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9-28 00:00:00 读后感,朋友,时间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1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报了三门理财课,我学*理财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不要傻傻地冲到股票市场里被割韭菜。事实上,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后来,因为我自己的收获不小,然后就劝表姐学*理财。她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没钱不需要理财而且我在小城市生活不用那么拼。我发自内心地替她着急,希望她能够通过学*稍稍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

  其实,这本书买了一段时间,只是一直被收在柜子里没有打开过。上周才翻出来读,在第四章找到了,很多人拒绝学*的理由。

  主要有三点:第一:拒绝学*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的动力……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就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得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实时也确实如此,我本人就是因为尝到了学*的乐趣以及那种收获的喜悦才会鼓励身边的人坚持学*,并且不间断学*。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曾经一度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学校的时候,我可以说是最不爱学*的学生,那会因为自己眼界小、目光不够长远,因为没有坚持学*,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学*产生的收获带来的乐趣。直到大学毕业,直到工作很多年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学*。

  “学*”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是可逆的。在知道它的`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改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一旦学会就不会忘记,无论多少年不骑车,就还是能够上车就走。

  “学*”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者了解“*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其实,那些拒绝学*或者一不小心受了影响而把“学*”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每天都在挣扎着“管理时间”、“珍惜生命”、“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十几分钟学*而导致其后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连只有一次的人生都没有过好。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2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的由来是源于上一本《MacTalk-人生元编程》中池老师给推荐的,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养成读书,锻炼,跑步,学*,冥想等自律的*惯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合理高效的利用好我们仅有的那一点儿时间,因此这本书被我列我转变过程中必须要拜读的一本。

  先来说说初识这本书的感觉:类似于通俗心理学的读物,记录作者在15年的教书生涯中对人性的思考,并通过一些经典心理学家的著作来证实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心智的成熟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本书虽然叫做《把时间当做朋友》但实际上跟时间管理没有半毛钱关系,作者没有写那么多形而上的东西,比如:教你怎么制定时间计划,怎么利用时间高效的实施计划;

  常言道“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的底层基础就是我们的心智,心智的成熟度直接影响到计划的可实施度,进而影响到这件事物的完成度,各种各样的事物构成了我们的一生,所以本书的宗旨就是通过认识心智,开启心智,开拓心智,磨砺心智,最终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样相辅相成,彼此相互促进,从而成就你的一生。

  01、认知心智

  作者通过在新东方教书期间的所见所闻并结合自身的一些心得体会,重新定义了心智,即:一个人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处理抽象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简单归类为情商,也不能归类为智商,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集合。作者用了大量的例证来说明心智受基因的影响甚微,而受后天的环境影响巨大;

  02、开启心智

  开启心智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会主动学*和主动思考(也就是自知),在接受一些知识和讯息的时候要有主观辨识能力,在遇到难题和问题的时候要有主观能动性。里面有一个观点我特别的赞同,作者提到的“别人知道你自己不知道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灯下黑,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当你的行为已经造成别人不满时,你是不知道的,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我的亲身经历:我之前有个同事吃饭特别的慢,每次我们一起吃饭的几个人在吃完饭以后还要等着他在那里慢慢悠悠的细品,这就是他不自知了。当然每个人都可能有灯下黑的地方,不是在这个地方就是在那个地方,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

  03、开拓心智

  我的理解是自律,在了解到认识心智和开启心智的重要性以后,就要循序渐进加强知识的获取力度,并从中抽取充足的养分供给心智来茁壮成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自律的*惯。

  所有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比“体验”更加有效的手段是“试错”,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们在入行初期就被人传授六字真经“动手,动手,动手”,只有在动手的过程中才能体验代码的美感,感受调试bug的快感,这就是程序员入门的箴言。

  04、磨砺心智

  我的理解是沉住气,如同西天取经一样,当唐僧收服了四个徒儿以后才是真正考验的时刻,要经历重重险阻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这个过程我们一定要不断的汲取,汲取,再汲取,磨砺,磨砺,再磨砺。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3

  花了将*三个下午的时间把《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看完了。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我感觉时间流逝的太快,一旦没有完成自己一天的计划,就会处于焦虑的状态中,有自责,更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感觉时间就像沙子一样,越想把握住,从指缝中流走的就越多。想看看大神李笑来是如何对待时间的。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每当我学*的时候,我都会在思考,怎么学才是最有效率的,甚至很多次我都在怀疑自己的学*能力,总是觉得自己的学*效率不高,别人总是事倍功半而我却是事半功倍。在这本书中,写道: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比起学*效率来说,保持一种开阔的学*心态是很重要的。要知道有很多人是拒绝学*的。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思考。而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学会如何去思考,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学*,从宏观上来看待学*这个问题了。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的,你首先要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做自己所选的事情,适当地放弃一些。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学*了却没有效果,其实只是积累的不够多而已。就像李笑来说的:人们往往太在意短期利益了,一旦没有看到短期利益就会放弃。要相信积累的力量,积累和复利一样,虽然每天进步一点点,但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效益将是巨大的。常言道:*惯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积累如此重要,越要醒悟越好。书中写道好多有名的人学英语的例子,比如,钟道隆先生,以逆向法著称。据说他从45岁开始学*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钟道隆先生很坦诚地说: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坚持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不罢休,3年写了一柜子的听着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了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看看他学*英语的方法,自己太汗颜了,就从这个月1号起,开始和朋友每天都去图书馆学*英语,我们还开玩笑说,要是刚开学这样学英语,我们估计英语都可以考600多分了。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行动。我一直都记得那句话勤奋也是一种天分。

  书中还说道人脉,这个我们*时生活中总能听到的词语。好像谁的人脉广就意味着人的能力特别强。其实想想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要是给朋友关系下个定义,我觉得是:有共同价值观,可以最大程度地交换最大利益地一种关系。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互相帮忙,其实就是在互相交换,只是交换的思想大于苹果。这样就可以达到互利的原则。人人都不傻,大家在寻找朋友的时候,都是因为看到了朋友身上的闪光点。书中写道: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李笑来在最后给了两条建议:

  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2、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们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4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报了三门理财课,我学*理财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不要傻傻地冲到股票市场里被割韭菜。事实上,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后来,因为我自己的收获不小,然后就劝表姐学*理财。她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没钱不需要理财而且我在小城市生活不用那么拼。我发自内心地替她着急,希望她能够通过学*稍稍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

  其实,这本书买了一段时间,只是一直被收在柜子里没有打开过。上周才翻出来读,在第四章找到了,很多人拒绝学*的理由。

  主要有三点:第一:拒绝学*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的动力……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就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得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实时也确实如此,我本人就是因为尝到了学*的乐趣以及那种收获的喜悦才会鼓励身边的人坚持学*,并且不间断学*。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曾经一度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学校的时候,我可以说是最不爱学*的学生,那会因为自己眼界小、目光不够长远,因为没有坚持学*,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学*产生的收获带来的乐趣。直到大学毕业,直到工作很多年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学*。

  "学*"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是可逆的。在知道它的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改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一旦学会就不会忘记,无论多少年不骑车,就还是能够上车就走。

  "学*"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者了解"*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其实,那些拒绝学*或者一不小心受了影响而把"学*"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每天都在挣扎着"管理时间"、"珍惜生命"、"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十几分钟学*而导致其后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连只有一次的人生都没有过好。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5

  1、坚持详细记录每天做的事情和具体花费的时间,你会惊讶于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而这样坚持记录下来,你就能精确掌握自己的时间,能合理规划每一天的任务。

  2、成功学,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那些所谓成功人士只是恰巧遇到了对的时代,无论他们做什么都能成功,因此他们谈论那些成功经验,以及自认为身上的成功的品质,往往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

  3、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在很多书上也提到类似的观点,只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你才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毕竟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等价交换的,不存在一味的付出。

  4、我们可以让自己在轻松安逸的“打发时间”中没有罪恶感——只要这是规划好的“享受”,而不是无节制的随意的。经常在周末快结束前莫名的失落,想来也是因为双休日过得浑浑噩噩,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

  5、现代人都太浮躁和急功*利,最大的障碍是耐心。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

  6、质变之前需要量变,如果说,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98%的重复作为“水”,才可以成为一杯清香的咖啡。你需要耐心地不断重复再重复。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6

  相信有不少人会像我一样,做事总爱拖拖拉拉,多数情况下这也没有什么坏处;比如把家务推迟几天再做或者做的过程中磨磨蹭蹭个几十分钟;但是在工作上,拖上几个小时或是几天,等到临时抱佛脚时再完成,整个工作的质量就无法保证;有时拖延症也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例如那些肥胖者或是患有糖尿病的人虽然不断地告诉自己:“从明天起我将遵循正确的饮食方式”,却也只是嘴上这样说说而从不实践。

  拖延症就成了不少朋友们的一个困扰,直到有朋友向我推荐了《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读完以后,很自然的就对号入座了,因为里面说到了一些我们不愿意承认却又是在每个人身上都会看到的陋*。正因为说出了每个人的心声,很容易让你虚心的去接受他说的建议,比如说对懒惰的根源、对时间的管理还有关于人生职业的规划。

  当人们不想或是不愿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找各种借口掩饰,当我们意识到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时候,又会懊悔自己的懒惰,却往往又不付出与实际行动,结果就在不断的重复轮回,这里面可能有缺乏对时间的管理原因。其实真正要管理不是时间,而是自己。是的,很多时候,由于我们的'头脑太过活跃,容易受其他事情的干扰,而无法集中精力去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而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只有专注聚集,才能真正有效率地完成手头的事情。而专注力,自制力,不受外界干扰,是需要我们去管理自己的。

  然而专注力和自制力,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够真正获得,也只有依靠惯性和反复的自我控制训练,我们的神经才有可能得到完全的控制。实际上,我们可以先给自己确定工作目标(可以是自己不喜欢的或原本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再制定计划,但不要难度太大,自己很难做到的,这样会挫伤你的积极性;也不能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这样不利于毅力的锻炼,达到目标完成计划了,如果自己觉得很满意,就自己给自己奖励,不断的磨练,从而开发自己的意志力、自控力等。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6篇扩展阅读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6篇(扩展1)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汇总5篇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1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报了三门理财课,我学*理财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不要傻傻地冲到股票市场里被割韭菜。事实上,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后来,因为我自己的收获不小,然后就劝表姐学*理财。她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没钱不需要理财而且我在小城市生活不用那么拼。我发自内心地替她着急,希望她能够通过学*稍稍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

  其实,这本书买了一段时间,只是一直被收在柜子里没有打开过。上周才翻出来读,在第四章找到了,很多人拒绝学*的理由。

  主要有三点:第一:拒绝学*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的动力……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就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得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实时也确实如此,我本人就是因为尝到了学*的乐趣以及那种收获的喜悦才会鼓励身边的人坚持学*,并且不间断学*。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曾经一度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学校的时候,我可以说是最不爱学*的学生,那会因为自己眼界小、目光不够长远,因为没有坚持学*,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学*产生的收获带来的乐趣。直到大学毕业,直到工作很多年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学*。

  “学*”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是可逆的。在知道它的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改变,却无法还原。读后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一旦学会就不会忘记,无论多少年不骑车,就还是能够上车就走。

  “学*”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者了解“*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其实,那些拒绝学*或者一不小心受了影响而把“学*”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每天都在挣扎着“管理时间”、“珍惜生命”、“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十几分钟学*而导致其后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连只有一次的人生都没有过好。

  今天是教师节,写一篇和学*有关的文章,激励自己希望也能给读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一点帮助。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2

  这个寒假期间,品读了《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这是一本不同于其他时间管理类书籍的书,它讲述的是怎么和时间做朋友,不是把握它而是和它做朋友。

  虽然只看了一点,但是感触还是有的。比如:“老师,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我想这是很多人都问过的问题,也包括我在内。大家把时间的投入当做是一种投资,在没有确定一定有用的前提下,都不会轻易尝试。但是有没有效果只有尝试之后才会有结果不是吗?因为不确定是否有结果,所以就处于观望的状态,不投入精力,那么有用的方法也无用了。相较于方法而言,坚持和努力才是重点。人们都说笨鸟先飞,即使是笨方法,只要你持之以恒也是强过那些只注重技巧方法,而忽略行动的人。

  所以,投入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这样的结果。学*,随时随地的学*,了解各种学科知识都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事。有的人也许会说,学那些有什么用,说不定以后都用不上。日后的事,有谁知道,谁也不能为你打包票。但你抓住现在的时间多学点东西,以后万一要是用到了,那么对你而言意义重大啊!所以,不要用这些根本不要用这些不可预知的事做借口,而是去做,去行动,总会有不同寻常的结果的。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这样的经历不是吗?那各种各样行业的创始人,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难道是已经知道自己干这一行会成功,才选择的吗?他们只是在当时,在自己的兴趣驱动下去做了而已。然后坚持,然后才成功的。

  不要抱怨,不要观望,白白让时间流逝。利用起来去做吧!你现在做的,以后会是你强大的后盾。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3

  这几天一直在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简直是爱不释手,废寝忘食。一边读一遍慨叹,好,写的真好,只恨自己没有早点读到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强调时间管理的焦点,从来不是时间,而是自我管理。书中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现实问题开始娓娓道来,如何学*,思考,交流,自我管理,积累,最终如何应用,去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当你做到了心智成熟,在漫长的人生马拉松中,永不放弃,坚持到底,自我积累,取得成长和进步的时候,你不在是在追赶时间,时间自然而然的成为你的朋友。

  读书过程中,我常常感慨,为什么会喜欢这?略加思考下就明白了,因为书中所阐述的很多现实问题及困境,正是我等普通人日常中所面临的问题,可能自己都没有发现问题,或者发现了无从表达,从未思考,直到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分析,然后才豁然明朗,原来真的是这样啊。书中讨论了怎样做到心智成熟,如何完成自我积累,问题产生的原因,学*思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已久的吗。喜欢作者深入的思考,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看待问题通透彻底。

  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精彩纷呈。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就是第三章――管理。当我们面对一项任务或者多项任务的时候,首先正确的估算任务的时间,然后做出合理的计划。

  当我们做好了计划,什么时候开始任务呢?毋庸置疑的是,从现在开始。很多人明明很焦虑,可是却一直拖延,不是拖延着去做事,而是拖延着去开始做事。但是最终期限不是在那里一直等着里,时间只顾自顾自的流逝,到最后是以加速度的方式朝你狂奔而来。因为你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就会感叹时间流逝的太快。有时候,甚至还没开始,就已经晚了。所以及早行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多好就做多好。

  开始行动后,我们要直面困难,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面临一项任务的时候,任务可分为困难的部分和简单的部分。快速有效的完成简单的部分,然后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困难的部分,勇于直面困难,不要掩耳盗铃。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起来很努力,很用功,却没有成效的原因。在简单的任务中反复消磨时光,没有勇气面对困难。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考虑三个方面,内容,原因,方法。内容和原因都显而易见,最重要的是方法。拆解每一项任务,落实每个步骤,分配具体的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最终完成任务。

  在管理完成的任务的过程中,思考任务的串行与并行关系。所谓的串行与并行,即是我们物理课程中,的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有些任务只能串行,比如先烧水,才能泡茶,先洗手在吃饭。而有的任务可以同时进行,也就是一心二用,必须在执行一些机械性的任务的同时,我们可以进行另外一项或者多项任务,给自己的大脑打造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比如你可以在跑步的时候听英语,在等车的时候看书,在做家务的时候听音乐,在烧水准备泡茶的时候,洗杯子,洗茶壶准备茶叶等等。

  当你做任何事情之前,可以尝试把即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大脑里预演一遍或者很多遍。这个世界上,天才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不断的积累,勤能补拙来弥补,高效的完成任务,在一项领域中取得成就。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我们才能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万事可提前准备,万事皆要提前准备。很多优秀的演讲家,难道他们一开始就能在讲台上舌灿莲花,取得成功吗,无疑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无数次的演练的。

  书中感兴趣的内容很多,学到的东西也很多,以上也只是书中的一个小篇章而已。好的书本值得反复去读,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4

  这个暑假,我在图书馆意外发现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名字叫《把时间当做朋友》。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教我们是如何学会管理时间,合理运用时间,把时间当朋友的方法,以及一些有用的时间小故事。

  一开始我觉得这本书很枯燥乏味,根本看不懂,就在我想要停止阅读的时候,一句话突然映入我眼帘,深深的吸引了我: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呢?书上说:“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干脆做错了事。如果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效率越高,结果越糟。相反,如果做的事是正确的,效率低一点点也没关系,因为做一点是一点,多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动力就会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地做下去。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他是否现实。”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练字。一开始,我只想快点完成任务,所以急匆匆,胡乱写一通,这样的字当然不好看,字迹潦草,书面邋遢,总是遭到老师批评,罚我重写,往往得不偿失。这大概就是,朝着错误的方向做事,效率越高,结果越糟吧!

  知道了这个道理,回到家,我不急不慢重新拿出格子纸,静下心,慢慢的写起字来。一笔一划,一字一字,先临摹,再仿写,这次我没有把它当任务,而是把练字这件事当成朋友,把它当成正确的事,我们一起与时间散步。没想到,越是不在意,时间过得越快,爸爸妈妈看到我改头换面的字迹,都惊叹不已,感叹我像变了一个人。

  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事,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消极行为都来自于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认清现实,正确对待,总有一天会成功。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5

  1、坚持详细记录每天做的事情和具体花费的时间,你会惊讶于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而这样坚持记录下来,你就能精确掌握自己的时间,能合理规划每一天的任务。

  2、成功学,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那些所谓成功人士只是恰巧遇到了对的时代,无论他们做什么都能成功,因此他们谈论那些成功经验,以及自认为身上的成功的品质,往往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

  3、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在很多书上也提到类似的观点,只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你才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毕竟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等价交换的,不存在一味的付出。

  4、我们可以让自己在轻松安逸的“打发时间”中没有罪恶感——只要这是规划好的“享受”,而不是无节制的随意的。经常在周末快结束前莫名的失落,想来也是因为双休日过得浑浑噩噩,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

  5、现代人都太浮躁和急功*利,最大的障碍是耐心。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

  6、质变之前需要量变,如果说,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98%的重复作为“水”,才可以成为一杯清香的咖啡。你需要耐心地不断重复再重复。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6篇(扩展2)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实用五篇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1

  我无意从网上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心仪之,便果断地在amazon上买下了。10年3月29日的时候收到这本书,那时候在自*,随意看了几页,沉博绝丽。可还是把它给放下了,因为觉得这样的书如果不花个安静的时间细细品味的话,有点懈怠作者了。顺便介绍下作者,作者全名李笑来,父亲是一个教师,而作者本人也在新东方执教3年之久,广受学生好评,后来离开新东方,现为笑来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曾写过《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和《toefl高分作文》,反应良好。

  我于4月2日下午正式阅读此书,包括当天晚上,第二天晚上(选修课)以及今天(4月4日)上午,时间不长,收益却良多。

  作者的观点是要我们提高我们心智水*,当然这里的心智并不是指智商,作者认为每个人的心智起点都是固定为0的,只有靠后天有意识地训练才能提高和扩展我们的心智水*。要用我们的大脑来控制我们的大脑。惰性是天生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降低我们的惰性。许多人失败的情况都是由于缺乏耐心所致,急于速成,内心浮躁,看不清事物。并且全文都提到了学*的重要性,认为学*一门能力或者技术能够为自己打开通往另一片天空的大门,认为每个人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无为而学,而无不为。

  全书开始介绍了心智的力量,并描述了不同心智的人处理事情的巨大差别。然后描述了何谓心智,提出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来控制我们的大脑的观点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推迟满足感来开启我们的心智的方法。接着着重介绍了我们应当如何“与时间做朋友”而不是“敌人”,里面有很多方法值得我去学*,包括培养精确的时间感知能力、记录实践开销、制作时间预算、使用各种列表。当然,作者在本章的最后也作出了声明:tobeornottobe,that'saquestion.即是否应该以及何时使用列表的选择在于个人,过分使用列表可能会扭曲一个人的性格。计划的可行性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该计划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长期的计划也并不是谁都可以不经过训练就可以完成的。后面就是开拓我们心智的方法,包括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的介绍(体验,试错,观察,阅读),摆脱经验的局限性,提高自学能力,正确对待老师,通过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世界,以及耐心培养记忆力。作者也对所谓的“成功学”作了一定程度上的.批判,否定了大多数“成功学”书籍上介绍的“人人都能成功”的观点,认为“成功学”的核心缺陷是它们对成功的定义——相对比较,方法缺陷是个案分析,表明努力是应当的,是无须强调的,不要相信“我是独一无二的”而否定他人提供的一般性的建议,认真审视成功者所说的话,不要依赖运气——如果没有本身的积累,运气就是虚幻的,打造好自己胜过打造人脉。最后便是作者的一些人生感悟,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学*;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克服拖拉;效率是永远达不到100%的,人生偶尔还是需要放松的;把生活的节奏放慢些——不要想一口吞下大象;不要迟到——尽管每个人都迟到过;开源节流;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不要对过去做任何假设,(”要是……就好了!“);自卑就是浪费时间;时间有时并不等于金钱;不要高估了明天。最后的最后,提出了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万事都可以提前准备,直接影响成功的概率的便是提前准备的时间了。由此,结束了整本书的话题。

  以上是我看着本书的目录凭着自己的记忆做的记录,可能里面有些自己的思维成分。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没变,控制好自己的时间。

  我想我得重新考虑我每天的计划了,以后每天晚上记录当日的时间开销表,早上制作时间预算表,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了,因为我昨天便去商店买好了笔记本。希望我永远都和时间做朋友,并且永远都不要忘记了这个朋友。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2

  阅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作者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所有学*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然而留心成功者说的话,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曾经面临、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这不是他们故意的,因为他们也是人,跟所有的普通人一样都有不同程度的虚荣心需要获得满足。他们现在的成功是确定的,那么,这成功的荣耀就取决于其难度有多高,即,起点条件越差,现在的成功将显得难度越高。只有难度越高,才能获得越多的掌声,被认可的程度才越强烈,才会被人们更加五体投地地佩服。成功者很多,但是,你身边真正的成功者却很少;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而成功者们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在干扰你的判断。

  书中抨击泛滥的成功学,这是现在社会上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名目众多的名人传记,成功多少法则等畅销书总能聚焦众人目光。很多人信奉成功学中金科玉律,把自己的灵魂交给所谓成功人士,希望追随他们的脚步达到他人想要的,像成功人士那样的地位,财富。而人的记忆或感觉,往往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而是经过过滤,扭曲,重组等描述的。所以成功人士讲述的大道理是 “无语病”,“放之海内外皆适用”。

  这本书的名字我觉得如果叫“开启心智之旅”似乎更好,心智好的人才能把时间当作朋友。*时上班工作非常繁忙,总觉得在单位事情杂事多得做不完,一会一个检查、一会一个评估、一会电教要修理。看了本书后才发现,原来问题不在时间上,而是在自己。如同书中说的.:“管理”的焦点根本就不应该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

  “心智指的是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综合。在社会中,一个人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原来自己这么些年来一直缺乏的是真正的思考能力。如果心智不高,就算非常努力的学*和工作,能力提高会非常慢,或者到一定时候后会出现*台期。所以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就是要不断提升心智。“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我相信这个社会上80%的人是不明白心智这个词的,他们一辈子也不会认识到。而真正成功的人,一定会拥有很强的心智。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3

  花了将*三个下午的时间把《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看完了。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我感觉时间流逝的太快,一旦没有完成自己一天的计划,就会处于焦虑的状态中,有自责,更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感觉时间就像沙子一样,越想把握住,从指缝中流走的就越多。想看看大神李笑来是如何对待时间的。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每当我学*的时候,我都会在思考,怎么学才是最有效率的,甚至很多次我都在怀疑自己的学*能力,总是觉得自己的学*效率不高,别人总是“事倍功半”而我却是“事半功倍”。在这本书中,写道:“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比起学*效率来说,保持一种开阔的学*心态是很重要的。要知道有很多人是拒绝学*的。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思考。而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学会如何去思考,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学*,从宏观上来看待学*这个问题了。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的,你首先要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做自己所选的事情,适当地放弃一些。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学*了却没有效果,其实只是积累的不够多而已。就像李笑来说的:“人们往往太在意短期利益了,一旦没有看到短期利益就会放弃。”要相信积累的力量,积累和复利一样,虽然每天进步一点点,但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效益将是巨大的。常言道:“*惯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积累如此重要,越要醒悟越好。书中写道好多有名的人学英语的例子,比如,钟道隆先生,以“逆向法”著称。据说他从45岁开始学*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钟道隆先生很坦诚地说:“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坚持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不罢休,3年写了一柜子的听着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了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看看他学*英语的方法,自己太汗颜了,就从这个月1号起,开始和朋友每天都去图书馆学*英语,我们还开玩笑说,要是刚开学这样学英语,我们估计英语都可以考600多分了。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行动。我一直都记得那句话“勤奋也是一种天分。”

  书中还说道“人脉”,这个我们*时生活中总能听到的词语。好像谁的人脉广就意味着人的能力特别强。其实想想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要是给朋友关系下个定义,我觉得是:有共同价值观,可以最大程度地交换最大利益地一种关系。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互相帮忙,其实就是在互相交换,只是交换的思想大于苹果。这样就可以达到互利的原则。人人都不傻,大家在寻找朋友的时候,都是因为看到了朋友身上的闪光点。书中写道:“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李笑来在最后给了两条建议:

  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2、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们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4

  这几天一直在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简直是爱不释手,废寝忘食。一边读一遍慨叹,好,写的真好,只恨自己没有早点读到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强调时间管理的焦点,从来不是时间,而是自我管理。书中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现实问题开始娓娓道来,如何学*,思考,交流,自我管理,积累,最终如何应用,去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当你做到了心智成熟,在漫长的人生马拉松中,永不放弃,坚持到底,自我积累,取得成长和进步的时候,你不在是在追赶时间,时间自然而然的成为你的朋友。

  读书过程中,我常常感慨,为什么会喜欢这?略加思考下就明白了,因为书中所阐述的很多现实问题及困境,正是我等普通人日常中所面临的问题,可能自己都没有发现问题,或者发现了无从表达,从未思考,直到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分析,然后才豁然明朗,原来真的是这样啊。书中讨论了怎样做到心智成熟,如何完成自我积累,问题产生的原因,学*思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已久的吗。喜欢作者深入的思考,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看待问题通透彻底。

  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精彩纷呈。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就是第三章——管理。当我们面对一项任务或者多项任务的时候,首先正确的估算任务的时间,然后做出合理的计划。

  当我们做好了计划,什么时候开始任务呢?毋庸置疑的是,从现在开始。很多人明明很焦虑,可是却一直拖延,不是拖延着去做事,而是拖延着去开始做事。但是最终期限不是在那里一直等着里,时间只顾自顾自的流逝,到最后是以加速度的方式朝你狂奔而来。因为你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就会感叹时间流逝的太快。有时候,甚至还没开始,就已经晚了。所以及早行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多好就做多好。

  开始行动后,我们要直面困难,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面临一项任务的时候,任务可分为困难的部分和简单的部分。快速有效的完成简单的部分,然后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困难的部分,勇于直面困难,不要掩耳盗铃。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起来很努力,很用功,却没有成效的原因。在简单的任务中反复消磨时光,没有勇气面对困难。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考虑三个方面,内容,原因,方法。内容和原因都显而易见,最重要的是方法。拆解每一项任务,落实每个步骤,分配具体的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最终完成任务。

  在管理完成的任务的过程中,思考任务的串行与并行关系。所谓的串行与并行,即是我们物理课程中,的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有些任务只能串行,比如先烧水,才能泡茶,先洗手在吃饭。而有的任务可以同时进行,也就是一心二用,必须在执行一些机械性的任务的同时,我们可以进行另外一项或者多项任务,给自己的大脑打造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比如你可以在跑步的时候听英语,在等车的时候看书,在做家务的时候听音乐,在烧水准备泡茶的时候,洗杯子,洗茶壶准备茶叶等等。

  当你做任何事情之前,可以尝试把即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大脑里预演一遍或者很多遍。这个世界上,天才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不断的积累,勤能补拙来弥补,高效的完成任务,在一项领域中取得成就。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我们才能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万事可提前准备,万事皆要提前准备。很多优秀的演讲家,难道他们一开始就能在讲台上舌灿莲花,取得成功吗,无疑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无数次的演练的。

  书中感兴趣的内容很多,学到的东西也很多,以上也只是书中的一个小篇章而已。好的书本值得反复去读,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5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报了三门理财课,我学*理财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不要傻傻地冲到股票市场里被割韭菜。事实上,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后来,因为我自己的收获不小,然后就劝表姐学*理财。她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没钱不需要理财而且我在小城市生活不用那么拼。我发自内心地替她着急,希望她能够通过学*稍稍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

  其实,这本书买了一段时间,只是一直被收在柜子里没有打开过。上周才翻出来读,在第四章找到了,很多人拒绝学*的理由。

  主要有三点:第一:拒绝学*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的动力……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就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得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实时也确实如此,我本人就是因为尝到了学*的乐趣以及那种收获的喜悦才会鼓励身边的人坚持学*,并且不间断学*。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曾经一度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学校的时候,我可以说是最不爱学*的学生,那会因为自己眼界小、目光不够长远,因为没有坚持学*,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学*产生的收获带来的乐趣。直到大学毕业,直到工作很多年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学*。

  “学*”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是可逆的。在知道它的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改变,却无法还原。读后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一旦学会就不会忘记,无论多少年不骑车,就还是能够上车就走。

  “学*”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者了解“*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其实,那些拒绝学*或者一不小心受了影响而把“学*”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每天都在挣扎着“管理时间”、“珍惜生命”、“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十几分钟学*而导致其后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连只有一次的人生都没有过好。

  今天是教师节,写一篇和学*有关的文章,激励自己希望也能给读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一点帮助。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6篇(扩展3)

——《把时间当作朋友》800字读后感3篇

  一直有句话说“时间就是金钱”,简单而深刻,我们的时间在每天的生活中渐渐流逝,或者将时间过得充实,或者让其淡淡而过,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日里无所事事的人的一个打击,通过作者本人对时间的管理,从心智成长的角度讲述了时间管理师成功的关键所在,更让人印象深刻。

  在文中,作者主要是通过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事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心智的开启是从意识到可以自律开始的,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则是克服懒惰的过程,只有心智好的人才能把时间当作朋友。因此便要求我们必须在把握好每一分中的时间上来得到最大的启发,而对时间的利用不见的是要如何的多作为,而是更多地感受,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了解“推迟满足感”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是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只有拥有不断地追求,才能获得更大的动力区追逐。

  一个人不能过分的苛求自己,同时也不能过分的放纵自己,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应该定有一定的短期目标,并为其努力。或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犯错,甚至偶尔感受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须知,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是必经的过程,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和新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学*的同时,往往也是心智得到锻炼的过程。为了获取通行证,我们能做的就是消灭我们可能的错误。所以,反复的次数越多,错误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少,而最终达到目的的可能便越大。

  然而,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而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因此,我们便不得不努力地推迟自己那些自以为是的满足感,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专心的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在幸运降临的时候才能将其抓住,从而开始自己的成功之旅。

  我记得是通过得到app听说过李笑来,2017年因为一股比特币的浪潮了解到他原来是*的比特币首富,最后又是通过得到app和他的几本书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思想。

  在我脑海里,一想到得到app,我下意识的就会把这个软件和罗振宇以及李笑来他们联系起来,首先我对得到这个app的客户体验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提升思维认知,提高心智,学*知识。而李笑来就充当了这样的导师,以他最擅长的方面,去提升体验者的思维认知能力。而通过他的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让我更深度的寻找到了三个闪光点。

  在时间的陪伴中,更好的管理好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之所以可以叫做高级动物,是因为我们可以去支配我们的大脑,而不会被大脑所支配。以时间举例子,我们每天因计划做的许多事情,在其实施之前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变故,有些变故是客观因素,有些因素是主观因素,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那么一定需要克服主观因素,最常见的主观因素莫过于拖延和懒惰,拖延是最可怕的慢性病,我们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拖延的圈子,最后发现目标没有达成,比如:我本来这个寒期是要写10篇读书笔记的,但是开学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只写了五篇。这里面就存在着拖延和方法问题。在反思以后,我决定,以后每看完一本好书,必须立刻马上及时的写出读书笔记!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真正的独立性思考。不轻易盲从大流,自己思考。什么叫独立性思考?可以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中得到,接到了领导的一个任务时,是直接干还是先想一想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干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大脑是闲置还是使用?这是个问题。我发现了,独立性思考本身不会让你成为一个很牛的人,但是因为有大多数人压根没想过思考用脑子这回事,所以当你能独立思考以后,一定会成为正常人,做的事情也一定是正常的事情这就可以了。

  培养自己几个终生受益的好*惯。这本书中李笑来以他自己的经历来分享了如何记录和时间交朋友的经历,能养成几个好*惯,受益终生,但是这个过程一定需要克服自身思想的困难,比如懒惰和拖延。等熬过一段时期,好*惯就真的自然的成为了*惯,这些好*惯的建立会一点点拉开自己和从前自己的差距,迈向未来更好的自己。

  看到作者说心智时,有些疑惑,也很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词?代表着什么?而看到“用自己的大脑去控制大脑”的那一刻,我豁然开朗,之前一直思考的关于意识与大脑的碰撞问题,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我们的大脑,有自我保护意识,不喜欢痛苦,不喜欢枯燥,而成功路上,这些感受都是必然出现的。一旦我们的大脑分析出一件事可能会很难或者很枯燥甚至会痛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心生胆怯,会害怕,从而止步。有多少人觉得看书枯燥,锻炼辛苦,学*痛苦,而去做那些让他们能感受到快乐的事?比如追剧,打游戏,刷微博,买买买,身边比比皆是。

  如果我们不能开启心智,控制大脑,我们永远都无法做成功一件事。心智的`力量包括耐心、情绪控制、自律、专注度和执行力、修养等。

  最最最重要的就是耐心,有耐心可以提升其他的心智力量,然而培养自己的耐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方法是:当我要发作的时候,先闭上眼睛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在脑中不停地权衡利弊,直到自己彻底想通,再开始做事,这也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关于专注度和执行力,方法很简单,就是制定计划表,一件一件地做,并且忽略大脑的想法,避免被大脑传递的负面情绪所影响。一开始不着急,在便利贴上写下必须要做的事情,贴在醒目的地方,但不必强迫自己去做完,每做完一件事就称赞自己一次,比如你很棒!又做完一件事啦,好开心!从开始的每天做一两件重要的事情直到能做完列出的事情,我相信这个时候就可以制作计划表了,因为执行力已经慢慢提高了。而专注度就是学会抗干扰,在做事情期间,一定要把手机放得远远的,用电脑的时候,常常告诫自己不能去听歌看贴子等等,一旦自己产生了这个念头,就停下来,闭上眼睛,控制自己的思维,一遍又一遍地劝诫自己,直到自己能够再次专注地去做事。如果身边有人,就请告诉他们尽量不要打扰自己,不要不好意思,不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你可能永远提高不了自己的专注度和执行力。

  关于修养,和情商也有挂钩,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让我记忆犹新。他有一个朋友,预测到他可能会迟到,于是预先查好见面地点附*都有些什么,最后提前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这个朋友也没有责备他。这个朋友让我感受到他的生活质量是非常高的,不仅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对于这些事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让自己的时间浪费。很多时候,我们等别人,等得久了就会不满,甚至恼怒,觉得别人耽误了我们的时间,而且等待的过程实在是枯燥痛苦。其实转念一想,我们自己都会迟到,别人又怎么会永远不迟到呢?所以不如把等待的时间拿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拿出手机打开微信读书,看看书也好。

  关于自律,等你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等你开始执行你的计划表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会了。

  看完这本书,时间在我脑海里变成了另外一个形象,也就是作者说的朋友,仿佛她一直温柔地牵着我的手,对我笑,而我之前从不知道。

  当我真正了解时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时间之后,我发现时间流逝的速度变慢了,这让我觉得又惊又喜。现在的我能够清楚地知道我每天都在做些什么,时间的花销是多少,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的体验让我觉得生活充满了乐趣,而这样的体验来自于“事件-时间记录”。

  最后这本书太好,好到我想要看很多很多遍,希望自己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也祝愿看这本书的你们和我自己能做到更好。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6篇(扩展4)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读后感3篇

  这本书是我喜欢看的类型,我看书最大的选择标准就是看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是作者自己的想法。显然这本书几乎全是作者独立思考,看上去老生常谈的内容,却解读出了很深的意义。如:积累,重复,恐惧,想法,事实……这些内容,让我来写难免沦为晦涩的大道理,但李笑来老师却能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让我们审视,生活中看上去特别简单的道理,你是懂了,还是别人灌输给你的概念而已。

  书中有价值的点很多,我讲3点,希望对能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有点启发。

  思考

  整本书,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思考。当然强调的是独立思考。书中有一个例子印象很深刻。把A到Z从数字1到26分标注出来,你会发现Hard work (努力工作)是98分,Attitude(态度)是100分,所以得出结论是态度决定一切。仔细思考你会发现,按照这个逻辑,很多单词都是100分,如:Stress(压力)Wednesday(星期三)Bullshit(胡说八道)103分显然更高。然而大部分人都喜欢直接接受别人的想法和观点,ta因为这样比较省事儿。大哲学家罗素感概到“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然后戏谑道“他们确实死得比较快”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的人,看到此处我不经莞尔一笑。

  积累

  这个世界没有一触而就的事实,你用了10年胖了30斤,你却想用1个月瘦下去。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愿意相信呢,因为他们内心想听到这样的“事实”,所以有关“权威”专家就恰好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于是年复一年总有人为速成买单。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行业,我做思维导图培训,我总愿意花时间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审美能力,我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一个人没有系统思维训练,没有花时间去积累,直接去谈结果,那根本就不现实。但太多同行告诉我,家长要看的是成绩,其他的事情他们不关心,只要能提高成绩就可以了。你说的那些太浪费时间了。

  我说你说的很对,然后呢?孩子成绩提高了吗?这不是效果不好才找你的吗?家长的需求很直接,就是提高孩子的成绩,成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分数,你的培训有没有效果,分数反应很明显,这是彼此要看到的结果。这仿佛是一个死循环。要赚钱就得按照家长的思路走,就得让孩子疯狂的死记硬背,快速见效。事实上我见到很多的保过班,保分班的逻辑是孩子一放学就被送到培训机构,强制背诵,刷题,做试卷……有效果吗,你认为呢?

  当然有效果,牺牲所有时间,全部压在学生的课业上,没一点效果怎么可能呢。然而这里面提升成绩的真正逻辑是,孩子只要花了时间去动手操作,成绩或多或少都有进步。如果这样为什么不花时间去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样学*能力反而能举一反三,一劳多得。

  我见到太多的情况是大部分人被家长牵着走,美其名曰满足客户,实际上是自己不够专业,对自己从事的技能,没有足够的积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短视的赚钱策略。这样的人实在太多,我个人依然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专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愿意花时间去积累自己个人能力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值钱,赚钱一定不会是想的那么难。

  以我自己举例,我没花心思打造名气,一门心思放在学*上,我很清楚,没有足够的实力,时间会淘汰你,我开课断断续续,但我力求给出去的东西一定要系统,专业,有效。我的收入基本上都是非常信耐的老客户在支持,大家都知道口碑很重要,以前我的理解就是做好课程,做好服务,现在多了一层理解,时间成本。人人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筛选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我自己学课程,就趋向于信得过的朋友推荐,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很清楚,如果老师不足够专业,没有时间的沉淀和积累,那么他可以赚到的钱永远突破不了瓶颈。

  工具

  书中介绍了一款时间管理工具“Mr time”,这个工具好的地方在于,你开始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点一下,结束的时候点一下,这样你在什么时间段做了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一目了然。而且后台还会进行数据分析,把重复的内容所花的时间进行叠加,你可以选择视觉呈现的方式,比如饼状图,柱状图等。

  我尝试了去下载了这个软件,这个网站已经404(消失)了,我就找了同类型的软件,综合对比发现有一款app也完全满足以上功能,time track建议你使用。

  相信时间,和时间做朋友,积累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值钱,必然就能赚钱。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阅读,推荐购买,自己细品。

  有很多共鸣之处,把大家都会存在的不良特征都显现出来。把错误的理念加以改正,如“把兴趣当成了动力,计划与行动混为一谈,自卑当成自身情绪,等等”

  “运用心智,获得**”走向“独立之路”

  计划是必须的,目标要明确,越是短期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重要。

  学会自学的能力,会帮助你培养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勇往直前沉着应对的精神。

  重复,不间断的重复,重复一年以上,因为任何的事情重复一定次数,就能做到甚至无意识的情况下都能准确无误的完成。

  态度,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的就会发现世界也因此发生转变。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成功的人士,就看谁先把时间当作朋友来看待,在这条漫长毫无终点的路途上是在考验彼此的耐心多少。

  福兰克.H.奈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跳街舞,一是出生,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三者之中,努力是嘴微不足道的”

  *日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很多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在脑海中碰撞:

  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绝无可能,那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俗话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本质上看也是这一个字——换。要想在一方面获得成就,你就得积累相对应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你去砸时间或者砸钱去换。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砸时间就能摸索出来的,有些知识只能通过砸钱,找好的领路人带领进门才可行。但不管是砸钱还是砸时间,其本质都是在交换。比方说学*开车,我们要想*得开车这项技能,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练车。如果自己练*了很久还没有练好,我们有时候甚至需要请个私教或者报个VIP,花钱让老师单独教你。正如刘润老师所讲:“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商业的本质是交换,所以要想得到必须先要有付出。”

  学*的精髓在于理解基本概念:

  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拒绝学*。他们中很多不是不想学,而是自认为学不好,然后就放弃。他们从不去找学不好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学*方面的还是生活技能方面的,而是多年以后把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期待下一代成才。然后,事实是,他们不傻,也不是学不会,他们只是“太懒”,懒到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愿意去深究一下。

  笑来老师说,从小他母亲就教会他:“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 记得当年的初高中同桌6年的学霸,简直是个神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种竞赛统统都能拿奖,还是一等奖。全校都说他是牛人,他说,没有神不神,无非是把每一个概念都搞懂并熟练运用罢了,最后他去了清华。

  除了学*,生活中技能的*得也是如此。熬了多次才考过的科目二,复盘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发现自己每次挂无外乎“概念不清晰”。不清楚调后视镜对于场内考试五个项目的重要性,导致各种该看的点看不清,直接开挂。不清楚压住离合对于控制速度的重要性,速度一快,倒库各种压线,直接挂。其实还有很多,像投资,健身等等,清楚了概念,然后分析原因,方法自然就可以得出了。

  所以凡事必问终极三问:

  先问是何?这个东西是什么(What);

  再问为何?为什么会这样(Why);

  最后如何自得。那怎么做呢就自然而然知道了(How)。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 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我是个超级爱做计划的人,每天计划列的满满的,但是执行起来呢?大底是“几乎用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这样的我是典型的“既勤奋又懒惰”的,因为我从未思考过哪个task于我而言目前是最重要的 ,是今天非做不可的。我想要的似乎是全部,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变成压力特别大,有时候任务一旦没有完成,会有深深的挫败感。记得小时候听过一句话“人不可能同时坐上两把椅子”,我们都很贪心,读后感想要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我们都是必死的凡人,我们的精力也很有限。所以全部都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选择最重要的,然后去不折不扣地执行效果会更好。切记:"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最后,想跟自己说: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

  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学会抓大放小,学会用理性科学地指导自己的生活。

  Enjoy learning, enjoy life。(享受学*,享受生活)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6篇(扩展5)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6篇

  这本书是我喜欢看的类型,我看书最大的选择标准就是看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是作者自己的想法。显然这本书几乎全是作者独立思考,看上去老生常谈的内容,却解读出了很深的意义。如:积累,重复,恐惧,想法,事实……这些内容,让我来写难免沦为晦涩的大道理,但李笑来老师却能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让我们审视,生活中看上去特别简单的道理,你是懂了,还是别人灌输给你的概念而已。

  书中有价值的点很多,我讲3点,希望对能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有点启发。

  思考

  整本书,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思考。当然强调的是独立思考。书中有一个例子印象很深刻。把A到Z从数字1到26分标注出来,你会发现Hard work(努力工作)是98分,Attitude(态度)是100分,所以得出结论是态度决定一切。仔细思考你会发现,按照这个逻辑,很多单词都是100分,如:Stress(压力)Wednesday(星期三)Bullshit(胡说八道)103分显然更高。然而大部分人都喜欢直接接受别人的想法和观点,ta因为这样比较省事儿。大哲学家罗素感概到“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然后戏谑道“他们确实死得比较快”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的人,看到此处我不经莞尔一笑。

  积累

  这个世界没有一触而就的事实,你用了10年胖了30斤,你却想用1个月瘦下去。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愿意相信呢,因为他们内心想听到这样的“事实”,所以有关“权威”专家就恰好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于是年复一年总有人为速成买单。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行业,我做思维导图培训,我总愿意花时间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审美能力,我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一个人没有系统思维训练,没有花时间去积累,直接去谈结果,那根本就不现实。但太多同行告诉我,家长要看的是成绩,其他的事情他们不关心,只要能提高成绩就可以了。你说的那些太浪费时间了。

  我说你说的很对,然后呢?孩子成绩提高了吗?这不是效果不好才找你的吗?家长的`需求很直接,就是提高孩子的成绩,成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分数,你的培训有没有效果,分数反应很明显,这是彼此要看到的结果。这仿佛是一个死循环。要赚钱就得按照家长的思路走,就得让孩子疯狂的死记硬背,快速见效。事实上我见到很多的保过班,保分班的逻辑是孩子一放学就被送到培训机构,强制背诵,刷题,做试卷……有效果吗,你认为呢?

  当然有效果,牺牲所有时间,全部压在学生的课业上,没一点效果怎么可能呢。然而这里面提升成绩的真正逻辑是,孩子只要花了时间去动手操作,成绩或多或少都有进步。如果这样为什么不花时间去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样学*能力反而能举一反三,一劳多得。

  我见到太多的情况是大部分人被家长牵着走,美其名曰满足客户,实际上是自己不够专业,对自己从事的技能,没有足够的积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短视的赚钱策略。这样的人实在太多,我个人依然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专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愿意花时间去积累自己个人能力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值钱,赚钱一定不会是想的那么难。

  以我自己举例,我没花心思打造名气,一门心思放在学*上,我很清楚,没有足够的实力,时间会淘汰你,我开课断断续续,但我力求给出去的东西一定要系统,专业,有效。我的收入基本上都是非常信耐的老客户在支持,大家都知道口碑很重要,以前我的理解就是做好课程,做好服务,现在多了一层理解,时间成本。人人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筛选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我自己学课程,就趋向于信得过的朋友推荐,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很清楚,如果老师不足够专业,没有时间的沉淀和积累,那么他可以赚到的钱永远突破不了瓶颈。

  工具

  书中介绍了一款时间管理工具“Mrtime”,这个工具好的地方在于,你开始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点一下,结束的时候点一下,这样你在什么时间段做了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一目了然。而且后台还会进行数据分析,把重复的内容所花的时间进行叠加,你可以选择视觉呈现的方式,比如饼状图,柱状图等。

  我尝试了去下载了这个软件,这个网站已经404(消失)了,我就找了同类型的软件,综合对比发现有一款app也完全满足以上功能,timetrack建议你使用。

  相信时间,和时间做朋友,积累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值钱,必然就能赚钱。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阅读,推荐购买,自己细品。

  当一个人和一本适宜的书相遇,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想写的东西,多数属于这些火花的范畴。所以题目没有叫读书笔记,而叫读书心得。当然,欣赏的原句我也会摘录到这里的。言归正传。

  (一)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用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的,你的,我的,他的,一样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整块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之所以总是觉得不够用,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分神,“神”很容易分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之后就随着这些小事情扩散流失了。到头来又告诉自己:“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往往令我们忘记初衷,却投身到浪费时间的不良境遇中...

  “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大脑是个好用的物件。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并不是大脑本身。

  无论是通过挣扎,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的数学家约翰.纳什,还是闻名遐迩、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残酷对待的维克多.弗兰克。他们最终选择了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一个人,即便他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被剥夺,但只要一息尚存,他都能够拥有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由。

  所以,即便在最最艰苦的外在环境里,一个人都能够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从而走出禁锢,重获身心的自由。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才可能做出心的选择。我们是大脑的主人,我们可以决定心的选择。

  (三)心智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件事情,(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意外、偶尔的)当你以违背自己一贯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意外的发生了转变。做事情的过程令你觉得挑战,结果令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却是你之前欠缺不足的,通过这一次的经历,你把它完整的补充了。

  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智已经完成了一次开启..心智一旦开启,它将“上不封顶,下无保底”,之后,你的学*能力将会大幅增长,心智因此可能得到疯狂的发展,甚至重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意愿和选择。

  在你面前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四)现实就是那么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描述的。

  比如说,速成绝无可能。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比如说,你想要什么,偏偏就没有什么。

  对于生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有什么就先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出者存,困者亡。

  比如说,完美永不存在。太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脆弱,因为根本不现实。

  比如说,未知永远存在。每个人都不必太钻牛角尖,反倒应该多学*“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再比如说,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务实比天分更重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认真、努力,你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快乐是一种本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事情就能够专注而心无旁骛,那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五)与时间做朋友。

  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珍惜自己拥有的“不够多”的资源,既不清心寡欲,也不沉迷幻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时候,无需管理,你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也是你的朋友。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核心是要和时间交朋友,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必须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的人?为什么时间愿意和我交朋友?

  首先,观察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时间节奏,不要去刻意去调整你的节奏,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来微调。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是10点上班,5点起来,我会选择跑步读书做饭一些列,然后10点上班,后来换了工作,变成9点上班,我可能还是5点起,但我少了的1个小时,我可以选择把看书或者跑步调整到晚上。我遇到过一些人和我说,因为看了鸡汤文,要尝试早起,除非你是真心要达成这一心愿,否则我劝你不要作。几十年养成的7点起,非要改成5点醒来,这个时间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神来缓解的,可能会得不偿失。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有人睁眼10分钟可以洗漱完毕出门,有人1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个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最优化的.时间安排便很好。

  其次,自己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迟到的同学进来,这是会停顿下来耽误假设1分钟,而事实上耽误的是一整个班级四五十个的一分钟,加起来就有将*四五十分钟,累积起来耽误的时间便是很客观的。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约吃饭,总避免不了有迟到的一方,这是双方的心态显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怨,也可以闲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迟到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过失没有尊重对方时间的一种表现,如果你知道会迟到,请提前通知对方或者早些出门。每个人的时间都该被尊重。

  再来,时间具有不可回头性,所以放弃“要是当初我....那么,我现在....”这样的思想。世界上没有如果,时间更不会重新来。如果你一味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你将连现在的时光一起付诸于水。无论你做什么,一切都不晚。30岁开始学画画,不晚;40岁,开始创业,不晚;50岁开始环游世界,不晚。一切都还不晚,因为你的生命还没完。

  看完李老师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收益非常多:

  1.告诉了我们时间的珍贵性,并将抽象的时间变的具体化,这样你才会真的觉得时间就是金钱,还告诉我们时间的不可逆转,不可蓄积,不管你愿不愿意,时间1天只有24小时,学会管控好时间就规划好你的人生。

  2.如何去珍惜和利用时间,作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a.坚持每天写事件-工作日志,且看到这个章节时,我已经坚持了6天;

  b.合理规划好每天的时间,具体的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

  c.做任何事都会比想象中难,而且所耗时间都要长;

  d.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需要重组你的时间,让你的大脑灰质更多与神经元接触,建立你的思维网;

  e.学会思考与反思,并立即付出行动。3.为什么同样的话很多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是因为心智水*不一的问题,所谓的心智简单直白就是你的输入能力输出能力思考能。

  f.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的很久很久,必须要有耐心。

  4.让你变得富有的三件事,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但是恰恰通过努力,你可以改变你的运气,最后改变出身。

  5.关于兴趣,不是因为你有了兴趣才能学好,而是学好了,兴趣就是自然而然的。

  6.及早醒悟,知行易难。但是笨鸟先飞的人往往是最聪明的人!最后非常感谢李老师,真的受益匪浅。学*一定要学以致用才能发挥它最大价值!

  记得之前似乎听说过,一本书当是骨架俱在,血肉皆存。原话已无从查起。对此我从未有太深的体会,但是直到再次读完这本书,才真的明白这道理。以前读书总觉得读过了脑子还是空白,若是好书,真真是糟蹋。而我又不愿再看一遍。原来再看一遍的感觉真的不同,就像是书中血肉都被我所用之感,但如今还没有全部应用,骨架清晰还要再读。这本书算是我读两遍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念。读书不但是读了一遍,更重要的是将其有用之处占为己有。读与写,读与思考应当同时存在。现在我的这种看法便是从这本书中得到。

  李笑来的这本书,《把时间当做朋友》很不同,初看与心理密切相关,实则改变人的思维模式,控制自己的大脑,当你真的实验的时候,确实是保持清醒的好办法。而书中真正吸引我的便是时时刻刻宠辱不惊的状态了,如何要达到那样一种状态,书中一步步心智力量的解读再到运用心智,然后教我们如何用具体方法精确感知时间(如果学会这个,真的太厉害了)还有不与他人比较的幸福。还有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我不知道这些足以改变我的想法是否我可以全部记得,但是它对于我的意义很多。尽管有的对我来说并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但是其中某些思想却足以凸显它的价值。

  唉!看来要整体表述好这本书,还是要再看的。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6篇(扩展6)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6篇

  一直有句话说“时间就是金钱”,简单而深刻,我们的时间在每天的生活中渐渐流逝,或者将时间过得充实,或者让其淡淡而过,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日里无所事事的人的一个打击,通过作者本人对时间的管理,从心智成长的角度讲述了时间管理师成功的关键所在,更让人印象深刻。

  在文中,作者主要是通过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事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心智的开启是从意识到可以自律开始的,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则是克服懒惰的过程,只有心智好的人才能把时间当作朋友。因此便要求我们必须在把握好每一分中的时间上来得到最大的启发,而对时间的利用不见的是要如何的多作为,而是更多地感受,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了解“推迟满足感”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是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只有拥有不断地追求,才能获得更大的动力区追逐。

  一个人不能过分的苛求自己,同时也不能过分的放纵自己,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应该定有一定的短期目标,并为其努力。或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犯错,甚至偶尔感受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须知,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是必经的过程,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和新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学*的同时,往往也是心智得到锻炼的过程。为了获取通行证,我们能做的就是消灭我们可能的错误。所以,反复的次数越多,错误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少,而最终达到目的的可能便越大。

  然而,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而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因此,我们便不得不努力地推迟自己那些自以为是的满足感,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专心的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在幸运降临的时候才能将其抓住,从而开始自己的成功之旅。

  若是自己的时间掌握不了,就很容易把所有时间都安排在简单的事情上面,对困难的事情掩耳盗铃;也常常会因为准备不充分,面临最终期限极端焦虑只有分散注意力导致产能降低并更焦虑,机会常在,但当你没有准备好时,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机会。

  笑来老师这本书对我有许多启示:

  1.关于方法的,要时刻掌握自己每天每个时间段都做了什么,尽量做哪些看起来无趣但是很有用的事情,同一时间段可以做两件事情,但学*和思考的时候需要专注,每天花费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去做一件你认为重要的事情,判断是否重要的标准是是否对自己的或短期或长期目标有益,订计划和落实计划不要害怕失败,因为新学*一件事情的初始状态下我们很难去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计划

  2.关于自学的,自学是我们工作之后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本科毕业之后我们应该有能力自学任何一种想学*的知识,自学里面的记忆力培养需要下功夫记录并反复刻意记忆;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定期把一些暂时无法理解,或赞成或反对的观点记录下来反复思考,同时教别人会极大巩固自己的知识。

  3.关于情绪的,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推迟满足感。

  4.最后,当遇到挫折时,永远记住:You are never alone .

  当一个人和一本适宜的书相遇,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想写的东西,多数属于这些火花的范畴。所以题目没有叫读书笔记,而叫读书心得。当然,欣赏的原句我也会摘录到这里的。言归正传。

  (一)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用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的,你的,我的,他的,一样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整块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之所以总是觉得不够用,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分神,“神”很容易分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之后就随着这些小事情扩散流失了。到头来又告诉自己:“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往往令我们忘记初衷,却投身到浪费时间的不良境遇中...

  “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大脑是个好用的物件。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并不是大脑本身。

  无论是通过挣扎,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的数学家约翰.纳什,还是闻名遐迩、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残酷对待的维克多.弗兰克。他们最终选择了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一个人,即便他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被剥夺,但只要一息尚存,他都能够拥有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由。

  所以,即便在最最艰苦的外在环境里,一个人都能够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从而走出禁锢,重获身心的自由。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才可能做出心的选择。我们是大脑的主人,我们可以决定心的选择。

  (三)心智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件事情,(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意外、偶尔的)当你以违背自己一贯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意外的发生了转变。做事情的过程令你觉得挑战,结果令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却是你之前欠缺不足的,通过这一次的经历,你把它完整的补充了。

  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智已经完成了一次开启..心智一旦开启,它将“上不封顶,下无保底”,之后,你的学*能力将会大幅增长,心智因此可能得到疯狂的发展,甚至重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意愿和选择。

  在你面前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四)现实就是那么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描述的。

  比如说,速成绝无可能。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比如说,你想要什么,偏偏就没有什么。

  对于生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有什么就先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出者存,困者亡。

  比如说,完美永不存在。太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脆弱,因为根本不现实。

  比如说,未知永远存在。每个人都不必太钻牛角尖,反倒应该多学*“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再比如说,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务实比天分更重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认真、努力,你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快乐是一种本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事情就能够专注而心无旁骛,那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五)与时间做朋友。

  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珍惜自己拥有的“不够多”的资源,既不清心寡欲,也不沉迷幻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时候,无需管理,你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也是你的朋友。

  上上周,偶然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时间管理的文章,里面分享了一本书叫《把时间当做朋友》。一看书名,以为又是什么心灵鸡汤类的成功学分享。

  直到听完一个书友分享这本书,才知道这是一本“另类的”工具书,是“韭菜理论”李笑来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具有实践作用的书,不仅不鸡汤,甚至有点“丧”。

  看完以后你会被现实打击,更会认清现实。然后,如果你有强烈的意愿改变,可以脚踏实地去做,去实践那些方法,而不是沉浸在鸡汤成功学的虚幻里觉得自己能够成为超人,成为那只风口上飞起来的猪。

  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个困境是:没时间了!“没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因为所有的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而且,因为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永远向前,这个最后期限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压力。

  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有懦弱,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自卑。

  我记得是通过得到app听说过李笑来,20xx年因为一股比特币的浪潮了解到他原来是*的比特币首富,最后又是通过得到app和他的几本书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思想。

  在我脑海里,一想到得到app,我下意识的就会把这个软件和罗振宇以及李笑来他们联系起来,首先我对得到这个app的客户体验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提升思维认知,提高心智,学*知识。而李笑来就充当了这样的导师,以他最擅长的方面,去提升体验者的思维认知能力。而通过他的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让我更深度的寻找到了三个闪光点。

  在时间的陪伴中,更好的管理好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之所以可以叫做高级动物,是因为我们可以去支配我们的大脑,而不会被大脑所支配。以时间举例子,我们每天因计划做的许多事情,在其实施之前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变故,有些变故是客观因素,有些因素是主观因素,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那么一定需要克服主观因素,最常见的主观因素莫过于拖延和懒惰,拖延是最可怕的慢性病,我们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拖延的圈子,最后发现目标没有达成,比如:我本来这个寒期是要写10篇读书笔记的,但是开学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只写了五篇。这里面就存在着拖延和方法问题。在反思以后,我决定,以后每看完一本好书,必须立刻马上及时的写出读书笔记!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真正的独立性思考。不轻易盲从大流,自己思考。什么叫独立性思考?可以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中得到,接到了领导的一个任务时,是直接干还是先想一想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干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大脑是闲置还是使用?这是个问题。我发现了,独立性思考本身不会让你成为一个很牛的人,但是因为有大多数人压根没想过思考用脑子这回事,所以当你能独立思考以后,一定会成为正常人,做的事情也一定是正常的事情这就可以了。

  培养自己几个终生受益的好*惯。这本书中李笑来以他自己的经历来分享了如何记录和时间交朋友的经历,能养成几个好*惯,受益终生,但是这个过程一定需要克服自身思想的困难,比如懒惰和拖延。等熬过一段时期,好*惯就真的自然的成为了*惯,这些好*惯的建立会一点点拉开自己和从前自己的差距,迈向未来更好的自己。

  读起这本书,源于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贵人,可能没有她,我永远不会读这本书,也就不会去思考我自己。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想去了解她的思想、她的态度以及她读过的书的态度去阅读的。有时候她说过的话,对事情的态度会和我相左,而我只会是觉得她不懂世事,有时也会觉得和她解释好难啊。其实,她早已高出我一个高度,我却浑然不知。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渐渐明白了她之前的一些话语或行为,更明白了我们之间的一些争吵为什么会发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学*的书,虽然里面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但是他包含了一位前辈多年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未经世事,未入社会的“成年人”来说,它能带给我的不仅是能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更能带给我一些思考,让自己找到一个更开阔正确的方向。

  正如书的名字一样,书中提倡的理念不是管理时间,因为时间既可以成为我们的敌人,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而我们管理的焦点更应该是我们自己。我是一个话不多,遇事偏消极的人。每当我接到一个任务,在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我都会感叹:啊,这么多啊,这么难,我得啥时候才能完成啊?这是我的缺点,我的局限。但是尽管这样,我还是不免要去完成这些事,而最后我完成之后也总会发现,原来这也没有刚开始的那么难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好多年,好多次了,我却没有总结过,反思过。直到今天,我看了这本书并且想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的时候,我才真正的去思考这个问题,去慢慢的学会了解我自己。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

  我是一位情商堪忧的人,之前我就想当然的认为:嗯,这就是我,情商不高我也没办法啊。书中言:所谓的情商,从根源上朴素地看,还是思考能力的问题。经过我代入我自己本身,我非常认同他的说法。因为很多时候我就是不善于去思考,不愿意去思考。更多的时候,我还拿我情商低为借口欺骗自己,简直是掩耳盗铃!

  前面提到我是一个话不多的人,在和我的贵人通话时,我更喜欢充当一个倾听者,或者说我更享受听她说话。有时候听上两个小时我也不会觉得厌烦,但是我却不是一位合格的倾听者,因为一个会倾听的人应该给予说者适当的反应。想想小时候跟着大人去听戏,听到某处大家还都会欢呼或者鼓掌给予戏曲人以回应呢。而我在享受倾听的过程中时常保持沉默,没能很好的反馈,所以有很多原本认真的愉快的交谈最终都变成了激烈的争吵。这真的怨不得说者了,而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有做错什么,其实有时候沉默也是错啊。

  时间总会悄悄的流逝,每个人最终成长为什么样,是一个需要勇气,需要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很苦,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过去的一段日子,我视时间为时间,时间“带走了”我最好的朋友,从今我视时间为朋友,朋友会否还我朋友?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6篇(扩展7)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李笑来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心智力量是把抽象的目标赋予实际的意义,才能有更多的动力,策略加重复。

  为何学生老问各式各样的学*方法或者做一些事情有没有用处呢?因为他们觉得时间投入成本太大,需要确定付诸时间精力后是否能有收获,可以理解,可一旦掂量太久,意志力便会一直消耗,最后即使做出了选择,那么后期的执行力便会打折扣。

  李笑来说,有时候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前瞻后顾更能感受其中的乐趣。《东吴相对论》中有一期是讲:“出格的李叔福”,李叔福是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决定了便做,也就是无惧过程的各种困难。有时候保持一种“钝感力”,无论事业或生活,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断验证了这个观点。

  《把时间当做朋友》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作者通过自身经历的案例讲述管理时间的方法,这些管理时间的思路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书中讲到,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性的劣根。我们的员工也确实是这样,但有的人能够克服惰性,有的人却只能浪费时间,这就是思想意识的差距。每个人只有克服了惰性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综合修理厂*几年来一直规定员工下午提前半个点上班,也就是每天多工作的这半个点使我们在人员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去年同期的产值收入,这就是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增加的效益。这是在我们硬性规定的情况下大家每天多工作半个点,还有一部分员工会自觉地中午、晚上加班,完成更多的工作,那就是更懂得了时间管理的意义。

  每个人每天上班的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有的人能完成很多的工作,有的人却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完,这就是效率的问题。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我们车间也有那么一些人,每天都看着很忙,但却总遭到客户抱怨车修得太慢,这些人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没有效率。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导这些员工学会管理时间,和时间要效益。

  这本书中所有管理时间的方法中,我认为“事件-时间日志”是最直观最可行的,通过每天记录自己做不同事情花费的时间,让自己更精确的感知时间,调整时间,确定合理的工作量,避免浪费时间。

  时间都是规划出来的,只有充分利用时间,时间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为我们带来效益。

  当一个人和一本适宜的书相遇,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想写的东西,多数属于这些火花的范畴。所以题目没有叫读书笔记,而叫读书心得。当然,欣赏的原句我也会摘录到这里的。言归正传。

  (一)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用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的,你的,我的,他的,一样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整块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之所以总是觉得不够用,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分神,“神”很容易分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之后就随着这些小事情扩散流失了。到头来又告诉自己:“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往往令我们忘记初衷,却投身到浪费时间的不良境遇中...

  “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大脑是个好用的物件。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并不是大脑本身。

  无论是通过挣扎,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的数学家约翰.纳什,还是闻名遐迩、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残酷对待的维克多.弗兰克。他们最终选择了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一个人,即便他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被剥夺,但只要一息尚存,他都能够拥有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由。

  所以,即便在最最艰苦的外在环境里,一个人都能够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从而走出禁锢,重获身心的自由。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才可能做出心的选择。我们是大脑的主人,我们可以决定心的选择。

  (三)心智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件事情,(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意外、偶尔的)当你以违背自己一贯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意外的发生了转变。做事情的过程令你觉得挑战,结果令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却是你之前欠缺不足的,通过这一次的经历,你把它完整的补充了。

  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智已经完成了一次开启..心智一旦开启,它将“上不封顶,下无保底”,之后,你的学*能力将会大幅增长,心智因此可能得到疯狂的发展,甚至重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意愿和选择。

  在你面前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四)现实就是那么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描述的。

  比如说,速成绝无可能。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比如说,你想要什么,偏偏就没有什么。

  对于生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有什么就先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出者存,困者亡。

  比如说,完美永不存在。太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脆弱,因为根本不现实。

  比如说,未知永远存在。每个人都不必太钻牛角尖,反倒应该多学*“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再比如说,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务实比天分更重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认真、努力,你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快乐是一种本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事情就能够专注而心无旁骛,那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五)与时间做朋友。

  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珍惜自己拥有的“不够多”的资源,既不清心寡欲,也不沉迷幻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时候,无需管理,你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也是你的朋友。

  今年四月份参加成都的关于坪山区骨干教师培养的培训,会上培训的老师推荐了一批书,其中就有这么一本。其实在老师推荐书目的当堂我就买了这本书,而只到半年后才开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示,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学*’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书中很多观点我很认同,所以决定一一列出来。

  一、提早学*,终有一天会用上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学编程,学盲打,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而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很顺利的用上了。

  作者这样写到:

  “当有机会学*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其实,在尚未学*之前,对提问者来说答案只能是‘不知道’——尽管很多书籍中都已经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论述‘为什么要学*(某项技能)’。而‘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为了表述方便,让我们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的人’称为‘甲’,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的人称为‘乙’“。

  在更多的时候,甲更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都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学去了。许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了这项技能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样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学呗,学了总有用处。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

  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这东西对他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是:”我没学也没什么“。……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与过去一样,作出同样的选择。

  在学*生涯中,我当了很多次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读研究生的经历。我的导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常常强调读研究生时要学会怎么写论文。当时的我一心想去中小学做老师,心想着论文写得再好,课题做得再好又怎么样呢。从而对于写论文和做课题的事情,敷衍了事。现在发现没有好好学*本领,在中小学中同样要写论文,做课题。更讽刺的是现在花大量的时间来学*,去实践。以为没有用的知识,也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你用。

  二、交换才是硬道理

  书籍中指出,速成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拿到“想要的……”,则需要与我们已经有的东西去交换。

  书中这样说: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其实对于某些事情,我们用”时间、努力、勤奋“来换取,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去换呢?以真心换真心,以友善换友善……无一例外。

  三、预留充足的时间

  文章中提到: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由于对事件的熟悉程序不同,会使人我们没有留更多的时间给”意外“,给不可预知的事情。

  这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看来不是我没有留够,而是我根本就不知道某些事件大概会花费多长的时间,因为我们对某些事件的不熟悉,很难判断做这些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因而当再次面对这些的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提前完成工作。不要把期限压到要上交任务的最后期限去完成。

  四、单位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番茄工作法“。例如,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就可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再把20分钟当作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

  在本书中作者还”事件日志“,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即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同时他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该日志是基于过程的记录,他把每一天完成事件和所花的时间都记录下来。

  这些方法都”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应该学*这种方法,感觉自己好多计划都无法完成,很多时候并没有利用零碎的时间高效工作。

  五、兴趣怎样来的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很可能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这样的三段话真是刷新了我的认识,但是回顾来看一看,又很有道理。如果不是很厌恶现在手头的事情,尽量把它做好,就会喜欢这些活。

  六、方法与努力

  一位从45岁开始学*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的教授——钟道隆学*英语的故事。书中这样写到:”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我调离沈阳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

  看了这些数据我还能说什么呢?有的人说用词根记忆法好,有的人用听写,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有一个前提是努力。”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七、小知识

  除了对以上的六点认识以外,在本书中还有一些小知识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双盲实验“:有的药物也许并没有效果,只是心里疗法的功效;”谁主张,谁举证“:提出观点的人,要自己来证明观点正确,而不是让旁人反证;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多用”那你的意思是不是……呢“,去回顾别人的讲话内容,有利于自己的倾听效果。

  再次引用前面的那句话”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但是,有时候轻轻留下的痕迹也许会不容易看见,而积累总会让后面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不一样。

  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看过任何李笑来的文,*惯性的去百度,百度百科这样介绍他,李笑来,原新东方名师,自称“中国首富”,多本畅销书的作者,著名天使投资人,致力于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虽然不懂什么是,也没看过他的畅销书,但直觉上来讲这人是个大咖,成功人士,他的书有看头。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是他多本畅销书中的一本,豆瓣评分8.5,算高分了。作为读资(读书资历)不高的我来说,看书都是挑高分的,大咖推荐的,因为我不会选书,只能通过大家的眼睛来选,毕竟空闲时间就不多,能不浪费就不浪费。

  这本书首先讲了心智的力量,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心智决定了,未来我们是开心还是痛苦,如何开启心智,然后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最后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这其中对我来说帮助最大的是,时间管理这一节,因为我之所以时间不够用,多是我自己不会安排,不会管理,没有计划。也不曾持续坚持做过什么,更没有一个长久的学**惯或者个人一个好的*惯,当我看到精确感知时间那一节时,作者介绍他通过事件记录帮助记忆,以及通过记录做的那一件事情,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来进行调整自己的可用时间,经过调整后会发现有些事情就是在浪费时间,可以直接不做,这样我们就能节省一部分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对于我是那种没有安排的人,随意随性,看着这节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可以合理的取舍利用时间,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因为要做的事情过多,导致最后完成率很低。

  还有一节就是讲到学*新技能,很多人觉得,这个跟我们学*,工作不搭边的技能,学的再好也没用,还记得有句老话“艺多不压身”所以当有机会学*新鲜知识时,不要觉得跟你的专业,或者工作不搭边,就拒绝学*。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当你有机会学*时尽最大努力去学好它,总会用到的,学到自己肚子里的都是宝贝,说不定哪天它就发热发光了。

  借用书中的一个故事来结尾,就是雄鹰与蜗牛爬金字塔的故事,雄鹰展翅高飞就能到顶端,蜗牛却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来爬,最后他们看到的好处风景是一样的。一个是用勤奋,一个靠的是自己的坚持努力,如果雄鹰不够勤奋地练*飞翔,蜗牛不够坚持,他们都将看不到顶端的风景,只要我们够勤快够执着总会成功。

  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你未来阅读书单中的一本,因为它是值得阅读。

  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先清楚这本书不是什么,之后可能会更加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不是成功学书籍,不是心灵鸡汤式书籍,不是讲大道理的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

  绝大多数的成功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与时间有关。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亲身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几个观点。

  1、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作者认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时间只会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自顾自地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自我管理背后的精力管理和效率管理会让你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并带来成就感。高效工作能让你更自由地安排其它时间,当工作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快乐会push你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

  行动建议

  估算时间: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根据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对学*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任务往往需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时间。而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是一个实践已知的过程。

  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着不开始的原因在于做事所要面临的做错、做不好的风险以及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事件-时间日志:尝试在记录的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奇特的一生》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如何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的日志采用的是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如:分类昆虫学—3小时。不同于基于结果的日志如:分类昆虫学。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而且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外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柳比歇夫

  2、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得某种技能的经验,不论这项技能多普通,在*得的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如一个人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获取知识的手段中,最基础的是“体验”,更高级一些是“试错”,再聪明一些是“观察”,“阅读”是对前三者的补充,因为“体验”、“试错”、“观察”局限于自己,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思考”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很多人看过许多书但记住的内容寥寥,原因就在于缺乏思考。

  行动建议

  如果想要系统的学*,可以选择读书;

  如果想要快捷的学*,可以选择网络学*;

  如果想要更快捷的学*,可以选择跟人学*;

  如果想要事事都有收获,可以选择从做事中学*并及时复盘。

  3、崇尚逻辑,追求深入思考

  有时候,尽管论点和论据之间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布道的讲稿。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儿子在一边吵闹不休,严重干扰了他的思路。心烦意乱之中,牧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从里面挑出一幅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掉儿子整整一个上午,但没过10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敲响了他的房门。牧师对此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地图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试着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笑了,爽快地付给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布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我最初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加思考地接受了牧师这个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比较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人类中大约80%的人拒绝思考、害怕思考,剩下20%中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看只有不到4%的人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而这4%的人最终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不停自我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我们暂且不论这是否属实,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学会思考、正确地思考。

  行动建议

  从现在开始,在一段时间里,比如1个月,时刻注意自己或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

  4、学会有效倾听

  在书中作者提到,交流的有效有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失败的交流往往源于听者的疏忽。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以及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教师在课堂上对下面的学生们教授内容而往往只有少数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倾听能力的差异也许是这种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行动建议

  倾听过程中克制“过早质疑”,就算需要质疑,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过早质疑”不仅会造成幻觉—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还会让听者进入排斥状态。

  倾听过程中,做好“回顾”。“回顾”即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说者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对于事实,我们要花时间想想“他所说的内容真实吗”。对于看法,我们要花时间想想“这个看法的根源在哪”。

  倾听过程中,做好“预期”。“预期”即猜想讲者下一步会讲什么?

  这个步骤会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能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内容。

  一旦决定倾听,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还有许多内容值得读一读,如现实、应用、积累等。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并作出选择,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把时间当做朋友,专心打造一个优秀、独立、会思考的自己。

  距离上次读书笔记已有一个多月,现在补完下篇的。

  剩下的章节分别是《学*》,《思考》《应用》《积累》。下篇的读书笔记我决定采用和上篇不一样的方式。以我读后的感悟轻重为切入点,有选择的记录笔记。

  《学*》

  通过正确的思考,弥补“体验”、“试错”、“观察”、“阅读”等获取知识的局限。完善和提高自学能力,以不断升级自身系统,提高效率。

  《思考》

  这篇的重点在在于运用逻辑学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通过对语言这个辅助工具的训练使用,提炼出真正该做的事。

  《应用》

  就是应用!一切围绕应用!另外,李敖的“土法炼钢”读书法可以一试。

  《积累》

  积累带来复利。

  这篇的读书笔记很简单,内容很少。这是因为,书中很多的观念和我本身的想法是类似的,就不多记录了。例如,学*的前提实际是正确的思考,而思考篇的核心是语言逻辑。可以说人类要通过学*进步,就绕不开语言这个工具。但问题是语言是有局限的,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局限的人,显然就无法跨过最重要的那一步,分清什么是值得真正花费时间去做的。

  就这样吧。先结尾了。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核心是要和时间交朋友,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必须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的人?为什么时间愿意和我交朋友?

  首先,观察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时间节奏,不要去刻意去调整你的节奏,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来微调。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是10点上班,5点起来,我会选择跑步读书做饭一些列,然后10点上班,后来换了工作,变成9点上班,我可能还是5点起,但我少了的1个小时,我可以选择把看书或者跑步调整到晚上。我遇到过一些人和我说,因为看了鸡汤文,要尝试早起,除非你是真心要达成这一心愿,否则我劝你不要作。几十年养成的7点起,非要改成5点醒来,这个时间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神来缓解的,可能会得不偿失。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有人睁眼10分钟可以洗漱完毕出门,有人1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个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最优化的时间安排便很好。

  其次,自己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迟到的同学进来,这是会停顿下来耽误假设1分钟,而事实上耽误的是一整个班级四五十个的一分钟,加起来就有将*四五十分钟,累积起来耽误的时间便是很客观的。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约吃饭,总避免不了有迟到的一方,这是双方的心态显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怨,也可以闲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迟到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过失没有尊重对方时间的一种表现,如果你知道会迟到,请提前通知对方或者早些出门。每个人的时间都该被尊重。

  再来,时间具有不可回头性,所以放弃“要是当初我....那么,我现在....”这样的思想。世界上没有如果,时间更不会重新来。如果你一味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你将连现在的时光一起付诸于水。无论你做什么,一切都不晚。30岁开始学画画,不晚;40岁,开始创业,不晚;50岁开始环游世界,不晚。一切都还不晚,因为你的生命还没完。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赋予实践,我还暗喜自己是执行力极强的人。

  直到读了此书的某一页,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用自己喜欢的事当做借口,避免自己有时间去做当下该做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讲“如何管理时间”,不如说是聊“如何打开心智”。心智这话题看似很抽象,其实不然。打开它就像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窗,看到的更远了。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会有爱好。”

  年幼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们先选一个爱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产生了叛逆情绪,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家长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他们从未考虑过,孩子真的喜欢这个“爱好”吗?还是说,这只是家长的.夙愿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爱好”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孩子们觉得自己擅长一件事,这才会爱上它。

  第二,“坚持和努力比换方法更重要。”

  同样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是有大大的收获。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那么即使当下的这条路是正确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它,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此刻的处境再悲惨,插翅难飞当前的困境,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积极地面对或消极地面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这个选择。从这种层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第四,“怀旧是一种错觉。”

  当年的种种美好,其实我们真正的都记得吗?非也。回忆里的画面,已经被我们的感觉所侵蚀,我们加油添醋地给过去加上装饰。就如同那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当时的那一个人,而是恋上了“喜欢”那种感觉。

  第五,“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时做两间事儿。”

  书中提到的一边跑步一边听某个教程的音频。作者建议,费脑的和不费脑的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尝试过了,洗碗和晨练的时候收听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推荐下载喜马拉雅app,可以下载了离线收听),受益匪浅。尤其是腾讯的那期主题听得我相当激动。人家一个企业能坐拥十几亿用户,那绝对不是偶然。管理层的夺目连环邮件,游戏开放部门的内部奖金竞赛……吴老师讲地跟武侠片一样,一环紧扣一坏。

  第六,“标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时常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于是把自己塞的满满,干劲十足的做完之后,才发现人已被掏空,身体已不堪负荷。事实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数,要学会只把重中之重写入“日程表”。别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满意,适当地给自己减分,这或许是给了“完美主义”的我们一个不错的建议。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点:制作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时间,慢慢的回看自己一周的内容,或者两周的内容,就会发现,因为要记录,我会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会发现自己这两周的变化。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特别新奇,一般来说都是和时间竞争、和时间赛跑、时间管理之类的书籍。可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还是第一次见,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下面是我个人的拙见:

  先普及一下时间这个概念,在我心目中,时间就是岁月,就是生活,就是工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困境时什么,是不是时间不够,还是不能自律,了解好之后就是要精确感知时间,自己对时间的把控要恰到好处,而把控最好的工具是:纸和笔。

  假如说时间管理是每天的任务清单还有待完成的事项,那么感知时间就是认识它,并熟悉它,把时间做到细分化,精确化,减少不必要浪费,因为耗不起,谁也不想无缘无故冷冰冰对待一个朋友。

  每个人都有心智,只是还不知道有没有开启,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智是什么,甚至还是不了解心智到底是什么,一个人的“心智”是指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心智去了解身边的事物和世界。“心智”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阶段,自己每次获得一次进步之后,其实也是心智在升级和主动起作用。

  怎么与时间做个好朋友,不是管理时间,然后再去做朋友,而是通过管理自己去和时间做朋友,也是走向自律的表现,给自己制定的任务,并用最好的工具记录下来,然后逐步实行。

  但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开启心智,本书的着重点都在心智的了解,心智的开启,心智的培养上,那认识心智之后,怎么开启,开启第一步就是要和时间握手言和,而不是敷衍时间,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实践,你才有获得心智的力量的资本,这个资本是时间给你的。最好的心智培养是,打开书籍,认真的去看好书,了解书中的精华,书本是获得知识的直接来源,你心智的强大与否,刚好和你的知识和见识有很大的联系,不要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就获得一股能量,那也只是觉得,因为你还没真正理解时间的本质。

  你的心智会帮你渡过一些不必要的大坑,比如那些“成功学”,还有一些很励志的鸡汤,当你看的越多的时候,你的心智不自觉就会下降,因为你在这个时候已经对时间的认知免疫了。如果你的心智在你强大的知识下起作用,你就会有自己的思维,虽然不是那种批判性思维,但至少自己还会去思考,思考又是本书的一大重点,思考是表面,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辅助你的心智成长,深入思考不是急于求成,是思维的总和,也就是综合性思维,凡事都有自己独当一面的看法,当热,这个独当一面不是你骄傲的资本,而是心智的强大,自己的自信。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6篇(扩展8)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实用10篇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核心是要和时间交朋友,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必须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的人?为什么时间愿意和我交朋友?

  首先,观察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时间节奏,不要去刻意去调整你的节奏,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来微调。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是10点上班,5点起来,我会选择跑步读书做饭一些列,然后10点上班,后来换了工作,变成9点上班,我可能还是5点起,但我少了的1个小时,我可以选择把看书或者跑步调整到晚上。我遇到过一些人和我说,因为看了鸡汤文,要尝试早起,除非你是真心要达成这一心愿,否则我劝你不要作。几十年养成的7点起,非要改成5点醒来,这个时间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神来缓解的,可能会得不偿失。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有人睁眼10分钟可以洗漱完毕出门,有人1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个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最优化的.时间安排便很好。

  其次,自己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迟到的同学进来,这是会停顿下来耽误假设1分钟,而事实上耽误的是一整个班级四五十个的一分钟,加起来就有将*四五十分钟,累积起来耽误的时间便是很客观的。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约吃饭,总避免不了有迟到的一方,这是双方的心态显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怨,也可以闲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迟到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过失没有尊重对方时间的一种表现,如果你知道会迟到,请提前通知对方或者早些出门。每个人的时间都该被尊重。

  再来,时间具有不可回头性,所以放弃“要是当初我....那么,我现在....”这样的思想。世界上没有如果,时间更不会重新来。如果你一味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你将连现在的时光一起付诸于水。无论你做什么,一切都不晚。30岁开始学画画,不晚;40岁,开始创业,不晚;50岁开始环游世界,不晚。一切都还不晚,因为你的生命还没完。

  学*的技能早晚有用,10块学编程,20年后帮助出书。

  运用心智,获得**。填充,修正,重视概念。思考,观察自己的思考,运用心智,**自己。**思想。

  成长从接受现实开始:速成是不可能的,交换是硬道理(时间,经历,态度),没有完美,焦虑是浪费的原因记下来继续前行。

  任务管理进化论:估算时间总有意外,即时(行动害怕做不好,别人的看法),回避困难,任务并行。不接陌生电话,任务分片。

  现实可行的计划(短期到长期,慢慢来),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一个,预演在大脑中反复过一遍,验收结果验收步骤。

  最需要学*怎么学*:改变从思维改变开始,学*工作生活合一为提高自己,学*新知的能力,一个新技能就是一扇门,阅读思考成为新的人,不要禁锢在经验中。

  *得聪明:自证预言,没兴趣是不是因为做不好,用功和方法同样重要。

  和自己比较(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灵感(鸡尾酒效应,关注更多敏感),节奏慢一点放松一点(关注带来的愉悦的感觉)。雄鹰和蜗牛,朱敏32亿卖网讯。

  确定性和持续性是圣杯。

  这本书是我喜欢看的类型,我看书最大的选择标准就是看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是作者自己的想法。显然这本书几乎全是作者独立思考,看上去老生常谈的内容,却解读出了很深的意义。如:积累,重复,恐惧,想法,事实……这些内容,让我来写难免沦为晦涩的大道理,但李笑来老师却能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让我们审视,生活中看上去特别简单的道理,你是懂了,还是别人灌输给你的概念而已。

  书中有价值的点很多,我讲3点,希望对能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有点启发。

  思考

  整本书,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思考。当然强调的是独立思考。书中有一个例子印象很深刻。把A到Z从数字1到26分标注出来,你会发现Hard work(努力工作)是98分,Attitude(态度)是100分,所以得出结论是态度决定一切。仔细思考你会发现,按照这个逻辑,很多单词都是100分,如:Stress(压力)Wednesday(星期三)Bullshit(胡说八道)103分显然更高。然而大部分人都喜欢直接接受别人的想法和观点,ta因为这样比较省事儿。大哲学家罗素感概到“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然后戏谑道“他们确实死得比较快”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的人,看到此处我不经莞尔一笑。

  积累

  这个世界没有一触而就的事实,你用了10年胖了30斤,你却想用1个月瘦下去。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愿意相信呢,因为他们内心想听到这样的“事实”,所以有关“权威”专家就恰好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于是年复一年总有人为速成买单。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行业,我做思维导图培训,我总愿意花时间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审美能力,我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一个人没有系统思维训练,没有花时间去积累,直接去谈结果,那根本就不现实。但太多同行告诉我,家长要看的是成绩,其他的事情他们不关心,只要能提高成绩就可以了。你说的那些太浪费时间了。

  我说你说的很对,然后呢?孩子成绩提高了吗?这不是效果不好才找你的吗?家长的`需求很直接,就是提高孩子的成绩,成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分数,你的培训有没有效果,分数反应很明显,这是彼此要看到的结果。这仿佛是一个死循环。要赚钱就得按照家长的思路走,就得让孩子疯狂的死记硬背,快速见效。事实上我见到很多的保过班,保分班的逻辑是孩子一放学就被送到培训机构,强制背诵,刷题,做试卷……有效果吗,你认为呢?

  当然有效果,牺牲所有时间,全部压在学生的课业上,没一点效果怎么可能呢。然而这里面提升成绩的真正逻辑是,孩子只要花了时间去动手操作,成绩或多或少都有进步。如果这样为什么不花时间去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样学*能力反而能举一反三,一劳多得。

  我见到太多的情况是大部分人被家长牵着走,美其名曰满足客户,实际上是自己不够专业,对自己从事的技能,没有足够的积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短视的赚钱策略。这样的人实在太多,我个人依然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专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愿意花时间去积累自己个人能力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值钱,赚钱一定不会是想的那么难。

  以我自己举例,我没花心思打造名气,一门心思放在学*上,我很清楚,没有足够的实力,时间会淘汰你,我开课断断续续,但我力求给出去的东西一定要系统,专业,有效。我的收入基本上都是非常信耐的老客户在支持,大家都知道口碑很重要,以前我的理解就是做好课程,做好服务,现在多了一层理解,时间成本。人人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筛选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我自己学课程,就趋向于信得过的朋友推荐,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很清楚,如果老师不足够专业,没有时间的沉淀和积累,那么他可以赚到的钱永远突破不了瓶颈。

  工具

  书中介绍了一款时间管理工具“Mrtime”,这个工具好的地方在于,你开始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点一下,结束的时候点一下,这样你在什么时间段做了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一目了然。而且后台还会进行数据分析,把重复的内容所花的时间进行叠加,你可以选择视觉呈现的方式,比如饼状图,柱状图等。

  我尝试了去下载了这个软件,这个网站已经404(消失)了,我就找了同类型的软件,综合对比发现有一款app也完全满足以上功能,timetrack建议你使用。

  相信时间,和时间做朋友,积累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值钱,必然就能赚钱。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阅读,推荐购买,自己细品。

  当一个人和一本适宜的书相遇,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想写的东西,多数属于这些火花的范畴。所以题目没有叫读书笔记,而叫读书心得。当然,欣赏的原句我也会摘录到这里的。言归正传。

  (一)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用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的,你的,我的,他的,一样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整块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之所以总是觉得不够用,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分神,“神”很容易分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之后就随着这些小事情扩散流失了。到头来又告诉自己:“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往往令我们忘记初衷,却投身到浪费时间的不良境遇中...

  “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大脑是个好用的物件。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并不是大脑本身。

  无论是通过挣扎,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的数学家约翰.纳什,还是闻名遐迩、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残酷对待的维克多.弗兰克。他们最终选择了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一个人,即便他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被剥夺,但只要一息尚存,他都能够拥有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由。

  所以,即便在最最艰苦的外在环境里,一个人都能够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从而走出禁锢,重获身心的自由。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才可能做出心的选择。我们是大脑的主人,我们可以决定心的选择。

  (三)心智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件事情,(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意外、偶尔的)当你以违背自己一贯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意外的发生了转变。做事情的过程令你觉得挑战,结果令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却是你之前欠缺不足的,通过这一次的经历,你把它完整的补充了。

  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智已经完成了一次开启..心智一旦开启,它将“上不封顶,下无保底”,之后,你的学*能力将会大幅增长,心智因此可能得到疯狂的发展,甚至重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意愿和选择。

  在你面前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四)现实就是那么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描述的。

  比如说,速成绝无可能。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比如说,你想要什么,偏偏就没有什么。

  对于生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有什么就先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出者存,困者亡。

  比如说,完美永不存在。太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脆弱,因为根本不现实。

  比如说,未知永远存在。每个人都不必太钻牛角尖,反倒应该多学*“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再比如说,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务实比天分更重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认真、努力,你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快乐是一种本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事情就能够专注而心无旁骛,那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五)与时间做朋友。

  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珍惜自己拥有的“不够多”的资源,既不清心寡欲,也不沉迷幻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时候,无需管理,你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也是你的朋友。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赋予实践,我还暗喜自己是执行力极强的人。

  直到读了此书的某一页,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用自己喜欢的事当做借口,避免自己有时间去做当下该做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讲“如何管理时间”,不如说是聊“如何打开心智”。心智这话题看似很抽象,其实不然。打开它就像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窗,看到的更远了。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会有爱好。”

  年幼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们先选一个爱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产生了叛逆情绪,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家长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他们从未考虑过,孩子真的喜欢这个“爱好”吗?还是说,这只是家长的夙愿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爱好”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孩子们觉得自己擅长一件事,这才会爱上它。

  第二,“坚持和努力比换方法更重要。”

  同样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是有大大的收获。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那么即使当下的这条路是正确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它,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此刻的处境再悲惨,插翅难飞当前的困境,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积极地面对或消极地面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这个选择。从这种层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第四,“怀旧是一种错觉。”

  当年的种种美好,其实我们真正的都记得吗?非也。回忆里的画面,已经被我们的感觉所侵蚀,我们加油添醋地给过去加上装饰。就如同那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当时的那一个人,而是恋上了“喜欢”那种感觉。

  第五,“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时做两间事儿。”

  书中提到的一边跑步一边听某个教程的音频。作者建议,费脑的和不费脑的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尝试过了,洗碗和晨练的时候收听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推荐下载喜马拉雅app,可以下载了离线收听),受益匪浅。读书笔记摘抄,尤其是腾讯的那期主题听得我相当激动。人家一个企业能坐拥十几亿用户,那绝对不是偶然。管理层的夺目连环邮件,游戏开放部门的内部奖金竞赛……吴老师讲地跟武侠片一样,一环紧扣一坏。

  第六,“标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时常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于是把自己塞的满满,干劲十足的做完之后,才发现人已被掏空,身体已不堪负荷。事实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数,要学会只把重中之重写入“日程表”。别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满意,适当地给自己减分,这或许是给了“完美主义”的我们一个不错的建议。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点:制作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时间,慢慢的回看自己一周的内容,或者两周的内容,就会发现,因为要记录,我会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会发现自己这两周的变化。

  当一个人和一本适宜的书相遇,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想写的东西,多数属于这些火花的范畴。所以题目没有叫读书笔记,而叫读书心得。当然,欣赏的原句我也会摘录到这里的。言归正传。

  (一)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用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的,你的,我的,他的,一样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整块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之所以总是觉得不够用,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分神,“神”很容易分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之后就随着这些小事情扩散流失了。到头来又告诉自己:“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往往令我们忘记初衷,却投身到浪费时间的不良境遇中...

  “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大脑是个好用的物件。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并不是大脑本身。

  无论是通过挣扎,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的数学家约翰.纳什,还是闻名遐迩、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残酷对待的维克多.弗兰克。他们最终选择了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一个人,即便他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被剥夺,但只要一息尚存,他都能够拥有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由。

  所以,即便在最最艰苦的外在环境里,一个人都能够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从而走出禁锢,重获身心的自由。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才可能做出心的选择。我们是大脑的主人,我们可以决定心的选择。

  (三)心智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件事情,(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意外、偶尔的)当你以违背自己一贯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意外的发生了转变。做事情的过程令你觉得挑战,结果令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却是你之前欠缺不足的,通过这一次的经历,你把它完整的补充了。

  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智已经完成了一次开启..心智一旦开启,它将“上不封顶,下无保底”,之后,你的学*能力将会大幅增长,心智因此可能得到疯狂的发展,甚至重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意愿和选择。

  在你面前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四)现实就是那么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描述的。

  比如说,速成绝无可能。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比如说,你想要什么,偏偏就没有什么。

  对于生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有什么就先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出者存,困者亡。

  比如说,完美永不存在。太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脆弱,因为根本不现实。

  比如说,未知永远存在。每个人都不必太钻牛角尖,反倒应该多学*“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再比如说,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务实比天分更重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认真、努力,你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快乐是一种本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事情就能够专注而心无旁骛,那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五)与时间做朋友。

  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珍惜自己拥有的“不够多”的资源,既不清心寡欲,也不沉迷幻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时候,无需管理,你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也是你的朋友。

  这本书是我喜欢看的类型,我看书最大的选择标准就是看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是作者自己的想法。显然这本书几乎全是作者独立思考,看上去老生常谈的内容,却解读出了很深的意义。如:积累,重复,恐惧,想法,事实……这些内容,让我来写难免沦为晦涩的大道理,但李笑来老师却能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让我们审视,生活中看上去特别简单的道理,你是懂了,还是别人灌输给你的概念而已。

  书中有价值的点很多,我讲3点,希望对能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有点启发。

  思考

  整本书,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思考。当然强调的是独立思考。书中有一个例子印象很深刻。把A到Z从数字1到26分标注出来,你会发现Hard work(努力工作)是98分,Attitude(态度)是100分,所以得出结论是态度决定一切。仔细思考你会发现,按照这个逻辑,很多单词都是100分,如:Stress(压力)Wednesday(星期三)Bullshit(胡说八道)103分显然更高。然而大部分人都喜欢直接接受别人的想法和观点,ta因为这样比较省事儿。大哲学家罗素感概到“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然后戏谑道“他们确实死得比较快”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的人,看到此处我不经莞尔一笑。

  积累

  这个世界没有一触而就的事实,你用了10年胖了30斤,你却想用1个月瘦下去。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愿意相信呢,因为他们内心想听到这样的“事实”,所以有关“权威”专家就恰好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于是年复一年总有人为速成买单。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行业,我做思维导图培训,我总愿意花时间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审美能力,我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一个人没有系统思维训练,没有花时间去积累,直接去谈结果,那根本就不现实。但太多同行告诉我,家长要看的是成绩,其他的事情他们不关心,只要能提高成绩就可以了。你说的那些太浪费时间了。

  我说你说的很对,然后呢?孩子成绩提高了吗?这不是效果不好才找你的吗?家长的需求很直接,就是提高孩子的成绩,成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分数,你的培训有没有效果,分数反应很明显,这是彼此要看到的结果。这仿佛是一个死循环。要赚钱就得按照家长的思路走,就得让孩子疯狂的死记硬背,快速见效。事实上我见到很多的保过班,保分班的逻辑是孩子一放学就被送到培训机构,强制背诵,刷题,做试卷……有效果吗,你认为呢?

  当然有效果,牺牲所有时间,全部压在学生的课业上,没一点效果怎么可能呢。然而这里面提升成绩的真正逻辑是,孩子只要花了时间去动手操作,成绩或多或少都有进步。如果这样为什么不花时间去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样学*能力反而能举一反三,一劳多得。

  我见到太多的情况是大部分人被家长牵着走,美其名曰满足客户,实际上是自己不够专业,对自己从事的技能,没有足够的积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短视的赚钱策略。这样的人实在太多,我个人依然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专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愿意花时间去积累自己个人能力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值钱,赚钱一定不会是想的那么难。

  以我自己举例,我没花心思打造名气,一门心思放在学*上,我很清楚,没有足够的实力,时间会淘汰你,我开课断断续续,但我力求给出去的东西一定要系统,专业,有效。我的收入基本上都是非常信耐的老客户在支持,大家都知道口碑很重要,以前我的理解就是做好课程,做好服务,现在多了一层理解,时间成本。人人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筛选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我自己学课程,就趋向于信得过的朋友推荐,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很清楚,如果老师不足够专业,没有时间的沉淀和积累,那么他可以赚到的钱永远突破不了瓶颈。

  工具

  书中介绍了一款时间管理工具“Mrtime”,这个工具好的地方在于,你开始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点一下,结束的时候点一下,这样你在什么时间段做了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一目了然。而且后台还会进行数据分析,把重复的内容所花的时间进行叠加,你可以选择视觉呈现的方式,比如饼状图,柱状图等。

  我尝试了去下载了这个软件,这个网站已经404(消失)了,我就找了同类型的软件,综合对比发现有一款app也完全满足以上功能,timetrack建议你使用。

  相信时间,和时间做朋友,积累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值钱,必然就能赚钱。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阅读,推荐购买,自己细品。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管理自己的时间,只有当自己的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渐渐领悟一些关于时间的奥秘。李笑来老师这本书正是通过引导心智的成长来进一步管理时间。

  假如问我这本书,读后最大的感想是什么。我头一个冒出来的不是如何管理时间而是想起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他们有着不用常人的坚持与耐性,他们不问自己将会干什么?他们也没有过多寻求捷径,他们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迈向目标。他们或许包括众人熟知的俞敏洪、李阳等人。俞敏洪曾告诉过媒体,他那时也并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干什么,只是一门心思苦读,后来考上托福,因为没有钱留学。又继续呆在国内,而这时他却萌发了一个好点子,帮助那些想考托福的人培训,而后,他通过非同常人的刻苦努力创造了现在的新东方。我们都曾熟知俞敏洪学*英语的故事,可我们却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刻苦像他一样,所以永远达不到那样的水*。

  任何人的成功都绝不是偶然,有人不仅有自己的用心,还有常人无法忍受的繁琐。台湾著名人物李敖,他几乎对某一个话题都能有出自己的独到理解。在一次读者会上,他向读者们分享了他的读书方法。他的读书不但是读,更是把书支离碎片,看到好的东西有用的信息就剪下来放在夹子里,他有几千个夹子,每个夹子都是不同的分类,例如“宗教”,他会再细分到几十个夹子,为了更好寻找到夹子里的内容,每一个他都用英文编了号。他说自己读书通常会买两本书,因为正反两面可能都得剪下来。他说自己每当碰到一方面的题材后,找找相关的夹子,自己灵感就会涌现。这的确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读书方法,可是假如没有这样的日积月累,李敖先生有怎能妙语连连?

  应当认真对待现在的所学,或许现在看起来是那么无用,可未来谁也说不准。李笑来老师在书里一直说明自己现在是多么感谢自己小学学过的计算机编程,大学曾学过的统计学,而刚参加工作的销售这份职业。正是有着这些的无形之间的帮助,他能到现在这么顺利。或许得感慨,现在所抱怨的,所折腾的,在未来总会帮你一把,我们谁都不能预知未来到底是怎么样,好好做好当下,学会积累知识与技能。

  积累,积累,年轻人想象的辉煌都是一点一点琐碎凑成的,自己不曾认真努力,那么又怎会有大的进步呢?

  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先清楚这本书不是什么,之后可能会更加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不是成功学书籍,不是心灵鸡汤式书籍,不是讲大道理的`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

  绝大多数的成功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与时间有关。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亲身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几个观点。

  1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作者认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时间只会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自顾自地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自我管理背后的精力管理和效率管理会让你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并带来成就感。高效工作能让你更自由地安排其它时间,当工作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快乐会push你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

  行动建议

  估算时间: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根据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对学*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任务往往需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时间。而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是一个实践已知的过程。

  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着不开始的原因在于做事所要面临的做错、做不好的风险以及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事件-时间日志:尝试在记录的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奇特的一生》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如何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的日志采用的是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如:分类昆虫学―3小时。不同于基于结果的日志如:分类昆虫学。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而且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外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柳比歇夫

  2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得某种技能的经验,不论这项技能多普通,在*得的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如一个人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获取知识的手段中,最基础的是“体验”,更高级一些是“试错”,再聪明一些是“观察”,“阅读”是对前三者的补充,因为“体验”、“试错”、“观察”局限于自己,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思考”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很多人看过许多书但记住的内容寥寥,原因就在于缺乏思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