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分子范本5份

首页 / 化学教案 / |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 1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 2

教学目标

  目标:

  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初中化学学*方法指导

  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真抓好“预*、听讲、复*、记忆、作业”五个学*常规环节。

  1.“预*”:

  预*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主动、有兴趣。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

  ⑵要勤于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⑶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⑷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情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⑸养成“先听后记”的*惯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3.“复*”:

  复*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单元复*和总复*。常规复*指学生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常规复*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十分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是指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复*,要注意知识的拾漏补缺,重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总复*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复*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是一次再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5.“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时练*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效率。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 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化学计算的学*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 :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 : O = 1 : 4 ,质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

  4.要注意解题的格式

  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某某的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某某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直接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 ,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一定要乘以10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顺序进行。

  五、化学实验的学*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学*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只要充满信心,勤奋学*,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

  【—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从上面的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难记忆,所以在这方面同学们要多花点时间了。

  初三化学教案 水

  教学目标

  目标

  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性质。

  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及查阅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义务的全员性和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为今后学生进行学*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 初三,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

  (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初三化学小知识

  一: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初中英语。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初中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中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体溶解 胃舒*治疗胃酸过多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制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类似反应)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 3

教学目标

  目标:

  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初中化学学*方法指导

  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真抓好“预*、听讲、复*、记忆、作业”五个学*常规环节。

  1.“预*”:

  预*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主动、有兴趣。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

  ⑵要勤于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⑶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⑷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情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⑸养成“先听后记”的*惯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3.“复*”:

  复*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单元复*和总复*。常规复*指学生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常规复*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十分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是指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复*,要注意知识的拾漏补缺,重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总复*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复*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是一次再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5.“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时练*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效率。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 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化学计算的学*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 :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 : O = 1 : 4 ,质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

  4.要注意解题的格式

  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某某的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某某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直接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 ,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一定要乘以10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顺序进行。

  五、化学实验的学*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学*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只要充满信心,勤奋学*,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

  【—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从上面的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难记忆,所以在这方面同学们要多花点时间了。

  初三化学教案 水

  教学目标

  目标

  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性质。

  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及查阅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义务的全员性和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为今后学生进行学*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 初三,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

  (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初三化学小知识

  一: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初中英语。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初中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中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体溶解 胃舒*治疗胃酸过多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制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类似反应)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 4

教学目标

  目标:

  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初中化学学*方法指导

  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真抓好“预*、听讲、复*、记忆、作业”五个学*常规环节。

  1.“预*”:

  预*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主动、有兴趣。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

  ⑵要勤于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⑶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⑷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情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⑸养成“先听后记”的*惯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3.“复*”:

  复*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单元复*和总复*。常规复*指学生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常规复*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十分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是指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复*,要注意知识的拾漏补缺,重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总复*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复*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是一次再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5.“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时练*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效率。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 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化学计算的学*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 :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 : O = 1 : 4 ,质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

  4.要注意解题的格式

  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某某的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某某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直接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 ,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一定要乘以10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顺序进行。

  五、化学实验的学*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学*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只要充满信心,勤奋学*,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

  【—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从上面的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难记忆,所以在这方面同学们要多花点时间了。

  初三化学教案 水

  教学目标

  目标

  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性质。

  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及查阅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义务的全员性和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为今后学生进行学*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 初三,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

  (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初三化学小知识

  一: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初中英语。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初中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中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体溶解 胃舒*治疗胃酸过多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制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类似反应)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 5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范本5份扩展阅读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范本5份(扩展1)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3篇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1

教学目标

  目标:

  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初中化学学*方法指导

  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真抓好“预*、听讲、复*、记忆、作业”五个学*常规环节。

  1.“预*”:

  预*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主动、有兴趣。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

  ⑵要勤于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⑶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⑷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情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⑸养成“先听后记”的*惯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3.“复*”:

  复*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单元复*和总复*。常规复*指学生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常规复*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十分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是指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复*,要注意知识的拾漏补缺,重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总复*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复*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是一次再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5.“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时练*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效率。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 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化学计算的学*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 :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 : O = 1 : 4 ,质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

  4.要注意解题的格式

  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某某的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某某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直接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 ,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一定要乘以10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顺序进行。

  五、化学实验的学*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学*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只要充满信心,勤奋学*,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

  【—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从上面的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难记忆,所以在这方面同学们要多花点时间了。

  初三化学教案 水

  教学目标

  目标

  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性质。

  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及查阅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义务的全员性和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为今后学生进行学*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 初三,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

  (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初三化学小知识

  一: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初中英语。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初中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中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体溶解 胃舒*治疗胃酸过多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制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类似反应)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2

教学目标

  目标:

  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初中化学学*方法指导

  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真抓好“预*、听讲、复*、记忆、作业”五个学*常规环节。

  1.“预*”:

  预*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主动、有兴趣。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

  ⑵要勤于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⑶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⑷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情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⑸养成“先听后记”的*惯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3.“复*”:

  复*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单元复*和总复*。常规复*指学生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常规复*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十分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是指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复*,要注意知识的拾漏补缺,重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总复*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复*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是一次再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5.“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时练*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效率。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 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化学计算的学*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 :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 : O = 1 : 4 ,质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

  4.要注意解题的格式

  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某某的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某某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直接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 ,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一定要乘以10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顺序进行。

  五、化学实验的学*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学*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只要充满信心,勤奋学*,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

  【—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从上面的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难记忆,所以在这方面同学们要多花点时间了。

  初三化学教案 水

  教学目标

  目标

  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性质。

  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及查阅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义务的全员性和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为今后学生进行学*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 初三,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

  (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初三化学小知识

  一: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初中英语。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初中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中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体溶解 胃舒*治疗胃酸过多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制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类似反应)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3

教学目标

  目标:

  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初中化学学*方法指导

  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真抓好“预*、听讲、复*、记忆、作业”五个学*常规环节。

  1.“预*”:

  预*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主动、有兴趣。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

  ⑵要勤于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⑶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⑷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情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⑸养成“先听后记”的*惯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3.“复*”:

  复*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单元复*和总复*。常规复*指学生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常规复*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十分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是指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复*,要注意知识的拾漏补缺,重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总复*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复*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是一次再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5.“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时练*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效率。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 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化学计算的学*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 :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 : O = 1 : 4 ,质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

  4.要注意解题的格式

  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某某的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某某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直接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 ,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一定要乘以10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顺序进行。

  五、化学实验的学*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学*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只要充满信心,勤奋学*,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

  【—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从上面的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难记忆,所以在这方面同学们要多花点时间了。

  初三化学教案 水

  教学目标

  目标

  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性质。

  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及查阅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义务的全员性和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为今后学生进行学*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 初三,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

  (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初三化学小知识

  一: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初中英语。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初中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中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体溶解 胃舒*治疗胃酸过多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制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类似反应)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范本5份(扩展2)

——初三化学教案 (菁华5篇)

初三化学教案1

  一、教学理念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1.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在课题3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实验求证;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则更侧重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铺设了巧妙的阶梯:对探究活动1采用了先演示实验后给出提示的方法,对探究活动2则采用了填写表格的形式,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CAI多媒体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准备:分好四人合作的学*小组并复*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


投影并归纳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避免了重复与罗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讲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抄写、记忆


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提问:你们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只是由别人告诉你的?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从老师口中获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创新。


演示实验:


实验1.用二氧化碳倾倒阶梯上的蜡烛


实验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



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可能的猜想:1.二氧化碳会熄灭,而且是下面的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2.软塑料瓶会变扁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


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2说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这两个实验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多,耗时较长且实验的成功率较低,所以宜由老师演示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提问: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你们还能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于水么?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的设计。



让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并引导其他学生去评价这些设计。



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准备如何实施,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通过赞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讲解:今天老师还补充一个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但它们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们去进行实验探究。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学生实验: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很容易分解。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的持续兴趣。



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抄写、记忆




投影: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学生思考、讨论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布置作业:家庭小实验: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施,把实验的结果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也就更有兴趣。


  附:学生学*资料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课堂小探究

  1.请你根据课本p114页实验6-5和实验6-6的构想,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可画图)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据四朵浸有石蕊试液的小花在不同条件下颜色的变化,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现 象






分 析



结 论



  生活事例链接

  1.北方的农村,许多人家里都设有地窖用来贮存蔬菜。由于 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 气体,因此,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 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 ,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 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 ,证明里面的 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2.为了让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了?

  3.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称“死狗洞”。人如果牵着一只狗进去的话,狗很快就会昏迷,但人却安然无恙,你能猜想这是为什么吗?

  课后小探究

  家庭小实验:请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来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初三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探究方案拿出来。

  同学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参考信息。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探究方案”中各组实验操作时具体的装置:(可用自荐仪器,也可选用桌上给定的某些仪器。注:学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给定有哪些具体仪器。)

  每组桌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每组桌上提供的不同仪器分别为:

  第一组:烧杯、过滤漏斗

  第二组:烧杯、破试管、铜丝、单孔橡皮塞

  第三组:U型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

  第四组:*底烧瓶、单孔橡皮塞

  第五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组:试管,单口橡皮赛、铁架台(带铁夹)

  第七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八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组:带支管的烧瓶、橡皮塞

  第十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同学与小组评价自己所设计和开展实验的情况,与同学合作进一步完善所设计的试验。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附: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实践”报告

  宜昌市九中 班 组 组长 组内成员 探究时间

  一、探究时参考信息

  1.碳酸钠(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从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推测)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 ,说明 。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 ,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 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C(OH)2]反应。

  3.铜与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等酸不反应。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 1.977 g/L,空气密度为 1.293 g/L。

  二、探究内客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重点比较反应速度快慢)

  可供选择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钙粉末(CaCO3)、碳酸钠粉末(Na2CO3)、稀盐酸(有效成分HCl)、稀硫酸(有效成分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有:点滴板(或自制点滴板或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可以用图式表示):

  观察记录:

  结论: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从下列给定的仪器(也可以从其他未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仪器,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能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画出它们的简图。并比较几组装置的优缺点,交流这样设计的理由。

  设计的几组装置为:(可用装置图表示)

  (2)用自制仪器或代用品或其他仪器设计的装置:

  (3)实验操作时实际采用的装置: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2)验满方法:

  4.证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操作:

  现象为:

  5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6.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初三化学教案4

  重点难点:

  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金属与矿物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2.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铁的两种合金。

  3.铁生锈的条件及防护。

  4.石灰石的存在和检验;

  5.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1.铁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

  2.通过和已有化学知识的联系、比较、理解并得出结论"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演示实验。

  5.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6.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7.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及对应的俗称。

  [知识结构]简要地介绍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存在和用途常识,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

  ① 密切联系实际,围绕金属的性质、冶炼、防腐、用途、合金和石灰石的利用等内容,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取信息。

  ②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简单分类。

  ③帮助学生进一步学*和运用探究性学*的方法,通过实验,对实验事实的归纳获取相关的知识结论。

  ④注意引导学生认识金属的性质和用途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念。

  通过学*,使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又接触了一些金属及矿物的知识;一方面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比较完整,另一方面因为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为今后学*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等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作准备。

  第一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教材分析:

  从金属和氧气、水、稀硫酸的作用,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特点。铝、铁跟硫酸的反应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这样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学*目标:

  1、初步比较常见金属的活泼性的强弱,为今后学*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2、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3、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的反应,铁与硫酸铜之间的反应,置换反应的概念;

  4、了解一些常见金属矿物(铁矿、铝矿等)的主要成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学*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观念,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金属与矿物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教学重点:

  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置换反应的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式、讲解式等。

  教学过程

  常见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在学*氧气的性质时,我们做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回忆一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现象: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探究金属物理性质时,除了课本上的探究实验外,可以适当引导、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造房子用的钢筋、在氧气中燃烧的铁丝、封防盗门的铁皮,说明铁具有延展性。锅、铲、勺的把柄为木材或塑料,家用电线、电工工具的把手用橡胶或塑料将金属包裹起来,说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来谈金属的应用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二、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化学性质时,可增加金属镁,引导学生观察四种金属(镁、铝、铁和铜)与氧气、酸反应的快慢,为今后学*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准备。

  做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可适当补充我国古代湿法炼铜的历史。

  置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反应类型,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结合起来学*,并强调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三、常见的金属矿物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金属与金属矿物,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用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本节从常见金属的用途引入,通过金属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分析、归纳出金属的性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点。通过对常见金属性质的探究和学*,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了解金属矿物资源的价值,认识合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四、参考资料

  1、金属通常可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黑色金属包括铁、锰和铬以及它们的合金,主要是铁碳合金(钢铁),有色金属是指除去铁、锰和铬之外的所有金属。

  有色金属大致上按其密度、价格、在地壳中的储量和分布情况、被人们发现以及使用的早晚等分为五大类:

  ①轻有色金属:一般指密度在4.5g/cm3以下的有色金属,包括铝、镁、钠、钾、钙、锶、钡。这类金属共同点是:密度小(0.53~4.5g/cm3),化学性质活泼,与氧、硫、碳和卤素的化合物都相当稳定。

  ②重有色金属:一般指密度在4.5g/cm3以上的有色金属,其中有铜、镍、铅、锌、钴、锡、锑、汞、镉、铋等。

  ③贵金属:这类金属包括金、银和铂族元素(铂、铱、锇、钌、钯、铑。)由于它们对氧和其它试剂的稳定性,而且在地壳中含量少,开采和提取比较困难,故价格比一般金属贵,因而得名贵金属。它们的特点是密度大(10.4~22.4 g/cm3);熔点高(1189~3273K);化学性质稳定。

  ④准金属:一般指硅、锗、硒、碲、钋、砷、锑、硼、其物理化学性质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⑤稀有金属:通常是指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分布稀散、发现较晚,难以从原料中提取的或在工业上制备和应用较晚的金属。这类金属包括:锂、铷、铯、铍、钨、钼、钛、镓、铟、铊等稀土元素和人造超铀元素。

  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大多数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善于导电的金属也善于导热,按照导电和导热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将常见的几种金属排列如下:Ag Cu Au Al Zn Pt Sn Fe Pb Hg 。

  金属的延展性:金属有延性,可以抽成细丝。例如最细的白金丝直径不过(1/5000)mm。金属又有展性,可以压成薄片,例如最薄的金箔,只有(1/10000)mm厚。

  金属的密度:锂、钠、钾比水轻,大多数其它金属密度较大。

  金属的硬度:金属的硬度一般较大,但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别。有的坚硬如铬、钨等;有些软如蜡,可用小刀切割如钠、钾等。

  金属的熔点:金属的熔点一般较高,但高低差别较大。最难熔的是钨,最易熔的是汞和铯、镓。汞在常温下是液体,铯和镓在手上受热就能熔化。

  2、金属之最

  展性最强的金属--金。 延性最好的金属--铂。 导电性性最强的金属--银。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铝。 熔点最

初三化学教案5

  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课本*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1)欣赏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巩固了原子结构知识,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等问题,自然入了本课题的学*;(2)让学生猜想质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挂图(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索、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3)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难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5)借助观察挂图“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学生逐渐对学*化学产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点评

  选取核心概念──离子为研讨课,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本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课堂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

  1、探究活动设计:(1)欣赏科普小论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题学*欲望。(2)猜想、交流、探究校外电子如何运动,体现对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培养。(3)角色扮演离子形成的过程,生动活泼,达到校理想的学*效果。

  2、扩展学*设计: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研究采用表格设计,体现了推理、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

  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范本5份(扩展3)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9篇

  应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教师如何对自已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呢?经过一年的化学新课程教学,下头谈谈个人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一、教学理念上的反思

  新课程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可是对教师来说,实际上是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突破和超越学科本位的观念,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核心理念,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帮忙学生构成终身学*的意识和本事。重点突出教学组织的主体性,要摆正师生关系,大力提倡教学民主。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进取参与教学活动的决策。教什么,怎样教,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而教师的任务是想办法创设一个既宽松民主又有竞争势态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方法上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考者。新颖的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是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度中解脱出来,故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整合。“教无定法,关键在得法”,初中化学教学要异常注重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情景,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兴趣,提高学生学*进取性。对学*本事强的学生要提优,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要求,加强辅导,多鼓励,绝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遗忘的角落”。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学*新的业务知识,提高自我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转变主角,“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改变学生理解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进取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本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交流与合作的本事。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思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本事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有效地开展好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学,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备学生备学生即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研究到自我所任班级学生学*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有时会出现一个班级成绩遥遥而另一个班级却落在最终。认真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景,采取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需要备学生的生活,挖掘利用好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熟悉的学*用品、家中生活环境,如在讲沼气这部分资料时,我了解到在班里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家里就用沼气,于是上课时我让这些学生给大家介绍沼气的'制取及应用,全班学生听得十分认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课堂教学环节,新课引入的方法一般分为复*引入、问题引入、讲故事引入、利用实验引入、利用生活现象引入等几种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一样的教学资料选择不一样的新课引入方法。如在讲结晶时,我给学生说一个谜语“生在大海,走在岸边,太阳一晒,身体全白。”精彩的结尾能够使知识得到深化,对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作用很大。如:学*《溶解度》一节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为溶解度的学*打基础。在归纳小结时进行讨论:经过本节学

  *你明白氯化钠和硝 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本事谁大呢?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不好比,没加热前肯定是氯化钠要大的多,可是一加热又不一样了”。再问:“如何比较不一样固体物之间的溶解本事才比较科学?”这时同学急于想明白下文,有的会继续讨论发表自我的观点,也有的开始预*下头的资料。

  四、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本事,我觉得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趣味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本事,更好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

  五、化学情感教学反思

  化学学科的情感教育,是利用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的应用有关的素材进行的,所以,情感教育必须寓于化学知识、技能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技能与情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进取地挖掘和充分利用化学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做到科学性与情感性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所隐含和显露的情感教育资料,教师要讲清讲透,学生要弄通弄懂。例如,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必须结合学*化学知识,经过介绍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我国科技人员的奋发图强的事迹等,让学生认识祖国,了解祖国的今日、昨日、明天,使学生在“知我中华”的基础上产生“爱我中华”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资料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教师首先是以自身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去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是使学生产生情感正增长的关键性措施。

  虽然新课程下关于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的研究型、复合型、学者型教师。

  应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教师如何对自已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呢?经过一年的化学新课程教学,下头谈谈个人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一、教学理念上的反思

  新课程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可是对教师来说,实际上是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突破和超越学科本位的观念,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核心理念,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帮忙学生构成终身学*的意识和本事。重点突出教学组织的主体性,要摆正师生关系,大力提倡教学民主。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进取参与教学活动的决策。教什么,怎样教,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而教师的任务是想办法创设一个既宽松民主又有竞争势态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方法上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考者。新颖的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是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度中解脱出来,故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整合。“教无定法,关键在得法”,初中化学教学要异常注重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情景,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兴趣,提高学生学*进取性。对学*本事强的学生要提优,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要求,加强辅导,多鼓励,绝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遗忘的角落”。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学*新的业务知识,提高自我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转变主角,“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改变学生理解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进取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本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交流与合作的本事。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思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本事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有效地开展好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学,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备学生备学生即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研究到自我所任班级学生学*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有时会出现一个班级成绩遥遥而另一个班级却落在最终。认真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景,采取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需要备学生的生活,挖掘利用好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熟悉的学*用品、家中生活环境,如在讲沼气这部分资料时,我了解到在班里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家里就用沼气,于是上课时我让这些学生给大家介绍沼气的制取及应用,全班学生听得十分认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课堂教学环节,新课引入的方法一般分为复*引入、问题引入、讲故事引入、利用实验引入、利用生活现象引入等几种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一样的教学资料选择不一样的新课引入方法。如在讲结晶时,我给学生说一个谜语“生在大海,走在岸边,太阳一晒,身体全白。”精彩的结尾能够使知识得到深化,对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作用很大。如:学*《溶解度》一节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为溶解度的学*打基础。在归纳小结时进行讨论:经过本节学

  *你明白氯化钠和硝 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本事谁大呢?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不好比,没加热前肯定是氯化钠要大的多,可是一加热又不一样了”。再问:“如何比较不一样固体物之间的溶解本事才比较科学?”这时同学急于想明白下文,有的会继续讨论发表自我的.观点,也有的开始预*下头的资料。

  四、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本事,我觉得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趣味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本事,更好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

  五、化学情感教学反思

  化学学科的情感教育,是利用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的应用有关的素材进行的,所以,情感教育必须寓于化学知识、技能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技能与情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进取地挖掘和充分利用化学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做到科学性与情感性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所隐含和显露的情感教育资料,教师要讲清讲透,学生要弄通弄懂。例如,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必须结合学*化学知识,经过介绍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我国科技人员的奋发图强的事迹等,让学生认识祖国,了解祖国的今日、昨日、明天,使学生在“知我中华”的基础上产生“爱我中华”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资料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教师首先是以自身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去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是使学生产生情感正增长的关键性措施。

  虽然新课程下关于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的研究型、复合型、学者型教师。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课标》)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评价方式。在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

  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认真学*《化学课标》,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中考分数只有50分,所以一些学生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我感觉到压力好大。学生不要学、学*枯燥,要背要记要动脑,多累啊!但是,明知是苦,也要发挥乐观主义精神,不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一个学生。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中考复*的最后阶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有一些体会,与大家共享,恳请各位老师指正:(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减小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时间而在*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时教学与复*,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化学的思维方法。

  *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几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并用于指导自己得教学,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5)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就可以获得较高得分数。

  总之,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要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一、 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备课是教师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既有明确的意义又有大致的范围,因此上课前教师(尤其对新教师而言)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来了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收集和组织材料,更应从备课活动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会显著提高。

  在我第一年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从教材、教参出发来进行备课,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自认为讲解分析清楚的时候,学生却不知所云、鸦雀无声;当我自认为内容简单、不必强调时,学生却常在此出现错误;当我自认为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却让我惨不忍睹。另外,我校在初三年级实行了分层教学,将学生分成快、慢班两部分。但在第一年的教学中我错误地认为化学学科在初三年级是起始科目、任何学生都没有基础;因此对快、慢班的学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教学上也采用了相同的进度。这样一来逐渐磨灭了后进生的学*积极性,让本已学**惯、行为*惯较差的他们对新学科的学*更加失去了兴趣。

  经过反思,我在第二年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备课环节更注重“备学生”。我发现我们的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更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寄希望于老师直接的讲解。这一点与正在实施的“二期课改”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要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得先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的陈述更少了、提问更多了,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就越多了。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树立这种观念——想知道为什么,不能再坐等老师的讲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对于后进生,我将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进度适当减缓、课后作业量适当减少,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并不难学、并能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我也始终坚信——我们的后进生是“一桶金”。

  二、虚心学*、加强同事间的合作两年初三教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与同事间的合作、特别是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新教师接受新信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可能要优于老教师,但缺乏教学经验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若在教学活动只没有一位“指路人”,我想我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要多走很多弯路。

  我的带教老师——刘荣权老师——从带教我的第一天起,就毫无保留的将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资源与我分享。在互相听课、评课活动中,刘老师更是不断地为我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二期课改”背景下,从备课到上课等许多环节都与过去传统的方法有所不同,但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对我的影响又十分深刻,以致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新教师、老教法”的局面。因此,刘老师每次听课后给予我开导,为我所上内的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和策划,并主动给我上示范课。在这一次次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我潜移默化的转变了过去的一些观念,对正在进行的“二期课改”有了新的认识。

  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的反思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重视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本事,但从实践过程中,我觉得新教材在实验资料安排上,高估了初三学生现阶段的实验本事,也高估了普通中学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和人员配置。下头我以初三化学二氧化碳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经历为例,谈谈本人对这方面的反思。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呢我想,没有亲身经历的教师,哪怕他的化学知识多么丰富,实验本事多么强,都难以想象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什么问题。

  (一)制二氧化碳的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一般来说,多数教师只注意到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以防在盐酸挥出发HCl,混在CO2中,从而影响性质实验。可是,如果浓度太低了,将会使反应速度太慢,二氧化碳的量太少,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检验到集气瓶口燃烧的小木条熄灭。异常是对于象我们学校来说,实验室中长颈漏斗和锥形瓶太少,只能直接用较大试管来组装反应发生装置,学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发现稀盐酸不足,没法直接添加稀盐酸,会十分忙乱,甚至心境不好。那么,稀盐酸以什么浓度才适宜呢以我的经验看来,3~4molL比较适宜。

  (二)学生虽然看过教师演示倾倒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但仍然会有13的学生不能成功完成这个实验。

  原因很多,比如有的学生是倾倒时集气瓶口没有向下,只是横放,这样会因为蜡烛火焰的热气流将二氧化碳带走,使二氧化碳根本就没有进入烧杯中,从而使蜡烛熄灭;有的则是先把集气瓶上方的玻璃片取开,然后拿起集气瓶再往烧杯中倾倒,这样做往往由于学生动作粗鲁,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甩掉了;有的则是由于收集守二氧化碳后放置时间太长,二氧化碳已经跑掉了一部分;有的则是由于蜡烛太高,火焰高于烧杯。总而言之,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有很多会超出教师的想象,而教师们又往往高估了学生的实验本事。从我个人经验来看,由于初三学生才接触化学不久,很多实验还是要先教师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至少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来说,学生实验还是以模仿为主,如果没有演示和讲解,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究实验,往往会使实验失败,从而打击学生做实验的信心和兴趣。

  (三)新教材中在探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个实验中,使用石蕊小花和集气瓶,其实操作十分不方便,原因有二。

  一是按学生的《实验报告册》上的安排,总共要收集三瓶二氧化碳,花费时间太多,所以应当把集气瓶改为试管;二是实验室自制的石蕊小花实验现象不明显,并且制花成本太高,最好改为蓝色石蕊试纸。如果我们不作这个改善,将会使学生把很多时间花在制备二氧化碳上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其它实验,并且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生来说,实验课中还是要以模仿为主要教育方式。原因有如下几点:

  (1)如果你没有把实验过程演示一次给学生看,很多学生就会不知如何下手。

  (2)如果你没有布置他们预*实验,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边阅读《实验报告册》边做实验,你就会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明白要做哪一个实验。他们甚至懒得问。我发现一些学生收集了两瓶二氧化碳后,竟然不明白这两瓶气体是拿来做什么的。

  (3)如果你没有在实验演示中让学生看到药品的用量,他们就会有的人用太多药品,有的人用太少药品。

  (4)如果你不反复督促做好实验记录,他们就不会想到要做记录。

  一、中考后的教学反思

  经过对20xx年中考试卷的分析,在今后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基础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中考重点始终是初中化学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资料。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解决新问题的坚实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在*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的联系,将化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其原理,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2、加强规范训练,提高书面表达本事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如:(1)化学式的规范书写。(2)化学方程式的配*,条件、状态的标注。(3)化学专有名词及仪器名称的书写。(4)计算题解题格式的规范性等。

  3、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经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激发学生兴趣,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启发思维、构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品质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该学生动手操作的,该学生探究的,该学生观察、推理归纳的都要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4、加强审题本事训练

  很多同学对题目要求尚未明确就答题而导致失分,如最终两题为两选一,而许多同学没看清要求,两题全做,既增加了难度,又耽误了时间,直接影响了得分。还有部分同学对一些综合题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多应渗透这方面的训练。如在讲*题时,教师不要帮忙读题,因为教师在读题时往往不经意就把题目的关键词经过语速、语调等反映出来了,要加强综合题的分解训练,一道综合题都是由若干个基础知识点拼接而成的,经过训练要让学生具备将综合题分解成基础知识点和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本事,如疱丁解牛一般,眼中是一头完整的牛,心中是一头被肢解后的牛。

  二、我的复*做法

  1、转变复*的观念,杜绝一张试卷一堂课。

  把总复*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把单元复*、各个阶段的复*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系统整体的作用。复*做到专题化,专题复*系列化。加强复*训练的针对性。复*时做到堂堂清。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在学生本事培养、方法指导上多下工夫,把每一道题目都作为训练本事、方法的载体。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只会做题目,而是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联系实际,能解决新问题。复*时,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成为学*的主人。

  随着课堂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教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教材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但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疑难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在以往的化学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出现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新教材有的概念是先让学生感知,再逐步掌握。如氧化物这个词在单质,化合物之前出现了,并没有下定义如P2O5、AL2O3、SO2等是氧化物,可以让学生去领悟什么样的物质是氧化物。但教学起来确实有困难,因为学生不知道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2、教材中知识阐述太简略。纵观全书,课文中的知识阐述简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如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新教材中没有讲单质化学式如何写?含原子团的化学式书写方法,读法等应适当补充,不然,学生进一步学*化学就感到处处有困难。

  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几个月的化学培训,我有许多体会和反思:

  先说说我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方式的转变。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进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学时,学生对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容易区分,对一种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也容易区分;但是对一种描述到底是“变化”还是“性质”却不容易区分。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简单易行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分教学法。

  教师这样给学生举例讲解:同学们,现在飞机场上停着一架飞机,我说:“这架飞机能飞。”这是飞机的一种物理性质,指飞机具有这样一种能力,但飞机实际并没有起飞;同学们,看天上一架飞机在飞,还有一架飞机飞走了,这就是一种物理变化,表示“正在发生着”或“已经发生了”。

  然后教师给学生归结:“性质”指的是物质具有的一种能力,能发生但是未发生,常用“能、会、易、可以、容易”等字眼表示;“变化”指的是“正在或已经发生”的一个过程,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经过这样讲解以后,学生比较容易区分“变化”和“性质”了,然后教师再精选相应的*题进行练*巩固。比如,教师可以出关于木炭的*题训练学生: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木炭被粉碎;④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从答题情况看,学生掌握还是很不错的。

  氧原子构成。

  ⑥每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⑦每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范本5份(扩展4)

——初三化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本二十份

  20xx年就这样过去了,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有成绩,有收获但更多的是不足和反思。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事;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

  二、工作方面:

  20xx年上半年,我担任了初三(2)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这是一个综合素质不太理想的班,在中考中只取得了较优良的成绩,离预期目标有很大的距离。下半年我担任初三(4)和初三(5)的化学教学工作,第一次担任两个班的教学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努力方向

  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的优秀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时教学与复*,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上完课后能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找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同事之间也要加强交流,多进行教学过程的相互学*、研讨。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中考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年来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以上是我对即将过去的20xx年的总结,希望在20xx年克服一些缺点,取得一些进步。

 本学期按照,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进行,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

  本学期即将结束,本人现将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化学教学将继续体现教学的基础性,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界,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继续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继续推行“高效课堂”策略,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能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试题方面注重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整合三维目标全面考查的基础上,注意试题的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教育性和人文性。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学*研究《化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参。做好学情分析、编写好学案,明确每一学段的知识,各单元中每一课题的知识在课堂中的具体要求,并联系中考会考要求及常见题型,把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归类整理、适度的拓展,以使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把握知识体系,更好地迎接中考。

  2.统观教材、确定好重点和难点.

  (1)抓好常规教学、抓好基础知识的全面教学与复*(化学基础概念原理、准确使用化学用语及化学反应),熟练化学基本计算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

  (2)抓好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做好知识复*与突破.

  (3)抓好考试内容的组织编排,加强综合训练。

  三.学生分析

  1.学*态度。大多数学生对化学都有一种共同的欲望——学好化学,且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态度较明确,可以顺利地学*和复*.

  2.学*情况。由于学生学*了一学期的化学课,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自主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合作学*意识较强,兴趣较浓厚,能为学*新知识奠定坚实基矗但也有很多差异,如部分学生的学*情感、个性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不稳定,有待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不强,良好的学**惯没有形成,学*方法不科学等都有待于培养和指导。

  3.学生层次。可分为三个档次。

  尖子生;边缘生是急需提高、帮助的一类学生;学困生这类学生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应帮助他们,爱护他们,更不能放弃他们,本学期应做好这方面工作。

  四.教法学法

  应用新方法新理念,立足于课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上好点拨自学课,合作考评课,定向反思课等。重视创设学*情境,充分利用讨论、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增加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小组合作学*,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热情。加强学法指导,可通过课前自学、课上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新知识,课下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加强课后辅导巩固,提高能力,使学*更有效。

  五.实施教学采取的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积极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2.积极做好学生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及时复*小结,把课题知识整理成知识点,连成知识线,构建“知识网',教给学生识记知识的方法,如联想记忆、歌诀记忆等。

  4复*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取精讲、精练的方式。也可采用实验、联系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课内外结合,合作探究方式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年的教学工作已接*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本人特就本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站在教师的岗位上,面临教书育人的巨大压力、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冲突,使得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不断修补自己的同时快速地适应并不断地摸索学*。如今,已然不断成长了起来。

  一、思想方面

  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政治学*,提高思想觉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育法》中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教育方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服从分配,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二、教学工作方面

  这学年,本人担任初三化学教学工作。面对首次接触的教材,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先独自备课再听取老教师示范课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做法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认真细致备好每一节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开动脑筋,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对于学生作业,坚持做到逢做必批,逢批必讲。

  4、坚持参加校内外的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意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三、副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本学年担任副班主任期间,我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积极承担起力所能及的班级日常管理事务:每周周周清的扫尾工作;部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部分学生的评语填写工作等。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鼓励他们努力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这一个学年的历练,我已慢慢从青涩走向成熟,对于自己的角色也从不适应走向*惯。随着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慢慢增长,我也渐渐感受到了肩上的重量,“教师”这个称谓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和希望,为了对得起这个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我需要努力的还有太多太多。

  今年我担任初三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

  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基础薄弱,或者学*被动,或者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大。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社会、家庭、自身因素,普遍学*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和依赖心理。短短一年时间要学两本书,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自觉性和对学*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旧课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好;很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面向全体,讲课时紧扣课本,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化学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努力做好复**结工作

  初三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工作,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提要;练*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再比如说培提优补差工作,是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力和有效的补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要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

  四、不足及努力方向

  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厉,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上有要求但没有很有效的落实方法,致使不自觉的学生出现脱节状况,对学*不能及时学有所得,就会逐渐出现成绩滑落的现象。由于一些实际上的原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要从头到尾都充满信心和信任,对学生要既要鼓励也要鞭策。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年的教学工作已接*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本人特就本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站在教师的岗位上,面临教书育人的巨大压力、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冲突,使得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不断修补自己的同时快速地适应并不断地摸索学*。如今,已然不断成长了起来。

  一、思想方面

  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政治学*,提高思想觉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育法》中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教育方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服从分配,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二、教学工作方面

  这学年,本人担任初三化学教学工作。面对首次接触的教材,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先独自备课再听取老教师示范课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做法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认真细致备好每一节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开动脑筋,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对于学生作业,坚持做到逢做必批,逢批必讲。

  4、坚持参加校内外的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意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三、副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本学年担任副班主任期间,我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积极承担起力所能及的班级日常管理事务:每周周周清的扫尾工作;部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部分学生的评语填写工作等。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鼓励他们努力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这一个学年的历练,我已慢慢从青涩走向成熟,对于自己的角色也从不适应走向*惯。随着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慢慢增长,我也渐渐感受到了肩上的重量,“教师”这个称谓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和希望,为了对得起这个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我需要努力的还有太多太多。

  20xx—20xx年度下学期期是个收获的学期,回首这一学期来,我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期末复*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进行复*,并做好查缺补漏工作。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课前备好课。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

  (3)课后做好辅导工作。到初二这段时间,学生特别爱动、好玩,自控能力不强,常在学*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助工作,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

  在教学交流方面,我们积极参与同科教师相互观摩课堂教研活动。尤其在听吉林省化学十佳教师的评选时,真正领略到了十佳的风采,感受到了自己于十佳的差距。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认真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本学期我研读了《魏书生文选》、《精英之门》等书籍。

  信息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不学*就是退步,认真学*才能有所提高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时光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期末复*工作也有条不紊的进行,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复*,并积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对学困生也能进行分层教学,个别指导。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都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也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和思想觉悟,确保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1)、(2)班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兼初三年的化学备课组长。通过一学期的认真努力、扎实苦干,各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一、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本学期我以活化、优化、个性化为导向,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抓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学*、研讨,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并感悟化学的科学魅力与价值。

  二、教学研究工作成绩显著

  本学期担任初三化学备课组长工作,我以身作则带领全组教师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究。制作优秀课件,资源共享,共同讨论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按学校要求完成了一系列教研工作,成绩显著。

  三、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根据初三化学的学科特点,我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保理念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根源及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四、培优辅差工作成绩明显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大多数学生能听懂、会做课堂练*,同时又因材施教,加强学*方法的指导。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的、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指导他们把知识向纵、横方向发展,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信心较弱的后进生,重点指导他们良好*惯的养成,并充分利用晚自修时间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后进生的学*信心,培养优秀生的探索精神,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一学期来我在努力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同时不断反思经验和不足,以图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作为老师教好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进步是我们的责任,是一件良心活。我一直很努力,实实在在教好每一节课,看到他们在学*和做人上都进步是我最欣慰的事,伴随着他们一天天成长和懂事,我也收获很多。我愿用爱心和欣赏给他们一双双隐形的翅膀,能够自由翱翔于成长的天空,他们健康成长是我努力的方向!

  这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5)、(6)班的化学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自觉性和对学*产生的直接兴趣。所以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中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中考总复*工作,争创好成绩。

  总复*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中考的成绩,所以总复*工作,我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要复*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的练*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中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中考的合格率,我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中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转眼间一学期的各项工作已接*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从以下四方面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品德修养方面:

  一学期来,本人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办事认真负责。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够主动与同事研究业务,互相学*,配合默契,教学水*共同提高,能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

  关心国内外大事,坚持向先进人物学*。政治学*中我能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日的工作中,用实际行动支持学校的工作,能团结同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正确的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本人能认真学*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刻与***保持一致。

  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受到学生的好评。特别是在此期间,我努力地学*政治理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政治学*活动,如师德的学*活动。

  二、教育教学方面:

  本学年度我担任初三两个班的化学课教学,我努力学*有关知识,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且能利用课堂时间不断地以新型热点材料为背景创设提问角度,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对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从而使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初中学生的学*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兴趣,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图片、模型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例如,本学期我开的组内公开课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学生动脑、动手,气氛严肃活泼,取得较好的效果;*时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能得到的各种材料进行小实验。

  三、出勤方面:

  本学期,每周8课时,都能上好每一节课,准时到校上班,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种会议,认真听课。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能认真参加每次业务学*、教研学*,并做详尽的记录;*时参考成功教案结合本班特点创造性的备课,认真开展教育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几年来,本人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没有因为个人的原因而耽误工作。

  四、成绩与不足:

  由于本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当然,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厉,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上有要求但没有很有效的落实方法,致使不自觉的学生出现脱节状况,对学*不能及时学有所得,就会逐渐出现成绩滑落的现象。由于一些实际上的原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要从头到尾都充满信心和信任,对学生要既要鼓励也要鞭策。

  2、课堂语言、气氛的创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时会情绪化,受学生情绪影响,使课堂气氛低落,在教育方法、方式上还要继续努力,力争提高。

  今年我担任初三132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基础薄弱,或者学*被动,或者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大。

  本地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社会、家庭、自身因素,普遍学*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和依赖心理。另外,由于没有晚修等辅导时间,面对每周三课时的安排,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自觉性和对学*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旧课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好;很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面向全体,讲课时紧扣课本,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化学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科

  三、努力做好复**结工作。

  初三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工作,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提要;练*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再比如说培提优补差工作,是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力和有效的补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要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

  四、不足及努力方向。

  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厉,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上有要求但没有很有效的落实方法,致使不自觉的学生出现脱节状况,对学*不能及时学有所得,就会逐渐出现成绩滑落的现象。由于一些实际上的原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要从头到尾都充满信心和信任,对学生要既要鼓励也要鞭策。

  本人20xx学年担任初三(1)(2)班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本人严于律己,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事,服从领导安排,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师表,有很强的事业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初三级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又充满挑战的阶段,我作为一个新老师教初三化学,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在我的知道老师邓少强主任,科长马桂珍老师,以及化学备课组组长吴伟添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本人的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成绩也不断进步。在此,我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把德育工作做在前头。

  本人虽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但始终坚持德育工作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由于本人担任的是*行班的教学,所以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学生的心态才能稳定,才能安心学*,积极听课,也因此而获得理想成绩。

  2、以勤补拙。

  本人是第一年的新老师,工作经验,工作阅历都不够,因此想获得成绩,获得进步,就必须勤奋。虽然初三的工作任务繁重,但我还是坚持对作业,试卷全批全改。除此之外,经常下班辅导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我相信,作为新老师,只要能够做到勤奋,积极反思,我们的教学成绩和工作业绩一定会不断进步。

  3、能力是一种积累。

  作为新老师,离开学院不久,应该说专业知识都不缺,但是怎样才能把丰富的专业知识转变为教学能力,又把教学能力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是一项艰苦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难免有痛苦和失落,但恰恰是这些东西积累和沉淀下来,最终才能成为我们的能力。这个过程将会伴随我们的教学能力一同成长,是我们为何坚持终生学*的理由。

  4、成绩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动力。

  作为一个新老师,说成绩似乎为时过早。一次好不代表两次好,更不代表永远好。但是她对我们却可以起到一种鞭策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上,还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因此在成绩面前,我们要学会心*气和,坦然置之,胜不骄,总结经验;败不馁,汲取教训,时常保持一颗*常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愉快的中学教师。

  今年中考,我们学校初三年级在镇里区里都取得了成绩,与去年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化学学科及格第四优秀第三,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学校从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也总结了几条经验: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

  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时间而在*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时教学与复*,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5、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6、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7、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8、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要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通过大家共同努力,20xx—20xx学年初三化学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今年我们将继续保持,并争取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更大的进步。20xx学年,对我来说是成长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的成绩不断进步,与老教师的差距也在缩小希望这些能成为我以后学*和工作的宝贵资源,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本学期根据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化学教研组的工作计划,本组教师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贯彻执行市教研室有关化学教学方面的要求指示,认真学*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履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与教师的职责,加强学科的理论学*,使化学组成为团结和谐、勤奋互助、合作能力较强的教研组。

  (一)教学常规方面

  1。严格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

  全组教师做到重点落实备课常规和课堂教学常规,提高备课和上课质量。注意教学常规管理中的各个细节,并且尽量落实细节,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学**惯,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2。加强集体备课。

  备课组做到基本统一进度、***案、统一练*、统一考试等。尤其是每次中差生辅导的进度、内容、时间、备课人都是有计划、有落实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3。加强作业管理。

  全组教师尽量控制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

  4。认真组织完成各次“诊断”性考试的命题、阅卷工作,认真作好考试后的情况分析,根据成绩对教学作及时的调整,并拿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进行弥补。本期初10个班在月考和半期考试的成绩良好、悬殊不大,具体分析见各次的“试后分析”。

  5。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基础训练、加强过手训练。

  (二)教研组活动开展情况

  1。坚持开展好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

  本学期继续坚持间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和间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做到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主题,责任到人。本期李宁专题主讲4次、单元主讲2次,张雅莲单元主讲2次,高英单元主讲1次,高琴单元主讲2次。利用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钻研新教材、新课标,共同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实践**同成长。

  2。加强理论学*,更新教育观念。

  本学期,化学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组内教师进行了《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以及教学导向研究》、《中学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策略”研究》、《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设计”研究》、《中学化学教学中“*题讲评”研究》等专题学*,通过学*,教师逐步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指导教学工作,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3。组织好组内听课评课活动,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研讨。

  本期按学校要求开设好公开课和组内听、评课活动。本学期初中化学组开设组内听、评课活动4次,公开课2次。其中组内听、评课为李宁、张雅莲、高英、高琴各1次,公开课为李宁2次。全组教师听课时按规范做好听课笔记,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就组内听、评课和公开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开展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找出闪光点、疑惑点和不足点,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另外组内教师间相互听课每人都按要求达到5至10次。

  4。认真进行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全体教师认真学*教育理论,共同分析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经验或反思,又为今后进一步的教学研究打基础。如本期在*题评讲课方面的研究最后形成论文《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化学*题讲评课教学》并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三)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1。积极参加培训。

  本学期本组教师李宁参加了雅安市第六届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进一步加强对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学*,提高自身业务水*。本期李宁还被中国化学学会评为“全国化学教学改革优秀教师”。

  2。加强业务学*。

  全体教师通过不断学*新教材,以及新教学理念和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3。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本学期本组教师撰写的《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化学*题讲评课教学》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设计评比性说课的几点建议》、《爱的教育》在校内交流,《爱的教育》获校一等奖。

  4。青年教师培养。

  本组老教师都能热情地把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拿出来传授、交流,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业务,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不断取得进步,快速成为教学骨干。

  (四)教研组建设的打算

  今后,我们初中化学教研组将继续加强理论学*,提高理论素养,加强教研工作;继续搞好课题研究,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继续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经验进行及时的反思或总结。继续做好培养青年教师工作,使全组教师都成为教学骨干。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教研组活动的质量,尽量使教研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教师的专业水*

  1、专业学科知识:

  我对初中、高中、大学所涉及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几年的工作经验对自己的知识框架的构建更加得心应手,不足之处是对于一些较为艰涩的专业知识涉猎不多,因此偶尔有学生提出一些化学现象要求知道本质的时候,我的解释显得不那么专业。

  2、专业教学知识:

  我工作了3年有余,第一年努力锻炼教学基本功,第二年尝试对中考的考点进行系统的总结,第三年是前面两年的升华,带了一班较为聪明的孩子,努力提高带尖子生的能力,在培优工作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第四年,则是对第三年工作的反思,对第三年工作中培优补差措施的一些改进,努力使自己不断保持优势,改变劣势。虽然我不是一个能力优秀的老师,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专业教学知识不断成长。

  3、了解时政要闻能力:

  我一直认为,课本的化学知识至少落后于化学研究前沿三年以上,因此我一直关注化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也关注跟化学有关的时政要闻,例如嫦娥三号登陆月球所应用的化学知识,例如燃烧需要的条件、世界各地石油泄露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等。然后将时政要闻中有关化学的内容与课本上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书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我将满怀激情终身学*,多方借鉴总结反思,提高自身专业水*,争取将来做一个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二、教学水*

  1、对教学设计能力:

  还记得工作的第一年,我总是写详细教案,每天花四个小时的时间对每个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小到每一个过渡句,都要仔仔细细写下来,然后每天上课前把详案在心中演示一遍,上完课,又赶紧对上课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修改,力争每节课完成教学任务,然而,经验的不足,能力的欠缺,总是让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我感到失望。例如,总是想在45分钟尽可能多地塞给学生知识,导致每次教学设计的内容过多,每节课很难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目标,总是显得虎头蛇尾,到了课的最后就是草草收尾。经过几年的磨练,我慢慢懂得了教学设计贵在“精”而不在“多”,例如,《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节课,第一课时,主要抓住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进行设计就可以了,装置的拓展则要安排在第二课时,如果贸然在第一可是就塞给学生很多关于装置拓展的知识,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也就失去学*的兴趣。

  2、对重点、难点、易错点的把握处理能力:

  经过三年的磨练,我对每节新课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较为熟练,基本不会出现问大的问题。例如《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一课时重点是工业炼铁的原理和装置,有关杂质问题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这是贯穿课时的主线,师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两个知识点。难点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操作要点,实验时是先通CO还是先加热,实验结束是先停止加热还是先停止通CO,尾气的处理等;第二个难点是学生在进行杂质运算时,对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转化会出现混乱。对于第一个难点,教师可以以退为进,引导学生进行假设,讨论不同的操作会造成什么不同的后果,那么操作的先后顺序也就不言而喻了。对于第二个难点,则是要将数学计算和化学方程式计算结合起来,以练带学,一、二类生一对一指导三、四类生,能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缺点是有时候总想着用各种花样来让学生掌握重点,例如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记忆,我会教学生“养闺女倒贴”,课后反思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时候虽然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是一种假象,热闹的背后是学生记住了闹剧般的哄笑,但真正的知识却没有记住。所以我觉得对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在于“适合”,而不是哗众取宠的“耍花招”。

  3、归纳总结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恐怕是我目前最不满意的了。教学方面,感觉每天都是奔忙于上课与改作业之中,好不容易改完作业,又要马不停蹄地给学生准备作业,每天像个陀螺一样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教学方式除了存在的一些小问题之外,教学方式本身有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更不要谈上动手写上一两份正式的总结与反思之类的文章。即使写了,也是带着功利性质,奔着拿奖之类的,也就很难真正去拷问自己,目前究竟存在哪些影响职业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再说班主任方面,每天看早读,看课间操,收作业,管理学生仪表仪容,如特务般侦察学生的问题,然后进行个别教育,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像一个已经编好程序的机器,到时间了该干什么事情一目了然。可是,这种模式让我感到强烈的危机感,我仿佛成了学校制度下的产物,我按部就班地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按照说明书制作产品。可是我似乎忘了,学校制度只有一套,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按照“学校制度”这一本说明书,我能当好一个班主任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我想,在20xx年里,我要认真地对前面的三年进行总结,思考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想成为什么风格的班主任,然后为之努力,而不是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过完自己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

  4、与中考考点的结合能力

  这个方面的能力是我目前比较满意的,前面的磨练,也是围绕中考考点而展开的。不敢说自己对中考考纲倒背如流,但是合上书本,中考重点考察哪些知识点,考察形式有哪些,还是心中有数的。两年带尖子生的经验,已经能让我自己*时给学生编一些有模有样的中考模拟题了。例如本次期末考试,金湾区使用的是文园中学编制的试卷,我发现有很多题型都在复*阶段我给学生的复*资料中有体现。*时上课时,都会给学生分析该考点的重点考察形式,答题模式,分值计算等,如果学生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复*有关考点的话,拿高分不是问题的,可是由于自己上课语速快的原因,很多学生不能清楚记住我讲过的知识点,这是我教学中最大的缺点,我一直在努力改正,希望这个缺点能随着我的努力渐渐淡化。

  三、课堂的调控能力

  1、课堂纪律的管理能力:

  第一年教学,上课对待那些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发火,压制,学生很怕我,上课虽然不敢开小差,但是,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到一些知识之外,与我基本很少有情感的交流,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了,学生情感上不认同我这个老师,因此,对我的价值观、我给他们传递的正能量,自然持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慢慢地,我开始懂得,学生也是必须放在跟我同等位置的课堂学*者,师生的交流必须在一种*等的位置,学生才能真正认可我的课堂,因此喜欢我的课堂而认真去学*,而不是因为怕我才认真

  去学*。例如,以前有些学生下午第一节上课犯困睡觉,我的处理方法就是让该学生站起来清醒一下,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而现在,我首先反思,是因为我的课堂太无聊了,还是因为学生昨晚做作业了太晚导致犯困,还是身体的原因等等。然后再根据学生犯困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处理。不过我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一个小笑话逗乐一下犯困的学生甚至是全班学生,全班哈哈一笑过后,也就清醒了。

  2、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因为我的性格比较外向活泼,也经常将教学知识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学生会觉得化学课堂比较有趣,上课的气氛也比较活泼。我的缺点是自己讲解的比较多,没有达到学校教学案模式的.要求。

  3、对突**况的处理能力

  一种突**况是学生提出一些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问题,学生想知道,但是如果教师给他们讲,他们又听不懂,因此,如何用*白易懂的语言解答学生的疑问就很考验教师的教学技巧。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对各种化学现象进行追本溯源,抓住本质,这样,学生无论怎么提问题,我都心中有数。

  4、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动能力

  因为我的讲课风格比较轻松自然,我很少自己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听,而是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拓展演示,让基础教学也变得生动有趣。所以能保持活跃的气氛。这是优点,也是缺点有时过于活跃会偏离教学目标。

  四、学生的参与

  1、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代学,要以学定教:

  这个方面我做得不足,经常自己讲得多一些,一般会讲半个小时,学生的活动时间一般是15分钟左右,达不到学校教学案教学模式的要求。但是我自己也有深深疑惑,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而化学很多专业的实验操作,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即使我给了讨论的方向,可是一类生往往都不知道从何处开始讨论,全班一片茫然,或许是我的教学设计还有问题吧。我很希望经验丰富的同行能与我分享这部分的教学设计。

  2、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过程:

  只能说,对于这点要求,我只能做到80%左右,有一些学生,穷尽目前我能用上的手段和方法,他们仍然无动于衷,他们如此“油盐不进”,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这少部分学生,基本连一句话都难以写完整,因为,不认识很多化学用语需要用到的字!他们连字都很多不认识,也只有实验课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了。这应该也是我的教学设计不符合这部分学生的学情吧。这学期我与洋思中学的吴国兵一起上了一节《水的净化》同课异构的课,提问的循序渐进给了我很大启发,设计问题也开始由浅入深形成梯度,多多少少能使这部分学*顽固分子学一些吧。“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过程”,只能说,我继续努力吧。

  3、时间:教师讲课不能超过十五分钟

  关于我的讲课时间,我想,给自己一个不及格吧。部分课型我会这么操作,例如《爱护水资源》、《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化学与生活》等这部分科普型的课,还有复*课,我能做到讲课不能超过十五分钟,其他的中考重点章节以及学科性强的章节,暂时做不到学校的要求。

  4、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这个方面,我觉得自己还算合格吧。对于学生在课堂表达的各种见解,我都会认真对待,认真聆听他们内心真正的疑惑,耐心聆听他们错误的观点,只有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我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正如我大学的一位老师讲的“你想给学生一杯茶,你得知道学生的杯子里原来装的是茶还是咖啡”。至于合作、探究的模式,化学课堂的基础是实验,我将学生分成了四人小组,课堂上合作探究各类实验,收到较好的效果。

  5、对特殊学生安排特殊事情,做到人人有事做:

  对于这点,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初三的化学,不应该是为了应付中考而学*的化学,而是为了联系化学与生活而学*的化学,初三的化学,不应该是科研化学,而应该是生活化学,既然是生活化学,就应该让每个人有基本的生活化学常识,因此不存在我在讲化学,而特殊学生在那里背诵化学式或者默写化学方程式,我的课堂力求化学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学生其实很有兴趣了解。我觉得,特殊学生就算背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背了化学基础知识,照样难以考到30分,因为,他们不感兴趣(这是最致命的),也不会应用。但是如果让他们参与课堂上有趣的生活化学中来,他们即使不会默写全部的化学符号,但他们会喜欢化学,会记得那些简单的生活化学知识,再加上一些简单的化学专业知识,他们考到30分以上是不难的。

  6、达到“下层生可以做的中层生不做、中层生可以做的优生不做、学生可以做的教师不做”的要求:

  这个方面我前几年做得比较差,不过今年我做得好一些了,究其原因,自己在过去课堂中过于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把表现的机会更多地让给他们,今年我在课堂上则是更多地关注中下层的学*,也形成4人学*小组,老师和一类生共同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且不管这些方法能帮他们学到多少知识,但是,他们会觉得受到了尊重,大家没有歧视他们,老师在关注他们,他们学起来也更有劲。例如邓同学,他爸爸曾经打电话给我,说孩子以往回家总是很不高兴,一批评马上跟父母吵架,反观今年,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还跟父母有说有笑,爸妈问原因,他说,我在学校过得开心。如果学校能成为学生快乐学*的地方,还怕下层生不努力吗?只要他们努力了,无论他们最后考了多少分,我都由衷地替他们态度的转变而感到开心。

  五、课堂学*任务的延伸

  1、作业:我对学生作业的要求是,你能做的就尽量做,不能做的就算不做我不会责怪。这个要求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执行起来很累,我每天都要对每本作业进行细致的检查,确保学生有无按照我的要求做作业。在作业的检查方面,我做得比较认真,不过后阶段由于我生病了,作业方面就有所放松,不过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作业*惯,虽然出现了部分学生作业情况下降,但整体没有太大的问题。

  2、辅导:本学期由学校统一组织了三次基础测试过关,不过关的学生中午由化学老师统一辅导。除此之外,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我花了很大的功夫,对于不会书写的学生,我真正做到了一对一课外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掌握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3、检测:本学期进行了两周一次的单元考试,三次基础考试,自己也经常编写一些知识模块进行测试,对知识进行循环,防止学生遗忘。6班的试卷基本都是自己编制,不过觉得好费时间,好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一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4、提高:在培优方面,我一般是将*五年的全国各地(特别是广东省)的中考

  题中的优秀题型编成试卷给学生进行针对训练。效果还需要经过今年中考的再一次检验,去年的效果还不错,不知道今年如何。

  5、改错:我要求学生用红色笔进行改错,并在一些中考重点题型旁边标注相关知识点,还将一些中考易错题型让学生重新做一遍到作业本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踏上了神圣的讲台。不知不觉中,xx年转眼间就过去了。在这xx年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过去的xx年既有忙碌,也有收获,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认识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xx学年来,我认真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我认真学*《有效研修》和《有效教研》等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更是利用网络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从思想上认真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对学生的教育溶入*时的点点滴滴中。教育学生立大志,勤学*,乐助人,宽胸襟。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为良好班风的形成尽了自己微薄之力。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认识水*,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我始终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xx年来我继续领悟新课程标准,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努力做到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格式工整、规范,并养成良好的学**惯。工作量较大,周课时14节。工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这学期后阶段,在级部主任的安排下又增加了学校化学实验比赛辅导。教学业绩明显。教学中,认真备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每次上课前都要把教案再看一看。每次上完课后,还能及时将上课心得和新发现记录下来,及时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化学的题目是比较多变的,要学生做的,我们都能经过筛选,经过自己做了以后才给学生讲题。本年度作业安排的较灵活,有:作业本、《学*与检测》、化学本、试卷1套、化学报、实验报告册等。这些作业我都能全批全改,但我的作业负担并不重,因为采用了分散加集中在课堂处理的灵活方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也是勤恳工作的表现之一。我在班里经常找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课下多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之间留一会儿,让他们问问题,有时也请他们到办公室里来进行个别指导和解惑。

  对个别的差生,能细心辅导,及时进行补漏。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落班辅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互相学*,互相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气。*时,自己还注意“两手抓”: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通过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好带差,促进双赢效果。下面对中考化学复*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基本情况:

  1、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

  2、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

  3、学*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巩固提高。

  4、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

  5、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质疑少,学*被动,不爱动脑、动手。

  6、有时易灰心,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足。

  7、实验缺乏动手和思考。

  战前准备:

  在正式展开复*之前,我针对前一年年中考的新形势,认真研

  读了前一年年考纲、考试说明以及前一年年全国总共18份中考试卷,特别是重点关注昭通检测考试卷,认真分析,深入领会,精心选题,根据学生的学*现状,认真制定第一轮复*计划。

  (二)制定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九年级复*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稳扎稳打,对高考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要面面俱到,即使没有涉及到的,只要和中考有关的,仍有复*的必要。备课要细,上课要实,作业要精,补漏要勤,检测要有针对性。为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做准备。第二阶段,知识的网络系统阶段。以专题训练为依托,以第一轮复*为为基础,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以专题(中学生化学试卷设计)促归纳,让学生对所有考点的知识心中有数并自我成体系。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归纳,这样的东西才是他们自己的。第三阶段,模拟提高阶段。在模拟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必须精讲,而且坚决不再留任何尾巴,不把遗留的问题带到下一次的考试。

  不论哪类班级,化学基础相对较差,最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花学科学*,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比较大,我不想作多少歌功颂德的汇报,我只想说,走过初三,我无怨无悔。我只想把我做法谈谈。

  (三)营造民主课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在课堂上多关注化学弱科同学,给他们精神鼓励,让学生在自信的阳光下成长,学*。对各班成绩优秀但化学总拖后腿的学生,利用课余和周六时间帮他们扫除学*中的疑问,耐心的讲解以此打动他们,激起他们学*化学的热情,收到良好效果。善于捕捉每个学生在化学学科方面的某一闪光点,以此增强他们学*化学的信心。

  (四)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

  进入初三,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惯,是初三复*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

  其次,讲清试题的角度,即是怎样来考的。

  第三、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

  第四,纠正错误务必落实。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哪些学生错,有针对性地改进复*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改正错误的规律。

  从这一期开始,我继续在一个九年级的班里教化学。经过一个学期紧张有序的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学*成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到学期结束时,这一时期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现将这一时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这一时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1、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时期是提高学*成绩的关键时期,因为学*任务重,时间紧。新学年伊始,学校领导和教研室成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为顺利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学课的优秀率和*均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老师们知道任务艰巨。长期以来,他们兢兢业业、兢兢业业,坚持提前三小时编制教学计划,做到备课充分、实用、高效、灵活。为此,教师应树立奋斗目标,确立前进目标,从课堂教学入手,精心备课,确保每一节课都是好的。实施课堂教学环节,突出知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努力实践学校提出的“先学后教,课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3、考点培训及时准确,单元过关测试实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重点和考点,严格注重训练,让教师讲得认真,学生练得多,进一步突出合作学*的地位和作用。

  4、这一时期以来,教师完成了剩余4个化学单元的新教学内容,系统复*了教材,并在考试中完成了5道专题训练和模拟训练题。

  二、教学工作的成绩

  1、注重常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本期以来,老师们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成功地完成了化学第二册所有新的教学内容和复*内容。学校举行了三次质量检查考试,教师的班级成绩稳步提高。同时,教师认真分析,找出差距,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鼓励、指导和检查学*困难的学生,并利用现有的数据选择练*,使所有学生的学*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作业要当天批改,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要严格控制。随着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改革,教师积极探索和学*新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效促进教学成果的提高。

  2、注意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在教学中,要多思考多思考,多注意课前准备,认真备课,不仅要准备知识和教材,还要准备好学生的学*情况,以饱满的热情走上讲台,以精彩的演讲吸引学生,以精彩的表演感动学生,让学生向往化学课。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积极性,学*化学的兴趣浓厚,学*成绩提高。

  3、注重“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学*基础

  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让学生从基础做起,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学期的化学教学,学生可以掌握这一学期化学教材的知识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频繁地灌输化学学*方法、分析方法、渗透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和技巧。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注意知识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自觉应用科学,尊重科学规律的精神和思想,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结合。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一种亲*和亲切的感觉,也能促进学生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从这两年的试卷来看,生活生产中存在很多问题,从各个角度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的接触和了解社会,从科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学生无意识、有意识地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学*分析方法,理解知识,分析许多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可以分析和理解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5、研究中考命题方向,注重复*策略。

  通过研究*年来的试题可以发现,试题以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内容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注意复*策略,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兴趣和学**惯。历次模拟考试中,教师班化学成绩优秀,基本完成了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通过率70。2%,优良率33。9%,*均分49。25。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一时期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本学年我担任的是初三1--4四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要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得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化学放在初三开设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能力,我面临的问题是课时少、任务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基础不强、学*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依赖心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和保持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都很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发现学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繁杂,尤其学到化学用语、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认为化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化学逐渐失去兴趣。为此我就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一些化学家不畏困难危险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讲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和*代的落后,讲中国的崛起也需要化学,多数学生都能感到学好化学知识重要。

  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两种方法:高锰酸钾制氧气,固固加热的装置,集气首选排水法,向上排空也可以,操作步骤7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

  “过氧化氢制氧气,固液不加热的装置。常温可行节能源,操作安全又简单:“查装定收”只4字。”

  再比如: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较难理解,我将之归纳为“构成物质有三子,分子、原子、和离子,其中原子是根本,3条路径构物质。”“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这3类,都由原子直接构。”“非金属原子先组合,构成分子种类多,多数物质分子构:双原子分子单质,非、非组成的化合物…”等等。

  二、开发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学*积极性地依赖于兴趣,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图片、模型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例如,本学期我开的组内公开课“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学生动脑、动手,气氛严肃活泼,取得较好的效果;*时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能得到的各种材料进行小实验。

  三、精讲精练,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范本5份(扩展5)

——初三化学教案汇总20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3、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一、电解水

  1、水通电氢气+氧气

  H2OH2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做P38[在线测试]

  [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建立了微观想象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

  [板书]氢气+氧气→水

  H2O2H2O

  [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线测试]

  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和氧气组成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

  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

  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

  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

  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VO2=2:1

  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

  4、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D、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小结]P73[长话短说]

  [反馈练*]P74[挑战自我]

  [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实验很成功,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

教师:学*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环节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

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环节三:拓展提升

思考: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四、板书设计

  初三化学教案 3

  第三章 糖类 蛋白质

  教学目的要求: 1. 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蛋白质的基本性质,掌握氨基酸的两性和了解多肽和肽键的初步知识,认识蛋白质是生命现象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3. 使学生了解糖类 蛋白质(包括酶)在工农业生产 日常生活的广泛用途以及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上的重要意义.

  4.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 蛋白质的鉴别方法.

  第一节 单糖

  目的要求: 1. 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葡萄糖的.制法和用途.

  3. 使学生了解果糖的性质和它在结构上跟葡萄糖的差别.

  教学重点: 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方法: 引导和启发和实验验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 什么是糖? 哪些物质属于糖?

  [学生讨论]

  [讲解] 糖类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 曾经用一个通式来表示: Cn(H2O)m;这是因为在最初发现的糖类都是有C、H、O三种元素组成,并且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个数比恰好是2:1.当时就误认为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 现在还一直在沿用这种叫法,通式并不反映结构: H和O 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通式的应用是有限度的: 鼠李糖 C6H12O5

  甲醛 乙酸 乳酸等

  [设问] 如何给糖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板书] 糖类: 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板书] 糖的分类: 单糖 低聚糖 多糖

  [过渡] 在单糖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葡萄糖 果糖 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下面我们有重点的学*葡萄糖以及简单了解其它单糖.

  [板书] 一 . 葡萄糖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溶于水不及蔗糖甜(葡萄汁 甜味水果 蜂蜜)

  分子式: C6H12O6 (180) 最简式: CH2O (30)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 CHO

  或CH2OH(CHOH)4CHO (CHOH)4

  CH2OH

  化学性质: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 与新制Cu(OH)2作用银镜反应

  CH2OH-(CHOH)4-CHO + 2[Ag(NH3)2]+ 2OH- CH2OH-(CHOH)4-COO- + NH4+

  + 2Ag + H2O + 3NH3

  CH2OH-(CHOH)4-CHO + 2Cu(OH)2 CH2OH-(CHOH)4-COOH+ Cu2O + H2O

  与氧气反应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酯化反应: 与乙酸 乙酸酐作用生成葡萄糖五乙酸酯

  [指导] 让学生学会写复杂的反应方程式.

  制法: 淀粉催化(硫酸)水解

  催化剂

  (C6H10O5)n + nH2O nC6H12O6

  用途

  营养物质: C6H12O6 (s)+ 6O2(g) 6CO2(g) + 6H2O(l) + 2804kJ

  医疗 糖果 制镜和热水瓶胆镀银

  二 . 果糖

  分子式: C6H12O6 (与葡萄糖同分异构) 式量180

  存在水果 蜂蜜 比蔗糖甜

  纯净的果糖是白色晶体,通常是粘稠的液体,易溶于水.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O-CH2OH (多羟基酮)

  化学性质: 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三 . 核糖

  CH2OH-CHOH-CHOH-CHOH-CHO (核糖)

  CH2OH-CHOH-CHOH-CH2-CHO (脱氧核糖)

知识与技能:

1、 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的原因,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 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讨论交流的对话能力。

3、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微观推测到宏观验证的课堂实践,有助于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本节课中有三个版块的重要内容: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关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加之在此之前学生的学*有了一定基础,他们已经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所以本节课就顺水推舟地在分子论、原子论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分析化学变化“微观”过程中的量变来推断化学变化前后“宏观”物质总质量变化。这样就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围绕“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相等”这个问题,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讨论、归纳演绎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科学研究的品质和态度。

但毕竟探究这种方法论的教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以对话和实验为手段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如在本节中当提出 “反应物的总质量同生成物的总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开放思维)

包括在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称量结果汇总时,也不急于作出评论和判断。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再现学生的实验称量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加以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开放思维)

最后在分析清楚实验误差的基础上,大家再群策群力优化实验设计,教师再作课堂演示(**燃烧录象、实验演示(教师):锥形瓶瓶口套气球)。让学生知道在实际操作中实验现象往往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学会综合分析,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降低难度、引导探究方向)

另外为减少探究的盲目性,我关注到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选了反应物、生成物尽可能便于称量,反应简单,现象明显,实验结果具有典型性的三个实验供学生探究:

①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②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③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反应

在实验之始, 也向学生作了提示引导:

发生了什么反应?(反应原理)

称哪些物质?(反应物、生成物分析)

怎么称?(实验的步骤:取样、称量、混合、再称量、记录数据)

并在学生课堂实验单上体现出来,便于学生操作和梳理。(降低难度、引导探究方向)

  初三化学教案 5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粗略了解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5)懂得过滤,蒸发的目的,学*过滤和蒸发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得出水的组成和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水是宝贵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水的组成,

  (2)各种水资源的区别

  2.教学难点:

  过滤操作的基本要点

  实验探究:

  1.水的组成研究

  2.纯净水与矿泉水的区分

  教学内容:

  一、自然界的水

  1.水在自然界的存在

  (1)地球表面的分布:在地球表面,江河湖海约占地球表面的3/4;

  (2)其他分布:地层下有地下水,大气里有大约0.03%的水蒸气,动植物体内有大量的水

  注意:地球表面虽然有很丰富的水资源,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有限,不到总水量的1%。因此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2.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工业上需要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作为原料

  (2)农业上需要水:农作物需要水灌溉

  (3)动力工业上:水力发电

  (4)交通运输上:内河及其海洋航运

  3.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水(water)——生命之源

  (1)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唾液、胃液、血液、组织液等。水在人体内起这调节体温、溶解食物、排泄废物等作用

  (2)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作为原料

  诺贝尔奖两次获得者林德斯?波林医生在《如何活得好》一书中给读者提供了几点养生术,其中有一条就是“每天喝大量的水”

  4.水污染情况:

  (1)水污染的来源

  a.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

  b.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c.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防止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a.加强对水的管理和对水质的监测;

  b.工业三废实行先处理后排放;

  c.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二、水的.组成及性质

  1.水的组成

  实验:水的电解实验

  现象:1.接通直流电源,看见两管子中都出现气泡,负极和正极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2:1

  2.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电源正极,木条复燃,说明生成了氧气

  3.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电源负极处,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用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了氢气(Hydrogen)

  氧气(O2)+氢气(H2)点燃——→水(H2O)

  解释:水在通电的情况下,被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H2O)通电——→氧气(O2)+氢气(H2)

  气体体积比:1:2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学中根据它的组成情况写成H2O

  注意:

  (1)纯净的水导电性很弱,在做水电解实验时,一般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而硫酸或氢氧化钠本身却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因为我们通常使用的是钠玻璃,焰色反应的影响,是反应产生的火焰呈黄色

  2.水的物理性质

  (1)在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2)在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boilingpoint)为0℃,水的凝固点(freezingpoint)为100℃

  水蒸气(vapor)水(water)冰(ice)

  (3)能够溶解很多物质,是化学常用的溶剂

  (4)在1大气压下,4℃时的水密度为1.0g/cm3,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3.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水(H2O)通电——→氧气(O2)+氢气(H2)

  (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水(H2O)+二氧化碳(CO2)→碳酸(H2CO3)

  水(H2O)+二氧化硫(SO2)→亚硫酸(H2SO3)

  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磷酸(H3PO4)热水情况下

  (3)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水(H2O)+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

  俗称:生石灰俗称:熟石灰

  (4)能与某些活泼金属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

  水(H2O)+钠(Na)→氢氧化钠(NaOH)+氢气(H2)

  三、水的净化(要依据用水要求来净化水)

  1.过滤: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杂质与水分离。

  (1)具体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被滤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3)如果水中的杂质颗粒比较小,我们一般加入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12H2O)等净水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2.蒸馏: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水,一般认为蒸馏水就是纯净物。

  蒸发:通过溶剂挥发获得溶液溶质的方法

  具体要求:

  (1)蒸发皿中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玻璃棒要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而使液体溅出;

  (3)蒸发结束后,应用坩埚钳将蒸发皿转移是石棉网上;

  (4)固体冷却后,应用玻璃棒将固体转移至指定容器中;

  练*:水受热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是否是同种变化?

  回答:水受热蒸发是物理变化,而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

  3.软化:石灰岩地区的水含有较多钙、镁等离子,是硬水。不含或含有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是软水

  (1)实验:硬水与肥皂水反应

  现象:硬水中泡沫高度很低,而且在溶液中出现大量的絮状白色沉淀

  结论:硬水中的成分能与肥皂水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2)硬水的危害:影响加热效率,浪费能源,容易引起锅炉爆炸等

  (3)硬水软化的方法:加热煮沸,蒸馏,离子交换法

  4.自来水净化

  水源→过滤→吸附→消毒→进入家庭

  练*:请你设计一个具体的实验,鉴别以下4种无色液体: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纯净水

  设计:分别取样。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如果出现大量气泡的试管中为过氧化氢溶液,剩余的3支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后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钙溶液,剩余的两液体分别重新取样,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P.S:鉴别氯化钠和纯净水的方法

  (1)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2)导电性:用导线将溶液与电源、小电珠连接,电珠亮的是氯化钠溶液

  (3)密度:用密度计测定液体的密度,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_(4)溶沸点:测定溶液的溶沸点,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补充练*测试题

  (1)有人说,天然水都是混合物,无色无味的液体都是纯净水,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下列变化哪些是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为什么?

  水电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蒸发食盐水得到水蒸气和食盐;过滤泥水得到水和泥沙。

  (3)某种硬水煮开后,在容器底部出现白色的锅垢。你认为锅垢中可能含有什么元素?

  (4)有人认为,如果能找到从水中获得氢气的简便方法,就可以从水得到氢气,氢气燃烧获得热能又生成水,从水再得到氢气,如此反复循环,就不会有能源危机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x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x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及化学方程式的学*,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x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x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x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x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x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x化汞及x化汞分子的构成 (x化汞是由x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x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x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x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x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x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过刚才对x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了原子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x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x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x化汞受热时x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原子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出示实物钻石、石墨等,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实验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别,从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师设问:二者组成相同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那么大的差异?出示结构模型,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的学生有错的认识,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突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加强直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反应发生的条件、现象,进一步理解反应的规律,顺利形成要领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讨论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另外,还要强调实验操作安全及应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如在探究C还原CuO反应的实险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①C和CuO都是什么颜色?

②加热,试管中粉末颜色有什么变化?

③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加强其对直观现象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现象的本质得出:碳具有还原性的结论。

(2)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既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兴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让学生猜测红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现象,过滤后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做两个对比实验,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红墨水颜色逐渐褪去。

(3)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生活中的实验,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身边,学到书本知识,可以自己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五、学法指导

科学有效的学*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方法。

如采用:

1、对比讨论法;

2、实验探究法

;3、自学阅读法;各种方法并用。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六、应用与拓展

1、金刚石失踪案;

2、猜真假李逵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和交流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用科学”、“做科学”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终生学*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初三化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目标:

在了以上知识后,引导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初中历史?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初三化学教案 9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理解物质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在此反应中哪种物质得氧?发生了什么反应?具有什么性质?而另一种物质呢?

在此反应中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听老师讲解

对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

三.碳的还原性

1.C + 2CuO △ 2Cu + CO2↑

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2.C + CO2高温2CO

炼铁,介绍此反应的实际应用。

记录笔记

看多媒体播放的资料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本节课知识重点。

整理笔记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下列用途利用碳的什么性质?

1.木头电线杆或木桩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这是为什么?

2.用煤取暖

3.用焦炭炼铁

思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交流,提出希望。

学生谈心得体会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的积极性。

  初三化学教案 11

例4 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设计方案(二)

重点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量筒。

药品:硝酸钾、水蔗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匙糖或两匙糖所形成的糖水的甜度不同,糖加的越多越甜,那么,从溶液的有关知识分析糖、水及糖水各是什么量?

[演示实验]用A、B两个烧杯各取50克水,烧杯A中加入5克蔗糖,烧杯B中加入10克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全部溶解。

[讨论]1、在上述两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两种溶液哪一种浓一些?哪一种稀一些?为什么

[引入]浓溶液与稀溶液只是说一定是的溶剂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它不能准确的表明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怎么才能确切的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有几种表示方法,初中先学*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这两种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投影]例题1、见课本

[讨论]例题1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为多少克?

[板书]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讨论]1、在14%中的100与溶解度概念中的100克的含义是否相同?

2、在14%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占多少?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校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如下,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克水,并用玻璃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2、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3、向原溶液中增加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4、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本课知识小结]1、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2、理解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 根据溶解度求溶液中溶制裁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互换算的 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用品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1、什么叫溶解度?溶解度强调哪些方面?2、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各多少克?3、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要件、找出区别和联系?

[投影]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概念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条件一定温度不定温

状态饱和可饱和可不饱和

计算式

单位克无

[引入并板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S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

[投影]例题2(见课本)

[板书]解例题2

[投影]例题3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形,如何计算溶质、溶液的质量。

[板书]解例题3

[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呢?

[板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

2、称量、量取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化学式的书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尤其是要能够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些基本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是化学式及其涵义。教学时采取游戏加上讨论来完成该内容的教学,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涵义这个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是化合价与化学式。教学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竞赛记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来突破记忆化合价的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主要是反复多次训练便可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是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中主要采取讲练结合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课后分小组到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并通过计算得出购买哪种氮肥最划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

  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教学起点分析: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的?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喜欢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吗?

  [生]喜欢。

  [问]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水(水分子)。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师]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大小吗?

  [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师]这样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又怎么会有奔腾的江河 ,汹涌的大海呢?

  [设问]那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有时会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又能化做绵绵细雨、皑皑白雪?

  [生]状态变化。

  [师]水变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投影]第一节 水分子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出示目标

  [投影]封闭在针筒中的水。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问]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猜想]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初中学*方法?

  先来观察: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

  [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七嘴八舌)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师]小结: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质在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比在固态液态时要大得多

  [说明]图中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图中水分子的个数也不相同,图示的

  目的仅在于表示分子的间隔不同,所以,同一质量的水在变为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范本5份(扩展6)

——学生高三化学教案(精选5篇)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列举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2.通过讨论,形成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逐步养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数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2.新能源、新燃料的开发和利用。

难点:1.对燃料燃烧产物的分析。

2.新能源、新燃料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课(约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年来人类患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南极的冰川融化也在加速,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因为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提出人们关心的问题,用一连串的问题增强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和新的悬念

提问:那么又是什么污染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呢?是什么使全球变暖呢?思考,回答:是一些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提问:那么这些有害气体,以及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此问题,思考,急于知道答案。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三使用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进入课堂情境。

二、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约3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展示幻灯片,把问题给学生,展示答案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回顾学过的知识

给学生发放实验药品及器材,展示学生要做的实验1和实验2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展示酸雨的成因及危害观看幻灯片增加感性认识

提问:酸雨可能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可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思考、回答问题(酸雨可能会破坏植物的生长,腐蚀建筑等;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通过实验联系实际

小结:煤燃烧都能产生什么?各引起什么样的后果?一边听问题,一边思考并集体回答善于归纳总结

汽车尾气的污染、相关的问题思考,回答知识的联系

提问:那么如何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呢?分组讨论,总结归纳防治措施:

知识的由于

小结:总结展示产生污染的原因:思考、并想有关内容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知识的*惯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约1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导设问:既然煤和石油在燃烧时都会对空气造成污染,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思考,回答:可以开发一些新的环保燃料替代煤和石油。增加悬念

提问:在实验室我们常常用酒精作为获取热量的燃料,因为酒精燃烧不但方便,而且还不会产生有毒气体,那么试想一下我们可不可以用酒精来替代煤和石油呢?思考,回答:如果酒精的制取方便,又能够大量生产,酒精就可以作为一种新燃料替代石油或煤。知识之间的联系

展示相关的幻灯片,酒精使用不利的一面是什么?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书写化学用语的能力

引出氢气也是一种环保燃料,让学生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

讨论:与乙醇作比较,看看哪种燃料更清洁?但它的使用又受什么的限制?思考客观的看待问题

联系实际: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自然界中已存在的哪些新能源呢?联想我们跟前的讨论,思考,回答: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这样既环保,又节约能源;青铜峡水电厂就是利用了自然界中的水能。联系实际

放映一些有关太阳能、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的幻灯片,使学生认识新能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观看幻灯片,受到启发和鼓舞。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交流

这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

板书设计

  学生高三化学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范本5份(扩展7)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范本五份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分析:对于酸和碱,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以往的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这两类物质,对它们已经有了零散初步的认识。关于酸,学生已有的认识:家庭调味品食醋中的醋酸;在学*“二氧化碳性质”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在学*“能源开发和利用”时,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在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稀盐酸和稀硫酸与镁锌铁等金属反应的异同等。关于碱,学生已有的认识有:在学*“分子在不断运动”时,知道了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在学*“二氧化碳性质”时,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原理;在学*“溶解的吸热放热现象”时,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放热现象;在学*“溶解度”时,知道了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等。上述这些有关酸和碱的零散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的基础。

  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该阶段的学生把化学实验当作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强烈的的好奇心,但多数学生只对化学实验现象感兴趣,对过程、结论缺乏认真思考,甚至对分析问题厌烦;学生*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合作意识、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与探究的能力;对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待于培养。

  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酸和碱的知识,内容零散、细碎,学生学*起来会出现一定困难。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纳入合理有效的系统中,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学*这些零散知识,将成为解决上述困难的关键,它将帮助学生形成学*“一类物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能力,为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教学建议】

  1、本课学*必须突破紧抓知识点教学的局限性,重视思维能力、科学探究方法和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2、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教学魅力,调动学生学*兴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使用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2、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指示剂反应。

  3、能自制指示剂,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模拟波义耳的实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使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难点:自制酸碱指示剂;对现象的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演示法等

  【教学环境】

  1、软硬件环境:多媒体电脑室、*板电脑、液晶投影仪、forclass软件系统等。

  2、教学资源:课件、自制微课视频、其它参考素材资源。

  【教学用品】

  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试管、滴管、点滴板、鸡蛋壳、指示剂、吸管、橡胶塞、烧杯、研钵、纱布、各种植物花瓣、碳酸饮料、苏打饼干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找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均可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

  2、寻找生活中的过滤器。

  3、每组在学校周围找一种植物花瓣。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知识引入

  【提问】找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点评】酸、碱就在我们身边。(提示: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

  【展示与交流】生:苹果———苹果酸葡萄———酒石酸柠檬——柠檬酸食醋———醋酸可乐——碳酸等。皮蛋——氢氧化钙小苏打———碳酸氢钠苏打————碳酸钠炉具清洁剂—氢氧化钠石灰水——氢氧化钙等。生活中的酸碱。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入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知识建构

  【提问】鉴别醋和石灰水?最简单方法?(实验室不能品尝)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并选用其中一种方案,利用桌上提供物品,进行鉴别。(提示:学会利用性质鉴别物质)

  【教师巡察】指导学生实验,并拍摄上传实验照片。

  【提问】可以用酚酞和石蕊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吗?

  【评价学生实验】有无错误操作?

  【提问】酚酞、石蕊变色规律

  【点拨】

  1、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酚酞和石蕊遇酸和碱会显示出不同颜色,我们把酚酞和石蕊称为酸碱指示剂

  【提问】请用表格归纳指示剂变色规律。

  【思考并回答】【初探究】最简单方法鉴别醋和石灰水?生:尝或闻其他方法并检验?生:小组展示汇报。

  2、【再探究】用酚酞和石蕊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演示实验并解说

  3、【归纳总结】生:板书酸碱指示剂体验从生活中酸碱到实验室酸碱的鉴别,从个别现象到普遍规律的探究过程,初步感知酸碱的不同,通过酸碱使酚酞和石蕊变色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作出自己的推断。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和实验探究的素养。

  (三)知识拓展

  1、【提问】花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是校园里的两盆牵牛花,有何不同?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2、【提问】牵牛花的变色对你有何启发?(肯定学生与波义耳想法相同,有科学家潜质。)

  3、【提问并点评】观看指示剂的发现过程,思考对你有何启发

  4、【提问并点评】微课学*自制指示剂,思考自制指示剂要解决哪些问题

  5、【提问并点评】请制作属于你自己的指示剂?如何选取最理想的指示剂?【思考并回答】

  1、生:校园里的两盆牵牛花颜色不同可能与土壤酸碱性有关。

  2、生:可以从花中提取色素,制作指示剂。

  3、生:科学发现的偶然、必然和曲折;有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等。

  4、生:找原料;如何取汁液;如何分离汁液(介绍生活中的过滤器);实验检验等。

  5、生:自制指示剂并检验效果。生:色差越大,指示效果越好。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制作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的课程理念,由石蕊指示剂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科学认识的曲折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素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自制指示剂增加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及时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

  (四)知识归纳【提问并点评】你的收获?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分享收获】生:知识层面和科学素养方面。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准确,系统,提高科学素养。

  (五)知识反馈【分析与点拨】重点讲第4题,并进行拓展,题目如下:

  1、这是一张用某种指示剂处理过的白色滤纸,小明向其喷洒了某种无色液体X,滤纸上立即显示出红色的图像,则可能用的溶液组合为()

  A.酚酞稀盐酸B.石蕊溶液蒸馏水

  C.酚酞石灰水D.石蕊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题中出现红色图像,能否用紫色石蕊和酸性溶液的组合?如果去掉指示剂三个字,你应该选什么组合?【练*】生:用*板完成相关练*并先小组内解答。生:讲评个别题。生:可以或不可以,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根据题目的变化进行解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根据题目的变换进行解题的能力,并形成改编设计题目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题目创新意识。

  (六)知识巩固【作业布置与点拨】对第1题和第3题进行指导如下:第1题:家庭实验注意安全,尤其是厨房清洁剂的使用。第3题:不会设计题目可以参考题目进行改编,如课堂练*第一题,指导学生进行改编,举一反三、 【独立完成】

  生:完成家庭实验与题目改编与创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查阅资料,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意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pH的变化范围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

  4.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与碱的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通过生活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2、通过测定酸和碱溶液的pH,认识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化学的价值。

  2、通过pH的测定,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学*化学的过程,形成化学学*的持久兴趣。

  二、本节教材分析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初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精心改进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让实验的设计与组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揭示反应规律。通过实验设置情景,使实验内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启动他们的思维欲望。设计与实验同步的问题组,帮助学生突破学*的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本课题的设计面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环境保护。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发现、解释和解决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培育学生品德。

  四、分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演示实验:

  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并触摸试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热量触摸试管不明显,故改为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提出问题】

  滴入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有没有发生反应。

  【学生讨论】

  可能有以下情况:

  1、无反应,因为无现象。

  2、已经反应,试管发热。(物质溶解也可以放热,不一定反应)。

  【引发探究】

  试管发热证明反应发生,这一证据不太充分,有无更好的办法证明确实已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

  氢氧化钠是碱、硫酸是酸,可用酸碱指示剂变色来指示反应是否完成。

  【实验探究】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酞试液,再滴硫酸,直到变为无色为止。继续演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

  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归纳】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学生讨论】

  讨论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块稻田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水稻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肿痛?

  【师生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板书设计】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 NaOH═NaCl+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H2SO4+Ca(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2HCl+Mg(OH)2═MgCl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课堂练*】

  1、⑴用盐酸可以将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但所用盐酸不能过量,否则,铝壶将被腐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胃酸过多(主要是盐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可改服用NaOH溶液吗?(填“可以”或“不可以”)

  ⑶用熟石灰、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的。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教学目标: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上课始把几束头发分别放入不pH溶液的烧杯中)

  【创设情景】

  用试管取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较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酚酞溶液,都显红色。

  【提出问题】

  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但不能试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哪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它与溶液的酸碱度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酸pH酸pH碱pH盐和水pH较稀

  硫酸较稀

  盐酸较稀氢氧化钠水较浓

  硫酸较浓

  盐酸较浓氢氧化钠氯化钠溶液

  (注: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较浓溶液配制而成,现象区分明显。)

  【提出问题】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学生讨论】

  1、酸的pH小于7,酸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

  2、碱的pH大于7,碱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盐和水的pH=7

  【师生归纳】

  酸性溶液的pH<7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实验探究】

  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并填写表格。

  【学处阅读】

  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

  观察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课堂练*】

  1、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适宜生长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论在弱碱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适宜生长。现测得某块田地的pH约为7。5,此地适宜种植()

  A、小麦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痒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见物。它是下列中的()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溶液

  D、食醋

  3、下表为一些食物PH,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适宜使用的食物是()

  A、苹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A茶

  B油菜

  C西瓜

  D甘草

  最适宜的pH范围4。5~5。5 5。8~6。7 6。0~7。0 7。2~8。5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盐酸至过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增大

  B、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pH逐渐减小

  C、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

  D、溶液颜色不变,PH逐渐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D。pH等于7的溶液

  7、对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B。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两者只能检验酸碱溶液D。测试的意义相同,但测试方法不同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H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现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变为3,应加入下列哪种溶液()

  A。pH=0的溶液B。pH=7的溶液C。pH=14的溶液D。pH=5的溶液

  一、知识点考纲要求题型说明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1.记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俗称,认识它们的物理性质;

  2.知道熟石灰的生产过程。选择题填空题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是两种常见的碱,在中考中占5~10分。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认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知道熟石灰的生产过程。

  难点: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物理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碱

  1.定义:是指在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等。

  【易错提醒】在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碱,例如Cu2(OH)2CO3,电离产生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Cu2(OH)2CO3不是碱,而是盐。

  知识点二:氢氧化钠(NaOH)

  1.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这是因为它有强腐蚀性。

  2.物理性质:NaOH是一种可溶性强碱,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可用作碱性气体(如NH3)或中性气体(如H2、O2、CO等)的干燥剂。

  【重要提示】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化学反应,需密封保存;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该反应常用于实验过程中吸收CO2;NaOH溶液可以腐蚀玻璃,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的玻璃塞,只能用橡胶塞。

  3.注意事项:由于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等被腐蚀。若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知识点三:氢氧化钙

  1.俗名:熟石灰或消石灰,其水溶液称为石灰水;

  2.物理性质:氢氧化钙[Ca(OH)2]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重要提示】Ca(OH)2也有腐蚀作用;

  Ca(OH)2与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常用于检验CO2,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Ca(OH)2还能跟Na2CO3反应生成NaOH,用于制取NaOH,反应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知识点四:氢氧化钠的意外处理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要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洒在衣服上。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知识点五:氢氧化钙的生产过程

  第一步:工业上通过高温煅烧石灰石来生产氧化钙:;

  第二步:由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O=Ca(OH)2。

  【规律总结】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

  【随堂练*】北京在修缮长城时,使用了大量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称是()

  A.火碱

  B.烧碱

  C.熟石灰

  D.小苏打

  思路分析: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钠俗称是火碱、烧碱、苛性钠;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答案:C

  例题1(山东济宁中考)对下面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发出黄光、放出热量

  B.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C.浓硫酸敞口放置溶液的颜色、质量不变

  D.烧碱固体放入水中迅速溶解、溶液温度升高

  思路分析:A.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质量增加;

  D.烧碱固体放入水中,迅速溶解、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D

  例题2下列药品中,不需要密闭保存的是( )

  A.浓硫酸B.浓盐酸C.氯化钠固体D.烧碱

  思路分析:A.浓硫酸有较强的吸水性,需要密闭保存,故不合题意;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需要密闭保存,故不合题意;

  C.氯化钠固体通常情况下,性质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无需密闭保存故合题意;

  D.烧碱即氢氧化钠易吸水发生潮解,需要密封保存,故不合题意。

  答案:C

  【方法提炼】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比较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熟石灰,消石灰

  颜色、状态白色,片状固体白色,粉末状固体

  腐蚀性强烈较强

  溶解性易溶于水,易潮解,溶解时放热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综合拓展】

  比较浓硫酸、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异同点

  共同点:

  1.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放热,使环境温度升高;

  2.都可以作为气体的干燥剂。

  不同点:作为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只能干燥酸性气体和中性气体,而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只能干燥中性气体和碱性气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2)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3)学**结碱的通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是初中科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在学*了常见的酸后来认识常见的碱。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NaOH和Ca(OH)2的性质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了硫酸和盐酸这两种常见的酸,并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酸的通性,同学们能否描述酸的通性?

  【回答】酸的五点通性

  【意图】通过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

  【引入】常见的碱有哪些呢?他们有没有通性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

  【设疑】常见的碱有哪些?

  【齐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讲述】研究物质的性质一般先从物理性质入手,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

  【实验一】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于表面皿中

  1【观察】学生充满好奇感

  【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片状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意图】通过实验增强对比性充分把握物质的异同

  【设疑】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这可能与什么性质有关?

  【回答】强腐蚀性

  【展示】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试剂瓶标签

  【讲解】当然,氢氧化钙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它俗称消石灰、熟石灰,所以使用时也要注意安全。

  【意图】通过标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安全实验的操作意识。

  【继续探究】继续观察氢氧化钠固体表面的变化

  【回答】氢氧化钠表面逐渐变潮,少量已经溶解了,形成了溶液附着与固体表面

  【设疑】同学们观察真仔细!这个现象叫做“潮解”,这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具有什么性质?是什么变化?

  【回答】吸水性,属于物理变化

  【追问】利用这个性质有何用途?

  【思考】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讲解】碱石灰固体干燥剂(介绍成分、装置和干燥范围)

  【实验二】将一药匙的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加入3mL水中振荡,并触摸试管壁。

  【体验】氢氧化钠溶于水,感觉试管壁发烫,而氢氧化钙形成了悬浊液。

  【结论】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热,水溶液有滑腻感,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有较强的感性认识

  【总结】

  一、常见的碱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2【意图】将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一目了然

  【过渡】常见碱的化学性质如何?让我们进行以下探究吧!

  【展示】探究内容

  (二)化学性质

  【意图】将需要探究的内容列出,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增强实验的目的性

  【提问】在这张表格中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呢?

  【回答】

  1、这两种溶液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2、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

  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意图】发学生回忆,激发学生原有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实验三】两份NaOH溶液+(分别)石蕊、酚酞(分别)观察颜色的变化。

  【结论】碱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启发】还有些反应能否发生,现象如何,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四】二氧化碳气体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求学生设计实验说明

  【意图】通过实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

  【学生合作探究】

  利用压强的变化,充分联系已学知识,利用身边仪器和物品学生想到以下方案:①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②在软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等等

  【意图】学生借鉴之前学过的一些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各种形式的实验装置。

  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

  3【表达交流】各组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

  【意图】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评价,体现探究的开放性。

  【质疑】上述实验真的能说明发生反应了吗?实验设计严密吗?如何排除水的干扰?

  【设问】生成什么物质

  【学生讨论】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上几个实验都需要设计对比实验,才比较严谨

  【实验五】两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加碱的瓶子变得更瘪。

  【得出结论】确实发生了反应。

  【归纳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控制变量排除干扰。

  【意图】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等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体现探究的严密性,深刻性。

  【引导】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讲述】我们不要立即实验,先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选择最佳实验方案

  【总结】研究一个问题我们有多种方法,同样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在探究过程中一定先设计好实验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实施

  【实验六】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振荡,瓶子变瘪,反应后,加入稀盐酸,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瓶子又恢复为原状。

  【讨论】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减少或者证明反应产生了碳酸钠,有人说用酚酞,有人说加盐酸。

  【讨论并实验】各组在点滴板上做碳酸钠溶液与酚酞的反应,发现碳酸钠也能使酚酞变红色,不能用这个方法。在试管里做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实验,没有气泡产生,可以用这个方法。

  【意图】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反思问题的学**惯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目标意识和优选意识增强学*兴趣,进行方法教育。

  【思考】请模仿CO2与C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2

  【思考】工厂烧含硫煤会产生大量SO2,污染环境,一般可通过NaOH溶液吸收,为什么?写出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思考】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保存NaOH固体?能否用NaOH来干燥CO2、SO2等气体?【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表面皿上的NaOH固体已变质?

  【提问】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实验室应当如何保存?为什么?

  【回答】应当密闭保存,因为既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而潮解,又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

  【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性质介绍

  【联系】学*酸的性质时,我们就已经知道酸可以与碱反应了,请同学们尝试写出NaOH、Ca(OH)2,分别于稀硫酸、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思考讨论】书写方程式

  【实验七】(试管+CuSO4(FeCl3)溶液+NaOH溶液蓝色(红褐色)

  【思考讨论】请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NaOH+CuSO4——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

  NaOH+FeCl3——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

  【演示】澄清石灰水与硫酸铜溶液混合

  【讲解】这是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发生的反应

  【拓展】“波尔多液”由来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总结】(二)化学性质

  【意图】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一目了然

  【归纳】碱的通性

  1、碱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提问】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思考回答】不同的碱在溶液中都能产生相同的OH-

  【意图】指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结构分析物质的性质,初步形成物质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观点。为后面学*酸碱中和反应作铺垫。

  【活动】拓展应用

  【提问】常见的碱有哪些主要的用途?

  交流讨论并回答

  【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水到渠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