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首页 / 总结 / | 2022-10-03 00:00:00 知识点总结,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小学数*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如: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数学三角形体积知识点

  三角形是二维图形,二维图形没有体积公式。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体积,几何学专业术语,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

  《除法》知识点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吨的认识》知识点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2吨=2000千克

  方法分析: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吨=2000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吨的确是个比千克重的多的单位,那么,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例如“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50吨,一般一辆货车大约有30—50节车厢,也就是说可以运送200吨左右的货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比如: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吨;空集装箱本身的重量在2吨—5吨;亚洲象*均重3—4吨,非洲象*均五到六吨左右等等。

  《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3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多项式定义

  在数学中,多项式是指由变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加、减、乘、幂运算(非负整数次方)得到的表达式。

  对于比较广义的定义,1个或0个单项式的和也算多项式。按这个定义,多项式就是整式。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只对狭义多项式起作用,对单项式不起作用的定理。0作为多项式时,次数定义为负无穷大(或0)。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数学知识点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4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小学数*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如: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数学三角形体积知识点

  三角形是二维图形,二维图形没有体积公式。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体积,几何学专业术语,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5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变式: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变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数学圆的周长知识点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也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多边形的周长的长度也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圆的周长=πd=2πr(d为直径,r为半径,π),扇形的周长=2R+nπR÷180?(n=圆心角角度)=2R+kR(k=弧度)。

  推导圆周长最简洁的办法是用积分。在*面直角坐标下圆的方程是这可以写成参数方程:于是圆周长就是结果自然就是(注:三角函数一般的定义是依赖于圆的周长或面积的,为了避免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可以把三角函数按收敛的幂级数或积分来定义而不依赖于几何,此时圆周率就不是由圆定义的常数,而是由三角函数周期性得到的常数)。如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讨论,上面的做法就足够了。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知识点

  1、连加的简便计算:

  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2、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106—26—74=106—(26+74)

  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如:106—(26+74)=106—26—74

  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例如:123+38—23=123—23+38 146—78+54=146+54—78

  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25与4;125与8;125与80等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

  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例如:27×13÷9=27÷9×13 7。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a—b)×c= a×c+b×c = a×c—b×c

  ②类型二:a×c+b×c a×c—b×c=(a+b)×c =(a—b)×c

  ③类型三:a×99+a a×b—a= a×(99+1)= a×(b—1)

  ④类型四:a×99 a×102= a×(100—1)= a×(100+2)= a×100—a×1 = a×100+a×2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小学数*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如: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数学三角形体积知识点

  三角形是二维图形,二维图形没有体积公式。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体积,几何学专业术语,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

  《除法》知识点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吨的认识》知识点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2吨=2000千克

  方法分析: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吨=2000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吨的确是个比千克重的多的单位,那么,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例如“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50吨,一般一辆货车大约有30—50节车厢,也就是说可以运送200吨左右的货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比如: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吨;空集装箱本身的重量在2吨—5吨;亚洲象*均重3—4吨,非洲象*均五到六吨左右等等。

  《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3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多项式定义

  在数学中,多项式是指由变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加、减、乘、幂运算(非负整数次方)得到的表达式。

  对于比较广义的定义,1个或0个单项式的和也算多项式。按这个定义,多项式就是整式。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只对狭义多项式起作用,对单项式不起作用的定理。0作为多项式时,次数定义为负无穷大(或0)。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数学知识点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4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小学数*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如: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数学三角形体积知识点

  三角形是二维图形,二维图形没有体积公式。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体积,几何学专业术语,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5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变式: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变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数学圆的周长知识点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也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多边形的周长的长度也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圆的周长=πd=2πr(d为直径,r为半径,π),扇形的周长=2R+nπR÷180?(n=圆心角角度)=2R+kR(k=弧度)。

  推导圆周长最简洁的办法是用积分。在*面直角坐标下圆的方程是这可以写成参数方程:于是圆周长就是结果自然就是(注:三角函数一般的定义是依赖于圆的周长或面积的,为了避免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可以把三角函数按收敛的幂级数或积分来定义而不依赖于几何,此时圆周率就不是由圆定义的常数,而是由三角函数周期性得到的常数)。如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讨论,上面的做法就足够了。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知识点

  1、连加的简便计算:

  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2、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106—26—74=106—(26+74)

  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如:106—(26+74)=106—26—74

  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例如:123+38—23=123—23+38 146—78+54=146+54—78

  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25与4;125与8;125与80等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

  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例如:27×13÷9=27÷9×13 7。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a—b)×c= a×c+b×c = a×c—b×c

  ②类型二:a×c+b×c a×c—b×c=(a+b)×c =(a—b)×c

  ③类型三:a×99+a a×b—a= a×(99+1)= a×(b—1)

  ④类型四:a×99 a×102= a×(100—1)= a×(100+2)= a×100—a×1 = a×100+a×2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2)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6篇

  相反数

  ⒈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注意:⑴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⑵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若一个为正,则另一个为负;

  ⑶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相反数为本身的数是0。

  2.相反数的性质与判定

  ⑴任何数都有相反数,且只有一个;

  ⑵0的相反数是0;

  ⑶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和为0的两数互为相反数,即a,b互为相反数,则a+b=0

  3.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表示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0的相反数对应原点;原点表示0的相反数。说明: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4.相反数的求法

  ⑴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它的前面添上负号“-”即可求得(如:5的相反数是-5);

  ⑵求多个数的和或差的相反数时,要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a+b的相反数是-(5a+b)。化简得-5a-b);

  ⑶求前面带“-”的单个数,也应先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的相反数是-(-5),化

  简得5)

  5.相反数的表示方法

  ⑴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a,其中a是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当a>0时,-a<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当a<0时,-a>0(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当a=0时,-a=0,(0的相反数是0)

  1、用加、减、乘(乘方)、除等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注:单独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写法:数学与字母相乘时,“×”号省略,数字写在字母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相同字母写成幂的形式;数字与数字相乘时,“×”号不能省略;式中出现除法时,一般写成分数形式。式中出现带分数时,一般写成假分数形式。

  3、分段问题书写代数式时要分段考虑,有单位时要考虑是否要();如:电费、水费、出租车、商店优惠-------。

  4、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若①分母中不含有字母,②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也不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不要漏负号和分母)

  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注意指数1)

  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选代表);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代数式分为整式和分式(分母里含有字母);整式分为单项式和多项式。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代数式知识点整理:期末考试复*,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

  可;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⑵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⑶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的数小。

  4.数轴上特殊的(小)数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的自然数;

  ⑵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的正整数;

  ⑶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

  ⑴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

  ⑵a<0表示a是负数;反之,a是负数,则a<0

  ⑶a=0表示a是0;反之,a是0,则a=0

  1)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2)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

  (1)增根的产生:分式方程本身隐含着分母不为0的条件,当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方程中未知

  数允许取值的范围扩大了,如果转化后的整式方程的根恰好使原方程中分母的值为0,那么就会出现

  不适合原方程的根---增根;

  (2)验根:因为解分式方程可能出现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

  列分式方程基本步骤

  ①审-仔细审题,找出等量关系。

  ②设-合理设未知数。

  ③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④解-解出方程(组)。注意检验

  ⑤答-答题。

  3)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步骤

  ⑴去分母,把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产生增根的过程)

  ⑵解整式方程,得到整式方程的解。

  ⑶检验,把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中:

  如果最简公分母为0,则原方程无解,这个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如果最简公分母不为0,则是原方程的解。

  产生增根的条件是:①是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②代入最简公分母后值为0。

  4)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即,(C≠0),其中A、B、C均为整式。分式的符号法则: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约分:分数可以约分,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

  5)分式的约分步骤:

  (1)如果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单项式或者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将它们的公因式约去;

  (2)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将分子和分母分别分解因式,再将公因式约去。

  6)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

  (2)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进行计算。

  2.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3.分式的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4.对于分式化简求值的题型要注意解题格式,要先化简,再代人字母的值求值。

  约分的方法和步骤包括:

  (1)当分子、分母是单项式时,公因式是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与系数的公约数的积;

  (2)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将多项式分解因式,约去公因式。

  7)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为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称为分式的通。

  分式通分:将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种变形叫分式的通分。

  (1)当几个分式的分母是单项式时,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是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次幂的所有不同字母的积;

  (2)如果各分母都是多项式,应先把各个分母按某一字母降幂或升幂排列,再分解因式,找出最简公分母;

  (3)通分后的各分式的分母相同,通分后的各分式分别与原来的分式相等;

  (4)通分和约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将一个分式化简,而通分是将一个分式化繁。

  8)注意:

  (1)分式的约分和通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变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的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约分时,分子与分母不是乘积形式,不能约分.

  3.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是:

  (1)将各个分母分解因式;

  (2)找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3)找出各分母中不同的因式,相同因式中取次数的,满足(2)(3)的因式之积即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求最简公分母在分式的加减运算和解分式方程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运算符号

  如加号(+),减号(-),乘号(×或·),除号(÷或/),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根号(√ ̄),对数(log,lg,ln,lb,lim),比(:),绝对值符号| |,微分(d),积分(∫),闭合曲面(曲线)积分(∮)等。

  基本函数有哪些

  正弦:sine余弦:cosine(简写cos)

  正切:tangent(简写tan)

  余切:cotangent(简写cot)

  正割:secant(简写sec)

  余割:cosecant(简写csc)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3、角*分线的性质:角*分线*分这个角,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第十二章轴对称

  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3、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4、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7、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8、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3)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6篇

  《四边形》

  1、知识点: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①能正确辨认四边形。

  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注: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长、正方形的对比中找出图形边和角的特征。

  2、知识点: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知识点:初步认识*行四边形

  ①能正确辨认*行四边形。

  ②能感悟到*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③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行四边形。

  注:学生寻找*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逐步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行四边形的特征。

  4、知识点:周长的含义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

  5、知识点: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①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的周长。

  ②能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知识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

  在估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惯。

  注:应注重引导学生说出估计相应长度的依据,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测量》

  1、知识点: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1毫米、1分米、1千米

  ①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

  ②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知识点:单位间的进率

  ①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公里)=1000米。

  ②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知识点: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准确测量给定物体的长度。

  4、知识点:质量单位吨及1吨

  ①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②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5、知识点:1吨=1000千克

  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

  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

  (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2、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进率是100;

  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00*方厘;

  3、“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和“*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是用来测量土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

  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5、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行且相等。

  小学数学学*方法

  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4)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

  (1)利用学具摆一摆、捆一捆,加深对数位和数的组成的认识。

  (2)用丰富的游戏活动使本版块的复*变得不枯燥。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在复*中玩,在玩与复*相结合中发展。如复*2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小棒有多少根)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避免出现单纯的题海练*,让学生厌倦。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对口令、开火车、抢答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在本期结束时,学生要达到每分钟能正确计算8道题左右。

  (3)重视逆向思维题型的训练,如:( )+6=15,尤其是( )-7=7,学生容易填成0。 在○里填上“+”或“-” 9○6=15 16○5=11 (4)对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复*: ①从类型上分包括求和、求差、求部分数。并注意体现三种类型之间的联系,注重系统练*。如:8个苹果,5个梨,苹果和梨一共多少个? 苹果比梨多多少个? 梨比苹果少多少个? 一共13个水果,苹果有8个,剩下的是梨梨有多少个? 一共13个水果,梨有5个,剩下的是苹果苹果有多少个? 再如:看图列四道算式 ②从呈现方式上看可分为形象图、情境图、部分抽象的'文字表示。 注意强调计算为问题服务的意识,看清题上要求的是什么。允许部分学生用()表示要求的数。 如:P38,4图1 ③应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解决问题,学生容易理解的是如:P45,1题,动态的呈现形式, 包括去掉一部分又来了一部分。较难理解的是P47,4题,这种静态呈现的。 ④加强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加减法】

  (一)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

  “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二)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11+6=17

  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这时?在大括号下面的中间。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这时?在大括号的上面一边。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0的合成与分解儿歌

  你拍一,我拍一,我们从小爱学*。1+9=10,10可以分成9和1。

  你拍二,我拍二,互助友爱好伙伴。2+8=10,10可以分成8和2。

  你拍三,我拍三,养成卫生好*惯。3+7=10,10可以分成7和3。

  你拍四,我拍四,放学认真做值日。4+6=10,10可以分成6和4。

  你拍五,我拍五,质疑答问要举手。5+5=10,10可以分成5和5。

  你拍六,我拍六,勤奋努力争上游。6+4=10,10可以分成4和6。

  你拍七,我拍七,创建先进班集体。7+3=10,10可以分成3和7。

  你拍八,我拍八,全面发展人人夸。2+8=10,10可以分成2和8。

  你拍九,我拍九,反复验算不马虎。9+1=10,10可以分成9和1。

  你拍十,我拍十,为人做事要诚实。10+0=10,10可以分成0和10。

  一年级数学学*方法技巧

  方法1

  提高口算能力-基础性训练。小学生的年龄不同,口算的基础要求也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大家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大家可以把这项练*安排在两段的时间进行。一是早读的时候,一是在家庭作业完成后安排一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大家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口算的速度、正确率都会大大提高。

  方法2

  小学一年级数学涉及到的知识有:数一数、比一比、1-10的加减、11-20数的进位加法、认识简单物体图形等,都是基础的知识点,但是相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些简单的知识却未必简单,我们针对一年级数学的特点总结了这个学*方法,希望对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有所帮助。

  方法3

  交叉线验算法,就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两条交叉的直线,再分别把被乘数、乘数和积的每一位上的数横着加起来,看是不是一位数,如果不是就再加一次,直到成为一位数为止。这样可得到三个一位数,分别是a、b、c。把它们分别写在交叉线上。

  1、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191817······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注:0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双数,0是偶数。在生活中说单双数,在数学中说奇偶数。)

  2两位数(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

  12里有(12)个一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

  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2、比较大小和第几

  1、给数字娃娃排队

  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5、事物的对比

  1.两个事物的对比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

  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1.2 有理数

  1、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加法交换律:a+b=b+a

  5、加法结合律:a+b+c=a+(b+c)=(a+c)+b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5)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4、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5、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6、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7、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9、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10、*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11、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12、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13、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14、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3/7吨表示把1吨*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15、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16、求一个数的*似数:

17、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8、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

19、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把整数乘分母加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20、大于7(3)而小于7(5)的分数有无数个;分数单位是7(1)只有7(4)一个。

2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3)哪一位上的数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4)搬答案。

22、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2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

24、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5、除法的验算方法:

26、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27、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8、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29、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30、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1、*均分的方法:

32、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3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34、小数加法、减法:

35、小数加法、减法的简便计算:

36、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37、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8、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9、低级单位——高级单位:数量÷它们间的进率

40、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6)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30句菁华

1、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2、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5、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6、*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8、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9、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10、求一个数的*似数:

11、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12、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13、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14、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列算式计算。

15、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化。

1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17、【计算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18、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19、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0、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1、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2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23、公式

24、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

25、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

26、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27、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28、*均分的方法:

29、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30、小数加法、减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7)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一、*移

  1、定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移。2、性质

  *移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连线*行且相等,对应线段*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旋转

  1、定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绕某一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

  三、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1、四边形

  在同一*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3、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

  n(n3)2条。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

  发能引(n-3)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四.*行四边形

  1、*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2、*行四边形的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1)若一直线过*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2)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4)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两条*行线的距离

  两条*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行线的距离。

  *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5、*行四边形的面积

  S*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五、矩形

  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分

  (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六、菱形

  1、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行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

  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七.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行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轴有四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正方形的判定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先证它是矩形,再证它是菱形。先证它是菱形,再证它是矩形。

  4、正方形的面积

  设正方形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S正方形=a2b22

  八、梯形

  (一)1、梯形的相关概念

  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梯形中不*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2、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二)直角梯形的定义: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一般地,梯形的分类如下:一般梯形

  梯形直角梯形特殊梯形

  等腰梯形

  (三)等腰梯形

  1、等腰梯形的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行。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同一腰上的两个角互补。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分线。3、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选择题和填空题可直接用)

  (四)梯形的面积

  (1)如图,S梯形ABCD12(CDAB)DE

  (2)梯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

  ①SABDSBAC;

  ②SAODSBOC;

  ③SADCSBCD八、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

  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

  一、在*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a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y0,x为任意实数点P(x,y)在y轴上x0,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位于*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位于*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x2y2

  三、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x,y)的变化x×a或y×ax×a,y×ax×(-1)或y×(-1)x×(-1),y×(-1)x+a或y+ax+a,y+a图形的变化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a倍放大(缩小)为原来的a倍关于y轴或x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沿x轴或y轴*移a个单位沿x轴*移a个单位,再沿y轴*移a个单第五章一次函数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0时(即ykx)(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k的符号b的符号函数图像yb>00xyb0xyb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k(1)*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个数的算术*均数,简称*均数,记为x。

  (2)加权*均数:

  1n(x1x2xn)叫做这n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①实数的分类

  ②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 √2等;

  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 /?+8等;

  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等

  2、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①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②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0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③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0没有倒数。

  ④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⑤估算

  3、*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①算术*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0的算术*方根是0。

  ②*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0;a≥0

  ③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 √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 3 √a=3 √-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4、实数大小的比较

  ①实数比较大小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a-b>0a>b;a-b=0a=b;a-b<0a<b 。

  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2>b2a<b 。

  5、算术*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①含有二次根号“ √ ”;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②性质:

  ③运算结果若含有“ √ ”形式,必须满足: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6、实数的运算

  ①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②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 b+a

  加法结合律(a+b)+c= a+(b+c)

  乘法交换律ab= ba

  乘法结合律(ab)c = a(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第一章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的性质等腰梯形轴对称的应用轴对称设计轴对称图案第二章勾股定理与*方根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bc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