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范本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均数”

  二、学*计算*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课教学中呈现的练*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求*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均数的定义

  2、求*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小结。

  四、作业

  1、复*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均数的练*课

  (一)*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均数----→ 总数÷份数=*均数

  (二)*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均数

  *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均数=份数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均数”

  二、学*计算*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4

  教学内容:

  练*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均分。2是*均数

  二、学*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成果,说清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课教学中呈现的练*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求*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均数的定义

  2、求*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小结。

  四、作业

  1、复*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均数的练*课

  (一)*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均数----→ 总数÷份数=*均数

  (二)*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均数

  *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均数=份数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范本五份(扩展1)

——小学三年级数学*均数教案通用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均数教案 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均数。

  2、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均数的特征,用*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3、追问中理解*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均数作比较更公*!

  *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而*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所以用*均数作比较更公*。从而加深对*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均数的变化。

  结合*均数观察表格,*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而且知道*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均数呢?出示*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小学三年级数学*均数教案 2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2、森林里好多鸟类都参加了比赛,最后的决赛是在黄鹂和百灵鸟之间进行的,让我们来看看决赛成绩。这是四位评委为黄鹂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6、85、90、93,当最后一位选手百灵鸟登台演出的时候,评委之一的猫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评委*退出,于是只剩下3位评委为百灵鸟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 比赛结束了,组委会正在做最后的颁奖准备,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均分才公*。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均数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均数的应用

  看完卡拉OK比赛,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电视,突然他们被一则招聘启示吸引住了,(读招聘启示)森领国王足球队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队,作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大虎、二虎和小虎当然都想加入森林国王足球队啦,这是三兄弟最*5个赛季的进球数,你认为他们当中谁更有可能被森林国王足球队选中?

  小学三年级数学*均数教案 3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用来操作的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

  师:今天的数学学*咱们从一个故事说起,话说一个老猴子在桃树上摘了12个桃子,回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子分桃子给他们,猴一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问:对于老猴子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不公*师:为何不公*?板:不一样多

  师:如果我们用小圆片代替桃子贴图:7、4、1个圆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个数一样多?

  方法:移多补少。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引出计算方法:(7+4+1)÷3=4(个)

  小结:同学们挺聪明的,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均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均数,研究它的意义。

  板书:*均数

  二、寻求方法,探索新知

  说到*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的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男女生之间发生的一场争执,五(2)班男子篮球队,要替换一名队员,7号和8号都要求参加,争执不下,为了在关键时候找准队员,老师找出了它们俩在一场小组赛中的成绩统计:

  第1场第2场第3场第4场第5场

  791113

  8713128

  师: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能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帮老师作出决定吗?派谁上场?

  讨论交流:

  生1:比总分。生2:场次多的。

  引出:比总分和场次均不公*师:比什么呢?生:比*均每场得分。

  总结:由于场次不同,不能比总分,就像刚才说的,比两个队员*均每场的得分,也就是它们各自得分的*均数比较合理。

  2、动手操作,求两个队员的*均每场的得分

  (1)在小组长带领下,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移一移,或用其它更简捷方法,求7号队员的*均得分。

  (2)展示交流方法

  生:我们用移动小圆片的方法,求出了7号队员*均每场得分,从第4场拿出来2个小圆片补给第一场,这样每场得分就一样多了。

  师:通过移动学具方法,你们得出了7号运动员*均每场得分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移动一次,就求出了7号得分的*均数,这个办法简捷清楚,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他们?)

  生:为什么要把第4场得分移动起来补给第一场呢?

  生:把多的补给少的,就能使他们结果趋于一致。

  师:不仅操作好,说得也好,大家知道吗?你们刚才运用的就是咱们数学上用来研究*均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课件:动态演示一次。

  方法二:计算方法

  师:我刚才看到有不少同学有纸笔在写,谁用计算方法了?

  板书:(9+11+13)÷3=11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除以3?

  师:在这个过程中先把多的和少的合在一块,再*均分成3份,这样能使每份一样多吗?是多少?这和我们刚才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吗?

  3、自主探索,求8号运动员*均每场的得分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一求8号运动员*均每场得分。

  展示方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课件展示)

  方法二:计算方法(7+13+12+8)÷4=10(分)

  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现在能帮五(2)班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师:解决两个队员*均得分时,我们都用到了计算方法,这两个计算方法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先求总分,再求*均每场得分。

  引出:求*均数方法,总数÷份数=*均数

  小结: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移多补少还是计算方法,我想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如果数据小,可用移多补少,如果数据较大,可以用计算方法。

  4、理解*均数的意义

  师:“10”是8号运动员哪场比赛得分?

  “11”是7号运动员哪场比赛得分?

  生:不是哪一场得分,而是将它的得分*均之后的得分。

  师:好极了,*均数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而是我们经过移多补少或者是合再均分之后,算出的一个理想的数。

  师:仔细观察,将10、11与它们原来每组数据中的数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独特发现?(课件演示)

  引出:*均数介于最大和最小数之间

  小结:*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均水*,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均数,有些可能比*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均数的问题,你能勇敢闯关吗?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1)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均数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均数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3、生独立完成练*十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均数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均数。

  2、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均数的特征,用*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3、追问中理解*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均数作比较更公*!

  *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而*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所以用*均数作比较更公*。从而加深对*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均数的变化。

  结合*均数观察表格,*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而且知道*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均数呢?出示*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小学三年级数学*均数教案 6

  学*内容:

  教材43页例2,练*十一第4、5题

  学*目标:

  1、能熟练地求*均数

  2、会根据*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重点:

  根据*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难点:

  比较*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准备: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均数,怎样求*均数?

  二、学*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

  练*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小学三年级数学*均数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均数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3、生独立完成练*十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均数教案 8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2、森林里好多鸟类都参加了比赛,最后的决赛是在黄鹂和百灵鸟之间进行的,让我们来看看决赛成绩。这是四位评委为黄鹂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6、85、90、93,当最后一位选手百灵鸟登台演出的时候,评委之一的猫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评委*退出,于是只剩下3位评委为百灵鸟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 比赛结束了,组委会正在做最后的颁奖准备,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均分才公*。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均数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均数的应用

  看完卡拉OK比赛,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电视,突然他们被一则招聘启示吸引住了,(读招聘启示)森领国王足球队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队,作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大虎、二虎和小虎当然都想加入森林国王足球队啦,这是三兄弟最*5个赛季的进球数,你认为他们当中谁更有可能被森林国王足球队选中?

  小学三年级数学*均数教案 9

  学*内容:

  练*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目标:

  1、掌握*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数

  学*重点:

  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学*难点:

  正确计算*均数

  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均分。2是*均数

  二、学*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成果,说清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均数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数学教案-*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是继*均数学*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

  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课时安排和说明

  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第三课时是练*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的,贴*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观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某小厂欲招工人一名,小张应征而来,经理告诉他:“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均工资水*是每周300元,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小张工作几天后,找到经理说:“你骗我,多数工人的工资水*没有超过每周200元,”这时,工会**过来说:“小张,经理说得没错,其实我们厂有一半人达到或超过中等工资水*即每周250元,不止每周200元的!不信,看看这张工资表。”看后,小张感慨:“难道是我错了?”

  (2)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吗?

  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

  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分三人小组开小型辩论会(三人分别充当经理、小张、工会**三个角色展开辩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的数据全班交流。

  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种的工资200元或中等水*工资25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启发建构

  在上述数据中象“2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象“25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它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时补充说明:“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形象语言的描述更易新知的构建。

  (2)完善建构

  练*:

  ①在一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如下:80 7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90请指出这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②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3 15 10 14 19 17 16 14 12

  你能说出这一天10名工人所生产零件数的众数和中位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对练*追问:a、能说出1 2 3 4 5 6的众数吗?b、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c、在一组数据中*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会都是同一个数吗?d、实话实说,对*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知道多少?谈谈它们的区别和共同特点、

  归纳探索结果:

  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又把学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4、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请你当厂长

  某鞋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范本五份(扩展2)

——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通用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1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挂上气球,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

  生:好!

  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怎么比呢?

  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比赛结果:希望队:4个6个。英雄队:5个3个,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生:希望队。因为希望队*均每人有5个气球,而英雄队*均每人只有4个气球,所以说希望队赢

  师:英雄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希望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师:可见,“5个”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队的水*,也不是最低水*,而是表示处在这个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均水*,咱们就把表示*均水*的这个数叫做*均数。学生归纳求*均数的方法,即:总数÷份数=*均数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组的*均年龄。

  (1)各组同学将自己的年龄填入教师发的表格,求出小组的*均年龄。

  (2)请各小组汇报,比较出年龄组和最低年龄组,估算出全班*均年龄。

  2、情境判断。

  (1)江宁一组的*均年龄是10岁,所以江宁一定是10岁。

  (2)小青的年龄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龄一定小于他们组的*均年龄。

  (3)张俊一组的*均年龄是9岁,小禹一组的*均年龄是8岁,所以张俊的年龄一定大于小禹。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1、尝试练*。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家里拥有的家用电器的件数,请各组同学记在分发的统计表上,并算出每组家庭*均拥有的家用电器数。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他们组*均每户家庭拥有几件家用电器。

  师:从第三组中*均每户家庭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生活水*提高了。

  生:人们拥有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节约用电。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家用电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节约用电要从我做起。

  2、灵活求*均数。

  师:同学们,我想请我们班的歌手——方瑞为大家高歌一曲,你们现场打分,满分是10分,每一组亮一个分。

  师:现在有8个分,你们认为哪个分最合适呢?

  生:要计算*均分。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反映真实水*,有时计算*均分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均分。

  生:去掉一个分10分和一个最低分7分,列式计算是:(10+10+8+9+8+9)÷4

  师:方弯池塘*均水深110厘米,咱们班的小飞身高135厘米,不会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生:我认为小飞能去游泳,因为小飞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认为小飞不能去游泳,因为湖水的*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处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飞去游泳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自布作业。

  师:在这节课的学*中,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均数,如何求*均数。

  生:令我遗憾的是:生活中还有许多求*均数的问题,这节课没有做,课后我要去做一样。

  生:我要求出我前几个单元的数学*

  生:我要求出我们小组同学的*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2

  学*内容:

  教材43页例2,练*十一第4、5题

  学*目标:

  1、能熟练地求*均数

  2、会根据*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重点:

  根据*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难点:

  比较*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准备: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均数,怎样求*均数?

  二、学*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

  练*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3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均数(加权*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均水*”,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均数的学*,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

  1以前的学*,使我们对*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均水*”,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

  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均水*”,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均数的统计意义.

  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

  ①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

  ③体会算术*均数与加权*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归纳:

  1.*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均水*,;

  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3.算术*均数与加权*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均数与算术*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均水*,应当计算加权*均数.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 (精确到0.01公顷).

  追问1:用算术*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 0.

  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均数,渗透*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归纳:

  (1)上例中15,7,10分别是0.

  15、0.

  21、0.18三个数据的权,*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

  15、0.

  21、0.18的加权*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均水*.

  (2)若已知n个数及其对应的权,则这n个数的加权*均数可求.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

  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思考: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的*均棵树?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问题3 招聘口语能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

  问题4 如果现在要招聘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权对*均数的影响.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

  问题5 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据权的不同表现形式. (自主合作,共同比较,交流分析,体会权的“掌控”能力.)

  活动三:拓展创新,我来决策,感悟概念 一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假如你是该公司老总,请发挥你的才智,给每项成绩赋予适当的权数,并通过计算进行选拔.设计目的:创设情景,为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积累数学经验,在感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学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权数下的不同结果,深入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活动方式:猜想──设计──计算──体会──交流.

  活动四:归纳小结,自主反思,优化概念

  1.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展示自己的演说才能,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或体会:

  知识、方法、反思、猜想、交流、愉快、困惑、生活

  2.布置作业:教科书P127页,练*第1题、第2题.设计目的: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对数据的权的作用和加权*均数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归纳和教师释疑,让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同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活动方式:反思学*过程,归纳并形成知识体系,交流体会和感受.三.目标检测设计(时间:15分钟;满分50分)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在“人与自然知识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均成绩:= .

  2.某人打靶,前3次*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均成绩:= .

  3.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 元.

  4.若m个数的*均数是a,n个数的*均数是b,则这m+n个数的*均数是 .

  (二)解答题:

  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1) 计算该市七月下旬的*均气温.(5分) (2) (1)中所得到的*均数叫做

  35、

  34、

  33、

  32、28这5个数的 *均数.(5分)

  (3) 在上面的5个数据中,35的权是 ,34的权是 ,28的权是 .(5分)

  (4) 如果把35和28的权调换一下,*均气温是多少?与(1)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你认为权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0分)

  6.(10分)某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小明同学的*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的数学成绩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2)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2:3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4

  教学内容:

  练*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均分。2是*均数

  二、学*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成果,说清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5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2、森林里好多鸟类都参加了比赛,最后的决赛是在黄鹂和百灵鸟之间进行的,让我们来看看决赛成绩。这是四位评委为黄鹂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6、85、90、93,当最后一位选手百灵鸟登台演出的时候,评委之一的猫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评委*退出,于是只剩下3位评委为百灵鸟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 比赛结束了,组委会正在做最后的颁奖准备,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均分才公*。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均数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均数的应用

  看完卡拉OK比赛,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电视,突然他们被一则招聘启示吸引住了,(读招聘启示)森领国王足球队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队,作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大虎、二虎和小虎当然都想加入森林国王足球队啦,这是三兄弟最*5个赛季的进球数,你认为他们当中谁更有可能被森林国王足球队选中?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范本五份(扩展3)

——四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实用五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了解那些知识?

  生:*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均数与*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均数?

  生:*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均数,激发学*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均值。

  (二)*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均?

  生:*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均数。(板书“*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均数是13个。板书:*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均数是一组数据*均水*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均分的方法算出*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册本课时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2

  一、单元教学内容

  *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均数

  一、教学内容:

  *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均数。13是14、12、11,15的*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均分”和“*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略

  *均数

  求*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均数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与xx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略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 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均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均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均数,体会*均数的必要性,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推测。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相互交流”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办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明确“*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刚才短片中,石正小学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1:美丽的校园。

  生2:是一所有特色的足球学校。

  师:401班的小力、小林、小刚也非常热爱足球。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点球挑战赛”。每轮踢10球,看谁进球多。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生:(很兴奋地)想啊。

  师:现在就请我们一起看看当时的比赛情况!

  设计谈话导入,一方面拉*了师生间的关系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合作交流、建立概念

  1、初步感知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第一轮进了5个球。可是,小力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想再踢两次。如果你是刘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

  生1: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踢进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

  生2: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小力后两次的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点球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

  师:小力三轮都踢进了5个。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3轮点球进了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5

  师:为什么?

  生:他每轮都踢进了5个,所有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最合适。

  师:说的有理!小林出场了,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的成绩比较合适呢(3、4、5)

  能不能通过移一移的办法使到小林三次点球的成绩看起来一样多?

  2、展示交流,理解求*均数的两种方法

  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轮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小林每轮看起来都踢进了几个(4个)

  小刚也踢了三轮,成绩又怎样?(3、7、2)

  讨论交流:现在,又该用几来表示他的成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看看除了移动补少的方法外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你有什么发现?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自学课本90页。

  像这样先把每轮踢进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均分给这三轮(板书:合并、*分),能使每一轮看起来一样多吗

  3、引出课题:*均数

  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后得到的每一轮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均数。(板书:*均数)

  这里的*均数4是表示小刚的最高水*?是最低水*?那表示的是?(板书:*均水*)

  4、理解*均数的意义

  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踢四轮的想法。前三轮射门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师呈现前三轮成绩:4个、6个、5个)

  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轮的成绩,可能会怎么想

  5、体会*均数的取值范围。

  出示4次成绩(4、6、5、1)凭直觉,刘老师最后的*均数可能是几个

  感知最后的*均成绩应该比最大的数6小,比最小的数1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

  6、体会*均数的特点——敏感性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觉得老师输在哪里?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轮踢进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

  看来,要使*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其实呀,*均数很敏感,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它改变,这正是*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巧设练*,巩固新知

  1、计算*均数

  出示20xx年*远县3月12-18日*均最高气温统计表。

  你能计算这一周的*均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吗?*均数是一个知冷暖的“人”。

  2、为了使同学们对*均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没错,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均数是一个很善变的“人”。

  3、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均水深。(师出示图)

  *均水深110cm,小明身高140 cm下河游泳不会有危险!您认同吗?

  生:不认同,最深的地方有200 cm,下河游泳还是有危险的。

  师:看来,*均数还是个危险的“人”。

  4、体会极端数据对*均数的影响。

  你们知道在实际的一些比赛中是如何计算*均分的吗?刘老师带来了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的视频请看!

  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目的是什么?*均数是一个严谨的“人”。

  5、看来,认识了*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

  20xx年5月14日综合外媒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13日发布了20xx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全世界人口的寿命都较以往有所增加。中国在此次报告中的人口*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

  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假如我就是那位73岁的老伯伯,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

  *均数是一个会开玩笑的“人”。

  四、畅谈收获、回顾总结

  *均数是一个怎样的“人”?您懂他了吗?

  五、回应课本、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学*的是课本第90页的内容,请大家翻开书看看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发现重点可以用笔划起来。

  板书设计

  *均数

  *均数是一组数据*均水*的代表

  移多补少

  一样多

  合并*分

  (4+6+5+1)÷4=4(个)

  1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范本五份(扩展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均数。

  2、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均数的特征,用*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3、追问中理解*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均数作比较更公*!

  *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而*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所以用*均数作比较更公*。从而加深对*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均数的变化。

  结合*均数观察表格,*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而且知道*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均数呢?出示*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经验和要学*的知识紧密结合。因此,本设计在学*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问路,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能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资源;三是创设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情境,在不经意间为引发学生的疑惑作铺垫。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本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新课的引入到课后的练*,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本设计通过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20xx年、20xx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预设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说一说记忆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生自由汇报)

  3.观察教材76页主题图,说一说年历上标注了哪些特别的日子。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引子,以特别的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内容就在身边,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学*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为下面的新知教学作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观察20xx年、20xx年的年历。(课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一年中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一年有12个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观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大月、小月的天数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4.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课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头。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处开始数起,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类推数到七月,转回来,从数一月的地方接着数八月,一直数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2)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说明:腊,这里指腊月,一般指农历十二月,在这里代表公历十二月。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用歌诀帮助记忆,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起来。

  5.知识拓展:一年中,为什么有7个大月,4个小月?

  师:每年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播放录音:大月、小月的由来)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人为规定的)

  设计意图: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学生心中有一个大大的“?”。回溯历史,既解疑释惑,又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数学学*渗透着浓浓的数学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与国王的名字(奥古斯都)印证八月的演变,令学生折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练*二十四第3、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看!天*又*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才能保持*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也*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知道什么是等量代换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一、 创设情景、构造例题:

  1、播放一段鼓号队检阅的录象。(其中有队列变换的片段)

  2、师:今年九月份,常熟市也要举行了鼓号队的比赛,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抓紧训练,这是我们学校训练的场景。(出示图片)。

  (1) 看了这个队形你有什么感觉?(很整齐);

  (2) 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队列你马上想知道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3) 怎样才能很快地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呢?(出示每行12人,排成了4行);

  (4) 这是他们出场时的队形,如果要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你能否给他们提些建议?(进行队形的变换)。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范本五份(扩展5)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教学要求: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商中间或末尾也商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惯。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2、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0的算理和竖式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猪八戒吃西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件,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展开情节,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故事,在故事中出现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均每人吃几个?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个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0÷3)

  二、列举实例,获得结论。

  1、0÷3等于多少呢?你怎样想的?

  (1)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所以0÷3=0。

  (2)0×3=0,所以0÷3=0。

  2、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3、做一做。

  0÷20÷40÷5

  4、观察后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0除以一个数都得0。

  5、质疑讨论0÷0=?

  明确: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因此0不能做除数。

  6、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探索,合作学*。

  运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来解决除法计算中遇到的新问题。

  出示例6。

  寻找信息,列出算式。

  309÷3=420÷3=

  1、计算309÷3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3)汇报计算过程,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计算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竖式:

  (4)讨论:哪种算法正确?你是怎样判断的?(让学生自己先说,多提问几名,及时给出肯定和表扬)

  交流得出:a、b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c算错了,因为309÷3的商是三位数,而不是两位数,十位上0除以3得0,这个0写在十位上,如果不写商就是两位数了。103×3=309,而13×3=39,所以商是103。

  教师强调: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十位上的0÷3=0,这个0一定要写,0起占位的作用。

  (5)说一说a、b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明确: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得出的竖式要简便些。

  师生共同用简便的书写方法重新计算。

  2、计算420÷3

  (1)先判断商的位数,再独立计算。

  (2)说出计算过程。问:为什么个位上商0?0不写行不行?(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提问学生用语言表达,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探索简便写法。

  (4)小结: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又是0,就不用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四、巩固练*,强化新知。

  1、P29做一做。

  402÷2609÷3750÷5980÷7

  选一组进行笔算。

  订正时,说出算法。

  2、练*七第3题。

  独立改错,汇报时说出错误原因。

  五、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提醒大家在计算中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反思:

  整节课下来,整体来说是还可以,至少对于我这样的第一年教教材的老师来说。但是还是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太清楚。各个环节设想的很好,但在实际上课时不能很好的灵活贯彻,缺乏根据学生课堂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控,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备教法、备学生、尽量形成成熟、机智的课堂教学。

  在商中间和商末尾用0占位的时候,还强调的不够多。在一节课的后半节,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不集中了。所以学生的反馈也就不是很好了。以后一定要把握好重难点,多敲多点,同时注意调控学生学*状态,计时引导纠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室,回顾刚才学*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用*方厘米做单位是100*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方米=100*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方米=100*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方分米)

  (板书) 1*方米=100*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方米和*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方米=10000*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方分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方分米=100*方厘米,2*方分米就是2个100*方厘米,也就是200*方厘米)

  15*方分米=( )*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方厘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方分米=( )*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方米=100*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合500*方分米( )

  1*方米=1000*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方分米=( )*方厘米

  13*方米=( )*方分米

  1000*方分米=( )*方厘米

  3600*方厘米=( )*方分米

  8*方米=( )*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合多少*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范本五份(扩展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均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数作准备。】

  3.引入*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结合学生的想法,适时进行引导。想法一:因为吴焱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吗?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均数)。追问:这样比公*吗?(公*)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均)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

  4.理解*均数。操作:男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提问:怎样求男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谈话:女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均数学*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我们一起玩闯关游戏好吗?

  1、挑战第一关“走进生活”*均数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

  (2)想想做做第2题。小丽有这样的3条丝带,这3条丝带的*均长度是多少?请你先估计一下这3条丝带的*均长度是多少?在哪两个数之间?然后学生独立练*,集体校对。

  2、挑战第二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大泗学校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4)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3、挑战第三关:“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 2 3 4 5

  身高(厘米)132 134 136 140 142

  (1)明明算了他们的*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2)星星公园规定:购买团体票时*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学生可享受七折优惠。如果第一小组同学集体去玩能享受优惠吗?不计算你能知道结果吗?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设计既重视*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闯关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总结评价,感情升华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均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赞美之词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之中。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的自*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的自*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较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计算*均数前让学生利用*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渗透估算的思想,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均数的理解。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较好地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

  2.能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感。

  3.在生活中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均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现状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逐步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动手移、合与分的操作和思考交流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从中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现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作为市民,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一份力量。你看,阳光学校三(2)班的同学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捡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比赛,他们班共有37人,每 3人为一组,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37÷3=12(组)……1(人)

  【设计意图】:用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即复*了*均分,又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一)两队人数相同,比总个数。

  他们班每天从2个组中评出一组“美丽之星”,你觉得他们哪一组获星?

  出示:

  A 组

  B 组

  生:B组获星。

  师:你是怎么比的?

  生:当他们人数相等时,比较捡的总个数就能比出哪一组获星。

  (二)两组人数不同,比*均数,发现求*均数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组,看看哪一组获得这天的“美丽之星”出示:

  C组

  D组

  生:我的建议也是比较他们的总数?

  生:我有不同意见,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

  师:你很会观察统计表,而且说得很有道理,你们看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

  师:那怎么比才公*呢?

  生:减少1个人

  生:我认为不好,他们班每3人一组,剩下1个人,这个人不管放在哪个组,都会有一个组是四个人的。我们不能忽视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说得多好!你不但会分析问题而且很会做人!

  师:人数不同,我们怎么比才公*呢?以四人小组讨论,看看哪一组能想出好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这班分组后多一人的人数冲突,产生人数不同如何比的问题,提升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生: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均分”,也就是求C组*均每个人捡得多少个和D组*均每个人捡得多少个。

  师:那我们怎样*均分呢?

  学生诉说小结:也就是使每组中的每个人捡得同样多。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算一算来探究同样多的方法。

  (学生用学具探究方法)

  师: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谁来汇报 D组的呢。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D组同样多的?

  (生讲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

  探讨不同的方法引出列式计算。

  板书:C组 :(6+9+3)÷3 D组:(2+6+8+4)÷4

  =18÷3 =20÷4

  =6(个) =5(个)

  学生指着板书说说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你为什么C组除以3, D组除以4呢?

  生:因为C组有3人而D组有4人。

  归纳得出:总数量÷总份数

  谈话:你给我们带来了求*均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都给你掌声了呢,谢谢你!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完善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均数

  【设计意图】:由统计图显示出人数相同,收集个数不同;人数不相同,收集个数不相同两种情况,这样出现更为自然、合理、减缓了求*均数的坡度,强化了学生对*均数的意义和理解,体验到了实际问题的感受。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导引,学生不仅学会了*均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一种质疑反思的意识和*惯。

  二、深入理解*均数的定义(意义)

  师:C组的总数量是多少?总份数呢?*均数是?

  师指着板书学生汇报,明确6是6、9、3这三个数的*均数,5是2、6、8、4这四个数的*均数。

  仔细观察两条*均数的虚线,超于虚线的瓶子和不到虚线的瓶子,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

  生:超出*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均数的部分相同。

  生:*均数比这里最大的数小一些,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均数是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还有发现吗?

  生:C组的数据还有和*均数恰好一样的。

  师:C组捡的*均数是6,这个6是谁捡得的个数?是洋洋捡得的个数吗?是花花捡的个数吗?还是晶晶捡的个数?

  生:都不是。这6是C组*均每人捡得的个数,是3个数的*均数。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师:我们比较这两组的*均数,哪个组获星了?

  生:A组获星了,

  师:同学们,课下我们也可以加入他们班的活动,为了美丽广西实行“弯腰行动”吧

  【设计意图】: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在此,我组织学生从对统计图红色虚线观察比较,直观地看出超出*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均数的部分相同,进而加深理解移多补少来求*均数,感悟*均数的特点。

  三、用一用,怎样理解生活中的*均数。

  师:我们在分析刚才这些活动结果的时候用到了*均数,在日常的学*和生活中,大家还在哪里见到过*均数呢?(学生自由交流)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均数》教案范本五份(扩展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选【20】份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面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泛洋嘉年华游玩,可以乘坐几路车?首先要学*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引入:师出示路线图。

  北会展中心(嘉年华)

  椰风寨

  厦大

  厦大西村

  黄厝

  厦大医院胡里山曾厝安小学白石炮台

  认识29路车的`行车路线。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生:胡里山站在学校的西面……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29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厦大出发向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3、出示泛洋嘉年华的导游图。

  4、师:我们乘坐29路车来到泛洋嘉年华,这里的游乐项目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游乐项目?

  5、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问:奇遇木马在奇趣谜宫的什么方向?

  动感电影在惊天动地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入口出发去玩惊天动地、奇趣谜宫、海盗船、奇遇木马,再从出口回家,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b)指名介绍路线图。

  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

  1、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学生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商是几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主题图,并提出问题:从北京到四*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引导思考:求“*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同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88÷6=□。

  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估算:因为600÷6=100,所以888÷6的商肯定比100大,商一定是个三位数;或者先假设商是三位数,那么最小的三位数是100,100×6=600,而888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或者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师质疑并引导:到底我们估计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书写过程,师最后课件出示完整过程:

  888÷6=148(千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图片,让学生结合方格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先指名学生看图说一说,再根据学生汇报加以说明:先把600*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再把240*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最后把48*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结果是100+40+8=148,所以888÷6=148。

  3.估一估商的位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估一估练*题。让学生按照上面学*的方法来估一估下面三个除法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再算一算验证一下。

  4.小结:当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1)画一画,分一分,然后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在小组内交流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思,再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估一估每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

  (2)学生计算各题的商,并对照估计的商,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

  (3)交流对照计算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4题。

  第3题,第(1)小题是求把685本*均分成5份,求一份是多少,列式:685÷5=137(本);第(2)小题是看584厘米里有几个4厘米,列式:584÷4=146。

  第4题,先求一共有多少颗幸运星,用375+309=684(颗),再把这684颗幸运星*均分成6份,装在这6个盒子里,列式:684÷6=114(颗),即为每个盒子装的颗数。这里要注意的是,“送给幼儿园的6个班”这个条件是多余条件,在这里与所解答的问题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还学*了判断商的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三位数,商也是三位数。

  【教后思考】

  在求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让学生在除的过程中理解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百位上,然后尝试列竖式进行笔算,并引导学生将前面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计算上来,优化新知识的学*过程。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室,回顾刚才学*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5、例6及“做一做”,练*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题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师:我们已经学*了一个数加零、减零、乘零的计算方法,那么0除以一个数又会得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题。0÷5=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明确:因为0和5相乘得0,所以0÷5=0。

  (4)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5)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什么呢?

  小结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板书。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例6第(1)个问题。

  ①你会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

  ②组织学生试算,思考。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③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

  ④全班反馈。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几?(0)写在什么数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

  ⑤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写,商就是14,结果不正确。

  ⑥讲解简便写法并板书。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不必写清计算过程。

  (3)例6第(2)小题组织学生试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强调: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要商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

  3.师:怎样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呢?

  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n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做完后,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3题。读完题后,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练*五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例6:(1)208÷2=104(2)216÷2=108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我重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n的规律,掌握了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对于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在哪里?怎样避免这些错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在计算时每一步都要认真计算。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

  练*十九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设计意图】: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

  出示练*十九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2)列式计算。

  58+25=83

  (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

  出示练*十九第8题的主题图。

  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买东西的活动,复*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十九第6题。

  (1)说说意图。

  (2)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十九题。

  (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

  (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材分析:

  本课连除解决问题是在前面笔算乘法和解决一步除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生会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会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新知识点增加了一步计算,在原来学*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个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两步除法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53页例4和“做一做”,第55~57页练*十二第6~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连除问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数量关系分析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黑板上先写好课题: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1.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均分成2队,每队*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让学生理解题目内容,讲讲自己获得哪些信息:阅读与理解。这个环节重点培养孩子仔细审题的好*惯。不要看到题目就动笔写,要先分析理解后再做。

  5、学生自主做题,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再求把30人*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综合算式:60÷2÷3

  =30÷3

  =10(人)

  方法二: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

  列式为:2x3=6(组);

  再求每组多少人?

  列式为:60÷6=10(人)。

  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