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简史》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读后感,哲学

《*哲学简史》读后感1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时候,我看完了这本书,两遍。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哲学简史》,是*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哲学简史》读后感2

  哲学与政治和教育的关联

  *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古代哲学的代表。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

  大部分的*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

  《*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比如我们要解释白是什么,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个黑的东西来解释,再反过来就容易多了。《道德经》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说不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用否定来为其下解释。有比如禅宗,第一义不可说,但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就是静默。儒家虽然不像道彻底的推崇无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做減法的过程。通过修养,去掉心性中恶的成分。当然了,在我们现今生活中,这种思想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不懂得问题,不一定要直接去解释,而是通过反义或*义的方法,也许这个问题无法用语言解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会找到另一件东西,让他具象化。比如在《道德经》的后面部分,老子就用一个个例子和比喻,讲述了“道”的概念。还有,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做减法,去修养精神,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摒除自己不好的、不必要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

《*哲学简史》读后感3

  《*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但实际我们教师就是处在道德境界,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对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首先,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自觉地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武装头脑,用科教兴国战略激奋自我,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现实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凡的业绩,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其次,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动态,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学生、陶冶学生、唤醒学生。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再次,要矢志钻研,勇于探索。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尤其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指导下,教师肩负着培育新世纪人才的重托,一定要学会用面向世界的胆识和超前的眼光改革教育。从自身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并形成拥有自我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体系,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独立思考,标新立异,运用已学的知识,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发现新知,于相互切磋中实现知识的飞跃,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内在潜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最后,要终身学*,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社会发展已证明:现代化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是科学知识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不断更新的社会。教师自身除搞好专业教学外,还要积极参加业余进修深造,从而在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能力。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深的专业技能,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变传统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为素质教育的重学、重思、重乐,以适应教育体制的转轨变型。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不仅是教师,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哲学简史》读后感4

  哲学与政治和教育的关联。

  *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古代哲学的代表。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

  大部分的*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

  《*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比如我们要解释白是什么,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个黑的东西来解释,再反过来就容易多了。《道德经》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说不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用否定来为其下解释。有比如禅宗,第一义不可说,但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就是静默。儒家虽然不像道彻底的推崇无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做減法的过程。通过修养,去掉心性中恶的成分。当然了,在我们现今生活中,这种思想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不懂得问题,不一定要直接去解释,而是通过反义或*义的方法,也许这个问题无法用语言解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会找到另一件东西,让他具象化。比如在《道德经》的后面部分,老子就用一个个例子和比喻,讲述了“道”的概念。还有,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做减法,去修养精神,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摒除自己不好的、不必要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

《*哲学简史》读后感5

  冯友兰先生系上世纪*知名的哲学家。初读冯先生的《*哲学简史》是四年前吧,因内容与先前所读的哲学迥异,再加之有大量生涩的古文,所以就放下了。在读《南渡北归》时,方知冯先生1924年始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新*后冯在清华大学任教,涉及诸多相关内容。*段重读《南》书时,尾部出现一段梁漱溟先生评价冯先生的话,让我十分警觉。称冯友兰曾经谄媚过*,冯的品行是墨家,实践的是功利主义。将我对冯先生博大的哲学、国学知识和文人独具品格的崇拜,从高空跌落谷底。先不说冯先生在那个特殊年代,放弃了文人独立自由的品格,谄媚*,出于什么目的,冯先生在上世纪*哲学界当属大咖级的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哲学思想一定有可读性,就再次捧起了这本《*哲学简史》。为了便于印证或纠偏,同时在读希金斯的《世界哲学简史》。

  西方人说*古时有哲学思想,但没有哲学家。那么,古时希腊知名的哲学家有柏拉图及其师傅苏格拉底和学生亚里斯多得三人。冯友兰先生从希腊和*在地球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分析。他说:希腊是海洋性国家而*是大陆性国家。海洋性国家崇尚贸易,追求利润。随利而逐的个性荡漾着*等和自由。而大陆性国家的*,以农为本视商为末,重本抑末鄙视商业。那么,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土地固定的羁绊,形成以家庭为单元,世代家族相伴诞生的是森严的长幼尊卑等级观念。当时,耕种土地是非常依靠经验相传,看天的营生。而哲学思辨恰巧是无需经验积累的心智活动。遵循传统,恪守春生夏长秋收冬储的四季交替,由此自然会出现“君臣、父子、夫妻”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无论儒家的孔子还是道家的老子为了扬名立业,只能顺应国家和民生大的环境,研究相适应的哲学思想。

  儒家顺应的是“治国”和“*天下”,道家顺应的是“修身”和“齐家”。至此,*古时哲学思想多了低头研思具体的人间实事,少了仰望星空思考上帝和来生轮回无形无影形而上的层面。这种农业民族的特性,也许就是有哲学思想没有哲学家的重要成因。这一结论可能有些牵强,但这个成因于我十分重要,先前一直困扰着我,或许是读这两本书的收获之一。


《*哲学简史》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哲学简史》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哲学简史读后感 (菁华5篇)

*哲学简史读后感1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

  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

  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哲学简史读后感2

  总感觉“哲学”是个很崇高的名词,是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也许是这种思想先入为主,所以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完它,即使是看的一小部分内容也没有完全读明白,还需要进一步去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了解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明白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清楚各家思想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正如书中所说,按照*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的哲学一直以来就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探索性灵、探索情理、……,

  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

  我想,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处绚丽的火花,教育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于我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来说,如果我们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膨胀无时不在警示着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冯先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先生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冯先生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片面地说了些自己浅薄的想法,有点不知所云了。最后,借冯先生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发言:“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哲学简史读后感3

  《*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先生,他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哲学简史》,是*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哲学简史读后感4

  当我拿到《*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哲学简史读后感5

  刚读完冯友兰的《*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历代的哲学观点。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冯大师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学科。我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纪了,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选择性地去相信和实践某些哲学学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清晰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西方客观主义、自由主义为主。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对于所有文学哲学书籍中我看到的观点,我理解其由于历史环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点,都会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选择称赞或批判。而现实中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跟我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选择和归依。我会理解这种差异,不会以自己信奉的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对于明显落后和愚昧的观念也会不留情面地批判。

  这是我目前的读书观处事观。不求完全正确,但求用自己独立的理性认知,去实践自己的观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成为自己。


《*哲学简史》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哲学简史读后感 (菁华5篇)

*哲学简史读后感1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

  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

  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哲学简史读后感2

  总感觉“哲学”是个很崇高的名词,是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也许是这种思想先入为主,所以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完它,即使是看的一小部分内容也没有完全读明白,还需要进一步去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了解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明白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清楚各家思想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正如书中所说,按照*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的哲学一直以来就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探索性灵、探索情理、……,

  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

  我想,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处绚丽的火花,教育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于我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来说,如果我们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膨胀无时不在警示着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冯先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先生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冯先生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片面地说了些自己浅薄的想法,有点不知所云了。最后,借冯先生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发言:“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哲学简史读后感3

  《*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先生,他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哲学简史》,是*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哲学简史读后感4

  当我拿到《*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哲学简史读后感5

  刚读完冯友兰的《*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历代的哲学观点。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冯大师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学科。我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纪了,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选择性地去相信和实践某些哲学学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清晰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西方客观主义、自由主义为主。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对于所有文学哲学书籍中我看到的观点,我理解其由于历史环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点,都会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选择称赞或批判。而现实中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跟我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选择和归依。我会理解这种差异,不会以自己信奉的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对于明显落后和愚昧的观念也会不留情面地批判。

  这是我目前的读书观处事观。不求完全正确,但求用自己独立的理性认知,去实践自己的观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成为自己。


《*哲学简史》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人体简史》读后感 (菁华5篇)

  你的身体30亿岁了!一部从头讲到脚、从里讲到外、从30亿年前讲到今天的人体百科全书。

  拿到此书,被封面吸引了,一幅立体空间式的人体图,把你带入了浩瀚空间,把30亿年前漂浮在浅海里的单细胞斑点开始,制造你身体的基因就已经存在了。这些基因可能来自水里的鱼、天上的鸟,甚至是已经灭绝了的恐龙,经历了漫长的30亿年,才造就了现在这个独一无二的你。

  本书共分为二十三章,作者用幽默、俏皮、及专业性话语向我们描述了各章,让你对身体各个部位了解的更清楚了,对自己的身体也认识的更加深,自然就能更好地抵御各种疾病侵袭,从而获得更好地生活质量。

  如:

  第2章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

  我们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最多才多艺。它包住人体内部的东西,还把坏东西挡在外面。它减缓冲击力。它赋予我们触觉,给我们带来快乐、温暖和疼痛,以及其它几乎所有让我们鲜活的东西。它生成黑色素,保护我们不受太阳光线的伤害。如果我们滥用它,它会自我修复。它让我们如此美丽。它照料我们。

  第4章大脑:你的大脑80%都是水

  大脑,比天空更辽阔。大脑有75%—80%都是水,其余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令人惊讶的.是,这三种**无奇的物质,凝聚起来竟然带来了思考、记忆、视觉、审美,等等。如果你把大脑从颅骨里拿起来,你肯定会对它是多么柔软感到诧异。

  其它章节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本书中,各章节涉及的人体内容非常丰富,从方方面面,结构等等来向大家展示,知识含量特别高,看到了写作的严谨态度。

  个人从中了解到了非常多的人体知识,更加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让人人都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做一个健康的快乐使者。

  用严谨的语言进行简单却重要的科普,《人体简史》就是这样一本书,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一本书。

  首先作为科普,它无疑是合格线以上的,因为无论从严谨度,还是知识深浅它都很好的顾及到,科学准确性无需质疑,并且我既能在里面看到初高中的基础生物知识,也能了解一些认知外的医学常识,可以满足非专业的业务的几乎所有读者们。

  其次,作为一本应该流行,让更多读者愿意购买阅读,它的语言和排版是可以做到更有趣更好,毕竟大段大段的文字很容易让业余的读者要不难以下咽,要不囫囵吞枣,但说实话我并没有太多怨言,首先我觉得这就是作者的`风格,并且我也觉得作者在趣味性上面是有努力的,认真看还能发现不少作者在字里行间埋下的有意思的点,比如有趣的比喻,甚至卷福的名字都搬来了哈哈哈。

  我很认可无论是读客还是作者,对于这本书的编写和出版都是很有诚意的,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其他方面,但是我这样既褒奖又说他优缺点明显,是因为我知道这本书其实定位很明确的,它是写给那些有基础并且愿意在业余时间扩充知识的非专业的人,这种人大概率不是*时有时间的主妇,也不是一天到晚工作的上班族,因为他们都不是又有时间又有基础又有兴趣的人,所以这也注定它受众较窄。

  那难道这就是科普书籍的宿命吗,也不完全是,我觉得优秀的科普书籍可以通过有趣的问题来打开,然后用天马行空的脑洞去发掘,让趣味的同时知道并记住,哦原来是这样啊,这就好了。

  当然虽然对于自己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提升知识的人来说是较小的,但是,对于有小孩的家庭,给小孩科普是一个很棒的选择,因为深浅有度,也容易讲解。

  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以前是浑浑噩噩的使用这幅躯体。这本书整体结构是严谨的,书的前面很详细的给我们叙述了一些被忽视的知识,在最后又给出了详细的注释及其出处。作者为自己的每句话负责,更让这本书具有权威性。我们每个人说话也得有依据,也得自己的话负责。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可能网络暴力就会少很多吧!

  我只知道人的分娩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那种初为人母的喜悦后来会被各种痛苦代替。人体的机能是怎么处理这整个过程呢?这本书给了我答案,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而母性的伟大却在这本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这样,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母亲的不易,更加孝顺母亲。我们是在父母亲庇佑下成长的人。一个人可以庸庸无为,但是基本的孝道是要有的。可是,我们能做到像古代那种以孝为先吗?怎么才不会成为愚孝呢?这可能得看个人的悟性了。

  这本书有一章是每个人每天有5次得癌症的机会。这让我大吃一惊,我一直以为癌症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总有种得此病就有点倒霉不幸的意味。而儿童癌症正是这类疾病的最令人惋惜的情形。还有一部分是指Y染色体将在460万年后消失,那是不是意味着长久来,处于食物链最上层的人类也要处于灭绝的状态。到时候这个地球,又会成为哪个物种的天下呢?就像很多年前食物链顶端的恐龙族突然灭绝一样,我们会不会也突然灭绝了呢。我爱这五彩斑斓的地球,我希望她能越来越好,期待她孕育的子女能是爱她的。

  我有种感觉,觉得人类迟早会灭绝,因为人类的恶永远无法消失。人类终究会毁在自己的手里的。正如红楼梦最后的言语,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医学书籍,但又囊括很多医学常识。虽然书中有很多专业的医学名词,可是并不影响阅读的乐趣,因为作者所提到的很多病例都会根据该病发现史做出讲述,从发病到被发现并为之命名,尽可能详尽的以文字来还原整个过程。

  针对人类对自身了解的过程,取的的成就、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出现的错误及最后的效果,都有清楚的介绍,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在本书中了解到在医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要转折点,以及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特别是在人类医学还不发达时,为了对抗疾病所做的尝试,有些手术过程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然而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前的脚步,但发展也并未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有益的回报,甚至很多疾病其实也是由于人类自身发展而产生的,不健康的饮食,工业化污染,过渡医疗都是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新的考验,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开始认真的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对于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了解的其实仅仅只是表相,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的未知,而认识自我并非只为了长寿,而是能够更坦然的去面对生命的全部过程。

  人类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代表。一部人类文明是,也是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历史包括人类身体进化的历史,只有从小学和初中的课本里学到了一些皮毛,远谈不上对人类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于是,当我看到了读客出品的这本《人体简史》的时候,是觉得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认识一下我们自身和我们人类身体进化史的“秘密”。

  《人体简史》这本书是由世界著名的旅游文学作家和科普作家比尔·布莱森所著,是专门讲述人类身体结构及发展历史的一本科普读物。这本书也是作者继超级畅销书《万物简史》之后,又一部有关“简史”的一本科普书。因为是简史,作者通过幽默的语言深入简出的对我们人类身体的部分和结构进行了介绍,尤其是对人体结构功能、生理现象的描写,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身体、认识身体器官及其功能、进而认识我们自己。

  我始终觉得,只有认识了我们身体的结构和身体功能整体状况,才能够在客观上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但是身体的构造是认识自己的基础。因此,《人体简史》十一本有助于我们认识我们自己身体的“秘密”的好书,通过作者的讲解,进而通过对自己身体整体的认识,来认识我们的内心、认识世界万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从皮肤、大脑到身体里面的心肝脾胃肾以及我们身体的*衡、免疫、代谢、睡眠、生育、疾病、死亡等等都能够从一个客观理性地角度去认识,能够真正的去认识我们身体。此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也可以学到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所处健康状态的方法,从而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安排好我们的生活、学*、休息和锻炼等等活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并且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哲学简史》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 (菁华5篇)

  昨天晚上终于把它看完了,云里雾里,很多地方不知所云,正如霍金所说的那样:“在牛顿时代,一个受教育的人至少能够在梗概上掌握人类知识。但从那以后,科学发展的节奏使之不再可能。因为理论总是被改变以解释新的观察结果,它们从未被消化或者简化到使常人能够理解。”嘿嘿,由此得出,自己只不过是个常人罢了。

  拿到这本书已经两个月了,说实话,我不太愿意翻开它,虽说是普及版,但过于深奥的内容,作为一位科学专职的我来说,实在有点惭愧。

  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我们知道霍金他一生的经历和他的科学贡献同样是一个奇迹,他20岁时即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医生甚至预言他当时还只有两年的寿命,然而他却创造了奇迹。的俗称,主要类型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因为特征性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症”。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而与癌症、艾滋病等疾病并列为世界五大顽症。)

  正如霍金所说,这是一本不仅让青少年,而且让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书。他删去了《时间简史》中过于高深的部分,重写了相对论和弯曲空间这两章,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本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学著作,看了这本书后,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个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方法的应用上.我们要把霍金的这种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学*上,作为一名学生,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计划对于学*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预*,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霍金,这样一位终年坐在轮椅上的人,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人: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在我心中,除了这本著作所带来的洗涤与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崇拜与敬仰!

  小学的时候就听说了,史蒂芬·霍金所著的《时间简史》,虽早想一窥究竟,但终究功力浅薄而没有为难自己。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三四岁的时候,至今还记得,夜晚美丽而浩瀚的星空,使我第一次对自然发出了质问与感慨。

  如今,历经十年数理化的修炼,功力激增,虽尚无浑厚殷实之沉淀,却已能了解少许,但有力余,便欲牛刀小试,有幸于书店中觅得此珍贵之书,便买诸家中,悉心运气以观。

  此书虽销量达1000万册,创科普著作之奇迹,引无数观者摘镜立目,但仍因其内容之艰深,专业知识之涉域甚广,使文人墨客欲其书者尽折腰而视之为“天书”。

  霍金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代科学的发展史以及当代物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宙不守恒,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反物质理论,黑洞引力论等等,皆为大学理工科专业内容,常人想以此书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用具,实非明智之举。

  全为此书而费尽心思,虽尚不可彻悟其内之深涵,却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用心。于此,便欲粗评一二,倾我心之领悟,流我思之感慨。

  一、对霍金——终为大师也

  自幼患异症,身不由己,却意志刚毅,才思敏捷,为此浩瀚之文,足可见其气之深广而奥绝也。此书绝非仅以理科专著自居,更溢人文情怀并与机智修辞。此举,实深刻记于我心,令我无能忘之。

  二、对内容——回味中带着思考,思考后更是回味

  读书使人明智,此言非虚。《时间简史》一书就是把读者引向宇宙的起点和万物的本源,从而引发我们对个人、对同伴、对事件、对社会、对生命、对世界、对意识等等的思考,进而使我们在自身寻找本质。无意中便提高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此书从宇宙图像说起,系统地介绍了时间、空间、量子、自然力、黑洞、虫洞等内容。我们在与作者一同思索中,堕入了科学的迷幻之网,似乎时而看见一丝亮光,也许那就是未来的可以认识的世界。

  由于暑假里韩老师让我们再看一本数学故事书,所以上个星期天,我就硬拉着爸爸到上海书城给我买书。我想:一直都十分热爱数学,而且又很喜欢看书的爸爸,一定能为我挑出一本适宜我看的书。果然,爸爸马上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书——《时间简史》。

  这本《时间简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写的。当爸爸告诉我,他被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时,我着实被吓了一大跳。我掂了掂手里的书,虽然很轻,但我想,里面包含的知识肯定远远超过了这个分量。

  既然书名叫做《时间简史》,那么书中所写的一切自然是和时间有关的了。为了讲明时间,作者从宇宙开始写起,而后说到空间,而后又说到黑洞,而后再说到虫洞,最后才得到了结论。书中的语言都充满了知识性与专业性,让我感到懵懵懂懂的。虽然如此,但我似乎也了解到了时间。如果让我结合书中的话来谈谈时间,那我会说:时间确实可以是一种物质,因为万物皆是物质,如果时间不是物质,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很明显,它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我们也无法离开时间。用书中的一句深奥经典的话来概括时间:时间也许是不朽的,至少在我们这些生命短暂的物质看来,那确实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一个点,就这样无数个点连接在一起,变成线,变成面,就无限制地编织下去,直到宇宙的结束,如果那宇宙没有结束,也就继续不朽地编织下去,做那宇宙创造者的寿衣。

  我觉得这本书不太适合我看,毕竟我还没有学过物理,对书中所说的一切都还不理解,但我知道,这是一本对我们人类来讲相当重要的书。我想:等我长大一点了之后,再读一遍这本书,到时候一定能掌握书中所说的知识。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我,于是我利用周末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我是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最吸引我的内容,莫过于是虫洞,所谓虫洞就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在《时间简史》这本书中,我发现,时间原来真的是可以穿越的,可是,以现在的技术来看,确实颇有困难,霍金先生在《时间简史》中说到过许多关于时间旅行的实验,它们无一不深深吸引着我,*时上网过程中,我也会浏览一些关于时间穿越的案例,当我看到这一个个案例时,真是目瞪口呆,它们是那样神奇,宇宙是那样的神奇。

  《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时间简史》一书让我对宇宙更加了解,并且让我对在地球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这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大人物之一,现年50多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是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

  霍金的生*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长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对此,他写了《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主要向人们介绍了什么是宇宙论,以及宇宙论最新的发展状况。由于针对的是非专业读者,为了不至于吓倒他们,通篇只放了一个数学公式,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上个世纪的科学进展是无与伦比的,《时间简史》以最通俗的语言,对一些最古老的问题做了阐述。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黑洞学说。在这其中,霍金提出了一个假设——“黑洞不黑”。“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

  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是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在辐射出X光、伽玛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发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我们要永远记住史蒂芬?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你永远也找不到的精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