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知识点总结

首页 / 总结 / | 2022-11-12 00:00:00 [db:标签-标题]

初二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知识点总结1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

  (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压强。

  2、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3、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4、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6、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3、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4、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初二知识点总结2

  第十六章 分式

  一、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叫做分式。

  二、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三、分式计算: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四、整数指数幂:(1) (2)较小数的科学记数法;

  五、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这个解是增根,原方程无解)。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一、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

  三、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一、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二、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四、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边形

  一、*行四边形:

  1、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2、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定义)

  4、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二、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

  3、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定义)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菱形:

  1、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3、判定:(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定义)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S菱形=底×高 S菱形= ab(a、b为两条对角线)

  四、正方形: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或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3、判定:(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五、梯形:

  1、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梯形的中位线分别*行于上、下两底,且等于上、下两底和的一半。

  六、重心:

  1、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2、*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3、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七、数学活动(教材115页):

  1、折纸多60°、30°、15°的角证明方法(重点30°角)

  2、宽和长的比是 (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一、加权*均数:计算公式(教材125页。)

  二、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三、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四、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五、方差:

  1、计算公式: ( 表示 的*均数)

  2、性质: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

  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报告

初二知识点总结3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小孔成像。

  5、光速:3×10的8次方m/s。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仍然*行

  条件:反射面*滑。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

  4、面镜:

  ⑴*面镜:成像特点: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初二知识点总结4

  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1)固态: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很难被压缩

  2)液态:不容易被压缩且有一定的体积,但由于它具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态:很容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即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4)等离子态: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了解,重在强调应用)

  上面对物理中物质的三种状态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物理知识。

初二知识点总结5

  第一章从世界***

  1.中国的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洋的西岸。

  2.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4.中国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3°N)。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个。14个陆上邻国分别是: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渤海附*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

  5.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6.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自治区。

  中国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广东省。

  中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自治区。

  中国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最西端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省、海南省、黑龙江省、新疆***自治区。

  7、我国总人口为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的国家。(国策:计划生育)。

  8、我国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蒙古族、藏族。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9、我国有个少数民族,其中1600万人)。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0、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求:少生、优生、晚婚、晚育。

  11、人口增长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人均粮食、布匹减少,医院就医困难,给国家、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我国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少。

  1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2)社会经济方面: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1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民族,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14、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等。

  15、汉族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16、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17、个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杂居”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繁荣;“小聚居”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惯的文化传统。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一、二、三。(课本图2.2,图2.3)

  2、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

  4、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5、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河流经省份共有8个(自西向东):青海省、甘肃省、宁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最终流入渤海。

  6、长江发源于青海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中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就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宜昌市。长江流经的省份(自西向东):青海省、**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最终流入东海。

  7、长江三峡(自西向东)。

  8、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9、中国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江西省)。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达木盆地(青海)、准噶尔盆地(新疆)。

  12、三大*原:东北*原、华北*原、长江中下游*原。

  13、中国各大山脉走向课本图P26图2.6。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3、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5、土地国家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6、中国是一个,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7、海洋水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淡水资源仅占2.5%。在地球全部的淡水资源中,只有0.3%人类可直接使用。冰川、深层地下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98%。其中大部分淡水资源分布在冰川及两级地区。

  8、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济津工程)。(我国降水量800mm分界线和一月份0℃等温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火车时刻表中的“↓(↑)”表示“过站不停”和列车的行驶方向(上行,下行))。

  3、四大米市

  4、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全长19千米,1984年建成。

  5、主要铁路干线分布。

  几个重要城市:北京(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京广线、京包线、京通线起点)。

  兰州(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西线交汇处)。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交汇处)。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交汇处)。

  株洲(浙赣线、京广线交汇处)。

  南昌(浙赣线、京九线交汇处)。

  上海(京沪线、沪杭线交汇处)。

  6、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多采用铁路运输(沿海沿河城市也可使用海上运输或河道运输)。

  7、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稻北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8、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9、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化的根本保证。

  10、轻重工业区别:轻工业主要为生产日用品、玩具、文教用品等,重工业主要为加工工业、资源开采及冶炼、机械制造、农药化肥、修理工业等产业。

  11、中国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区(主要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本溪、辽阳、抚顺,是我国的一个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矿、石油、铁。(重工业)京津唐工业区(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唐山)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铁矿石。(高新技术产业)沪宁杭工业区(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无锡)。珠三角工业区(主要城市有广州、深圳、中山、珠海)(轻工业)。

  12、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1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14、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

初二知识点总结6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

  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

  第八章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8.2二力*衡

  1、*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衡状态。

  2、*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衡力。

  3、二力*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

  (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②当物体处于*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3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3种类:A、滑动摩擦B静摩擦、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在水*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衡力。(二力*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D、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

  第1节力

  1、什么是力?力是,力不能离开存在,其中给出力的物体叫物体,另一个接受力的物体叫物体;

  2、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用符号表示,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3、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和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叫力的三要素。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力的、、

  5、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物体所受力的和。

  这种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会画力的示意图)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穿溜冰鞋的人用力推墙,人会向退,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

  第2节弹力

  1、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对吗?答。

  2、测力计是测量的大小的工具。

  实验室里测量力的工具是,它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越大,弹簧的就越长的道理做成的。测量力的工具还有握力计,臂力计等。而各种各样的秤是测质量的。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不许超过它的。

  还要观察弹簧的指针是否指到零刻线,若没有,则要调或读数时要进行加减修正。弹簧在测量范围内有: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比,弹簧的伸长=长度-原长。如原长2厘米,受3n时弹簧长5厘米,受6n的拉力时弹簧长厘米。

  4、注意:.测力时力的方向要与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一致.

  第3节重力

  1、重力:物体由于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方向是。地面附*的一切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2、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成正比,表达式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它的意义是。

  粗略计算时,g取N/Kg.重力的大小要随位置而,而质量随位置变。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重力的。地面上6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牛顿,拿到月球上去重力为n。地面上8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牛顿,用量程为5n的弹簧秤能称出它的重力吗?答。

  3、重锤线是利用重力的制成的,用它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

  4、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

  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这个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会画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5、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初二知识点总结7

  《桃花源记》

  【文体】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东晋大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

  【内容写法】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4、仿佛若有光()

  5、才通人()6、屋舍俨然()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阡陌交通()10、具答之()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咸来问讯悉如外人()()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无论魏晋()

  14、皆叹惋()15、此中人语云()16、便扶向路()17、诣太守()

  18、寻向所志()19、欣然规往()20、寻病终()

  21、后遂无问津者()22、渔人甚异之:()23、便要还家:()

  【一词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得:便得一山()既出,得其船()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重点句子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溪水**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只见那土地*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别的人说啊。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关键句】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描写桃花源——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④表现桃花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文章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想寻访桃花源未果的故事的作用——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美,使文章富有传奇色彩。

  《陋室铭》

  [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刘禹锡写过的名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点字词积累】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惟吾德馨()()5、苔痕上阶绿()6、谈笑有鸿儒()

  7、往来无白丁()8、无丝竹之乱耳()()

  9、无案牍之劳形:()()10、何陋之有()

  [重点句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长上了台阶,使台阶绿了;草的绿色映入门帘,使屋内也绿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交往、聊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见识浅陋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关键句】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主题思想】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点字词积累】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亵(xiè)玩】玩弄。亵,亲*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重点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关键句]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朱者赤,*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2、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2、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写作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

  【重点注释】

  1、选贤与能()2、古人不独亲其亲()()

  3、不独子其子()()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6、盗窃乱贼而不作()()

  7、是谓大同()()

  【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理想社会。

  [关键句]

  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请同时找出与其相对应的句子。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对应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对应句: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对应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三峡》

  [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州)人,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内容概括]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世上犹有贫穷的思想感情。

  [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重点词语]

  1、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2、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②绝巘多生怪柏[极]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一词多义

  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①属引凄异(连续)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阙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清①回清倒影清(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

  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5、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5、其他词语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或]有时。[宣]传达。[虽]即使。[御]驾,乘。[疾]快。[素]白色。[回]回旋。[巘]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冲刷。[旦]早晨。[肃]寂静。[哀]悲哀。[转]婉转。[沾]沾湿。[三]表示概数。

  【重点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乘上飞奔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挡在这里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当到了天气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得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时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关键句]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连山的句子是:**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8、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

  9、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2、《与朱元思书》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三峡》一文中,间接表现江水相似特点的句子则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到三峡旅游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三峡,春冬时候的水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15、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或:山峻水清三峡美),天高地厚华夏情。

初二知识点总结8

  (初二)预计讲解时间:10天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

  一、全等三角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②一个三角形经过*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1、性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

  二、学*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

  (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 、“公共边”、“对顶角”

  (5)截长补短法证三角形全等。

初二知识点总结9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

  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

  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

  (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

  (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

  (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基本性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荷量(电荷)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2、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

  五、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

  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六、摩擦起电

  1、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八、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能够供电的装置叫电源。干电池的碳棒为正极,锌筒为负极;

  3、规定: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4、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九、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1、电源:提供持续电流,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

  2、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电灯、电风扇等)

  3、导线:输送电能的;

  4、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十、电路的工作状态

  1、通路:处处连同的电路;

  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3、短路: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

  十一、电路图及元件符号:

  1、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常用的符号如下:

  画电路图时要注意:整个电路图是长方形;导线要横*竖直;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十二、串联和并联

  1、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

  2、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3、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4、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5、常根据电流的流向判断串、并联: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负

  极,则为串联,若出现分支则为并联;

  十三、电路的连接方法

  1、线路简其捷、不能出现交叉;

  2、连出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一定要与电路图保持一致;

  3、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

  4、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

  5、在连接电路前应将开关断开;十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A)1A=1000mA1mA=1000A

  十五、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A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

  (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3)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4)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3、电流表的读数

  (1)明确所选量程

  (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十六、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初二知识点总结10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体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鱼无脊椎动物体形:梭形

  体表:鳞片;分泌黏液

  体色:腹白背暗(保护色)身体分布:头、躯干、尾

  感觉器官: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运动器官:鳍:尾(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腹(保持*衡)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整体起协调作用

  呼吸:鳃,鳃丝(内布满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鳍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用鳃在水中呼吸。鱼不能离不开水的原因:

  其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四大家鱼是:草鱼、青鱼、鲢鱼、鳙鱼

  模拟实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用模仿实验某一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实验。

  第二节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⑵蚯蚓:

  生活环境:白天在洞穴居,晚间出来活动。食性:枯枝落叶、垃圾

  运动:1身体分为许多体节(可运动灵活),环带上的肌肉(收缩),可带动刚运动。

  呼吸:靠体表皮肤(分泌黏液),黏液溶解氧气进入进入体壁的细血管到达蚯蚓全身⑶兔子

  体表被(保温),用肺呼吸,心脏4腔;血液循环路线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两条路线,输送氧气的能力强,分解有机物快,产生的能量多,体温恒定,食性:植物

  消化:牙齿有门齿、臼齿盲肠发达:可以贮藏大量的纤维性食物,植食性生活相适应。神经:神经系统发达调节体温(大脑发达、神经布满全身)生殖: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运动:跳跃(后退比前腿发达)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那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完整分隔的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多为胎生、哺乳。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陆地中生活的动物所要的基本条件是:水份、充足的食物、隐藏地。变温动物和恒温的区别:

  哺乳类和鸟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它们都是恒温动物。其他动物的体温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

  ⑴鸟类适于空中飞翔生活的结构特征(1)外型:流线型或梭型结构(2)有翅(翼):羽、翅膀展开利于飞行(3):胸肌发达

  (4)骨轻,长骨中空,有利减轻体重

  (5)角质喙,无牙,直肠短,直接排出粪便

  (6)肺,气囊(辅助肺的呼吸)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进行双重呼吸

  (7)心脏4腔,输送氧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完全分开,体温高恒定,42度左右。(8)小脑和神经系发达

  (9)没有膀胱,不贮存粪便,减轻体重

  各种动物的特征(还有些见最后)

  (1)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2)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3)腔肠动物:有口无**(如海葵、海蛰、珊瑚虫)

  (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螺等)(5)甲壳动物:有坚硬外壳(水蚤、虾、蟹)

  (6)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水蛭、蚯蚓等)第二章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⑴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由骨骼(骨和关节)和肌肉组成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

  结构: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特性:肌肉无论受到哪种刺激(包括由神经传来的兴奋)都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舒张。

  运动的产生过程:受刺激收缩,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会牵动骨头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关节囊关节关节头关节

  关节的结构图:如上图

  关节软骨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关节面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组成脱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⑷骨、关节、骨骼肌的协作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

  ⑸神经系统调节作用、关节相当于支点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行为

  动物的行为有取食、繁殖、迁徒、防御等行为1、先天性行为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遗传基因物质决定的行为2、学*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获得的行为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

  (2)学*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而获得的行为,称学*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第三节社会行为

  ⑴特点: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⑵信息传递:声音、动作、接触、气味

  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反应,这种现象就叫通讯。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是普遍存在的。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⑴动物维持生态*衡

  生态*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衡⑵动物促进物质循环

  ⑶动物能帮助传粉或传种子第二节动物与人生活关系⑴与人的关系

  食用、观赏、药材、衣服等⑵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器应用的是转基因技术。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好处。(要求掌握)要会举例会区分:

  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细菌很小,要观察细菌形态的话一定要借助于高倍的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列表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大小细菌菌落小大形状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绒状,絮状或蜘蛛状颜色白或黄红,褐,绿,黑,黄真菌菌落

  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适宜温度、水分、生存空间

  4、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和真菌要氧气生活,有些不要。如:酵母菌发酵不要氧气,是无氧呼吸,乳酸菌制奶也不要氧气。第二节细菌

  ⑴细菌是由列文虎克发现的

  ⑵法国的巴斯德进行了“鹅颈瓶”实验,证实细菌的产生。

  ⑶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⑷形状:呈球、杆、螺旋状

  [5]细菌的结构:如下图(从外到内)

  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它和动植物的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却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5]细菌生殖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分裂生殖、20-30分钟一次。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⑹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比较内容动物植物细菌细胞壁无有有细胞膜有有有细胞质有有有无,只有未形成细胞核细胞核有有叶绿体无有无鞭无无有荚膜无无有⑺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靠现成的有机物来养活)[8]作用

  作为分解者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第三节真菌(酵母菌、蘑菇、霉菌)一、酵母菌⑴形态:(单细胞)卵圆形,无色

  ⑵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无叶绿体细胞芽核体细胞液细壁细泡胞胞膜质⑶营养方式:异养(腐生)

  有氧呼吸: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无氧呼吸:葡萄糖酒精(多)+二氧化碳+能量(少)⑷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殖二、霉菌(青霉、曲霉)⑴形态:(多细胞)

  ⑵结构:青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扫帚状曲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放射状⑶生殖:孢子生殖扫⑷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帚如:如下图状放射状三、蘑菇

  ⑴结构:菌盖和菌柄又称子实体,菌褶,菌丝⑵营养方式:异养(腐生)⑶生殖:孢子生殖

  ⑷生活环境: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温暖食用菌的结构图:

  菌盖子菌实褶体菌柄部分上地菌地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下丝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⑴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部⑵使植物人类生病

  脚气和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导致的)分⑶地衣

  共生:细菌和真菌与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

  与植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天麻是密环菌与植物的共生体与动物:兔、牛、羊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维生素

  与人: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作用一、⑴食品制作⑵保存食品“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脱水法腌制法

  真空包装法晒制烟熏法渗透法

  冷藏冷冻法

  ⑶防治(由真菌分泌)抗生素的发现

  抗生素: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⑷保护环境甲烷细菌沼气

  二、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利用现成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细菌:个体微小,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真菌:既有个体微小的种类,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三、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CO2,水,无机盐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③与动植物共生: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第六单元

  一、根据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内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作为依据。

  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的主要类群: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依据是:花、果实、种子

  二、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是种。在等级法进行分类的时候,分类的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小;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林奈双名法的内容包括:1、属名2、种加词三、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也位于世界的前列。2、基因的多样性

  袁隆*的杂交水稻培育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运用。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4、自然保护区----是指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这个区域就是自然保护区。具有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的特点。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5、我国面临濒危的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红珊瑚鹦鹉螺;鱼类:中华鲟白鲟

  陆生无脊椎动物:金斑缘凤蝶爬行类:鳄晰扬子颚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藏羚羊麋鹿亚洲象华南虎、白头叶猴等。我国面临濒危的植物:人参珙桐水杉银杉桫椤、、、等。

  *各种动物的特征:

  (1)昆虫:身体可分为头(触角),胸(足3对,翅2对),腹(气管)

  (2)哺乳动物门:体表被、牙齿有门、犬、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4个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3)鸟纲:有喙无齿,被覆羽,前肢变成翼,骨中空,内充气体,心脏4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

  (5)节肢动物门:身体有许多体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6)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7)腔肠动物:有口无**(如海葵、海蛰、珊瑚虫)

  (8)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螺等)(9)甲壳动物:有坚硬外壳(水蚤、虾、蟹)

  (10)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水蛭、蚯蚓等)

初二知识点总结11

  一、压强

  压强:(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1900px。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gh=13.6x103kg/m3x9.8n/kgx0.76m=1.013x105pa。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1900pxhg=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

  四、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典型例题

  例1、甲、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装满酒精的容器,如图3所示,放置在水*桌面上,则容器甲底部受到的压强_______容器乙底部受到的压强;容器甲底部受到的压力______容器乙底部受到的压力;容器甲对桌面的压强______容器乙对桌面的压强;容器甲对桌面的压力_______容器乙对桌面的压力。

  例2、下列事例中,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A.注射器的针头做得很尖;

  B.菜刀用过一段时间后,要磨一磨;

  C.火车铁轨不直接铺在路面上,而铺在一根根枕木上;

  D.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一端被削得很尖

初二知识点总结12

  文言文复*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一、解释下列词语:答案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季3晓雾将歇歇消散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石壁,五色交辉**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四、理解性默写

  (1)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2)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户:门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乐观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六、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陋室铭》(刘禹锡唐)(20xx年河北省中考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初二知识点总结13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荤(hūn)蔫(niān)褒贬(bāo)绰号(chu)抠(kōu)

  蘸(zhn)发怔(zhng)撂(lio)怵(ch)戳(chuō)

  (2)解词

  发怔:发呆。

  怵:害怕,恐惧。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难堪:①难以忍受。②难为情。本文选用义项②。

  大名鼎鼎:名气很大。

  【重点句子分析】

  由题目可知,本文要点有二:一写俗世中人,二写俗世之中的奇人,一俗一奇,便是文章的要领。刷子李、泥人张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

初二知识点总结14

  第一部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面镜成像

  (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成像大小(u)

  像的虚实应用像物位置像距(v)

  u>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

  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物远实像小而*,物*实像大而远。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扩展阅读:

初二知识点总结15

  1,病原体:引起某种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即患者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预防措施:切断传染源(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卫生,消毒);保护易感人群(锻炼,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4,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可针对多种病原体,由第一第二道防线构成,包括皮肤,粘膜,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的,一种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指人在体的第三道防线,在病原体侵入时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消灭抗原。

  5,抗原一般是外来的物质,抗体是自己产生消灭抗原的。


初二知识点总结扩展阅读


初二知识点总结(扩展1)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和工作情况,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

  *方根与立方根知识点

  *方根:

  概括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就是说,如果x=a,那么x就叫做a的*方根。如:23与-23都是529的*方根。

  因为(±23)=529,所以±23是529的*方根。问:(1)16,49,100,1100都是正数,它们有几个*方根?*方根之间有什么关系?(2)0的*方根是什么?

  概括2: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概括3:求一个数a(a≥0)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开*方运算是已知指数和幂求底数。*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一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者是0,它的*方数只有一个,正数或负数的*方都是正数,0的*方是0。但一个正数的*方根却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方根是0。负数没有*方根。因为*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方根,也可以通过*方运算来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方根。

  一、算术*方根的概念

  正数a有两个*方根(表示为?根,表示为a。0的*方根也叫做0的算术*方根,因此0的算术*方根是0,即0。”是算术*方根的符号,a就表示a的算术*方根。a的意义有两点:a,我们把其中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

  (1)被开方数a表示非负数,即a≥0;

  (2)a也表示非负数,即a≥0。也就是说,非负数的“算术”*方根是非负数。负数不存在算术*方根,即a<0时,a无意义。

  如:=3,8是64的算术*方根,6无意义。9既表示对9进行开*方运算,也表示9的正的*方根。

  二、*方根与算术*方根的区别在于

  ①定义不同;

  ②个数不同: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而一个正数的算术*方根只有一个;③表示方法不同:正数a的*方根表示为?a,正数a的算术*方根表示为a;④取值范围不同:正数的算术*方根一定是正数,正数的*方根是一正一负.⑤0的*方根与算术*方根都是0.

  三、例题讲解:

  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方根:

  (1)100;

  (2)49;

  (3)0.8164

  注意:由于正数的算术*方根是正数,零的算术*方根是零,可将它们概括成:非负数的算

  术*方根是非负数,即当a≥0时,a≥0(当a<0时,a无意义)

  用几何图形可以直观地表示算术*方根的意义如有一个面积为a(a应是非负数)、边长为

  的正方形就表示a的算术*方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算术*方根的符号“”不仅是一个运算符号,如a≥0时,a表示对非负数a进行开*方运算,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性质符号,即表示非负数a的正的*方根。

  3、立方根

  (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即如果x?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

  (2)一个数a的立方根,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方。

  (3)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有一个立方根,是它本身;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任何数都有的立方根。

  (4)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再取其相反数。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一些过原点的直线;

  (3)图像性质:

  ①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②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4)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一个非原点即可;

  (5)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和点(1,k);(或另外一个非原点)

  (6)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7)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因为当b=0时,y=kx+b即为y=kx)

  (8)一次函数图像特征:一些直线;

  (9)性质:

  ①y=kx与y=kx+b的倾斜程度一样,y=kx+b可看成由y=kx*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当b>0,向上*移;当b<0,向下*移)

  ②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③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下降,即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正半轴有交点为(0,b);

  ⑤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负半轴有交点为(0,b);

  (10)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即要求k与b的值;

  (11)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已知两点;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像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

  (3)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元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一条直线;

  (4)一般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3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4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2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5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方根

  ①算数*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方根是0

  ③*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

  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④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均数,简称*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均数差的*方的*均数

  ④其中是x1x2......xn*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第七章*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同一*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e.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f.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行线的判定

  ①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②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4、*行线的性质

  ①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②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③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 定理:*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 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方公式。

  (2)完全*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6

  初二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

  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包括他们的表达式、增减性、图像

  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

  第二章 数据的描述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复合条形图、直方图,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条形图特点:

  (1)能够显示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2)易于比较数据间的差别

  扇形图的特点:

  (1)用扇形的面积来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与总数的'大小

  折线图的特点;

  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直方图的特点:

  (1)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

  (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2 会用各种统计图表示出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章 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直角三角形的HL定理

  3 角*分线的性质

  角*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

  第四章 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

  2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分线;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3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4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度;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他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第五章 整式

  1 整式定义、同类项及其合并

  2 整式的加减

  3 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整式的乘法

  4 乘法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5 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

  (2)整式的除法

  6 因式分解

  (1)提共因式法

  (2)公式法

  (3)十字相乘法

  初二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 分式

  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 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 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 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 勾股定理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 四边形

  1 *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特殊的*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 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 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 数据的分析

  加权*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7

  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多边形的一些要素:

  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顶点: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内角,一个n边形有n个内角。

  外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2)在定义中应注意:

  ①一些线段(多边形的边数是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

  ②首尾顺次相连,二者缺一不可;

  ③理解时要特别注意“在同一*面内”这个条件,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几个点不共面的情况,即空间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8

  轴对称

  1.如果一个*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一般形如y=kx+b(k,b是常数,k≠0),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y=kx+b(k为常数,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二)函数三要素

  1.定义域:设x、y是两个变量,变量x的变化范围为D,如果对于每一个数x∈D,变量y遵照一定的法则总有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D,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数集D称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在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在函数现代定义中是指定义域中所有元素在某个对应法则下对应的所有的象所组成的集合。如:f(x)=x,那么f(x)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f(x)的值域。

  3.对应法则: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f(x)中,“f”即表示对应法则,等式y=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三)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法:用含自变量x的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

  2.列表法:把一系列x的值对应的函数值y列成一个表来表示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象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0)(k不等于0,且k,b为常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交点,坐标为(0,b)。当y=0时,该函数图象在x轴上的交点坐标为(-b/k,0)。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anθ(角θ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夹角,θ≠90°)。

  4.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象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5.函数图象性质:当k相同,且b不相等,图像*行;当k不同,且b相等,图象相交于Y轴;当k互为负倒数时,两直线垂直。

  6.*移时: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中间。

  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等于的*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方和等于第三边的*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等于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方和等于第三边的*方”。

  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

  图形的*移与旋转

  1.*移,是指在同一*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移运动,简称*移。

  2.*移性质

  (1)图形*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拓展阅读:初中数学提高解题速度的方法

  认真仔细审题

  对于一道具体的*题,解题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这是获取信息量和思考的过程。读题要慢,一边读,一边想,应特别注意每一句话的内在涵义,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熟悉*题内容

  解题、做练*只是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一刻也不要停留。

  学会主动画图

  画图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把解题时的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有些题目,只要分析图一画出来,其中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几何题,包括解析几何题,若不会画图,有时简直是无从下手。

  因此,牢记各种题型的基本作图方法,牢记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意义及演变过程和条件,对于提高解题速度非常重要。

  逐步增加难度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形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在学*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题,以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随着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难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9

  一.定义

  1.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a叫做被开方数.

  2.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3.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4.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5.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

  6.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7.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面直角坐标系中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

  二.重点

  1.*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2.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其中正的*方根就是这个数的算术*方根.

  3.当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每移动两位,它的算术*方根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一位.

  4.当被*方数小数点每向右移动三位,它的立方根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5.数a的相反数是-a[a为任意实数],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三.注意

  1.被开方数一定是非负数.

  2.0,1的算术*方根是它本身;0的*方根是0,负数没有*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3.带根号的无理数的整数倍或几分之几仍是无理数;带根号的数若开之后是有理数则是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

  以上就是数学网为大家提供的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实数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数学网中考频道。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0

  一、 在*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 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x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

  点P(x,y)在第三象限:x0

  点P(x,y)在第四象限:x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y=0 ,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x=0 ,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 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 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 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根号x*x+y*y

  三、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x,y)的变化

  图形的变化

  x a或y a

  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a倍

  x a,y a

  放大(缩小)为原来的a倍

  x (-1)或y (-1)

  关于y轴或x轴对称

  x (-1),y (-1)

  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x +a或y+ a

  沿x轴或y轴*移a个单位

  x +a,y+ a

  沿x轴*移a个单位,再沿y轴*移a个单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1

  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7、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8、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9、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10、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二次根式知识点

  (一)一般地,形如√a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当a≥0时,√a表示a的算术*方根;当a小于0时,√a的值为纯虚数。

  (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1.同类二次根式:一般地,把几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它们的被开方数相同,就把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把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为一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三)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二次根式相乘除,把被开方数相乘除,根指数不变,再把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一次函数知识点

  (一)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当b=0时,一次函数y=kx,又叫做正比例函数。

  (二)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

  3.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4.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的关系: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三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三、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二、三、四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初二数学下册函数知识点归纳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十六章分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分式:形如A/B,A、B是整式,B中含有未知数且B不等于0的整式叫做分式(fraction)。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0

  3.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4.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为:A/B=A_C/B_C A/B=A÷C/B÷C(A,B,C为整式,且C≠0)

  5.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一般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6.分式的四则运算: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用字母表示为:a/c±b/c=a±b/c

  2.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用字母表示为:a/b±c/d=ad±cb/bd

  3.分式的乘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用字母表示为:a/b _ c/d=ac/bd

  4.分式的除法法则:(1).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a/b÷c/d=ad/bc

  (2).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a/b÷c/d=a/b_d/c

  7.分式方程的意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8.分式方程的解法: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③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分式和分数有着许多相似点。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可以对比分数的特点及性质,让学生自主学*。重点在于分式方程解实际应用问题。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反比例函数: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y=-x。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在学*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比之前所学*的一次函数启发学生进行对比性学*。在做题时,培养和养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定理: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3.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具备的重要性质。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勾股定理的前提下,学会利用这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第十九章四边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2.*行四边形的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行四边形的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6.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

  7.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AC=BD

  8.矩形判定定理: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9.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

  10.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11.菱形的判定定理: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2.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13.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14.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15.正方形判定定理: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16.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7.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18.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19.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0.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本章内容是对*面上四边形的分类及性质上的研究,要求学生在学*过程中多动手多动脑,把自己的发现和知识带入做题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四边形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加权*均数:加权*均数的计算公式。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4.极差: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5.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实例为主,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2

  乘法与因式分解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ab

  |a-b||a|-|b| -|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3

  第十六章 分式

  一、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叫做分式。

  二、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三、分式计算: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四、整数指数幂:(1) (2)较小数的科学记数法;

  五、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这个解是增根,原方程无解)。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一、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

  三、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一、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二、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四、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边形

  一、*行四边形:

  1、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2、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定义)

  4、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二、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

  3、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定义)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菱形:

  1、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3、判定:(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定义)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S菱形=底×高 S菱形= ab(a、b为两条对角线)

  四、正方形: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或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3、判定:(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五、梯形:

  1、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梯形的中位线分别*行于上、下两底,且等于上、下两底和的一半。

  六、重心:

  1、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2、*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3、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七、数学活动(教材115页):

  1、折纸多60°、30°、15°的角证明方法(重点30°角)

  2、宽和长的比是 (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一、加权*均数:计算公式(教材125页。)

  二、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三、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四、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五、方差:

  1、计算公式: ( 表示 的*均数)

  2、性质: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

  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报告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4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一是分类是:正数、负数、0;

  另一种分类是:有理数、无理数

  将两种分类进行组合:负有理数,负无理数,0,正有理数,正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5

  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相信通过上面的学*,同学们对实数知识点可以很好的掌握了,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哦。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


初二知识点总结(扩展2)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面镜成像

  (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成像大小(u)

  像的虚实应用像物位置像距(v)

  u>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

  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物远实像小而*,物*实像大而远。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扩展阅读:


初二知识点总结(扩展3)

——初二数学全套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一.定义

  1.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a叫做被开方数。

  2.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3.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4.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5.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

  6.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7.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面直角坐标系中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

  二.重点

  1.*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2.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其中正的*方根就是这个数的算术*方根。

  3.当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每移动两位,它的算术*方根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一位。

  4.当被*方数小数点每向右移动三位,它的立方根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5.数a的相反数是-a[a为任意实数],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三.注意

  1.被开方数一定是非负数。

  2.0,1的算术*方根是它本身;0的*方根是0,负数没有*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3.带根号的无理数的整数倍或几分之几仍是无理数;带根号的数若开之后是有理数则是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

  一、算术*方根的概念

  正数a有两个*方根(表示为?根,表示为a。0的*方根也叫做0的算术*方根,因此0的算术*方根是0,即0。”是算术*方根的符号,a就表示a的算术*方根。a的意义有两点:a,我们把其中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

  (1)被开方数a表示非负数,即a≥0;

  (2)a也表示非负数,即a≥0。也就是说,非负数的“算术”*方根是非负数。负数不存在算术*方根,即a<0时,a无意义。

  如:=3,8是64的算术*方根,6无意义。9既表示对9进行开*方运算,也表示9的正的*方根。

  二、*方根与算术*方根的区别在于

  ①定义不同;

  ②个数不同: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而一个正数的算术*方根只有一个;

  ③表示方法不同:正数a的*方根表示为?a,正数a的算术*方根表示为a;

  ④取值范围不同:正数的算术*方根一定是正数,正数的*方根是一正一负。

  ⑤0的*方根与算术*方根都是0。

  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初二知识点总结(扩展4)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接触并挤压;

  ②接触面粗糙;

  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减少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滑动为滚动;

  ④加润滑油。

  七、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

  单位:Pa。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F浮=G,悬浮或漂浮

  九、功

  1、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单位:焦耳(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如:推而不动;

  (2)有距离无力,如:人对抛出手的物体;

  (3)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如:提水而走。

  十、功率

  1、功率的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2、功率的公式:

  ①定义式P=W/t

  ②推导式P=FV

  3、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符号kW。

  十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十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十三、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十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十五、滑轮

  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十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3、总功: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做的功叫总功,W总=FS=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1)用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提升的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用不同滑轮组(动滑轮重量不同)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动滑轮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3)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

  (2)F不变,S↓


初二知识点总结(扩展5)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五份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接触并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2)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加润滑油。

  七、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

  单位:Pa。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或漂浮

  九、功

  1、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单位:焦耳(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如:推而不动;

  (2)有距离无力,如:人对抛出手的物体;

  (3)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如:提水而走。

  十、功率

  1、功率的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2、功率的公式:①定义式P=W/t②推导式P=FV

  3、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符号kW。

  十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十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十三、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十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十五、滑轮

  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十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3、总功: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做的功叫总功,W总=FS=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1)用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提升的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用不同滑轮组(动滑轮重量不同)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动滑轮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3)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第一部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二)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

  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接触并挤压;

  ②接触面粗糙;

  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减少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滑动为滚动;④加润滑油。

  七、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

  单位:Pa。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xxxxxx。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或漂浮

  九、功

  1、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单位:焦耳(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如:推而不动;

  (2)有距离无力,如:人对抛出手的物体;

  (3)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如:提水而走。

  十、功率

  1、功率的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2、功率的公式:

  ①定义式P=W/t

  ②推导式P=FV

  3、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符号kW。

  十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十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十三、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十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十五、滑轮

  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十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3、总功: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做的功叫总功,W总=FS=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1)用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提升的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用不同滑轮组(动滑轮重量不同)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动滑轮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3)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第一部分 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二)物态变化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① 离开人体读数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 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一、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