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读后感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3-09 05:34:51 读后感

《伊利亚特》读后感1

  转眼间,一部享誉世界的名著终于读完了。回头望,是品不完的历史,向前看,则是飘不完的书香……

  战争的起因源自于特洛亚的王子在希腊做客的时期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并带走了大批的珠宝和财物。战争的烽火由此点燃。希腊的部落为了夺回海伦,各部落联合起来有阿迦门农为统帅带兵攻打特洛亚。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最后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设定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亚。

  在这场战争的描述中,作者用旁观者的身份亲眼目睹般的述说了战争中的两位英雄-郝克托尔和阿基琉斯在这场战争中的语言和行为。同时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描写和夸张手法突出了两位英雄的精神面貌。作者虽然偏向于希腊,但是对两位英雄都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赞美了两位英雄为部落而战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古希腊时代,战争不仅是英雄们为部落而战,大显身手建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因为战争的残酷,由此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和忧虑。甚至变成了各部落贵族间以争夺财富和奴隶的掠夺行为。

  郝克托尔性格内向,稳重,且遇事比较冷静,富有人情味。当他在战场上面对阿基琉斯的时候,他曾经于阿基琉斯相约:无论成败,对方都应该将战败者的尸体交给死者的家属,决不残忍的侮辱,给家属一个安慰。但是相比之下阿基琉斯则显得过于自尊,任性而固执。面对郝可托尔的约定,他凶狠的说道:狮子和人之间是没有条约而言的;狼和绵羊永远不可能有信誓。通过这些语言明确的宣告:战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结局,即使战斗结束,也必将不会是郝可托尔所期待的那样有善果。当郝可托尔被阿基琉斯一枪穿过咽喉死亡后,残忍的阿基琉斯竟然剔穿了他的脚筋,用皮带将他系上战车,然后扬鞭驱策战马在郝克托尔的家人面前奔驰,任由郝可托尔的尸体在地上拖曳,翻滚。面对众人的哭泣阿基琉斯在胜利中洋洋得意。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的一句成语:得饶人处且饶人。现实生活中,竞争日趋激烈。成者为王败者寇。如果我们都以阿基琉斯这种仇恨的态度去面对曾经战胜过我们又被我们击夸的人,泯灭了人性中的善良,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宽容可言呢?给别人一次机会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敌人,有的只是对手。而我们,需要对手。在竞争的状态下,与对手较量,用智慧和能力来征服对方,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战。

  两千年来,荷马史诗一直被西方人认为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选材别有用心,着眼于十年征战的一个点扩展开来,在构思上极具艺术性。这部史诗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作品中引发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着极大的现实意义,诸如上司与下级的矛盾,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冲突,宿命与抗争等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像雨果说的那样“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一部好的作品,经过了岁月的冲刷,依旧常读常新。这即是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的魅力。

《伊利亚特》读后感2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息而收尾。

  如此看来统领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但是从荷马所叙述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愤怒的却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内斗引发了神与神,神与人,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战争。这是受那个时代神化传说的局限,并非出自荷马的意愿。

  从目前的观点来看,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一个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发的。但从《伊利亚特》的情节来看,荷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引发的,相反,他认为引发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至高无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门农王的头脑,从而触发了阿基琉斯的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机可趁。其实,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残暴的统治阶级,是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纷争不断,这点我们可以从史诗中找到。当然,那个时代的人通常把统治阶级视若神明,以至于到了今天都有很多学者认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而爆发的,其实大错特错,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学派,如精神分析法也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说来更是让大家啼笑皆非了。

  事实上,特洛伊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无非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统治更辽阔的疆土,联合各方的首领,而他们又各怀鬼胎,且都想从战争中捞到好处,或者说是得到战利品。攻城略地,洗劫一空,占为己有,同样,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如此,抢夺肥沃的土地,俘虏他国的人民,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奴隶。往往把战争美化的是那个时代的文人。然而,荷马却没有,他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惨烈和残酷,英雄战死沙场,妻离子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他以悲天悯人的叙述力,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这就是荷马史诗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警告,他恸哭着一次次告诉后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荷马史诗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这是几经转手、改编造成的,《伊利亚特》并非出自荷马一人,所以根据书中的某些内容,很难断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我们不难发现荷马在歌颂英雄无畏的同时,也提出了鲜明的反战立场。

  荷马史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包罗万象的比喻了。其中,用真实的生活作形象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比喻中,诗人为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俗等各式历史图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第十八卷写匠神赫菲斯托斯为阿喀琉斯制造铠甲的经过,诗人用了长达150行的诗句来描写阿喀琉斯盾牌上的图画,那上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日常生产劳动的情景及诸多细节,其中包括大自然的景色,农村和城市的风光,战争、婚礼和宴会的情景,竞技场上的表演,等等。

  荷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是栩栩如生的,常常把战场上英雄之间的搏斗比作狮子、野猪同猎人、猎犬之间的搏斗。诗人善于描写战争,场景宏大,尤其是特洛伊人放火烧阿开亚人的战船,两位埃阿斯力战赫克托尔及众特洛伊将士登船那一幕,让人惊心动魄,如临其境。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在以后的史诗中都能感受到,如《埃涅阿斯纪》、《失乐园》等。

《伊利亚特》读后感3

  识字以来,断断续续看了一些希腊神话故事,零零散散地知道一些故事的梗概。终于在前几天动了要看书的念头的时候,找出伊利亚特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小时候曾看过、听过不少神话故事,一直认为神是慈悲的化身,即使神总是在妖魔鬼怪祸害够了人间之后才出手降魔。后来看旧约全书,对上帝给予人的惩罚很不以为然,也不过以为上帝是自私的特例。等到看完了伊利亚特,终于明白,神,绝不是想象的那么善良。

  血肉横飞十年的特洛伊和希腊之间的战争,造成无数特洛伊人在亲人面前惨死,无数希腊人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使其亲人与其出征前的告别成了永别,源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希腊做客时,拐走了希腊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并带走大批财宝。而帕里斯拐走海伦的背后,是不死神之一,爱神阿佛洛狄忒给予帕里斯的回报。对于帕里斯的可耻行为,不死神们不是给予他惩罚,甚至没给他任何压力,而是让众多无辜的人,成为牺牲品。

  爱神阿佛洛狄忒何以要帮帕里斯做这等可耻之事?只是因为帕里斯认可她是3位女神中最漂亮的那位。至于另外2位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也并不比爱神阿佛洛狄忒高尚。因帕里斯不认可自己是最漂亮的女神而恨帕里斯可以理解,可她们不去惩罚帕里斯,却把怒火烧向其他无辜的特洛伊人,同时也让自己所庇护的民族死伤无数。此等行径,令人瞠目结舌。

  如果说女神毕竟也是女的,心眼小一些可以理解,那男神又如何呢?

  众神之王宙斯,将他的父亲,克洛诺斯,打入永不见阳光不得超生的地狱,仅以此观之,可知其天性凉薄。

  在宙斯眼里,特洛伊人和希腊人甚至不如蝼蚁,他嗜好坐在高山之颠,观看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互相惨杀,一时让希腊人屠杀特洛伊人,一时又帮助特洛伊人残杀希腊人。可怜的特洛伊人和希腊人,都以为众神之王在帮助自己,总在祈祷众神之王帮助自己。

  赫克托耳是英雄吗?阿喀琉斯是英雄吗?我想不是。就如他们自己常说的那句话一样:神给予的光荣,他们不过不死神们的提线木偶,之所以能纵横无敌,只是神出于屠**的需要。若不是神的救护,赫克托耳在第一次和埃阿斯的决斗中,就会被埃阿斯轻松杀掉。

  不死神们能够肆无忌惮,是因为力量凌驾于人类之上,且不受制约和约束。人类期待不死神的庇护,只是妄想,不死神可能给你一点甜头,可随时会让你万劫不复。

  古人云:求人不如求己。而求神,更是远不如求己。


《伊利亚特》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伊利亚特》读后感3篇(扩展1)

——《伊利亚特》读后感优选【5】篇

  《伊利亚特》读后感 1

  当我合上《伊利亚特》这本书时,我陷入了沉思。这本书太精彩了,内容也太博大了,它再次向人们展示了当年那场惨烈壮观的战争场景,怪不得被称作不朽的伟大史诗呢。

  很久很久以前,当这个世界上还只有神话中的英雄种族时,在爱琴海的东岸,有一座由国王普里阿摩斯统治的特洛伊城。由于神灵们的怨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原本繁荣富强的特洛伊城却注定要遭受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为此无数英雄倒在了它的城墙下,这其中有进攻方阿开亚人,也有防守方特洛伊人。最后,特洛伊被一场大火烧成了灰烬,几乎所有的特洛伊勇士都壮烈地为国捐躯。这就是本书描写的特洛伊战争。

  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可怕的悲剧呢?———这可能令人难以置信。

  首先,我要从一场婚礼开始讲起。就在位于爱琴海另一边的佩里翁山上,埃阿科斯的儿子珀琉斯与海神的女儿忒提斯结婚了。这场婚礼是在马人喀戎的洞外举行的,所有的神灵都来参加了婚礼,除了不和女神厄里斯。因为宙斯不赞成邀请她,免得出现纠纷和争吵,这反而成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

  厄里斯因为没被邀请,所以非常生气。当婚礼的庆典接*尾声,赫拉、雅典娜、阿芙洛狄特三位女神正在愉快地聊天时,厄里斯将一个金苹果扔在了三位女神的脚下,三位女神看到地上的金苹果,都十分惊讶,珀琉斯走了过来,弯腰把地上的苹果捡了起来,说:“上面写着几个字———献给最美的女神。”话音一落,三女神就开始争吵起来。于是,原本快乐的婚礼就在吵架中结束了。看,为了谁最美,女神们都闹翻了。

  最后,宙斯让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去决定金苹果给谁。赫拉许诺财富和地位,雅典娜许诺勇敢和聪明,都没有打动帕里斯。打动帕里斯的是阿芙洛狄特许诺的人间第一美女———海伦。美的力量多么大!

  就这样,帕里斯将金苹果放到了阿芙洛狄特手中,另外两位没得到的女神发誓要报仇:特洛伊城在劫难逃。

  帕里斯王子来到斯巴达,和国王墨奈劳斯的妻子王后,最美丽的海伦相爱了,并在阿芙洛狄特的帮助下带着斯巴达的财宝和海伦一起逃回了特洛伊。

  于是,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墨奈劳斯的哥哥阿伽门农率领希腊联军去攻打特洛伊,最强将领是阿基琉斯,最聪明狡猾的是奥德修斯。特洛伊方面则由普里阿摩斯的另一个儿子,帕里斯的哥哥,伟大勇敢的赫克托耳做统帅。

  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阿基琉斯。因为《伊利亚特》就是从阿基琉斯的愤怒开始写起的。阿基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他小时候就在冥河的河水里泡过,所以除了脚踝浑身刀枪不入,而且他还有火神赫菲斯托斯打造的盾牌。最不可思议的是,他明明知道自己如果参战,就一定会死,但他还是要勇敢地参战,真是视死如归啊!

  接着,让我来分析一下阿伽门农。他拥有宙斯的权杖,所以成为阿开亚人的首领,但他却滥用权力,把属于阿基琉斯的女奴和战利品扣下,占为己有。为此惹怒了阿基琉斯,差点造成阿开亚人全军覆没。还好,他知错就改,听从了奈斯托尔的劝告,向阿基琉斯赔礼道歉,请他重新披甲上阵。最终,依靠木马计,取得了胜利,夺回了海伦。这使我想到了现在的反腐————拥有权力,可以做好事,但滥用权力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知错就改,才有挽回的机会。

  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只是为了争夺“谁最美”,只是为了夺回一个美丽的女人海伦,就进行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这,值得吗?

  读完了书,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美的力量是惊人的,是难以抗拒的,为了美,为了公*和正义,即使付出宝贵的生命,也是值得的,这就是希腊精神,一个崇尚美,崇尚英雄的民族的精神。

  《伊利亚特》读后感 2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息而收尾。

  如此看来统领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但是从荷马所叙述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愤怒的却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内斗引发了神与神,神与人,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战争。这是受那个时代神化传说的局限,并非出自荷马的意愿。

  从目前的观点来看,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一个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发的。但从《伊利亚特》的情节来看,荷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引发的,相反,他认为引发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至高无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门农王的头脑,从而触发了阿基琉斯的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机可趁。其实,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残暴的统治阶级,是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纷争不断,这点我们可以从史诗中找到。当然,那个时代的人通常把统治阶级视若神明,以至于到了今天都有很多学者认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而爆发的,其实大错特错,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学派,如精神分析法也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说来更是让大家啼笑皆非了。

  事实上,特洛伊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无非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统治更辽阔的疆土,联合各方的首领,而他们又各怀鬼胎,且都想从战争中捞到好处,或者说是得到战利品。攻城略地,洗劫一空,占为己有,同样,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如此,抢夺肥沃的土地,俘虏他国的人民,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奴隶。往往把战争美化的是那个时代的文人。然而,荷马却没有,他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惨烈和残酷,英雄战死沙场,妻离子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他以悲天悯人的叙述力,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这就是荷马史诗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警告,他恸哭着一次次告诉后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荷马史诗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这是几经转手、改编造成的,《伊利亚特》并非出自荷马一人,所以根据书中的某些内容,很难断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我们不难发现荷马在歌颂英雄无畏的同时,也提出了鲜明的反战立场。

  荷马史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包罗万象的比喻了。其中,用真实的生活作形象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比喻中,诗人为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俗等各式历史图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第十八卷写匠神赫菲斯托斯为阿喀琉斯制造铠甲的经过,诗人用了长达150行的诗句来描写阿喀琉斯盾牌上的图画,那上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日常生产劳动的情景及诸多细节,其中包括大自然的景色,农村和城市的风光,战争、婚礼和宴会的情景,竞技场上的表演,等等。

  荷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是栩栩如生的,常常把战场上英雄之间的搏斗比作狮子、野猪同猎人、猎犬之间的搏斗。诗人善于描写战争,场景宏大,尤其是特洛伊人放火烧阿开亚人的战船,两位埃阿斯力战赫克托尔及众特洛伊将士登船那一幕,让人惊心动魄,如临其境。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在以后的史诗中都能感受到,如《埃涅阿斯纪》、《失乐园》等。

  《伊利亚特》读后感 3

  《史记》和《荷马史诗》都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鸿篇巨制,它们的创作时间相差几千年,创作地点横跨了两个版块,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但正是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更从某种角度体现了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一、 从体裁、文学语言、写作手法和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

  《史记》代表者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在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时期出现的,因此,它既有前期感情激切、气势宏大的特点,又有后期敦厚典雅、深广宏富的特点。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对历史进行了反思,同时,又做出了沟通天地人的惊人创新。《史记》中的十二本纪是按照帝王时代顺序记述各个朝代兴衰的终始。项羽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就统一霸业,但是他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因此,司马迁将项羽放在了本纪中进行叙述,并且是着墨最多的一个英雄人物。这其中,有司马迁对项羽这类悲剧式人物的同情和对自身的感叹,但也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人对英雄、对雄性美的推崇。事实上,正如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对比一样,中国人一向是有一些排斥阴柔美的。这与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不无关系。而且,这种审美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的一部史诗,它与《史记》的相似之处是都有写“史”的.成分。但是在《伊利亚特》中,除了英雄人物以外,还出现了一批威力强大、等级分明的神。而《史记》则是按照史书的规范去进行事件的叙述。在这一点上,除了生产力和民族性格的原因之外,还体现了中西方在对待神话传说上的态度。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是一个相当完整、复杂的体系,并且这些神话传说流传至今,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思维应该相当的发达,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神话传说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这就造成流传后世的神话大多只是一些片段,有完成情节故事的不多。在正统的史学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形象被抹杀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正如司马迁所说:“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

  在语言和写作手法上,比较性更加明显。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史记》在文学语言上的价值。但是,由于古希腊文字的特点,在《伊利亚特》中出现了程式化用语,即饰词。诗人会有意识的忽略饰词的原意和使用的语境,只把它们当作单纯填充格律的成分。另外,荷马在写作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比如“铁”被用来比喻英勇的武士,“青铜“被用来比喻与兵器或战斗有关的事物……

  在《伊利亚特》中出现的众多英雄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阿喀琉斯莫属。这位希腊联军的第一勇士勇猛、直率、敢爱敢恨,甚至简单得有些可爱。据说他出生后,母亲为了使他能刀枪不入,便把他浸入冥河水里,但他被母亲捏住的脚踵未能浸到冥河水,成了他的致命弱点。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尔后继续建立了许多功绩。后来他被帕里斯射中脚踵而死,死后住在冥间,统治亡灵。

  作为希腊联军的主将,阿喀琉斯对于特洛亚人来说简直就是恶魔。他身着便装站在阵前大吼三声,竟可以在敌阵中造成大乱。而当他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穿着他的铠甲出现在战场上时,特洛亚人如临大敌,龟缩在工事中不敢迎战。当阿喀琉斯重返战场时,他穿上了火神赫淮斯托斯为他打造的铠甲,手持桦木杆长枪出现在希腊军队阵前……

  两军相接,在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有一位让敌军胆寒的勇士。他身着有华丽雕花的铠甲,手持银柄剑,正在敌阵中奋力砍杀。他的双目圆睁,仿佛要喷射出愤怒的火焰。头上的黄金头盔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手中的利剑在鲜血的浸润下泛出青铜的寒光,犹如一台专门为战争而制造的机器,杀气腾腾……

  虽然阿喀琉斯在战场上英勇无比,甚至残酷得*乎冷血:他将赫克托耳杀死后,残忍的将他的脚筋抽出,绑在了战车上……但是,当赫克托耳的老父亲满面泪容的在他面前哭诉丧子之痛时,他又动了恻隐之心,将赫克托耳的尸体还给了老人。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了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现侧出的笔法。项羽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中动了恻隐之心。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以一敌百。可当他看见负伤的士兵时,又会伤心的落泪。他的百姓的暴戾,他对刘邦的妇人之仁,最终导致他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两个人物都具有复杂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和无法弥补的缺陷。他们想要完**生的理想,想要与命运抗争。但是,这些理想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伊利亚特》读后感 4

  日前,重读《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引出一些感想:

  特洛亚战争,导火索只为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美丽妻子海伦被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诱走,墨涅拉俄斯组合希腊联军而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日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海上女神忒提斯、爱神阿佛洛狄忒、战神阿瑞斯、主神宙斯悉数到场,却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明争暗斗:在众神操纵下,希腊军队同特洛亚军队展开持续10年之久的争战,许多无辜的年轻战士因此而命丧沙场,令人扼腕叹息!

  为一个女人发动这么长久的战争实属不该!倾一国之力,让许多生命消亡,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妻离子散,让广大的人民受穷,这一切的一切为了什么?只为追回一个不忠的女人!更可恨、可恶的是隐藏在战争双方背后那些众神,因他们的教唆与推动,让战争变得长远而凶残!其实后期战争已让敌我双方疲倦,初达共识,准备缔结和约,却触犯某些神的利益,被搅局,造**类历史的劫难!

  纵观当今世界,《伊利亚特》的故事和如今的某些大国的嘴脸是多么的相似!有他们的后台操纵,在前台的小国纷纷变色、变脸,苦难的却是广大的人民!利比亚、叙利亚就是极好的例子,据说*期乌克兰的疯闹就有大国背后怂恿的影子,本来好好的一个国家被揉成一盘散沙,克里米亚的议会大楼也飘起俄罗斯的**,不知内战又何时将开起?

  唉,那些灾难深重的人民!

  《伊利亚特》读后感 5

  转眼间,一部享誉世界的名著终于读完了。回头望,是品不完的历史,向前看,则是飘不完的书香……

  战争的起因源自于特洛亚的王子在希腊做客的时期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并带走了大批的珠宝和财物。战争的烽火由此点燃。希腊的部落为了夺回海伦,各部落联合起来有阿迦门农为统帅带兵攻打特洛亚。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最后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设定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亚。

  在这场战争的描述中,作者用旁观者的身份亲眼目睹般的述说了战争中的两位英雄-郝克托尔和阿基琉斯在这场战争中的语言和行为。同时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描写和夸张手法突出了两位英雄的精神面貌。作者虽然偏向于希腊,但是对两位英雄都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赞美了两位英雄为部落而战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古希腊时代,战争不仅是英雄们为部落而战,大显身手建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因为战争的残酷,由此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和忧虑。甚至变成了各部落贵族间以争夺财富和奴隶的掠夺行为。

  郝克托尔性格内向,稳重,且遇事比较冷静,富有人情味。当他在战场上面对阿基琉斯的时候,他曾经于阿基琉斯相约:无论成败,对方都应该将战败者的尸体交给死者的家属,决不残忍的侮辱,给家属一个安慰。但是相比之下阿基琉斯则显得过于自尊,任性而固执。面对郝可托尔的.约定,他凶狠的说道:狮子和人之间是没有条约而言的;狼和绵羊永远不可能有信誓。通过这些语言明确的宣告:战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结局,即使战斗结束,也必将不会是郝可托尔所期待的那样有善果。当郝可托尔被阿基琉斯一枪穿过咽喉死亡后,残忍的阿基琉斯竟然剔穿了他的脚筋,用皮带将他系上战车,然后扬鞭驱策战马在郝克托尔的家人面前奔驰,任由郝可托尔的尸体在地上拖曳,翻滚。面对众人的哭泣阿基琉斯在胜利中洋洋得意。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中国的一句成语:得饶人处且饶人。现实生活中,竞争日趋激烈。成者为王败者寇。如果我们都以阿基琉斯这种仇恨的态度去面对曾经战胜过我们又被我们击夸的人,泯灭了人性中的善良,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宽容可言呢?给别人一次机会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敌人,有的只是对手。而我们,需要对手。在竞争的状态下,与对手较量,用智慧和能力来征服对方,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战。

  两千年来,荷马史诗一直被西方人认为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选材别有用心,着眼于十年征战的一个点扩展开来,在构思上极具艺术性。这部史诗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作品中引发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着极大的现实意义,诸如上司与下级的矛盾,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冲突,宿命与抗争等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像雨果说的那样“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一部好的作品,经过了岁月的冲刷,依旧常读常新。这即是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的魅力。


《伊利亚特》读后感3篇(扩展2)

——伊利亚特优秀读后感(五)份

  伊利亚特优秀读后感 1

  一部流传万年的珍贵史诗,一本诸神与战争的唯美著作,一首唱不尽的英雄赞歌。翻开扉页,仿佛在那圣洁的云端之上,天使吟唱着圣歌,洒落黎明的曙光之中太阳之神驾着马车飞驰而过,云层雾霭下的英雄,卷着滚滚黄沙对峙在宽阔的*原之上。神与神之间的妒忌,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神对人的主宰,人对神的挑战——在古希腊思想的无限想象拓宽之中,一场乱世的讴歌拉开帷幕。

  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在《伊利亚特》中,这便是我们所看到的英雄。英雄不畏于战争的残酷,却鄙恨战争的杀戮;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片城池,一个国家。纵然他们不拥有完美甚至是悲惨的结局,但仍然可以在那一片缄默的废墟中找到那还屹立着的为自己的国家而生的无悔之心。神的愤怒与威胁不会使他们畏惧;纵使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着那些高举着长矛的勇士,但哪怕最后一秒,死神*在眼前,他们的武器仍然朝着厮杀的方向,后背顶着的是生养自己的土地。那些圣灵们凌驾于云端之上,也会为那些将鲜血染红土地的英雄默默祝祷吧。这是人性的尊严与骄傲。

  乱世的爱情是可贵的,情感是人类超越于神的优势。因为情感,人类有了战胜诸神的勇气;因为情感,人类突破了诸神设置的重重障碍;因为情感,人类在这无垠的宇宙中有了更胜于云端上那华丽诸神所带有的光辉。正是因为人不可能如神一般的生活,每个凡人有跌宕起伏的生活节奏与重重阻碍,人们才不会甘于神灵对他们命运的操控。在人生的史诗中尽情表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另一方面,从这部著作中就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自己命运的倔强以及对于和*的渴望。我们可以读到生命的可贵,我们不可能永远如诸神一般长久的存活于一个恒定不变的世界,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美好。如果不尽心的去保护,最终也会如司马达王墨逞拉奥斯一般失去自己的挚爱,同时也在瞬息之间,一个王国便由于这种仇恨而灰飞烟灭。一场倾城之恋也渐渐消谧在被战火碾压的废墟之中。

  《伊利亚特》从特洛伊战争到最后史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数百年的民间口头创作、流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重复杂的情节,曲折生动的论诉使得史诗变为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一个仅仅发生在约五十天里的事情,始终围绕一个人与一件事为圆心向四周无限的展开讨论与延伸:叙述了愤怒的起因,后果和愤怒的消解,《伊利亚特》精心的题材裁剪和结构安排带给了我们以当时古希腊社会文化文明的精华与绝妙。

  《伊利亚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人物多面的、立体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伊利亚特》歌颂英雄,但他们并非完美无缺,诗人不仅赋予他笔下人物高大正面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弱点,这些弱点又成为了整个悲剧的根源。《伊利亚特》叙事风格明快,语言朴实流畅。仿佛一个个鲜活的神话人物形象与事件立即跃然于读者眼前,令人细细咀嚼品味,挖掘出事件背后存在于古希腊人思想中的精髓及对于未知世界的独特想像。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烁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的光华。这便是这部史诗留给我们的人生意义。

  伊利亚特优秀读后感 2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息而收尾。

  英雄,这一词语在人类缤纷的文字中,在几千年的世界文明中,被赋予了众多光荣与神圣的色彩,任几番荡气回肠,几度慷慨激昂。在读过《伊利亚特》后,我能很强烈的感受到古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诗中每个人的个性都比较鲜明,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珍爱友谊;他也有很强的同情之心,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除他之外,特洛伊统帅赫克托尔的形象也十分鲜明。他是一个更加完美的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最感动我的一点是他敬重父母,非常爱他的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让我感动流涕。

  《伊利亚特》中,荷马用很多经常使用的一项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比如“狮子”、“野猪”、“黑夜”、“风暴”等意象就被经常出现。如第五卷中的埃阿斯一样:“跨站尸躯,像一头狮子”。在描写战争的阴霾即将散去时,诗人以奥德修斯的口吻讲说:“黑夜涉过长途,黎明正在进逼”。荷马常常这样使用只含两三个词汇的比喻,但又不局限于以这类简短的方式呈现他那出神入化的明喻。在第十一卷中,诗人借助一个四行的明喻对赫克托耳的强悍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明喻式的特色鲜明的语言是对情节式语言的装扮和糅合,对于读者饶有兴致地欣赏诗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十二卷中,诗人运用一个雪的比喻形象地烘托出战场上万矢齐发的宏大场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升华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丰富了所叙场景的表现性,实为诗人匠心独运的生花妙笔。

  诗中有很多大型场面的描写,每次读到大场面的部分时,诗人总能用一些特别生动的比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第二卷中,为了向读者们展示希腊联军整装待发的浩大阵容,诗人使用了长达三十行的明喻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譬如:“宛如不同种类的羽鸟,有野鹤、鹳鹤和脖子颀长的天鹅,生活在考斯特里俄斯河边,飞翔在亚细亚的沼泽,这里,那边,展开骄傲的翅膀,然后集群停泊,整片草野回荡着它们的喧响阵阵;就像这样,来自各个部族的兵勇,走出海船营棚,蜂拥到斯卡曼德罗斯*原,使土地承受人脚和马蹄的踩踏,发出可怕的吼声。他们在花团锦簇的斯卡曼德罗斯*原摆开战阵,数千之众,像春天的绿叶和花丛。”

  诗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诗中人物对白感情浓烈,情绪化强,极富表现力。在借海伦的口吻赞美奥德修斯时,诗人泼墨挥毫,寥寥数笔即将一个文武双全、能说会道的奇才形象描摹出来:“当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站立起身,他只是木然不动,两眼笔直,盯着脚下的泥土,然而,当他亮开洪大的嗓门,语句从丹田冲出,像冬天的雪花纷飞,其时,凡人中就不再有谁可以和奥德修斯比争,我们将不再注视他的外表,带着惊异的眼神。”诗人似画家般,既表现出了英雄个人卓尔不凡的特质,又展示了战场上群英逐鹿的场面。

  神的参与贯穿着整部《伊利亚特》的进程。除非受到宙斯的阻止,神可以在凡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下到凡间,寻找任何一个要找的凡人,谈论任何想要谈论的事情。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凡人可以通过祈祷求得神的帮助。和凡人一样,神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存在,而宙斯是神界的家长或旅长。并且在诗里没有什么不能解释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到人的作用;在史诗里,人,尽管多灾多难,但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总的来说,《伊利亚特》讲述的神话故事很美,是一部采用神话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来写作史诗。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站在《伊利亚特》旁边,我觉得这本书有10英尺高,令人惊叹不能自已。”我也只是了解了整个故事,和诗人想表达的部分意思,至于其中更多的美妙和高深之处,还需要我日后再次阅读时仔细揣摩研究。

  伊利亚特优秀读后感 3

  一部流传万年的珍贵史诗,一本诸神与战争的唯美著作,一首唱不尽的英雄赞歌。翻开扉页,仿佛在那圣洁的云端之上,天使吟唱着圣歌,洒落黎明的曙光之中太阳之神驾着马车飞驰而过,云层雾霭下的英雄,卷着滚滚黄沙对峙在宽阔的*原之上。神与神之间的妒忌,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神对人的主宰,人对神的挑战——在古希腊思想的无限想象拓宽之中,一场乱世的讴歌拉开帷幕。

  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 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在《伊利亚特》中,这便是我们所看到的英雄。英雄不畏于战争的残酷,却鄙恨战争的杀戮;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片城池,一个国家。纵然他们不拥有完美甚至是悲惨的结局,但仍然可以在那一片缄默的废墟中找到那还屹立着的为自己的国家而生的无悔之心。神的愤怒与威胁不会使他们畏惧;纵使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着那些高举着长矛的勇士,但哪怕最后一秒,死神*在眼前,他们的武器仍然朝着厮杀的方向,后背顶着的是生养自己的土地。那些圣灵们凌驾于云端之上,也会为那些将鲜血染红土地的英雄默默祝祷吧。这是人性的尊严与骄傲。

  乱世的爱情是可贵的,情感是人类超越于神的优势。因为情感,人类有了战胜诸神的勇气;因为情感,人类突破了诸神设置的重重障碍;因为情感,人类在这无垠的宇宙中有了更胜于云端上那华丽诸神所带有的光辉。正是因为人不可能如神一般的生活,每个凡人有跌宕起伏的生活节奏与重重阻碍,人们才不会甘于神灵对他们命运的操控。在人生的史诗中尽情表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另一方面,从这部著作中就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自己命运的倔强以及对于和*的渴望。我们可以读到生命的可贵,我们不可能永远如诸神一般长久的存活于一个恒定不变的世界,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美好。如果不尽心的去保护,最终也会如司马达王墨逞拉奥斯一般失去自己的挚爱,同时也在瞬息之间,一个王国便由于这种仇恨而灰飞烟灭。一场倾城之恋也渐渐消谧在被战火碾压的废墟之中。

  《伊利亚特》从特洛伊战争到最后史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数百年的民间口头创作、流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重复杂的情节,曲折生动的论诉使得史诗变为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一个仅仅发生在约五十天里的事情,始终围绕一个人与一件事为圆心向四周无限的展开讨论与延伸:叙述了愤怒的起因,后果和愤怒的消解,《伊利亚特》精心的题材裁剪和结构安排带给了我们以当时古希腊社会文化文明的精华与绝妙。《伊利亚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人物多面的、立体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伊利亚特》歌颂英雄,但他们并非完美无缺,诗人不仅赋予他笔下人物高大正面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弱点,这些弱点又成为了整个悲剧的根源。《伊利亚特》叙事风格明快,语言朴实流畅。仿佛一个个鲜活的神话人物形象与事件立即跃然于读者眼前,令人细细咀嚼品味,挖掘出事件背后存在于古希腊人思想中的精髓及对于未知世界的独特想像。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烁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的光华。这便是这部史诗留给我们的人生意义。

  伊利亚特优秀读后感 4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息而收尾。

  如此看来统领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但是从荷马所叙述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愤怒的却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内斗引发了神与神,神与人,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战争。这是受那个时代神化传说的局限,并非出自荷马的意愿。

  从目前的观点来看,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一个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发的。但从《伊利亚特》的情节来看,荷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引发的,相反,他认为引发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至高无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门农王的头脑,从而触发了阿基琉斯的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机可趁。其实,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残暴的统治阶级,是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纷争不断,这点我们可以从史诗中找到。当然,那个时代的人通常把统治阶级视若神明,以至于到了今天都有很多学者认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而爆发的,其实大错特错,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学派,如精神分析法也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说来更是让大家啼笑皆非了。

  事实上,特洛伊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无非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统治更辽阔的疆土,联合各方的首领,而他们又各怀鬼胎,且都想从战争中捞到好处,或者说是得到战利品。攻城略地,洗劫一空,占为己有,同样,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如此,抢夺肥沃的土地,俘虏他国的人民,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奴隶。往往把战争美化的是那个时代的文人。然而,荷马却没有,他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惨烈和残酷,英雄战死沙场,妻离子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他以悲天悯人的叙述力,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这就是荷马史诗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警告,他恸哭着一次次告诉后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荷马史诗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这是几经转手、改编造成的,《伊利亚特》并非出自荷马一人,所以根据书中的某些内容,很难断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我们不难发现荷马在歌颂英雄无畏的同时,也提出了鲜明的反战立场。

  荷马史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包罗万象的比喻了。其中,用真实的生活作形象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比喻中,诗人为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俗等各式历史图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第十八卷写匠神赫菲斯托斯为阿喀琉斯制造铠甲的经过,诗人用了长达150行的诗句来描写阿喀琉斯盾牌上的图画,那上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日常生产劳动的情景及诸多细节,其中包括大自然的景色,农村和城市的风光,战争、婚礼和宴会的情景,竞技场上的表演,等等。

  荷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是栩栩如生的,常常把战场上英雄之间的搏斗比作狮子、野猪同猎人、猎犬之间的搏斗。诗人善于描写战争,场景宏大,尤其是特洛伊人放火烧阿开亚人的战船,两位埃阿斯力战赫克托尔及众特洛伊将士登船那一幕,让人惊心动魄,如临其境。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在以后的史诗中都能感受到,如《埃涅阿斯纪》、《失乐园》等。

  伊利亚特优秀读后感 5

  一部流传万年的珍贵史诗,一本诸神与战争的唯美著作,一首唱不尽的英雄赞歌。翻开扉页,仿佛在那圣洁的云端之上,天使吟唱着圣歌,洒落黎明的曙光之中太阳之神驾着马车飞驰而过,云层雾霭下的英雄,卷着滚滚黄沙对峙在宽阔的*原之上。神与神之间的妒忌,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神对人的主宰,人对神的挑战——在古希腊思想的无限想象拓宽之中,一场乱世的讴歌拉开帷幕。

  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 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在《伊利亚特》中,这便是我们所看到的英雄。英雄不畏于战争的残酷,却鄙恨战争的杀戮;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片城池,一个国家。纵然他们不拥有完美甚至是悲惨的结局,但仍然可以在那一片缄默的废墟中找到那还屹立着的为自己的国家而生的无悔之心。神的愤怒与威胁不会使他们畏惧;纵使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着那些高举着长矛的勇士,但哪怕最后一秒,死神*在眼前,他们的武器仍然朝着厮杀的`方向,后背顶着的是生养自己的土地。那些圣灵们凌驾于云端之上,也会为那些将鲜血染红土地的英雄默默祝祷吧。这是人性的尊严与骄傲。

  乱世的爱情是可贵的,情感是人类超越于神的优势。因为情感,人类有了战胜诸神的勇气;因为情感,人类突破了诸神设置的重重障碍;因为情感,人类在这无垠的宇宙中有了更胜于云端上那华丽诸神所带有的光辉。正是因为人不可能如神一般的生活,每个凡人有跌宕起伏的生活节奏与重重阻碍,人们才不会甘于神灵对他们命运的操控。在人生的史诗中尽情表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另一方面,从这部著作中就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自己命运的倔强以及对于和*的渴望。我们可以读到生命的可贵,我们不可能永远如诸神一般长久的存活于一个恒定不变的世界,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美好。如果不尽心的去保护,最终也会如司马达王墨逞拉奥斯一般失去自己的挚爱,同时也在瞬息之间,一个王国便由于这种仇恨而灰飞烟灭。一场倾城之恋也渐渐消谧在被战火碾压的废墟之中。

  《伊利亚特》从特洛伊战争到最后史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数百年的民间口头创作、流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重复杂的情节,曲折生动的论诉使得史诗变为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一个仅仅发生在约五十天里的事情,始终围绕一个人与一件事为圆心向四周无限的展开讨论与延伸:叙述了愤怒的起因,后果和愤怒的消解,《伊利亚特》精心的题材裁剪和结构安排带给了我们以当时古希腊社会文化文明的精华与绝妙。《伊利亚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人物多面的、立体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伊利亚特》歌颂英雄,但他们并非完美无缺,诗人不仅赋予他笔下人物高大正面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弱点,这些弱点又成为了整个悲剧的根源。《伊利亚特》叙事风格明快,语言朴实流畅。仿佛一个个鲜活的神话人物形象与事件立即跃然于读者眼前,令人细细咀嚼品味,挖掘出事件背后存在于古希腊人思想中的精髓及对于未知世界的独特想像。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烁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的光华。这便是这部史诗留给我们的人生意义。


《伊利亚特》读后感3篇(扩展3)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300字3篇

  压抑的太久,让我们来为有人实现梦想中的自由而欢呼雀跃。我们是孩子。想象是我们亲密的伙伴,梦境是我们达成心愿的一条捷径。谁有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并可以让我们留恋往返!汤姆!汤姆·索亚!是的,马克·吐温先生笔下的小机灵。全世界少年儿童的伙伴。马克·吐温是世界文明的小说家,他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因此他的作品被世人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翁汤姆是个有理想有抱负也有烦恼的男孩,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汤姆以其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它描写的是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孩童天真浪漫的美国生活。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条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他们作了种种冒险来改变自身的环境。汤姆的父母早年就去世了,寄养在姨妈家里,在姨妈眼里,他是个捣蛋将军,而自己却又情不自禁地喜欢这个孩子。汤姆本人则是一个天真活泼又调皮的典型美国少年,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影子:聪明、勇敢、正直、乐观。在那个年代,汤姆有一点叛逆,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当绿林好汉。在他们的头脑里,强盗就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盗,血手魔王,海上霸王,这都是孩子们向往的头衔。在此次冒险中,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而汤姆成了这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的领袖。逃到荒岛后,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为他们举行丧礼时,他们却回来参加自己的丧礼了。小汤姆的故事是一个个令人废寝忘食的故事。在主日学校里,他是顽皮,惹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周末被罚刷墙,汤姆竟施出诡计,不但让那些男孩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他的俘虏,还自动奉上谢礼。去墓地探险,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在无辜者即将遇难时,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手卓依。成了一个不起的英雄。去郊游,他救了自己和小伙伴佩琪还找到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宝藏。汤姆·索亚的作为,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一个孩童所能经历的一切,在汤姆的身上我们能看见许多人童年的幻想。而实现这一梦境的就是鬼精灵汤姆和赐于他生命的小说家马克·吐温。汤姆·索亚不仅仅是为儿童所作的一个多面性人物,更是为使所有人回忆童年,梦想童年所刻画出来的一个小精灵。汤姆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告诉我们只要有欢乐,有梦想,美梦便可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创造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梦幻天地。

  汤姆和哈克,这两个人们眼中不守规矩、顽皮、捣蛋的孩子在马克·吐温的妙笔之下被写得活泼可爱、栩栩如生,他们在循规蹈矩的教育下变成了坏孩子,可是,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那些教育他们的老师、阿姨的所错之处,一味的教他们怎样学*模范儿童——*德,令人十分厌恶。

  这本书也告诉了大人们怎么样教育孩子,告诉大人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性格来培养孩子,不能总是给他们找一个榜样,要求孩子们怎样怎样学*榜样,当然,榜样自然是好的,不过,自己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在学*别人的长处之时同时不能忘记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大人们应该体会孩子的心情。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有着浓厚童年气息的小说让我赏心悦目,从中体会到了那些在人们眼中是坏孩子的孩子们的心灵。马克·吐温不愧是著名的儿童小说家!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描绘的故事是令人快乐的。一个盗墓犯把医生杀死了,盗墓犯把事情赖在酒鬼身上。这一幕,却被汤姆和哈克看到了,汤姆在法院告发了盗墓犯,可盗墓犯却逃走了。在一次野餐会上,汤姆和蓓姬在一个洞里迷了路,过了好几天,他们还是被困洞里。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洞里看到了盗墓犯

  整个故事的发生,是19世纪,但我读这本书时,已经没有了时间的阻拦。我为汤姆那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精神而折服。

  列宁说过一句话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汤姆从小就经历了那么多惊险的事,那他长大以后必定是个人才。现在21世纪,虽然已经没有了那么惊险的事了,但是,读过这本书的人,肯定已经体验过了吧!马克吐温把这个故事写的多淋漓尽致啊!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展现了一个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属于孩子们的生活。它不管对孩子们还是成年人来说,都是只供消遣的读物。


《伊利亚特》读后感3篇(扩展4)

——《汤姆索亚历险记》初中读后感3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哈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哈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汤姆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哈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很少的偶尔才会让我们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辛酸,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两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有人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无穷。我现在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对。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乔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

  这真是一本好书,读了这本书,我也变得勇敢正义起来了。现在,我终于明白,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我一定不会忘记这个名字—汤姆!

  我读了一本《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倒了有感。作者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

  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的地方。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

  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这故事的背景景象是一个圣彼得堡。

  这书的主要人物是,当然就是这本书的书名前两个字:汤姆。他是多么的调皮、既活泼又好动。他很喜欢跟一个名叫夏洛克的小孩一起玩,同时也做出了许多事情。其中,他和夏洛克干了一件好事,他们破了一件谋杀的案件,从中救出一位被冤枉的无辜者。成了人们敬佩的少年小英雄呢!虽然别看他那么的调皮,其实也有好的一面。

  其实我儿时也是很调皮,不过在大人看来是天真无邪的。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去到陶器那里,由于好玩,就去拿一个来,谁知一不小心打坏了。结果被人叫去赔钱,而爸爸妈妈只跟我说以后不要碰这些东西,要碰也要小心。如今这件事过去很久了,但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非常有趣,好笑。说好也有坏,书中的那个坏人也有恶报,结果他被饿死在山洞里。

  我读这本书时,觉得津津有味,让我流连忘返。


《伊利亚特》读后感3篇(扩展5)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3篇

  今天,我读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这本书讲述汤姆幼年双亲去世,由波莉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波莉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利·费恩到墓地试试胆量,可是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还有一次,汤姆、哈克带着乔埃·哈波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去世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

  在法庭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而凶手这时逃之夭夭。后来,汤姆和哈克在鬼屋中遇到了印第·安乔!他们听见印第·安乔要把他的金钱放在二号,十字下面。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的同桌贝琪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经过整整三天三夜饥饿,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在山洞里看到了凶杀案的凶手——印第·安乔。最终,汤姆靠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找到了出口,走出了山洞。村里人发现他们,他们讲述了在洞中的经历,之后,村里人用铁板堵住了山洞口。汤姆告诉村里人在山洞里见到了**犯印第·安乔,当村里人在洞中找到印江·乔时,他已经饿死了。最后,汤姆和哈克重返山洞,找到了一笔宝藏,成了这个村的小英雄。

  从中,体会出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机智勇敢,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调皮捣蛋的孩子。

  这个学期我学了一篇很好的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它是由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的童年充满了冒险精神,像一个充满秘密的宝盒,更让人感到自由自在。虽然我是一个和汤姆。索亚的孩子,但做事总是要爸爸妈妈做主,让他们帮我想主意,没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我将改变这一切!从此以后,我不能一有什么事就找爸爸妈妈做主,要有主见。我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双休日在家里,不能一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只顾玩或看电视,要多安排时间看书和学*,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提高学*效率;在学校里,除了完成学*任务,更要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有责任心。我要不断努力,像小主人公那样永不言弃!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确是一本百看不厌、令人寻味的好书,大家不妨也来看看吧!

  读完整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许多自救的方法,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也让我了解到“沉着”加“坚持”等于“成功”;“金钱”加“权利”小于“生命”的价值观,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记得那是三年级的时候,我应邀参加了学校的独唱比赛。我本是信心十足,可比赛那天,当我胸有成竹的走进会场的时候,我灰心了。因为看着“高手林立”的会场,我感觉我是那么普通,歌曲普通,衣着普通……

  但是,轮到我上场时,我还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了比赛。因为我想,不管我有多么普通,多么*凡,我都应该相信自己,努力地做好每件事,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出乎我的预料,我竟然是全场获得掌声最多的人,并且还获得了二等奖!

  通过这件事和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终生收益的哲理:一定要相信自己,不要盲目的认为自己永远是“沙子”,因为有时候,“沙子”也会发光,它迟早会变成璀璨的珍珠!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并且会让你回味无穷……


《伊利亚特》读后感3篇(扩展6)

——《特暴龙生死录》读后感3篇

  虽然已经发现许多特暴龙标本,在1986年以前很少已确定的明确资料,但特暴龙被推论与其他暴龙科恐龙有许多共同特征。这些相*的特征让某些科学家提出当时的北美洲与欧亚大陆之间有可能的连结,也许是陆桥。

  在1946年,一个苏联与蒙古挖掘团队在蒙古南戈壁省的耐梅盖特组发现一个大型头颅骨与一些脊椎骨,属于一个大型的兽脚类恐龙。在1955年,苏联古生物学家叶甫根尼马列夫(EvgenyMaleev)将这正模标本(PIN551—1)建立为暴龙的一个种,勇士暴龙(Tyrannosaurusbataar)。种名在蒙古语中意为勇士,但被误拼为。

  同年,马列夫将3个兽脚类的化石叙述并命名,三者都是头颅骨,外加部分身体,全是同一个挖掘团队在1948到49年间发现的。第一个(编号PIN551—2)被建立为新属,埃夫雷莫夫特暴龙,在希腊文文中意为恐怖的、敬畏的,而意为蜥蜴,种名是以苏联古生物学家兼科幻小说作者伊凡埃夫雷莫夫(IvanYefremov)为名。另外两个(编号PIN553—1与PIN552—2)被归类于北美洲的蛇发女怪龙,与。这三个标本都小于1946年发现的标本。

  在1965年,苏联古生物学家阿纳托利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特杰斯特文斯基(AnatolyKonstantinovichRozhdestvensky)认为马列夫所发现的标本,其实是同种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而且不同于北美洲的暴龙。

  本书讲述了小特暴龙“大脑袋”生来就聪明而美丽,它的.母亲是一只经验丰富的老特暴龙,老妈妈将“大脑袋”藏在隐蔽的蕨叶丛中,每天捕猎回来喂养“大脑袋”,将“大脑袋”养得很健壮。另一只小特暴龙“长腿”天生瘦弱,它的母亲是一只年轻的特暴龙,因为年轻妈妈缺乏育儿经验,“长腿”经常饿肚子,还时常遭遇危险,“长腿”被迫从小学*狩猎技巧才能勉强填饱肚子,在有惊无险中长大。

  考完试的第二天,我和妈妈买了三本课外书,其中有一本是《特暴龙生死录》。这本书讲述了“长腿”、“大脑袋”这两只特暴龙的生死、成长。“长腿”妈妈是一只既粗心又暴躁的雌性特暴龙,它生出了“长腿(其实长腿是雌性特暴龙),它占领了内蒙古的二连盆地的大河北岸,而“大脑袋”妈妈是一只既细心又有耐心的雌性恐龙(虽然它有望子成龙的急迫的心情),它生出了“大脑袋”,它占领了内蒙古的二连盆地的大河南岸。

  “长腿”五岁失去母亲,“大脑袋”六岁失去母亲;“长腿”从六岁开始自己捕猎食物,“大脑袋”从七岁开始捕猎(很多时候都是败);“长腿”十岁成为大河北岸的霸主,“大脑袋”十岁伶盗龙称它为霸主;“长腿”十二岁有自己的领地,“大脑袋”十三岁被伶盗龙杀害;“长腿”十五岁成年。

  这都是他们俩的成长。因为“长腿”小时候总是练*捕猎,而“大脑袋”呢?只是迫不及待的想吃他想吃的恐龙肉。恐龙,是靠打打杀杀来占领自己的领地。小时候的“大脑袋”、“长腿”,一个贪吃、害怕,一个勤奋、勇敢,他们的相差太大所以既勤奋又勇敢的“长腿”是胜利的代表。以后我也要像“长腿”学*!

  很早很早以前,当时地球还很年轻,世界上的万物刚刚形成,一位恐龙妈妈骄傲地孵着她的恐龙蛋。恐龙蛋一个接着一个裂开了,恐龙宝宝们伸出小脑袋感受着温暖的阳光。几乎所有宝宝都出来了,只有一颗恐龙蛋依然躺在那里。恐龙妈妈很担心。

  恐龙爸爸想把蛋打破,但恐龙妈妈不让。后来,有一天,恐龙爸爸终于忍不住了!于是他大声叫:小恐龙,快出来吧!就这样小恐龙孵出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父母才是最伟大的!


《伊利亚特》读后感3篇(扩展7)

——伯内特《秘密花园》简介及读后感3篇

  伯内特一生写过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部儿童小说:《小爵士》、《小公主》和《秘密花园》。《秘密花园》出版于一九。九年,评论家认为这可能是她最好、最有生命力的作品。

  20初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

  英国人最喜爱看的100部书之一

  传诵百年的文学经典,英美家庭必备的儿童读物

  心灵成长经典伴读,专注青少年品质养成

  入选教育部推荐书目

  语文新课标同步阅读经典名著

  书中的小主人公叫玛丽。玛丽出生在印度,是个相貌*庸、脾气倔强、人见人厌的姑娘,她对什么都没兴趣,对一切都看不顺眼。一次瘟疫夺去了她爸爸妈妈的生命,她成了孤儿,被送回英国,来到英格兰约克郡米塞尔斯威特庄园,由姑夫克拉文先生收养。

  十年前,年轻美丽的姑妈生下儿子后不久,在一个花园里意外身亡,克拉文悲痛欲绝,从此锁闭了花园,不让任何人进入。他自己也越来越消沉,以至原来挺拔的身材曰见佝偻,第一次见到他的人都会以为他是个驼背。而他的儿子柯林长着和妈妈一样的漂亮的面容,每次见到他,都会引起克拉文先生更大的悲伤,于是他不愿意再见到儿子,而选择终年在外浪游。

  一场可怕的霍乱使生活优越、相貌难看、脾气暴躁的玛丽成了一名孤儿,她被送到了英国的舅舅家。舅舅有一个庄园,庄园里有一个秘密花园。但花园没有门,钥匙也被埋了起来。玛丽对此非常好奇,决心解开花园的秘密。在知更鸟的帮助下,玛丽成功地进入了花园。花园的美丽让她下定决心打理花园,使它恢复生机,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狄肯也前来帮忙,那个夜晚哭泣的少爷柯林也加入了他们。常去秘密花园并接触大自然,玛丽变得健康又开朗,人也变漂亮了。与此同时,柯林的病也好了,舅舅也变得乐观起来。

  最*我看过一本书,叫做《秘密花园》。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美国作家伯内特,它讲述了英国小姑娘玛丽和她的小伙伴们的故事。

  主人公玛丽是一个面黄肌瘦、多病、脾气暴躁的小女生。在她六岁那年,父母都因瘟疫而丧命,但是她却奇迹般幸存了下来。她被带到了亲戚的一座*园里住下。有一次,她意外地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废弃花园。那里杂草丛生,呈现出尘封已久的景象。玛丽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秘密花园。她和其他小朋友、园丁一起重新照顾这个花园,经过了一段时间,玛丽的身体好了起来,脾气也温顺了许多,仿佛长大了不少。

  其中,让我最佩服的就是科林。他是庄园主人的儿子,也是“改造花园队”的一员,他开始也和玛丽一样,爱生病,还怀疑自己会长成一个驼背,而且不久就会死掉。因此,他脾气更加任性、易怒。他就像个脾气暴躁的“小皇上”,稍有不顺心就歇斯底里大发作。有趣的是,他和玛丽一样,在改造花园的过程中,身体渐渐好起来了,脾气也不暴躁了。他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通过努力,他改变了自己身上的坏毛病。

  当然,帮助他们步入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生活还少不了迪康。这是个十分喜爱大自然的农村小男孩。他带领着玛丽、科林走进了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帮助他们消除了内心的恐惧,安抚了心灵的不安。

  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身世坎坷或者身心有病的人,可以通过接触大自然,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推荐你也看看这本书。它把你带进神奇的秘密花园!

  《秘密花园》这本书我是和儿子一起开始读的。因为情节比较吸引人,特别是科林的离奇出场、迪康无所不能的神奇本领还有玛丽的心理描写,所以我看得越来越快,早早就看完了。而此时,儿子才看了一半。于是,为了督促儿子抓紧时间看,时不时我就会透露一点情节给儿子,引导儿子一点点坚持着往下看。毕竟*20万字的小说对于阅读速度一般的儿子来说,只有情节吸引人还不够。完成小说的阅读还是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孩子的坚持。


《伊利亚特》读后感3篇(扩展8)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优选【5】份

  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西方文学史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荷马描绘了10年战争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分,让我对神秘的希腊文化无限地向往。

  《伊利亚特》中,两位主角的形象都十分饱满,阿伽门农是典型的统治阶级,很霸道很专制,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很勇于承认错误,肯为了整个希腊联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些尊严,低头向阿喀琉斯认错,并将自己的宝贵财富相送,我觉得这是整个希腊联军十年不倒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而阿喀琉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他英勇善战,为人正直,对阿伽门农的无理、嚣张直言不讳,他也很讲义气,因为自己好兄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他气愤填膺,杀了赫克托耳以复仇。这真的是大快人心。

  另外,书中富有特色的是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比如众神之首宙斯、宙斯之女�D�D智慧和艺术的女神雅典娜、海洋女神忒提斯、火神赫淮斯托斯等。阿喀琉斯的英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众神的相助,实在是天之骄子啊。

  看完《伊利亚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希腊人真的很神奇。首先这本书只描绘了10年战争中的第十年中的几十天,这个描写方法实在比很多大学生喜欢的报流水账高明许多。而且希腊人富有想象力,将这么多的神话人物创造出来并参与了这场战争。另外,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来看,那些创作这本书的行吟歌手的逻辑似乎相当好,基本没什么情节的纰漏,这个比国内很多电视连续剧甚至美剧都要厉害,他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绘也很出色,虽然简单易懂,但又很生动。在这场持久战中,希腊人与特洛亚人的智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作为一个为自己祖国悠扬文化自豪的人,我也深深地钦佩着希腊文化,这次阅读《伊利亚特》让我真正地“放眼看世界”。

  识字以来,断断续续看了一些希腊神话故事,零零散散地知道一些故事的梗概。终于在前几天动了要看书的念头的时候,找出伊利亚特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小时候曾看过、听过不少神话故事,一直认为神是慈悲的化身,即使神总是在妖魔鬼怪祸害够了人间之后才出手降魔。后来看旧约全书,对上帝给予人的惩罚很不以为然,也不过以为上帝是自私的特例。等到看完了伊利亚特,终于明白,神,绝不是想象的那么善良。

  血肉横飞十年的特洛伊和希腊之间的战争,造成无数特洛伊人在亲人面前惨死,无数希腊人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使其亲人与其出征前的告别成了永别,源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希腊做客时,拐走了希腊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并带走大批财宝。而帕里斯拐走海伦的背后,是不死神之一,爱神阿佛洛狄忒给予帕里斯的回报。对于帕里斯的可耻行为,不死神们不是给予他惩罚,甚至没给他任何压力,而是让众多无辜的人,成为牺牲品。

  爱神阿佛洛狄忒何以要帮帕里斯做这等可耻之事?只是因为帕里斯认可她是3位女神中最漂亮的那位。至于另外2位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也并不比爱神阿佛洛狄忒高尚。因帕里斯不认可自己是最漂亮的女神而恨帕里斯可以理解,可她们不去惩罚帕里斯,却把怒火烧向其他无辜的特洛伊人,同时也让自己所庇护的民族死伤无数。此等行径,令人瞠目结舌。

  如果说女神毕竟也是女的,心眼小一些可以理解,那男神又如何呢?

  众神之王宙斯,将他的父亲,克洛诺斯,打入永不见阳光不得超生的地狱,仅以此观之,可知其天性凉薄。

  在宙斯眼里,特洛伊人和希腊人甚至不如蝼蚁,他嗜好坐在高山之颠,观看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互相惨杀,一时让希腊人屠杀特洛伊人,一时又帮助特洛伊人残杀希腊人。可怜的特洛伊人和希腊人,都以为众神之王在帮助自己,总在祈祷众神之王帮助自己。

  赫克托耳是英雄吗?阿喀琉斯是英雄吗?我想不是。就如他们自己常说的那句话一样:神给予的光荣,他们不过不死神们的提线木偶,之所以能纵横无敌,只是神出于屠**的需要。若不是神的救护,赫克托耳在第一次和埃阿斯的决斗中,就会被埃阿斯轻松杀掉。

  不死神们能够肆无忌惮,是因为力量凌驾于人类之上,且不受制约和约束。人类期待不死神的庇护,只是妄想,不死神可能给你一点甜头,可随时会让你万劫不复。

  古人云:求人不如求己。而求神,更是远不如求己。

  《史记》和《荷马史诗》都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鸿篇巨制,它们的创作时间相差几千年,创作地点横跨了两个版块,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但正是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更从某种角度体现了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一、 从体裁、文学语言、写作手法和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

  《史记》代表者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在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时期出现的,因此,它既有前期感情激切、气势宏大的特点,又有后期敦厚典雅、深广宏富的特点。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对历史进行了反思,同时,又做出了沟通天地人的惊人创新。《史记》中的十二本纪是按照帝王时代顺序记述各个朝代兴衰的终始。项羽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就统一霸业,但是他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因此,司马迁将项羽放在了本纪中进行叙述,并且是着墨最多的一个英雄人物。这其中,有司马迁对项羽这类悲剧式人物的同情和对自身的感叹,但也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人对英雄、对雄性美的推崇。事实上,正如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对比一样,中国人一向是有一些排斥阴柔美的。这与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不无关系。而且,这种审美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的一部史诗,它与《史记》的相似之处是都有写“史”的成分。但是在《伊利亚特》中,除了英雄人物以外,还出现了一批威力强大、等级分明的神。而《史记》则是按照史书的规范去进行事件的叙述。在这一点上,除了生产力和民族性格的原因之外,还体现了中西方在对待神话传说上的态度。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是一个相当完整、复杂的体系,并且这些神话传说流传至今,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思维应该相当的发达,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神话传说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这就造成流传后世的神话大多只是一些片段,有完成情节故事的不多。在正统的史学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形象被抹杀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正如司马迁所说:“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

  在语言和写作手法上,比较性更加明显。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史记》在文学语言上的价值。但是,由于古希腊文字的特点,在《伊利亚特》中出现了程式化用语,即饰词。诗人会有意识的忽略饰词的原意和使用的语境,只把它们当作单纯填充格律的成分。另外,荷马在写作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比如“铁”被用来比喻英勇的武士,“青铜“被用来比喻与兵器或战斗有关的事物……

  在《伊利亚特》中出现的众多英雄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阿喀琉斯莫属。这位希腊联军的第一勇士勇猛、直率、敢爱敢恨,甚至简单得有些可爱。据说他出生后,母亲为了使他能刀枪不入,便把他浸入冥河水里,但他被母亲捏住的脚踵未能浸到冥河水,成了他的致命弱点。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尔后继续建立了许多功绩。后来他被帕里斯射中脚踵而死,死后住在冥间,统治亡灵。

  作为希腊联军的主将,阿喀琉斯对于特洛亚人来说简直就是恶魔。他身着便装站在阵前大吼三声,竟可以在敌阵中造成大乱。而当他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穿着他的铠甲出现在战场上时,特洛亚人如临大敌,龟缩在工事中不敢迎战。当阿喀琉斯重返战场时,他穿上了火神赫淮斯托斯为他打造的铠甲,手持桦木杆长枪出现在希腊军队阵前……

  两军相接,在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有一位让敌军胆寒的勇士。他身着有华丽雕花的铠甲,手持银柄剑,正在敌阵中奋力砍杀。他的双目圆睁,仿佛要喷射出愤怒的火焰。头上的黄金头盔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手中的利剑在鲜血的浸润下泛出青铜的寒光,犹如一台专门为战争而制造的机器,杀气腾腾……

  虽然阿喀琉斯在战场上英勇无比,甚至残酷得*乎冷血:他将赫克托耳杀死后,残忍的将他的脚筋抽出,绑在了战车上……但是,当赫克托耳的老父亲满面泪容的在他面前哭诉丧子之痛时,他又动了恻隐之心,将赫克托耳的尸体还给了老人。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了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现侧出的笔法。项羽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中动了恻隐之心。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以一敌百。可当他看见负伤的士兵时,又会伤心的落泪。他的百姓的暴戾,他对刘邦的妇人之仁,最终导致他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两个人物都具有复杂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和无法弥补的缺陷。他们想要完**生的理想,想要与命运抗争。但是,这些理想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史记》和《荷马史诗》都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鸿篇巨制,它们的创作时间相差几千年,创作地点横跨了两个版块,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但正是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更从某种角度体现了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史记》代表者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在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时期出现的,因此,它既有前期感情激切、气势宏大的特点,又有后期敦厚典雅、深广宏富的特点。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对历史进行了反思,同时,又做出了沟通天地人的惊人创新。《史记》中的十二本纪是按照帝王时代顺序记述各个朝代兴衰的终始。项羽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就统一霸业,但是他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因此,司马迁将项羽放在了本纪中进行叙述,并且是着墨最多的一个英雄人物。这其中,有司马迁对项羽这类悲剧式人物的同情和对自身的感叹,但也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人对英雄、对雄性美的推崇。事实上,正如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对比一样,中国人一向是有一些排斥阴柔美的。这与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不无关系。而且,这种审美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的一部史诗,它与《史记》的相似之处是都有写“史”的成分。但是在《伊利亚特》中,除了英雄人物以外,还出现了一批威力强大、等级分明的神。而《史记》则是按照史书的规范去进行事件的叙述。在这一点上,除了生产力和民族性格的原因之外,还体现了中西方在对待神话传说上的态度。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是一个相当完整、复杂的体系,并且这些神话传说流传至今,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思维应该相当的发达,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神话传说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这就造成流传后世的神话大多只是一些片段,有完成情节故事的不多。在正统的史学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形象被抹杀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正如司马迁所说:“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

  在语言和写作手法上,比较性更加明显。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史记》在文学语言上的价值。但是,由于古希腊文字的特点,在《伊利亚特》中出现了程式化用语,即饰词。诗人会有意识的忽略饰词的原意和使用的语境,只把它们当作单纯填充格律的成分。另外,荷马在写作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比如“铁”被用来比喻英勇的武士,“青铜“被用来比喻与兵器或战斗有关的事物……

  在《伊利亚特》中出现的众多英雄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阿喀琉斯莫属。这位希腊联军的第一勇士勇猛、直率、敢爱敢恨,甚至简单得有些可爱。据说他出生后,母亲为了使他能刀枪不入,便把他浸入冥河水里,但他被母亲捏住的脚踵未能浸到冥河水,成了他的致命弱点。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尔后继续建立了许多功绩。后来他被帕里斯射中脚踵而死,死后住在冥间,统治亡灵。

  作为希腊联军的主将,阿喀琉斯对于特洛亚人来说简直就是恶魔。他身着便装站在阵前大吼三声,竟可以在敌阵中造成大乱。而当他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穿着他的铠甲出现在战场上时,特洛亚人如临大敌,龟缩在工事中不敢迎战。当阿喀琉斯重返战场时,他穿上了火神赫淮斯托斯为他打造的铠甲,手持桦木杆长枪出现在希腊军队阵前……

  两军相接,在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有一位让敌军胆寒的勇士。他身着有华丽雕花的铠甲,手持银柄剑,正在敌阵中奋力砍杀。他的双目圆睁,仿佛要喷射出愤怒的火焰。头上的黄金头盔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手中的利剑在鲜血的浸润下泛出青铜的寒光,犹如一台专门为战争而制造的机器,杀气腾腾……

  虽然阿喀琉斯在战场上英勇无比,甚至残酷得*乎冷血:他将赫克托耳杀死后,残忍的将他的脚筋抽出,绑在了战车上……但是,当赫克托耳的老父亲满面泪容的在他面前哭诉丧子之痛时,他又动了恻隐之心,将赫克托耳的尸体还给了老人。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了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现侧出的笔法。项羽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中动了恻隐之心。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以一敌百。可当他看见负伤的士兵时,又会伤心的落泪。他的百姓的暴戾,他对刘邦的妇人之仁,最终导致他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两个人物都具有复杂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和无法弥补的缺陷。他们想要完**生的理想,想要与命运抗争。但是,这些理想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文学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总共24卷,15693行。这部作品开始的时候只是口头文学的方式在民间传播,后来由荷马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用其出众的艺术才能编写成了具有统一思想和完整艺术布局的史诗。荷马生活于公元前9世纪和8世纪之间,是一位民间歌手,也就是所谓的“行吟诗人”。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主要表现方式,内容是对特定的战争环境下的描写。由于古希腊人的观点,世间的一切都是按照神的旨意,或者是在神的参与下发生的,战争也不例外。因此在史诗中,每一个情节都往往分成神和人两条线索,将神话和现实的因素相结合,用客观的叙事方式在描写。战争的起因源自于特洛亚的王子在希腊做客的时期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并带走了大批的珠宝和财物。战争的烽火由此点燃。希腊的部落为了夺回海伦,各部落联合起来有阿迦门农为统帅带兵攻打特洛亚。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最后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设定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亚。

  在这场战争的描述中,作者用旁观者的身份亲眼目睹般的述说了战争中的两位英雄-郝克托尔和阿基琉斯在这场战争中的语言和行为。同时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描写和夸张手法突出了两位英雄的精神面貌。作者虽然偏向于希腊,但是对两位英雄都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赞美了两位英雄为部落而战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古希腊时代,战争不仅是英雄们为部落而战,大显身手建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因为战争的残酷,由此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和忧虑。甚至变成了各部落贵族间以争夺财富和奴隶的掠夺行为。郝克托尔性格内向,稳重,且遇事比较冷静,富有人情味。当他在战场上面对阿基琉斯的时候,他曾经于阿基琉斯相约:无论成败,对方都应该将战败者的尸体交给死者的家属,决不残忍的侮辱,给家属一个安慰。但是相比之下阿基琉斯则显得过于自尊,任性而固执。面对郝可托尔的约定,他凶狠的说道:狮子和人之间是没有条约而言的;狼和绵羊永远不可能有信誓。通过这些语言明确的宣告:战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结局,即使战斗结束,也必将不会是郝可托尔所期待的那样有善果。当郝可托尔被阿基琉斯一枪穿过咽喉死亡后,残忍的阿基琉斯竟然剔穿了他的脚筋,用皮带将他系上战车,然后扬鞭驱策战马在郝克托尔的家人面前奔驰,任由郝可托尔的尸体在地上拖曳,翻滚。面对众人的哭泣阿基琉斯在胜利中洋洋得意。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中国的一句成语:得饶人处且饶人。现实生活中,竞争日趋激烈。成者为王败者寇。如果我们都以阿基琉斯这种仇恨的态度去面对曾经战胜过我们又被我们击夸的人,泯灭了人性中的善良,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宽容可言呢?给别人一次机会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敌人,有的只是对手。而我们,需要对手。在竞争的状态下,与对手较量,用智慧和能力来征服对方,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