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6-22 11:24:26 读后感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1

  小时候盼望着快点长大,长大后,却时常怀念小时候,读丰子恺的《我们这些大人》,越发的怀念那些逝去的时光,因为回忆里全是美好。

  读《我们这些大人》轻松、愉快,是一种享受,却不只是享受文字带给我的欢乐,也有对自己曾经的回忆,以及对现在孩子所处状态的简单思考。

  我的童年里,关于外婆家的故事并不多,因为外公、外婆去世很早,听妈妈说,那时候我还很小,所以,记忆里没有太多趣事,我很羡慕丰子恺先生在外婆家的美好童年,但是,我也有自己童年的美好。

  我们的童年,一群同龄伙伴,在放学写完作业的空闲里,一起做各种游戏,有丢沙包、跳绳、跳房等等,玩到汗流浃背却从不喊累,我们在游戏里疯狂,在游戏里欢快。

  我们的童年,每年夏天都很有趣,我们会成群结队的来到家东边的沂河里抓鱼、划一条破旧的小船、去柳树上抓知了,虽然热的满头大汗,我们却乐在其中,一根冰棍就能让我们开心很久。

  我们的童年,每到秋收的季节,便随同父母一起来到田地,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就像金色的海洋,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独特享受,捆个稻个儿,帮忙往外搬运,虽然干的不多,却帮父母减轻一点点负担,心里很舒服。

  我们的童年,冬天打雪仗、堆雪人,去河里滑冰,打破冰冻抓鱼,小手冻得通红,却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太多的美好和欢乐,那些欢声笑语总会时常响起,回荡在耳边,让那些美好重现,只是,回忆再也回不去。

  再看眼前,这些孩子的童年,都在经历些什么?

  每天放学回家,没有同伴约定的游戏、没有父母的沟通,甚至作业都没有完成,便抱起手机,一连几个小时不动一下,毫不夸张,这是如今很多孩子的常态。

  从“cS”到“王者荣耀”,再到“绝地求生(吃鸡)”,多少孩子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了不让玩游戏就“跳楼”的悲惨事件,看孩子的眼睛,除了游戏,再也没有灵光闪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些孩子,在未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又是什么样子呢?除了一部手机,亦或是一台电脑,那些打打杀杀的游戏情节,还有什么乐趣呢?这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

  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网络,多做健身游戏;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手机,多沟通交流;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网络的虚幻,真实的生活……做丰子恺所说的“儿童”,开心了就笑,难过了就哭,不会刻意,不像**的世界,多了一些“思考”和“衡量”,一切都是真实地表达,这样的童年才会给未来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2

  丰子恺说:“我看见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事所迷着,都忘记了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独具慧眼。”孩子的天真是那么美好又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这份宝物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依稀记得某个冬天,寒风像是一个在大街上游荡的醉汉,咆哮怒吼,两旁的树在它的威压中颤栗地摇摆着身子,吹得让人寒心。坐着公交车回家,这个小小的空间将狂风阻拦在外,透过车窗还是能看到路旁摇曳不定的树。有位年轻的爸爸带着大约四五岁的女儿上了车,车厢前面已经没有座位了,就朝着我所在的后车厢走了过来,正好最后面有两个空座,他们坐了下来。大概是游玩刚回来,寒冷的天气也挡不住小姑娘脸上的欢喜。

  爸爸望着女儿的笑脸,也很开心,用柔柔的语调叫小姑娘看窗外,问道:“XX,你知道现在外面的风是什么方向吹来的吗?”听完爸爸的问题,只见小姑娘目不转睛地盯着外面被吹弯身子的树,好一会儿,用稚嫩的儿童甜甜的嗓音说道:“树枝都往南边倒了,是南风。”说完,用水汪汪的眼睛望着爸爸,似乎在等待一种肯定。爸爸听到女儿的回答,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意:“XX,你看到树枝往南边倒了,说明风是从北边吹过来的,把树枝吹向了相反的方向呢,这样的风叫北风,冬天经常会刮寒冷的北风。”在爸爸讲解的过程中,小姑娘又专注地将注意力放在两旁的树枝上,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一旁的'爸爸轻轻地抚着她的脑袋。虽然是短短的一段父女间的对话,却让坐在一旁的我印象尤为深刻。

  *日里经常见到的是小孩子非常顽皮,父母不知道怎么管教,就随他去;或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就把手机丢给孩子让他自己玩……此类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对现在的孩子年纪小小就拿着手机打游戏,无心学*已经见怪不怪了。可是这样的现状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是什么造就了这般“颓废”的一代?

  记得上学那会儿经常在作文里提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夕阳西下,妈妈在阳台边收着被子,我围着她跑来跑去,晚霞映红了我们的脸。妈妈突然问我晚霞是什么样的,我张口就说:“晚霞红彤彤的。”妈妈将我搂在怀里,说我描述得太简单了,要认真地观察晚霞的变化,才能发现晚霞的特点。听了妈妈的话,经常留心去观察,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了篇观察日记:“晚霞有时像红彤彤的柿子,有时像黄澄澄的橘子,有时像五彩缤纷的缎子……”现在来看,虽是略显粗糙的比喻排比,可谁又能说今天我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没有它的一份功劳呢?

  良好的家庭教育给予了孩子最好的内在提升,世界在孩子们眼中是美好的,也让孩子对生活的未知充满兴趣,对知识的海洋有探索的好奇心,初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3

  最*在读丰子恺大师的《我们这些大人》,看他回忆自己的童年,孩子们的童年,回忆自己给孩子们讲的童年故事。似乎感觉自己正在面对一位心地异常善良而坦率的长者,听他既无保留,也无顾及地倾吐肺腑。丰大师不但是漫画家,更是一位儿童教育家,他的教育观念与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都有些相左,似是有些无为,但是仔细想想,丰大师其实是站在人性上面说的真心话、实在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确实应该跟丰大师学*教育方法。

  富有同理心:

  “大人给孩子说话要站在小孩子角度去说,说的要是小孩子的话,这样孩子才爱听,才愿意听,这样才是懂的小孩子心理的人。”丰大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世间相》一文中写到“我企羡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我想,加入人类没有这种孩子们的空想的欲望,时间一定不会有建筑、交通、医药、机械等种种耕地康自然的建设,恐怕人类到今日还在茹毛饮血呢。”对孩子们的空想给予极高的容忍甚至是支持。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一文中,华瞻说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逃难”。丰大师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会设法探问为什么。终于明白孩子眼中的逃难竟然是大家都坐汽车,去看大轮船。逃难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我想假如是我在问自己的孩子,当他回答出这样的答案时,我定然会一声暴喝:“这个一件好事吗?”可是丰大师不但给孩子表达清楚的机会,而且由此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孩子们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他是创造者,能付给生命于一切的事物。他们是艺术国土的主人。他要向他们学*!

  当阿宝和软软做事出现了问题,互相埋怨对方不好自己好的时候,丰大师盛赞他们是诚实的,是纯洁而不虚饰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当孩子与他人产生问题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替孩子想一想,而每每是逼着孩子进行自我反思。“一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够好,要不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我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孩子常常委屈的一眼泪水。而当孩子受到表扬一脸喜悦时,我又会再泼一盆冷水:“还有好多同学做得比你更好,你应该更努力才是。”弄的孩子常常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我似乎很怕孩子觉得自己好。我害怕他骄傲,害怕他止步,害怕他不能够自我反思。所以,处处打压,我从来没设身处地地去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忧伤,我只是一直都冷静得像个旁观者,从来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心里,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注重仪式感: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它可以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在孩子们的记忆里,每到年三十晚上,丰大师家就会把大客厅布置得像个单位里的联欢场所,拉起各色彩带,大人小孩会一起做各种游戏,唱京戏选段,玩击鼓传花,唱歌等。他们还会互送“除夜福物”。每人秘密购置一份礼物,供大家抽取。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家人们在烟火的美丽闪烁中,过一个热闹而印象深刻的年。

  看电视也有仪式感,放电视的人需要专门接受培训,一楼的小客厅里就像个小影院一样,大家坐得满满地,认真地观看。仪式感可以将生活中的*淡所示转化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进而触动我们的心灵。有两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心理实验,被试验者自行选择一个想要加入的社团,但在真正加入社团之前需要经过不同条件的筛选。其中,最开始的三分之一被试验者需要经过苛刻的筛选过程;之后的三分之一被试验者需要经过令人轻微不适的筛选过程;最后的三分之一被试验者则不需要筛选就可以直接进入该社团。筛选过后,所有的被试验者都需要试听一段社团成员的录音,录音内容被尽量设计得沉闷、枯燥。实验结果是,经过苛刻考核的被试验者对枯燥的讨论内容评分最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经过苛刻的筛选仪式后,价值感倍增,加入该社团的意愿最为强烈,因此他们愿意为该社团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还有位击剑教练说,一些固定的仪式对运动员的影响特别强烈。所以我们在班级里,可以抓住一些特定的事件,给予孩子们仪式感,从而让他们产生自豪、热爱的情感,更好地为班集体服务。比如,每年的班干部竞选,我都会配上煽情的音乐和文字,并准备设计精美的聘书发给竞选成功的人,为他们设计就职演说,增强他们的仪式感,这样不管是班干部,还是其他同学,都会觉得这个竞选的过程隆重而公*,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大家参与的主动性就更加强烈。还有没有的期末表彰大会,我都会为孩子们准备夸张的大红花和获奖证书,然后在音乐的渲染下动情朗诵他们的事迹,让他们上台领奖。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都说,这真想“感动*人物”的颁奖典礼,他们连做梦都盼着能够上台领奖呢!小小的仪式往往会成为孩子们一生最美好的记忆。

  借力好故事:

  读书笔记:《我们这些大人》整本书里没有出现过丰大师对孩子的批评或教育,反而是写了给孩子们讲的四个童年故事。这点颇耐人寻味。

  我们来看这四个故事:《明心国》讲的是一个音乐老师因为迷路,从山洞中去往了一个丛林,丛林里住着野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凸在胸前,好像玻璃做的,野人们的心里所起的感情和思想,都在这里显出来,决不能瞒人。音乐老师羡慕不已,却因为有肉遮着心,被野人们送走。《幸福儿童》讲的是新*成立之前黑暗社会里儿童的不行,有两个孩子,他们的妈妈因为被诬陷推外国的小孩,所以被关进牢监里三天,回家后两个孩子都快要饿死了。而新*的孩子们不能理解,他们认为可以去邻居家,亲戚家,还可以去食堂。《生死关头》讲的是一个名叫王毅的土人,为了给多病的母亲治病,想要去悬崖取神鸦的蛋。结果一个失手,把头颈里的索子圈摆脱了,陷入危机。最后终于鼓起勇气,在索子荡回来的时候,纵深一跃,捉住了索子,安全归来。《一篑之功》讲的是自流井的一位寡妇请工人掘盐井的事情。她的家境不好,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她请掘井专家来掘井,掘了一百多天仍不见盐水,她卖布卖谷卖金钗,最终感动工人,多撅了三天,终于绝痛了盐水的大源泉,成为当地一大财主。这四个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惊险,特别受孩子们的喜欢。故事里没有一句说理,没有一句告诉小朋友们应该怎么去做,可以听完故事大家都明白这四个故事的启示一为明心,一为苦难,一为勇气,一为坚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们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从而他们见识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思想的丰盈与认知的局限使得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很多时候都是矛盾的,不知所措的,他们希望从我们这里寻找到帮助,但是却又讨厌枯燥的说教,他们不喜欢我们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指责和教育他们,这时候跟他们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讲别人的故事,这样可以让他们放下防御心理,可以跟我们一起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谈论,从而明白道理,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

  教育的功利性让我们这些大人,携着我们的孩子,如同奔上了一辆疾驰的列车,没命地向前飞跑,去赶往那一个个标有“成功”“成名”的目标,我们乐此不疲,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们的感受,也不肯静下心来想想我们培养的这些循规蹈矩,终日埋头读书的残废儿童,是不是一种社会的悲哀?但愿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都能像丰大师这样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或孩子童年一片自然、天真与浪漫的星空!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3篇(扩展1)

——瞧这些老师读后感 (菁华3篇)

瞧这些老师读后感1

  每一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不同。但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是爱学生的。

  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马小跳的4位老师。他们的教学风格也不同有传统教法、西式教法……他们每一个人和马小跳发生的故事都是爱学生的表现。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老师。她是我五年级的语文老师。这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十分尽人意。老师也十分幽默,总喜欢和我们开玩笑。我们喜欢这个老师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老师喜欢讲故事。

  如果这节课提早讲完,老师就会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有时候我们那里做的不好,老师就会讲一个故事暗示我们。

  又一次快临*考试的时候我们精神不佳班会课的那天下午,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她侄子上学的事:她的侄子在上高中的时候被选到新加坡去在*他样样第一,可是到了新加坡就只能是个中等生。他是被录取到那里的每一批学生只有十几个能被录取。在那里一切都不用掏钱,每月还定期给你发零用钱,只要你考上人家制定的4所学校你就不会被遣送回国。

  老师的侄子在新加坡的高中毕业了,哈弗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拿到手里,但他依旧选择继续留在新加坡上大学。

  老师这个故事讲完了,我们才发现,我们是多磨渺小,就像沙滩里的一粒沙子。所以想要鹤立鸡群的话,就只能好好学*。

  每一个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把自己的所有知识都统统传播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去面对未来。

瞧这些老师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做《瞧,这些老师》,讲述了四位性格截然不同却同样热爱孩子的老师和一个调皮孩子之间的故事。

  马小跳的班主任秦老师,是一位资深的老师,她一心一意爱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总是带着成见去看学生。

  马小跳的科学老师轰隆隆,是一位活泼开朗的老师,他总能把严谨的科学课上的生动有趣,和同学们混成一团,尤其是,他还会变魔术,一时成为了马小跳的偶像。

  马小跳的校长欧阳,是一位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服饰都很新潮的人,自从她来到了这所学校,教学楼上就挂起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捍卫童年”四个大字。

  马小跳的美术老师林老师,是一位美丽、温柔、善良的老师,也是马小跳最喜欢的老师。她有一双发掘优点的眼睛,理解孩子,和孩子做朋友。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它让我认识到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包容、信任,要尊重老师,和老师多交流。让我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与委屈,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发现了校园生活背后的快乐。记录了老师与学生充实的校园生活和一件件有趣的童年趣事。

瞧这些老师读后感3

  暑假里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书是杨红樱老师写的校园系列故事中的《瞧,这些老师》。在这本书里讲述许多老师和马小跳,路曼曼,张达等同学之间的故事。

  有严肃认真的班主任秦老师,她对每个同学都要求很严格,对工作非常负责任,但太“凶”了,不太尊重学生;有会“变魔术”的轰隆隆老师,他让学*变得生动有趣,同学对他的课都很感兴趣,马小跳很崇拜他。有新潮时尚的欧阳校长,她的奋斗目标是把校园变成童年乐园;还有一位温柔漂亮的林老师,她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她是我最喜欢的老师。

  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教同学们学*,帮助同学解决困难。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了许多事,用他们的爱心陪伴学生成长,老师爱学生。我很喜欢这些老师,有这些老师我会更爱学*。

  杨红樱老师写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一样,我很爱看这些书。期待书更多更快的出版。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3篇(扩展2)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合集5篇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 1

  小时候盼望着快点长大,长大后,却时常怀念小时候,读丰子恺的《我们这些大人》,越发的怀念那些逝去的时光,因为回忆里全是美好。

  读《我们这些大人》轻松、愉快,是一种享受,却不只是享受文字带给我的欢乐,也有对自己曾经的回忆,以及对现在孩子所处状态的简单思考。

  我的童年里,关于外婆家的故事并不多,因为外公、外婆去世很早,听妈妈说,那时候我还很小,所以,记忆里没有太多趣事,我很羡慕丰子恺先生在外婆家的美好童年,但是,我也有自己童年的美好。

  我们的童年,一群同龄伙伴,在放学写完作业的空闲里,一起做各种游戏,有丢沙包、跳绳、跳房等等,玩到汗流浃背却从不喊累,我们在游戏里疯狂,在游戏里欢快。

  我们的童年,每年夏天都很有趣,我们会成群结队的来到家东边的'沂河里抓鱼、划一条破旧的小船、去柳树上抓知了,虽然热的满头大汗,我们却乐在其中,一根冰棍就能让我们开心很久。

  我们的童年,每到秋收的季节,便随同父母一起来到田地,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就像金色的海洋,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独特享受,捆个稻个儿,帮忙往外搬运,虽然干的不多,却帮父母减轻一点点负担,心里很舒服。

  我们的童年,冬天打雪仗、堆雪人,去河里滑冰,打破冰冻抓鱼,小手冻得通红,却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太多的美好和欢乐,那些欢声笑语总会时常响起,回荡在耳边,让那些美好重现,只是,回忆再也回不去。

  再看眼前,这些孩子的童年,都在经历些什么?

  每天放学回家,没有同伴约定的游戏、没有父母的沟通,甚至作业都没有完成,便抱起手机,一连几个小时不动一下,毫不夸张,这是如今很多孩子的常态。

  从“cS”到“王者荣耀”,再到“绝地求生(吃鸡)”,多少孩子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了不让玩游戏就“跳楼”的悲惨事件,看孩子的眼睛,除了游戏,再也没有灵光闪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些孩子,在未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又是什么样子呢?除了一部手机,亦或是一台电脑,那些打打杀杀的游戏情节,还有什么乐趣呢?这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

  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网络,多做健身游戏;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手机,多沟通交流;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网络的虚幻,真实的生活……做丰子恺所说的“儿童”,开心了就笑,难过了就哭,不会刻意,不像**的世界,多了一些“思考”和“衡量”,一切都是真实地表达,这样的童年才会给未来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 2

  丰子恺说:“我看见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事所迷着,都忘记了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独具慧眼。”孩子的天真是那么美好又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这份宝物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依稀记得某个冬天,寒风像是一个在大街上游荡的醉汉,咆哮怒吼,两旁的树在它的威压中颤栗地摇摆着身子,吹得让人寒心。坐着公交车回家,这个小小的空间将狂风阻拦在外,透过车窗还是能看到路旁摇曳不定的树。有位年轻的爸爸带着大约四五岁的女儿上了车,车厢前面已经没有座位了,就朝着我所在的后车厢走了过来,正好最后面有两个空座,他们坐了下来。大概是游玩刚回来,寒冷的天气也挡不住小姑娘脸上的欢喜。

  爸爸望着女儿的笑脸,也很开心,用柔柔的语调叫小姑娘看窗外,问道:“XX,你知道现在外面的风是什么方向吹来的吗?”听完爸爸的问题,只见小姑娘目不转睛地盯着外面被吹弯身子的树,好一会儿,用稚嫩的儿童甜甜的嗓音说道:“树枝都往南边倒了,是南风。”说完,用水汪汪的眼睛望着爸爸,似乎在等待一种肯定。爸爸听到女儿的回答,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意:“XX,你看到树枝往南边倒了,说明风是从北边吹过来的,把树枝吹向了相反的方向呢,这样的风叫北风,冬天经常会刮寒冷的北风。”在爸爸讲解的过程中,小姑娘又专注地将注意力放在两旁的树枝上,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一旁的爸爸轻轻地抚着她的脑袋。虽然是短短的一段父女间的对话,却让坐在一旁的我印象尤为深刻。

  *日里经常见到的是小孩子非常顽皮,父母不知道怎么管教,就随他去;或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就把手机丢给孩子让他自己玩……此类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对现在的孩子年纪小小就拿着手机打游戏,无心学*已经见怪不怪了。可是这样的现状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是什么造就了这般“颓废”的一代?

  记得上学那会儿经常在作文里提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夕阳西下,妈妈在阳台边收着被子,我围着她跑来跑去,晚霞映红了我们的脸。妈妈突然问我晚霞是什么样的,我张口就说:“晚霞红彤彤的。”妈妈将我搂在怀里,说我描述得太简单了,要认真地观察晚霞的变化,才能发现晚霞的特点。听了妈妈的话,经常留心去观察,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了篇观察日记:“晚霞有时像红彤彤的柿子,有时像黄澄澄的橘子,有时像五彩缤纷的缎子……”现在来看,虽是略显粗糙的比喻排比,可谁又能说今天我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没有它的一份功劳呢?

  良好的家庭教育给予了孩子最好的内在提升,世界在孩子们眼中是美好的,也让孩子对生活的未知充满兴趣,对知识的海洋有探索的好奇心,初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 3

  一次聊天时,无意间聊起有哪些适合幼儿教师读的图书,当时我的教学主管向我推荐了这本《我们这些大人》。在此之前,对作者和他的文章很少了解,所以在简单地了解了作者的生*和作品后购买了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丰子恺这个人,他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我们这些大人》全书共24个篇幅,所写的就是他所回忆的童年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围绕家庭教育而展开。书中那些美妙的话语,不由会人构想一幅文字里的图画,耐人回味。书中写的都是些寻常故事,但被作者诉诸笔端,却别有一翻品格和韵味,返朴归真又隽永美好。几个儿童围观小鸡商贬、儿女们玩过家家的游戏、妻儿在路口等他回家等场景都能在他笔下生动地跳跃起来,阅读文字的同时,揣摩其结构和笔法,真是*凡之中见真章。这本书带给我最大感悟的还是育儿观念的影响。"闹祸、不肯用功,是真实健全儿童的表征。服从、忍耐、不闹祸,在大人或者可以做到,但这决不是儿童的常态。这开明得都有些“纵容”成分的句子,让我大大地惊叹了一下,想不到,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子女、儿童有如此宽待之人。跟孩子在一起,长胡子的丰爷爷就是一个老顽童,他抱着孩童在他工作台上玩弄笔墨纸砚,任由乱写乱画,撒欢撒野。在今后的幼儿教育的道路上,丰老先生是这样教我们的:“世间的大人们,你们对孩子讲话的时候,须得亲自走进孩子的世界中去,讲他们的世界中的话,即你们对孩子讲话的时候,必须自己完全变成孩子。”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 4

  小时候盼望着快点长大,长大后,却时常怀念小时候,读丰子恺的《我们这些大人》,越发的怀念那些逝去的时光,因为回忆里全是美好。

  读《我们这些大人》轻松、愉快,是一种享受,却不只是享受文字带给我的欢乐,也有对自己曾经的回忆,以及对现在孩子所处状态的简单思考。

  我的童年里,关于外婆家的故事并不多,因为外公、外婆去世很早,听妈妈说,那时候我还很小,所以,记忆里没有太多趣事,我很羡慕丰子恺先生在外婆家的美好童年,但是,我也有自己童年的美好。

  我们的童年,一群同龄伙伴,在放学写完作业的空闲里,一起做各种游戏,有丢沙包、跳绳、跳房等等,玩到汗流浃背却从不喊累,我们在游戏里疯狂,在游戏里欢快。

  我们的童年,每年夏天都很有趣,我们会成群结队的来到家东边的沂河里抓鱼、划一条破旧的小船、去柳树上抓知了,虽然热的满头大汗,我们却乐在其中,一根冰棍就能让我们开心很久。

  我们的童年,每到秋收的季节,便随同父母一起来到田地,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就像金色的海洋,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独特享受,捆个稻个儿,帮忙往外搬运,虽然干的不多,却帮父母减轻一点点负担,心里很舒服。

  我们的童年,冬天打雪仗、堆雪人,去河里滑冰,打破冰冻抓鱼,小手冻得通红,却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太多的美好和欢乐,那些欢声笑语总会时常响起,回荡在耳边,让那些美好重现,只是,回忆再也回不去。

  再看眼前,这些孩子的童年,都在经历些什么?

  每天放学回家,没有同伴约定的游戏、没有父母的沟通,甚至作业都没有完成,便抱起手机,一连几个小时不动一下,毫不夸张,这是如今很多孩子的常态。

  从“cS”到“王者荣耀”,再到“绝地求生(吃鸡)”,多少孩子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了不让玩游戏就“跳楼”的悲惨事件,看孩子的眼睛,除了游戏,再也没有灵光闪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些孩子,在未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又是什么样子呢?除了一部手机,亦或是一台电脑,那些打打杀杀的游戏情节,还有什么乐趣呢?这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

  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网络,多做健身游戏;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手机,多沟通交流;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网络的虚幻,真实的生活……做丰子恺所说的“儿童”,开心了就笑,难过了就哭,不会刻意,不像**的世界,多了一些“思考”和“衡量”,一切都是真实地表达,这样的童年才会给未来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 5

  我看见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事所迷着,都忘记了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独具慧眼。八指头陀诗云:“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我当时曾将这首诗托人用细字刻在香烟嘴的边上。这里的“我”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文艺大师丰子恺。《我们这些大人:丰子恺谈孩子教育》所写的就是他所回忆的童年故事。

  我知道丰子恺,是看过他独具风格的漫画,他的漫画正反映他的心境,他大概真的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成年人。我看丰子恺《我们这些大人》的时候,就常常有这种感觉,特别*常的一个画面,特别散淡的一些话,越琢磨,越觉得说到心坎里去了。

  在丰子恺笔下,那些欢蹦乱跳精力无限的小孩子,有天上了学,“他们的生活受着校规的约束,社会制度的限制,和世智的拘束,他们的世界不复像昔日那样广大自由,他们早巳不做房子没有屋顶和眠床里种花草的梦了。他们已不复是‘快活的劳动者’,正在为分数而劳动,为名誉而劳动,为知识而劳动,为生活而劳动了。”

  原本觉得这种“劳动”最正常不过,人人皆为之,可转念一想,人人却未尝不是这种“劳动”的奴隶。“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象我们的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有时候和身边的朋友聊起现在的诸位小朋友们,他们莫名其妙就会喜欢一些游戏,比如踩水、坐摇摇车,而且像永动机一样,不知疲倦。可是长大后,就要举止端正,遵守很多的准则,钻到社会要你承担的条条框框里。

  如果必须经历苦难才能收获成长,她宁愿她的女儿永远都是傻傻的不知世事为何物。于这点,丰子恺特别悲悯的写道,“这个一味‘要黄’而专门欺侮弱小的捣乱分子,今天在那里牺牲自己的幸福来增殖弟妹们的幸福,使我看了觉得可笑,又觉得可悲。你往日的一切雄心和梦想已经宣告失败,开始在遏制自己的要求,忍耐自己的欲望,而谋他人的幸福了;你已将走出惟我独尊的黄金时代,开始在尝人类之爱的辛味了。”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3篇(扩展3)

——《感恩,我们要行动》读后感3篇

  今天,我读了《感恩,我们要行动》这本书,它里面有很多感恩小故事,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母爱无形》他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母亲,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她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对孩子天天又打又骂,使得孩子讨厌她,母亲走了,孩子却一点也不伤心,直到孩子长大了的一天,父亲给了他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一封信,上面写着:“儿啊,当你看到这封信得时候,妈妈已经离开你们了,你已经长大,当初对你的打骂,我是怕妈妈走了之后你会伤心,痛苦,所以妈妈采取了那样的措施,你现在会原谅妈妈了一片苦心了吧,我还给你留了几千块钱,我知道钱太少,但是妈妈希望能为你的成长路上铺一点路,妈妈爱你儿子!“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悟,父母深爱着我们,不管有任何方式,爱是不变的,而我们就应该对父母好点,对他们耐心点,要学会倾听父母的爱,不要插嘴,文中的母爱是伟大的,值得自豪的,我们每个人的父母也是值得自己骄傲自豪的。

  生活中父母关切的问自己,可有些同学却喜欢说一些对父母不利的话:烦死了,知道了,叫你帮我弄,怎么不弄啊,真麻烦之类的话语。试问每位同学如果看过这个故事,你们还回这样说吗?爱自己的父母,孝顺自己的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以后一定孝敬长辈,听长辈的话。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感恩我们要行动》的书,这本书内容很多,分别从认识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生命、感恩母亲、感恩父亲、感恩身边的.人、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朋友、感恩生活、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书中用了大量的事例,告诉了我们应当怎样在生活中去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去感恩一切值得我们感恩的人。

  读完这本书中的一些文章,对我内心触动很大。从书中,我认识到了伟大的母爱,文章中说:“母亲的爱就像一道布满了无数密码的电文,需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破译它。”是母亲把我带到这个世界,哺育我们长大。我们应当孝顺她,做妈妈的好孩子,不能让妈妈失望,更不能让妈妈伤心。可回想自己,好多时候总是任性地惹妈妈生气:学*不认真,只顾自己玩,不能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任性甚至有时无理取闹……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不禁流下了羞愧的眼泪。面对父母,面对师长,面对我周围关心帮助我的人,我的确还做得很不够,是该要醒悟了。

  书中还有许多小故事,让我认识了许多知道感恩的人,让我知道怎样去感恩。我今年十二岁了,慢慢在长大,我会努力去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的。在这里,我要大声地对妈妈说:“妈妈,以前女儿错了,给女儿改正的机会吧。女儿一定做一个对得住您,对得住社会的人。”

  放假了,在家读读书真是再惬意不过了,终于,我读完了这本令我深有感触的书——《感恩,我们要行动》。

  其中,一个故事我记忆犹新:一位辛苦持家的主妇,操劳了大半辈子,却从来没有从家人身上得到过任何感激。一天,她问丈夫:“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买花向我哀悼?”她丈夫非常惊讶地说:“当然会啊!不过,你在胡说些什么呀?”妇人极其认真地说:“等到我死的时候,再多的鲜花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只送我一朵花就足够了!”

  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应该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我们只要有了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生活就是精彩的。感恩其实很简单:送上一句祝福、一张贺卡、一个电话、一次拜访、一份礼物……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不愿意表达感恩,而是害羞,不好意思大声说:“谢谢!”。无论是对父母、家人、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不相知的帮助过你的人和社会,应该知恩,懂恩,感恩,报恩。学会感恩,既能幸福他人,也会快乐自己。心中充满感恩,才会想到回报,才会想到奉献。

  感恩是千年传承的`民族文化,从小学会感恩,这看似简单的事,真要实践起来可是很难的。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感恩父母做起。在感恩父母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感恩朋友,社会及国家!

  感恩,我们要行动!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3篇(扩展4)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3篇

  每日励志: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一个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日子里,我试着接受了“我们仨”的温暖与沧桑。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的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这是一个梦,一个虚幻却又真实的梦。在梦中失散,在梦中分别,梦中凄凄惶惶,却充满万千思念。梦里四顾彷徨,那人不在,梦醒身旁温热尚存。害怕别离,害怕那种手足无措的彷徨。我很幸运,16年来,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生离死别。也很不幸,在今年的清明节我目送我的大表叔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火化之前的最后一眼,他似乎还是生前那副和蔼可亲的模样,也似乎昨天他还在唤我小名。一个梦一个寻寻觅觅十几年的梦,梦中人在天亮的那一刻,晨曦微醒,他挥了挥手,说:就这样,走了。独留他人泪目。表嫂本来很*静的为他整理着着装,可是啊。看见朝夕相处数十年的枕边人就那么离开。终是忍不住嚎啕大哭,泣不成声。杨绛先生微微叹息:“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表嫂何尝不是。人生的死别生离,一场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在《我们仨》第二部中,杨绛先生开头写到:“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都是梦。”这一篇章,梦境与现实交错。钟书在客舍,阿圆在医院,而“我”两头奔波,梦里辗转。“我”陪伴着他们,“我”送别了他们。回不到从前的美好,只能在梦中一遍遍温存。阿圆终于还是回到了属于她的“自己的家中。”那里没有杨绛和钟书,只有阿圆自己。“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了。”“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直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跨进门,店家正要上闩。”对圆圆的爱,随着她的离去而变成令人心痛的诅咒,心活生生被剜下来一般,是骨血经脉撕裂的疼痛。这个梦不再像以前那般温馨。曾经那个万里长梦若是能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那该多好。生活累了,把这万里长梦的美好,取一部分,细品,抚慰破碎的心。把一个又一个的小梦拉成万里长梦。

  相守相助,相聚得失。想把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放慢,拉长,一直到未来的未来。我和我所珍视的人和物,不会别离,不会悲伤。曾经是这么想的。

  可是啊,在“我们仨”温暖感伤的文字中,我明白了。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摧,我们在人生道路已走到尽头了。”

  婵婵:世界上最残忍的不是久久不相遇,而是当生命线交织再一起后不得不的离别。每个人终会历经生离死别,最终化作一捧黄土。愿你我都能再短暂的一生中快快活活,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守一起,相聚一起。

  《我们仨》内容简介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囫囵吞枣似的读完了《我们仨》,其实好多内容我读不太懂,留学生涯,“三反”运动,改造、各种开会等,这些都是我不曾经历过的,我也不理解。但我对书中描述的温暖的家庭生活印象很深刻。我只能谈谈给我留下触动的几点。

  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这种相似,就是央视主持人撒贝宁说的“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吧,高山流水琴瑟和鸣需要一个词“懂得”。《我们仨》中有一段我做了标识: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会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三个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一段是最让我感动的,看似朴素简单的描述,可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家庭真的是很难得。“推开家门,把世事纷扰关在门外”,尽管也会遇到各种的难题和麻烦,但这一家人聚在一起总是开心快乐的,彼此关心,一起玩乐,其乐融融。

  杨绛在《我们仨》中讲到: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郁,人间也没有永远。是啊,这一家人也面临好多苦恼,政治、疾病的袭击,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拥有温暖家庭生活的人始终是会更经得起生活的打压的。

  记得我准备结婚时,我身边的一些大姐就开始传授驯夫秘诀:“婚姻生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一定先拿住他,首先要没收他的工资,每个月给一点零花钱,从经济上管死他。”,听得我心惊胆战,怎么感觉要上战场似的。但我确实不懂这些招数。当时新婚的我感觉自己在智商情商上都被老公碾压,很多社会上遇到的困惑我都很依靠他给我来解,所以我真的很战战兢兢我怎么有能力管死对方,一想到“婚姻生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我就赶紧想点别的。

  这次读完《我们仨》,我终于找到了新的体会,“好的婚姻生活,不是战场,而是游乐场。”

  二、好的婚姻,夫妻会懂对方的不容易。

  如果说糟糕的婚姻,夫妻是彼此的差评师。比如我曾坐一对夫妻的顺风车,那一对夫妻真是互不欣赏、互相打击的高手,用尽全力做彼此的差评师。男的车开的快了,女的就在一旁提高声量吼道:“这车是这么开吗?神经病”,那男的不甘示弱:“我一个市桥人,竟然娶个石楼的,还要住在石楼,搞得每天那么早起”,听得我目瞪口呆:市桥和石楼有很大区别吗?又不是北京的找个越南的。

  每个人都有短板,钱钟书在生活自理方面很糟糕,连杨绛坐月子期间,他都不能照顾自己,经常打坏东西,但杨绛总是安抚他,从不埋怨。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都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等,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忧愁,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部修好。

  也就是杨绛吧,能把这些繁琐的事情变成如此浪漫有趣的事情,换做别人,月子期间遇到这些,早开口骂人了。《幸福三重奏》里面蒋勤勤和陈建斌的相处模式,引发网友热烈地讨论,有些网友对陈建斌口诛笔伐,原因就是陈建斌不会做家务,怀孕八个月的蒋勤勤又要做饭又要清洁,于是网友们就一边倒地同情蒋勤勤,大骂陈建斌是“渣男”,批判陈建斌在生活中也把自己当“皇帝”。其实我觉得夫妻之间,只要双方能适应彼此的相处模式就行,外人那么多批判干什么,因为不爱做家务就“渣男”啦,一点事就上纲上线,脑补各种剧情,也是“受迫害妄想”症,蒋勤勤需要被同情吗,人家的生活不知比普通人优越多少呢。

  三、夫妻之间,别为小事抓狂

  如此恩爱夫妻,也有吵架的时候,不是为重大抉择的分歧,而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事情。

  “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bon的发音。我说他的口音带有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她说我对、他错。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事后,夫妻一起反思: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我们静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这样的糗事我们也有过,有一次我老公给孩子讲英文绘本,我马上跳起来,大声纠正他的'英语发音,并指责他不负责任,教坏孩子。他也气急败坏起来,骂我懒惰,给孩子买一堆英文绘本,结果自己从来不讲,全推给他,还反问我:“你除了英语比我好一点之外,还有哪一点比我强”,于是又引发一场口水战,一个周末不欢而散。

  读到《我们仨》吵架这一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名人、大师也有这样的经历。不过杨绛钱钟书的反思很好:发音无所谓,不必求同。推广一下:既不要为小事抓狂,很多事都没有争吵的必要,和谐为主。

  一直不会也不太敢写书评,一是自己水*不够写不出精粹,同时也怕因自己的无知破坏了书在自己心里的形象。

  此前参加的考试今天公布了成绩,被白纸黑字告知再一次榜上无名。那一刻的自己,论悲伤还不至于,我经历过远比这悲伤的多的事;论难过,有那么一些,毕竟这是亲人家人对我有所期望的事,而我有负众望没有做好;论惭愧也有若许,自己没有做到像别人眼中的重视程度,很多时候抛开了“金科玉律”转身捧起了闲书杂书,有这样的结果也是我咎由自取,简单而言:活该…

  其实,我也无法定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只是合上了电脑,关掉了电视。走回卧室时经过了冰箱,于是打开,把老家一位哥哥送的大樱桃洗了坐在沙发上吃,嘴在动,心里却在放空。吃完便倒头睡了。醒来时已日落西山。窗外路上行走的脚步声清晰、频繁,远处水草中集聚的蛙声片片。风吹过窗穿入耳朵,时而稀疏时而骤急。闭上眼睛,静静的听着各种声音也总是风声最盛。由于一位远房的奶奶去世,家人都去忙事情了,只剩我一人在家,还有两只不知忧愁疲倦的小狗。它们俩肆无忌惮的在我跟前打滚翻腾撕咬逗趣,毫不理会这即将到来的风雨及黑夜。

  满腹愁肠并不是因为自己与家人眼中稳定体面的工作失之交臂,而是有愧于曾经的青春热情与当下这种状态生活下的自己。每个人不可能只拥有一种面貌来面对生活,可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能不能活成一种面貌却是人生极致的一种修行。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称心如意的事情,哪有世界倾颓唯我一人豪情万丈。你所经历的事情放在大千世界里不过就是九茹一毛不足挂齿,充其量是生活中的调料,何以谈为让你翻不过去的大山。再说,人生高远哪有那么矮的山。即使是真正让人难以逾越的山在攀登者眼里都是必经的路而已。美景或常情,都是你要经历的,没有人告诉过你,你所走的路就一定有绝佳的风景。

  《我们仨》是观望好久一直不想翻开的一本书,直到今天把它读完。不想翻并不是不想读,而是有一种敬畏不敢去读。自己也经历过亲人离去的痛苦,深谙其中伤痛何止是切肤一般。一直到现在很多事情依然无法从容自如淡定的向别人诉说哪怕至亲挚友。因为太伤心,过于伤心无法出口的往事静静的在心底某个角落陪伴着自己也很好。不会因为时光逝去而暗淡,不会因为行走得过远而忘记。

  惊叹于杨绛先生对待往事的那份看似淡然的庄重,将悲伤悄悄的掩藏着,心*气和的诉说着一场离散。走散了的人不会再度重逢,已到尽头的人生不会折返。自己拙于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来形容自己的读后感,只是合上书的时候抬头望见夕阳余晖穿过门前的这棵槐树。叶子浓密,穿透下来的光线似了若无。这棵树是爸爸当年从老家移过来的。刚栽时才是一棵幼苗,现在俨然是高大粗壮了。耳边还清晰的想起他的那句玩笑话“门前一棵槐,有财往家来”。再转眼一想他都走了那么多年了,会不会牵挂这棵树和这棵树下的我们。我们和爸爸也走散了,不知来世还能不能遇见。纵然这一世无法再寻回,也仍感激曾在这世界的某个小小角落,我们一起走过。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和未来同行。或低头,或高昂,或浅斟,或低吟。不管命运如何波澜,始终静待心宽如海。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3篇(扩展5)

——《我们仨》经典读后感3篇

  自古以来,缅怀逝者的'文章多如牛毛,从向秀的《思旧赋》到潘岳的《悼亡诗》,从“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沉痛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哀婉,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每一篇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宣泄了悲伤,每一篇都有它自己的动人之处。而我从未见过一篇像《我们仨》这样的祭文,如此渺茫,如此凄美,如此痛彻心扉,如此地特殊而惊艳。

  作者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梦,本该荒诞而不合逻辑的,而这个梦中逝者的言行举止却如此正常,和生前一样,这是因为作者对逝者太过了解,连在思绪紊乱的梦中,都知道他会如何说、如何做吗?梦,本该是模糊不清的,而这个梦中逝者的一怒一笑都如此真实,这是由于作者对他太过熟悉,在头脑混沌的梦中都能如此清楚地勾勒出他的脸庞吗?梦,本该是很快会被遗忘的,而梦醒之后,作者都能如此如此清晰地回忆起逝者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声语调,这是因为思念太深,连梦中出现的幻觉也不愿放过吗?思念,是得要多厚重,才能让人做梦都在念想;思念是要有多么痛入骨髓,才能让梦的麻醉都没有效果,让逝者的音容在梦中都如此清晰!

  作者通篇未提思念,而这个梦却让思念显得如此宏大。思念的境界,不是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而是做了一个如此清晰明了的梦。

  对逝者离去的痛,为什么必须要哭天抢地、长篇大段的回忆才能展现?作者只用*淡的语言,便写出了她寻寻觅觅的茫然。梦像一层轻纱,遮住了意识,也的话了痛苦,留下满满的绝望与不知所措。潜意识透过薄纱,预示了结局的悲痛,而恍惚知道结局的梦中人却只能无助地在梦中的梦中看着女儿一天天消瘦,无助地跟着丈夫的船一天天走远。迷茫覆盖了整个梦境。也许,丧亲带来最多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这种不知所措。太*惯了有他们的生活,太*惯了他们的一言一语,而他们逝去了,未亡之人却久久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在这个她不能理解的、没有他们的世界里彷徨。

  作者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如此精确地呈现出来。

  作者梦到的是驿站。这是多么绝妙的暗喻!人生在世,孑然一身,哪里才是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只有家人,能给予我们安定与幸福,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于世。而当作者的家人离去时,她就失去依靠于安宁。从此,家不再是家,而只是她的驿站了。她也不再存在于世,只是寄居在人世间、漂浮不定的旅客,像一片枯叶,没了大树的根系,从枝头滑下,孤独地飘在空中。

  作者通篇未写自己的孤独,而这个梦却奏出了孤独的绝响。

  梦的清澈写出来思念,梦的*淡写出了渺茫,梦的内容写出了孤独绝望。作者仅仅描写了一个梦,而它却惊人地展现了作者对逝者无限的爱与思念,展现了这人世间做真实、最深切的情感。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一个梦,竟能如此凄凉哀婉;一种爱,竟能如此伟大而深沉。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淡的,但在这*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

  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利,一定要脚踏实地。

  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

  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

  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淡的情感。

  6、学会感动,为*凡的人、*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3篇(扩展6)

——《我们的节日》读后感3篇

  翻开《我们的节日》这本书,它里面那一则则节日背后传奇般的故事和一个个有趣的传统*俗深深地吸引了我。其中,国内的端午节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它和春节、中秋节一样,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一般传统说法认为是用来记念*屈原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由于遭到国君的冷淡而被放逐。当他听到国家沦亡之时,愤怒而无奈的屈原投江自杀了。周围的百姓十分爱戴屈原,便包起了美味可口的棕子,外面用金丝银线缠绕起来。坐着龙舟来到汨罗江,把粽子扔向大江,为的是让鱼儿们去吃粽子,而不去吃屈原。因此,端午节便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对屈原肃然起敬,更多的是为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其实,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国家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屈原精神的伟大,在于他心忧天下,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投江自尽了,他留给我们的是人们永远的怀念。

  这本书中,“十一”国庆节也令我记忆深刻。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成立的日子,也是举国欢庆的一个日子。为了这一天,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多少中华优秀儿女矢志不渝、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纪念他们。就是这一天,我们新*诞生了,它标志着人民可以当家作主,标志着*步入了新的革命路程,祖国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因此,我想,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牢牢铭记这一天,因为它是我们母亲——祖国的生日,我们应该用最真挚的心去热爱它、用最勤劳的手去建设它、用最聪明的才智去发展它。

  令我难忘的还有重阳节,它的时间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即重九。重阳节又名“敬老节”或“老人节”,它是我们民间的传统节日,继承和发扬着*人民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因此,在这一天,我们要尊敬老人,做些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情,如给他们做一些家务活,陪他们出去游玩,给他们表演节目等。

  《我们的节日》这本书,犹如一个历史的画卷,我们应不停地追寻它那美丽的画面,因为它不仅让我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和领会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到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的民族精神,以及拳拳的爱国之情。愿每一个节日都深深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让节日的传统源远流长。

  领到新书,顿觉一股沁人的墨香。而后袭入的,则是浓浓的节日情调。从元宵、七夕到端午、清明,从中秋到重阳……还有洋味十足的Valentine’s Day(情人节)和Halloween(万圣节),我们的Children’s Day(儿童节),劳动者享有的Labor Day……这些五彩缤纷的节日,不正吸引了我们吗?

  看到端午,便想到屈原面对汨罗江抒怀;看到清明,便想到“行人欲断魂”的凄厉和悲哀;看到那九九重阳,便想到王维的一声“每逢佳节倍思亲”和“为异客”的痛楚;……看到春节,便想到“春风送暖入屠苏”,想到“千门万户曈曈日”的年味儿;看到中秋,便想到“月是故乡明”,却也可以“千里共婵娟”……过节,不单纯为假期而过节,还有——Valentine(音译:瓦伦廷)为爱捐躯,人们纪念他,是纪念那种信仰;劳动者辛勤工作,人们纪念他们,是纪念那种动力;“五月花”号上的移民者幸运地生存下来,人们纪念这些,是纪念生命的顽强,感恩上天的赐福……过节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而是一种——信仰!

  谈到临*的春节,没有一种幸福,比得上阖家团圆了。从压岁钱、*结、放鞭炮到包饺子,吃团圆饭,还得一家人围坐一桌,守岁到天明,期盼年年有余,岁岁*安。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走街串巷,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个年……和谐,就是新年的主旋律!在《我们的节日》的引导下,我们身边的那一股年味儿,不正是越来越浓了吗?合上书,闭上眼,就是红彤彤的*结,热腾腾的饺子、香喷喷的年糕,全身都萦绕着年味儿了。

  还有元宵,那甜甜的汤圆,圆圆的灯笼,圆圆的笑脸,难道不是新年的好兆头吗?

  还有情人节、妇女节、植树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建党节、建军节、七夕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节……

  节日味渐浓。这册《我们的节日》让我们在愉快的阅读气氛中领略了我们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节日,着实让我们受益匪浅,对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印象。

  *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而且,每一个节日都有着动人的传说。祖先们一代一代地延续着这些传统。读完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我从中了解到了往日我不知到的,关于节日的资料。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

  比如刚刚过去的春节,它原本是一种祭祀活动,后经过历史的繁衍,逐渐从祭祀**出来,转变成百姓的娱乐活动和礼仪来往。后来农历正月初一就被定位春节。

  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在家里悬挂*结,*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子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怎么样,很有趣吧。春节的*俗有还很多,比如贴春联、互相拜年、燃放鞭炮、阖家团圆等等。这些*俗的实质和精髓永远随历史的发展而延续。

  “爆竹声中一岁除,吹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王安石的元日,可见古人对春节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们的节日》这本书不仅使我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还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使我们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3篇(扩展7)

——我们的麦场主读后感 (菁华3篇)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就读了一本书叫《我们的麦场主》是著名的作家曹文轩伯伯写的,开始我还在想着题目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叫我们的麦场主呢?里面讲的`什么呢?一个个问题,一个个问号浮现在我脑海上,便引诱着我去看了这本书。开始我觉得不好看,可是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有劲。

  这本书结合了曹文轩各种纯美小说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狗牙雨》、《野风车》、《细米》、《红瓦黑瓦》在这本书里曹文轩先给这些书做了一些介绍,接着又摘取了一些精彩的片段,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段的意思。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细米》和《青铜葵花》这两本书了,因为在这里面调皮的桑桑、顽固的青铜、孝顺的葵花、善良的纸月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让我感动不得

  有关油麻地大家可不要以为是想出来的,其实油麻地、大麦地、麦香渡都是曹文轩的家乡,然后根据一定的想象才编出的这些书,不是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因为讲得都是苦难所以是纯美小说。

  这里面的故事并不完全,要是你想全知道的话你可以去阅读这本书。不过曹文轩的纯美小说都是写的苦难,来让你深深地体会到苦难中的美。希望你能多阅读曹文轩的纯美小说,因为曹文轩伯伯正在书中期待着你的到来。

  我们的麦场主》评价了曹文轩写的每一本书。草房子是曹文轩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大家是这样评价的:读完这本书后,我心里好似突然温暖了起来。或许这本书就是曹文轩为我们搭建的一栋草房子吧,里面有着永恒的童真。我自己感觉,草房子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里面最让我感动的那一篇是《药》这一篇。因为主人公桑桑脖子上起了一个水泡。但他仍然坚持来上学。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很让我感动。我们在*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都没有坚持下来。而桑桑却在比我们还困难的处境里坚持了下来。所以,他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还有一章是《艾地》。这篇故事讲了秦大奶奶的第被油麻地买下了。并种出了树苗。而秦大奶奶却不屈服。每天在地里滚来滚去,压倒树苗。秦大奶奶对他自己的地的这种热爱,让我很感动。曹文轩的着作都是以“感动”为主题的书。曹文轩还写过《青铜葵花》。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我们的麦场主》,是著名的作家曹文轩叔叔写的。拿到书时我想:这本书应该是讲一个麦场主的故事吧,可打开书看了几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就觉得不太好看,可继续看下去,却越来越想看,越看越有劲!

  这本书集合了曹文轩的多本纯美小说,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等。在这本书里曹文轩叔叔先对这些书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接着又摘取了一些精彩的片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书。

  通过读《我们的麦场主》这本书,使我对曹文轩叔叔的这套纯美小说系列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也让我从心底喜欢上了这套作品,喜欢上了作品里的每一个角色,更喜欢上了那用语言文字建造起纯美自然的意境。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3篇(扩展8)

——我们看海去读后感 (菁华3篇)

  我读完了《城南旧事》。这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她描写了二十年代,北京城南的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驼铃,人群,闹市僻巷都让英子感到新奇,着迷。透过主人公英子的双眼,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一篇篇以不同人物为主角的故事,将我一点点地带进了英子的童年生活。《惠安馆》里的“疯女人”,《我们看海去》里为了弟弟铤而走险的“贼”,《兰姨娘》里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由这些人身上发生的无数悲或喜的故事,构成了英子灿烂的童年.

  在《我们去看海》这一章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回味。英子认识了草地里的人,在两人交流时,那人几次问英子觉得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年幼的英子回答:“我不懂什么是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英子虽然回答不上来,但给那人背了《我们看海去》。然而,那人因偷窃被抓住了,英子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不知情的妈妈还教她:将来长大后就用今天的事写一本书,说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但是,英子很坚决的拒绝了。年仅七岁的英子,用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们:“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好与坏”。

  英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她的童年是精彩的,因为她有一颗纯洁的心灵。从中我懂得了童年的每秒每刻都是一个人重要的段落,永远是我们心底最美的'时光。

  《我们看海去》是《城南旧事》中的第二篇小说,主人公林英子搬了新家,在她家旁边的草垛子里认识了一位陌生的男子,并成为了朋友。英子总是听他讲故事,英子一高兴便背起了从小学课本中学*的《我们看海去》,于是,便与陌生男子约定一起“看海去”。然而,小英子却不知道他们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小英子眼中的这位友好的大哥哥家境贫穷,要赡养瞎老娘,还要供自己弟弟念书,他就动起了歪念头—去各家各户偷东西,最终被巡警逮捕了。“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这种美好的愿望从此破灭了。

  当书中写到,压着石头的油布包裹,胡同里发生接二连三的盗窃案,和蹲在草垛里的陌生男子时,我就感觉有很多疑问想要解开,恨不得一下子翻到最后一页看个究竟。就在小英子知道谁是窃贼的时候,我不禁大为震惊。窃贼竟然是经常给小英子讲故事的那位和蔼可亲的哥哥。我想:现在的这位被手捆白绳子的大哥哥,与小英子结识的那位大哥哥截然不同!他原先那副说说笑笑,非常亲*人的样子,使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我们看海去》是《城南旧事》中最富有感情的一篇,这篇文章包含着林英子童年中的快乐、伤心、好奇……那份与“野孩子”踢球的快乐,发现油布包裹的好奇,得知罪犯是那位大哥哥的伤心……这就是文章里所有的情感,因为我们都有感情,也都是忘不了的。

  小英子的童年和我现在的童年都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每次都化险为夷。

  林英子就是林海音,这一篇文章就是林海音小时候的事情。我想,如果林海音小时候的事在我身上发生,那,我该多么幸福!

  我读完了《城南旧事》。这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她描写了二十年代,北京城南的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驼铃,人群,闹市僻巷都让英子感到新奇,着迷。透过主人公英子的双眼,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一篇篇以不同人物为主角的故事,将我一点点地带进了英子的童年生活。《惠安馆》里的“疯女人”,《我们看海去》里为了弟弟铤而走险的“贼”,《兰姨娘》里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由这些人身上发生的无数悲或喜的故事,构成了英子灿烂的童年.

  在《我们去看海》这一章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回味。英子认识了草地里的人,在两人交流时,那人几次问英子觉得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年幼的英子回答:“我不懂什么是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 英子虽然回答不上来,但给那人背了《我们看海去》。然而,那人因偷窃被抓住了,英子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不知情的妈妈还教她:将来长大后就用今天的事写一本书,说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但是,英子很坚决的拒绝了。年仅七岁的英子,用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们:“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好与坏”。

  英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她的童年是精彩的,因为她有一颗纯洁的心灵。从中我懂得了童年的每秒每刻都是一个人重要的段落,永远是我们心底最美的时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