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实用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带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

  这两个例题是教学带分数连加、连减的方法。例5是带分数连加,与带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几个加数可以一次通分,最后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公成带分数。例6是带分数的连减。当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时,从被减数的整数部分使拿出1化成假分数,和原来的分数部分合进来还不够减时,就要从整数部分拿出2化成假分数,和原来的分数部分合起来再减。可以一次通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把整数或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P136准备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学例5

  A、出示例5

  B、看一看它们的分母相同吗?怎么办?

  C、对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要求?

  D、看书P136

  E、说一说带分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F、试一试P136

  2.教学例6

  A、出示例6

  B、看一看它们的分母相同吗?怎么办?

  C、通分后再看看,分数部分够减了吗?不够减又要怎么办?

  D、从整数部分拿出1化成假分数,和原来的分数部分合起来后,够了吗?还不够,怎么办?

  E、在刚才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F、

  G、试一试

  3、带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计算练*P137、1--3

  2.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3.带分数连减时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做得又对又快?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能力目标: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情感目标: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

  教学媒体

  “连加连减(二).Swf”、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演示的时候,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5+25-28-2

  5+37+13-1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二、导入学*新课

  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新本领。

  (一)学*连加

  1.演示,引出算式。

  (1)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2)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2)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1)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2)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二)学*连减

  1.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1)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2)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 □ ○ □ ○ □

  3.交流。

  (1)说说“8-2-2”的含义。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三、巩固练*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十一的第3、6题。

  (1)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2)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四、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的.例题,第58~59页“想想做做”的*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区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点家务活。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又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一来列式?

  你能给这样一来的算式取个名字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第1~3题。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4

  1、教学目标

  1、认识连加,理解连加的意义,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3、学*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并且初步学会解决图画信息和文章信息相结合的数学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复*旧知

  1、星期六小明坐上口算号列车去乡下奶奶家,来算一算这些口算吧!

  4+2= 3+2= 3 + 4= 2 + 2=

  6+3= 5+1= 7 +3= 4 + 4=

  2、看图列式 PPT出示喂鸡图

  同学们你们看小明正帮奶奶干什么呢地上有几只鸡出示动态小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谁能试着把我们刚才看到的完整的说出来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你会列式计算吗

  师板书5+2=7

  请你们再看黑板,说说又看到了什么又来了1只小鸡,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有7只了,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呢怎么列式计算

  师板书7+1=8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1、小明又拿来一碗米,请同学们继续看(ppt出示动态图)谁能用“原来···来了···又来了···”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原来有5只小鸡,来了2只小鸡,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A生说出题意 B你能像他这样说一遍吗C同学们齐读题意

  2、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你会列式吗

  板书5+2+1

  3、对比刚才我们同样是求 一共有几只小鸡第一种方法是我们熟悉的,用了两次加法计算,第二种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哪儿不相同

  4、师小结我们原来学的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现在要连着再加一部分,像这样把三个部分合起来的算式,我们可以叫它连加(板书连加)

  5、认识了连加,跟老师一起读算式5加2再加1

  6、这个算式当中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7、5+2+1这里有3个数字,应该先算谁和谁再算谁和谁呢

  8、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活动3【练*】三、知识运用

  1、导学案出示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分组比赛

  7+2+1 = 3+0+5 =

  2、生活当中有许多连加的例子,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原来···来了···又来了···”说句话吗

  2、同桌合作摆一摆,一人摆,一人列式计算

  1人拿出8根水彩笔,摆成三部分,另一人根据摆好的图,列出算式并且计算

  3、导学案出示 燕子图 看懂题意再列式计算

  4、编写连加算式

  活动4【作业】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活动5【导入】拓展延伸

  1、多个数连加的算式1+2+3+4+5+6+7+8+9

  2、( )+( )+ 4 = 9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5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会口算简单的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对计算结果出现分子是“0”的情况,会正确写“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名学生说出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计算下列各题。

  -++

  订正后,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探索研究

  1、揭示课题: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2、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加。

  教师出示例4,指名读题,说题意。

  问:这道题里有几个分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怎样计算呢?让学生讨论,并说一说怎样计算。可能大部分同学会说出按顺序分两步计算,即先计算+,得出的和再和相加。

  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说出也可以把三个分数的分子连加起来,分母不变。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写完得数1后,引导学生再认真审题,明确题中已知条件中的分数是有单位名称的,所以在写出计算结果后还要注上单位名称。

  3、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减。

  教师出示例5。

  启发学生思考:题中的“1”是整数,而另外两个数是分母为12的分数,能直接相减吗?

  怎样才能直接相减呢?(把1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

  同学们根据例4连加的计算,能算出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当学生把计算结果写成0时,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明确:在分数除法中,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因为在除法算式中,0除以任何自然数都得0,所以分子是0的分数都等于0。

  三、课堂

  1、引导学生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要把分子连加、连减,分母不变)

  2、指名学生回答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结果应该注意什么?(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四、课堂实践

  做例5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五、课堂作业

  练*二十八的第5~10题。

  六、思考练*

  练*二十八第11题。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实用五份(扩展1)

——一年级《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一年级《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把连加、连减的情境图制成了动画课件,动态地演示小鸡来吃米和离去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动态过程理解“5+2+1”,“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连加、连减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紧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提问: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根据第一步的得数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了看不见第一步计算得数的计算障碍。

  二、增加了学生的学具拼摆练*,让他们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解决两个问题:

  1。根据摆的过程填写连加算式中前两个加数的和、连减算式中前两个数的差。

  2。根据摆的过程说算式,并说出相应的计算过程。通过学具的拼摆,加深了学生对连减连减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一年级《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2

  学生在学*《连加连减》这课之前,已经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是在一道题内连续进行两次加减口算,这对掌握和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来进行第二步的计算,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培养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和集中,而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为此,先引导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写在第一个运算符号的下面,让学生看着写的这个数继续算下去。然后在学会了这样思考后,逐渐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记在心里,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用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并通过课件将静态的例题变为动态的过程,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让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变得一目了然。学生不仅要会写会算,还要有说的本领,在学生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我并不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对连加、连减含义的理解。

  在计算连加、连减的过程中,需要分成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尤其是第二步的计算需要用到第一步计算的得数,但学生往往会忘记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或者是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引导学生在第一步计算的下面画一条小横线,将第一步的结果写在横线下,然后往下算,再学生熟练了整个思考过程后,然后逐渐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心里,直接进行下一步计算。

  需要改进的地方:

  1、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需要很大的技巧,不管是新授环节还是练*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这一点我没有设计好,我较多地关注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动手摆摆小棒,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2、在说图意是,我可以再放手些,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可能表达得不完整,不规范或不够简洁,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在课堂中遇到生成时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在连减教学时,我提问“8-3-1你是怎么想的”,有小朋友回答说“3和1合起来是4,8-4=4”这些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但是我没有把握好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拓展,这方面还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一年级《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3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更加直观地感受连加连减的意义,我利用课件,把书上两个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动态课件的展示,很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小鸡两次走来以及离去的数量,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中去,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多媒体的使用上,我克服了以往的弊端,用大屏幕显示取代老师的板书,忽略了板书对一年级孩子书写的示范引导性,我把连加连减的算式及过程都清楚地写在黑板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保证记忆的持久性。

  在学*中,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但认真反思后,教学中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忽视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继续深入学*课标,多浏览教育教学书刊,多上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收获多多。

  一年级《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4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的状态。

  二、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得在新授环节,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通过两课时的安排,分别处理连加和连减问题,使得脉络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同时通过概念讲解以及*题的设置,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消化过程。

  三、练*多样,梯度设计

  在练*计算顺序方面,我设计了男女生夺红旗的小游戏,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在对学生看图列式能力的训练中,我设计了小燕子图、小熊图、停车场图,在运用添加了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小棒图、试一试小狗图。在解题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读算式不能缺少。还有,学生提出不同解题答案时要充分肯定,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对于出现的突**况,应予以合适的变换回复,比如小熊图出现了蝴蝶,可顺势提问蝴蝶如何列式。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3、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语言的精确运用,我一直做得不够,怎样把一句话或者提问题说得严谨不罗嗦,需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认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充分地了解。

  一年级《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5

  前几天,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 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由于10以内加减法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所以这节课效果比较好。通过几天的练*,学生大部分都能熟练的算出连加,连减题。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实用五份(扩展2)

——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合集五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谁会列式?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2

  1教学目标

  1、认识连加,理解连加的意义,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3、学*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并且初步学会解决图画信息和文章信息相结合的数学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复*旧知

  1、星期六小明坐上口算号列车去乡下奶奶家,来算一算这些口算吧!

  4+2= 3+2= 3 + 4= 2 + 2=

  6+3= 5+1= 7 +3= 4 + 4=

  2、看图列式 PPT出示喂鸡图

  同学们你们看小明正帮奶奶干什么呢地上有几只鸡出示动态小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谁能试着把我们刚才看到的完整的说出来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你会列式计算吗

  师板书5+2=7

  请你们再看黑板,说说又看到了什么又来了1只小鸡,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有7只了,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呢怎么列式计算

  师板书7+1=8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1、小明又拿来一碗米,请同学们继续看(ppt出示动态图)谁能用“原来···来了···又来了···”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原来有5只小鸡,来了2只小鸡,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A生说出题意 B你能像他这样说一遍吗C同学们齐读题意

  2、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你会列式吗

  板书5+2+1

  3、对比刚才我们同样是求 一共有几只小鸡第一种方法是我们熟悉的,用了两次加法计算,第二种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哪儿不相同

  4、师小结我们原来学的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现在要连着再加一部分,像这样把三个部分合起来的算式,我们可以叫它连加(板书连加)

  5、认识了连加,跟老师一起读算式5加2再加1

  6、这个算式当中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7、5+2+1这里有3个数字,应该先算谁和谁再算谁和谁呢

  8、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活动3【练*】三、知识运用

  1、导学案出示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分组比赛

  7+2+1 = 3+0+5 =

  2、生活当中有许多连加的例子,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原来···来了···又来了···”说句话吗

  2、同桌合作摆一摆,一人摆,一人列式计算

  1人拿出8根水彩笔,摆成三部分,另一人根据摆好的图,列出算式并且计算

  3、导学案出示 燕子图 看懂题意再列式计算

  4、编写连加算式

  活动4【作业】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活动5【导入】拓展延伸

  1、多个数连加的算式1+2+3+4+5+6+7+8+9

  2、( )+( )+ 4 = 9

  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谁会列式?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谁会列式?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会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把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再脑子里,再参与第二步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10根小棒、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小明在喂5只小鸡)

  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二、操作探索,学*新知

  1、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2、交流、汇报。

  ①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5十2十1,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3只是一起跑来的吗?)

  3、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课题:连加

  4、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问:5十2十1=8,你是怎样算出数的?

  ①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②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③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十2十1=8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实用五份(扩展3)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教案优选【五】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教案 1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形式和素材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探究、思考、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据此,本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设计借助教材情境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必要性。

  2、采用思考、交流、比较、反馈等方式,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

  本教学设计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以讨论、比较不同的列式等方法让学生经历新知的获得过程,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及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是同学们在周末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照片。(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1情境图及表格)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8个

  34个

  22个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帮助农民伯伯,他们收获了很多大南瓜)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爱提问题的*惯。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必要性。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

  生1: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收了多少个大南瓜?

  生2: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收了多少个大南瓜?

  生3:三个组一共收了多少个大南瓜?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思考一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你们能解决哪些问题?

  (问题1和问题2比较容易解决,可以让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师:(针对问题3)第三位同学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问题3吗?请大家认真思考,在练*本上写出算式。

  (生汇报算式:28+34+22,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有三个加数的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先独立计算28+34+22,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算法)

  师:这种方法是大家普遍采用的,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呢?

  (学生汇报不同的算法,教师用课件出示不同的算法)

  师:比比看,这几种算法有什么区别?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进行算法比较,说出哪种算法更简便及理由)

  师:让我们一起来总结连加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好吗?

  (师生共同总结)

  3、学*效果检测。

  师:连加计算同学们掌握得怎样?让我们来检验一下,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6+25+17=54+20+16=

  (计算后小组内进行汇报,师指名板演)

  设计意图: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及竖式的简便写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的迁移学*新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的例题,第58~59页“想想做做”的*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区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点家务活。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又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一来列式?

  你能给这样一来的算式取个名字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第1~3题。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和顺序,能正确地口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初步学*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借助直观图理解连减的含义。(减法动态图能理解,静态图没有划去、虚线这些鲜明的减法标志,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图的意思)

  2、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学生一般能掌握。但是计算时先算左边,得到的结果记在心里,再算右边的。——这个计算方法(过程)部分学生可能难掌握,需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同桌说、指名说)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出示4组口算

  (1)学生口答结果,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2)点击课件,暗示。再点击课件,提出问题: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关系?

  (3)让学生回答。(说的有点道理即可)

  2、看图列示

  (1)出示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小鸡、男孩、树……)

  (2)继续提问:你能问一个关于图里小鸡的问题吗?

  预设:①生:有5只小鸡在吃米,又来了2只小鸡,一共有7只小鸡。(直接说了)

  如果学生直接说出一共有7只小鸡,追问:哦,7只小鸡,你是怎么列式的?

  ②生:左边有5只小鸡,右边有2只小鸡,一共有几只小鸡呢?(……能提出问题的估计很少……)

  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再提问:谁能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5 +2 (=7先不出现)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看图列算式解决问题了,咱们把图变一变。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1) 你又看到了什么?(生1:又跑来了1只小鸡!)(生2:右边有3只小鸡了!)

  (2) 向学生提问: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呢? 预设

  情况①:原来有5只小鸡吃米,又来了3只小鸡,一共有8只小鸡。5 3=8

  情况②:原来有5只小鸡,又来了2只小鸡,就是7只。 5 2=7

  后来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8只小鸡。 7 1=8

  情况③:原来有5只小鸡,又来了2只小鸡,又来了1只小鸡,一共是8只小鸡。

  5 +2 +1=8

  学生的回答可能什么情况都有,能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鸡”的问题就很不错了,能算出或者数出“一共有8只”,就追问是怎么算的,让他们说出算式。

  说出的算式应该就是以上3种情况,估计第1种情况的会有一些。

  (3) 对比

  学生回答后,如果出现情况③最好,直接进入 对比 环节。

  如果没有出现情况③,可以老师自己引出:5 2 1

  提问: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列出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4)计算方法

  ①:出示:5 2 1 ,提问:你们会计算这个算式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

  ②: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先算5 2=7,把7记在心里,再算7 1=8。(幻灯片出示过程)请3、4个学生再说一说计算过程。

  ③:总结计算顺序:(出示幻灯片)所以,连加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④:(点击幻灯片,出示问题)算式中的5、2、1、8各表示什么意思?

  这个算式在算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

  请学生说说每步计算表示的含义。

  (5)巩固练*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呢?(学生提问并解答)

  ②:4 3 1是怎么计算的?请生说计算方法。(先算4 3=7,再算7 1=8)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连加的方法。咱们再来看一看刚才的小鸡们,它们已经吃饱了~

  出示动画(就点击幻灯片,2只小鸡走掉以后,再点击1次。)

  ——进入新知第二部分:连减

  2、连减

  (1)提问: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说,并提问。

  (2)谁能列出算式?根据学生说的算式出示:8-2-2

  (3)这个算式该怎么计算?让学生说计算方法。

  ——先算8-2=6,把6记在心里,再算6-2=4。

  (4) 计算顺序是怎么样的?

  ——学生说,师再次小结:连减也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5) 算式中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是在算什么?

  【还剩下几只小鸡】请学生说说每步计算表示的含义。

  (6) 巩固练*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呢?(学生提问并解答)

  ②:10-3-5是怎么计算的?请生说计算方法。(先算10-3=7,再算7-5=2)

  三、巩固练*

  1、书本P66页第1题。 其中连加部分要求学生说出计算方法。

  2、P66页第4题。减法的看图列示。学生先说说图的意思,再填一填。并说出计算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教案 4

  1、教学目标

  1、认识连加,理解连加的意义,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3、学*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并且初步学会解决图画信息和文章信息相结合的数学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复*旧知

  1、星期六小明坐上口算号列车去乡下奶奶家,来算一算这些口算吧!

  4+2= 3+2= 3 + 4= 2 + 2=

  6+3= 5+1= 7 +3= 4 + 4=

  2、看图列式 PPT出示喂鸡图

  同学们你们看小明正帮奶奶干什么呢地上有几只鸡出示动态小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谁能试着把我们刚才看到的完整的说出来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你会列式计算吗

  师板书5+2=7

  请你们再看黑板,说说又看到了什么又来了1只小鸡,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有7只了,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呢怎么列式计算

  师板书7+1=8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1、小明又拿来一碗米,请同学们继续看(ppt出示动态图)谁能用“原来···来了···又来了···”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原来有5只小鸡,来了2只小鸡,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A生说出题意 B你能像他这样说一遍吗C同学们齐读题意

  2、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你会列式吗

  板书5+2+1

  3、对比刚才我们同样是求 一共有几只小鸡第一种方法是我们熟悉的,用了两次加法计算,第二种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哪儿不相同

  4、师小结我们原来学的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现在要连着再加一部分,像这样把三个部分合起来的算式,我们可以叫它连加(板书连加)

  5、认识了连加,跟老师一起读算式5加2再加1

  6、这个算式当中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7、5+2+1这里有3个数字,应该先算谁和谁再算谁和谁呢

  8、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活动3练*

  三、知识运用

  1、导学案出示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分组比赛

  7+2+1 = 3+0+5 =

  2、生活当中有许多连加的例子,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原来···来了···又来了···”说句话吗

  2、同桌合作摆一摆,一人摆,一人列式计算

  1人拿出8根水彩笔,摆成三部分,另一人根据摆好的图,列出算式并且计算

  3、导学案出示 燕子图 看懂题意再列式计算

  4、编写连加算式

  活动4【作业】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活动5【导入】拓展延伸

  1、多个数连加的算式1+2+3+4+5+6+7+8+9

  2、( )+( )+ 4 = 9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能力目标: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情感目标: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

  教学媒体

  “连加连减(二).Swf”、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演示的时候,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5+25-28-2

  5+37+13-1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二、导入学*新课

  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新本领。

  (一)学*连加

  1、演示,引出算式。

  (1)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2)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2)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1)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2)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二)学*连减

  1、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1)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2)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 □ ○ □ ○ □

  3、交流。

  (1)说说“8-2-2”的含义。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三、巩固练*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十一的第3、6题。

  (1)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2)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四、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实用五份(扩展4)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的教学反思3篇

  本节课教学连加、连减,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主要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来结果。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我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根据图中小女孩摘南瓜的图,自己编故事并表演动作,把图中的意思表达出来,学生们都很积极的把自己编的故事说出来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表达了出来:第一筐有4个南瓜,第二筐有2个南瓜,小红有推来了一个南瓜,一共摘了7个南瓜。

  我本来想先让学生列出两道算式,再把这两道算式整合成一道算式的,结果学生一下子就把连加的算式说出来了,因为学生对于连加、连减的算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就直接跳过了那个步骤,直接进行下面的教学了。在接下来教学连减的过程也是和连加的过程差不多。在连加、连减教学完以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今天学*了哪些内容,连加和连减的计算顺序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计算顺序也都比较熟悉。在后面的练*中,我也是尽量先让学生把图所表示的意思说出来,得出数量关系,再进行列式计算。

  本节课不足:

  在练*的时候,理解题意时,我应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芳芳喂鸡这一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完这个单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1)口算练*是这个提高计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内加减法);

  (2)练*的针对性:一天一组一组地根据问题练,问题越练越少;如:小数加法减法学生容易丢数,一般给学生准备三组题,先单练一组,时间很短,也非常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次反复练就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是熟练掌握。李一般老师可能都是一练就是练一组20题,练完一纠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为三组,每组可能就5道题,题目很少,但是针对一个问题,错了之后学生有一个改错、再认识的机会,最后一组再进行熟练,这样每天的这个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显。比如,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共369题,对进位加法本身来说,这些题的口算训练价值是等同的。但对后继学*(多位数乘法计算)的作用来说,口算训练价值就不一样。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涉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题共60题,占总题量的60%,比如748×7,要用到28+5,49+3两道口算题,这60道口算题的训练就应增加题量。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实用五份(扩展5)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3篇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4.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5+2+1时,有学生先计算2+1=3,再算5+3=8,虽然我给与了肯定,但是对学生鼓励表扬不够。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

  3.在小组交流探究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我没能给与关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受年龄限制,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我耐心有待加强,应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

  在讲连加连减这一课时由于课件是动态展示情境图,孩子们注意力比较集中,并且能完整的说出图意,这节课我重点让孩子们多说,让孩子们能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说完算式的意义让他们观察和之前学过的算式不同之处,孩子们都是一个小小数学家,说的都非常好。那该怎么计算呢?我没有想到的发生了。第一个孩子说我先跳过去2先用4+1,我当时有点惊讶,跟我预设的不一样,也没有去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就让他先坐下找了另一位孩子说,结果这个孩子说先算后面的.2+1,和我预想的还不一样,我让他先坐下又找了第三位孩子,并且也已经看出前两个孩子的疑惑,嗯?这样做不对吗?其实我知道不能说错,而是这节课就是要学的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所以我也没过多评价,第三位说出我我想要的答案,先算4+3等于7再算7+1等于8,我记得最后我多说一句对前两个孩子,从左往右计算不容易出错。于是接下来练*都让孩子多去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明白从左到右计算的含义。整节课很顺利就是练*有点少,孩子们还是需要多加练*。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之前评课杨老师提过的建议,精彩评价和延伸,在自己预设之外的该如何做,现在自己还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处理,首先要去表扬鼓励,再强调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为什么是从左到右的顺序,不要否定孩子们的想法,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后这方面我还需要多学*。

  本节课教学连加、连减,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主要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来结果。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我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根据图中小女孩摘南瓜的图,自己编故事并表演动作,把图中的意思表达出来,学生们都很积极的把自己编的故事说出来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表达了出来:第一筐有4个南瓜,第二筐有2个南瓜,小红有推来了一个南瓜,一共摘了7个南瓜。

  我本来想先让学生列出两道算式,再把这两道算式整合成一道算式的,结果学生一下子就把连加的算式说出来了,因为学生对于连加、连减的算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就直接跳过了那个步骤,直接进行下面的教学了。在接下来教学连减的过程也是和连加的过程差不多。在连加、连减教学完以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今天学*了哪些内容,连加和连减的计算顺序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计算顺序也都比较熟悉。在后面的练*中,我也是尽量先让学生把图所表示的意思说出来,得出数量关系,再进行列式计算。

  本节课不足:

  在练*的时候,理解题意时,我应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实用五份(扩展6)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菁选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连加》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二、《连减》教学反思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学生在学*《连加连减》这课之前,已经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是在一道题内连续进行两次加减口算,这对掌握和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来进行第二步的计算,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培养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和集中,而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为此,先引导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写在第一个运算符号的下面,让学生看着写的这个数继续算下去。然后在学会了这样思考后,逐渐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记在心里,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用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并通过课件将静态的例题变为动态的过程,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让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变得一目了然。学生不仅要会写会算,还要有说的.本领,在学生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我并不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对连加、连减含义的理解。

  在计算连加、连减的过程中,需要分成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尤其是第二步的计算需要用到第一步计算的得数,但学生往往会忘记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或者是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引导学生在第一步计算的下面画一条小横线,将第一步的结果写在横线下,然后往下算,再学生熟练了整个思考过程后,然后逐渐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心里,直接进行下一步计算。

  需要改进的地方:

  1、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需要很大的技巧,不管是新授环节还是练*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这一点我没有设计好,我较多地关注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动手摆摆小棒,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2、在说图意是,我可以再放手些,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可能表达得不完整,不规范或不够简洁,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在课堂中遇到生成时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在连减教学时,我提问“8-3-1你是怎么想的”,有小朋友回答说“3和1合起来是4,8-4=4”这些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但是我没有把握好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拓展,这方面还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更加直观地感受连加连减的意义,我利用课件,把书上两个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动态课件的展示,很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小鸡两次走来以及离去的数量,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中去,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多媒体的使用上,我克服了以往的弊端,用大屏幕显示取代老师的板书,忽略了板书对一年级孩子书写的示范引导性,我把连加连减的算式及过程都清楚地写在黑板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保证记忆的持久性。

  在学*中,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但认真反思后,教学中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忽视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继续深入学*课标,多浏览教育教学书刊,多上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收获多多。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通过情景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连减时,引导学生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4、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5、遵循规律,寓教于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部分设计了智力闯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说明我课堂教学机智和掌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最*,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

  成功之处: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改变,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熟练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今后学*数学埋下种子。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很多学生有学前的学*基础,所以对连加、连减的学*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数学生计算速度较慢,所以教学中还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学*心理。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精心备课,采用书上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并以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例题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列出算式。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一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采用的书上的*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使我觉得从中又收获很多学*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学*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在让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时也要多强调计算步骤,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民主化、个性化和活动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多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这点还需要注意,语言应当精炼简短,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方式,这种探索的基本形式就是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变成一种主动而有力的探究过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摆,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数形结合,理解算理,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10的连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节课由课件引入新课,用小棒进行摆一摆,再说算法;从而突破难点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位上是几个数相加的这个两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了本课教学重点,即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做一做”过程中达到新的认识高度;最后通过课件进行游戏性的巩固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的状态。

  二、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得在新授环节,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通过两课时的安排,分别处理连加和连减问题,使得脉络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同时通过概念讲解以及*题的设置,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消化过程。

  三、练*多样,梯度设计

  在练*计算顺序方面,我设计了男女生夺红旗的小游戏,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在对学生看图列式能力的训练中,我设计了小燕子图、小熊图、停车场图,在运用添加了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小棒图、试一试小狗图。在解题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读算式不能缺少。还有,学生提出不同解题答案时要充分肯定,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对于出现的突**况,应予以合适的变换回复,比如小熊图出现了蝴蝶,可顺势提问蝴蝶如何列式。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3、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语言的精确运用,我一直做得不够,怎样把一句话或者提问题说得严谨不罗嗦,需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认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充分地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只要直观的感知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从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图片导入,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形状进行分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惯。

  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牙膏盒、魔方等,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让孩子们也分成四类。接着同桌合作把不同的长方体放在一起摸一摸、看一看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什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的能力。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辨别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以及接*圆柱体的'圆台体。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又设计了“找朋友”的环节,让学生找出和长方体(圆柱体)作朋友的物体,目的:(1)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感受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长方体。(3)抓住错例进行分析提高辨别能力。我找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使学生对这两种形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整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前几天,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 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由于10以内加减法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所以这节课效果比较好。通过几天的练*,学生大部分都能熟练的算出连加,连减题。

  我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对于低年级踢毽子教学有了新的深刻认识。

  首先,低年级踢毽子教学拉绳踢环节可有可无,可以直接进行标准的踢毽子动作练*。

  我执教的二年级几个班,在一年级体育课上只上过几次拉绳踢练*,当时只注重培养兴趣,没重视踢的质量。所以可以说,二年级的踢毽子练*是从零开始。

  开始教学踢毽子内容时,我先进行拉绳踢练*。但是,我发现学生兴趣不高,练*没有积极性。并且发现拉绳踢动作与标准踢毽子动作相差很大。同本组老师商量后决定直接进行不拉绳踢练*。

  这个动作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很有难度。为了增强他们的练*热情,我制定了许多奖励方法。如:能连续踢5个的,奖励一张喜报;能连续踢10个的,再奖励一张喜报,另外还有一份小奖品,还可以奖励玩新鲜的推铁环游戏等。

  许多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但一些学生练*一会儿就没了兴趣。怎么办?于是我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数量,如踢够100个毽子,就可以玩小篮球游戏(小组长负责)。这一下,所有学生就象是看到了希望,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喜欢玩篮球的男孩子也有了兴趣。

  孩子的能力真是无法想象。他们只练*了三节课,虽然是一个一个的踢,但发现了省事的办法,能很快完成100个的任务。可是这对练*标准的`踢毽子动作却是无益的。于是我及时改变对策,踢够100个,再到到老师面前连续踢2个,就可以玩篮球了。

  这招又很灵。这是一个跳一跳就可以轻松达到的目标,许多学生很快就又达到了。

  就这样一步步提高要求,经过*一个月的练*,多数孩子们已经能够连续踢3-5个了。有的已经拿到了喜报,新的目标在向他们遥遥招手。而他们也在练*中找到了踢毽子的乐趣。

  《连加连减》是青岛版一年级第三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本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去爷爷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的状态。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播放完课件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他们喜欢的符号,在白纸上画出连加算式的含义,让学生静态领会连加的意义。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中间和右边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边和右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例题教学时,学生在说“8-2-2=4时”,他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没有好好抓住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连加、连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态感知,静态领会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首先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如小鸡吃虫子,可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二、重视算法,突破难点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本环节我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实用五份(扩展7)

——小学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范本5份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

  你会填吗?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从()算起。

  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

  你会算吗?

  60-24-16= 18+27+39=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主题图。

  师: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有人下车,下车25人,有人上车,上车28人。

  师: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定,有秩序的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让学生把图意连起来说一句话: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看谁的解决方法更好、更合理、更科学。

  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本上写连写竖式。

  比一比,看那种算法更合理、科学。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口述: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说)

  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明确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写算式,教师在下面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几种情况,可出示正确的做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做法?

  2、教学例4。

  先说明和例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和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这道题竖式有没有简便写法?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五第6题,第5题。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生:认真思考,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加减混合的笔算试题,在笔算的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

  【学情分析】

  学*完这一单元,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因此,复*笔算时,教师注意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作为复*笔算的准备。接着复*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最后复*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卡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复*整理→整理和复*本单元知识

  ↓ ↓

  巩固应用→通过练*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喜欢)游泳是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老师也非常喜欢。老师的家就住在维多利亚度假村附*,所以也经常去游泳。(出示游泳池情境图)

  看!他们游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游泳池里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又下去16个人,现在游泳池里有多少个人?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学生汇报:39人。

  师:太正确了!你能说一下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学生高兴地说: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游泳池内还有41-18=23个人,又下去16个人,那么现在游泳池内还有23+16=39人。

  师:太棒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哪些知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进行整理和复*。看谁不仅会算,而且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复*整理】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情境图中,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师: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吗?

  要求学生以学*小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整理得最全面。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对学生予以肯定。

  (5)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得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来进行复*。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得结果。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

  连加连减:计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可以分步笔算,也可以两步连在一起用简便写法算。

  加减混合:分带括号和不带括号两种情况:如果不带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如果带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加减混合的应用:先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关键词语和要解答的问题,再根据关键词语选择合适的列式方法,最后利用已知条件得出答案。最后不要忘记写答语。

  对学生的整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加减法、连加、连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1)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根据例2的计算方法完成教材第36页练*七第2题。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练*七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断结果及方式。

  3.完成练*七第4、5题。先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回答解题思路。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3.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4.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计算方法及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

  你会填吗?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从()算起。

  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

  你会算吗?

  60-24-16= 18+27+39=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主题图。

  师: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有人下车,下车25人,有人上车,上车28人。

  师: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定,有秩序的`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让学生把图意连起来说一句话: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看谁的解决方法更好、更合理、更科学。

  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本上写连写竖式。

  比一比,看那种算法更合理、科学。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口述: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说)

  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明确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写算式,教师在下面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几种情况,可出示正确的做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做法?

  2、教学例4。

  先说明和例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和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这道题竖式有没有简便写法?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五第6题,第5题。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生:认真思考,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加减混合的笔算试题,在笔算的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

  【学情分析】

  学*完这一单元,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因此,复*笔算时,教师注意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作为复*笔算的准备。接着复*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最后复*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卡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复*整理→整理和复*本单元知识

  ↓ ↓

  巩固应用→通过练*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喜欢)游泳是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老师也非常喜欢。老师的家就住在维多利亚度假村附*,所以也经常去游泳。(出示游泳池情境图)

  看!他们游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游泳池里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又下去16个人,现在游泳池里有多少个人?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学生汇报:39人。

  师:太正确了!你能说一下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学生高兴地说: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游泳池内还有41-18=23个人,又下去16个人,那么现在游泳池内还有23+16=39人。

  师:太棒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哪些知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进行整理和复*。看谁不仅会算,而且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复*整理】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情境图中,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师: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吗?

  要求学生以学*小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整理得最全面。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对学生予以肯定。

  (5)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得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来进行复*。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得结果。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

  连加连减:计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可以分步笔算,也可以两步连在一起用简便写法算。

  加减混合:分带括号和不带括号两种情况:如果不带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如果带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加减混合的应用:先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关键词语和要解答的问题,再根据关键词语选择合适的列式方法,最后利用已知条件得出答案。最后不要忘记写答语。

  对学生的整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加减法、连加、连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1)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根据例2的计算方法完成教材第36页练*七第2题。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实用五份(扩展8)

——一年级《连加连减》教学反思通用5篇

  本课结束以后,我仔细的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神话故事《西游记》是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故事中的孙悟空及他的花果山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可以在喜欢的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扩大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的数量。最后的自主练*环节,可以用来复*、巩固、提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摒弃了以往“是”、“好”、“真棒”等简单性的评价,如:“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还加入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听同学们这么一说,这花果山是越看越美了。”“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棒极了,相信其他同学也和他一样棒!”改进后的评价让发言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尊重,并同时给其他的学生以鼓励。

  由于第一次接触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很多情况下孩子需要老师的帮助,包括读题等,但我有些眼高手低,今后要多关注孩子的年龄特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

  一、《连加》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二、《连减》教学反思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方式,这种探索的基本形式就是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变成一种主动而有力的'探究过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摆,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数形结合,理解算理,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10的连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节课由课件引入新课,用小棒进行摆一摆,再说算法;从而突破难点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位上是几个数相加的这个两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了本课教学重点,即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做一做”过程中达到新的认识高度;最后通过课件进行游戏性的巩固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精心备课,采用书上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并以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例题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列出算式。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一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采用的书上的*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使我觉得从中又收获很多学*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

  前几天,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 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由于10以内加减法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所以这节课效果比较好。通过几天的练*,学生大部分都能熟练的算出连加,连减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