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

首页 / 知识 / |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 1

  1、地球是一个球体。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2、地球表面积5.1亿*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均半径6371千米。

  3、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是的纬线圈,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赤道纬度为0°,是纬度起始线。赤道以北叫北纬,用“N”表示;以南叫南纬,用“S”表示。

  5、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6、本初子午线经度为0°,是经度起始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E)和西经(W)。

  7、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8、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9、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上产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季节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0、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多少,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共五个温度带。

  11、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阅读地图要学会测量距离,辨认方向、识别图例。

  12、辨认方向,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

  13、地图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目的,正确选择地图。公园游玩要用导游图,外出旅行参考交通图。

  14、地面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海拔,把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

  1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不同的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16、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态;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原和盆地五种。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 2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

  测定气温一般采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摄氏度”。

  2、气温的变化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3、气温的分布

  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 3

  1.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麦哲伦_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地轴与地球*行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危险的弧线,叫做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0度

  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线

  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东西方向赤道

  2.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的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___拉丁美洲___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方千米;非洲:3000万*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方千米;欧洲:1000万*方千米;大洋洲:900万*方千米

  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从大到小排列: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点:*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原海拔高,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

  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水深可达1万多米.学会看地图

  4.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环太*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 4

  1.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2.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 5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2、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3、亚洲民族十分复杂,大大小小有1000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共同特点是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两河流域古代气候条件好)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不同。

  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衡,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发达国家较少,如日本。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扩展1)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3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1

  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世界的气候,让我们一起学*,一起进步吧!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2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单位:℃(摄氏度)。日*均气温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见P51图3.12、3.13,会做活动题1.2)。

  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最高气温-(该天)最低气温;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

  ⑵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均气温-最低月*均气温;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见P53图3.17)。

  ⑴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不同纬度)。

  ⑵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同纬不同海陆)。

  ⑶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同纬同陆)。

  ⑷世界最低气温分布在南极地区,最高气温在西亚巴士拉。

  4.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5.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6.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⑵等温线与纬线*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⑶等温线与海岸线*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⑷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⑸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⑹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7.两地温差=两地相对高度/100×0.6℃。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

  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太阳高度,白昼时间最长;冬季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扩展2)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3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1

  日本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b—太*洋,西隔a—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c—濑户内海

  2、组成:由 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原为关东*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③产品主要出口 ④沿海多*原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2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 骨架 )。

  3、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 多山 )的国家,(山地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4、我国地势的特点(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我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

  6、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地方是( 珠穆朗玛峰),它位于我国和( 尼泊尔)交界处,海拔( 8844.43米 ),为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节气候

  1、我国冬季( 南北温差大),夏季( 普遍高温)。

  2、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 0℃ )等温线大致沿( 秦岭-----淮河 )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均气温相差约( 50 ℃ )。

  3、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 普遍高温 )。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气温在( 20 ℃ )以上。

  4、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 )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 高原山地 )气候。

  5、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 暖温带 )、( 亚热带 )、( 热带 )。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青藏高原)区。

  6、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7、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火烧寮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 托克逊)。

  8、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 干湿状况 )。

  9、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 干旱 )。

  10、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 半湿润)、(干旱)、和( 半干旱)四类地区。

  11、我国东南部以( 湿润 )、( 半湿润 )为主,西北部以( 干旱)、(半干旱 )区为主。

  1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 )和( 季风气候显著 )两个主要特征。

  1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和(地形)等。

  14、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 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第三节河流

  1、我国地势( 西高东低 ),大多数河流自( 西 )向( 东 )流,最后注入( 太*洋 )。

  2、北部,(额尔齐斯河 )向北流入( 北冰洋 )。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外流河 )。

  3、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内流河)。

  4、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 水文特征 )。

  5、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运河 ),全长( 1800 )千米。

  6、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 唐古拉山脉 ),注入(东海 ),全长( 6300千米 ),是我国长度( 最长 )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 最广 )的河流,还是我国( 水量 )最大的河流。

  7、长江是我国巨大的( 水能宝库 )。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上游 )河段。人们还把长江称为( 黄金水道 )。

  8、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和“九曲回肠”的。

  9、治理长江的关键是(防洪 )。

  10、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 巴颜喀拉山脉 ),流入(渤海 )。黄河是我国的.( 第二)长河。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11、黄河(含沙 )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 凌汛 )。

  12、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 宁夏 )*原和( 河套 )*原。13、黄河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坎,黄河成为( 地上河 )。

  14、新*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在下游( 加固黄河大堤 )。

  15、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线( 河口 )、( 桃花峪 )。

  16、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线( 宜昌 )、( 湖口 )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3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 骨架 )。

  3、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 多山 )的国家,(山地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4、我国地势的特点(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我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

  6、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地方是( 珠穆朗玛峰),它位于我国和( 尼泊尔)交界处,海拔( 8844.43米 ),为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节气候

  1、我国冬季( 南北温差大),夏季( 普遍高温)。

  2、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 0℃ )等温线大致沿( 秦岭-----淮河 )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均气温相差约( 50 ℃ )。

  3、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 普遍高温 )。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气温在( 20 ℃ )以上。

  4、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 )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 高原山地 )气候。

  5、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 暖温带 )、( 亚热带 )、( 热带 )。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青藏高原)区。

  6、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7、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火烧寮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 托克逊)。

  8、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 干湿状况 )。

  9、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 干旱 )。

  10、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 半湿润)、(干旱)、和( 半干旱)四类地区。

  11、我国东南部以( 湿润 )、( 半湿润 )为主,西北部以( 干旱)、(半干旱 )区为主。

  1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 )和( 季风气候显著 )两个主要特征。

  1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和(地形)等。

  14、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 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第三节河流

  1、我国地势( 西高东低 ),大多数河流自( 西 )向( 东 )流,最后注入( 太*洋 )。

  2、北部,(额尔齐斯河 )向北流入( 北冰洋 )。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外流河 )。

  3、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内流河)。

  4、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 水文特征 )。

  5、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运河 ),全长( 1800 )千米。

  6、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 唐古拉山脉 ),注入(东海 ),全长( 6300千米 ),是我国长度( 最长 )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 最广 )的河流,还是我国( 水量 )最大的河流。

  7、长江是我国巨大的( 水能宝库 )。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上游 )河段。人们还把长江称为( 黄金水道 )。

  8、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和“九曲回肠”的。

  9、治理长江的关键是(防洪 )。

  10、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 巴颜喀拉山脉 ),流入(渤海 )。黄河是我国的.( 第二)长河。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11、黄河(含沙 )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 凌汛 )。

  12、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 宁夏 )*原和( 河套 )*原。13、黄河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坎,黄河成为( 地上河 )。

  14、新*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在下游( 加固黄河大堤 )。

  15、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线( 河口 )、( 桃花峪 )。

  16、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线( 宜昌 )、( 湖口 )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扩展3)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知识点总结3篇

  第一节日本(首都:东京,重要港口:横滨、神户,国花:樱花)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范围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最大的岛屿:本州.(掌握图上位置)

  (2)位置:

  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温带.

  海陆位置:日本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太*洋,西临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3)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环太*洋火山地震带,太*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4)海岸线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2、自然环境: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最大的*原是关东*原.最高山峰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也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季风气候)

  (3)河流特征:河流短小湍急.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资源特点:两多一少,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2、工业发展模式:“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说明日本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3、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航海业发达;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条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4、工业分布: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沿海港口条件优越,便于巨型船舶可以停靠;便于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产品;沿海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P23

  5、主要工业区及其分布:九州岛————京滨工业区(东京、横滨)、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阪神工业区(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濑户内工业区;

  九州岛————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P23

  6、对外投资对象: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文化特点:东西方兼容,传统与现代结合.

  2、民族和传统服装: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传统服装:和服.

  第二节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就是因在*南部而得名.)

  (2)位置:

  纬度位置:热带;

  海陆位置: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性;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原因: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而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3)国家:内陆国:老挝.临海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岛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多火山.

  2、气候:

  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中南半岛和菲律宾半岛北部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全年高温多雨

  对农业的影响雨季种,旱季收随时种随时收

  3、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P29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中南半岛上山河分布特点: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多形成冲积*原.这些*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低*,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2、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怒江)注入印度洋,湄南河、湄公河(澜沧江)红河(元江)注入南海(太*洋)

  3、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特点:河内(越南首都)金边(柬埔寨首都)、万象(老挝首都)、曼谷(泰国首都)、仰光(缅甸的大城市,原首都).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P31

  4、人种:东南亚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

  5、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新加坡比重最大.

  6、东南亚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新马泰是重要的旅游路线.主要的旅游资源是: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等(图P33).

  备注:读图掌握东南亚主要岛屿、半岛,濒临海域、邻国和中南半岛上的主要国家、河流和城市;马六甲海峡位置.

  第三节印度(首都:新德里)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位置

  (1)纬度位置:热带,亚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孟加拉湾,东临***海,南临印度洋.位于我国的西南面,属于南亚,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自然环境:

  (1)、地形: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中间:*原---恒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对农业影响:地形较为*坦,土壤肥沃,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10月至次年5月)东北季风,雨季(6月至9月)西南季风→水旱灾害频繁.

  (3)、河流:恒河---从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被印度人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

  3、人文环境

  (1)人种:主要为白色和黑色人种

  (2)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快.(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3)官方语言:英语

  二、水旱灾害频繁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雨季为6月至9月,旱季为10月到次年5月)为主,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2、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主要经济作物:黄麻、棉花和茶叶等.

  水稻、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原,降水丰沛的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降水较少的高原山区.

  3、绿色革命:60年代后,实行了绿色革命,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三、发展中的工业

  1、主要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工业中心的分布接*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3、主要城市及特点:新德里--首都;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最大的城市--孟买(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最大的港口).

  第四节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一、国土辽阔

  1、位置范围

  (1)范围:由东欧*原和北亚地区组成,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是一个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2)位置:纬度位置;东、西两半球;处北温带和北寒带.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东临太*洋,西临波罗的海(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南临黑海和里海.

  2、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

  (1)地形:以*原,高原为主.

  (主要地形区分布:东欧*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P42

  (2)地势特点: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点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降水较少,夏季较多.奥伊米亚康为北半球的寒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俄罗斯东西部气候差异大,气温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降水是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4)河湖: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皆由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被俄罗斯人誉为“母亲河”(欧洲最长的河流).

  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最深的湖泊.

  二、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1俄罗斯自然资源特点: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但分布不*衡,东多西少.

  2、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地区:铁矿————库尔斯克;石油————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

  煤矿:库兹巴斯煤矿.

  3、主要工业区及特点:圣彼得堡工业区(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莫斯科工业区(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4、工业区的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

  5、工业特点: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三、发达的交通:

  1、交通特点:交通部门齐全,均很发达,但不*衡.欧洲部分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比较稀疏,但有一条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和管道运输.(1)客运主要方式:铁路和公路;(2)货运主要方式:铁路和管道.

  3、俄罗斯管道数量多,与石油、天然气储量、产量丰富有关.

  4、俄罗斯南部多山,但西伯利亚大铁路却沿南部山区修建的原因:

  (1)南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南部气温更高,气候更宜人;

  (2)北部有冻土层,建设难度大,安全系数低;

  (3)距离周边临国较*,更便于发展经济.

  5、五海通航: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长河,全长3600米,是俄罗斯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通过运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相通,称为“五海通航”.P46

  6、主要城市及其特点:莫斯科(俄罗斯首都)最大的城市,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圣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北冰洋沿岸的港口摩尔曼斯克为终年不冻港.

  7、俄罗斯文化:俄罗斯人对交响乐和芭蕾舞等艺术有这特殊的爱好.

  (备注:在图上填注俄罗斯主要濒临水域、临国,地形区、山脉和河流;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地区,主要工业区和主要城市;主要铁路和伏尔加河沟通的“五海”.)

  第一节日本(首都:东京,重要港口:横滨、神户,国花:樱花)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范围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最大的岛屿:本州.(掌握图上位置)

  (2)位置:

  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温带.

  海陆位置:日本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太*洋,西临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3)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环太*洋火山地震带,太*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4)海岸线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2、自然环境: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最大的*原是关东*原.最高山峰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也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季风气候)

  (3)河流特征:河流短小湍急.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资源特点:两多一少,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2、工业发展模式:“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说明日本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3、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航海业发达;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条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4、工业分布: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沿海港口条件优越,便于巨型船舶可以停靠;便于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产品;沿海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P23

  5、主要工业区及其分布:九州岛————京滨工业区(东京、横滨)、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阪神工业区(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濑户内工业区;

  九州岛————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P23

  6、对外投资对象: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文化特点:东西方兼容,传统与现代结合.

  2、民族和传统服装: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传统服装:和服.

  第二节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就是因在*南部而得名.)

  (2)位置:

  纬度位置:热带;

  海陆位置: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性;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原因: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而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3)国家:内陆国:老挝.临海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岛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多火山.

  2、气候:

  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中南半岛和菲律宾半岛北部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全年高温多雨

  对农业的影响雨季种,旱季收随时种随时收

  3、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P29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中南半岛上山河分布特点: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多形成冲积*原.这些*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低*,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2、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怒江)注入印度洋,湄南河、湄公河(澜沧江)红河(元江)注入南海(太*洋)

  3、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特点:河内(越南首都)金边(柬埔寨首都)、万象(老挝首都)、曼谷(泰国首都)、仰光(缅甸的大城市,原首都).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P31

  4、人种:东南亚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

  5、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新加坡比重最大.

  6、东南亚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新马泰是重要的旅游路线.主要的旅游资源是: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等(图P33).

  备注:读图掌握东南亚主要岛屿、半岛,濒临海域、邻国和中南半岛上的主要国家、河流和城市;马六甲海峡位置.

  第三节印度(首都:新德里)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位置

  (1)纬度位置:热带,亚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孟加拉湾,东临*海,南临印度洋.位于我国的西南面,属于南亚,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自然环境:

  (1)、地形: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中间:*原---恒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对农业影响:地形较为*坦,土壤肥沃,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10月至次年5月)东北季风,雨季(6月至9月)西南季风→水旱灾害频繁.

  (3)、河流:恒河---从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被印度人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

  3、人文环境

  (1)人种:主要为白色和黑色人种

  (2)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快.(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3)官方语言:英语

  二、水旱灾害频繁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雨季为6月至9月,旱季为10月到次年5月)为主,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2、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主要经济作物:黄麻、棉花和茶叶等.

  水稻、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原,降水丰沛的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降水较少的高原山区.

  3、绿色革命:60年代后,实行了绿色革命,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三、发展中的工业

  1、主要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工业中心的分布接*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3、主要城市及特点:新德里--首都;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最大的城市--孟买(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最大的港口).

  第四节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一、国土辽阔

  1、位置范围

  (1)范围:由东欧*原和北亚地区组成,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是一个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2)位置:纬度位置;东、西两半球;处北温带和北寒带.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东临太*洋,西临波罗的海(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南临黑海和里海.

  2、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

  (1)地形:以*原,高原为主.

  (主要地形区分布:东欧*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P42

  (2)地势特点: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点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降水较少,夏季较多.奥伊米亚康为北半球的寒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俄罗斯东西部气候差异大,气温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降水是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4)河湖: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皆由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被俄罗斯人誉为“母亲河”(欧洲最长的河流).

  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最深的湖泊.

  二、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1俄罗斯自然资源特点: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但分布不*衡,东多西少.

  2、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地区:铁矿————库尔斯克;石油————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

  煤矿:库兹巴斯煤矿.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扩展4)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6篇

  第一课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2、距今约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3、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4、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6、北京人已经使用。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7、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

  2、距今约年的半坡聚落位于,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种植,饲养,还经常去。他们开垦耕地用、收割庄稼用、,加工谷物用、等。

  3、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国是最早种植和的国家之一。其中,最早种植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约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种植,饲养、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在这些工具上,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式的。几千年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相传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化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他还发明,开辟,使人们互通有无。

  2、相传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发明了。

  3、距今约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4、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6、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

  7、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采用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领导人民,,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是以、和为代表。

  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也开始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和。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

  1、七国形成:

  (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时期战国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交战国家魏、赵、齐典故围魏救赵影响魏、齐秦、赵减灶计纸上谈兵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长*之战★★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春秋时期目的争霸(成为霸主)战争特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点军队数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量称霸方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式。

  战国时期兼并(统一全国)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

  (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及各诸侯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具有的品质: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扩展5)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知识点 30句菁华

1、人体的八个系统名称和功能P15—17

2、“骨的脱钙”实验中,鱼肋骨浸入的液体是什么?盐酸。

3、浸入盐酸中多长时间?15分钟。

4、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5、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

6、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注意: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静脉)。

7、人在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约为70毫升。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为4000毫升。

8、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泌尿系统的功能是形成并排出尿液。

9、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原尿中含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质);人体每天形成原尿大约150升。

10、排尿的作用:

11、人体产生的废物是由:排尿、排汗、呼出气体三种途径排出体外;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述的是气温对植物的影响。

13、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14、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15、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16、酶的发现:

17、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18、泌尿系统的组成

19、尿的形成

20、无害化建生态厕所

21、神经系统的组成

22、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23、神经元的结构、功能:

2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5、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

26、射弧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27、激素调节

28、血浆(主要是水);

29、血浆:血液未凝固时的淡黄色液体血清:血液凝固时的淡黄色液体

30、常见的大气污染源有:工业生产的排放、车辆、船舶尾气、秸秆焚烧、地面扬尘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扩展6)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通用五篇

  1.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2.密度、比热容、热值它们是物质的特性,同一种物质这三个物理量的值一般不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它们的的密度相同,比热容也是相同,

  3.*面镜成的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关于*面镜对称。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5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例:蝙蝠,超声,海豚;

  6.次声:低于20Hz火山爆发,地震,风爆,海啸等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7.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8.光发生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与法线的夹角)总是稍大些。看水中的物,看到的`是变浅的虚像(逆向,水中看岸上树变高)。

  9.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10.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在1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11.滑动摩擦大小与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12.压强是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13.输送电能时,要采用高压输送电。原因是:在输送功率相同时可以减少电能在输送线路上的损失。

  14.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15.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话筒,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16.光纤是传输光的介质。

  17.磁感应线是从磁体的N极发出,最后回到S极。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和眼睛

  一、光的传播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瞄准等。

  物理七年级学*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物理七年级学*技巧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一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三、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

  这个定值用g表示,g= 9.8N/Kg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

  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