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师有感 菁选

首页 / 读后感 / | 2023-03-01 00:00:00

读中国教师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中国教师有感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在塑造别人的灵魂前,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的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的“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这是摘自书里面的一句话。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是这本书里给我最深刻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因为我知道灵魂是神圣而高尚的,没有灵魂的人类就是尸壳,只有尸壳的人类将是没法想象的可怕!老师的职业是这样的重要且高尚。因为今天这个灵魂的塑造者是我,让我感觉到无比的神圣,感觉到自我的伟大。为了这个伟大的我,我们都在想我们还缺什么?

  “一个优秀的塑造者,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优秀的塑造者才能塑造优秀的人类。”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对社会而言,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对学生而言,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先做一个优秀的人。“万物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

  做人难,做优秀的人更难,做优秀的教师更更难!

  “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工作中时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 一日,*常、*淡、*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在熔化、组合、萌芽、生长。”这是一个教师的优秀的标准,而做为人的优秀有应该是怎么样的呢?那就是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热情,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有对人类的爱心,固守自己的做人的准则,这也是一个优秀教师作为人首先要具备的品质。这些都是书上的观点,我都赞同这些说法。我想做这样的优秀人优秀教师,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想做这样的优秀教师,可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体制我们的前途等,使的我们改变了策略、改变了方式、改变了手法,于是我们产生了矛盾,我们改变了方式也改变方法。理想与现实,个性与生存,有时本来就是天生的矛盾体。是格受理想独立独性行,还是“适应”现实,让理想在现实中销蚀?是坚受个性,做一个率性的自己,还是在生存面前,为了所谓的“成熟”放弃个性?我们身边的很多教师都处在这样的思考和矛盾中。我的学科是体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或者说没有别人看起来的社会压力,也就是说我的学科是一个被社会和被家庭所忽视的科目,可是我认为我的科目责任也无比重大,因为我肩负着学生的健康,肩负着学生的体魄,没有强大的体魄就没有生命的存在的意义。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他塑造的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热情奔放的个体,而不是一具病恹恹的躯壳。面对这份压力面对这份责任,同样感觉自己是神圣的教师。“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是有什么样的徒弟”这是我们的古话,确实很有道理的,同样优秀的教师培养着优秀的人类。而我们的身边教师都很聪明很有活力,都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都具有无比的爱心和公正正直的为人准则,这些都是我们优秀人所具有的条件,我们有这样的优秀教师怎么会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来呢?中国的人才在世界上占很大比重的,他们都是我们的教师培养出来的,我们在做着为人类默默输送人才的贡献,我们是伟大的教师,我始终相信。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并不是要批判这本书的观点,我想的我应该知道自己所作的事情的正确性、目标性以及效率性。吸取正确的,促进更快发展。

  我的家庭也是个教师的家庭,在我们家可以开办一座学校,因为我们家有中学所有科目的老师。我们有很多同事的的家庭都是几代都是教师,我们都在思考着、学着、想着、作着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教师,而且我们都做的很好,我们也有毛病,我们有时性子太急噪,有时太烦恼,有时骂学生,甚至有时打学生,可是我们是恨铁不成钢!谁家的孩子不挨打爱骂呢?当然我们都在尽力的培养着我们的孩子,我们都在努力的自己学着教着。

  “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最上的爱,一个转身就能忘记;而惟有老师和母亲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的!”把教师和母亲等同,是多么的伟大和自豪啊!母亲生育和抚养了我们,教师教育了我们,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人类都是一家的,我们一起在为明天奋斗并且美好快乐的生存着,幸福着。

  中国教师缺什么,难道真的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等待意识?缺乏激情与理想?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我不愿意承认这是真的,而且这根本就不是真的,谁敢说中国的教师缺这些呢?敢说的也只是说那是部分的群体。而我们大部分的教师队伍都是很优秀的。


读中国教师有感 菁选扩展阅读


读中国教师有感 菁选(扩展1)

——读《中国教师》有感范文十份

  读《中国教师》有感 1

  《中国教师报》国内唯一的一份为教师说话,让教师说话,讲教师自己的故事和经历的报纸。“现代课堂”聚焦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教学等热点、焦点问题呈现出独到的见解,读后令人颇为受益,反思多多。

  当我读到2018年7月11日《中国教师报》4版现代课堂朱雪瑜写的《数学思维深处才精彩》时,文中的一段话让我深受启发。“与时俱进,让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绽放更多精彩。然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也需要智慧,如果让先进的技术完全代替学生亲身体验的所有机会,也不是一件好事。理解技术,一定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在变化的世界中一定有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原则,其寻找的过程是一种智慧。希望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变得更加理性,进一步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上我经常运用信息技术。例如检查课堂练*时我会利用小猿口算检查学生的口算题卡,只要我用手机软件对准学生的口算题卡轻轻一拍,对错一目了然,紧接着我会利用希沃投屏将学生的口算题卡展示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既省时又便捷。在教学中我会利用101PPT中的图片传输功能,将学生的*题有对比性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学*数学广角搭配中的排列和组合问题时,我就充分利用课件将生活中的排列、组合问题一一形象地列举出来,课件的动态播放让孩子们感受到搭配中也有学问,让他们感知并掌握可以用连线法、罗列法、交换位置法等等多种方法有策略地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比枯燥地就书讲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也适时地使用信息技术。在学*《葡萄沟》这篇课文时,学生不理解“五颜六色和无光十色”的意思和区别,我没有马上给他们解答而是让他们观看欣赏了PPT课件中的几组图片,分别是成串的五颜六色的葡萄、水灵灵的苹果、金光闪闪的珠宝、美丽的花朵、彩色的衣服等等,引导他们发现颜色鲜艳、色彩很多,又有光泽跟阳光有关的事物就可以用五光十色来形容,从而让学生区分两个词语的不同和用法。学生不仅掌握了词语还能用词语准确地说句子。语文学*中词语理解和运用应该是一个难点,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生活阅历和课外知识并不丰富,如果教师只是就词解释,可能很多孩子都听不懂,甚至不理解,那么何谈运用呢?信息技术就成为一种很好的辅助工具,通过一些形象的演示会帮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具体生动的画面会帮助他们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而理解词语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清楚,这样才能达到理解并运用自如。

  课外作业时我也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了让孩子敢说、敢做,树立自信、阳光快乐,我利用微信布置背诵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没想到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赞同,家长说这样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好帮手,不仅是数学、语文,其他学科中应用也十分必要。正如朱老师说的在变化的世界中一定有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原则,其寻找的过程是一种智慧。希望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变得更加理性,适时、有价值的利用而不是泛泛地滥用,进一步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个别教师明明一目了然的知识点也大费周章地使用信息技术课件,结果适得其反本来有时间做练*,拓展提升学生的能力,因为多媒体的使用不当而浪费时间,光有花架子而没有实效性。

  《中国教师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当前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教学等热点、焦点问题,指导并引导我们少走弯路,作为一线的班主任我们还需要努力学*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更有实效性的作用。

  读《中国教师》有感 2

  20xx年,当我刚刚被“如果你热爱孩子,如果你热爱教育,如果你热爱写作,请拿起你的笔”的春风唤醒沉睡的心灵时,就幸运地与《中国教师报》相遇了。

  那时她还叫做《中国教育资讯报》,记得我当时是冲着“资讯”二字订阅的。我猜想她应当是前沿的、新闻的、独特的。当收到第一期报纸时,我的猜想应验了,她同时传递了亲民的、贴心的、温暖的气息。品读着报纸,我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幸运者中的一分子,我预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每当我拿起这份报纸,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王刚充满磁性、深沉的声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的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暗暗浮起来,亲切地袅绕在耳:“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我在这里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常的老师,像贺杰、茅卫东、陈小华、焦照锋、袁卫星等等,看他们讲述的好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会刹那间涌现很多真切的感悟。

  做一个*常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有梦,就会有追寻。《中国教师报》唤醒了我好些蛰伏着的激情。因为爱,所以爱。我认真阅读《中国教育资讯报》每期的报纸,认真完成每一期的读者调查,并且把得到的赠报送给自己的`好友、同事,希望的同行获得这份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认真的阅读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除了知识上的积累增加以外,还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人格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

  去年七月,我接受《辅导员》杂志下月刊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特约编辑”。在一个阳光火热的上午,我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坐在一起。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好些编辑老师都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韩军头一天来了,红霞当天下午也要来,放假老师们都来了。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感受得到他们真诚的喜悦。我们就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交谈,我记得高影老师当时问我:“你觉得把《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为《中国教师报》,怎么样?”我当时就摇头,一个劲的不同意。我已经太熟悉《中国教育资讯报》了,她融入我生命,读她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后的《中国教师报》会和我疏远。可是当《中国教师报》创刊后,我快乐地发现“和教师零距离”的办刊理念落实得更到位了,对教师的生存关注了,对维护教师权益关注了,对与教师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了……《中国教师报》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比我看到的任何报刊都强烈。我在与编辑老师的交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和一线老师*等、和谐、融洽地相处。记得我有篇稿子寄给了杨伟广老师。杨伟广老师出差一回来后就及时地回复了,诚恳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

  事实上《中国教师报》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试想《中国教师报》编辑老师邮箱中每日会有收到上百封邮件,像这样事必躬亲,认真回复,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责任,用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筑灵魂的基石。《中国教师报》,在你快要满周岁的时候,我许下一个心愿,一定年年为你祝贺生日。

  读《中国教师》有感 3

  *日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很有感慨,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关怀的书,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状态。她也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作者细细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人的声音,倾听他们的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黄燕先生从中国教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六个方面,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求知、自信的心。

  读《中国教师》有感 4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

  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

  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于《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读《中国教师》有感 5

  这是一本弘扬中国教师精神的书,一本净化教师心灵的书。学校师德教育的优秀教材,师范院校学生的成长读本——《教师感动中国》。

  每次翻阅《教师感动中国》,都会被其中每一位教师的事迹所感动,一幕幕情景仿佛又出现在我的眼前。他们虽然是普通的人民教师,但是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毅然选择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正含义,彰显着大仁、大义、大爱的光辉足迹;他们在危难之时给我们留下无数感动,留给我们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人类。

  聚源中学、北川一中、青川中学……在汶川大地震中,学校遭受灭顶之灾,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是这些*凡的人民教师,第一个站了出来,拯救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教师的良知。是他们用沉着、冷静、机智,甚至是鲜血和生命,挽救了无数个花朵般的生命,维护了师德,铸就了师魂,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颂歌。

  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谭千秋;“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张米亚老师;身挡水泥板救下学生的瞿万容老师……用生命守护学生的老师,在地震中不断涌现。当我们获悉教师们的英雄壮举时,会感叹他们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如此伟大,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如此感天动地。他们用勇敢无私的行动,诠释和升华了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他们用青春的热血,筑起了一座大爱的丰碑,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凄美乐章。他们的故事是那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在这场可怕的灾难中,无数师生倒下了,无数生命不在了,但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有一种东西,一种*凡日子里似乎感觉不到的东西,一种灵魂深处的东西,一种刻骨铭心的东西,正在人民教师的心中顽强地、蓬勃地生长着、展露着,那就是“师爱”,沉甸甸的师爱,在大灾中巍然挺立。

  一路走好吧,为保护学生而献身的老师们,孩子会铭记你们的教诲。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在*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向着光明,向着未来前进。

  读《中国教师》有感 6

  翻开《中国教师缺什么》,先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书的前几部分内容,都在指责教师做得如何不好,在批判教育如何失败。当看到第六部分的标题《缺乏健康与关怀》时,我感觉到了一丝温暖。首先看到了***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的一句话。他说:“当前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让我们有些担忧——不是他们缺乏敬业精神,也不是他们缺乏专业修养,而是他们的生存状况。”。他非常了解我们教师的生存状况,从自然人的角度对我们教师给与了关注和关心。他还说,据统计,许多教师存在健康问题,不少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谈到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一个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教育行为,当然,即使心理健康的教师也不一定都能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不是圣人,他也会犯错误,也会出现各种身心问题。我认为当前教师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如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和医疗保险等都在变,同时教育领域的诸多变革,包括继续教育、新课改,学校企业化、用人制度上的末位淘汰,以及当代学生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这些变化对老师来讲都会构成新问题、新挑战。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环境、新要求、新问题时,如果不能去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就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二就是教师无法应对职业压力。尤其是毕业班教师。我们要学会调节好情绪,用良好的心理状态走进课堂.

  首先,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应重视与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展教师心理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时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师消极心理的辅导,让教师对工作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持久的胜任工作的愉悦心理,让教师能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进入课堂。

  其次,适时调节,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应流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让我们的心灵走出紧张乏味的小圈子,进入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另外,适当参加运动,把烦恼与汗水一起“排泄”出去。

  读《中国教师》有感 7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是,我直言不讳的在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稿的重视。

  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读《中国教师》有感 8

  教师的压力无处不在,职称的压力,教学成绩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子女教育的压力……哎!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我突然觉得毫无幸福感。每天课代表的记录本上总有几个没完成作业的学生的名字,而且总是那么几个学生,真让人头疼。为此,我也采取了好多方法,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能起一时的作用,不久又会“一如既往”。我感到很失望、很郁闷,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

  有一天,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的心里都留着一份空间,等待着来时用爱去填满。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我给与他们的只有“训斥、惩罚”,从没有给予他们“表扬、关爱”,他们心里一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不爱我”,甚至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我忽然很自责,感觉自己很对不起他们。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并一改往日作风,微笑着亲切地说:“你们几个说实话,讨厌我吗?”他们低着头一声不吭,我继续笑着说:“说吧,我不生气,保证不批评你们。”一个学生小声说:“老师,我知道你是为了我们好。”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老师向你们保证以后再也不对你们大吼大叫了,更不会惩罚你们了。但是你们几个每天会有一份特殊的作业,也就是你们有能力完成的作业。”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并肯定的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们保证一定按时完成作业。”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内心总是那么单纯、善良,作为老师是不是也要像他们那样“单纯、善良”,多走入孩子的内心,多关注那些特殊的孩子,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少些冷漠,多些热情;少些教训,多些*等真诚的谈心。困惑的时候帮助他们,成功的时候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不断前进。

  读《中国教师》有感 9

  组里征订了《中国教师报》,这份报纸可是我梦寐以求早想拥有的呀,这下我可“解馋”了,每天不管哪位老师看完只要没把它用夹子加好挂在规定的位置上,我就会马上收起,连同我的那份整齐地挂好,一天也不知道要挂多少次,可我不觉得麻烦,反而觉得快乐和充实。一次,一老师在切西瓜,我没看见西瓜是大是小,可一眼就看见了西瓜下面紧紧地压着一张报纸,我急忙走过去看刊头幸好不是《中国教师报》。弄得同事们哈哈大笑,还以为我去抢西瓜吃呢。

  报纸有很多板块,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健康人生》这两个栏目,板块的文章选得非常贴*一线教师的心里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现实还透漏着风趣。

  先说说《新观察》吧,这个板块引领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利弊,也把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弯路子,组里的教师都很喜欢它。我们有时看到一篇文章,组里的人会针对一件事争论不休,就说《老王》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可就是没有一些教学中的荣誉证书,进而高级职称与他很遥远,老王为了把教学成绩拼命争成第一,抬手打了学生一耳光,接下来是家长不愿意了,再下来老王回家了……”组里的老师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见、互补相让,争得不可开交……可我对老王老师说,你本来就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你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不就是少一张纸吗?慢慢争取呀!人不常说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几十年了,虽然没评上高级,可评上高级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您能再看开点,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关于那两个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们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您说呢?哦,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其实,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也应改一改,侧重老教师一些也不为过,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吗。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一定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再说《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自己*时也很喜欢运动,每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国教师报》这个精神食粮我想我的业余生活会感到更充实的。

  其实,“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中国教师报》是在催我成长,是在“逼”我读书呀!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读书看报是我们教师每天必做的“工作”,谢谢了《中国教师报》!

  读《中国教师》有感 10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是,我直言不讳的在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稿的重视。

  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读中国教师有感 菁选(扩展2)

——读中国教师有感优选【10】份

  读中国教师有感 1

  送走一批毕业生,又带一年级新生了,我有几分期待又有几分无奈。想到他们傻乎乎的样子,我觉得可爱,可看到他们懵懂无知的眼神,我感到无助。带着复杂的心情,开始了新的“轮回”。掰着指头算算,开学才一个月,怎么感觉好像过了半年之久?许是刚刚接手一年级新生,纷繁复杂之事太多,一心想着辛苦的日子快点过去,可往往“事与愿违”,越是期盼的越是难以得到吧。

  想做一名优秀的一年级教师,得有健康的体质,足够的耐心,一双火眼金睛,一张唠叨的嘴,一双勤劳的手......你得严慈并济,因材施教,随时准备像消防员一样冲到孩子面前处理任何突发事件。更为难的是你还得经常充当“保姆”的角色,有的学生自理能力差,把衣服弄脏,拧不开杯盖,互相玩闹时摔倒受伤,你必须亲力亲为,第一时间给予解决。上个星期五,我刚到一年二班坐下准备听胡老师讲课,数学老师就匆匆忙忙地过来喊我,让我赶紧回班级看看。我心里一紧,又发生什么事了?一路小跑刚到门口,就有一股恶臭扑鼻而来,班级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只见孩子们离开座位站在墙边,一边用小手捂着口鼻,一边叫着“臭死了,臭死了!”只有第三排中间位置的逄xx坐在座位上,他一副无辜的表情,张着嘴却说不出话。小班长向我清晰地汇报了事情原委,原来是逄xx不知在哪里踩到了一坨屎,他走过的地方留下了清晰的脚印和刺鼻的味道。我先找了个方便袋把孩子的鞋子套上,然后用拖布拖干净地面后到一楼水池边反复清洗鞋底直到干净为止。这个孩子天生反应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时经常因为走路时左顾右盼撞到人或物体身上,上课爱做小动作,爱走神,做题时需要不停地催促,这个孩子需要我们付出比别的孩子多几倍的耐心和精力。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放养的野生动物一样,想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从学**惯到生活*惯,都要绞尽脑汁,一遍一遍地讲,很多时候还需要手把手地教,许多看似特别简单的事在他们身上都变得异常艰难,如课间操和放学排队,上午刚排好,下午就记不清自己该站在什么位置了,好不容易排好的队形还没等走出教学楼就乱成了一团,又得重新扯着嗓子喊名字.....刚把学*任务按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原则布置下去,话音还没落,准会有孩子仰着天真的小脸问你:“老师,作业是什么?”弄得我是哭笑不得,一边告诉他要学*倾听老师说话,一边再次重复刚刚重复了好几遍的话。开学不到一个月,含片已经吃了几盒了。每天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告状的孩子也是络绎不绝,每天都得拖着筋疲力竭的身体和白天来不及完成的教学任务回家加班。

  身心俱疲时真想放下好好歇一歇,可想到这些单纯、可爱,清澈得如湖水般的'孩子的心灵需要我们用培育,去浇灌,就不敢大意了,他们可是未来的希望啊。看着他们在我们的影响下一点点成长,进步,那是最欣慰的事情,那一声声清脆的童音:老师好!老师再见!谢谢老师!如春风般拂去了我的所有疲倦。面对着一张张因得到一朵小花,一个小苹果贴画而满足的笑脸,看着他们一点点的在进步,再多的劳累都烟消云散。

  教师报上一篇《为什么要当老师》的诗歌让我感同身受,她说出了老师的心声,诠释了为什么要坚持当老师的原因:是的,因为爱!你爱学生胜过爱自己你爱课堂胜过爱自己你爱教育胜过爱自己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有勇气、有能力选择成为一名老师因为这选择的背后是责任、勇气和担当每天的付出都能换来收获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生命!

  当学生围着你分享他的喜悦时,当*时沉默寡言不爱表达的学生在日记中说你是她最喜欢的老师时,当家长在微信里感谢你对孩子的付出时,当你的学生把你的孩子当作弟弟妹妹抢着带他(她)玩耍时,当你送毕业生时看到学生们含泪的眼睛时,当接到他们发来的节日问候时,当你见证学生们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再到工作,一路成长,一路收获时,你是否打心底里觉得当一名老师真好!

  孩子们,飞翔吧,你们是我心中最美的期待!

  读中国教师有感 2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神奇的职业,想做好这个职业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育人方法,更要有无穷的教育智慧和不尽的耐心细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小状况: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沉迷游戏、叛逆暴力等各种问题不一而足,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用心和智慧,而《中国教师》就是一本为我们提供各种教育智慧的书籍。

  第一次读到《中国教师》心中有着一种隆重的仪式感,更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里面的一篇篇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简洁却又说理清晰,阐释得当。不论是专业的模式探讨,还是动情的教育故事,读来都是那么朗朗上口、欲罢不能。读别人的文章,更要思考自己的工作,回顾读到的*十期《中国教师》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收获。

  中国教师一本属于教师的杂志

  一、思考要细

  细致是教师工作的一大特点,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学生,是心理脆弱、易受伤害的青少年学生。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工作却是比这还要复杂,不但问题学生各有各表现,同样的问题表现还各有各的原因,只有像书中那些老师老师一样,细致的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才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一种表面的*和,而这*和之下可能酝酿着下一次更大规模和程度的爆发。

  二、行动要缓

  雷厉风行并不适合解决学生问题——这是我读《中国教师》的第二个感触。教师解决学生问题越快越容易犯错误,解决得越快,效果也往往越差。给学生一段反思的时间,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沉淀的机会,避免我们因一时冲动而做出过激的处理。学生毕竟是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再坏的学生内心深处也是害怕的,表面的强硬与顶撞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为了掩饰自身胆怯的一种表现,这时,我们可以先不急着批评或处理他,让他的多忐忑一会儿,教师利用这个时间调查一下事情的全过程,或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想想怎么开口说第一句话,这些对有效地解决问题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语言要活

  说话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言不得体的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切不可说得过于绝对,一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诸如:“你要是下次再犯,就不要再进教室了。”以我的经验,需要老师这么“威胁”的学生他肯定做不到下次不犯,下次他犯了,我们还真没有权利总不让他进教室;而他一旦再次犯了同样的错误,最后又进了教室,那对他的教育就算失败了,以后他会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二是要给学生留下空间。一次去市场,正好赶上幼儿园放学,家长都接了孩子回家,突然一个小男孩指着前边一个小女孩对他奶奶说:“奶奶,她考试得0分,我们老师说她是个大笨蛋。”小男孩很天真,他说这句话可能没有太多的嘲讽意味,可是老师的一句话却给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贴上了“笨”的标签,并且让别的孩子对她形成了同样的认识,这个小女孩将来的发展空间很可能让老师的一句话就给堵死了。可见,老师的语言一定不能绝对化,要说的`灵活、可变通,这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四、方法要多

  读了书中好多文章之后受到的启发是:方法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分析学生问题的成因形成的。要想做到方法多,就要事先勤思考,即使处理同一种问题,原因不一样,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切忌千篇一律、方法单一。

  总之,我们所从事的是需要用心来做的事业,是一个需要智慧和思考的职业,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和各具特色的问题学生,我们要多一分细致的思考,少一些粗略的判断;用耐心的涓涓细流代替急躁的狂风骤雨,深入挖掘学生问题的根,追究问题学生的源,循循善诱、有的放矢,以求突破表象,标本兼治。只有耐心细致、充满智慧的工作,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教师”。

  读中国教师有感 3

  《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初次接触后再到走*并爱上她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光阴不长但却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深深地知道这份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和他们心灵互通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中国教师报》让我明白,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爱孩子是心灵撞击出的爱的火花;是初春时细雨对幼苗哺育的无私;是花苞吐蕊漫人间的芬芳……

  还记得初睹《中国教师报》芳颜是在一个舒服的秋天。那是我刚走上教师的岗位没多久,在一次例行的会议前,我随手拿起了放在报架上的一叠报纸悠闲地翻阅起来。在右手一上一下地摆动中,我的心渐渐地被她所深深吸引。眼前的她就像江南的女子般情感细腻,文风朴素悠长,没有过分的夸夸其谈,曼妙的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实在道理。每逢完成了工作的茶余饭后,我便会走进空荡的会议室里,和她进行心灵的交流。于是在安静的氛围里我慢慢熟悉了她的风格:《教师教育》、《新课程。课堂》、《班级在线》、《杏坛春晓》……从这里我走出了校园,走向了世界。

  我从《中国教师报》中不仅了解到基本的教育政策还读到了许多震撼心灵的文章。如在《老师,我可以唱歌了吗?》一文中,从简单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一位善良的教师的“机智巧妙”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一个智障的孩子,一颗无法约束自己的心,看着看着,我落泪了,在过多追求分数和课堂纪律的今天,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人性迸发出的光辉;而在《晓风轻拂,时光淡淡读<张晓风的国学讲坛>》里,让我知道在被各种低级无聊毫无内涵的所谓流行充斥的现在,更应该拂去尘嚣静下心来去品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啊!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我们总是心安理得认为会永远属于我们,从不曾想过走进它、品读它、理解它、升华它。殊不知在自以为拥有中错过了欣赏许多人类的辉煌。身为教师的我们都已经离经典的国学越来越远了,还能指望那些熟悉周杰伦、李宇春的孩子们去记起孔子、孟子们的声音吗?当曾经优美的《高山流水》、《阳春三月》被如今的《双节棍》等流行歌曲所取代时,我们是该高兴时代的进步还是担心文化的流逝?《中国教师报》让身为语文教师的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今后的任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中国教师报》陪我度过了日落星升、花开叶落的岁月。是她让我在工作的迷茫中找到了航行的方向;是她引领着我在浩瀚的天宇中尽情地翱翔;是她陪伴我度过寒冷的雪季;是她教会我如何拥有一颗与学生灵犀的心……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温暖的家!

  读中国教师有感 4

  20xx年,当我刚刚被“如果你热爱孩子,如果你热爱教育,如果你热爱写作,请拿起你的笔”的春风唤醒沉睡的心灵时,就幸运地与《中国教师报》相遇了。

  那时她还叫做《中国教育资讯报》,记得我当时是冲着“资讯”二字订阅的。我猜想她应当是前沿的、新闻的、独特的。当收到第一期报纸时,我的猜想应验了,她同时传递了亲民的、贴心的、温暖的气息。品读着报纸,我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幸运者中的一分子,我预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每当我拿起这份报纸,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王刚充满磁性、深沉的声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的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暗暗浮起来,亲切地袅绕在耳:“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我在这里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常的老师,像贺杰、茅卫东、陈小华、焦照锋、袁卫星等等,看他们讲述的好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会刹那间涌现很多真切的感悟。

  做一个*常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有梦,就会有追寻。《中国教师报》唤醒了我好些蛰伏着的激情。因为爱,所以爱。我认真阅读《中国教育资讯报》每期的报纸,认真完成每一期的读者调查,并且把得到的赠报送给自己的好友、同事,希望的同行获得这份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认真的阅读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除了知识上的积累增加以外,还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人格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

  去年七月,我接受《辅导员》杂志下月刊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特约编辑”。在一个阳光火热的上午,我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坐在一起。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好些编辑老师都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韩军头一天来了,红霞当天下午也要来,放假老师们都来了。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感受得到他们真诚的喜悦。我们就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交谈,我记得高影老师当时问我:“你觉得把《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为《中国教师报》,怎么样?”我当时就摇头,一个劲的不同意。我已经太熟悉《中国教育资讯报》了,她融入我生命,读她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后的《中国教师报》会和我疏远。可是当《中国教师报》创刊后,我快乐地发现“和教师零距离”的办刊理念落实得更到位了,对教师的生存关注了,对维护教师权益关注了,对与教师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了……《中国教师报》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比我看到的任何报刊都强烈。我在与编辑老师的交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和一线老师*等、和谐、融洽地相处。记得我有篇稿子寄给了杨伟广老师。杨伟广老师出差一回来后就及时地回复了,诚恳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

  事实上《中国教师报》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试想《中国教师报》编辑老师邮箱中每日会有收到上百封邮件,像这样事必躬亲,认真回复,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责任,用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筑灵魂的基石。《中国教师报》,在你快要满周岁的时候,我许下一个心愿,一定年年为你祝贺生日。

  读中国教师有感 5

  《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初次接触后再到走*并爱上她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光阴不长但却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深深地知道这份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和他们心灵互通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中国教师报》让我明白,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爱孩子是心灵撞击出的爱的火花;是初春时细雨对幼苗哺育的无私;是花苞吐蕊漫人间的芬芳……

  还记得初睹《中国教师报》芳颜是在一个舒服的秋天。那是我刚走上教师的岗位没多久,在一次例行的会议前,我随手拿起了放在报架上的一叠报纸悠闲地翻阅起来。在右手一上一下地摆动中,我的心渐渐地被她所深深吸引。眼前的她就像江南的女子般情感细腻,文风朴素悠长,没有过分的夸夸其谈,曼妙的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实在道理。每逢完成了工作的茶余饭后,我便会走进空荡的会议室里,和她进行心灵的交流。于是在安静的氛围里我慢慢熟悉了她的风格:《教师教育》、《新课程。课堂》、《班级在线》、《杏坛春晓》……从这里我走出了校园,走向了世界。

  我从《中国教师报》中不仅了解到基本的教育政策还读到了许多震撼心灵的文章。如在《老师,我可以唱歌了吗?》一文中,从简单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一位善良的教师的“机智巧妙”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一个智障的孩子,一颗无法约束自己的心,看着看着,我落泪了,在过多追求分数和课堂纪律的今天,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人性迸发出的光辉;而在《晓风轻拂,时光淡淡读<张晓风的国学讲坛>》里,让我知道在被各种低级无聊毫无内涵的所谓流行充斥的现在,更应该拂去尘嚣静下心来去品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啊!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我们总是心安理得认为会永远属于我们,从不曾想过走进它、品读它、理解它、升华它。殊不知在自以为拥有中错过了欣赏许多人类的辉煌。身为教师的我们都已经离经典的国学越来越远了,还能指望那些熟悉周杰伦、李宇春的孩子们去记起孔子、孟子们的声音吗?当曾经优美的《高山流水》、《阳春三月》被如今的《双节棍》等流行歌曲所取代时,我们是该高兴时代的进步还是担心文化的流逝?《中国教师报》让身为语文教师的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今后的任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中国教师报》陪我度过了日落星升、花开叶落的岁月。是她让我在工作的迷茫中找到了航行的方向;是她引领着我在浩瀚的天宇中尽情地翱翔;是她陪伴我度过寒冷的雪季;是她教会我如何拥有一颗与学生灵犀的心……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温暖的家!

  读中国教师有感 6

  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教师而言,经历了素质教育,经历了课堂改革,无论教学怎么改革,我们永远保持不变地是要对学生负责。

  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成为我们永不止息的方向。

  把学生当人,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地方,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影响他鼓励他学*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至少能保证知道保护和爱惜自己的生命。整个假期中,学生溺水事故不断传来,家长的嚎啕声不绝于耳,看着失去爱子的家长痛不欲生的画面,我在想孩子们怎么不知道下水危险呢,鲜花般的生命消失了,幸福的家庭残而不全。有的孩子则因为学*压力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些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再优秀的孩子如果生命不保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坚强地活着。有了生命,才有了一切,珍爱生命的教育应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保证了孩子的生命,想让孩子更优秀,就要亲*他,了解他的喜好,关心他的生活,身体,心理和精神状态,关心他的学业和品格。作为老师要亲*孩子,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一样谈心,了解他,身体心理都健康的孩子才会有健全的品格,最后才是关心他的学业。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老师可能越过了品格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这样就出现了高分低能,出现了大学生犯罪的事实。这也印证了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险品。所以我们的第二大任务就是塑造身心健康有健全人格的人。第三大任务才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

  二、教育的问题就是课堂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必须回归到课堂上。

  教师必须树立三观,树立教育即人学的教育观,一切的教服务于学的教学观,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学生观。新课堂一定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新课堂一定是张扬人性的课堂,新课堂一定是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课堂。这就要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老师画龙点睛地引导下,主动地思考,激烈地辩论,在思辨中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拓展。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讲台和课堂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老师只不过是导演而已。这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我们要尊重学生,少一点对学生的干涉,多一点对自**益的维护;少一点对儿童的批评,多一点对错误的包容;少一点多知识的膜拜,多一点儿对能力的赞美;少一点规范和约束,多一点放纵和理解;少一点雕塑和塑造,多一点自然和自由。这些话语字字珠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方法,如何去实践,还要在课堂中边实践边思考边改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我们真正轻松起来。

  三、让自己做一个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

  教学工作很辛苦,收入勉强维持温饱,家长学生都很理直气壮,动不动就要给老师气受,当尊师重教严重缩水的今天,老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在渐渐变得暗淡无光。我们有了幸福感,才能把这种幸福传递给孩子们。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幸福起来,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工作轻松起来,只有让学生心甘情愿去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相长,学中行,行中思,思中悟,我们越教越明白,学生越学越带劲。

  读中国教师有感 7

  20xx年,当我刚刚被“如果你热爱孩子,如果你热爱教育,如果你热爱写作,请拿起你的笔”的春风唤醒沉睡的心灵时,就幸运地与《中国教师报》相遇了。

  那时她还叫做《中国教育资讯报》,记得我当时是冲着“资讯”二字订阅的。我猜想她应当是前沿的、新闻的、独特的。当收到第一期报纸时,我的猜想应验了,她同时传递了亲民的、贴心的、温暖的气息。品读着报纸,我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幸运者中的一分子,我预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每当我拿起这份报纸,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王刚充满磁性、深沉的声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的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暗暗浮起来,亲切地袅绕在耳:“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我在这里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常的老师,像贺杰、茅卫东、陈小华、焦照锋、袁卫星等等,看他们讲述的好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会刹那间涌现很多真切的感悟。

  做一个*常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有梦,就会有追寻。《中国教师报》唤醒了我好些蛰伏着的激情。 因为爱,所以爱。我认真阅读《中国教育资讯报》每期的报纸,认真完成每一期的读者调查,并且把得到的赠报送给自己的好友、同事,希望的同行获得这份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认真的阅读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除了知识上的积累增加以外,还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人格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

  去年七月,我接受《辅导员》杂志下月刊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特约编辑”。在一个阳光火热的上午,我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坐在一起。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好些编辑老师都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韩军头一天来了,红霞当天下午也要来,放假老师们都来了。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感受得到他们真诚的喜悦。我们就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交谈,我记得高影老师当时问我:“你觉得把《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为《中国教师报》,怎么样?”我当时就摇头,一个劲的不同意。我已经太熟悉《中国教育资讯报》了,她融入我生命,读她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后的《中国教师报》会和我疏远。可是当《中国教师报》创刊后,我快乐地发现“和教师零距离”的办刊理念落实得更到位了,对教师的生存关注了,对维护教师权益关注了,对与教师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了……《中国教师报》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比我看到的任何报刊都强烈。我在与编辑老师的交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和一线老师*等、和谐、融洽地相处。记得我有篇稿子寄给了杨伟广老师。杨伟广老师出差一回来后就及时地回复了,诚恳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

  事实上《中国教师报》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试想《中国教师报》编辑老师邮箱中每日会有收到上百封邮件,像这样事必躬亲,认真回复,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责任,用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筑灵魂的基石。《中国教师报》,在你快要满周岁的时候,我许下一个心愿,一定年年为你祝贺生日。

  读中国教师有感 8

  组里征订了《中国教师报》,这份报纸可是我梦寐以求早想拥有的呀,这下我可“解馋”了,每天不管哪位老师看完只要没把它用夹子加好挂在规定的位置上,我就会马上收起,连同我的那份整齐地挂好,一天也不知道要挂多少次,可我不觉得麻烦,反而觉得快乐和充实。一次,一老师在切西瓜,我没看见西瓜是大是小,可一眼就看见了西瓜下面紧紧地压着一张报纸,我急忙走过去看刊头幸好不是《中国教师报》。弄得同事们哈哈大笑,还以为我去抢西瓜吃呢。

  报纸有很多板块,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健康人生》这两个栏目,板块的文章选得非常贴*一线教师的心里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现实还透漏着风趣。

  先说说《新观察》吧,这个板块引领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利弊,也把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弯路子,组里的'教师都很喜欢它。我们有时看到一篇文章,组里的人会针对一件事争论不休,就说《老王》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可就是没有一些教学中的荣誉证书,进而高级职称与他很遥远,老王为了把教学成绩拼命争成第一,抬手打了学生一耳光,接下来是家长不愿意了,再下来老王回家了……”组里的老师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见、互补相让,争得不可开交……可我对老王老师说,你本来就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你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不就是少一张纸吗?慢慢争取呀!人不常说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几十年了,虽然没评上高级,可评上高级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您能再看开点,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关于那两个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们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您说呢?哦,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其实,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也应改一改,侧重老教师一些也不为过,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吗。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一定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再说《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自己*时也很喜欢运动,每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国教师报》这个精神食粮我想我的业余生活会感到更充实的。

  其实,“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中国教师报》是在催我成长,是在“逼”我读书呀!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读书看报是我们教师每天必做的“工作”,谢谢了《中国教师报》!

  读中国教师有感 9

  组里征订了《中国教师报》,这份报纸可是我梦寐以求早想拥有的呀,这下我可“解馋”了,每天不管哪位老师看完只要没把它用夹子加好挂在规定的位置上,我就会马上收起,连同我的那份整齐地挂好,一天也不知道要挂多少次,可我不觉得麻烦,反而觉得快乐和充实。一次,一老师在切西瓜,我没看见西瓜是大是小,可一眼就看见了西瓜下面紧紧地压着一张报纸,我急忙走过去看刊头幸好不是《中国教师报》。弄得同事们哈哈大笑,还以为我去抢西瓜吃呢。

  报纸有很多板块,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健康人生》这两个栏目,板块的文章选得非常贴*一线教师的心里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现实还透漏着风趣。

  先说说《新观察》吧,这个板块引领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利弊,也把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弯路子,组里的教师都很喜欢它。我们有时看到一篇文章,组里的人会针对一件事争论不休,就说《老王》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可就是没有一些教学中的荣誉证书,进而高级职称与他很遥远,老王为了把教学成绩拼命争成第一,抬手打了学生一耳光,接下来是家长不愿意了,再下来老王回家了……”组里的老师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见、互补相让,争得不可开交……可我对老王老师说,你本来就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你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不就是少一张纸吗?慢慢争取呀!人不常说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几十年了,虽然没评上高级,可评上高级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您能再看开点,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关于那两个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们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您说呢?哦,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其实,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也应改一改,侧重老教师一些也不为过,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吗。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一定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再说《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自己*时也很喜欢运动,每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国教师报》这个精神食粮我想我的业余生活会感到更充实的。

  其实,“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中国教师报》是在催我成长,是在“逼”我读书呀!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读书看报是我们教师每天必做的“工作”,谢谢了《中国教师报》!

  读中国教师有感 10

  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教师而言,经历了素质教育,经历了课堂改革,无论教学怎么改革,我们永远保持不变地是要对学生负责。

  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成为我们永不止息的方向。

  把学生当人,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地方,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影响他鼓励他学*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至少能保证知道保护和爱惜自己的生命。整个假期中,学生溺水事故不断传来,家长的嚎啕声不绝于耳,看着失去爱子的家长痛不欲生的画面,我在想孩子们怎么不知道下水危险呢,鲜花般的生命消失了,幸福的家庭残而不全。有的孩子则因为学*压力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些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再优秀的孩子如果生命不保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坚强地活着。有了生命,才有了一切,珍爱生命的教育应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保证了孩子的生命,想让孩子更优秀,就要亲*他,了解他的喜好,关心他的生活,身体,心理和精神状态,关心他的学业和品格。作为老师要亲*孩子,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一样谈心,了解他,身体心理都健康的孩子才会有健全的品格,最后才是关心他的学业。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老师可能越过了品格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这样就出现了高分低能,出现了大学生犯罪的事实。这也印证了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险品。所以我们的第二大任务就是塑造身心健康有健全人格的人。第三大任务才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

  二、教育的问题就是课堂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必须回归到课堂上。

  教师必须树立三观,树立教育即人学的教育观,一切的教服务于学的教学观,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学生观。新课堂一定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新课堂一定是张扬人性的课堂,新课堂一定是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课堂。这就要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老师画龙点睛地引导下,主动地思考,激烈地辩论,在思辨中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拓展。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讲台和课堂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老师只不过是导演而已。这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我们要尊重学生,少一点对学生的干涉,多一点对自**益的维护;少一点对儿童的批评,多一点对错误的包容;少一点多知识的膜拜,多一点儿对能力的赞美;少一点规范和约束,多一点放纵和理解;少一点雕塑和塑造,多一点自然和自由。这些话语字字珠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方法,如何去实践,还要在课堂中边实践边思考边改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我们真正轻松起来。

  三、让自己做一个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

  教学工作很辛苦,收入勉强维持温饱,家长学生都很理直气壮,动不动就要给老师气受,当尊师重教严重缩水的今天,老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在渐渐变得暗淡无光。我们有了幸福感,才能把这种幸福传递给孩子们。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幸福起来,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工作轻松起来,只有让学生心甘情愿去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相长,学中行,行中思,思中悟,我们越教越明白,学生越学越带劲。


读中国教师有感 菁选(扩展3)

——热读《中国教师》有感(5)份

  热读《中国教师》有感 1

  送走一批毕业生,又带一年级新生了,我有几分期待又有几分无奈。想到他们傻乎乎的样子,我觉得可爱,可看到他们懵懂无知的眼神,我感到无助。带着复杂的心情,开始了新的“轮回”。掰着指头算算,开学才一个月,怎么感觉好像过了半年之久?许是刚刚接手一年级新生,纷繁复杂之事太多,一心想着辛苦的日子快点过去,可往往“事与愿违”,越是期盼的越是难以得到吧。

  想做一名优秀的一年级教师,得有健康的体质,足够的耐心,一双火眼金睛,一张唠叨的嘴,一双勤劳的手......你得严慈并济,因材施教,随时准备像消防员一样冲到孩子面前处理任何突发事件。更为难的是你还得经常充当“保姆”的角色,有的学生自理能力差,把衣服弄脏,拧不开杯盖,互相玩闹时摔倒受伤,你必须亲力亲为,第一时间给予解决。上个星期五,我刚到一年二班坐下准备听胡老师讲课,数学老师就匆匆忙忙地过来喊我,让我赶紧回班级看看。我心里一紧,又发生什么事了?一路小跑刚到门口,就有一股恶臭扑鼻而来,班级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只见孩子们离开座位站在墙边,一边用小手捂着口鼻,一边叫着“臭死了,臭死了!”只有第三排中间位置的逄xx坐在座位上,他一副无辜的表情,张着嘴却说不出话。小班长向我清晰地汇报了事情原委,原来是逄xx不知在哪里踩到了一坨屎,他走过的地方留下了清晰的脚印和刺鼻的味道。我先找了个方便袋把孩子的鞋子套上,然后用拖布拖干净地面后到一楼水池边反复清洗鞋底直到干净为止。这个孩子天生反应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时经常因为走路时左顾右盼撞到人或物体身上,上课爱做小动作,爱走神,做题时需要不停地催促,这个孩子需要我们付出比别的孩子多几倍的耐心和精力。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放养的野生动物一样,想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从学**惯到生活*惯,都要绞尽脑汁,一遍一遍地讲,很多时候还需要手把手地教,许多看似特别简单的事在他们身上都变得异常艰难,如课间操和放学排队,上午刚排好,下午就记不清自己该站在什么位置了,好不容易排好的队形还没等走出教学楼就乱成了一团,又得重新扯着嗓子喊名字.....刚把学*任务按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原则布置下去,话音还没落,准会有孩子仰着天真的小脸问你:“老师,作业是什么?”弄得我是哭笑不得,一边告诉他要学*倾听老师说话,一边再次重复刚刚重复了好几遍的话。开学不到一个月,含片已经吃了几盒了。每天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告状的孩子也是络绎不绝,每天都得拖着筋疲力竭的身体和白天来不及完成的教学任务回家加班。

  身心俱疲时真想放下好好歇一歇,可想到这些单纯、可爱,清澈得如湖水般的孩子的心灵需要我们用培育,去浇灌,就不敢大意了,他们可是未来的希望啊。看着他们在我们的影响下一点点成长,进步,那是最欣慰的事情,那一声声清脆的童音:老师好!老师再见!谢谢老师!如春风般拂去了我的所有疲倦。面对着一张张因得到一朵小花,一个小苹果贴画而满足的笑脸,看着他们一点点的在进步,再多的劳累都烟消云散。

  教师报上一篇《为什么要当老师》的诗歌让我感同身受,她说出了老师的心声,诠释了为什么要坚持当老师的原因:是的,因为爱!你爱学生胜过爱自己你爱课堂胜过爱自己你爱教育胜过爱自己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有勇气、有能力选择成为一名老师因为这选择的背后是责任、勇气和担当每天的付出都能换来收获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生命!

  当学生围着你分享他的喜悦时,当*时沉默寡言不爱表达的学生在日记中说你是她最喜欢的老师时,当家长在微信里感谢你对孩子的付出时,当你的学生把你的孩子当作弟弟妹妹抢着带他(她)玩耍时,当你送毕业生时看到学生们含泪的眼睛时,当接到他们发来的节日问候时,当你见证学生们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再到工作,一路成长,一路收获时,你是否打心底里觉得当一名老师真好!

  孩子们,飞翔吧,你们是我心中最美的期待!

  热读《中国教师》有感 2

  20xx年,当我刚刚被“如果你热爱孩子,如果你热爱教育,如果你热爱写作,请拿起你的笔”的春风唤醒沉睡的心灵时,就幸运地与《中国教师报》相遇了。

  那时她还叫做《中国教育资讯报》,记得我当时是冲着“资讯”二字订阅的。我猜想她应当是前沿的、新闻的、独特的。当收到第一期报纸时,我的猜想应验了,她同时传递了亲民的、贴心的、温暖的气息。品读着报纸,我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幸运者中的一分子,我预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每当我拿起这份报纸,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王刚充满磁性、深沉的声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的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暗暗浮起来,亲切地袅绕在耳:“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我在这里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常的老师,像贺杰、茅卫东、陈小华、焦照锋、袁卫星等等,看他们讲述的好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会刹那间涌现很多真切的感悟。

  做一个*常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有梦,就会有追寻。《中国教师报》唤醒了我好些蛰伏着的激情。因为爱,所以爱。我认真阅读《中国教育资讯报》每期的报纸,认真完成每一期的读者调查,并且把得到的赠报送给自己的好友、同事,希望的同行获得这份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认真的阅读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除了知识上的积累增加以外,还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人格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

  去年七月,我接受《辅导员》杂志下月刊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特约编辑”。在一个阳光火热的上午,我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坐在一起。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好些编辑老师都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韩军头一天来了,红霞当天下午也要来,放假老师们都来了。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感受得到他们真诚的喜悦。我们就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交谈,我记得高影老师当时问我:“你觉得把《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为《中国教师报》,怎么样?”我当时就摇头,一个劲的不同意。我已经太熟悉《中国教育资讯报》了,她融入我生命,读她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后的《中国教师报》会和我疏远。可是当《中国教师报》创刊后,我快乐地发现“和教师零距离”的办刊理念落实得更到位了,对教师的生存关注了,对维护教师权益关注了,对与教师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了……《中国教师报》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比我看到的任何报刊都强烈。我在与编辑老师的交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和一线老师*等、和谐、融洽地相处。记得我有篇稿子寄给了杨伟广老师。杨伟广老师出差一回来后就及时地回复了,诚恳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

  事实上《中国教师报》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试想《中国教师报》编辑老师邮箱中每日会有收到上百封邮件,像这样事必躬亲,认真回复,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责任,用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筑灵魂的基石。《中国教师报》,在你快要满周岁的时候,我许下一个心愿,一定年年为你祝贺生日。

  热读《中国教师》有感 3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神奇的职业,想做好这个职业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育人方法,更要有无穷的教育智慧和不尽的耐心细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小状况: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沉迷游戏、叛逆暴力等各种问题不一而足,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用心和智慧,而《中国教师》就是一本为我们提供各种教育智慧的书籍。

  第一次读到《中国教师》心中有着一种隆重的仪式感,更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里面的一篇篇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简洁却又说理清晰,阐释得当。不论是专业的模式探讨,还是动情的教育故事,读来都是那么朗朗上口、欲罢不能。读别人的文章,更要思考自己的工作,回顾读到的*十期《中国教师》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收获。

  中国教师一本属于教师的杂志

  一、思考要细

  细致是教师工作的一大特点,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学生,是心理脆弱、易受伤害的青少年学生。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工作却是比这还要复杂,不但问题学生各有各表现,同样的问题表现还各有各的原因,只有像书中那些老师老师一样,细致的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才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一种表面的*和,而这*和之下可能酝酿着下一次更大规模和程度的爆发。

  二、行动要缓

  雷厉风行并不适合解决学生问题——这是我读《中国教师》的第二个感触。教师解决学生问题越快越容易犯错误,解决得越快,效果也往往越差。给学生一段反思的时间,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沉淀的机会,避免我们因一时冲动而做出过激的处理。学生毕竟是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再坏的学生内心深处也是害怕的,表面的强硬与顶撞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为了掩饰自身胆怯的一种表现,这时,我们可以先不急着批评或处理他,让他的多忐忑一会儿,教师利用这个时间调查一下事情的全过程,或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想想怎么开口说第一句话,这些对有效地解决问题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语言要活

  说话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言不得体的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切不可说得过于绝对,一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诸如:“你要是下次再犯,就不要再进教室了。”以我的经验,需要老师这么“威胁”的学生他肯定做不到下次不犯,下次他犯了,我们还真没有权利总不让他进教室;而他一旦再次犯了同样的错误,最后又进了教室,那对他的教育就算失败了,以后他会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二是要给学生留下空间。一次去市场,正好赶上幼儿园放学,家长都接了孩子回家,突然一个小男孩指着前边一个小女孩对他奶奶说:“奶奶,她考试得0分,我们老师说她是个大笨蛋。”小男孩很天真,他说这句话可能没有太多的嘲讽意味,可是老师的一句话却给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贴上了“笨”的标签,并且让别的孩子对她形成了同样的认识,这个小女孩将来的发展空间很可能让老师的一句话就给堵死了。可见,老师的语言一定不能绝对化,要说的灵活、可变通,这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四、方法要多

  读了书中好多文章之后受到的启发是:方法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分析学生问题的成因形成的。要想做到方法多,就要事先勤思考,即使处理同一种问题,原因不一样,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切忌千篇一律、方法单一。

  总之,我们所从事的是需要用心来做的事业,是一个需要智慧和思考的职业,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和各具特色的问题学生,我们要多一分细致的思考,少一些粗略的判断;用耐心的涓涓细流代替急躁的狂风骤雨,深入挖掘学生问题的根,追究问题学生的源,循循善诱、有的放矢,以求突破表象,标本兼治。只有耐心细致、充满智慧的工作,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教师”。

  热读《中国教师》有感 4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

  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

  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于《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热读《中国教师》有感 5

  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今天我与学生关系的民主与和谐,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属于美丽而有丰富内涵的她——《中国教师报》。

  从听说到走*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热情。《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

  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根本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差异。 “班级在线”、“教师”(《中国教师报》中的栏目)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这种规矩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就像陶行知所告诫的“六**”。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新课程”、“创新课堂”、“综合实践”(同上)中每一篇文章都渗透这新课程的理念,帮助我把握好学科教育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学生的学*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阅读《中国教师报》的日子里,我有了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她,“热爱、宽容、**学生”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有《中国教师报》相伴的日子里,教育、生活真美妙!


读中国教师有感 菁选(扩展4)

——读《感动中国》有感(精选十篇)

  我无意中翻起了感动这本书,里面的一篇文章题目吸引了我,使我有想看下去的想法。它三轮车上有大爱的翁——白芳礼。 74 岁的白发老人,为还要去蹬三轮车呢?是他没有生活来源,儿女不孝顺?都。白用他蹬三轮车的钱去支助贫困山孩子。白一共捐了 35 万。这可小数目啊! 1994 年,白又做了惊人的举动,他卖掉了家里的两间老房子,了一万多元,又向银行贷了些款,在天津火车站旁成立了自己的“支教公司,并自己每月为需要支助的贫困学生捐款 8000 元,达就自己去蹬三轮,借钱也要! 5 年后天津火车站整改,白的“支教公司”转眼了废墟,老人留下了眼泪。而他也老了,再也等不了三轮了。办?给孩子挣钱读书呢?老人在那年的冬天,硬是给人看了三个月的自行车,一角,两角,一元,两元,就凑足了 500 元,当他把 钱交给 老师时,老人很无奈的说:“**不动了,以后再给孩子支助了。我最后钱。”老师拿着钱哭了。 20xx 年 9 月 23 日 早晨, 93 岁的他静静的。天津几千名师生和市民自发来为他送行。 想想贫困山孩子,再想想我们自己,好的条件不去学*,而吃穿上讲究。我们何不将用在吃和穿的钱省,将钱用来支助贫困的孩子呢?为社会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呢?

  感动无处不在,因为令人感动的人无处不在。他们为我们献上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姚明,这位中华擎天柱,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他在美国NBA掀起了“明王朝”,被称为“移动长城”。2.26米高的巨人刚到NBA的时候却被说成是一个傻大个,确实姚明在黑皮肤与白皮肤的人群中显得特别扎眼。但经过长时间的苦练,现在他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一个佼佼者。他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田径场训练体能,下午与队友们进行对抗训练,晚上则在运动房内挥汗如雨。勤奋再加上先天的身体条件,你说姚明怎么会不成功呢?

  姚明虽然在美国打球,但他同时也不错过中国国家队的任何一次大赛。如2003年他回国参加亚洲男篮锦标赛,决赛中姚明以30分、15个篮板、5个盖帽的优异表现帮助中国队取得胜利。姚明作为NBA的超级球星有着巨额的广告合约,收入自然相当可观。但他在富起来的同时,也始终不忘回报社会。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爆发。地震震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同样也震动了姚明的`心。他听到这一消息,第一时间就向灾区捐出了50万人民币,后来又增加了21.4万美元,总计达到200万人民币。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数字,一件件令人感动的事情,姚明这个名字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心头。祖国也给了这位优秀儿女很高的荣誉。2008年8月8日,姚明作为旗手与小林浩一起带领中国奥运代表团缓缓进入鸟巢,那一瞬被永远载入了奥运史册。

  体坛“巨人”姚明给我们带来了感动,而我们身边也不乏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我们小区的路对面有一个店面很小的修车铺,店主是一个残疾人叔叔。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打开店门开始营业。每当有人去他店中修车,他都是异常认真。那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干得活比健全人还要好。而且他一点都不自卑,对人亲切而自然。每次路过他的小店时,我的鼻子都有些发酸,我想这就是感动吧。同时我也在想,一个残疾人都这么自强不息,又何况我们呢?

  感动需要传递,他感动了我,我就要努力去感动你。生活中需要感动,让我们发现感动,并感动他人。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让我们向感动我们的人学*,并努力去感动他人,去感动中国。

  在这丰富多彩的寒假里,我认真地读完了《感动中国英雄人物读本》这本书,看完后,我受益匪浅,使我心里久久不能*静……

  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英雄人物的感动事例,当人民群众受到危险的重要关头,他们不顾一切地去帮助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他们一心只想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减轻负担,却从没想过自己的安危;自己的疼痛;自己的家庭……使人民感受到了世界的温暖,党的关怀。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舍己救人的孟祥斌。20xx年11月30日,孟祥斌带着妻子和女儿到金华市区购物。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多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跳水救人。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沉入水中,28岁的年轻生命陨落了。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位令我们敬佩的人物,她是我们班上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每当我们举行活动,地板都十分地脏,到处都是我们带来吃的零食包装袋,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扫,大家都在尽情地玩耍中,没有注意到教室的地板干不干净。就在这时,我们的小蜜蜂马上停了下来,独自拿着扫把、垃圾斗与垃圾大战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的.垃圾被打败了,都乖乖地进了“监狱”—垃圾筒。直到活动结束后,大家才发现了她所做的事情,我们深受感动。在她的努力下,我们被评为了“文明模范班” ,我们十分感动,而她却一旁推辞说:“不用谢,这是我该做的。”……

  红旗在阳光下自由的飘扬,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看着那迎风飘扬的红旗,我仿佛感觉我们我胸前的红领巾也在迎风招展,告诉我要在***如阳光般的照耀下快乐地成长。每一次升旗,我总是思绪万千,长辈们经常对我说没有先辈们的热血挥洒,哪有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没有***的领导,哪有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我们要好好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报答祖国,报答父母,让灾区不再是灾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

  靓丽鲜红的精致书面,如同中国人涌动的热血――热烈奔放;唯美动人的字字珠玉,如同一泓清澈的流水――滋润心田;深入肺俯的纯美故事,如同缕缕明亮的阳光――赶走阴霾……

  十二条坚强不屈生命,是给世人十二个永驻身心的启迪.这本《感动中国十二位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让天地落泪,让中国落泪,更震撼着我的心灵.这里有亚洲飞人刘翔,、坚韧乐观的洪战辉,有公正不阿的任长霞,还有独臂擎天丁晓兵等等.我深感他们都拥有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书中有一个讲述残疾舞者邰丽华艰苦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让我久久无法释怀。主人公是一位清丽脱俗的女孩,名叫邰丽华。生下来她就被护士们誉为美丽的小天使,却没有得到天使长加百列(gabriel)的护佑,恰恰相反她如同一只刚想起飞却被折断双翼的鸟儿,年仅两岁就和声音永别了!在我们欣赏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按排的优美舞蹈千手观音时,怎会想到表演的是21位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她们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佛塔层层相叠,而那位头戴霞冠、身披金甲、仪态庄严却不失亲切的领舞人就是邰丽华.此时我们感受到只是笼罩在她头顶的绚丽光环,却想像不出一位听不见声音的人是如何去感知音乐的世界,去追赶音乐的'脚步,这其中付出了什么?当邰丽华意识到自己将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度过一生的那一年才7岁。但她长期在日记中勉励自己:要像张海迪姐姐那样,在残疾的身体中找到自己不残缺的人生。多么坚定的信念!女孩就是抱着这么一个优秀的生活态度来面对坎坷的人生。在一个没有语言的环境下,她发现了音乐和舞蹈,渐渐爱上了它们,爱得如痴如醉,她明白了,原来这才是属于她的语言!从此,她开始勤奋刻苦练舞,用最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一种多么美丽而独特的语言!努力的拼搏,使她终于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15岁那年进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雀之灵》成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飞翔。在排练中,她几度让老师失望地摔门而去。为了能飞起来,为了登上艺术的殿堂,一个旋转动作,她要练上上千次,多少次练得晕厥过去。多么坚韧执着的女孩!最终,她成了中国唯一一位登上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美国卡耐基音乐厅和意大利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常常我们会听到人们口口声声说自己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没有结果,只能放弃了。但是否真的像邰丽华那样尽到过努力呢?她身上有的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你有吗?她坚强到可以忍着伤痛没日没夜地坚持练*,你行吗?她得不到名师的悉心指导,只能靠自己的灵性去领悟,很容易吗?“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这是邰丽华所领悟的生活真谛。相信我们只要像她那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并不断向所设定的目标前进,永不退缩,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我徜徉在书中,彻底融入了这些传奇之中。

  这十二位杰出人物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丰碑,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方向……

  许多成功人士走过的道路,都十分坎坷。但他们却带着自己伟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仍旧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但却还是再一次带着惊人的毅力,勇敢地走了下去!

  刘翔,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他逾越了中国以前无人可越过的障碍,造就了他一生的辉煌。可就在这巨大的成功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的艰辛与汗水!在训练中,刘翔付出了比别人多许多倍的努力,任何疼痛他都强忍,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真所谓“努力铸就真强者!”正如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的邰丽华,一场大病使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丧失了听力,也失去了语言能力。但她没有放弃对舞蹈的喜爱,虽然听不见,邰丽华却根据震动的节拍,努力记住舞蹈的节奏和内容,经常练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稍有松懈,她就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能停下!”。终于在2005年,由她领舞的《千手观音》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在全球华人中引起轰动。正是不懈的努力铸就她成为了生活中的真强者!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其实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从点滴做起的,不断的坚持,一且就皆有可能。”曾记得,在我刚转入学军小学的时候,因为没怎么好好锻炼身体,连体育都不达标。那时,我仰卧起坐一分钟只能做二十几个,一分钟跳绳连80个都跳不到!当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天天努力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在那一个假期里,我天天都进行跳绳训练。一开始,跳绳我主要练*连续跳绳,尽量不间断,因为一旦断开,就要耗费许多时间。经过一个月的刻苦训练,我可以做到很少断掉了,甚至可以跳五百个都不中断了,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大跨越”。

  跳绳的稳定性有了,就只剩下“速度”问题了。我以前“一蹦、一跳”的肯定不行。这使我焦急万分,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因为纵使稳定性高了,速度上不去,那也是白搭。这时,我想起外婆曾对我说过她小时候跳绳跳得很好,我就急忙向她请教。经过外婆的一番指点,我发现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把“两蹦”之间的“一跳”去掉,速度就会提高很多。有了这个法宝,我又满怀信心的开始练*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到了假期结束,我一分钟能跳一百四十个了。在四年级上学期的一次跳绳测试中,我跳到了一分钟一百六十四个的好成绩,这个进步使我欣喜若狂。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依然天天坚持练*跳绳,终于在四年级下学期突破了一百八十个大关。直到现在,我的最高纪录是一百九十七个,这个进步,一直使我和高兴,因为这都是我坚持不懈锻炼得来的!我想,只要我一直努力,就会更强!

  我相信,努力,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他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汗水,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阶梯,他引导这我努力攀登;毅力,是人生道路中前进的动力,有了他,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愿我们不要害怕失败,带着毅力勇敢地走下去,因为努力铸就生活真强者!

  为了不让一只羊掉队,她们一边聚拢四处乱窜的羊羔,一边拼命地追赶羊群。渐渐地,天黑了下来,积雪已*一尺厚。汗水和雪水在她们脖子四周和胸部、背部结成了厚厚的冰甲,脚下越来越沉重。玉荣的毡靴已经和脚结结实实地冻在了一起...姐妹俩相互搀扶着,赶着羊群,一步步挪向铁道。从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俩整整奋斗了20个小时。寒冷、恐惧、饥饿、疲劳、责任感全部集中在了两个小姑娘身上。终于玉荣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撑着跟在羊群后面。幸好牧民哈斯朝禄父子俩及时赶到并发现,叫铁路工人和赶来寻找她们的公社**等人,将姐妹俩送往医院抢救。

  姐妹俩的生命保住了,但是龙梅失去了左脚拇指,玉荣双脚被截肢,造成终身残疾。而她们放牧的384只羊,仅有3只被冻死,其余的安然无恙。姐妹俩冒着大雪和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用自己的责任和生命看护着属于生产队的.384只绵羊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她们为了公共利益而残废让我十分感动。

  这说明以后干什么事都要有责任心。我们也要广泛宣传她们俩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在学*上不能偷工减料,要踏踏实实干好每件事。

  每天早晨,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一位23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他就是感动中国的人――洪战辉。

  由于母亲的逃离,父亲又不幸得了精神病,洪战辉便提前告别了童年,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1年如1日,洪战辉一边读书,一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照看着时常发病的父亲,抚养着捡来的妹妹。一个*凡的人,却以坚强的意志,*凡的爱心,做着让我们深深感动的不*凡的事。我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有深爱我的爸爸妈妈,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幸福生活,但是我却很少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辛苦。

  而洪战辉却为了养家,他每天起早贪黑,冬天卖鸡蛋,夏天卖冰棍,因为挣的少,所以实在没有钱给自己瘦弱的妹妹补充营养,他就上树掏鸟蛋给妹妹做汤喝,曾经不止一次从树上摔下来,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

  我从洪战辉的身上,感受到了他那种不屈不挠、敢于在逆境中创造出希望的勇气和精神,我们要向洪战辉学*。

  在这丰富多彩的寒假里,我认真地读完了《感动中国英雄人物读本》这本书,看完后,我受益非浅,使我心里久久不能*静……

  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英雄人物的感动事例,当人民群众受到危险的重要关头,他们不顾一切地去帮助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他们一心只想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减轻负担,却从没想过自己的安危;自己的疼痛;自己的家庭……使人民感受到了世界的温暖,党的关怀。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舍己救人的孟祥斌。20xx年11月30日,孟祥斌带着妻子和女儿到金华市区购物。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多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跳水救人。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沉入水中,28岁的年轻生命陨落了。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位令我们敬佩的人物,她是我们班上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每当我们举行活动,地板都十分地脏,到处都是我们带来吃的零食包装袋,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扫,大家都在尽情地玩耍中,没有注意到教室的地板干不干净。就在这时,我们的小蜜蜂马上停了下来,独自拿着扫把、垃圾斗与垃圾大战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的垃圾被打败了,都乖乖地进了“监狱”—垃圾筒。直到活动结束后,大家才发现了她所做的事情,我们深受感动。在她的努力下,我们被评为了“文明模范班” ,我们十分感动,而她却一旁推辞说:“不用谢,这是我该做的。”……

  红旗在阳光下自由的飘扬,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看着那迎风飘扬的红旗,我仿佛感觉我们我胸前的红领巾也在迎风招展,告诉我要在***如阳光般的照耀下快乐地成长。每一次升旗,我总是思绪万千,长辈们经常对我说没有先辈们的热血挥洒,哪有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没有***的领导,哪有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我们要好好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报答祖国,报答父母,让灾区不再是灾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

  靓丽鲜红的精致书面,如同中国人涌动的热血――热烈奔放;唯美动人的字字珠玉,如同一泓清澈的流水――滋润心田;深入肺俯的纯美故事,如同缕缕明亮的阳光――赶走阴霾……十二条坚强不屈生命,是给世人十二个永驻身心的启迪.这本《感动中国十二位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让天地落泪,让中国落泪,更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里有亚洲飞人刘翔,、坚韧乐观的洪战辉,有公正不阿的任长霞,还有独臂擎天丁晓兵等等.我深感他们都拥有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

  书中有一个讲述残疾舞者邰丽华艰苦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让我久久无法释怀。主人公是一位清丽脱俗的女孩,名叫邰丽华.生下来她就被护士们誉为美丽的小天使,却没有得到天使长加百列(gabriel)的护佑,恰恰相反她如同一只刚想起飞却被折断双翼的鸟儿,年仅两岁就和声音永别了!

  在我们欣赏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按排的优美舞蹈千手观音时,怎会想到表演的是21位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她们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佛塔层层相叠,而那位头戴霞冠、身披金甲、仪态庄严却不失亲切的领舞人就是邰丽华.此时我们感受到只是笼罩在她头顶的绚丽光环,却想像不出一位听不见声音的'人是如何去感知音乐的世界,去追赶音乐的脚步,这其中付出了什么?

  当邰丽华意识到自己将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度过一生的那一年才7岁.但她长期在日记中勉励自己:要像张海迪姐姐那样,在残疾的身体中找到自己不残缺的人生.多么坚定的信念!女孩就是抱着这么一个优秀的生活态度来面对坎坷的人生。在一个没有语言的环境下,她发现了音乐和舞蹈,渐渐爱上了它们,爱得如痴如醉,她明白了,原来这才是属于她的语言!从此,她开始勤奋刻苦练舞,用最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一种多么美丽而独特的语言!

  努力的拼搏,使她终于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15岁那年进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雀之灵》成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飞翔.在排练中,她几度让老师失望地摔门而去.为了能飞起来,为了登上艺术的殿堂,一个旋转动作,她要练上上千次,多少次练得晕厥过去.多么坚韧执著的女孩!

  最终,她成了中国唯一一位登上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美国卡耐基音乐厅和意大利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

  常常我们会听到人们口口声声说自己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没有结果,只能放弃了.但是否真的像邰丽华那样尽到过努力呢?她身上有的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你有吗?她坚强到可以忍着伤痛没日没夜地坚持练*,你行吗?她得不到名师的悉心指导,只能靠自己的灵性去领悟,很容易吗?

  “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这是邰丽华所领悟的生活真谛.相信我们只要像她那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并不断向所设定的目标前进,永不退缩,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我徜徉在书中,彻底融入了这些传奇之中。这十二位杰出人物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丰碑,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方向……

  读完《感动中国》后我感慨万千,“双百”人物以自身的种种事迹催人泪下、令人振奋。张海迪和史光柱无疑是自己生命的设计师,白芳礼和丛飞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爱”的内涵,诠释了奉献的真谛。文花枝让我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在众多英雄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谭千秋老师与歌手丛飞。

  谭千秋老师和别的老师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却变成了一只令世界仰慕的雄鹰。他张开双臂趴在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手臂上伤痕累累,脑袋后部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4个学生都获救了,可是谭千秋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他所深爱的学生们。谭千秋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摘下我的翅膀,让它助你飞翔”,诠释了一个*凡而又伟大教师的默默奉献的品格!他在灾难来临时的瞬间,塑造了一座在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

  挚爱无声,大爱无痕,在生活中总会有像谭千秋老师一样*凡而又伟大的人,他们用真爱传递着人世间最美的真情,用真情谱写着人世间最华美的乐章。丛飞——183个孩子的父亲,观众喜爱的歌手,就在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在为美好未来憧憬的时候,一场慈善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从1995年正式认养第一批辍学儿童开始,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为了能给孩子们及时地交上学费,丛飞玩命一样地疯狂演出,直至一头倒在后台。20xx年4月20日,年仅37岁的丛飞永远地离开了他爱着和爱他的人们!丛飞,这个硬汉,*生捐资300多万元,而临终之时却只留给自己6个月大的女儿一本相册。

  双百人物的至善至爱感动着你我,这些人的事例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精神火炬,照亮了我们的终身发展之路,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像他们一样,在奉献中体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得到升华,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读中国教师有感 菁选(扩展5)

——中国教师读后感范文十份

  一向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聪明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样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但是没有想到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立刻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最后鼓起了勇气,透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修改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奇,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于《中国教师报》修改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

  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齐走过的日子里,情绪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齐感受着这样一种布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齐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齐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但是,假如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漂亮,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齐参与,一齐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一份报纸,一杯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在网络中的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走*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资料供我学*、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带给了许多有益的帮忙。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务必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透过学*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就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仅要热爱学*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务必抓住学生的用心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务必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而是以成长、不是以此刻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就应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当一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还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学*用品,这时,我们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给该生以适当的“压力”,使他知道教师在“等待”他快速准备好进入学*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该生一种无形的尊重,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容许有一个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学*状态,致使该生有掉队的可能。

  让我们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根据教学实际以及书中提到的案例,我有几点体会:一、教师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态度决定命运。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热情。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

  “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在塑造别人的灵魂前,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的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的“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这是摘自书里面的一句话。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是这本书里给我最深刻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因为我知道灵魂是神圣而高尚的,没有灵魂的人类就是尸壳,只有尸壳的人类将是没法想象的可怕!老师的职业是这样的重要且高尚。因为今天这个灵魂的塑造者是我,让我感觉到无比的神圣,感觉到自我的伟大。为了这个伟大的我,我们都在想我们还缺什么?

  “一个优秀的塑造者,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优秀的塑造者才能塑造优秀的人类。”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对社会而言,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对学生而言,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先做一个优秀的人。“万物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

  做人难,做优秀的人更难,做优秀的教师更更难!

  “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工作中时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常、*淡、*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在熔化、组合、萌芽、生长。”这是一个教师的优秀的标准,而做为人的优秀有应该是怎么样的呢?那就是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热情,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有对人类的爱心,固守自己的做人的准则,这也是一个优秀教师作为人首先要具备的品质。这些都是书上的观点,我都赞同这些说法。我想做这样的优秀人优秀教师,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想做这样的优秀教师,可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体制我们的前途等,使的我们改变了策略、改变了方式、改变了手法,于是我们产生了矛盾,我们改变了方式也改变方法。理想与现实,个性与生存,有时本来就是天生的矛盾体。是格受理想独立独性行,还是“适应”现实,让理想在现实中销蚀?是坚受个性,做一个率性的自己,还是在生存面前,为了所谓的“成熟”放弃个性?我们身边的很多教师都处在这样的思考和矛盾中。我的学科是体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或者说没有别人看起来的社会压力,也就是说我的学科是一个被社会和被家庭所忽视的科目,可是我认为我的科目责任也无比重大,因为我肩负着学生的健康,肩负着学生的体魄,没有强大的体魄就没有生命的存在的意义。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他塑造的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热情奔放的个体,而不是一具病恹恹的躯壳。面对这份压力面对这份责任,同样感觉自己是神圣的教师。“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是有什么样的徒弟”这是我们的古话,确实很有道理的,同样优秀的教师培养着优秀的人类。而我们的身边教师都很聪明很有活力,都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都具有无比的爱心和公正正直的为人准则,这些都是我们优秀人所具有的条件,我们有这样的优秀教师怎么会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来呢?中国的人才在世界上占很大比重的,他们都是我们的教师培养出来的,我们在做着为人类默默输送人才的贡献,我们是伟大的教师,我始终相信。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并不是要批判这本书的观点,我想的我应该知道自己所作的事情的正确性、目标性以及效率性。吸取正确的,促进更快发展。

  我的家庭也是个教师的家庭,在我们家可以开办一座学校,因为我们家有中学所有科目的老师。我们有很多同事的的家庭都是几代都是教师,我们都在思考着、学着、想着、作着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教师,而且我们都做的很好,我们也有毛病,我们有时性子太急噪,有时太烦恼,有时骂学生,甚至有时打学生,可是我们是恨铁不成钢!谁家的孩子不挨打爱骂呢?当然我们都在尽力的培养着我们的孩子,我们都在努力的自己学着教着。

  “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最上的爱,一个转身就能忘记;而惟有老师和母亲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的!”把教师和母亲等同,是多么的伟大和自豪啊!母亲生育和抚养了我们,教师教育了我们,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人类都是一家的,我们一起在为明天奋斗并且美好快乐的生存着,幸福着。

  中国教师缺什么,难道真的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等待意识?缺乏激情与理想?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我不愿意承认这是真的,而且这根本就不是真的,谁敢说中国的教师缺这些呢?敢说的也只是说那是部分的群体。而我们大部分的教师队伍都是很优秀的

  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我们的实际。因此,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这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个性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齐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期望,这与我校一向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学校一向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此刻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潜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等等。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不能盲目地去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教学步骤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一种潜力。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气氛,进而影响学*活动的效果。

  在上次执教的《月光曲》一课中,我问孩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句子,进而学*的重点就在体会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脚点是在“感动”二字。因此,评课时,熊校长推荐提问可否改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就会说出感动一词来,然后让孩子到文中去找令你感动的句子。我当时一听,就恍然大悟,一下子把我课堂中感觉到吃力的分散点给联系到一齐了,这样我的课堂就有着一条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熊校长课堂提问的艺术,而我,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去学*、去探究。

  三、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务必配合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推荐与课文资料有关的书籍能帮忙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时代背景、作者*生等,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的`《卜算子咏梅》时,就没有进行拓展阅读,就应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如《沁园春雪》等。好在学*《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我有做到这一点,我让孩子课后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读一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这件事做实来,要是能在班上举行一次抗日英雄故事演讲会,学生的参与用心性就应会十分高,这样还能促进孩子阅读的用心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蟋蟀的住宅》后,就就应推荐孩子去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等等。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只有把课堂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到达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份报纸带给我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一份动力,让我重新认清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一向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聪明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样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但是没有想到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立刻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最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修改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奇,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于《中国教师报》修改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

  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情绪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布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但是,假如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漂亮,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一份报纸,一杯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在网络中的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走*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资料供我学*、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带给了许多有益的帮忙。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务必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就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仅要热爱学*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务必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务必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而是以成长、不是以此刻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就应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自从2003年创刊以来,是它伴随着我的成长;多少个日日夜夜,是它让我如鱼儿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初为人师,是它让我坚定了当一名小学教师的信心;应对新课程改革,是它帮忙我解决了一个个困惑它就是我的最爱——《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的理念是:零距离接*教师,它是教师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一份引导教师,帮忙教师,为教师服务的报纸。它资料丰富,栏目纷呈,篇幅大小不一且各具特色,既有让我赏心悦目的短小精焊的小说,又有情意浓浓的诗词,更让我爱不释手的是“班级在线”,“教师论坛”,“创新课堂”等。阅读它,我能欣赏到优美精湛的语句以及巧妙的用词,让我犹如品一杯绿茶,回味无穷;拿起它,我能了解一些教育名校和专家的现状分析,为我指点迷津,让我终生受益;想起它,我不禁心中充满激情,拓展思路,碰撞出创造的火花;的确,我的人生因为有它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俗话说得好,阅读书报,受益无穷。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数学课堂如何吸引学生,班务工作如何开展?应对那六十多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也时常感到困惑,是《中国教师报》帮忙了我,阅读《中国教师报》,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爱。

  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但是如何把爱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让爱走进校园,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让爱产生智慧,让爱在孩子心中留下岁月抹不去的完美回忆,让师生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这需要一个教师把自己内心自然形态的爱赋予真诚与智慧,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反思,积累,陶冶。

  爱,因走进学生心灵而美丽。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们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我们才能真正走*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我们才能走*学生五彩缤纷的世界,捕捉到藏在学生心底且影响其整个人生的梦想与追求,这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动力,是师爱的根。

  爱,是一份尊重。

  尊重学生,我们教师务必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有仅要“蹲下来”和孩子寻求*等的对话,还须留一份纯真,学会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是民主教育的核心,是爱的胸怀。只有建立在尊重前提下的爱,才会变得宽容,才能自然地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等对话,才有沟通,才有合作的过程;教师才能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尊重学生,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读中国教师有感 菁选(扩展6)

——感动中国教师事迹材料(精选10篇)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支月英的颁奖词是:“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支月英36年来坚守在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一张小小的山村讲台,彰显出她内心的大爱。当晚,当记者独家连线在北京颁奖现场的支月英时,她略带激动但言语朴实无华的言语中,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孩子们了,我好想赶快回去看到他们。”对于获得的荣誉,支月英称自己只是一个*凡的人,做着一件*凡的事“我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

  承诺:36年扎根乡村讲台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到白洋教学点,她发现这里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学校地处江西省奉新县和靖安县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交通不便,离最*的车站都要20多里地,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月英像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这话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穷,前些年,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但过了一年又一年,乡亲们不但看到支月英坚持了下来,还看到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都一个个送孩子回家,像自己亲人一般对待。于是乡亲们议论开了:“这位老师靠得住,肯定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不同声音,“莫想啊,顶多再过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老师啊!”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这位外乡的女教师,用自己36年的倾心守望,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成为深山乡村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

  在白洋山村,支月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认识大千世界。但贫穷的山村并不是世外桃源,山村的教育更显落后。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支月英。刚参加工作时,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支月英经常为学生垫付学费,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劝她赶紧离开,她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后来,支月英被任命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她既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做好教学点的管理服务工作。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材料,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母亲从老家来学校看她,看到女儿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月英对母亲说:“这里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母亲心疼地说:“你就净说好!”她只是望着母亲笑。其实她心里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尝不想尽享天伦之乐,但她更愿意把爱意播撒在这青山绿水,让这份爱生根发芽,承载起贫瘠山村的绿色希望。在颁奖现场,当记者连线支月英时,她用朴素的语言告诉记者:“我就是一个非常*凡的人,做着一件*凡的事,我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

  ”一人一校多次婉拒调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支月英除了自学外,每年都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学生学*效率,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她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她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年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月英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正常。更让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并马上进行了手术。住院的几天,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的学生。刚刚出院,就立刻回到了学校。2012年暑假,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问题,上级教育部门决定新建校舍。支月英就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乡亲们看到崭新的校舍,感动不已。

  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乐呵呵地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我亏欠了自己孩子,但我有了更多的孩子”

  支月英其实也有自己的孩子,但为了山里的孩子们,她选择了亏欠。“这么多年来,我亏欠了孩子太多,但为了山里的孩子,我只能祈求孩子的原谅,因为我放不下山里的孩子们,他们也是我的孩子。”支月英略带哽咽的说出这番话,“不过我的孩子现在已经完全理解我了,并且也非常支持我。”

  这次参加颁奖,支月英离开教学点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但山里的孩子们却心心念念的牵挂着她,“孩子的家长们都通过微信向我拜年,孩子们也在微信里奶声奶气地说想我了,其实我也非常想他们,非常非常想,我迫不及待地想赶快回去看到他们。”

  “我只希望山里的孩子们,能好好学*,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支月英对孩子们最大的希望。

  爱慈善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12年来,张桂梅的每一天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5点30分,张桂梅打着手电筒,将5层教学楼的楼道一一点亮,早些年,她要赶走因为没有院墙而进入学校的蛇和各种小动物,低飞的蝙蝠会划破学生的脸。她站在二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

  她希望顺时针转的每一分钟都能逆转贫穷。

  她记得调任云南华坪县中心学校教书时,第一次目睹贫穷带来的苦难:有学生没钱置办衣服,冬天穿着一两块钱的塑料凉鞋;有学生买不起饭,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热水瓶,作为第二天的早餐;还有家长来教书费,拼拼凑凑在桌上洒了一把,最大金额的5角,总共不到50元,“我就这些了,有了还给你送来。”

  张桂梅常自掏腰包带学生下馆子,帮他们交学费、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张桂梅被诊断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中长了一颗2公斤大的肿瘤。

  从医院到学校10分钟的路程,张桂梅走了40分钟。为带好毕业班,张桂梅坚持上课,把学生送进考场再住院。有一天,张桂梅突然喘不上气,有老师顶着风雨为她找氧气袋。有学生家长在山里采野灵芝,用机器磨成粉,拌在饭里送给她吃,还有学生去山里采摘野核桃给她。

  山里的妇女们为了给她治病捐款,10元、5元……**对她说,我们这个地方再穷,都会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这儿了。”张桂梅说。

  2001年,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张桂梅担任院长,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张桂梅答应了。她发现,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

  这让张桂梅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张桂梅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很多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有一次,张桂梅在家访途中,看到一个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远处看,她上前询问这个女孩在想什么,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说自己想读书,但妈妈让她嫁人换彩礼。张桂梅很气愤,去女孩家里试图说服她的家人,费用她负责,但没有成功。那个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样子一直刻在张桂梅脑子里。

  张桂梅想创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但2004年,这个想法在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理解,“什么时代,还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资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个实验室,最便宜的生物实验室“就要五六十万元”,大家觉得张桂梅“太天真”。

  但张桂梅坚持要干,“钱多钱少我不管。”早在2002年,她就四处“化缘”。她打印“好大一堆证明和宣传材料”,去人多的街上、桥上发,想着一人捐几元,捐得多了学校就办起来了。

  然而,5年只募集到1万多元,有人骂她骗子,还有的向她吐口水。

  张桂梅在2007年当选党的***代表。当年,全国党代表在丽江市只有两人,张桂梅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张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记者发现她破洞的裤子,将她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见诸报端,引起**重视。

  在市、县**200万元资金支持下,2008年4月,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投建,环境简陋至极:没有食堂、厕所、围墙和大门,只有一栋5层教学楼,地上遍布钢筋水泥。

  当年,张桂梅带领17名老师擦洗教室,他们将床从山下抬到教室,铺上新被褥,贴上学生的名字,迎来第一届新生:96个女孩。

  2010为留守儿童办学的女大学生李灵:心灵放歌

  事迹:2002年,李灵从河南省淮阳师范学院毕业。她回家后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用家里20多万元的积蓄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在学校,她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在她的辛勤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学费全免,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

  7年来,李灵为了办学已经欠了8万元的外债。 为了自己学校的孩子能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阅读,李灵趁着放暑假,向父亲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她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沿街收购各种书籍。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她用汗水载回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刘姝威这样评价她:身旁是30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背后是那些在外打工父母们心中的挂念与寄托,这位乡村女教师赢得众人尊敬。 张瑞敏:为了孩子四处奔走,眼角有了皱纹,双手不再细腻,但是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她是让全国人民尊敬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颁奖辞: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八零后。

2013年2月19日,“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生死关头勇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选年度人物。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张丽莉的颁奖辞。本届“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对张丽莉的评价是:“她播撒下的大爱种子,必将被无数的奔跑接力,从黑土地传向四面八方。只有教师心中有爱,孩子的世界才会绽放光芒!”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张丽莉老师的英勇事迹。

2012年5月8日20时30分许,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下晚自*的初三学生涌向四中校门(因学校正在装修,初三学年借用四中校舍),没想到他们的前面正面临着危险——停在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的一辆金龙大客车突然失控,连撞两车后向校门口的学生们撞来。

面对失控冲过来的汽车,正在路旁疏导学生的张丽莉老师,在这危急时刻,本可以选择退避,但她用手推开、用身体撞开了身边的学生,而自己随即被卷入车下,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

很快,张丽莉老师舍身救学生自己被卷入车底的事迹传遍了大街小巷。淳朴善良的美丽女教师,霎时感动了龙江大地。“英雄教师”张丽莉让人们知道,这个世界原是如此美丽活泼,充满爱,充满生命力。交通事故是偶然的,但张丽莉老师舍身救人的事迹却不是偶然的。那情急之下的壮举,是本能,更是责任、爱心、无私和崇高。

资助特困生:三年每月100元

丽莉静静地躺在ICU病房,看着昏迷的爱女,一位深沉的老父亲怎么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痛声大哭,周围的人无不动容潸然泪下。

了解张家的人说,丽莉妈妈十多年前就去世了,爸爸一个人好不容易抚养她读完大学。

来医院看望的一位学生家长痛哭着说:“丽莉爸爸,我再也忍不住了,我怎么感谢您和您的好女儿呢,我家条件不好,从初一上学在张老师班,张老师就资助我家孩子每月100元,直到现在也没间断过,却从来不让我们说,怕给孩子压力,一定要让张老师好起来。”

“既然你说了,那我也不瞒了,丽莉那时和我商量过了,她说,我想资助我班的一个家庭困难学生,品学兼优的,我挣得少,我工资不够时,你帮我行不?我说,行,你帮吧,你做的对,爸爸永远支持你……”众人的哭声淹没了话语。

每次放学都和学生牵手过马路

作为一名班主任,53名学生就是她的孩子。没做母亲的张老师,却把这个角色诠释到最美,使三年三班这个大家庭充满了爱的温暖。

学生生病了,她买营养品去看望,落下的课找时间给补上;学生过生日,她在黑板上写上祝福的话;夏天天热,她在地上洒水为同学们送来清凉;冬天天冷,她用电水壶烧水给学生送来温暖;学生自*时,她替学生做值日,给他们更好的学*环境和更多的学*时间;体育考试下大雨,她把自己的伞和衣服让给学生,保证他们考出好成绩;家长会时天气热,怕家长受不了,她自己掏钱给每位家长买冰棍;放学时学生等不到来接的家长,她主动打车送孩子回家……

这份爱让每位同学倍感温暖,他们为生活在3班这个大家庭而幸福,为有这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好老师而骄傲。听说张老师出车祸的消息,震惊之余,同学们更多的想起了自己和张老师过马路的情景。

学生闫泽坤回忆说:“每次放学和张老师一起走出校门时,张老师都会拉起我和身边同学的手说‘来,孩子,我们一起过马路,别着急,慢点’在老师的牵引下,我们走过了一个个路口,可是现在……”孩子说到这已经泣不成声。

而学生闫泓佚说起的一件事更让人感动:“初一的一个傍晚,班中有位同学生病了,我们的丽莉老师带我们几个班干部去探望他。她和我们打车时,一辆自行车突然向我撞来,老师一把将我揽入了怀中,车子刮坏了张老师的皮裤子,而她的第一反应是问我‘孩子你没事吧?’”

“老师评语比我作文字数多”

年轻的张丽莉老师担负两个班的教学任务,100多人,她把每个孩子的学*放在心上,宁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愿放弃一个孩子。

在一次古诗知识复*时,三年九班张贵宣等三四名同学没有背下来,张丽莉老师放弃了午休时间,逐一领着背记,直到合格为止。当孩子看到老师把饭盒打开,还没有吃饭时,都感动不已。

三年九班宋颐函、孙瑶同学作文一直都不太理想,孩子的心里很着急。一次下课,她们和张老师说了此事,当时张老师二话没说,跟她俩订了一条约定,每周给她们留一个题目,单批单改,直到合格为止。曾得到张老师的精心指导的焦研同学说:“张老师给我写的评语连起来都要比我写的作文字数都多。”

她教的班级里,经常有学生因病不能来上课,张佳鹏就是其中的一位。当孩子返校时,她主动帮孩子补*落下的知识。遇到有些同学因一两次成绩较低而心情失落,她总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关心去鼓励。在初三一模考试中,王睿同学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在座位上掉泪,张老师发现后,急忙把她拉过来,用手擦去她的泪水,不停地说:“别哭了,别哭了,再哭老师会心疼的。来,老师帮你分析原因,我一定会帮助你把成绩提上来的。”一*话让孩子心中的悲伤全部融化在这温暖中,拥有了无穷的动力。而这名孩子二模考试真就前进了100多名。

她的座右铭:要做就做到最好

张丽莉老师2007年参加工作,从教5年来用她全部的热情,点亮了无悔的从师之路。

张老师总是在老教师身边虚心求教,听课成了她的一种*惯,事发当天张老师还连续听课两节,一天一月也许简单,但她一做便是5年。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是她的座右铭,每年青年教师“放飞师爱演讲比赛”中,她用动人的语言、自信的微笑,澎湃的激情讲述着一名青年教师在*凡岗位上不*凡的点点滴滴,桂冠上总是写着她的名字。

校园艺术节上那位最美的女主持人是她,帷幕推开美丽的微笑,悦耳的声音,接着便是台下她的学生阵阵的欢呼和掌声,在孩子的心中他们的张老师是最美的老师、最可爱的天使。

在年轻的班主任当中,她所在的班级名次评比遥遥领先,家长信服、领导放心、学生喜欢,她用年青的心,执着的热情在前进的路上收获了累累硕果:多次评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菊花杯”语文竞赛一等奖等殊荣。

和她同学年的主任说:“丽莉是个热心的青年人,谁有事,她都主动帮忙,干起工作来还是拼命三郎,去年,因为和学生练跑步,她流产了,没修几天就上来了,她说,50多孩子她不能丢下不管。”

和张丽莉老师的学生谈起张老师,孩子们说:“丽莉老师常常让我们感动,她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温暖,她是老师,更像妈妈,那些点滴真的不知道从何谈起。耳边萦绕的还是她为我打消我们困意讲给我们的笑话,还是她课堂上的笑声朗朗。”他们要对丽莉老师说:“我们都在等着你来给我们上课,老师您会回来吧。”

第一个来班级最后一个走

一位毕业的学生在网上发帖:“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心真的痛了好久,虽然我不是她班的学生但是她给我们班上过课,张丽莉老师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老师,人也很漂亮,她很爱笑,人很开朗,我很崇拜她,所以一直对她印象深刻,后来上初三的时候她去了初一,也就是她现在的这个班,在操场上经常看到她和学生打成一片,就算她不教原来的四班,但是经常能看见她和四班的学生搭胳膊一起走。仿佛那些画面就在昨天,我从没想过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的身边,会发生在那么年轻的生命里。她真的很伟大,她让我觉得我毕业于十九中而骄傲,她就是我们十九中的骄傲,好人会有好报的。她还那么年轻,一定会有转机的,上帝一定会给她开一扇窗。张老师的臂膀曾经给了多少孩子栖息的港湾,更给了车祸中被她救下的孩子生命的新岸。”

一位学生家长在网上发帖:“张老师对学生特别疼爱,我记得初一第一次家长会,她竟然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剖析得特别准确,那可是才一周时间的接触。因为家离学校远,她每天早上5点就得起床,第一个到达班级,有时还在班级听别的'科任老师讲课,晚上放学到家最后一个。初三搬到四中,离家远的孩子很多,有些孩子不吃早饭,她就自己出钱买一些饼干放到班级。在危难时刻,她放弃了自己的安危,把安全推向给了别的孩子。29岁的年龄,事业、家庭的黄金时期,就在一瞬间被毁坏了。丽莉是孩子的父母,因为她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丽莉是孩子的朋友,因为孩子有心事会第一个和她去说;丽莉是我们的妹妹,因为她和我们为了孩子总在沟通;丽莉是名老师,因为她是教育界的榜样。”

  感动中国教师事迹材料 6

与子同行,向阳而生

春天到了,小草在泥土中经过多次痛苦的挣扎,破土而出,迎接第一天的阳光雨露,呼吸第一口新鲜空气,不管风吹雨打,它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春天送上最美的祝福与欢笑。李朝辉老师就像这株小草一样*凡,虽*凡却也尽力为大地添几许春色。三尺讲台,是她无悔的选择,她以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勇往直前的奉献精神、无私无畏的团结精神,默默地守侯着这份简单而执著的人生信念。


读中国教师有感 菁选(扩展7)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范本5份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

  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

  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于《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是,我直言不讳的在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稿的重视。

  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20xx年,当我刚刚被“如果你热爱孩子,如果你热爱教育,如果你热爱写作,请拿起你的笔”的春风唤醒沉睡的心灵时,就幸运地与《中国教师报》相遇了。

  那时她还叫做《中国教育资讯报》,记得我当时是冲着“资讯”二字订阅的。我猜想她应当是前沿的、新闻的、独特的。当收到第一期报纸时,我的猜想应验了,她同时传递了亲民的、贴心的、温暖的气息。品读着报纸,我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幸运者中的一分子,我预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每当我拿起这份报纸,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王刚充满磁性、深沉的.声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的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暗暗浮起来,亲切地袅绕在耳:“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我在这里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常的老师,像贺杰、茅卫东、陈小华、焦照锋、袁卫星等等,看他们讲述的好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会刹那间涌现很多真切的感悟。

  做一个*常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有梦,就会有追寻。《中国教师报》唤醒了我好些蛰伏着的激情。因为爱,所以爱。我认真阅读《中国教育资讯报》每期的报纸,认真完成每一期的读者调查,并且把得到的赠报送给自己的好友、同事,希望的同行获得这份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认真的阅读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除了知识上的积累增加以外,还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人格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

  去年七月,我接受《辅导员》杂志下月刊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特约编辑”。在一个阳光火热的上午,我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坐在一起。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好些编辑老师都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韩军头一天来了,红霞当天下午也要来,放假老师们都来了。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感受得到他们真诚的喜悦。我们就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交谈,我记得高影老师当时问我:“你觉得把《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为《中国教师报》,怎么样?”我当时就摇头,一个劲的不同意。我已经太熟悉《中国教育资讯报》了,她融入我生命,读她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后的《中国教师报》会和我疏远。可是当《中国教师报》创刊后,我快乐地发现“和教师零距离”的办刊理念落实得更到位了,对教师的生存关注了,对维护教师权益关注了,对与教师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了……《中国教师报》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比我看到的任何报刊都强烈。我在与编辑老师的交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和一线老师*等、和谐、融洽地相处。记得我有篇稿子寄给了杨伟广老师。杨伟广老师出差一回来后就及时地回复了,诚恳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

  事实上《中国教师报》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试想《中国教师报》编辑老师邮箱中每日会有收到上百封邮件,像这样事必躬亲,认真回复,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责任,用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筑灵魂的基石。《中国教师报》,在你快要满周岁的时候,我许下一个心愿,一定年年为你祝贺生日。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

  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

  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于《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是,我直言不讳的在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稿的重视。

  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读中国教师有感 菁选(扩展8)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精选5篇)

  在暑假读书活动中,我选了黄燕编着的《中国教师缺什么》和我县自编的《且行且思》来读。当把这本书放在桌子上同仁们,看着标题发表议论:中国教师缺什么?最缺的是钱,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钱不值钱,教师那点工资的确显得有些羞涩,致使心态不好进取心差的教师出现了消极情况,缺乏了当年的激情、缺乏了工作动力,缺乏了创造,当和尚就要撞撞钟。大家听到这里可能觉得有些俗,就知道钱,我这里提到读书前的调侃,的确当今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我们姑且先放下这一话题,我的理解是教师这一舒适群体不要再被人弱势,解决此问题是根本改变知道,究竟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大家探讨,希望上级关怀。

  仔细想,什么原因导致教师成为弱势群体呢?我们静心带着“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我看完了全书。真如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本书以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毕竟很多同仁已经等了十几个年头,哎人生灿烂的时光又有几个十几年)、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几部分进行叙说,在打动人的心灵的同时,唤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从而由感悟直到有所行动。曾经我们一大帮子人极其认真地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我觉得书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在当前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众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我觉得我们老师大多具有爱心、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只不过很多时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学,我觉得我们老师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别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等待。*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课堂“浪费”的“等待”,有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先要“在课堂中学会等待”。

  首先,“等待”给思考以时间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的课,应该是 “不温不火”的课,整个课堂里思维暗暗涌动。思维的引发者是教师,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活动与评价可让思维活跃。正因为如此,课堂中需要 “等待”,这种“等待”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有时我们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由于问题本身或学生的学力水*等原因,学生在没有作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答非所问或哑口无言。这样的问题再精彩、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对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 “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其次,“等待”给监督以方式

  在课堂上,当我们发现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走到该生身边,并且停止讲解。此时,教师“等待”的作用甚至比语言的监督更有效,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等待”中醒悟过来,从而迅速地调整学*状态。

  最后,“等待”给尊重以桥梁

  当一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还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学*用品,这时,我们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给该生以适当的“压力”,使他知道教师在“等待”他快速准备好进入学*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该生一种无形的尊重,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容许有一个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学*状态,致使该生有掉队的可能。

  让我们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仔细想,什么原因导致教师成为弱势群体呢?我们静心带着“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我看完了全书。真如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本书以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毕竟很多同仁已经等了十几个年头,哎人生灿烂的时光又有几个十几年)、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几部分进行叙说,在打动人的心灵的同时,唤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从而由感悟直到有所行动。曾经我们一大帮子人极其认真地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我觉得书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在当前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众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我觉得我们老师大多具有爱心、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只不过很多时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学,我觉得我们老师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别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等待。*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课堂“浪费”的“等待”,有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先要“在课堂中学会等待”。

  首先,“等待”给思考以时间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的课,应该是 “不温不火”的课,整个课堂里思维暗暗涌动。思维的引发者是教师,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活动与评价可让思维活跃。正因为如此,课堂中需要 “等待”,这种“等待”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有时我们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由于问题本身或学生的学力水*等原因,学生在没有作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答非所问或哑口无言。这样的问题再精彩、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对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 “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其次,“等待”给监督以方式

  在课堂上,当我们发现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走到该生身边,并且停止讲解。此时,教师“等待”的作用甚至比语言的监督更有效,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等待”中醒悟过来,从而迅速地调整学*状态。

  最后,“等待”给尊重以桥梁

  当一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还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学*用品,这时,我们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给该生以适当的“压力”,使他知道教师在“等待”他快速准备好进入学*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该生一种无形的尊重,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容许有一个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学*状态,致使该生有掉队的可能。

  让我们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根据教学实际以及书中提到的案例,我有几点体会:一、教师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态度决定命运。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缺乏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校,今年出一个特级教师,过几年又出两个特级教师。同样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成绩、能力、素质都差不多,但因为工作的学校不同,他们的成长及成才速度各不相同。我觉得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哪怕是不同学科的,名师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创造意识,也会深深打动和影响周围的老师。

  长此以往,名师名校现象愈演愈烈,让人欢喜让人忧!三、缺乏领导的肯定与赏识

  曾看到有一位教育博士曾在学校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新学期开始时,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一百五十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挑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因为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能够积极地工作并对工作产生兴趣,是靠领导的智慧。

  在现实工作中,领导经常从横向比较和考察教师的能力、水*,很少从纵向比较,使许多暂时处于落后的教师始终找不到信心和动力。

  我觉得领导对每位教师的肯定和赏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缺乏被理解

  当然对于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等观点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如何被别人所接受和理解,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做到家校的良好沟通才能更好的作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当然教育生活世界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本书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关注所热爱的教育界,思考着她所看到、所听到的现象,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与追问。

  《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它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要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动人心灵,唤人思考。

  教育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去思考,我们与其追问“中国教师缺什么”的问题,不如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毋庸置疑,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充满爱,懂得尊重,有着*等意识,拥有一颗宽容之心的人;是一个对理想和事业时刻葆有激情,尊重生命,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成长空间的人;是一个愿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领学生不断发展,对学生一生能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能否真正做到带着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呢?

  “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纪、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由来已久,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掩埋在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学任务、统一的评价标准之下,个性得不到重视,思维的火花无法得以绽放,想象的野马无法任意驰骋。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岂有不犯错误之理?更何况是懵懂的少年?在苛责、抱怨学生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也许是你对学生的爱在渐渐消失呢?也许是你的功利心在作祟,付出的艰辛与结果的不尽人如意,让自己的内心渐渐失衡了吧。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教师需要一种淡定、从容,需要一种执著、大爱的真情流露。爱是给予、是关心;爱是尊重、是了解,爱更是一种责任。师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爱,师爱是一视同仁的爱。给予学生师爱,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互动,言传身教,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各个方面中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发明创造,都是历经无数次的错误与失败后才得以成功的;学生也只有经过犯错误、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改正,循环上升,直至无穷,才能够得以成长。

  学校应该成为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而高洁、明丽而清新的校园氛围,少一些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因为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松的氛围,宽容的态度,宽厚的秉性更加适宜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正因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独特的存在,是不可以“复制”,不可“替代”的,所以学生们都希望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打压、被束缚。

  我们在犯错误的时候,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宽容。遗憾的是,我们在希望得到他人宽容宽恕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宽容。一些人安于接受别人的宽容,却从不打算把宽容施之他人。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宽容别人,就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宽容。

  把学生的问题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就好像我们教师把控制事物发展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一方全盘掌控,学生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就会一味的抱怨与指责,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求变思维,它是以学生的改变作为教师改变的先决条件。我们教师何不“由内而外”的进行改变呢?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具有创造力,然后再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而改变学生。

  班级学生出现问题,只顾着指出学生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过分强调“错不在我”的作法本身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能力极其有限的人,更何谈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呢?与其抱怨学生各个方面能力水*的低下,不如先从自身做起。真正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教学水*,给予学生们无尽的爱和心灵上的有力支持;然后盼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份苦心,进而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渐渐地会有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与不足。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似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宽容能够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学*的理由。

  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它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耐心、更加明智、更加富有爱心。宽容属于个人修为范畴,越是历经时间的打磨与检验,越是显出其可贵,所绽放出的光芒也越发夺目。但是,宽容绝非纵容,不是无度的任意妄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师爱和坚持原则下的理解与接受,是情感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充分展示,是一种化怒为喜转忧为乐的智慧,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若愚。只有心胸狭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对别人的宽容。教师应该学着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味挑错;应该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制造新的事端。

  宽容无不闪烁着仁爱的光芒,宽容学生,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试想天天指责、埋怨甚至伤害学生的老师何谈快乐?何不试着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带着微笑去打量自己的学生呢?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才能赢得多少人的心。宽容就像甜润的春雨,能够滋润彼此的心灵。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善待,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教师才会欣赏到学生迸发出的动人的精彩。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禅师和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小偷出来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禅师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愿教师的宽容是一束阳光,能够时刻照耀着学生;愿教师的宽容是一轮明月,能够照亮学生的一生。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上下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是新课程、新理念。一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了同角色转变,如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研究者、促进者。然而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吗?他们在向新课程所期待的角色转变时产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是教育环境?还是教育制度?还是教师自身?没有人做过很好的研究,我们一味在要求教师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

  历经几十年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技艺,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社会英才。显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在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前段时间,曾有人提出新课程中,教师不应是红烛,春蚕,将教师等同于工程师,而忽视了其中透射出本质精神------“勤奋”、“奉献”、“无私”和“爱”。因此,我想,在对我们的老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是否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当下,我们的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否则,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

  前段时间,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作为承载中国教育命运的教师,在中国教育的种种遗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感受,翻开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

  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

  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状态。教育是指向人、为了人的活动,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样需要有一颗人文之心,关照着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对现实教育生活的体察,缺乏对人的真诚关注与热爱,那么教育研究会因为没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当教育研究扎根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才会富于生机与活力。

  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

  作者细细地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倾听他们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虽然有些声音很细小,稍不留意就会被别的声音掩盖掉,但作者听到了,听到了虽然细小但仍然需要尊重、需要理解与支持的声音。作者在倾听的同时也在叙说。作者叙说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叙说着自己对日常的、细嫩的教育生活的深层思考,叙说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份认知、一份感动、一份情怀!没有故作高深,更非高高在上的训示,只有自由流露的性情与率真表达的思想。这种叙说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满怀真情但不乏理性,从容言理但并不冷漠;这种叙述是在与读者*等地对话,不是以权威者的态势去教训人、规范人,而是以亲切自然的言语打动人的心灵,唤起人的思考,让人自己去获得对教育生活世界的深切感悟,并由感悟而行动。

  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她注视着她所热爱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触角透过她所看到、听到的关于教师品质的“故事”,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相信这些思考将引发更多的有心人来关注教育世界里的人和事,我们的教育世界也会因此而更美好。

  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说是教师的无奈也好,说是教育制度的约束也好,总是客观存在,我们暂不去追究这是谁的错,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要说评价制度不改,教育管理体制不改,我们的老师寸步难行,我们要关心教师自身在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提高。

  本文作者始终不提传统教师角色的概念,也不夸大新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引起教师自省,也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使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与行动。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它的思想会引领我走向更加光辉的明天。

  学生需要满腹诗书的老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需要睿智的,只有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把握课堂,在讲解分析课文的时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因定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以身作则学会科学的学*。首先可以根据自己每天工作的安排,每天给自己制定一天工作时间安排表,按照自己的制定计划按时完成学*工作内容,如果临时有事就对自己的一天安排作适当调整,关键是每天给自己硬性规定一定量的阅读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以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时为了学生不能集中精神上课而苦恼、甚至会大动肝火。但是恼火过后静下心来沉思,就觉得可能是自己课堂的调控不好,上课的教学用此不能吸引学生。


读中国教师有感 菁选(扩展9)

——读《中国人》有感实用5篇

  我国*代科技界的先驱、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曾被我们的***称颂为“中国人的光荣”。他为中国科技事业和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奋斗的事迹将流传千古。 记得三年前,那时我才8岁,曾随爸爸从北京乘火车去张家口。在青龙桥车站看到站上巍然矗立着一座铜像,我问爸爸这是谁,爸爸说这是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的工程师詹天佑。当时我大惑不解,修路有何了不起,还给他塑像,那现在修了这么多的铁路,为什么不塑像呢?直到最*读了《中国人的光荣》才使我了解他的伟大之处,才更觉得他的铜像不仅矗立在青龙桥,而且已经矗立在我们的心间。

  文章感人肺腑,特别读到文章中“为中国人争光”这部分,使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静。他的事迹给我的启迪颇多,对我的教育更深。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压,连修一条铁路的权力都没有,这对有强烈国心的詹天佑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呀!詹天佑凭着超人的智慧和坚强的信心,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给了那些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争了光。

  在学*上,他成了我前进的动力,成了我力量的源泉,使我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我要努力学*,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我们的祖国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奋斗终身。

  在生活上詹天佑成了我的榜样。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就想到了詹天佑,想到了他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顶着嘲笑,修筑铁路的情景,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我成为一个“三好生”,成为一个生活能自理的好少年。

  现在我真正懂得了,他的铜像正是他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是中国人的光荣。他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怀念,也将永远激励我走上真正的人生道路。如有机会,我一定再去瞻仰他的雕像。

  自从我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里的周月华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够*静,我非常感动!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并成功从卫校毕业,二十多年来,她爬遍了方圆13*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了他人的健康,她付出了一切,不怕辛苦。

  看了这篇故事,我很感动,又羞愧,如果是我,我走遍方圆13*方公里,我早就累坏了。曾经有一次,我班的小杨他发烧了,但是,他却坚持上学,我知道了这件事,我问小杨为什么还要上学,他坚定地说:为了学*,我一定要坚持上学,请你不要告诉给麦老师听!我保守了秘密,我想:如果是我,我就会休假不上学。可是,在当天,小杨的秘密被麦老师发现了,不能上学了3天,小杨在休假这几天,常常打电话给我,问一下学*和作业的一些情况。

  我想:我要学*一下小杨和周月华的品格和他们求学的渴望,周月华的坚强的意志,令我佩服,使我知道了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决不放弃!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进取的同时,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来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冲破一些世俗观点的勇气和胆量。要*等,首先还是态度问题。林语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还是有许多妇女掌权的,哪怕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条束缚下,还是有许多的才女活跃在历史中。而作为90后的现代女性,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麻木不仁,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家总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们似乎没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许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逃避,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响应改革的人便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易于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填饱肚子,便就已经很是满足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已经消亡殆尽,可封建思想带给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依旧存在,并无改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人们对受伤者频频采取冷漠的态度,见义勇为虽然仍被称颂,但对于“精明”的人来说,见死不救私会成为一种聪明的举动,人民总是在逃避责任,害怕引火烧身。大多数人总把这种行为归咎于道德的缺失,却忽略了封建思想蚕食下人性的泯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实利心态与消极避世的态度,致使中国人极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群体意识,冷漠、固执。从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做出了深度的解读。当然,作者生活的年代较如今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异。那是个沉睡中的中国,一个病态下的中国,但是,那也是个值得庆幸的`中国,因为她拥有一批清醒的儿女,即使大多是人都沉睡这,但有这样一批人,就想林语堂先生,他们敢于站出来,把自己放在镜子面前细细的端详,敢于说出实话与真相。如今的中国仍需要这样一批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不会简单的把敢于讲话的人冠以“五毛”和“愤青”的社会。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复兴,也就真的不远了。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中国人》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进取的同时,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来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冲破一些世俗观点的勇气和胆量。要*等,首先还是态度问题。林语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还是有许多妇女掌权的,哪怕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条束缚下,还是有许多的才女活跃在历史中。而作为90后的现代女性,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麻木不仁,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家总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们似乎没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许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逃避,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响应改革的人便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易于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填饱肚子,便就已经很是满足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已经消亡殆尽,可封建思想带给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依旧存在,并无改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人们对受伤者频频采取冷漠的态度,见义勇为虽然仍被称颂,但对于“精明”的人来说,见死不救私会成为一种聪明的举动,人民总是在逃避责任,害怕引火烧身。大多数人总把这种行为归咎于道德的缺失,却忽略了封建思想蚕食下人性的泯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实利心态与消极避世的态度,致使中国人极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群体意识,冷漠、固执。从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做出了深度的解读。当然,作者生活的年代较如今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异。那是个沉睡中的中国,一个病态下的中国,但是,那也是个值得庆幸的中国,因为她拥有一批清醒的儿女,即使大多是人都沉睡这,但有这样一批人,就想林语堂先生,他们敢于站出来,把自己放在镜子面前细细的端详,敢于说出实话与真相。如今的中国仍需要这样一批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不会简单的把敢于讲话的人冠以“五毛”和“愤青”的社会。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复兴,也就真的不远了。

  春节之际,微信、微博上都是无尽的祝福语。这时候我们就会感慨,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便利,连一声轻轻的问候都是指尖的事情。 于是,为了增进我们与朋友之间的感情,我们每天都忙于刷微信、微博,在车站我们要刷、吃饭时我们要刷、就连上个厕所的时间都不放过。我们那么忙,哪里有时间看书?

  当我们都在玩微信、刷微博时,是否有注意到一篇由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的文章《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这篇文章可谓亮瞎了眼。作者孟莎美在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惊讶地发现已熄灯的机舱里,不睡觉玩ipad的乘客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由此作者想起了爱读书的德国人,在飞机上他们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是这却让作者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当一个局外人都替我们担忧时,可想而知,这确实足够让我们反省自己了。高尔基早就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若我们都没有阅读书籍的*惯,又何以谋求进步?我们的民族又何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呢?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曾有过许许多多的人这样疑惑过。殊不知,这样的疑问同样应该出现在刷微博、微信上,可是发出这样疑问的人却寥寥无几。刷微博、微信到底有什么用?无疑它只是为我们空闲的时间增添一点乐趣罢了。 网络上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地向我们*卷而来时,我们可曾想过自己的选择权?只是被缭乱了眼睛罢了。我们总以为在网络上也可以获取信息,这便也是阅读。可殊不知这样碎片化的阅读,根本无法形成系统的框架。这样一来,我们真正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作为中国人,有多少人真正耐心阅读过我们的.四大名著?恐怕有些人连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都全然不知吧?有些人总是痛恨古人留下来的文言文,让我们费解,却从来不懂得抱着欣赏的心态去尝试阅读。不阅读《西游记》,又怎能真正体会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险阻?不阅读《水浒传》,又怎么理解这梁山好汉的情与义?不阅读《三国演义》,又怎么领略这三国的风云呢?不阅读《红楼梦》,又怎能感受到宝黛爱情的幽怨缠绵呢?不阅读,又如何去学*外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呢?又如何去学*借鉴甚至超越外国发达的科技文明呢?

  *年来,"抄袭风"*卷着我们的周围。许多论文、科技成果都被copy亦或是模仿。能真正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学问的人又有多少呢?的确,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功利心理在作怪。进而,没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来,耐心地看一本书,做自己的学术研究,那么研究成果也不尽人意,都是再次嚼别人嚼过的成果。这样,我们又何以寻求进步?又如何不令人担忧?无庸质疑,浮躁的心态在社会中大行其道,许多人往往无法静下心来,自然无法自我沉淀,去看一本书。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摒弃浮躁的心态,为自己的未来不懈努力,也为民族的未来而拼搏。喧闹的世界里,我们应当学会沉淀自我,品茗着手中的茶,阅读着我们心爱的书籍,这便是美好的场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