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1

  一、《连加》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二、《连减》教学反思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2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学*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在让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时也要多强调计算步骤,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民主化、个性化和活动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多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这点还需要注意,语言应当精炼简短,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3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通过情景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连减时,引导学生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4、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5、遵循规律,寓教于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部分设计了智力闯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说明我课堂教学机智和掌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4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的状态。

  二、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得在新授环节,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通过两课时的安排,分别处理连加和连减问题,使得脉络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同时通过概念讲解以及*题的设置,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消化过程。

  三、练*多样,梯度设计

  在练*计算顺序方面,我设计了男女生夺红旗的小游戏,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在对学生看图列式能力的训练中,我设计了小燕子图、小熊图、停车场图,在运用添加了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小棒图、试一试小狗图。在解题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读算式不能缺少。还有,学生提出不同解题答案时要充分肯定,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对于出现的突**况,应予以合适的变换回复,比如小熊图出现了蝴蝶,可顺势提问蝴蝶如何列式。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3、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语言的精确运用,我一直做得不够,怎样把一句话或者提问题说得严谨不罗嗦,需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认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充分地了解。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只要直观的感知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从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图片导入,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形状进行分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惯。

  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牙膏盒、魔方等,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让孩子们也分成四类。接着同桌合作把不同的长方体放在一起摸一摸、看一看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什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的能力。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辨别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以及接*圆柱体的圆台体。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又设计了“找朋友”的环节,让学生找出和长方体(圆柱体)作朋友的物体,目的:(1)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感受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长方体。(3)抓住错例进行分析提高辨别能力。我找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使学生对这两种形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整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6

  最*,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

  成功之处: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改变,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熟练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今后学*数学埋下种子。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很多学生有学前的学*基础,所以对连加、连减的学*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数学生计算速度较慢,所以教学中还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学*心理。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7

  一、《连加》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二、《连减》教学反思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8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通过情景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连减时,引导学生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4、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5、遵循规律,寓教于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部分设计了智力闯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说明我课堂教学机智和掌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9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更加直观地感受连加连减的意义,我利用课件,把书上两个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动态课件的展示,很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小鸡两次走来以及离去的数量,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中去,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多媒体的使用上,我克服了以往的弊端,用大屏幕显示取代老师的板书,忽略了板书对一年级孩子书写的示范引导性,我把连加连减的算式及过程都清楚地写在黑板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保证记忆的持久性。

  在学*中,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但认真反思后,教学中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忽视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继续深入学*课标,多浏览教育教学书刊,多上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收获多多。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10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通过情景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连减时,引导学生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4、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5、遵循规律,寓教于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部分设计了智力闯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说明我课堂教学机智和掌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1)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3篇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4.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5+2+1时,有学生先计算2+1=3,再算5+3=8,虽然我给与了肯定,但是对学生鼓励表扬不够。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

  3.在小组交流探究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我没能给与关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受年龄限制,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我耐心有待加强,应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2

  在讲连加连减这一课时由于课件是动态展示情境图,孩子们注意力比较集中,并且能完整的说出图意,这节课我重点让孩子们多说,让孩子们能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说完算式的意义让他们观察和之前学过的算式不同之处,孩子们都是一个小小数学家,说的都非常好。那该怎么计算呢?我没有想到的发生了。第一个孩子说我先跳过去2先用4+1,我当时有点惊讶,跟我预设的不一样,也没有去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就让他先坐下找了另一位孩子说,结果这个孩子说先算后面的.2+1,和我预想的还不一样,我让他先坐下又找了第三位孩子,并且也已经看出前两个孩子的疑惑,嗯?这样做不对吗?其实我知道不能说错,而是这节课就是要学的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所以我也没过多评价,第三位说出我我想要的答案,先算4+3等于7再算7+1等于8,我记得最后我多说一句对前两个孩子,从左往右计算不容易出错。于是接下来练*都让孩子多去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明白从左到右计算的含义。整节课很顺利就是练*有点少,孩子们还是需要多加练*。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之前评课杨老师提过的建议,精彩评价和延伸,在自己预设之外的该如何做,现在自己还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处理,首先要去表扬鼓励,再强调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为什么是从左到右的顺序,不要否定孩子们的想法,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后这方面我还需要多学*。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连加、连减,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主要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来结果。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我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根据图中小女孩摘南瓜的图,自己编故事并表演动作,把图中的意思表达出来,学生们都很积极的把自己编的故事说出来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表达了出来:第一筐有4个南瓜,第二筐有2个南瓜,小红有推来了一个南瓜,一共摘了7个南瓜。

  我本来想先让学生列出两道算式,再把这两道算式整合成一道算式的,结果学生一下子就把连加的算式说出来了,因为学生对于连加、连减的算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就直接跳过了那个步骤,直接进行下面的教学了。在接下来教学连减的过程也是和连加的过程差不多。在连加、连减教学完以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今天学*了哪些内容,连加和连减的计算顺序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计算顺序也都比较熟悉。在后面的练*中,我也是尽量先让学生把图所表示的意思说出来,得出数量关系,再进行列式计算。

  本节课不足:

  在练*的时候,理解题意时,我应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2)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范本10份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1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更加直观地感受连加连减的意义,我利用课件,把书上两个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动态课件的展示,很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小鸡两次走来以及离去的数量,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中去,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多媒体的使用上,我克服了以往的弊端,用大屏幕显示取代老师的板书,忽略了板书对一年级孩子书写的示范引导性,我把连加连减的算式及过程都清楚地写在黑板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保证记忆的持久性。

  在学*中,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但认真反思后,教学中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忽视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继续深入学*课标,多浏览教育教学书刊,多上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收获多多。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2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把连加、连减的情境图制成了动画课件,动态地演示小鸡来吃米和离去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动态过程理解“5+2+1”,“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连加、连减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紧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提问: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根据第一步的得数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了看不见第一步计算得数的计算障碍。

  二、增加了学生的学具拼摆练*,让他们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解决两个问题:

  1。根据摆的过程填写连加算式中前两个加数的和、连减算式中前两个数的差。

  2。根据摆的过程说算式,并说出相应的计算过程。通过学具的拼摆,加深了学生对连减连减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3

  前几天,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由于10以内加减法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所以这节课效果比较好。通过几天的练*,学生大部分都能熟练的算出连加,连减题。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4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学*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在让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时也要多强调计算步骤,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民主化、个性化和活动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多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这点还需要注意,语言应当精炼简短,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5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的状态。

  二、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得在新授环节,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通过两课时的安排,分别处理连加和连减问题,使得脉络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同时通过概念讲解以及*题的设置,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消化过程。

  三、练*多样,梯度设计

  在练*计算顺序方面,我设计了男女生夺红旗的小游戏,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在对学生看图列式能力的训练中,我设计了小燕子图、小熊图、停车场图,在运用添加了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小棒图、试一试小狗图。在解题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读算式不能缺少。还有,学生提出不同解题答案时要充分肯定,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对于出现的突**况,应予以合适的变换回复,比如小熊图出现了蝴蝶,可顺势提问蝴蝶如何列式。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3、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语言的精确运用,我一直做得不够,怎样把一句话或者提问题说得严谨不罗嗦,需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认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充分地了解。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6

  本节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一节课紧紧张张,很充实,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一、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摘西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学*的过程。

  二、本节课还重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惯和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交流的环节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鼓励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信息,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又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自主编写题目,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

  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是和合作学*相辅相成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给学生充分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惯,也有助于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而独立思考之后把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大家一起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各种个性化的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接纳。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摘西瓜、运西瓜的过程用语言表述不是很科学规范。以后课堂上我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导入时,学生口算几道10以内的连加连减题,有生口算“10—8—2”,他说“等于0,因为8和2组成10,10—10就是0”,在教学例2时有的学生是先算出一共运走了几个西瓜,再将总数减去运走的,这些都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没有好好抓住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7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精心备课,采用书上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并以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例题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列出算式。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一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采用的书上的*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使我觉得从中又收获很多学*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8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的状态。

  二、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得在新授环节,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通过两课时的安排,分别处理连加和连减问题,使得脉络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同时通过概念讲解以及*题的设置,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消化过程。

  三、练*多样,梯度设计

  在练*计算顺序方面,我设计了男女生夺红旗的小游戏,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在对学生看图列式能力的训练中,我设计了小燕子图、小熊图、停车场图,在运用添加了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小棒图、试一试小狗图。在解题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读算式不能缺少。还有,学生提出不同解题答案时要充分肯定,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对于出现的突**况,应予以合适的变换回复,比如小熊图出现了蝴蝶,可顺势提问蝴蝶如何列式。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3、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语言的精确运用,我一直做得不够,怎样把一句话或者提问题说得严谨不罗嗦,需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认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充分地了解。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9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方式,这种探索的基本形式就是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变成一种主动而有力的探究过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摆,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数形结合,理解算理,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10的连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节课由课件引入新课,用小棒进行摆一摆,再说算法;从而突破难点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位上是几个数相加的这个两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了本课教学重点,即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做一做”过程中达到新的认识高度;最后通过课件进行游戏性的巩固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10

  《连加、连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态感知,静态领会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首先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如小鸡吃虫子,可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二、重视算法,突破难点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本环节我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篇

  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下面是我对《位置》这一单元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二、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提出,学*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的实践性特点。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口令和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 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在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点。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惯还未养成,学生家庭及学生智力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学生的学*成绩还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做到:

  一、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为学好数学迈出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样就能改变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短处。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要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使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这样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使学生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可能。

  3、批改作业。

  要针对不同的练*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要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可给满分,要养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提高学*效果。要分析练*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注理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度卷中,要增加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要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法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以期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兴趣得以激发。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这些数来表示?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境,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的兴趣,又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认识1—5”各数,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学具(圆片)按要求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个)

  3.写一写。

  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可以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

  4.说一说。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很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一、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片段二),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数,为什么*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片段二)。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3、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片段三),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3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有的学生从老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鸡妈妈开始数,还有的学生是倒着数的,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而这些灵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生活经验 (解决)→ 数学问题 (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二、 数学学*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片段一)、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试讲时,我安排了摆小棒、数算珠、涂点子图、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减弱了活动的热情。因此,我舍弃了数算珠的活动,将涂点子图、填尺卡设计成小组合作学*,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并将小组合作学*紧接在“摆小棒”的环节之后,使操作活动相对集中,避免杂乱,零散。另外,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两个活动主要想让学生通过涂、填等活动感受6、7的大小关系,渗透知识点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象一股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个学期,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是要教学一年级语数双科,而且面对的又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年级的学生。开学之后,我感到压力巨大。但既然学校安排了这样的工作给我,我就要承担下来,而且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现在,一个学期已经过去,我要对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以期在下个学期在数学教学上,自己能有所进步。

  我觉得自己应该坚持的一些做法。

  1、虚心向同事请教。对于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我可以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喜欢帮助人的同组教师,石老师总是将教学中一些重点和难点及时的告诉我,并给我指导我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所以,降低了我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难度。

  2、真诚合作。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受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同组教师间的真诚合作。只有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当一些重点内容需要及时复*时,我总是积极配合石老师,按她的要求来出练*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3、努力提高自己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没有一味的将责任推向学生,因为这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一旦发现我班在数学学*方面与其他班存在差距,我尽可能的从自己这里找原因,采用必要的办法去解决,并虚心向他人请教。虽然收效不大,但我还会坚持提高自己的做法。

  需要加强的做法。

  1、找点时间来思考。

  我虽然学*了一些理论知识,也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很多在书上介绍的教学方法照搬到现实教学中并不适用。我想,这一切的不适应还是因为我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使二者相结合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思考,现在我在教学中思考的还不够,主要还是有些依赖同组教师的指导。

  2、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从而使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

  3、找到“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特别是我教学的一个班级,程度好的学生对于难题点拨以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但是程度较差的学生说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消化。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是下个学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给了我很多需要反思的方向和提高的建议。希望下学期我会有所进步。

  本节课能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学生自我介绍的同时,自然的引入了课题,在没有学*的压力下进入了一节玩的课堂,注重了从学生以有经验,促成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排队买票”的活动中,体会前后的顺序,在笑笑排队的位置变化中引发理解前后的变化与排队的位置也有关系。同时,在笑笑怎样解决帮助小淘气买票的问题上,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注重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一样可以关注到公共秩序,懂得了要礼貌待人,渗透了互相谦让,帮助别人的德育思想。在这个情境中同样使学生感知到位置变化的相对行。

  在“百米赛跑”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对小松鼠跑在前面还是后面的讨论,谁跑了第一,谁跑在最后等问题,进一步了解到前后的相对行。“卡丁车比赛”又一次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情境新颖,设计有悬念,使问题上升了一个层次。再通过同学们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帮助老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龟兔赛跑”的活动引发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展开想象力,在可能的基础上实现实际的结果,给学生一个合理又满意的答案。最后通过“坐车返校”的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应用,即把问题提升了一个高度又使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本节课始终是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学生没有任何学*压力,通过活动一步步走进前后的问题当中,通过玩解决了教学难点,突出了重点。

  反思一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反思二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比,谁抓的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反思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提问: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围一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不同。

  反思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五

  牐犗衷诮萄У睦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

  反思六

  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实际让他们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反思七

  犜诜掷嘟萄е校我让孩子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反思八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4)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设计了一开始就设计了“算式接龙”的游戏。通过情景创设,唤起旧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连减时,引导学生在“小朋友爱劳动,采摘丝瓜”中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生举例:我原来有5支铅笔,妈妈先买来了3支铅笔,又买来了1支,现在我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 5+3+1=9 来计算。

  生:妈妈给了我10元钱,我买铅笔用了2元,买本子用了3元,我还剩多少钱?10—2—3=5,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4、遵循规律,寓教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部分设计了智力闯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能力。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所以在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在进行巩固练*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

  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设计了开火车进行口算的练*,这里的口算题应该设计两道题为一组,第一道题的结果是第二道题的第一个加数或是被减数。例如:3+4=7,7+2=9;10-4=6,6-3=3,要学生去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可以渗透连加连减的运算法则。跟着小火车,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和小动物一起探究数学知识。出示小男孩喂小鸡的主题图,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要学生自己去认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着要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从而编题,训练学生口头编题的能力。

  先复*加法题,再进行连加的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式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是分步列式,先算出5+2=7,再算7+1=8;有的就列出连加算式5+2+1=8,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今天主要研究连加,然后把加法算式和连加的算式进行比较,说一说加法和连加从意义和形式上的区别,要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连加的含义。理解连加算式的意义之后在进行它的计算法则的探究,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如何计算连加,从而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来总结出连加的计算法则。

  连减的教学就按照连加的进行,接下来我安排了课中休,要学生做数学操,在放松的同时又调动了他们第二次投入到学*的积极性,而且又复*了10的分与合。在巩固练*中我创设去羊村的情景,到了羊村之后我们先要停车,出示了停车场的问题,进行了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要学生通过图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去解决。来到羊村之后,小羊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紧接着出示帮助喜洋洋和美羊羊搬南瓜和摘苹果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性都很高,而且编题和列式计算掌握的都很好。

  最后,出示看图列式的题目,要学生自己独立在练*本上完成,把探究的新知进行内化,并要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这些题,加深学生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完整,教学活动安排层次清楚。利用动态演示出数学问题生成的过程,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应注意要多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数学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20xx年苏教版新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还不错,只是有个别学生在列竖式时不太规范,有必要加强指导。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5)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口算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以及连加和连减的口算题,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本节课的练*除了边讲边练外,最后安排了有层次的集中练*,并进行及时反馈,表扬用简便写法及结合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让学生初步学*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师生合作、示范“算式接龙”。

  板书3+2,让学生口算,补书成3+2=5,又让学生口算5+1,补书成5+1=6,再让学生口算6+3,补书成6+3=9。

  讲述:像这样的第一个算式的得数刚好是第二题开头的这个数,第二题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三题开头的数——这样的几个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条龙,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2、指定几人从10-2开头练*“算式接龙”。

  3、各小组练*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天真好奇的心理,从生动的游戏情景引入,既复*了旧知,又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打下了伏笔,更激起了学生学*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中来。)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的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也应该帮奶奶做些事情了。于是她找来了手推车,帮奶奶把南瓜搬回家。第一次运了4个放在一个筐里,第二次又运了2个放在另外一个筐里,还有一个最大的正在推着呢!奶奶一共摘下了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谈话:可以这样列算式:4+2+1=(板书)

  提问:算4+2+1应该先算什么?得多少?再算什么?得多少?

  板书成:

  4+2+1=7

  ——

  6

  提问:你能给这个算式取个名字吗?(连加法)

  谈话: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就叫它连加。

  提问:你能说说连加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算的吗?

  谈话:对了,我们从做往右连着加,最后写上得数!(板书课题:连加)

  2、教学例2

  谈话: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你快来看呀,奶奶家还种了丝瓜。”

  出示例2的主题图。

  提问:你能看了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表述:丝瓜架上原来有8条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条,第二次有摘下1条,还剩几条?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板书课题:连减)做连减和连加一样都是从左往右,连减从左往右连着减最后写上得数。

  (设计意图:算法选择及计算顺序是和“动作、过程”紧密联系的,教师通过学生的看图编故事,讨论怎样列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使学生不仅能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得更牢。)

  三、体验连加连减的含义: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能用连加连减来计算的例子?

  生1:家里原来有3只苹果,妈妈先买来了2只,又买来了4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可以用3+2+4=10来计算。

  生2:我原来有9本书,送给弟弟3本,又送给妹妹4本,还剩多少本?可以用9-3-4=2来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举例,将数学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师:学校里打算组织一次秋游,可以带一些干粮,妈妈给你10元钱,有这么一些食品,你打算怎么买?

  火腿肠果冻面包蛋糕薯片饮料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陈旧的模式中,师声问答沿袭成一个固定框架,学生只能循着教师的'思路前行。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极为不利。为此,我在课堂上倡导学生大胆质疑,师生、生生间*等地交流数学思想,讨论并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在民主、*等的学*氛围中交流、争辩,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探究,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真正实现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共同发展,构建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节课中在探究连减时,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我看到了学生在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把自己真正地投入到了学*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了新知识。稚气小脸上透露出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中,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参与学*,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意志品质得到了体现。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相互质疑,共同讨论,把原本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由小组合作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互相质疑、释疑的情景中自主探索,教师只是适时地引导,更多的是于学生一起探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发言的*惯,又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次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的数量。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初次接触低年级教材、初次接触数学教学),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课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由于我一直从事的是高年级语文教学,所以严谨的数学教学语言是我很大的一个弱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总之,这次课上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验,希望下次还有类似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这些不太熟悉数学教学的青年教师,尽快对业务真正熟悉起来。

  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在计算上的问题应该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计算出来,而该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并能正确掌握计算顺序。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用剪纸小人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引起学生们关注身边的数学。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6)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和顺序,能正确地口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初步学*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借助直观图理解连减的含义。(减法动态图能理解,静态图没有划去、虚线这些鲜明的减法标志,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图的'意思)

  2、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学生一般能掌握。但是计算时先算左边,得到的结果记在心里,再算右边的。——这个计算方法(过程)部分学生可能难掌握,需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同桌说、指名说)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出示4组口算:

  (1)学生口答结果,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2)点击课件,暗示。再点击课件,提出问题: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关系?

  (3)让学生回答。(说的有点道理即可)

  2、看图列示:

  (1)出示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小鸡、男孩、树……)

  (2)继续提问:你能问一个关于图里小鸡的问题吗?

  预设:

  ①生:有5只小鸡在吃米,又来了2只小鸡,一共有7只小鸡。(直接说了)

  如果学生直接说出一共有7只小鸡,追问:哦,7只小鸡,你是怎么列式的?

  ②生:左边有5只小鸡,右边有2只小鸡,一共有几只小鸡呢?(……能提出问题的估计很少……)

  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再提问:谁能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5+2(=7先不出现)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看图列算式解决问题了,咱们把图变一变。

  (点击幻灯片,进入新知学*)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1)你又看到了什么?(生1:又跑来了1只小鸡!)(生2:右边有3只小鸡了!)

  (2)向学生提问: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呢?预设:

  情况①:原来有5只小鸡吃米,又来了3只小鸡,一共有8只小鸡。53=8

  情况②:原来有5只小鸡,又来了2只小鸡,就是7只。52=7

  后来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8只小鸡。71=8

  情况③:原来有5只小鸡,又来了2只小鸡,又来了1只小鸡,一共是8只小鸡。

  5+2+1=8

  学生的回答可能什么情况都有,能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鸡”的问题就很不错了,能算出或者数出“一共有8只”,就追问是怎么算的,让他们说出算式。

  说出的算式应该就是以上3种情况,估计第1种情况的会有一些。

  (3)对比:

  学生回答后,如果出现情况③最好,直接进入对比环节。

  如果没有出现情况③,可以老师自己引出:521

  提问: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列出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4)计算方法

  ①:出示:521,提问:你们会计算这个算式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

  ②: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先算52=7,把7记在心里,再算71=8。(幻灯片出示过程)请3、4个学生再说一说计算过程。

  ③:总结计算顺序:(出示幻灯片)所以,连加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④:(点击幻灯片,出示问题)算式中的5、2、1、8各表示什么意思?

  这个算式在算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

  请学生说说每步计算表示的含义。

  (5)巩固练*。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呢?(学生提问并解答)

  ②:431是怎么计算的?请生说计算方法。(先算43=7,再算71=8)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连加的方法。咱们再来看一看刚才的小鸡们,它们已经吃饱了~

  出示动画(就点击幻灯片,2只小鸡走掉以后,再点击1次。)

  ——进入新知第二部分:连减

  2、连减

  (1)提问: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说,并提问。

  (2)谁能列出算式?根据学生说的算式出示:8-2-2

  (3)这个算式该怎么计算?让学生说计算方法。

  ——先算8-2=6,把6记在心里,再算6-2=4。

  (4)计算顺序是怎么样的?

  ——学生说,师再次小结:连减也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5)算式中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是在算什么?

  【还剩下几只小鸡】请学生说说每步计算表示的含义。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7)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菁选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连加》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二、《连减》教学反思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学生在学*《连加连减》这课之前,已经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是在一道题内连续进行两次加减口算,这对掌握和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来进行第二步的计算,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培养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和集中,而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为此,先引导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写在第一个运算符号的下面,让学生看着写的这个数继续算下去。然后在学会了这样思考后,逐渐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记在心里,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用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并通过课件将静态的例题变为动态的过程,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让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变得一目了然。学生不仅要会写会算,还要有说的.本领,在学生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我并不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对连加、连减含义的理解。

  在计算连加、连减的过程中,需要分成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尤其是第二步的计算需要用到第一步计算的得数,但学生往往会忘记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或者是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引导学生在第一步计算的下面画一条小横线,将第一步的结果写在横线下,然后往下算,再学生熟练了整个思考过程后,然后逐渐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心里,直接进行下一步计算。

  需要改进的地方:

  1、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需要很大的技巧,不管是新授环节还是练*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这一点我没有设计好,我较多地关注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动手摆摆小棒,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2、在说图意是,我可以再放手些,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可能表达得不完整,不规范或不够简洁,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在课堂中遇到生成时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在连减教学时,我提问“8-3-1你是怎么想的”,有小朋友回答说“3和1合起来是4,8-4=4”这些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但是我没有把握好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拓展,这方面还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更加直观地感受连加连减的意义,我利用课件,把书上两个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动态课件的展示,很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小鸡两次走来以及离去的数量,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中去,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多媒体的使用上,我克服了以往的弊端,用大屏幕显示取代老师的板书,忽略了板书对一年级孩子书写的示范引导性,我把连加连减的算式及过程都清楚地写在黑板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保证记忆的持久性。

  在学*中,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但认真反思后,教学中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忽视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继续深入学*课标,多浏览教育教学书刊,多上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收获多多。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通过情景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连减时,引导学生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4、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5、遵循规律,寓教于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部分设计了智力闯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说明我课堂教学机智和掌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最*,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

  成功之处: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改变,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熟练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今后学*数学埋下种子。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很多学生有学前的学*基础,所以对连加、连减的学*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数学生计算速度较慢,所以教学中还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学*心理。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精心备课,采用书上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并以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例题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列出算式。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一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采用的书上的*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使我觉得从中又收获很多学*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学*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在让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时也要多强调计算步骤,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民主化、个性化和活动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多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这点还需要注意,语言应当精炼简短,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方式,这种探索的基本形式就是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变成一种主动而有力的探究过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摆,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数形结合,理解算理,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10的连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节课由课件引入新课,用小棒进行摆一摆,再说算法;从而突破难点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位上是几个数相加的这个两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了本课教学重点,即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做一做”过程中达到新的认识高度;最后通过课件进行游戏性的巩固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的状态。

  二、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得在新授环节,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通过两课时的安排,分别处理连加和连减问题,使得脉络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同时通过概念讲解以及*题的设置,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消化过程。

  三、练*多样,梯度设计

  在练*计算顺序方面,我设计了男女生夺红旗的小游戏,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在对学生看图列式能力的训练中,我设计了小燕子图、小熊图、停车场图,在运用添加了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小棒图、试一试小狗图。在解题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读算式不能缺少。还有,学生提出不同解题答案时要充分肯定,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对于出现的突**况,应予以合适的变换回复,比如小熊图出现了蝴蝶,可顺势提问蝴蝶如何列式。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3、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语言的精确运用,我一直做得不够,怎样把一句话或者提问题说得严谨不罗嗦,需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认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充分地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只要直观的感知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从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图片导入,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形状进行分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惯。

  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牙膏盒、魔方等,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让孩子们也分成四类。接着同桌合作把不同的长方体放在一起摸一摸、看一看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什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的能力。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辨别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以及接*圆柱体的'圆台体。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又设计了“找朋友”的环节,让学生找出和长方体(圆柱体)作朋友的物体,目的:(1)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感受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长方体。(3)抓住错例进行分析提高辨别能力。我找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使学生对这两种形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整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前几天,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 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由于10以内加减法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所以这节课效果比较好。通过几天的练*,学生大部分都能熟练的算出连加,连减题。

  我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对于低年级踢毽子教学有了新的深刻认识。

  首先,低年级踢毽子教学拉绳踢环节可有可无,可以直接进行标准的踢毽子动作练*。

  我执教的二年级几个班,在一年级体育课上只上过几次拉绳踢练*,当时只注重培养兴趣,没重视踢的质量。所以可以说,二年级的踢毽子练*是从零开始。

  开始教学踢毽子内容时,我先进行拉绳踢练*。但是,我发现学生兴趣不高,练*没有积极性。并且发现拉绳踢动作与标准踢毽子动作相差很大。同本组老师商量后决定直接进行不拉绳踢练*。

  这个动作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很有难度。为了增强他们的练*热情,我制定了许多奖励方法。如:能连续踢5个的,奖励一张喜报;能连续踢10个的,再奖励一张喜报,另外还有一份小奖品,还可以奖励玩新鲜的推铁环游戏等。

  许多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但一些学生练*一会儿就没了兴趣。怎么办?于是我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数量,如踢够100个毽子,就可以玩小篮球游戏(小组长负责)。这一下,所有学生就象是看到了希望,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喜欢玩篮球的男孩子也有了兴趣。

  孩子的能力真是无法想象。他们只练*了三节课,虽然是一个一个的踢,但发现了省事的办法,能很快完成100个的任务。可是这对练*标准的`踢毽子动作却是无益的。于是我及时改变对策,踢够100个,再到到老师面前连续踢2个,就可以玩篮球了。

  这招又很灵。这是一个跳一跳就可以轻松达到的目标,许多学生很快就又达到了。

  就这样一步步提高要求,经过*一个月的练*,多数孩子们已经能够连续踢3-5个了。有的已经拿到了喜报,新的目标在向他们遥遥招手。而他们也在练*中找到了踢毽子的乐趣。

  《连加连减》是青岛版一年级第三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本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去爷爷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的状态。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播放完课件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他们喜欢的符号,在白纸上画出连加算式的含义,让学生静态领会连加的意义。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中间和右边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边和右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例题教学时,学生在说“8-2-2=4时”,他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没有好好抓住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连加、连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态感知,静态领会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首先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如小鸡吃虫子,可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二、重视算法,突破难点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本环节我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8)

——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的公开课优质教案实用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在个性化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组 28人

  第二组 34人

  第三组 22人

  二、新课学*

  1.教师: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28+34+23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

  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

  前面我们学*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28+34+22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8+4+2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

  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

  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

  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投影展示。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2 8 6 2 2 8

  + 3 4 +2 2 +3 4

  6 2 8 4 6 2

  +2 2

  8 4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投影展示。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85-40-26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1.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3.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谁会列式?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教学目的:

  通过学*这些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悉加、减法的口算,学*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联系实际情境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教学例1。

  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教学“连加”、“连减”的含义。

  连加能解决连续两次“合起来”的实际问题。

  连减能解决连续两次“去掉一些”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连加、连减。

  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要充利用例题插图,尽力把插图改造成连续“合起来”,连续“去掉一些”的场景,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同时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加、减法含义列出算式。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仍然要联系实际问题的打算与步骤,领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把连加、连减算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运算顺序。

  初学连加、连减两步计算时,可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写在算式下面的()里,再把()里的数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顺序,以后要学生逐步*惯把第一步得数记住,再连贯地算出第二步得数。

  三、知识应用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让学生观察、交流图意,联系图意列式计算,体会连加、连减的含义,加深理解运算顺序。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9)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的教学反思实用五篇

  刚拿到课本,很是诧异,觉得这个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三),其实内容是增加的,与上学期的竖式计算没什么区别,只是多加一次竖式计算而已。有必要增加这样的单元吗?上完了第一课时,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才发现,真是有必要。

  首先,在例1教学的时候,出现连加算式,学生分步计算,先算前面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与后面的数相加,这样学生会列出两道加法竖式,这样的竖式上学期做过很多次,孩子们根本没问题,这个环节我给孩子们的时间预留的不长,可是,我在孩子们书写,巡视的时候,就发现了,各种状况都出现了,加号忘记写的,忘了进位的,计算出现错误的,横式上没写得数的,甚至有个学生,连横式、竖式都分不清是什么意思了,我额头开始冒汗,看来我没有很好的预计孩子们暑假后开学第一天的状况,于是这节课被我临时机动的分成了两课时,先纠正和复*竖式计算的知识,再教授连加的竖式计算。相信,以后我就会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下次上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会先布置孩子们回家好好的复*与第一单元有关的上学期知识,在新课之前,花几分钟的时间带孩子一起复*,这样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新课部分就能顺利进行。

  这一单元应该是从人教版添加过来的,以往二年级开学第一单元是乘法,而现在改为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以及相关的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首先,这样很快的带孩子们复*了上学年的加减法,因为部分孩子经过一个暑假,计算能力明显下降,记忆不起了,同时也为后面的乘法做好铺垫。整个单元虽然只有短短的5课时,其中还包括2节练*课,但是目的明显。

  上周,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新课标提出: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运用新理念,实践新教材,成了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设计了一开始就设计了“算式接龙”的游戏。通过情景创设,唤起旧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连减时,引导学生在“小朋友爱劳动,采摘丝瓜”中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生举例:我原来有5支铅笔,妈妈先买来了3支铅笔,又买来了1支,现在我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5+3+1=9来计算。

  生:妈妈给了我10元钱,我买铅笔用了2元,买本子用了3元,我还剩多少钱?10-2-3=5,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4、遵循规律,寓教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部分设计了智力闯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

  学*完这个单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1)口算练*是这个提高计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内加减法);

  (2)练*的针对性:一天一组一组地根据问题练,问题越练越少;如:小数加法减法学生容易丢数,一般给学生准备三组题,先单练一组,时间很短,也非常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次反复练就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是熟练掌握。李一般老师可能都是一练就是练一组20题,练完一纠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为三组,每组可能就5道题,题目很少,但是针对一个问题,错了之后学生有一个改错、再认识的机会,最后一组再进行熟练,这样每天的这个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显。比如,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共369题,对进位加法本身来说,这些题的口算训练价值是等同的。但对后继学*(多位数乘法计算)的作用来说,口算训练价值就不一样。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涉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题共60题,占总题量的60%,比如748×7,要用到28+5,49+3两道口算题,这60道口算题的训练就应增加题量。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

  在进行巩固练*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在讲连加连减这一课时由于课件是动态展示情境图,孩子们注意力比较集中,并且能完整的说出图意,这节课我重点让孩子们多说,让孩子们能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说完算式的意义让他们观察和之前学过的算式不同之处,孩子们都是一个小小数学家,说的都非常好。那该怎么计算呢?我没有想到的发生了。第一个孩子说我先跳过去2先用4+1,我当时有点惊讶,跟我预设的不一样,也没有去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就让他先坐下找了另一位孩子说,结果这个孩子说先算后面的2+1,和我预想的还不一样,我让他先坐下又找了第三位孩子,并且也已经看出前两个孩子的疑惑,嗯?这样做不对吗?其实我知道不能说错,而是这节课就是要学的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所以我也没过多评价,第三位说出我我想要的答案,先算4+3等于7再算7+1等于8,我记得最后我多说一句对前两个孩子,从左往右计算不容易出错。于是接下来练*都让孩子多去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明白从左到右计算的含义。整节课很顺利就是练*有点少,孩子们还是需要多加练*。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之前评课杨老师提过的建议,精彩评价和延伸,在自己预设之外的该如何做,现在自己还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处理,首先要去表扬鼓励,再强调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为什么是从左到右的顺序,不要否定孩子们的想法,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后这方面我还需要多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