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精选5篇)

首页 / 知识 / |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 1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 2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1)金刚石、石墨:C

  (2)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 3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1)金刚石、石墨:C

  (2)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 4

  1.物理变化是:不产生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比较:空气中CO2、水蒸气含量低;O2的含量高

  3.固体药品装在广口瓶,液体药品装在细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用的仪器是药匙和镊子。

  4.量取液体要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使用时要竖直悬空,不要*放或倒置。倒取液体时,取下瓶塞要倒放,标签向着手心。

  5.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6.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向上倾斜450,且管口不能对着人,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7.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8.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N2,占78%;其次是O2,占21%

  9.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是:过量,且只与氧气反应而不产生气体;导致测得结果小于1/5的因素有: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未冷便观察,该实验还能说明氮气的性质是: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10.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

  11.氮气和稀气都可作保护气,原因是化学性质不活泼。能用于食品包装中作保护气的气体,必需满足要求:无毒无害、廉价易得、不活泼。氧气主要有两方面的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12.空气污染物有:粉尘和有害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主要是CO、NO2、SO2

  13.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氧是淡蓝色;检验氧气方法是: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若复燃,是氧气。

  14.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是蓝紫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是: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15.请写出碳、磷、硫、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方程式。

  C+O2====CO2;4P+5O2====2P2O5,S+O2====SO2;3Fe+2O2====Fe3O4

  16.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有哪三种?写出相应的反应。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2KClO3=====2KCl+3O2↑

  高锰酸钾加热:2KMnO4=====K2MnO4+MnO2+O2↑

  过氧化氢在MnO2催化下制氧气:2H2O2=====2H2O+O2↑

  17.化合反应:多种→一种;分解反应:一种→多种

  18.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19.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有:排水法,因为O2不易溶于水,优点是较纯净;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优点是较干燥。

  20.加热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是:查―装―定―点―收―离―熄。先将导管离开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防止水倒吸,使热的试管炸裂。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 5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钛和钛合

  金

  形状记忆金

  属

  生铁 钢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

  合金 铜锡

  合金

  铅锡

  合金

  钛镍合金

  备注

  不锈钢:含铬、镍的

  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6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

  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精选5篇)扩展阅读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精选5篇)(扩展1)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3篇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1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2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硫 S +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3

  考点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Mg +O22MgO2Mg +O22MgO注:MgO:白色固体

  4Al +3O22Al2O34Al +3O22Al2O3注:Al2O3:白色固体

  3Fe+2O2Fe3O42Cu+ O22CuO注:CuO:黑色固体

  注意:①、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②、“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2、金属+酸→盐+ H2↑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

  H2SO4+MgMgSO4+ H2↑2HCl +MgMgCl2+ 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3H2SO4+ 2AlAl2(SO4)3+ 3H2↑6HCl + 2Al2AlCl3+ 3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2SO4+ZnZnSO4+ H2↑2HCl +ZnZnCl2+ H2↑

  现象: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2SO4+ FeFeSO4+ H2↑2HCl + FeFeCl2+ H2↑

  现象: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液体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当一定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或硫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质量与金属质量的关系:

  ×M(金属)

  生成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价金属相对原子质量法:

  M(H2)=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置换反应(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

  Fe+CuSO4==Cu+FeSO4(“湿法冶金”原理)

  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Al+3CuSO4Al2(SO4)3+ 3Cu

  现象: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无色

  Cu+ 2AgNO3Cu(NO3)2+2Ag

  现象: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液体由无色变为蓝色。

  注意:①CuSO4溶液:蓝色FeSO4、FeCl2溶液:浅绿色

  ②Fe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考点二、置换反应

  1、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反应物、生成物都两种;物质种类是单质与化合物

  考点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元素(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精选5篇)(扩展2)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1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五、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

  p6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2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U2,质量比为8�U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3

  一、基本概念

  (一)物质的分类(要求:准确把握概念以及分类依据)

  (二)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构成微观:

  1、微观粒子有哪些

  2、原子、分子的概念,表示方法,区别与联系

  3、离子概念

  4、原子的构成(等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变化实质)宏观:

  1、元素概念

  2、地壳中元素含量次序(养闺女贴心)

  3、元素符号意义

  (三)、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

  1、化学式的概念及意义

  2、化合价(O、H、Fe等;化合价法则)

  3、数字的意义(微观)

  (四)、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2、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3、会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4、催化剂

  (五)、化学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

  2、分解分应

  3、氧化反应(缓慢、剧烈)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空气(混合物)

  1、组成

  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

  3、气体用途

  4、大气污染指数项目

  (二)氧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描述试验现象)

  (三)水

  1、电解水试验

  2、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水的净化及过滤

  3、硬水、软水的区别与检验方法

  4、水污染主要原因及水资源保护

  三、化学基xx年xx月xx日本实验与科学探究

  (一)常用仪器名称和用途

  (二)基本实验操作

  1、托盘天*的使用

  2、仪器的连接顺序

  3、装置气密性的检验

  4、常见事故的处理

  5、过滤基本操作

  (三)物质的制备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仪器的名称、验满及检验的方法)

  (四)物质的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氢气

  (五)科学探究:蜡烛实验、呼出与吸入气体、催化剂、电解水、空气中成分测定实验、氧气的制法、分子的扩散

  会写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实验设计(步骤)、现象、结论四、化学计算

  1、相对原子质量

  2、利用化学式计算:求相对分子质量、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求某元素的质量、求元素的质量比、求原子的个数比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4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5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作用  一、 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依 次 减 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 铜 铁 铝 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 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6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六不变宏观:元素种类、元素质量总和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两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三个可能改变宏观:物质的状态可能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

  微观:分子个数(化学计量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2、表示的意义:

  ⑴质的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量的意义:a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b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点燃例如:以2H2+O22H2O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

  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点燃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H2+O22H2O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化学计量数之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尊重客观事实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二、方程式的配*

  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了

  2、配*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3、方法:观察法、奇偶法、最小公倍数法三最小公倍数法配*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确定配*的起点元素: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举例:配*化学方程式:FeS2+O2点燃Fe2O33+SO2

  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S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S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2、SO2前面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2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的FeS2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2O3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22O3的系数;

  2FeS2+O2点燃1Fe22O3+SO2

  ⑷确定O2、SO2的系数:①由于O2、SO2中只含有O、S两种元素,S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2的系数,再确定O2的系数。由于方程式左边S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右边S原子的个数也为4。因此SO2的系数为4除以SO2中S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4作为SO2。的系数。

  2FeS2+O22点燃1Fe2O3+4SO2

  ②由于方程式右边O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11,因此左边O原子的个数也为11。所以O2的系数为

  11除以O2中O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1/2作为SO2。的系数。

  2FeS22+11/2O点燃1Fe22O3+4SO2

  ⑸再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即在方程式两边同时乘以2就可以。

  点燃4FeS22+11O222Fe2O3+8SO2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步骤

  1、写: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配*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4、等:将横线改为等号

  五、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二、步骤:①设未知数;

  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

  注意:

  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应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③单位必须统一,未知数不能带单位,只有实际已知质量带单位。附:前面一至五单元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1、C+O22、S+O2点燃CO2现象: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空气中红热,放热

  生成能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SO2现象:先熔化,后燃烧;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

  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的气体。

  点燃3、4P+5O2点燃2P2O5现象::黄白色火焰,产生白烟,放热

  Fe2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放热

  △

  4、2Hg+O2====2HgO现象:银白色液体逐渐变成红色粉末

  5、3Fe+2O26、2Mg+O27、2H2O2

  点燃点燃2MgO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产生白色固体

  MnO28、2KMnO4K2MnO4+MnO2+O22↑9、2KClO3

  10、2H2O

  △2H2O+O2↑

  MnO2△2KCl+3O2↑

  通电点燃2H2↑+O2↑现象:电极上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

  正极试管内与负极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8

  11、2H2+O22H2O现象:淡蓝色火焰△

  12、H2+CuO====Cu+H2O现象:黑色粉末变红并减少,同时试管口有水珠

  △

  13、2HgO====2Hg+O2↑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银白色液体

  14、.Fe+CuSO4→FeSO4+Cu现象:银白色固体表面附着紫红色固体;

  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7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

  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

  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

  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

  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

  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

  (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

  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

  (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

  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

  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即。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

  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

  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作用

  一、 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依 次 减 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 铜 铁 铝 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 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8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饱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0C,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0C,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C浓%=M稀×C稀%或M浓×C浓%=(M浓+M水)×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9

  1 金属 + 酸=盐 + 氢气置换反应条件:金属与酸氢以前,常用盐酸稀硫酸。

  例如:锌加稀硫酸,氢气往上窜

  2 金属 + 盐=新金属 + 新盐置换反应条件:金属与盐盐可溶,一定范围前换后。

  例如:铁语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

  3 酸 + 金属氧化物=盐 + 水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与酸氢以前,常用盐酸稀硫酸。

  例如:盐酸除铁锈4酸 + 碱=盐 + 水复分解反应条件:酸碱反应必中和,成盐生水反应先。

  例如:硝酸和氢氧化铜5酸 + 盐=新酸 + 新盐复分解反应条件:酸盐反应先看盐。碳酸盐遇酸就出气,否则盐溶生沉淀。

  例如:硝酸和碳酸银6 碱 + 非金属氧化物=盐 + 水复分解反应条件:金氧与碱遇到酸,成盐生水无条件。

  例如:二氧化硫和硝酸钡7 碱 + 盐=新碱 + 新盐复分解反应条件:碱盐反应盐可溶,生成物中有沉淀。

  例如:碳酸钾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碳酸钡8 盐 + 盐=新盐+新盐,复分解反应条件:两盐反应盐可溶,生成物中有沉淀。

  例如: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老顽固)和氯化钾八大沉淀:1溶酸不生气:氢氧化铁 氢氧化铜 氢氧化镁2溶酸生气:碳酸钙 碳酸银 碳酸钡3不溶酸不溶水(老顽固):氯化银 硫酸钡溶解性口诀:酸易溶 碱难溶只有钾呐钡铵溶钾呐铵盐均可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碳酸盐只溶钾呐铵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微溶物质有四种钙组氢氧硫酸根碳酸镁拉着硫酸银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10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工作总结《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作用

  一、 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依 次 减 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 铜 铁 铝 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 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精选5篇)(扩展3)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归纳3篇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3.乐音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11.*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

  12.*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桌面垂直放置

  13.人远离*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

  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精选5篇)(扩展4)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 40句菁华

1、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2、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3、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4、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8、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9、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0、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1、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2、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13、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14、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15、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16、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17、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18、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9、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CH4。

20、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21、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22、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23、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24、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25、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26、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7、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1、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35、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36、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盐酸等。

3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38、常见的酸有盐酸(酸溶液)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39、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40、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精选5篇)(扩展5)

——数学必考知识点 (菁华5篇)

  易错点1 遗忘空集致误

  错因分析: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就有B=A,φ≠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B≠φ,三种情况,在解题中如果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了 B≠φ这种情况,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考生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解题错误或是解题不全面。 易错点2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错因分析: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在解题时也可以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后,再具体解决问题。

  易错点3 四种命题的结构不明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原命题是“若 A则B”,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这里面有两组等价的命题,即“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在解答由一个命题写出该命题的其他形式的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另外,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

  否定是全称命题。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 ,b都是奇数”。

  易错点4 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易错点5 逻辑联结词理解不准致误

  错因分析:在判断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时很容易因为理解不准确而出现错误,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些常用的判断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q真<=>p真或q真,命题p∨q假<=>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命题p∧q真<=>p真且q真,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p真<=>p假,┐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 函数与导数

  易错点6 求函数定义域忽视细节致误

  错因分析: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定义域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的定义域。在求一般函数定义域时要注意下面几点:(1)分母不为0;(2)偶次被开放式非负;(3)真数大于0;(4)0的0次幂没有意义。函

  数的定义域是非空的数集,在解决函数定义域时不要忘记了这点。对于复合函数,要注意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由内层函数的值域决定的。 易错点7 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单调性判断错误

  错因分析: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实质上就是分段函数,对于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基本的判断方法:一是在各个段上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单调区间,最后对各个段上的单调区间进行整合;二是画出这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结合函数图象、性质进行直观的判断。研究函数问题离不开函数图象,函数图象反应了函数的所有性质,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象,学会从函数图象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千万记住不要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易错点8 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有求错函数定义域或是忽视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不清,对分段函数奇偶性判断方法不当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的函数。在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再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在用定义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自变量在定义域区间内的任意性。

  易错点9 抽象函数中推理不严密致误

  错因分析:很多抽象函数问题都是以抽象出某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而设计出来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类比这类函数中一些具体函数的性质去解决抽象函数的性质。解答抽象函数问题要注意特殊赋值法的应用,通过特殊赋值可以找到函数的不变性质,这个不变性质往往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抽象函数性质的证明是一种代数推理,和几何推理证明一样,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充分的条件,不可漏掉一些条件,更不要臆造条件,推理过程要层次分明,书写规范。

  易错点10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是方程f(c)=0的根,这个结论我们一般称之为函数的零点定理。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易错点11 混淆两类切线致误

  错因分析: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是指以该点为切点的曲线的切线,这样的切线只有一条;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是指过这个点的曲线的所有切线,这个点如果在曲线上当然包括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可能不止一条。因此求解曲线的切线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类型的切线。

  易错点12 混淆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认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于0,就会出错。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零。

  易错点13 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而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对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可导函数在一个点处的导函数值为零只是这个函数在此点处取到极值的必要条件,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一定要注意对极值点进行检验。

  数列

  易错点14 用错基本公式致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a1+an)d/2;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an=a1pn-1,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a1(1-pn)/(1-q)=(a1-anq)/(1-q),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na1。在数列的基础性试题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这几个公式是解题的根本,用错了公式,解题就失去了方向。 易错点15 an,Sn关系不清致误

  一、排列组合篇

  1. 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 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 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 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5. 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6. 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7. 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8. 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二、立体几何篇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 解答题1道), 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 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 当然, 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 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

  1.有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中,首先应从解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行(垂直)、线面*行(垂直)、面面*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判定两个*面*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行于另一个*面;

  (3)证明两*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面*行的主要性质:

  (1)由定义知:“两*行*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面*行,其中一个*面内的直线必*行于另一个*面。

  (3)两个*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行*面同时和第三个*面相交,那

  么它们的交线*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行*面中的一个*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面。

  (5)夹在两个*行*面间的*行线段相等。

  (6)经过*面外一点只有一个*面和已知*面*行。

  以上性质(2)、(3)、(5)、(6)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解答题分步骤解答可多得分

  1. 合理安排,保持清醒。数学考试在下午,建议中午休息半小时左右,睡不着闭闭眼睛也好,尽量放松。然后带齐用具,提前半小时到考场。

  2. 通览全卷,摸透题情。刚拿到试卷,一般较紧张,不宜匆忙作答,应从头到尾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更多的信息,摸透题情。这样能提醒自己先易后难,也可防止漏做题。

  3 .解答题规范有序。一般来说,试题中容易题和中档题占全卷的80%以上,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对于解答题中的容易题和中档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化,关键步骤不能丢,如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表达要规范,逻辑推理要严谨,计算过程要完整,注意算理算法,应用题建模与还原过程要清晰,合理安排卷面结构……对于解答题中的难题,得满分很困难,可以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因为高考(微博)阅卷是“分段评分”。比如可将难题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获取一定的分数。有些题目有好几问,前面的小问你解答不出,但后面的小问如果根据前面的结论你能够解答出来,这时候不妨引用前面的结论先解答后面的,这样跳步解答也可以得分。

  三、数列问题篇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高等数学的基础。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常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综合在一起。探索性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常在数列解答题中出现。本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主观题中着重考查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基本数学方法。

  *几年来,高考关于数列方面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数列本身的有关知识,其中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2)数列与其它知识的结合,其中有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几何的结合。(3)数列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以增长率问题为主。试题的难度有三个层次,小题大都以基础题为主,解答题大都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只有个别地方用数列与几何的综合与函数、不等式的综合作为最后一题难度较大。

  知识整合

  1. 在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题的规律,深化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灵活地运用数列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 在解决综合题和探索性问题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沟通各类知识的联系,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题意,富于联想,以适应新的背景,新的设问方式,提高学生用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研究数列问题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

  四、导数应用篇

  专题综述

  导数是微积分的初步知识,是研究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在高中阶段对于导数的.学*,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 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 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 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微博)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知识整合

  1. 导数概念的理解。

  2. 利用导数判别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方法及求一些实际问题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是微积分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课本中先通过实例,引出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接下来对法则进行了证明。

  3. 要能正确求导,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熟练掌握各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以及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2)对于一个复合函数,一定要理清中间的复合关系,弄清各分解函数中应对哪个变量求导。

  五、解析几何(圆锥曲线)

  高考解析几何剖析:

  1、很多高考问题都是以*面上的点、直线、曲线(如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这三大类几何元素为基础构成的图形的问题;

  2、演绎规则就是代数的演绎规则,或者说就是列方程、解方程的规则。

  有了以上两点认识,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下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解决高考解析几何问题无外乎做两项工作:

  1、几何问题代数化。

  2、用代数规则对代数化后的问题进行处理。

  一、知识梳理

  1.三种抽样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类别共同点不同点相互联系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都是等概率抽样从总体中逐个抽取总体中个体比较少

  系统抽样将总体均匀分成若干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在起始部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个体比较多

  分层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层,按个体个数的比例抽取在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总体中个体有明显差异

  (1)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n个个体的样本,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2)系统抽样的步骤:①将总体中的个体随机编号;②将编号分段;③在第1段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起始的个体编号;④按照事先研究的规则抽取样本.

  (3)分层抽样的步骤:①分层;②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③各层抽样;④汇合成样本.

  (4)要懂得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

  如: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①小矩形的面积=组距=频率②众数是矩形的中点的横坐标③中位数的左边与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相等,可以由此估计中位数的值

  2.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刻画数据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一般地,设一组样本数据,,…,,其*均数为则方差,标准差

  3.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个,而且所有结果都是等可能的,如果事件包含个结果,那么事件的概率P=

  特别提醒:古典概型的两个共同特点:

  ○1,即试中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即样本空间Ω中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

  ○2,即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

  特别提醒:几何概型的特点:试验的结果是无限不可数的;○2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任一x?A,x?B,记做AB

  AB,BAA=B

  AB={x|x?A,且x?B}

  AB={x|x?A,或x?B}

  Card(AB)=card(A)+card(B)-card(AB)

  (1)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2)A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1.集合元素具有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韦恩图;④数轴法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精选5篇)(扩展6)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菁选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六不变宏观:元素种类、元素质量总和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两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三个可能改变宏观:物质的状态可能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

  微观:分子个数(化学计量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2、表示的意义:

  ⑴质的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量的意义:a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b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点燃例如:以2H2+O22H2O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

  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点燃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H2+O22H2O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化学计量数之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尊重客观事实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二、方程式的配*

  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了

  2、配*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3、方法:观察法、奇偶法、最小公倍数法三最小公倍数法配*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确定配*的起点元素: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举例:配*化学方程式:FeS2+O2点燃Fe2O33+SO2

  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S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S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2、SO2前面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2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的FeS2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2O3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22O3的系数;

  2FeS2+O2点燃1Fe22O3+SO2

  ⑷确定O2、SO2的系数:①由于O2、SO2中只含有O、S两种元素,S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2的系数,再确定O2的系数。由于方程式左边S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右边S原子的个数也为4。因此SO2的系数为4除以SO2中S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4作为SO2。的系数。

  2FeS2+O22点燃1Fe2O3+4SO2

  ②由于方程式右边O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11,因此左边O原子的个数也为11。所以O2的系数为

  11除以O2中O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1/2作为SO2。的系数。

  2FeS22+11/2O点燃1Fe22O3+4SO2

  ⑸再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即在方程式两边同时乘以2就可以。

  点燃4FeS22+11O222Fe2O3+8SO2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步骤

  1、写: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配*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4、等:将横线改为等号

  五、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二、步骤:①设未知数;

  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

  注意:

  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应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③单位必须统一,未知数不能带单位,只有实际已知质量带单位。附:前面一至五单元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1、C+O22、S+O2点燃CO2现象: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空气中红热,放热

  生成能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SO2现象:先熔化,后燃烧;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

  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的气体。

  点燃3、4P+5O2点燃2P2O5现象::黄白色火焰,产生白烟,放热

  Fe2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放热

  △

  4、2Hg+O2====2HgO现象:银白色液体逐渐变成红色粉末

  5、3Fe+2O26、2Mg+O27、2H2O2

  点燃点燃2MgO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产生白色固体

  MnO28、2KMnO4K2MnO4+MnO2+O22↑9、2KClO3

  10、2H2O

  △2H2O+O2↑

  MnO2△2KCl+3O2↑

  通电点燃2H2↑+O2↑现象:电极上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

  正极试管内与负极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8

  11、2H2+O22H2O现象:淡蓝色火焰△

  12、H2+CuO====Cu+H2O现象:黑色粉末变红并减少,同时试管口有水珠

  △

  13、2HgO====2Hg+O2↑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银白色液体

  14、.Fe+CuSO4→FeSO4+Cu现象:银白色固体表面附着紫红色固体;

  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22、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24、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5、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6、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化学的学*技巧

  1、理解概念,把基本概念熟练掌握,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拿到理想的成绩。

  2、做好化学实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的化学反应式就能写出来了。

  3、善于进行纠错练*,钻研好错题记录本,既可以复*全面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还节省了大量时间。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工作总结《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作用

  一、 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依 次 减 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 铜 铁 铝 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 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一、走进化学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

  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

  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三、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四、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五、两种绿色能源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可燃性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六、最理想的燃料

  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②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点燃

  4、原理:表达式:磷(P)+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点燃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5、

  5、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

  ①动植物呼吸

  ②医疗急救

  ③金属切割

  ④炼钢

  ⑤宇宙航行等

  ①超导实验车

  ②化工原料

  ③作保护气

  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①作保护气

  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③激光技术

  ④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衡。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

  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

  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

  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

  点燃点燃

  二氧化碳(CO2)

  化学方程式C+O2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点燃二氧化硫(SO2)文字表达式硫(S)+氧气(O2)

  点燃化学方程式S+O2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O2)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点燃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

  点燃化学方程式:2Mg+O22MgO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化学方程式:3Fe+2O2

  点燃点燃

  四氧化三铁(Fe3O4)

  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点燃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蒸馏)

  (1)具体过程

  降温加压空气

  液态空气液态氧沸点较高(183℃)

  蒸发氮气沸点低(196℃),先蒸发出来

  装入天蓝色钢瓶中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MnO2)

  B实验原理:

  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

  MnO2

  水(H2O)+氧气(O2)

  化学方程式:2H2O2MnO22H2O+O2↑

  注: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表达式:氯酸钾(KClO3)方程式:2KClO3

  MnO2△MnO2△

  氯化钾(KCl)+氧气(O2)

  2KCl+3O2↑注意: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停止加热E、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铺在试管底部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三、催化剂:

  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

  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注意:

  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四、分解反应:

  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及以上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与氧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Mg+O2点燃====2MgO现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放出耀眼的白光

  S+O2点燃====SO2现象: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O2点燃====CO2现象:生成能够让纯净的石灰水浑浊的气体

  2C+O2点燃====2CO现象:燃烧现象外,其他现象不明显

  4P+5O2点燃====2P2O5现象::生成白烟

  3Fe+2O2点燃====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2H2+O2点燃====2H2O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2H2O2MnO2====2H2O+O2↑现象:溶液里冒出大量的气泡

  2HgO△====2Hg+O2↑现象:生成银白色的液体金属

  2KClO3MnO2====2KCl+3O2↑现象:生成能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2KMnO4△====K2MnO4+MnO2+O2↑现象:同上

  跟氢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H2+O2点燃====2H2O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Zn+H2SO4==ZnSO4+H2↑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生成

  Mg+H2SO4==MgSO4+H2↑现象:同上

  Fe+H2SO4 ==FeSO4+H2↑现象:变成浅绿色的溶液,同时放出气体

  2Al+3H2SO4 ==Al2(SO4)3+3H2↑现象:有气体生成

  Zn+2HCl==ZnCl2+H2↑现象:同上

  Mg+2HCl==MgCl2+H2↑现象:同上

  Fe+2HCl==FeCl2+H2↑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2Al+6HCl==2AlCl3+3H2↑现象:有气体生成

  H2+CuO====Cu+H2O现象:由黑色的固体变成红色的.,同时有水珠生成

  2Fe2O3+3H2 =====2Fe+3H2O现象:有水珠生成,固体颜色由红色变成银白色

  跟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O2点燃====CO2(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现象:生成能让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C+O2点燃====2CO(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现象:不明显

  C+2CuO=====2Cu+CO2↑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并减少,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3C+2Fe2O3=====4Fe+3CO2↑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黑色的固体减少,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O2+C高温====2CO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减少

  3C+2H2O=CH4+2CO现象:生成的混和气体叫水煤气,都是可以燃烧的气体

  跟二氧化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O2点燃====CO2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a(OH)2+CO2===CaCO3↓+H2O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CaCO3+CO2+H2O===Ca(HCO3)2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

  Ca(HCO3) △====CaCO3↓+CO2↑+H2O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同时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u2(OH)2CO3△====2CuO+H2O+CO2↑现象:固体由绿色逐渐变成黑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2NaOH+CO2===Na2CO3+H2O(也可为KOH)现象:不明显

  CaCO3高温====CaO+CO2↑现象: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跟一氧化碳有关的,但同时也跟二氧化碳有关:

  Fe3O4+4CO====3Fe+4CO2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FeO+CO===Fe+CO2现象: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Fe2O3+3CO====2Fe+3CO2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uO+COO====Cu+CO2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跟盐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NaOH(也可为KOH)+HCl==NaCl+H2O现象:不明显

  HCl+AgNO3==AgCl↓+HNO3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这个反应用于检验氯离子

  CaCO3+2HCl==CaCl2+H2O+CO2↑现象:百色固体溶解,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a2CO3+2HCl==2NaCl+H2O+CO2↑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aHCO3+HCl==NaCl+H2O+CO2↑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Fe2O3+6HCl==2FeCl3+3H2O现象:红色固体逐渐溶解,形成黄色的溶液

  Fe(OH)3+3HCl==FeCl3+3H2O现象:红棕色絮状沉淀溶解,形成了黄色的溶液

  Cu(OH)2+2HCl==CuCl2+2H2O现象:蓝色沉淀溶解,形成黄绿色的溶液

  CuO+2HCl==CuCl2+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黄绿色的溶液

  Zn+2HCl==ZnCl2+H2↑现象:同上

  Mg+2HCl==MgCl2+H2↑现象:同上

  Fe+2HCl==FeCl2+H2↑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2Al+6HCl==2AlCl3+3H2↑现象:有气体生成

  以上四个反应,盐酸、硫酸都相似,后面两类就不赘述了,读者只需写出配*即可;硝酸一般具有氧化性,所以产物一般不为H2

  跟硫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NaOH(或KOH)+H2SO4==Na2SO4+2H2O现象:不明显

  Fe2O3+3H2SO4==Fe2(SO4)3+3H2O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溶液

  CuO+H2SO4==CuSO4+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Cu(OH)2+H2SO4==CuSO4+2H2O现象:蓝色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H2SO4+BaCl2==BaSO4↓+2HCl现象:生成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CaCO3+H2SO4==CaSO4+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现象:这三个反应现象同与盐酸反应现象一致

  跟硝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NO3==2Fe(NO3)3+3H2O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溶液

  CuO+2HNO3==Cu(NO3)2 +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Cu(OH)2+2HNO3==Cu(NO3)2+2H2O现象:蓝色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NaOH(或KOH)+HNO3==NaNO3+H2O现象:不明显

  Mg(OH)2+2HNO3==Mg(NO3)2+2H2O现象:白色沉淀溶解

  CaCO3+2HNO3==Ca(NO3)2+H2O+CO2↑

  Na2CO3+2HNO3==2NaNO3+H2O+CO2↑

  NaHCO3+HNO3==NaNO3+H2O+CO2↑现象:以上三个反应现象同与盐酸反应现象一致

  跟碱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或HNO3、H2SO4)==NaCl+H2O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

  CaO+H2O==Ca(OH)2现象:放出大量的热

  NaOH(KOH)+FeCl3(Fe(NO3)3、Fe2(SO4)3)==Fe(OH)3↓+NaCl现象:生成红棕色絮状沉淀,括号里面的反应过程相似,产物相对应就行了

  2NaOH(KOH)+FeCl2(Fe(NO3)2、FeSO4)==Fe(OH)2↓+2NaCl现象: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括号里面的反映过程相似,产物相对应就行了

  2NaOH(KOH)+CuCl2(Cu(NO3)2、CuSO4)==Cu(OH)2↓+2NaCl现象:生成蓝色絮状沉淀,括号里面的反应过程相似,产物相对应就行了

  NH4Cl(NH4NO3、(NH4)2SO4)+NaOH(KOH)==NH3↑+H2O+NaCl现象:有可以使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MgCl2(Mg(NO3)2、MgSO4)+NaOH(KOH)==Mg(OH)2↓+NaCl现象:生成白色沉淀,括号里面的反应过程相似,产物相对应就行了

  NaHCO3+NaOH==Na2CO3+H2O现象:不明显此反应的Na换成K是一样的

  Ca(HCO3)2+2NaOH==CaCO3↓+Na2CO3+2H2O现象:生成白色沉淀,此反应把Na换成K是一样的

  2NaOH+CO2==Na2CO3+H2O现象:无明显现象此反应的Na换成K是一样的

  Ca(OH)2+CO2==CaCO3↓+H2O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此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NaHSO4+NaOH==Na2SO4+H2O现象:无明显现象

  2NaOH+SO2==Na2SO3+H2O现象:无明显现象

  跟钡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BaCl2+Na2SO4==BaSO4↓+2NaCl现象:有白色的不溶于强酸的沉淀生成

  BaCl2+Na2CO3==BaCO3↓+2NaCl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但可溶于盐酸和硝酸,其实也溶于硫酸,但生成硫酸钡沉淀,不容易看出来

  跟钙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aCl2+Na2CO3==CaCO3↓+2NaCl现象:生成白色沉淀

  CaCO3+CO2+H2O==Ca(HCO3)2现象:固体逐渐溶解

  Ca(HCO3)2+Ca(OH)2==2CaCO3↓+2H2O现象:生成白色沉淀

  跟几种金属及其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铜:

  CuSO45H2O△====CuSO4+5H2O↑现象: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

  CuO+CO====Cu+CO2现象: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H2+CuO====Cu+H2O现象: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生成

  Cu+2AgNO3==Cu (NO3)2+2Ag现象:铜表面慢慢生成了银白色金属

  CuCl2+2NaOH==Cu (OH) 2↓+2NaCl现象:生成了蓝色絮状沉淀

  CuO+H2SO4==CuSO4+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一、基本概念

  (一)物质的分类(要求:准确把握概念以及分类依据)

  (二)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构成微观:

  1、微观粒子有哪些

  2、原子、分子的概念,表示方法,区别与联系3、离子概念

  4、原子的构成(等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变化实质)宏观:

  1、元素概念

  2、地壳中元素含量次序(养闺女贴心)

  3、元素符号意义

  (三)、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

  1、化学式的概念及意义

  2、化合价(O、H、Fe等;化合价法则)

  3、数字的意义(微观)

  (四)、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2、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3、会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4、催化剂

  (五)、化学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

  2、分解分应

  3、氧化反应(缓慢、剧烈)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空气(混合物)

  1、组成

  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

  3、气体用途

  4、大气污染指数项目

  (二)氧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描述试验现象)

  (三)水

  1、电解水试验

  2、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水的净化及过滤

  3、硬水、软水的区别与检验方法

  4、水污染主要原因及水资源保护

  三、化学基xx年xx月xx日本实验与科学探究

  (一)常用仪器名称和用途

  (二)基本实验操作

  1、托盘天*的使用

  2、仪器的连接顺序

  3、装置气密性的检验

  4、常见事故的处理

  5、过滤基本操作

  (三)物质的制备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仪器的名称、验满及检验的方法)

  (四)物质的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氢气

  (五)科学探究:蜡烛实验、呼出与吸入气体、催化剂、电解水、空气中成分测定实验、氧气的`制法、分子的扩散

  会写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实验设计(步骤)、现象、结论四、化学计算

  1、相对原子质量

  2、利用化学式计算:求相对分子质量、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求某元素的质量、求元素的质量比、求原子的个数比

  一、推断题解题技巧: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溶液、

  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3、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②蓝色沉淀:Cu(OH)2、CuCO3③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4、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2NaOH==Na2CO3+H2O(H2CO3+2NaOH==Na2CO3+2H2O)SO2+2KOH==K2SO3+H2OH2SO3+2KOH==K2SO3+2H2OSO3+2NaOH==Na2SO4+H2OH2SO4+2NaOH==Na2SO4+2H2O

  ②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CO2+H20==H2CO3SO2+H2O==H2SO3

  SO3+H2O==H2SO4N205+H2O==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5、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2HCl==CuCl2+H2O

  Cu(OH)2+2HCl==CuCl2+2H2OCaO+2HCl==CaCl2+H2O

  Ca(OH)2+2HCl==CaCl2+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K2O+H2O==2KOHNa2O+H2O==2NaOHBaO+H2O==Ba(OH)2CaO+H2O==Ca(OH)2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MgO+H2OCu(OH)2==CuO+H2O2Fe(OH)3==Fe2O3+3H2O2Al(OH)3==Al2O3+3H2O

  二、解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

  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

  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二)、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

  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②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5%NaHCO3冲洗;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四)、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

  (五)、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六)、自设计实验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烧杯内壁有小水证明蜡烛个干燥洁净的烧杯珠生成有氢元素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变浑证明蜡烛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浊有碳元素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图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证明CO2具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阶梯下层的有不支持在烧杯里(如图),点蜡烛先灭,上燃烧和密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层的后灭。度比空气倒CO2大的性质

  三、解计算题:

  计算题的类型有:①有关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③由①和②两种类型混合在一起计算

  (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二)、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某元素质量分数=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100%

  溶液质量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三)、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100%

  元素质量

  化合物质量混合物质量

  (四)、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混合物质量

  某元素质量分数=100%

  或:某元素质量分数=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五)、解题技巧

  1、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①设未知量

  ②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④列出比例式,求解⑤答。

  对于化学学*中盐酸的知识点,同学们认真学*下面的内容。

  盐酸

  1、酸是HCl的水溶液。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在空气里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从浓盐酸里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强调闻气味的方法。)

  2.用途:盐酸(HCl)重要化工产品。

  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希望上面对化学中盐酸知识点的总结学*能很好的提供同学们的复*学*,同学们认真学*,相信一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哦。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通过上面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的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下面是对化学中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知识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通过上面对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内容知识的讲解,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的更好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三大化石燃料

  关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知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下面的知识。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以上对化学中三大化石燃料知识的学*,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的很好的吧。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两种绿色能源

  下面是对化学中两种绿色能源知识点的内容总结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两种绿色能源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可燃性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上面对化学中两种绿色能源知识的内容讲解学*,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的很好的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最理想的燃料

  关于化学的学*中,下面是我们对最理想的燃料知识的内容讲解哦。

  最理想的燃料

  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②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上面对化学中最理想的燃料知识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时间就像那无情的流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期末考试终于都结束了,初二的“称号”离我们而去,我们已从一个初二生变成一个初三生了。回忆起初二的学*生活,真是有点舍不得,因为到了初三后,我们的学*生活将会变得更紧张,就不会像初二这么自在了。

  在初二的学*生活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例如:压力与压强,浮力的实际运用。真是非常丰富。

  而最令我高兴的是我终于学会了学*英语的方法,可是我不会骄傲,因为我的英语成绩还是不理想,但是,我会继续努力,直到满意为止!

  当然,有得必有失,而令我不高兴的事就是我对物理越来越陌生,在第一学期的时候还好,可是一到了第二个学期,我和物理就好像成为了两个陌生人一样,互不相识。不知道为什么,凡是一到上物理课的时候,我就会变得无精打采,当我集中精神的听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发起呆来。等我醒来时,老师要讲的内容都已经讲完了。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和物理怎么会不变得陌生呢?但是,我绝不会放弃物理,因为曾经有人说过:越搞不懂的地方就要越靠*它。

  所以,我会继续努力,力求做的更好!

  我要在初三的来临前,把所有不懂的地方弄懂,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初三的来临。

  老师们都提过,初二是一个重要的学*阶段,也是一个转折点,能否升上好的`高中就要看你在这个阶段中学得好不好,知识掌握得牢不牢。所以我决定在正在到来的初三里发奋学*!

  初二这一年也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很多事,刚开学的时候,觉得身边的一切都边了,自己也和初一截然不同了,整整一个初二的一年似乎是由挫折、改变、无助和迷茫所构成,总之很累。明白了很多,发现很多事情只能自己去努力只能自己去完成,别人谁也不能帮你。

  那天在计算成绩时,顿时感受到了一种危机,一种紧迫的感受,自己的成绩和中考的分数线差之千里。回忆整整初二这一年只能用虚度这二字形容,想象人的一生又怎能像这样虚度几次呢?这一切太过可怕。回想起初一那时的欢笑打闹与无所事事,可现在呢?我敢说我绝对的善良,也从未伤害别人,也总是为别人着想,至少在班里没几个人可以和我比这些,可这又怎样呢?成绩不好但拥有这些良好品质你还是无能为力的。

  或许自己是最能帮助自己的,但自己必须要有那个实力帮助自己。不过还好因为初二这一年我虽然有些晚的明白了这些,但总算懂得了,努力吧!初三会更累因为这一年丢的东西太多,从现在起要补回来这些会很麻烦。

  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未来也有可能改变,可要是再不努力,后果仿佛已经可想而之......

  我深知学*的重要性。面对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的时代,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我明白离开了知识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以资本为最重要生产力的"资本家"的时代将要过去,以知识为特征的"知本家"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中学时代是学*知识的黄金时代,而我国的本科教育又是世界一流的,我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知识是无价的。首先,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分配好学*、娱乐的时间。时间是搞好学*的前提与基础,效率和方法更为重要。

  其次,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是他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具有很高的价值,应认真完成。认真对待考试,考前认真复*。另外,积极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经常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搞好师生关系,师生相处得融洽和睦;抓住点滴时间学*一些其它领域的知识,因为知识总是有用的。在这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离心中的目标还很远,仍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

  作为一个学生,学*知识亦是最主要的,各何况是一个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生!也只有我们努力,奋发,才能获得成功!我相信我的明天在我的努力下将会变得更美好!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

  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钛和钛合

  金

  形状记忆金

  属

  生铁 钢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

  合金 铜锡

  合金

  铅锡

  合金

  钛镍合金

  备注

  不锈钢:含铬、镍的

  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6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

  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一、概念: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定义关键字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燃烧、发酵、生锈、腐三态的变化、形变烂(变质)、光合作用通电条件下发光、发热蜡烛燃烧、米饭变馊、玻璃破碎、木条折断、水铁生锈、碳和氧气反变成水蒸气、铁丝变弯、应、燃放爆竹气球炸裂、电灯发光有无新物质生成举例本质区别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定义化学性质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味道、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光泽可燃性、助燃性、氧化举例性(关键字)

  3、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纯净物氧气、氮气、蒸馏水、冰水共存物定义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举例河水、自来水、空气、糖水区别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和确定的性质;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确定的性质。4、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定义化合反应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一”变“多”特点“多”变“一”

  5、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参与的反应)

  6、催化剂的特性(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注意:“改变”指的是既可以加快又可以减慢。空气知识点总结

  二、空气的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药品:红磷(暗红色固体)

  (2)现象:红磷燃烧时: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打开止水夹后:水倒吸入集气瓶至1/5处。

  (3)原理:4P+5O2

  2P2O5[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

  (4)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5)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气体为氮气,其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6)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红磷过量;②气密性良好;③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7)结果(测量值)偏小的原因:

  ①红磷量不足;②气密性不好;③未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2、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0.03%

  3、大气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两种气体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4、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氮气(N2):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做保护气、制冷剂;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做保护气、做电光源(通电发光)。

  二氧化碳(CO2):制碳酸饮料、灭火、人工降雨、舞台效果等

  氧气(O2):化学性质活泼,医疗、潜水、航天、炼钢炼铁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

  ①红磷与氧气反应:4P+5O2

  点燃

  2P2O5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

  现象:黄色火焰、大量白烟。②铁丝与氧气反应:3Fe+2O2

  点燃

  Fe3O4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③木炭与氧气反应:C+O2

  点燃

  CO2

  碳氧气二氧化碳

  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精选5篇)(扩展7)

——数学高考必考知识点优选【5】份

  表达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方差公式

  公式运用

  可用于某些分母含有根号的分式:

  1/(3-4倍根号2)化简:

  1×(3+4倍根号2)/(3-4倍根号2)^2;=(3+4倍根号2)/(9-32)=(3+4倍根号2)/-23

  [解方程]

  x^2-y^2=1991

  [思路分析]

  利用*方差公式求解

  [解题过程]

  x^2-y^2=1991

  (x+y)(x-y)=1991

  因为1991可以分成1×1991,11×181

  所以如果x+y=1991,x-y=1,解得x=996,y=995

  如果x+y=181,x-y=11,x=96,y=85同时也可以是负数

  所以解有x=996,y=995,或x=996,y=-995,或x=-996,y=995或x=-996,y=-995

  或x=96,y=85,或x=96,y=-85或x=-96,y=85或x=-96,y=-85

  有时应注意加减的过程。

  一个推导

  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Sn=a1+a1q+a1q2+…+a1qn-1,

  同乘q得:qSn=a1q+a1q2+a1q3+…+a1qn,

  两式相减得(1-q)Sn=a1-a1qn,∴Sn=(q≠1).

  两个防范

  (1)由an+1=qan,q≠0并不能立即断言{an}为等比数列,还要验证a1≠0.

  (2)在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必须注意对q=1与q≠1分类讨论,防止因忽略q=1这一特殊情形导致解题失误.

  三种方法

  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有:

  (1)定义法:若an+1/an=q(q为非零常数)或an/an-1=q(q为非零常数且n≥2且n∈N.),则{an}是等比数列.

  (2)中项公式法:在数列{an}中,an≠0且a=an·an+2(n∈N.),则数列{an}是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若数列通项公式可写成an=c·qn(c,q均是不为0的常数,n∈N.),则{an}是等比数列.

  注:前两种方法也可用来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

  核心考点非常重要。现在离高考时间非常*,满打满算大概40多天的时间,在这样优先的`时间里,我们复*肯定要有侧重点。关注核心考点非常重要,核心考点一个是九大核心的知识点,函数、三角函数,*面向量,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导数。这些内容非常重要。当然每章当中还有侧重,比如说拿函数来讲,函数概念必须清楚,函数图象变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内容。此外就是函数的一种性质问题,单调性、周期性,包括后面我们还谈到连续性问题,像这些性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连同最值也是在函数当中重点考察的一些知识点,我想这些内容特别值得我们在后面要关注的。

  再比如说像解析几何这个内容,不管理科还是文科,像直线和圆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理科和文科有一点差别了,比如说圆锥曲线方面,椭圆和抛物线理科必须达到的水*,双曲线理科只是了解状态就可以了。而文科呢?椭圆是要求达到理解水*,抛物线和双曲线只是一般的了解状态就可以了。这里需要有侧重点。

  拿具体知识来讲,比如说直线当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行、垂直的关系怎么判断应该清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应该清楚,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参数之间的关系,再比如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这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这是从我们的一个角度来说。

  我们后面有六个大题,一般是侧重于六个重要的板块,因为现阶段不可能一个章节从头至尾,你没有时间了,必须把最重要的知识板块拿出来,比如说数列与函数以及不等式,这肯定是重要板块。再比如说三角函数和*面向量应该是一个,解析几何和*面几何和*面向量肯定又是一个。再比如像立体几何当中的空间图形和*面图形,这肯定是重要板块。再后面是概率统计,在解决概率统计问题当中一般和计数原理综合在一起,最后还有一个板块是导数、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四部分内容综合在一起。

  应当说我们后面六个大题基本上是围绕着这样六个板块来进行。这六个板块肯定是我们的核心内容之一。再比如说现在我们高考当中要体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数学思想方法以前考察四个方面,函数和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现在又增加了三个,原来这四个方面当中有两类做了改造。函数和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改成了分类讨论与整合,等价转换转为划归与转化。有限和无限思想,特殊和一般的思想。

  像北京往年考了一道题,一个班里面设计一个八边形的班徽,给了等腰三角形边长为一,现在让你考虑面积多大,按照常规说法,肯定需要考虑四个三角形面积,二分之一乘上一再乘上一,再乘上四,中间还是正方形,利用余弦定理求等腰三角形底边的*方就可以了,最后再一加就是我们要的面积。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麻烦,不管怎么说肯定需要计算,你至少知道三角形面积怎么求,还得考虑余弦定理,再相加还有运算问题,说不定哪个地方没有记准,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易错点1 遗忘空集致误

  错因分析: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就有B=A,φ≠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B≠φ,三种情况,在解题中如果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了 B≠φ这种情况,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考生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解题错误或是解题不全面。 易错点2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错因分析: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在解题时也可以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后,再具体解决问题。

  易错点3 四种命题的结构不明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原命题是“若 A则B”,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这里面有两组等价的命题,即“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在解答由一个命题写出该命题的其他形式的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另外,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

  否定是全称命题。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 ,b都是奇数”。

  易错点4 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易错点6 求函数定义域忽视细节致误

  错因分析: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定义域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的定义域。在求一般函数定义域时要注意下面几点:(1)分母不为0;(2)偶次被开放式非负;(3)真数大于0;(4)0的0次幂没有意义。函

  数的定义域是非空的数集,在解决函数定义域时不要忘记了这点。对于复合函数,要注意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由内层函数的值域决定的。 易错点7 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单调性判断错误

  错因分析: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实质上就是分段函数,对于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基本的判断方法:一是在各个段上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单调区间,最后对各个段上的单调区间进行整合;二是画出这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结合函数图象、性质进行直观的判断。研究函数问题离不开函数图象,函数图象反应了函数的所有性质,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象,学会从函数图象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千万记住不要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易错点8 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有求错函数定义域或是忽视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不清,对分段函数奇偶性判断方法不当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的函数。在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再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在用定义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自变量在定义域区间内的任意性。

  易错点9 抽象函数中推理不严密致误

  错因分析:很多抽象函数问题都是以抽象出某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而设计出来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类比这类函数中一些具体函数的性质去解决抽象函数的性质。解答抽象函数问题要注意特殊赋值法的应用,通过特殊赋值可以找到函数的不变性质,这个不变性质往往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抽象函数性质的证明是一种代数推理,和几何推理证明一样,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充分的条件,不可漏掉一些条件,更不要臆造条件,推理过程要层次分明,书写规范。

  易错点10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是方程f(c)=0的根,这个结论我们一般称之为函数的零点定理。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易错点11 混淆两类切线致误

  错因分析: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是指以该点为切点的曲线的切线,这样的切线只有一条;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是指过这个点的曲线的所有切线,这个点如果在曲线上当然包括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可能不止一条。因此求解曲线的切线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类型的切线。

  易错点12 混淆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认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于0,就会出错。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零。

  易错点13 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而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对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可导函数在一个点处的导函数值为零只是这个函数在此点处取到极值的必要条件,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一定要注意对极值点进行检验。

  数列

  易错点14 用错基本公式致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a1+an)d/2;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an=a1pn-1,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a1(1-pn)/(1-q)=(a1-anq)/(1-q),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na1。在数列的基础性试题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这几个公式是解题的根本,用错了公式,解题就失去了方向。 易错点15 an,Sn关系不清致误

  一、排列组合篇

  1. 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 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 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 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5. 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6. 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7. 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初三化学必考的知识点(精选5篇)(扩展8)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汇总五篇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

  =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机械能守恒定律:mgh1+mv12/2=mgh2+mv22/2

  库仑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qq/r2

  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 f/q

  电势差的定义式:u=w/q

  欧姆定律:i=u/r

  电功率的计算:p=ui

  焦耳定律:q=i2rt

  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b=f/il

  安培力的`计算式:f=bil

  洛伦兹力的计算式:f=qvb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δф/δt

  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lv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梳理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够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可以看成质点。

  2、参考系不一定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成不动的物体。

  3、在时间轴上n秒时所指的就是n秒末。第n秒所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就是同一时刻。

  4、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是等于路程的。

  5、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6、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7、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8、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9、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0、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11、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12、图上两图线相交的'点,不是相遇点,只是在这一时刻相等。

  13、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解题前先搞清两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混淆。

  14、找准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如位移关系、速度相等等。

  15、用速度图象解题时要注意图线相交的点是速度相等的点而不是相遇处。

  16、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17、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当阻力,也可充当动力。

  18、滑动摩擦力只以和N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19、静摩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可变性,在分析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容易出错。

  20、使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细绳套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与木板面*行,避免弹簧与弹簧测力计外壳、弹簧测力计限位卡之间有摩擦。

  21、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分力不一定小于合力。

  22、三个力的合力最大值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和,最小值不一定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差,要先判断能否为零。

  23、两个力合成一个力的结果是惟一的,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情况不惟一,可以有多种分解方式。

  24、物体在粗糙斜面上向前运动,并不一定受到向前的力,认为物体向前运动会存在一种向前的冲力的说法是错误的。

  25、所有认为惯性与运动状态有关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是一种力,物体所受的外力不能克服惯性。

  26、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应用广泛,也有局限性,对于微观的高速运动的物体不适用,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

  27、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地求出加速度,计算合外力时要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不要漏力或添力。

  28、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也不是失去了重力,超重、失重只是视重的变化,物体的实重没有改变。

  29、判断超重、失重时不是看速度方向如何,而是看加速度方向向上还是向下。

  30、两个相关联的物体,其中一个处于超(失)重状态,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也会比重力大(小)。

  高考物理直线运动必考知识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位移和路程:

  位移描述物**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均速度v,即v=s/t,*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高中物理常见公式

  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GM/r3)1/2;T=2(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高考物理必考公式知识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mgh1+mv12/2=mgh2+mv22/2

  库仑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qq/r2

  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 f/q

  电势差的定义式:u=w/q

  欧姆定律:i=u/r

  电功率的计算:p=ui

  焦耳定律:q=i2rt

  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b=f/il

  安培力的计算式:f=bil

  洛伦兹力的计算式:f=qvb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δф/δt

  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lv

  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2、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相当于条形磁体的两个磁极。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4、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电磁铁磁场的强弱与电流的强弱、线圈的匝数、铁芯的有无有关。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扬声器和吸尘器等。

  5、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安培(右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N极。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电动机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4、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它在电路图中用M表示。电动机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磁生电

  1、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没有使用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会周期性改变方向,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它每秒钟电流方向改变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我国的交流电频率是50Hz。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