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精选十篇)

首页 / 教案 / |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1

  设计说明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学*数学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源于生活的体验。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新知、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还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及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态度、价值观和学*能力得到培养。

  1.重视计算的过程,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

  掌握算法、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究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多种口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光明小学要开运动会了,同学们都在忙着布置会场,为了把会场装点得更漂亮,学校买了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情境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新知的学*中。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读题列式。

  (80÷20)

  (2)探究口算方法。

  师:80÷20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汇报)

  预设 生1:因为20×4=80,所以80÷20=4。

  生2:因为8÷2=4,所以80÷20=4。

  生3:我是通过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80根小棒,每20根为一组,可以分成4组,所以80÷20=4。

  (3)对比、评价。

  师:你们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小结:口算除法的两种主要方法,一是想乘法算除法;二是用表内除法计算。

  (4)揭题并板书。

  (5)练一练。

  有6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有80面彩旗,每班分4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呢?请你在练*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各自的口算方法,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通过问学生“你们喜欢哪种方法”,使算法得到优化。

  2.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71页例2。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想乘法算除法;用表内除法计算)

  (3)比较两种口算方法的异同。

  (4)练一练。

  180÷30  240÷40  420÷60

  设计意图: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时,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迁移,自主学*新知。

  3.探究估算方法。

  (1)师:同学们这么快就把分彩旗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大队辅导员多买了3面彩旗,那么83面彩旗,每班分20面,大约可以分给几个班?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①读题列式。

  (83÷20)

  ②说明估算方法。

  [注意:因为把83估算成80,所以结果要用“≈”连接,83÷20≈4(个)]

  (2)反馈练*。

  80÷19≈        122÷30≈

  120÷28≈210÷29≈

  师:如果请你任选一题来估算,你准备选哪一题?把你的估算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3)交流总结。

  师:都算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先说你选的是哪一题,再说你的估算方法。谁愿意说一说?

  (全班学生交流,最后得出结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一般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的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把除数看作与它接*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估算方法的处理上,侧重于把估算方法转化到口算方法上来。让学生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巩固练*

  1.直接写得数。

  40÷20=      143÷70≈

  360÷40=632÷90≈

  2.解决问题。

  师:在“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中,我校共买来240本书赠给希望小学。我们要把这些书捆好才能邮走,你准备把多少本书捆成一包呢?请把你的方案讲给大家听一听。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数上教案。

  2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复*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教案《四数上教案》。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知识点

  1、复*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180÷60=360÷40=

  240÷60=800÷40=420÷60 54÷3=60÷30=250÷50=

  130×5=2×380=150×6=18×3=

  23×4=7×13=460×2=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估算

  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59×103≈720×12≈315×72≈

  408×18≈209×29≈

  3、复*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

  15×39=585 150×39=

  15×390=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笔算

  1)948÷38=249÷47=

  432÷48=327÷84=

  2)245×27=530×48=

  509×50=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9、10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复*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小明在计算一道除法题时,错把除数24抄成42,得到的商是4,余数是7。正确的商是多少?

  板书复*乘法和除法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板书课题:复*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知识点

  1、复*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25050=、1305=、2380=、1506=、183=、234=、713=、4602=、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估算

  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59103、72012、31572、40818、20929。

  3、复*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笔算

  1)94838=、249647=、432548=、327684=。

  2)24527=、53048=、50950=、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二十一48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4

  教材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前面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四舍”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

  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 )里最大能填几?

  30x( )<75 40x( )<180

  2、在○里填上>或<

  35x4 ○ 138 42x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3

  一个笔袋21元,84元可以买几个?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x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一个台灯62元,430元可以买几个?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430÷62=

  7

  62) 430

  434

  商大了,改商6.

  6

  62) 430

  372

  58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62最接*60,把62看作60来试商,这样把430÷62转化成430÷6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7。因为除数62,不是6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7”,不行再调商为6。

  学生试做:

  练*: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

  三、巩固练*:

  1、板演

  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 P76“做一做”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练*十四第3题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刚刚开学,同学们都制订了自己的学*计划。请大家打开书第6页,我们一起看一看,小明他们几个人制订了什么样的读书计划?在制订计划中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索算法

  1.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提问:从这幅插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女孩说:这本书共192页。小明说:我每天看32页。问题:小明几天可以看完?)

  如果有学生提出小强是怎么看书的,提问: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计划呢?让学生自己计划每天看的页数,为后面学*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的整十数试商提供数据。

  提问:怎样列式解答上面的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9232)

  如果有学生提出小强每天看页这一条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小强要几天能够看完这一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其中最好包含需要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的。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算理。

  (1)探索四舍法试商。

  提问:怎样计算19232的商呢?先列出竖式。(板书竖式)

  提问:19232与前面前几节课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前几节课学*的算式中除数是整十数,而这道题除数不是整十数)

  启发: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可不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和它接*的整十数来试商呢?(可以)应该把32看作多少?(可以看作30)

  提问:为什么可以把32看作30来试商?(32比较接*30,所以,可以把32看作30)

  教师在除数32上面用红粉笔板书:30。

  再问:想一想19230应该商几?(商6)

  讲解:这个6是19230的商,是不是192 32的商呢,还不能确定,所以我们说这是试商。现在用6和除数32相乘。请大家接着往下算,把计算过程写在书上。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计算过程展示给大家?(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谈话:通过计算我们知道,试商得出的6就是19232的商,说明试商正确。计算完成后,为了保证计算正确,我们还应该验算一下,下面请大家独立验算。

  指名完成验算,并安排学生把例题中横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谈话: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把除数32看作30来试商,如果除数是41,可以把它看作几十来试商?如果除数是53,可以把它看作几十来试商?如果除数是64呢?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几十几就看作几十,老师可暂时不纠正。

  (2)探索五入法试商。

  利用学生提出的小强每天看39页这一条件,或教师自己提出这样的条件,让学生计算小强看这本书,需要几天才能看完。

  谈话:大家独立计算,有问题可以与同桌商量。

  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注意帮助学困生。

  反馈:你是怎样试商的?

  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把39看作30来试商;把39看作40来试商。

  讨论:为什么要把39看作40来试商?

  提问:刚才我们把除数39看作40来试商,如果除数是57,看作几十来试商?68呢?76呢?

  师生共同填写表格(表略)。

  比较:通过计算19239,我们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和19232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除数看作和它接*的整十数;不同点:把32看作比它小的整十数来试商,把39看作比它大的整十数来试商。)

  3.归纳试商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板书: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

  同桌交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把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题目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什么?你能接着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谈话:书上把这几题的将除数所看作的整十数淡淡地印了出来,是帮助我们试商用的,以后我们解题时可以把它记在心里,不要写出来。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3.完成练*二第2题。

  指名读题后,提问:每天从17:00播到17:32表示什么?

  4.拓展题。

  出示:2565□

  (1)要使商是4,□内可以是什么数字?(2)要使商是5,□内可以是什么数字?(3)能不能使商等于6?

  四、课堂作业

  练*二第1题。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6

  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5P6

  教学目标:

  1、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 165-45=

  2、我们学*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出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1)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3+3+3+3=12(枝)或34=12(枝)

  结合刚才的算式思考:哪个算式更为简便?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2)(3)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123=4(瓶) 124=3(枝)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做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板书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通过刚才算式的比较,你能说一说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有关0的运算。

  (1)出示P6例3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0的哪些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说试题,教师记录。

  预设:0+5= 24-0= 50= 06= 4-4=

  指名口算后,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2)思考:在除法算式中,0能做除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到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因此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发散

  1、P6 做一做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根据2532=80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65=

  70416=

  89127=

  32612=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3+3+3=12(枝) 123=4(瓶)

  34=12(枝) 124=3(枝)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0不能作除数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商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及有关综合练*;

  3、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练*十六第5题,不用坚式计算,判断商是几位数。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2、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3、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概括: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则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1;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数不够除,则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位数减2。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做除法题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惯。

  (二)练*十六第3题,开放题。

  1、先让学生根据表中信息,独立计算并把表填完整。之后,交流检查(在小组内完成)。

  2、请学生根据表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练*十六填空练*。

  1、第6题。

  先指名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填写在书本上,小组内交流并检查。

  2、第7题。

  ①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并说说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②请学生帮助王*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

  3、第11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上,并讨论对比第一组数与第二组数的异同点。

  4、第13题估算。

  让学生口答出估算结果,并在书上给出估算方法,在全班交流,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准确商。

  (四)问题解决。

  1、练*十六第10题。

  ①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检查。

  ②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在选择的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2、练*十六第12题。

  ①让学生借助画面和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渗透拥军、热心助人等教育)。

  ②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④组织交流,请学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说给同学听,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练*。

  练*十六第8、9题。

  (六)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8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概括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师生相互交流兴趣爱好。

  (1)生谈爱好

  (2)师:老师的爱好是插花,昨天下午老师老师就在花瓶里插了几瓶花,来看看吧

  (3)投影展示课本插图

  二、新知学*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出示(1)

  3、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快速列式计算。

  4、学生汇报算式: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

  5、哪个算式简单?比较这两个算式,你能说说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6、学生汇报后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7、师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并板书在下边。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2(2)(3)。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思考:与第(1)题比,(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第(2)(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4、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5、过解决问题与对比思考,大家都清楚了三个题的联系与区别,请观察板书,想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6、根据回答板书: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并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

  7、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1题是求4个3的 和,用乘法计算,第2、3题正好相反,是已知4和3的积是12,还知道其中一个因数是34或者4,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从这三道题的计算和除法的意义可以看出,除法运算和乘法运算实际上是相反的运算,所以,我们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板书)

  (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因数?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2、会用等式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3、展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交流: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总结1、板书课题

  2.通过今天的学*,对乘除法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呢?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9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材81-8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列竖式计算:968 1456

  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老师想考考大家。

  教师出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题卡,让学生边读题,边说出答案。

  6030=

  35070=

  24060=

  14020=

  27090=

  56080=

  42070=

  32080=

  同学们对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掌握非常好,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下面去看看同学们今天上午交上来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一:学校买来92根跳绳,如果每班3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列式解决吗?(9230)

  为什么用除法?(这道题是让我们求92里面有几个30,所以用除法。)

  你估计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3(个))

  9230,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师板书课题:笔算除法)你会算吗?

  出示学*指导:

  1、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2、同桌交流,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上台板演竖式,并说出笔算的方法。

  学生在说完笔算方法后,追问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3、出示问题二:学校十月份收到《小手牵大手,安全常相伴》200本,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让学生独立解决,独立笔算后汇报。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要看前三位)

  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商6,6应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巩固内化

  1.用竖式计算。

  6020

  9640

  14020

  16030

  58580

  2.改错题(看书上的83页)

  3.问题三:一个足球2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笔算经验?说一说笔算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

  要看前(三)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

  5.问题四:学校组织学生秋游,共有师生280人,如果每辆车能坐50人,一共需要安排多少辆车?

  四、全课总结。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精选十篇)(扩展1)

——四年级数学梯形教案实用十篇

  四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 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引入。

  1.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现在我就想考考同学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谁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呢?

  2.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 我们先看第一个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300*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20xx=300)

  你的根据是什么?(*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沿着*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再把它从一边移动另一边,这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4. 那么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呢?(36*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1262=36)

  你的根据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将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o,再沿边*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5. 出示转化过程并小结:我们是把*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行四边形这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的!

  二. 新课传授。

  (一)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1. 今天我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图形,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图形?(出示梯形)

  你怎么知道它是梯形?(只有一组对边*行)

  2. 提出质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我们是否可以仿照*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和剪刀,看看你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3. 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展示成果。

  (1)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一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o,再沿腰*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没有变,面积是梯形的两倍。)

  (2)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梯形上底和下底对折,再沿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o,这样就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原来梯形面积的一半,面积没有变。)

  (3)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沿梯形一腰中点和对角顶点对折,再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o,这样就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三角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没有变,面积也没有变。)

  4. 我们用很多方法计算出了梯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象钢板等等是不能这样剪开来拼拼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知道计算梯形的面积规律。请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你能从你的方法中得出什么计算的规律吗?

  5. 你是怎么得出这个规律的?

  6. 揭示规律并板书: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如果我要求一个梯形的面积要知道写什么条件呢?(上底、下底、高)

  现在我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用a、b、h表示上底、下底和高,你能用这些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s=(a+b)h2)

  7. 经过刚才的学*,我们了解了梯形面积计算的一个方法,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1):一个零件,横截面是梯形。上底是14厘米,下底是26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三. 巩固练*。

  1. 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并计算面积。(单位:厘米)

  2. 量出自己准备的梯形的上底、下底、高,求出它的面积。

  从这个梯形上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怎么剪?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你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吗?

  四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 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引入。

  1.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现在我就想考考同学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谁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呢?

  2.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 我们先看第一个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300*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20xx=300)

  你的根据是什么?(*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沿着*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再把它从一边移动另一边,这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4. 那么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呢?(36*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1262=36)

  你的根据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将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o,再沿边*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5. 出示转化过程并小结:我们是把*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行四边形这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的!

  二. 新课传授。

  (一)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1. 今天我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图形,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图形?(出示梯形)

  你怎么知道它是梯形?(只有一组对边*行)

  2. 提出质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我们是否可以仿照*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和剪刀,看看你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3. 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展示成果。

  (1)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一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o,再沿腰*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没有变,面积是梯形的两倍。)

  (2)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梯形上底和下底对折,再沿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o,这样就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原来梯形面积的一半,面积没有变。)

  (3)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沿梯形一腰中点和对角顶点对折,再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o,这样就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三角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没有变,面积也没有变。)

  4. 我们用很多方法计算出了梯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象钢板等等是不能这样剪开来拼拼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知道计算梯形的面积规律。请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你能从你的方法中得出什么计算的规律吗?

  5. 你是怎么得出这个规律的?

  6. 揭示规律并板书: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如果我要求一个梯形的面积要知道写什么条件呢?(上底、下底、高)

  现在我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用a、b、h表示上底、下底和高,你能用这些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s=(a+b)h2)

  7. 经过刚才的学*,我们了解了梯形面积计算的一个方法,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1):一个零件,横截面是梯形。上底是14厘米,下底是26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三. 巩固练*。

  1. 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并计算面积。(单位:厘米)

  2. 量出自己准备的梯形的上底、下底、高,求出它的面积。

  从这个梯形上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怎么剪?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你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吗?

  四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3

  1、本单元教材内容

  例1.认识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行和垂直。

  例2.学*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画*行线,理解*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行的概念;*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2)使学生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课时

  (1)垂直与*行 3课时左右

  (2)*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四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4

  本单元教学*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高。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行四边形,而梯形则是第一次学*。全单元的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 先教学*行四边形,再教学梯形。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了*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安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体会应用图形的*移和旋转可以把*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把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把长方形剪拼成三角形。

  1、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发现*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短短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图形特征的方法和途径: 要以发现为主,而不是仅靠接受。

  (1) 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凭已有的直观认识想办法做一个*行四边形,他们做的方法一定很多,教材里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还有别的做法。做图形的目的是体会*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学时要注意四点:

  ① 课前要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如小棒、钉子板、方格纸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准备的,也可以是学生准备的。有些材料是预设的,有些材料是教学中即时想到的。

  ② 在做中发现特征,要让学生说说做的体会。做图形的目的是感受图形的形状特征,所以,要组织学生交流做法与思考。如用小棒摆*行四边形,上、下两根小棒一样长,左、右两根小棒也一样长。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互相*行,左、右两条边也互相*行

  ③ 要抓住*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进行教学。*行四边形有许多特点,如对角相等、邻角和是180等。例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行四边形的概念,所以要抓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行,两组对边长度分别相等。至于其他特点,不必提出过多的要求。

  两组对边分别*行是*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必须使学生充分体会。不仅凭眼睛看,还要用画*行线的工具和方法进行验证。两组对边长度分别相等是*行四边形的重要特点,在以后计算面积时经常用到。也要让学生通过度量发现或验证。

  ④ 要促进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互补共享。每个学生的发现往往是点滴的,用小棒摆容易发现对边相等,不注意对边*行;用直尺画容易体会对边*行,不注意长度相等。因此,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吸收、共享发现成果尤为必要。听听别人的发现,看看自己做的*行四边形是不是也这样,就能做到互补共享。教师参与学生一起交流,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如把上、下两条边互相*行,左、右两条边互相*行概括地说成两组对边分别*行。

  (2) 在活动中体会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这两种图形。想想做做第3、4题都是把一个*行四边形通过分移拼的活动变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到*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形状不相同,另一方面体会到变化前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同。这些都为以后探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了准备。第6题把4根饮料管先串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一个*行四边形。这些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两组对边都互相*行且长度相等。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四个角上。

  (3) 第一次教学梯形,先让学生观察屋顶的一个面、梯子、清洁箱的抛物口、足球门的侧面,形成对梯形的直观感知。然后通过做梯形体会它的特点。教学线索和主要活动与*行四边形基本相同,仅有两点变化: 一是白菜卡通的提问方式变了,不是问梯形有什么特点,而是问梯形与*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区别;二是多了辣椒卡通在回答问题。这些变化是引导学生寻找梯形的本质特征,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梯形概念。

  学生有想办法做出一个*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教学可以放得更开一些。如做的材料自己寻找、做的方法自己设计,并要求学生通过做了解梯形的特点。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要紧扣教材中的问题进行,突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行。

  2、 精心设计高的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学*行的时候,曾经让学生在两条互相*行的直线中间画几条与两条直线都垂直的线段,通过度量还发现了画出的`所有垂直线段长度都相等。那时候让学生做这道题的目的是体会*行与垂直是不同的位置关系。并通过*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长度相等,体会两条*行的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道题又可以成为本单元教学*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起点。

  (1) *行四边形有两组互相*行的对边,有两条长度不等的高。教材把两条高分两步教学,先讲*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高,再讲左、右一组对边间的高。

  第44页例题要求学生量出*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两条边之间的距离是它们之间垂直线段的长度,量距离要先画出垂直线段。画垂直线段的方法一般是在一条边上确定一点,从这一点向对边作垂线。学生经过这样的过程,理解教材中关于*行四边形高的描述式定义就有了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并画一画两条红线间的垂直线段。

  试一试的左边一题仍然是上、下两条边之间的高,通过这题巩固对*行四边形高的初步认识。同时看到,画高的时候要在上面一条边上任意确定一点,这任意一点也可以是上面一条边的一个端点,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右边两题是左、右两条边之间的高,要让学生想一想: 图中的红线是*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抓住高的本质特征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行四边形的高。

  (2) 第47页教学梯形的高,教材的编写线索和安排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行四边形的高基本相同,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新知识。不同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结合教学梯形的高讲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二是例题里的梯形的底是上、下两条互相*行的边,试一试里出现底是左、右两条互相*行的边的梯形,还有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高是垂直于底的那条腰。与画*行四边形的高相同,画梯形的高要在一条底上任意选一点。如果选的点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选的点不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两个较小的梯形。第48页第3题就为此而设计。

  四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5

  1、本单元教材内容

  例1.认识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行和垂直。

  例2.学*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画*行线,理解*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行的概念;*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2)使学生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课时

  (1)垂直与*行 3课时左右

  (2)*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四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6

  1、本单元教材内容

  例1.认识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行和垂直。

  例2.学*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画*行线,理解*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行的概念;*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2)使学生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课时

  (1)垂直与*行 3课时左右

  (2)*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四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7

  教学内容:

  xx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P71例二及相应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 复*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 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梯形实物图

  教师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演示课件“梯形各部分名称”)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用图表示:

  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关系图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1.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四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8

  四年级数学上册《*行四边形、梯形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行四边形

  梯形 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它是*行四边形吗?

  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长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

  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行。( )

  三、巩固练*。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行四边形

  1、 下面的图形中有( )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2、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四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认识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梯形基本特征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2008年8月8时,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这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山东青岛也有幸成为奥运会的一个赛场,你们知道是什么比赛项目将在那里举行吗?

  生:帆船比赛。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艘帆船,它是一艘智慧之船。(出示幻灯片)

  师:你能在这艘智慧之船中找出几种数学图形?

  学生生找,说,有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三角形和*行四边形前边我们已经学*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和研究梯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其实梯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你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梯形的吗?

  生举例子。

  师:刚才发言的同学注意了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和积累,是我们学*的榜样。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梯形,现在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出示幻灯片,生观察。

  师:既然在生活中存在这么多的梯形,你能应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梯形吗?

  生做,师板书课题画出梯形,并做巡回指导。

  师:谁想把自己的作品向大家展示一下?

  生展示,有用纸折的,有用小棒围的.,有用钉子板围的,有用尺子画的,师做评价与鼓励。

  师:我们的同学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了梯形。你现在闭上眼睛能想像出梯形的样子来吗?试着用手比划比划。

  生闭上眼睛想像,用手比划比划。

  师出示智慧之船的幻灯片。

  师:其实在这艘智慧之船里有两个十分相似的图形,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生:梯形和*行四边形。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生:梯形只有一组对边互相*行,*行四边形两组对边都互相*行。

  师结合幻灯片强调梯形的主要特征:梯形只有一组对边互相*行。

  师:下面请做快乐丰收园的第1题。

  师出示幻灯片。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请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生说师评价与矫正。

  师:你还知道有关梯形的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梯形互相*行的两条边是它的底,不互相*行的两条边是它的腰。

  师出示梯形的幻灯片。

  师:这个同学知道的可真多。我再来补充一下,梯形的两底中较长的一条边是它的下底,较短的一条边是它的上底。下面请做快乐丰收园的第2题。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出示幻灯片。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精选十篇)(扩展2)

——四年级数学教案除法实用5份

  四年级数学教案除法 1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 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所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 ) 所以80÷20=( )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

  ②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观察发现,( )接*( ),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 ),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 )=( ) ,所以80÷19≈( )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⑴算( )法想( )法

  因为 所以 。

  ⑵利用( )计算

  因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 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 ),我观察发现:( )接*( ),所以在估算 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 )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

  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四年级数学教案除法 2

  教学内容: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a+(b-c)

  a×b×c=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

  四年级数学教案除法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1。

  课标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和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生学*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本课时包括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运算,这对后续学*笔算除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这对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已有认识,并能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本课的学*。

  学生的起点,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算本课所学的内容,但却对算理和算法的具体含义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设想:

  1.力求每一个活动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发现知识的真谛。用丰富的活动去激发他们参与和学*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学*过程中来。

  2.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教师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引入

  1.复*数的组成

  导入:我们天天与数字打交道,看看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组成吗?

  80里面有()个十。

  80里面有()个二十。

  120里面有()个三十。

  200里面有()个十。

  2.创设情境,复*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小明存了40元硬币,想去买东西,但带着不方便,于是跟妈妈换纸币,可以换成哪些面值的纸币?

  预设: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换成5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

  如果都换成2元、10元、20元的纸币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兑换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复*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为学*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1.出示:书包40元笔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师一共有80元。

  2.提数学问题,并列示。

  80÷8= 80÷20=

  80÷4= 80÷40=

  3.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板书课题。

  5.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预设:

  (1)因为4个20是80,所以80÷20=4。

  (2)8个十里面有4个2个十,所以80÷20=4.

  (3)因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以此展开教学,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6.小反馈

  80÷40= 60÷30= 90÷30= 40÷20=

  活动二: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

  情境:老师现在有160元钱,可以买几个书包?

  方式:独立解决,汇报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对于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因此,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解决。】

  活动三:估算

  60÷20= 120÷40= 420÷60=

  62÷20≈ 123÷40≈ 421÷60≈

  60 ÷18≈ 120÷38≈ 420÷63≈

  方式:独立解决,总结估算方法。

  三、多层训练,巩固练*

  1.请你当小老师

  300÷50=60(为什么错?)

  600÷20=3(为什么错?)

  349÷50=7(怎样改正?)

  2.口算挑战赛:每组派1人点将(在其他组里指名1人),各出题考对方,答对又难倒对方者得红旗2面。(可多进行几轮)

  3.拓展练*:

  在横线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 3_÷5_=6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针对性,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 80÷20=4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身边的学*素材,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除法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第99页的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以及练*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教科书第98页上3筒奶粉桶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教师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作必要的提示。学生回答后,再要求学生举出简单的例子。

  二、学*新知

  1、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3个奶粉筒的挂图或用投影片映出,指出每筒奶粉500克。在黑板的左边写出三道整数应用题,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第二、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把题里奶粉的克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对着左边的三个算式,在右边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5003=1500(克)0.53=1.5(千克)

  15003=500(克)1.53=0.5(千克)

  1500500=3(筒)1.50.5=3(筒)

  教师先让学生将上面每一横行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含义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说明右边的两个小数除法算式与小数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巳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最后,让学生对照前面的整数、小数的乘法、除法算式再次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2.做第9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按照题意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例1。

  (1)复*。

  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整数除法题;225018。做完后,让学生说明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每次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以及除得的每一位商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

  ②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能不能仿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把6个一看作用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再与下一位上原有的数合在一起,同15除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

  ③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4个十分之一)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

  ④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

  ⑤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让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回答以下问题:

  ①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部分),除数悬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4.做第99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要个别提问学*有困难的学生。

  三、巩固练*

  1.做练*二十三第1题中第一横行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算理。

  2.做练*二十三的第2题。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回答;题目的含义表示什么?(就是小数除法的意义)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并提问: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作业

  练*二十三第1题中第2横行的3道小题、第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除法 5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 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所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 ) 所以80÷20=( )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

  ②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观察发现,( )接*( ),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 ),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 )=( ) ,所以80÷19≈( )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⑴算( )法想( )法

  因为 所以 。

  ⑵利用( )计算

  因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 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 ),我观察发现:( )接*( ),所以在估算 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 )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

  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精选十篇)(扩展3)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范文五份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1

  教材解析:例1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通过分彩旗情景引出算式,然后呈现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两种口算方法。例2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重点是迁移例1掌握的方法进行自主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题卡

  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给小动物找家,快速口算

  【设计意图:复*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帮助学生回忆口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老师手里有80个气球,每个同学分两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提问:谁能列式,并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80÷2=40(个)

  因为2×40=80

  所以80÷2=40

  提问:谁还有不同方法?

  预设:8÷2=4 80÷2=40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8里面有4个2,所以80里面有4个20.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兴趣。】

  三、探索方法

  1.出示例1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提问:谁能列式?

  预设: 80÷20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预设:因为80里有几个20,就可以分给几个班, 所以用除法计算。

  提问:看着道题与80÷2有什么不同?

  预设:除数是整十数

  谈话:这道题又该怎么口算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

  2.活动:80÷20怎么口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3.指明汇报:

  预设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预设2: 因为4个20是80,所以所以80÷20=4

  谈话: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图来理解,这里有80根小棒,代表80面彩旗,20根为一份,80里面有4个20,所以80除以20等于4.

  4.指明说一说,同桌再说一说。

  提问:还有不同方法吗?

  预设:因为8÷2=4 所以80÷20=4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把80看作几个十?那20呢?

  预设:因为8÷2=4,所以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

  指名再说

  总结:在解决这道口算时,有的同学用到了相乘法算除法,有的同学结合除法的意义来口算,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口算。由于这道题是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写上答。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图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自主总结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归纳的能力。】

  5.同学们利用了以前学*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就叫学以致用,那这两道估算题目你能够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估算吗?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预设: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2.83÷20≈ 80÷19≈

  预设:83看成80 ,19看成20

  6.同学们说的很准确,能总结一下这类题的估算方法吗?

  预设: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求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

  谈话: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如果把数据增大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你还会算吗?请你尝试解决学*单上的题目。

  1. 学生尝试解决

  2. 学生板书

  3. 集体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了口算除法和除法估算,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

  问题,了不起,这句话送给大家。

  【设计意图:借助所学的知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迁移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练*:

  1.书中做一做,计算接龙

  2.书后72页第1题

  3.书后72页第3题

  4. .书后72页第7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五、总结

  数学小史

  板书:

  口算除法

  80÷2=4 80÷20=4 (个) 150÷30=5(个)

  83÷20≈4 122 ÷30 ≈4

  80 ÷19≈4 120÷28≈4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1。

  课标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和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生学*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本课时包括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运算,这对后续学*笔算除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这对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已有认识,并能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本课的学*。

  学生的起点,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算本课所学的内容,但却对算理和算法的具体含义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设想:

  1.力求每一个活动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发现知识的真谛。用丰富的活动去激发他们参与和学*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学*过程中来。

  2.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教师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引入

  1.复*数的组成

  导入:我们天天与数字打交道,看看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组成吗?

  80里面有()个十。

  80里面有()个二十。

  120里面有()个三十。

  200里面有()个十。

  2.创设情境,复*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小明存了40元硬币,想去买东西,但带着不方便,于是跟妈妈换纸币,可以换成哪些面值的纸币?

  预设: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换成5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

  如果都换成2元、10元、20元的纸币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兑换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复*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为学*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1.出示:书包40元笔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师一共有80元。

  2.提数学问题,并列示。

  80÷8= 80÷20=

  80÷4= 80÷40=

  3.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板书课题。

  5.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预设:

  (1)因为4个20是80,所以80÷20=4。

  (2)8个十里面有4个2个十,所以80÷20=4.

  (3)因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以此展开教学,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6.小反馈

  80÷40= 60÷30= 90÷30= 40÷20=

  活动二: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

  情境:老师现在有160元钱,可以买几个书包?

  方式:独立解决,汇报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对于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因此,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解决。】

  活动三:估算

  60÷20= 120÷40= 420÷60=

  62÷20≈ 123÷40≈ 421÷60≈

  60 ÷18≈ 120÷38≈ 420÷63≈

  方式:独立解决,总结估算方法。

  三、多层训练,巩固练*

  1.请你当小老师

  300÷50=60(为什么错?)

  600÷20=3(为什么错?)

  349÷50=7(怎样改正?)

  2.口算挑战赛:每组派1人点将(在其他组里指名1人),各出题考对方,答对又难倒对方者得红旗2面。(可多进行几轮)

  3.拓展练*:

  在横线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 3_÷5_=6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针对性,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 80÷20=4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身边的学*素材,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3

  教材解析:例1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通过分彩旗情景引出算式,然后呈现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两种口算方法。例2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重点是迁移例1掌握的方法进行自主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题卡

  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给小动物找家,快速口算

  【设计意图:复*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帮助学生回忆口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老师手里有80个气球,每个同学分两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提问:谁能列式,并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80÷2=40(个)

  因为2×40=80

  所以80÷2=40

  提问:谁还有不同方法?

  预设:8÷2=4 80÷2=40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8里面有4个2,所以80里面有4个20.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兴趣。】

  三、探索方法

  1.出示例1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提问:谁能列式?

  预设: 80÷20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预设:因为80里有几个20,就可以分给几个班, 所以用除法计算。

  提问:看着道题与80÷2有什么不同?

  预设:除数是整十数

  谈话:这道题又该怎么口算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

  2.活动:80÷20怎么口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3.指明汇报:

  预设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预设2: 因为4个20是80,所以所以80÷20=4

  谈话: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图来理解,这里有80根小棒,代表80面彩旗,20根为一份,80里面有4个20,所以80除以20等于4.

  4.指明说一说,同桌再说一说。

  提问:还有不同方法吗?

  预设:因为8÷2=4 所以80÷20=4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把80看作几个十?那20呢?

  预设:因为8÷2=4,所以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

  指名再说

  总结:在解决这道口算时,有的同学用到了相乘法算除法,有的同学结合除法的意义来口算,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口算。由于这道题是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写上答。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图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自主总结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归纳的能力。】

  5.同学们利用了以前学*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就叫学以致用,那这两道估算题目你能够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估算吗?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预设: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2.83÷20≈ 80÷19≈

  预设:83看成80 ,19看成20

  6.同学们说的很准确,能总结一下这类题的估算方法吗?

  预设: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求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

  谈话: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如果把数据增大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你还会算吗?请你尝试解决学*单上的题目。

  1. 学生尝试解决

  2. 学生板书

  3. 集体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了口算除法和除法估算,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

  问题,了不起,这句话送给大家。

  【设计意图:借助所学的知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迁移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练*:

  1.书中做一做,计算接龙

  2.书后72页第1题

  3.书后72页第3题

  4. .书后72页第7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五、总结

  数学小史

  板书:

  口算除法

  80÷2=4 80÷20=4 (个) 150÷30=5(个)

  83÷20≈4 122 ÷30 ≈4

  80 ÷19≈4 120÷28≈4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4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 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所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 ) 所以80÷20=( )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

  ②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观察发现,( )接*( ),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 ),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 )=( ) ,所以80÷19≈( )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⑴算( )法想( )法

  因为 所以 。

  ⑵利用( )计算

  因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 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 ),我观察发现:( )接*( ),所以在估算 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 )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

  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5

  教学目的

  1.理解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的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复*准备: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并口算出结果.

  3005=

  (3个500是多少)

  7800=

  (800个7是多少)

  你能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试着说出两个除法算式吗?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15005=

  (把1500*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56007=

  (把5600*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1500300=

  (1500里面有几个300)

  5600800=

  (5600里面有几个800)

  2.象1500300,5600800的除法,如果没有乘法算式,我们该怎样算出商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这样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尝试探索:

  1.以前我们学过什么样的口算除法?请举例说明.

  在学生举例之后,教师举例:20xx 2709 32010 45050

  说一说这些算式的意义,你是怎样口算的?

  归纳:

  (1)看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2)被除数与除数末尾都有一个0,先不看,直接用0前面的数相除.

  2.这样的除法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3.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例4、例5(如果学生中出现了这样的例子,就可以用学生中的例子作例题.)

  500100= 2400100= 1200400= 3600300=

  这些题目与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除数是整百数)

  这些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又该怎样进行口算呢?(教师补充板书课题)

  4.独立试算这些题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00里面有几个100;2400里有几个100;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36个百里有几个3百.)

  5.用你找到的方法口算:

  7200800= 4500500= 1200600= 2800400=

  讨论交流

  1.通过口算刚才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当被除数与除数都是整百数的时候,口算的方法与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一样.

  2.怎样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

  把被除数与除数分别划去末尾的两个0,用0前面的数相除.

  巩固练*

  1.同桌之间互相出几道这样的口算题目,练一练.

  2.700100 800400 5500500

  400100 5400600 2400200

  上面的口算对吗?为什么?

  35000500=7

  4.列式计算:

  (1)3600是400的几倍?

  (2)3800与800的差是600的几倍?

  (3)945里减去多少个300后剩45?

  (4)一头大象的体重是20xx千克,一头牛的体重是50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相当于多少头牛的重量?

  质疑发展

  1.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什么?

  2.怎样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如果除数是整千或整万的数,又该怎样进行口算呢?举例说明.

  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解疑。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精选十篇)(扩展4)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行可分为*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3.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四行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

  二、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发展。

  1、激趣导课

  出示各种四边形: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板书:四边形分类)这样,赋于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1)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

  (2)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

  (3)反思评价。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看课本,体验成功喜悦。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填一填、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四个练*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也许不够完美,但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体现出极大地热情,非常投入,获得强烈的感受。这是单纯靠书所达不到的。在这种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学*内容而且会体验到用多媒体形式表达和组织信息的特点,逐渐掌握通过多媒体形式学*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素养。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乐趣,总结学*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 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 赛程 成绩(秒)

  8月24日 预赛 13.27

  8月26日 复赛 13.26

  8月27日 半决赛 13.18

  8月28日 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的热情。

  练*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 (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 日本 乌克兰 *

  运动员 富田洋之 贡查罗夫 *

  成绩 9.775分 9.787分 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 …”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 …再次激起学生的学*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待*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飞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注:本稿参加2006年广东省小学数学比赛,获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三、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索和验证性质的过程。

  四、教具学具

  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3、操作验证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 )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 )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 )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方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精选十篇)(扩展5)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过,通过这几题的练*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准备:

  量角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硬的纸板)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

  师: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面图形叫三角形。

  师:介绍内角、内角和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三个。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我通过直角三角板知道的'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生3:我预*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

  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二、自主探索,进行验证

  师:你打算怎样验证呢?

  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

  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角

  生3:把三个角顺次画下来也可以

  生4:拼一拼的方法

  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合作探究:

  1、每四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两个三角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2、看那个小组验证的方法新、方法多

  师:在巡视,并进行个别操作指导

  三、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

  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

  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生2:二是用转化法,把三角形中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生3:三是折一折,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在一起成为一个*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四、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师:孩子们,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生:180度。

  五、拓展应用

  1、基础练*

  2、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六、课堂小结

  谈一谈自己的学*收获。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

  成功之处

  1、建构主问题导学教学流程,使学生学会学*。学会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个人在学校学*的知识百分之八十终生用不上,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学校孜孜不倦地学*呢?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学*一种学*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上初步构建主问题导学——交流释疑——归纳总结——当堂检测教学流程。

  2、找准知识衔接点,降低学生学*难度。小数乘整数的知识起点就是整数乘法,让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一方面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依托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很轻松地解决了知识架构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智慧共享、思维碰撞,点燃了学生学*的求知欲,学生学*主动性增强,脸上也露出合作学*,分享成果的喜悦。

  不足之处

  1、教学流程的时间把握上,再进行适度调整。

  2、个别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没有按照整数乘法的形式,而是割裂了与整数乘法竖式的联系,出现了形如12、5×42=的形式。

  再教设计

  1、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还要考虑学困生易犯的知识错误,全面细致设计每一步的教学环节,增强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

  2、教学流程改为:主问题导学(5分钟)——交流释疑(10分钟)——归纳总结(5分钟)——当堂检测(25分钟)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 )=( )

  0.02+0.02+0.02=( )×( )=( )

  ( )×( )=( )+( )+( )+( )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师生谈话引出生活中的乘法话题。

  二、展示目标

  1.经历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出示例1。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2、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指一人板演。算完后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完成后说说是怎样算的。

  同桌说说后,在全班说说。

  4、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68 × 19= 292× 46= 109 × 37=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的能力。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学数学,使学生渐渐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的丰富多彩的现象

  一、情境的创设: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精选十篇)(扩展6)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篇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师:同学们,田老师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她与小张幼儿园的贾春风老师争夺冠军。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最后成绩?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4:我不明白“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用哪个成绩决定她们的表现呢?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 (分)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

  =9.43-9.05

  =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20xx.09.15 15:41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面包2 2.70元5.40元

  酱油1 4.85元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2:第二个问题:20-10.25=10.75(元)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 12.3 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2: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 。12-5.08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精选十篇)(扩展7)

——四年级数学日记汇总二十篇

  过年前,我们家里添了一位新伙伴,那就是我们家才买的雪佛兰小型轿车。车是白色的,小巧玲珑,最适合做我和妈妈的代步工具了。

  我激动地坐上车,这儿摸摸那儿摸摸,感觉真不错。这时我突然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便问妈妈:“买车一共花了多少钱啊?”妈妈说:“具体我还没有算清楚,你帮我算下吧!”

  “车价是55800元,增值税是17%,但增值税是卖家付的.,我们要付的是车辆购置税,这个税是车价减去增值税后的10%,还有交强险1000元,商业全险2500元,上车牌费175元,最后是我们的车内装饰,包括太阳膜、地胶、座垫等等,一共花了1150元,不过我们的车还享受国家补贴3000元。现在你算算吧,我们的车一共花了多少钱?”

  这对我来说太简单了,我马上列出了算式并算出了结果:55800+[(55800-55800*17%)*10%]+1000+2500+175+1150-3000=6225***元。

  看来,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呀!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寒假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后。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体,正面与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的面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妈妈来了。妈妈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妈妈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与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另外一条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与。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19=2+1711×2×17=374(立方厘米)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这几天,舅舅家的房子正在装修,舅舅就约我和他一起去装饰材料中心买装修用的胶水。

  我和舅舅兴致勃勃的来到装饰材料中心,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我们俩一路小跑地来到卖胶水的地方,看到里面一共有两种胶水:一种是199元3罐,另一种是299元7罐,两种胶水质量和配方都一样。舅舅问我:“你数学不是很好吗,那你来算算买那种胶水合算?”我心里想:这两种胶水要求出一罐要多少钱根本除不尽,该怎么办呢?突然,我想到可以把这两种胶水买成相同的数量,在一比较不就可以了吗!我想:3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21,那就都买21罐。199元3罐的买21罐要199×7=1393(元)而299元7罐的买21罐要299×3=897(元),299元7罐的买21罐比199元3罐的买21罐差不多便宜了500元,还是买299元7罐的合算。

  后来,舅舅表扬我说:“看来,你的数学知识还真不赖,以后一有数学问题,我都找你来解决!”听了舅舅的话,我的心像吃了蜜一样甜。

  今天,我在《脑筋急转弯》中看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小明一共放了10个气球,如果隔一分钟放一个气球的话,小明放了10个气球,一共花了几分钟?”我得意地想来考考妈妈。妈妈有意地说:“10分钟。”我偷偷捂着嘴笑了起来。“怎么,不对吗?”妈妈不解地问。我耐心地给妈妈解释说:“是9分钟,因为放第1个气球后1分钟放第二个气球,一直到放第9个气球,第9分钟后放第10个气球。”妈妈听了以后,开心地笑了。

  妈妈说:“其实,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问题呢。像爬楼梯、排队伍、坐座位……比如:爸爸从1楼走到2楼用了9秒,照这样算,他从1楼走到6楼大约需要多少秒?”我皱起眉头,认真思考起来。这跟刚才放气球的问题是一致的',爸爸从1楼走到2楼用了9秒,就是爸爸走1层楼用了9秒。爸爸走到6楼,其实走了5层楼,9×5=45秒。

  我把答案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不错不错,很会思考!这啊,是四年级的小朋友才会解决的问题呢!”我开心地笑了。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探索的头脑,我们一定能把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今天,我要量一量家里的一些东西,我先量茶几面:我先拿出长长的米尺,用头上的小板板插在小洞里不让它乱动。哇,长1米1分米也就是1.1米,冰箱前面长1.56米,电视面长0.71,床长2.04米,卧室地面长4.5米……我发现小数点在里面非常重要,如果把1。1米中的'小数点忘掉,就变成了11米,哇,高出了10倍。

  我还想看看我和爸爸妈妈身高差多少,我又拿出米尺分别给爸爸妈妈和我量了身高:其中爸爸最高1.67米,我和爸爸差0.36米,妈妈第二1.57,我和妈妈差0.26米。我要赶快长高超过他们!小数点在这里也很重要,因为把1.67米去掉小数点就成了167米了,就成为顶天巨人,连我都成为顶天巨人了,131米。

  在做题中也不能忽略它,因为你忽略它100分会跟你白白的。比如:1.6+2.4你看成了16+24=40、再比如:6.8—6.1(= )1.2—0.5如果不仔细看就看不清、分不了,容易做错!怎摸样,是不是做作业也要注意它?

  现在我知道了小数点在小数中非常重要,同样在生活中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小数点,只有整数,那世界就乱套了!

  数学不只是看懂书上生硬的符号,不只是学会书上千篇一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学*实践,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天,我和姥姥来到一个高27层的大楼。可天有不测风雨,电梯正好坏了。我和姥姥只好爬楼梯,当我爬到七楼时,姥姥只爬到四楼。姥姥问我:“照这样的速度,你爬到27层时,我爬几层呢?”我想了想,一道光从我脑海里闪了过来,“这不就是植树问题吗?我爬到七楼走了六个间隔,姥姥爬到四楼,走了三个间隔。6÷3=2,我的速度是姥姥的2倍。当我爬到27层时,走了26个间隔就是27-1=26个间隔,我的速度是姥姥的2倍,所以26÷2=13,姥姥爬了13个间隔,也就是13+1=14,姥姥爬到14层”我自豪地说。

  姥姥听了,笑着对我说:“对了,这学没有白上。”我听了之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今天数学课上,盛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那个问题把我们全班都难倒了,这是一个爸爸开车的里程问题。

  说爸爸的汽车里程表上原来是35千米,到了星期一变成了162千米;星期二变成了410千米;星期三变成了745千米;星期四还是745千米;星期五变成了928千米。老师问我们星期二爸爸开了多少千米。我们说:“太简单了,不是410千米,还是多少千米呢?”老师却说了一声:“错!”我们又说:“老师,你看花眼了吧,星期二这儿不是标着410千米吗?”老师说:“你们看,我为什么说错呢?就是因为410千米根本不是星期二开的里程,它是里程表上的数字,而里程表是不清零的,所以410千米是包括星期二、星期一以及以前开的路程的和。大家以后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否则相差一个字,题目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听了老师的解释,我们一下子明白了过来。接着,老师又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一共开了几千米?一个同学回答说:“先将162-35、410-162、745-410、745-745、928-745,再将他们的差加起来就好了。”老师说:“嗯,这是一种办法,但谁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思考了一下,就举起手说:“只要将928-35就好了。”老师连连夸我。

  学数学真有趣啊!

  地点:符号王国

  人物;=、÷、×、+、-、( )

  =:我叫等于号,你看我把两条辫子梳得多整齐啊!

  ÷:我叫除号,虽然我长得不怎么好看,可是我的用处可大了!

  ×:我叫乘号,我的样子很想错,可千万不要把我写错了!

  +:我叫加号,我的`样子很象十,可我不是十,所以要把我和十分清楚哦!

  -:我叫减号,跟一一样,多美,多整齐!

  今天我闲着没事干,就想去帮阿姨买菜。我就想这样也好我也能完成数学日记了。

  一来到菜市场,看见市场里热闹非凡。喧闹声,让人感到好烦。我马上就去买我的最爱的鸡腿吃了,刚闻到那一股香气让我迫不及待的.过去。我马上问老板几元一只,老板回答说元一只:”我掏出10元钱给了他,他给了我钱我就走了。当时我没注意

  这钱就跑了。我准备在去买东西时却发现少了5毛钱准备去换了,当时我真糊涂马上来到了当时来买鸡的地方去换。我真的很马虎怎么没注意看呢?那位老板也是个热心的人他没说什么就给了我钱我羞愧的低下头说了声:“谢谢”就走了。我接着又去

  买了很多东西算也算不了我决定耐心的数,终于数出来了。结果算出了答案46元。爸爸给了我50元怎么只剩下了4元了,怎么办呢?少了7毛钱怎么说呢?

  一回家我来到爸爸面前说:“爸爸对不起我算错钱了,”爸爸笑了笑说:“没关系,在生活上肯定有马虎错误的。”这次我原谅下次不能犯了。我听见了说什么。所以说一般数学不能犯马虎错误,一犯马虎就吃亏了。后来我去买菜不会犯了。懂得上次的教训。

4月19日 星期三 天气阴

  今天是数学单元考的的第二单元——角的测量。

  我每道题目都很细心的做,直到做到“画三厘米的线段,再延长成直线”。这道题目使我感到了迷惑,我怎么也想不出来,就在这时,林老师说:“不会做的题目先跳过去,先做别的题目,要不你就要损失更大的.分数了哦”。听了林老师的话,我马上去做其他题目,就在我做最后一道题时,铃声响了,要交卷子了 ,但那道题还没有做,立马赶着做了,也把这张卷子简单检查了下,没有错误,就交给了组长。突然觉得那道题有问题,就跟组长说:“给我一下。”她听了,严肃的说:“交了就不能还了!”听了组长的话,心理很后悔当初没有仔细检查,我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我的外公是个关心国家的好公民。今天,他带我去郊外考察,多认识些动、植物。

  他一时兴起,问我:“我这里有个等式,你看看吧?!”

  我的.心一下子被外公这个神秘的等式吸引住了,连连点头,说:“YES!”(是的)。

  外公被我的话逗笑了,说:“小丫头,告诉你吧,1=10∶0000!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心里别提多纳闷儿了:这个等式真怪呀!1和10∶0000可有天壤之别呀,1怎么会=10∶0000呢!不可能,外公可能是在唬我,我偏不上当,看他拿我怎么样?于是,我漫不经心地问:“到底为什么呀?真难懂,您还是快点告诉我吧!”

  外公听了,耐心地给我讲解:“其实这很简单!1表示1年,10∶0000表示10∶0000人。”

  我半信半疑地又问:“这虽然简单,可为什么1年会等于10∶0000人呢?我又不明白了,再给我好好说说看!”

  外公笑了笑,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一天,人们能砍好几十棵树,一年就能砍好几万棵树,也就是说四、五年过去了,可能树林就没了一些,这样会对环境造成了破杯,使土质松散了。如果一年发好几次大水,那将会牺牲十万多人;如果树多了,人也没必要牺牲那么多!难道居居几万棵树能抵过所有在灾难中丧生的人们吗!所以我说的等式的意思就是说一年砍几万棵树,会徒增十万多的牺牲人员!”

  我听了,羞愧地说:“我以后会多种树,种花,为地球妈妈做‘美容,为保护地球妈妈做出贡献!”在此,我也要郑重地告诫人们:“不要再毁坏大自然,不要再毁坏动物的家园,更不要再毁坏我们这个幸福的家园!”

  地点:符号王国

  人物;=、÷、×、+、-、( )

  =:我叫等于号,你看我把两条辫子梳得多整齐啊!

  ÷:我叫除号,虽然我长得不怎么好看,可是我的用处可大了!

  ×:我叫乘号,我的'样子很想错,可千万不要把我写错了!

  +:我叫加号,我的样子很象十,可我不是十,所以要把我和十分清楚哦!

  -:我叫减号,跟一一样,多美,多整齐!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

  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

  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A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寒假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后。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体,正面与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的面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妈妈来了。妈妈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妈妈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与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另外一条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与。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19=2+1711×2×17=374(立方厘米)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星期六下午,我做完作业闲着没事,妈妈就给我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2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我一听,一下子就回答了出来:他们都是双数。“那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妈妈又问。“它们的个位上都是0、2、4、6、8。”妈妈说:“真了不起。那你知道4的倍数懂得特点吗?”这下可把我难倒了。

  于是,我就找了一些4的倍数,发现他们的个位上也都是0、2、4、6、8,于是我就把这个规律告诉了妈妈。可妈妈随口说了一个数,就推翻了我的发现。妈妈让我继续观察,可是我左看右看还是找不出来。妈妈就给我一个提醒:你看看这些数的最后两位。我根据妈妈给我的提示,右这些数观察了一番,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4的'倍数的特点是:一个数的最后两位是4的倍数,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然后,我找了一些数来试了试,例如:437,37除以4=9……1,照规律来说437就不是4的倍数,我随后用437除以4=109……1,符合这个特点。我又找了一个数1024,24除以4=6,找规律1024就是4的倍数我又用除法验证了一遍:1024除以4=256,所以1024就是4的倍数。我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就是我的发现,同学们不妨也去试一试。

  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爸爸妈妈带我去大润发购物。

  走进超市,一股暖气扑面而来,超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突然,一位美丽的阿姨叫道:“又大又红的草莓,快来买呀,第二盒半价呀......”我转头一看,咦!爸爸人呢?原来爸爸买了盒我最喜欢吃的草莓,一盒是10元,另一盒是半价5元。我高兴极了!一路走来,我们又买了好多东西,有德芙巧克力一盒45元:薯片三大包,每包10元:进口橙子二斤,一斤是9元。这些都是我喜欢吃的零食!

  我兴奋的推着购物车到了收银台,把东西拿了出来。这时收银台的阿姨说:“如果购物满100元以上就免费送口香糖一包。”这时爸爸笑着问我:“颖颖你算算我们今天要付多少钱?”我歪着脑袋瓜子想了想:草莓是10元÷2=5元,10元+5元=15元;薯片是10元×3=30元;橙子是9元×2=18元;一共是15+45+30+

  18=108元,我笑着对爸爸说:“我可以拿到口香糖了!”这时收银台的阿姨也算好了,一共108元。爸爸付了110元,找回了2元。

  付好了帐,我领了免费的口香糖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属于我和爸爸妈妈既温暖又和谐的家!

  刚上三年级的时候,我觉得数学越来越难,有些害怕考试和做练*。爸爸妈妈总是鼓励我,说学好数学很有用,也很有趣,一开始我总是将信将疑。星期六的中午,我突然想吃咖喱饭,爸爸就带我去乐购买咖喱。到了超市里,爸爸对我说:“出门之前我抓了一把零钱,其中有2个1角的,等会儿你能不能好好算一算,买的.东西又要少,又要把这2角钱用掉,好吗?”听爸爸要跟我做数学游戏,我一下子来了兴趣,立刻回答:“太好了,正好练练我的脑子!”我在超市里东瞧西望,终于找到了卖咖喱的柜台,仔细观察起来……。

  柜架上一共有四种咖喱,分别是蘑菇、牛肉、鸡肉和蘑菇牛肉。因为我们一家三口都喜欢吃肉,所以蘑菇就首先否决了。再看价格,牛肉和鸡肉都是5。6元,蘑菇牛肉是5。8元,这可一下难倒了我。我仔细地算了一算,2包蘑菇牛肉可以有6角零钱,再加上1包牛肉的有6角零钱,三包的余数正好是2角,我赶紧选好3包咖喱递到了爸爸手中,爸爸满意地点了点头。在回家的路上,我对爸爸说:“原来算账就要用到数学的呀,看来数学在生活中真的很有用!”

  0是一个神秘的数字,它像宇宙中的奥秘一样,让人捉摸不透。0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如果你一不小心,多添了一个0或少加了一个0的话,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这次的数学考试,让我真正领略了0的'重要性。当考卷发下来的时候,99分!我立即寻找错误点。结果令我目瞪口呆。原来是45000÷90这道题。“怎么可能这么简单的题我也

  会出错?”我心里嘀咕道。想起当时在口算45000÷90这道题时,我轻而易举地写下50,还十分自信,可到头来一计算原来得500,差了一个0。这是多少不应该的呀!不该错的也错了,想必0是多么重要呀!

  如果我以后当了公司的财务总经理,别人来提钱,本来要提10000元,我却多加了一个0——100000,在帐单上仍然记了10000元。那这90000元我向谁来要呀!这一切后果都得我承担啊!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工作上、学*上都要一丝不苟,要不然后果非常严重。

  10月30日 星期:四 天气:雨

  今天,老师教了我们“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差不多,都是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可不是空穴来风!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精选十篇)(扩展8)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教案(精选十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

  练*十第4、12、14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吸取上节课对线段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解题困难的教训,在基本了解题意之后,就和全班学生一起画出相关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看懂线段图,在此基础上再列出数量关系式。由于有了上节课的模式,再加上本节课我对线段图比较重视,因而学生在列数量关系式时顺利多了。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课堂

  四、作业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2+9÷318÷(12-3)

  2、将上题中的数据改为分数,问运算顺序怎样?

  3、问: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1、出示例1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人上黑板,集体说解题顺序。

  2、组织练*

  做“练一练”第1题

  3、教学例2

  出示例2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边板书边提问。

  指出:这道题在把除法改为乘法后,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所以我们在混合运算时,每一步计算时,都要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一般用简便算法。

  4、组织练*

  做“练一练”第2题

  问:应用了什么定律,要怎样计算?

  指出:在除法转化成乘法后,要注意有一些题可以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这节课学*了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谁来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怎样?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练*十一第1~3题的第一行,第4、5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简便运算上,基本上同学们还是掌握的不错。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教时备课日期9月12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

  三、综合练*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复*法则。

  问:分数除法要怎样计算?

  2、计算:

  5/7÷1014÷4/512/13÷8/9

  三人板演。

  3、练*八17

  上下练*,说说是怎样想的。

  问:分数加减法要怎样算?分数乘法怎样算?分数除法呢?

  4、练*八18

  学生口答,选择说怎样算的?

  1、练*八19第一行

  四人板演;计算时说明要注意的约分等问题。

  2、练*八20

  说说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

  练*计算。

  口答算式与结果,让学生说说各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

  3、练*八21

  问:解答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解答。口答算式。

  为什么3/4×2/5来计算?

  3、口答。

  根据下面的条件,先说出哪个是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桃树占果树总棵数的2/5。

  (2)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20。

  (3)修好了一条路的3/7。

  (4)一堆煤的1/4已经运走。

  (5)这批布的2/3是花布。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

  练*八19第二、三

  课后感受

  本节课上下来,分数计算学生们掌握得都不错。在分数乘法应用题如21题的第三小题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题型方面下功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找出单位1。

  2.出示第88页的复*题。

  (1)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说说你是怎样思考和解答的?

  (3)学生分析教师板演线段图。

  3.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分数应用题。

  (二)学*新课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动一下。

  1.出示例6。

  千克?

  2.分析解答。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相同的条件?(有,都已知吃了这袋大米的

  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前者已知一袋大米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后者已知还剩的重量,求这袋米的重量。)

  (3)我们把这道题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应从哪个条件入手找单位

  (4)谁来分析这个条件?

  成8份,吃了的占其中的5份。)

  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板演线段图:

  (5)上道题是已知单位1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这道题呢?谁能把条件和问题标在图上?

  生在黑板上画出:

  (6)对比两道题的线段图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条件和问题互相转化了。)

  (7)无论谁为条件,谁为问题,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变了吗?(没变)

  (8)说一说上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总重量-它

  (9)现在买来大米的重量是未知的,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方程)

  (10)试着在练*本上列方程解答。

  (11)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口述:

  解 设买来大米x千克。

  答:买来大米40千克。

  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买来的重量还剩几分之几=还剩的重量。)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解答,你认为这两道题实际上什么相同。(数量关系相同。)

  解答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已知,可根据数量关系用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可用x代替,运用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4.出示例7。

  烧煤多少吨?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画图分析解答。

  ①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两个数量相比。)

  追问:哪两个?(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

  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为什么?(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1。)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

  下一步画什么?(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烧煤量占计划烧煤量的

  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板演线段图: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

  ④试做在练*本上。

  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

  解 设四月份原计划烧煤x吨。

  答:四月份原计划烧煤135吨。

  (1)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反馈提问:

  ②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例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四)巩固反馈

  (1)课本第91页的第2题。

  (2)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91页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

  由于新旧知识联系很密,因此本节课在教案设计上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抓住数量关系相同,只是已知和问题发生了转化,引导学生利用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复*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正确 的计算分数的除法。

  2、全盘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解决在学*时所遇到的问题。

  3、能很好的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题目。

  教学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的方法。

  难点: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小组讨论

  1、怎么样来计算分数除法

  请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好以后 再请学生进行回 答。

  2、教师强调:在计算分数除法的时候我们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请生说说你是怎么来理解这句话的。

  二、进行练*

  1、做课本66的1

  请学生直接的在课本上进行口算,口算的时候让学生要看清题目,注意区分乘和除。

  学生做好了以后再请学生进行口答。

  对于做错的题目,让请学生自己来分析下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2、做第2题

  前面4题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了以后再请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并请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

  进行集体订正。

  3、对比练*

  1) 城东小学六年级有学生450人,占全校人数的2/9,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2)城东小学有学生450人,六年级占其中的2/9,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4、做66页第4题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了以后请学生分析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做好以后请学生进行板演

  5、根据方程或算式,将应用题补充完整。

  1)、120×3/8

  ( ),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8,( )?

  2)、3/8x=120

  ( ),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8,( )?

  3)、120+120×3/8

  ( ),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8,( )?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了以后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布置作业

  做66页第5~7题

  1、在计算练*中,可增加以下练*,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计算中的一些规律。

  在( )里填上“>”“<”“=”

  4/7×1/3( )4/7 4/7×4/3( )4/7

  4/7÷1/3( )4/7 4/7÷4/3( )4/7

  4/7÷1( )4/7 4/7×1( )4/7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说说判断的结果和理由。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紧紧围绕数量关系的分析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加强对比有利于学生辨析什么情况下列算式解答,什么情况下列方程式方便。

  课后反思:

  通过今天的复*,部分学生已初步感受到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实际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答。于是我及时引导,再次让学生体会,从而理解乘除之间互逆关系。

  在今天学*第4题的练*中,结合具体题目,补充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学生体会到的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再次体会到列方程解与分数除法解的优劣。

  在处理第7题的练*中,学生对变化着的“1”不注意,部分学生将国土面积乘5/2等于草地面积。归其原因还是没有掌握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复*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教材第46、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熟练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3.在整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复*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概念和计算法则的整理。

  难点:运用所学概念,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练*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1.课前布置作业,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2.展示学生的知识结构图。

  二、复*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回忆。

  分数除法可以分成几种情况,请你分别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组讨论。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四、思维训练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

  练*十第4、12、14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吸取上节课对线段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解题困难的教训,在基本了解题意之后,就和全班学生一起画出相关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看懂线段图,在此基础上再列出数量关系式。由于有了上节课的模式,再加上本节课我对线段图比较重视,因而学生在列数量关系式时顺利多了。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目。

  教学重点:

  分析题里所含的数量关系,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

  教学难点:

  怎样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

  列式计算,并口述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

  (1)的是多少? ( )看作单位1。

  (2)14的是多少? ( )看作单位1。

  (3)1的是多少? ( )看作单位1。

  二、新授

  1、板书课题:列方程解文字题

  2、出示例4: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多少 ?

  (1) 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

  ①这道文字题与刚才复*时的文字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数量关系一样,只是已知未知不同)

  ②硬该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为什么?

  ③单位1所表示的数知道吗?

  ④怎样求单位1所表示的“这个数”?(引导学生用设未知数X的方法来解决)。

  使学生明确: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由已知:一个数的是,得:一个数×=?

  (2) 列方程解文字题。

  第一步,设未知数为X。教师板书

  解:设这个数是X。

  第二步,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教师板书

  X×=

  第三步,解这个方程。教师板书:(略)

  第四步,检验:(略)

  第五步:作答

  3、小结

  (1)怎样设求知数?

  要求单位“1”的量,设单位“1”的量为X。

  (2) 样根据题意列方程?

  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三、巩固练*

  1、教科书第35页“做一做”。

  2、一个数的1倍等于2,求这个数。

  四、课堂练*

  练*九第12、16—19题。

  五、作业

  练*九第13—15题。

  六、课外思考

  练*九思考题。让学生发现规律:第(1)题,后一个数是前一个分数的。第(2)题,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后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前一个分数分母的2倍;而分子是前一个分数分子的3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及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2)把2块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

  师: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7*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2/7=2/7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7×1/2=2/7

  师:对这种做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儿是除法怎么变成了乘法?

  师: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你能讲讲吗?

  师:谁能结合图来讲一讲呢?

  师:很好!把除法转化成乘法,问题迎刃而解,你真棒!……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7,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7÷3=4/7×1/3=4/21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7÷3”表示把4/7*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7*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7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7的1/3是4/21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