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1-09 00:00:00 读后感,数学

好玩数学读后感1

  92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第x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对少年儿童说:“数学好玩”。这话让很多同仁费解,其实数学并不是如同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要么是枯燥的`;要么是深奥的;或者是晦涩的。其实数学的玩是“寓教于乐”不是单纯的玩,玩是“催化剂”,“催化剂”是不参加化学反应的,但是“催化剂”能使化学反应顺利地进行。怎样让数学好玩呢?

  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幼儿园常做的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一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做游戏、讲故事,还可以开展“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学*竞赛活动,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不断的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大量事实表明,竞赛是激发学生学*的有效手段。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的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玩”!

好玩数学读后感2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好玩的数学》里面讲了许多关于数学的故事,其中一篇是拉拉的重量。

  故事说的是:米奇爷爷家里养了不少小动物,每只小动物都有自己拿手的本领。

  有一只胖胖的喜欢晒太阳的猫――拉拉、一只对什么事都很好奇的小泰迪还有一群小鸡小鸭……

  米奇每次来爷爷家,都会开心地摸摸这个,摸摸那个的。尤其是那只小猫咪拉拉,米奇抱起来就不愿意放下了。米奇很想把它抱回家去养,可是爸爸却不同意,他怕小猫抓伤了米奇。

  爷爷见他很喜欢,就说:“米奇,爷爷给你出道数学题,你要是答对了,爷爷就说服你爸爸,把拉拉带回去养,怎么样?”

  “好呀好呀,谢谢爷爷!”米奇高兴极了。拉拉这时候也抬起头“喵”了一声,好像很赞同一样。问题是这样的:拉拉的重量十12只鸡的重量=10只鸭的重量,8只鸭的重量=16只鸡的重量,拉拉的.重量=几只鸭的重量,拉拉的重量=几只鸡的重量?

  米奇面对着这一长串的问题,皱紧了眉头。

  不过他还是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最后也如愿以偿的抱走了拉拉。

  原来他是这样算的:8只鸭的重量=16只鸡的重量,那么1只鸭的重量=2只鸡的重量,所以拉拉的重量+6只鸭的重量=10只鸭的重量,那么拉拉的重量就等于4只鸭,8只鸡。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没学好数学就是不可好好生活,所以我要好好学*,解决身边的所有数学问题。

好玩数学读后感3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好玩的数学》里面讲了许多关于数学的故事,其中一篇是拉拉的重量。

  故事说的是:米奇爷爷家里养了不少小动物,每只小动物都有自己拿手的本领。

  有一只胖胖的喜欢晒太阳的猫――拉拉、一只对什么事都很好奇的小泰迪还有一群小鸡小鸭……

  米奇每次来爷爷家,都会开心地摸摸这个,摸摸那个的。尤其是那只小猫咪拉拉,米奇抱起来就不愿意放下了。米奇很想把它抱回家去养,可是爸爸却不同意,他怕小猫抓伤了米奇。

  爷爷见他很喜欢,就说:“米奇,爷爷给你出道数学题,你要是答对了,爷爷就说服你爸爸,把拉拉带回去养,怎么样?”

  “好呀好呀,谢谢爷爷!”米奇高兴极了。拉拉这时候也抬起头“喵”了一声,好像很赞同一样。问题是这样的:拉拉的.重量十12只鸡的重量=10只鸭的重量,8只鸭的重量=16只鸡的重量,拉拉的重量=几只鸭的重量,拉拉的重量=几只鸡的重量?

  米奇面对着这一长串的问题,皱紧了眉头。

  不过他还是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最后也如愿以偿的抱走了拉拉。

  原来他是这样算的:8只鸭的重量=16只鸡的重量,那么1只鸭的重量=2只鸡的重量,所以拉拉的重量+6只鸭的重量=10只鸭的重量,那么拉拉的重量就等于4只鸭,8只鸡。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没学好数学就是不可好好生活,所以我要好好学*,解决身边的所有数学问题。


好玩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好玩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 (菁华5篇)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1

  说实话,教了二十多年小学数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和那些***数字打交道,有时真觉得数学很乏味的,但作为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总是想方设法挖掘数学的有趣之处,有时真的是绞尽脑汁。放假前到校长室借书时,看到《有趣的数学(第1集)》一书,顿觉眼前一亮,便毫不犹豫的借了来,书拿来一看,作者是韩国的,太陌生了,于是先上网查了一下作者的相关资料,一查才知道,作者李光延博士是韩国著名的数学教授,一直致力于向普通大众普及数学知识,展示数学的`魅力和数学的美。《有趣的数学》有两集(我借的是第1集),在韩国非常畅销,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走进数学殿堂。这么有诱惑力的书,一定要好好读读。

  读完全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原来数学并不是那么枯燥、单调、乏味的,也可以充满诗情画意,整本书的内容就像简介中说的一样“融会古今、大气磅礡,寓精微的数学道理于玩笑幽默之间,图文并茂、趣味盎然”。《有趣的数学(第1集)》有趣又简单,任何知识层面的人都可以阅读,虽然是按数学发展的历史编写的,但不一定非得从头读起,无论阅读哪一部分都可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以及了解与数学有关的故事,特别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引用《有趣的数学》中与讲课内容相关的简单的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

  本书诠释“什么是数学”时,讲的第一个小故事是:有两名罪犯,一名是数学教授,另一名是教授的学生,他们都因做了坏事犯了罪,被判死刑。当时法律规定,临刑前可以满足除免死以外的任何一个要求。死刑执行官先问教授有什么要求,教授说:“我的最后要求是为那个学生讲一节数学课。”执行官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执行官又问教授的学生有什么要求,学生深思了一会儿说:

  “我的最后要求是在教授讲课前杀了我。”执行官也答应了他的要求。随后,执行官犯了难:答应教授的要求,就得先给那名学生上课;答应学生的要求,在教授上课前就得处死学生。最终,教授和学生都没有被处死。

  这个故事可以唤起厌学学生的兴趣,使他感受到数学在危急时刻还能挽救人的生命,足可见数学是一门多么了不起的学科。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明白,面对一个新问题时,要善于深入思考,要向故事中教授的学生学*,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作深入思考,以便于作出正确的选择。

  当课堂上遇到特别爱提无用问题的学生时,可以给他讲讲这则故事:某一数学老师总是因为一名学生的不断提问而不能进行正常教学,一天,这位老师做了一个决定,走进教室后对那位学生说:“每堂课总是因为你而影响上课,从今往后,每堂课只允许你提两个问题。”于是,这名学生问道:“只能提两个问题吗?”老师回答说:“现在还剩一个问题了。”不用说教,不用批评,用一个风趣的小故事,使学生明白了课堂不能乱发问,要想好了再说,提有用的问题的道理。

  书中像这样的故事很多,如:生物学家、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等人去非洲旅行时看到一群斑马,他们作出不同的反映的故事;工程师、物理学家、数学家遇到一起火灾时的不同做法的故事,等等。我们都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爱上数学。

  通过读这本书,也让我对数学史上一些重要的数学家,如阿贝尔和伽罗华、笛卡儿、高斯、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拉、欧几里得、牛顿、费尔马等等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增长了自己的数学课外知识,使自己能更好的教好数学。正如书中所说的:“对自己所做的事要竭尽全力,而且知道自己在做什”。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2

  我今天看了一本书,叫《好玩的数学》。这本书可好看了,有许多魔术。我这个人向来就喜欢数学,这本书更是引人入胜。像拓扑变换呀,间隔相等哪,钟面猜心术什么的,原本乱糟糟谁也听不懂的怪东西都被它用深入浅出的手法,一个一个写得生动传神。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你在集体活动中受欢迎。里面的一些数学魔术,不明底细的人常常会把它当作玩命。有机会表演,在场的人一定会拍手叫好。若是在联欢晚会上露一手,大家不羡慕你才怪呢!《好玩的数学》的确是一本有趣而长知识的书,真好。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3

  最*,学校组织全校同学开展读书节活动。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我读到了一本让我在欢乐中学*的好书——《数学真好玩》。

  这是一本能让人十分钟爱上的数学书字。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行字。书中以作者的弟弟菲洛和爷爷为主角,通过爷爷生动风趣的一个个故事,带领我们和菲洛一起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

  这本书看似其貌不扬,但读起来却让人爱不释手。*常被看得复杂和繁琐的数字,被书中幽默的对话、生动的例子,充满意大利风情的插图,欢快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作者的笔下,好奇的弟弟总是不断地向爷爷提出问题,而教龄40年的爷爷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讲解。

  书中的爷爷慈祥和蔼,弟弟菲洛聪明淘气,所有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都在爷孙两人的对话中展现出来,变得亲切易懂,你会发现,数学并不仅仅是数字、公式、例题,它还是历史、趣味和生活道理,原来数学这么好玩、如此简单!

  当然,书中最令我喜爱的,还是正文前面的那些标题。我不喜欢那些故弄玄虚的标题,一看到那样的标题,我阅读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而《数学真好玩》这本书,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就比如肚脐的位置恰倒好处这个标题,一见到它,我的心里就产生了一个大大的悬念。恰到什么好处?为什么恰到好处?急切地催使我继续看下去。

  可相反的,如果把这个标题改为黄金比例或0.618的比例,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文章会显得呆板、无趣,就更加谈不上什么生动形象了,而这些也正是我从这本书的阅读中获取的最大收获。

  同学们,这是一本让人10分钟就爱上数学的神奇之书,就在此书中,你会和菲洛一起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趣味数学学*方法,认识数学的奇妙与乐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变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达人。让我们一同跟随爷爷和菲洛在数学世界中探险,体验一段快乐而充实的数学之旅吧!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4

  数学的神奇之处,有时候靠老师讲是讲解不出来的,要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会。“莫比乌斯带”是数学课本上的一个探索活动,简单讲解了操作过程,因为不是重点内容,所以我并没有带着学生们去研究过,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试着操作一下”。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也有做出来的同学兴奋的拿给我看,但我并没有适时进行引导)。

  通过华老师,再一次见到了“莫比乌斯带”,这回我专门去百度了一下。现在资源这么多,只要想学,真的很方便。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也就是说,它的曲面从两个减少到只有一个)。

  拿一张白的长纸条,把一面涂成黑色,然后把其中一端扭转180°,就成为一个莫比乌斯带。用剪刀沿纸带的中央把它剪开。纸带不仅没有一分为二,反而剪出一个两倍长的纸圈。新得到的这个较长的纸圈,本身却是一个双侧曲面,它的两条边界自身虽不打结,但却相互套在一起。把上述纸圈,再一次沿中线剪开,这回可真的一分为二了,得到的是两条互相套着的纸圈,而原先的两条边界,则分别包含于两条纸圈之中,只是每条纸圈本身并不打结罢了。

  相反,拿一张白的长纸条,把一面涂成黑色,把其中一端360度翻一个身,粘成一个双侧曲面。用剪刀沿纸带的中央把它剪开。纸带不仅没有一分为二,反而剪出两个环套环的双侧曲面。

  在这节课中,华老师以变魔术引入,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去探索奥秘。在每个环节中,华老师还创设了让学生们拧一拧、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动脑想象,动手操作,学会将长方形的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进而经历其出乎意料的变化过程,在其“魔术般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宽数学视野。让孩子们感到数学不仅好玩,还好用,激发了孩子们学好数学的兴趣。“单侧曲面”、“双侧曲面”、“莫比乌斯”这些枯燥的数学术语也在玩中让学生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一节有意思的数学课就这样结束了,让人回味无穷,上了这节数学课还想上下一节数学课。华老师用心去备每一节的数学课,他的课堂充满了智慧。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5

  你们知道吗?数学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总是在不经意间偷偷潜入我们的大脑,引领我们走入一个绮丽而充满遐想的未知世界!

  有一次我看见了一本书叫《好玩的数学》我就很好奇,翻开了第一页,第一页的主题是“神童”小叮当:周末的天气很晴朗,小叮当和妈妈来到了表妹嘟嘟家做客。他们刚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有大大的烧鸡、新鲜的水果……

  表妹嘟嘟做在沙发上手里拿着笔,不知道在研究什么,他似乎对这些美食一点兴趣都没有“嘟嘟表哥来了,快来打个招呼”姑妈走过去,对嘟嘟说道“表哥好!”嘟嘟头也没有抬,说了一句话,继续摆弄着手中的纸和笔。小叮当凑过去一看,原来嘟嘟正在那里研究一道数学题,这道题是:2001+2002+2003+2004+2005=?“10015!”小叮当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1006+1016+1026+1036+1046=?”嘟嘟接着问道。“5130!”小叮当半分钟不到就说出了答案。嘟嘟件小叮当算的这么快这么准在边上欢呼起来:“表哥,你真是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其实小叮当是这样算的:2001+2002+2003+2004+2005中的.每个数之间相差1可以转化为2000×5+1+2+3+4+5的形式;1006+1016+1026+1036+1046中美两个数之间相差10,可以转化为1006×5+10+20+30+40的形式。

  原来这种算式中是有规律的,小叮当真是太聪明了!我遇到这种形式也会这样算的,数学老师曾经说过这种方式叫“简便方式”。


好玩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1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好玩的数学》里面讲了许多关于数学的`故事,其中一篇是拉拉的重量。

  故事说的是:米奇爷爷家里养了不少小动物,每只小动物都有自己拿手的本领。

  有一只胖胖的喜欢晒太阳的猫――拉拉、一只对什么事都很好奇的小泰迪还有一群小鸡小鸭……

  米奇每次来爷爷家,都会开心地摸摸这个,摸摸那个的。尤其是那只小猫咪拉拉,米奇抱起来就不愿意放下了。米奇很想把它抱回家去养,可是爸爸却不同意,他怕小猫抓伤了米奇。

  爷爷见他很喜欢,就说:“米奇,爷爷给你出道数学题,你要是答对了,爷爷就说服你爸爸,把拉拉带回去养,怎么样?”

  “好呀好呀,谢谢爷爷!”米奇高兴极了。拉拉这时候也抬起头“喵”了一声,好像很赞同一样。问题是这样的:拉拉的重量十12只鸡的重量=10只鸭的重量,8只鸭的重量=16只鸡的重量,拉拉的重量=几只鸭的重量,拉拉的重量=几只鸡的重量?

  米奇面对着这一长串的问题,皱紧了眉头。

  不过他还是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最后也如愿以偿的抱走了拉拉。

  原来他是这样算的:8只鸭的重量=16只鸡的重量,那么1只鸭的重量=2只鸡的重量,所以拉拉的重量+6只鸭的重量=10只鸭的重量,那么拉拉的重量就等于4只鸭,8只鸡。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没学好数学就是不可好好生活,所以我要好好学*,解决身边的所有数学问题。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2

  我今天看了一本书,叫《数学真好玩》。这本书可好看了,有许多魔术。我这个人向来就喜欢数学,这本书更是引人入胜。像拓扑变换呀,间隔相等哪,钟面猜心术什么的,原本乱糟糟谁也听不懂的怪东西都被它用深入浅出的手法,一个一个写得生动传神。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你在集体活动中受欢迎。里面的一些数学魔术,不明底细的人常常会把它当作玩命。有机会表演,在场的人一定会拍手叫好。若是在联欢晚会上露一手,大家不羡慕你才怪呢!《数学真好玩》的确是一本有趣而长知识的书,真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不信?今天发生的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下午,妈妈给我二十元钱叫我到超市去买一瓶酱油和一瓶蜂蜜。到超市后,我首先挑选了一瓶“豆亨”牌酱油,需要4.40元。接着,我去买蜂蜜,钱够的只有两种,第一种有8.60元,还有一种只要8.40元。我想:“第一种的六角和酱油的四角可以凑成一元,比较好计算,而且,第一种比第二种贵两角,说明质量也是第一种好。”

  于是,我拿起第一种蜂蜜和酱油,到收银台付了钱,拿着找回的7元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晚上,小伙伴们请我去滑冰,我爽快地答应了。我想:“今天我要带巧克力去,大家一起*均分了吃。”带几颗好呢?我想了想,就带十二颗。如果来二个,12÷2=6,可以*均分;如果来三个人,12÷3=4,可以*均分……照这样计算,来1、2、3、4、6、12个小朋友都能*均分。于是,我拿起十二颗巧克力出门滑冰去了。果然,来了三个人,我给每人分了四颗巧克力,正好分完。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可得不到它!数学真好玩呀。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3

  你们知道吗?数学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总是在不经意间偷偷潜入我们的大脑,引领我们走入一个绮丽而充满遐想的未知世界!

  有一次我看见了一本书叫《好玩的数学》我就很好奇,翻开了第一页,第一页的主题是“神童”小叮当:周末的天气很晴朗,小叮当和妈妈来到了表妹嘟嘟家做客。他们刚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有大大的烧鸡、新鲜的水果……

  表妹嘟嘟做在沙发上手里拿着笔,不知道在研究什么,他似乎对这些美食一点兴趣都没有“嘟嘟表哥来了,快来打个招呼”姑妈走过去,对嘟嘟说道“表哥好!”嘟嘟头也没有抬,说了一句话,继续摆弄着手中的纸和笔。小叮当凑过去一看,原来嘟嘟正在那里研究一道数学题,这道题是:2001+2002+2003+2004+2005=?“10015!”小叮当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1006+1016+1026+1036+1046=?”嘟嘟接着问道。“5130!”小叮当半分钟不到就说出了答案。嘟嘟件小叮当算的这么快这么准在边上欢呼起来:“表哥,你真是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其实小叮当是这样算的:2001+2002+2003+2004+2005中的每个数之间相差1可以转化为2000×5+1+2+3+4+5的形式;1006+1016+1026+1036+1046中美两个数之间相差10,可以转化为1006×5+10+20+30+40的形式。

  原来这种算式中是有规律的,小叮当真是太聪明了!我遇到这种形式也会这样算的,数学老师曾经说过这种方式叫“简便方式”。


好玩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数学真好玩读后感 (菁华3篇)

数学真好玩读后感1

  最*,学校组织全校同学开展“读书节”活动。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我读到了一本让我在欢乐中学*的好书——《数学真好玩》。

  “这是一本能让人十分钟爱上的数学书”字。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行字。书中以作者的弟弟菲洛和爷爷为主角,通过爷爷生动风趣的一个个故事,带领我们和菲洛一起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

  这本书看似其貌不扬,但读起来却让人爱不释手。*常被看得复杂和繁琐的数字,被书中幽默的对话、生动的例子,充满意大利风情的插图,欢快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作者的笔下,好奇的弟弟总是不断地向爷爷提出问题,而教龄40年的爷爷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讲解。

  书中的爷爷慈祥和蔼,弟弟菲洛聪明淘气,所有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都在爷孙两人的对话中展现出来,变得亲切易懂,你会发现,数学并不仅仅是数字、公式、例题,它还是历史、趣味和生活道理,原来数学这么好玩、如此简单!

  当然,书中最令我喜爱的,还是正文前面的那些标题。我不喜欢那些故弄玄虚的标题,一看到那样的标题,我阅读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而《数学真好玩》这本书,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就比如“肚脐的位置恰倒好处”这个标题,一见到它,我的心里就产生了一个大大的悬念。恰到什么好处?为什么恰到好处?急切地催使我继续看下去。

  可相反的,如果把这个标题改为“黄金比例”或“0.618的比例”,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文章会显得呆板、无趣,就更加谈不上什么生动形象了,而这些也正是我从这本书的阅读中获取的最大收获。

  同学们,这是一本让人10分钟就爱上数学的神奇之书,就在此书中,你会和菲洛一起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趣味数学学*方法,认识数学的奇妙与乐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变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达人。让我们一同跟随爷爷和菲洛在数学世界中探险,体验一段快乐而充实的数学之旅吧!

数学真好玩读后感2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不信?今天发生的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下午,妈妈给我二十元钱叫我到超市去买一瓶酱油和一瓶蜂蜜。到超市后,我首先挑选了一瓶“豆亨”牌酱油,需要4.40元。接着,我去买蜂蜜,钱够的只有两种,第一种有8.60元,还有一种只要8.40元。我想:“第一种的六角和酱油的四角可以凑成一元,比较好计算,而且,第一种比第二种贵两角,说明质量也是第一种好。”

  于是,我拿起第一种蜂蜜和酱油,到收银台付了钱,拿着找回的7元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晚上,小伙伴们请我去滑冰,我爽快地答应了。我想:“今天我要带巧克力去,大家一起*均分了吃。”带几颗好呢?我想了想,就带十二颗。如果来二个,12÷2=6,可以*均分;如果来三个人,12÷3=4,可以*均分……照这样计算,来1、2、3、4、6、12个小朋友都能*均分。于是,我拿起十二颗巧克力出门滑冰去了。果然,来了三个人,我给每人分了四颗巧克力,正好分完。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可得不到它!数学真好玩呀。

数学真好玩读后感3

  《好玩的数学》的作者是*有名的科普教授——谈祥柏,这本书也是他送给少年儿童最好的礼物。

  谈祥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从事数学科普工作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他与张景中院士,李毓佩教授一起被称为“*科普三驾马车”。谈祥柏教授还有着扎实的古文功底与非常渊博的文史知识,并通晓英、日、德、法以及*文等多种语言,因此谈祥柏教授写的《趣味数学》的内容妙趣横生,并且与智力的训练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深受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

  谈祥柏教授还将许多国外的'著名而且优秀教学科普作品翻译给了*所有读者,其中包括世界著名数学科普大师马丁加德纳等许多著名人物的作品。

  谈祥柏教授写的《好玩的数学》中分为许多种类,包括:数学是大花园,数学史大作坊,数学是大超市,数学是大课堂,数学是大戏台,这些内容都表达着自己含义的大题目,中题目,还有“弹子盘上的数学”中有的小题目……还有许多有趣的题目和有趣的内容,只有有趣的题目才是最吸引人的,因为只有题目新奇才可以吸引读者。

  同学们,听了这些你是不是也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了呢?不妨和我一起看看吧!


好玩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3篇

  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一次在某数学论坛闲逛,发现多人在谈论此书,而且评价都非常的高,想想又是和数学有关的,于是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这本书,直到真正阅读此书时,这本书已经在抽屉积尘多时。读了之后才发现收获真的是太多了。

  《什么是数学》既是为初学者也是为专家,既是为学生也是为教师,既是为哲学家也是为工程师而写的。它是一本世界著名的数学科普读物。书中搜集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珍品,给出了数学世界的一组有趣的、深入浅出的图画,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

  I·斯图尔特增写了新的一章,以新的观点阐述了数学的最新进展,叙述了四色定理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这些问题是在柯朗与罗宾写书的年代尚未解决,但现在已被解决了的。

  爱因斯坦评论说:“《什么是数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清晰的阐述。”阅读此书让我们明确知道了什么是数学?数学是对思想和方法的研究。而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时竟演变成了空洞的解题训练。这种训练虽然可以提高形式推导的能力,但却不能导致真正的理解与深入的独立思考。数学研究已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醒悟到数学教学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终极目的。阅读《什么是数学》,将对教师、学生和一般受过教育的人有一个建设性的改造,让大家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绝不是解题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注意的地方。回到我自己的教学,我想若让学生在整体上对数学有了一个认知,会让学生学起来不再觉得数学是那么枯燥和可怕。但若想像本书作者那样高屋建瓴,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中,判断出哪些是数学本质的知识,纯熟地处理有关的数学内容,还要取决于我们身为师者的数学底蕴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我们必须醒悟到数学教学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终极目的,而绝不是解题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注意的地方,这也是我今后努力地方向。

  由柯朗与罗宾合著的《什么是数学》是一本世界数学名著。初版已过60年,曾有中译本由两家出版社在约20年前出版过。可喜的是,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又出了增订版,*期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该版的中文译本。

  作为20世纪的杰出数学家,柯朗曾在当时的数学圣地———德国格丁根大学师从希尔伯特等数学巨匠。纳粹上台后,他来到美国,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柯朗研究所。关于柯朗,瑞德有一本传记《一位数学家的双城记》在我国翻译出版,里头有柯朗和同时代数学家的许多故事。单单翻翻书中的照片,当时优秀知识分子的集体形象伴随着如雷贯耳的名字跃入眼帘,足以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仰慕不已。有意思的是,格丁根那些令人生畏的数学泰斗们,都写过精彩的数学普及读物,如希尔伯特的《直观几何》、克莱因的《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外尔的《对称》以及柯朗的《什么是数学》。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高屋建瓴、厚积薄发。

  阿贝尔曾经说过,要向大师学*,而不是向大师的门徒学*。因为大师们可以引领你快速地进入正道。

  《什么是数学》一出版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爱因斯坦认为,这本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而清晰的阐述”。外尔和莫尔斯等数学大师也对之赞誉有加。《*》也肯花版面予以介绍。

  单单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内容、体裁有多种选择(选择太宽,有时既是自由也是难题),比方说,这本书既可以写成低幼读物,也可以是大块头的专著(类似闻名遐迩的布尔巴基《数学原本》之类)。柯朗选择的体裁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高级科普”。高级科普的创作难度不在于知识的专深,而在于如何保持作者与广大读者之间必要的亲和力。它既要充分体现作者自身的想法,又要兼顾那些并非专家的读者。这方面失败和成功的例子都很多。而流传几十年而不衰、今天还要请数学科普名家斯图尔特增订这一事实,就已经证明了《什么是数学》注定是一本成功的经典名著。也许将来还会有个斯图尔特2来增订哩!写到这里,笔者在想,论文的价值在于引用率,那么科普著作的生命力是否在于它出修订或增订版呢?也许这是一个不错的指标。

  除了体裁,柯朗还要面对另一个难题。20世纪的数学已经发展到了让人望洋兴叹的地步,如何在一本可以带出去郊游时随便翻翻的作品中,把这门异常发达的学科的面貌体现在读者面前呢?柯朗的做法是搜集很多数学上的“珍品”,每个方面的讲述并非深不见底,但也不是蜻蜓点水。适当地深入,然后在该结束的时候结束。这种既非盲人摸象、亦非解剖大象的方法,可以让普通读者也能粗略领悟到数学无比精巧的结构之美。这大概也是遵从了希尔伯特所倡导的数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

  柯朗为这本书煞有其事地添加了副标题———“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所谓“研究”何以谈起呢?斯图尔特为我们作了揭示。原来,在相对浅显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这样的思想骨架,即数学的`学科性。这种学科性并非某些人的自由创造,为抽象而抽象;但也不是完全从实物出发,尽管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途广泛。数学就跟植物学或天文学一样,学科性固有的“节律”促使它向前发展,而我们的职责是履行这种学科性。比如植物学家发现一个新物种、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的恒星,就要记录下来,不记录才是不称职。如果碰巧这一新物种对人类战胜癌魔具有重大意义,那么这个植物学家保不定会得诺贝尔奖;如果这种植物对于人类没什么用处,植物学家可能顶多在百科全书中简略提及。而一开始就质问这种知识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那就背离了学科固有的原则,乃是彻头彻尾的无知和错误。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价值不大的,什么该淘汰,这应由历史而不是人为决定。希尔伯特尽管谨慎地提出了23个问题,但他也同时警告说,预先去判断一个问题的价值往往是不可能的。现在看来,这些问题中有一部分之价值在数学发展史上确实没有当初想像的那么大。庞加莱说过,“要想预见数学的未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它的历史与现状。”《什么是数学》选择了一些有价值的领域,这些领域都是发展成熟的,并且也是引人入胜的。

  《什么是数学》的内容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数学的三大版块———代数、几何和分析按章依次加以阐述。作者也注意到不同章节适当的衔接。全书从自然数谈起,然后引申到数论和数系的扩充,直到集合这个最一般的客体。第三章又转入几何作图,并与数域代数联系在一起。接下来的两章,作者从射影几何、非欧几何一直谈到拓扑学。最后三章重点阐述微积分及其应用。

  数学或相关学科的重大问题,一直是发展数学理论的源泉和刺激。问题的重要性不在于难易程度,也不在于是否“高等”。通过穿插书中的一个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活生生的数学研究过程。就拿解代数方程来说吧。由于提升了次数,便与几何作图联系起来,最终的发现是丰厚的:一是复数和代数基本定理的提出;二是群论的发明。另一方面,提升方程的元数,则导致矩阵、线性空间的概念,最终与群也有关系。单单一个解方程就搞出那么多名堂!

  微积分是一个与代数方程有较大差异的领域,亦始终由一些有趣问题而触发。这些问题更多地来自物理,最著名的是最速降线、三体问题和关于肥皂膜张成极小曲面的普拉托问题;也有纯数学问题,如四色问题。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问题,使得数学家将微积分拓展到微分方程、变分法、拓扑学和微分动力系统等重要分支。作者还加入了不少著名的“初等极值问题”,如等周问题、光路三角形、最短网络等。不仅增加了可读性,而且强调了这些历史名题对数学发展不可磨灭的功勋。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最终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解题本领,而是强化理论武器,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更广的视野。所以数学家不是工程师,整部数学史是数学家找问题,而不是问题找数学家。工程师、医师总希望问题少点好,而数学家恰恰相反。书中对问题背后新概念的把握可谓丝丝入扣,读来经常有得到“提升”的感觉。几个世纪以来,数学家把零零碎碎的问题在根子上寻找统一的努力,无疑树立了人类理性的伟大里程碑。

  当然,柯朗没有看到数学的一些激动人心的新进展,如费马大定理、四色问题的证明,以及素数问题、纽结、分形和连续统假设等。这一切都由斯图尔特在第9章“最新进展”中做了精要而出色的介绍。

  本书的参考文献也做得相当好,推荐阅读书目肯定花费了作者很多心思。这也是一本好的科普书的特征。

  好作品要让读者常读常新。例如《西游记》,比起那些佛教典籍,太容易读懂了,但好玩的故事和浅显的文字背后,其思想上的玄妙实在不是一语、一人可以道破、穷尽的,故而历来评论绵绵不断;即便是普通读者,碰到一些社会现象,与小说中的情节做些类比,也有新的感悟。那么科学著作能否也达到同样的功效呢?至少,《什么是数学》这本书是做到了。

  今天,我们将从一系列公理开始,从自然数的产生一直说到实数理论的完善。你或许会对数学的“科学性”有一个新的认识。注意,本文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并非直接来源《什么是数学》,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什么是数学》中有关章节的一个扩展。

  自然数是数学界中最自然的数,它用来描述物体的个数,再抽象一些就是集合的元素个数。在人类文明的最早期,人们就已经很自然地用到了自然数。可以说,自然数是天然产生的,其余的一切都是从自然数出发慢慢扩展演变出来的。数学家Kronecker曾说过,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余的一切皆是人的劳作。 (God made the natural numbers; all else is the work of man.)

  随着一些数学理论的发展,我们迫切地希望对自然数本身有一个数学描述。从逻辑上看,到底什么是自然数呢?历史上对自然数的数学描述有过很多的尝试。数学家Giuseppe Peano提出了一系列用于构造自然数算术体系的公理,称为Peano公理。Peano公理认为,自然数是一堆满足以下五个条件的符号:

  1. 0是一个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a都有一个后继自然数,记作S(a);

  3.不存在后继为0的自然数;

  4.不同的自然数有不同的后继。即若a≠b,则S(a)≠S(b);

  5.如果一个自然数集合S包含0,并且集合中每一个数的后继仍在集合S中,则所有自然数都在集合S中。(这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

  形象地说,这五条公理规定了自然数是一个以0开头的单向有序链表。

  自然数的加法和乘法可以简单地使用递归的方法来定义,即对任意一个自然数a,有:

  a + 0 = a

  a + S(b) = S(a+b)

  a · 0 = 0

  a · S(b) = a + (a·b)

  其它运算可以借助加法和乘法来定义。例如,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就是乘法的逆运算,“a≤b”的意思就是存在一个自然数c使得a+c=b。交换律、结合率和分配率这几个基本性质也可以从上面的定义出发推导出来。

  Peano公理提出后,多数人认为这足以定义出自然数的运算,但Poincaré等人却开始质疑Peano算术体系的相容性:是否有可能从这些定义出发,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数学推导,最后得出0=1之类的荒谬结论?如果一系列公理可以推导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我们就说这个公理体系是不相容的。Hilbert的23个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问,能否证明Peano算术体系是相容的。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争议。

  在数学发展史上,引进负数的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我们希望当a

  (a-b) + (c-d) = (a+c) – (b+d)

  (a-b) · (c-d) = (ac + bd) – (ad + bc)

  我们可以非常自然地把上面的规则扩展到a=b,符号(a-b)描述的是一个自然数;如果a

  生活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够分”、“不够除”一类的情况。三个人分六个饼,一个人两个饼;但要是三个人分五个饼咋办?此时,一种存在于两个相邻整数之间的数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为了更好地表述这种问题,我们用一个符号a/b来表示b个单位的消费者均分a个单位的物资。真正对数学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步骤是把由两个数构成的符号a/b当成一个数来看待,并且定义一套它所服从的运算规则。借助“分饼”这类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整数a, b, c,有(ac)/(bc)=a/b,并且(a/b)+(c/d) = (ad+bc)/(bd), (a/b)·(c/d)=(ac)/(bd)。为了让新的数能够用于度量长度、体积、质量,这种定义是必要的。但在数学历史上,数学家们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意识到:从逻辑上看,新的符号的运算规则只是我们的定义,它是不能被“证明”的,没有任何理由要求我们必须这么做。正如我们定义0的阶乘是1一样,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让排列数A(n,n)仍然有意义并且符合原有的运算法则,但我们绝对不能“证明”出0!=1来。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定义(a/b) + (c/d) = (a+c)/(b+d),它仍然满足基本的算术规律;虽然在我们看来,这种定义所导出的结果非常之荒谬,但没有任何规定强制我们不能这么定义。只要与原来的公理和定义没有冲突,这种定义也是允许的,它不过是一个不适用于度量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物理量的、不被我们熟知和使用的、另一种新的算术体系罢了。

  我们称所有形如a/b的数叫做有理数。有理数的出现让整个数系变得更加完整,四则运算在有理数的范围内是“封闭”的了,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有理数之间加、减、乘、除的结果还是有理数,可以没有限制地进行下去。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似乎不大可能再得到一个“在有理数之外”的数了。

  当我们的数系扩展到有理数时,整个数系还出现了一个本质上的变化,这使我们更加相信数系的扩展已经到头了。我们说,有理数在数轴上是“稠密”的,任何两个有理数之间都有其它的有理数(比如它们俩的算术*均值)。事实上,在数轴上不管多么小的一段区间内,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有理数(分母m足够大时,总有一个时刻1/m要比区间长度小,此时该区间内至少会出现一个分母为m的有理数)。这就使得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有理数已经完整地覆盖了整个数轴,所有的数都可以表示成a/b的形式。

  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数竟然不能覆盖整个数轴;除了形如a/b的数以外,数轴上竟然还有其它的数!这是早期希腊数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那时,古希腊人证明了,不存在一个数a/b,使得其*方恰好等于2。*方之后等于2的数不是没有(可以用二分法找出这个数),只是它不能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罢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根号2不是有理数。你可以在这里看到至少5种证明根号2不能表示成整数与整数之比的方法。根号2这种数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没有实际意义的数,从几何上看它等于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我们现有的数竟然无法表达出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这样一个简单的物理量!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我们的数系再次进行扩展,使其能够包含所有可能出现的量。我们把所有能写成整数或整数之比的数叫做“有理数”,而数轴上其它的数就叫做“无理数”。它们合在一起就是“实数”,代表了数轴上的每一个点。

  其实,构造一个无理数远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可以非常轻易地构造出一个无理数,从而说明无理数的存在性。把所有自然数串起来写在一起所得到的Champernowne常数0.12345678910111213141516…显然是个无理数。考虑用试除法把有理数展开成小数形式的过程,由于余数的值只有有限多种情况,某个时刻除出来的余数必然会与前面重复,因此其结果必然是一个循环小数;而Champernowne常数显然不是一个循环小数(不管你宣称它的循环节是什么,我都可以构造一个充分长的数字串,使得你的循环节中的某个数字根本没在串中出现,并且显然这个串将在Champernowne常数中出现无穷多次)。这个例子说明,数轴上还存在有大量的无理数,带根号的数只占无理数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这个例子还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无理数都像pi一样可以用来测试人的记忆力和Geek程度。

  在定义无理数的运算法则中,我们再次遇到了本文开头介绍自然数时所面临的问题:究竟什么是无理数?无理数的运算该如何定义?长期以来,数学家们一直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惑。19世纪中期,德国数学家Richard Dedekind提出了Dedekind分割,巧妙地定义了无理数的运算,使实数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此之前,我们一直是用有序数对来定义一种新的数,并定义出有序数对之间的等价关系和运算法则。但Champernowne常数这种让人无语的无理数的存在使得这种方法能继续用于无理数的定义的希望变得相当渺茫。Dedekind不是用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数组来定义无理数,而是用全体有理数的一个分割来定义无理数。我们把全体有理数分成两个集合A和B,使得A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比B中的所有元素小。显然,满足这个条件的有理数分割有且仅有以下三种情况:

  1. A中有一个最大的元素a。例如,定义A是所有小于等于1的有理数,B是所有大于1的有理数。

  2. B中有一个最小的元素b。例如,定义A是所有小于1的有理数,B是所有大于等于1的有理数。

  3. A中没有最大的元素,且B中没有最小的元素。例如,A由0、所有负有理数和所有*方后小于2的正有理数组成,B由所有*方后大于2的正有理数组成。每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这个分割描述了一个无理数。

  注意,“A中有最大元素a且B中有最小元素b”这一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将违背有理数的稠密性。a和b都是有理数,它们之间一定存在其它的有理数,而这些有理数既不属于集合A,也不属于集合B,因此不是一个分割。

  为什么每一种情况3都描述了一个确定的无理数呢?其实这非常的形象。由于A里面没有最大的元素,因此我们可以永不停息地从A里面取出越来越大的数;同样地,我们也可以不断从B里面取出越来越小的数。这两边的数将越来越靠*,它们中间夹着的那段区间将越来越小,其极限就是数轴上的一个确定的点,这个点大于所有A里的数且小于所有B里的数。但集合A和B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有理数,因此这个极限一定是一个无理数。因此从本质上看,Dedekind分割的实质就是用一系列的有理数来逼*某个无理数。


好玩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数学西游记》读后感3篇

  暑假里,我看了李毓佩写的《数学西游记》这本书,特别有趣。我很喜欢书里的主人翁——酷酷猴。

  酷酷猴是一只小猕猴,它聪明过人,身手敏捷,它的数学也特别好,解题思路独特,计算速度极快,所以大家都叫它酷酷猴。

  一天,有几只蚊子精正追着猪八戒,猪八戒大声喊道:“大师兄救命,”被正在树林散步的酷酷猴听见了,酷酷猴拿出蚊虫喷杀剂,喷死了蚊子精。猪八戒感谢了酷酷猴的救命之恩。过了一会儿,猪八戒打了哈欠犯了困,可是猪八戒却不敢睡,他怕睡着了就会打呼噜。妖精听到了会来吃它,这时,猪八戒在地上画了一个4×4的`方阵。酷酷猴问:“你这方阵有魔力吗?”然后,酷酷猴靠自己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了四名卫兵守住了方阵,帮助猪八戒解决了难题,这就是书中的“卫兵排阵,”是不是很有趣?

  《数学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等人物,本来就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再加上李毓佩把数学故事也融入了其中,这让我们更快、更生动的去了解数学,爱上数学。

  我要为大家带来一本十分有趣的书——趣味数学魔术。他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和魔术向我们展示了数学有多么神奇,让我们有兴致地学*数学,从不枯燥乏味。这本书让人不禁赞叹数学的博大精深。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一天,作者去了一家大演院看魔术,一走进去就看见一个13岁小男孩出现舞台上、,他的助手飞快地潜入观众*,拿起观众的物品,提问舞台上的小男孩,结果小男孩在既远又昏暗的环境下毫不犹疑一一回答正确,观众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和热烈的欢呼声。作者非常惊讶,原来这一切奥秘来自简单的“数字”。

  魔术师是利用了数字来暗示某一个物体,达到“神奇魔幻”的效果。如:“1”代表手提包;“2”代表烟;“3”代表铜币等等。书中还说道“非凡的记忆”也是通过数字给单词编号......还有一个魔术:请一个伙伴拿着一枚多米诺骨牌比如它是6/3,请他以这组里的某个数字乘以2,加7,再乘以5,再让他以另外一个数相加,让他报出答案,拿这个减去15,你发现了什么?自己算算看!什么?想知道原理?自己把书买来看吧!

  我要为大家带来一本十分有趣的书——趣味数学魔术。他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和魔术向我们展示了数学有多么神奇,让我们有兴致地学*数学,从不枯燥乏味。这本书让人不禁赞叹数学的博大精深。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一天,作者去了一家大演院看魔术,一走进去就看见一个13岁小男孩出现舞台上、,他的助手飞快地潜入观众*,拿起观众的物品,提问舞台上的小男孩,结果小男孩在既远又昏暗的环境下毫不犹疑一一回答正确,观众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和热烈的`欢呼声。作者非常惊讶,原来这一切奥秘来自简单的“数字”。

  魔术师是利用了数字来暗示某一个物体,达到“神奇魔幻”的效果。如:“1”代表手提包;“2”代表烟;“3”代表铜币等等。书中还说道“非凡的记忆”也是通过数字给单词编号……还有一个魔术:请一个伙伴拿着一枚多米诺骨牌比如它是6/3,请他以这组里的某个数字乘以2,加7,再乘以5,再让他以另外一个数相加,让他报出答案,拿这个减去15,你发现了什么?自己算算看!什么?想知道原理?自己把书买来看吧!


好玩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数学书的读后感 (菁华3篇)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到市大众书局,向我推荐了《趣味数学》这本书,刚看到书名我想又是一本辅导类书,有什么好看的。妈妈建议我先看一看再说,读着读着我就被书的内容吸引住了,书的内容真的很有趣,难怪叫趣味数学。

  这本书用很多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介绍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故事,如摆树叶、军事游戏、填幻方到从幻方中寻找“和”为已知的四维数组、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每一次数学活动都是培养思维能力、想象力、实践力的最好课外训练。它寓教于乐,是对我们小学生进行有趣的、益智训练的好书。

  假期中我一有空就拿出来读,书里的很多游戏都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合作完成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爱。现在我已经迷上了《趣味数学》,和它成为好朋友了,《趣味数学》真的是太有趣了。

  去年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要命的数学》。一开始,我就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的书名很特别。说心里话,原来我不是特别喜欢数学,有时也觉得数学很"要命".正是一股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这本书……

  哈,没想到一读才发现,这本书还真好看!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短小而精彩、刺激的故事。像有这样一个故事——1927年4月的一天晚上,美国芝加哥上主街的一家饭馆里,美国最大社会头目不会数学,但又不愿意对半分付饭钱,就跟别人打了一架,所有的人都死了。瞧,数学会"要人命"吧。

  还有个令人称奇的故事。数学家泰格为坎索上校办了17件事,并索要了一笔奇怪的报酬:办了第一件事要1便士,办了第二件事要2便士,每办完一件就加倍增加。可是坎索上校是个数学白痴,他竞同意了——天哪!最终他要付给泰格1310英镑71便士。所以说,学好数学很有帮助,至少能让自己明白要该花多少钱。看来,以后我要好好学数学才行。

  这本书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个故事都是那么有趣。在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慢慢喜欢上了数学。

  当然,这本书还帮助我学会了一些计算的方法。如怎样快速计算大数等,对我很有用处。还有很多的解题技巧,能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题做对。我不禁又想起一次数学考试来。在考试前,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解答一般奥数题都通行的"钥匙",那就是举一反三。但我当时根本没有当回事。因为我觉得,学数学就是要背定理,记住了定理不就是举一反三吗?结果,我那次数学只考了91.5分。事后我十分后悔。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看来,学数学光背定理是不正确的,只有举一反三,思维开阔,才能真正学好。

  其实,做什么事情都要这样,单单靠一种办法是不行的。有时需要我们发散思维,多开动脑筋,多想出几种办法来,打破传统,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其中最有效的一种,达到最佳效果。写作文也是如此。要是光靠死记原来的写作原理,曹雪芹就不可写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把历年来的所有传统方法都打破了。

  我喜欢这本书,它带给我的不只是学好数学的办法,更给了我学*其他知识和做人、做事的一些理念。

  第一次看到书名《印度数学》,和封面上的小标题—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学课。我就在想,印度数学?它和我们学的数学有什么不一样么?数学还有不同的?“最神奇的数学”,为什么神奇?神奇在哪?难道不用加减乘除?带着满心的疑问,我翻开了书。

  书里讲的也是加减乘除,那神奇在哪呢?它的神奇就在它算式的算法。咦?难道不是按个位,十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吗?没错,印度数学的计算方法还真不是这样,不信?我举个例子吧。比如两位数减两位数:92-43,它的计算方式是把92分成90+2,43分成50-7,再从高到低计算,整数相减,个位相加。

  我最喜欢的是“结网计数”这篇,因为它完全是用画图来计数。

  书里还有许多计算方法是我看不明白的,比如面积计算法,一元一次和两元一次的计算。

  果然,印度数学的这些计算方法和我们学的很不同,但是真的很有趣。我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数学还有这样的啊。


好玩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7)

——数学小故事读后感 (菁华3篇)

  放假前老师推荐我们看《李毓佩数学童话集》,拿到这本书我就看了起来,书中的故事非常有趣,我一口气看了好几个故事。妈妈认为我这样看效果不好,于是我们定了个计划,每天看2、3个小故事,然后我和妈妈一起玩书中的游戏。没想到数学也会这么有趣。

  我喜欢数学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它们都爱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我喜欢《一石二鸟除坏蛋》这个故事里的巧填数字。原来做这种谜题,一定要找到关键数字,这个关键数字一定是特殊位置:中央或顶点。

  只有喜欢数学、爱上数学、才能学好数学。——题记

  第一次看到《数学故事》是在我妈妈的书架上,那时候我被一些数学题难住,心烦意乱。妈妈看我这样,便把这本书送给了我,让我好好读完它。不知为什么,我一翻开书,那颗浮躁的心便沉静下来,开始了在数学海洋里的.遨游。

  有的人说数学很难、很枯燥,我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可看完《数学故事》后,我发现,数学是多么有趣啊!这本书的故事精彩,语言通顺易懂,版式生动活泼,把一些理念设计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把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放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原先对数学不怎么感冒的我,立马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数学是什么?——“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康托尔这样说道。数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灵敏的学科,它不仅能让我们尝到知识,而且还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完美,所以我们应该喜欢数学。所以,我们更不应该把它当做敌人,而是要把它当做朋友,当成一门艺术,只有真正的喜欢数学,真正的爱上数学,我们才能把数学学好。

  《数学故事》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会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神奇的世界,它会让我们爱上数学,打开它,我们就会打开数学知识的大门。

  在*时的日常教学中,无论老师、学生、家长都似乎认为现在的初中数学要求比较高,很多知识如:解方程、二次函数等费了很大精力去学,在日常生活中却基本不派用场,而且除了像自己这样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工作的人外,大部分人学校出来没几年就全忘光了。就连我自己也有非常深的体会,不要说大学里的高等数学,就连高中学的那些初等数学的知识,如三角函数变形,双曲线、椭圆等的知识,由于初中教学中用不着,基本都忘光了。在一次次地面对学生疑问:“数学真枯燥,学数学有什么用?”时,除了非常功利告诉学生“中考需要”,我几乎都不能给出一条让学生信服的理由。

  我知道这是我自己在数学专业的研究这一块上知识过于缺乏导致的,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我非常希望在数学专业知识方面能有所提高.那些高深的数学理论的研究实在提不起我的兴趣,还好,我在图书馆看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授郑英元的《邮票上的数学故事》一书,我如获至宝,这本书图文并茂,阅读性很强,谈不上数学专业书籍,却是一本集数学知识与集邮知识为一体的科普作品,适合学生、教师、集邮爱好者阅读。

  通过阅读此书,我更多地了解了一些数学知识在科学发展史所起的作用,加深了一些*时教学中所用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黄金分割,教材上只有线段上的黄金分割点,其实还有线段外的黄金分割点,以前只知道线段上黄金分割点的尺规作法,原来还有线段外的黄金分割点的尺规作法。由黄金分割点的做法提示,还想到了正五变形的尺规作法。再比如赵爽弦图、无理数的故事等都让我收获很多。此外,我更多地了解了多数哲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都对数学有很深的研究,且多数都是数学家,也了解了很多数学家不仅在数学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如天文学上海王星的发现,就是通过数学家先通过数学的计算,预测出可以观测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天文学家在准确的时间地点得以观测到这颗星。通过邮票上的内容也了解了不同国家、地区都通过邮票来纪念那些为人类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数学家。

  此外,我这个对集邮知识一窍不通的人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增长了很多集邮方面的知识,如:小型张、极限张、捐资邮票以及各式各样的邮戳、计费方式等。

  该书是一本浅显易懂的科普读本,却内容丰富,适合推荐给学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数学史、数学价值的了解与认同;也适合教师阅读,教师自身可以增加一些见识,还可引用其中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相关知识的兴趣,增强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我相信这样的阅读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学*数学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数学成为乐趣而不是负担,学*的效率、效果就不再是老师担心的问题了。


好玩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8)

——数学教育经典教学书籍读后感 (菁华3篇)

  在聆听了几位优秀教师的发言后,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工作室的倡议下,我购买了《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钟建林著)一书。可以说我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寒假。这本书真的不愧“经典”二字。下面我就粗略的谈谈我的读后感。

  钟会长在书中对16种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每种教学方法都从方法溯源、关联理论、典型特征、实施策略(或基本模式)、常见变式、典型案例六个方面展开。这16种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让我大开眼界,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学方法,也有我还没有运用过的教学方法,今年开学我准备尝试一番。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项目教学法”和“无痕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让我想起了去黄梅实验小学听课、学*的体验。当时还没听说过这个名字。黄梅实验小学不光是数学,所有科目都在尝试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的是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个教学方法最大的挑战是,每个小组中有学*能力强的,也有学*不太积极的学生,如果一味放手,只会造成“两极分化”。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老师对项目的精心的设计了,让所有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任务。项目教学法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为基础,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即教学进程由任务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我们三里畈小学的“三主四环”教学模式,就有一部分教学理念在借鉴“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之,“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教学方法。

  还有“无痕教学法”,这大概就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吧。无痕教育追求在看似无意、无痕的教学情境和行为中,促进学生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发展。达到这个水*的老师,肯定是“大神”了。因为这需要你在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情,将需要落实的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效结合,营造自然而然的学*氛围,让学生听你讲课很舒服。还要设计情节和意境自然流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觉到好像在玩。最后还要以适切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本书中也说到,看似“无痕”的教学背后是教师的“有心”“用心”和“尽心”。

  无痕教育可以说是在追寻一种最本真的教学境界,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是一种对教育本原的追寻。无痕教育法,就是要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遵从教育之序,营造自然愉说的学*之境。

  书中还介绍了我们经常使用的“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不过钟会长对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解还是有很多经典的细节。除此之外还详细解读了颇有技巧的“翻转数学法”和“反馈教学法”。总之这本书很值得大家一看。

  刚刚听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在想:很霸气的书名!但是,华应龙老师的名字早就如雷贯耳,他早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数学教育大师了。带着疑惑,我开始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语言灵动幽默,整本书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感悟的方式呈现,没有枯燥的教学理念,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贴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而且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的乐趣。这本书生动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索感知,特别重要的是,华老师的每一节课、每一篇文章都体现出他对学生的人性的尊重、对数学教学的尊重。

  华应龙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精益求精,他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前,反复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他和同时反复研究探讨,连睡在床上都在思考,想出新方案后还不满足,思考是否有更合情理的设计,最终,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重要性,又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的实践精神,华老师的对教学的这种*乎吹毛求疵的治学精神,不仅使他的每节课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使他成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家。

  华应龙老师说他很喜欢当堂评价学生,他举例说:“我们班42名同学,听完这节课,我欣赏39位同学的表现,会用眼睛听课,我最欣赏某甲同学,她的发言最有数学味道。她说得好是由于她肯动脑筋,能有条理地去想。”华老师说他这样评价学生的目的是想给学生树立一个数学学*的榜样。我看到这里,灵机一动,对呀,我们评价学生时能不能更具体一些,更准确一些,这样能让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以前,我评价学生只是:“你说得真完整!”“你的回答很准确!”“某某同学请你认真听讲!”等等,现在,我在课堂上开始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到位、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贴合,如:“某某同学坐姿端正,专注地看着老师,最先进入学*状态,所以,今天这节课由他喊起立!”“某某同学想出了两种解题方法,学*数学就要这样,不满足于一种方法,不满足于一次成功,只有不停下探索、追求的脚步,才会不停地进步。”“某某同学,请你专心地看着屏幕,思考这道题目!”这些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对于稍显懵懂的小学生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使我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不少。

  从华老师的书中,我感受到数学的美和魅力,我们的教学不能再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投入到数学的世界里,要让学生一步步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无穷的魅力,学生也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去探索各种数学问题,不断地追求,这才是我们作为数学老师的终极目标。

  读完全书,我为华老师对教育的深深热爱所感动,为他灵动的智慧、渊博的学识所叹服,为他对工作的负责、对学生的尊重所敬佩,他已经把自己看作了数学的代言人、教学的生命体,所以才会有“我就是数学”的宣言吧!

  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良师。我和它的相识源于我实*时候的师傅老师,她订书了这本书,看得很投入,便推荐给我看。书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小学数学教师》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认识和了解到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他们的教学中学*先进的教育手段,慢慢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实。她的百家讲坛特吸引人,教学点评忠恳,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