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教案通用五篇

首页 / 教案 / |

  陆游书愤教案 1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陆游书愤教案 2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引入

  1、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2、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3、、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语文教案 )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四、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课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代之文学”,即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 睿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陆游书愤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陆游书愤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陆游书愤教案 5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引入

  1、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2、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3、、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语文教案 )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四、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课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代之文学”,即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 睿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陆游书愤教案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陆游书愤教案通用五篇(扩展1)

——陆游的作文900字通用五篇

  陆游的作文900字 1

  话说崇州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在这赤日炎炎之日,我和外公来到了这著名的地方——“罨画池”。

  来到罨画池,罨画,故名词义是彩色的画的意思,两边的对联上写着“天府度重关?迢递音书,从来海内存知己;名园邻圣域,参差祠庙,每到池边仰古贤”,我于是想到了罨画池的风景秀美,诗人们都聚集于此处。于是我和外公购了票,进入了罨画池,这里没有城市里的喧闹,知了鸟儿唱个不停,进门向左,一个石碑出现在眼前,石碑上写着罨画池三个大字,四周都是绿树,四周都是楼阁亭台,我的心也沉浸在了这里。但是我们这次来罨画池的目的不是罨画池的风光,而是罨画池中的陆游祠。

  我们慢慢散步来到了陆游祠的门前,两边的对联吸引了我,“怀壮志统一国土;含悲愤宿愿末酬”这个对联不是陆游写的是张爱萍写的,写出了陆游心愿全国统一,可是他的这个心愿还未完成,心中只能满含悲愤,进入陆游祠,正面是一条较长的甬道,我们穿过甬道,来到了一个殿堂,上面写着“梅馨千代”,我们进去一看,里面都是陆游写的诗,书法像是草书,虽然是后人临摹的,但也让我们赏心悦目,继续向前走,来到了“香如故堂”,里面有诗有画,仿佛进入了诗和画的天地,继续向前,我们来到了正殿“放翁堂”,在门口,有一个古老的文物,是一个鼎,可移动的最古老的鼎,我惊奇的目光收了回来,向正殿“放翁堂”走去,一进去,一个雕像树立在眼前,“千古男儿一放翁”这是陆游《钗头凤》一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旁边是彩塑,文官武士的彩塑形态各异,姿态万千,非常生动,“放翁堂”后面是一片梅园,树木森森,非常美丽,我们在一旁坐下,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美丽景色,当然在“罨画池”中的美丽景色还有很多,文人故事,诗词,书画也有很多,需要你来一一寻找。

  在“罨画池”中可以欣赏美丽的风景,品味文人故事,来到“陆游祠”了解陆游的诗词故事。

  陆游的作文900字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上,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中,曾经拥有过的辉煌,那是其他西方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也曾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仁义志士,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用智慧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历代诗人用自己激情的笔墨,用自己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谱写了中华民族这个传奇民族的不凡经历。

  一提到陆游这个名字,我们大家肯定会联想到《示儿》这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临死前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在临死前依然还想着祖国还未统一,在死后也想知道自己的祖国是否统一,于是我更加坚定了对他的钦佩之情。源于对他的喜爱,我渐渐走进了这位中国文坛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的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更是有着一片报国热枕的熟健之作,诗中的最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苍劲悲凉,充分表现诗人悲愤不已,仍念念不忘沦陷的大好河山的悲痛心情。

  此时我的心情也与诗句围绕,心头积压的满是亡国之恨,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这样的一副场面:在金人的铁蹄下宋朝人民欲哭无泪,盼望着宋朝的王师又是一年。我仿佛也置身于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战场,感受到两军对战迫人的杀气。

  那时的陆游仕途完全陷入底谷,但他却吟出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千古流芳的传世之作。那时的陆游就像那句话:位卑未敢忘国忧。他把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和满腔的热血都化作自己创作的灵感,谱下了一首又一首的传世佳作。

  陆游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让我钦佩不已,想我中华一个拥有5千年文化历程的泱泱大国,有多少的文人墨客为此挥毫泼墨,用一首首千古流芳的诗词来表现自己对中华,这个世界民族之林的热爱与赞美。让我们继承先辈们高尚的情操,用我们的智慧才华,我们的青春年华,我们的满腔热血为我们共同热爱的中华,在史册上写下一段光辉的历程!

  陆游的作文900字 3

  斑斑驳驳的墙砖上因为潮湿而而长出了青黑的青苔,一块光滑的墙砖上用飘扬而有力的文字刻上了一句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学过了许多古诗,但仍找不到令我满意的古诗,直到那位诗人的出现。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班正在上古诗课,听着同学们那齐声朗诵的古诗,我仿佛走进了陆游的世界……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有情人被强行拆散的悲惨的爱情命运,黑暗的社会世道,使陆游与唐琬这对恩爱夫妻不能常相厮守而遗恨终生。当初的妻子,现在已变成了“宫墙柳”,可望而不可即。

  或许这一切对于远去的陆游而言都不重要了。因为他知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的心里虽然不愿意,但还是不情愿地迈开了步子。一个小村庄便出现在眼前,我不禁佩服起陆游的智慧来。只见陆游提笔写下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今,身已垂老,心却依旧在北方的天空,久久不愿收回。眼见北方告急,而我却不能上阵杀敌。惟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用诗滋养生命和思念,每当思念故乡时,只能抓一把诗解谗,我只能用诗歌守望心中的夙愿,只能让诗歌随金戈铁马

  驰骋于硝烟弥漫的搏杀间,用豪迈填补内心的空白。

  时间在周围虽都留下了烙印,但是这首诗的光辉却丝毫都没褪色。如同我爱的诗词,无论经过了多久,诗词中包含的感情也不会消失,如一坛美酒,越酿越纯。

  陆游的作文900字 4

  陆游,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并不能算是一颗最抢眼的明珠,然而他的诗文以深刻的内容,多变的诗风,圆润的笔调以及一腔爱国热忱,在中华大地上树立起了一面亘古不移的旗帜。对于这位多产诗人的诗文,我接触得并不多,只是在那“无一语不成天”的诗词当中,偶然触及到了一些背后的东西。

  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注定会孕育出为国请缨的英雄志士,然而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却以偏安江南的软弱姿态为志士们划了一道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鸿沟。陆游的一生都是在这道鸿沟边愁苦徘徊。尽管无法逾越,但他却从未退却。直至“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也不忘努力兑现“自许封侯在万里”的誓言。

  这样的历史与人生的矛盾无言地预示了陆游遭受排挤,壮志难酬的一生。

  赴京赶考,遭秦桧排挤,终名落孙山;主战抗金,遭主和派构陷,终一事无成;谏言献计,遭权臣诽谤,终免职罢官。好不容易六年后,能在主战派领袖王炎部下任职,原以为可以延续“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与那多情的南山月共庆夙愿的实现,可谁知,昏庸的皇帝听信谗言,将王炎调回临安,而陆游也随之被派往成都。

  难得他在经过这些年坎坷,还能在“午夜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之时,道出“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的慷慨陈词。

  陆游的悲剧性在他的婚姻生活里同样存在。或许事业与家庭终究是有界限的。为报国事业执着一生的陆游还是无法摆脱统治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面对陆母的厌弃,陆游最终选择了与唐婉分别,以致一段传世姻缘在沈园的墙壁上留下千年的叹息: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浮L一洌谐馗螅矫怂湓冢跏槟淹校。

  陆游也是喜爱梅花的,梅选择在冷寂的东的大地上浮动暗香,不想在春天与百花争艳,它的高洁,它的坚贞,它的孤芳自赏,正是陆游这一生命运的真实写照。

  也许陆游的一生原本就是一个悲剧。当“此生谁料,心在天山,生老沧州”的深沉叹息响起在中原大地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为之泪下,又不知道在那偏安一隅的南宋江山里是否会有人为之洒下一樽安息的祭酒?

  或许这一切对于远去的陆游而言都不重要了。因为他知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陆游的作文900字 5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题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其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较远。

  陆游十二岁即能诗文,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其作品内容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乾道七年,应四川宜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为怀念当年,陆游老时写下一诗。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晚年,追忆军旅而壮志未酬,感慨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谁料抗敌在天山,老死于沧州!

  宋光宗即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宋宁宗招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与世长辞,留下绝笔《示儿》。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陆游,一个人,一支笔,留下了千古绝唱;陆游,一个人,一份心,留下了赤胆忠心;陆游,一个人,一双手,留下了绝世诗篇……

  南宋,有放翁一人,足矣!南宋,有务观之心,足矣!南宋,有陆游之诗,足矣!

  陆游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些传唱的诗,还有他那一颗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忠心……


陆游书愤教案通用五篇(扩展2)

——陆游《书愤》教案优选【5】份

  陆游《书愤》教案 1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

  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

  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 “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四、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 “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感叹生*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

  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 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陆游《书愤》教案 2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五、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六、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陆游《书愤》教案 3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引入

  1、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2、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3、、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语文教案 )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四、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课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代之文学”,即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 睿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陆游《书愤》教案 4

  一、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四、鉴赏品味诗歌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 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鬃已先斑。 抒悲愤之情,感叹生*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五、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杜甫“勋业频看镜”杜甫曾用工业未就而揽镜自照。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一种不甘老而无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陆游《书愤》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的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伐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五、拓展练*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解释《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推向高潮。

  起——承——转——合


陆游书愤教案通用五篇(扩展3)

——陆游的名句通用五篇

  陆游的名句 1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脱尽利名缰锁,世界原来自大。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潇潇雨打蓬。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

  *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怀壁醉题尘漠漠,断云悠梦事茫茫。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

  行遍天涯等断蓬,作诗博得一身穷。

  归计未成留亦好,愁肠不用遶吴门。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银河半落露华清,南斗阑干北斗明。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以革固其常。

  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

  欲尽致君事业,先求养气工夫。

  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生五车书。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丈夫贵不屈,成败何足论。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愿公思此宽羁旅,静胜炎曦岂易侵。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诗家更道不。

  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云影忽生鸦蔽日,雨声不断叶飞霜。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躬耕本是英豪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蘋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两日潮。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妒!

  倚阑莫怪多时立,为爱孤云尽日闲。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群行。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的名句 2

  1、也相信,美土的'尽头,经不起梦的太快。

  2、一千年的历史,天上的儿子。

  3、愿广大民众以为这一宽羁绊,静生焉惜必易入侵。

  4、叶空青翠,花红蓼,梦中回眸。

  5、溪水上涨,风吹,月亮落下,天空布满了星星。

  6、出了一张古色古香的桌子,夜半灯光更*了。

  7、小楼夜晚听着春雨,明巷深处卖杏花。

  8、半个长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9、周游世界如破蓬,诗胜一贫。

  10、醉斩长须鲸靠天之剑,笑凌波利川洲。

  11、世界的滋味淡如丝,谁做过北京的骑马客。

  12、有时水满了的时候,看看苍鹭,到处都是草深唱青蛙。

  13、于是孤山不堪倾听,半辈子的漂泊状态桎梏着。

  14、白发无情侵老,青灯味似童年。

  15、晚上躺着听风听雨,铁马冰川来了梦。

  16、一分钱也清楚,谁能传播流言蜚语。

  17、醉怀碧尘荒漠,碎云悠悠梦物无边。

  18、银河半落露华清,叠斗叠斗明。

  19、春天常是风雨交加,雨晴春已空。谁珍惜沙子万红。

  20、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的名句 3

  1、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2、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3、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4、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5、丹枫未辞林,黄菊犹残枝。

  6、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7、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

  8、雨添山翠重,舟压浪花分。

  9、欲尽致君事业,先求养气工夫。

  10、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11、小鱼出水圆纹见。

  12、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13、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14、丈夫贵不屈,成败何足论。

  1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6、雨后千叠暮山绿,花落一溪春水香。

  17、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以革固其常。

  18、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19、峨峨赤帻先群辈,喔喔长鸣盖四郊。

  20、脱尽利名缰锁,世界原来自大。

  21、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22、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23、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24、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25、堂堂七尺躯,勿使污青史。

  26、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

  27、乍飞乳燕低无力。

  28、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30、吾棋一局千年事、长日惟消一局棋。

  31、逆胡未灭心未*,孤剑床头铿有声。

  32、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

  33、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3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5、叠叠远山横翠霭,娟娟新月耿黄昏。

  36、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

  37、醉觉乾坤大,闲知日月长。

  38、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

  39、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

  40、云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

  41、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42、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4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44、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45、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46、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47、野迥星辰大,天空河汉流。

  4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49、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50、养气要使完,处身要使端。

  51、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

  5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4、“忍”字常须作座铭。

  55、时*将士无功劳,乡远征人有梦归。

  56、日长莺语久,风定絮飞低。

  57、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58、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59、激电光人牖,奔雷势掀屋。

  60、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生五车读。

  61、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62、鲲鹏自有天池蓄,谁谓太狂须束缚?

  63、佩刀一刺山为开,壮士大呼城欲摧。

  64、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65、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66、位卑未敢忘忧国。

  6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8、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69、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

  70、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

  71、天选地设,极湖山之美。

  72、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73、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74、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75、*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76、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

  77、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

  78、英雄儿女各千秋。

  79、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80、墙外蜜蜂来又去,可怜终日太忙生。

  81、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82、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83、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84、三军甲马不和数,但见动地银山来。

  85、倚阑莫怪多时立,为爱孤云尽日闲。

  86、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87、行遍天涯等断蓬,作诗博得一身穷。

  8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8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90、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

  91、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92、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93、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94、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

  95、银河半落露华清,南斗阑干北斗明。

  96、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9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98、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

  99、善学者通一经而足。

  100、一寸丹心惟报国。

  101、桐落井床多槁叶,菊残衫袂尚余香。

  102、天阔素书无雁到,夜阑清梦有灯知。

  103、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104、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萧萧雨灯声。

  105、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陆游的名句 4

  1、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

  2、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3、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4、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

  5、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6、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9、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1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13、丈夫贵不屈,成败何足论。

  14、瓶花力尽无风堕,炉火灰深到晓温。

  15、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明月?

  16、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1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1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9、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21、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22、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23、满路旋丝飞絮,韶光将暮。此时谁与说新愁,有百啭、流莺语。

  24、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2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7、躬耕本是英豪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28、鬓虽残,心未死。

  29、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30、读书本意在元元。

  31、位卑未敢忘忧国。

  3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3、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34、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35、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36、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37、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38、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9、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两日潮。

  40、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41、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4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43、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44、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潇潇雨打蓬。

  4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4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47、识破浮生虚妄,从人讥谤。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

  48、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

  4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0、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3、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54、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以革固其常。

  55、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56、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57、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58、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59、早岁哪知世事艰?

  60、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的名句 5

  0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02、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二首》

  03、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其二)

  04、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春游》

  05、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0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07、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金错刀行》

  08、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

  0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1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

  12、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1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16、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17、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

  18、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

  19、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关山月》

  2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书愤教案通用五篇(扩展4)

——《示儿》陆游赏析3篇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参考注释:

  ①元:同“原”。

  ②但:只。

  ③悲:悲伤

  ④九州: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⑤同:统一

  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⑦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⑧北定:收复。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作品原文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品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作品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作品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陆游书愤教案通用五篇(扩展5)

——陆游的诗句 (菁华6篇)

  1、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谢池春》

  2、*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4、归计未成留亦好,愁肠不用遶吴门。——《出县》

  5、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晓叹》

  6、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7、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

  8、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

  9、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川。——《汉宫春》

  10、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老马行》

  1、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春游》

  4、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剑门道中遇微雨》

  5、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钗头凤》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泪痕红浥鲛绡透。——《钗头凤·红酥手》

  8、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临江仙·离果州作》

  9、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卜算子·咏梅》

  10、*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好事*·湓口放船归》

  11、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

  12、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

  13、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观村童戏溪上》

  1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16、幽姿不入少年场。——《朝中措·梅》

  17、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五首·其二》

  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19、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2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五首·其一》

  22、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鹊桥仙·一竿风月》

  23、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秋波媚》

  24、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25、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秋思》

  26、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卜算子·咏梅》

  27、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关山月》

  28、*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29、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30、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临江仙·离果州作》

  31、水流云散各西东。——《临江仙·离果州作》

  3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33、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

  34、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35、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作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2、《示儿》

  作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书愤五首·其一》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关山月》

  作者: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7、《金错刀行》

  作者: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空无人!

  8、《水调歌头·多景楼》

  作者: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占徐州。

  连山如画,佳处缥渺着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9、《夜泊水村》

  作者: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10、《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作者:陆游

  中原草草失承*,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诗用来鼓舞民族的斗志。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

  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 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庚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陆游书愤教案通用五篇(扩展6)

——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 40句菁华

1、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陆游《赠猫》

2、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陆游《秋思》

3、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陆游《关山月》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5、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陆游《自咏示客》

6、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陆游《沈园二首》

7、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陆游《夜泊水村》

8、一饱正自艰,五穷故相逐。——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9、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0、泪痕红浥鲛绡透。——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11、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3、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4、辛勤蓺宿麦,所望明年熟。——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5、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8、莫忧持橐晚,姑记乞身归。——陆游《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

19、叹流年、又成虚度。——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20、漫悲歌、伤怀吊古。——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21、铁骑无声望似水。——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22、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陆游《朝中措·梅》

23、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陆游《朝中措·梅》

24、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陆游《清商怨·葭萌驿作》

25、胡未灭,鬓先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7、行人别有凄凉意。——陆游《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28、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29、吊兴亡、遣恨泪痕里。——陆游《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30、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31、凝愁处,似忆宣华旧事。——陆游《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32、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33、关心*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34、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35、漫向寒炉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36、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陆游《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

37、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38、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

39、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40、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斜阳废苑朱门闭。——陆游《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陆游书愤教案通用五篇(扩展7)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35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示儿》教学设计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儿

  (宋)陆游

  悲盼

  不见九州同,北定中原日

  爱国不变

  死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家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指导

  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合作学*法。

  三、教学重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五、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文

  你喜欢古诗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古诗接龙的游戏;背诵六年来所学的诗(课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二)板书课题,感知写作背景

  1、同学们看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幻灯出示作者简介

  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虏了两位皇帝及皇亲国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1127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陆游出身书香门弟,幼年时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饱尝流离之苦。他的一生作诗甚多,现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示儿》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遗嘱。

  (三)课件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步法)

  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品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

  3、细读想想诗人描绘的画面。

  4、研读由画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

  (四)合作学*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并指出“祭”的书写笔顺和“乃”的读音。

  2、品读小组合作自悟诗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学生汇报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诗意: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师:指南宋军队。

  定:是*定,这里指收复。北定:收复北方。

  无: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细读

  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意所描绘的画面。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4、研读

  联系深化,激**感。

  ①交流:你从描绘的画面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看法。

  如:对国家未统一的悲愤,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期盼,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表现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等。

  ②在互动交流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并背诵。

  (五)拓展

  古代的诗人在临终时都能想着国家的统一,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为了爱国你准备做哪些?

  学生汇报交流。

  多媒体播放《**》学生齐唱

  (六)小结

  同学们学*很主动,我们不仅知道自学古诗的四步法,而且从诗句中展开联想,感悟到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怀,今后我们读书就要注意从内容展开联想。

  (七)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陆游的诗,读一读,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教材简析

  《示儿》(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临终时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失去的家园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言辞悲壮深沉,巧妙地运用诗人临终前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设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会“祭、乃”两个生字;理解诗中“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2、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作业练*卡、板书设计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随意背诵一首古诗让学生猜题、作者及朝代。师:同学们,古诗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奇丽瑰宝,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背背,看谁背得又多又好,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另一首古诗,它就是陆游的《示儿》。

  1、板书课题:15课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课件展示),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

  3、同学们知道《示儿》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么,你对陆游有多少了解呢?请你把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教师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及陆游图像。

  二、学*这首古诗

  1、学*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愿意把它读懂吗?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么,还应该怎样学*呢?

  说说以往我们学*古诗有什么要求?提示学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文。

  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或许也有一定的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说得不准确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中国。“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陆游书愤教案通用五篇(扩展8)

——陆游写的爱国诗有哪些范文五份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中原草草失承*,

  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

  天寒来此听江声!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