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首页 / 总结 / | 2022-11-04 00:00:00 知识点总结,政治,初二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1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家庭的含义:P5

  2、家庭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3、家庭关系的确立:结婚、生育、收养、再婚。

  4、你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P6

  5、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是我们的天职

  (3)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3)我们应如何孝敬父母?P16

  6、几个重要认识:

  (1)父母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或违法的事情我们应如何做?P17

  (2)对父母的长辈我们应如何对待?为什么?P17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

  1、青春期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进入青春期,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渴望独立,渴望重视,甚至挑战父母权威;

  (2)父母还把我们当小孩,不放心、唠叨、责怪,于是矛盾产生了。

  2、如何正确认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P21

  3、代沟、逆反心理

  (1)我们与父母的年龄差距,是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代沟的实质是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

  (1)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P21

  (2)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的逆反心理?P21

  4、我们怎样正确对待与父母的代沟和矛盾?

  (1)要走进父母,亲*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2)学会与父母沟通商量。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通过沟通,我们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变家长的意见。

  (3)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是求同存异。

  5、与父母交往的艺术:

  (1)赞赏父母,交往起来无烦恼;

  (2)认真聆听,交往起来免误会;

  (3)帮助父母,交往起来无障碍;

  (4)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即使父母错了,也要原谅,不必争个高下输赢不可。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2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

  1、人际交往的意义:

  与学生积极交往,友谊之树才能常青,自我开放,我们的性格会更加开朗,人生更加精彩。

  2、一个受欢迎的人应有的品德:真诚、善良、负责任、热情、友好、幽默等

  3、如何认识友情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我们要珍惜友谊;对于友情,我们要慎重理智的把握,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得到真正的友谊。

  4、交友的原则:

  (1)*等互惠,(2)宽容理解;(2)交友时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3)乐交诤友,善交益友。

  5、青春期男女生交往

  (1)为什么要与异**往?

  (2)男女生如何正常、健康地交往?

  ①既要相互尊重,又要自重自爱;

  ②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

  ③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6、青春期的情感

  (1)认识: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同学之间产生好感和爱慕之情,这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

  (2)如何对待?

  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我们要谨慎对待,理智处理,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

  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

  1、认识老师

  (1)师生交往的重要性:

  师生交往不仅影响我们的学*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尊敬老师是我们应有的品德。

  (2)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即使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师的作用仍不可代替。

  (3)老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解除我们的烦恼和忧愁,老师在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教我们学*的方法,激发我们学*的热情,老师在我们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快乐地学*,更快地进步。

  2、师生交往新观念: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人格*等,互相尊重,互相学*,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3、主动沟通是师生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4、与老师沟通的具体方法:

  (1)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2)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原谅老师的错误,以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

  (4)礼貌待师;

  (5)注意场合;

  (6)把握好分寸。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3

  一. 同学•朋友

  1. 我的人际圈

  (1)闭锁心理的含义

  闭锁心理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封闭,不轻易外露。

  (2)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

  如果封闭自己,只会使自己陷入孤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选择的结果。积极交往,友谊之树才会枝繁叶茂;开放自我,我们的性格才会更开朗,人生才能更精彩。

  (3)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品质

  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2. 与友同行

  (1)什么是朋友?交友的益处有哪些?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2)朋友从哪里来?

  朋友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对于友情,需要我们明知而谨慎地把握。

  (3)交友的原则

  1、交友是一个*等互惠的过程,给予与分担必须是双向的,这样才能做到双赢甚至多赢。

  2、人无完人,人各不同。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就会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

  3、 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坦诚的,在原则面前一定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

  4、我们要慎交朋友。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1)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1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二章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3、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荧光作用;(验钞)

  (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行光,使太阳光*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七、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2、投影仪的*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八、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九、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十、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十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
U﹥2f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照相机
U=2f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F﹤u﹤2f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投影仪
U=f不成像

0﹤u﹤f正立、放大的虚像V﹥f放大镜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十二、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十三、*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需戴凹透镜调节;

  十四、远视眼看不清*处的物体,*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需戴凸透镜调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十五、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十六、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

  (8)EF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

  (10)FG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基本性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荷量(电荷)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2、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

  五、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19;

  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六、摩擦起电

  1、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八、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能够供电的装置叫电源。干电池的碳棒为正极,锌筒为负极;

  3、规定: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4、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九、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1、电源:提供持续电流,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

  2、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电灯、电风扇等)

  3、导线:输送电能的;

  4、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十、电路的工作状态

  1、通路:处处连同的电路;

  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3、短路: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

  十一、电路图及元件符号:

  1、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常用的符号如下:

  画电路图时要注意:整个电路图是长方形;导线要横*竖直;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十二、串联和并联

  1、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

  2、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3、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4、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5、常根据电流的流向判断串、并联: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负极,则为串联,若出现分支则为并联;

  十三、电路的连接方法

  1、线路简其捷、不能出现交叉;2、连出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一定要与电路图保持一致;3、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4、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5、在连接电路前应将开关断开;

  十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A)1A=1000mA1mA=1000?A

  3、电流强度(I)等于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I=Q/t

  十五、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A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

  (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3)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4)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3、电流表的读数

  (1)明确所选量程

  (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十六、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2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4.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次声:频率低于20Hz。

  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

  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

  b.判断雷声有多远。

  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3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物理学*方法

  专心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向同学学*。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整理好学*资料

  学*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资料的分类包括练*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机械能知识点

  1、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决定动能的是质量与速度;决定重力势能的是质量和高度;决定弹性势能的是劲度系数与形变量。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物体的动能。

  4、势能和动能的关系:动能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2)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1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发生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行为。

  2、根据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取食行为:动物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而生存的行为。

  特点: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种多样。

  2、领域行为:动物为保卫自己的领域而发生的行为。

  特点:

  1领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领域没有明确的界限,但领域占有者却熟知它的边界。

  3动物常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保卫自己的领域。

  3、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防御行为:不同种类动物之间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特点:

  1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难闻的气味。

  2拟态:尺蠖静止不动时,形状像树枝。

  3保护色:比目鱼、变色龙等动物身体颜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5、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6、节律行为:动物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举例:生活在海滩上的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蝶、蛾类的日节律行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

  雌性个体的月节律行为;动物的换毛、迁徙等年节律行为。生物钟:是动物体内以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

  7、社群行为:群居生活的动物,各成员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2

  1、土壤微生物的类群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层或耕作层中及植物根附*微生物数量也较多。土壤中的渐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而且种类多,它们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多存在于偏碱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放线菌虽然数量比细菌少,但由于其菌丝体的体积比单个细菌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于细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种类型都有,但以半知菌类为最多,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中。土壤中的藻类数量远远少于上述各类,主要有绿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异养型的,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上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

  2、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对农业有害。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氨散失到大气中,降低土壤肥力。但多数是对农业有益的。

  2.1合成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黑色的胶状物质,它常与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腐殖质的形成,是由一些异养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细菌,把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分解,然后再重新合成的。当土壤温度较低,通气差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合成速度加快,并得到积累。

  2.2增加土壤有机物质

  每当温暖多雨季节,在潮湿的土壤表层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光合色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成为自身的蛋白质,当这些细菌死亡和分解后,其氮素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并使土壤中积累很多氮素。

  2.3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

  在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当、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土壤中的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分解,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硝化细菌能把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氨转变为对植物有效的硝酸盐类。磷细菌分解磷矿石和骨粉,钾细菌分解钾矿石,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和钾转化为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吞食土壤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孢子和有机物残片等,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起着明显的作用,并促进了物质的转化。

  2.4其他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上述的几个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有益之处。如土壤中的真菌有许多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真菌菌丝的积累,能使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改善。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如我国使用的“5406”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的。总之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3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以白糖融解的实验为例说明。

  分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三、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四、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1、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2、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1、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2、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3、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四、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裂

  二、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3)

——初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初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1

  1.什么是人格尊严权?

  是指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和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表现为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2.人格尊严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格尊严权具体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侵犯人格尊严权的行为。

  3.名誉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经济效益。

  4.什么是名誉权?

  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5.侵犯名誉权行为表现及后果怎样?

  公然辱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都属于侮辱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是诽谤行为。这些行为既是侵权行为,又是不道德行为,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6.什么是肖像权?

  肖像: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再现。肖像与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离。

  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法律规定:

  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此外,恶意损毁、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也属于侵害肖像权的行为。

  7.什么是姓名权?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法律规定:

  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有权自主决定自己起什么名字;有权决定、使用自己的姓名、笔名、艺名;有权依照规定变更姓名。但是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

  盗用、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初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2

  隐私受保护

  1.隐私的含义和内容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个人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都属于隐私。具体包括: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

  2.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也就越迫切。

  3.隐私权的含义

  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4.法律保护隐私的意义

  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5.隐私权的内容

  隐私权的真谛是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公民的住宅属于公民个人的生活领域,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有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

  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如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关系、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对的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禁止他人擅自查看、刺探或公开。公民有权自己决定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如将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写成自传,公开自己的信件等。

  6.侵犯隐私权的后果

  侵扰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7.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隐私?

  (1)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

  (2)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隐私权两种最忠实的守护------责任和信誉

  8.隐私权受侵犯时的做法

  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示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赔偿。

  9.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等,都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10.维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

初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3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1.什么是宽容?宽容合作的基础是什么?

  宽容指的是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他人。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我们需要学会“宽以待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2.为什么要宽容他人?(.宽容的重要性?)(课本102-104页)

  答:①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需要相互宽容,求同存异,尊重彼此的个性。②宽容是一种传统美德,我们为人宽容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能赢得友谊和他人的尊敬,获得更多的朋友。③宽容,是一种境界。宽容别人能使我们的精神境界上升了一个层次,也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④善于宽容利人利己,宽容对方能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烦恼和仇视,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心灵的安宁和满足。(为什么说善于宽容,利人利己?)

  3.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或受到别人无意的伤害时,应该怎么办?(课本102页)

  答:①我们都不是圣贤,现实生活中难免无意中伤害别人,这时,我们要体谅、尊重他人的感受,真诚地赔礼道歉,请求他人原谅。②我们也可能受到别人无意的伤害,对别人的“对不起”也要真诚接纳、理解、原谅,而不能得理不让人,更不可冤冤相报。

  4.如何学会宽容他人?(课本104页)

  答: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宽容要讲究策略。具体地讲应做到:①当我们受到别人无意伤害时,要善于宽容别人的过错,不可冤冤相报、以牙还牙。②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以我们的宽容感化当事人,使其改过。③对待家人、同学、朋友不能斤斤计较,而要宽厚待人,与人为善。④决不迁就“坏人”“恶人”,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

  5.怎样宽容自己,悦纳自己?(课本104页)

  答:①既不挑剔和苛求自己,也不自惭形秽;既不妄自菲薄、全盘否定自己,也不妄自尊大。②宽容自己意味着承认“人无完人”,容许自己犯错误,给自己留下改过迁善的机会,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信心和希望。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课本105、106页)

  答: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②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7.己欲立而立,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课本106页) 答:①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②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利益。③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8.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是什么?(课本107页)

  答: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4)

——8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3篇

  第二课 我与父母交朋友

  1、逆反心理主要表现

  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不可。

  2、逆反心理有什么危害?

  ①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导致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酿成悲剧。

  ②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酿成悲剧。

  ③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结果是惩罚了自己,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

  3、如何克服逆反心理?

  (1)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

  (2)学会与父母正确交往:

  ①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

  ②多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彼此了解是沟通前提;尊重理解是沟通关键;换位思考是有效方法。

  ③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

  ★4、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时,应怎么办?

  ①走进父母,亲*父母,努力化解矛盾,与父母携手同行。

  ②冷静下来,心*气和地与家长商量。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

  ③与父母进行积极沟通,换位思考,尊重理解父母。

  ★ 5、与父母交往的艺术(我们应如何与父母交往?)

  (1)赞赏父母,在赞赏中增进亲情。

  (2)认真聆听,从聆听中获得教益。 (3)帮助父母,用行动感动亲人。 (4)要宽容父母,与父母不必太计较。

  ★6、如何处理与父母关系?

  ①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赞赏父母,理解父母,宽容父母;

  ②加强沟通交流,能谅解父母的过错;

  ③懂得感恩父母,心里想着父母,关心体贴父母;

  ④帮助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⑤孝顺父母,不顶撞父母,克服逆反心理;

  ⑥尊重父母的劳动,不把父母当作提款机,任意挥霍钱财。

  ⑦严也是一种爱,体谅父母的苦心。

  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

  1.闭锁心理的危害

  封闭自己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树轮”萎缩,使自己陷入孤立。

  2.一个受欢迎的人应有的品质: 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德

  3.朋友或友谊对我们有什么重要作用?

  ①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

  ②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

  ③能够共同面对困难; ④促进健康成长。

  4.交友的原则有哪些?(怎样交朋友?)

  ①交友是一个*等互惠的过程,给予与分担必须是双向的,这样才能做到双赢甚至多赢。

  ②欣赏他人、赞美他人,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会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

  ③讲究原则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 ④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慎交朋友。 5.男女同学交往的意义?

  ①可以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学*对方的长处,完善自己的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②可以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

  ③还可以学*如何适应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求,增进自己的性别意识,使男生成为男子汉,女生成为好姑娘。

  6.男女生如何正常、健康地交往?(男女同学交往的原则。)

  ①既需要互相尊重,又要自尊自爱;

  ②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

  ③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7.怎样才能更好维持友谊?

  ①学会尊重朋友,善待朋友;

  ②真诚对待朋友,主动与朋友沟通交流;

  ③对待朋友的过失要宽容,要善于谅解他人;

  ④主动伸出和截止收益,重归于好。

  1、隐私的含义

  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

  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

  2、保护隐私的意义(必要性)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5)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声现象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物质的物理属性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测质量。常用的天*有托盘天*和物理天*。

  5.天*的正确使用:(1)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1 AU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y.(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一章声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一、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二、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二章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荧光作用;(验钞)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常识物理: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那么接下来老师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之电流和电路,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记忆了。

  电流和电路

  1.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e=1.6×10—19 原子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不显电性,但是得到电子就显负电,失去电子就显正电。

  3. 电荷(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开关控制电路的通和断,导线连接电路作用。

  4. 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到用电器再到负极 ,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负极流向正极。

  5.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用电器正常工作。开路: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用电器不能工作。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

  6.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7. 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I 表示。单A) 1A=1000 m A 1m A=1000uA

  8. 电流表使用注意(两要两不要):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处电流表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要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

  还应该注意:

  ①使用电流表前,应该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指零,若不指零,应先调零

  ②用试触法选择量程,要从大量程的接线柱开始。

  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个支路电流

  上面整理的是的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之电流和电路,希望同学们用心记忆了。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初中物理讯息尽在。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

  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6)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10份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一是分类是:正数、负数、0;

  另一种分类是:有理数、无理数

  将两种分类进行组合:负有理数,负无理数,0,正有理数,正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方根

  ①算数*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方根是0

  ③*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

  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④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均数,简称*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均数差的*方的*均数

  ④其中是x1x2......xn*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第七章*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同一*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e.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f.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行线的判定

  ①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②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4、*行线的性质

  ①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②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③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 定理:*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 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方公式。

  (2)完全*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2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方根

  ①算数*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方根是0

  ③*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

  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④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均数,简称*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均数差的*方的*均数

  ④其中是*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第七章*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同一*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e.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f.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行线的判定

  ①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②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4、*行线的性质

  ①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②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③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定理:*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方根

  ①算数*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方根是0

  ③*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

  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④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均数,简称*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均数差的*方的*均数

  ④其中是x1x2......xn*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第七章*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同一*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e.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f.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行线的判定

  ①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②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4、*行线的性质

  ①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②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③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 定理:*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 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方公式。

  (2)完全*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轴对称

  1.如果一个*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一般形如y=kx+b(k,b是常数,k≠0),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y=kx+b(k为常数,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二)函数三要素

  1.定义域:设x、y是两个变量,变量x的变化范围为D,如果对于每一个数x∈D,变量y遵照一定的法则总有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D,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数集D称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在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在函数现代定义中是指定义域中所有元素在某个对应法则下对应的所有的象所组成的集合。如:f(x)=x,那么f(x)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f(x)的值域。

  3.对应法则: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f(x)中,“f”即表示对应法则,等式y=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三)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法:用含自变量x的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

  2.列表法:把一系列x的值对应的函数值y列成一个表来表示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象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0)(k不等于0,且k,b为常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交点,坐标为(0,b)。当y=0时,该函数图象在x轴上的交点坐标为(-b/k,0)。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anθ(角θ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夹角,θ≠90°)。

  4.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象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5.函数图象性质:当k相同,且b不相等,图像*行;当k不同,且b相等,图象相交于Y轴;当k互为负倒数时,两直线垂直。

  6.*移时: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中间。

  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等于的*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方和等于第三边的*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等于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方和等于第三边的*方”。

  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

  图形的*移与旋转

  1.*移,是指在同一*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移运动,简称*移。

  2.*移性质

  (1)图形*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拓展阅读:初中数学提高解题速度的方法

  认真仔细审题

  对于一道具体的*题,解题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这是获取信息量和思考的过程。读题要慢,一边读,一边想,应特别注意每一句话的内在涵义,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熟悉*题内容

  解题、做练*只是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一刻也不要停留。

  学会主动画图

  画图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把解题时的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有些题目,只要分析图一画出来,其中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几何题,包括解析几何题,若不会画图,有时简直是无从下手。

  因此,牢记各种题型的基本作图方法,牢记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意义及演变过程和条件,对于提高解题速度非常重要。

  逐步增加难度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形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在学*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题,以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随着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难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方根

  ①算数*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方根是0

  ③*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