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

首页 / 教案 / |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新单词 a boy , a girl ,a man, a woman, a doll.

  2、能区分 boy , girl , man, woman的含义。

  3、能唱本课歌曲;

  4、通过唱唱、跳跳、玩玩,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新单词;歌曲Are you Ling ling?

  难点:理解“Where are you?” And “so glad to see you again”

  三、教学准备:

  水壶、洋娃娃、单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磁带等。

  四、教学步骤

  Step 1 Warming up

  师生问候。

  唱已学过的英语歌曲。

  3、创设情境,复*已学过的句型.

  Are you……?

  Yes, I am./ No, I’m not.

  自由会话并表演。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出示一个男孩的头饰或单词卡片 a boy,板书,并带读。然后让班上的`男同学逐个练说 I’m a boy.

  用同样的方法教单词a girl ,a man, a woman, a doll.

  听课文B部分录音,学生跟读。

  游戏——快速反应

  在讲台上摆放 Anne, Peter ,Miss Li, Mr.Lin等人物图片。将全班分为男、女两组,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比赛。当教师在他们身后举起一张单词卡片,如a girl,全班同学大声说agirl,两名代表快速地举起相应的图片,速度快的为胜。

  Step 3 Practice

  游戏——猜一猜。

  请一名学生上台,从台上的人物(Anne, Peter ,Miss Li, Mr.Lin等)图片中选出想扮演的角色,却不让其他人知晓,请全体同学和老师猜一猜。

  T: Are you a boy?

  S1: No, I’m not.

  S2: Are you a man?

  S1: Yes I am.

  S3: Are you Mr. Lin?

  S1: Yes I am.

  ……

  课文C部分。

  (1)、表扬学生刚才的游戏玩得好,奖励他们欣赏歌曲。听录音,复述所听到的歌曲内容。

  (2)、听录音,跟唱。

  (3)、用班上的同学的名字代替歌词中的Ling ling 和 Linda进行表演唱。

  听课文D部分录音,看课文,理解意思。教师解释“Where are you?” and “So glad to see youagain.”帮助学生阅读。

  Step 4 Consolidation

  创设情境,自由会话。

  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练*。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It’s in the box

  It’s on your desk

  It’s under the chair

  教学重点:

  描述物品的位置

  教学用具:

  a recorder, word cards, pictures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

  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唱一首大家最喜欢的歌曲,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学*。

  二、课文导入

  老师变魔术。道具包括:两块相同的大手绢,一个乒乓球。课前老师将两块大手绢重叠缝合上,看上去像一块手绢,然后在下面的手绢中间剪出一个方型的洞。变魔术时,老师先让学生看看手绢,再看看乒乓球。老师将乒乓球放在桌子上,用手绢将球盖上,然后老师用手指弹弹乒乓球,以证明乒乓球还在下面。接着老师故作神秘地抓来一把风朝球上一甩,然后双手拿住手绢的下面两个角,将手绢向下拽,这时乒乓球已经进入到手绢的'夹层当中,所以学生看到乒乓球从桌子上消失了。这时老师拿着手绢的一角,甩甩手绢,问学生:“Where is the ball?”学生进行猜测。老师指着手绢说:“It’s in it、”这时学生会感到很奇怪。老师将手绢的四个角握在一只手上,只有一定要使有洞的一侧在里面,球会滑到中间的洞口,老师用另一只手将球从手绢中取出。魔术很受学生的欢迎,但老师务必要在课前操作熟练,才能在课堂上熟练演示。

  三、课文教学

  1、变完魔术后,老师出示Daming的头饰,告诉学生:“Today is Daming’s birthday、 He’s very happy、 Let’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 him、”

  2、唱完生日歌之后,老师接着问学生:“On my birthday, I got a present、 It’s a dog、 What present did you get on your birthday?”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试着理解“present”的意思。如果有学生会说“present”,请他/她来当小老师,教授此单词。

  3、老师把本课的挂图贴在黑板上,通过播放录音或教学VCD呈现SB Unit1活动1的内容。通过看挂图和听录音使学生了解“on,in,under”的意思。

  4、再放课文录音,请学生跟读。然后,老师和学生进行课文的表演示范。最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文,并请几组学生上前表演。请全班学生评选出“表演奖”,老师分发小贴纸进行奖励。表演请老师准备好写有相关内容的纸条和一个生日帽子,作为表演的道具。

  四、课后作业

  1、听课文录音,并背诵课文。

  2、画一张家里某个房间的图片,并向家人、朋友和同学进行介绍。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 3

  教学内容:

  Structures:

  Do you have (a small train)?

  Yes, I do.

  No, I don’t.

  What color is this (pencil)?

  Vocabulary:

  Core: small, big, old, new, young, blue, long, short, green, rice, a hamburger, a banana,

  soup, milk, an ice cream, some

  Phonics: hard and soft /c/; hard and soft /g/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复近反义词;句型:Does Mocky have a small train?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反义词。

  教学难点:

  句型Does Mocky have a small train?的人称变化。

  教具准备:

  反义词图板

  教学过程:

  1.复*

  (1) 把这一页给学生展示,指小乌龟的图,问:“Is this a young turtle?”学生应该回答:“Yes, it is.”再问:“Is this an old turtle?”引导学生回答:“No, it isn’t.”

  (2) 继续进行完成birds (big/small)和boy/girl (tall/short)的图。如果需要,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学生能正确回答为止。

  2.听单词

  (1) 让学生翻开书看本页上部Mocky和Ken的图。问:“Ken, Mocky在哪里?”引导学生回答:“在一个商店里。”再问:“谁是售货员?”答案是Mocky。

  (2) 让学生看图中的.对话框,给学生朗读。告诉学生Ken问Mocky是否有图右边列出的物品。

  (3) 放第一个对话录音,问:“Does Mocky have a small train?”回答是“Yes.”

  (4) 再放第二个对话的录音,问:“Does Mocky have a big train?”答案是“No.”

  (5) 再放一遍录音,这次告诉学生如果答案是“Yes, I do.”就在方格里画勾,反之画叉。

  3.听一听

  4.抄一抄、连一连

  5.布置作业

  让学生给图涂上颜色。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Let'ssay

  本部分将学*字母Aa,Bb,Cc,以及这些字母开头的单词。

  2Let'schant.

  本部分是一首歌谣,通过听说歌谣复*字母,增强语感。

  【教材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英语的书写,容易和汉语拼音混淆,在讲解时,可利用对比法让学生掌握好英语字母的书写。可加入一些小游戏,让学生进行区分。主要采取师生、生生互相合作,学生在愉快的学*氛围中*得和学得。

  【学生分析】

  学生刚开始学*字母的书写,学*热情比较高,情绪比较高昂。可通过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营造学*氛围,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将书写好的进行评比。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字母卡。学生:课本、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与学生对话:

  A:Hi,I'mMissHuang.I'mfromQingdao.

  B:Hi,I'm...I'mfrom...

  A:Nicetomeetyou.

  B:Nicetomeetyou,too.

  A:Goodbye.

  【设计意图】:与学生进行日常会话,进行热身.并引入情景.

  (2)教师将A部分Let'stalk的图片出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图说话。复*学过的句型。对最快并语句流畅的学生给与奖励。

  二、Presentation

  1.学生唱儿歌26个字母歌。(学生一般都会唱)

  【设计意图】:热身,并为后面作铺垫。

  2.出示字母卡片,听录音,逐个教读字母Aa

  大小写字母同时出现,再分别呈现,反复教读。

  3.Game:

  教师读出字母,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指出,并大声指出来。

  4.出示字母卡片,问学生:What'sthis?

  第5页

  有些学生也许能自己回答出答案apple

  教师出示单词卡,领读此单词,并帮助补充完整句子。

  5、同样的方法教学生认读ant,boy,Coke,coffee

  三、Practice

  1、游戏,找朋友。学生每人写一张卡片,大小写各一张。教师将卡片混合后在发给学生,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朋友(大小写配对),并一起大声读出这个字母。

  2、在活动手册中将字母描红。

  四、Homework

  听Let'ssay和Let'schant的录音,并读给家长听。

  课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掌握好本节课所学单词,个别学生对ant,apple掌握的不是很好.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听懂会说WehaveanefromAmerica.

  【教学目标】

  1 听懂会说Watchout!Oh,no!appleantbagCokecoffee

  2 听说认读boygirl3跟读Let'schant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掌握的单词量比较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情景介绍新来的学生。比如说分别指着男生与女生练*boy,girl.然后利用let'schant巩固并热身。激发学生兴趣。这些单词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主要采取师生、生生互相合作,学生在愉快的学*氛围中*得和学得。

  【学生分析】

  学生刚开学,学*热情还比较高,继续调动他们的情绪,并在刚开始学*字母书写时打好基础,为以后的单词学*做好铺垫。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进行字母教学,营造学*氛围。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学生:课本、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Warm-up

  与学生对话:Goodmorning,boysandgirls.

  Nicetoseeyouagain.

  Howareyou?

  Ss:I'mfine,thankyou.

  第3页

  Howareyou?

  T:Fine,thanks.

  Followme,please.

  AAA,appleandant

  BBB,boyandbag

  CCC,Cokeandcoffee

  学生跟读

  AAA,appleandant

  BBB,boyandbag

  CCC,Cokeandcoffee

  【设计意图】:此部分即可热身又为后面的学*铺垫。

  二、Presenation

  1.老师找一个矮个的男生将一大摞书放到教室后面,并对他说Littleboy.Watchout!可多说两遍。让学生跟着一起说。然后再找一个小女孩,让她把满满一杯水放到教室后面。并说Girl,girl,watchout.学生跟读.(可延伸句子I'maboyandyouareagirl)

  【设计意图】:达到师生互动教学。

  2.播放Let'stalk录音

  3.教师与学生继续练*

  AAA,appleandant

  BBB,boyandbag

  CCC,Cokeandcoffee

  学生学*书写AaBbCc

  学生练*onebyone

  【设计意图】:达到生生互动教学。

  三、Practice

  1.Playagame

  猜一猜Aboyoragirl?

  学生用怪声打招呼,让另一学生蒙上眼睛猜是男生还是女生,学生参与活动。

  2.听Let'schant.

  学生跟唱.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即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在宽松的情景下巩固复*了所学知识。

  四、Homework

  练*书写ABC五遍.

  听录音Let'slearnandlet'ssay三遍.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扩展阅读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扩展1)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全册教案3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全册教案1

  课时 1

  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方法设计 删减比较、对比朗读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二、 整体感知,回馈预*

  1、 自读全文:

  2、 查生字掌握情况:

  3、 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 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 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2、 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3、 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意思完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积累语言

  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将这样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②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2)对词语的理解。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注意引导关键词:

  “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1、 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 指名逐段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3、 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4、 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做好知识储备。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2、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提出不懂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针对学生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把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表达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学*课文的第3、4自然段时,可以通过教师引读、对比朗读等方法,直观感受课文叙述的条理性,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恐龙演化的过程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在学生讲述的时候,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 1、读一读,填一填:

  ⑴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 )经过( )的演化,( )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⑵ 亿万年前,一种()羽毛的恐龙( )同类,飞向蓝天,

  ( )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⑶ 地球上的( )恐龙( )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 )身体。

  ⑷ 数千年后,它的后代( )成一个形态各异的( )家族。

  2、读一读,说一说(每组里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第一组:

  ⑴ 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⑵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

  ⑴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⑵ 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3、以“走向恐龙”为主题,开设图片、资料展。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恐龙中的一支飞向蓝天 课后反思 为了突破本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和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这一重点,备课组讨论所形成的框架式预案力图以“直击重点段”的方式,采取读──说──读的过程来达成这一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情,我对这一思路和设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对课文设计中的“理清课文线索”作重点处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二是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上,将复述作为体会用词准确性的方法;三是在设计上,让学生背诵感兴趣的部分,让孩子们积累、内化;四是在拓展学*中,主题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力图从这四方面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内化知识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全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同音词,知道同音词音同意不同。

  2、让学生了解语气词在句中的作用,并能读出不同语气。

  3、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言能使富有文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采用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交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认一认”

  1、自由读生字“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词语,注意把音读准。

  3、自己观察,比较每一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5、多种形式朗读,积累词语。

  6、拓展。除了书上列举的词语,还有哪些同音词?师生共同补充。

  二、学*“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想象一下:

  一个孩子在说这些话时,分别会是什么神情、什么动作?

  2、指名读句子,说说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读出不同语气。

  3、多种形式读句子。

  三、学*“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朗读名言,想一想:这些名言和什么有关?

  2、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3、请学生仔细描红这两句名言,要求把字写端正、美观。

  4、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

  四、学*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多种形式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3、你想对这个人说点什么?

  4、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其他的成语故事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学*“探究与发现”

  1、自由读书上的句子。

  2、把句中引用的名言去掉再读一读,比较前后两句的不同。

  3、全班交流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

  4、尝试引用名言说一段话,全班交流,集体评议:哪些同学引用得好,好在哪儿?

  二、口语交际

  (一)看图激趣,提出要求。

  1、指导看图,这几个小朋友在讲什么?

  2、同学们,*常在生活中你们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3、学生交流,倾听。

  (二)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我们来举办一个故事会好吗?把你听过的最有趣的故事来讲一讲。

  2、学生相互交流,说故事。听的学生要听的认真,能谈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3、教师巡视,适时鼓励。

  4、评一评谁的故事最精彩?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综合性学*:

  (一)展示资料,交流字谜

  1、学生课前搜集字谜,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字谜。

  2、小组对抗赛:猜一猜有趣的字谜。

  3、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字谜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交流编字谜的方法。

  (二)学生可把所有的字谜搜集起来,编一本小集子,发动全班为谜语集设计封面及书名。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全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同音词,知道同音词音同意不同。

  2、让学生了解语气词在句中的作用,并能读出不同语气。

  3、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言能使富有文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采用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交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认一认”

  1、自由读生字“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词语,注意把音读准。

  3、自己观察,比较每一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5、多种形式朗读,积累词语。

  6、拓展。除了书上列举的词语,还有哪些同音词?师生共同补充。

  二、学*“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想象一下:

  一个孩子在说这些话时,分别会是什么神情、什么动作?

  2、指名读句子,说说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读出不同语气。

  3、多种形式读句子。

  三、学*“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朗读名言,想一想:这些名言和什么有关?

  2、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3、请学生仔细描红这两句名言,要求把字写端正、美观。

  4、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

  四、学*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多种形式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3、你想对这个人说点什么?

  4、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其他的成语故事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学*“探究与发现”

  1、自由读书上的句子。

  2、把句中引用的名言去掉再读一读,比较前后两句的不同。

  3、全班交流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

  4、尝试引用名言说一段话,全班交流,集体评议:哪些同学引用得好,好在哪儿?

  二、口语交际

  (一)看图激趣,提出要求。

  1、指导看图,这几个小朋友在讲什么?

  2、同学们,*常在生活中你们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3、学生交流,倾听。

  (二)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我们来举办一个故事会好吗?把你听过的最有趣的故事来讲一讲。

  2、学生相互交流,说故事。听的学生要听的认真,能谈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3、教师巡视,适时鼓励。

  4、评一评谁的故事最精彩?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综合性学*:

  (一)展示资料,交流字谜

  1、学生课前搜集字谜,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字谜。

  2、小组对抗赛:猜一猜有趣的字谜。

  3、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字谜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交流编字谜的方法。

  (二)学生可把所有的字谜搜集起来,编一本小集子,发动全班为谜语集设计封面及书名。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扩展2)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汇总10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1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

  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 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 面。(参看课本第3页)

  2、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分组方法:异质分组,汇报顺序: 3、4号先汇报,1、2号作补充,不同的方法说出每一步的思路)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描述方法。

  (1)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特点?

  四、达标训练

  1、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2、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3、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4、填空。

  五、堂清检测(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方,

  左边是(

  ),右边是( )方。

  2、傍晚,夕阳西下,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左边是()方,右边是( )方。

  3、看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学校的北面是( ),学校的南面是( )。阳光超市的东面有( )、( )。

  (2)少年宫的西面有( )、( )。

  4、坐在自己的座位看看你的东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5、你家的大门是朝哪个方向?东南西北的邻居是谁?和邻居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6页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北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4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小数的加、减法。学*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5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

  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 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 面。(参看课本第3页)

  2、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分组方法:异质分组,汇报顺序: 3、4号先汇报,1、2号作补充,不同的方法说出每一步的思路)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描述方法。

  (1)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特点?

  四、达标训练

  1、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2、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3、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4、填空。

  五、堂清检测(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方,

  左边是(

  ),右边是( )方。

  2、傍晚,夕阳西下,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左边是()方,右边是( )方。

  3、看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学校的北面是( ),学校的南面是( )。阳光超市的东面有( )、( )。

  (2)少年宫的西面有( )、( )。

  4、坐在自己的座位看看你的东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5、你家的大门是朝哪个方向?东南西北的邻居是谁?和邻居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6页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北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6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东西南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面图上的东西南北和路线图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指一指。

  四、综合练*

  1、观察第2页***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绘制*面图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说出路线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内容:例4以及练*。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指南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认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二第1、2、3题。

  5、练*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后记: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7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

  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 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 面。(参看课本第3页)

  2、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分组方法:异质分组,汇报顺序: 3、4号先汇报,1、2号作补充,不同的方法说出每一步的.思路)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描述方法。

  (1)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特点?

  四、达标训练

  1、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2、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3、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4、填空。

  五、堂清检测(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方,

  左边是(

  ),右边是( )方。

  2、傍晚,夕阳西下,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左边是()方,右边是( )方。

  3、看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学校的北面是( ),学校的南面是( )。阳光超市的东面有( )、( )。

  (2)少年宫的西面有( )、( )。

  4、坐在自己的座位看看你的东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5、你家的大门是朝哪个方向?东南西北的邻居是谁?和邻居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6页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北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8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教材选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生分析

  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时间。

  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和初步会判断*年或闰年。

  根据以上分析和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及*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合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使自主探究的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应用媒体整合,突破教学难点。

  ②采用课前准备、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提示课题。

  1、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以激动人心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了一些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自豪的的瞬间。你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让学生说画面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最后定格在三幅画面。让学生找这里在记录事件发生时用了哪些时间单位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参与学*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感受数学学*的价值,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观察年历,回答问题。

  1、合作学*阶段:

  为了有效的学*新知,我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使课堂教学的起点对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水*。然后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观察年历,并回答问题。如:“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等等,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课堂变成了同学们畅所欲言的地方。

  2、交流成果阶段:

  (1)这一阶段是课堂的重中之重,学生要把自己通过查找、总结、合作学*得出的结论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出示课件)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并板书:

  ①一年都有12个月。1、3、5、7、8、10、12每个月都有31天。我们把每月31天的月份叫大月。

  ②4、6、9、11每个月有30天。我们把每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

  ③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突出2月份这个特殊月。

  7个大月和4个小月再加上2月正好是12个月,(板书12个月)。

  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上圈出来,加强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怎样把每个月的天数很快地记下来?我先让学生思考,再小组讨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推荐巧记年月日。(课件出示)

  (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实现了认识大月小月,并掌握各月天数的目标)

  (3)教学到这,我考虑到小学生天生好动这一特点,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老师报月份大月请男生起立,是小月的请女生起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使知识得升华。)

  探究活动二:探究*年或闰年。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二月的天数不一样,那么2月份的天数有什么规律吗?出示1993-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四年一闰的问题。课件演示:闰年来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年、闰年的排列规律,通过多媒体演示,加深了学生对*闰年的判断方法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这时我设计了巩固练*:判断1949、20xx、20xx、1900年都是什么年?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知识。

  最后是知识拓展计算*年、闰年的全年天数。这一环节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很重要,由于计算年份不同,学生有两种不同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三)拓展应用,开发智力

  整个练*的设计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基本练*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了学生学*的自信心。提高练*是一个猜生日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还可以了解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和重大节日。

  (四)总结归纳,落实主旨。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节课又要过去了,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五、板书设计: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3、5、7、8、10、12(31天)

  小月:4、6、9、11(30天)

  2月:*年28天,闰年29天

  *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六、教学反思:

  1、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的价值,

  2、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的主人。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月。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年份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猜生日

  2、导入利用学生的生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观察、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师:大家一起看看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候?(出示主题图,播放课件第2张到第5张。)

  A、1949年10月1日,***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B、谁也无法忘记20xx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中国赢了!”“北京赢了!”一刹那间,就如一个喜炮炸响了,撼人心魄的欢呼声淹没了***广场所有的一切。

  2、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呀?

  师:记住这些有意义的日子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3、认识年历卡

  师:那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里有一张20xx的年历卡,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年历卡,然后在小组内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课件逐一出示问题)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4、学生汇报,交流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的操作和板书)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1天)

  4月、6月、9月、11月(30天)

  二月(28天)365天

  小结:同学观察的很认真,回答的也非常完整。像这样每月有31天的月份叫作“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作“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继续完善板书)

  大月:1、3、5、7、8、10、12月(31天)

  小月:4、6、9、11月(30天)

  5、对比今年的年历,让学生去发现大月和小月中的月份是否一样。

  6、探索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师: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又快又牢固的记住哪个月有多少天?

  生:老师,我们可以用拳头来记住。

  师:喔,这真是个好办法,请你到前面尝试数出各月。

  师:你真是了不起,告诉了大家一个这么好的办法,同学们要注意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

  师:我们跟着电脑博士再来记一遍。(播放课件第8张)

  师:谁能用儿歌的'形式教给大家记住大月?

  生: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播放课件第9张,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师:谢谢你告诉大家一个这么好的方法,在这两种方法中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谁记得又快又牢固。

  师:记好了吗?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听好了,游戏的方法是:老师来报月份,若是大月请男生起立,若是小月请女生起立,准备好了吗?下面开始:(教师所报月份依次如下:1月、4月、3月、6月、5月、9月、7月、10月、2月。)(适当提问为什么要起立?)

  强调:二月是个特殊月。

  三、巩固练*

  1、做一做:

  找出你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

  2、我会填

  (1)一年有()个大月,有()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4)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月()日。

  3、我是小法官

  (1)13个月就是一年零3个月。()

  (2)每年只有2、4、6、8、11月是小月()

  (3)今天是5月30日,明天就是儿童节了。()

  (4)4月12日是星期三,4月19日也是星期三。()

  四、制作月历

  老师搜集到了些月历的图片大家来欣赏一下,欣赏之后,那么制作月历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说说。(知道上个月是星期几,要制作月份共有多少天?)

  课堂总结:

  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扩展3)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

  50次3次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

  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扩展4)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篇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认读量词。

  2、了解包含递进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短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5、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5、*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给学生充分自主学*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交流*作,修改提升。新-课-标-第-一-网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量词。

  2、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3、*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学*“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

  2.带着问题去发现:

  (1)指名读词,想想能发现什么

  (2)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结论: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环境中意思不同。

  (4)指名读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字,想想能发现什么

  (5)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与数字连在一起。

  (6)结论:这些字与具体的数字在一起,是数量词。

  3.齐读,积累词语。

  4.你能想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另外几个词语吗?

  二、学*“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会认“茬”等三个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⑶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最后通过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使学生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的意识,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重难点与关键

  l.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2.难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珍惜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齐读)

  2.教师质疑:体们知道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金子,非常宝贵,但时间与金子的宝贵并不相同,人们可以用时间去赚得宝贵的金子,却无法用金子买回过去的时间。)

  3.教师导人:在这个比喻中,我们深深了解了时间的宝贵性,时间一去不复返,最值得珍惜,那我们便不应该浪费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故事,看看小主人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教师导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⑵按照“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佩佳如何度过天”、“佩佳知道人们在他失去的一天里都做了哪些事后,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⑶读课文,体会佩佳的心情,把自己的感悟标注在课文语句的旁边。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⑴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茬、砖”的的读音。

  ⑶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1):讲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

  第二段(2~4):讲佩佳浪费了一天的时间,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

  第三段(5~13):讲妈妈领佩佳去观看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佩佳这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

  三、学*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⑶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指名反馈。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栽一棵树,读完《远处的青山》)

  教师质疑:对于十岁的佩佳而言,这两项任务有难度吗?(这两项任务并不困难,只要他抓紧时间就能完成任务。)那么佩佳是怎么做的?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妈妈走后,佩佳又睡了一会儿;佩佳坐在桑树息;跑到果园里,吃一些鲜果,跟蝴蝶嬉戏。

  (3)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当他再次用醒来时,太阳已经当空,他想马上开始干活儿。可他又想了想:还来得及呢!佩佳坐在一棵高大的绿阴如盖的桑树下,心想:“我先在这里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儿吧。”

  3.教师:佩佳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既没有种下一棵树,也没有读完《远处的青山》这本书,就这样他失去了一天。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4.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说说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当时的想法是不是和佩佳的一样?(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放假的时候,天天看电视或者打游戏;父母交代的事情没有及时完成,被父母批评……)

  5.教师:你们真诚实;都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看来,佩佳的想法和做法具有代表性。

  四、学*第三部分内容

  1.教师导读:那么,当佩佳的妈妈回来后,知道他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会用什么办法教育他呢?

  2.教师指名读课文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思考:佩佳的妈妈是如何教育他的?

  3.指名反馈。

  (妈妈把佩佳带到刚犁过的田地上、用砖砌成的墙跟前、面包房、鹫书馆,让他看看人们在一天里劳动的成果。)

  4.教师:人们在佩佳失去的一天里,做了这么多的事,他们的时间没有浪费。他们在这天里过得很充实。

  5.出示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当时的心情。

  ⑴可佩佳什么事也没做,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⑵“可是我今天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扩展5)

——三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6篇

  类型:

  造型·表现

  教具:

  课件一份、鸟的头饰造型3个、纸胶带一卷;

  学具:

  水彩笔、油画棒、a4打印纸等常规绘画用品,教科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知道鸟的基本特征,了解组合式造型方法在绘画造型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想象组合等方法进行鸟的绘画造型,提高学生形象观察、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关注绘画造型中形色的表达,能以造型表现的方式增加对大自然及鸟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组合的方法阐述、设计鸟王的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关注鸟王的形状、色彩等特征的表达。

  教学准备:

  课前介绍大朋友。并以有关动物的笑话开始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鸟的基本特征;

  1、课前热身:手影游戏;

  2、导入:小朋友们,很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见面。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原来一双手竟然可以做出这么多的动物样子。今天,我也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你们听,这是谁呢?(课件:鸟鸣音效)

  3、问:鸟是什么样子的呢?(翅膀、羽毛、独特的嘴和爪子等)【强调鸟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关注不一样特征的鸟】

  4、教师:大家观察生活真仔细,你们再听一听,鸟儿朋友们在和我们说些什么呢?(鼓励: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设计意图:在组织教学上,通过设疑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初步参与课堂活动,营造融洽的学*氛围。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生已有生活认知经验,解决鸟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点,并让学生在与鸟互动中启发想象力的拓展。】

  二、猜一猜:谁是鸟王?

  1、导入:让我们用掌声把这些朋友请出来,大家看,它是谁?(课件:燕子、老鹰、孔雀、鹦鹉)

  (燕子,见过燕子吗?你怎么知道它的呢?燕子有一个独特的尾巴,人们模仿这个形状,设计出了一种叫“燕尾服”的服装)

  (老鹰,它和燕子有什么不一样?老鹰有着锋利的爪子和巨大的翅膀,看起来非常的凶猛)

  (孔雀,它哪儿最漂亮呢?)

  (鹦鹉,它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形色上观察鸟儿在嘴、脚、羽毛、翅膀、尾巴、花纹上的特点和区别】

  2、总结:每一种鸟都有属于自己的样子。有的有独特的体型;有的有强大的本领;有的有漂亮的色彩和花纹。燕子小巧可爱、老鹰高大威猛、孔雀优雅美丽、鹦鹉色彩丰富,它们都认为自己是鸟王。

  3、问1:如果让你来选,你希望谁是鸟王呢?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强调选择鸟王的不同标准】

  问2:可不可以把它们的优点放在一起,我们来组合一个鸟王?(嘴、脚、翅膀、羽毛、尾巴、色彩花纹)

  出示教师ps组合范图,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会用哪些动物的形象来组合?

  4、介绍凤凰:在*的传说里,人们把各种动物的形象组合起来,在心中想象出了一个鸟王的形象,这就是——凤凰。(课件:凤凰)传说中的凤凰是一只神鸟,它从火焰中诞生,它飞到哪儿,就会给人们带来吉祥。

  在凤凰的形象里,它的头像鸡,身体的花纹像鱼鳞,翅膀和腿像什么呢?(鹤),尾巴呢?(孔雀)

  5、总结:你看,只要敢去大胆的想象,自由的组合,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鸟王。想不想尝试一下创造一个不一样的鸟王?

  教学目标:

  1、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多种方法制作不同形式的小龙,

  2、在欣赏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材料的特征,用不同方式制作不同形式的小龙。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材料进行创新。

  教学用具:

  铅笔、记号笔、图片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启发法、示范法

  教学流程:

  一、唱歌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唱《龙的传人》吗?

  我们来唱一唱好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

  你还知道哪些龙的歌曲?学生唱有关龙的歌曲。

  二、新课

  龙是我们*人独创的形象。龙在*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被视为龙的传人。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龙,你能说一说龙是什么样子的吗?

  1、欣赏(多媒体)从古至今各种形式龙的作品。

  镂空龙凤纹玉佩(战国时期)

  竹龙(山东泰安)

  糖龙(四川成都)

  走龙(云南大理)

  九龙壁(北京)

  龙头风筝龙柱(山东)学生欣赏、说一说龙的特征。

  2、小组探究龙的特征

  通过欣赏了解龙的形象特征。如

  马头、鹿角、鹰爪、蛇身、鱼尾等。

  3、展示龙的作品。

  老师这有一些废旧材料做的龙的作品。

  提问:这些龙是怎么做的?请同学说一说。

  4、小组探究:

  1)、准备长条形纸做龙身,用剪刀剪出龙纹。

  2)、用快餐盒做头,添加上眼睛等。

  5、启发构思你能想出和书上不一样的方法做龙吗?

  学生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6、实践创作:利用不同的废旧材料的特点和彩纸,采取剪、贴等方式做一只有趣的小龙。学生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

  7、作品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评选出“最佳创意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评选最佳创意作品。

  三、小结

  教学目的

  1、欣赏并传承*传统民间艺术。

  2、感受*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学*其色彩、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1、虎头帽也叫做风帽,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传统手工艺品。

  2、思考:为什么要用虎来装饰给孩子带的风帽?

  3、通过欣赏发现虎头帽的装饰一般集中在三个部位:前顶部、后披风、周边,这是制作时要装饰的重点。

  二、制作要点

  用彩色纸通过折叠、剪贴形象、添画细节的方法制作纸质虎头帽。

  适当的示范虎头帽的基本折法。

  引导学生遵循设计——折叠——剪贴装饰——细节添加——逐渐完善的步骤进行。

  三、大胆创作学生在具体制作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帽子容易做得过小,教师可让学生先试戴调整合适后,在进行装饰。

  四、品赏评价

  学生戴着自己制作的虎头帽,互相评价一下:谁的帽子最好看?谁的制作最精良?

  教师评价

  认识了解这种民间艺术,体会蕴含的是来自长辈深深地祝福和浓浓的爱。

  教学目的

  1、欣赏冰雪造型的作品并能进行评述,抒发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2、能够利用冰雪进行创作。

  3、表达自己对冬天的感受和激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感受雪景的美

  1、看到眼前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2、你接一些雪花仔细看一看它的长相。

  二、分组游戏

  1、看看你能踩出多少花样?

  2、在雪地上你能画出彩虹吗?

  3、这些工具很有趣谁来试一试?

  三、交流欣赏

  欣赏雪景图片,感受雪景带给人的洁净之美。

  四、尝试与练*

  1、教师演示:

  用铅笔轻轻画骨式动态人物,姿态多样,有前后关系,使画面充实,主题突出。

  2、学生作画,自由选择不同颜色的作业纸。

  3、结束工作

  课后总结

  自然与人密切相关,许多自然现象通过感受、观察、描绘显得非常生动有趣。

  教学目的

  1、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感受其艺术特色。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扩展6)

——三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1、同学们,你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

  请同学欣赏课件:《大人国与小人国》

  2、提出问题:

  (1)你们认为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

  (3)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好事。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不让他们航行。

  (4)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二、新授阶段

  1、 观察、思考、感受:

  a:出示几组大与小比较的课件:让学生说说你会有什么感觉。

  b:出示课件:有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女孩。想一想怎样将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表现?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

  三、发展阶段

  1、 出示课件: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

  (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

  (1)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

  (2)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

  (3)假如你是一个巨人,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安宁、清洁和美丽呢?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享,看看谁的想法新奇、有趣。)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体验在《大人国与小人国》里的'快乐。

  2、课堂练*:

  通过以上的欣赏与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把你编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画完后讲给同学听。

  3、小结:

  4、 展示、评价、延伸:

  各组选出有特色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互相欣赏、互相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及

  时评价,给予肯定。

  四、课后拓展

  课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泥塑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把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学生练*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四、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

  第4课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小结:知道了“*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

  四、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来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教学目的

  1、通过主题创作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及绘画创作能力。

  2、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了解外貌

  出示一件教师的衣服,问:上面的图案是什么?

  从学生的答案中提炼猫的外貌特征、动作、姿态,适当介绍猫的有关知识和生活*性的了解。

  二、展开话题

  从猫本身的特点拓展到了解猫在生活中有趣的表现,问:

  小猫会到哪儿去呢?它会遇到谁?可能发生什么事?

  引导学生大胆的想,大胆的说,为下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三、创作提示

  提示基本的绘画技能,你想画什么?什么是你绘画表现的重点?你画的小猫是什么样的?在做什么动作?

  四、自主创作

  学生创作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一种方法来创作,既可以是单幅作品,也可以是连环画等等。

  五、展示交流

  创作完成后,进行交流展示,大家相互欣赏作品,相互评价。

  课后总结

  “猫儿去哪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用绘画创作的形式表现趣味性就更强了。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认识、记忆周边的事物。

  2、大胆运用色彩、线条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与记忆。

  3、激发学生热爱健康、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积淀情感

  出示关于医院的情景图片,引起孩子们的回忆,说说自己去医院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学生着重于情感体验: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二、创作构思

  在创作前先进行构思:

  首先确定自己要表现的内容;

  其次是绘画中如何布局画面;

  最后还要思考怎样借助色彩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创作表现

  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的运用色彩线条来表现,要求学生在绘画时尽可能地表现得深入与细致。

  四、评价交流

  作品完成后,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彼此谈谈自己的所画内容,在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谈给学生听。

  教学目的

  1、欣赏并传承*传统民间艺术。

  2、感受*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学*其色彩、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1、虎头帽也叫做风帽,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传统手工艺品。

  2、思考:为什么要用虎来装饰给孩子带的风帽?

  3、通过欣赏发现虎头帽的装饰一般集中在三个部位:前顶部、后披风、周边,这是制作时要装饰的重点。

  二、制作要点

  用彩色纸通过折叠、剪贴形象、添画细节的方法制作纸质虎头帽。

  适当的示范虎头帽的基本折法。

  引导学生遵循设计——折叠——剪贴装饰——细节添加——逐渐完善的步骤进行。

  三、大胆创作学生在具体制作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帽子容易做得过小,教师可让学生先试戴调整合适后,在进行装饰。

  四、品赏评价

  学生戴着自己制作的虎头帽,互相评价一下:谁的帽子最好看?谁的制作最精良?

  教师评价

  认识了解这种民间艺术,体会蕴含的是来自长辈深深地祝福和浓浓的爱。

  教学目的

  1、欣赏冰雪造型的作品并能进行评述,抒发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2、能够利用冰雪进行创作。

  3、表达自己对冬天的感受和激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感受雪景的美

  1、看到眼前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2、你接一些雪花仔细看一看它的长相。

  二、分组游戏

  1、看看你能踩出多少花样?

  2、在雪地上你能画出彩虹吗?

  3、这些工具很有趣谁来试一试?

  三、交流欣赏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扩展7)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学*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或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10×10=100(户)

  师: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方法,在以后的学*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 )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 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第52、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能计算经过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24时计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教具:

  多媒体、学具钟、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老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

  师:大家都猜得不错,那为什么有些小同学会猜得不一样呢?

  生:有的说的是上午的9时,有的说的是晚上9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9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师:在9时前面加上:上午或晚上这些表示时段的词,表示得就清楚明白了,那么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吗?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有什么用?

  生3: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中午12时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第二圈:中午12时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多媒体出示钟面: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小练(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时间进行分类

  凌晨2:00 2:00上午7:00 7:00中午12:10 12:10下午1:00 13:00晚上9:00 21:00

  (1)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相同。

  互换方法: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数。

  4、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 )中午12:00( )

  下午1:00( )晚上7:30( )

  (2)把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20 ( ) 12:00 ( )

  14:00 ( ) 16:30 ( )

  三、求经过时间

  出示例题:从上午8时到11时,经过了( )小时(课多媒体演示)

  四、口答(多媒体演示)

  1、选择填空

  小赵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

  (1) 9时(2)17时

  (3) 9小时(4)17小时

  2、从6时到12时经过( )小时

  3、一个展览馆每天8:00开馆,17:00闭馆,每天开放( )小时

  4、许老师今天上午7时进学校,到下午4时离校,许老师今天在学校多少时间?(课多媒体演示)(比较解法)

  五、聪明题

  1、小华每天7:00分到校,11:30分回家,13:00到校,16:00离校,他一天在校的时间是多少?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时,第二天几时下班?

  六、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扩展8)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通用5篇

  教学目标:

  1.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会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理解小男孩买黑色气球的心理活动,理解卖气球老人那段话的含义。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自信。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在默读中思考。

  教学难点:

  从老人与小孩的对话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领会老人那番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灯片。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高老师用和“我”约定的秘密,让“我”找到自信,并“照亮我快乐的童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今天老师和大家再来学一个关于自信的故事。板书课题:自信。

  2.齐读课题。

  二、指导初读,感知课文。

  1.读好一文章有什么要求?(正确、流利。)怎样才能读得正确、流利?(眼到、口到、心到。)哪些地方反复读?(难读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读、教师巡视。

  3.表扬读书认真的学生,出词卡投影,指定三个学生读,准备后齐读。特别注意*翘舌音、前后鼻音的读音。

  A组:

  肤色关键货车是否基础惊讶

  B组:

  著名一窝蜂一件事兴高采烈

  色彩艳丽肤色拖惊讶

  4.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观察B组中带点的生字,自主合作学*,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与熟字比较,记字形:蜂——峰:“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

  加一加:“月”加“夫”,肤色的“肤”。

  5.指导写字。

  a.让学生观察8个会写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b.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

  c.小老师讲经验:各类字该怎么写。

  d.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e.巩固检查,适当展示*字作业,点评进步学生。

  三、检查朗读。

  1.同桌互查,每人一小节轮读(快的两遍交换)。

  2.指名6人分自然段朗读,随机正音,面向慢生(朗读稍吃力的学生)。

  3.师点评。

  4.解词体会。

  (1)联系上下文多想想有助于理解词语意思,不信试试。

  (2)不理解的词画下来,默读,用上法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采蜜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小组之间比赛,认读生字(要求:读准音、声音亮)。

  2.上一课大家学了《自信》(板书课题),读得非常认真,做到了“正确、流利”,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得有感情,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理解课文,把课文都读得有感情。

  二、读文感悟。

  1.默读课文2、3段。(提出默读的要领:心读,既不能读出声,也不能动嘴唇。)

  (1)思考:

  a.肤色很黑的小男孩为什么偏要买黑色气球?(自卑)

  b.你从哪里看出他内心的自卑?(相机指导朗读“公园的角落里……羡慕……不敢……”。)

  c.他为什么会自卑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肤色很黑”“拖着残疾的腿”)

  (2)相机介绍:在当时的美国,存在肤色歧视即种族歧视。

  (3)你在生活中有自卑的时候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设想你就是这个黑人小朋友,你会怎么想?指导朗读。

  2.朗读感悟,重点突破,学*4、5、6自然段。

  (1)出示小黑板:

  “记住,气球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和形状,而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他的外表,而是要看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a.指名朗读。这话是谁的话?(卖气球的老人说的。)

  b.你知道卖气球的老人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吗?(他看出了这个小男孩的自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到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老人惊讶地看了看小孩”;联系到前文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追逐着这些色彩艳丽的气球”。)

  (2)分角色朗读老人的话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读出小男孩的“怯生生”“略带恳求”的语气、老人的“慈祥的目光”“温和”“惊讶”的语气。在朗读中再次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指名读,并点评:谁能胜过他?

  b.个读,自由读,体会小孩自卑胆怯的心理。

  c.分组朗读4、5自然段。

  (3)再读老人的话。

  a.找出老人说这段话的态度。(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用手轻轻地摸了摸小孩的头。)

  b.老人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感悟出老人是在鼓励小男孩。)

  c.边读边悟:读老人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前一句,揭示了气球升起的原因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而不在于它的`颜色和形状。这里隐含着一个道理:外表是次要的。后面一句,老人推论出“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他的外表,而是要看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如果人是气球的话,那么升起来是成功,而自信就像氢气一样,是成功的关键。)

  板书:气球——人升起——成功氢气——自信

  d.指名读,齐读。

  3.默读最后一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对比体会。

  讨论:作者对老人的话为什么会“至今难忘”?(不仅因为老人的比喻生动、准确、深刻,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经历证实了老人的话是正确的——从一个有残疾的自卑的小男孩成长为著名的心理学博士。)

  4.。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

  三、实践拓展。

  小组合作: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出。

  在编演时,教师提示:剧中人物除了小男孩和老人外,还有一群活泼的无忧无虑的孩子们玩色彩艳丽的气球。他们要在小男孩面前炫耀,甚至还有对小男孩的轻视。在表演中,再次体会感悟理解课文。

  四、作业设计。

  1.采访你的家人、老师或有成就的人,请他们谈谈自信在人生经历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主题编出一份手抄报。

  2.将你自己学*经历中印证自信与成功关系的事例,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3.阅读《尼克松败于不自信的故事》《小泽征尔胜于自信的故事》。

  教学要求:

  (1)区别同音字、正确书写,积累词语、区别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读音,能够用多音字组词。

  (2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3)阅读短文

  (4)收集资料了解谚语。

  (5)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重难点:

  1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2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语文天地的“月积月累”部分。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同音字组词

  1出示几组同音字,让学生认读。

  2学生用这些字组词练*。

  3集体评讲。

  二、抄一抄

  1出示几组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大家读一读。

  3学生抄写词语。

  4摘抄课文中的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三、用关联词语造句

  1学生读句子

  2找出加点的词语

  3引导学生再读句子,体会他们之间的关系。(递进、条件)

  4学生练*造句。

  四、总结

  五、课外作业。1写词语。2用“只有……才”,不但……而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短文,体会魏格纳善于观察、发现坚持不懈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导入阅读。

  1出示地图,让学生观察。

  2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读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文,不懂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指名说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老师提要求:

  (1)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说”的?

  (2)文中列举了哪些材料证明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正确的。

  2集体交流老师点拨。

  四、总结

  1从人类提供出并证实“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2学生自由反馈老师引导。(善于观察,大胆设想,努力探索、实践)

  五、总结:是啊,大自然有许多的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证明,希望你们能够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探索实践的科学的态度。

  六、课外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收集资料,了解并收集气象的谚语,并试着自己写。

  2、懂得澳门、按照方法到图书室里查找资料,并能够对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分类写目录。

  教学过程:

  学*谚语:

  1、学生自由读文中的谚语。

  2、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谚语都与什么有关系?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简单介绍谚语。

  4、学生再读文中的谚语。

  5、指名反馈收集的谚语。(板书)

  6、学生读一读这些谚语

  笔下生花:

  1、引导学生观察今天的天气,说说可以用刚才学过的哪一条谚语来形容今天的天气。

  2、引导学生积累谚语,懂得用谚语形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天气变化。

  3、自己试写谚语。

  4、集体评议

  金钥匙:

  1、启发谈话

  2、指名读课文中小姑娘说的话。

  3、指名反馈、查目录。

  4、教给学生方法。

  自检,学会编目录:

  1、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课外都读了什么书籍。

  2、小结

  3、反馈自检情况。

  课时总结

  作业: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

  【内容简析】

  本次百花园安排了4项内容,其中包括“语海畅游”(练*读轻声、辨析同音字、仿写有总起句的一段话)、“积少成多”(读背古诗)、“阅读*台”(读短文)和“语文大课堂”。教材的编写寓知识于发现之中,有利于学生感悟并掌握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理念】

  创建学生自主学*的*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规律、方法的兴趣,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正确读出轻声、《辨字歌》及其他阅读材料,初步掌握读轻声、辨析同音字的方法,感受我们语言的丰富及美妙。

  2.指导学生读背古诗,培养学生积累的*惯及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九龙壁》,在学生欣赏精美的艺术品的同时,感受文章具体、生动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走进市场学*观察及购物,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等。

  【重点难点】

  走进市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练*读轻声

  1.读中体会,带点字的读音在普通话中有无变化。

  小结:有些字不读原来的声调,而变得很轻、很短。

  2.找规律:在什么情况下读轻声?

  小结:①名词、动词重叠,第二个字读轻声。如:妹妹、看看……

  ②做后缀的字读轻声。如:影子、走了、看着、吃过……

  ③有些双音词的第二个字也读轻声。如:眼睛、玻璃……

  3.试一试,怎样读好轻声。

  ①在阳*和阴*字的后面的轻声,调子比较低,像很短的去声。如:玩玩、屋里。

  ②在上声字后面的轻声,调子较高,像轻轻的阳*。如:椅子、耳朵。

  ③在去声字后面的轻声调子最低。如:坐坐、骆驼。

  4.同桌交流各自找到的读轻声的词语,读一读。

  二、汉字真有趣

  1.读《辨字歌》,注意带点的字(一组同音字)。

  2.比较带点字的异同。

  ①读音相同或相*。

  ②字形中有基本字“方”。

  ③意思不同。(引导学生说说这五个字的意思。)

  3.交流。

  ①你能区别这几个字吗?这种记字的'好方法你掌握了吗?

  ②你还有什么记字的好方法?

  ③找一组同音字,编个小韵文。

  三、读一读,再仿写一段话

  1.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想一想:第一句

  话与第二句话有什么联系?(第一句话概括地写草丛里开满各种各样的野花。第二句具体地写野花的形状、颜色。)

  3.仿写一段话。

  提示:以“农贸市场的蔬菜真新鲜”为总起句,具体地写。可以写蔬菜的颜色鲜艳有光泽;或形状挺直、水灵灵的;或写蔬菜散发着清香、带着露珠……也可以具体地写各种各样的蔬菜。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1.教师范读古诗并简介作者。

  2.学生自读《元宵》,不理解的字词,如“娱”等,可查字典。

  3.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人们月下观灯的情景,感受观灯的情趣。

  4.指导背诵:

  ①找一找这首诗主要写了哪几种事物(灯、月、人、春),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表现了什么意境。

  ②填空。

  有()无()不娱(),

  有()无()不算()。

  ()到()间()似玉,

  ()烧()下()如银。

  5.背诵本诗。

  二、阅读《九龙壁》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同桌交流,理解短文。

  ①九龙壁在哪里?大小、形状、材料各是怎样的?巨龙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说九龙壁是闻名中外的艺术珍品?

  3.感悟写作方法。

  ①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前两句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九条巨龙的?哪几条介绍得具体?

  ③作者为什么有详有略地介绍?

  三、布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1.鼓励学生走进市场,学*观察、购物、与人交流。

  2.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要求。

  ①观察的内容:市场节日的布置、陈列的商品、服务的方式、购物的情景。

  ②想一想:你打算为谁买?买什么?

  ③怎样找柜台?怎样挑选?怎样付款?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

  二、小组交流

  1.把自己在商店里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讲出来。

  ①什么时间、与谁一起、到哪里去购物?

  ②概括地说说市场什么样,商品怎样摆放,人们怎样购物,服务态度及方式如何。

  ③你怎样找到柜台?怎样挑选?怎样与售货员交流?

  ④你有什么感受?

  2.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者疑虑,讨论解决。

  3.小组评议并推荐同学到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四、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情景写一段话或一篇短文

  五、同桌交流并欣赏*作

  一、激趣导入

  1、师:(拿出放大的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生:蟋蟀。

  师: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生:蛐蛐。

  放大的小东西——蟋蟀不仅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而且激起*时就喜欢小昆虫的学生的学*兴趣。

  师:“蟋蟀”两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帮老师一下?接下,学生说字形,老师板书“蟋蟀”,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教师大智若愚,让学生帮助老师说字形,调动学*积极性,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让学生牢记“蟋蟀”字形。

  2、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把蟋蟀人性化为小东西、小家伙,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初读课丈,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由“住宅”一词的惯性思维,激起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兴趣,直奔文章中心。

  2、讨论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师:你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多问几个学生)

  生: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方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生:好。

  通过与老师住宅的对比,很自然地就使全班同学转换为评委这一角色。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

  分段读课文(让学*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个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生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营造出一种个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由学生自己找生词,讨论生词,真正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学*积极性,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随遇而安”是本课中学生最难懂的'成语,教师的指导体现了主导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各位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们,你们辛苦了。经过上一节课的工作,你们大致了解了小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王老师记性不太好,麻烦各位把每一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一句“工作辛苦”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住宅特点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找特点,画句子,并用一个词概括,从而突破文章重点。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突破常规,让学生板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师:我的住宅大门朝南,只要天上有太阳,家里就有阳光。

  生: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用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它有吗?谁的住宅好?

  生:老师的住宅好。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二、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三、再换角色,指导说话

  1、师:现在你不是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在“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资料。(看课前发下去的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将学*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视野。

  五、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作业设计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书说明: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整个板书设计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生:老师的住宅好。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六、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七、再换角色,指导说话

  1、师:现在你不是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在“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八、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资料。(看课前发下去的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将学*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视野。

  九、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作业设计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书说明: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整个板书设计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明确目标:

  1、认读2个生字。能够借助注释、字典理解古文重点字词的意思,能说出古文的意思。

  2、理解古文蕴含的教育意义,懂得学*应该诚实、有兴趣、善质疑。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解析思路预设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精读内容

  三、回归整体体会道理配乐朗读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学读。

  3、师生同读。

  4、展示朗读。

  二、精读内容体会道理

  (一)感受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板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学生质疑,依疑导学。

  2、理解意思,体会道理。

  3、角色朗读,积累知识。

  (二)感受学*要有浓厚的兴趣

  出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运用学法自学

  2、汇报、质疑。

  3、讨论:为什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整合前两句,体会联系。

  5、角色朗读。

  (三)感受唐彪的`论学*之教诲

  出示: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1、依法自主学*。

  2、互相说说意思。

  3、小结内容。

  4、指导朗读。

  三、回归整体配乐朗读

  1、师:通过学*你有何收获?你知道该如何学*吗?

  2、配乐朗读。

  指名诵读。(古筝曲)

  全体诵读。(配乐)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扩展9)

——最新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优选【5】篇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一、教学内容:

  77页例1。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初步体会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观察讨论、游戏活动等发挥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的能力,培

  养他们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践与活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思品教育,培

  养学生爱科学,珍惜时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年、闰年及特殊二月的区分

  五、教学准备:

  1、日历一本

  2、每人备好年历卡,20xx年——20xx年,月天数填写表一份

  3、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幻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流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

  生:“日历”。

  师:为什么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日历每天都要撕去一张纸到了年底只剩下日历皮了”。

  生:“日历有三百多页纸,每过一天就要脱衣服一件。”

  师出示“一本日历”观察。

  师:“日历上都记载着什么?”

  生:“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学*新课

  1、出示例1

  2、观察20xx年历,你想了解到什么知识?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生: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生:四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3、师:应该先研究哪个问题?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

  师:为什么?

  生:知道了一个月有多少天,就可以求出一年有多少天。

  生:用一个月的天数乘上12就会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了。

  师:观察我们已备好的年历卡,然后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在已备好的表里。(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填写自己的表格)

  4、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一组交流发现规律,指名发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方厘米,1*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1*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方厘米?学*“1*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1*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填一填

  (1)()或()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小明的身高是125()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③拼一拼: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均分)

  生:*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一表示*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一:判断(电脑出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