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课堂》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1

  钟教授的《读懂课堂》针对两个关键字,说说我的理解——把握学*权利,对话高效课堂。

  第一、“学*权”

  文中指出要保证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学*权”。他认为“学*权”是每个人天生就有阅读、写作的权利,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钟教授把学*者在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上升到作为一种权利而受到尊重的层面。

  我们的常态课堂应该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活动中教学生享受到学*知识的快乐。我们做到了吗?做到了多少?激励孩子们行使自己的学*权应该是我们当前课堂上要关注的。课堂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幽默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开始知识的旅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敢说、敢做。哪怕是错的,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的,让学生把话说完,教师不要无故打断学生或者代替孩子说。

  尊重每个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让他们充分活动,自由发言。教师的眼睛要时刻关注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学生的细微反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有了灵动与热情,就不再觉得学*是对一种“苦差事”,就会变“苦学”为“乐学”。其次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会“问”会“学”。

  在选用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重在指导,通过一个个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质疑、实践、合作、讨论、验证等过程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答案。

  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让学生慢慢掌握学*的方法并养成质疑的*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

  第二、“对话式教学”

  我们知道,“对话式教学”远比“灌输式教学”更有效率。“灌输式教学”的效率是牺牲了学*困难学生、失落了学生学*兴趣的效率。可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有没有意识去成为“反思性实践家”?我们每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甚至是学*,最终为了什么?学生们是否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程度?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卖力地讲授新知识,而我们的孩子们却兴趣缺失?是否我们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采用“对话式教学”会耽误我们的.教学进度,采用“对话式教学”比之以教师为中心操控课堂的效率要低得多。

  但是,“对话式教学”的采用或许有损于教师上课的效率,却无损于学生学*的效率。为什么“对话式教学”的采用苦口良药有损于教师上课的效率,却无损于学生学*的效率?教师上课的目的是为什么,不正是要学生学*有效率吗?那么教师上课的效率应该和学生学*的效率是一致的。难道说教师上课效率高,而学生学*效率低吗?课堂就应该成为一个对话的场所。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对话”包括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对话”的条件、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对话中实现有效的学*。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为了学生,为什么不去改变一下教学的观念?

  有心就有爱,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学生,爱学生就会想出教育学生的办法来,我们要用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发现其闪光点,多鼓励、多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学*负责。

《读懂课堂》读后感2

  读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20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绪高涨。

《读懂课堂》读后感3

  冰心老人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寒假里我拜读了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给我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活力。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成果的地方。它不仅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成功的一堂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它会激励学生一生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也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惯,往往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激情洋溢。

《读懂课堂》读后感4

  著名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作为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就必须结合数学课的特点精心准备好导课的材料。因此,在*时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案,重视导课环节。

  例如:在讲解坐标系(*面)这一内容时,我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像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受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在讲圆的概念时,我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看得学生哈哈大笑。众所周知,车轮是圆形的,可是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了,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种导入可以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下子就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并且在很轻松的环境中让学生知道了圆的特有性质。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但是不宜过长,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就能问:“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这样的导入很简洁,但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了。

  总之,数学新课的导入,其关键就是“要注意从学*中引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创设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且能较快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读懂课堂》读后感5

  这个学期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小学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来自孩子的声音、来自教育内容的声音和来自制度的声音。当然倾听不是最终目的,倾听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帮助。我总结了下,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持有下面的基本态度:

  1.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心情。

  3.相信学生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真诚地接纳学生的种种情绪表达。

  5.对学生透露的有关生活隐私或秘密予以尊重。

  6.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倾听儿童的声音,能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欲望,对于老师实施教育、增进彼此感情和促进孩子全面学*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说在儿童教育中,倾听既是老师和学生增进感情、获得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需要爱心和耐心。拥有爱心使教师不会拒绝学生的求助、呼喊和抱怨;拥有耐心使教师不会因一时难以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沮丧放弃,持之以恒的忠诚必将换来学生真心的回报。倾听的实质使放下教师的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学生,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对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心与心的对话必然由真诚的倾听开始。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读懂课堂》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读懂课堂》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读懂课堂》读后感 (菁华5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1

  钟教授的《读懂课堂》针对两个关键字,说说我的理解——把握学*权利,对话高效课堂。

  第一、“学*权”

  文中指出要保证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学*权”。他认为“学*权”是每个人天生就有阅读、写作的权利,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钟教授把学*者在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上升到作为一种权利而受到尊重的层面。

  我们的常态课堂应该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活动中教学生享受到学*知识的快乐。我们做到了吗?做到了多少?激励孩子们行使自己的学*权应该是我们当前课堂上要关注的。课堂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幽默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开始知识的旅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敢说、敢做。哪怕是错的,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的,让学生把话说完,教师不要无故打断学生或者代替孩子说。

  尊重每个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让他们充分活动,自由发言。教师的眼睛要时刻关注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学生的细微反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有了灵动与热情,就不再觉得学*是对一种“苦差事”,就会变“苦学”为“乐学”。其次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会“问”会“学”。

  在选用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重在指导,通过一个个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质疑、实践、合作、讨论、验证等过程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答案。

  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让学生慢慢掌握学*的方法并养成质疑的*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

  第二、“对话式教学”

  我们知道,“对话式教学”远比“灌输式教学”更有效率。“灌输式教学”的效率是牺牲了学*困难学生、失落了学生学*兴趣的效率。可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有没有意识去成为“反思性实践家”?我们每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甚至是学*,最终为了什么?学生们是否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程度?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卖力地讲授新知识,而我们的孩子们却兴趣缺失?是否我们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采用“对话式教学”会耽误我们的.教学进度,采用“对话式教学”比之以教师为中心操控课堂的效率要低得多。

  但是,“对话式教学”的采用或许有损于教师上课的效率,却无损于学生学*的效率。为什么“对话式教学”的采用苦口良药有损于教师上课的效率,却无损于学生学*的效率?教师上课的目的是为什么,不正是要学生学*有效率吗?那么教师上课的效率应该和学生学*的效率是一致的。难道说教师上课效率高,而学生学*效率低吗?课堂就应该成为一个对话的场所。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对话”包括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对话”的条件、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对话中实现有效的学*。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为了学生,为什么不去改变一下教学的观念?

  有心就有爱,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学生,爱学生就会想出教育学生的办法来,我们要用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发现其闪光点,多鼓励、多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学*负责。

《读懂课堂》读后感2

  读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20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绪高涨。

《读懂课堂》读后感3

  冰心老人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寒假里我拜读了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给我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活力。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成果的地方。它不仅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成功的一堂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它会激励学生一生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也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惯,往往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激情洋溢。

《读懂课堂》读后感4

  著名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作为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就必须结合数学课的特点精心准备好导课的材料。因此,在*时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案,重视导课环节。

  例如:在讲解坐标系(*面)这一内容时,我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像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受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在讲圆的概念时,我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看得学生哈哈大笑。众所周知,车轮是圆形的,可是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了,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种导入可以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下子就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并且在很轻松的环境中让学生知道了圆的特有性质。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但是不宜过长,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就能问:“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这样的导入很简洁,但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了。

  总之,数学新课的导入,其关键就是“要注意从学*中引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创设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且能较快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读懂课堂》读后感5

  这个学期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小学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来自孩子的声音、来自教育内容的声音和来自制度的声音。当然倾听不是最终目的,倾听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帮助。我总结了下,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持有下面的基本态度:

  1.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心情。

  3.相信学生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真诚地接纳学生的种种情绪表达。

  5.对学生透露的有关生活隐私或秘密予以尊重。

  6.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倾听儿童的声音,能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欲望,对于老师实施教育、增进彼此感情和促进孩子全面学*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说在儿童教育中,倾听既是老师和学生增进感情、获得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需要爱心和耐心。拥有爱心使教师不会拒绝学生的求助、呼喊和抱怨;拥有耐心使教师不会因一时难以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沮丧放弃,持之以恒的忠诚必将换来学生真心的回报。倾听的实质使放下教师的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学生,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对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心与心的对话必然由真诚的倾听开始。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读懂课堂》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叩问课堂》读后感3篇

  读了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思考,直言不讳解读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令人深思。本书倡导了广大教师莫把课堂当成作秀和审视了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书,从而提出可实行的办法,让学生走出迷境。交给教师课堂中的进退的办法,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中。耐人寻味的案例小故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育工作的一盏启明灯。

  课堂是什么?这个最*简单的问题是《叩问课堂》直击的主题。到底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还是学生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刚刚参加工作时,在教学中总是要按照着事先备好的课按部就班的教学生,总认为把预设好了的内容教会学生,这就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在课堂上,我成为了主角儿,自导自演。学生的思维被我束缚,积极性慢慢减退。当学生提出质疑或者疑问的时候,总不能第一时间给学生最好的解答。更不用说抓住生成性的问题,进行引导。既然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那应该怎样表演才能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那怎样在有效的40分钟内让学生都有所收获,能力都有所提高,如果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引领,能将知识学*扎实?这种种的问题一直伴着我,在矛盾和反思中一直迫切想知道答案。本书直面抨击了,课堂重要的地位,对全盘否定了传统教育,带有西化味道教育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倡导让每位老师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陆,反对华丽,讲求朴素务实;不论传统现代,讲求实事求是。从而让我明白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在*日的学*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给学生贴标签,他是学*好的孩子,还有一些直接被归为差的学生的行列。《叩问课堂》一章中提出:“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当今社会,考试成绩仍然占领着指挥棒的位置,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这种统一而单一的传统书面考试评价制度,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话。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会影响学生的学*状态,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这种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现象,这种情感上的偏好是教师无意识的表现出来的,但它的确存在。本书揭示了这种评价标准产生的危害,即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是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而每一位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就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循循善诱的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处处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教师是学生最亲*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劳苦功高是我们承认的,学生的勤奋苦读也是我们理解的,可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已由传授知识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教师素质对学生有着决定性影响,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成长。

  最*,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书《叩问课堂》。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看完之后,对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远离课堂,似乎我们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

  “置身于课堂”,天天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久了,我们更*惯于随意地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对讲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熟视无睹。“旧调重弹”、“老调常弹”,必然让人生厌,别人厌自然导致自己烦,怎么办?或许我们该象学生那样多补补课,充充电,不让自己的教学资源枯竭?或许我们应该象驾驶员,虽然技术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对高速路、山路、弯路、滑路,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学的要求,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减慢“车速”,或许那样学生会学得更愉快,车子开得更*稳,走过了泥泞,说不定师生齐心协力,教学的效果会惊人。

  “置身于课堂”,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想学好,我们也希望他们个个都很强,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样,就有多少种思想,但我们的要求是:做得,争得第一!于是望着几十双眼睛,我们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我们会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他们也是聪明的,对于我们的所说所做,他们是心领神会的,他们在我们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着我们“期望”的事……事后想起来,我们真的希望他们那样吗?不是的!看来是我们的要求出差错了?或许,面对几十个学生,我们应该让他们“差异发展”;或许我们的要求应该是:只要你做得更好!那样学生就会笑了,我们也会笑了。

  “置身于课堂”,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我们要进行大考、小考,去折磨学生也折磨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把“公开课”当作“作秀”,我们还不得不……由于社会的需要、由于功利的思想深入到学校这块净土,我们有许多的“不得不……”

  “置身于课堂”我们去《叩问课堂》,真的有许多疑问、许多问题难以直面,不过读了《叩问课堂》,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说又说不出来的问题,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从这些问题中更深地思考我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改变我自己。我想这应该是我的收获。

  周老师在自序中说:如果远离课堂,似乎就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那么处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把自己置身课堂,还是让自己远离课堂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往往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乎课堂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辛苦。教师付出多,而学生未必领情。教师要完成教的任务,学生未必能完成学的任务。

  当我们埋怨学生笨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最*在部分学生身上做了试验,我吃惊的发现,那些所谓的“弱智”学生,当我不断给他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时候,他的表现竟会如此出色。但是长期游离课堂之外的他们,这需要教师足够的耐心才行。

  当我们能够这样去做、这样去想的时候,就说明我们能够理智地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了,我们何苦束缚于课堂之中,为何不尝试走出课堂之外,看看课堂之外的精彩呢?

  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应成为学生的帮手,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当好一个帮手。所谓帮手应该是在学生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们是配合学生,而不是要学生时时配合我们。当我把我的发现与学生分享时,我能够看出他们的兴奋与激动。他们*惯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完善,去充实,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让他们自己去总结。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秘决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我们知道脸蛋红润美丽,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要靠机体营养*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学生,我们把学生不仅仅当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学*的乐趣,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认真地研究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教师付出越多,收效越低。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学生在课堂上是部分参与,还是全员参与,这将直接决定课堂上的效果。

  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

  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尽管如此,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永远都是一个学*者。


《读懂课堂》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父母课堂读后感9篇

  十分幸运读到《父母课堂》。我一向认为,每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但为人父母本能的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与孩子一齐生活,将他们养育**,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筋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每一个孩子所有的母亲都是好母亲,但与孩子共同成长则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并且需要具有阳光和开放的`心态。

  首先透过书中无数家长教育的心得体会让我看到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让老师省心,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细节注重对孩子优良品格的培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和素质教育,最终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变得并非对立与矛盾。这一点,很值得广大教师与家长研读与思索。

  其次学*到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孩子良好的学**惯的培养会延续和拓展,会伴随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最终走向社会,会终身受益。从孩子无意识地学、去做,到孩子有意识地去学、去做,这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标志。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教育不仅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为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

  最后启迪我们和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不属于你,不属于我,他终究属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地在孩子成绩方面与别人攀比,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全面地成长。家长们不就应急功*利,要用教育的眼光和心理看待学校与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孩子各方面的基础都打扎实了,让他把阅读、乐学、热爱群众、与人为善等好的*惯自然构成。我们常常学的: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老师,超越老师;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父母,超越父母!在功利社会,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我们的孩子,而就应用心和老师们一齐,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

  儿子上小学了,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订阅了《父母课堂》,《父母课堂》读后感。自从收到第一本开始,书里的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关注”及时准确地根据社会热点进行评论,引人深思;“名人家教”、“教子随笔”为我们带来了成功的经验,受益匪浅;“家校频道”指导家长如何做好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家校配合了解孩子;“海外视窗”、“美文共赏”更是开阔了眼界,取长补短;“父母忌语”、“孩子心声”让父母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爱护孩子;“教子良方”和“专家讲堂”,使得家长学*了理论知识又能结和其他家长的实践经验,正确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孩子。

  《家长课堂》的两期连载文章“弱在哪里补哪里”,对我的触动很大。文章中的父亲将女儿从幼儿到**,从调皮淘气的小丫头到15岁独立出国留学的优秀少年的成长历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通过文章的字字句句,列举的点点滴滴事例,无一处不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对孩子成长的良苦用心。读完文章让我在对女孩的优异成绩由衷赞叹之余,更多的是对那个父亲的敬佩和自愧不如,读后感《《父母课堂》读后感》。儿子刚上一年级,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和这个女孩当初一样,开始我急燥心烦,看过文章后也能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帮儿子适应学*和学校生活。儿子的口算刚开始的时候也有点跟不上,按老师的要求回家后每天必做口算练*,并且记录时间,我还随机根据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儿子练*口算。比如要吃饭了,我问他一共几个人吃饭,需要几双筷子,他回答后,我只给他一部分,然后问他够不够,还差几双,回答正确我会亲亲他的小脸,儿子也很高兴地去摆筷子了。还有语文拼音和英语,我们也会进行随时的口头练*和交流。比起文章中的父亲,我的付出和用心还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能象那个父亲一样坚持不懈,对于儿子的学*和今后的'成长也会有所帮助。

 文章“找准适合孩子的学*方式”,也给我了一些启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文章中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根据孩子的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照文章中的提示,我也分析了下儿子的情况,首先他是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孩子,因此他在学*的时候就尽量给他安静的环境;另外儿子比较喜欢唱歌,并且都是他自己边听边学的,几遍就学会了,感觉他属于听觉偏好。因此我就利用他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时间(单程20分钟),在车里放英语、古诗或故事的录音,他很喜欢听。刚刚过去的寒假里我们常听《三十六计的故事》,每个故事至少七八分钟,现在儿子已经可以绘声绘色地模仿讲出好几个小故事呢。

  《父母课堂》带给我的感悟还有很多很多,也有更多教子方面的知识需要去学*,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让《父母课堂》陪伴着我和儿子一起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一直以来困扰着我,像普天下父母一样,我也很想把女儿培养成才,可是几乎每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虽然我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很多时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

  孩子入学之初,我对女儿的说话的口吻大多数都是命令式的,很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她的感受,只要我觉得是正确的就会直接命令她去做,或者直接罗列出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孩子没有反驳的余地,总是没有缘由觉得自己委屈而痛哭,我因此非常苦恼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

  自从订阅了《父母课堂》,我就找到了儿童教育的专家,每一期我都会认真阅读,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感到震惊之余,认真的总结了自己对待女儿教育问题上误区,让我知道教育应该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面前,总是情绪饱满、信心十足;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排解来自学校、社会等外界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与孩子生命意愿相违背的强制、训诫,给孩子一个宽松并愉悦的心理成长环境,比限定与束缚更有效果,在学*上需要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

  于是我也改变了教育方式。在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和孩子沟通,了解她的想法,在一定限度的范围内让她自己安排学*和娱乐活动,要求孩子做的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孩子能够很有计划的安排自己写作业、预*功课以及娱乐的时间,成绩也保持的不错,还会很积极的去看点儿天文和儿童文学方面的书。

  感谢父母课堂,让我懂得作为家长不能光满足孩子的吃、穿、花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与孩子多沟通,并用正确的话语引导孩子,要学会细心的观察孩子的变化,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孩子*等交流,让她充满欢欣地喜爱自己,爱家人,爱师长同学,学会用爱的眼光开世界,让她全心全意地信赖自己,让他能够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希望父母课堂在老师与家长之间筑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去引导孩子去认识这个世界,健康的成长!

  读一本好书就如人注入了新的血液,让人充满活力、充满智慧。读阅《父母课堂》后,我从心底深处感悟到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因为我对孩子的教育是宽容,总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慢慢来,不着急;而孩子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最多的是命令和教训,要求这要求那,却不愿耐心地听听她的需求,没有站在她的角度来思考、处理,过于的强权。通过学*,我们认识到了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知错就改、认真学*,有句古话说得好:“人要学到老做到老”。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我们要与孩子一起走向光明!共同成长!

  一、增强家庭学*氛围

  让孩子多花时间进行一些有益的课处阅读,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同时我们也要从自己做起,多进行阅读,家庭的学*氛围好了,孩子也会跟着静心学*。

  二、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真正掌握他的需要。一旦孩子的学*态度和成绩产生波动,不能一味地责备,而是要*和细致地问清原因。

  三、培养学*自觉性

  孩子做作业拖拉,学*自觉性较差。对此我们将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加以改善:首先与他进行讨论并且做出约定,只要他能自觉并出色地完成学*任务,我们允许他提出适当附加条件。随着他自觉性的提高,附加条件将逐渐减少,直到不允许有任何条件,他也能自觉进行学*。

  四、做诚实守信的人

  做一名诚实、有礼貌的孩子,假如存在撒谎、失信必定严厉惩罚、深刻教育,让孩子争做一位有道德、有纪律的小学生,并多多从别人身上学*优良传统和美德。

  五、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教育孩子,更多的应该是加强我们自身的学*,跟孩子交朋友,用爱去伴随他们的成长。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更离不开我们家长的理解和包容。从小就应该培养我们的孩子有爱心、有责任心、小树苗只有在成长期扶正了,日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这些都离不开我们的爱心和耐心,让我们用爱去包围我们的每颗小树苗吧!

  我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浇灌下,孩子们一定能茁壮成长!

  书,是那寒冷冬日里的一缕温暖的阳光;书,是那炎热夏日里的一缕凉爽的清风;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书,是那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上至高无上的宝座......我喜爱读书,我愿伴着我喜爱的书成长!

  记得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漂亮是活出来的》,这篇文章很切合实际。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也很大,从中我明白了:无论什么时候,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博大的胸怀和一颗充满爱的心,都可以让一个人活得足够漂亮!这本《父母课堂》不仅让我学到很多知识,很多道理,而且我的父母也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他们也深深地被吸引了。每天晚上我和父母都会抽出一些时间一起坐在床上阅读这本书。那幸福的气氛围绕着我们!这本书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知识力量,更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带来了一家人的和谐!

  书,是阳光,温暖着我;书,是清风,凉爽着我;书,是香茗,是那么醇美;书,是阶梯,是那么神圣!我爱阅读!我爱书!我爱《父母课堂》!

  读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父母课堂》确实是一本好书。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影响和指导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家长,几乎每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很多时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学*之后,我逐步改变了许多影响孩子发展的思想及行为*惯,找到了很多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好方法。

  我对儿子的教育最多的是命令和教训,要求这要求那,却不愿听听他的需求。读了《父母课堂》后我真实感受到了孩子的需要,也发现了我们家现今的不足之处。

  对于孩子的调皮、任性和学*中的种种问题,我往往有太多的不耐烦。在读了《父母课堂》以后,我知道了“父母好好学*,孩子天天向上”;懂得了,每个孩子都有她的闪光点,父母要善于去发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和孩子沟通,不能光用父母的姿态去教育批评孩子,还要同他做朋友去影响和教育她。

  经过考虑后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增加亲子互动

  尽量少出去应酬,抽时间陪儿子打球、做拼装玩具等他喜欢的事。()每星期全家至少在一起吃饭一次,他可以在饭桌上说说他遇见的趣事。

  二、增强家庭学*氛围

  让孩子多花时间进行一些有益的课处阅读,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同时我们也要从自己做起,多进行阅读,家庭的学*氛围好了,孩子也会跟着静心学*。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我们应该了解儿子的心理,真正掌握他的需要。一旦孩子的学*态度和成绩产生波动,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而是要*和细致地问清原因。

  四、培养学*自觉性

  儿子做作业拖拉,学*自觉性较差。对此我们将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加以改善:首先与他进行讨论并且做出约定,只要他能自觉并出色地完成学*任务,我们允许他提出适当附加条件。随着他自觉性的提高,附加条件将逐渐减少,直到不允许有任何条件,他也能自觉进行学*。

  五、自理能力和劳动*惯的培养

  我打算逐步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惯,形成为他人服务和参加家务劳动的意识。我会要求他收拾好自己的房间,父母做清洁工作时做小助手等。

  六、注重品行教育

  良好的行为*惯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一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世界观、道德观逐步形成。我们应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将从坐公交车时给老人让座、与同学团结互爱、尊重师长、爱护小动物、做错事坦然承认、碰到困难自己解决做起,铸成孩子未来诚实坦荡、富有爱心、坚强自立的优良品格。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我们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浇灌下,我们的孩子一定能茁壮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父母课堂》,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家长,让我认识到如何爱孩子,如何欣赏孩子,用智慧和爱让她成为一个自信、快乐、向上的孩子。

  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总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许多问题是第一次出现,父母孩子都有些束手无策。这时候,《父母课堂》就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你要问二年级孩子最怵什么,估计多半会说是作文。看完《培养孩子写作的兴趣》一篇,我感触良多:写作本身是快乐的,关键是让孩子走进生活,培养孩子动笔的*惯。

  记得孩子上一年级时,我就打算让孩子每天写点东西,培养他说长话的能力,可是他非常抵触这个作业,为此我们家长没少批评他,可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有时我就想:“唉,还是等他长大点吧。”可是去年暑假,他居然自己主动提笔写了一篇,怎么回事呢?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去北京旅游,住在前门附*的一家宾馆。宾馆附*有家山西人开的晋阳春面馆,里面的阳春面他非常喜欢吃。在北京的一周里,不是去很远的景点时,他总是中午晚上都坚持去吃,甚至去颐和园时,他还说,妈妈早点回去,我爱吃阳春面。呵呵,可爱的孩子。最后一天中午,照例我们又去吃了面,回宾馆时,孩子突然说:“妈妈,我要写篇作文,题目就是《20xx年北京最后一碗阳春面》。”说写就写,去火车站之前,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呈现眼前,我一边读着,一边感动着:孩子之前不喜欢写作文,只是因为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啊!

  回青岛之后,我立刻改变了策略,不讲所谓的篇章结构,而是尽可能的带孩子走出家门,走进真实生活,让他随性写作。只有见识多了,才会有感而发:爬了崂山,写写崂山上的蚂蚁;去附院拔牙,写写拔牙的过程;语文书上出现了东方明珠,就带他去上海实地旅游;课外看过《小桔灯》,出差去福州时,就带着她去游览冰心故居;总之,写作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就这样,我们一边丰富着孩子的阅历,一边有意无意地让他言之有物。他爱上了旅游,爱上了作文,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时,作文差1分就满分呢。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当你在为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而担心时,有没有想过,让他抛开书本,排开电脑,走出家门,走进生活?相信您一定会有一个更健康更阳光的孩子!

  《父母课堂》里的这篇文章,让我更加自信,相信自己在培养孩子写作方面,已经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以后,我会计划按照文章里说的,给孩子开博客,并尽可能寻找机会,让孩子自我展示一下自己的写作。我深信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父母课堂》定会给予我们家长更大的启示和帮助。


《读懂课堂》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读懂孩子》读后感6篇

  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获。

  《读懂孩子》这本书,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素里再*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教师也应卸下自我。享受生活的。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我由此想到了我自己,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很恐惧,然而,怯懦和回避解决不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爱要让学生感受得到,才能在与学生对立的立场转化为同一立场,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准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同时尊重你,师生良好的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吗?

  作为教师,孩子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关爱,读懂是基础,让我们每位教师为此努力吧!

  《读懂孩子》这本书早就买了,直到现在才断断续续的看完,边看边反思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有时还会为书中的事例流泪,莫名的,触动心中的某个点,只是自己还没有察觉。这本书的到来像是一场及时雨,让我在面对孩子和家人无处安放的情绪时,它让我安静,给了我指引,所以总想看得慢一些,细一些,更好的去体会书中的道理。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五大法则,每一个法则就像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在眼前浮现。整体法则教我懂得尊重,让我反思自己对待孩子和家人的态度,有时候过于强势,有些霸道而蛮横,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改进的方向。序位法则,更多的让我看到爱人和孩子在我心中的位置,还有自己的小家庭的现状,夫妻之间的问题,让孩子开始占据了我们的主要位置,我很庆幸能及时遇到这本书,发现现在面临的问题,让我能及早改善。*衡法则给了我更多的指引,开始*静的面对纠结在心中的一些问题,改变了我对于家庭中一些不公*事情的看法,思想的改变带来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变化,客观冷静的看待问题,尊重事实,带来情感的流动,生活中的和谐画面越来越多。我想这是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吧。

  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生活中也有类似,关于孩子的各种情况,都能在家庭系统中找到缘由,如果没有经历过家庭图,我会觉得这是个神奇而又难以置信的事,在自己制作和讲解家庭图之后,更加感受到家族系统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为了孩子,我都觉得有必要更好的与家庭联系,与家族和解,尊重法则,尊重系统,才能获得更好的自我。

  我读完《读懂孩子》这本书后,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懂得宽容也是一种精神,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特别是其中提到师生关系与学*现象,我想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状况。不管老师教学水*多高,只要是换老师,学生心里自然会产对比,面对这类学生,我们会产往往产生很多困感。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我由此想到了自己,面对一个个的孩子,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准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师生良好的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吗?

  因此,作为教师,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帮助、肯定、*等、理解、交流、自由”是《读懂孩子眼睛》一文所提倡的六大点,从孩子的眼睛当中透露出不同的信息,做一个善于捕捉孩子信息的老师,从孩子的眼睛打开心灵的窗户。

  往往我们读不懂孩子的眼睛,产生一定的偏差,没有很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我的宝宝,你需要什么”,短短的一篇文章,让我读懂了应从全方位地去了解孩子的需要,要从细节入手,更好地去发现孩子,读懂孩子,从一个又一个细节出发,让孩子们的心中充满阳光,他们是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见解,需要帮助,希望肯定,追求*等,更希望得到理解。读懂孩子,从理解孩子开始,去帮助有需要的孩子,读懂孩子,学会肯定孩子,肯定他们的付出,读懂孩子,给孩子一个*等的*台,在这*台上公*、民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拉*孩子心与心的距离。

  好书不在多,有一两本足以,好文不在长,有那么一两句好词好句,耐人寻味,找到真理,从这篇短文,我思考了很多,面对孩子,我到底读懂几分?需要的是什么去支撑,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我不由得又陷入了思考。

  大家好!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我心情愉悦;迷茫惆怅时,读书能*静我的心,让我看清前路;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我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我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我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读懂孩子的心》,在樊校长的带领下我加入了樊登读书,有幸读到这本书,这本书汇集了《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让孩子远离焦虑》《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等17本优秀的家庭教育书,俗话说得好,“走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不论我是幼儿教师,还是一名家长,这本书对我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知性、优雅的女士有一天向他求救,说她辅导孩子写作业气的心脏都不好了,忍不住发脾气,孩子哭、老公生气,她自己也难过。她说:家教类的书也没少看,为什么一到辅导作业就不行了呢?”我想这几乎是每一个家庭里都在上演着和孩子相爱相杀的故事,家长们很委屈、很无助,但是绝不放弃继续用错误的方法“帮孩子养成好*惯”。那么父母尽到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尽到了伤害孩子的责任?父母是爱孩子的人,但同时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唯一的破解之道,是父母成为终身学*者。看到这个案例我内疚自责,这个事情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我对孩子的高要求导致他在做一些事情时对自己不够自信,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因为他就是在不断批评中长大的。所以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从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热爱学*这件事。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樊登读书,每天与书相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借鉴书中的教育方法,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让我不再一错再错;在迷茫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在彷徨的时候让我更加明确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刻铭记做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一旦你下定决心搞教育,就一定要有使命感,还要更专业。让我们一起终身学*,都来读书,读好书,真正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好妈妈。


《读懂课堂》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读懂课堂》读后感6篇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20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第一要点是趣味性。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而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是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提高以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就变成了愉快的事情,就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故事演讲、猜谜语、表演、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地理知识趣味化,静态知识动态化,生动活泼地呈现教学内容,充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

  学*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兴趣,我的做法是:

  (l)重视运用教具、学具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才能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关于“课堂”。咬文嚼字,“课”,左边言字旁,右边结果也,说话的目的是为了有个“结果”;堂这个字好玩,上是学字头,中间是个口,离开了学,离开了说,谈不上课堂。课堂两个字反复告诉我们的是:要让学生说,要让学生表达。

  我没事情的时候喜欢拆汉字分析,*的象形文字,造字非常科学,十分巧妙,从繁体字的“學”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状况被表现的淋淋尽致。“學”字的上部,中间的两个“×”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表示祖先,也就是和文化遗产的交往,下面的一个“×”表示学生之间交往的样子。那包着“×”的两侧,好像是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相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学校中“学*”的本质,也就是在老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活动,要创造以学委中心的教学,就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的交往,而不是让教师解题为零散的个体。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学*“*”。*的繁体字是“習”,这个“習”字最初又是从象形字演变过来,上面的羽是鸟的翅膀,下面的臼,《辞海》的解释是白云,也就是天空,因此,“習”的相形含义就是雏鹰在天空中试飞,说明“習”字就含有尝试的意思。

  你看,我们的祖宗多么伟大,简简单单的一个汉字,就蕴藏着这么高深的哲理:要让学生的学*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分析了这么多的繁体字,都蕴藏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场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堂课好不好,关键看学生。有人提出课堂“四看”学生:

  一、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

  二、看学生的交流状态:是否多向交往、合作交往、和谐交往。

  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等、宽松、和谐的学*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等的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有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三、看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主动思考、深层思考、多向思考。

  四、看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

  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让我们以课堂为场域去诠释课堂,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在书中谈到“单元设计”这一章节时,更让使我停下来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停下来仔细阅读、领会作者的思想。他对“单元设计”的定 义以及分类使我有较为直观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对我们进行“单元设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 可以大体分为给予学术与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以系统化的科学为基础所构成的“教材单元”和以学*者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所构成的“经验单元”两种。

  “经验单元”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活动课程的单元编制,它把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作为一个单元来组织。通过师生的合作或者儿童自身的双手,打破学科的框架,作为儿童自身的经验活动模块来计划于组织的。这一点让我感受深刻,我在*常备课中运用颇多。比如在备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时,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了解掌握整章的知识点,类比七上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从情境探究开始,一步步由学生引入主题,学生学*起来也很自然轻松。

  《读懂课堂》让我认识到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置,而是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与构成的。“单元设计”不是单纯指试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

  沟通是一门艺术,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一条不可跨越的河,但是如何跨过这条河,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则是一座桥梁,桥梁搭建的好坏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

  日本学者研究,在教师训斥的场合,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是反思的情绪,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厌恶。这样的研究告诉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我经常听到学生这样抱怨:我不喜欢某某老师。我问他为什么,那你那么功课成绩如何,他说他不喜欢这么课,成绩很不好,就是因为不喜欢这位老师,学生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情绪影响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这时候教师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擅长与老师沟通,或者直接是不沟通,这样长久以来,学生欠下的债也越来越多,成绩只会越来越差,因为学生性格的问题,教师在沟通上就要因人而异,但是毕竟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可以有选择的去沟通,比如说一些有抵触心理的学生和一些成绩在末端的学生,采取鼓励式的沟通。

  当然,沟通的形式实在太多,针对每一个孩子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爱,就算成绩不是能够进步,最起码让学生觉得学*生涯中没有缺失教师的那份关注。

  著名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作为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就必须结合数学课的特点精心准备好导课的材料。因此,在*时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案,重视导课环节。

  例如:在讲解坐标系(*面)这一内容时,我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像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受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在讲圆的概念时,我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看得学生哈哈大笑。众所周知,车轮是圆形的,可是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了,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种导入可以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下子就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并且在很轻松的环境中让学生知道了圆的特有性质。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但是不宜过长,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就能问:“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这样的导入很简洁,但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了。

  总之,数学新课的导入,其关键就是“要注意从学*中引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创设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且能较快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个学期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小学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来自孩子的声音、来自教育内容的声音和来自制度的声音。当然倾听不是最终目的,倾听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帮助。我总结了下,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持有下面的基本态度:

  1.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心情。

  3.相信学生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真诚地接纳学生的种种情绪表达。

  5.对学生透露的有关生活隐私或秘密予以尊重。

  6.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倾听儿童的声音,能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欲望,对于老师实施教育、增进彼此感情和促进孩子全面学*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说在儿童教育中,倾听既是老师和学生增进感情、获得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需要爱心和耐心。拥有爱心使教师不会拒绝学生的求助、呼喊和抱怨;拥有耐心使教师不会因一时难以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沮丧放弃,持之以恒的忠诚必将换来学生真心的回报。倾听的实质使放下教师的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学生,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对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心与心的对话必然由真诚的倾听开始。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读懂课堂》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读懂孩子》读后感 (菁华5篇)

  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获。

  本学期我们学校统一订发了《读懂孩子》一书。看完之后受益匪浅。该书分三部,分别为0~6岁、6~12岁、12~18岁孩子的家长准备的。每一部都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主题展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家长阐述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发育规律。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在心理暗示自己一定要多倾听孩子,多了解他们的*况,多与他们交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永远的知心朋友。读完书本,结合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多家长其实并不能够科学地教养孩子。比如:重超前学*,轻适时教育,当看到邻居、朋友家的孩子才两岁就已经学会不少字,熟背几首故事,一些家长心中就开始焦虑,担心识字教育晚了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里的墙上贴上了许多看图识字挂图,开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识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拔苗助长"还有很多,小学低年级学高年级的内容,高年级则学初中的内容……超前学*,就真的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误区很多,那么这真的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其实,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即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人的某种行为、技能和能力等发展最快,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段,再进行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过早培养,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会影响其他重要能力的发展,其中最让一些家长后悔的是导致孩子走向厌学。

  第二,许多家长重智商,轻情商。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情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源于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种个人潜在能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开启这些潜能的钥匙。比如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喜欢干预学生,漠视孩子的自主成长。很多家长喜欢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到就业工作,家长都预先设计好了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其实,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是出于好意,以免孩子走弯路。家长总是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肯定会犯错的,总想着"孩子现在喜不喜欢没有关系,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我们的用心的"。但是不知不觉中,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变成孩子发展道路的绊脚石,压缩孩子成长空间,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和动力自主探索和开发潜能。研究发现,当目标由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时,孩子会更愿意付出努力,动力更强。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

  因此,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办不了的。请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引导和陪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所以,了解了孩子的很多成长规律,我们就能解释一些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长期自主发展被抑制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前一段时间郭萍霞老师推荐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读懂孩子》这本书,我读了之后,真的是受益良多。通过读这本书我捕捉到几个点:

  1.系统需求*衡;

  2.孩子任何情绪背后都是因为有一些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或者是承接了家族里面的一些没有去面对的事件而体现出来的情绪;

  3.孩子需要归属感。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是联想到现在学校的一些问题孩子,这些问题孩子是如何出现的呢?他们所作的一些行为又在说明着什么呢?我的一点理解是,大多数的问题孩子就是因为在家中,在父母那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归属感,在学校也不能得到老师的足够关注,为了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力,有些孩子会去做一些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事情,比如打架、偷东西、谈恋爱、校园欺凌等,甚至发生一些意外。而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就隐藏着孩子深层心理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些行为简单地归为“问题行为”,把这些孩子粗暴地归类为“问题孩子”,那么,除了焦虑烦躁之外,我们别无他法。所以,我们要去探究,孩子是如何被影响的?

  孟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是纯真无邪的,那为什么他会最终发展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呢?我觉得“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而“苟不教,性乃迁”才是果,一个人的本初虽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后天不加以教育,再善良的天性,最终也难免会变成为非作恶的人,给自己,给家人乃至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环境,而缺少了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让孩子在家中缺少了归属感,那么孩子在家中缺少的这部分归属感,他就会想办法在学校或者是在社会中获得,那么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说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辈子没挣到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到了!你在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方面收获,孩子的教育时效性太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孩子优秀了,你留钱做什么?孩子不成器了,你又留钱做什么!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学会陪伴,静待花开!

  是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深知,散漫的教育只会助长不良风气,盲目的宽容只会养出温室的花朵。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并济、奖罚分明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既管且教、严慈共体的。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教育孩子最强大的合力。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朝着最好的方向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

  *期,在读《读懂孩子》这本书。书中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及班主任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感受到了赞美的神奇力量;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更领悟了“无公正则无尊重可言”的真正内涵。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读这本书时,我在心里暗示自己一定要多倾听孩子,多了解他们的*况,多与他们交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做他们永远的知心朋友。

  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的时间,*日里再*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来细细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在其中。

  由此想到了我自己:每天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有时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很恐惧,然而怯懦和回避解决不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地去思考问题。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爱要让孩子感受得到。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同时尊重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吗?

  孩子们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更需要以注重学生为本,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不吝啬赞美,及时把爱的赞美与期望送给每一个学生。把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认可、爱抚和尊重送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从《读懂孩子》这本书中,我读出了人生哲理和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和震撼。读懂是基础,这部永远读不完的书,我愿一直这样用心地读下去!

  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偶然的心血来潮,是他的生活经历的反映,抑或是18世纪教育现实的映射,还是他对社会科学的猜测,即内省和追诉的结果?研究者们众说纷纭。卢梭并不是一个很成功的私人教师,甚至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他的5个孩子都被送进了孤儿院,可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所有像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马卡连柯、杜威以及费莱雷这样的实践家,在从事历史性的实验时,从未忽略过那部寄意于爱弥儿的“乌托邦作品”?为什么他们最后总要回到它身上,就像它是一部原始资料那样?这仅仅是由于他们自己的频频失败、屡遭挫折而从中寻求慰藉,还是卢梭的作品中有某种东西仍然在鼓舞着他们,而且至今还在鼓舞着其他人?

  不妨让我们重读卢梭,感悟他对人生、自然的态度;领略他对社会、教育、科学与艺术的理解;体味他那淳朴、澄明、追求完美的天性……

  1卢梭儿童教育思想和*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

  1.1灌输和引导

  “教师中心论”一直是*主流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核,其基本特征是向儿童灌输成年人的各种思想。教师并不能科学地发挥他的主导作用,教学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水*和实际需要,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以致压抑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以卢梭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却认为孩子从一开始就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他们的行为是有机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对于最初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他也带来了某种特性,影响了别人对他的种种行为。卢梭第一个真正“发现了儿童”,他发现了儿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正是看到了儿童的重要性,教师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儿童中心论“不代表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它反而对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认知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更好地理解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对象——儿童,教师只有充分把握住这几个因素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联系和作用,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以儿童为中心去实施有效的教育。

  1.2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只有考上了好的中学,才能上好的大学,之后才能找得到好的工作”,从小我国的大部分儿童就是在父母这样的话语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我国一直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但是为了跟上现实社会发展的步伐,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应对升学的压力,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加明朗的未来,除了完成正常的学校学*之外,不少家长还会在假期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生怕落后别人一步,弄得孩子们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毋庸置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儿童“禁锢”在了书本当中,很多小学生早早戴上了眼镜,形成了驼背;同时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好就够了,这就在生活上甚至是道德上,都对孩子有求必应,一方面阻碍了儿童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自私人格的形成。

  众所周知卢梭所处的时代,欧洲社会文化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具特色的人才接踵而至,然而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卢梭却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而进行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把其培养成“职业人”,而是要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多方面发展的人。这样,儿童才能在自己的成长途径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开动脑筋,应对未来所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主张的“素质教育”的真谛。

  2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儿童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既不是**,也不是**的附属。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借鉴意义。在背负着长辈的期望,应付着考试的压力,这种强迫性的学*状态下,儿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学的,相反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按照卢梭的儿童观,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儿童,在儿童的天性得以真正释放的前提下,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来因材施教。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的分期是:婴儿期(出生至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教育和儿童心灵自然发展;儿童期(2~12岁),主要进行感觉教育,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于世界还处于懵懂时期,对很多道德观念还不能理解,因此道德说教的作用并不显著,所以要让儿童同自然接触,体会自己所作所为引发的结果;少年期(12~15岁),这是人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智育教育的任务不在于给儿童一大堆知识,而在于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使儿童有精确和清楚的观念,培养他们的学*兴趣和掌握学*研究的方法;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这里,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要*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抱有任何偏见,从而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能力,使他们成为身心发展健康,道德品质优良,多方面发展的人。

  其次,就是认识儿童之所以为“儿童”的意义。儿童与**有很大不同的就是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我们往往很喜欢把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告诉孩子,让他们少走弯路,但是孩子毕竟没有经历过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这些道理进入他们头脑当中之后反而很可能演变成谬论。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如果**、家长、老师的正面引导不能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对其采取“自然后果法”,这也是卢梭的一个思想:“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

  例如,孩子把刚买的玩具都扔到了门外,家长不必急着帮他找回来,就让那些玩具在外面,或被别人拿走。当下次儿童提出玩玩具时,你可以告诉他,玩具没有了,在上次被他扔走了,让他自己去找,结果他不能找到他心爱的玩具。如此他尝到了自酿的“苦果”,才会意识到不对,下次才不会那么做。“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


《读懂课堂》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7)

——《高效课堂》读后感 (菁华5篇)

  我有幸拜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读过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本书以朴实通俗的语言作为书名,让我一看到书名就有一种求知若渴、爱不释手的感觉,高效课堂是课改以来中心小学强力推荐的,也是一名小学教师梦寐以求的,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深深的感受到现在学生的累,我们不能改变现在的教育现状,只能从自身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力争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尽最大可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书的封面以简单明了的文字注明:“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结合着黄色的封面,给人以温馨的感觉。那么于老师的高效课堂“密码”到底是什么呢?打开书,浏览目录,第一章:高效课堂大揭秘;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第三章:解密奇杜郎口……这样的内容对我太具有吸引力,当晚,我便迫不及待地地读了起来。

  “怎样让学*变得快乐?快乐源自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给快乐一个机会,就得给展示一个机会;给展示一个机会,就得给自信一个机会;给自信一个机会,就得给预*一个机会。快乐的缺失,往往起源于课堂上学生‘预*权’的剥夺。”于老师还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想要生产快乐,就得充分满足学生预*和表达的欲望。这一点,我和于老师产生了共鸣。所以,我以后的教学中,把预*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从预*内容,到预*方法和要求,再到预*成果,让预*来帮助学生自主学*,扎实落实了“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学的开心,老师教的舒心,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建立*等的师生关系,让老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进步观,用成功激励成功。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快乐高效的源泉。学生希望有自己展示的舞台,一旦这个舞台搭建好,也就激发了学生学*的愿望,展示出生命活力,积极参与到学*中来,真正实现“我要学”。这样的课堂,想不高效都难!

  “读一本书,就能激活一些大脑细胞,研究一个问题,又能开发一些大脑细胞。大脑细胞开发数量越多,寿命就会越长。”这是于老师的“研究增寿定律”;“爱的奉献力=幸福的获取力。……只要有爱的奉献,就一定有作为反冲运动的幸福获得。……假如你想幸福,请奉献你的爱。当奉献成为*惯,幸福就会伴你永生。”这是于老师的“爱心与幸福守恒定律”;“在我的心里有一种:要想提升生命的价值,就不能轻视写。写是自我与心灵的对话;写是大脑智慧的外化;写是人生从此岸向彼岸的泗渡……人的外显文字数量一般都与人的智慧水*成正比。”这是于老师的“随笔启智定律”……这样的定律还有很多很多。于老师就是用这样的文字,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引领我们走在学*、写作、研究之路上。

  实践出真知。于老师的这本《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从理念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都在为我们开启高效课堂提供着系统性的思考和方法指导,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角色归位:高效课堂的前提”读后感学*了《高效课堂八讲》第五讲“角色归位:高效课堂的前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感“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各迈其步”的重要性,“角色归位:高效课堂的前提”读后感。课堂是学生的战场,是学生的舞台,是学生的赛场,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主导者、引导者。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做好“指挥官”、“导演”、“教练”。从备课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上课好比作战,指挥官要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才可以打胜仗。同样,教师也必须有好的教案、学案才能上好一堂课。课堂教学与备课之间的关系如同实战与战前制定的“作战方案”。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教材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备教材时必须心中有学生,也就是“备学生”,如果内容太深,学生接受起来困难大,那么教师在安排内容的时候量要小,要精讲多练,如果内容太浅,甚至教师不用讲学生自己就能看懂的,那么教师在安排内容的时候要安排的大些。教师在备教材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如同一个好的指挥官,要做到“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得越充分,越符合学生学*的规律,上课的效果就会越好。好课之好并不在于教师知识面多么广泛、口才多么伶俐、讲课多么生动,所谓好课堂,就是让学生学进去并且学会的课堂,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是一个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知识的自觉探求,能力的自发锻炼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充其量是个导演,教育过程也就是在教师这个导演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是演员。导演如果对剧本、对演员不了如指掌,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学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像张艺谋那样“导一部红一部,用一人红一人”,但“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什么是教练?教练是教练与被教练者在信念、价值观和愿望方面相互联结的一种协作伙伴关系。通过一个持续的流程,“挖掘、目标设定、明确行动步骤”,实现卓越的成果。教练是一种在教练和被教练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令被教练者发现问题,发现疏漏,发现答案,令被教练者看到更多机会,更多选择,朝向预期的目标,并不断挑战自己,提高业绩,力争创造非凡的表现。这和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是一样的。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合理分派好学*任务,合理分派好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要做到这些离不开课前充分的备课。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果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如果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得心应手。我们都知道,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备好课。所以,为了有精彩课堂的呈现,为了实现高效课堂,为了学生及自己的专业成长,我们不妨多花点时间认真备好课。

  学校的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的业务领导常对我们进行培训、指导,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有效的落实学生自学指导方法的渗透,构建高效课堂。但因为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在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常接触到的相关理论比较零,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比较浅显,还掺入了很多个人的片面理解,一直难以转型。

  直到我细细拜读了项家庆老师的《高效课堂的理念与实践》。我发现项老师的话语虽然锋利,对传统教育的抨击不留余地,但对高效课堂的课改理论阐述得确实很到位,也很形象,很好理解,指导性很强,让我对高效课堂的课改理念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首先,我明白了高效课堂的强调的是“以生为本”的理念。高效课堂是要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及健全人格,分数成了高效课堂的附属品。 教育要回到“人本”、“学本”、“生本”,“新教师”应具有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 “四新”的关键在于“新教师”、核心在于“新课堂”,有了“新教师”才能有“新课堂”;有了“新课堂”才能有“新学校”;有了“新学校”才能培养出“新学生”。

  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位目标、教材编写的特点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关注学生的学*基础、学*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过程。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具的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直观具体的教授学生新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其次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书中“让学生参与备课”一节,我很感兴趣。这就和我们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前置性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个先学的过程,最有价值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前确立了目标,既进行了知识的预*,又找出了学*的难点。可谓一举多得。

  学生的备课,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激励。有了这种无形的激励,教师会更加深入地研读教材。另一方面,毕竟学生的能力是有限,他们也不可能准确地备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也不可能系统地备出教学流程。这还得让教师对他们备课进行补充、整理,所以老师就更得深入把握教材。

  教师必须走进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 有了多少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搜集到哪些相关资料, 有哪些学*困难等。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又恰当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了师生的双向互动, 使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和孩子的认知规律有很大差异。备课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感动来定学生感动,认为我喜欢的学生自然欢迎。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新思想。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中来,便于教师用学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理去体验世界。这样的备课, 使学生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既为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也学到了学*方法, 还有利于课上的不断创新。教师能彻底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出教学目标, 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教与学双赢的目的。

  学生通过备课,对即将要学*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抓住课堂学*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

  今天学*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四个要件》后,收获还是很多的`。

  其一:再一次敲响了提高自己课堂效率的警钟。

  今天拜读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四个要件》后,感觉颇有道理,更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些问题的源头,只有切实提高了效率,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相对显得轻松许多。

  其二:知道了怎样评判自己的课堂是否高效。

  目前课堂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一、课前无预* 课后无作业 多么高境界的教学档次呀!而且还有铁一样的事例:北京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就是用这种方式使一个普通中学的实验班学生全部考入大学。在从初一到高三的6年大循环中,他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 第二、课前有预* 课后无作业 第三、课前有预* 课后有作业 。在自己的教学中,由于自己的低效,课后还是*惯性地布置家庭作业。我想,如果自己若能真正掌握课堂高效的真谛,是否有一天也可以大胆地说“我的班级从此不用学生写家庭作业了,还照样保证成绩不会下降。”呵,那真要看一位老师的真本事了,现在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个梦想。

  其三:明白了到底去怎样实际落实课堂的高效。

  “是否让每个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的阐述对我启发更大。“堂堂清 人人清”也将是我今后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注意了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夯实知识点,但由于课堂教学策略不得力,多少也存在疏漏的现象,这些都将是我改正的重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