在这美丽的海滩上做了什么?

  4、你能根据诗中所描述的景色编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吗?

  四、齐读最后一节诗,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我们用沙堆出一座座乐园”这句话的。能用这样快乐的语气把这一小节朗读出来吗?

  五、齐读诗歌,体会暑假生活的快乐。

  六、完成课后练*。

  1、做一做。

  (1)填词(此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金黄)的海滩(坚固)的城墙

  五彩的(贝壳)快乐的(暑假)

  (2)找朋友。

  一轮初升的太阳一条长长的小河

  一段美好的时光一座美丽的假山

  (3)理解词语。

  此题已在第二课时完成。

  2、讨论。

  (1)课文是怎样讲述“暑假是快乐的”?

  (2)暑假里,你想做什么?

  七、作业:

  1、在虚宫格中认真书写5个一类生字。

  2、试着把你的暑假生活写成一首小诗歌。

  3、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

  《特产》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了解课文从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口语训练:做一名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家乡的特产,会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教学策略:

  课前让学生充分查找资料,了解我国著名水果产地;

  观察*地图,初步感知水果及我国著名特产的主产省份;

  收集四川特产的详细资料,拟定简要的特产介绍。

  教学准备:

  教师:*地图、投影仪、特产实物。

  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音乐《羊肉串》)

  同学们,听着这耳熟能详的音乐,老师的心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到祖国西北边陲新疆去一饱口服了。这首歌里唱的美食是什么呢?对啦,烤羊肉串可是新疆的一大特产呢。

  (课件揭题,出示课题特产)

  请用字义合成法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特产”这个词的意思的?

  生:(纷纷说自己理解的“特产”含义)

  是的,特,特有的、特别著名的;产,产品。特产就是某地或某国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

  二、初识*行政区划图,感知特产和产地。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员辽阔,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各个地区都有丰富的特产。古人说做学问的人要想学有所成,不仅要“读破万卷书”,还要“行遍万里路”。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充实的“祖国特产之旅”,去了解祖国丰富的特产和他们的产地吧!

  请看,这水果是?(课件葡萄)生:

  请你说出葡萄产地。生:

  是的,葡萄的产地在新疆。想想看,要表达这个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呢?

  新疆葡萄的美名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甚至在国际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要表达这样的意思,我们还可以说

  新疆的葡萄驰名中外;新疆的葡萄享誉全球;新疆的葡萄甲天下……

  (板书:盛产、出产、驰名中外、享誉全球、甲天下……)

  让我们读读这些词语,记得在今后的学*生活中用上它们哟!

  那,请用上刚才学过的词语来说说这三种特产的产地吧!

  孩子们真会学*,一下子就学会了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上不同的词语,让我们的语言更丰富、更多样化。

  三、水果和其最有名的产地。

  刚才我们看到的葡萄和椰子都是水果类特产,就让我们的特产之旅从水果开始吧。请你把这些水果和它们的产地连起来,并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产地。

  (课件:水果产地大巡游)

  哪位小朋友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同学们都连对了吗?咱们祖国的特产可不只水果美名远扬呢!为了在这趟特产之旅中更高效的采购到祖国的特产,我们快分小组分类拟写特产采购清单!小组成员合作,填写下你们要采购的特产名。

  (课件生分组填写) (汇报:我们小组采购的是类的特产,这类特产有:)同学们拟写的采购清单不仅正确而且还很详细。

  看,丁丁也为这次采购拟写了清单,可是粗心的他在清单中出现了不同类的特产,你能帮他找出来,并说说这个特产是哪一类的吗?

  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别看这分类事小看似简单,它可还是一门学问呢,就叫“分类学”,这门科学有利于我们更系统化地学*各类知识。

  咱们是读书人,先来详细地了解一下我们*汉族传统文化中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吧。四宝中最有名的就是:(指名读)

  比一比这三宝的产地名称,你发现:?

  在丁丁的水果类中,有我最喜欢吃这两样水果,

  哈密瓜和水蜜桃,看看大屏幕,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生回答:密和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哈密”是地名,所以此地出产的甜瓜就被称为“哈密瓜”啦!而水价含量最高,吃起来甜如蜜的这种桃子就被称为“水蜜桃”了。)

  看吧,我们特产名称的起源还是特别有意思的,大部份体现了汉语的构词规律。比如(课件)“哈密瓜”“雅鱼”等就是以地产地地名命名的,“丝绸”“铁画”等就是以材质命名的,“鸭梨”“人参”等就是以形状命名的。听起来很有趣吧,课后你们如果有兴趣也可多多去探寻这些文字中的秘密吧!

  四、了解特产的产地

  不知不觉中,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特产,那你们了解这些特产的产地吗?和同桌交流你们收集到的资料,说说下列特产的著名产地吧!

  这丝绸的产地“浙江”“江苏”,让我想起一句古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以苏杭代表的江南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来听听这首歌唱《江南》的乐曲吧,边听边想,你能从歌曲中找到多少江南的特产呢:

  这首乐曲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江南的特产,还为我们描绘了江南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那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的漫天莲叶会不会又让你想到了另外一首赞美莲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美景无限的江南荷塘里,还出产一种美味无比的鲈鱼,来,读读这首诗,感觉当时人们对鲈鱼的追捧热情吧!(课件)时至今日,鲈鱼依旧位列“*四大名鱼”之首!只是,我们在享受美味时,可不能忘记了正是因为有了捕鱼人艰辛的劳动才有我们的美味佳肴啊!来,带着我们对劳动人民的钦佩与尊敬之情再读读这首诗!

  你们读得真是声情并茂,不知道会不会背了呢?试试吧!

  同学们知道吧,我们还认识一位唐朝大诗人张志和,他流连鳜鱼美味,在斜风细雨中垂钓江中不愿归家。你知道这是哪首诗吗?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五、介绍家乡的特产。

  这江南真是个好地方,令人神往。我们家乡四川同样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特产也不少。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个四川人而感到——骄傲。

  好,就请你自豪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四川有些什么特产吧!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深深地感到,无论哪种特产,都是靠劳动获得的。劳动既是艰辛的,但也是快乐的。你们在收集这些特产资料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收集资料的呢?

  生:看书、同学之间介绍、看电视、上网、旅游、看广告、看商店字号。

  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到两位同学,他们是亲身实践去收集了相关资料。

  一位是王梓润小朋友,他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料收集作业,特意去特产专卖店做了详细地调查与统计;另一位是王熙锐小朋友,她为了更真切地了解青城茶的相关知识,利用清明假期去实地采摘了茶,还参观了茶厂,真正感受了学*的乐趣,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看来,我们不仅仅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学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也不少呢!所以,从今以后,我们探索的目光要投向更高远的天空,我们实践的脚步要迈向更广阔的天地。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用自己的学*行动为我们的知道海洋注放更多的“活水”吧。

  情感目标:从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

  知识目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学*本课按地点转换的顺序记叙的方法。

  能力目标:进一步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叙述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的词句;学*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海滨风光的图片及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投影、挂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交流课前收集的海滨风光的图片及有关资料,并表扬认真收集的同学。

  2、激趣:同学们,从我们刚才收集到的资料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海滨很美、景美……)

  3、现在,大家想不想去欣赏更美的海滨小城?

  (想)那老师带大家去。(板书课题)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也可以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二、欣赏画面,激发探究欲望。

  1、放录相欣赏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2、过渡:同学们被海滨小城的美给迷住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跃然于纸上呢?

  (想给静态的学*内容注入生命,让其变得鲜活,让学生在欣赏鲜活的景物中生成初步的表象,自觉形成乐学、会学的学**惯。)

  三、欣赏语言,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1、个性朗读,自主欣赏,感悟质疑。

  (1)读第一遍,把课文读通,并思考:文中描写了哪几处景物,把点明这几处景物的词语画下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并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读第二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注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3)读第三遍,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2、合作欣赏,感悟语言的表现力。

  把你刚才读的收获在小组中交流,把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再讨论,组长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不用紧张,待会儿我们就会读懂的。

  (我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感情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尝到自主学生的甜头,乐此不疲)

  3、读细赏,再现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1)各小组汇报读、思、议的结果。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如画画,朗诵或以小导游的身份。

  (2)抓住重点词、句、落实语言训练点,点拨学*方法。

  结合语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全班讨论、交流。

  (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交流,取长补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消除了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因素,使学生的学*兴趣盎然,学*也更主动、积极、畅所欲言。)

  a、“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镀”来感悟。课件出示相应的景物感受其美。

  b、“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红云中。”

  引导学生抓住“热闹”“笼罩”来理解。

  请同学们想象这情景怎样,请学生描述,出示课件感受。

  c、“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指导朗读,感悟。

  (3)指导读课文。

  a、师范读一段。

  b、指名读,分男女读,小组赛读。

  (鼓励读得不太好的同学再读读,如“你愿意再读吗?老师相信你行的。”对读得好的同学加以肯定、表扬,如“你真棒,让大家感受到了小城的美丽、整洁,谢谢你。”我相信这些关切的话语定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期待,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使三维教学融为一体,有机渗透。)

  过渡:海滨小城这么美丽、整洁,谁带大家再去游一游?

  四、欣赏技巧再造想象,拓展延伸。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以小导游的形式带大家游,愿意当游客的同学跟在导游后面。

  (创设激趣的情景,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巩固本课的学*内容,并进一步拓展延伸,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要求,“选择你喜欢的……”能让学生的自主性、自信心得到很好的张扬,内心的情感得到自由放飞。)

  五、总结全文,巩固方法。

  1、同学们,刚才真了不起啊!未来秀的导游会在我们同学中产生,你们真有悟性啊!很快就会用文中作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空间的变换顺序记叙。

  2、同学们,汕头也是一座海滨小城,如何把我们的家乡汕头建设得更美呢?(自由发言)

  (鼓励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也巩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结合教材特点,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爱美的情感。)

  六、作业。

  把这篇课文美美地读给你的家里人听。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苍白、煞白、惨白”的含义,体会炮手的心情。

  2.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透过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炮手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透过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炮手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精神。

  教学准备:预*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炮手。

  你还记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我们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要把四要素说清楚。这四要素是——(PPT展示)

  二、进入课文(不舍)

  上课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会炸自己的房子吗?是什么让你舍不得炸?

  炮手舍得炸自己的房子吗?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小组合作:找到相关语句了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理解。

  预设情况:

  A:你知道这个词语是对什么的描写吗?

  你一来找到了()表示他神态的词语,他的脸色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还能找到吗?

  (苍白,煞白,惨白)

  比一比这三个词语,你知道了什么?

  你从这三个词里知道了什么?

  作者为何要用这样的顺序来用这三个词。

  三个词语层层递进,炮手心情越来越紧张。(指导朗读,你能读出炮手心情的变化吗?)

  预设: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和神态有关的词语在告诉我们炮手的心情,他和将军的对话里也流露着炮手此刻的心情,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你能发现什么?

  分角色朗读(我请*当炮手,*当将军)

  我们再来读对话,你能读出炮手的心情吗?

  B,你还在文中找到了哪些语句?

  你从“汗珠”里体会到了什么?

  再读这一段,你还能发现什么?

  军官们冷得打颤,炮手却热得流汗,这一冷一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把此刻军官们的心情和炮手的心情放在一块来比较,你会体会得更深刻。(指导读,读出他的紧张)

  c,还有吗?(热泪)其实这里也有一个对比,你能发现吗?

  认真读整段,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你有什么感受?(指导读,读出将军们胜利的喜悦,读出炮手的难受)

  D、低沉,仅有的财产

  这是整篇课文中炮手说的最长的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仅有的)将心比心,你会舍得吗?

  三、舍得

  正如大家发现的那样,整篇课文里有很多地方都在写炮手他不舍的心情,那最后他在行动上舍得吗?

  讨论:现在你觉得炮手到底是舍得还是不舍呢?

  我送给你们一组词语,(尽管……但是……)

  经过痛苦的内心挣扎,炮手在舍不得的心情之下做出了舍得的选择。

  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动笔写在书上,生回答,用一个词总结你的发言——写在黑板上。

  原文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其打开纸团,上面写着: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电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世界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小男孩是怎样吩咐高尔基的?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下册三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

  “蝉”看图学*。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因为)意欲……,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 。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读

  听吟

  想唱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4个字。理解“受难、收集、招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课文,感受安妮对昆虫的喜爱,渗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和体验安妮对昆虫真挚的感情,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当繁花似锦的春天到来时,就会有很多可爱的小精灵活跃在大自然中!到底是谁呢?瞧!它们来了!快来跟它们打打招呼吧。(出示课件——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蝴蝶、蜻蜓、蜜蜂等)

  2、师:它们都是昆虫。你喜欢昆虫吗?为什么呢?快举手说一说吧。比一比,看谁的话说得最通顺,用的词语最美。

  (出示“我喜欢……因为……”句式练*说话。)

  3、师:有一个叫安妮的小姑娘,她和大家一样,特别喜欢昆虫,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我喜欢昆虫”

  师:再读课题,仔细观察,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的课题相比,这一课的课题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有一个引号呢?因为这里直接引用了文中的主人*妮的一句话作为课题,所以要用引号。这也是课题出现的另一种形式。那么,为什么这一课要用安妮的这句话作为课题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学*完课文再来回答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师:现在老师将文中的生字藏在生词里,你们还认识吗?来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读词语。(指名读,师生纠错,分组读,齐读。)

  安妮蜕皮简直扁的白网灯蛾短的

  一辈子爱护培养梦见招待客厅

  ②师: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读课文的情况,看看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指名分段读课文)

  读后评一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课文中安妮说道:“我喜欢昆虫。”那么她是怎样做的呢?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说,师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她的做法,并相机板书:

  拯救喜欢各种昆虫收集爱护招待

  四、学*1、2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来感受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一、二两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安妮特别喜欢昆虫?

  2、交流,读悟第一段。

  ①、出示课件:“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

  同学们,现在大家闭上眼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小昆虫,被关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总之,这种被关在瓶子里的感觉很难受。那么,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不愿意。)

  师:这些感觉我们体会到了,安妮也体会到了。因此,每次看到小孩把小昆虫抓走,她都会这样问。

  我们也来问问那个关昆虫的小孩!(请多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如能换位思考、质问、或劝告劝说)

  师:安妮与昆虫感同身受,所以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板书:只要———就———)

  ②出示课件:“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

  师:同学们,在这里安妮把什么看作是昆虫在“受难”?

  (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

  师:受难是什么意思呢?换个词试试看。

  (受苦、受折磨)

  师:在字典里,“受苦”的意思是“受到痛苦”,而“受难”的意思是“受到灾难”,你们觉得哪一个词程度更深?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师:安妮这样喜欢昆虫,爱护昆虫,是因为在她眼里,这些不是一个小玩意儿,小东西,小虫子,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它们应该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从这里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安妮很尊重这些小昆虫,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③齐读第一节,小结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通过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的方法自己学懂了第一节,你们真了不起!下面大家接着汇报,还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学*,好吗?

  3、交流,读悟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有关语句。

  师: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板书:不管……只要……都……)

  指名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再指名读,注意后面的省略号,说说她还会喜欢什么样的昆虫?

  师:为什么这么多的昆虫她都喜欢?

  师:因为安妮喜欢它们,不是因为它漂亮,不是因为它勤劳,也不是因为它轻盈,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生命!

  师生合作读。

  4、比较两种写法,体会如何将文章写具体:

  “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不管是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圆的、扁的,有毛的、没毛的,爬的、钻的、跳的、飞的……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像这样尝试将文章写具体呢?只有写具体了,才可能生动,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师:现在我们来仿照第二自然段说上这样一段话,把一个人的一种爱好说清楚,说具体。

  ①小红真的很喜欢读书。不管是童话、寓言、诗歌、小说、散文……只要是XXXXXXX,她都XXXXXXXXXXXX。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 (菁华5篇)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板书课题:蜜蜂)你们了解蜜蜂吗?

  ②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好吗?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新词圈起来,多读几遍。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检查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展示生字词课件,检查认读情况。

  b.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③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朗读感悟

  ①学*第一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b.相互交流知道了什么。

  c.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②学*第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b.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说说“我”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先说给同桌听听。

  再请两三名泩说给全班同学听。

  c.说说在这个试验中,哪些做法是不可少的,要陈述理由。

  d.朗读“这时候……几乎要触到地面”这句话,转换角色想一想:假如你当时看到这种情景会怎样想?

  课堂练*

  ①指导写字。

  a.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组词朗读。

  b.交流识记生字方法和写字的经验。

  c.学生书写

  ②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复*检查

  ①抽读生字词卡片。

  ②复述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做试验的有关内容。

  朗读感悟

  ①学*第三、四自然段。

  a.教师引入: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

  b.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c.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

  d.假如你当时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

  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e.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三、四两个自然段。

  ②学*第五自然段。

  a.教师再引: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

  b.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后,再指名朗读。

  c.说说从这一段中知道,又飞回来几只蜜蜂,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d.如果想表达“我”对这些蜜蜂的赞赏,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

  e.让学生先自己一边读一边体会,然后读给大家听,评评再读读。

  ③学*第六自然段。

  a.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b.学生多遍朗读第六自然段。

  c.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言实践

  ①教师引述:小小的蜜蜂竟有如此大的本领。下面我们来讲讲这个故事,好吗?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讲。

  ②学生自由组合讲故事。

  ③指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师生共同评点。

  指导写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测、括、确、误、途、超”,组词朗读。

  ②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③同桌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④学生书写。

  积累语言

  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字,会写“蜜蜂、辨认”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课文,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生字词语,指导写字。

  2.明确实验内容,解疑促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蜜蜂)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除了采蜜外,蜜蜂还有什么本领?(做向导、辨认方向)

  2.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3.出示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课文的积极性。结合资料,初步了解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课文,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同学们了解得真多,说得也很流畅。大家读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学帮忙消灭“拦路虎”。

  2.出示本课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出示: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设计意图: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词语。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四、学生互动,解疑促读。

  说说文中的作者做了一项什么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五、学*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实验过程。

  1.读课文,说说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想到做这样的实验的。

  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加上“听说”这个词呢?

  (生齐读后回答)(说明他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非常严谨)

  2.作者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请默读第2~6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步骤可以分哪几步。

  3.学生画,回答。(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师板书。

  4.请同学们齐读第2自然段法布尔做实验的步骤,你从实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

  5.请同学们再默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可以看出法布尔做事认真呢?

  出示: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预设:“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说明法布尔观察得仔细,用词准确。

  说明法布尔边实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

  我们再一起读读第2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认真态度。

  设计意图:

  了解实验过程,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法布尔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精神。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法布尔的实验及其对待工作的态度。

  法布尔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描写作者的实验过程及结论的句子,感受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本书,我们还学*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现在,我们再复*一次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吧。

  2.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板书:做实验)

  4.说说作者这样做实验的原因。

  板书: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

  复*生字新词,巩固课文内容,引出法布尔的实验精神。

  二、实验结果。

  1.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实验证明:蜜蜂飞回来了。(板书:飞回来)继续默读第3、4、5、6自然段实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出示:(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

  “两点四十分”说明了什么?(女儿记录时间的准确性,“我”用词的准确性)

  出示:(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准确无误”指什么?(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它们偏离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

  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7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出示句子: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哪些词语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强?(确确实实、尽管……但……)

  课文第1自然段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强调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请你找出来。

  (无论……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都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所以,实验的结果是: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3.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么强,但是为什么还有五只左右的蜜蜂没有飞回来?(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词句,研读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三、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出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的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2.什么是本能?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

  板书:无法解释的本能

  “本能”指人类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3.由于法布尔生活在100多年前,可能因为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但蜜蜂的这种本能是否无法解释呢?请看老师带来的资料。

  提问:在当时的条件下,法布尔能够得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结论来源于什么呢?

  预设:来源于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惯。

  4.从作者的实验获得成功的过程看,要想实验取得成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1)对问题要考虑周密。

  (2)要有吃苦的精神。

  (3)要有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

  研读实验结论,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的一户农家。是对动物、植物的兴趣把他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生活中,像法布尔那样做事抱着严谨的态度,像蜜蜂一样勤勉一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做实验——飞回来

  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无法解释的本能

  一、教材简说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二、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测、阻”是*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证”是后鼻音。在写字指导方面,“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4.课文的描写处处体现着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作者严谨的作风体现在:课文的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好与其他蜜蜂区分;在两里外放飞,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等。这一系列试验过程,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

  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试验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能不能少掉其中的某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比较,体会作者科学的作风。作者不光是认真观察,而且用心思考。可提示学生注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课文中的结论,作者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无法解释的本能)。

  这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可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对试验结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也可能会发问:那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是什么?超常的记忆力算不算蜜蜂能辨认方向的一个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他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5.课后编排了资料袋,其中介绍了蜜蜂有趣的知识,(跳圆舞,摆尾舞),学生可以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也许还有新的发现。有条件的同学,学完课文后,可以再观察观察蜜蜂,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参考资料

  1.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从小生活贫困,15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初中教数学。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垒筑峰和蜂窝,从此“虫心”焕发。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本昆虫学着作,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性,写成10册之巨的《昆虫记》。

  2.探测高手:美国军方从1998年就开始进行两项研究,由美国蒙大拿大学的昆虫学家主持。一项是研究利用蜜蜂探测地雷并定位,另一项是利用蜜蜂探测生物武器。因为蜜蜂完全有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探测高手。首先蜜蜂有异常灵敏的嗅觉i比狗鼻子还强许多。其次它们还有惊人的记忆力,能够记住大量不同的气味。人们很容易训练蜜蜂飞向一种散发气味的物质,不管它是不是食物。而且蜜蜂还有一种特性,就是它们不仅能够记住自己闻到的气味,还能把这种认识传给自己的同类。换句话说,只要训练一只蜜蜂,就能使同它接触的所有蜜蜂都跟它一样“训练有素”。最后,蜜蜂还有一张王牌,就是它们基本上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都能生存。

  3.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峰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一)交流自学笔记

  1、交流认识的生字。

  2、交流积累的词语。

  3、交流查找的资料。

  (二)自渎自悟

  1、你知道 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1)“一边走一边看”,列宁看见了什么?他是怎样分析的?

  路边的花丛;

  花丛里正在采蜜的蜜蜂;

  花丛上飞舞着的蜜蜂;

  蜜蜂飞进去的小园子;

  小园子旁边的小房子。

  (2)根据课文,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三)自渎交流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下册三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

  “蝉”看图学*。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因为)意欲……,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 。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读

  听吟

  想唱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4个字。理解“受难、收集、招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课文,感受安妮对昆虫的喜爱,渗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和体验安妮对昆虫真挚的感情,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当繁花似锦的春天到来时,就会有很多可爱的小精灵活跃在大自然中!到底是谁呢?瞧!它们来了!快来跟它们打打招呼吧。(出示课件——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蝴蝶、蜻蜓、蜜蜂等)

  2、师:它们都是昆虫。你喜欢昆虫吗?为什么呢?快举手说一说吧。比一比,看谁的话说得最通顺,用的词语最美。

  (出示“我喜欢……因为……”句式练*说话。)

  3、师:有一个叫安妮的小姑娘,她和大家一样,特别喜欢昆虫,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我喜欢昆虫”

  师:再读课题,仔细观察,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的课题相比,这一课的课题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有一个引号呢?因为这里直接引用了文中的主人*妮的一句话作为课题,所以要用引号。这也是课题出现的另一种形式。那么,为什么这一课要用安妮的这句话作为课题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学*完课文再来回答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师:现在老师将文中的生字藏在生词里,你们还认识吗?来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读词语。(指名读,师生纠错,分组读,齐读。)

  安妮蜕皮简直扁的白网灯蛾短的

  一辈子爱护培养梦见招待客厅

  ②师: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读课文的情况,看看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指名分段读课文)

  读后评一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课文中安妮说道:“我喜欢昆虫。”那么她是怎样做的呢?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说,师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她的做法,并相机板书:

  拯救喜欢各种昆虫收集爱护招待

  四、学*1、2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来感受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一、二两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安妮特别喜欢昆虫?

  2、交流,读悟第一段。

  ①、出示课件:“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

  同学们,现在大家闭上眼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小昆虫,被关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总之,这种被关在瓶子里的感觉很难受。那么,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不愿意。)

  师:这些感觉我们体会到了,安妮也体会到了。因此,每次看到小孩把小昆虫抓走,她都会这样问。

  我们也来问问那个关昆虫的小孩!(请多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如能换位思考、质问、或劝告劝说)

  师:安妮与昆虫感同身受,所以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板书:只要———就———)

  ②出示课件:“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

  师:同学们,在这里安妮把什么看作是昆虫在“受难”?

  (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

  师:受难是什么意思呢?换个词试试看。

  (受苦、受折磨)

  师:在字典里,“受苦”的意思是“受到痛苦”,而“受难”的意思是“受到灾难”,你们觉得哪一个词程度更深?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师:安妮这样喜欢昆虫,爱护昆虫,是因为在她眼里,这些不是一个小玩意儿,小东西,小虫子,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它们应该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从这里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安妮很尊重这些小昆虫,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③齐读第一节,小结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通过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的方法自己学懂了第一节,你们真了不起!下面大家接着汇报,还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学*,好吗?

  3、交流,读悟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有关语句。

  师: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板书:不管……只要……都……)

  指名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再指名读,注意后面的省略号,说说她还会喜欢什么样的昆虫?

  师:为什么这么多的昆虫她都喜欢?

  师:因为安妮喜欢它们,不是因为它漂亮,不是因为它勤劳,也不是因为它轻盈,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生命!

  师生合作读。

  4、比较两种写法,体会如何将文章写具体:

  “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不管是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圆的、扁的,有毛的、没毛的,爬的、钻的、跳的、飞的……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像这样尝试将文章写具体呢?只有写具体了,才可能生动,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师:现在我们来仿照第二自然段说上这样一段话,把一个人的一种爱好说清楚,说具体。

  ①小红真的很喜欢读书。不管是童话、寓言、诗歌、小说、散文……只要是XXXXXXX,她都XXXXXXXXXXXX。

  ②我真的很喜欢体育运动。不管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只要是XXXXXXX,我都XXXXXXXXXXXX。

  ③我真的很喜欢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2

  说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受难”、“收集”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渗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

  说教学重点:

  1、能用简洁的语文描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受难”、“收集”的意思。

  说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地1—2自然段,抓住中心句了解主要意思,结合描写安妮具体行动的句子,感受她对昆虫的喜爱之情,激发心中对动物的爱护之情。

  说学生分析:

  孩子们天真无邪,都很有爱心,也很喜欢小昆虫,但是像文中的安妮那样热爱昆虫的还真找不出来。我想,学生们也一定会喜欢这篇课文,被安妮对昆虫的爱所吸引,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们能认识到安妮的善良、热爱生命、众生*等的优良品质,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安妮那句发自内心深处的话“我喜欢昆虫”带动更多的孩子们投入到保护昆虫、保护动物的行列。

  说教学媒体: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同学们欣赏各种昆虫的图片,大的蝴蝶、小的瓢虫、长的竹节虫、发光的萤火虫、会飞的小蜜蜂等等。这样就很容易的让学生知道省略号的内容了,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昆虫的千姿百态,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时都喜欢些什么呀?有一个小女孩,叫安妮(板书:安妮)她喜欢的东西可和同学们不一样,她说——“我喜欢昆虫”(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仔细观察,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课题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引号?看到安妮这么说,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质疑。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这些疑问都会迎刃而解的。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卡片检查生字字音。

  ②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安妮说道:“我喜欢昆虫。”那么她是怎样做的呢?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说,师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她的做法,并相机板书。

  拯救喜欢收集爱护招待

  4、精读课文,领悟体验。

  (一)精读第1自然段。

  (1)哪个自然段写安妮救助小昆虫?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安妮是怎样救助小昆虫的?

  (2)安妮说:“如果是你……吗?”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小昆虫,被关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生说)。这些我们都感觉到了,安妮更感觉到了,如果你是安妮,你会怎样劝告关昆虫的小男孩?(指名读出劝告语气)。会怎样质问关昆虫的小孩?(读质问语气)。安妮还可能怎样问?(生气、责怪…)。

  (3)安妮与昆虫感同身受,所以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板书:只要———就———)

  出示句子:“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

  ①同学们,在这里安妮把什么看作是昆虫在“受难”?

  (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

  ②受难是什么意思呢?换个词试试看。

  (受苦、受折磨)

  ③在字典里,“受苦”的意思是“受到痛苦”,而“受难”的意思是“受到灾难”,你们觉得哪一个词程度更深?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④安妮这样喜欢昆虫,爱护昆虫,是因为在她眼里,这些不是一个小玩意儿,小东西,小虫子,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它们应该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从这里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安妮很尊重这些小昆虫,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

  ⑤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4)齐读第一节,小结学法:安妮喜欢昆虫,尊重昆虫,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在她眼里,这些不是一个小玩意,小东西,小虫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们应该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再次读第1自然段,再次感受安妮对昆虫的爱。

  (二)精读第2自然段。

  (1)安妮救助昆虫,我们已感觉到安妮很喜爱昆虫,那她究竟喜欢哪些昆虫?还是都喜欢?从哪一段知道的?

  (2)默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在写,划上波浪线,哪些句子看出安妮喜欢各种各样的昆虫,划上横线。

  (3)同桌交流。划好后与同桌交换意见,看你们想法是否一致,能否说出画波浪线或横线的原因。

  (4)全班交流。?看看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在写?各种昆虫都喜欢从哪看出来?大的想到什么?(出示犀金龟图片并简介)小的?长的?(竹节虫,介绍比铅笔还长),有毛的?没毛的?爬?钻?跳?飞?省略号表示什么?还可能喜欢什么样的?(有眼、没眼、胖、瘦、花、黑、能发光、能叫、游、勤劳、懒惰、轻盈、笨挫……)总之一句话“只要是……都……”。

  (5)为什么这么多的昆虫她都喜欢?

  (因为安妮喜欢它们,不是因为它漂亮,不是因为它勤劳,也不是因为它轻盈,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生命!)

  师生合作读。

  (6)比较两种写法,体会如何将文章写具体。

  ①“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②“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不管是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圆的、扁的,有毛的、没毛的,爬的、钻的、跳的、飞的……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像这样尝试将文章

  写具体呢?只有写具体了,才可能生动,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也来写写自己的爱好吧,把爱好写具体。

  (7)小结:安妮真的喜欢昆虫,不是因为它勤劳,美丽,轻盈,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是安妮的好朋友。一起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安妮对昆虫的爱。齐读第2自然段。

  5、总结全文。

  安妮对昆虫爱得如此真切,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再来读读安妮发自内心的这句话:“我喜欢昆虫”。下节课,我们将了解安妮是怎样收集、爱护、招待昆虫的。

  说教学策略:

  1、阅读中让孩子多设身处地地想。

  在教学第1自然段时,也就是安妮救助昆虫这部分,我让孩子们转换自身角色,体会昆虫的受难,如果你是一只小昆虫,被关在玻璃瓶里,会是什么感觉?学生感同身受,联想到昆虫当时一定很难受,呼吸困难、运动困难……从而理解昆虫的“受难”,在安妮眼里,昆虫受到不自由对待就如同受到灾难般严重,不正说明安妮非常爱护这些小生命吗?只有设身处地地想,阅读才能接*与文中主人翁之间的距离,加深理解和体验。

  2、在阅读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课文第2自然段中谈到安妮喜欢各种各样的昆虫,大的、小的、长的、短的、有毛的、没毛的……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为了使学生加深印象,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动物来体会。比如,小的自然联想到小蚂蚁,长的想到蜈蚣,有毛的想到毛毛虫,钻的想到蚯蚓,飞的就更多了,蝴蝶、蜻蜒、蜜蜂……这么一来,这原本简单的一段文字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了,而且学生从中还会了解到我们一般只喜欢美丽的蝴蝶,勤劳的蜜蜂之类,而安妮连毛毛虫,蜈蚣也喜欢,那才称得上“真的喜欢昆虫”。

  3、在阅读中渗透了读中学写。

  仿写训练,我觉得在三年级尤为重要,在孩子们的作文生涯中,三年级是起步阶段,如同婴儿学走路一样,是需要人先扶着的。只要我们在阅读中准确把握训练点,让学生仿写,帮扶到位,效果是很好的。课文第2自然段明显采用“总分”构段方式,围绕中心句,把某方面写具体。我由扶到放,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把爱好说具体”的练*,完成得很出色。

  说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阅读的乐趣。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化能更有效的体现呢?还有待我去研究和解决。

  翠鸟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提纲

  1.收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2.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并记下不懂的地方。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都喜欢那些鸟?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朋友——翠鸟。(师生共同板题,借机提示“翠”的写法。)

  2.你对这种鸟有哪些了解?(交流资料)

  二、自读自悟。

  1.认读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翠鸟的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注意“赤”、“衬”、“衫”是翘舌音;“苇秆”不要读成wéi gān

  2.认读词语:

  浅绿 衬衫 疾飞 等待 逃脱

  锐利 蹬开 一眨眼 腹部 饲养

  3.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注意把句子读通。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学*第一段

  过渡语: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翠鸟的样子?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板书 : 色彩鲜艳或美丽 、小巧玲珑

  1.那么,课文怎样写翠鸟的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呢?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插图,想象翠鸟的样子。(自由读,指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翠鸟图片)翠鸟长得什么样?你能像课文中那样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1)重点抓住“颜色鲜艳”这个词来体会,并感受运用拟人、比喻表达的好处。教学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句子“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并带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和课文上的比较一下,觉得哪个写得更好一些。

  (2)你还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说一说理由。

  (3)带着刚才的体会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

  3.总结:课文对翠鸟的描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言之有序地描写的。

  五、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抄写生词。

  六、作业

  1.练写生字。

  2.有顺序的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齐背第一段。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翠鸟的样子,想一想,怎样说比较合适?

  二、学*课文内容

  过渡语:看来,翠鸟美丽的外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翠鸟可不只是外表漂亮,它捕鱼的本领也很高呢!课文哪一段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景?

  1.自学第二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了解了翠鸟的什么特点?

  (2)画一画表现翠鸟动作敏捷的词句。

  2.指名说,要求:先读所画的词句,再谈自己的感受。顺势朗读,评读,适当范读。

  (1)抓住“疾飞”、“一眨眼”、“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只有……还……还……”这些重点词语体会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2)练*朗读,读出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3)从那些词语看出翠鸟的机灵?读出小鱼的机灵,突出翠鸟的机灵。

  (4)试着背一背。

  三、学*课文最后两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