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案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9-28 00:00:00 教案,意义

比的意义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说出一个比的具体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使学生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重点难点:

  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布置要求,引导预学

  1﹒复*

  ⑴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作用?

  ⑵化简比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如何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

  ⑶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

  二、预*反馈,诊断查学

  课中进行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三、目标引领,探究导学

  (一)基本题练*。

  1.比的意义。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

  3.做练*十三第12题。

  (二)综合练*。

  1.做练*十三第13、14题。

  2.口答:灵活提问,用不同的方法说说每句话的含义。

  a)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6

  b)公鸡只数和母鸡的比是2:5

  c)汽车速度和火车的比是8:9

  d)杨树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的比值是1.5

  e)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4.做练*十二第16题。

  四、巩固练*,反馈练学

  ⑴男工人数是女工的 ,男女工人数的比是( )。

  ⑵一本书读了55页,还有45页没有读,已读与总页数的比是( ),比值是( )。

  ⑶长方形长工2分米,宽1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 ),比值是( )。

  ⑷16﹕20=32﹕( )=( )÷10= = =1.6﹕( )=( )﹕0.2

  ⑸六(1)班男生与女生人数比是4﹕5,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⑹比的前项、后项都乘 ,比值( )。

  ⑺在8﹕9中,如果前项增加1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 )。

  ⑻先化简比再求比值。

  24﹕ *﹕0.16 2.25﹕9 0.6﹕

  五、课堂总结,拓展思学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和性质练*

比的意义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比较方法,叫做比.(板书:比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 = 2÷3=

  1.3÷2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长和宽的比是3比2表示什么?

  2.2÷3表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宽和长的比是2比3表示什么?

  3.小结

  (1)长是宽的几倍,有时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几比几;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有时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几比几.

  (2)3分米和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4.练*

  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求红球是白球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求白球是红球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二)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求的是什么?谁除以谁?也就是谁和谁进行比较?

  2.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表示什么?

  3.思考: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商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4.小结

  通过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用表示两种数量的数相除,可以得到新的量,这个新的量也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

  (三)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 ,什么叫比?

  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四)练*

  1.学校里有10棵杨树,7棵柳树,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 ),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

  2.小华用2分钟口算了50道题,小华口算的题量和所用时间的比是( ).

  3.学校食堂买20千克青菜,用了10元钱;买了30千克萝卜,用了42元钱;买萝卜和青菜数量的比是( ),青菜和萝卜单价的比是( ).

  (五)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演示课件“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例如: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2 记作:100∶2

  2.“∶”叫做比号,读作比(比号在两个数中间,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区别),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板书:

  3.提问: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

  4.练*:求比值

  教师说明:求比值不写单位名称.

  (六)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比、除法、分数的异同”)

  1.教师提问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能不能用“是”?

  (3)在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那比的后项呢?

  2.比的分数形式

  (1)教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分数形式.例如:

  板书:3∶2可以写成 ,仍读作“3比2“

  2∶3可以写成 ,仍读作“2比3”

  (2)思考: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

  (一)填空

  两辆汽车,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3.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

  4.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

  5.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

  (二)选择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的载重量比是 .( )

  2.如果a是b的3倍,那么a和b的比是1∶3.( )

  3.小强的身高是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三)思考题

  1.甲乙两队比赛结果是3∶2,是指这节课所学的比吗?

  2.根据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你可以知道男女生的具体人数吗?

  3.一台机器上有大小两个齿轮,大齿轮有100个齿,每分钟25转;小齿轮有40个齿,

  每分钟120转.根据所给条件,你可以写出哪些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区别呢?

  五、课后作业

  (一)应用题,

  1.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写出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

  2.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写出这个小组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

  3.商店一共运来8.2吨水果,其中有3.5吨是橘子.写出运来橘子的重量和运来水果的总重量的比.

  (二)求比值.

  4∶5 0.8∶0.4

  六、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过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通常怎么比较?(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导入:今天我们借助于除法来学*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准备题

  (事先板书)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 1002=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用除法)

  (二)讲授新课:比的意义

  1、观察练*1。

  问:32表示什么?(3是2的几倍。)

  谁和谁比?(长和宽比。)

  23表示什么?(2是3的几分之几。)

  谁和谁比?(宽和长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比较结果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也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

  也就是说,32可以说成3比2,23也可以说成2比3。

  提问:3分米、2分米都表示什么?(长度)

  师小结:3分米、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2、观察练*2。

  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讨论)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即 100∶2可以说成 100比2。)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3、归纳总结。

  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红笔画线,标上除法。)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用红笔画线,标上比。)什么叫做比?(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4、练一练。(投影)

  (1)书法小组有男生6人,女生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比(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比( )。

  (2)小红3小时走11千米,小红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比( ),这个比表示( )。

  提问:写比时要注意什么?(要看清谁比谁,按顺序写。)不按顺序写会出现什么结果?(改变比的意义。)

  (三)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各部分名称和表现形式都应发生变化。(可让学生看书自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5 记作100∶5

  ∶叫做比号,读做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比的前后两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交换了位置,比的意义就变了。)

  比值可以是哪些数?(分数、小数、整数)

  练*:你会求比值吗?(板书)

  100∶2=1002=50

  (老师说明: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不写单位名称。)

  (四)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老师出示投影。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提问:在除法中,为了使除法有意义,提出了什么要求?(除数不能是0。)那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不可以)

  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板书)3∶2可写成

  成比值又可以看成比,做比时读作2比3,做比值读作三分之二。其它几个比做比值时必须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老师按学生回答,填写投影片)

  师:分数是一个数,所以比同分数也是相当于的关系。

  (五)反馈练*

  1、第56页的做一做,学生动笔在本上做。

  2、(投影)把下面的比写成分数形式。

  3、选择答案。

  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这个小组所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4、判断正误:(举反馈牌)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

  (2)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0秒转49周,这个齿轮转动的周数和时间的比是20∶49。

  师:写比要注意比的顺序,前、后项不能颠倒。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书上第55页至56页的知识。(让学生打开书看)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七)布置作业

  (略)

比的意义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比较方法,叫做比、(板书:比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 = 2÷3=

  1、3÷2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长和宽的比是3比2表示什么?

  2、2÷3表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宽和长的比是2比3表示什么?

  3、小结

  (1)长是宽的几倍,有时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几比几;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有时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几比几、

  (2)3分米和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4、练*

  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求红球是白球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求白球是红球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二)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求的是什么?谁除以谁?也就是谁和谁进行比较?

  2、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表示什么?

  3、思考: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商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4、小结

  通过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用表示两种数量的数相除,可以得到新的量,这个新的量也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

  (三)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 ,什么叫比?

  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四)练*

  1、学校里有10棵杨树,7棵柳树,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 ),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

  2、小华用2分钟口算了50道题,小华口算的题量和所用时间的比是( )、

  3、学校食堂买20千克青菜,用了10元钱;买了30千克萝卜,用了42元钱;买萝卜和青菜数量的比是( ),青菜和萝卜单价的比是( )、

  (五)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演示课件“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例如: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2 记作:100∶2

  2、“∶”叫做比号,读作比(比号在两个数中间,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区别),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板书:

  3、提问: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

  4、练*:求比值

  教师说明:求比值不写单位名称、

  (六)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比、除法、分数的异同”)

  1、教师提问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能不能用“是”?

  (3)在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那比的后项呢?

  2、比的分数形式

  (1)教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分数形式、例如:

  板书:3∶2可以写成 ,仍读作“3比2“

  2∶3可以写成 ,仍读作“2比3”

  (2)思考: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

  (一)填空

  两辆汽车,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3、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

  4、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

  5、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

  (二)选择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的载重量比是 、( )

  2、如果a是b的3倍,那么a和b的比是1∶3、( )

  3、小强的身高是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三)思考题

  1、甲乙两队比赛结果是3∶2,是指这节课所学的比吗?

  2、根据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你可以知道男女生的具体人数吗?

  3、一台机器上有大小两个齿轮,大齿轮有100个齿,每分钟25转;小齿轮有40个齿,

  每分钟120转、根据所给条件,你可以写出哪些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区别呢?

  五、课后作业

  (一)应用题,

  1、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写出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

  2、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写出这个小组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

  3、商店一共运来8.2吨水果,其中有3.5吨是橘子、写出运来橘子的重量和运来水果的总重量的比、

  (二)求比值、

  4∶5 0.8∶0.4

  六、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48.49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目标:

  1、能说出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2、能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3、会读、写比。

  4、能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并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5、能说出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通过本节课的学*,激发爱国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学**惯。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比的意义》。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8到49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8、49页内容,画出关键句子,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主题图呈现的是什么内容?你有何感想?

  2、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

  3、在15:10= 3/2 中,15叫( ),“:”叫(),10叫(),3/2叫( )。

  4、怎样求比值?

  5、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2、做一做:

  过渡语:(3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先对自学指导进行交流检测,再完成下面检测题。

  ①填一填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本数之比( ):( ),比值是( );小敏花的钱数和买的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六.三班在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赛中,第二周A队各小组的量化积分如下表:

  组别

  A1

  A2

  B1

  B2

  人数

  5

  6

  6

  4

  得分

  22

  27

  30

  18

  (1)A2组和B1组的所得分数之比是():()

  (2)A1组的所得分数和人数之比是():(),比值是();B1组的所得分数和人数之比是():(),比值是()。

比的意义教案6

  (一)呈现例1挂图: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1、 利用旧知进行比较:

  (1)图中提供了2个数量:2杯果汁和3杯牛奶。根据这两个数量,我们怎样来对果汁和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差关系{牛奶比果汁多1杯 倍数关系{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果汁比牛奶少1杯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2)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认识的比就是专门对这后一种关系进行的研究。

  2、“比”的教学:

  (1)(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比”的读写:

  (1)师介绍:2比3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看:2比3记作2∶3(板书:2∶3,先写2,再在中间写上两个小圆点,读作“比”,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不同,最后写3。一起来写一写,读一读。)

  (2)指导学生写:3比2怎么写呢?谁来写一写?

  (3)介绍名称:刚才我们写在中间的两个小圆点(∶)是比号(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前项 后项)

  (4)谁来说一说:2∶3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比的后项是几?在3∶2这个比中,2是比的什么?3是比的什么?

  4、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可颠倒顺序。

  设计意图:

  例1的教学首先抓住了两个环节:首先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二)完成试一试

  (出示安利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

  (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比的意义教案6篇扩展阅读


比的意义教案6篇(扩展1)

——比的意义教案菁选

比的意义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意义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的意义教案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在前三年半学生已经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学生学会整数加法的意义,为以后学*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加法运算定律的学*,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加法的一般计算方法,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时也为以后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理解加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方面:通过概括加法的意义,初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变式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发展性方面: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

  难点: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二、说教法

  本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观察——比较——讨论——概括——应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的全过程。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我们知道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学*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境中去,积极动脑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通过教师左右手分别出示铅笔,导入问题,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用什么方法解答,从而“引出什么叫加法”,激起同学们的学*兴趣。为后面学*加法的意义做好认知准备。

  2、直观引导观察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将例题以线段图的形式出现,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线段图上学生直接感受到求花的朵数,北京到济南的路程,就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所以要用加法计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用加法算,既讲清楚两例题目的算理,又为加法意义的概括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3、小组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应用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学*加法交换律,用四组加法算式为观察点,让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从几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它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有实感才能有认识,认识深刻才能理解透彻,理解透彻才能熟练地应用。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4、分层练*法。学生在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后,就要应用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教学目标,练*分为基本练*、巩固练*、深练*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贯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SPAN>

  5、教具:小黑板两块,铅笔13支。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是当前教改研究热点。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方法的指导,主要学法有:

  1、个人自学法。加法各部分名称比较容易懂,通过学生自己看书,明确加法的各部分名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2、观察比较法。概括加法的意义是学*的重点,通过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深刻的认知。

  3、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4、练*法。练*是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新知,深化理解。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应用加法交换律是本课的难点。练*上采用基本练*、巩固练*、深化练*等。通过练*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双手分别出示铅笔,问:求一共多少支?学生列式解答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引出课题:加法的意义。(板书)

  (意图: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㈡直观观察,抽象概括。

  1、学*加法的意义。

  ⑴出示两个线段图,列式解答。

  ⑵根据列式,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算?把自己用加法算的理由告诉大家。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板书)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找出关键字词。

  (意图:通过两个线段图列式,并引导观察比较,概括出加法的意义。)

  ⑶应用加法的意义。

  用小黑板出示练*十一第1题。先指名说,再同桌说。

  (意图:加深巩固什么是加法?什么样的运算是加法。)

  2、学生自学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⑴看书P47自学后,师问生答师板书(加数、和)。

  ⑵观察比较讨论。

  观察比较:加法算式中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是不是任何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和都比其中一个加数大呢?

  引出:任何自然数相加的和都比一个加数大。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举例:0+7=7,7+0=7。

  0和0相加得0。0+0=0。

  ㈢探索加法交换律。

  1、(出示四组算式)计算各式,并根据结果探索加法交换律。

  学生计算后,观察每组算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得出结论:(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学生举例。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a+b=b+a(板书),说说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有什么好处?

  ㈣巩固练*,深化理解。

  1、基本练*,体现知识的目的性。

  (小黑板出示)填空:

  ⑴把两个数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⑵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得的数叫做。

  ⑶两个数相加,加数的位置。它们的不变。

  ⑷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巩固练*,体现知识的层次性。

  用小黑板出示P48做一做的第1题。

  3、深化练*,体现知识的灵活性。

  用小黑板出示练*十一第3题。

  ㈤课堂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知识?你懂得了些什么?

  ㈥布置作业。

  P48做一做的第2题,练*十一的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例⑴25+20=45(朵)⑴20 +30 =30+20

  加数 加数和⑵125+243=243+125

  ⑵137+357=494(千米)⑶14 +80 =80+14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⑷23 +505=505+23

  的运算,叫做加法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比的意义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的*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 (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

  等式 50+50=100 x+50>100 x+50=150

  方程 X+50<200 x+x=200

比的意义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2.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3.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引入: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方米= ( )*方分米

  1*方分米=( )*方厘米

  在课前大家都收集了一些资料,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

  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二、新课学*

  1.名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糖果的质量是0.5千克,小明的身高是1.35米,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这些小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说说自己收集的小数的.含义吗?

  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

  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大家能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方米、4吨50千克、5米6分米、20*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

  2.例1

  (1)80厘米= 米

  引导学生观察:从这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

  应该怎样改写?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因为100厘米=1米,80厘米=

  米=0.80米,还可以这么算,80厘米=80100米=0.80米,其中的80100可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进行计算,缩小100倍也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所以80100=0.80。

  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

  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

  练一练

  (2)教师出示1米45厘米=( )米

  这道题与上面的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你是怎样想的?

  首先把1米45厘米写成1. 米,因为1米等于1米,所以1米再加45厘米就等于1.45米。还可以这么想,1米45厘米是145厘米,145100=1.45米。

  练一练:

  4千米180米=( )千米 7米6厘米=( )米

  3.例2

  0.95米=( )厘米

  可以怎样想?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想一想:1.32米=( )厘米

  可以这么想:1.32米=1米+0.32米=100厘米+32厘米=132厘米,还可以这么算:1.32米=1.32100厘米=132厘米。

  三、巩固练*

  1.直接写出得数。

  0.4510= 1.6100= 0.0561000= 40.5100=

  7.81000= 0.710= 3.0610= 3.0610=

  2.小刚检查调查表时发现了许多错误,你能帮忙把错误改正过来吗?

  张佳佳:

  体重 3.85千克

  身高 14.3米

  早晨喝 0.005千克牛奶。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比的意义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疑点: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

  4.解决办法:图解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自己一步步绘图逐渐理解知识内容。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攻破难点:不同方位的太阳直射概念。2.突出重点: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3.了解五带和24节气。

  (二)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解直射概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直射,特别是变换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楚,影响了后面一系列的知识理解和学*,此处宜作为重点讲解内容。)方法:

  (1)画两个如图的弧形a弧、b弧,在弧上各找一点表示一人所在的地理位置p1、p2;请学生画出此人所在的地*线(过切点画切线);讲明直射即太阳光线与地*线的夹角是90度,请学生画出太阳光线。

  (2)在图2上把弧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圆,并画上地轴(垂直线)、赤道(水*线),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赤道)。

  (3)把图2旋转一个角度(黄赤交角),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此点*行于赤道画一条纬线,思考这条纬线的特点(太阳直射的最北点——北回归线,此线上各点一天中都有直射机会)

  (4)思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否移动,观察二分二至图,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练*: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之间。

  2.昼夜长短变化

  请每位学生画一张夏至日(12月22日)光照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用以订正。在图上标出南北回归线、晨昏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

  (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a.教师在图中南北半球各画一条纬线(例图中b、d所在纬线),学生注明昼弧和夜弧长,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的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相反。

  b.教师在北半球再添加一条纬线(例图中e所在纬线),学生观察同一半球不同纬线上的昼夜长短情况,得出结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赤道终年昼夜*分。

  c.请学生用纬线标出极昼和极夜范围——极圈概念(例图中a.f点所在纬线)。

  (2)思考:有无全球同时昼夜*分的时候,什么时候?演示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的位置。

  理论上:晨昏圈过极点时,全球纬线被*分,此时为春秋分。

  实际中:夏季的昼长转为冬季的昼短的那一天。

  3)练*:12月22日下列地区昼长的是b、d,昼最长的是d。

  a.伦敦b.悉尼c.北京d.好望角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练*:6月22日(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以北各地,达最小值的地区是赤道以南各地。

  分析:绘图,注明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在北回归线以北任选一点a,发现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离此点最*,此点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故未达最大值。赤道以南和南回归线以南各选一点b、c,发现此时太阳直射点离所选点最远,故赤道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

  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4.五带划分:(图略)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5.四季

  (1)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一季三个月,请写出天文四季的春夏秋冬所包含的月份。

  春夏秋冬

  (2)思考: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季含义是什么(气温的高低)。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夏秋冬

  (3)了解24节气的概念与四季的关系

  24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三)总结、扩展

  思考:你知道为什么4年一润吗?

  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似值,一年扔掉*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另有其它历法计算余、损数值。

  六、布置作业

  题1读右图”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45e,0

  (此图所画半球逆时针旋转,为北半球,北极圈里是极昼,此日是夏至6月22日)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bc段。(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永远垂直,此图逆时针旋转,地球上各地在ab弧处由昼进入夜,在bc弧处由夜进入昼,为晨线。)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是a15时,b6时,d21时,e12时。

  (太阳最高点为正午12点,纬线周长被均分为24小时。)

  (4)此时a、e昼夜长短是a24小时昼,e12小时昼。

  (5)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什么初秋季节(三个月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向赤道,并将继续向南半球移动。)

  题2设计一个表盘,从中可以读出不同纬度任意一天的太高度角。

  教师指导:盘1太阳直射点纬度范围,从2326n——2326s。

  盘2太阳高度角范围。

  盘3地理纬度值,三盘叠加在一起。

  七、板书设计

  第六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学生随堂画图,此处略)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赤道全年昼夜*分;春秋

  分全球昼夜*分。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随距太阳直射点的远*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四、五带划分(图略)

  五、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春2、3、4,夏5、6、7,秋8、9、10,冬11、12、1。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24节气:地球公转轨道的24份均分。在天气和气候概念之间,中国传统文化。

比的意义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73~75页。

  教学目标

  1. 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与同伴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1. 创设猜谜情境。

  师:用以下成语各打一个数。

  一分为二(1/2) 百里挑一(1/100)

  七上八下(7/8) 十拿九稳(9/10)

  [反思:以有趣的猜谜引入,增添了教学情趣,拓宽了学生视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2. 寻找认知起点。

  师:(指1/2、1/100、7/8、9/10)这些都是什么数?除了这几个分数,你还知道其他的分数吗?请你在纸上写一个分数,并读给同桌听。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大多数学生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且会读、写分数,有的学生还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揭示今天学*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反思:通过简短的师生对话,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

  二、 合作交流,探究意义

  1. 操作。

  师:1/2可以表示什么?为了便于大家研究,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的材料:(一个圆片、一盒水彩笔、6只熊猫图、8朵花图等)请每人用拿到的材料来表示1/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小组讨论。

  [反思:从学生的学*实际出发,为每一个学*小组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的学*材料,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做到了人尽其才,材尽其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个体参与落到了实处。同时,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己对分数的直观感受。教师参与讨论,可以了解小组讨论的真实情况,便于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调控教学进程。]

  2. 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表示1/2的?

  生:我把这个圆片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运用对折方法表示1/2的?

  每组的1号、2号、3号同学都把材料举了起来。

  生:3只熊猫是6只熊猫的1/2。

  生:4朵花是8朵花的1/2。

  师:(指4号同学)你是怎样表示一盒水彩笔的1/2的?

  生:一盒水彩笔有12枝,把这盒水彩笔*均分成2份,每份是6枝,6枝是这盒水彩笔的1/2。

  师:每盒水彩笔的1/2都是6枝吗?为什么?

  生:我用9枝表示这盒水彩笔的1/2,因为这盒水彩笔共有18枝。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材料表示了1/2,现在老师把你们说的用图表示出来(出示图:把一个圆*均分成2份,在每份中都写上1/2)。是不是这样?

  [反思:面对各个小组众多的合作学*成果,选取一组作中心发言,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效率。把不同材料表示的1/2用直观图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把握1/2的本质。]

  3. 归纳。

  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2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均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的材料不同)

  师:有的是一个圆片,也就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也有的是一个计量单位,如1米长的绳子,(板书:一个计量单位)还有的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如一盒水彩笔、6只熊猫、8朵花,我们称它们为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你还知道哪些事物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吗?

  生:一个班级。

  生:一摞本子。

  ……

  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上用彩色粉笔覆盖板书:单位“1”)

  师:既然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那么我们刚才表示1/2的过程就可以概括成把单位“1”*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1/2(板书)。1/2还可以表示什么?

  ……

  师:只要把单位“1”*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反思:对操作过程的回溯、反思、归纳、推演,使学生认识并理解了分数意义中的两个重要内涵:*均分和单位“1”。]

  4. 拓展。

  红

  黄

  蓝

  (1) 出示:

  师:红色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1/3)黄色部分、蓝色部分呢?

  生:都可以用1/3表示。

  师:为什么都用1/3表示?

  生:因为都是把这个长方形*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师:黄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共占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2/3)

  (2) 出示:○○○●●●

  师:请用分数表示3个红色的圆。

  生:1/2。

  生:3/6。

  师:为什么同样是3个红色的圆,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6个圆*均分成2份,3个红色的圆是1份,占1/2。

  生:把6个圆*均分成6份,3个红色的圆是3份,占3/6。

  [反思:从1/2扩展到几分之一,从几分之一扩展到几分之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变得更加丰富、厚实。用分数表示3个红色的圆,既有利于学生体会*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之间的关系,又为后继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了铺垫。]

  5. 概括。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表示了1/2,并且能根据图意说出相应的分数。知道了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几分之一,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就是几分之几。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呢?

  生: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他说得完整吗?谁来补充?

  生: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打开书第74页,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还有什么问题?

  [反思:在学生对分数形成了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及板书的引导,及时让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教材的逻辑意义成功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

  6. 解释。

  师:(指1/100、7/8、9/10)根据分数的意义,你能说说这几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师:你能结合这几个分数说一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在一个分数中,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师: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师:1/100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1/100?7/8、9/10呢?

  指名回答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写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是什么。

  [反思: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由抽象回到具体,结合具体的分数解释意义,能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分子、分母的意义。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写的分数和分数单位,扩大了参与面,增加了练*量。]

  三、 巩固反馈,深化理解

  1. 书面练*。

  完成练*十三第1~3题。

  其中阴影部分不能用1/3表示。让学生猜测,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并利用教科书第74页“练一练”第1题的图形,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反思:这样处理,一方面用活教材,使分散的*题成为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有时表面上没有*均分的图形也可以进一步细分,进而用分数表示,深化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2. 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1) 请发过言的同学站起来,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 找一个未发言的同学站起来,问:你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在变化?

  (3) 现在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变化了?

  [反思: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是对课堂学*状况的调查,又是对课堂学*内容的升华。由于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实际,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活动的热情,又对部分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进行了恰当的教育和引导。]

  四、 课堂总结(略)

比的意义教案6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60~62

  教学目标:

  1.明确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

  2.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分数是什么,分数有什么作用,体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方式。

  3.在学*中能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辨析等方法,会合乎逻辑,较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和观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了解起点: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在自学中,你又了解到哪些概念,又有什么困惑?

  2、明确学*目标。

  3.揭题:今天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二、展开

  (一)分数的产生

  1、出示主题图1,介绍:古时候,人们在结绳计数时,遇到了困难,请看:你觉得剩下的长度用什么数表示比较合适呢?

  为什么?

  2、出示主题图2,说一说:每人分到()个月饼,

  ()包饼干。

  3、: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4、介绍分数的演变过程:据记载分数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出现了分数记号;在0多年前,我国用算筹表示分数;后好,印度用***数字表示分数,在公元12世纪,***人发明了分数线,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感受分数的意义,建立单位“1”的概念

  1、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1/4(了解了分数的产生过程,你会用分数来表示吗?)

  *学生涂一涂并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反馈:说说你的想法

  *质疑:观察:刚才在用1/4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交流: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一个物体、多个物体)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为什么都是*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

  份,可相对应的是1、2、3呢?(总数的不同)

  2、感知概念:单位“1”、分数的意义

  移动()说明:一个圆,一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还有哪些是一个物体?

  移动()它们为一个整体。

  (板书:一个整体)

  (注意引导辨析:一个计量单位例:1米长的'线段的1米,就是计量单位,哪些是一个整体?)

  3、揭示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多个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单位“1”。

  4、强化延伸。

  这几幅图中,单位“1”可以指什么?

  (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单位“1”指什么?

  单位“1”指什么?

  5、分数概念:

  (1)除了我们刚才表示过的以外,

  你知道用还可以表示什么?

  (2):能用1/4表示的有很多很多,只要是把单位“1”

  *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都可以用1/4来表示。

  你们都已经能正确地表示1/4了,那么别的分数你们能表示吗?

  (3)其它分数课件演示

  ①谁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

  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部分呢?

  这一部分呢?为什么都用表示?

  (4)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学*,像这些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

  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概念)

  6、巩固练*:

  (1)用分数表示空白部分,并说一说。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观察:有什么发现?知道叫什么?追问:为什么是分数单位?

  :整数我们学过计数单位,6里面有几个一,60里面有几个十。个、十、百……是计数单位,分数也应有分数单位。

  7、分数单位:看看书上是怎样定义分数单位的。(读一读)

  三、练*

  1、5/6分数单位是(),5/7……5/100,51/100,

  2、在四幅中选一幅表示出5/6。

  (1)学生活动。

  (2)反馈。(逐一反馈,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第4幅,还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分数大小(一样),

  什么不一样?(意义、分数单位)

  ②第一幅,去掉“”,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想用表示,怎样表示让人一眼就可看出?

  (每个○*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可以用很多个分数表示,它们只是大小相等,意义、分数单位不一样。

  四、拓展:

  出示两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1/5,这学期他得了()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

  1/8,这学期她得了()朵笑脸。

  设疑:同样是2朵笑脸,为什么一会儿是1/5,一会儿是1/8,你是怎么想的?

  五、

  收获?这节课你的表现用一个分数表示?如果表现非常棒可得10分,那你能说说你根据自己的你能的几分?

比的意义教案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复*、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通过输理、比较,建立相关概念的关系。

  3、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基本练*

  1、分数的意义。

  练*第一、二题。

  学生填写后,说说思考方法。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中第二题的2/3,可以让学生说说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说一说比较分数大小时是怎样思考的?注意,本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没有涂色的部分。

  3、假分数、带分数的互化:

  第5题。

  说一说假分数、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4、填符号:

  第6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运用知识模型:

  1、第7题。

  按要求在圈内填上适当的分数。

  2、第4题。

  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问题,学生根据题意收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如站着的人数占这群学生数的几分之几,男生的人数占这群学生数的`几分之几等。第3个问题,主要用分数进行交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充分交流。

  3、第8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年历卡片,可以让学生根据年历自己数一数,再得出结论,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在完成教材的前两个问题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年历卡片这个学*材料引导学生用分数进行交流。

  三、实践活动:

  课前可以组织学生简要设计一张数学报,自己想一想各栏目所占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分数的应用。

  四、:

  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教案8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 (2)65= (3)153=

  113= 1.83= 242=

  2、观察并回答。

  (1) 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 ②商必须是整数 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 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

  (2)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 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 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十一的第1题。

  3.做练*十一的第2题。

  4.做练*十一的第3题。

  5.做练*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

  6的倍数有 。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比的意义教案9

  教学目标

  1. 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母、分子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 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课前准备: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课前让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同学已经查找到了相关的信息,能与大家交流吗?

  再请同学们看两个例子。

  1、出示2个实例(课件)

  (1) 这些饼,我们可以用3个来表示,而这些呢可以用4个来表示,再请大家看这半个饼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

  (2) 用米尺来测量木板的长度,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吗?

  许多例子都可以告诉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我们通过计算或是测量都是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为了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产生了新的数——也就是分数(出示)。开始,人们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分数,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经过很长时间后,才产生像现在这样完善的分数的知识。同学们知道吗?我国还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其实分数对于同学们来说不会太陌生,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探究分数的意义。

  二、互动探究

  (一)复*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均分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1. 用课件展示。(3个例子)

  (1) 把一块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均4份。

  (3) 把一条线段*均分成5份,

  2. 小结:以前我们学*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二)学*把一个整体*均分

  1.想一想: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只能把一个物体进行*均分?请举例。

  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能把一个物体进行*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均分。

  2.思考:

  这里有一堆苹果,你能拿出它的1/4 吗?你是怎样想的?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怎么分的?能完整的叙述一下吗?

  把这些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份的一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1/4。

  3.讨论:

  把6只熊猫*均分,有几种分法?每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1)汇报分的情况。

  (2)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注意叙述完整。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怎么分的?

  把六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6份,每份的一只熊猫就是这个整体的1/6。要表示这个整体的2份呢?3份?5份?

  还可以怎样分呢?

  (三)归纳分数的.意义

  1.观察:刚才用来*均分的物体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呢?

  以前是把一个物体*均分,刚才是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均分。

  2.启发:

  像这样*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我们所看到的1个饼、1张纸、4个苹果、6只熊猫都可以看作单位“1”。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看作单位“1”呢?

  3.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单位“1”,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叫做分数?

  (1)汇报。

  (2)出示分数的意义,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出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单位“1”为什么要用引号?

  “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1”很特殊,所以我们给它加上引号,把它称为单位“1”。

  你认为在这句话中,还有哪些字或词比较重要?

  (四)分数各部份的名称及意义

  我们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下面来看看分数的组成

  出示:小红旗

  指名回答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说说想法。

  4/9这个分数,指名说出分数各部份的名称。

  结合图上的例子,说说各部份所表示的意义。

  课件展示。

  三、巩固发展

  我们已经学*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不知同学们学*得怎样,我想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

  1、看图:

  (1)(做一做)谁能说说 3/5的意义?这里的单位 “1”指的是什么?

  (2)分母3分别表示什么?分子2分别表示什么?

  2、练*:

  (1)练*十八 1、2、题(课件出示)

  (2)判断:

  (1)4/7是把单位“1”分成7份,表示这样4份的数。

  (2)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是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 “1”。

  (3)把一堆苹果*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是6/5 。

  (3)把全班48个同学*均分成6组,每组8个同学。

  3个同学是这个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3个同学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讨论:同样是3个同学,为什么分别用3/8和3/48来表示。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在用分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比的意义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不认识天*的学生认识天*,了解天*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比的意义教案11

  教学目标:

  1、借助计数器,掌握小数的数位。

  2、根据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能理解数位顺序表上的计数单位,以及进率关系。

  3、结合具体情境,能抽象出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内容,并能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意义,接下来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1、填空。

  3写成小数是( ) 10

  660.56表示()写成小数是() 100

  6780.625表示( )写成小数是( ) 10000.4表示( )

  2、读一读下面一段话中的小数。

  北京地铁10号线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是80千米/时,约为22.222米/秒。

  师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来研究小数“22.222”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三))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数位。

  出示计数器,师问:这个计数器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汇报

  师小结并引导学生拨数:同学们的观察都非常仔细,??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都是小数的数位。小数点的左边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右边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那你们能在这个计数器上拨出“22.222”吗?学生尝试在计数器上拨数,师指名上台演示。

  课件出示拨数情况,引导学生认识:

  “22.222” 中有5个“2”,这5个“2”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小数点右边第一1个“2”在十分位上,它表示2个0.1.

  师提问:小数点右边第2个“2”在百分位上,它表示2个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11,用小数表示是0.1,所以这个“2”也可以表示210101,它也可以表示多少? 1001可以写成0.01,所以这个“2”表示2个0.01. 100

  师追问:说得很有道理,那最后一个“2”在什么位置,表示多少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最后一个“2”在千分位上,表示2个1,也可以表示2个0.001. 1000

  师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小数点左边两个2分别表示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汇报。

  2、认识计数单位及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师引导思考:整数的数位顺序表是个位、十位、百位??,那么小数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介绍数位名称及对应的计数单位: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

  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小数点右边第四位是万分位,计数单位是万分之一(0.0001);

  课件出示整数的数位顺序表,进行小组讨论:看一看,比一比,在数位顺序表上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相同点: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不同点:整数部分在小数点的左边,数位顺序是从右往左依次排列,计数单位由小到大,只有最小的计算单位——1,没有最大的计算单位;而小数部分在小数点的右边,从左往右依次排列,计数单位由大到小,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只有最大的计数单位——0.1.

  师强调:小数的半数单位也是“满十进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6页“看一看,说一说”的图片,进而发现:10个0.1元是1元;10个0.01元是0.1元,再次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是“满十进1”。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出示教材第7页“试一试”情境一:同样的'毛巾,小熊商店每条5元,小狗每条5.00元,这两个毛巾的价格一样吗?

  引导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2、出示教材第7页“试一试”情境二:涂一涂,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涂色,并汇报:0.6和0.60一样大。

  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运用我们学过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0.6和0.60一样大?师归纳小结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即时练*。

  课件出示题目:下面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203.09 6.06 50.44 5.700 200.04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一1~4题。

  1.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知道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2.在学生探究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使学生感受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具:小黑板。

  学具:学生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找到了吗?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2)人们在生活中为什么这么喜欢用百分数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揭示课题)你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1)出示麻辣烫火锅配料成分,根据百分数信息分析麻辣原因。

  辣椒占45%,花椒占38%,其他成分占17%。

  教师:知道火锅为什么这么麻?这么辣吗?

  (2)分析:辣椒占45%表示的意义。

  分母100表示什么?45呢?

  45%是什么数与什么数比较的结果?

  (3)花椒占38%,其他成分占17%的意义又该怎样理解?

  小结:如果把火锅配料的成分看做是100份,辣椒占了其中的45份,花椒占了38份,其他成分仅仅占了17份,难怪它又麻又辣!

  2.结合身边的实例分析,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某市学生*视率的信息。

  (1)说一说其中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2)体会百分数的优点,观察比较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3)情感目标教育渗透。看到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感想?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3.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刚才我们了解了每一个具体的百分数的含义,那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三、拓展应用,促进发展

  1.招聘“学校新闻小记者”的活动

  教师:寻找百分数信息,说百分数的意义,谈自己的感想。

  (1)在某市学校附*的小摊中,合格的.食品仅是30%。

  (2)按照规划,到20xx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重点城市不低于70%。

  (3)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

  2.汇报自己手中收集的百分数

  四人小组汇报自己收集的每个百分数的意义。

  3.写百分数

  (1)百分数该怎么写呢?(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教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时要注意什么?

  (2)书写比赛。(让学生在20秒的时间内写百分数,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如果老师要求完成的任务是写10个,能用一个百分数表示自己完成的情况吗?

  教师:如果写11个,能用百分数表示吗?

  4.完成练*一的第1题

  5.百分数与分数比较

  (1)百分数跟我们学过的哪种数比较相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小组交流)

  (2)判断。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

  2510080100kG……

  小结: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果分数表示具体的数量时,它的后面就可以写单位;如果表示倍数关系时,它的后面就不写单位。

  6.百分数联想风暴

  观察格子图,你能快速地联想到哪些百分数?(涂50个黑色格子,6个红色格子,44个白色格子)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百分数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吗?

比的意义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百分数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猜谜语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

  1、这个东西你100%见过。

  2、这个东西的使用期限大概有80年。

  3、这个东西现在就在教室里。

  4、他(她)和我们当中大约50%的人的.性别是一样的。

  5、他(她)比你们的年龄都大。

  学生猜出谜语后导入新课。

  二、活动(二)探究新课

  1、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六年级三好学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17/100、3/20分别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

  (1)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容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根据什么?

  (3)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时,一般要进行通分,使分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通常把分母化成是100的分数,这样便于比较。

  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思考:17/100和15/100都表示什么?

  2、练*。

  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500件,经过检验,有490件合格。合格的比率是多少?思考并计算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多少?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是多少?说说98/100表示什么?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练*说一说17/100、15/100、98/100都表示什么?

  (1)提问: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什么关系?

  (2)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就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3)提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应不应该有单位名称?

  4、学*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问:百分数和分数比,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百分数应该用什么形式表示呢?

  (1)写法: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表示。写百分数时,去掉分数线和分母,在分子后面添上百分号。

  (2)读法: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百分号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就可以和分数一样读了。

  5、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活动(三)巩固练*

  1、第105页“做一做”,

  2、练*十八的第3、4题,

  四、活动(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知道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在什么时候用百分数吗?百分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百分数并学会在实际中应用。

  五、作业

  练*十八的第1、2题

  课后*题

  练*十八的第1、2题

比的意义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2、利用直观的图片,建构小数和分数的联系,经历小数意义的归纳过程,学会小数之间的转换。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学*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展示一根绳子)猜猜它有多长?

  生猜:1米……

  师:要想知道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生:量一量。

  师:谁愿意来测量一下它的长度?

  两名学生合作测量。

  师:把你们测量的结果汇报一下。

  生:一米。

  师:刚才谁猜对了?大家的眼力真不错,很会观察,下面加大难度,你能猜一猜课桌面的宽吗?

  生猜并测量验证。

  师: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绳子的长度是1米,课桌面的宽度是41厘米,那么课桌面的宽度仍用“米”做单位,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用整数了?

  生汇报

  师:也就是说,在进行测量时,如果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我们就要用其他的数来表示,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小数。(板书:小数)

  师:那你们说说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小数。

  生汇报

  师:看来小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真是不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意义”。(补充板书)

  二、探索交流,建构新识:

  (一)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1.师:请同学们任意说一个小数。

  生汇报师板书

  师:那老师也来写几个。

  0.1 0.01

  师:猜一猜老师接下来会写什么?

  生:0.001

  师:同学们真的是很会推理。

  2.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小数的意义,那我们就从0.1开始研究好不好,那0.1的意义你知道吗?它表示什么?

  生汇报

  师:对于0.1同学们都有不同的认识。老师带来了一个正方形,如果我们用一张正方形表示1的话,请你估计一下,0.1该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

  师: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分一分并用阴影涂色表示出0.1。老师看哪些同学的速度最快。

  3.生展示、汇报

  展示若干组学生的画法。

  (编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示出了0.1那么大小。

  生:1号;3号;2号;4号。

  师:到底哪位同学的表示出了0.1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这个纸杯的售价为0.1元,如果你是顾客,你应该付给售货员多少钱?(1角)。明明是0.1元,为什么你要付1角钱呢?(生汇报:0.1元就是1角)师出示课件。那一角钱还可以用()/()元(生汇报)

  师:1角=元,1角=0.1元,那元和0.1元是什么关系?看来,0.1=。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头看刚才几位同学的作品,哪位同学的涂色部分表示出了0.1?(生汇报:3号和4号。)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来理顺一下。(出示课件)一个正方形用1表示,要想表示0.1我们先把这个正方形*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涂出来就是0.1。

  师:那现在谁来说说0.1到底表示什么?

  生汇报师小结:说简单点0.1就表示。(板书)

  师:涂色部分为0.1那空白部分用哪个小数表示呢?

  生汇报:0.9。

  师:怎么看出0.9的?

  生汇报

  师:那0.9表示什么?()0.9里面有几个0.1?(9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把0.1和0.9合在一起是多少?

  生:1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1里面有(10)个0.1。(板书)

  4.再涂1块能看到哪两个小数?

  生:0.2、0.8。

  师:他们的分数朋友分别是谁?(生汇报师板书),把它们合在一起是多少?(1)

  师:(指板书)仔细观察,这些小数有什么特点?(小数点后有一位数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分母都是10、都是十分之几……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一位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板书)

  (出示课件)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就是说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这就是我们认识的一位小数。

  (二)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1.师手指0.01,0.01表示什么呢?如果还是把这张纸看做1,要找出0.01你会怎么做?

  同桌交流讨论。

  生汇报:把它*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

  预设:如果学生有分歧,可用一元和一分的关系来验证帮助学生理解。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正确,我们要想在正方形中找到0.01,就要先把这个正方形(出示*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

  师:0.01就表示。还看到了哪个小数?

  生:0.99。

  师:0.99里面有几个0.01。

  生:99个。

  师:把他们合起来是多少?那1里面有多少个0.01?(100个)师板书

  2.如何表示0.25呢?

  生汇报

  师:还能想到哪个小数?他们的分数朋友分别是谁?

  生:0.75,分数朋友:

  3.(拿出*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纸)请你在方格纸上创造一个新的小数,再同桌间说一说这个小数表示什么意思,看到这个小数,你又想到了那个小数?

  4.师提问:

  (1)你涂了哪个小数?

  生汇报。

  师:猜一猜他涂了几格,还能找到另外一个小数吗?

  (2)你涂了几格?谁能知道他写的是哪个小数?

  5.师:(指板书)刚才我们研究的小数都有什么特点?他们都表示什么?

  生汇报师小结板书:两位小数表示的就是百分之几。(出示课件)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就是说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三)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那0.001是几位小数?(三位小数)。那三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生:它表示千分之几。(师板书)

  师:那它的分数朋友是多少?()

  师:那0.237表示什么?它的分数朋友是谁?

  生:

  师:小数是多少?

  生汇报

  2.师:谁能找一个大一点的三位小数?

  生:0.999 =

  师:要在正方形纸上涂上0.999会有什么感觉?

  生汇报

  如果再涂多少就涂满了?(0.001)

  师:那也就是说(1000)个0.001是1。

  师小结:三位小数表示的就是千分之几。(出示课件)其中的一份,就是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就是说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3.延伸:师:那如果把1*均分成10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用几位小数表示?(四位小数)。把1*均分成100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用几位小数表示?(五位小数)

  ……

  师:看来同学们的类推能力都很强,能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四)提炼小数意义

  1.请同学们回想刚才的学*过程,说一说小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生汇报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课件出示)。其实这就是小数的意义。

  2.思考:(课件出示)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那这几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老师把正方体看做1的话,你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吗?

  0.1里面有多少个0.01?0.01里面有多少个0.001?也就是说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师:大家回答的都不错,其实今天我们学*的小数在产生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

  三、巩固内化:

  师:今天有关小数的知识大家都学会了吗?那接下来咱们做几道题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成果,好不好?

  出示课件练*题。

  1、填一填。

  2、填上合适的数。

  四、回顾反思:

  1.师:一节课就快要结束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的学*过程。(出示课件)

  2.自我评价:如果最好的表现是1,最不好的表现用0表示,你打算用什么数来表示自己的表现?

  3.最后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段话--小知识:人类对自己大脑的利用水*却极低,普通人只利用了大脑的百分之二(0.02)到百分之五(0.05)左右,就连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只利用了大脑的十分之一(0.1)。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去畅游我们的数学王国。

比的意义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结合实际操作,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2、在理解小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会读小数和写小数,并分清与整数读写的区别。

  3、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正方形纸片、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师:请大家用最响亮的声音告诉老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与哪个季节有关?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瞧,(课件展示)花儿绽放了,蝴蝶飞来了,人们也纷纷走到了户外。看,画面上的老太太在读报纸呢,一直蝴蝶从她的身边飞过,它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1千瓦时的电可以让电动车运行0.84千米。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千瓦时的电可以让电动车运行0.84千米。

  师:0.84是个什么数?

  生:小数。

  二、合作探究

  1、教学小数的读写

  师:你还会读其他的小数吗?

  课件出示一组小数。指名学生读。如果都读对了给自己适当的鼓励。

  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教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然后分组讨论:小数的读法和整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回答汇报。

  教师小结:小数点前面的.数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后面的按照数字出现的顺序去读。

  师:打搅会读小数了,那你会写小数吗?

  生:会。

  课件出示零点四七四点一三十二点四零五

  学生自由写--交流--集体订正。

  2、教学小数的意义

  师:大家既然都见到过小数,那想一想都是在哪里见到的:

  生举例生活中的小数(超市的货架上、小票上、课本上等等)

  师:大家都是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好孩子。那你知道0.1元是什么意思吗?

  生:1角。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出示正方形的纸,然后让学生图出0.1元。

  生操作然后汇报。

  师生共同通过课件展示来理解1角=0.1元,然后拓展到2角。

  师操作让学生回答表示的是多少元。

  师:我还是把1元*均分成10份,你能表示出3角吗?涂一涂。

  生操作后汇报

  师:你知道0.01元是多少钱?

  生:1分。

  师:那1元里面有多少个1分呢?

  生:100个。

  师:也就是说(课件展示0.01元表示把1元*均分成份,取了其中的份,用分数表示。--学生自然而然的填写了答案。

  0.03元呢?0.36元呢。

  让学生用手中的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涂写、汇报。

  展示0.25的图片,让学生写小数和分数。

  借助课件讲解0.001与分数的关系。让学生写0.025与分数。进一步理解三位小数。

  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谈话,我们不难看出小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0.1、0.01、0.001…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到这里,这节课我们主要就学*了出示课题"小数的读写及意义",学得怎么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测验一下。

  三、课题达标

  (课件)展示题目

  采用的方法是学生口答,并要学生说出原因。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比的意义教案6篇(扩展2)

——比的意义教案通用十篇

  比的意义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过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通常怎么比较?(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导入:今天我们借助于除法来学*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准备题

  (事先板书)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 1002=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用除法)

  (二)讲授新课:比的意义

  1、观察练*1。

  问:32表示什么?(3是2的几倍。)

  谁和谁比?(长和宽比。)

  23表示什么?(2是3的几分之几。)

  谁和谁比?(宽和长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比较结果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也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

  也就是说,32可以说成3比2,23也可以说成2比3。

  提问:3分米、2分米都表示什么?(长度)

  师小结:3分米、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2、观察练*2。

  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讨论)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即 100∶2可以说成 100比2。)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3、归纳总结。

  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红笔画线,标上除法。)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用红笔画线,标上比。)什么叫做比?(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4、练一练。(投影)

  (1)书法小组有男生6人,女生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比(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比( )。

  (2)小红3小时走11千米,小红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比( ),这个比表示( )。

  提问:写比时要注意什么?(要看清谁比谁,按顺序写。)不按顺序写会出现什么结果?(改变比的意义。)

  (三)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各部分名称和表现形式都应发生变化。(可让学生看书自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5 记作100∶5

  ∶叫做比号,读做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比的前后两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交换了位置,比的意义就变了。)

  比值可以是哪些数?(分数、小数、整数)

  练*:你会求比值吗?(板书)

  100∶2=1002=50

  (老师说明: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不写单位名称。)

  (四)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老师出示投影。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提问:在除法中,为了使除法有意义,提出了什么要求?(除数不能是0。)那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不可以)

  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板书)3∶2可写成

  成比值又可以看成比,做比时读作2比3,做比值读作三分之二。其它几个比做比值时必须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老师按学生回答,填写投影片)

  师:分数是一个数,所以比同分数也是相当于的关系。

  (五)反馈练*

  1、第56页的做一做,学生动笔在本上做。

  2、(投影)把下面的比写成分数形式。

  3、选择答案。

  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这个小组所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4、判断正误:(举反馈牌)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

  (2)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0秒转49周,这个齿轮转动的周数和时间的比是20∶49。

  师:写比要注意比的顺序,前、后项不能颠倒。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书上第55页至56页的知识。(让学生打开书看)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七)布置作业

  (略)

  比的意义教案 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合作探索中,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的计数单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引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除了整数外,你还知道哪些数?你能举一个我们学过的小数的例子,并说出它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举例回答,师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组一位小数:0.1 1/10;0.4 4/1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再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作为奖励,老师带来一组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伴随音乐,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了一位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为学*新知做铺垫。再带领学生欣赏信息窗1,引入新知,培养情感,激发兴趣。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学*小数的读写。

  谈话: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1)根据以前的知识,请你从中任选两种蛋的数据试着把它们读或写在练*本上。

  (2)全班交流订正。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情况引导学生概括小数读、写的基本方法。

  谈话:对于这些小数,你还想了解它们哪些知识?(学生自由提问。)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

  2.学*两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25 0.01)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

  谈话:如果正方形纸片用“1”表示,那么把它*均分成1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把它*均分成1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发言。)

  (师板书:0.1——1/10 0.01——1/100)

  (2)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谈话:我们知道了0.01就是1/100,那么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吗?它表示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0.25 25/100

  (3)教师多媒体出示0.05、0.10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板书:0.05 5/100

  0.10 10/100

  (4)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3.学*三位小数的意义。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猜想:那么0.001表示什么?0.365表示什么?(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

  (2)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均分产生0.365的过程(教材51的图),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3)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4.总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

  (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0.25和0.365这样的小数,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小数吗?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

  (2)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方形纸片和正方体塑料块的观察、涂色、操作等活动,以及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小数的寻找和理解,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感受小数应用于生活的广泛性。

  三、情境练*,巩固提高

  1.出示自主练*第一题。

  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自主练*第3题。

  学生独立读题,再说一说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练*重点是小数和分数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归纳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学**结了经验和方法。

  课后反思

  兴趣是儿童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执着地探索。因此本课开始,就利用出示情景窗一,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小数意义地学*做了准备。

  同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操作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知识,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互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启迪学生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课堂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课中,鼓励学生从一位小数迁移类推得到两位小数;在概括出两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再对三位小数的意义进行猜测和验证,从而有效地渗透数学抽象化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的意义教案 3

  执教者:庐山一小 丁微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人教版)教科书第61—62页及练*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自学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引探准备

  口答: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怎样计算?

  ⒉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引导过程

  ㈠引导探索,使学生由比较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用比表示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有谁知道,今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多少枚金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在雅典奥运会上多少次庄严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多少次在雅典上空率先升起。“***啊,我们为你自豪”。

  同学们,你知道**的制作标准吗?下面我们就来计算一下。

  投影:这面**,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

  ⒈引导再学。出示初学思考题:

  长是宽的几倍,还可以把长和宽的关系说成什么?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还可以把宽和长的关系说成什么?

  ⒉讨论回答思考题

  师:长是宽的几倍,还可以把长和宽的关系说成什么?

  生:长是宽的3/2倍,我们还可以把长和宽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

  板书 3÷2=3/2 或 3比2

  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还可以把宽和长的关系说成什么?

  生:宽是长的2/3,我们还可以宽和长的关系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板书 2÷3=2/3 或 2比3

  师:由上可知,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

  ㈡再次探索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除法关系。

  投影: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

  出示初学思考题,引导再学。

  ① 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可以求出什么问题?怎样求?

  ② 这两个量间的关系用比怎样表示?

  讨论思考题:

  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用比来表示怎么说?

  生: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板书 100÷2=50 或 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师:那么汽车所行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是什么?能用比表示吗?

  引导学生弄清谁与谁比,比的结果、意义不同。

  ㈢引导归纳比的意义,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学生先阅读课本第62页的内容,再学思考题。

  思考题:①比是表示几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什么叫做比?

  ②比的符号是什么?比的每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③比和除法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比和分数呢?

  ⑴回答思考题①,师即时板书。

  生:比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除关系,因此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⑵回答思考题②:

  师: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生:比的符号是比号,写作“﹕”要写在两个数的中间。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 比 2记作3﹕2 或3 / 2

  板书 3 ﹕ 2 = 3 ÷ 2 = 1。5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师:3/2是比的另一种分数形式的写法,仍读作3比2,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⑶回答思考题③:

  生答,师填表

  三、引探总结

  师生共同小结所学内容: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质疑: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足球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相同吗?比和比值有什么不同?……

  四、引探实践

  ⒈课内实践

  ⑴判断分析(练*十七第4题)

  ⑵把下面两个量间的关系用比的形式表述出来。

  200人一年可造林50公顷。

  ⑶把下面用分数描述的两个量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的形式

  苹果的个数是梨的4/5

  某校初中生人数是是高中生的2倍

  ⑷填空,比值相同的比为下节课学*基本性质作好准备。

  1﹕2 =( )=( )﹕6=0﹒5﹕( )=1/8﹕( )

  ⒉课外实践

  ⑴布置作业

  ⑵预*“比的基本性质”

  出示初学思考题:①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怎样化简比?

  ③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比的意义教案 4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60~62

  教学目标:

  1.明确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

  2.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分数是什么,分数有什么作用,体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方式。

  3.在学*中能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辨析等方法,会合乎逻辑,较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和观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了解起点: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在自学中,你又了解到哪些概念,又有什么困惑?

  2、明确学*目标。

  3.揭题:今天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二、展开

  (一)分数的产生

  1、出示主题图1,介绍:古时候,人们在结绳计数时,遇到了困难,请看:你觉得剩下的长度用什么数表示比较合适呢?

  为什么?

  2、出示主题图2,说一说:每人分到()个月饼,

  ()包饼干。

  3、: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4、介绍分数的演变过程:据记载分数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出现了分数记号;在0多年前,我国用算筹表示分数;后好,印度用***数字表示分数,在公元12世纪,***人发明了分数线,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感受分数的意义,建立单位“1”的概念

  1、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1/4(了解了分数的产生过程,你会用分数来表示吗?)

  *学生涂一涂并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反馈:说说你的想法

  *质疑:观察:刚才在用1/4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交流: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一个物体、多个物体)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为什么都是*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

  份,可相对应的是1、2、3呢?(总数的不同)

  2、感知概念:单位“1”、分数的意义

  移动()说明:一个圆,一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还有哪些是一个物体?

  移动()它们为一个整体。

  (板书:一个整体)

  (注意引导辨析:一个计量单位例:1米长的'线段的1米,就是计量单位,哪些是一个整体?)

  3、揭示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多个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单位“1”。

  4、强化延伸。

  这几幅图中,单位“1”可以指什么?

  (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单位“1”指什么?

  单位“1”指什么?

  5、分数概念:

  (1)除了我们刚才表示过的以外,

  你知道用还可以表示什么?

  (2):能用1/4表示的有很多很多,只要是把单位“1”

  *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都可以用1/4来表示。

  你们都已经能正确地表示1/4了,那么别的分数你们能表示吗?

  (3)其它分数课件演示

  ①谁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

  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部分呢?

  这一部分呢?为什么都用表示?

  (4)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学*,像这些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

  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概念)

  6、巩固练*:

  (1)用分数表示空白部分,并说一说。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观察:有什么发现?知道叫什么?追问:为什么是分数单位?

  :整数我们学过计数单位,6里面有几个一,60里面有几个十。个、十、百……是计数单位,分数也应有分数单位。

  7、分数单位:看看书上是怎样定义分数单位的。(读一读)

  三、练*

  1、5/6分数单位是(),5/7……5/100,51/100,

  2、在四幅中选一幅表示出5/6。

  (1)学生活动。

  (2)反馈。(逐一反馈,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第4幅,还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分数大小(一样),

  什么不一样?(意义、分数单位)

  ②第一幅,去掉“”,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想用表示,怎样表示让人一眼就可看出?

  (每个○*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可以用很多个分数表示,它们只是大小相等,意义、分数单位不一样。

  四、拓展:

  出示两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1/5,这学期他得了()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

  1/8,这学期她得了()朵笑脸。

  设疑:同样是2朵笑脸,为什么一会儿是1/5,一会儿是1/8,你是怎么想的?

  五、

  收获?这节课你的表现用一个分数表示?如果表现非常棒可得10分,那你能说说你根据自己的你能的几分?

  比的意义教案 5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 总42(电36)

  教学目标:使同学了解"分数"发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使同学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同学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提问: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自主学*,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1)相互交流: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请把已知道的讲给同学们听.

  (2)自学理解:① 关于分数,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局部.[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假如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假如把8枝笔*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假如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方: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同学,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 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深化概念

  竞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比的意义教案 6

  分数的意义 总42(电36)

  教学目标:使同学了解"分数"发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使同学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同学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提问: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自主学*,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1)相互交流: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请把已知道的讲给同学们听。

  (2)自学理解:① 关于分数,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局部。[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假如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假如把8枝笔*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假如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方: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同学,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 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深化概念

  竞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比的意义教案 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不认识天*的学生认识天*,了解天*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比的意义教案 8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支红粉笔、 五支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第一次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

  3、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 练*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数学的*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巩固新知识。

  练*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惯。

  比的意义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比的意义教案 10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 (2)65= (3)153=

  113= 1.83= 242=

  2、观察并回答。

  (1) 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 ②商必须是整数 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 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

  (2)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 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 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十一的第1题。

  3.做练*十一的第2题。

  4.做练*十一的第3题。

  5.做练*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

  6的倍数有 。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比的意义教案6篇(扩展3)

——比的应用教案6篇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方米?

  口答:100÷2=50(*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方米)

  怎么分?(*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方米)

  20×3=60(*方米) 20×2=40(*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方米)

  100×=40(*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零花钱30

买学*用品

买零食

玩游戏机

1

3

6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吗?

  2.看了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30元零花钱?能用表格展示出来吗?

  1、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和计算钱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 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g)与时间x(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与x成反比例(如图所示),现测得药物8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为6g,请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时,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 ________,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药物燃烧后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分钟后,学生才能回到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g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in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二、新授:

  例1、小明将一篇24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录入电脑,打印成文。

  (1)如果小明以每分种120字的速度录入,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录入任务?

  (2)录入文字的速度v(字/in)与完成录入的时间t(in)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3)小明希望能在3h内完成录入任务,那么他每分钟至少应录入多少个字?

  例2某自来水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为 的长方形蓄水池。

  (1)蓄水池的底部S 与其深度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设计为5,那么蓄水池的底面积应为多少*方米?

  (3)由于绿化以及辅助用地的需要,经过实地测量,蓄水池的长与宽最多只能设计为100和60,那么蓄水池的深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三、课堂练*

  1、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 (g/3)是它的体积V( 3) 的反比例函数, 当V=103时,=1.43g/3. (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3时求氧气的密度.

  2、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nt;/&nt;度,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元至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当x=0.65时,=-0.8.

  (1)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为0.3元,则电价调至多少元时,本年度电力部门的收益将比上年度增加20%? [收益=(实际电价-成本价)×(用电量)]

  3、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P在BC边上移动(不与点B、C重合),设PA=x,点D到PA的距离DE=.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30.3——1、2、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利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表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动力学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两类问题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

  教法建议

  1、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快速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2、强调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列方程求解;对结果的合理性讨论.要让学生逐步*惯于对问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后再动笔算,并养成画情景图的好*惯.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内容分层次要求,即解决两类基本问题——→解决斜面问题——→较简单的连接体问题,建议该节内容用2-3节课完成.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如何正确运用力和运动关系处理问题.

  示例:

  一、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通过基本练*,小结受力分析方法.(让学生说,老师必要时补充)

  1、练*:请对下例四幅图中的A、B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答案:

  2、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1)明确研究对象,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2)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外力顺序进行受力分析;

  (3)注意:分析各力的依据和方法:产生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分析静摩擦力可用假设光滑法.

  不多力、不丢力的方法:绕物一周分析受力;每分析一力均有施力物体;合力、分力不要重复分析,只保留实际受到的力.

  二、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3、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选取研究对象;(注意变换研究对象)

  画图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和运动情况;(画图很重要,要养成*惯)

  进行必要的力的合成和分解;(在使用正交分解时,通常选加速度方向为一坐标轴方向,当然也有例外)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求解;(要选定正方向)

  对解的合理性进行讨论.

  三、处理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1、若连接体中各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相同,则可采用整体法求解该整体产生的加速度.

  2、若连接体中各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不同,则一般不可采用整体法.(若学生情况允许,可再提高观点讲)

  3、若遇到求解连接体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问题,则必须采用隔离法.

  以上各问题均通过典型例题落实.

  探究活动

  题目:根据自己的学*情况,编一份有关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练*题.

  题量:4-6道.

  要求:给出题目详细解答,并注明选题意图及该题易错之处.

  评价:可操作性、针对性,可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内容:

  人教版54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 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比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比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加深认识不同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基本训练

  二、应用题练*

  三、小结

  四、作业

  1、口算

  练*1310

  2、说出下面每句话的具体意思。

  一本书,已看页数和剩下页数的比是2∶1。

  苹果筐数和橘子筐数的比是3∶4

  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

  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9

  要求说出各占几份,再说出每个数量各占总数量的几份之几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

  3、用比表示下列数量之间的关系。

  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大米袋数是面粉的1.5倍。

  公牛头数是母牛的1/3

  摩托车辆数是自行车的2/5。

  1、解答应用题

  配制黑火药用的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这三种原料重量的比是15∶2∶3。要配制240千克这种黑火药,需要三种原料各多少千克?

  上下练*;

  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是什么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2、练*1311

  问:4∶1是哪两个数量的比?长和宽对应的总长度是40米吗?为什么?

  要下求什么,再求长和宽?

  上下练*。

  3、练*1313

  明确题意后指出:能根据数量与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把它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学生口述后解答。说想法。

  能把(2)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练*131213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灵活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比的意义教案6篇(扩展4)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今天带领学生学*了《比的意义》一节课,这节课要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比”产生的背景。这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多,又抽象。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设计了引导语,预设应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之中意料之外的小状况。

  在不同类量和同类量的比学*过程中,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升旗仪式行进中,3分钟走了330米,同学们的速度是多少?让学生列算式表示行走速度,列式计算之后,老师问速度还可以说成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之后,在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类量与不同类量的比时,教师就忘了对两种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虽然知道了路程比时间,但是却没有引出进行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较,缺失了让学生理解了这两种“比”的实际意义,这样成为了这节课的缺憾。

  如果设计的时候进行对比题目形式呈现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如,五(2)班3分钟走了330米,五(3)班5分钟走了450米,你能说出哪些比?在第一个例题的基础上,学生会说:3:5,5:3,3:5,5:3,450:330,330:3,450:5,3:330,450:5等。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比表示谁和谁的比,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3:5是五(2)班和五(3)班时间的比,330:450是五(2)班和五(3)班路程的比,330:3是五(2)班路程和它时间的比。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比中有什么不同点?学生会发现3:5是时间与时间的比,330:450是路程与路程的比,而330:3,450:5是路程与时间的比。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明确3:5,330:450是相同类量的比,330:3,450:5是不同类量的`比。这样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同类量与不同类量,可以起到加深理解“比”的实际意义。

  再如,在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自主学*学*单上的概念:“:”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作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作比的后项。如,3比5,记作3:5或。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作比值。如,25 : 160 = 25÷160 =

  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生认识了比的读法和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巩固基础训练,让学生做如下练*,说一说下面各比的前项和后项,再求出比值:3 : 7 ,8 : 4 ,0.5 : 1。学生算完在交流汇报时,学生对比值的读法学生产生了异议,3:7=3÷7=,学生读成3比7。这是好事,说明学生对分数形式的比的读法掌握很好,但是也反应出学生对比值是一个分数,还是一个分数形式的比还分辨不清。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我抓住机会引导:这里的结果是一个比,还是一个数?如果是比该怎么读?是数该怎么读?学生还是有疑问,老师举例分析之后学生明白。后来思考,为什么我抓住了生成资源学生为什么没有马上领会呢?通过评课和反思,认为教师如果再换一种问法引导会达到更佳效果,如,什么是比值?商是一个数还是一个比?怎么读?从比值的概念中理解,比值是商,是一个数,这里应该按分数来读,会让学生一下子明白这是一个数,不是一个比,应该读成几分之几。从而让学生对比的书写分数形式和分数的本质有了更深刻认识。

  由此感悟到,不同的引导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不恰当的话,教师也不要慌,教师也可以把错误当成学*的资源,加以恰当的引导,也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中注重的引导方式和语言,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数学思考能力。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分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比的意义的时候,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生的已知经验里对比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在配制安利的洗涤剂的瓶子上按照几比几来配制,学生也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一开课,我直接出示,让学生按照2:1来摸红色和黄色的球,学生很轻松的说出红球2个黄球1个,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情况。进而,让学生总结出只要满足红球是黄球的2倍就满足红球和黄球的比是2:1,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是比的意义第一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然后教师反过来问道,那黄球和红球的比是几比几呢?黄球是红球的几分之几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巩固了比的意义第二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分数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的非常深刻,也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板书、形体语言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练*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能得到哪些信息。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和改进。

  本学期的教研课,我确定的题目是《比的意义》。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到关于比的知识。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教学此课。我阅读《教学参考书》《教材解读》等教辅资料,在网上搜索关于此课的视频,可以说,我把自己当学生,自学了本课的知识,同时,经过比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并多次推翻设计的教学环节。教研课之后我进行了反思:

  一、我的收获

  1.讲练结合适合概念多的进授课。《比的意义》这节课,需要学*比的意义、比号、比的读法和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多而且杂,对于部分提前学*的孩子来说,这些知识并不难,但是对于预*效果不好的学生来说,不把这些知识在新授课交代清楚,之后做很多的练*都不能弥补,从而影响后面学*更深入的知识。因此,在多次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分割,逐个学*,并练*跟进。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检测,孩子们对知识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2.老师讲、学生讲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是总体设计,我又思考了该如何“讲”的问题:讲授比的意义以我领学为主,通过“长是宽的几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广泛说,从而进行归纳总结,水到渠成比的意义;讲授比号、读法和写法、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我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通过汇报及跟进的练*检测学*效果;其中比的写法中,有一种分数形式的写法,我预设的方案是让提前认知的学生来领学,课堂上也确实有学生知道,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引导学生用分数与除法、比的关系进行理解,并顺势掌握了比的读法。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老师领学、学生自学、学生领学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也丰富了课堂学*的方式。

  3.问题的设计可以很好的服务教学。备课的过程是精练数学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几个重要的问题引领了整个课堂教学。我在《比的意义》备课过程中,就经历了这个过程。例如:领学比的意义时,我所设计的句式就是经过几次的修改之后,充分尊重教材最后敲定的,课堂上,也不断的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句式去说,才在大量学说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比的意义的。我感觉课堂问题的设计是重难点的体现,是教学环节的体现,是教师对教材把握程度的体现,“为什么?”一定要问在该问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1.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中,前松后紧的现象仍然存在。

  2.备课深度不够,难点体现不够合理。本课中的难点是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备课,我感受到,这个难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充分学*前面的知识的过程中,感知并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能不能突破这个难点就要看学生在前半段知识的学*情况。领会到这一点,是我自己备课的一大突破,是我的重要收获。对于他们之间的联系,我用表格的方式方便学生总结。对于他们之间的区别,我用课件的方式进行罗列,总结了三种区别。课堂上,学生们对于表格的填写是很顺利的。在回答他们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孩子们语言概括能力有限,我给出的课件又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体现,因此,这张课件不能很好的服务教学。而且,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能够总结出这些区别,也实在有些难。

  3.板书过于复杂,缺少规范性。要善于利用四块黑板,做好功能分布,保证在板书中体现教学重难点。

  三、努力方向

  1.加大备课力度,做好课前功。对于我这个半路教数学的美术老师,扎实数学素养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把握要扎实,课前备课尤其重要。

  2.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服务。自觉把每一节课当做提升自己能力的训练场,在日常工作中锻炼,成长。

  3.加强理论学*,提升综合能力。以身边的数学老师为师,以互联网资源为师,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让我这个爱上数学的美术老师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数学老师。

  本学期的教研课,我确定的题目是《比的意义》。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到关于比的知识。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教学此课。我阅读《教学参考书》《教材解读》等教辅资料,在网上搜索关于此课的视频,可以说,我把自己当学生,自学了本课的知识,同时,经过比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并多次推翻设计的教学环节。教研课之后我进行了反思:

  一、我的收获

  1.讲练结合适合概念多的进授课。《比的意义》这节课,需要学*比的意义、比号、比的读法和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多而且杂,对于部分提前学*的孩子来说,这些知识并不难,但是对于预*效果不好的学生来说,不把这些知识在新授课交代清楚,之后做很多的练*都不能弥补,从而影响后面学*更深入的知识。因此,在多次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分割,逐个学*,并练*跟进。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检测,孩子们对知识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2.老师讲、学生讲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是总体设计,我又思考了该如何“讲”的问题:讲授比的意义以我领学为主,通过“长是宽的几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广泛说,从而进行归纳总结,水到渠成比的意义;讲授比号、读法和写法、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我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通过汇报及跟进的练*检测学*效果;其中比的写法中,有一种分数形式的写法,我预设的方案是让提前认知的学生来领学,课堂上也确实有学生知道,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引导学生用分数与除法、比的关系进行理解,并顺势掌握了比的读法。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老师领学、学生自学、学生领学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也丰富了课堂学*的方式。

  3.问题的设计可以很好的服务教学。备课的过程是精练数学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几个重要的问题引领了整个课堂教学。我在《比的意义》备课过程中,就经历了这个过程。例如:领学比的意义时,我所设计的句式就是经过几次的修改之后,充分尊重教材最后敲定的,课堂上,也不断的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句式去说,才在大量学说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比的意义的。我感觉课堂问题的设计是重难点的体现,是教学环节的体现,是教师对教材把握程度的体现,“为什么?”一定要问在该问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1.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中,前松后紧的现象仍然存在。

  2.备课深度不够,难点体现不够合理。本课中的难点是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备课,我感受到,这个难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充分学*前面的知识的过程中,感知并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能不能突破这个难点就要看学生在前半段知识的学*情况。领会到这一点,是我自己备课的一大突破,是我的重要收获。对于他们之间的联系,我用表格的方式方便学生总结。对于他们之间的区别,我用课件的方式进行罗列,总结了三种区别。课堂上,学生们对于表格的填写是很顺利的。在回答他们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孩子们语言概括能力有限,我给出的课件又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体现,因此,这张课件不能很好的服务教学。而且,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能够总结出这些区别,也实在有些难。

  3.板书过于复杂,缺少规范性。要善于利用四块黑板,做好功能分布,保证在板书中体现教学重难点。

  三、努力方向

  1.加大备课力度,做好课前功。对于我这个半路教数学的美术老师,扎实数学素养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把握要扎实,课前备课尤其重要。

  2.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服务。自觉把每一节课当做提升自己能力的训练场,在日常工作中锻炼,成长。

  3.加强理论学*,提升综合能力。以身边的数学老师为师,以互联网资源为师,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让我这个爱上数学的美术老师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数学老师。

  在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时,我作为六年级的一名数学老师,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下面就谈谈我在“比的意义”一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教学片段:

  1、引入课题

  ①出示“∶”号,询问学生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符号。

  ②展示一组资料,说说自己对这些比的理解。

  A 第47届世乒赛,王励勤以4∶3战胜对手,夺得冠军。

  B 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比是8∶1。

  C 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7∶8。

  D **长和宽的比是3∶2。

  E 一种农药,药粉与水的比是1∶800。

  ③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不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差比关系,主要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2、新授

  ①学*“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之间的比。

  A 根据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是8∶1,写出几组等值的人民币和美元。

  B 根据**长与宽的比是3∶2,设计一面**。

  通过练*,使学生明白8∶1,3∶2既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

  ②教学“比”的概念


比的意义教案6篇(扩展5)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善于倾听老师讲解与同学的发言;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能力。在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qut;比&qut;缺乏感性上的认识,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的方式,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反馈交流自学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以小老师讲解为主,其他学生倾听和补充的方式为辅,有效提高了学生认真倾听的兴趣。因为角色的变换使课堂相对以往新颖、有趣多了,学生学*的积极性高涨。只有认真倾听小老师的讲解,才能确定他说的正确与否,需要更正和补充些什么。小老师讲得投入,同学们听得认真,效果不错!从而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惯。

  在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

  不足之处:由于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学、小老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本节课只是把知识点讲解完成,却没有更多的时间练*和巩固知识,在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待改进和提高。

  在学*比的意义的时候,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生的已知经验里对比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在配制安利的洗涤剂的瓶子上按照几比几来配制,学生也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一开课,我直接出示,让学生按照2:1来摸红色和黄色的球,学生很轻松的说出红球2个黄球1个,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情况。进而,让学生总结出只要满足红球是黄球的2倍就满足红球和黄球的比是2:1,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是比的意义第一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然后教师反过来问道,那黄球和红球的比是几比几呢?黄球是红球的几分之几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巩固了比的意义第二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分数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的非常深刻,也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板书、形体语言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练*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能得到哪些信息。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和改进。

  今天我教了《比的意义》。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

  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神州5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控,学生讨论是充分了,但是,学生的练*时间就有一定的问题,没有时间完成。看来,教与学生的书面练*之间还得下功夫去进行时间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后教学做的更好。


比的意义教案6篇(扩展6)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菁选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

  昨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能和名师刘云娟老师去龙洲校区同课异构是荣幸的。同时我也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机会。

  《百分数的意义》我在上一届学生时也上过。上一次我是以三位足球运动员罚点球的命中率引出的,但随着学生生活水*的提高和见识面的拓宽,我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并且对百分数有了自己的理解,尽管这些理解不是系统、抽象的。因此我大胆尝试使用学生随处可见的两张衣服的标签。让学生从衣服面料上来挑选穿得舒服的衣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容易比较。把课堂时间节省后放到了本课重点之一----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意义我分两次不同层次的`理解。第一次是把它放在学生自学前,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收集的百分数的理解。考虑到学生已是高年级学生,因此我放入了自学,让学生带找两个问题去自学。当学生自学后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来尝试说说课一开始出示的两个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同桌间说自己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再指名来说一说。当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后,我引导学生学生来思考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当然,这个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考虑到这一点,我让学生读了这个问题后,带着这个问题去尝试做判断题,当学生遇到第一题今年宜昌的柑橘产量是89%万吨。部分学生知道是错的,但说不上原因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此时,我让学生继续做后面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在做完4题判断后,在一次次的说明理由中,让学生渐渐找出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到第一个判断题,说明判断错误的原因。我再适时引导,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当我听了刘老师的课后,感觉刘老师的课上,学生很放松。自然学生学得就愉快也扎实。刘老师的课堂扎实有效,是我要学*的。让我联想到自己的不足:

  1.在教学百分数的好处时,没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对于百分数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数的另一种写法,我没有引导。而是把它放到了学生自学的环节。

  2.对于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学生对于百分率的解释还不是很好。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效果不是很好。

  也希望老师们能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有效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我的教学语言也欠简练。课堂调控能力也欠好。

  在教学的道路上,我还是一个婴儿,需要学*模仿,更需要有自己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

  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的方法。

  3、体会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精神。

  《比例的意义》是一个概念性质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我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努力:

  1、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引导学生尝试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数学课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到“比例”学生根据过去的学*经验,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如:比例的意义或什么是比例,比例的`组成及名称,比例与比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而这些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自学、交流是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为继续学*提供了动力和保证。

  2、结尾设制悬念,激发学生继续学*。

  有人说,一节课上完之后,不应该是画一个句号,而应该是一个问号。在本节课的末尾,我利用了课本33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学生通过练*、讨论写出了不同的比例,但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明确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写比例的,所以个人写出的比例并不全面或有重复。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比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稍停)若有,用已有的知识可以解决吗?(不能)下节课我们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就会有明确的答案了!这样,学生继续学*、探索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在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处理还欠缺:

  1、对比例意义的引导还不够细致。应该让更多的同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参与教学过程,体会成功。

  2、课堂调控能力还需要继续提高,对课堂生成性的内容处理不够。学生在总结比例的意义时这样说:比例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教师没能抓住“比值相等”这个关键做好学生认识与课本概念的过渡和衔接。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各个环节注重了对分数意义的体验,并在体验中随时注意总结。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伊始,在轻松的聊天环境中,引入分数,勾起学生的分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举例中,始终都在强调“在生活中”可以把什么*均分,“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2、创设自主学*环境,促进有效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一些物体可以看做单位“1”进行*均分得到分数后,创设环境让学生自己通过手中的事物进行*均分,从中得到分数。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经历了猜测、试验、推理、证明等环节,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对于数学知识的最终结论,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让学生亲手操作,在具体的试验中,真正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以学生已有认知水*为基础。

  《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的纳入到学生的直接体验中。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值得改进,自己在课堂上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以至于不能很好的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显得前松后紧。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替为代之。从以上看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匮乏,需要不断地锻炼,提高。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讲究教学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学*,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真正的把学*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的快乐带给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老教材里面的一节概念课,往往是很多老师在选择公开课、教研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之一,理由是:看看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内容,与那些时髦的“生活化”、“动手实践”、“合作学*”、“算法多样化”、“情境化”、“多元智能”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都挂不上边,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心里的大实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让我们老师轰地一下接触到很多新生事物,众多的新生名词一涌而上,很多老师还没能来得及很好地消化,再加上有的老师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立即就要付诸于行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免会出现这样一些状况: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自己学*了一些新理念,老师们不得不给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给予“贴标签”。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对于某些课型、典型课例研究颇多,而一些老教材,特别是其中一些较难体现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被打入冷宫,《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便属于这一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新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教者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者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于比例的这一基本性质教学,教者也没有满足于原命题的成立即止,而是在练*中让学生适当地体会到: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也成立。听课教师无不感叹:真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1、导入环节

  为了激起同学们的学*热情,提升同学们的学*积极性,我以黄山风景PPT配乐(高山流水)导入,通过第一天的课堂反应,同学们的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是很积极,但是问题来了:第一导入有一些太长,与教材内容想关联程度不大,耽误了课堂时间。

  2、新授

  教材中例1直接引入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量,我觉得引入太多,自己根据黄山风景导入中的门票价格,编制例题一道,先来教授相关联的量。然后通过例1来认识正比例。这样的`处理带来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例1和试一试,两道来认识正比例,第1题比值为速度80是整数,试一试中比值单价为0。3为小数,教材编写从整数到小数,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如果引入我的例题就打破了教材的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决定删除这部分内容。

  3、课件

  PPT的制作不太合适,内容太多,每页上的字数太多,每页上最多不能超过4行字,我在制作PPT时总是想把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总怕不全面,都想呈现给孩子看,不想错过什么,熟不知道孩子们根本不会看,而且呈现太多会导致重点不明确。第二次试课我忍痛删除了一部分。

  4、童谣中

  有反比例的部分,现在刚上出示有一些太早,应当反比例上完呈现。学生理解深度会加深。利于掌握新内容。

  5、课堂上

  教师不能频繁移动自己的位置,这样会影响学生思考。

  上完这节课,我身上暴露的问题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去改进,反思,特别是最教材的整体把握。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由于学生凭借正比例的学*,因此这节课可以做一个“放手”的老师了。

  课上先回忆如何去判断两种相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然后出示信息窗的表格,问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吗?学生马上得出不成,因为两种量的比值是不一定的。从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小组讨论:(1)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与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同?(3)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是怎样的规律?课上重点研究(2)和(3)两个问题,得出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在变大,另一种量在变小,一种量变小,另一种量变大,是相反的,突出反比例的一个“反”字。不管这两种量怎样变化,但是万变中有不变,这两个量的积是不变的(一定的')。揭示这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让学生说说成反比例的三个条件,受正比例的影响,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然后我直接给出,“糖果厂包装一批糖果,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学生也很流利地把问题解决了

  最后出示三个填空:填成正比例、反比例或不成比例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

  圆锥的底一定,圆锥的体积和高( )。

  第一小题没有问题,第二小题问题比较多,都说不成比例,第三题有的同学不动脑筋,受反比例影响也说是成反比例了。

  整节课我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知识的迁移性的应用上我感觉挺不错,而这也让我明白打牢知识的基础才能很好的发挥知识的迁移性,它能让自己的教学轻松自如,让孩子们对学*更加充满自信,更能体验到学*成功的快乐。

  本学期第四单元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先后学*了“分数的意义”,其中包括了“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学*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分别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感觉学生学得比较好,他们知道了如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也知道了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以为这单元开了个好头。谁知道,在学*完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者带分数后,一道比较分数大小的作业题却难倒了一些学生。这道题有好几个数(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整数),其中两个是5/6和4/3。在课堂上布置完作业,先后有好几个学生问“5/6和4/3”怎样比较大小。

  我说,你们认为这两个分数能比较大小吗?他们都说不能。我问为什么,回答是“它们既不是分子相同,又不是分母相同,,怎么比较啊?”我再问,你们刚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就说:“这不就行了吗?”……“啊,明白了”,我话没说完,他们就有点恍然大悟。事后检查作业,他们的这道题几乎没怎样错。

  他们恍然大悟了,我却有点皱眉头了:怎么回事,这些学生分开来学*,好像都明白,稍稍一综合,就无所适从。不过,就在写这篇教学反思时,我有点想通了:从学生讲,他们没有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确实算不上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但刚学的新知识,不是谁都可以马上滚瓜烂熟的,做老师的,你就耐心点吧;从老师本身讲,上课时,是否把有关的知识都讲透了,是否把该联系的知识点为学生讲明白了,你自己讲课都没时时注意到知识点的联系(从讲课角度讲),又何必苛求学生马上就有好的学*效果呢。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作为老师,必须心中时时有学生。

  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认识小数的意义,它是贯穿整个小数部分内容的学*的,具有重要的地位。之前,我让学生已经预*过,从学生的摘录看出,预*不是充分的。是不认真?还是不会自学?带着这个疑问,我在课堂上设计了预*的环节:阅读课本第28-29页,摘录自己的收获和困惑,时间5分钟。

  从巡视学生的摘录情况看,有价值的问题,总体阅读的情况质量差,不知道抓住重点来阅读和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散而成点状,当然这种情形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

  呈现例1后,接着呈现学生的困惑“小数就代表分、角而为什么要写成0.3元呢?小数又不代表元,为什么后面要加“元”?”我的课从学生的这个问题展开的,首先学生的提问不是很清楚,故我让她又介绍了一遍,询问其他的同学是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然后我试着说:“你是不是认为,0.3元是3角,为什么不用单位角表示?就是写成0.3角。”她点点头。

  从学生们否定用单位角的`回答中感受到,学生们对小数的认识停留在直观的基础上,元是整数部分,角是第一位小数,分是第二位小数,但学生们很清楚,3角=0.3元,5分=0.05元,4角8分=0.48元。缺少的就是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抓住重点来阅读和思考,再次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还可以写成0.01元。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刚才的交流渐渐明白,1元=10角,3角就是3/10元,3/10还可以写成0.1。

  “5/100为什么要写成0.05,不是0.5呢?”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们有了自己的见解。生1:如果写成0.5的话,5分就变成了5角。生2:100有两个0,所以小数也要有2个0。第二个学生的回答是不恰当的,而3/10=0.3、5/100=0.05这两个例子却刚好和她的说法相符合,我没有理解否定她的观点,只是继续往下和学生们理解第三个例子,48分=48/100元=0.48元。然后,让她观察8/100=0.48这个等式,让她体会她的观点的不合理,“逼”学生们再次思考100的1后面有两个0,和小数中的什么有关?结论当然和小数的位数有关。

  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程,但悠着点也好,能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以此为起点展开讨论、交流和思考,能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怎样去观察和不断去验证,然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悠着点”这节课还在我思考以外的环节上出现了,正方形的棱长都*均分成了10份,就分割出1000个小正方体,对老师们说是一个常识性的知识,看一看不用数就知道是1000个。而学生们不是,认为是600个,一个面是100个小正方体,6个面就是600个;从棱长处能看到小正方体的两个面,有学生认为是两个正方体,所以双倍地数了。

  悠着点纠正学生的错,前面一个面是100个小正方体,数数有几层,从前往后数;上面有100个小正方体,从上往下数有几层;而第二个问题,观察图还是不能得到我满意的结果,学生的思维总是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之上,观察教师的一摞本子,“能看到两个面,难道说是两摞本子?”再观察图,学生们明白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们的观点和错误往往会在教师们的预设之外,悠着点能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消除原来的错误的思考方法和观点,从而真正做到丰富学生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数的产生的过程。

  新课开始,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读商品标价理解标价的意义和测学生的身高(测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们于是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过程,学生体会到了小数的意义,然后全班交流得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律,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从0.1米还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依次类推,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接着,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人文性的提示更激发了学生展示的热情,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对教材钻研不够。在教学相邻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时太仓促,处理的不到位,在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2、教学最后的总结较少,引用的名言有点画蛇添足。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验课,课后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头没有把握好,以致于练*的内容都压缩了。下面对整个教学做如下反省:

  一、开始阶段写比这一环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图是通过找相等的比后引出比例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没料到学生举手少,发言少,稀稀拉拉的几个比,没有任何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这一环节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比,直接求比值,从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让学生了解比例是怎么来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进一步为学*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础。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学比较含糊,没有突出点,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弄不清哪个是用意义在比较,哪个是用基本性质在比较。教学过程应该改为上面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抓住关键,让学生多说,说完整。

  三、练*难度偏高。从这堂课来看,似乎难度高了些,以致于学生思考时间比较长,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如果前面的问题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而且还能成为这课的亮点。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9

  从整堂课来看,把握住了整个流程,抓住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从孩子们的反馈可以看出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对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掌握都很好,并能运用它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了孩子是课堂主体这一理念,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在探索中得出结论并能学以致用。

  有意义的数学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亮点是在学*比例的时候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质的学*中,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告诉孩子们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孩子们热爱数学并能学好数学。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在时间上掌握不是很好,在前面复*导入部分用时过多,加上练*题偏多、偏难,以至于学生思考时间较长,所以整堂课看起来前松后紧。

  其次,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并且在整堂课中的语速都偏快。

  再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在分数比例里应该读成比的形式,但一部分同学读成了分数形式,而没有给予纠正。在练*题中孩子们耗时较多,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在最后思考题的摄入中给孩子们的启发较少,没能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让我和孩子们都能有更大的进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的产生

  2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分数的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学具:水果图片若干,实物(4个苹果),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分数的产生)

  1.出示4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2个)

  2.出示2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1个)

  3.出示1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半个或1/2个)

  这里的1/2是什么数?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常就会用到分数。分数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题)

  二教学新课

  1引探分数的意义

  刚才老师把1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2个。(板书:贴苹果图片,*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1/2)

  现在老师要让你们随意说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比的意义教案6篇(扩展7)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菁选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第11册第6单元百分数(一)第一课时第82、83页“百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百分数意义是分数意义的延伸,百分数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小数、分数的知识,并且能解决一些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后续学*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本节课前,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就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收集整理生活中的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读、写,运用百分数表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2.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自然课上老师要做自然实验,为大家准备了3杯盐水。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盐的重量(克)

  22

  17

  43

  师:根据条件,你认为哪杯水最咸?为什么?

  教师出示: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盐的重量(克)

  22

  17

  43

  盐水的重量

  25

  20

  50

  师:请再次选择,并把选择方法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

  预设:①求每杯水中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22÷25=22/25,17÷20=17/20,43÷50=43/50,再通分,得到:88/100,85/100,86/100,可以比较出第一杯水最咸。

  ②求每杯水中盐与盐水的比。1号杯88:100,2号杯85:100,3号杯86:100。

  随机板书。

  3.说一说三个分数88/100,85/100,86/100所表示的意思。

  4.师:为什么要转化为分母是100的分数?有什么好处?

  小结:88/100、85/100、86/100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母都是1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表示,那就是去掉分母,在分子后面直接加%,例如:88%读作:百分之八十八。

  5.指名改写成百分数

  88%85%86%

  齐读一遍。

  6.揭示、板书课题:这样的数大家见过吗?是什么数?(揭示并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

  二、理解意义

  1.师:百分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课前大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信息,请和附*同学交流:说一说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并说出你从信息中了解到了什么?

  2.课件展示百分数,共同分析

  师:老师也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想看看吗?

  ①光明小学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为90%,及格率为100%。

  师:90%表示什么?100%呢?

  ②勤劳善良的中国人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xxxx年,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视人数占总人数的30%。其中,在校的`小学生佩戴眼镜的比例为30%,中学生为50%,大学生达到了75%。居世界第二位。

  师:看了这则信息,你想说什么?

  3.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信息,比如70%,它又表示什么意思?

  4.你能说一说什么叫百分数吗?

  (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三、巩固深化

  1.写百分数。

  师:请大家准备练*本,我读数,请你写出来。

  课件出示。

  2.选择上面的百分数,填空。

  ①全班同学共同努力,这单元测试及格率一定能达到98%。

  ②高铁的速度大约是是普通列车的350%。

  ③1米是1千米的0.1%。

  3.辩一辩

  (1)一根绳子长60/100米,剪去30%米,剪去了它的50/100。

  (明确: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75/100可以约分成3/4,而75%不能约分。)

  (2)37.5%读作:一百分之三十七点五。

  (3)百分数的计数单位是1%。

  小组讨论:仔细观察,你发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吗?

  课件出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学生默读,理解。

  4.你能用百分数表示下面成语的意思吗?

  ①百战百胜()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事半功倍()

  ②语文课上还有哪些成语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

  (100%的命中率:百发百中;50%的国土:半壁江山)

  四、总结提升

  1.师:你有什么收获?

  2.宣读“给全体同学的一封信”

  爱迪生说过:“天才那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希望同学们要勤奋学*,还要掌握正确的学*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200%),你才能在学*中百战百胜(100%),做百里挑一(1%)的好少年!

  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意义不同。分数代表一个数值,也可以代表一个分率.而百分数只能代表一个分率。

  2.读法不同。分数读作几分之几,百分数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

  3.写法不同。百分数在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行了,而不是写成分数的形式。

  4.分母不同。分数的分母可以是任何一个大于0的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母规定是100。

  5.分子不同。分数的分子必须是自然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可以小于100。如:1.5%,300%。

  6.分数单位不同。分数的单位是几分之一,而百分数的单位只能是百分之一。

  7.百分数不可以约分,分数可以约分。

  教学设想:

  小数的意义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的,同时小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知识的开始,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充,也是对学生日常经验的一个归纳与总结。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在本节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充分调动学生的旧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同时加强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进关系。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以及数的计数单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位小数,二位小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归纳小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卡2张、米尺、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孩子们,北京奥运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了,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迎接奥运的到来,我们学校为了迎接奥运也举办了一场校动会。(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们从这幅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张兵跳远的成绩是2.36米

  生:王志跳高的成绩是0.92米

  生:校运会60米的纪录是7.8秒,100M的纪录是13.4秒,跳远的纪录是2.87M,跳高的纪录是1.06M。

  生:我知道这些数都是小数。

  师:孩子们真聪明,观察真仔细.那么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小数吗?

  生:想

  师:现在我想让两位孩子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和宽。

  学生上台用皮尺测量。

  生:黑板长3米10厘米

  生:黑板宽95厘米

  师:孩子们黑板的长和宽是不是都是整数呢?

  生:不是

  师:在测量的计算中,我们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板书:小数

  师:孩子们,我们在三年级时都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那么下面这些空我相信大家都能填出来吧!(课件出示)

  1角=()10元=()元0.1元是把1元*均分成10份,取其中()份。

  1dm=()10米=()m0.1米是把1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5角=()()元=()元0.5元是把1元*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3dm=()()m=()m0.3是把()*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二、探索新知

  师:孩子们完成的真不错,来鼓励一下自己。好!现在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们每个小组(二人一组)的学*卡片1,然后听清老师讲要求。(课件出示)

  (1)、涂一涂:用斜线把其中十个直条涂出阴影,并用分数、小数表示,再把7个直条涂上阴影,用分数小数表示。

  (2)、填一填:

  分数()10

  分数()10小数()

  小数()

  (3)、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

  0.1、0.7都是一位小数,都表示把1个整体*均分成()份,分别取其中的()份,()份。

  (4)、讨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几分之几表示一位小数?

  (5)、完成后,组内两个同学相互说一说

  (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师:好!孩子们我看大家完成的差不多了,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上台用视频展示台把学*卡1展示)我们小组是这样涂的

  分数110分数710

  小数(0.1)小数(0.7)

  0.7表示把一个正文形*均分成(10)份,取其中(7)份。0.7里面有(7)个0.1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学**惯,提高学生的探究、归纳比较、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资料,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小结:刚才出现的这些数都是小数,它们表示什么意义,应该怎样正确地读和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的知识起点是三年级时对一位小数的直观认识和刻画,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点。通过找身边的小数,引发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激起进一步学*和探究的热情】

  二、教学例1,初步感知

  师: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课前也收集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材料。

  1.出示例1三幅图。图上这些数都是小数,表示物品的价钱。会读吗?如果你到商店去买这些物品,该怎样付钱呢?

  生1:0.3元就付3角。

  师:很好,你会把元转化成角来考虑。那0.05元和0.48元呢?

  生2:0.05元就是5分。

  生3:0.48元就是4角8分。

  帅:对,也可以说成48分。

  2.师:把3角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是多少呢?

  生:3角=3/10元。(一元=10角,1角就是1/10元,3角里面有3个1/10,是3/10元)

  师:3角=3/10元,也可以写成0.3元,读作零点三元。(板书)

  师:5分、48分也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你们会吗?同桌先讨论一下,再回答。

  生:5分=5/100元,48分=48/100元(1元=100分,每份是1/100元,5分有5个1/100,就是了5/100元;把1元*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100元,48分就是48/100元(板书:5分=5/100元48分=48/100元)

  师:5/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05元,读作零点零五;48/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48元,读作零点四八。(继续板书读写)

  小结:0.3、0.05、0.48都是小数,0.3的小数部分有位,是一位小数,0.05和0.48小数部分有两位,是两位小数,当然,还有三位小数、四位小数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初步感知阶段,利用0.3元该怎么付?学生把元转化成角,进而追问3角钱以元为单位用分数表示?得出0.3元=3角3/10元,即0.3=3/10。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类比,迁移,为下面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得出分数之后,告诉学生3/10还可以写成像0.3这样的小数,再教给读法】

  三、教学例2,揭示意义

  1.师:刚才从1元:100分,我们想到了用分做单位的数都表示1元的百分之几,都能写成小数,在其他情境中也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瞧,(课件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我们截取了一部分。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厘米等于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那么,(出示)4厘米、9厘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呢?

  学生尝试完成。

  师:请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4厘米=4/100米=0.04米

  9厘米=9/100米=0.09米

  师小结: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0.01、0.04和0.09都是两位小数。那前面对应的这排分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师:对,他们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吗?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呢?

  2.我们继续观察刚才那把米尺,把他*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课件出示)1毫米是1米的1/1000,还可以写成0.001米。(板书1厘米=1/1000米=0.001米)那7毫米、15毫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大家试试吧。

  板书:1毫米=1/1000面米=0.001米

  7毫米=7/1000米=0.007米

  9毫米=9/1000米=0.009米

  小结:请大家观察这一行分数和对应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二生: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3.总的观察:三位小数是由分母是1000的分数得到的,两位小数由分母是100的分数得到的,那位小数0.3呢?{是由分母是10的分数得到的)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呢?

  生: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屏搭上出示这句话)

  师:我们再从右往左看,0.3表示3/10,0.05表示5/100,0.48表示48/100,0.001表示1/1000,0.004表示4/1000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指着省略号):四位小数呢?(表示万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学*的本质在于数学思维、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意义的具体分析后,教师抓住展示和交流这一时机,通过清晰直观的板书,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推理,最后达成了对小数意义的系统认识和理解】

  四、练*拓展,巩固提升

  (一)说说做做这个练*分4个层次进行。

  师:上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你会用分数和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吗?

  7/1033/1009/1000

  0.70.330.009

  选其中个小数请学生说出表示什么意义。并通过上下对比观察,再次强化: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用小数米表示分别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2.师:阴影部分是0.7,淮能用小数表示出空白部分?它又表示什么意义?

  3.出示空白图形和0.9、0.07、0.52这三个分数,分别动手涂色表示出这三个小数。

  4.个人自由在空白图形上涂色,同桌互相考查,分别用小数表示出涂色和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在新课结束后,书上安排了练一练,教材的目的在于巩固小数的意义,但如果这样,题目的价值就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将练一练进行适当处理,使书上分散的练*融为一个整体,由浅入深地对一道*题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应用,使题目增值。第一层次是对教材目标的基本达成;第二层次是对*题的进一步开发,渗透辩证统一思想;第三层次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第四个层次由个体智慧到合作交流,对*题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创造和升华:,采用了让学生画小数这种直观的`操作活动,伴随着学生画前的思考和画后的交流,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也就从画出来想出来说出来,逐渐明了】

  (二)快速抢答。练一练1、2和书上练*第4题。

  (三)我说你写。老帅报几个小数,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下来。

  0.390.60.1080.0080.80.80

  问座位互相检查一下,写的对不对?

  (此时有同学争论:0.8和0.80,是不是老师重复报了个?)

  师(故意):大家争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1:我认为0.8和0.80一样大,所以是重复写了;

  师:0.8表示什么:意义?0.80又表示什么意义?

  生2:0.8表示十分之八,是把1*均分成100份,取其中8份,00.8表示一百分之八十,是把1*均分成100份,取其中80份。

  师指出:0.80很特别,末尾是0,虽然末尾是0,但它表示两位小数,这个。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以后再学*。(为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打下伏笔)

  (四)纠错能手。家文具店里的商品标价不太规范,请你帮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小刀3角擦皮8分直尺5角9分

  (五)开放题:把6毫米用小数表示出来,你有几种方法?

  (六)出示姚明照片:认识吗?准来介绍介绍他?他的身高是多少?

  生:2米26。(板书2米26)

  师:2米26是口头话,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应该说成多少米?(2.26米)你的身高是多少米?猜猜老师的身高。(1.63米)这些数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小数还有点不同(整数部分不是0)。关于这些小数的知识,我们以后继续学*。

  【设计意图:在拓展提升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不断巩固所学的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注意细节的处理,0.8和0.08的比较,6毫米的三种表示方法,以及姚明身高2.26米的表述,既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学知识,又为后续学*打下铺垫】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37—P38,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懂得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呈现问题情境

  1.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教师报算式:5+5+5

  12+12+12+12+12(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4.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①用连加形式写

  ②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5.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关系

  (一)感知乘除法的关系

  1.将上题其中一道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指名改写)

  2.你能仿照这样写三道算式吗?

  3.观察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1)小组交流

  (2)反馈、讨论

  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写算式各部分名称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中的积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投影出示:()×8=24

  5×()=30

  (1)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2)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求吗?

  ①指名回答

  ②同桌互讲

  引导学生发现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情况下用除法求。

  2.揭示除法的意义

  (1)除法实质上是求什么?

  (2)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三)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

  (一)填空

  1.22881÷263=872.472×23=10856

  87×263=()10856÷472=()

  22881÷87=()10856÷23=()

  3.()×15=1054.÷=

  105÷()=7×=()

  ()÷()=()()÷()=()

  (1)说说填写的依据

  (2)第4小题中、、可代表哪些数?

  强调不可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二)改编应用题

  1.6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420千克。每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多少千克?(投影出示)

  列式、计算

  2.将上题改编成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一道除法应用题。

  (1)4人小组互编

  (2)指名编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过程中已经学*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教师:出示1米长的彩条,如果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把1分米改写成

  用“米”做单位的分数怎么表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

  教师总结: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教师:3分米,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样表示呢?小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分享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1个数字,这样的小数,就称为一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用小数怎么表示?呢?0.5怎样用分数表示?

  参考答案:0.9,0.6,。

  2.认识两位小数。

  教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一猜:两位小数可能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1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小数呢?4厘米呢?8厘米呢?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

  教师: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学生2:小数点的右面都有2个数字。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正确。类似刚刚学*的一位小数,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2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两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小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信心。

  3.小数的意义。

  教师:结合我们刚才对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自选两位以上的'小数进行研究,完成表格。

  学生先独立研究,再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教师:通过你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比如:把1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就是1毫米,也就是米,写成小数就是0.001米。

  学生2: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

  教师:其他同学还有谁也研究了三位小数的意义?谁愿意也来说一说?

  学生预设:我选择的小数是0.023,也是一个三位小数,可用分数表示为千分之二十三。

  教师:说得非常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那么四位小数表示什么?五位小数呢?

  学生: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五位小数表示十万分之几。

  结合板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探讨过程,和同伴交流一下,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认为分母是10、100、1000、10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2:我知道了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学生3:也就是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4.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大家都知道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整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对“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直观认识,独立探究三位小数、四位小数、五位小数……表示的意义,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渗透了小数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强化认知

  1.第33页做一做。

  2.第36页练*九第1题。

  3.填空:

  0.6 里面有6个( );再增加( )个 0.1就等于1。

  0.25里面有( )个0.01。

  32个0.001是( );32个0.01是( );32个0.1是( )。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让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设计,让学生在对比练*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际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根据小数意义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对小数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两位数学家。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向学生介绍与小数发展相关的数学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设计说明

  复*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课那样有“成就感”。而是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在轻松、*等、和谐的氛围中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泼愉悦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以学生自主学*为主。

  这部分知识比较多、散,但难度不大,所以让学生先独自整理,再汇报交流。这样就让学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惯,形成归纳总结能力。

  2.梳理知识与做*题相结合。

  汇报交流中,老师出示相应的*题加以检验,以便让学生相互学*,查缺补漏,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形成基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交代本节课的复*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题,复*与分数有关的知识。

  整理复*

  引导学生构建分数知识框架。

  1.回忆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有哪些?独自整理,组内交流。(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全班汇报,补充交流。(师举例辅助并检验)

  梳理的知识如下:

  (1)分数的意义。

  ①观察下图,理解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②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分数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根据下面的式子,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13÷42

  ②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件出示)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是一种数,也可看作两个数相除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3)复*分数的基本性质。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4)结合复*约分。

  ①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②约分的'步骤: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③约分的目的: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5)结合和、和复*通分。

  ①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②通分的两个要点:和原来分数相等;分母相同。

  (6)结合○和○复*比较分数的大小。

  ①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②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③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方法二: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补充知识点: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7)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定律、法则。

  能正确地、合理灵活地进行四则计算和四则混合计算,

  教学过程:

  练*

  选择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在括号里。

  计算(58/15+7.8-3.5÷7/15)×5/7时()比较简便。

  把分数化成小数

  把小数化成分数.

  学生在完成选择题后,分别总结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在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中把分化成小数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简便,总结其规律。

  试做教材91中第11题、第12题。

  口算练*,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1/2+1/31.5+1/23/4÷3/484/7×025.4÷12+33/4

  脱式计算。

  完成教材91页第13题。学生计算后,要说说估算的.方法,通过估算和计算,对其结果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91页第14题、15题和思考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展示自己思维过程)

  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单元认识百分数的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个性化的教学理解与表达,初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

  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数学应用思想。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生课前收集含有百分数的信息、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感受百分数的应用价值(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2、出示例题:

  姓名李明张华吴军

  投中次数157235

  投篮次数2010050

  提问:从上面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提问:从表中呈现的'信息来看,冠军将属于谁?

  学生汇报结果

  3、小结:像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表示成75%、72%、70%这样的形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

  二、感悟、体验生活中的百分数。

  (一)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尝试理解每个百分数的具体意义。

  2、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1)师生交流概括: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师生交流深化百分数的概念

  提问:这句话提到几个量?

  小结:这2个量表示一种倍比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生活中百分数意义的练*

  ①理解:羊毛衣成份:山羊绒10%, 羊毛85%,锦纶5%,每个百分数的意义。

  ②四人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二)引导学生尝试百分数的读与写

  (1)学生读例题中的百分数,教师指正。特别强调100%的读法。

  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读法的区别

  (2)教师写百分数,学生观察,并小结出写百分数的步骤

  写百分数时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百分号先写左上角的圆圈,再写斜线,最后写右下角的圆圈,两个圆圈写的要比分子小。

  (3)用百分数进行练*

  比赛:写10个自己最喜欢的百分数,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10秒后让学生汇报完成的任务(我完成了任务的( )%),并提问:为什么?

  特别强调指刚好完成任务与超任务的情况。

  三、巩固、拓展与应用。

  (一)书本练*p99/试一试,

  (二)选百分数

  1、出示练*

  2、思考:百分号前面可以是哪些数呢?

  3、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4、提问:最小的百分数是1%吗?最大的百分数是100%吗?巩固概念,辨析异同。

  (二)1、思考:百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哪种数比较相似?(和分数比较相似),那么百分数和分数完全一样吗?

  2、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哪几个不能?说说为什么?

  出示练*题:我校占地面积 公顷,其中教学楼的占地面积约占(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约( )公顷,约占总面积的( )%,

  3、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4、出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比的关系,还可以表示成某个具体数量,可以带上单位名称;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比的关系,后面没有单位名称。

  联系: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三)判断对错。

  (三)成语猜百分数

  四、全课小结

  老师希望同学们用1%的灵感+99%的汗水去换得100%的成功,祝愿我们班100%的同学都成为人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掌握小数的读法与写法。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小数的意义。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课业本。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引入:

  开学前他们去超市买东西,为开学做准备。(cai出示:书包89元,橡皮元,新华字典48元,信封元,水彩笔32元,本子元,文具盒元)

  2、走进超市,东西可真多啊!你知道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是多少吗?

  学生介绍。

  可能说出:元3角

  元5分

  元4角6分

  元10元9角

  3、你能把这些商品价格分分类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这样分:89元、48元、32元分为一类,因为这些都是整数;元、元、元、元分为一类,这些都是小数。

  4、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

  学生可能回答:超市里商品的价格,文具店里文具的价格,书店里书店价格。教师可以提示些不同的,如:学生的身高:米,视力表,瓶子上升……,同时配合板书。

  5、教师小结:

  原来生活中这么多的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研究小数。

  (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引导学生感知小数的含义。

  1、小数的读法。

  (1)(cai只剩下小数的价格)请生读一读这些小数。

  (2)师:这些小数你们都会读了,我写一个你们会读吗?

  师写:请生读。师:

  这两个“48”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想一想,小数的读法与整数读法有什么不同?

  (3)小结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读整数的方法读,小数部分从左往右顺次读。

  (4)读一读:。

  2、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1)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

  ①师:1角是1元的几分之一?是几分之一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元=10角,元是1角,元=元。

  师配合板书:1元=10角元(1角)=元

  ②师:那么元是几分之几元呢?

  生可能回答:元是元,元是元。

  师配合板书:元(3角)=元

  ③师:你说一个一位小数的价格,并请同学说说它是几分之几元?

  汇报:男女生对出题,互相做答。

  (2)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

  ①师:元是几分之几元?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老师配合完成板书:

  1元=100分元(1分)=元

  元(5分)=元

  ②师:元是几分之几元?

  同桌互说后请一生汇报。

  ③师:(将改为)元是几分之几元?你会说吗?

  师配合回答完成板书:46分=元=元

  ④师:你出一个两位小数的`价格,请同桌说出它是几分之几?

  同桌互说后,请一组汇报,并板**录。

  (3)练一练第1题的第(1)小题。

  ①出题后生独立思考。

  ②请生汇报。

  3、试一试。

  (1)(cai出示尺子,并指着1厘米处)

  ①这是多长?

  学生可能回答:1厘米。

  ②师:如果用“米”作单位,你能说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汇报,师配合板书:

  1米=100厘米1厘米=米=米

  (2)师在图中指2个整厘米的长度,请生用“米”作单位说一说?

  (3)在书上完成试一试的题目。生汇报,进行核对。

  (4)师:对着尺子你能用“米”作单位说出这些整厘米的长度,你能说出一个这尺子没有的整厘米数,并请同桌用“米”作单位说一说吗?

  4、读一读黑板上的分数与小数。

  三、帮助学生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1、例2。

  (1)(cai出示第1幅图)师:这是一个正方形,我们用整数“1”表示。

  (cai出示第2幅图)师:看一看,涂色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涂色部分占整体的。

  (cai出示第3幅图)涂色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涂色部分占整体的。

  (2)写成小数是(),写成小数是()。

  (3)能分别说出空白部分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吗?

  学生汇报。

  2、试一试。

  (1)(cai出示试一试)生独立审题后完成,同时“比较每组的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发现?”

  (2)比较上面每组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这几的分数用两位小数表示。

  (3)师:是不是这样呢?看看用这个方法能不能完成看p30练一练第2题。

  再请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

  (4)出示:写成小数是多少?呢?你能写一写,读一读吗?

  为什么在小数点后添“0”?

  (5)请学生汇报改写的方法。

  (6)板书:分数小数

  十分之几一位

  百分之几两位

  千分之几三位

  四、巩固练*。

  1、p32练*五1

  2、p32练*五2

  (1)出示后请生读一读这些小数,后独立完成是课业本上。

  (2)说一说,分母各是多少?

  3、p32练*五3

  (1)完成在课业本上。

  (2)说出各是几位小数。

  4、p32练*五4

  (1)想一想,用几位小数表示。

  (2)口答第2行的结果,第1行写在课业本上。

  为什么在小数点与“2”点添“0”?

  5、p32练*五5

  (1)一生读题。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请一生汇报。

  五、总结。

  1、今天的课上你学会了什么?

  2、在学*中得到哪些经验?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7分米=()米3角=()元

  9厘米=()分米1分=()角

  二、新授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芳芳和明明在量桌面的长和宽,看看他们量的结果是多少?

  (长5分米,宽4分米)

  这是用分米做单位的,如果用米做单位,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板书)

  师:十分之五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

  十分之四米还可以写成0、4米,0、4读作零点四。

  (板书补充)

  完整的板书:

  5分米米0、5米读作:零点五米

  4分米米0、4米读作:零点四米

  书空:0、5 0、4

  齐读:零点五、零点四

  2、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

  能不能像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

  1元2角,想一想,2角是多少元?那么1元2角是多少元?(板书)

  3元5角呢?(板书)

  完整的板书:

  1元2角1、2元读作:一点二元

  3元5角3、5元读作:三点五元

  书空,齐读。

  3、认识整数、自然数、小数及小数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他们都是整数。像0、5、0、4、1、2、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板书:

  0、1、2、3自然数整数

  05、 04、12、 35小数

  整小小

  数数数

  部点部

  分分

  分别说一说0、4、1、2、3、5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各是多少。

  三、想想做做

  1:仔细观察图意,说说题目的意思。

  照样子填写。

  说一说每组3个名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3:独立练*。

  4:先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5:为什么0右面第一个点上填0、1?1右面第二个点上1、2?

  独立填写其他的小数。

  教学后记:

  学生说很简单,我可不敢掉以轻心,在小数这一块出问题的可多着呢。要不要说意义?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2.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3.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引入:

  1千米=()米

  1千克=()克

  1米=()厘米

  1吨=()千克

  1时=()分

  1分=()秒

  1*方米=()*方分米

  1*方分米=()*方厘米

  在课前大家都收集了一些资料,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

  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二、新课学*

  1、名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糖果的质量是0、5千克,小明的身高是1、35米,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这些小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说说自己收集的小数的含义吗?

  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

  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大家能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方米、4吨50千克、5米6分米、20*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

  2、例1

  (1)80厘米=()米

  引导学生观察:从这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

  应该怎样改写?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因为100厘米=1米,80厘米=()米=0、80米,还可以这么算,80厘米=80÷100米=0、80米,其中的80÷100可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进行计算,缩小100倍也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所以80÷100=0、80。

  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

  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

  练一练

  (2)教师出示1米45厘米=()米

  这道题与上面的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你是怎样想的?

  首先把1米45厘米写成1、

  米,因为1米等于1米,所以1米再加45厘米就等于1、45米。还可以这么想,1米45厘米是145厘米,145÷100=1、45米。

  练一练:

  4千米180米=()千米

  7米6厘米=()米

  3、例2

  0、95米=()厘米

  可以怎样想?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想一想:1、32米=()厘米

  可以这么想:1、32米=1米+0、32米=100厘米+32厘米=132厘米,还可以这么算:1、32米=1、32×100厘米=132厘米。

  三、巩固练*

  1.直接写出得数。

  0、45×10=

  1、6×100=

  0、056×1000=

  40、5÷100=

  7、8÷1000=

  0、7÷10=

  3、06÷10=

  3、06÷10=

  2.小刚检查调查表时发现了许多错误,你能帮忙把错误改正过来吗?

  张佳佳:

  体重3、85千克

  身高14、3米

  早晨喝0、005千克牛奶。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效果预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正比例的意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关键是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新课标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通过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二、学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在学*正比例之前已经学*过比和比例,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游戏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四、学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

  第二环节: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观察实验

  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第四环节: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第五环节:巩固练*,拓展提高

  第六环节:全课小结

  六、效果预测

  在教学的始终,我一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比例的意义,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课堂练*,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4、加强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

  相对应的课程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探索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

  2、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理念:

  1、以学生的自主学*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环境。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表达对小数的理解。

  2、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成果,建立*等、民主、愉悦的学*氛围。

  教材及学情分析:

  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小数的意义”是通过实际操作,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要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把一个正方形看作“1”,把“1”*均分成10份,1份是它的十分之一,就是0.1;把“1”*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它的一百分之一,也就是0.01。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在练*中通过在直线图上表示十进分数和小数的问题,进一步沟通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作为学生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只有让学生拥有好的学*方法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这也是学生一直迫切需要掌握的。那么这节课在学*新知识的同时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学*方法的指导。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导入。

  在我们以前的学*当中,重点研究了整数。但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进行测量、计算等活动的时候往往经常得不到整数的结果,所以我们又进一步学*了分数。其实在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小数表示。这个学期我们将重点学*小数。

  二、介绍方法:

  怎样学好小数呢?要想学好它,就要讲究一定的学*方法,制定一个计划,按一定的步骤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今天老师就向大家介绍一种学*方法。(出示学*步骤)

  学*步骤:关于小数:

  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2、我还想知道什么?

  3、通过学*我又知道了什么?

  4、动动手,检测一下。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开展学*。

  三、思考、讨论:

  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小数点、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师:看来大家对小数的了解很有限,那么更有必要认真的学*小数了。

  2、还想知道什么?

  小数的起源、发展、计算、数位顺序、读写法、意义……

  师:要想了解小数的这些知识,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小数的意义。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小数的意义吧。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小数的意义。

  1.小数的意义,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1)出示课件,把这个正方形*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取其中3份就是十分之三,用小数表示是0.3。

  把这个正方形*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2)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用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是怎样的。

  4、师:像0.1、0.5、0.7这样的小数是一位小数。像0.01、0.19、0.08这样的小数是二位小数。

  5、想一想:1/1000、1/10000用小数怎样表示?23/1000、127/1000呢?它们分别是几位小数?观察黑板上的数据,想一想: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呢?

  6、看书P3,找一找你认为最重要的那句话,读一读。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7、看学*步骤3:通过学*我又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8、质疑(学生提问)

  五、学*步骤4:检测。

  1、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小数、分数。见P5、1

  2、分数小数的转化P5 2、3

  3、同伴相互出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既是一节数学知识学*课,同时又是一节学*方法的指导课。通过对教学的设计,教学,对学生的检测,我有以**会:

  1、教师要善于倾听。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在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精彩的见解,教师要善于捕捉。尤其是当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出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反应,以此保护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当然这需要教师在*时的教学实践中注意有意识地积累。

  2、注重方法指导。 本节课的特色和重点之一即学*方法的指导。但是学*方法的指导应该是贯穿整个学*过程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方法指导的时候要让学生清楚本节课介绍的方法还适合那些内容的.学*,其他的学*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学*方法更好。

  3、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本节课既让学生学*了好的学*方法,又让学生扎实地学*了小数的意义,关注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数学课程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本课与生活的联系不够,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的把握不及时。另外,要注重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学*方式还可以更丰富一些,如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方法可以有变化,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案例点评:《小数的意义》这一节课整体框架好,是一节学*方法指导课。本节课能够很好地确定研究的课题、目标,即学*方法的指导,有研究的方向。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学*过程中能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较好;师生关系融洽,学*氛围好。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学**惯,提高学生的探究、归纳比较、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资料,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小结:刚才出现的这些数都是小数,它们表示什么意义,应该怎样正确地读和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的知识起点是三年级时对一位小数的直观认识和刻画,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点。通过找身边的小数,引发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激起进一步学*和探究的热情】

  二、教学例1


比的意义教案6篇(扩展8)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选【20】篇

  【新知识点】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意义

  分数与除法

  真分数

  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

  带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

  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

  最大公因数

  约分求最大公因数

  最简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分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

  【教学要求】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况,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式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为了搞好木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和的大小,有的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可能比大,也可能比小、,还可能和相等。造成这样错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掌握方法。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课时安排l

  1.分数的意义……………………………………………5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6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

  第四单元实力评价…………………………………………1课时

  1.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

  教材第60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三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

  四教具准备

  米尺,挂图,几张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还记得我们都学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吗?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理解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列举实例、课堂讨论、联系学生实际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区分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分析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区分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区分两种生活情趣,提高在社会生活中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自觉性,自觉抵制庸俗的、不健康的生活情趣对个人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的区别;

  2、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

  3、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的区别。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张海迪和霍金的图片资料。

  2、课前可以收集一些有关学生*时生活情趣的情况。

  3、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情趣,情趣又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在这多种多样的情趣中,是否所有的情趣都是有益的、高雅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二、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板书)

  教师:在多种多样的生活情趣中,有高雅和庸俗的区别。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情趣才是高雅生活情趣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自学了教材,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什么是高雅的生活情趣呢?

  1、什么是高雅的生活情趣(板书)

  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是健康的情趣,向上的情趣,文明的情趣,科学的情趣。

  教师:对。那么就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再进一步提出些具体的“子课题”,供我们自己和大家进一步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子课题”,板书以下内容)

  什么样的情趣是健康的情趣?

  什么样的情趣是向上的情趣?

  什么样的情趣是文明的情趣?

  什么样的情趣是科学的情趣?

  教师: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同学们自己提出的上述问题。分组讨论后,各组在全班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和参与)

  教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先讨论第一点:健康的情趣。请甲组同学谈谈你们的看法。

  (1)健康的情趣(板书)

  甲组代表:我们探讨的子课题是:什么样的情趣是健康的情趣?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健康的生活情趣,是指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的情趣。它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能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形成乐观、开朗、活泼、自信的健康心理,使人更加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乐趣。例如,有的同学喜欢利用节假日结伴郊游,欣赏美好的田园风光;有的同学喜欢在课余时间踢足球,强健体魄;有的同学则喜欢研究围棋,开发智力。这些都是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的情趣。

  教师:说得很好。能不能举出反面的例子呢?

  学生:有的中学生吸烟、喝酒就是不健康的情趣。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这些嗜好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是的。法国健康教育委员会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要预防青少年吸烟,最佳的方法是动员家长严加管教子女,禁止其吸烟。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最*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完全一致。研究显示,一般而言,孩子们在小学时对烟草是深恶痛绝的,知道吸烟不利于身体健康。孩子们甚至会向周围吸烟的**施加压力,要求他们戒烟。然而进入中学后,为了显示自己已经长大**,一些青少年开始尝试吸烟,最终染上烟瘾,不能自拔。世界卫生组织最*在欧洲几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家长禁止子女吸烟的要求越严,11――15岁孩子吸烟的比例就越低。因此,专家们希望家长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子女进行严格管教,明令禁止他们吸烟,帮助他们健康地度过心理不稳定期。

  教师:下面我们接着讨论第二点:向上的情趣。请乙组同学谈谈你们的看法。

  (2)向上的情趣(板书)

  乙组代表:我们探讨的子课题是:什么样的情趣是向上的`情趣?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向上的生活情趣是指对生活充满乐观、积极态度的情趣。它能够振奋人的精神,催人奋进;能够帮助人排除烦恼,克服消极情绪,战胜意志消沉,即使在逆境和不顺利的情况下,对生活目的和理想仍有积极的追求。例如,张海迪在身体瘫痪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她热爱学*,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文化知识;她还自学了针灸,热心地为周围的人看病;她还喜欢唱歌,用歌声鼓舞自己。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情趣。

  教师:张海迪是我们中国轮椅上的女作家。有哪位同学知道外国还有位轮椅上的科学家。

  学生:这位科学家是霍金。

  教师:对。他就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2002年8月,霍金来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他的故事也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

  (多媒体显示:奇人霍金的故事)

  史蒂芬・霍金有着“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的美誉。他1942年出生于英国的牛津,1959年就读于牛津大学,1962年牛津大学毕业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1963年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运动神经元疾病),不久就瘫痪了,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他人进行交谈,而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在这种一般人难以克服的艰难中,霍金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学的科学巨人,他提出了著名的“黑洞理论”。1974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9年任剑桥大学卢卡逊讲座教授一一这是牛顿曾经担任过的职位。40年来,瘫痪的霍金只能靠轮椅来行动。他不能开口讲话,他的轮椅前装有电脑显示器,“讲”话要依靠现在还可以动的一只手,掀动手中的开关,在电脑屏幕上选择词汇,然后他的“话”会从身后的扬声器中传出来。他的私人护理说,他靠控制声音的强弱高低来表达喜怒哀乐。霍金就是借助这部语音合成电脑,写出了科技专著、数十篇科学研究论文,还作了数场各类演讲。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霍金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他热爱生活,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使他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幽默感。他鼓励年轻人喜爱天体物理,他还在编写少年版的《时间简史》,“希望更多的人能看懂”。他说:“即使把我关在果壳里,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这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的台词,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一书中引用过。人们说,这一句话完全可以用来形容他目前的生活及取得的成就。

  教师:霍金的故事说明,霍金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在逆境和不顺利的情况下,对生活目的和理想仍有积极的追求。这都表现为积极向上的情趣。下面,让我们“搜索”一下:在我们*时的情趣中,哪些生活情趣是向上的情趣?哪些生活情趣不是向上的情趣?

  (分组议论一一小组代表发言一一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在我们*时的学*生活中,像喜欢钻研学*中的问题,热心于班集体的活动,爱看电视新闻,爱阅读文学作品等,都是向上的情趣。反之,喜欢抄同学的作业,星期天长时间打扑克,对同学搞恶作剧等,都不是向上的情趣。

  教师:下面我们接着讨论第三点:文明的情趣。请丙组的同学谈谈你们的看法。

  (3)文明的情趣(板书)

  丙组代表:我们探讨的子课题是:什么样的情趣是文明的情趣?同学们认为,文明的生活情趣,是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生活情趣。人类社会的文明,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所以,生活情趣的高雅,应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符合文明的要求,养成文明的生活*惯,摒弃不文明的生活*惯。下面我们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品:《游泰山》。

  (由甲、乙、丙三位同学表演,两位同学扮演游客,一位同学扮演古松)

  游客甲:我的妈呀,爬这么高的山,真把我累死了。

  游客乙:看,多么雄伟的东岳泰山,真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知道这是谁的诗?

  游客甲:不知道。我从来就不学什么古诗。

  游客乙:这是杜甫《望岳》中的名句。

  游客甲:看,那棵古松,好多人在拍照,我们也过去吧。我要爬到树上留影,照一张“高高在上”的形象。

  游客乙:别这样。这样做形象既不好,又不爱惜古树。

  古松(同学丙扮演):糟了,看样子这位游客又要在我身上刻字了。我每天都被人雕刻,他们图个发泄,我却成了一个“千刀万刷”的“骨松”了。

  游客甲:看,泰山迎客松!这么多人在树上刻了字,“张三到此一游!”我也刻一句话留个纪念。(做拿小刀刻树的样子)

  古松:哎呀!痛死我了!你们为什么不文明游览啊?

  教师:三位同学表演得非常好。让我们感谢他们的表演。(学生鼓掌),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小品中哪些表现是文明的情趣,哪些表现是不文明的情趣?

  学生:游客乙对泰山的欣赏,吟诵古诗,爱护环境,这都是文明情趣的表现。而游客甲不爱学*,在风景区的古树上刻字,这都是不文明情趣的表现。

  教师:对。那就让我们继续“搜索”:在我们*时的情趣中,哪些生活情趣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

  (分组议论一一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在我们*时的生活中,像每天坚持跑步,保持整洁大方,讲究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待人接物讲究礼貌等,都是文明的情趣。反之,早上爱睡懒觉,衣着邋遢,不爱洗脸、洗手,说话爱带“脏”字等,都是不文明的情趣。

  下面我们接着讨论第四点:科学的情趣。请丁组的同学谈谈你们的看法。

  (4)科学的情趣(板书)

  丁组代表:我们探讨的子课题是:什么样的情趣是科学的情趣。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科学的生活情趣,是指符合科学精神和科学要求的生活情趣。科学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能促使人们的生活*惯和衣食住行走向科学化,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引导人们培养富有科学精神的生活情趣。

  教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在我们*时的情趣中,哪些生活情趣是科学的?哪些生活情趣是不科学的?

  学生:像饮食讲究营养,注重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惯早起,锻炼身体,预*功课;课余时间喜欢参加兴趣小组的活动,开拓自己的视野等都是科学的情趣。反之,喜欢暴饮暴食,喜欢熬夜看小说,沉迷于打电子游戏等,都是不科学的情趣。

  教师:说得很好。通过以上的分析、讨论,我们对什么是高雅的生活情趣,有了比较全面具体的了解。但是,在生活中认识某种情趣是不是高雅的,也有一个具体的鉴别问题。例如,喜欢唱歌是高雅情趣吗?

  学生:是的。因为唱歌有益于身心健康。

  教师:一般来说,喜欢唱歌是高雅的情趣。但如果在上课的时候,你也喜欢在下面小声唱歌,这种情趣也高雅吗?

  学生:这就不高雅了。

  教师:(继续启发)例如,某同学喜欢雕刻,这也算是高雅情趣。但如果他还喜欢在课桌上面刻字,这还高雅吗?

  学生:喜欢在课桌上面刻字不是高雅情趣。

  教师:这说明判断一种情趣是高雅还是庸俗,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同学们聚在一起唱卡拉OK,如果在课余时间进行,不影响学*,不影响他人休息,歌词内容健康,这就是高雅的情趣。但如果夜深了,音量开得过大,影响他人休息,歌词内容不符合中学生年龄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就不能视为高雅情趣。

  归纳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是高雅的生活情趣,并且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联系讨论了我们*时生活中的现象,哪位同学把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小结一下。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高雅的生活情趣是健康的情趣、向上的情趣、文明的情趣、科学的情趣。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一个人有较高的品格和个人修养,因而是我们青少年所应该追求和向往的生活情趣。

  教师:总结得很好,为了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下面我们做一下课堂练*。

  课堂练*

  一、多项选择题

  1、下面属于高雅情趣的表现有( )。

  A、中学生小杨喜欢集邮,有一次他发现收发室的桌上有一封信,信封上的邮票他非常喜欢,便悄悄撕下了信封上的邮票

  B、中学生小李喜欢唱歌,经常在周末的夜晚把卡拉OK音量开得很大,引吭高歌

  C、中学生小周喜欢收集旅游景点的门票和风景照片,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和乐趣

  D、中学生小余爱好弹古筝,用琴声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二、材料简答题

  材料:韩素云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优秀军人妻子”的光荣称号。可她总是说:“荣誉是暂时的,做人才是长久的。”有一次,一家公司上门请韩素云拍广告,报酬5万元。她婉言谢绝了,说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不能用它为自己赚钱。一年间,她先后十多次放弃了这种赚钱机会。她是广西凭祥市财政局工作人员,而她所作的工作却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她常去军营看望连队官兵,协助待业“军嫂”联系工作,到哨所慰问战士。战士出差、探家,只要到凭祥,都要去韩素云家坐坐。为此,她专门腾出一个房间,给过往的战士住宿。这就是军嫂的生活情趣。

  请你回答:韩素云有哪些高雅的生活情趣?为什么这些情趣是高雅的情趣?

  三、讨论:

  以下情趣哪些是高雅的,哪些不是高雅的,为什么?

  (1)中学生小王非常喜欢英语。有时在公园里遇到外宾,她能够主动上前和外宾用英语对话,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

  (2)中学生小黄喜欢用英语的动物单词给同学起“绰号”,如他叫甲同学为“pig”(猪),叫乙同学为”donkey”(蠢驴)。

  (3)中学生小马爱好绘画和雕刻。有一次上音乐课,他掏出小刀在音乐教室的课桌上刻了一幅“漫画”。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松树的图像和诗词资料。

  2、课前可以收集学生日常生活情趣的情况,注意物色有特长的同学,让他们做好谈体会的准备。

  3、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是高雅的生活情趣,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它的含义。

  学生:高雅生活情趣是健康的情趣、向上的情趣、文明的情趣、科学的情趣。

  教师:对。那么,我们在了解了什么是高雅情趣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思考,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于我们有哪些重要性呢?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学生1:能使自己快乐。

  学生2:能使自己拥有特长。

  学生3:能帮助自己进步。

  教师:刚才同学们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认识还不全面、不深刻。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高雅的生活情趣对我们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

  天*、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同学们对天*有哪些了解呢?天*由天*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就会*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新知学*

  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出现*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反馈练*。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练*

  完成练*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作业

  练*十一第1题。

  一,*旧引新,揭示矛盾

  1,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课件1]

  8和9 9和27 5和6 6和8 12和18 10和15

  2,口答.[课件2]

  3/4=( )/8 3/4=9/( ) 3/4=( )/24 3/4=( )/20

  3,把1/3和1/5化成分母都是15的分数.[课件3]

  *后提问:A,说一说该题中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B,分母15与原分母3和5是什么关系

  C,由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过程是依据什么来实现的

  4,揭示课题:通分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1)教学P115 .例 3: 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 提问:A,3/4和5/6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 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B,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有什么关系

  ② 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

  观察学生的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

  ③ 反馈讨论: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 为什么

  ④ 小结: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板述: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 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课件4]

  (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2,教学通分的方法.

  (1)教学P116 .例 4: 把下面每组数的两个分数通分.

  2/3和5/7 1/6和7/12

  讨论:A,想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 第二步做什么

  B,说说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 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C,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板书: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 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课件5]

  9/10和8/15 3/8和5/12

  D,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 每步做什么

  三,巩固练*,强化提高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

  1/4和2/3 2/3和5/6 3/8和5/6 5/12和5/48

  2,P117 .1

  3,P117 .3

  四,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什么叫通分 通分的一般方法

  五,家作

  P117 .2,4

  板书设计: 通分的意义及方法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P60―6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4.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并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纸、一支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1.师:把6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若老师只有1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师:你们认识它吗?请大声地读出它?(二分之一)

  它是什么数?

  3.师:你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分子,分母,分数线)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分数的产生

  1.师:对于分数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

  2.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几幅图,大家看(课件出示60页主题图1)。

  3.师:古人把绳子按相同的长度打上结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两个结中间的一段就表示长度的一个计量单位,(指着图)如图上这样的一段就用1表示,这里有1、2、3三段就用(3)表示,剩下的不足一段,还能用1表示吗?(不能)

  4.师:(课件出示60页主题图2)再来看,把桌上的东西*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的东西还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

  5.师: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6.师:你知道第一个发明分数的人,他是怎么写这个分数的吗?

  7.师:(课件出示62页主题图)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分数记号,人们借助椭圆表示分子为1的分数;20xx多年前,我们中国用算筹表示分数,像这样上面摆3根,下面摆5根,就表示3/5;后来,印度用***数字表示分数,这种方法和我国的类似,只是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分数线,直至公元12世纪,也就是大约800年前,***人发明了分数线,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8.师:那分数到底表示什么呢?接下去我们就重点研究分数的意义。(板书:和意义)

  (二)探索研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学生答)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均分)(板书:*均分)

  3.动手操作,创作分数。

  (1)操作。

  师:现在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4.认识单位“1”。

  师:利用手中的学具,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均分的?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均分

  把4根香蕉、8块面包*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均分。

  师小结:

  不管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条线段、、4根香蕉、8个面包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什么?(学生回答:单位“1”,老师板书),这个1要用双引号,因为它不单单表示

  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师:你能举例说说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5.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举例和学*,谁可以更准确地说说怎样才用分数表示呢?(两个学生讲后老师小结)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老师板书)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三)认识分数单位

  1、62页做一做

  2、师: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7里面有几个1?26呢?

  分数也有自己的单位,什么是分数单位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62页。

  3.找生汇报: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是分数的意义。而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如2/3的分数单位是1/3。

  3、练*: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出每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课件)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练*十一部分练*。

  2.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结合课件演示)

  师:这1支粉笔,是全部粉笔的1/5,你能猜出一共有几支吗?(5支)师:为什么是5支呢?

  师:现在有2支粉笔,也是全部粉笔的1/5,你还能猜出一共有几支粉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现在有3支粉笔,还是全部粉笔的1/5,你还能猜出一共有几支粉笔吗?怎么那么快就猜出来了?

  师:为什么都是,有的是1支,有的是2支,还有的却是3支呢?

  师小结:虽然都是把全部的粉笔*均分成了5份,但是因为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数量也就不同。因此说一个分数时,一定要强调是哪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即:说清楚是“谁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整体单位“1”

  一些物体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说明文第一板块“科学之光・探索与发现”的第二篇,属于自学选教课文。文本侧重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编者的意图是,借该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科学说明文的能力。本文的阅读也没有什么难度,教学时以自读把握信息为主。

  目标要求:

  1、能够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脉络。

  2、继续了解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品格,并培养自己良好的素养。

  课时设置:

  1教时。

  过程:

  一、导入(本文的属性与教学要求)

  本文的属性――学术报告,演讲稿,所以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也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得条理清楚,纲目分明。学*中,要善于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二、解题

  20世纪初期,人类发现了生命的基本规律之一--遗传规律。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提出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模型,打开了人类认识生命奥秘的大门。70年代开始的DNA克隆技术和后来蓬勃发展的转基因技术、动物植物克隆技术.让人类对生命奥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几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了。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并以此带动生物信息产业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在1985年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杜尔贝克提出。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中国于1999年9月获准加人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了l%的测序任务。本文作者杨焕明教授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1%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这一计划尤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说明。

  三、指导阅读理解

  1、先自读课文,再和同学合作,试制作出作者演讲时放映的提纲幻灯片,再看看文章呈现怎样的逻辑结构。

  2、学生上讲台投影展示提纲幻灯片

  一、(1-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二、(3-10)计划的意义。

  (一)规模化

  (二)序列化

  (三)信息化

  (四)医学化

  (五)产业化

  (六)人文化

  三、(11-18)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基因*等,需善待他人

  (二)遗传*等,需善待自己

  (三)基因属于隐私,需要尊重

  (四)促进人性文明、社会和谐

  1、知情权

  2、基因组研究的非和*使用的可能性

  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归纳总结,纲目清楚。)

  3、浏览课文,看看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下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工程。”

  列数字:“人类基因组计划……技术人员参加。”

  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4、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的特点。本文语言通俗性表现在哪里?

  (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四、课堂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第三是信息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是借助了生物信息学,也借助于把地球变小的网络。没有它们,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协调与全世界的及时公布是不可能的。没有全部的软件与硬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切都不可能。序列一经读出,它的质控、组装,以至于递交、分析都有赖于生物信息学,而从现在开始,序列的意义完全决定于生物信息学。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分析与正在爆炸的信息的比较,序列又有何用?而且信息化又改变了整个生命科学,改变了实验对象存在的方式。今天的生物学实验可能大部分工作是分析序列信息。

  1、文中加点的“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物信息学和“把地球变小的网络”)

  2、文中加点的词语“质控”“组装”“递交”“分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以至于”表示递进关系。)

  3、文中加点的“可能大部分”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4、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序列需要借助了生物信息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P40页例3、练一练及练*九的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仪式,那么,你们对**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是庄严而美丽的,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师手指课题: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比有一定的关系,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好,那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题。(出示四幅图在一起的)

  2厘米

  3.2厘米

  4.8厘米

  3厘米

  ***厘米

  4厘米

  9.6厘米

  6厘米

  二、新授

  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请同学们任选两面**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师:我们在学*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学生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巩固应用

  (一)数的比例

  课本.40页练一练。(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出示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

  3厘米

  5厘米

  4.5厘米

  7.5厘米

  师: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这个图形?(学生讲这是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几个数字分别是它们的底和高。然后汇报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1、课本41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2、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花了9元钱,李刚买了5本同样的笔记本花了15元。(你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例式吗?并说出理由。)

  四、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的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比例,并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会自己根据数据组比例,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真是掌握了不少的知识。

  五、课堂检测

  1、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在()打对号。

  10:2和35:42()0.6:0.2和:()

  :4和3:():和12:8()

  2、在下面的六个比中,选择两个比组成比例。

  ::4:71.4:2.8:10:15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4、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

  六、布置作业

  课本练*九4题、7题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教材分析】

  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养成合作意识。

  3.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同学们,谁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

  2.谁能简单地说一下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呢?

  3.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工具能帮我们测量出相同重量的物体。今天就先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天*。

  简单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

  能说出让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等,再称石头的重量。

  达成目标:创设贴*学生实际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兴趣,也为下面出示天*做好铺垫。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出示天*:让学生说一说对天*有哪些了解?

  如果学生说得不全教师做补充:使用天*一般是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指针在中间说明天**衡。

  2.合作探究。

  (1)在天*的右边放一个100g的砝码,怎样才能让天**衡呢?

  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观察式子,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这样的式子就是一个等式。(板书:等式)

  (2)把一个杯子放在天*的左边,右边放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教师质疑:如果我往杯子里倒些水,观察天*现在的情况。

  师:一杯水的重量是多少,怎样表示?你有办法吗?

  追问: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水的重量,那么杯子和水一共有多重,又该怎样表示呢?

  (3)再次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天*右边放100g砝码),发现了什么?哪边重一些呢?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吗?

  (4)教师在右边依次加一个100g的砝码,加两个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天*的情况,用数学算式怎样来表示吗?

  教师让学生继续操作,怎样才能使天**衡呢?

  这说明了什么?

  (一杯水的重量等于250g)

  (5)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天*的状况吗?

  (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lOO+x>200

  lOO+x<300

  lOO+x=250

  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6)让学生比较50+50=100与lOO+x=250两个等式,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像lOO+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方程)

  (7)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小结:

  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是不是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那么,方程有哪些特点?

  (8)让学生仿照课本情境图,自己试着写一些方程。

  自由发言,可能会说:天*有两个托盘,中间有指针;天*一边放物品一边放砝码,物品的重量与砝码的重量相等;天*可以称量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判断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

  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操作,得出:在天*的左边放2个50g的砝码就可以保持*衡。

  用算式表示:50+50=100。

  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会发现:现在天**衡,说明空杯子重100g。

  学生看出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不*衡了。

  思考得出:一杯水的重量=水的重量十杯子的重量。

  学生汇报:lOO+x

  学生回答:天*两边不*衡,用数学算式来表示lOO+x>100

  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

  汇报时用式子表示:

  lOO+x>200

  lOO+x<300。

  这时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杯水的重量大于200g,小于300g。

  引导学生把右边的砝码换成250g,使天*左右两边*衡。

  学生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汇报:lOO+x=250

  生观察后会发现: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达成目标:通过直观演示活动,在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出上面的式子,为下面的分类讨论环节做准备,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主思考,并交流得出:第一个等式没有未知数x,第二个等式含有未知数x。

  不是

  是

  达成目标: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再自主判断,最后集体交流。

  先说一说图意,再写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达成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分类比较,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层层递进,达到理解方程意义和掌握方程判断方法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比.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基础练*:66页练*十四第1.2.3题。

  拓展练*:见课件

  达成目标:孩子大部分应该能发现存在的等量关系,但可能会出现40-28=x这样的式子,应该规范孩子的写法。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这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学*方法,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是怎么评价的?

  达成目标:方程的特点:是一个等式,且含有未知数。

  1.像lOO+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等式,一个是含有未知数。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全都是方程。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32页。

  1、教材分析

  教学主要内容:

  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材编写特点:

  简化了小数意义的叙述重视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加强了小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研究的空间。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关键: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基本活动经验:

  在老师引导下,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合理安排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

  二、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学生学*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教学时,学生必须依托分数和整数的相关知识,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借助整数掌握小数的结构特征。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时,必须联系生活中的货币、长度或者重量等理解小数之间的关系。

  学*方式:

  充分的运用演示、操作、观察等直观的手段,把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意义形象地展示出来,是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些内容的丰富表象,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这些知识概念的感性认识;最后对表象进一步加工,形成概念,从而实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显示原型多角度的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计数单位0.1、0.01、0.001。

  2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过程与方法

  充分的运用演示、操作、观察等直观的手段,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心理活动过程,实现“动作表征”、“直观表征”、“符号表征”的循序渐进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构建知识的能力、迁移和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4、教学过程

  1、已知导入、情境感知

  师:(出示教室场景图)同学们看,这个地方熟悉吗?

  生:熟悉

  师:是哪?

  生:我们的教室

  师:我们的教室,这是黑板的高度,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长度(课件出示)。

  师:我们已经知道黑板的高度是1米(课件出示黑板的高度是1米),你有办法知道课桌和讲台的长度吗?

  生:我知道了,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长度有1米多。

  生:我知道讲台的长度跟1米差不多。

  生:可以用重叠法

  生:可以把黑板的高度那里,对直画一根虚线下来,再看

  师:课桌的长度是1米多,具体多多少呢?你有办法吗?

  2、展开,认识一位小数的意义

  生:先测量出1米,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再接着去测量。

  师:谁还来说说......

  生:先测量出1米,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再拿多余部分去跟1米比较(边说边用手比划)。

  师:你们看看,是这样的吗?(课件演示,将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放在1米的下面测量)

  生:是的。

  师:接下来,谁有办法?

  生:用多余部分去比,看看1米里面有几个那么长。

  生:将1米*均分成10份,再比较。

  师:比不出来啊,谁有办法?

  生:1个1个去比,看看几个那么长正好是1米。就用除法解决。

  师:是这样的吗?(课件演示)

  生:是的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

  生:1个,2个,3个......正好10个这么长是1米。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把已经知道的1米的刻度标记出来,再继续测量,先用多余部分去比较,发现正好10个那么长就是1米。所以多余部分是10份中的1份,也就是说将1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它的长度正好是多余部分,所以多余部分可以用十分之一米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在测量或者计算时,我们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可以用分数或者小数表示。

  师:那现在知道怎么具体表示了吗?说说我们刚才的思路。

  生:因为老师在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10个多余部分的长度正好是1米,也就是说每个多余部分的长度是1米的1/10,也就是1/10米。写成小数的话是0.1米。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

  生: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将1米*均分成10份,多余部分正好是10份中的1份,可以用分数1/10米表示,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生:将1米*均分成10份,多余部分是1米的1/10,也就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将1米*均分成10份,多余的部分正好是这10份中的1份,也就是1/10,1米的1/10是1/10米,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师:那你们知道小数0.1的意义了吗?

  生:0.1表示的是十分之一。

  师:你还能在1米(用手比划)中找到其他的小数吗?并说说它的意义。

  生:0.3米(学生说,老师点课件,并根据课件演示,学生说意义)

  师:那0.3里面有几个0.1呢?表示什么

  生:0.3里面有3个0.表示十分之三。

  师:还找到了其他的小数吗?

  生:0.7米(老师点课件,学生说意义)0.7里面有7个0.1

  师:那1米里面有多少个0.1呢?

  生:1米里面有10个0.1米

  师:10个0.1是1

  仔细观察这些小数和分数(用手比划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生:这些分数的分母都是10,小数都是一位小数

  生: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起小数

  生:10个0.1是1

  师:说得非常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10个0.1就是1。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小声齐读: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师:我们在这个1米中找到了很多的小数,是不是只能在这里找到小数呢?

  (出示数轴图)你能在这里找到小数吗?

  生:能(学生上台寻找并说明理由。)

  师:为什么是这里呢?

  生:因为0-1之间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0.1,表示十分之一。

  生:0.1还可以表示刻度。也就是说:这里的每个刻度依次是0.1、0.2、0.3......

  师:我们在学*数轴的时候知道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的,所以0.1在这里。

  师:那你能找到0.8吗?

  生:某一个点,某一个范围(指出0.8的具**置)

  师:你是怎么找到0.8的?

  生:数8个0.1(10份中数出其中的8份)

  生:从1开始往左边数2个0.1(10-2=8)

  师:那数轴上还有其他的小数吗?

  生:有,学生说小数

  师:如果将数轴无限的延长,这样的小数说得完吗?

  生:说不完。

  师:回归到米尺中,理清我们刚刚的思路:我们知道多余的这个部分―可以用分数十分之一米表示,用小数0.1米表示。所以课桌的长度是1.1米。

  3、推进,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师:课桌的长度已经具体的表示出来了,黑板的高度呢?

  生:还是拿红色部分进行重叠,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继续用红色部分测量(课件演示)。

  师: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测量时,多余的部分不够1米,

  生:那就用蓝色部分比较。(学生边说,课件演示)也不够1分米。

  师:那怎么办?

  生:用刚刚的方法去比,看多少个紫色部分有是一个蓝色部分。用分米的下一个单位厘米表示。

  师:(课件演示)我们发现......

  生:我们发现10个紫色部分的长度就是蓝色部分

  生:把蓝色部分*均分成10份,紫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生:是1厘米

  师:把蓝色部分*均分成了10份,那1米里面会有多少个这样的紫色部分呢?

  生:有100个这样的紫色部分。

  师:那就是说:将1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表示的长度就是紫色部分,可以用分数1/100米表示

  生:还可以用0.01米表示。

  师:对的,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师:那红色部分有多少个0.01米蓝色部分呢?

  生:1米里面有100个0.01米。1分米里面有10个0.01米

  师:那这样的4份呢?可以怎么表示?

  生:4/100米,写成小数0.04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抽屉中的软尺。

  师:这根软尺长度是多少?

  生: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师:看来长度单位的换算学的很好哦。

  操作:拿出软尺,在软尺上找到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以米为单位,找出一个可以用小数表示的地方,跟同桌说一说,并将它写在练*纸上)。

  学生汇报

  生1:我找到的是0-99厘米。是99厘米,用分数表示是99/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99米。

  生2:我找到的是0-20厘米。是20厘米,用分数表示是20/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20米。

  生:老师对于生2找的还有表示方法,我可以用分数2/10米,用小数表示是0.2米。

  师:(副板书20/100米=0.20米,2/10米=0.2米。)对于这两种表示方式,谁来说说他们的意义?

  生:一个是表示把1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20份,是20/100米=0.20米;一个是表示把1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是2/10米=0.2米。

  生:它们表示的长度是一样的,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师:仔细观察这些小数,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些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小数都是两位小数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生:100个0.01是1

  师:说得非常好。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课件出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黑板高度中1米之外多余的这个部分―1厘米,可以用分数百分之一米表示,用小数0.01米表示。所以讲台的长度是1.01米。

  4、拓展,认识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显示1毫米)这是多长?

  生:1毫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把1厘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1份就是1毫米.....

  师:1米里面有多少个这样的1毫米呢?

  生:1000个(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因为1米=1000毫米

  出示课件

  师:将1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1份是1毫米,这样的1份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1/1000米,0.001米。

  师:对的,把1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1/1000米,用小数表示为0.001米。

  师:那这里的7份可以怎么表示?米尺中的1厘米可以怎么表示呢?

  生:这里的7份可以用分数7/1000米表示,用小数表示为0.007米

  生:米尺中的1厘米是1000份中的10份,用分数千分之十米表示,用小数0.010米表示。

  生:1厘米也可以用分数百分之一米表示,用小数0.01表示。

  师:也就是说10个0.001等于1个0.01。

  师:观察这些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还可以知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分之一,写作0.001。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所以0.01里面有10个0.001;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所以1里面有1000个0.001。

  五、总结及应用

  (观察板书可以知道)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生:因为我们刚刚在黑板上标记了

  生:进率是100

  生:因为我们知道人民币1分钱是0.01元,1角钱是0.1元,10个1分钱等于1角,所以进率是10

  生:进率是10.看黑板我们知道0.1米是1分米,0.01米是1厘米,0.001米是1毫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所以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学生根据小数的计数单位自己理解这句话,并且填空,说明理由。)

  写出合适的分数和小数

  说一说你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小数的意义”

  生:我知道了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

  生:我知道了小数的计数单位

  ......

  是的,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或者学*中能够好好的运用这些知识。你们将会发现,原来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板书设计

  1米 1 计数单位

  1/10米=0.1米 十分之一 0.1 一位小数

  1/100米=0.01米 百分之一 0.01 两位小数

  1/1000米=0.001米 千分之一 0.001 三位小数

  1/10000米=0.0001米 万分之一 0.0001 四位小数

  五、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授新一位小数的意义时,扎扎实实的抓住了重难点,两位小数的意义学*时,让学生借助实物(软尺)进行操作:找小数,写小数,说小数的意义,从而加深了实际与理论的联系,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位小数的引入更是在已有的软尺基础上,复*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二位、三位小数的几个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情景导入,回到最初

  借助教参中的情景导入,但是在设计时抛开了已有的尺子测量,让学生只根据已有的1米进行思考。也就是在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要想其他的办法进行解决(如:想出一个新的名数单位,比如分米、厘米、毫米来解决问题;或者想到用分数表示,借助分数从而过度到小数),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原本就是这样的。是因为我们在实际的问题当中不能解决,必须借助新的知识来解决,就此重新回顾了小数的产生与发展。

  3、以学生的自主学*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环境。

  许多教师认为,小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因为小数的意义是约定术成的,新型的学*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只能是一种课堂的装饰。这种思想,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得最多,也是我最难突破的瓶颈。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

  六、案例研讨

  《小数的意义》这一课。为我们诠释了如何让学生在基础数学的学*过程中,触及数学本质的深处,更深切的感受数学的精神、思维和方法的魅力。同时,本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上为我们展示了独有的环环相扣。

  1、回归本质,回到最初

  在第一个环节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设计中,教师提出:“在没有测量工具的前提下,你能想办法知道课桌的长度吗”这个问题,学生想到了最为原始的办法:用非整数表示或者产生一个比米更小的名数来表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触及数学本质。

  2、数与型结合,便于学生理解

  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中,更是将实物――1米的软尺搬进课堂,让学生去观察、寻找“以米为单位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地方,从而让学生感受知识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凭有据的,让学生理会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脱离实物过渡到三位小数时,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感知,在感知后依据课件抽象、概括,在思维碰撞中提高认识的学*过程。

  3、概念性的教学是否可以全面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

  既然是教学,肯定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概念性质的教学多数都是教师满堂灌的形式。在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情况下,能否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找凭找据、去总结、去运用呢?

  附:评课老师简介

  何琴,小学高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20xx年担任教育部“国培计划(20xx)”――中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导师,20xx年被聘为“第二批校级骨干教师”多篇教学论文获国家二等、省级二等、市级一等奖,多篇论文在《湖南教育》杂志上发表。曾代表长沙高新区参加“长沙市名优教师‘志愿支教、送教下乡’活动”,参加全国中小学“本色教育”说课比赛,荣获一等奖;在教育部“国培计划(20xx)――中西部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示范课,曾经参加“长沙高新区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比赛”荣获特等奖,参加“长沙市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比赛”课堂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工作理念: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期待,多一点*等,多一点沟通。教育理念:勤于好学才能乐于施教。

  教材分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我设计教学方程的概念是从等式引入的,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演示,说明天**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方程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意义。在这儿,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就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拓展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让学生只需感知,不作记忆的要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的兴趣。基础不太好、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新的'内容不容易接受,特别是概念课,所以让学生课前预*会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

  教学目标:1. 通过天*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重点难点: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天*、带有磁铁的卡纸、彩色记号笔。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40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21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着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了吗?玩过翘翘板了吗,如果你和爸爸一起玩,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翘翘板摇晃不*衡)

  师:怎样才能保持两边*衡呢?(让妈妈也加入)

  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的时候,跷跷板基本保持*衡,就能很好的玩游戏了。

  三、探究新知

  1、师:在数学中与翘翘板原理一样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天*)

  2、介绍:(出示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称量工具――天*。天*是由天*秤和砝码组成的。砝码有不同,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上相应的砝码,当天**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正好*衡。

  师:请看这幅图。

  思考: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师:对,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等量关系,(卡片出示:1个空杯子=100g)

  3. 课件出示第三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约150毫升水(红色)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天*左低右高。

  师:如果我们在杯中加约150毫升的水呢?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问: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能答:杯子里倒了水,水有重量,天*就不*衡了。)

  问:如果水重x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两边的结果吗?

  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100

  4.课件出示第四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加了100 g重的砝码,天*还是左低右高。

  师:天*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要使天**衡,该怎么做?(增加砝码)对,要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师:怎么样?刚才左低右高,现在呢?(生能答:还要加砝码)那就在加100 g重的一个砝码。(课件演示:右盘上再放100 g重的砝码,天*出现左高右低。)

  师:现在什么情况?(生答:左高右低)这种情况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 100+x<300

  问:观察列出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可能稍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当天*两边不*衡,一边比一边重时,要表示两边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不等式表示。(板书:不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不等式吗?

  (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选择两个写在卡片上贴于黑板。)

  5. 课件出示第五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250 g重的砝码,天**衡。

  师:下面老师把其中一个100 g重的砝码换成50 g重的砝码。你再来观察一下。

  (学生看到都说:*衡了)

  问:谁来表示这个式子?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250

  问:为什么用“=”呢?(*衡就是相等了)

  问:哦,那这个式子与刚才两个不等式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生能答,不能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间是等号,叫等式。板书: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举例,教师选择三个写在贴于黑板的卡片上。)

  这时黑板上的卡片有:

  300+200=500 100+x<300

  100+x>100 100+x=250

  80+x>100 100+50<300

  5×a=40 x+200 x+x=8

  三、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1.分类、建构概念

  让全班观察黑板上的8个算式,根据它们的特点,小组讨论,试将他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

  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重点说,其余的口头交流。

  (2)让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含有未知数)那这几个呢?(没有未知数)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含有未知数)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或者让按“是否是等式”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是等式)那这几个呢?(不是等式)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是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讲。)

  问: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2.理解、巩固概念

  师:自己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未知数和等式)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生答:会。)请四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写两个,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

  写好后,请同学们用手势一起判断对错,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互改。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出示课件)问: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6+x=14 3+x 50÷2=25 ab=18

  6+x>23 51÷a=17 x+y=18

  问: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四、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1.判断

  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课本54页“做一做”)

  35+65=100 x -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2.你知道吗?

  课件动态显示关于方程的小知识。

  你知道吗?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3.练练思维

  孟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7就是3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

  某同学今年的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4.提高智慧

  小刚集邮共360张,小红集邮共400张,怎么才能使两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

  5.数学游戏:小博士用他的手遮住了所写的内容。他想让你们猜猜他写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用多媒体设计出手的形状盖在方格上)

  (1)□ +x > 40 (不是)

  (2)x÷□=80 (是)

  (3)3×□=24 (不一定)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三题:如果方格中填的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就是方程,如果填的是8就不是方程,填其它的数就是一个错误的算式。)

  五、总结提升。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上课开始写的那个表示我们全校师生总人数的式子,现在老师告诉你一共有432人,你能得到怎样一个方程并知道老师有多少人吗?(24人)好聪明!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今天一样积极动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去解开更多生活中的未知数,去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作业设计:

  1.作业本25页。

  2.口算一页。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其他式子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077+ x

  等式

  不等式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2.会读比、写比、知道比的各个部分名称。

  3.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学难点:

  沟通比与倍数、分数(百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初步理解比是一种关系

  1、引入比。

  (1)问题:一个摸球游戏,在盒子里要放黄球和红球两种球,要求黄球和红球按4比1,应该怎么放?

  方案1:黄球4个,红球1个。

  方案2:黄球8个,红球2个。

  讨论:8个对2个应该是8:2,为什么也可以说成4:1,你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1个看作1份,4个就是4份,2个红球也可以看作1份,黄球有这样的4份,所以是4:1。黄球个数是红球个数的4倍。

  方案3:红球12个、白球3个;红球16个、白球4个;......

  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都是4:1?

  (2)红球和黄球的比呢?

  (3)小结:黄球个数除以红球个数等于4,黄球除以红球等于1/4。两个数的`比其实就是两个数相除,4:1就是4除以1,1:4就是1除以4。

  2、认识比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中间象冒号的叫做“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后面叫做比的“后项”。

  二、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

  1、出示羊毛衫图。

  (1)讨论:从这个2:3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交流:兔毛是羊毛的2/3;羊毛是兔毛的1.5倍;兔毛是这件衣服的2/5。羊毛是这件衣服的3/5。……

  (2)2:3是羊毛和兔毛的比,那么,3:2是谁和谁的比?

  2、出示新生儿图。

  (1)讨论:这里的1:4是什么意思?

  交流:1:4是指新生儿的头长是身长的1/4,身长是头长的4倍。

  (2)如果新生儿的头长是10厘米,那么身长是多少?头长是15厘米呢?新生儿的头长是1米呢?

  说明新生儿的头长是有一定范围的。一般新生儿的身高在40到60之间。

  (3)讨论:(指名以为学生)这位学生的头长与身长的比是:4吗?那么你估计大概是多呢?也就是说这个1:4是特指新生儿的。

  3、举例。

  三、完善比的意义

  1、出示:我坐飞机从杭州出发到成都,飞行的路程大约上1800千米,大约飞行了3小时。

  (1)你看出了什么?

  交流:飞机飞行的速度是1800÷3=600千米/小时。

  1800:3,这是路程和时间的比。

  (2)我们以前学的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其实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结果就是速度。我们称它为“比值”,这里的600千米就是这个比的比值。

  2、出示:嘉兴的特产是五方斋的粽子,花20元可以买4个。

  讨论:你看到比了吗?

  交流:总价和单价的比是20:4=5元/个。这里的比值就是单价。

  四、总结提升

  1、总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说说什么是比?

  (2)比和我们以前学*的很多知识有联系,你能说说吗?

  2、应用。(机动)

  (1)出示:地球储水量中,淡水与海水的比是4:141。

  从杭州坐火车到成都,路程约是2480千米,需要行驶41小时。

  今年流行16:9的宽频数字电视。

  最新统计显示:我们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约为119:100。

  (2)说说你看懂了什么意思?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tx

  k可知: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2)xy=10(3)y=k-1x(4)y=-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k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赵喜梅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第19页――21页的内容。赵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比较分析,自己归纳,来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常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突破了难点,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个人看法:

  一、注重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课堂灵活开放。

  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些苹果,已经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么?”入手,引出数学的关联的量上,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人的体重与门的高度”还有“我们班的总人数,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特点,课堂设计灵活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分散思维。

  二、如花微笑,温暖学生。

  这节课上,赵老师从开始到结束,脸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让学生感到温暖,身心放松,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我想在课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微笑一节课,不管是引导学生发言,讲授新知识,还是针对练*我想赵老师是达到了教学思想的很高境界。

  三、用问题引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你能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表格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5个表格进行分类,你该怎么办?”每到关键的部分,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问题引着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总结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蕴涵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和方掌握程的意义,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了用字母表示数,今天学*解简易方程。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掌握了它会使我们多了一种解题方法,可以使某些较难的应用题化难为易,有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方程的意义:

  介绍天*:(课件出示天*图)

  天*实验,引出方程:

  1、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第二步,往杯子里倒人约X克水,使天*出现倾斜。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往砝码这边倾斜。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出现*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100+x=250)

  2、教师:①观察100+x=250:这是一个等式吗?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②像100+x=250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方程)

  小结: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深入探讨理解: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集合图来表示吗?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三、练*巩固:

  1、完成课本第54页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判断并说胡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等式都是方程,方程都是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3)不是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

  (1)加上35等于91。(2)的3倍等于57。

  (3)减31的差是86。(4)7.8除以等于1.3。

  4、先说出下面题目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用方程表示出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文具店原有乒乓球40筒,卖出χ筒,还剩18筒。

  (2)某班有男生23人,女生χ人,共有50人。

  (3)小红买了5支铅笔,每支χ元,共付9元。

  (4)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牛重χ吨,这头牛比大象轻4.75吨。

  (5)甲地距乙地S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12小时到达。

  5、开放题:妈妈生日到了,小明想用12元零花钱为妈妈买几枝康乃馨,康乃馨每枝X元,他的钱如果买4枝则多3.6元,如果买6枝则少0.6元。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有用的条件,你能列几个方程?(同桌议一议)

  四、课堂总结: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学生对什么是方程都有所了解,本节课是成功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3“练一练”和练*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引新

  导入新课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学生练*

  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认识比例

  探索规律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练*: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6:5=36:30

  4:7=21:49

  学生自主表达,图中有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练*: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

  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

  4:()=():5

  3、做练*十第1、2题学生尝试练*后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四、全课小结

  总结反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五、课堂作业练*十3、4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练*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按比例放大图形,把相关数据组成比例,用未知数X来表示比例中的未知项,列出比例式。

  在解比例的教学设计上,重点利用旧知的迁移,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比较分析中,把握规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练*引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12

  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有关比例的知识。学生练*

  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学生小组交流,大组汇报

  学生交流总结思路: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下面和以前学*的解方程的方法一样。

  学生独立练*,小组说明思路。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

  2、做练*十第6、7题。

  3、做练*十第8题

  学生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四、比较提高。

  1、通过本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

  五、作业练*九第5、6题。

  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文本研*,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三、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略见教参)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

  三、学生自读课文,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结合文本研*3)

  一、(1-2)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二、(3-10)这一计划的意义(六个方面)

  三、(11-18)谈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四、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下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工程。”

  列数字:“人类基因组计划……技术人员参加。”

  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五、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的特点。提问:本文语言通俗性表现在哪里?

  明: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六、 小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评估》上的作业;

  2、思考“积累与运用”第3题;

  3、预*《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2~53页比的意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4、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的能力。

  5、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媒体: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引入:同学们,2008年的北京将要举办什么盛会啊?(北京奥运会),在上届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那么关于奥运会你都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播放奥运会的相关资料)在学生说出的资料中选出中国金牌数和俄罗斯金牌数:中国获得金牌32块。俄罗斯27块。

  你能列出算式表示中国与俄罗斯所得金牌块数之间的关系吗?(这里可能有学生列加减法,也可能会有除法。选出除法算式分析)

  32÷27表示什么意思?(中国得的金牌是俄罗斯的几倍)

  27÷32表示什么意思?(俄罗斯得的金牌是的中国的几分之几)

  2、联系奥运,分析题目.

  在奥运会上,你认为我国的哪块金牌的分量最重?(学生畅所欲言)如果没有人说刘翔,教师就稍微引一下

  新科110米栏奥运冠军刘翔用沉甸甸的金牌让轻视黄种人的人闭上了嘴巴,他为中国夺得了有史以来中国在田径短跑项目上的第一块金牌,下面我们就共同回顾一下刘翔的夺冠历程(播放刘翔夺冠视频)。

  看了这一段内容我们都非常的激动,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那你知道刘翔的夺冠成绩是多少吗?(12.91)

  那你知道他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吗?

  如果我要你们列式来求该怎么求呢?(110÷12.91)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路程÷时间=速度)

  看完奥运,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学校的事情

  3、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栾人璇你们这组同学起立。请其他同学数数他们组女生几人,男生几人?你能用什么式子表示他们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之间的关系?(4÷3和3÷4,分别问学生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分数除法(第5课时)六(下)第一单元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圆柱的表面积练*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折扣》教案六上综合应用:确定起跑线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4、学校用150元买来3个小足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

  (请学生自己读题,说说每道题求的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读题回答,教师板书(总价÷数量=单价 150÷3)

  3、揭示课题: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的,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实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比。(板书:比)研究比的意义。(板书完整课题)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

  (1) 那么在刚才的例子当中中国得的金牌是俄罗斯的几倍,用32÷27,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中国得的金牌与俄罗斯得的金牌数的比是32比27。

  那俄罗斯得的金牌是的中国的几分之几可以怎么说呢?(学生试着说:俄罗斯得的金牌数和中国得的金牌数的比是27比32)

  (2)小结:通过以上的学*后,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质疑:可老师还有个疑问,以上两道题都是对中国得的金牌数和俄罗斯得的金牌数进行比较的,为什么一个是32比27,一个是27比32?

  引导得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 同学们真聪明,那么你们能像这样把其他的除法算式都变一个说法吗?先同座位两个人互相说说看。(学生同座位两个人说)

  都说完了,那谁愿意站起来说一说呢?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可以说成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比3)就这样依次说完。

  那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可以怎么说啊?(速度可以说成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那单价呢?可以怎么说啊?(单价是总价和数量的比)

  在我们常用的数量关系中还有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这里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怎么说呢?(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总量个工作时间的比)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什么叫做比呢?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同位讨论一下。(前后四人讨论)

  汇报,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齐读)

  你们能不能自己举一个用比表示两数关系的例子?先说原题再把它改编成比的形式(学生自主举例,四人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例子的学*,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的方式,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练*题:填空。

  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 )比( ),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 )比(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分数除法(第5课时)六(下)第一单元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圆柱的表面积练*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折扣》教案六上综合应用:确定起跑线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设计意图:这是一组对应练*,旨在强化学生对比的意义的初步理解。]

  2、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52~53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汇报一下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设计意图: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2)汇报。

  1:我学会了比的写法,3比4记作3∶4。(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高度重新组合处理教材内容。学生汇报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把“比号”“分数形式的比”前移,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2:我学会了比的各部分名称。(结合3∶4来说明)

  如果告诉你“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你能想到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3: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题:(课件出示)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1/5

  想:比值通常可以是什么数?

  [设计意图:比值不同的四个比的举例,既加深了学生对比值意义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对“比”和“比值”的区别。]

  4: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比,看来比和除法之间有着一定的联

  系,我们以前也学*过除法和分数的联系,那么比和分数之间是不是也有联系呢?(是)。

  出示思考题:比与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区别?(以前后四人为小组,讨论填写)

  相互关系区别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一种关系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种运算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一种数

  设计意图:以往教学比与除法、分数三者的联系,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也不是最佳的。所以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

  5:我还知道比的后项不能为“0”。

  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明)

  三、多层练*,巩固新知

  【设计思想】

  教学活动中,从教师教与学生学向师生互教互学转变,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创造性处理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与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学*素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43―44页内容。

  【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展示“神七”图片)

  2.出示主题图。

  提问:你能不能用算式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4.提问:有关比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认识比的意义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长和宽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15÷10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还可以怎样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2.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题,师:谁能解决小精灵给我们带来的问题?速度怎么求?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是42252:90,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4.练*

  考考你们:

  (1)4÷5,又叫做();

  ()÷(),又叫做18比2。

  (2)有5个红球和10白球,

  白球和红球的个数比是()。

  红球和白球的个数比是()。

  5.看书自学,汇报交流:

  (1)比的写法。

  (2)比的各部分名称。

  (3)如何求比值。

  (4)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比的意义教案6篇(扩展9)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前两节课,学生已经接触了小数产生的意义,体会了较小单位转化为较大单位的现实背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小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关系。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你们坐过地铁吗?关于地铁你知道哪些知识?”老师也带来了有关于地铁的一个小知识,想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北京地铁10号线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是,每小时八十千米,约为每秒22.22米。这样的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中。

  二、引发思考,合作探究。

  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22.222,并说一说其中的“2”分别表示什么?其次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各个数位的名称,小组合作探究“小数的各个数位的名称,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我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交流,教师也参与小组讨论中,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我参与到小组当中,才感受到了孩子真实的情感:有的孩子很困惑,不知如何入手很茫然;有的孩子大胆猜测,有理有据;有的孩子善于倾听,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合作交流中碰撞着学生思维的火花。一名好的老师不仅要会讲授,而且要会倾听,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数学是讲道理的,你能说说理由吗?”肯定学生回答中有价值的东西。通过交流学生成功的得出结论:0.2等于2/10,是两个1/10,所以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可以设为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1/10,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在巩固练*中,我分层设计练*:

  第一题,在计数器上画一画,再填一填。(在计数器上感知数位和计数单位)。

  第二题看一看,填一填,说一说。(在米尺上用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N厘米,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第三题离开具体模型让学生说一说某小数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学*过程。在练*中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这节课虽然整体上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只有几个小组能够有效的合作交流,还有些小组不能完成学*任务,我想这与小组人员分配和分工有关。应该合理配置小组成员,真正做到互补,让学生在小组中有效的学*。

  2、时间安排上明显的“有前松后紧”的感觉,前面用时过多,应当压缩一些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给练*留有充足的时间。今后的教学中也应该引以为戒。

  3、鼓励性语言还是太少,应该中肯的鼓励学生。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当然,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也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因为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者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在传统的教学中,过早地揭示比的概念,不利于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的理解,容易产生“囫囵吞枣”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

  1、除法算式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2、除法算式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较好地搭建起了连接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在学生能用除法、整数、分数描述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基础上,我引出两者的关系还可以用数学上的“比”来表示,引出课题并及时板书出2:3=2÷3=2/3(在前面板书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式子并提出问题: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学生很容易明白:

  1、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表示的是一种关系。

  很容易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紧接着我又对比着式子让学生复*2÷3和2/3中各部分的名称,带着复*的收获自学课本并思考两个问题:

  1、比的各部分名称。

  2、比的各部分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学生很容易类比出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比和比值的联系与区别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尤其是用分数表示比且前、后项互质时如2/3,这个分数表示的究意是比还是比值,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我是这样设定的问题:

  1、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是比还是比值?

  2、表示结果时是比还是比值?

  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比是一种关系,读作几比几;比值是得数(一个数)。

  趁热打铁我继续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2:3=2÷3=2/3并提出"怎样求比值"?学生对照着一下子就明白了"求比值先用前项除以后项再求出商"这一过程就是求比值的过程。

  我把课本上的两个引题放在了这节课的最后,在学生明白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理解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同类量的比表示倍的关系,不同类量的比表示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时间=速度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等。

  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没有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比,在后面我才举例足球比赛场上分数之比,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不是我们学过的比,只是两个队的得分差。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同类量的比说得过快,以致部分学生对什么叫同类量的比是什么意思不清楚。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还有在比的后项不能是0这一点上没有能很好的强调。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改进。

  于是反复阅读教材,认真研究教参,也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设计,有启迪亦有困惑。最后确定教学思路是通过直观演示,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一位小数的意义。然后放手学生利用百格图自主探索出两位小数的意义,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对于三位小数的学*,是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推理出三位小数的意义,然后利用课件的直观演示加以验证。

  对于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两点:

  1、充分利用直观演示,构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直观优于抽象概括,他们的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概念的意义。所以,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正方形、百格图、正方体,通过*均分、涂一涂、数一数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由0.1组成;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由0.01组成;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由0.001组成。有效的构建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2、做到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课堂不是一味的满堂灌,而是要有动手操作活动或者冷静的思考,我认为除此之外,还要有必要的练*,尤其是数学课,必须做到讲练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让老师和学生自己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接下来的学*和教学。

  对于本节课缺憾的地方亦有两点:

  1、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学*小数的意义渗透较少。

  小数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数之一。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日常生活中几乎可以不接触分数,却不能离开小数。元、角、分的货币自不必说,老式的“几尺几寸、几斤几两”仍在使用。“0.5千克”、“身高1米63”等现代说法都离不开小数。在这方面本节课渗透的比较少。

  2、教学设计不新颖。

  对本节课的教学,潜意识里存在一种模式,虽然每个环节的学*力度不同,学生学*方式也不同,但是还是感觉没有新意,没有强烈的质疑问题,没有思维的拓展。

  对于本节课还有一点困惑:

  关于计数单位,曾学过“个”、“十”、“百”、“千”……本节课学*小数的'计数单位,教材上这样说的: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0.001……

  也曾和几个老师交流过小数计数单位的问题,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希望看到的老师参与讨论。

  疑惑: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在这里填是不可以的,按照书上所说填“十分之一”是最合理的。那么能不能说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时还是在原来的框框里出不来,教学整体一时,学生还是认为一个就是单位“一”。而对一些事物等都可以当作单位一时,很疑惑,学*之前,我还是采用学生课前预*自学的方式,但我发现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而只是浅显表象的理解,自学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我在讲时学生更糊涂了,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

  1、自学内容要有所选择。

  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可以理解消化的知识,让学生课前预*自学。不要盲目的一刀裁式对都要学生去自学,这样不仅起不到自学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2、单位“1”的处理和把握很重要。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带学具(花生米或豆子),你一把能抓起多少呢?学生手举的'高高的,跃跃欲试,紧接着问这是几啊?生有的疑惑,有的眉头紧锁,然后通过引导理解整体一,也就是单位一,通过学生数一数明白,原来单位一可以是20个花生米,也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30个豆子等等,通过学*让学生纷纷举例子理解单位“1”。

  3、理解单位1,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追问:能说说你是怎样得到1/2的吗?

  学生很自然的根据自己的操作,说出了1/2的意义。

  出示例题: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为什么?

  生答因为*均分了,所以能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师概括: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我们都能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均分,这个整体就是单位1,让生用分数表示例题涂色部分,并说说每个分数的意义,然后概括分数的意义。

  课结束了,或许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知识需要时间去理解,去消化。我相信这节课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的。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43~44页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主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教师强塞得知识,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神州5、6、7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面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的基础上又让学生从加设的表格中找比,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加深了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整个教学过程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

  2、自主学*,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自学是学生全面参与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中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并掌握新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如在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并让学生在汇报中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维的灵感得到迸发,也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是很深刻。

  比的意义是义务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一个小节,是用一种新的观点、方法来认识数量关系,不少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比的概念可以直接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和求比值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比的概念是建立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关键。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本节课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也是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这说明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探索,构建比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帮助学生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在学生心中制造条件,使新知识成为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2、经历过程,发展思维,精心引导,亲历探究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主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维的灵感得到迸发,使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在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出示自学提纲,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像这样相比的两个量是相同的都属于同类量的比。例如,在教学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把比的意义进行了扩充,也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为什么说这是对比的意义的扩充呢?除了同类量可以相比以外,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不同类量也可以相比。比如路程和时间的比等。当然,不同类量的比,必须有关联才行,这样,比值就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另一个量。比如:工作总量和时间的比就是效率,总价和单价的比就是数量。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应该再提供一些数量让学生用比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来充实这个知识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用比描述两个数量之间关系具有简洁性。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

  1、对于问题的设计,是否给予学生合理的思考空间,优化学生的有序思维,课堂中有些问题还提得欠妥。

  2、改进教材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熟悉、鲜活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服务。这里,我认为教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回归教材,而应该是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就此而言教材既非教学出发点,更非教学的终点,而仅仅是教学的媒介。本节课可以加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如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比,由于时间关系而只是展示了一下。

  3、时间安排欠妥。比的意义用时较长,直接占用了当堂检测的时间,作业量不大,95%的同学能当堂完成,但设计求比值的作业较少,估计正确率不高。

  通过这次“课内比较学”上课活动,我感觉到自己需要挖掘课本的知识还很多。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认真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还要在这个“好”字上下下功夫,怎样才能给学生上出真实有效学生又喜欢的数学课?要多琢磨,要多学*,这样才能欣赏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绚丽景色。

  今天,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涂老师和中心校王老师来学校听课调研,我执教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意义》一课。

  对于“比”,内容比较“散”,涉及的知识点多,有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理解后项不能为0等等。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有以下思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