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3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2-02-23 17:15:48 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1

  1、真心实意地把王阳明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2、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3、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4、王阳明对任何一件事只要痴迷起来,就会倾注十二分的精力,这种使人震惊的热情让他在每个领域都可以成为专家级人物

  5、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

  6、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7、虔诚的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

  8、无论多么宏大深渊的宗教,在人性面前都要俯首称臣。王阳明在佛教领域多年的浸染和探究,终于在最被人忽视的人性上看穿了佛教的弊端。正如他创建心学后所说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难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9、什么是洒脱?王阳明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

  10、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1、生活自有它自己的准则,凡是你能预料的事大都不会发生;凡是你没有预料到的,毫无意外地肯定会发生

  12、要避免灾祸,就要守护内心的光明,尽管表面上可以屈服。采取这种态度,再大的灾难都是浮云。有时候,人必须隐藏他的光芒,以便在当时的困难处境之下仍能让他意志占上风,内心深处必须意志坚定,并且要一点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难中坚持

  13、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当你的心灵产生力量后,外界的环境看上去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险恶了

  14、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15、宇宙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世事也在变幻,但那些良知未被遮蔽的心对于孝顺的要求却是亘古不变的。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16、朱熹是通过经书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陆九渊是通过*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二人虽然在得到天理的方式上不同,可都认为“知行”是有先后次序的。而我却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

  17、一个人只要把内心的善完全唤醒,就能体会到圣贤的滋味。很少有人愿意体会圣贤的滋味,因为他们已在世俗世界浸染了太久

  18、修养和学问本就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不可分割

  19、用儒家语境来说,禅宗注重的是修养(尊德性),而几乎没有学问(道问学)。而他的心学是既有修养又有道问学的。禅宗没有进取,而他的心学就是一门要人进取的学说。这是王阳明心学和禅宗最灵魂的区别

  20、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去外面建功立业的学说,而佛道是龟缩避世的学说

  21、那些精明的人往往都是用心的人,用心的人就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秘密

  22、在心上用功存天理去人欲,锻造强大的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肯定是做事的人

  23、“触之不动”正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它是希望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

  24、“存天理去人欲”,去人欲的目的就是让人心存天理,有真理在心,就不会对任何荣辱动心。他以此希望人人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任何事和物来触之,都不会因之而动。

  25、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6、王阳明心学说的是,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拿从前的经验对待新出现的事物是胶柱鼓瑟。尤其是当你面对新对手时,经验就是道教的丹药,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置你于死地

  27、人面对事情时如果有侥幸心理,必定失败。即使真有人能躲过,但大多数人一定躲不过

  28、按王阳明的心学,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29、王阳明心学虽然和朱熹理学一样,把道德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但王阳明心学有一条很重要:提升个人道德固然重要,不过用严厉的手段扫荡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更重要

  30、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31、王阳明心学,说白了,就是让人用心的学问。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阳明所说,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这个道理,就必能成事。“用心”其实就是一种使命感,为了一个目的而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32、道理其实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33、年轻时涉世未深,内心浮躁,心不定就难成事。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34、人只要时刻格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35、政治无是非、无亲情,利害即是非

  36、人类最悲痛的事就是遗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遗忘,漫长的时间则是罪魁祸首

  37、人因性格、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看待事物时的态度就会迥然不同

  38、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39、对付恶人,千万别引发他的.恶性,你不能和恶人直来直去地对着干,要懂得斗争的技巧。恶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他们最怕的就是丧失利益。对付他们,只需要给他们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40、仁者所以无惧,是因为做事全凭良知。

  41、“致良知”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按王阳明的话说则是,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欢喜

  42、我们现在可以追溯王阳明如神的用兵事迹,他对付江西土匪和朱宸濠未败一战,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资料搜集后,一旦定下战略就绝不更改。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力量

  43、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人不必靠典籍,也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来证明,良知刹那间一发作,那就是正确答案。但千万不能有第二次发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复思考,记住你面对事情时脑海中的第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最佳方案,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就应该致良知,相信自己良知的力量,按良知的指引做出决定,这样才不会疑虑和悔恨

  44、所谓“狂”,就是在相信真理的前提下时刻坚持真理、践履真理,其他一概不管。或者说,和真理无关的事就不是我的菜,对于不是我的菜,我不需伪饰,只要本色表现就可以了

  45、天理是什么,其实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对一个道理达成的共识。

  4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7、王阳明一生*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这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

  48、要学会王阳明心学非常简单: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真切地为人处世,并持之以恒,圣贤的境界就在眼前

  49、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广西,王阳明的战场不在外而在心上。他最擅长的实用心理战既简单也不简单。说他的心理战简单,不过是用真情实意感动对手,或是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招数让对手晕头转向,然后发出致命一击。说他的心理战不简单,是因为他的心理战表面上看没有规律可循。什么时候该用招抚,什么时候该采取军事行动,看似随心所欲,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分析过程

  50、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时刻想着致良知就对了

  51、他在精神上的艳遇让他早年的内心世界放荡不羁

  5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53、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54、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圣人也不过是既有智慧又有无懈可击道德的凡人,而你一出生就具备这两种素质,所以你就是个潜在的圣人。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圣人了。自然而然致良知的,是圣人;勉强自己而致良知的,是贤人;不肯去致良知的说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虽然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但他的良知却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圣贤就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圣愚的良知是一样的,只要肯“致”,那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

  55、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资格控制别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才有权力控制和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人能主导你的人生,那也只能是你自己

  56、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上帝就在我们心中,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必求神拜佛,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神佛

  57、只俯首于自己的心,实际上是要求人们要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这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人生真理

  58、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让你的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吠声吠影,更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甘心做“权威”的牺牲品

  59、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心中的贼有很多,不过不出七情六欲(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

  60、什么是私欲,过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或者说,良知认为错的欲望就是私欲

  61、我们的欲望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而不能让它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

  62、人的私欲看似有六种,实际上只有两种,那就是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

  63、上天赋予人的命运,悠远深邃,永不停歇

  64、千万别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束缚,你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大丈夫不能被诺言、世间的规矩所控制。只要是良知认为“适宜”的事,大胆去做,勇敢地去打破常规

  65、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人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有人说是功名利禄,有人说是安居乐业,也有人说是用无限的知识充实自己。不论是哪种追求,都需要用心。专心做事才有可能实现追求

  66、世上有无数人,听到对自己的赞誉,马上手舞足蹈。听到对自己的毁谤时,马上就气冲斗牛。这种闻誉则喜,闻毁而怒或是戚戚然的人,是不是像个被人控制的木偶?而外在的评价就是它的主人。主人要他笑,他就笑;要他怒,他就怒。可能要跳也可,要他爬也可;要他死,甚至都可能实现。一个被外物所控制的人,他的自我在哪里呢?

  67、王阳明相信人生是多变的,没有人可以预料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顺其自然就好。

  68、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这就是王阳明心学,它高屋建瓴,直指终极密码。

  69、想要获得幸福,只要不和外物的对立就可以了。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

  70、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两个字,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肯下苦功,肯用心,几乎就没有做不到的。

  71、*人喜欢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而西方人则喜欢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获得幸福

  72、人生在世第一大难题不是洪水猛兽这些大自然的挑战,而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3、理学家们给“仁”下的定义是:生理上有对万物的知觉,这一知觉进而能感悟到道德性的东西。

  74、对天下万事万物不要总是动心,不要总是让心内有太多的事。我们追逐权势名利尊位,实际上对很多人而言,这都是心外的事,可他们非要把这些都拉到自己心中来

  75、“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我们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如果宇宙中的那些天理就在我们心中,那么,每个人不必向外去寻求,就可以在内心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

  76、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

  7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8、每个人都有良知,而每个人的良知都会被物欲、私欲遮蔽,想要获得完全的良知,只要把物欲和私欲祛除就是了

  79、直觉就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大概是意识的源反应,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只是能引起意识源反应的机会很稀少。也许人类在语言意识未建立前,依靠的就是这种意识的本能反应——直觉。

  80、蜜蜂能以最省的方式精准地建造坚固的六角巢穴,它肯定不懂人类的物理学,它靠的就是本能的直觉

  81、为什么直觉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因为我们在构造逻辑关系时,有极强的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就是私欲,为了构造完美的逻辑关系,我们会左右论证和辩驳。这就是说,我们从我们私心的立场出发在制造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制造出来后可能是完美的,但它总有雕琢的痕迹。雕琢的东西必有私欲在,因为我们制造它出来的目的无非是获得成就感。

  82、如果你的良知光明,没有乌云和尘埃的遮蔽,它在刹那间给你指引的声音犹如滚滚天雷。可当我们被物欲遮蔽后,它的声音虽然微弱,却仍然能被我们听到。那么,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虽然听到了,却不遵循它的指引,这就是不能致良知了

  83、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2

  开始读此书纯属兴趣使然。此前对王阳明只知其人不明其思想,简单理解他是唯心主义者,忽然之间关于他的书籍登上各家书店畅销柜台,想着会不会是当下有人为了赚眼球或者哗众取宠而翻出这些尘封的历史记忆。此书作者对王阳明思想学识颇有见解,以叙事体讲述王阳明心学对于初期接触心学者,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相对比较浅显易懂。要深入解读王阳明心学思想,非本书之学术功能,做为打开心学之门的引路者,此书值得一读。

  王阳明堪称心理学大家,其倡导心学思想,相信遵从内心的天理以致良知,则可达无往不胜、处变不惊、处乱不散的境界。但它并非与“唯心主义”划等号,它是基于对外界物的认知而从内心找答案,相信外界万物与内心天人一体。这是很有辩证思维的,在物的基础上读心,然后专注于内心良知,保持恒久定力与耐心。

  王阳明心学思想不是避世的,相反地,它是提倡入世建立功业的,但它又是反对纯粹为功名利禄而去入世,而是以遵从内心良知去建功立业,不能被心中私欲遮蔽内心良知去求名求利。这一点,通过王阳明江西剿匪、*定宁王之乱、广西*叛等创下名垂史册的功业,却在当时未能获得应有之功名,甚至险遭恶人之不测,对此他看得风轻云淡。这是一种站在良知的至高境界,所表现的宽广胸怀和洞悉世事的智慧。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3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观王阳明的一生,年少发狠做圣人,无畏言语贬龙场,于最低谷之处,迎来龙场悟道,后得人生伯乐,实现少年之理想。在战场上的他诡计多端,用王阳明的话来说,这是攻心,书中也提到王阳明对于这种做法是怀着愧疚的。再后来,打山贼,*定宁王造反,他始终远离朝政,为一方百姓着想,年老之时,不得已上路安定广西,路过之地,百姓、门徒无不顶礼,可想其在众人心中之威严。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小篇幅写到王阳明的负面之处,比如家室混乱,也曾有过私心占宁王府财产等等。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圣人并不是完美的人,他们也会犯错,他们也会有所疏漏,只是不断的在进取罢了。

  书的另一部的是讲王阳明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从心上求理,遵循良知的指引,然后按照良知去行事。这于现实有很大的意义,规避了朱熹门徒只在知上下功夫,忽略行的弊端。于我们而言,更是提醒着我们,读书并不只是为了读书,其最终目标应该是去实践书中道理。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3篇(扩展1)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30句菁华

1、人因性格、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看待事物时的态度就会迥然不同

2、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两个字,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肯下苦功,肯用心,几乎就没有做不到的。

3、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4、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

5、无论多么宏大深渊的宗教,在人性面前都要俯首称臣。王阳明在佛教领域多年的浸染和探究,终于在最被人忽视的人性上看穿了佛教的弊端。正如他创建心学后所说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难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6、什么是洒脱?王阳明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

7、生活自有它自己的准则,凡是你能预料的事大都不会发生;凡是你没有预料到的,毫无意外地肯定会发生

8、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当你的心灵产生力量后,外界的环境看上去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险恶了

9、宇宙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世事也在变幻,但那些良知未被遮蔽的心对于孝顺的要求却是亘古不变的。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10、朱熹是通过经书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陆九渊是通过*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二人虽然在得到天理的方式上不同,可都认为“知行”是有先后次序的。而我却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

11、一个人只要把内心的善完全唤醒,就能体会到圣贤的滋味。很少有人愿意体会圣贤的滋味,因为他们已在世俗世界浸染了太久

12、修养和学问本就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不可分割

13、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去外面建功立业的学说,而佛道是龟缩避世的学说

14、人面对事情时如果有侥幸心理,必定失败。即使真有人能躲过,但大多数人一定躲不过

15、王阳明心学虽然和朱熹理学一样,把道德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但王阳明心学有一条很重要:提升个人道德固然重要,不过用严厉的手段扫荡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更重要

16、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17、人类最悲痛的事就是遗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遗忘,漫长的时间则是罪魁祸首

18、我们现在可以追溯王阳明如神的用兵事迹,他对付江西土匪和朱宸濠未败一战,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资料搜集后,一旦定下战略就绝不更改。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力量

19、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人不必靠典籍,也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来证明,良知刹那间一发作,那就是正确答案。但千万不能有第二次发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复思考,记住你面对事情时脑海中的第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最佳方案,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就应该致良知,相信自己良知的力量,按良知的指引做出决定,这样才不会疑虑和悔恨

20、王阳明一生*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这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

21、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广西,王阳明的战场不在外而在心上。他最擅长的实用心理战既简单也不简单。说他的心理战简单,不过是用真情实意感动对手,或是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招数让对手晕头转向,然后发出致命一击。说他的心理战不简单,是因为他的心理战表面上看没有规律可循。什么时候该用招抚,什么时候该采取军事行动,看似随心所欲,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分析过程

22、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时刻想着致良知就对了

23、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让你的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吠声吠影,更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甘心做“权威”的牺牲品

24、千万别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束缚,你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大丈夫不能被诺言、世间的规矩所控制。只要是良知认为“适宜”的事,大胆去做,勇敢地去打破常规

25、王阳明相信人生是多变的,没有人可以预料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顺其自然就好。

26、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

27、每个人都有良知,而每个人的良知都会被物欲、私欲遮蔽,想要获得完全的良知,只要把物欲和私欲祛除就是了

28、直觉就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大概是意识的.源反应,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只是能引起意识源反应的机会很稀少。也许人类在语言意识未建立前,依靠的就是这种意识的本能反应——直觉。

29、真心实意地把王阳明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30、王阳明一生*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这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3篇(扩展2)

——《知行合一》读后感3篇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主要讲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如何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达到人生的巅峰的。王阳明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是个状元,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智商,所以比较桀骜不驯,年轻时做过很多狂傲的事情,跟随道士寻过仙,盲从僧人坐过禅。然后跟随自己父亲的`道路一样入朝为官,然后为小人所害,进锦衣卫大牢,九死一生终见天日,后被发配龙场,在山间野岭中,出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终成心学大师,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论,后在江西剿匪中首次展现了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后*江西宁王乱;功成后,归浙江余姚老家讲学,晚年奉命前往广西剿匪,再现知行合一无边威力。死于广西返回浙江余姚途中。

  以上用我自己的回忆描述了一下王阳明的一生,从王阳明龙场悟道后,王阳明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王阳明一生,和王阳明在几次剿匪中所立的盖世奇功,都无比展现了知行合一的威力,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呢?用王阳明的话说,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行即为行动,将良知和行动整合起来才能展现出超凡的实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到的结论是:知行合一的重点是擦拭自己的良知,并把去修正自己的良知,把自己用自己良知悟到的感知,拿出来和别人讨论然后去格良知,所谓的格良知,就是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良知,只有自己的良知明亮了,才能在后面的人生中更好的运用知行合一的力量。而如何格自己的良知,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必须像曾国藩那样一日三省,每天都和自己的良知对话,发现自己良知不好的部分抓紧剔除。

  不光通过这本书,还有我此前看过的书,基本都告诉我一个道理,学*是一方面,悟道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而悟道就是要多去思考,将所学到的道理知识,通过我们的思考融汇到一起,很多时候我们就觉得此前学过的东西都忘了,而通过悟道后的知识,可能也会忘了具体的来源,可以我们通过悟这个过程将这些知识切入到我们现有的知识系统去了,貌似忘了,实则和我们的知识系统融为了一体,这让我联想到张三丰对张无忌所说的太极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所有学过招式全都忘掉,然后无招胜有招。而悟道大抵也是这个道理吧。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

  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

  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以前读书均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内容,但都不能坚持阅读。*期受公司读书汇影响,以及同事推荐王阳明“心学”读物,因此带着向往和好奇借阅了《知行合一王阳明》。

  当打开封面内页,对上面的内容感到茫然,因为自己对王阳明的确了解得少。也正因为如此,心中充满了阅读的兴趣......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五岁才开口说话;幼年聪颖好学,为求“格物致知”,“格”竹子到晕厥;青年流浪游学;中年被政治迫害流放,蛮荒之地顽强活着;后剿匪荡寇、*朱宸濠之乱等,半生讲学传播心学思想,直至患肺病走到生命尽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他的学*和“事上练”不断积累而成,比如小时候“格”竹子;青年时期骑马吓退蒙古人,为了研究道教,新婚之夜去道观请教高人整夜未归;流放中的苦难经历等。才能在一个机缘合适的时间、地点出现有名的“龙场悟道”,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了新解,“格”不是重点,“良知”才是重点,且要“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思想,是讲做事发乎于心,每个人都有良知,做事要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跟随良知的指引,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试问用“知(良知)行合一”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认同感后,便会多一份信仰,至少可以尝试去做,努力去做!

  当整个社会趋同“知行合一”并“事上练”时,我们的全民素质、社会风气是否会变得更好呢?

  这本书还不能说拜读完成,但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讲阅读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认知。虽然做不到以“圣人”的要求标准去衡量自己,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二并运用到工作及生活中。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3篇(扩展3)

——王阳明的名言名句 40句菁华

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4、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王阳明

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

6、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王阳明

7、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

8、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王阳明

9、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

10、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阳明

1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阳明

1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13、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14、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15、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

16、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阳明

17、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18、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王阳明

1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录》

20、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2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录》

22、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守仁

2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24、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王阳明 《传*录》

25、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王阳明 《传*录》

26、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 《泛海》

27、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王守仁

2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

29、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 亦谬乎? ——王阳明

30、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31、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王阳明

3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3、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4、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35、知善知恶是良知。

36、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37、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38、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39、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40、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3篇(扩展4)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40句菁华

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4、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5、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6、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7、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8、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9、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0、“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11、天理即人欲

12、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3、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14、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5、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6、至诚之心,是心之本体。《大学》倡导的诚意,也是此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有至诚之心,方可无敌于天下,方可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方可做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

17、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打坐。过了很久,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大喜,他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

18、苏东坡心想不禁暗暗得意。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了哥哥的话,说道:“哥哥,你又输了。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呀!”

19、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20、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21、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22、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23、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24、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25、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26、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7、心若不安,世间万物跟着烦乱,纷纷攘攘,无穷无尽。

28、“走路不小心跌倒了,重新站起来就好,万万不能赖在地上不起身,更不必自欺欺人装作不曾跌倒的样子。”

29、修心养性的功夫,就在*常。

30、在那缺衣少食的蛮荒之地,他的随从和弟子相继病倒。

31、做好*常事

32、保持一颗*常心,就是生活的最佳状态。

33、王阳明有个弟子叫徐樾,自以为深谙阳明心学的真谛。

34、面对那些难以预料的事,他不去劳神;面对那些不能改变的事,他一笑而过。

35、被贬至龙场的日子,是王阳明生命中极难熬一段的时光。

36、唯有一颗*常心,才能让你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3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9、“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40、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3篇(扩展5)

——王阳明故居导游词例文

王阳明故居导游词例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阳明故居导游词例文,欢迎大家分享。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贵阳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中国古语说:“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贵阳”之名,同时,古代贵阳盛产美丽的竹子,故贵阳简称“筑”。它地处山地丘陵之间,故还有“山国之都”的雅誉,而且市内自然景观,文化古迹,民族风情星罗棋布,因此又有“公园省”的'“盆景市”之美称。

  贵阳是中国的又一春城,气候温和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宜人,春夏秋三季都是旅游的黄金季节。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热是七月下旬,常年*均气温是24摄氏度。最冷是一月上旬,常年*均气温达4.6摄氏度。全年*均气温是15.3摄氏度。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人们广为称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最佳数贵阳”。

  在这里,喀斯特地貌非常奇特,,地形多样。地上,奇峰翠谷,山环水绕;地下,溶洞群落,别有洞天。明山、秀水、幽林、奇洞、古寺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了雄奇秀丽、独具特色的高原自然景观。其中,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镇红枫湖),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花湖、修文阳明风景名胜区、息烽风景名胜区)。

  在贵阳众多的.文物古迹中,有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息烽集中营;有全国唯一的一幢木结构三层三檐不等边的九角攒尖顶阁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文昌阁;有作为目前贵阳市标志、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甲秀楼;有贵州佛教第一大丛林、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弘福寺,有为纪念明朝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守仁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阳明祠等。

  贵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这块土地上38个民族璀璨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俗,有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饱含深情的歌舞、寻找意中人的“四月八”、“三月三”、“六月六”、“跳场”等节会;有称为中国戏剧雏形和“活化石”的傩戏、地戏,追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记录着中原文化和贵州民族文化的交融。

  刺绣与挑花是贵阳民族传统工艺百花园中盛开的两朵奇葩。蜡染制品则蕴含着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它们与粗犷、古朴的傩面具等民族文化的精品一样,备受国内外友人的青睐。

  贵阳的风味小吃,着实令人垂涎。仅地方传统的风味小吃就达100多种。无论白天黑夜,贵阳街头巷尾的小吃摊点星罗棋布,一些饭店酒店将有特色的部分小吃列入筵*中,还有专门的小吃筵可供品尝。贵阳最有名的风味小吃有肠旺面、恋爱豆腐果、雷家豆腐圆子、糕粑稀饭、“丝娃娃”、荷叶糍粑、吴家汤圆、毕节汤圆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