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2-10-03 00:00:00 读书笔记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1

  陶行知先生是*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终身学*。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学会学*和终身学*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2

  *期在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对于其中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感悟颇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先生强**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3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4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这样的学*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5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1

  陶行知先生是*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终身学*。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学会学*和终身学*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2

  *期在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对于其中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感悟颇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先生强**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3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4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这样的学*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5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3篇

  工作之余,反复翻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与当今我们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实践课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理念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禁锢于书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而生活无时不在改变,那么生活中就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的观察,并发现问题,同时及时的做出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经验,丰富情感体验,拉*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那学生就如同一个机器般被灌输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独立思考更是无从谈起。

  联系我们的.教学,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在关键地方给予学生提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告诉学生。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印象,相信在以后碰到同类型问题的时候,一定也能迎刃而解,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对照一下自己,当然与陶先生所言还有相当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向前辈们学*,多积累知识,多和学生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陶行知的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最*,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探索真理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和正面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学*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假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本书,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静。简要谈谈读后感。

  一、和学生共同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

  记住这点,我*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开学以来我发现我班的学生有个毛病都不喜欢做眼操,只要眼操音乐一响,很多学生为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场上呆一会,音乐一完再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总是对孩子说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学生明白了又能怎样,还是不喜欢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并不大。前几天让班长记下谁不做眼操,就让他中午到我办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惩罚学生,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试试。嘿!

  还真管用,除了2个学生不听话,受到惩罚,其他学生还不错,大多数能坐在教室里认真的做,心里为自己的高招偷着乐。

  这节不是我的课,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诉科任老师等一会上教室。因为我想上楼试探一下学生做眼操的情况,还没走到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乱哄哄的,只有几个孩子在做。这时我气得火冒三丈,让学生坐好了听音乐,等音乐一完,让班长喊着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让班长再喊一遍,就这样连续做了4遍,刚要做第五遍,“啊!还要做呀,累死了!”一个个很抱怨的样子,我很严厉的说:“怎么,闲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这么多遍,你们明白老师的用意吗?”一个孩子说:“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今后不至于戴眼镜。”“同学们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后为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吗?”“老师,谷沛成没了”一个孩子的话把我的视线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节课过去了,我竟然没发现少了一个人,心里为自己的粗心感到惭愧。

  “是不是到语文老师办公室了”课代表说:“没有呀,我刚从办公室上来。”“那到哪去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使我快步跑到办公室,问了语文老师,她说:“孩子作业没完成,应该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离学校很远,他还能不去上课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课,还没有看到他,下一节课是英语,一打铃,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这个孩子坐在那里,说实话,当时又是气又是高兴。我一脸的严肃对他喊:“谷沛成,你给我出来。”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很胆怯的低着头出来。“你到哪去了,吓死我了。为什么不上课,快说呀!”任凭我怎么问,他就是不说话。我气的大声喊:“你怎么回事,再不说话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来。”这时他小声的说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听,“你没搞错吧,不上课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说:“在水炉旁边”我气的要命:“你说你这孩子语文作业不完成,不快点补上,还有时间玩。先上课,下了课再说。”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责起来,可能我的声调太高吓着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来就放心了,如果真有个闪失,我如何向他家长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给他家长打了个电话,反映他孩子最*的学*情况以及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长经常通话)家长说可能最*忙忽视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师把孩子的学*成绩提上去。放下电话我轻松了很多,一会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妈妈的电话,她说:“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气,我问了他为什么不上课,他说因为蹲厕所时间长了,等出来已经上课了,他怕老师说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课才敢*室,你说这孩子就是不敢说话。”我听了他妈妈的解释,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真的感觉冤枉了孩子,如果当时的我能冷静下来和孩子说话,不对他大声吆喝,说不定孩子会告诉我事情的经过,真的是好后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过来,他还是那样胆怯的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师都知道了,都是老师不好,冤枉你了,你怎么不告诉老师真相呢?”“我怕你说我”“真是的,以后呀男子汉不要这么胆小,有什么话就对老师说,你不说出来老师怎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不对。”“恩”“好了,今后学*上要好好表现,不会的问题一定来问老师,老师会帮你的,知道吗?”“知道了!”高兴的一溜烟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希望他今后敢于大声“说话”。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菁华6篇)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学*。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读后感《《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体会》。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强**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 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 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 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 .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 .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这样的学*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数学知识。

  3 .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效果。

  4 .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今年学校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陶行知文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陶行知先生,此前我只零零星星地接触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系统不全面。拿到这本书,我便开始读起来,但自觉并不深入,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现让我深深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次早读,我照常来到班里上课,看到在座位上的两个学生桌子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放。我心中怒火中烧,就立即呵斥了他们,让他们抓紧进入今日学*状态。那个男生切了一声很不情愿的掏出了书,这让我心中很疑虑,便悄声问了另一个女生,她说他们两个刚打扫完卫生区回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上前摸了他们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小手早已冻得冰凉,刚回到教室还没缓过来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非常愧疚,在班里向他们承认了错误。回到办公室,手边恰有陶行知先生的文集,于是拿起来阅读,读到了他在1931年《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里的一段话:“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放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的踌躇。他失手打碎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到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这段话多么好呀,简直是对我无声的谴责,陶行知先生站在儿童的视角讲出了儿童的心声,也让我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作为一名老师,我总是着急的否认他们,而没有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爱学生,就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我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以后我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也将继续阅读、继续进行教育实践,在陶行知的引领下做坚定的自觉学*者,提高生命的自觉。

  拿到《陶行知文集》这本书的时候,有些犯难情绪。因为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于是就翻开了目录,立刻地,就被《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这个题目所吸引。

  “不可忽视小孩子的情感”,当此句跃入眼帘时,我陷入了沉思,思绪也不由千回百转,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脑海中回荡:每当下课后,孩子总爱围在身边,顶着那一张张无与伦比的灿烂笑脸,连太阳都为之失色。他爱说笑话给你听,希望换得你的.一笑;他爱为你捏肩捶背,换得一句轻声的“谢谢”,然后再欢呼雀跃般的回句“不用谢”;他爱兴奋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点滴的成果,希望听到你的一句赞美:“你真是了不起!”;他爱向你报告同学们之间发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赋予他神圣的职责;他爱将自己带来的水果与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爱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着家庭成员最*的动向,以期你对他有更深层的了解。他爱,在他犯了错被批评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泪,再伴上一句深切的忏悔:“老师,我知道错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谅,然后转身,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可是,每当在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里,我们总是埋首于作业堆中,或者在训斥那几个“惯犯”。所以,当他要说笑话时,一句“下次吧”,冻结了孩子的笑颜;当他给你水果时,你的拒绝接受让他心伤;当他......总之,他们的满腔热情总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实,孩子的心思很单纯,是希望与你多亲*,而我们不停歇的脚步,让他们抓不住,于是,距离就越拉越远,也许,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无法怀有当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脚步,降低身姿,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也许,学校将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日,我读了《陶行知文集》后,对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提出了两大要素即思想和情操的论述感受颇深。

  关于思想方面:他认为要改变那种用古人的方法去解决现在问题的办法,即使问题相同,但由于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就不能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也不能迷信外国,仿效外国,甚至于幻想。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探索精神,要学生提出问题,为设法解决问题选择最有效力的方法,并通过试验去进行印证。这种科学的研究态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要素是关于情操方面:他认为教师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教师来教书不是来抱个饭碗的,学生也不是交点学费来买个教师的。其实当今社会上,为了文凭而读书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仅为了生存而教书的人同样也不少。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应当发生一种优美高尚联密有生气的关系,去做他们的学问。这二大要素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那种求真的态度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师生之间应建立起*等、民主和良好合作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将陶行知这种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培养更多的具有求真创新科学态度的、能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学生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菁选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爱心滋润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二、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指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和最*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再说,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生学会学*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意要学会学。归根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字篓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散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最*,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探索真理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和正面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学*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这句话不正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学*的重要性吗?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现在正处于假期的状态,但是我们的学*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陶行知文集》,让我获益匪浅。越是走*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在教学中要“教学做合一”。什么是教学合一,所谓的教学合一:第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要说先生的教要和学生的学相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要和先生的学相联络。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师,教师不能一味地只顾自己的教,让学生去跟着自己的节奏步调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好的教师应该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引导学生教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根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另外教师除了要教学生学,自己也要不断的去学*,让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活力,不枯燥。就像孔子说的: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认为,也只有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才能够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做合一则解决了当时中国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问题,以及将教、学、做三者分离的教育状况,而是将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目标。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俗话说的好:“学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深造,积累更多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学*教育的真正内涵、学*这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真谛。

  说来非常的惭愧,从教六年多了,对于陶行知先生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仅仅停留在四颗糖的故事,对于他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也仅仅是知道而已.所以,在读这本书时,两个感受特别强烈,一是震撼,震撼于陶先生的实干家风范,二是后悔,后悔这么晚才走*这位人民教育家.这本书是《中国人格读库》中的一本,面向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内容略简单却也能让读者对陶先生的生*有大致了解.我用了两天的空闲时间读完,实在是意犹未尽,便立即购买了《陶行知文集》,以求继续和大师对话.

  陶先生是一位行动的巨人.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却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世界名校的求学之旅.因为他教育救国的理想从来都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他的每一个目标都作了详尽的计划,并一步步落实.求学之路多次走到山穷水尽的境地,他都坚持走下来了.但学成之后,在积贫积弱且政治环境复杂的祖国的教育实践才是真正的困难重重.务实和变通是他完成一件件不可能完成的挑战的法宝,凭借这两件宝做到”脚迹所到的地方,就是*民教育到的地方.”当陶先生的”大本营”中华教育改进社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时,他毅然坚持,在山穷水尽处另找生路.晓庄师范是陶先生为中国教育找到的一条生路,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造就一批师范人才,将教育的火种撒向全国去.陶先生说:”第一流的教育家应该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之人,’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之人!前者就是’创造精神’,后者就是’开辟精神’.陶先生是一位特别的大师,毕业于世界名校,却没有享受这学历背景带给他的安逸和荣耀.奔走在教育一线,陶先生的实干精神着实让人钦佩!而他的教育思想到现在都熠熠生辉!

  在晓庄师范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陶先生说:”我们相信没有专能教的老师,只有经验稍深或学*稍好的指导.所以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以做我们的指导员,因为我们很不及他们之处.”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请来农民来传授种植经验,请工匠来传授做工的技术.”会朋友去”的活动让我很感兴趣,不论师生都要到附*的村庄里去了解和帮助村民的困难,而且每个人要找一两位农民做最亲密的朋友.陶先生的教师观还有更有意思的体现:五岁的儿子成功教祖母识字、儿童旅行团等一系列小孩子的表现,让他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巨大潜能.”小先生”在普及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271教育在教学中也发展了一大批小师傅呢!不管是日常学*还是备考,学生组成一个个学*共同体,学生教学生,教的不亦乐乎,学的也不亦乐乎!

  晓庄师范的日常学*与生活,是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真实体现.这一部分我读时格外内心澎湃,因为这几乎也是我们271学生的日常.晓庄师范每天的生活学*从”寅会”开始,寅会由师生轮流主持,安排布置当天的学*和工作.在周末还有”周会”,总结一周的工作生活,安排下一周的事务,讨论”人生问题”.在我们271的学校,有值日班长负责这项事宜,每晚都由当天的值日班长负责总结,写班级日志.每周都有值周班长总结和晋级评价,班里的大事小情,都是班级自主管理团队带领班级同学讨论并解决.晓庄师范重视阅读,重视劳动,晓庄师范的校舍是师生自己建的,招收女学生时的一项测试就是看她肯不肯倒马桶.阅读和体育都是我们271学校的第一课程.我们271的.学生会轮流到餐厅帮厨,假期里有今周我当家实践课程.教学楼里的厕所都是学生亲自打扫的晚上晓庄师范的学生会进行*民夜校的活动或是做笔记和写日记等等.我们271的学生会自主清底子,自主预*,自主写成长日记,先对当天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再做出下一天的计划.

  陶先生说:”我们应该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先生教学生学,但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来,而且先生也不是什么都懂,先生要一面教一面学.”在一百多年前,陶先生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法定教法,他是真正的学*设计大师.这一点还体现在他的教材观.

  真正的教育家始终都重视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编写《儿童科学丛书》时,陶先生提出了玩科学把戏的口号.以期教育能够回归求知欲本身,让孩子在玩乐中学*、思考、获得思考,养成科学的头脑和双手.”强调科学知识是世界的知识,但获得知识的途径一定要符合中国的情况,实验的对象、材料,应该是身边容易寻找的材料,使用的插图要描绘国人易于理解的事物.这和我们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追求是一致的

  陶先生总是站在为未来考虑的立场和高度来看待教育.遇事总能从大处着眼,从民众利益出发.他是真正的人民教育家,他让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年轻一代的我们相信教育是大有可为之事.人生为一大事来----追逐陶先生的脚步,做务实的教育!

  这个暑假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里面的内容让我深有感触,很多观点和我们的教学紧密相连,而且讲的非常的确切和适用,虽然时过境迁,但这本书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收获很大。

  比如这篇《教学合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想到自己的教学课堂,深感惭愧。“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会挣扎着不肯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去吃米”,教师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的越充分,学生参与学*的自觉性就越大,学*效果就越好。

  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学生学*上“苦恼太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是因为不喜欢这一门学科,不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尽管我不完全苟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但老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不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不及时对自己教学做调整和改进的话,他肯定是“教不好的老师”,新课程要求我们“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如陶先生所言认真去思考如何“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终身学*。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课堂更加精彩、有趣。做一个学*型的老师,多学*先进的教学理论,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学生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学生“终身学*”,我们更要在“终身学*”方面身体力行。言而总之,教学合一就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相长。只有做到教学合一,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教实学。

  比如《活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可以去锻炼,本领是锻炼出来的。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认为“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天进步,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停滞,不使进步,把它束缚起来。”而“活的教育”的要求则是:(1)“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2)“要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3)“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

  陶先生说:“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焕发师生的活力,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首先要焕发师生的学*活力。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时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其次,“师生”和谐,充分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师生”和谐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而情感因素正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因此,活的教育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再次,自主、合作、探究结合。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人的创造潜能,仅仅是每个人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活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思想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学*、创新学*,让课堂学*成为孩子们自主展现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的*台。

  陶先生说:“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那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积极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教材本身容纳着无穷无尽的人类智慧,我们要复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形象具体化的东西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

  因此在备课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无声的变为有声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教材中能够反映“变化”的内容,用生动的画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学生实际,分层次备课。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以儿童的力量为转移。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就小些。因此备课中首先需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查他们学*上的差异,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后备课,并且要按学生能力差异分层次备课。分层备课不仅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了每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分层备课,要研究不同认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儿童的“个性差异”,按他们的需要备课,这是“活的教育”对我们备课的更高要求。细细体会和理解陶先生关于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论述,我们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育。

  读了《陶行知文集》,我们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留给后人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在我国教育和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愈来愈显示着它永恒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学*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位*民教育家,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就是我们学*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与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与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首先,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具备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学生爱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与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与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就是偏爱,偏爱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她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她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就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与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就是教育,就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瞧就是动态的,随环境与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做”即实际生活。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后,学校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再就是单一的传授,多了观察发现法、实验探究法、游戏操作法,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创新教育就是教育观念,又就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就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她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