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致橡树读后感优秀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2-02 00:00:00 读后感

最新致橡树读后感优秀1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最新致橡树读后感优秀2

  《致橡树》可称得上是美文中的精品。这首诗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和爱情观。

  深情相对,比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爱情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真诚,高尚的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爱一个人是可以爱他到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借着对方的高枝往上爬,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欺骗对方的感情。《致橡树》远远超越了这些,它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越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着重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等。在作者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女性必须具有的。

  文章的后几句话总结了爱情,总结了真正伟大的爱情就必须具备“坚贞、忠诚、互敬”等原则。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几句甜言蜜语,也不是只爱虚表,而要“爱屋及乌”,爱他的优点,同时,也包容他的缺点,就像舒婷写的“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最新致橡树读后感优秀3

  《致橡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把这首诗写在了日记里,对诗中的每一句都曾仔细的斟酌和品味,后来常常把它默记在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诗中所体现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爱情更是感受至深。*几天,我在看央视播放的电视剧《相思树》,当这首诗被男女主人公深情朗诵的时候,让我又一次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也让我想起了很多的往事,往事不可追,但却永远珍藏在内心深处,还有往事中的他伴我在记忆的空间里飞呀飞......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最新致橡树读后感优秀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最新致橡树读后感优秀 (菁华3篇)(扩展1)

——《致橡树》读后感 (菁华5篇)

《致橡树》读后感1

  《致橡树》中,作者认为的爱情观是独立,*等,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作者眼中的他和她不仅要同甘共苦,还要精神上的融合。她用“凌霄花”象征了“攀附”,“鸟儿”象征了“痴情”,“泉源”象征了“慰藉”,“险峰象征了“陪衬”……而这些都是她否定的爱情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钟声相依。”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既然选择在一起,那必定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曾经,我问过妈妈,她和爸爸为什么会结婚,妈妈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于是就凑了个对,一开始也是性格很不适合,一直吵架,但是后来有了你,就开始慢慢体谅,慢慢相依,相互帮助。”也许爱情是陪伴,又或许爱情的最终是亲情。但无论如何,只有相依相守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北朝名歌中有一首经典“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诗中女子的痴情,鉴定的新年感人至深,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痴情是信念坚定的表现,同时也只有信念坚定了才能慢慢走下去,才能甘苦与共,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不痴情吗?“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他为了她放弃了秦罗敷,放弃了官位,放弃了母亲,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于是自挂东南枝。最后,二人共赴黄泉,合葬墓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人终算在一起了,也成就了一段佳话,萧红的生命中出现了三个男人: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萧红的命运是坎坷的,她的爱情也是坎坷的,她总是在失与得之间徘徊。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尽头时,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骆宾基比萧红小了6岁,他是崇拜萧红,爱慕萧红的,他在萧红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断的安慰萧红,给萧红最需要的关怀,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骆宾基给予萧红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在我眼中,爱情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爱情要像刘兰芝、焦仲卿那样的`信念坚定,要像爸爸妈妈那样的相互体谅相互扶持,要像骆宾基对萧红那样不断的安慰与陪伴。我不求他的思想与生命和我绑在一起,那样毕竟在自私了,只求大家都有追求,病为之努力,不求相互独立,志愿相互帮助,共同进退。

《致橡树》读后感2

  无论是看小说、看电视还是听歌曲里面总少不了有关“爱情”的字眼。“爱情”到底是什麽?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好像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它需要负责任需要从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或许这样说来不如举个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就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的是责任。只有这样相爱的两个人才会幸福才会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认为爱情首先应该建立在男女*等的基础上。两个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树》中进行否定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作者还彻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鸟儿”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我认为男女双方都有追求远大人生理想的目标不屑庸俗或不*等的爱情追求。

  然后作者将自己化作木棉与男友橡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他们身心相连共同面对人生。其实我很赞同作者强调的人的独立意识。无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事业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间彼此独立。在彼此尊重、爱慕的基础上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共同享乐。相互扶持依恋更爱对方的理想事业。

  在我心中爱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奋进的!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捷克·伦敦的小说《墨西哥人》的一些情节说明了“爱情与崇高的目的相结合能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我现在16岁属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时光。不过在这阳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满无数诱惑就好像在路旁长着美丽而有毒的蘑菇一样唯一能给我们安全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爱情不属于现在处于学*阶段的我们。我们毕竟还是少年生活的阅历毕竟不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头脑多思考未来的道路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认为应趁着短暂的青春期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更广的眼界不虚度光阴!我们若利用好这段时光待到长大**该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生活在成功和喜悦中的我们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个高中生过分地沉浸于承认的爱情之中将来也只会换来“后悔”二字!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以现在的年龄来看我估计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爱情了!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 ,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读后感3

  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出了她所赞赏的爱情观,我认为这首爱的诗歌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她不会炫耀自己的爱,更不会把自己低隐于俗世的尘埃。在她爱的人面前,不该有彼此的高傲威仪,而是不卑不亢,至纯至美。诗人希望把自己幻化成一株“木棉”,和心中的橡树比肩而立,风雨同舟。他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雾、霹雳”,也共同分享“雾霭、虹霓”。这种坚贞的爱不仅是爱他“伟大的身躯”,更是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她的这首诗是我心中的爱情绝响。*历史上描写爱情的诗数不胜数,但大多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抒己之情,《致橡树》不止把爱情停留在倾述上,更是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她是勇敢的,因为她不会因为爱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在爱人时又要尊重、爱自己,从而产生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叶相触是他们灵魂的触碰,根相依是他们身躯紧紧相拥,风雨飘摇或风景穷尽处冷暖相依,细看人生细水长流。

  《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是彼此*等的爱。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独立坚强的人格,凭自己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爱,我们将会更勇敢的享受这份爱情。我爱着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正因为我不卑不亢的爱着你,我才有勇气和你风雨同舟,追随你的一切。

《致橡树》读后感4

  曾几何时,这首舒婷的《致橡树》是那个纯真年代,我们对爱情最美好的追求。

  记得学生时代,我曾经无数次默诵和摘抄,总是渴望有那么一个和自己共担风雨,一起前行的人,他就是我的爱人。多年的风雨后,在三八节来临时,再看到这首诗歌,真是别样滋味涌向心头。不说当今的年轻人更加现实,用“高富帅、富美白”代替了当年的默默扎根土地的木棉、橡树,就单单是我们这一代而言,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贫富巨大差异面前,也形成了巨大心理落差,房姐、房叔连连曝光,奋斗几十年,买不下半间房的比比皆是,*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一,而大病无钱看也层出不穷。国家的大政方针,真的可以将人的价值观改变,现在的年轻人不再读《致橡树》,他们寻找的是富二代,是有车、有房,爱情对他们,是奢侈品,他们是悲哀的一代,那对我们这一代追求着做不攀岩、不痴情,笔直矗立在风中的木棉呢,我们追求到什么,相依的终将相依,分离的终将分离,愿意奋斗的,继续奋斗,喜欢安逸的,寻找安逸,互不打扰,依然如风中摇曳的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致橡树》读后感5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种生活信念。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


最新致橡树读后感优秀 (菁华3篇)(扩展2)

——《致橡树》读后感 (菁华5篇)

《致橡树》读后感1

  《致橡树》中,作者认为的爱情观是独立,*等,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作者眼中的他和她不仅要同甘共苦,还要精神上的融合。她用“凌霄花”象征了“攀附”,“鸟儿”象征了“痴情”,“泉源”象征了“慰藉”,“险峰象征了“陪衬”……而这些都是她否定的爱情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钟声相依。”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既然选择在一起,那必定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曾经,我问过妈妈,她和爸爸为什么会结婚,妈妈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于是就凑了个对,一开始也是性格很不适合,一直吵架,但是后来有了你,就开始慢慢体谅,慢慢相依,相互帮助。”也许爱情是陪伴,又或许爱情的最终是亲情。但无论如何,只有相依相守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北朝名歌中有一首经典“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诗中女子的痴情,鉴定的新年感人至深,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痴情是信念坚定的表现,同时也只有信念坚定了才能慢慢走下去,才能甘苦与共,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不痴情吗?“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他为了她放弃了秦罗敷,放弃了官位,放弃了母亲,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于是自挂东南枝。最后,二人共赴黄泉,合葬墓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人终算在一起了,也成就了一段佳话,萧红的生命中出现了三个男人: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萧红的命运是坎坷的,她的爱情也是坎坷的,她总是在失与得之间徘徊。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尽头时,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骆宾基比萧红小了6岁,他是崇拜萧红,爱慕萧红的,他在萧红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断的安慰萧红,给萧红最需要的关怀,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骆宾基给予萧红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在我眼中,爱情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爱情要像刘兰芝、焦仲卿那样的`信念坚定,要像爸爸妈妈那样的相互体谅相互扶持,要像骆宾基对萧红那样不断的安慰与陪伴。我不求他的思想与生命和我绑在一起,那样毕竟在自私了,只求大家都有追求,病为之努力,不求相互独立,志愿相互帮助,共同进退。

《致橡树》读后感2

  无论是看小说、看电视还是听歌曲里面总少不了有关“爱情”的字眼。“爱情”到底是什麽?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好像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它需要负责任需要从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或许这样说来不如举个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就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的是责任。只有这样相爱的两个人才会幸福才会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认为爱情首先应该建立在男女*等的基础上。两个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树》中进行否定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作者还彻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鸟儿”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我认为男女双方都有追求远大人生理想的目标不屑庸俗或不*等的爱情追求。

  然后作者将自己化作木棉与男友橡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他们身心相连共同面对人生。其实我很赞同作者强调的人的独立意识。无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事业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间彼此独立。在彼此尊重、爱慕的基础上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共同享乐。相互扶持依恋更爱对方的理想事业。

  在我心中爱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奋进的!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捷克·伦敦的小说《墨西哥人》的一些情节说明了“爱情与崇高的目的相结合能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我现在16岁属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时光。不过在这阳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满无数诱惑就好像在路旁长着美丽而有毒的蘑菇一样唯一能给我们安全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爱情不属于现在处于学*阶段的我们。我们毕竟还是少年生活的阅历毕竟不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头脑多思考未来的道路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认为应趁着短暂的青春期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更广的眼界不虚度光阴!我们若利用好这段时光待到长大**该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生活在成功和喜悦中的我们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个高中生过分地沉浸于承认的爱情之中将来也只会换来“后悔”二字!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以现在的年龄来看我估计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爱情了!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 ,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读后感3

  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出了她所赞赏的爱情观,我认为这首爱的诗歌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她不会炫耀自己的爱,更不会把自己低隐于俗世的尘埃。在她爱的人面前,不该有彼此的高傲威仪,而是不卑不亢,至纯至美。诗人希望把自己幻化成一株“木棉”,和心中的橡树比肩而立,风雨同舟。他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雾、霹雳”,也共同分享“雾霭、虹霓”。这种坚贞的爱不仅是爱他“伟大的身躯”,更是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她的这首诗是我心中的爱情绝响。*历史上描写爱情的诗数不胜数,但大多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抒己之情,《致橡树》不止把爱情停留在倾述上,更是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她是勇敢的,因为她不会因为爱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在爱人时又要尊重、爱自己,从而产生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叶相触是他们灵魂的触碰,根相依是他们身躯紧紧相拥,风雨飘摇或风景穷尽处冷暖相依,细看人生细水长流。

  《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是彼此*等的爱。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独立坚强的人格,凭自己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爱,我们将会更勇敢的享受这份爱情。我爱着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正因为我不卑不亢的爱着你,我才有勇气和你风雨同舟,追随你的一切。

《致橡树》读后感4

  曾几何时,这首舒婷的《致橡树》是那个纯真年代,我们对爱情最美好的追求。

  记得学生时代,我曾经无数次默诵和摘抄,总是渴望有那么一个和自己共担风雨,一起前行的人,他就是我的爱人。多年的风雨后,在三八节来临时,再看到这首诗歌,真是别样滋味涌向心头。不说当今的年轻人更加现实,用“高富帅、富美白”代替了当年的默默扎根土地的木棉、橡树,就单单是我们这一代而言,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贫富巨大差异面前,也形成了巨大心理落差,房姐、房叔连连曝光,奋斗几十年,买不下半间房的比比皆是,*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一,而大病无钱看也层出不穷。国家的大政方针,真的可以将人的价值观改变,现在的年轻人不再读《致橡树》,他们寻找的是富二代,是有车、有房,爱情对他们,是奢侈品,他们是悲哀的一代,那对我们这一代追求着做不攀岩、不痴情,笔直矗立在风中的木棉呢,我们追求到什么,相依的终将相依,分离的终将分离,愿意奋斗的,继续奋斗,喜欢安逸的,寻找安逸,互不打扰,依然如风中摇曳的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致橡树》读后感5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种生活信念。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


最新致橡树读后感优秀 (菁华3篇)(扩展3)

——《致橡树》优秀教案3篇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

  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等,女性要追求*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 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的实际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1.内容上意蕴浓厚。 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 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最新致橡树读后感优秀 (菁华3篇)(扩展4)

——《路旁的橡树》读后感3篇

  人们为了保护一棵高大的橡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把一条像箭一样笔直的路修成了马蹄形的。

  工程师和工人们大概知道砍掉一棵树会造成什么影响,()树毕竟是无公害植物,它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新鲜的氧气,真是人类的好朋友——空气制造商。

  路虽然绕远了一点,但是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们都没有责怪工程师和工人们,而是不约而同赞赏了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做法,这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有了环保意识。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第七课课文里面描写的那些无知的人们,因为过多地砍伐树木,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个小故事却让我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这篇短文,讲述了人们在修筑公路时,计划将路修得宽阔而*坦。但在途中发现了一片不大的灌木林,为了让那片灌木林不再消失,为了让那些挺拔的橡树不再倒下。施工队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临时改变了计划。绕过了那片灌木林,让原本设计的笔直公路在一个地方突然弯曲成马蹄形。人们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从此处体现。读到这里,我联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小细节。虽然很不起眼,但也很重要。有的人走在大街上,随手将塑料瓶置于地上,这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件小事,但对于环卫工人来说要付出多倍的劳动和汗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也是一个污点;有小朋友践踏草坪,出于贪玩与嬉戏,这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无所谓,但是少一片小草,我们的城市就少一点绿色,少净化了一些空气;当我们漫步于操场、小区,随手揪下一片绿叶,对于我们来并没有什么,但让树木多了一份痛苦,让我们少了一丝阴凉。这些都是生活中再小不过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而修筑公路的人们为了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不惜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

  难道我们连这些举手之劳都做不到吗?

  课文讲述的是一棵高大。挺拔的橡树与修路工人。工程师之间发生的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筑路工人和工程师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橡树,经过精心的设计,排除了种种困难,在公路上拐了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全了橡树,又完成了任务。

  橡树,落叶乔木,根部和枝叶发达,树冠呈圆锥形,成熟后逐渐变为圆形,树高一般为10——20米左右。橡果,又称野板栗,香脆可口,是当地人的一种美食。你们可别小看了这些橡树哦!俄罗斯的人们十分尊重橡树,把它称为圣树。森林之王。在举行一些重大的节日时都少不了橡树挺拔的身姿。

  读着这个朴实而美丽的故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美丽的橡树啊,你是多么的幸运啊!在你的身边有那么多爱护着你,关心着你的人们;美丽的橡树啊,你是多么的无私啊!你就像威武的哨兵一样,挺立在大路的两旁,用你那粗壮的枝叶为人们遮风挡雨;美丽的橡树啊,你是多么的可爱啊!你又像那风姿卓越的小姑娘,亭亭玉立于大路之上,成了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新致橡树读后感优秀 (菁华3篇)(扩展5)

——致橡树读后感优选【十】份

  《致橡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把这首诗写在了日记里,对诗中的每一句都曾仔细的'斟酌和品味,后来常常把它默记在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诗中所体现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爱情更是感受至深。*几天,我在看央视播放的电视剧《相思树》,当这首诗被男女主人公深情朗诵的时候,让我又一次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也让我想起了很多的往事,往事不可追,但却永远珍藏在内心深处,还有往事中的他伴我在记忆的空间里飞呀飞......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这一课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舒婷以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她的爱情观。其实每个人的爱情观各有差异,有的就如诗歌中攀援的凌霄花,有的就如林中痴情的鸟儿,还有像泉源一样,长年带来清凉。

  其实这一首诗歌如今被众多读者将其当**情诗来欣赏品味。同时诗人也表达出她的爱情观念,她认为男女*等,两个人一起就应该有同等的地位,可以有彼此的`事业,但不管发生什么,两个人都一起来承担,快乐时彼此享受这份喜悦。

  诗人以“木棉”和“橡树”来喻女性和男性,表达出了女性也可以如男性一样有同等的地位,也表明了女性如同木棉一般,有柔中带刚的女性美。而橡树则表示了阳刚的气质以及伟岸的性格特征。

  诗人舒婷以“木棉”以及“橡树”两个意象来描绘出她的爱情观,述说出她对旧时爱情观的态度,也表明了她自己对自己的爱情观的追求。

  而我则以“松柏”来意象我的爱情观,我不需要他很有财,因为财富可以靠我们两个一起积累;我不需要他很有颜,因为人终究会老去。我只想他是一个孝顺,有上进心的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跟我说,我们一起去解决,而不是他独自舔着伤口。同时,我也希望他能是我的后盾,在濒临边缘时,我想他能给予我力量,给予我意见建议,让我重新站起来继续奋斗。

  人生很长,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漫漫长路……希望他能在对的时间出现。

  《致橡树》中,作者认为的爱情观是独立,*等,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作者眼中的他和她不仅要同甘共苦,还要精神上的融合。她用“凌霄花”象征了“攀附”,“鸟儿”象征了“痴情”,“泉源”象征了“慰藉”,“险峰象征了“陪衬”……而这些都是她否定的爱情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钟声相依。”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既然选择在一起,那必定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曾经,我问过妈妈,她和爸爸为什么会结婚,妈妈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于是就凑了个对,一开始也是性格很不适合,一直吵架,但是后来有了你,就开始慢慢体谅,慢慢相依,相互帮助。”也许爱情是陪伴,又或许爱情的最终是亲情。但无论如何,只有相依相守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北朝名歌中有一首经典“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诗中女子的痴情,鉴定的新年感人至深,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痴情是信念坚定的表现,同时也只有信念坚定了才能慢慢走下去,才能甘苦与共,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不痴情吗?“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他为了她放弃了秦罗敷,放弃了官位,放弃了母亲,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于是自挂东南枝。最后,二人共赴黄泉,合葬墓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人终算在一起了,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萧红的生命中出现了三个男人: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萧红的命运是

  坎坷的,她的爱情也是坎坷的,她总是在失与得之间徘徊。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尽头时,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骆宾基比萧红小了6岁,他是崇拜萧红,爱慕萧红的,他在萧红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断的安慰萧红,给萧红最需要的关怀,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骆宾基给予萧红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在我眼中,爱情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爱情要像刘兰芝、焦仲卿那样的信念坚定,要像爸爸妈妈那样的相互体谅相互扶持,要像骆宾基对萧红那样不断的安慰与陪伴。我不求他的思想与生命和我绑在一起,那样毕竟在自私了,只求大家都有追求,病为之努力,不求相互独立,志愿相互帮助,共同进退。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是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是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皮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划。在刻划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最新致橡树读后感优秀 (菁华3篇)(扩展6)

——致橡树读书笔记(精选5篇)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好像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它需要负责任需要从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或许这样说来不如举个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就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的是责任。只有这样相爱的两个人才会幸福才会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认为爱情首先应该建立在男女*等的基础上。两个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树》中进行否定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作者还彻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鸟儿”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我认为男女双方都有追求远大人生理想的目标不屑庸俗或不*等的爱情追求。

  然后作者将自己化作木棉与男友橡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他们身心相连共同面对人生。其实我很赞同作者强调的人的独立意识。无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事业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间彼此独立。在彼此尊重、爱慕的基础上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共同享乐。相互扶持依恋更爱对方的理想事业。

  在我心中爱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奋进的!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捷克·伦敦的小说《墨西哥人》的一些情节说明了“爱情与崇高的目的相结合能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我现在16岁属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时光。不过在这阳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满无数诱惑就好像在路旁长着美丽而有毒的蘑菇一样唯一能给我们安全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爱情不属于现在处于学*阶段的我们。我们毕竟还是少年生活的阅历毕竟不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头脑多思考未来的道路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认为应趁着短暂的青春期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更广的眼界不虚度光阴!我们若利用好这段时光待到长大**该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生活在成功和喜悦中的我们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个高中生过分地沉浸于承认的爱情之中将来也只会换来“后悔”二字!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以现在的年龄来看我估计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爱情了!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人们更多的是在为满足自己的锦衣玉食而奔波,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那些陶冶情操的文学。纵然有许多活跃在写作一线的各类作家在俯首耕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更多的是味同嚼蜡,给人一种骗稿费的错觉。这也引来不少人在感慨中国诗坛*乎枯萎,纵然如此,还有前人留下的那泓清泉供我们去汲取,为我们的茶余饭后存有一阵清风。

  在现代诗歌的舞台里,朦胧派以其不可琢磨的梦境占据了一角。而作为其中的主将,舒婷书写了华美篇章,《致橡树》就是她手中的一颗明珠。这首生成于新旧更迭、开放思路的诗篇以其对新时代爱情的宣言而传诵至今,亦将继续它的华美。

  凌霄花纵然攀上高枝,不过是炫耀过后的'虚荣,终会凋落在风尘中;鸟儿痴情确实让人怜惜,可那不变的歌调何以填补生活的那片空白;泉源的清凉常年相伴,可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险峰用自己的身体成就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日光、春雨促进你的成长……可这些在木棉的爱情面前显得那般苍白。

  作为一个伴侣,木棉从自己的根到枝与橡树相连,一起经历风雨,彼此相知相依。红硕花朵般配了铜枝铁干,分担过寒潮、风雷、霹雳,共享了雾霭、流岚、虹霓。纵然不能融为一体,却始终相依。不论对方身处何地,贫贱富贵,只要有一份永恒的爱情足矣。木棉用自己的伟大成就了一份爱情,谱写了世间的一份真情。这般坚守足以秒杀种种。

  而今,不少拜金女横行网络,小三小四不以为耻,求包養更是吸引大众眼球,这是时代的悲哀,更是众人的不幸。此刻,捧读着这份伟大的爱情,内心久久不能*息,不知是被它感动,还是气愤当今社会。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美丽爱情中流露着的幸福,让人羡慕不已。在经历大**后,舒婷用自己的笔为心中的美丽爱情奋起呐喊,不仅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更是指引了新时代的爱情观。此刻的我渴望那么一份爱情,不求爱的轰轰烈烈,只求能像木棉和橡树那般永恒。那些还在恋爱路上的人们也有必要读读这诗篇,或许对自己的爱情有新的理解。“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将不是一个故事,而是自己的写照。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先后做过泥水工、浆纱工、挡车工、统计员、讲解员、焊锡工等。1971年起,她的一些抒情诗开始流传,其诗作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引起注目。80年代前后,舒婷的诗歌在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评论界称她为"新诗潮"、"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优秀新诗(诗集)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1年全国优秀诗歌奖。

  舒婷的诗以蕴含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和情感特征受到评论界的肯定。她用诗歌唤起人们对独立价值的肯定和对个体生命的珍爱。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诗歌披着爱情的外观,呼唤着自我的独立人格———"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一诗,诗人假托木棉,通过木棉对橡树的独白,表达现代女性全新的爱情理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