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实用五份

首页 / 观后感 / |

  高考1977观后感 1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是权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经历了大半辈子艰辛生活的他,其严肃、保守的言行作风已深入骨髓。他随时随地将公章揣在身上,因为“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是对农场怀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爱脚下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计阻止知青回城;同时,他又具有父亲的情怀,最终为知青们打开方便之门。

  《高考1977》完成了导演30年来的一个心愿,除了跟共同经历过的人寻找那时的回忆之外,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高考1977观后感 2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 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资料。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1977观后感 3

  今天看了《高考1977》,看完一种想抒发的冲动,虽然知道写不出什么。1977年,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这代人对1977这个年份却并不陌生,我想我们也是受益于这次伟大的恢复高考,我们的父辈都亲历过那个年代,那也是一个对当代中国意义深远的年代。

  我们总是从各种途径,或多或少地了解那个年代,那是一段悲怆而又富有****的年代,在不*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代、与历史、与命运抗搏着。

  在我们都争取表达我们80后生活的这个年代的种种境况时,看看我们的前辈,看看那个时代,想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喜与悲,或许我们的心就会多些坦然的*常心了。

  导演江海洋是这次历史变革的亲历者,1978年,他和陈凯歌、张艺谋等人一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由这样的`导演执导,我想更能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历史感受。

  电影后半部,我看着都激动得都泪湿眼眶,这里就展示几个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吧。

  一、夕阳西下,铁锹锄把扛回家

  这个场景,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得小时候,还经常看到这种场景,一种纯朴的气息和一个时代的写照。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那些知识青年,却扛上了原本属于农民的锄把,在忍受与希望中日复一日。我想,这个场景,更能引起上一代人的感想。

  二、燎原之火,照亮中国

  这觉得这个场景太激动人心,导演是有生活有经历的,然而,他把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加上历史事件中带给人的情绪与深远意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让观众的情绪,很自然的从内心深处,随着影片燃起熊熊之火,令人激动不已,让不同年龄的人为那个时代的那个时刻而振奋!

  三、追赶火车,也是在与命运抗搏

  最让人揪心,提心吊胆的,莫非就是赶考的情景了,与古代赶考一样,都是人生中的大事,而1977的高考更赋予了时代的意义,牵动着那些知识青年的命运,也牵系着历史的命运。

  在追跑、跌撞、搀扶中,更是这些青年命运的写照

  四、争分夺秒,万人心愿的寄托

  那些不喜欢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命运的年轻人,一直与组织管理者有着种种的矛盾或者说是思维的差异,但经历了点点滴滴生活细节后,所有的都在人性中消融。老迟开拖拉机赶来送考生的时候,高兴的不仅是剧中的年轻的,兴奋的还有作为观众的我们。

  《高考1977》用影像见证了历史的拐点,我觉得它是一部史诗性的影片。

  高考1977观后感 4

  我是专程到电影院,花70元一张的票去看此片的人,真不知道这样的观众多不多。因为看的是个下午场,整个放映厅不多于10人,我无法判断喜欢看此片的人多不多。在武汉的院线是多多少人喜欢?在全国是多少人喜欢看?不喜欢看?

  电影本身制作没有大片手法,故事情节注定无法有新的冲突出现,选用演员的形象基本符合角色气质,结局本身毫无悬念和科技可以运用。影片所能够运用的就是电影的叙事,把观众的思绪拉回那一年、那个时代。30年前的记忆应该是非常清晰地在当代人中再现和传递。我不认识导演,但很敬佩他选择这个电影来拍,猜测他的目的许是让观众在*100分钟的黑暗中回忆那个年代,感受一次精神的压抑、释放的过程。至少,他打动了我,影片让我的历史回忆不在空白,我能够感性地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一年高考的意义所在。至于看片中用完一包纸巾,眼泪的宣泄正是我需要感谢此片的,精神上的洗涤和宣泄对于有压力的现代人显得多么珍贵。

  从一部电影的创作质量上看,《高考1977》也许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看完这部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却仍免不了让人唏嘘感叹一番。其实,这部影片可以为人们看待中国这30年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视角,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的故事。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明显不同。

  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那代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

  对那一代人来说,假如不是当年***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

  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种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有激情都是不够的。

  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

  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复出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电影叙事。

  高考1977观后感 5

  昨天晚上看了电影高考1977。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资料,但是人们的复*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高考1977观后感实用五份(扩展1)

——《高考1977》观后感3篇

《高考1977》观后感1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那年我父亲参加高考,考上了大学,成为家族里、也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奶奶为此高兴了很久。三十一年后的20xx年,我参加了高考,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家里第一个女大学生,奶奶再次为此高兴了很久。今年已是20xx年,我研究生快毕业了,我的小表弟即将参加高考……三十几年间,电脑从传说变成了日用电器,父亲从意气风发的帅小伙变成了退休的老爷爷……一切都发生了巨变,唯一不变的是——高考仍是全民主题。

  六月,是属于高考的。

  我多次听父亲聊起过他高考经历,那时连高考是什么都不知道,直接卷着个铺盖就去了考场。老师们都是刚从各地“收集”回来的,别说复*了,连工作状态都还没找回来。学生都是靠自己,匆匆看几本教材,就上战场了。相比之下,我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是幸还是不幸,高三一整年的试卷轰炸、题海无涯,早已让大家变得疲惫不堪。后来我妈总爱说,从没见过我那么淡定过,淡定得不像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现在想起来,其实那不是淡定,而是麻木了。

  我的高考是两天,第一天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第二天上午考文综,下午考英语,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直到第二天下午考英语,积蓄已久的压力才挣脱了心理素质的控制,通过生理的不适来*——我整整吐了一个中午,一直到进考场之前。自那以后,每次有重大的考试,都会伴随着肠胃的不适。参加研究生考试,四场考试,每次都是吐完了再进考场。这也足以证明,高考并不是我目前为止的人生中最艰难的考试。

  考完最后一科,我居然完全没有参加了高考的感觉。走出考场,恍惚觉得刚刚结束的是一次再普通不过期末考。我反复问我妈,“我真的考完高考了?”一路问了三次。我妈当时一定以为我已经傻了,只是没说出来。

  直到第二天那种考后综合征才开始逐渐清晰,一边是突然大**的无比喜悦,一边是焦急等分的寝食难安,那样的日子持续了差不多半个多月,煎熬,并快乐着。

  说起来高考是两天,其实它蔓延了一整年。从步入高三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像一群被赶上了起跑线的羊群,班主任和各科老师一起,哪怕是用鞭子抽也得把我们一个个赶到高考,当然,能不能走到,看个人。

  高考前四个月,我的同桌对我表白了,拒绝,然后少了个朋友,多了个仇人;高考前三个月,数学一模考得一塌糊涂,跌落最低谷,跌破了班主任、老爸和我的辅导老师的眼镜,还好没有跌破自己的意志力;高考前两个月,二模考试回到了正常水*,这才摆脱了班主任长达一个月的严密监控;高考前一个月,地理成绩突飞猛进,地理老师第一次知道了有我这么个人的存在……高考前一个星期,大家都收拾东西回家待考,我和几个好友在空空的教室里,坐了一个晚上,在黑暗中,聊着之前不曾说过的秘密,互相打气……

《高考1977》观后感2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是权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经历了大半辈子艰辛生活的他,其严肃、保守的言行作风已深入骨髓。他随时随地将公章揣在身上,因为“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是对农场怀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爱脚下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计阻止知青回城;同时,他又具有父亲的情怀,最终为知青们打开方便之门。

  《高考1977》完成了导演30年来的一个心愿,除了跟共同经历过的人寻找那时的回忆之外,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高考1977》观后感3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30多年前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后,为了考进大学继续学*而相互激励、共同奋斗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让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他们追赶的不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希望的时代列车。这是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追赶,是一次让青春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追赶,更是一次让中华民族崛起的追赶!

  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高考1977观后感实用五份(扩展2)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五)份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 1

  今天,我们去学校体育馆观看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它是一部反映70年代知青考大学的真实故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的发生,高考被终止了。而在1977年“”结束后又被回复了,等了11年的学子们从黑龙江赶往上海参加高考。可在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就一路上摔摔跌跌为的只是要及时赶回去参加考试,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泪悄然而落。

  比起我们现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不好好学*,而他们却在吃不饱穿不暖还买不起书的情况下还能通过自己努力学*考上大学,看到这儿我的惭愧和敬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如今,高考已经恢复30多年了,大家对于过去的经历好像有所淡忘了,但是我想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一定会重新激励我们努力学*,争取考上大学,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 2

  今天下午,老师带着我们到体育馆去看《高考1977》这部电影。

  197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资料,但是,人们的复*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在他们乘拖拉机的时候,拖拉机却熄灯了,无法前进了。他们只好跌跌爬爬地往火车站跑去,过程中有两个人精疲力竭了,只好停留在原地,等待着其他人考进大学的消息。他们这种精神使我感动,也值得我们学*。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而他们这些知识青年为了考大学要经历这么多的坎坷,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上一代为我们创造的幸福,好好珍惜这么好的学*机会!为将来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学府而努力!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 3

  《高考1977》这部电影拍的很出色,在此影片中前部分笑点很多,后部分十分感人。

  此片中每个人性格鲜明,知青形象很吻合当时情形。老迟作为场长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一枚官印整日别在身上。先开始大家都认为他不*人情、霸道,但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十分仁慈的。老迟年纪大了,又无儿无女,无其他亲人,只有这帮孩子,他害怕孤独,所以把这群孩子留在身边。但是后来在紧要时刻,老迟发掘了他“父亲”的角色。

  在高考恢复的第一年,这群年亲知青渴望回到校园,回到家乡,为了获得报名表,他们开始了与老迟的“斗争”。通过绝食,还将陈琼的父亲牵扯进来,老迟在这里又一次体现了他的柔情,他让陈琼的父亲回去了。强子回去报名,才得知要考当地工作地报名,且要介绍信,在他万念俱灰时,老迟发了电报让他速回,已给他报了名。老迟又一次体现了他“父亲”的形象。

  这部电影中,唯一的爱情便是陈琼和潘志友。两个人的爱情是单纯的,令人感动的。因为没有掺杂了现今的金钱利益权势,他俩的爱情是纯粹的,因为当是的特殊,陈琼与潘志友被老迟阻止在一起,陈琼竟愿意远远地看着潘志友,陪衬他,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幼稚的行为,但反而体现了爱情的伟大!他俩彼此深爱,彼此都为对方牺牲。潘志友为了让陈琼安心回到考场,不惜与老迟闹翻,获得高考申请表。而在将陈琼送至考场后自己又出来了。他是一个讲信用的男人,他答应了陪伴老迟,他并没有食言。虽然他曾经是个高材生。

  陈琼高考结果非常好,但由于她父亲的原因,差点与北大无缘。这时老迟撒了谎,为了他其中的一个孩子。

  在结尾中,大家为了高考奔跑追赶火车的场景好感人。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他们在为了命运奔跑,很可惜,并没有赶上。在他们痛苦至极时,老迟—他们的“父亲”出现了!

  老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父母形象,不善言辞,表面严肃不*人情,实际上却是铁汉柔情,体贴关怀。

  这部影片中感人的地方太多太多,扣人心弦。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 4

  在影片的最后,潘志友(王学兵扮演)提前离开考场,放弃高考,连老迟都觉得意外。潘的理由是留下来和老迟一起建设农场。即使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人物,这种人物也不具有典型性,更何况这违背了整个影片的逻辑。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要扎根建设农场,难道就不能去读大学了吗?读了大学掌握了科学知识,不是能够回来更好地建设农场吗?中间不就离开三四年的时间吗?所以,编剧设计潘的这个举动也是为了塑造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结果反而破坏了影片的真实性,损害了影片本来的教育意义。

  导演对于老迟(孙海英扮演)的台词不断引起笑场觉得难以理解。实际上,老迟让孙海英来扮演是个败笔,或者说孙海英刻意假装出来的拿腔拿调是一个败笔。

  老迟这个人物本来应该是很出彩的。老迟的转变也是有铺垫的,被陈琼的父亲(赵有亮扮演)训斥;愿意让潘报名高考,却拉不下面子,于是把图章扔在潘的桌子上,让潘自己在报名表上盖图章;小根宝死后沉痛的表情,大喇叭从此停止广播,等等,其转变还是有逻辑、有基础的。

  老迟应该是一个沉默寡语的人,但一字千钧,不容置疑,不容挑战。少言,反而能够产生一种悬念,一种无形的压力,人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知道他下面会做出什么举动。这样反而能够体现组织在生活中的巨大存在。但现在一个喜剧式的赵本山式的演员破坏了这种意境。

  中国电影中精彩的对话不多,还不如情景喜剧和小品里的密度高。《高考1977》同样如此,只是在最后,才出现了几句精彩的台词:“如果是你的女儿,你敢不敢(私刻公章)?”“我敢!”“我也敢!”

  好的台词,来自对生活的观察、积累、精练和升华。赵本山的魅力就在于他在不动声色之间说出的话充满了生活的真谛。这源自他长期扎根基层的积累。在春晚上,相声演员一字一句地说出一段段从网上抄来的俏皮话,然后满脸期盼地看着观众,惟恐他们不笑不鼓掌。看着这种景象,真为中国的相声演员悲哀。

  专业人士有一种清高,对非专业人士的批评很不屑,观众看不懂,就抱怨观众水*低。实际上,电影做出来是给大众看的,不是给学过电影理论或者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中国的电影人如果仍然自命不凡,脱离大众,那么拍出的电影将永远不会好看。实际上,中国电影里的一些问题,其原因是电影制作者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生活逻辑和审美情趣,所以他们自以为符合逻辑的、美的东西,大众却认为不符合逻辑,不认为是美的。

  在座谈会上,有人提出,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应该邀请观众代表参与评论,及时修正,以免最终产品出问题,遗憾终身。实际上,广告片的制作,就是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的。在策划之前,要进行市场调查,在创作过程中,也不断请消费者代表来看,提意见,并做相应修改,以避免做出失败的广告。电影和电视剧产业也应该转变观念,向广告行业学*。

  座谈会上很多人对《高考1977》做了评论。但是和“**”中的代表委员们一样,十分钟发言中前八分钟是歌功颂德,后面两分钟才说点干货。中国电影要发展、要进步,电影评论的风格首先要改变,直接说干货,至少应该用八分钟或九分钟的时间说干货。

  汪总策划在座谈会上说:“我们就是来听意见的,不解释。建议主办者把今天的讨论发言批评全部上网。”我看江导演也是真心想听批评意见的。这样很好。中国电影人应该清楚,他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国内同行的作品,也不是境外拍摄的商业大片。而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电影。地摊上的电影光盘只要三四元一张,全世界所有优秀的影片都能够找到,不仅有商业片,更有很多艺术性、思想性、历史知识性、摄制技术性俱佳的影片。中国的电影观众已经被这些光盘训练得很有眼光和品位了。

  中国电影人不要怕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影片没有人要看。卖光盘的小贩卖这些影片,就说明它们有市场。如果这些影片没有市场,盗版者就不可能大批量地去复制生产。

  中国电影界也不要把“主旋律片”看得很神秘。实际上外国很多大片都是主旋律片。《拯救大兵瑞恩》的情节是:美国**规定:当来自同一家庭的儿子们在战场上牺牲得只剩下最后一人时,他就可以退役回家,以免父母膝下无子之痛。为了使瑞恩能够*安回家,其他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他。这样的影片不是在大力颂扬美国人鼓吹的“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吗?这不就是一部主旋律片吗?

  实际上,人类的进化过程同时也进化出了是非观。这种是非观是无法颠覆的,深深地扎根于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深处。即使备受压制,即使只有少数人在坚持,它仍然会永久地存在下去,只要环境一合适,它立即就能够发芽开花繁衍,重新占据主流价值观的位置。这种是非观就是主旋律。电影的制作者回到民众中去,艺术地、戏剧性地把这种是非观表现出来,即使没有“主旋律片”的帽子,它仍然是主旋律影片。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 5

  前几天我去电影院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幸好***同志积极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可以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试想一下,如果现在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现在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爱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面对,他们面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爱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希望可以走的更远啊。

  希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可以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可以丰富些,让我们思想可以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观后感实用五份(扩展3)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范本5份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 1

  晚上看了一直在电脑里头却一直没机会看的电影《高考1977》。当考试的种类越来越多的时候,当国家的力量越来越强盛的时候,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参加过这样或者那样的考试的时候,当考试已经成为了一种选拔手段而越来越离开不了的时候,甚至是到了考试似乎开始为人诟病的时候,突然发现,考试似乎融入了自己的那份感情和对自己理想的憧憬。

  看到国强那么誓死捍卫考试的权利,看到那么冷的天气部分白天黑夜地奋战精神,看到白雪皑皑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他们无助地追赶火车,那些末了的幸福理应属于他们。想到自己的高考,自己的考研,突然觉得很不真实。

  第二年考研,结果依旧。在等待调剂的日子里,想到之前的种种,不禁泪流满面。他们问我,为什么会执着地放弃优厚的工作而继续孤身考研,为什么在一次又一次地绝望中继续,似乎只有信念能够解答。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考研前拿不到准考证的时候,我同样经历了国强的煎熬。辗转于几个邮局之间,最终只换来推卸的责任和杳无音信的挂号准考证。不知道老天是否是捉弄我。人们说*淡的日子里多些调味品,多些挫折,才会愈加成熟。而自怨自艾似乎总是我的风格。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不肯醒来,在失去的时光里寻找安慰。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在逃避。

  今天碰到几个考上的同学,他们所奋斗的生活是我羡慕而期待的。对他们来说,那是充实的美好,对我来说,那是一切未知的期待。当一切从理想成为现实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在我的生命力留下的只有憧憬。生活,工作,梦想,现实,这些琐碎的事情交织到一起,突然发现自己还是无力承担。试图让自己沉下来看会书,试图在音乐里寻找安慰,试图不那么脆弱,试图在黑夜里寻找到自己敏锐的未来。

  讲讲人,这是奇妙的动物。宁愿回到***那个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至少人的心灵是纯净的。羡慕那个晚上睡觉不用关门的时代。现在呢,处处得安防盗网,处处都是监控摄像头,哪里去找寻那份原本的信任?哪里去放松地倾吐内心?心理垃圾越来越多,于是疾病也越来越深重。望向太空,看了《后天》《2012》,把自己渺小了看,其实什么都不算了,其实什么都不重要了,一切都似乎会灰飞烟灭,一切还不如自己享受享受——在物质还不是那么匮乏的时候。

  放松心灵,自我安慰,找寻自己。在考试中考察自我,在微笑里考虑人生。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 2

  前几天我去电影院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幸好***同志积极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可以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试想一下,如果现在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现在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爱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面对,他们面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爱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希望可以走的更远啊。

  希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可以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可以丰富些,让我们思想可以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 3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是权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经历了大半辈子艰辛生活的他,其严肃、保守的言行作风已深入骨髓。他随时随地将公章揣在身上,因为“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是对农场怀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爱脚下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计阻止知青回城;同时,他又具有父亲的情怀,最终为知青们打开方便之门。

  《高考1977》完成了导演30年来的一个心愿,除了跟共同经历过的人寻找那时的回忆之外,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 4

  从未想过,自己竟会哭得这般这般稀里哗啦,看来从内心深处我还是老妈说的感性动物,见不得感人的东西。不过,在看这场电影的时候,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时代,我看过很多回顾那段时光的影片,更从父母口中多少听出了断断续续,或感人或滑稽的故事。但不知怎的,这一次却难挡我奔流的泪水,呵呵,好没有男子汉气概的话。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群6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当时间一晃11年,家乡成为了回忆,自己的远大抱负变成了脚下一片一片的黑土地,现实和理想的强烈反差,被每日麻木的生活所掩盖。但当恢复高考这一消息不胫而走时,故事的主人翁们如同见到了阴霾中突现的阳光吧,通过各种手段,排除万难终于参加了高考。

  与同类作品相比,似乎难免俗套,但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却是其中主人翁们对于上大学几*疯狂的向往、父亲与女儿之间亲情、男主人翁与女主人翁之间的爱情以及朋友之间的友情在那个时代的表现。

  在其中,我感到了,父亲心中对女儿深深的爱,那是一种可以牺牲所有去挽留的爱,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父亲的无奈和悲凉,特别是看到父亲和女儿在门里门外的对话时,已难忍眼中的泪水。在那个淡化人性的年代里,人和人之间最原始的感情,都无法满足,再谈什么理想和信仰,就都没了底气。作为一个男人,让自己需要保护的人,忍受苦难,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最大的痛苦。

  11年的等待,是不愿再等一分钟的渴望,我感受到了那份渴望,所以热泪盈眶。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 5

  很早就知道这部电泡茶水影了,下载了也很长时泡茶水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泡茶水没看。今天终于有机会泡茶水在话,这是 一部优秀的泡茶水话,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大胆的电影,因为涉及政治,涉及敏感时期,涉及动荡年代。但是无论怎么说,难掩她的优秀,深刻,真 实,感人。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人人自危,生怕哪句话不小心就成了政治犯。即使这个年代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仅隔一年,不论中央还是 地方,恐惧的惯性仍然驱使着人们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凌驾在人性之上。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造神运动很成功,甚至隔了几十年,到 了现在,仍有人深深的拥护者***的一切。但是,但是,仅隔一年,***敢于提出恢复高考制度,我不得不说,***是一个伟人,睿智,大胆,敢作敢当,敢 于向权威挑战,不知道**同志当年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就像当 初的上山下乡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一样。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人性的泯灭与光辉并存,思想的脆弱与激情交织。政治压力的强大--强大到 泯灭父女亲情,强大到摧毁男女爱情,这两种人世间最伟大最真诚的情感--是无法估量的。但是人心未死,最起码代表 着未来的年轻人的人心未死。也许死过,但是他们就像冬天的草籽一样,一遇到春风照样生根发芽然后沐浴着阳光雨露疯长。不错,人心未死,只是冬眠。只有少数 的顽固派仍然固守着那个已经过去的错误的成规自以为是的指导着自己的和别人的方向。当然最后,顽固派也苏醒了。不是屈服,是真正的苏醒。也就是说,只要是 正确的。人们总会去相信。但是错误的。再强大也会被历史揭开。毋庸置疑。

  当人心被压抑久了,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看不到希望,以为一辈子就这样过去 了的时候,给他们哪怕一点点的希望,就像紧闭的大门突然打开了一条细细的小缝,透出了一丝光亮。那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抓住这一丁点机会。就像救命稻草一样 死死的抓住,因为压抑的心灵需要**,生活需要改变,命运需要争取。这时候,对于历史来说,进步便产生了。而且,在没有其他的选择和诱惑娱乐干扰的时候, 不论这个机会是否适合他们,他们都会为了这个理想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因为这是改变的唯一方法。

  但是现在,当选择很多的时候,人们迷惑了,迷茫了,不知所措了。并且开始攀比了,这山望着那山高了,痛苦了。其实,何必呢?做一个傻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一定不会成功,但是肯定不会痛苦。就像许三多和阿甘一样生活,有何不好?


高考1977观后感实用五份(扩展4)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菁华3篇)

  昨天晚上看了电影高考1977。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资料,但是人们的复*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是最*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11年领悟的知青在1977年*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领悟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透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咱们此刻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咱们对领悟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咱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领悟的热情都不能少啊!

  这次期中考试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复*是不够认真,不够专注,不够有拼劲!看了电影之后,我着实受到了教育,我决定领悟呢些知青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向着理想进发!

  看完《高考1977》,一句话在我耳边回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当*尾声**高考的消息传来,黑龙江农场里的这群孩子在燃烧的桔梗中眼睛湿润,想着这一刻已经在无数个日夜里消磨,险些沦为泡影,终能在跌跌撞撞中到来。

  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是一群人的故事。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我们,如何能想见,在40年前,*的大地是怎样的光景,又如何能想象,在大地上耕耘的儿女是面对如何的闭塞与艰辛。*的主旋律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这一笔无法视而不见,更无法轻易抹去。对于现在的我们,感受到的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历史,可是在当时,却是真真切切,深入骨髓的现在。

  我一向觉得我们无权去指责一个时代,因为站在现在去面向过往,永远没有历史的真实,有的只有无限接*真实的可能。既然不是绝对的真实,又何必过多的纠结于历史的事实,只需要去还原历史的情境,去分析时代对人这个主体的影响。人本主义总是第一位的。

  电影里展现了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和外界对于知识的无限封闭,两种无限交织,表现为一种内心的诉求和外界的压制之间的强烈碰撞。个体就是没有能力去挣脱的困兽,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可是无奈却被压抑在时代的囚笼之中,或是奋力反抗,或是努力挣扎,或是放弃自我。因而困兽在时代下,或是高歌猛进,威武不屈;或是以退为进,寻求机会;或是自暴自弃,鲜血淋漓。

  或许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会抱怨时代的残酷,感受到*对于一代人的摧残,痛恨这个没有自由、没有自*,完完全全上纲上线的文化专制时代。但是对于我来说,冲击力最大的还是在这个时代中,个体的生存状态。影片中小根宝可谓被时代摧残的一个典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黑暗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他在以组织为上的时代,得不到组织的重视,在组织捆绑下没有自*,感到无力,一度要用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生存的价值。在自由之光挤进黑暗的节点,他又一次想要自我了断,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拥抱自由,来与其他人*等竞争。我想没有经历*,他会是一个小有成就的学问人,至少是一个积极地安分*和的人。但是黑暗之光的笼罩之下,无处逃遁。他内心无力支撑这种以组织为上的不*等,却又渐渐地*惯了自己被漠视、低人一等的地位,背沙袋的失败对于他来说就像是又一次将自己鼓起的希望摔碎。在黑暗中渐渐模糊了自己的价值,因而在光明来临之时,也就失去了斗争的勇气。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因为无数年轻的孩子、有为的青年、有思想的大家都被黑暗笼罩,傅雷夫妇、老舍、少奇,无数名字都被时代的洪流淹没,被黑暗的浪潮撕扯。狄金森曾说过,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人不是不曾见过太阳,而是被黑暗遮住了双眼,看不见光明重现的可能。这是时代的损失,更是每个个体对自己价值的亵渎。

  或许在这里说以退为进有些不合时宜,说要学会有弹性地生活有点隔靴搔痒,但是人自己的价值不是由社会整体的光明与黑暗赋予的,而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一个懂得生存的人,才是一个懂得对自己负责的人。曾经会觉得在黑暗中一枪了结自己也不愿去蹚这思维的浑水是一种高尚而自持的选择,但现在想想,其实在必要的时候懂得以退为进也是一种生存的姿态。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能屈能伸,但坚守自己内心的底线。说到底,个体与大环境的关系绝不是单方向的。封闭的大环境下,每个个体都变得闭塞而没有活力,但是,也正是*惯服从的每个个体丧失了独立,导致了自我封闭,最终促成了整个社会的不自由。后者或许能够给我们更多启示。我们面对开放了的信息多元的社会,是充耳不闻,还是偏听则明?若说那个时代是对知识的显性压制,那么当今则是对于信息的隐性剥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古话倒还是持久适用的。

  影片不见得拍摄手法有多高超,这本身或许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回望,展现了某些我们难以想象的环境与文化。但仅是身历其境,便能感受到世事艰辛,还有当今社会的改头换面。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个体生存的尊严与价值,却是永恒的命题。

  愿每一个思维的个体,都可以持久地挣扎于时代的囚笼,做自己的主人。


高考1977观后感实用五份(扩展5)

——《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十份

  “高考1977”是最*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11年领悟的知青在1977年***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领悟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透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咱们此刻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咱们对领悟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咱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领悟的热情都不能少啊!

  这次期中考试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复*是不够认真,不够专注,不够有拼劲!看了电影之后,我着实受到了教育,我决定领悟呢些知青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向着理想进发!

  晚上看了一直在电脑里头却一直没机会看的电影《高考1977》。当考试的种类越来越多的时候,当国家的力量越来越强盛的时候,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参加过这样或者那样的考试的时候,当考试已经成为了一种选拔手段而越来越离开不了的时候,甚至是到了考试似乎开始为人诟病的时候,突然发现,考试似乎融入了自己的那份感情和对自己理想的憧憬。

  看到国强那么誓死捍卫考试的权利,看到那么冷的天气部分白天黑夜地奋战精神,看到白雪皑皑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他们无助地追赶火车,那些末了的幸福理应属于他们。想到自己的高考,自己的考研,突然觉得很不真实。

  第二年考研,结果依旧。在等待调剂的日子里,想到之前的种种,不禁泪流满面。他们问我,为什么会执着地放弃优厚的工作而继续孤身考研,为什么在一次又一次地绝望中继续,似乎只有信念能够解答。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考研前拿不到准考证的时候,我同样经历了国强的煎熬。辗转于几个邮局之间,最终只换来推卸的责任和杳无音信的挂号准考证。不知道老天是否是捉弄我。人们说*淡的日子里多些调味品,多些挫折,才会愈加成熟。而自怨自艾似乎总是我的风格。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不肯醒来,在失去的时光里寻找安慰。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在逃避。

  今天碰到几个考上的同学,他们所奋斗的生活是我羡慕而期待的。对他们来说,那是充实的美好,对我来说,那是一切未知的期待。当一切从理想成为现实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在我的生命力留下的只有憧憬。生活,工作,梦想,现实,这些琐碎的事情交织到一起,突然发现自己还是无力承担。试图让自己沉下来看会书,试图在音乐里寻找安慰,试图不那么脆弱,试图在黑夜里寻找到自己敏锐的未来。

  讲讲人,这是奇妙的动物。宁愿回到***那个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至少人的心灵是纯净的。羡慕那个晚上睡觉不用关门的时代。现在呢,处处得安防盗网,处处都是监控摄像头,哪里去找寻那份原本的信任?哪里去放松地倾吐内心?心理垃圾越来越多,于是疾病也越来越深重。望向太空,把自己渺小了看,其实什么都不算了,其实什么都不重要了,一切都似乎会灰飞烟灭,一切还不如自己享受享受——在物质还不是那么匮乏的时候。

  放松心灵,自我安慰,找寻自己。在考试中考察自己,在微笑里考虑人生。

  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时,我的大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相当感动。深刻体会到剧本里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这部电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资料,但是人们的复*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我想,《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陈琼”。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陈琼,既纯真又忧郁、既可爱又压抑、既秀美又沧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温柔又古板、既聪慧又自卑、既坚定又彷徨、既朴实又可怜……总之,她是那么的真实、矛盾、压郁而又厚重。

  这样的好电影,这样的好角色,再加上这样好的创作主体——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几乎可以吸引每一个观众的眼球。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是最*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11年领悟的知青在1977年***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领悟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透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咱们此刻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咱们对领悟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咱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领悟的热情都不能少啊!

  这次期中考试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复*是不够认真,不够专注,不够有拼劲!看了电影之后,我着实受到了教育,我决定领悟呢些知青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向着理想进发!

  对于恢复高考,那一辈的人一定终身难忘。知青的时光,生命的耽搁,既让人难忘又令人叹息。对于后一辈的人,无法体会恢复高考时人们对知识的迫切,对改变命运的渴求,以及他们在大学里对学*和时间的珍惜。当我试图从电影中追寻这种心情,却始终有种落空的感觉。虽然影片中也很想表现这种情感,不断创造一些场景和事件来直接烘托人物的情绪,总让人觉得稍显做作。当然,也可能是我们对那个年代了解太少,缺乏背景知识导致难以引起共鸣。

  与此同时,老迟这个角色却被演绎得十分成功。他始终坚守着那片土地,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希望有为的年轻人能够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然而,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岗位的流动无论在那个年代还是这个年代都存在,管理者面对大环境的导向只能无可奈何。老迟从一开始害怕大家离开,到阻止大家离开,再到帮助大家离开,他的自我牺牲是很大的,无论从人才储备上还是内心情感上,但他最终选择了成全年轻人,心甘情愿做推前浪的`长江后浪。孙海英的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所有这些,真正演出了老迟的“人味儿”。

  制度是时代的产物,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它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命运,但人性的光辉永远是最伟大的。

  昨天晚上看了电影《高考1977》。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资料,但是人们的复*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1977年是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被整整耽误了11年。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选择了高考。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怀着一种复杂的别样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

  感受着那段动荡过后的岁月里,渴望知识的青年们对高考恢复的激情澎湃,也感受着当年高考和我们如今的不同~

  前面的总感觉是喜剧片,可看到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想要哭,为那些渴望知识的人感动。看着他们歇斯底里的喊着,狂奔着,奔向希望的考场,至始至终,都给我无尽的震撼。

  现在看来真的是不可思议,可当时确确实实发生在祖国的很多地方,这只是千万个故事的浓缩,一个时代或者说一代人的缩影,让我们后来人有所感悟的`励志电影。

  其中穿插的爱情,最后却没有结局以示,却是一个遗憾,可能为了还原当时的真实,就没有以圆满的大结局收尾。

  来之不易啊,珍惜现在的大学生活吧。

  飞机上看的稀里哗啦还得带着口罩抹眼泪。

  20xx年后的片子拍出了80年代的质感,记录的是70年代的故事。一条因为父亲是老师导致成分不好一直受苦受难十多年的女儿内心救赎线非常感人,就是其中“找个人家嫁了,你需要的时候能随时陪陪你”这个逻辑看的满脸问号,心疼那个被嫁的“人家”。

  另外一条孙海英饰演的“厂长”的前后态度的变化也是非常生动,从蛮狠霸权把公章视为一切无上权力,到后面一句“如果是你的孩子,这个章你造不造?”反问教育局领导,人性和原则在亲人这一软肋上的矛盾是所有世人都不可避免的抉择。

  其中还有一个一直寻思的小同志那部分太隐晦了,没看太懂,肯能纯粹是表现那个事情没有熬过来的知青这一小部分群体吧,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忍受并熬过来的。

  总分9分,从一个小农场的故事刻画大社会形态变革的完美记录。

  “高考1977”是最*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11年领悟的知青在1977年***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领悟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透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咱们此刻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咱们对领悟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咱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领悟的热情都不能少啊!

  这次期中考试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复*是不够认真,不够专注,不够有拼劲!看了电影之后,我着实受到了教育,我决定领悟呢些知青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向着理想进发!


高考1977观后感实用五份(扩展6)

——《父爱如山》观后感实用五份

  当我看完了《爱不停炖》这部电影时,我的心被深深得触动了。这是一部微电影,主要讲述了:中秋节,一位爸爸问女儿是否回家过节,却发现,自己女儿又在换季时咳嗽了,于是,这位父亲买好梨子,一路奔波,到了女儿的城市之后,他亲自炖了一碗梨汤。送到女儿面前,当这位父亲看见女儿之后,之前的劳累烦恼都没了,脸上皱纹也舒展开来,欣慰的笑了。看了之后,我原本早已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瞬间流了下来,忍也忍不住。

  我想:这碗梨汤已不再是普通的梨汤,这里面包含了爸爸对子女浓浓的爱。在火车站上,那么拥挤,空气那么浑浊,这位爸爸没有一丝的抱怨;摔倒时,也拼命护住梨子。这碗梨汤难道不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汤吗?

  啊!这不就是父爱吗?回想以前:爸爸回家是,我一句问候也没有;爸爸让我做事时,我会不耐烦……爸爸妈妈脸上皱纹已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为了我,为了让我过上幸福的日子。

  这种爱既普通又伟大,这种爱如甘露,滋润心田;如阳光,温暖心房……

  齐鲁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父爱如山》已经播完,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静。这部电视剧表面看来**常常、普普通通,说的是居家过日子的'*常事,却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剧中的父亲,尽管一直不为儿子所理解,甚至连一声“父亲”的称呼都得不到,但为了自己的儿子,甘愿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这样的父亲真叫人肃然起敬。他对儿子的爱,比海还深,比山还高。

  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之爱,最无私,最深沉。想想我自己,不但没学会帮父母做家务,有时还和父母吵架,惹父母生气。想起来,我真觉得自责,父母为了这个家,为了我,整天这么辛苦,可我怎么就不能体谅他们呢?

  《父爱如山》中的父亲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知道了父母的不容易,我决心好好学*,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听父母的话,再不惹父母生气,将来还要好好地照顾父母。同时呼吁同学们也能从这部电视剧中受到启发,好好表现,不让父母失望,照顾好自己的父母。

  我看了《父爱如山》这篇文章,里面的意思大约是:一个男孩,他要参加三天的考试。他的父亲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每天还要陪他到几十里地外去考试。

  第一天,他刚考完试,父亲就递给他一个饭盒,说:“青椒炒鸡蛋还有包子,热着呢,我吃完了”那个男孩说:“爸爸,你为什么不等我呢。”他的`父亲说:“我怕人多,就先吃了”。

  第二天,小男孩吃的是鸡肉炒蘑菇,香极了。

  第三天,男孩的考试正式完毕,他的父亲走过来对他说,今天其它考试的学生都走了,没人和咱们抢了,咱们好好的上饭店喝两杯。”男孩说:“好吧。”

  他们到了饭店,那个饭店的老板娘说:“老爷子,今天还要半个菜带走?”男孩一听,终于明白了,原来他的父亲前两天都没有吃饭,他的父亲都在骗他。他这时眼泪哗哗的往下流,他现在才知道父爱是多么伟大。

  我读完了这篇文章,也才知道父亲做什么事情都是为我们好。比如我不好好学*的时候父亲打我;我不洗澡的时候父亲骂我;我不懂礼貌的时候父亲教育我。父亲都是为了我长大能成才才这样做的。

  小朋友,以后咱们都不要生爸爸妈妈的气了,应该好好学*,让爸爸妈妈高兴。因为父爱如山。

  无意之中看了几集《父爱如山》,深深的感受到几分的熟悉、几分亲切!

  我看见韩立德,就有几分亲切,感觉像我的父亲,不肯不抗,默默奋斗,为了儿女做出了一切,但是,很多事情还是无法把握,几分的无奈,几分的寒酸!

  有几个小感受:

  1.人生最大的乐趣:成员齐全,其乐融融。每个成员都要健康、健全的生活,美滋滋的、关系融洽!

  2.前途:高瞻远瞩、环环相扣、步步稳扎!

  3.家庭关系:理解,设身处地的了解每件事情的环境!

  4.父母:都是为了儿女,无论对于错,他们会在自己的立场上为了儿女做一切事情,但是,我们也要满足他们一些事情!

  5.仕途:没有关系,万万不可。有了关系,也要一个完全的仕途的环境,要不会更惨!

  6.事业:信心、持之以恒,把握事业的原始。事业是为了生活!

  无意之中看了几集《父爱如山》,深深的感受到几分的熟悉、几分亲切!

  我看见韩立德,就有几分亲切,感觉像我的父亲,不肯不抗,默默奋斗,为了儿女做出了一切,但是,很多事情还是无法把握,几分的无奈,几分的寒酸!

  有几个小感受:

  1.人生最大的乐趣:成员齐全,其乐融融。每个成员都要健康、健全的生活,美滋滋的、关系融洽!

  2.前途:高瞻远瞩、环环相扣、步步稳扎!

  3.家庭关系:理解,设身处地的了解每件事情的环境!

  4.父母:都是为了儿女,无论对于错,他们会在自己的立场上为了儿女做一切事情,但是,我们也要满足他们一些事情!

  5.仕途:没有关系,万万不可。有了关系,也要一个完全的`仕途的环境,要不会更惨!

  6.事业:信心、持之以恒,把握事业的原始。事业是为了生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