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故事 (菁华6篇)

首页 / 故事 / | 2022-10-03 00:00:00 故事,端午节

端午节的故事1

  就在公无前221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不怀好意的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说其中的利害,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而且还将屈原逐出郢都。之后楚怀王按时赴会,果然不出屈原所料,他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的不得了,忧郁成疾,三年后便客死于秦国。后来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就这样攻占了郢城。而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国家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便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个个都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目的是为了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不被伤害。

  之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就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的故事2

  端午节来了,我和爸爸妈妈怀着开心又激动的心情,去我思念已久的外公和外婆家。

  我们带着象棋、IPAD和礼物,在半夜10点去的外公外婆家,因为老爸下班迟,到了外公家,外公要上夜班,就没有陪我们,但外婆可是一直陪我们到凌晨1点钟。

  外婆烧了一大桌美味又可口,香甜又漂亮的菜,真是色香味俱全,大家狼吞虎咽地吃着,不时冒上一句:“真好吃,”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吃完饭了,我和外婆在床上聊天,聊了好长时间还想继续聊,不过太迟了,我们就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外公也回来了,我们一家开开心心的吃饺子。吃完,我和外公两个下象棋,外公实在太强了,我一局都没有赢,外公还让了我一个车一个马,我也没有赢,但在最后一局,我打败了外公,我兴奋不已。

  到了午饭时间,菜还是那么香那么美。我们吃完饭要走了,可我还不想这么走,但是要回家了,我们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这就是我的端午,快乐的一天。

端午节的故事3

  每年的端午节,都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会要挂菖蒲艾草、戴香囊,说这些都是为了防五毒。

  端午节时,还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俗。这些*俗是为了纪念屈原。说到屈原,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清官。有一次,皇上要和邻国打仗,屈原说:“‘不能去,敌军比我军强大,这样会劳民伤财,战事起老百姓会受苦的,对国对民不利啊。”可皇上不以为然,他硬要开战。皇上把屈原撤了职,关进大牢里,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屈原见自己护不了国,悲痛欲绝地跳进江中,投江自尽了。渔民们见屈原如此忠心,纷纷划着船,拿着网,想打捞屈原的尸体,可捞了半天,连一根头发都没捞着。

  这时,一个渔民提出:“不如我们扔些米团喂鱼吧。让鱼儿不要吃掉那忠臣屈原的身体。”渔民们听了,都表示赞同。于是,他们拿出米团,扔进江里。

  从此,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百姓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而这个节日也一直延续到了至今。

  这就是端午节的故事了,怎么样是不是对端午节有了新的认识呢?

端午节的故事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午刚吃完饭,我就在妈妈的指导下开始包粽子。

  妈妈一边准备等会儿要用的一边对我说:“宝贝,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我点点头说:“恩,我还知道屈原,知道他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呢!”“然后呢?”妈妈笑眯眯地问我。我不好意思的摇摇头。便听妈妈讲起来:当年,屈原提出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等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悲愤地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哦,原来端午节还隐含有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啊”!我不禁惊叹道。

  妈妈的食材准备好了,我们也开始包粽子了。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妈妈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还顺利地完成了一大半。可当我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调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排着队地跳出来。妈妈见了,连忙替我“解了围”——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哈哈,经过重重困难,总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简单的步骤——扎棕绳。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小KS,终于到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我接过棕绳,突发奇想。

  把粽子五花大绑捆了一圈,然后自作主张地用棕绳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还觉得妈妈包的老土,不怎么好看。哈哈~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绳那短的。一部分,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晶莹剔透的糯米们好像掉了线的珠子似得,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我只得按妈妈那“老土”的方法重新又做了一遍。妈妈说,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三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

  恩,我们大功告成,现在该煮了。妈妈告诉我,煮,也是有学问的。要先用大火,等到高压锅发出“磁磁”响声时,然后关成小火再煮,过一个小时妈妈就把火关了。我迫不及待的看着秒针一圈一圈的转着。三、二、一,高压锅里果然散发出了诱人的香味。粽子熟了,妈妈说,要等高压锅的气漏完了才能拿出来。又过了十分钟,香喷喷的粽子总算出笼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吃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妈妈,明年我们还要自己包粽子,”我说道:“因为只有自己努力取得成果才是最开心的。”

  啊!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吃到了自己包的粽子。朋友们,你们还知道端午节的故事吗,那么也给我讲讲吧!

端午节的故事5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古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俗的遗迹。

  闻一多对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族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吴越族由于不断遭受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龙能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成龙子的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神娱神。

端午节的故事6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故事 (菁华6篇)扩展阅读


端午节的故事 (菁华6篇)(扩展1)

——端午节故事 (菁华6篇)

端午节故事1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家乡的端午节有许多的风俗*惯:有包粽子。赛龙舟。洗龙舟水。。吃鸡蛋但在我的记忆里,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最有趣的是——端午的洗龙舟水。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妈妈就带着表姐。弟弟。还有我一起去洗龙舟水。我们带上一些干净的衣服去换。拿几条粽子。几个熟鸡蛋。我们来到洗龙舟水的地方,立刻下到水里不停地嬉戏。打水仗,我用水泼一下你,你用水泼一下我,大家互相泼水。互相玩乐,彼此之间毫不介意地弄湿了身上的衣服,我在一边非常自傲地说:你们快来看我*动员跳水嘢,我学得还差不多吧。妈妈在一边说:小心一点。说时迟,那时快,刹那间,我立刻往水里跳,谁知却被灌了几口水,引得表姐跟弟弟哈哈大笑,而我哭笑不得,随后,妈妈就说:别玩了,快天黑了,快上来吃个鸡蛋吧,吃了个鸡蛋就岁岁*安了。

  家乡的风俗真的有许多的花样,包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每到端午节的那一天都会有各式各样的粽子映入眼帘,有咸的。甜的。辣的家乡的粽子别具风味,任何地方的粽子都不如家乡粽子呀,我到中山吃过粽子,觉得它根本就不是什么粽子嘛,哪里有家乡粽子的好吃啊,凡是故乡明家乡的粽子令我回味无穷,久久忘怀。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故事2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也有另一种故事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是春秋时代楚国人,楚*王杀了他的父亲,他怒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完成霸业,并攻陷楚国,把楚*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了出来,鞭打了三百下,以报杀父之仇。但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十分专横,不但不听伍子胥“联齐抗越”之计,反而听信谗

  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还在五月五日把伍子胥的尸体扔到了钱塘江中。从此,江浙一带的百姓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各种祭祀伍子胥的活动,这也就成为后来端午节种种风俗的起源。

  这些故事,世世代代在*民间广泛流传,使端午节带上了一种悲壮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故事3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佳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佳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佳节,是*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各地及邻*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佳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佳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佳节仍是*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故事4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端午节故事5

  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的女儿节。

  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

  由戴五彩线而演变出戴香囊的风俗*惯。香囊俗称香布袋儿,也是端午节人们必戴的物件。香囊由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内装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线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如今,香布袋儿的形状种类繁多,体现出时代特色。当然,在小孩子身上涂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强身。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作用和意义,所以,端午节戴五彩线、香布袋儿和涂雄黄酒仍延续至今而不衰。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起源是

  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也称“毒日”)的禁忌。因为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时节,俗称“恶月”(也称“毒月”),端午节这一天俗称“恶日”,正是“诸虫百毒尽消灭”的传统节日。针对五月恶月,民间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直到现在,还可以从端午节许多的*俗中,找出驱邪避毒的痕迹

  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间喜欢用五彩线系在儿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称“长命线”,以祈求压邪避毒,长命百岁。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节故事6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的*俗与他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队伍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队伍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队伍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的故事 (菁华6篇)(扩展2)

——端午节的故事12篇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活动有哪些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吃什么

  吃黄鳝

  我国江汉*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安无事。

  吃黄鱼和“白乌龟”

  常武地区,端午节中午饭比较丰盛,常武人家过端午节,不论贫富,要买黄鱼(石首鱼),要吃“白乌龟”。所谓“白乌龟”就是鹅。东门一带有“当当锅子买黄鱼”的谚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鱼被*推为“爱国黄鱼”端午时人们当饭鱼食用。

  常州百姓视农历“五月”为“毒月”,“初五”为“毒日”。五月初五,“重五”,毒上加毒。因此时天气暖热,蛇、蜈蚣、壁虎、蜘蛛、蝎子等“五毒”相继出动以毒伤人,因此瘴气易生,疫病多发,所以“端午节”的节俗皆围绕除毒驱邪防疫等展开。而吃黄鱼、老鹅等,也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方法。

  吃炒血鸭和酿豆腐

  湖南宁远一带端午节主要杀鸭庆祝,原因是从清明节一直到端午节这段时间,是水草最丰美的时候,鹅、鸭、田螺等天然食料充足,鸭子个个长得壮实,鸭肉更是皮薄细嫩,这时食用最肥美。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另外,江浙北部一带端午节还吃豆腐。

  端午期间饮食进补注意事项

  端午期间气温高,湿度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较为亢进,能量与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体液损失多,机体的代谢不*衡,表现出来的症状为容易出汗,身体发热,口渴,心情烦躁,食欲低下,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头昏脑涨等。如果不能及时、科学进补,人体就会发生体液失调,代谢功能紊乱,脾胃功能减退,食欲不振等状况,身体健康自然受到影响,这就是所谓“苦夏”。因此,端午期间进补不容忽视,进补得当不仅可安然度夏,养生健身,而且还会使机体做好换季的准备。

  年底是母亲最忙的时候。日子再艰难,过年时母亲也会把我们打扮得风风光光的。那盏昏暗的煤油灯,陪伴母亲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那个铁红的针线笸箩,装载着母亲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大年初一,母亲便静静地躺在床上,大姐和二姐则轮流守候在她的病榻前。

  小妹两岁多的时候,瘦成一把骨头。哭的声音像小猫。母亲担心她活不下去,还拖着病体挣工分。一次生产队派她捡种子,母亲便随身带着她的针线笸箩,准备休息时抽空做活计。一天,母亲回来后神色有些慌张,她让我站在门口看着,然后从针线笸箩的碎布下面捧出几捧豆子来。母亲在锅里把豆子炒熟捣碎,配上野菜做成菜糊糊。每天给小妹吃点,终于从死神手里捡回了小妹的一条性命。

  我不知道善良正直的母亲,为了她的子女不至于饿死,做这种事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那个油光发亮、铁红的针线笸箩里,该藏着她多少无奈和愧疚!她一定经过了剧烈的思想斗争,在良心和生存的`两难抉择中,她艰难地选择了后者。阴森森的道德力量最终向母爱作了妥协。

  生活的窘迫常常使暴躁的父亲脾气更加暴虐。母亲一生都在默默地忍受着。10岁那年的冬天,我实在忍受不了父亲的惩罚,决心一个人逃到无人知晓的地方,永远不再回来。天渐渐暗了,乌鸦从远处飞了回来,村子里冒起了缕缕炊烟,寒冷和恐惧袭上心头。我没有勇气往前走了,又不敢回家,就在村子外徘徊。

  “亚——子——”,寒风里卷着一声声呼叫从远处传来,绵长而飘忽,颤抖而凄然。那是母亲的呼叫,是一个体弱多病的母亲对儿子声嘶力竭的呼唤。这一声声带血的呼唤,在我母亲逝世后的20多年里,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我被母亲牵着手回到了家里。我觉得她的手微微打颤。母亲从针线笸箩里取出一个布包,掏出了一沓毛票。那是她终日劳作的报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救命钱。她取出一张两角的,塞在我手里,说:“你,买点什么吧。”

  以临*端午节前夕,孩子们都听到要过节都高兴的发出了欢快的笑声,幼小的孩子们都等着大人们包粽子,讲故事。而我们也将人世尘俗抛掷脑后,投入到节日的欢乐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节,我很是想念屈原前辈。屈原是谁你们可能不知道,那就让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楚王时期有一个人叫屈原,那时的他怀着才高八斗的智慧,他向楚王自荐,可是却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绝和抹杀,最后,楚王却因不耐烦将屈原他逐到边疆,后来,屈原觉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他自己一心钟爱国家可没人知道,一怒之下就投入了汨罗江。那个地方的人觉得他很伟大,我们为了纪念他,他们不想让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鱼吃粽子别吃屈原的尸体,后来称这一天为端午节。这一天便就有了吃粽子的*俗,你们听了故事一定很是感动吧!其实我也是很感动的一塌糊涂呢!

  可是听了这个故事,我虽然敬佩他,但是我觉得,他就不应该就这么结束自己,是一个人就会有不足之点,那他肯定也会有不足之点,他应该继续学*和改正他的不足之点,从而改变的更好,而不应该因为一点挫折就当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这点而不去投江的话,他将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说道端午,我就不得不把故事放到一边了,还是讲讲我家乡的*俗吧!

  我家乡的*俗你可能还是不知道,每当端午过节的时候,我们家乡就要荡秋千,我也不例外。今天,我也荡了秋千,其实他的寓意是荡掉所有的怨恨和烦恼。

  最后还是要给大家说一声“祝大家节日快乐!”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后汉书·曹娥传》记载,曹娥,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作为*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说到端午节,也就想到了屈原,据说,屈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头投进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老百姓为了不让屈原被鱼儿吃掉,家家做粽子,把粽子投进罗江中。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成都,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粽、火腿粽、赤豆粽……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

  包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外婆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儿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五花肉等,煮熟。然后在外婆的一番灵巧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据说,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风俗,虽然在我们龙泉没有,但是在乐山每年的端午节都要举行赛龙舟比赛。之间江面上各式各样的彩龙在江面游弋,他们齐头并进,欲争群龙之首,健儿们在舟上奋力划桨,真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端午节——这是一个趣味十足、让人喜庆的日子,更是一个记载着*悠久历史与文化,值得我们牢记的节日。

  这是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节日,守候在端午节最后几个小时的灯下,成为我这段时间里唯一的工作。

  白天的细雨以及雨中为世界杯营造的喧嚣已经淡去,除了那些叫不出名儿的轻柔乐章稍微让人迷恋,我此刻完完全全一个人拥有一个安静的世界。

  宽大的房间,洁白的墙,柔和的灯光,微凉的风,让这种安静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这种感觉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仿佛都有了灵性,慢慢生发出一股仙风道骨的力量,彻底将世界俘获。

  我不再想着上楼下楼,不再想着吃用,甚至不再想着时间。我让安宁自由地逗留在我的周围,让那些风快乐地从我精心养护的花草中静静穿过,并用它们善解人意的妩媚包容我此刻的漫不经心。

  静,或许并不是今夜的主题,但除了它,龙舟、棕子、怀乡、出游,都不是我想重温的话题,这些记忆中美好的东西仿佛离我的生活已经太久了,久得连想一想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

  那些不谙世事的懵懂孩童,那些热情如火的执着青年,只是我记忆中的珍藏;那个不曾悲过,也不曾喜过的尊者,如今成为我的邻居和知已。正是他在我需要与世无争的时候,为我送来了独处的智慧——一盏灯,一片洁静无尘的天地。

  在端午节的灯下,我慢慢学会了用自由的思想,去获得思想者的自由。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间,*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父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父亲。太阳快落山了,曹娥从她父亲的伙伴口中得知: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将她父亲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父亲、父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见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纵身向江水扑去。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浪静,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像有人在游动。人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是她却能够找回父亲的尸首,将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静的。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将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许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节就要到了,每逢端午,人们总要赛龙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说一个好听的故事。

  从前,大象长得圆滚滚的,短短的鼻子,绒球一样的小尾巴,就像是一个硕大的圆球,而且它的力气还很小。一天,一个叫“赛”的大象,出门到小河边找水喝,可是它太粗心了,居然没有发现潜藏在河里的鳄鱼,于是它刚把短鼻子伸进河水里,就被鳄鱼给结结实实地咬住了。就在这时,一个村民看见了,连忙找来了一条形状像龙一样的船,又找来了一条长绳,一头绑在船上,一头绑在大象的短尾巴上,然后用力地划呀划,可是鳄鱼还是没有松开嘴巴,于是他决定召集人们来赛龙舟,看看谁划得最快,然后就让这个人来拉这头大象。就这样经过激烈的比赛,人们如愿以偿,选出了划得最快的人,让他来拉大象,就这样大象的鼻子终于挣脱了鳄鱼的嘴巴,而且它的鼻子变长了,尾巴也变长了,而且它还变得力气很大了!从此这头大象一直保护人们的安全。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要赛龙舟,慢慢的,它成为了端午节的*俗。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第一个,年齿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东汉蔡邕《琴操》中记实,蒲月初五眷念介子推。蔡邕描写了一段话,大意是:晋国重耳与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果腹。其后重耳返国登位了,但却忘了封赏介子推。

  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之歌》感悟晋文公,随后就背着母亲躲在山中了。重耳多次呼叫招呼,介子推拒不下山。其后重耳纵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不测的是,介子推和母亲被烧作古在山中。

  为了眷念介子推,晋文公饬令每年的蒲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种。由此,后人以为端午节最早是眷念介子推的。虽然,也有许多人以为是清明通亮节。

  第二个,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屈原这个汗青人物,最早呈此刻《史记·屈原传记》中。在此当年,没有屈原这个人私人物记实。据闻一多考据,把屈原和端午节绑缚在一路,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呈现的。

  公元前278年,秦国上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城。屈原在这一年蒲月五日此日投汨罗江自尽。在此当年,屈原被楚王贬黜政治中心,相称于放逐到了江南地域。

  为此,楚国人驾驶划子,但却没能在波澜澎湃的泪罗江上找到屈原。由此,形成了赛龙舟。此外,为了不让蛟龙吃失屈原的尸身,就投了米等许多食品。其后就形成了粽子。

  第三个,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是楚国人,其后由于楚国要将他百口灭失(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伍子胥就逃到了吴国。其后和孙武成为好伴侣,差点灭失了楚国,并将楚*王尸身发掘出来鞭尸。

  吴王阖庐身后,吴王夫差登基。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提议,鸡犬不留,但夫差独行其是赞成媾和。随后,越国行使中伤计,收买奸臣,终极夫差赐作古伍子胥。

  作古前,伍子胥说:我身后把我眼睛挖出来,放在国都东门上,看越军灭吴。夫差震怒,将伍子胥尸身装在皮革袋子里,在蒲月初五投入大江。后人由此端午眷念伍子胥。

  第四个,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


端午节的故事 (菁华6篇)(扩展3)

——端午节的故事10篇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马上到了,突然发现在胶东半岛东部的小矿山的偌大院里就留下我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就这么留下了,那么的孤独和荒凉,站在院里让蒙蒙细雨给我洗礼。大家都回家过节了,放了3天假,导师回长春了过节却说回去办理学院事情留下了我一个人在这里,这个小山村这个大院里。

  在过2天就是端午节,又是一个*人的传统节日,却全世界承认的韩国人的文化节日,在我故乡是另一种含义的,我们把它称为五月节,是为了怀念我们的民族原始祖先-在中原族屠杀中逃出的2对蒙古族男女的,小时候这一天我们会早早起来用艾草堵住耳孔,不说话的情况下把前一晚上放在外面的井水喝一口,听说这是个受到诅咒的水,可以保佑你健康吉祥。然后吃奶油和炒米喝完奶茶拿着妈妈给煮的鸡蛋到附*最高的沙丘上,此时是沙丘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有我们这样的小孩,也有大人,大家一起说说笑笑一起游戏,直到累了才去河里洗澡回家,因为在我们那里只有到这个时候才可以下河游泳的。

  现在长大了,上大学了,离开家了,对于艾草,鸡蛋和那个现在政策看来有点民族化的故事慢慢的从我的生活中疏远,更多的是圣诞节。情人节来代替,故乡还是故乡,但变化很大,人还是哪个人却岁月不饶人每一次看见发现父母都会老了很多,每一次回去的时候充满了愉快的心情离开的时候却成了淡淡的忧伤,每一次都祝福家乡和亲人们吉祥如意。

  终于毕业却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去适应这个社会,就如屈原当时不适合在南宋的朝代生活一样,屈原可以选择死亡来结束他的一切,而我只能逃避-参加考研一族,然后继续上课在长春街头奔跑于生计的兼职。偶尔会觉得自己很累但就那么一瞬间,下一秒我会想去图书馆看书还是去文化广场散步还是鸽子楼对面的饭店来点烧烤或者坐239去高新开发区来不来的及画一张图挣点外快呢。

  或许我应该给自己放个假了,就这个3天,在这个山东的东部烟台所属的小山村,背上陪伴我三年的我的包拿上我廉价的数码相机消失在大自然中让自己自由的感受自由的感觉,是啊,给自己放个假,那怕这三天我不属于导师-课程论文-没完没了的工作,属于自己的我。

  走,过节去,不管是青岛的啤酒还是烟台的海鲜或者泰山的山味跟我没有关系,但我可以留下我的足迹在那里让我的人生回忆中增加几道亮丽的风景线。

  端午节来了,我和爸爸妈妈怀着开心又激动的心情,去我思念已久的外公和外婆家。

  我们带着象棋、IPAD和礼物,在半夜10点去的外公外婆家,因为老爸下班迟,到了外公家,外公要上夜班,就没有陪我们,但外婆可是一直陪我们到凌晨1点钟。

  外婆烧了一大桌美味又可口,香甜又漂亮的菜,真是色香味俱全,大家狼吞虎咽地吃着,不时冒上一句:“真好吃,”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吃完饭了,我和外婆在床上聊天,聊了好长时间还想继续聊,不过太迟了,我们就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外公也回来了,我们一家开开心心的吃饺子。吃完,我和外公两个下象棋,外公实在太强了,我一局都没有赢,外公还让了我一个车一个马,我也没有赢,但在最后一局,我打败了外公,我兴奋不已。

  到了午饭时间,菜还是那么香那么美。我们吃完饭要走了,可我还不想这么走,但是要回家了,我们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这就是我的端午,快乐的一天。

  《后汉书·曹娥传》记载,曹娥,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赂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他在洞庭湖边、汨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

  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欢把他的歌写下来,这会儿写得更多了。《离骚》这首有名的长长的诗歌,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日子过得挺快,十几年过去了,屈原还没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忧虑国家的前途,日里梦里,老想回楚国的国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来排解他的爱国忧愁,结果反而更加伤心。楚国的政治这么腐败,秀丽的河山逐渐被秦国抢去,楚国太危险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劝楚王,事实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对他说:你何必留在楚国受这份罪呢!屈原说:我怎能扔了家乡、扔了父母之邦啊!鸟飞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头还向着土山啊!救国的道路漫长漫长啊,我不能离开楚国,我要上下寻找救国之路啊!

  坏人掌权,楚国的大难终于临头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打下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放声大哭。这时,他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楚国被毁,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敌人手里,他要和楚国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以身殉国了。

  渔民和附*的庄稼人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子呢?他们划着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献给他。他们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来啊!后来,人们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这一天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为龙船在江面上竞赛,用这样的仪式来纪念屈原。再后来,逐渐就变成全*的一种风俗了。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民间传说中,端午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的*俗与他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大嫂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大嫂回答:“听说黄巢是个**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大嫂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大嫂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就不会伤害你了。”

  大嫂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将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大嫂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到了,家家都飘出粽子香味。节日味道随着粽子清香沁入肺腑。试想,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如果没有了粽子,还真很难找到其他属于这个古老传统节日特征。沈从文《端午日》里那样丰富多彩民风民俗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也一点点消失在时代步伐中。可那些多姿多彩节日*俗,总是让人怀念。我也总会在这个传统佳节之际不由梦回童年,一遍遍在心里回味儿时过端午情景。

  老家在苏北一个偏僻乡村。每年端午,都已是农村“大忙”季节。家里人多劳少,农忙时候,我都是算是主劳力之一,也就只有在端午这一天,我可以不下田,专门在家里忙家务。记得那时爸爸会一大清早就到镇上称点肉,买点鱼放在家里。*时吃不上这些,也只有过节这天才奢侈一次,打打牙祭。我则早早起床,忙活好其他家务,就提着篮子,去田间地头采集各种野草回来留着下午烧水洗澡,说用端午这天百草烧水洗澡可以保整个夏天身体健康,不生皮肤病。那时在农村老家这是端午节必不可少*俗之一。百草当中最重要是艾草和菖蒲,当然还有河边金银花,田头薄荷草等,我把各种野草采回来,放在我家那口八张锅里,把锅里放满了水,再在锅里放些鸡蛋和蒜头(有时蒜头是放在灶膛里烤),这些都是必须得有,也是端午*俗之一,然后就开始烧,一直把水烧开。烧开水,是青绿色,水烧开了,鸡蛋也煮熟了,蒜头也煮烂了。蒜头我们不稀罕,我们稀罕是煮鸡蛋。我们姐弟几个最起码可以一个人分到一个鸡蛋,因为*时鸡蛋都要省下来卖钱补贴家用,只有端午这天才能吃到煮鸡蛋。那时我们总是把圆滚滚热乎乎鸡蛋捧在手里把玩,舍不得吃。鸡蛋壳也沾染上了青绿色,看起来更加诱人,闻起来除了蛋香还有清香。那时我们经常是把鸡蛋把玩到晚上,才小心剖开鸡蛋壳,慢慢把鸡蛋吃掉。水烧开以后,捞出里面野草,把水舀到洗澡用木桶里,待温了后洗澡。把弟妹们洗好澡以后,还得给他们系上丝绒线。那时端午时候,镇上到处都是卖丝绒线,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因为在老家端午还有一个*俗,就是洗完澡孩子,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要系上这些绒线,一直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扔在屋檐上,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晚上相会搭建七彩桥。

  说实在,我一直都不知道这些*俗是怎么由来,也没有听村上老人讲过。只知道那时家家都这么做。而且我一直奇怪是那时每年端午我们村上竟没有人包粽子,但家家却都热热闹闹。即使是农村最忙时候,也冲淡不了节日气氛。下傍晚总是看到几乎所有孩子都洗干干净净,手里都拿着煮鸡蛋,脖颈上系着五颜六色丝绒线,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我是直到上了初中才知道端午是纪念屈原节日。以前我对这方面知识了解完全是空白。因为家乡河流少,所以所谓赛龙船等这些与水有关传统*俗我们那里都是没有。

  时隔十几年,那些儿时节日*俗,也在老家逐渐消失了。生活水*提高了,天天都如过节,节日气氛也淡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也找不到那些曾经用来烧水野草踪迹了。只是不知道,孩子们现在不系丝线,牛郎织女没有喜鹊搭建七彩桥,他们怎么相会呢?哦,忘了,现在老家,连喜鹊也很难见到了。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最家喻户晓的莫过于“白蛇传”的故事了。一年端午,好事之人悄悄对许仙说:“你若想看到白娘子的原形,趁今天端阳佳节,把雄黄酒让她喝下去,准有好戏看!”半信半疑许仙为弄*相决定一试。于是借口端阳节*俗,给白娘子满斟一杯雄黄酒。

  无可奈何的白娘子一杯雄黄酒下肚便昏昏欲睡,慢慢露出蛇的形状。许仙看到一条白蛇躺在床上,吓得魂飞魄散,栽倒在床下。为救爱人,白娘子前往昆仑山南极仙翁处求得仙草,将许仙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名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的过程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在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故事 (菁华6篇)(扩展4)

——端午节过端午节的作文 (菁华6篇)

  就在端午节那天,有些地方的人们挂菖蒲,艾草,据说可以驱除蚊子等害虫。端午节必不可缺的就是包粽子,有糯米粽子,赤豆粽子,还有火腿粽子等等。记得一年端午,我们家自己包粽子,我也参与了一回。可惜技术水*实在不高只好做旁观者了。看着母亲熟练的动作,心里真是有佩服又羡慕。粽子包好了就可以下水煮,随着开水沸腾而冒出来的水蒸气飘荡在房间,让房间充满了竹叶和糯米特有的`清香。馋的我直流口水。粽子一出锅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去拿了,母亲在一旁直笑我是个小馋猫,但还是帮我把粽子剥开,蘸了白糖给我吃。还告诉我,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原来是古时候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吃因为爱国而投江的屈原的尸体,而把粽子扔进了江中。听着母亲的讲述,我不知不觉又吃了一个粽子,觉得好甜好甜。

  几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水*提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但端午节吃粽子的*俗还是没有改变,只是现在的粽子都是直接从市场上买来的方便并且选择的品种也多。但是吃着粽子总是怀念那一年满屋子的清香……

  盼呀,盼呀!终于盼到了端午节,这可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是个非常有纪念的日子。

  这天,我一到家,就看见奶奶正在包粽子,我也凑上去。只见奶奶先把粽子卷成一个牛角的形状,再把米装进去,然后把准备好的陷塞进去,最后用绳子系上,粽子就包好了。看见奶奶包得那么好,我也学了起来,可是没等我卷好,我放进去的米都掉了出来,但我没有灰心,决定再来一次,可是两次,三次……唉,都没有成功。看来包粽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奶奶把粽子包好了,开始煮粽子。等待了许久,粽子终于出锅了,奶奶把它们端了上来。今天的.品种还真不少,有蛋黄的,栗子的,还有肉的,真香!我立刻拿了一个粽子,把它打开,咬上一口,好好吃呀!我接二连三地吃了好几个,都快吃撑了。

  夜渐渐深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将要在零点的钟声消逝。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

  端午节是用来纪念楚国伟大的*——屈原。屈原十分爱国。但因为被奸人所害,流放到民间,他认为自己不能报效国家,不能为国家出力,不能改变楚国现在的状况。而跳入汨罗河,为国捐躯。屈原死后,那些敬仰他的*民百姓便划着小船,去打捞他的尸身,可大家却失望而归。于是,百姓们为了不让河中的鱼类和虾蟹蚕食屈原的尸身,就用粽叶包裹上糯米,投入江中。传说,河中有只凶残的恶龙,可他却偏偏只住在河心。日日在河中兴风作浪,为祸百姓。于是,人们便下定决心要活捉这条恶龙。经过千幸万苦的努力下,人们终于抓住了这条恶龙,将他的筋抽出来。因为这条筋太长太长了,所以人们把筋剪成一条一条的绑在自己的身上。从此,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划龙舟,包粽子,绑彩绳的传说了。

  吃粽子是我国端午节一项极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以前,粽子只有一个味,是用糯米和红枣做成的。现在根据不同人的喜好已达几十种口味。比如,有的人喜欢吃咸的,就可以做成咸肉棕;有的人喜欢吃甜的,就可以吃甜粽子;还 有些人喜欢吃肉的,就可以吃肉粽子……总之,粽子的品种是特别多的。粽子的外表可漂亮了。你瞧!她身穿一件绿衣裳,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粽子一般是四只脚的,不过,也有三只脚的只是市场上不常见罢了。粽子通常是煮熟后凉了才吃,在拌上白糖和蜂蜜,口感好极了。

  戴彩绳,戴香包也是端午节独特的*俗。到了端午的那一天,老人们会用不同的彩绳,戴在孩童的手腕上或脚腕上;心灵手巧的老人还 会在上面系上铃铛,手一动就会发出极为清脆的铛铛声,好听极了!再来看看香包,种类不同。有小动物的,有花朵的,还 有卡通人物的,上面的画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样。香包可香了,还 可以驱逐蚊虫呢!

  除了这些,一些南方的城市还 有赛龙舟呢!到了那一天,河两畔的.人们将河围得水泄不通,纷纷观看赛龙舟,那场面壮观极了!

  这就是我家的端午节,你们听后一定觉得很有趣吧!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惯,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节日。

  过端午节要插艾叶,喝雄黄酒,吃粽子,看龙舟赛。

  今天妈妈带我去姥姥家过节,刚进门,姥姥就把包粽子的米,粽叶,肉都准备好了,就等我们来开包了。我和妈妈把手洗干净就开始包粽子,我是第一次包粽子,先看妈妈包。先把粽叶折好,再放一小半粽米,把肉放在粽米上,再放一把粽米,然后把粽叶包好,最后用线把粽子缠绕好以防粽米掉出来。看着妈妈熟练的包着粽子而我一个也没有包好,非常急,可越急我也越手忙脚乱。唉,又没包好,妈妈说:“别急,慢慢来,跟着我的步骤一步步来”。我慢慢的',一步步跟着妈妈的做,也包好了一个。我好高兴,拿着包好的粽子给姥姥看,姥姥还夸奖了我。我包的粽子虽然没有妈妈包的美观,但是也很不错。认认真真的做好了一件事,没有半途而废。中午吃着自己包的粽子,心情格外的好。

  下午,舅舅带着我们去看龙舟赛。站在江边,到处都是人,我们来的早,站在一个好位置上。开始比赛了,哨孑声一响,那些龙舟上的水手拼命的伐着收桨,前面的鼓手用尽全力的敲着鼓,后面的舵手掌控着龙舟的方向,总条龙舟上的人都要非常默契。龙舟越来越快,江边上的加油声也越来越响。江边上的人把掌声送给所以参加龙舟比赛的人。

  端午节吃了美味的粽子,看了精彩的龙舟赛,真的值得回味。而且划龙舟还可以增强划手之间的友谊。

  端午节,我们*的一个美好的节日,一个美好的传统节日,我们在这天包粽子、品粽子、划龙舟。端午节,是古人所创造的,所以,端午节这个节日也表现了古人的智慧。

  今天是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端午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在这一天,人们有吃粽子、赛龙舟等民间*俗。

  今天,我们全家人来到江边看龙舟比赛。江边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才挤进这拥挤的人群中,站在这人群中,我真有一种唐僧师徒步入火焰山的那种炎热的感觉。当主持人宣布去年冠**——红队出场时,江边顿时沸腾起来。不一会儿,所有的队伍都出场了,他们做好了最后的准备,都蓄势待发。

  当裁判员一声令下,所有的队伍一起出发。这次比赛共有七支队伍参加,他们的龙舟按彩虹的颜色顺序排列。有的队伍依照船头指挥员擂鼓的节奏前进着,拼命地前进着,一下子领先排在了前头;而有的却弄得手忙脚乱,落在了最后,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江上的选手们使劲地划着,在江边观赛的人们也没闲着。他们不断喊着加油助威的口号,助威声一阵比一阵强大。选手们在观众的助威声中显得更加卖力,更有冲劲。指挥员擂鼓的声音震耳欲聋,选手们配合默契,富有节奏,各个队伍都士气高涨。

  比赛渐渐接*尾声,对于选手们来说,可以算是已经到了冲刺的阶段。观众们都屏住气,全场几乎没有呼吸声,只有船上指挥员的擂鼓声。红队依旧领先着,排在最后一名的紫队开始奋起直追。这时,有的`观众忍不住了,高声地喊着,为紫队打气,这也让紫队更加充满信心。紫队连续超过了五个队,一口气将自己的排名提升到了第二位。这时裁判员鸣哨了,比赛也随着哨声结束了。最终,红队卫冕冠军成功,紫队获得了第二名,刷新了队伍的最好成绩。观众们再次沸腾起来,对紫队这种奋勇争先的精神给予鼓励。

  比赛结束了,时间也在飞快地流逝着。今天,我看了一场精彩的比赛,也过了一个欢乐的端午。

  *的传统文化如此清晰地刻在我的记忆里。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更偏爱端午。我享受它深沉的韵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它如约而至。在那一天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我喜欢端午的意境,喜欢那源远流长的历史。相传战国时代,秦楚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怀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屈原,胸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怀着难以抑制的悲愤写下《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屈原在流放途中听说楚国已败,万念俱灰,投入汨罗江自尽。百姓听说后,自发打捞屈原尸体,为避免鱼虾撕咬屈原,人们纷纷拿粽子投入江中。“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我喜欢端午的意境,喜欢那丰富多彩的*俗。每年端午一到,家家户户的'门口都会挂上幽香扑鼻的艾叶,村村寨寨都要举行激动人心的龙舟比赛。赛龙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急鼓声中人们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既娱神又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的节目。龙舟张灯结彩、来往穿梭,真是“赛龙夺锦,鼓声催发健儿奋。端日弄波,浆拍浩汤舟队威。”

  我喜欢端午的意境,喜欢那花样繁多的粽子。据记载,春秋时,用菰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甚至还用做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直至今日,五月初,家家都要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我爱过端午,因为那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多彩的*俗、花样繁多的粽子。但愿岁月不会冲淡它的传统色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