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高中作文 (菁华3篇)

首页 / 作文 / | 2022-11-30 00:00:00 高中作文

断章高中作文1

  Jay的新专辑主打歌《稻香》也许给我更多的是震撼。开篇可以听到Jay的独白:“你有多久没有听过虫鸣鸟叫的声音了?”然后便可以听到禅儿啾啾虫儿鸣唱的声音,仿佛是来自光年之外,清新和自然一点点涤荡着浮躁和疲惫的心灵。轻轻闭上眼睛,静静聆听Jay的诉说,似乎又唤醒了那些童真和单纯,徜徉于金色的稻海中,只有满眼的金黄色和秋天香香的味道。突然想起木木溪的一篇文章《月亮,被遗忘了》。城市晃眼的灯,高高的楼早已将月亮遮蔽,一次夜晚行走于空阔的乡间小路,无意抬头,竟发现月亮是那么的美,溶溶月光碎碎地洒了一地,星星原来有那么多。她们每天都以不变的姿势在我们头顶的那一方天空存在着,只是,我们遗忘了。也许遗忘的,不只是月亮。蔚蓝的天空,慵懒的云朵,青青的草地,伴我们成长的大树,还有很多很多。每天不停的穿梭于城市间隙,耳边只有汽车的轰鸣,眼睛里只有忙碌的人流,每个人脸上只写着疲惫和木然。在这个稻花飘香的季节,寻找安静的一隅,重拾昨日丢失的梦,静静品味那个恬淡而纯真的世界。

断章高中作文2

  人人都在这个世界或喜或悲地生活着,没有谁有面对一切的勇气,我们都不伟大。因为没有人能看清所有,我们如同某些晦暗的生物,在无尽的真真假假中潜伏。

  忘了飞翔的鸟,是有翅膀的,只是因为留恋所以才会忘记,我们都是。也许有一天,不经意间看到蔚蓝的天幕,我们最终飞翔,那才是我们的世界!!

  等了很久。我等了很久终于打算在这里随便说点什么。我觉得用这样的方式向自己表达会更贴切,因为我不懂得如何,很好的连接。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学会了一个人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哭。我不想去理会那些让我不得不分解自己思想的事情,快乐没有公式的定义,至少现在。要是可以,听着音乐,在那种软软的感觉中深深地沉下去,沉下去,再也不要醒来。

  真的好想自己可以做好每一件事,包括每天的洗脸、刷牙,然后对着每一个人,灿烂地微笑,和我的同桌说我最在乎的事。哦还有---我要你牵着我的手,把头使劲地砸在你的身上,你带着我,看那太阳一点一点地消逝。

  生活的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不过是梦想破碎再梦想再破碎仅此而已。

  明明知道自己微小得很无奈,却还要固执地摆出那副坚强可恶的样子,却不知道身上的伤口早就裂开,流出了冰冷的泪,慢慢地在空气中晃动与闪烁,最后在沉寂中消逝,在颓然中湮灭。

断章高中作文3

  第一次如此真实的发现,生命,不过像风一样轻盈。

  距子默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有五个月了,再次见到他的父母,他们的眼中闪烁的坚毅无法掩盖眼眸深处的悲伤。至今我仍然不会相信,那个高高的善良男孩会以这样一种惨烈而悲壮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十七岁的年纪,像花一样绽放的年纪,没有来得及告别,就在这个夏天伊始匆匆凋谢。还会想起,他在风中奔跑时轻轻吹起的衣角,他大大的嘴巴笑起来夸张的表情,还有他的善良。他曾和我说过,十八岁的生日,希望父母和他一起过,他的父母已经好久没有陪他过生日了。只是,这个心愿也许永远都不会在实现了。一场凛冽的燃烧,除了回忆,什么都没有留下。我更愿意相信,子默经历了一场涅磐,像凤凰般,会在另一个世界延续生命。也许在软绵绵的白云里,真的会有天堂,一个无忧无虑的地方,那里还会有子默挚爱的篮球,他在那里会快乐的,米米哭着说。我也相信。生命也许本来就是这样脆弱吧,像流星划过天际一样,短暂的灿烂最终只能消逝在苍茫的暗夜中。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又赤裸裸的回去罢。”也许这就是无法改变的宿命。但这应该让我们这些手握着青春年华的人明白,一定要珍爱生命,让短暂的生命绽放出熠熠光辉。也许这就是单薄的生命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吧。

  子默离开了,像风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这个我儿时的伙伴,除了怀念,更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沉浮。


断章高中作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断章高中作文 (菁华3篇)(扩展1)

——《断章》读书笔记3篇

《断章》读书笔记1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有感于诗人用字的凝练,短短数行便写出如此美丽又带些凄凉的意境。

  几个生活中*淡得不能在*淡的名词累积起来就形成了他的容貌,他和*,宁静的脸上在眉心之间堆积着些许的悲哀。

  “你”是谁,“风景”又是怎样的风景?我不知道。但是,在作者留下的广阔空间里,我看到了我的感受。

  这是一首描写一种人生的悲哀的诗。

  首先,有一个人孤独地站在桥上看风景。再后,另一个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着你。他没有下楼与你一起欣赏风景,而是把你也当作了风景。他紧掩的心房感受不到你的孤独,他只当你是这风景中的一角。悲哀,悲哀呀!难道仅是因为大家“萍水相逢”便无话可说了吗?不,不是的。面对滔滔洪水,“萍水相逢”的*战士把生命给了一个“萍水相逢”的老乡。当原本明亮的眼睛因失学而变得黯淡时,有多少“萍水相逢”的人解囊相助!可是,为什麽他不肯敞开心扉呢?大概是因为他也是孤独的吧。

  美丽的月亮高悬于天空,在夜色的陪伴下“装饰”着你的窗子。你站在窗前,渴望对面的人打开窗子和你说说话。可他没有!他仍旧紧掩着心扉,宁愿用梦境去品尝你那边的美丽。悲哀,悲哀呀!难道一窗之隔,便隔开了心灵相通的道路吗?不,不是的。墙倒下了可以变成桥,窗户打开了便有了路。但如果两人之间互不勾通,互不了解,那扇紧闭的窗子便会永远地封印你的心灵。

  美丽的《断章》只有四句话,可他所包含的内容绝不只是几幅惟美的画面。整首诗里没有一点声音,就好像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一样。再美的风景少了与你分享的人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再甜蜜的糖果少了与你分享的人也不过如嚼蜡般没味。所以,请打破沉默吧,这样便有了与你分享的人。

《断章》读书笔记2

  读完《断章》有种奇异的感觉恍恍惚惚地萦绕在我身旁,却难以言传。是淡淡的清幽?还是若离的伤感?或是漫无目地的闲情?不是,都不是。我突然感到内心从未有过的*静,于是陷入无际的沉思

  我突然觉得,我就是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看眼前的风云变幻,看眼前的悲欢离合,置身于眼前的一切,时而兴奋无比,手舞足蹈,时而泪流满面顿足伤神。时时刻刻在为眼皮底下的尘世高兴着,伤心着,追寻着。

  我在为什么而高兴?为什么而伤心?我又在追寻什么呢?在童年的时候,这些答案很清楚,很明了:高兴是因为爱老师表扬或有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伤心是因为受批评受欺负;追寻着有好伙伴可以一起分糖吃,多么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啊!可现在呢?我觉得找不到什么可以让我高兴,可身边的朋友却都以为我每天都过得很开心,于是我就对他们笑,可有谁清楚,我早在我的笑容里丢失了自己。

  读了这首诗使我不禁对生活充满了好奇,是否我正在装饰别人的风景呢?是否有个人站在高处看着我成为他的风景呢?如果是那样,如果我的悲欢离合也可以点缀别人的生活,即使我不知道点缀了谁的生活,但至少我知道在我背后也有一道可以让我幸福的风景。虽然我不知道这道风景是怎样的,虽然我很好奇,但我不回头,也不探寻,因为我不想破坏那个人眼中的风景。

《断章》读书笔记3

  秋天的傍晚,与卞之琳在“桥上”相遇,枫叶打在肩头,心的河流淙淙而过。最是那凝眸的一刻,像一朵花落窗前,无人察觉的温柔,你看见了我,我读懂了你。

  我们,都是桥上的风景,也许靠*,也许分离;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世间所存在的,似乎都是不经意间却又无处不在风景。明月,在遥远的距离之中,照在你我的眼里,却又*在咫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恰好我经过时看见了你,而那楼上之窗里的眼睛所看到的,也许正是我们这道风景。

  生活中,其实时常有这样的画面,但也只能在诗人的句子里浮现。因为,喧嚣的工作学*环境使我们少有机会静下来去欣赏这些不经意的美。我们也许注视着,或被注视着,但那么多的风景中,总有一幅是属于你的赏心悦目。我们彼此散发出微光,欣赏别人的美,同时,也遇见那个别样的自己。

  《断章》原本是一首很长的诗,但诗人卞之琳嫌他太长,太啰嗦。因为,很多时候,美经不起长久的凝视,美也经不起太多言语的推敲,于是就把《断章》修改成只有四句的短诗。内心的风景,大美而无言。

  《断章》无语浅笑,简单地走进我们的心里,字里行间却参透深刻的哲理。正因为如此,它在无意、无主、无语、无解的情境中,长久地驻定,连时光都像是静止的,所有的注视,都成了永恒的风景,历史长河在其“桥”下生生不息。

  你我,天涯相伴,烟火相随,心怀一种美意,身处一隅美景。无论此身彼身,此岸彼岸,你望她一眼,她对你回眸一笑,生命便会突然复苏。

  身而为人,在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之中,如同沙漠里面的一粒细沙,是何其的渺小,面对生活,太过于清醒,难免迷失自己。于是,我们必须学会断章,简单生活,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断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断章”我们看到的美景,“断章“充满憧憬的'未来,“断章”那个尚未羽翼丰满的自己。所谓断章,不是断章取义,逃避现实,而是管中窥豹,懂得以朴素之心生活,并追求遥远的梦。

  生活既简单又复杂,世间世事无常,当我们感到困惑、迷茫时,不要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不防停下你的脚步,去听听花开的声音,看看蓝天上的白云,感受一下自然的风采,再把你所见、所听、所感,“断章”下来,深深埋在心底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想不通的事情,在那一瞬间,豁然开朗。

  秋渐行渐深。我愿做那桥边枫叶,飘在你经过的地方,成为你眼中的风景。


断章高中作文 (菁华3篇)(扩展2)

——断章的美文 (菁华3篇)

断章的美文1

  *静下来数数白云,不愿看见悲伤的散文,总是跳过敏感的题目,像是羊遇见狼,落荒远逃。喜欢个别的文字,标题不刻意,*淡的出奇,点开之后却有清绝的味道,甚至有些别致,也不另类,随笔写来。喜欢不刻意,就如此散淡,如一枝画笔白描梅花,精致恬雅,纵然有些潦草,风韵不减。

  孤世独立的样子,也不尽然沉郁,些许傲然,些许洒脱,一种文字的风格,不人云亦云,也不自以为是。艺术的世界里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未必文字就不一样,因为喜欢,所以不然而然,因为不爱,所以流连她处,因为不甘,所以画地织锦,不论如何,都有喜爱的红衣,还有一帮知己,从别人的努力中看见自己,成就自己,看见现在和未知的将来,喜悦着珍惜着,领悟着感动着,白茫茫的雪地。

  不*惯过于虚实,散文还是古诗,有些偏爱清水出芙蓉,一直认为这是有名大师才能说出来的言语,像我似乎有些亵渎这几个字眼,因为一般人会觉得太难,像宋诗这般无事不可入诗,便不免浮夸,但凡实力的诗人则完全有资格做。至于**人反对黄庭坚的提倡,也不是不符合情理,因为想要写出好诗实在有些难度,这种方法还会误导别人走捷径。初学者应当从实际出发,炼字为要,循行渐进,至于什么流派不用放在心上,有始有终就可成。

  记得有位名家说过,散文的章法不是

  特别重要,你可以不懂,但也要多读多写一些,慢慢的就会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就如无心插柳柳成阴,只要你的心始终没有改变,顺水行舟。欣赏精美的散文,那些无可挑剔的段落,使人读之惊叹和拜服,想来他们的价值很难超越,这就是某些文学家诗人被读者喜爱的原因。

  人之所以幸福,就是懂得满足,在当下实事求是,也许我是那天地间自由飞翔的沙鸥,有白天有黑夜,乐此不疲的寻找食物,只为了能够飞的更远,栖息在美丽的海滩,沐浴渐渐流失的一抹阳光,积极的选择失败。

  黄昏来临,白云还是白云,你还是你,即使岁月溜走也要确信一切都没有被岁月改变,这个世界诗意繁华,这一笔断章还会继续,这一季春秋往复仍有它的意义,这一篇心灵鸡汤也好,出世入世悟世也罢,我们都还在轨道上磨练,依旧在寻找那一片承载生命的小叶片,只愿有一天在你我的眼前绿意洋然,告诉自己这一程行走不负岁月就足够。

断章的美文2

  台风,大雨。

  在陌生的城市,看窗外一池风雨中静默的莲,听雨打芭蕉一声声,素手而立。片片红色的花瓣飞舞,飞不进梦里,落满心头。

  一叶小舟横在岸,一线牵系,风雨飘摇。昨天风中飞舞过的蝴蝶,是否已经找到了一片晴朗的天?行行足迹,是否深藏在了记忆的深处,一梦潸然?

  漂泊无声,像醒里梦里的人,总是在找寻一个可以停靠的岸,而岸却无边。

  远处的海迷茫成一片灰色,昨天还是碧蓝的天,而今乌云一片片。就像昨天还清晰的未来,转头已茫然。

  涩涩的海风,狂燥的海浪,欲语无言。我想,此刻我更愿意是一片云,走过山,涉过水。不再似那一片落叶,一朵飘摇的花,无奈地看着山遥遥,水迢迢。

  就这样静静的伫立着,看风也飘摇,看雨也萧萧。找不到韵脚,填不完一阕新词。或许,在我的记忆里,总是放着那一行新韵,不敢触碰,不愿多言。也许,我今生都再也走不进五月的槐花,然,我可以带着期待,穿过云天,穿过山水,我会握着指间的流沙,忘记时光流泻在对岸,一枕安然。

断章的美文3

  经过了时光和岁月的折腾,曾经的美丽生动也只有留在那独自静候的隐痛和悲伤中。只是风吹过了,依然静谧的吹。

  ――题记

  白日梦。流星划过晴空

  刚刚送走了六月的悲伤,却又迎来了新的忧伤。

  阳台上,自己亲手种下的兰草早已葱郁飘香。然而,心事重重的我却并未感觉到它的艳在,只是静静的守侯着心中的那分淡淡的忧伤和孤寂。

  仿佛中,我和曾经不离不弃形影相随的知己穿越那片茂密的森林,然后,轻轻的躺在河边那片绿茵茵的草地上谈论着天文地理天南地北。也享受着那分大自然的和谐,更体验着那种从未有过的物我相融――可谓“高境界”。河里澎湃的浪花拍打着我的小脚丫,似乎要为洗净所有的尘埃。然而,我却痴心妄想的等着流星的划过――在天空留下一条长长的深深的“直道”。只是,阳光的强烈刺得我心发慌。美丽的梦和幻想也就这样锁进了记忆的匣子。

  占据我心的依然是那无尽的莫明的孤寂。

  消失了。菊花散落一地

  八月之杯中盛着淳朴的酒香,微风浮过,五胀六腹皆开怀。浩月之下,*观菊花,再品尝着美味的小酒,岂不是人间这美事?

  谁知,独自一人,留给记忆的永远也只有那空旷的永恒。更别说什么花香鸟语,人声鼎沸了。或许,独守心灵深处的那分宁静是一种幽雅的音乐和诗赋。然而,曾经处于尘市的我,似乎还很依赖那种混合的残杂和宣闹的繁华。似乎我的心永远属于那美丽的尘市,即使化作微尘。也许,我的心真的不属于那隐蔽的世界,即使化作一阵微风。

  或许,那杯浊酒也只能在空气中孤芳自赏,那丛盛开的菊花也只能在皎月中孤艳。因为,曾经的心不属于它们。

  而今,曾经的孤菊早已散败在天际,流失的岁月带给我的却是不断的追寻,在追寻中享受孤独。

  是的,时节已过,菊花也已经“化作春泥更护花”了。而我心依旧。

  真体验。记忆中的那分凄美

  漫画中,畅游着世间的珍奇,也上演着凄婉柔美的戏剧。人生――或许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和喜剧。

  可是,记忆中的自己,记忆中的人生,几乎是一种零乱的美丽。或许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曾经走过的*乎灭亡。因为,我那时的记忆也就是一种暗伤,可以让我再在记忆中沉睡几千年的暗伤。虽然隐隐作痛却也不致于要我不值钱的命。

  记忆就是这样――描绘着诗意的人生,也抄录着岁月波折的凄美。


断章高中作文 (菁华3篇)(扩展3)

——《孟子》两章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学*《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听老师朗读课文。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教学目的:

  一、学*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一、学*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一、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二、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课型:精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广大的就是孟子。现在,我们就通过连续两篇课文来学*一下孟子这位名人。”

  2、简介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3、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

  4、联系课后练*一,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节奏。然后有气势地齐读课文。

  5、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的意思。重点词句: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分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分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再次齐读课文,感觉课文的气势。分析为什么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文辞铺张扬厉,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8、联系历史和生活,通过列举实例,理解作者的观点。如三国,抗日战争,运动会等等。

  9、学生力争当堂背诵课文。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亚圣

  天时 地利 人和

  排比 对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教师范读第二篇课文,学生正音。

  2、简介课文开头引用的典故。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4、分组讨论全文大意。教师讲解重点语句:苦其心志,动心忍性。困于心。

  5、完成课后练*二,明确两文结构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6、拓展延伸:请学生说出与本文主题相*的名言?再列举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事例。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

  7、熟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个人 治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古汉语知识。

  ⑵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⑶ 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

  ⑴ 了解孟子和《孟子》;

  ⑵ 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检查题及学*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检查预*,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

  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 亲戚畔之(pàn) 域(yù) 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⑴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 亲戚畔之( )

  ② 曾益其所不能( )

  ③ 困于心衡于利( )

  ④ 发家拂士( )

  ⑵ 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 三里之城( )城( )非不高也

  ② 七里之( )郭多助之( )至委而去之( )

  ③ 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 )陋室

  ④ 舜发( )于畎亩之中发( )于声

  ⑤ 行拂( )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 )士


断章高中作文 (菁华3篇)(扩展4)

——断舍离作文 (菁华5篇)

  一早起来,就听到客厅里母亲在因为某件物品的去留抱怨父亲。母亲认为有些东西是还可以用的,却已经被父亲扔掉了,心里觉得有些可惜。事实上,那些物品已经闲置了很久,再被用到的几率确实非常低。

  这时,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最*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断舍离!“断舍离”的意思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断舍离”之后才能过简单清爽的生活。

  “断舍离”出自日本山下英子所著图书《断舍离》。山下英子举例说,她曾下定决心学英语,订了一年的英语教材,但一直没学推积在家里,每次看到那些教材,都倍感压力,后来干脆收了起来。过了很久再次看到,她毫不犹豫地把所有教材处理了,心里只觉得痛快极了。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选择。对于一些搁置了很久的东西,总舍不得丢弃,留着却又发觉多余,这种感觉真的很不好。就像是有一双非常喜欢的新鞋子,买的时候只注重外表的漂亮,没想到穿在脚上时间久了会磨脚,因此不可能再穿了,但是扔掉又觉得可惜。所以,每每打开鞋柜都会抱怨几句自己当初冲动的消费,顺势自责一下没穿两次的新鞋子就这样浪费了,进而导致心情也郁闷上一阵儿。这个时候,倒不如干脆一点,直接丢掉。也许丢掉的那一刻心有不舍,但是过后就不需要再为偶尔一次的错误消费,无穷无尽地自责,这样一想,心情却是舒畅的。

  但是想到母亲勤俭节约了大半辈子,现在让她学会“断舍离”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过将家中堆积的那些无用之物若都能忍心丢弃,我想家里定能整洁的多。

  只是,这还需要母亲自己说服自己,慢慢的学会舍与得。

  曾经在整理的过程当中,我们听说过断舍离这个概念和词汇。我知道在这个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的时间里,有很多人出过断舍离相关的书,他教你怎样断舍离,教你怎样收拾和归纳。

  以前我很喜欢这个概念,也很喜欢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扔掉的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把自己的包袱和负担全部都给扔掉了。人生和生活从此也就变得一片轻松。可是后来我发现很多人觉得在这个旅途当中很多东西都有意义,就比如说断舍离的真正含义,它并不是真正的把所有没用的东西都要扔掉,他是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整理。

  其实他所节省的是空间的问题。

  以前我们总是觉得那些东西即便是没有用,也可能在将来的时候会有作用,但是我们却并没有想到珍惜和把握好当下才是眼下最紧要的话题。

  我们总是觉得在人生这漫长的路上,我们总要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无论是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还是在自己悬崖勒马之前,总要有一定的东西作为保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渐渐的我看了很多的收入,发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我知道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也有着相似的体验,可是慢慢的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也许那些不好的情绪就要给克服掉,也许那些不好的东西就要给扔掉。

  这本身并不是什么负担。

  漫长的人生旅途当中,你所需要节省的是自己的人生和岁月,不要用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占用你的时间,因为它并不会让你学*到很多。

  其实断舍离这个概念也可以很好的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能够让你的人生增光添彩,变得更有秩序也不会凌乱。

  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因为只有放弃才会有另一种获得。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商人带着开采了十年的金子,越洋归国,不幸遇到了暴风雨。一个商人为了保住金子,而被大浪吞没;一个商人为了留下部分金子,最终与船同归于尽;最后一个商人则放弃了船上的金子,乘救生艇逃离了危险。后来他又带领船队,打捞出三条装金子的货船,拥有了三个人的财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学会放弃。

  放弃,就是指为了长远的,远大的目标或利益而放弃眼前的一点小利益。学会放弃,就是要学会这种拿得起,放的下的精神。放弃并不等于丧失,而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志士,为了最远大,最崇高的理想而放弃眼前的利益,最终建功立业,名垂青史。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还有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放弃了就要学成的医学,拿起了文学这把快刀。

  其实我在上小学的时候,玩心特别重,可以说是"玩第一,学第二"。当时我的学*成绩并不好,后来,老师知道我是因为玩而误了学*,所以老师找了我很多次,希望我能把时间放在学*上,不然会毁了我自己的。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从那之后,我便努力学*,在五年级时的一次期末考试中,我取得了第一。虽然我失去了玩的时间,但是我获得了知识,取得了老师的肯定和喜爱,这使我更开心。我放弃了小快乐,却收获了大快乐。

  其实,学会放弃,是为了更好的拥有,为了脚下正走着的路,为了明天的成功,为了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

  十年前,日本人山下英子在《断舍离》提出了断舍离的概念:断即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即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即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但五年前年这个概念才在*被广为传播。

  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理解起来很容易,但想要做到书中所讲的却很难。通过这本书大致可将断舍离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彻底地筛选物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所以在“舍”的开始,我们会觉得迷茫。已经下决心要把不用的东西丢掉,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怜悯“先放一下,说不定以后会用到”,往往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正视此时的迷茫。因为迷茫,所以总是不能干脆利落地扔掉东西,冗余的东西还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也得想方设法与此时的迷茫作斗争,反复坚持实施舍离。慢慢的我们判进阶阶段,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果断下狠心的阶段。这时的我们能从“把这个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它”的方向做出明确的选择。而此时判断的速度相较第一阶段要快,甚至就连下决断本身都会让人觉得是前所未有的痛快。不达到这个阶段,谈收纳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换句话说,我们是物品的奴隶。只有物品减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我们才是物品的主人,才能达成先有自己,后有物品的状态。断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几年来,常常能听到“断舍离”这三个字。

  尤其是有一本畅销书,正是一直在被推荐阅读。

  我还没有刻意去翻这本书,但在很多的文章中看到听到这个概念。

  凡事还是要相对地去看。

  第一次听到这个方式的时候,我不假思索,就觉得它超级有道理,的确应该学会整理,然后把一些想着久不用的物件打包处理了。

  这样不仅物理空间,乃至心理空间都会宽敞很多。

  然后,也的确听到类似的例子,很多人就是靠这样的“扔扔扔”,帮自己整出了一个很简单的生活模式。

  当自己也去这样尝试执行的时候,发现,对于一个特别怀旧的人来说,这一点做到特别的难。

  有些物件,可能当下我们不用,可能我们久没有去翻开它,可是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个瞬间,无意中看到它,可能就会激起一些难忘的回忆。

  不管当初真正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但回忆似乎总能再渲染上一些色彩。

  还有一些当下看似不常用,可当你要使用的时候却到处的翻找,不管就是要驱车去哪里去买。

  其实真正的断舍离,不是一昧地整理与扔扔扔,而是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什么对于你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

  有些旧物所承载的情感,那是无价的。


断章高中作文 (菁华3篇)(扩展5)

——卞之琳断章读后感 (菁华3篇)

  秋天的傍晚,与卞之琳在“桥上”相遇,枫叶打在肩头,心的河流淙淙而过。最是那凝眸的一刻,像一朵花落窗前,无人察觉的温柔,你看见了我,我读懂了你。

  我们,都是桥上的风景,也许靠*,也许分离;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世间所存在的,似乎都是不经意间却又无处不在风景。明月,在遥远的距离之中,照在你我的眼里,却又*在咫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恰好我经过时看见了你,而那楼上之窗里的眼睛所看到的,也许正是我们这道风景。

  生活中,其实时常有这样的画面,但也只能在诗人的句子里浮现。因为,喧嚣的工作学*环境使我们少有机会静下来去欣赏这些不经意的美。我们也许注视着,或被注视着,但那么多的风景中,总有一幅是属于你的赏心悦目。我们彼此散发出微光,欣赏别人的美,同时,也遇见那个别样的自己。

  《断章》原本是一首很长的诗,但诗人卞之琳嫌他太长,太啰嗦。因为,很多时候,美经不起长久的凝视,美也经不起太多言语的推敲,于是就把《断章》修改成只有四句的短诗。内心的风景,大美而无言。

  《断章》无语浅笑,简单地走进我们的心里,字里行间却参透深刻的哲理。正因为如此,它在无意、无主、无语、无解的情境中,长久地驻定,连时光都像是静止的,所有的注视,都成了永恒的风景,历史长河在其“桥”下生生不息。

  你我,天涯相伴,烟火相随,心怀一种美意,身处一隅美景。无论此身彼身,此岸彼岸,你望她一眼,她对你回眸一笑,生命便会突然复苏。

  身而为人,在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之中,如同沙漠里面的一粒细沙,是何其的渺小,面对生活,太过于清醒,难免迷失自己。于是,我们必须学会断章,简单生活,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断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断章”我们看到的美景,“断章“充满憧憬的未来,“断章”那个尚未羽翼丰满的自己。所谓断章,不是断章取义,逃避现实,而是管中窥豹,懂得以朴素之心生活,并追求遥远的梦。

  生活既简单又复杂,世间世事无常,当我们感到困惑、迷茫时,不要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不防停下你的脚步,去听听花开的'声音,看看蓝天上的白云,感受一下自然的风采,再把你所见、所听、所感,“断章”下来,深深埋在心底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想不通的事情,在那一瞬间,豁然开朗。

  秋渐行渐深。我愿做那桥边枫叶,飘在你经过的地方,成为你眼中的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风景很美,你入了迷,嘴角挂着浅笑。浅笑漾开,在你心中漾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世界在你心中的美的映像,它与现世*行。因此,装饰窗子的明月,并非天上之明月,而是心窗所框住的明月。

  你看风景的专注神情很美很优雅,映入楼上人的眼帘,他被你那一刹那的美所折服,心中亦有情丝被唤醒也许是对爱情的朦胧憧憬,也许是记忆中的某个女子与他重合,也许是其它的种种温情。他沉浸于自己用情丝构建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渗入了她的梦,梦中有轻雾,象征着低回缠绵的美感在氤氲。

  然而你并不是什么十分惊艳的女子,却引起了他的感动,明月也不一定是最美的那一轮,却嵌了你的心窗,你们各自心中有意境,却无意踏入了别人的'梦,毫不自知。读者们俯瞰着这一切,也会心一笑,心中生出美感,也搭建了自己的美的世界。只不过,这又是*行世界,互不交织,每个人守着自己的那个,也许你读诗的样子很美,又装饰了别人的梦呢!

  我们都需要美,于是寻找意象,营造胸中意境,意象本身不必特别,是我们对于美的向往重塑了他们。

  同时我们也欣赏这种向往美的姿态,这种姿态闪耀着人性纯净与圣洁的光辉。而深藏于胸中的诗兴,将本应*行的人的内心世界勾连,生出回环往复之美,这就像你身处镜宫,镜子互相倒映,一镜一世界,镜像*行、重复,通向深邃、无穷。

  镜可造“境”,像虽为虚,情却为真。

  丰富的心灵触着每一寸草木,都成了黄金。

  《断章》是*现代著名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他本是一首长诗,但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整首诗中只有这四行才是他最满意的,于是便把这四句抽出来变成一首新诗,取名《断章》。

  《断章》虽只有四句,但每一句都描绘出来一副生动的画面令人神往,激发人的无限想象。诗的前两句描述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短短两句朴素的诗句。像淡淡的水墨画一样把那种若影若现的虚化的背景勾勒了出来,仿佛我们自己也身临其境在桥上看风景。而风景一词意味深长,既可以指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景,也能泛指人生人生中一些美好的事物。“看”既是你在看也是别人在看。你看的是风景而在不知不觉中却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这是因为你在“桥上”我在“楼上”。所以说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会有所差异。这个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身上,使原本恬淡的画面顿时有了新的韵味。诗的后两句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很开心,但同样“你”也可能出现在别人的梦里表现的是一种相互依存,知恩图报的现象。与上文中的桥上人看风景,楼上人看你相呼应,是桥上人对楼上人的回报,从而反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系。

  《断章》的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联系紧密过渡自然。因为“桥上人”在看“风景”,而“楼上人”在看“桥上人”,所以下节才说“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由于时间的推移表现出桥上人和楼上人各自都得到了满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带着淡淡惆怅的深情,在甜美的梦境中展现了出来。全诗四句,每一句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结构,但每一句都有所联系。以人人都能看懂的言语写出人人都能悟,却悟不尽的理,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本诗构成音乐美、形式美、语言美三者为一体,对仗整齐。语调清新欢快,节奏从容。并且,本诗写了桥、楼、月光等意象贯穿全文,使全诗表现得更有活力。

  《断章》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淡中见奇,深蕴哲理。它是如此精致和睿智,显示着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令人禁不住为这般悠然的良辰美景感叹。的确,生活就是如此,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其中便会经历无数的风景,或许你会成为别人的风景,或许别人会成为你的风景。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积极向上,努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因为你不知道你会何时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在失意挫折面前我们都无须畏惧,相信残缺的诗句也可以成为最美的篇章!


断章高中作文 (菁华3篇)(扩展6)

——断章读后感合集十篇

  初读这首《断章》时,只觉得它很美,再次细读时才恍然大悟,它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总以为别人是高扬的白云,而你却是一只不起眼的雀鸟;不要总以为别人是山顶上的一棵参天大树,而你却是山脚下的一撮不起眼的黄土……不要总以为别人总是比你好、比你出色,其实你同别人一样,有着让人羡慕的地方!

  有人说,人的一生最不容易认识的人是自己。所以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因为不能够认识自己,而最后走上堕落的人们,他们以为自己已成为社会的负担,活着仅是一种罪过。却不知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他们点缀了这个世界;却不知在亲人的心中,他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永远是独特的.一个!父母的生活因为儿女而更加精彩,更加绚丽!

  其实不管你有多么多么的*凡,都不用自卑自弃,妄自菲薄,你应该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嘿,世界因为有我而更加精彩,别人都在欣赏着我呢,因为我有特色!我永远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努力地认识自己,去探寻自己丰富多彩的另一面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句意境唯美的经典诗句为我们很多人熟知,但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这首诗的诗名。《断章》的作者是卞之琳,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这篇文字简短却意蕴万千而朦胧的著名短诗给人空灵的感觉,引人遐想万千。

  全诗仅四句,非常浅显易懂,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这首诗才用了中国现代派诗歌风格和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采用的几个意象展现出了唯美的情景,同时还夹杂着淡淡伤感,读起来让人莫名的感伤。自古明月用来象征孤寂,月光的皎洁更是烘托出一种灰蒙蒙的色调,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味,告诉我们生活的哲理和寄托我们聊以慰藉的心灵。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首诗被赋予哲学含义——相对性。你在看风景的同时,你却成为别人风景中的风景,成为了点缀。后两句同样表达了这样一种相对关系,月光装饰你的窗,你却可以点缀别人的梦,诗句表达了深深的生活哲理。不经意间,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别人眼中的点缀,点缀别人梦。所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不同境遇下读这首诗应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秋天的傍晚,与卞之琳在“桥上”相遇,枫叶打在肩头,心的河流淙淙而过。最是那凝眸的一刻,像一朵花落窗前,无人察觉的温柔,你看见了我,我读懂了你。

  我们,都是桥上的风景,也许靠*,也许分离;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世间所存在的,似乎都是不经意间却又无处不在风景。明月,在遥远的距离之中,照在你我的眼里,却又*在咫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恰好我经过时看见了你,而那楼上之窗里的眼睛所看到的,也许正是我们这道风景。

  生活中,其实时常有这样的画面,但也只能在诗人的句子里浮现。因为,喧嚣的工作学*环境使我们少有机会静下来去欣赏这些不经意的美。我们也许注视着,或被注视着,但那么多的风景中,总有一幅是属于你的赏心悦目。我们彼此散发出微光,欣赏别人的美,同时,也遇见那个别样的自己。

  《断章》原本是一首很长的诗,但诗人卞之琳嫌他太长,太啰嗦。因为,很多时候,美经不起长久的凝视,美也经不起太多言语的推敲,于是就把《断章》修改成只有四句的短诗。内心的风景,大美而无言。

  《断章》无语浅笑,简单地走进我们的心里,字里行间却参透深刻的哲理。正因为如此,它在无意、无主、无语、无解的情境中,长久地驻定,连时光都像是静止的,所有的注视,都成了永恒的风景,历史长河在其“桥”下生生不息。

  你我,天涯相伴,烟火相随,心怀一种美意,身处一隅美景。无论此身彼身,此岸彼岸,你望她一眼,她对你回眸一笑,生命便会突然复苏。

  身而为人,在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之中,如同沙漠里面的一粒细沙,是何其的渺小,面对生活,太过于清醒,难免迷失自己。于是,我们必须学会断章,简单生活,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断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断章”我们看到的美景,“断章“充满憧憬的未来,“断章”那个尚未羽翼丰满的自己。所谓断章,不是断章取义,逃避现实,而是管中窥豹,懂得以朴素之心生活,并追求遥远的梦。

  生活既简单又复杂,世间世事无常,当我们感到困惑、迷茫时,不要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不防停下你的脚步,去听听花开的声音,看看蓝天上的白云,感受一下自然的风采,再把你所见、所听、所感,“断章”下来,深深埋在心底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想不通的事情,在那一瞬间,豁然开朗。

  秋渐行渐深。我愿做那桥边枫叶,飘在你经过的地方,成为你眼中的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人生与我而言,似乎总处于一种对自己不满足、常常抱怨、愤恨的生活状态,常觉已不如人,别人似乎永远比自己幸福、快乐,自己却总是在怨天尤人,自己的内心在翘望别人的.幸福里渐渐麻木和衰老,于是,彷徨、孤独填满了自己的内心。今天,重读卞之琳的《断章》,感觉自己竟然像个生活的小丑,自己被自己戏弄了!可悲、可叹!

  的确,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静下来心来,其实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只是你很难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发现而已,相信只要以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生活、去接人待物,更不被世俗所埋没,在别人眼里,自己永远都是最幸福快乐的人儿!

  写论文累了,*惯性地拿起诗集。于是,卞之琳的《断章》映入眼帘:“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

  此诗颇有味道。

  人生果真如此——

  “你”被眼前的“风景”迷住了,也正是在你陶醉于“风景”的时刻,却不知“你”已被楼上的人当作了“风景”来欣赏了。多么美妙的画面,多么神奇的缘分!

  是的,“你”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因为,毕竟茫茫人海无边,哪能轻易地就成为别人的“风景”呢?要么,现实的污垢使人遮蔽了双眼,无法识别这人间美景,要么,虽然有人发现了这奇妙之景,可惜,他已没有机会再赏析这美景了......

  所以,我痴痴地想:假如我是“你”该有多好——既可以阅尽人间美景,又被其他看风景的人视为美景!

  我是“你”吗?不是,所以,我只能祝福“你”。

  这种表达还不够。

  明月是皎洁的,也是无私的。因为,她在“你”不经意间就已经悄然装饰了“你”的窗子,于是,“你”体验到了圣洁的美、清澈的美。可是,也许“你”还不不知道,“你”比明月还要皎洁,还要无私,因为,明月只是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样看来,还有比“你”更幸运、更幸福的人,就是那个“别人”。

  我虽然不是“你”,却是那个“别人”。

  所以,我,最幸福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句意境唯美的经典诗句为我们很多人熟知,但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这首诗的诗名。《断章》的作者是卞之琳,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这篇文字简短却意蕴万千而朦胧的著名短诗给人空灵的感觉,引人遐想万千。

  全诗仅四句,非常浅显易懂,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这首诗才用了中国现代派诗歌风格和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采用的几个意象展现出了唯美的情景,同时还夹杂着淡淡伤感,读起来让人莫名的感伤。自古明月用来象征孤寂,月光的皎洁更是烘托出一种灰蒙蒙的色调,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味,告诉我们生活的哲理和寄托我们聊以慰藉的心灵。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首诗被赋予哲学含义——相对性。你在看风景的同时,你却成为别人风景中的风景,成为了点缀。后两句同样表达了这样一种相对关系,月光装饰你的窗,你却可以点缀别人的梦,诗句表达了深深的生活哲理。不经意间,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别人眼中的点缀,点缀别人梦。所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不同境遇下读这首诗应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人生与我而言,似乎总处于一种对自己不满足、常常抱怨、愤恨的生活状态,常觉已不如人,别人似乎永远比自己幸福、快乐,自己却总是在怨天尤人,自己的内心在翘望别人的幸福里渐渐麻木和衰老,于是,彷徨、孤独填满了自己的内心。今天,重读卞之琳的《断章》,感觉自己竟然像个生活的小丑,自己被自己戏弄了!可悲、可叹!

  的确,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静下来心来,其实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只是你很难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发现而已,相信只要以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生活、去接人待物,更不被世俗所埋没,在别人眼里,自己永远都是最幸福快乐的人儿!

  初读这首《断章》时,只觉得它很美,再次细读时才恍然大悟,它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总以为别人是高扬的白云,而你却是一只不起眼的雀鸟;不要总以为别人是山顶上的一棵参天大树,而你却是山脚下的一撮不起眼的黄土……不要总以为别人总是比你好、比你出色,其实你同别人一样,有着让人羡慕的地方!

  有人说,人的一生最不容易认识的人是自己。所以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因为不能够认识自己,而最后走上堕落的人们,他们以为自己已成为社会的负担,活着仅是一种罪过。却不知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他们点缀了这个世界;却不知在亲人的心中,他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永远是独特的'一个!父母的生活因为儿女而更加精彩,更加绚丽!

  其实不管你有多么多么的*凡,都不用自卑自弃,妄自菲薄,你应该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嘿,世界因为有我而更加精彩,别人都在欣赏着我呢,因为我有特色!我永远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努力地认识自己,去探寻自己丰富多彩的另一面吧!

  仿佛是一幅定格的影像,在月光下缓缓展开。

  初读《断章》,只觉得它明白如话,竟然没有让我遐想。可是读第二遍,我就背着明白如话的诗吸引住了,感觉诗在开头就流淌出一股清泉: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诗歌的意象如此简单,只有人、桥、风景。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情景是多么令人向往:月光下,虹桥上,佳人凭栏而立,静静地看着被月光濡湿的小巷与屋檐。夜色弥漫,不远处的楼上,又有人站在窗前欣赏夜幕下的佳人。人、桥、风景,就这样不着痕迹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绝美的月夜图。此时是人就像站在幕后的解说者,又缓缓吟出下一节: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一节就更加新奇了,“明月”用来装饰窗子,可见明月的美丽了;而“你”装饰的竟然是“别人的梦”,就更让人回味无穷了。究竟是怎样的明月,怎样的佳人在这静谧的夜晚,把梦装点得如此多彩?循着诗人的意味细细品去,你就会豁然开朗:美也是相互依赖的。

  记得在山顶看日出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和诗中很相似。当橙红色的旭日从云海中刚刚露出来的时候,金辉顿时射了过来,就像东方有一匹匹金色的绸缎铺到眼前。这时候,最让我震撼的不是壮观的日出,而是周围游客们一张张兴奋的脸。他们那种对日出的喜悦,对自然美的追求,是我*时体会不到的。他们因日出而震撼,我因他们的兴奋而震撼,这种相互依赖的美,不是和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么?

  我想,美就是相互依赖而成的。夏天里的荷花,就是最好的证明。当荷叶从一泓清水中冒出时,给人的印象并不是很美。只有荷花在荷叶的怀抱中悠然绽放时,美才在浅粉和墨绿中的交互融合中体现——荷花因荷叶而显得淡雅,荷叶因荷花而显得妩媚。它们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翠减红衰愁**”了。

  其实,何止是花呢?世间万物,都因为以来而显出美丽。就连我们自己,也可能是别人眼中美的风景。我们在遵循万物的联系的同时,也可以奉献出美丽。或许是一声温暖的问候,或许是一个文明的举止,我们就可以成为相互依赖的美中最美丽的一环,成为别人欣赏的风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