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读书笔记 30句菁华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2-10-21 00:00:00 读书笔记

1、真心实意地把王阳明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2、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3、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

4、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无论多么宏大深渊的宗教,在人性面前都要俯首称臣。王阳明在佛教领域多年的浸染和探究,终于在最被人忽视的人性上看穿了佛教的弊端。正如他创建心学后所说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难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6、生活自有它自己的准则,凡是你能预料的事大都不会发生;凡是你没有预料到的,毫无意外地肯定会发生

7、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当你的心灵产生力量后,外界的环境看上去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险恶了

8、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9、修养和学问本就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不可分割

10、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去外面建功立业的学说,而佛道是龟缩避世的学说

11、那些精明的人往往都是用心的人,用心的人就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秘密

12、王阳明心学说的是,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拿从前的经验对待新出现的事物是胶柱鼓瑟。尤其是当你面对新对手时,经验就是道教的丹药,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置你于死地

13、按王阳明的心学,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14、王阳明心学虽然和朱熹理学一样,把道德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但王阳明心学有一条很重要:提升个人道德固然重要,不过用严厉的手段扫荡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更重要

15、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16、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17、仁者所以无惧,是因为做事全凭良知。

18、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人不必靠典籍,也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来证明,良知刹那间一发作,那就是正确答案。但千万不能有第二次发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复思考,记住你面对事情时脑海中的第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最佳方案,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就应该致良知,相信自己良知的力量,按良知的指引做出决定,这样才不会疑虑和悔恨

19、天理是什么,其实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对一个道理达成的共识。

20、他在精神上的艳遇让他早年的内心世界放荡不羁

21、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圣人也不过是既有智慧又有无懈可击道德的凡人,而你一出生就具备这两种素质,所以你就是个潜在的圣人。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圣人了。自然而然致良知的,是圣人;勉强自己而致良知的,是贤人;不肯去致良知的说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虽然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但他的良知却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圣贤就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圣愚的良知是一样的,只要肯“致”,那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

22、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心中的贼有很多,不过不出七情六欲(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

23、什么是私欲,过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或者说,良知认为错的欲望就是私欲

24、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人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有人说是功名利禄,有人说是安居乐业,也有人说是用无限的知识充实自己。不论是哪种追求,都需要用心。专心做事才有可能实现追求

25、世上有无数人,听到对自己的赞誉,马上手舞足蹈。听到对自己的毁谤时,马上就气冲斗牛。这种闻誉则喜,闻毁而怒或是戚戚然的人,是不是像个被人控制的木偶?而外在的评价就是它的主人。主人要他笑,他就笑;要他怒,他就怒。可能要跳也可,要他爬也可;要他死,甚至都可能实现。一个被外物所控制的人,他的自我在哪里呢?

26、王阳明相信人生是多变的,没有人可以预料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顺其自然就好。

27、对天下万事万物不要总是动心,不要总是让心内有太多的事。我们追逐权势名利尊位,实际上对很多人而言,这都是心外的事,可他们非要把这些都拉到自己心中来

28、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

29、如果你的良知光明,没有乌云和尘埃的遮蔽,它在刹那间给你指引的声音犹如滚滚天雷。可当我们被物欲遮蔽后,它的声音虽然微弱,却仍然能被我们听到。那么,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虽然听到了,却不遵循它的指引,这就是不能致良知了

30、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王阳明》读书笔记 30句菁华扩展阅读


《王阳明》读书笔记 30句菁华(扩展1)

——《王阳明》读书笔记3篇

《王阳明》读书笔记1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王阳明

  王阳明所言“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指出圣人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为我所用。

  偶像崇拜自古有之,偶像的含义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就*传统的儒学思想而言,更多的是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既可以是塑造成形的佛像,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就其本质而言,偶像具有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可能导致崇拜者自主意识的迷失。

  我们崇拜偶像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从而完善自我。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来自外界的考验越严苛,我们进步的空间就越大。只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才能在千般折磨、万般痛苦之后“立地成佛”。被视为偶像之人,他们以自身的成就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并非要压倒众人而独占鳌头,更希望的是后继之人大胆超越,有所创新。若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模仿他人,将永远活在偶像的阴影中不得解脱。这样的人只剩躯壳,而埋没了一颗自由跳动的心。尤其是那些已逝的偶像,生前的丰功伟绩载于青史,更容易令人陷入其阴影之中而无法自拔。

  因此,对于心中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而不应迷信其僵硬的躯体。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偶像崇拜,才能铺*成功的人生之路,激发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

  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位令自己无比佩服、无比崇拜的偶像。在树立人生志向的时候,多以偶像为目标,为人处世以偶像的作风为参照。这就容易忽略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忘记了偶像所具备的不一定都适合自己,强行模仿只会适得其反。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件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他崇拜朱熹,认真钻研朱子学说的同时,还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格竹”,没有悟出万物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这次体验,让王阳明对朱子学说产生了疑惑,为他走上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打下了基础。

  王阳明讲“立志贵专一”,前提便是“于始生时删其繁枝”,“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因此,对于偶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欣赏、借鉴,以其作为我们学*的榜样,激发前进的斗志,实现智慧的解脱。绝不能过分地崇拜偶像,使自己的思想、行动以及丰富的创造力受到束缚,最终成为偶像的奴隶。

《王阳明》读书笔记2

  王阳明审谢志珊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史料里记载说:“谢志珊就擒,先生问曰:‘汝何得党类之众若此?’”就是被抓住之后,王阳明就问,说谢志珊你行啊,规模搞得挺大,自号征南王。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土匪听你的号令呢?谢志珊虽然被抓了,还是有一番豪气,说“亦不容易”,说自己也挺不容易。

  王阳明就问:怎么说?谢志珊说:“*生见世上好汉,断不轻易放过,多方钩致之,或纵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与之吐实,无不应矣。”这一番话说的是什么呢?说自己*常见到世上的英雄好汉,决不轻易放过,一定是多方结交、接纳。如果开始他们不听我的,我就慢慢用事业、用感情去感化他。

  比如那个蓝天凤,蓝天风自己势力也很大,谢志珊就孤身上门,说我们都是做土匪的,但不能只看眼前,要做大事业,你跟我混,我们做一个联盟。蓝天凤说,我凭什么跟你混啊?你小子行啊,胆子蛮大的,只身孤人就敢到我的地盘来?谢志珊笑笑,既然你不愿意联合,那就不联合好了,咱们交个朋友总可以。喝酒!然后喝完酒回去了,过了几天又来看蓝天凤,说我上次发现你喜欢烈酒,但是这个夏天啊,天气太热,烈酒对身体不好,我带了一些清酒来给你喝,你喝喝我这酒。一来二去,这感情就深了。

  后来蓝天凤彻底被谢志珊折服,就拜谢志珊为老大了。所以你看,这个谢志珊很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到最后那些人都成为他联盟中的成员。

  王阳明听了之后,退下来就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一生求朋友之益,岂异是哉?”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儒生啊,求志同道合,求追求理想,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你看,一个土匪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听了这个话,我们会觉得王阳明对谢志珊很是青睐有加,很看重。那么,他会怎么对待谢志珊呢?没想到的是,夸奖完谢志珊之后,王阳明拔出令牌往地下一扔,命人把谢志珊推出去斩了。

  有学生不理解,先生不是说谢志珊这个人挺好的吗?为什么不能感化他,却要杀了他?

  这件事恰恰体现了王阳明的大智慧。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行动能力超强,只要有理由,他绝不犹豫。为什么要杀谢志珊?前面杀的詹师富是非常凶悍的土匪,**越货,无恶不作,这种人一定要杀,因为他良知彻底泯灭。谢志珊这种人为什么也要杀呢?因为他有智慧、有追求,这样的土匪更不能留。对于整个社稷、*来讲,最大的危险不是詹师富这种土匪,而恰恰是谢志珊这种有智慧、有头脑的土匪。这种土匪一旦做大,对整个*的威胁便是真正致命的成胁。

《王阳明》读书笔记3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书中作者郦波的解读也很接地气,很有新意,深入浅出,读来轻松,能把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用最普通的语言解释出来,也足见作者的功底。

  用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文笔讲述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王阳明毕生最爱是讲学,他最伟大的其实不是他的军功、他的功业,而是他的布道,是对人心、对人性的那种推举与张扬。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本身也算得上传奇。其实他的经历就已经够励志的了。克服各种困难,不顾个人得失,最终成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物。再加上他在困境中悟出的心学。能很好地为人在困顿中指明方向,尤其是事上练,更能很好地指引人的行为。

  阳明和他的心学可以让人发现内心的光明,找到内心的光明,然后破开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这样,人生就进入了一个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人生境界从此就会越来越高。

  王阳明心学四句宗旨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方法论。

  "心"学是活着的学问,讲"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结合实际;讲所谓"致良知",就是讲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王阳明正是以自己一生事业和追求,实践了自己的"心"学历程,历练出"心"学的学问,更是作为一位先贤引领着后人不断探索下去。

  五百年只出一个完人王阳明,不被世俗束缚,在磨难中参悟,他的心学通过心外无物,心即理,塑造人生的气象。通过知行合一,塑造人生的智慧。通过致良知,构建人生的境界。

  作者娓娓道来,语带幽默,层次分明,这是很好的一本有关王阳明心学的入门!

  全书用故事的方式分享心学智慧,涵养人的精神。用通俗的故事和晓畅的文字,在不大的篇幅内,快速了解王阳明,了解心学。王阳明是阳明心学的创立者,也是较好的实践者。

  本书以王阳明苦难辉煌的一生,展现心学的强大力量,揭示心学的精华,发人深省,可以指导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向善、向光明,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努力奋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王阳明,他的伟大的灵魂和人生智慧,将永远诗意地栖居在我们这片神州大地上。

  我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立在这天地之间,不能辜负自己的人生,不能辜负这段人生的岁月。虽然岁月匆匆忙忙转瞬即逝,但是人生当有人生的意义,生命当有生命的价值。


《王阳明》读书笔记 30句菁华(扩展2)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30句菁华

1、人因性格、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看待事物时的态度就会迥然不同

2、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两个字,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肯下苦功,肯用心,几乎就没有做不到的。

3、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4、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

5、无论多么宏大深渊的宗教,在人性面前都要俯首称臣。王阳明在佛教领域多年的浸染和探究,终于在最被人忽视的人性上看穿了佛教的弊端。正如他创建心学后所说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难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6、什么是洒脱?王阳明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

7、生活自有它自己的准则,凡是你能预料的事大都不会发生;凡是你没有预料到的,毫无意外地肯定会发生

8、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当你的心灵产生力量后,外界的环境看上去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险恶了

9、宇宙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世事也在变幻,但那些良知未被遮蔽的心对于孝顺的要求却是亘古不变的。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10、朱熹是通过经书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陆九渊是通过*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二人虽然在得到天理的方式上不同,可都认为“知行”是有先后次序的。而我却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

11、一个人只要把内心的善完全唤醒,就能体会到圣贤的滋味。很少有人愿意体会圣贤的滋味,因为他们已在世俗世界浸染了太久

12、修养和学问本就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不可分割

13、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去外面建功立业的学说,而佛道是龟缩避世的学说

14、人面对事情时如果有侥幸心理,必定失败。即使真有人能躲过,但大多数人一定躲不过

15、王阳明心学虽然和朱熹理学一样,把道德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但王阳明心学有一条很重要:提升个人道德固然重要,不过用严厉的手段扫荡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更重要

16、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17、人类最悲痛的事就是遗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遗忘,漫长的时间则是罪魁祸首

18、我们现在可以追溯王阳明如神的用兵事迹,他对付江西土匪和朱宸濠未败一战,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资料搜集后,一旦定下战略就绝不更改。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力量

19、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人不必靠典籍,也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来证明,良知刹那间一发作,那就是正确答案。但千万不能有第二次发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复思考,记住你面对事情时脑海中的第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最佳方案,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就应该致良知,相信自己良知的力量,按良知的指引做出决定,这样才不会疑虑和悔恨

20、王阳明一生*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这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

21、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广西,王阳明的战场不在外而在心上。他最擅长的实用心理战既简单也不简单。说他的心理战简单,不过是用真情实意感动对手,或是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招数让对手晕头转向,然后发出致命一击。说他的心理战不简单,是因为他的心理战表面上看没有规律可循。什么时候该用招抚,什么时候该采取军事行动,看似随心所欲,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分析过程

22、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时刻想着致良知就对了

23、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让你的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吠声吠影,更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甘心做“权威”的牺牲品

24、千万别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束缚,你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大丈夫不能被诺言、世间的规矩所控制。只要是良知认为“适宜”的事,大胆去做,勇敢地去打破常规

25、王阳明相信人生是多变的,没有人可以预料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顺其自然就好。

26、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

27、每个人都有良知,而每个人的良知都会被物欲、私欲遮蔽,想要获得完全的良知,只要把物欲和私欲祛除就是了

28、直觉就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大概是意识的.源反应,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只是能引起意识源反应的机会很稀少。也许人类在语言意识未建立前,依靠的就是这种意识的本能反应——直觉。

29、真心实意地把王阳明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30、王阳明一生*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这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


《王阳明》读书笔记 30句菁华(扩展3)

——王阳明经典名言 40句菁华

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王阳明

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王阳明

3、“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传*录》

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5、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

8、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9、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

10、“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传*录》

11、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1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13、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4、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15、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6、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17、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8、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对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19、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20、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21、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每个人都能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价值判断。

22、一串铃音,漾起了悠扬的旋律,淙淙的流水声夹杂在呜咽的洞箫里,有些低沉,有些沉寂,带着些微的伤感。是怀念吗?这片炎黄的`浩土之上,神话的遗迹已然湮没,女娲离去了自己的孩子,唯有五帝还挂念着留下自己的魂灵。在这片没有神的土地上,祈祷已是惘然。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争得宿命之外的幸福。

23、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24、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双合脚的鞋,从这一点发散开来,王守仁进一步得出“心外无物”的结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5、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2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27、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王阳明名言。

28、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传*录》

29、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 《双峰》

30、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王守仁

31、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王阳明

32、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 《传*录》

33、天理即人欲 ——王阳明

34、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35、常快活便是功夫。

36、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7、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38、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39、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4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王阳明》读书笔记 30句菁华(扩展4)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30句菁华

1、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乘胜追击,孔明用计派赵子龙乘曹洪败退智取南郡、赵子龙智取襄阳、关羽智取荆州,一气周瑜箭伤迸裂。后赵云取桂阳、张飞取零陵、关羽取长沙魏延杀主投降,招降黄忠。孔明认为魏延有反骨要杀之,刘备求情。刘备占据荆州。孙权派鲁肃来讨荆州。刘备、诸葛亮假意答应取得西川后归还,鲁肃回东吴受到周瑜责备。

2、张松与法正密谋,要刘备在涪关相会时杀了刘璋,夺取西川。法正与庞统劝刘备在酒*上下手,刘备不从。庞统让魏延舞剑,张任挺身对舞;又叫刘封舞剑,刘璋部下纷纷上场,场面大乱。刘备与刘璋呵斥众人。刘备私下怪庞统陷他于不义。

3、张飞取了巴郡,严颜相助,沿路关隘皆被劝降。刘备连夜带兵偷袭张任营寨。张任退守雒城。刘备攻打四天,兵力渐乏。张任趁刘备退兵时出城追杀,张飞与严颜大军来救。张任退回雒城。

4、孙权以吕蒙为大都督,同曹军合击关羽,关羽被射伤。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治伤之后,关羽水淹七军攻取樊城,不料吕蒙却乘虚白衣渡江夜袭荆州。

5、关羽率军往夺荆州,但士卒皆无战心,关羽大败退守麦城。孙权派诸葛瑾劝降,关羽不从,弃麦城往西川撤退,路遇伏兵,关羽被擒。孙权斩了关羽首级,派人送与曹操。曹操厚葬关羽于洛阳,追封荆王。

6、刘备称帝于成都。为报关羽被害之仇率兵七十万攻东吴。张飞因鞭打部将,被部将杀死,割首级献东吴。刘备葬过张飞,驻军白帝城督战。孙权派诸葛瑾劝说刘备,重结吴蜀联盟,共同对付曹丕,刘备不允。

7、蜀军从巫峡建*起直至彝陵界口,七百余里结连四十余寨,进攻东吴。黄忠中箭身亡。刘备攻猇亭。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拒刘备。陆逊坚守等待时机。刘备移寨于山谷树林中避暑。陆逊趁蜀军疲困之时,夜里借东南风放火,尽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刘备败走,被赵云救入白帝城。

8、失街亭后,诸葛亮迅速安排退兵之计。司马懿逼*诸葛亮所驻西城。城中仅二千五百名老弱残兵,诸葛亮料司马懿会认为自己*生谨慎,不会冒险,大开城门,让老军扮作老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则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弹琴。司马懿赶来,惧有伏兵急令撤退。撤到武功山小路时,又遇诸葛亮事先布置的兵士大喊大叫,魏军不敢久停,尽弃辎重而逃。

9、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兵屯渭水相拒。诸葛亮在上方谷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司马懿依样仿造中计,被蜀军劫去。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诱司马懿入上方谷,雷炸火烧曹军。突遇大雨,火灭雷哑,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

10、司马懿受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使者送去巾帼、妇人缟素之服及书信,激他出战。司马懿装出笑脸说:“孔明看我像妇人吧!”向使者打听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司马懿盘算:诸葛亮食少事烦,活的日子不会长久。越加坚守不出,静观事态发展。

11、姜维遵照诸葛亮遗嘱,以木雕为诸葛亮像坐于车中,从五丈原徐徐退兵。司马懿追兵至,姜维推出诸葛亮木像,司马懿吓得急令后退,被蜀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司马懿退兵。蜀汉全国举哀,葬诸葛亮于定军山。

12、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身长七尺五寸,以贩麻鞋、织*为业,不失龙子龙孙的风采。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一身英气,因杀死富豪流浪江湖。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以卖酒杀猪为业。

13、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

1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5、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16、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

17、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仲达

18、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

19、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

20、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

2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

22、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袁绍)

23、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

24、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25、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

26、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评赵云)

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对刘禅)

28、吾手中宝刀却不老!(黄忠

29、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严颜)

30、东汉末年,汉气以衰,汉肯定要灭国,不管是哪一个人只要他灭汉或挟天子都要被称之为奸雄,但是奸雄只是一个名号,而挟了天子却可以令诸侯其好处大过一个不好的名号,曹操看到了这一点为打下江山而做了基础。


《王阳明》读书笔记 30句菁华(扩展5)

——王阳明故居导游词例文

王阳明故居导游词例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阳明故居导游词例文,欢迎大家分享。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贵阳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中国古语说:“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贵阳”之名,同时,古代贵阳盛产美丽的竹子,故贵阳简称“筑”。它地处山地丘陵之间,故还有“山国之都”的雅誉,而且市内自然景观,文化古迹,民族风情星罗棋布,因此又有“公园省”的'“盆景市”之美称。

  贵阳是中国的又一春城,气候温和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宜人,春夏秋三季都是旅游的黄金季节。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热是七月下旬,常年*均气温是24摄氏度。最冷是一月上旬,常年*均气温达4.6摄氏度。全年*均气温是15.3摄氏度。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人们广为称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最佳数贵阳”。

  在这里,喀斯特地貌非常奇特,,地形多样。地上,奇峰翠谷,山环水绕;地下,溶洞群落,别有洞天。明山、秀水、幽林、奇洞、古寺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了雄奇秀丽、独具特色的高原自然景观。其中,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镇红枫湖),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花湖、修文阳明风景名胜区、息烽风景名胜区)。

  在贵阳众多的.文物古迹中,有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息烽集中营;有全国唯一的一幢木结构三层三檐不等边的九角攒尖顶阁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文昌阁;有作为目前贵阳市标志、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甲秀楼;有贵州佛教第一大丛林、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弘福寺,有为纪念明朝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守仁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阳明祠等。

  贵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这块土地上38个民族璀璨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俗,有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饱含深情的歌舞、寻找意中人的“四月八”、“三月三”、“六月六”、“跳场”等节会;有称为中国戏剧雏形和“活化石”的傩戏、地戏,追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记录着中原文化和贵州民族文化的交融。

  刺绣与挑花是贵阳民族传统工艺百花园中盛开的两朵奇葩。蜡染制品则蕴含着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它们与粗犷、古朴的傩面具等民族文化的精品一样,备受国内外友人的青睐。

  贵阳的风味小吃,着实令人垂涎。仅地方传统的风味小吃就达100多种。无论白天黑夜,贵阳街头巷尾的小吃摊点星罗棋布,一些饭店酒店将有特色的部分小吃列入筵*中,还有专门的小吃筵可供品尝。贵阳最有名的风味小吃有肠旺面、恋爱豆腐果、雷家豆腐圆子、糕粑稀饭、“丝娃娃”、荷叶糍粑、吴家汤圆、毕节汤圆等。


《王阳明》读书笔记 30句菁华(扩展6)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精选五篇)

  天赋异禀的王阳明,从出生之时便异于常人,母亲怀胎14个月他才降世,5岁方能开口说话,少时便励志“读书做圣人”,之后又独闯边塞。他虽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但他经历了波折的科考之路,起起伏伏的仕途使他人生坎坷,偶然的机缘使他身体力行的悟出了思想的光明之路。他说“心外无物”,其实超越了心和物;他说“知行合一”,已然超越了知和行。他看透了心物,将知行融通,为后人启蒙了思想。

  下面将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王阳明身上有哪些精神

  1、“狂者”的精神――对事物保持质疑和批判,进行深入的思考,大胆的做出推断,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王阳明经常以“狂者”自居,他一生的特色就是好高骛远,拥有狂士的表现。阳明所追求的,并非虚名,也不是纵情享乐。当他十二岁时,便对私塾的老师的话产生了质疑,他觉得“读书登第是第一等事”并不对,而应改为“读书学圣贤”。他有天禀之资,对经书、诗词、弓马、兵法、道术、无所不学,无所不精;将学问、事功与德业全集于一身,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事。

  冯梦龙撰写的《王阳明出身靖难路》中记录了这样一件轶事:王阳明早年丧母,又不被庶母厚待,竟然在十二岁的时候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早晨的街市上买了一只鹄鸟,藏在庶母的被子当中,庶母掀开被子时,鹄鸟立即飞出来,绕着屋子飞行,口里发出怪声。古代的人比较忌讳有野鸟飞进屋子,更何况鹄鸟是不祥之物。因此庶母非常惊怕,花了很大的功夫赶走鸟;阳明假装十分惊讶,劝母亲喊来懂巫术的人问一问,其实是他买通的巫婆。巫婆假装是阳明的生母附体,说庶母对她的儿子不好,将会降大祸给她;庶母信以为真,伏罪悔过,从那以后对阳明的关照十分注意。从这一个故事可以看出,不拘泥于常规思维,创造出新的方法解决方法,能给事物的发展带来积极的转变。这对做学术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研究生而言是一样受用的,以灵活的思维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事半功倍。

  2、在扬弃中不断上升

  “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用舵。”

  阳明曾经试过朱熹的实践论:“格物致知”,但是他发现这不够用。对朱熹来说,经书与人生,都包含着道德意义,都可以当作思想与行动的起点。阳明的经验却指出不同的方向。他重视“心”的启发。他认为,读书与人生,都应是由内向外的行动,“字”与“言”,若有其重要性,不只因为他们出自经书,而且因为人心的反证,给予它们意义。阳明说:“龙场居南夷万山中,书卷不可携。日座石穴,点记旧所读书而录之,意有所得,辄为之训释。期有七月,而五经之旨略遍。名之‘臆说’,盖不必尽合于先贤,聊寄其胸臆之见,而因之娱情养性焉耳。”

  “不必尽合于先贤”――阳明没有立刻批评朱熹。他在得悟后,首先是试度在他熟读成语的经书中,追寻他的新看法的外证。“五经臆说”是在这处境内写出的。他向经书求证,表现自己无意脱离正统儒家的范畴。可是他又肯定本身思想的独立,选出五经之中他所记得的字句,根据本身的切要而加以解释,并且强调自己的见解,不必尽合于先贤先儒。他甚至说,经书只是求道的用具,得到之后就可以放弃。有点像鱼忘筌,醪成弃糟粕的意思。并且,他还说,俗儒的错误,是在筌上求得鱼,认糟粕为醪。对学术研究而言,研究生应当以辩证的眼光对待前人的研究,根据本身的理解去求证合理的部分,加以自己的见解,提出新的假设,“不必尽合于先贤”,得到自己新看法的证明,佐证自己的新发现;在扬弃的过程中实现创新。

  二、王阳明的自然观与格物论辩

  阳明认为,他的哲学深意,不出乎“心”,这是他的思想的起点和终点。他说,心是人性之善的起源,也是生命的根本。他认为,心与自然一体,是众善之源,也是知觉与道德的根,并拥有使人成圣的能力,这不是说,心无不善,而是说,心有治不善的本事。阳明将心与太阳相比,就如太阳自然发光,只有受遮时才变暗。人心也一样,只有受私情所障时才失亮。阳明“心即理”的学说,既是解释人人皆可成圣的出发点,又是他的实践与修养的基础。因为心有自决的能力,心的所知,包括了经验与行动。为阳明而说,“知”指的,尤其是道德方面的知识,也是人生智慧。而“行”指的,是如何循知行事。所以真的“知”即是有关道德行为的知,而真的“行”即是道德行为本身,换句话说,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他的道德理想。

  阳明承认,立志成圣,是不易做的。唯有全心全意,追求成圣的人,才肯献出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也觉得,唯有这样做,才不愧有此一生。不然,若是某人只求格物与致知,他永远不会达到圣域。所以阳明反对朱熹的格物说。他认为朱熹将修身的步骤颠倒了,使初学者无处开始。阳明以“正”字的意思,解释“格”字,又以“事”字的意思,解释“物”字。朱熹的格物说,如同一条直线,令人穷究物理。阳明的格物说,却倡言“在事上正心”,即是要求人心自责,似是圆线型的活动。他的“事”字,实指生活上的磨炼。发展自我,在磨炼中成长。

  三、结论

  在王阳明看来,人心中之天理和良知的发用流变,生成并主宰了自然万物,也通过自然万物实现和体认“心”的存在、意识的作用,因而二者是相互促成而非单向决定的。从这一点而言,王阳明的心本论和“心生万物”的说法,一方面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心物合一的存在主义本体论,另一方面也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或唯我论而应该理解为某种现象学意义上意识与对象合一的认识论。王阳明“万物一体”的思想,以人心中之仁、天理和良知为根源,阐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一体性及其层次性和秩序性,反映了王阳明的宇宙观、社会理想及其修炼内心的修身方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阳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性。“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其中关于人与自然本为和谐一体的思想观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

  依灯火之光,照天下人行。

  手翻开王阳明一生,摇曳的灯火燃起星星之火。

  前生的王阳明提灯寻己。寻己之路漫漫,王阳明也换不止一条: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又因坚信朱熹之“格物”,七日格物,落下病根。

  此事后,灯摇摇晃晃,念摇摆不定。自刘瑾廷仗后,哀,贬谪龙场。却于龙场石洞,石棺悟道,心灯终*――王阳明心学自此问世。

  后生的王阳明散光凡尘。

  后经人推赏,提督南赣,仅以一年又三月*四省流民暴乱;经闻宁王朱宸濠叛乱,起义兵仅以四十三日力*宁王之乱;于梧州,二月*定思田之乱……

  立功之多,数之不尽;灯光之亮,凡尘皆明。

  起于文明书院,初揭心学之纱。后至江西庐陵,南赣等多处转播心学。在日常生活,就算身处沙场烽火之中,也不忘播撒。

  风轻拂过,灯火摇曳。

  质疑,厌烦甚至抵制之声层出不穷,妄想将这份灯火埋没,隐藏。王阳明怎么面对呢?以最宽宏之居款待――仁心。他以*淡地回应,理智地面对,*和的心境,让他们无话可言。

  自此,星星之火一燃成燎原烈火,在中华大地上永不止息。

  孟子曾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而王阳明,他早已是。王阳明,他燃尽一身灯火,甚言,他本便为灯火,照己,照人,照心。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灯火光耀,照明人间。

  淌过文字,越过时间,我看着你,你理智、清醒、一尘不染;你伟大、无畏、料事如神,我敬佩你,你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那年元旦,雨雪纷飞,身边亦无家人把酒问青天,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封正义的谏书,是一个太监的迫害。抚着书页,我看着那座草房屋舍,看着那个举着酒杯的身影,我问道,你后悔过吗?“没有。”看着身旁杂草丛生,感受到无数野人、逃犯偷偷投来的打量的目光,你如此说道,我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便是如此吧!

  若成圣是山峰之巅,那用以攀登的“圣道”早已支离破碎,在那个黑暗混乱的时代,人人为了利益而活,只有你――你睁开了双眼,找回了灵魂,王门心学就此问世。试问,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才能让你在如此荒凉之地调整过来,悟出圣道?人心头的最后一丝良知与希冀,它让你背离主流,敢于挑战世俗的成见,大胆挣脱!你的圣道,拯救了莘莘学子。正如*书所说:“圣人之道,重现于今!”

  王朝的和*,亦需要你去捍卫,南赣山贼很猖獗,你手中无钱无粮,走马上任,软硬兼施、虚实不定、声东击西,这些都是心学,因为心学,他们的弱点无处遁形,待你一一击破,去狼只、设连坐、征民兵、榨盐商,你无一不出色,庞大而又复杂的关系网连根被你拔出,大明帝国一片清明,就连最阴暗的角落也被照应。后来,宁王朱宸濠处心积虑叛乱,这一次*叛,甚至不是你的使命,可凭着良知,你两手空空地开始准备,最终在鄱阳湖大败宁王,明朝这片大地下,最后一口腐坏的棺材被你清理,笼罩大明的“恶臭”终于散去,天下文武双全者,惟阳明尔!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受他人排挤,人到暮年,你依然没有得到应得的,最终在征战途中仙逝,从南安至南昌,官椁所到之处,哭声震天,朝廷却落井下石――禁心学。真理昭昭,三年后,方献夫公然抗令,在京城共倡师学;六年后,南北国子监均是王门弟子……

  你好,王阳明,你去了,留下一片星空;你去了,却有无数人一代又一代,不断闪烁!

  当拿到王阳明一书时,心中有点激动。听到最多的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词句。他对于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进行了提炼和升华。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和立志之路让我们赞叹不已!甜酸苦辣可酿酒,坎坷磨难悟人生。

  共筑中国梦,传承中华魂。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王阳明的人生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传的中华魂。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所以,我们要学*和发扬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作为青年一代要先立志。少年王阳明立志要成为圣人。无论是春风得意顺风顺水还是历经磨难身处绝境,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圣人梦想。龙场躺棺悟道就是他为梦想努力的证明。日子虽然清苦,内心却很安定。圣人梦就像一盏灯,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正是这个梦想的支撑,他才度过了一个个劫难。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经受不住诱惑和磨难,使自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们首先要立志,而且要立利他之志、充满正能量之志。有了方向,我们才不会虚度光阴,走上歧途。其次,我们要改过。年少的王阳明放荡任性,通过认知自己,变得心静如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否定自己,才能突破自我,迅速提升和进步。王阳明主张内求,我们要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从而更好地激发我们真实和善良的一面。最后,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是心,行是理,知行之为一,正如心理之为一,是一个贯通的道理。王阳明带病出征就是知行合一。

  至善的最高境界――致良知。致良知,是一种体认良知、激活良知的过程,是把良知扩充、推广、发扬、光大的过程。良知是知,致是行。致良知便是知行合一。良知无处不在,良知无时不在,人人都具有良知。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是我们的榜样,就像伏波将军是他的榜样。致良知,觉悟真我!

  王阳明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专研理学、佛学、军事战术造福于人,传道授业解惑,解救苍生于危难之时,乃一代圣贤。

  阳明先生从小对于一件事物专研的程度就是达到极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为止,射箭能百步穿杨,沙盘模拟能排兵布阵胜敌于棋盘之上,研*理学能有龙场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学,上阵杀敌让匪寇闻风丧胆,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后,不断坚持、不断练*是背后的驱动,而核心则是“境随心动,可为圣贤”的观念。

  “去天理灭人欲”是朱子理学的精髓之处,讲的就是要严格恪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左右。而王阳明在学*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时,在竹林革竹节的过程中,深深地对这一理念产生了怀疑。而后在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审视周边的一切事物,然后去实践,发现真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在军事领域,定倭寇、灭宁王,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从小的骑马射箭、追杀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心随境动,则为凡夫;境随心动,可为圣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心随境动,烦恼杂生,只有让境随心动,坚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并且不断去实践,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尽量修得圆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