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

首页 / 古诗 /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诗三百首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古诗大全《唐诗三百首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独:独自一个人。倍:加倍,越犮。知:想象。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口:美好的节日。登高: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拼音解读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相关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会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

  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们。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广诗人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诗的第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也会因为少了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外地,举目无亲,常常思念家人,两个“异”字并列出现,可见诗人一个人客居他乡的孤独。第二句中的“每”和“倍”说明了思亲的频次之多和程度之深,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三四句釆用了“以彼写己”的`艺术手法,从兄弟们那一方面来写“倍思亲”的感情,这使得感情更加深厚。字里行间,把“我”思亲人,亲人忆“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诗人。通音乐、工&則。其山水丨1丨园诗恬淡、高远,讲究意境。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称五维的诗和画是“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择,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

  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独:独自一个人。倍:加倍,越犮。知:想象。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口:美好的节日。登高: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拼音解读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相关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会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

  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们。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广诗人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诗的第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也会因为少了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外地,举目无亲,常常思念家人,两个“异”字并列出现,可见诗人一个人客居他乡的`孤独。第二句中的“每”和“倍”说明了思亲的频次之多和程度之深,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三四句釆用了“以彼写己”的艺术手法,从兄弟们那一方面来写“倍思亲”的感情,这使得感情更加深厚。字里行间,把“我”思亲人,亲人忆“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诗人。通音乐、工&則。其山水丨1丨园诗恬淡、高远,讲究意境。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称五维的诗和画是“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写的。王维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来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就定居在蒲州。这个地方在华山以东,故作者把蒲州称为山东。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代风俗要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喝黄酒,驱邪逐疲。王维写此诗时已不在家乡,他在兄弟中是老大,在重阳节这一天,不免思念在家乡的兄弟,就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前两句写自己对兄弟的思念,“思亲”点明了主题,前面加上“每逢佳节”,可见作者对兄弟的`手足之情是何等之深。时逢重阳佳节,这种骨肉之情更是油然而生。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首句的“独在异乡为异客”。身在他乡作客,又兼孤独无亲,不比在家有许多兄弟友爱相处,互相照顾关怀。而在这重阳佳节,看到别人的兄弟一起高高兴兴地登高、插茱萸,自己却独自一人,自然更想起在家的好处,即兄弟相聚一起的好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深切的感受,又何尝不是天下“为异客”的人的共同感受呢?后两句从相反方面写兄弟在家对自己的思念。“遥知”说我在遥远的异乡知道:在家的兄弟们今天必有一番登高的热闹,但到插遍茱萸时一定会觉得少了我一个人,因而想念起远在异乡的老大哥。全诗通过写佳节思亲,表现了深切的兄弟手足之情。此诗取材*常而立意深厚。重阳登高年年都有,也是人人都有之事。这题材实在很*常,可是经过诗人的提炼,用来表现兄弟的骨肉之情,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立意深厚的诗来。这就是写人人所有之事,立人人所无之意。其实此意也不是人人所无,只是没有写之于诗罢了。但作者能够加以提炼,又表现了天下人共有的兄弟之情,贏得了天下人的共鸣,使这首诗具有典型的意义,因为典型性来自普遍性。从此“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成了天下传诵的名句,只要人们有这种感受,就会随口而出,可见其感人之深了。诗中描写兄弟之情运用正反结合的方法。先从正面写自己“倍思亲”,然后反过来写兄弟对自己的思念,相辅相成,把兄弟间相亲相爱之情全面地表达了出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扩展阅读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扩展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课文,聪明的小朋友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读,让学生说说体会。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第一小节,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重读两年。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景象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在充分悟读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每句诗的意思,并试背古诗。第三步:拓展并复*。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回忆李白的思乡古诗《静夜思》,最后在课文全部结束的基础上第三次出示古诗,让学生诵读,达到课堂的深化和学生的巩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富有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读得很有韵味,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本节课我分为两步设计教学:

  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

  “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古诗,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感知,说说读了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

  “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一二两句,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诵读是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然成诵。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上了,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3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能力。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小组长先读,组员依读);

  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

  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

  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均地使用力量。《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第二首古诗。

  基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浅显易学的特点,学*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两位诗人思乡情感的体现:“我应该怎样吟诵这两首诗才能表达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后,老师仍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我听了郭老师的课后,深受启发,从中学到了许多,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郭老师以题目中“忆”字为切入点,通过用“忆”组词、选词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题目中“忆”的意思。接着问诗人忆谁?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忆”的意思,又让学生初步把握了诗的内涵。

  二、郭老师很注重教学生理解诗意、意境的方法。

  如在读题目时,郭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注释来理解“九月九日”和“山东”,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诗中的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当学到后面诗句时,郭老师引导学生看注释弄明白什么是“茱萸”。以上这些郭老师是运用了看注释的方法。

  在学*诗句时,郭老师运用了抓住重点词“异”、“逢”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并设计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在教“独在异乡为异客”时,郭老师先让学生读诗句,再问“异”字什么意思?接着让学生读诗句,问学生读懂了什么?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读诗句,引导17的王维一个

  人在外面,心里是什么滋味的,你能用诗中一个字来说概括?从而引出“独”,接下来是想象练*: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 此时,诗人最想的是( )。

  三、郭老师注重引进新的知识。如她在教完诗句后,还教学生对诗进行吟诵的指导,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上那些只是我从郭老师的课堂上学到的最亮点,还有很多很多,我不能一一道来。但我觉得这节课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一下诗歌就更好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诗人王维是怎样呢?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再齐读、指名读,读后让学生说说体会。

  第二步:感(《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悟古诗,指导学生抓重点字词体会诗意和作者的情感。比如重点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第三步:配乐诵读。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教师范读,使学生纷纷随乐而诵。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从而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

  第四步:拓展诵读。古诗“海洋辽阔无边。要在这海洋中汲取更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那么学*的空间更是会无限地扩大。在学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又为学生拓展了几首思乡诗,分别是《杂诗》、《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和、《泊船瓜洲》。我组合这四首诗指导学生一起诵读,就是让学生较充分的体验思乡爱亲的情感,积累、感悟诗文的语句,欣赏诗文的整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好读、读好古诗的兴趣和情愫,并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本节课我分为两步设计教学:

  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古诗,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感知,说说读了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一二两句,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诵读是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然成诵。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上了,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我教这一课是在今年农历九月十日(星期一)。在农历九月七日(星期五)布置学生在九月九日(星期日)在家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观察家人过节的情景。我想了解一下古人与今人过节的区别。

  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借助课本注释理解诗题。采用这样的方法导学:谁在什么时候忆哪里的什么人?接下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采用同桌反复对诗的策略。几分钟之内,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按自己的体会理解诗句,我引导补充。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由于学*预*较充分,思维较跃,所以,在教学时,学生学*兴致比较浓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五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其中一首古诗,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之情。学*这首诗主要就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因为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所以我用“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呢?”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然后用“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维的心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同学们离开过自己的家和父母分别过吗?我们班也有好多同学是从外地学校转到我校来的,你们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吗?你们想不想远方的小伙伴呢?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表示曾经到亲戚家住过,少则两三天,多则半个多月,所以小朋友说的时候都表达出了自己很想家,这时候,我提问学生:“王维离家多久了?”“两年!”小朋友几乎是喊着回答,“会多么想家啊!谁能读出诗人的感受?”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体会到了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角色的互动,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课上我留下了一个遗憾,在解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没有讲清楚,应该是诗人联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在思念自己的画面。这里,还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语言训练:兄弟们思念王维么,会怎么说?这样将会更清楚的了解诗的意思。这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表达一定要清楚,语文要说得明明白白,否则,学生就听不明白,一头雾水,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听课的乐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学生升入三年级学*的第二首古诗,《课标》指出在低年级,学*古诗,只要能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到了中年级,《课标》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并能背诵。那么要能体验情感,首先就要理解诗意,这就成了三年级教学的中的又一难点,因此在教学第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对古诗学*产生兴趣,我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说:“古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就写下了一首短短的诗,而我们却可以把古人的小诗变成我们现代人能读懂的文字,让古诗成为短文。那么怎么能把古诗变成小短文呢,就需要我们先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将词语的意思连成通顺句子,就是诗的意思,也就把两句诗变成了一篇小文章了。”学生一听这话可来了精神,她们觉得古诗学*就这么简单,所以在兴趣与信心的督促下,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插图理解词意,将词意相连说出了诗意,在诵读与想象中体验情感,理解了第一首古诗的意思。

  在学*第二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注释、插图、生活实际理解词意、诗意,并与同桌交流诗句意思。我将学*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成了学*的主人,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纠错中不断完善诗意,在句句相连中,真的实现了将诗句变成了短文,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时再引导学生诵读古诗,画面已不知不觉展现于眼前,当想象当时王维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时,学生好像已穿越到了当时的场面,将王维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再次拓展时,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印记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有学生竟然说每次过节想到在广东打工的妈妈,他就吟诵这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从这首诗开放的教学过程,从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状态中,让我对高效课堂的践行有了信心,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学生推向学*的前台,自己做好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会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古诗虽难,但孩子们在方法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将难变易,这不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1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五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其中一首古诗,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之情。学*这首诗主要就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文本”。按照英美新批评派的观点,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经死亡。在这里,对这一命题我权且做一次教学论上蹩脚的迁移:“课堂教学一旦完成,执教者就已经死亡。”我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意在强调“课”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存在。当课被执教者演绎完成后,课的意义已经不再为执教者本人的意图所支配,“课”用自己的存在向每一位听课者言说它自己的意义。这个时候,不管你愿意与否,执教者只能将自己转换成听课者的角色重新倾听“这一课”的`言说。

  诗是不可解的,但诗又是不得不解的,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两难境地,抑或说是一种教学策略上的悖论。诗被卷入课程,既是她的幸运,更是她的不幸。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她免于被拆解、被蒸发。

  因此,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教诗的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去体会意境。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四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读诗后谈感觉是一种再造想象,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表现想象,听音乐写登高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的理解,又是引领学生与诗人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内心,做到感情朗读。

  虽然在设计此课做了*五次的修改,但还是有遗憾的,前面的预*抽查内容还是有点多,以至于占去了古诗整体诵读的时间,前松后紧的*惯还是没有得到纠正,是非常遗憾的,挤出两分钟就是一堂满意的课,有舍才有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1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领会诗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过程流畅紧凑,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达到了本科教学目的。我班有许多学生家乡并不在此,祖辈都在家乡,祖孙之间一年才有可能见上一面,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想念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思念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怀,孩子们对诗的意境就有了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好方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1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古诗,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感知,说说读了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一二两句,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

  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诵读是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然成诵。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上了,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1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诗人王维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节日里,直抒胸臆,写下此诗的。因为是打磨课,先由三年级一班蒙老师上,然后由小组评论,针对一些问题,综合大家提出的意见,进行教案修改,再由我来上。

  由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九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小结学*第一首《夜书所见》的学*方法:(1)了解诗人;(2)理解题意;(3)理解诗意;(4)体悟诗情;(5)吟诵诗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弄懂古诗的大概意思。

  在教学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导入自然,扣人心弦。我用课件播放莫扎特的一首思乡乐曲导入,让学生闭目欣赏,学生都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思乡情绪之中,一些学生还道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时我出现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诗人王维的简介,然后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的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古诗。

  (2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课的课件精美,尤其是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我出现了春节、中秋节、国庆节几幅画面,让学生说出了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人们对家乡亲人那种浓浓的思念之情,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学生说的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得到了发挥。整堂课,我围绕着设计好的几个问题: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循循善诱,让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任务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形式多样的朗读,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注重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扩展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5)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作者生*资料,了解作者,锻炼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常回家看看》,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释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诗的情感基调。

  3.介绍作者王维。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诗人他身处何处?他感觉如何?

  2.自己孤独一人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3.他独自登上高楼,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你还知道哪些怀念家乡的诗句呢?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为本首诗配一幅插图。

  五、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本诗是盛唐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思念亲人和家乡的'名篇。诗人在诗的开篇直扣主题,描写自己独自一人身处异乡,在这样的节日中,异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紧接着又写到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惯登高之时,或许远方的兄弟也在思念身在异乡的自己。诗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古至今,扣动了无数游子思乡的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 2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歌曲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前板书)齐读课题。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更想念亲人;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同学们读得太有感情了,那作者王维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呢?谁在课前预*了这部分?给大家展示一下:作者,背景。

  4、你们预*的真好,其他同学也要向他们学*这种课前预*的好方法。重阳佳节本色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的品尝到漂泊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我们就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韵味。

  5、听:听录音读准字音。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1)诵读断句;

  2)查找资料;

  3)理解诗解;

  4)体味诗情。

  我们继续运用这些方法穿越时光的隧道重返唐朝,看看少年王维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事来写这首诗的。请你再读古诗:逐字逐句的体会诗句,不明白的地方看书下注释,查阅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不过老师有个疑问: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还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在你*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是啊,*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看谁能真正了解王维,想象合理。

  2、指导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说诗意)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5、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

  5、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3、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 3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 4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一组诗,首先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学*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打下基础。小组学*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复*了一首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什么不同?

  2、这三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三首诗。

  (我们今天学*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三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 5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学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扩展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范文5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亲:古人多用以指父母双亲,也可用以泛指亲族,而以指父母为常见。此泛指亲族。

  2、登高:指重九登高的风俗。《续齐谐记》载: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告诉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便于九月九日举家登山,晚上回家,发现家中鸡犬尽皆暴死。登高风俗始于此。《太*御览》卷三十二引周处《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避恶气,而御初寒。”茱萸:植物名,生于川谷,其味香烈。

  赏析:

  诗皆以*常语出之,而深情款款,固与*常语不同。首二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地作客,逢佳节而思亲,此情人人心中必有而口中皆无,一经摩诘道出,便觉缠绵婉转,不可更换半字。所谓俗极而雅,诗心真挚处,并无文饰之意。三、四句则扣题写“忆山东兄弟”,而并不写如何思念,只在想象中画出此日家中兄弟登高情形:“遍插茱萸”,可想见众人登山,何等热闹快活;“少一人”,则独少诗人一人也。一句之中,由彼地至此地,由热闹至落寞,阴晴忽变,冷热悬殊;起落之间,则其思乡之情宛在目前,黯然神伤之状可掬。诗作自然而真,抒情宛转悠扬,千百年来传诵不歇,真绝唱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诗三百首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古诗大全《唐诗三百首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独:独自一个人。倍:加倍,越犮。知:想象。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口:美好的节日。登高: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拼音解读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相关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会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

  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们。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广诗人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诗的第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也会因为少了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外地,举目无亲,常常思念家人,两个“异”字并列出现,可见诗人一个人客居他乡的孤独。第二句中的“每”和“倍”说明了思亲的频次之多和程度之深,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三四句釆用了“以彼写己”的艺术手法,从兄弟们那一方面来写“倍思亲”的感情,这使得感情更加深厚。字里行间,把“我”思亲人,亲人忆“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诗人。通音乐、工&則。其山水丨1丨园诗恬淡、高远,讲究意境。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称五维的诗和画是“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2)异乡:他乡,远离家乡。(3) 佳节:美好的节日。(4)倍:加倍,更加。

  (5)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俗。

  (6)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俗。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

  作品赏析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里说:“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作者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5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

  独在异乡为异客②,

  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⑤处,

  遍插茱萸⑥少一人。

  ——唐·王维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一带。写这首诗时王维客居在长安,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山西永济。

  ②异客:在外地生活的人。

  ③倍:加倍,更加。

  ④遥知:遥远地料想到。

  ⑤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⑥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香的植物,即草决明。古代风俗,重阳节时在身上佩戴这种草,可以驱邪避恶。

  解读翻译

  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

  每到欢庆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

  大家都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写的,表达了他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写出自己举目无亲、孤独寂寞的感受。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了节日这种思念就更加深沉。“倍”字写出了思念之深、思念之重。诗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最高潮,诗人想象着亲人们欢聚重阳节时,一定会想起他这个游子,实际是写他一直在思念家乡,一直在想象着家里的情况。全诗语言朴实,非常感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扩展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译文】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

  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

  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扩展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学*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揭题: 9、古诗两首 (大屏幕: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 (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B、老师说过,文字是有温度的,请你读读这句话,然后说说你感受到它是暖暖的,还是凉凉的?为什么?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王维在异乡为异客,他孤独一人,而在家乡他拥有什么?当他遇到人生各种境遇时他会想些什么?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 )时,他的亲人会( )。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A、我们*有哪些传统佳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冬至节。)诗人王维在佳节里更加思念远方亲人,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B、同学门,现在通讯发达,当年想念远方的亲人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联系亲人呢?(你可以给在他乡工作,学*的亲人打电话,也可以用QQ与亲人聊天),

  C、可是,在古代,通讯闭塞,不发达。重阳节这天,别人的家庭老老小小头插茱萸,王维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年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王维孤身一人,他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四、放手让学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扩展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四、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小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活动名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所描述的内容及诗句。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音乐、DVD、茱萸图片。

  2.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活动过程

  个性化的修改

  一、欣赏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

  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提问:

  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活动反思: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扩展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5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 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 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细读古诗------读懂诗意,走*诗人

  1.谈谈读诗后诗留给自己的印象。

  2.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古诗。

  3.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这首诗讲了什么呢?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4.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5.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查读书效果:(1)诗人身在何方?(2)诗人心在何方?

  6.(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王维 身在他乡 心在家乡”)这种远离家乡却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能体会得到吗?

  7.带着诗人的孤独读古诗。(配《二泉映月》)

  8.老师配乐读。

  四.品读古诗------读出情意,走进诗人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心里反复地读这两句诗,闭眼想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是如何度过的?

  2.指名说说。

  3.(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边读边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的家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4.指名说说。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这时,你们应该问问王维!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7.介绍诗作的背景。

  8.齐读全诗。

  五.诗外读诗------超越诗人

  1.孤独、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读,说说大意。

  3.每当王维想家时,他就倍感孤独,每当孤独时,他又特别想家。这种相思的潮水挡也挡不住,就化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齐读古诗。(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教学目的

  1。复*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二、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引入,激发学*兴趣:上节课我们学*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

  (师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象。)

  三、阅读推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一组诗,首先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学*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打下基础。小组学*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复*了一首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什么不同?

  2、这二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二首诗。

  (我们今天学*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二首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首诗《静夜思》。今天让我们再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1、了解王维吗?谁来说说?指名说。(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王维的资料,顺出示幻灯片简介王维。)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

  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师介绍重阳节(重阳节的意思、在那天人们所进行的活动以及所代表的意义)

  3、“忆”是什么意思?兄弟呢?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一句话能说出来吗?(重阳节那天作者思念家乡的亲。)

  二、初读古诗。

  1、自己练读古诗,读正确。

  2、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3、再读古诗。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

  [设计意图:熟读古诗,体现读的层次性;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基础。]

  三、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作者王维,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④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异乡做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深刻体会“独”字写出了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达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

  [设计意图:领悟“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2、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想象画面:再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生动语言的描述,拓展想象空间;角色体验,感情诵读,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配乐读: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练*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

  五、拓展诵读

  学了这首诗,让我们再来看看几首思乡情的诗吧。(出示这几首诗)

  1、王维《杂诗》。

  2、张九龄《望月怀远》。

  3、杜甫《月夜忆舍弟》。

  4、王安石《泊船瓜洲》。

  要求: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思乡爱亲的情感。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六、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如:画画、写一段话、打电话等)给远方的亲人寄去一份问候,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诗人王维是怎样呢?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再齐读、指名读,读后让学生说说体会。

  第二步:感悟古诗,指导学生抓重点字词体会诗意和作者的情感。比如重点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第三步:配乐诵读。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教师范读,使学生纷纷随乐而诵。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从而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

  第四步:拓展诵读。古诗“海洋”辽阔无边。要在这海洋中汲取更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那么学*的空间更是会无限地扩大。在学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又为学生拓展了几首思乡诗,分别是《杂诗》、《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和、《泊船瓜洲》。我组合这四首诗指导学生一起诵读,就是让学生较充分的体验思乡爱亲的情感,积累、感悟诗文的语句,欣赏诗文的整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好读、读好古诗的兴趣和情愫,并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学*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揭题: 9、古诗两首 (大屏幕: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 (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B、老师说过,文字是有温度的,请你读读这句话,然后说说你感受到它是暖暖的,还是凉凉的?为什么?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王维在异乡为异客,他孤独一人,而在家乡他拥有什么?当他遇到人生各种境遇时他会想些什么?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 )时,他的亲人会( )。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A、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佳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冬至节。)诗人王维在佳节里更加思念远方亲人,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B、同学门,现在通讯发达,当年想念远方的亲人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联系亲人呢?(你可以给在他乡工作,学*的亲人打电话,也可以用QQ与亲人聊天),

  C、可是,在古代,通讯闭塞,不发达。重阳节这天,别人的家庭老老小小头插茱萸,王维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年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王维孤身一人,他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四、放手让学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引导谈话: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在重阳佳节里,王维会回忆起什么,想到什么呢?

  引导谈话: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的是他的兄弟,思念是彼此的,兄弟们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他们在登高的时候会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六、会写字的学*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七、布置课外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介绍。

  3、有感情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给家人听听。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应该很轻松,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如梗在喉的原来是自己引导学生对诗句的诵读上。自认课前预设的引读比较巧妙,可是学生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回过头想想,自己是被为了整个课堂环节圆满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学生一字一顿的读诗时;在个别学生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时,少了一份耐心做具体的引导,错过了引导的好时机。

  对诗句的处理上,我觉得能做到扶放结合,前两句重点引导,后两句放开手脚让学生想象。理解诗句是为了诵读诗句,我努力去这么做。我们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读水*不算优秀,但课后他对我说,刚才他在读古诗的时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能在诗文诵读里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点点成功之处吧。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真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诗人身居异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读一篇新的课文,课文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里面还包含着一首诗,谁能猜出是哪篇课文?

  生:(兴奋地猜测,抢着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对了。(板书课题),看来大家对这篇课文比较熟悉了,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先看了,真好!把课题读一下,好吗?(生用心齐读课题)

  师:像这种样式的课文,你们以前还读过哪些?

  (学生纷纷说出《英英学古诗》等)

  评析:让学生猜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猎奇、好表现的心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超前阅读,引导温故知新地围绕课文组合成板块,促进了教学。

  师:你认为学*这篇课文该完成哪些任务?

  生:正确地认读生字词。

  生:把课文读好。

  生:领悟课文里的意思。

  生:能熟练地背诵古诗。

  生: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相机板书:读、悟、解、背)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既是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找学*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意识,又给了学生自主学*的权利。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交流)

  生:我知道大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现在已经17岁了。

  生:我知道课文讲的是王维身居异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事。

  师:你一下子找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我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为诗的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师:你能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看,真不错!

  生:我知道重阳节人们有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俗。

  师:“登高远眺”是为什么呢?

  生:表达对身居异地的亲人的思念。

  师:你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了解了一些民俗,读书的好处真多啊!

  评析:老师适时点拨,不露痕迹地教给学*的方法,让学生爱读、会读。

  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联想到一句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看到天上的明月,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看到“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虽然是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景,但他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师:你的联想很有道理,你能把读过的诗与课文联系起来比较,感受是相同的。你真会学*。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话来说明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吗?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直接写。“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是间接写。写兄弟们登高远望长安,思念着我,其实是写诗人自己思念着他们。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出色!

  师:作者看到了此时此刻,兄弟们登高聚会,西望长安吗?

  生:没有,这是作者想象到的。

  师:哪句诗写了这个意思呢?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少一人”是谁呢?

  生:作者王维.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好,通过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懂了文中的人、文中的情。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知道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异地度过了两年,在这重阳节的日子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所以诗中用了一个“独”字。

  师:你对“独”字理解的很深刻。

  生:听了__同学说的,我知道第一、二句诗的意思:诗人孤独一人作客他乡,每次到了重阳节,家家团聚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你能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诗句的意思。

  生:我也是运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相结合的方法读懂三、四两句诗的,此时此刻,兄弟们已经头插茱萸登高远眺了,可我却天各一方,不能和他们在一起团聚。

  生:我知道“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是指华山以东的蒲州,是王维的家乡。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课前查资料的。

  师:(竖起大拇指)你能主动查资料真棒!我们预*课文不能只是读读生字,把课文读熟练就行,有时还要查查资料,特别是古诗,古今用法不一样,如果不查资料会闹出笑话的。

  生:我知道“兄弟”不是弟弟的意思,是哥哥和弟弟的合称。这里就是指家乡的亲人。我也是查资料的。

  评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备的,要靠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对于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在*时教学中要多加鼓励,让学生养成主动查阅资料的*惯。

  生:我读懂了诗题的意思: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回忆与家乡亲人一起过重阳节的情景。

  师:(出示诗)能把这首诗读好吗?

  (生大声说“能”,接着有感情地齐读了一遍,随后让学生背了一遍,全班同学背得既熟练又有感情。)

  评析: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一步步地把答案引导出来,让学生自己感悟、纠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综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综合学生的能力。

  师:思乡的诗有很多,同学们读过哪些?

  生:我读过李白的《静夜思》。(背诗)

  生:我读过张继的《枫桥夜泊》。(背诗)

  生:我读过李益的《春夜闻笛》。(背诗)写的是流浪异乡的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生:我读过王维的《相思》。(背诗)是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师:从古到今,思乡的诗有很多,他们思乡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可以不同,但他们思乡之情是相同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找些思乡的诗、歌,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代的、当代的,大家一起交流。

  评析:仅仅局限于一课书的学*,绝不是成功的学*。课堂中有意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形成了思乡诗的知识组块,促进学生更广泛地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课虽尽,而“学无涯”。

  师:本课的学*任务你们不要老师脚,自己读书完成了。你认为还该做点什么书面作业吗?

  生:抄写本课的生字。

  师:有必要,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一点也不能马虎,相信你们有能力自学好生字词。

  生:把这首诗的意思写下来,书后思考题中有要求。

  师:你有学*方法,知道抓住书后思考题来把握课文,也懂得及时整理重要的学*内容。诗意不要被诗句简单“框住”,要发挥想象。

  评析:让学生自己决定作业的内容及形式,作业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不忘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

  总评:教师教学角色的重新构建,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案例中的师生对话表明,教师已走下了讲台,成了学生学*的辅导者、激励者和伴奏者。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课堂上我们应充分相信孩子的理解力,设计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必设计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走入文本,在文本中尽情地朗读、感悟、交流、合作,充分感悟情境,体验情感,还本真的课堂,真正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既是*等的,也是互动的。教师应学会倾听、质疑、保留和批判。在*等对话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在交流中点燃创新的火苗,产生新的思想。在老师恰到好处的赏识评价中体验成功,为每一位学生架起自主学*的桥梁,铺设终身学*的路。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业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学情分析

  学*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 学*“忆、异”等8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 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 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时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 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表意见。

  四、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 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画面。

  五、 欣赏古诗,品读古诗

  1、 赏读古诗,教师指导。

  2、 品读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诗歌。

  六、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歌。

  七、 指导写字

  1、 小组内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2、 师范写“逢、倍、插”,强调结构及笔顺,让生书空。

  3、 学生练*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好*惯。

  八、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

  九、 作业

  课下搜集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的千古佳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2、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在你*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是啊,*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第一部分:教学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第二部分: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

  1、标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唐> 体裁:诗 格律:七言律诗

  2、写作背景: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3、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思想感情: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

  1、讲授法

  (1)首先通过讲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文章中的事物以及事件进行系统地描述,描绘概述的讲授。

  (2)其次运用阐释,说明,分析,论证,概括等手段讲授知识内容,以揭示整篇文章的思想。

  (3)解释式讲解。

  1、解释全文

  2、结构式说明

  3、翻译性解释

  4、附加说明,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2、讲读

  (1)讲述有关。理解课文必须具有的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谈话。

  (2)全文阅读与讲解。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及诠释。了解全文所表达的思想。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反复阅读课文。

  第五部分:教学难点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六部分: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三、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第七部分:作业

  1、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2、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诵(我们今天学*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及创作背景,更好地体会诗情。

  2、运用已有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区分同音字“异”和“忆”。展开丰富的想象,诗文结合,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并背诵古诗。

  3、结合“文包诗”的特点,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抓住“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兴高采烈”等词语想象画面,在角色体验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诗文对照,走入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一、诗曲导入,两相对“情”:

  1、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古诗,那谁能来背给大家听听?

  2、在这些古诗中,有描绘如画的美景,有表达浓浓的情感,还有的蕴涵了动人的故事,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一首含有动人故事的古诗。(出示古诗)谁来读读?

  3、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谁能来介绍介绍他?师补充。

  4、那这首诗的背后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一起用心灵的眼睛去感受他内心的深情。

  二、初晤文字,渐生情义

  1、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回去预*了这篇课文,下面老师要来检查下你们的预*情况。

  2、谁来领读?

  一年一度 欢度节日 登高远眺 扶老携幼 头插茱萸

  天各一方 思念兄弟 思绪万千 倍思亲 回忆情景

  ¤ 读准音。

  ¤ 读懂词。

  (1)“欢度节日”和“一年一度”两个度意思一样吗?

  (2)文中欢度的是什么节日?重阳节人们一般会做些什么呢?是啊,在这么多丰富的活动中,亲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深厚。

  (3)同学们,我们来看“天各一方”这个词语,文中是谁和谁天各一方?是啊,他们一个在山西,一个在长安,相隔千里,真远啊!

  (4)我们再瞧这个“绪”字,绞丝旁,心有千千结,王维想到了很多很多,那么他在重阳节这天思念着谁?

  (5)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他思绪万千,想起了天各一方的弟弟,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在大家的努力下,攻克了词语的难关,掌握了故事内容。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来到长安,离王维走得*些,再*些。

  三、移情对话,品味“独”“异”

  1、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句子并交流。重点:时间长,距离远,年纪小。

  3、同学们很会读书,能抓住关键词来帮自己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大家对王维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4、王维来到长安,这个地方对他来说不是故乡,而是——“异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山西和长安相隔千里,中间有高高的华山阻隔,小小年纪的王维,告别父母,告别兄弟已经整整两年了。这两年来……两年来,王维每天挑灯夜读时,只有孤零零的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天凉了,他抚摸着身上的单衣,看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王维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有时生病了,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王维又想______________

  是呀,此时此刻的王维,是多么——孤独寂寞啊!(相机体会王维的孤独寂寞)

  5、王维他独自一人品尝着这所有的孤独、冷清、寂寞、伤心,来读好这段话。

  评:你真是王维的知音。

  你读出了王维的心声。

  四、对比唤情,“忆”满心扉

  1、日子在思念中滑过,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我们一起去大街上看看吧。(出示句段)

  (1)指读句段。谁想来读?(2~3个)

  (2)我们在大街上已经走了好几回了,你看到了什么?(边说边指“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是的,这些老人脸上……。小孩子们……

  (3)他们还可能在干什么?

  (4)多么热闹的场面啊,我们也一起来感受下吧!(齐读)

  2、那么王维呢?他融入到这热闹的人群中了吗?(引读,他看着……出示句段)

  (1)齐读

  (2)从这儿,你又读出了王维怎样的心情?(突出“更加”)

  预设:别人的节日过得团团圆圆,自己的节日过得冷冷清清;别人的节日过得兴高采烈,自己的节日过得分外孤独。

  (3)读着读着,我们现在就是王维,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出来,(出示:“我站在街头,想起了家乡的 ,我们一起 。”)(兄弟情;骨肉情;真挚友情)

  3、通过想象,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王维内心的孤独寂寞了,再来读读这段话。

  4、这第一、二节就凝成了诗的第一两行,让我们对照着来读一读,老师读诗句,你们来读文章。(出示第一、二段)

  5、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想起了往事一幕幕,好像看到——“遥知兄弟登高处”,可现实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6、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刚才的方式学*,(指黑板)找到后两句诗对应的语句,自己读读并思考: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又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a、每逢节假日,总要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抓住“每逢”、“总要”)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厚,而且也不是一次出去,是只要到重阳节就会和兄弟们在一起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b、大家欢聚在一起时多么让人高兴啊。说明他们的内心是感到非常愉悦开心的。

  c、如今……不能相会……说明他们的心里都感到很寂寞、难过、悲伤……

  7、是啊,王维和他的兄弟们都在思念着对方,由此可见,他和他的兄弟们的感情有多么深厚啊,让我们也来体会下手足情深的深厚情谊吧,齐读三、四段。

  五、拓展延伸,情归“思”字

  1、今天我们走进了王维的心里,品味了他的孤独、思亲之情。思念是一杯苦涩的茶;思念是一封绵长的信;思念更是一首诗,(齐读这首诗)下次我们再来品王维的这首诗,体会思念之情。

  2、温情作业。

  (1)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父母听,感受与家人团聚的温馨之感。

  (2)搜集以“思念”为主题的古诗、歌曲等,下次来交流。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情分析 :

  学生*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准备 :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扩展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合集20篇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大家都还好吗?

  生2:大家都很好,刚才在赏月的时候,我们人人可都记挂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节,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你们吃着香香的月饼,可千万别忘记了我,一定要记得给我留一份啊,我已经好久没能吃到家里的月饼了。

  生2:好的,一定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来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万家灯火闪烁,窗内是家家户户共享天伦,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我真的是很想念你们!虽然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头上的事,我一定尽快和家人团圆!姑姑,祝大家中秋节愉快!再见!

  生2:别难过,我们会想着你。保重身体,早点回来,再见!

  (这段学生的表演不可否认是经过了老师的加工,但学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诗的主题来进行即兴的表演,优点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功底太过浅薄,语言随意且不够严密。诚然在表演的时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说出来的话都应该紧扣住整首诗的基调和感情,而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就是学生的台风太过拘谨,紧张,学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足与老师*时是否严格训练大有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的精神松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张力,倡导人性的释放,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大的责任!)

  【自我思索】

  听听学生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学生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读读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单寂寞”,看看学生精彩的即兴想象表演,不仅听课的家长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就连我自己的心里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长在参加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写道:“听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老师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导……”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脑海里可充满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责任!

  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及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要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孩子的真诚,倾尽我们的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指导描红“佳”、“倍”。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4、了解文包诗的题材特点,以及大致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区分多音字,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时间已经进入12月了,我们很快就要迎接好几个节日的到来,圣诞节、元旦还有春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节日如此美好,难怪被人们称为“佳节”呢。(板书:佳节),指导书写“佳”。 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一读?指导正音。

  2、这句话出自——(出示诗)指导朗读

  3、你能读懂这句话吗?(“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二、了解文包诗,通过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的?(指名读)

  (2)“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3)“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大街上这么热闹,王维应该开心才对,他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独在异乡为异客

  (1)指名读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2)前两句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意思,后两句,能不能找到呢?课文哪里说了他们的意思?

  3)发现有没有课文和诗句的关系啊?简单介绍文包诗以及阅读方法

  3、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异乡指的是——?(板书:异)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体会:“独”。(板书:独)独仅仅是指独自一人吗?

  你考试得了100分,最想告诉谁?受了委屈呢?作为孩子,我们的喜怒哀乐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王维离开家时,也才15岁,还是个孩子呢,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导读)

  (再出示第二段)体会:”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的“又”。 别人欢欢喜喜,而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他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

  4、他会想些什么呢?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他“思亲”思的仅仅是兄弟吗?也许,他还会思念——

  他思念的其实是他所有的亲人,和他的家乡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独”、“忆”。

  2、学生描红。

  板书: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佳节 倍 思亲

  异 独

  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而且是学生初次接触到“文包诗”这种体裁的课文,课文中生字比较简单,学生也已经有了预*的*惯。所以我在本课设计时,尝试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教学以检查为主,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老师帮一帮、扶一扶,明白“文包诗”的体裁特点,以及阅读方法,这样以后遇到“文包诗”体裁文章时,学生就掌握来了一定的学*方法。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由于推翻了已经定稿的教案,时间紧迫下,新的教案思考并不完善,在实施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1、随文识字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记了强调。

  2、作为了解“文包诗”体裁特点的一种手段,对诗句的理解应该点到为止,我挖掘过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来也使得耗时过长,使得后面的写字任务没有了时间完成。

  教学目标

  1. 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 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心情怎样?

  2、是啊,分别是伤感的,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考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3、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忆”

  (3)理解“山东”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过渡:是啊,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那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感受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

  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学*全诗。听清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

  (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

  (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

  (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觉得哪句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学生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大家都说这句可以看出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一下。

  (2)指名说。

  (3)这里的佳节指的是――-那么,同学们,除了重阳节可以称为佳节,还有哪些节日可以称为佳节呢?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倍”是什么意思?

  (4)是啊,每当遇到美好节日的时候,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可见诗人*时也――――,

  (5)谁能把这种浓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6)诗人为什么会*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7)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怎么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2、教学三、四行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2)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 练*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罗田县实验小学

  周浪芹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大家都还好吗?

  生2:大家都很好,刚才在赏月的时候,我们人人可都记挂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节,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你们吃着香香的月饼,可千万别忘记了我,一定要记得给我留一份啊,我已经好久没能吃到家里的月饼了。

  生2:好的,一定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来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万家灯火闪烁,窗内是家家户户共享天伦,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我真的是很想念你们!虽然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头上的事,我一定尽快和家人团圆!姑姑,祝大家中秋节愉快!再见!

  生2:别难过,我们会想着你。保重身体,早点回来,再见!

  (这段学生的表演不可否认是经过了老师的加工,但学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诗的主题来进行即兴的表演,优点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功底太过浅薄,语言随意且不够严密。诚然在表演的时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说出来的话都应该紧扣住整首诗的基调和感情,而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就是学生的台风太过拘谨,紧张,学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足与老师*时是否严格训练大有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的精神松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张力,倡导人性的释放,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大的责任!)

  【自我思索】

  听听学生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学生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读读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单寂寞”,看看学生精彩的即兴想象表演,不仅听课的家长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就连我自己的心里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长在参加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写道:“听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老师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导……”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脑海里可充满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责任!

  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及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要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孩子的真诚,倾尽我们的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说说《静夜思》这首诗表达的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二、 学*新课

  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师:我们看看本诗作者王维,谁来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找生说,然后师补充(老师这里也有些大诗人王维的资料,同学们来轻声读读,找一人读)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师:远在异乡的王维通过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了这首古诗,谁来读读这首诗1人,生评价,再找1人读,师:本诗有两个特殊的这,出示茱萸,茱是形声字,萸注意它的写法,观察这俩个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草字头,和植物有关,一会儿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它们。再齐读古诗

  师:我们知道学*任何一首古诗要想悟诗情,首先要怎么样?(生明诗意)

  3解诗题:师:我们来齐读诗题,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生解释。九月九日重阳节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师:对重阳节了解多少?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还有补充的吗?

  (生先汇报师再补充)(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图片: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师:还有些关键字需要我们理解?

  生: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作者的家乡。)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师:当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念外出的亲人,同样外出的亲人也会想念你们,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时时想念在家乡的亲人们,尤其是到过节的时候就会更加思念他们。大诗人王维和我一样在过节的时候独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又是怎样通过诗句表达情感的?

  3、师:下面我们来自学这首诗:(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三、自由读诗文,给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诗意。

  四、小组合作:画出你认为哪行诗最能直接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的情感?细细体会并适着通过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组员认真做出朗读评价。

  师:哪行最直接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解释一下这行诗。师: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说倍字的解释,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说明(特别、格外、非常)想家。

  师:一个“倍”字突出了诗人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就更为浓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行诗来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的情感。齐读,再读注意“倍”字加强语气。

  4 师: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么?哪行诗告诉了我们原因?

  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师:谁来解释这句诗,也可以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了解本句诗意: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师: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所看见的人也是陌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说说心里话,这句表达了作者(生:孤独寂寞)的心情。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也就是他思乡的重要原因。

  师:同学们,大诗人王维只有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想家吗?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传统佳节,例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迁移想像说话:1、是啊,春节到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只有王维孤身一人,他此时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中秋佳节,全家都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时候,王维只有一个人形影孤单,此时口中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端午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着粽子,观看赛龙舟,挂艾叶,处处洋溢着人们欢歌笑语,欢度着节日的时候,王维身在异乡,只能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王维内心倍感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家乡,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他们又在做什么呢?后两行诗告诉我们诗人思念的内容。出示后两行: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句的理解,包括字词的意思。或者是(这两行诗中哪些关键的字词需要我们理解。)

  遥——遥远;知:想到;登高处: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王维。 茱萸:出示图片(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生:我从“少一人”看出王维很孤单。因为以前每逢重阳节王维也会和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这里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阳节少了王维一个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见不到亲人,所以也享受不到这份天伦之乐,所以他很孤单。

  (翻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是他的亲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亲人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们登高时会对异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生:就差王维一个人,他在长安还好吗?我们很想念他啊!多么深的情意,重阳佳节,家乡的亲人也在惦念着他。异乡的的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不禁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读,再齐读来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现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练*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指名2人)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无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学们就通过朗读来感受王维的内心情感。

  1、齐读(师:古诗要想读出韵味,得讲究技巧。)

  2、出示分隔号和重点号。(停顿、重读)

  3、配乐读试着背一背。

  五、课堂小结

  师:听着你们读得那么有感情,我内心有一种深刻的感慨: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六、课后作业 (选择性作业)

  (一) 1、试着读熟并背诵课后积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整理到积累本上,可以搜集其王维其它的古诗。

  2、回家采访一下你身边的老人们,了解他们过节时的情景和感受。

  (二)试着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大家都还好吗?

  生2:大家都很好,刚才在赏月的时候,我们人人可都记挂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节,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你们吃着香香的月饼,可千万别忘记了我,一定要记得给我留一份啊,我已经好久没能吃到家里的月饼了。

  生2:好的,一定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来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万家灯火闪烁,窗内是家家户户共享天伦,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我真的是很想念你们!虽然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头上的事,我一定尽快和家人团圆!姑姑,祝大家中秋节愉快!再见!

  生2:别难过,我们会想着你。保重身体,早点回来,再见!

  (这段学生的表演不可否认是经过了老师的加工,但学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诗的主题来进行即兴的表演,优点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功底太过浅薄,语言随意且不够严密。诚然在表演的时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说出来的话都应该紧扣住整首诗的基调和感情,而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就是学生的台风太过拘谨,紧张,学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足与老师*时是否严格训练大有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的精神松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张力,倡导人性的释放,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大的责任!)

  【自我思索】

  听听学生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学生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读读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单寂寞”,看看学生精彩的即兴想象表演,不仅听课的家长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就连我自己的心里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长在参加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写道:“听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老师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导……”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脑海里可充满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责任!

  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及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要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孩子的真诚,倾尽我们的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罗田县实验小学

  周浪芹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罗田县实验小学

  周浪芹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拓宽学*的广度,激发学*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古诗,在实践中检验学法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扩展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本节课我分为两步设计教学:

  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

  “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古诗,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感知,说说读了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

  “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一二两句,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诵读是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然成诵。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上了,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课文,聪明的小朋友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读,让学生说说体会。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第一小节,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重读两年。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景象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在充分悟读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每句诗的意思,并试背古诗。第三步:拓展并复*。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回忆李白的思乡古诗《静夜思》,最后在课文全部结束的基础上第三次出示古诗,让学生诵读,达到课堂的深化和学生的巩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富有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读得很有韵味,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 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诗人王维是怎样呢?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再齐读、指名读,读后让学生说说体会。

  第二步:感悟古诗,指导学生抓重点字词体会诗意和作者的情感。比如重点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第三步:配乐诵读。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教师范读,使学生纷纷随乐而诵。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从而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

  第四步:拓展诵读。古诗“海洋”辽阔无边。要在这海洋中汲取更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那么学*的空间更是会无限地扩大。在学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又为学生拓展了几首思乡诗,分别是《杂诗》、《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和、《泊船瓜洲》。我组合这四首诗指导学生一起诵读,就是让学生较充分的体验思乡爱亲的情感,积累、感悟诗文的语句,欣赏诗文的整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好读、读好古诗的兴趣和情愫,并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范本5份(扩展1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实用五份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王维,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大家都还好吗?

  生2:大家都很好,刚才在赏月的时候,我们人人可都记挂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节,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你们吃着香香的月饼,可千万别忘记了我,一定要记得给我留一份啊,我已经好久没能吃到家里的月饼了。

  生2:好的,一定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来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万家灯火闪烁,窗内是家家户户共享天伦,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我真的是很想念你们!虽然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头上的事,我一定尽快和家人团圆!姑姑,祝大家中秋节愉快!再见!

  生2:别难过,我们会想着你。保重身体,早点回来,再见!

  (这段学生的表演不可否认是经过了老师的加工,但学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诗的主题来进行即兴的表演,优点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功底太过浅薄,语言随意且不够严密。诚然在表演的时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说出来的话都应该紧扣住整首诗的基调和感情,而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就是学生的台风太过拘谨,紧张,学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足与老师*时是否严格训练大有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的精神松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张力,倡导人性的释放,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大的责任!)

  【自我思索】

  听听学生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学生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读读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单寂寞”,看看学生精彩的即兴想象表演,不仅听课的家长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就连我自己的心里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长在参加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写道:“听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老师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导……”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脑海里可充满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责任!

  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及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要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孩子的真诚,倾尽我们的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

  活动设计背景

  古诗的学*,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显得有点枯燥,但通过故事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会让他们兴致盎然,并在积极地参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结合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到来,先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意义以及这一天的所具有的一些传统活动,明白诗人要写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老师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学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