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2-22 00:00:00

《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1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过程建立数感,这是《新课标》中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数感是一种学*数学的基本素养,它是数的意义和有效计算等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座桥梁。《新课标》中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学段中都有着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需要,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基于学生已学的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而《数数、数的组成》这个内容是为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做好铺垫,也是为了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从已学的.20以内数为出发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激发学生学*积极性。数数,数的组成这一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能熟练地说出数的组成,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的含义,能将数字形象化。难点就在进位。

  一、《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过程

  1、数数教学中,我借助小棒进行数数,出示图片:19根小棒,让学生说出这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1个十9个一组成19。问:19添上1是多少?学生答:9加1等于10,10加10等于20。接着带着学生一起数20以后的数,当遇到29时,问:29添上1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9添1是10,强调满十进一的思想,注重学生学*数数的方法。从中让学生发现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实现个性化发展。

  2、当学生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百羊图数一数,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又快又准的数出图上有多少只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一百到底有多少,初步建立数感。

  3、口答大比拼,说一些数让学生来数一数和猜一猜,通过这样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在课堂上设置小组比赛抢答的过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4、巩固练*,层层递进。

  (1)出示小棒,看看组成了数几?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

  (2)数数:有两个两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发挥多样数的过程。

  (3)判断对错。突出学生的学困点。

  二、教学反思

  整堂课难点进行了突破,但是重点并不突出。

  1、在数百羊图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猜一猜、估一估,所以学生对于100的大小不是很敏感。在这个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是10只或者20只,让学生感受到10有多少,20有多少,100又有多少。这样对于学生的数感建立很有帮助。

  2、数数的过程过于单一,在新授部分没有进行多样数,以至于在巩固练*时,学生们遇到了困难,无法很快的回答出答案。在口答大比拼时:就可以进行小组竞赛,一组一组的数,有一个一个数的,有两个两个数的,有五个五个数的,有十个十个数的,有倒着数的,有分段数的。通过这样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又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气氛,并且重点进行了突破。

  3、判断题可以改成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数是多少。又把重难点进一步的突破了。

  我找到了自己本课的不足。因此,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多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注意时间的分配,题型的搭配,利用有效的时间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消化当堂所学的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里的“数数和数的组成”,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是数出来的',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数学活动中学会新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数的意识

  本节课是利用“百羊图”创设情境引入的,我先引导学生数出10只羊、20只羊,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这幅图上的羊有多少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到100有多少,并体会出100要比20多得多。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从而培养了他们估计的意识。在做课后练*“数皮球”这幅图时,也是先指名让多位学生来估一估,再设法数出皮球的数量,让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数小棒,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进而突破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这一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担任的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也是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思考,并获取新知,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有些地方我认为须进一步改进,如要调控好活动的时间、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惯等等。只有让每位学生都认认真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才会起到好效果。


《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合集10篇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1

  新的学期开始了,新一轮的教研活动拉开了帷幕。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课,这一节课,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根据提供的素材,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演示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在课前我了解了绝大部分学生口头数数的能力,从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学生的数数能力很好,所以我把这一节课的例题大胆的改为*题来完成的。因此,我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学生熟悉的'数量是100的实物小棒,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际数出物体个数的过程中,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力求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所以我安排了自由给同桌出题的空间 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并借助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方式。

  这节课有一些细节的地方还可以处理的更周到一些。经过我课后的反复思量和同事们的建议,现在把这些内容简单的整理一下:

  1、表扬性语言用的比较少,表扬的形式单一,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表扬。有时就是表扬起来也有些生硬,不自然。课堂教学上,缺少了点艺术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学*,整个课堂教学我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想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于年级低水*有限学生不会合作学*不会交流,这也是我下一步要重点训练的。

  3、练*题可以出一些变式题甚至是一些拔高题就更好了。

  4、在备课的同时我对备学生这一环节显得缺陷了很多。

  5、在课的设计上不够巧妙和缺少科学性。

  我认为一节课要想上好是不容易的事,有问题不要仅,重要的是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前进和不断的探索,我相信有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我会很快的找到成功的……..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2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10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主要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数有多少,体会它们与以前学过的20以内数的不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的数,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都属于唱数的水*,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并不都是很清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在开始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实际数一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又让学生在实际中经历了数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当学生数出不同的结果的时候,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求知欲。这时我并没有对学生数数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再一起认真的数一遍,学生学*的目的性明显增强,数数的认真程度也明显提高,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新知识的学*。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操作活动,从开始独立数100个学具,到全班一起数,接着结合说几十几,很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可以能让别人容易的看出是35个,从而进行数的组成的教学。然后,通过学生独立数、全班数、师生互数,学生之间互数等多种活动方式,突破数数的难点,进一步结合百羊图的数数,使学生知道10个十是一百,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整体设计以数数教学为主线,把数的组成的教学,估计意识的培养,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等巧妙的穿**行。但本节课教师没有很好的组织教学,忽视了一部分学生的学*,课堂较乱。甚至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师再说些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学*,与别人多交流,多探索。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3

  学生数100以内的数比较容易。但随便给出一个两位数,让其说出数的组成,一部分同学答不出来。我在处理这个教学难点时,充分利用教具铅笔和计数器,把抽象的.东西变的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学*35这个数时,先出示两捆四根铅笔,让学生报出数,然后拿出计数器,把两捆铅笔挂在十位上,表示两个十,在十位上拨两个珠子,把四根铅笔挂在个位上,表示四个一,在个位上拨四个珠子。学生看着计数器写出数字,结合教具铅笔,很容易理解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从而,教给学生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一。对学生这样讲了以后,教学效果不错。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4

  数数、数的组成(100以内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准确地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其实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一般都能轻松地数到100,凭着语感就像背顺口溜一样。但在实际数实物时却很容易发生错误,因为在实际数实物时需要孩子们对数的意义及组成要真正理解,还有对不同的实物要有灵活的数数方法。这就给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00的物品,掌握数的组成,培养良好的数数品质,在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们准备尽可能多的实物来进行数数练*。如:集中多数同学的铅笔,让学生自己带喜欢的小棒或者小石头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去数,有的同学一个一个的数;有的同学两个两个的数;有的同学五个五个的数;有的同学干脆十个十个的数,个个都数的兴致勃勃。同学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换物品来数。为了练*数的组成,在每个同学数完后要说出这个数十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选取这么丰富的材料和做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5

  让学生初步感知100有多少,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引出课题。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和数的.组成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还是借助小棒,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清数的组成,同时从接*整十的数到整十数过渡的数数也合在这一环节中教学,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对口令数数”主要是让学生脱离小棒数数,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由直观认识上升到抽象认识。

  “巩固练*”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强化本课的难点:数的组成。

  这一环节我试图通过数20以内的数过渡到数100以内各数,安排了一叠作业本和一瓶弹珠,让学生整体感知100这个数到底有多少。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展示给学生看这叠作业本就是100本,这瓶弹珠就有100颗,导致这些教具都变得多余。因此,这一环节教学目标性不强。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它们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合作学*,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等,互助的学*氛围。

  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和数的组成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还是借助小棒,让学生直观认清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学生学*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让学生边摆小棒边从接*整十数数到整十,把新的一个十捆成一捆,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这个整十数,难点基本上突破了。

  对口令数数更让学生对数100以内的数增加了兴趣,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还不错。

  这节课重在动手操作和数数,对于练*的设计就显得单薄而缺乏层次感。

  总之,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各个环节的目标落实还不够到位,有点“蜻蜓点水”。本学期我们一直在讲“科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显然我在这方面需要好好努力。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6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并借助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方式。

  这节课有一些细节的地方还可以处理的更周到一些。经过我课后的`反复思量,现在把这些内容简单的整理一下:

  1、学生上讲台展示数小棒的时候,由于背对着下面的学生,所以遮挡了大家的视线,看他怎么数的过程不是很清楚。

  2、拐弯处数数处理不妥,强调不够,如49数到50的数数。对2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3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应再多加强调。因为在课前的数数训练中,学生基本都能数到100多。

  3、在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小结不够。这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

  4、教师讲得过多,许多应由学生讲的地方,教师都抢来自己一个人代说了,留给学生动口动思维的空间不够多,应尽情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积极地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扶持者、引导者的课堂氛围。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7

  本单元的内容的100以内数的认识。本节课是起始课,通过“白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比以前学的20多得多。

  这节课第一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从1数到20,从20数到1,引出课题,接着呈现“白羊图”,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个羊,感知比20多得多。最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第二个环节:

  课前已经准备了100根小棒,使学生学会口手一致地数数,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整体感受100的大小。

  先数出10根小棒,并捆成一捆,并回答:一捆是( )根,一个十是( ),10个一是( )。

  接着再一根一根地数,再数出10根捆成一捆,并接着提问,现在是( )根,( )个十。

  接着数出1根,提问:现在一共有几根?有( )个十和( )个一组成。(21里面有( 2 )个十和( 1 )个一。)

  在摆小棒的同时学*了数的组成。

  .....

  29,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添上1根( )。

  ......

  39,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添上1根( )。

  ......

  突破

  9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在添上1根是( ),10个十是( ),十个十个地数,十个十是( ),100里面有( )个十。

  从直观、无学具到直观有结构的学具,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制计数法(10根捆成一捆),加深对计数单位“一”(个)和“十”的认识,在摆小棒时突破数数的难点----“拐弯数”。

  在课后的练*中巩固本节课学*内容。课后第2题,数出小猪吹了几个泡泡,可以一个一个挨着数,也可以数出10个圈一圈,不管用那种方法都给予肯定。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的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一步步地追问,让学生勤于思考;小棒的操作,让学生手、口、脑并用,并突破重点难点。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里的“数数和数的组成”,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是数出来的,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数学活动中学会新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数的意识

  本节课是利用“百羊图”创设情境引入的,我先引导学生数出10只羊、20只羊,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这幅图上的羊有多少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到100有多少,并体会出100要比20多得多。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从而培养了他们估计的意识。在做课后练*“数皮球”这幅图时,也是先指名让多位学生来估一估,再设法数出皮球的数量,让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数小棒,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进而突破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这一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担任的.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也是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思考,并获取新知,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有些地方我认为须进一步改进,如要调控好活动的时间、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惯等等。只有让每位学生都认认真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才会起到好效果。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9

  该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100。它不仅是学*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教学中我借助小棒。①让学生估一估、数一数20根小棒,初步建立20根小棒有多少的数感。②让学生估一估、数一数100根小棒,让学生感知100根小棒有多少,并学会数100以内的数。③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体会到100里面有10个十。④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比如35、53、39、93)各数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理解数的组成。⑤通过主题图的观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学具用完之后没有及时收好,部分学生忙玩学具,影响了学生下面的学*。

  2、对做得好的`学生还得多一些表扬,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搞好课堂纪律。

  3、分100根小棒时,让10个学生来分,一人分10根,这样更直观形象也更省时间。

  4、数的内容还少,再加一些跨5的数,比如52数到67,从32数到43。

  5、交待问题时还得进一步强调要让学生听清。

  6、对2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3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应再多加强调。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10

  本单元的内容的100以内数的认识。本节课是起始课,通过“白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比以前学的20多得多。

  这节课第一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从1数到20,从20数到1,引出课题,接着呈现“白羊图”,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个羊,感知比20多得多。最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第二个环节:

  课前已经准备了100根小棒,使学生学会口手一致地数数,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整体感受100的大小。

  先数出10根小棒,并捆成一捆,并回答:一捆是( )根,一个十是( ),10个一是( )。

  接着再一根一根地数,再数出10根捆成一捆,并接着提问,现在是( )根,( )个十。

  接着数出1根,提问:现在一共有几根?有( )个十和( )个一组成。(21里面有( 2 )个十和( 1 )个一。)

  在摆小棒的同时学*了数的组成。

  .....

  29,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添上1根( )。

  ......

  39,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添上1根( )。

  ......

  突破

  9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在添上1根是( ),10个十是( ),十个十个地数,十个十是( ),100里面有( )个十。

  从直观、无学具到直观有结构的学具,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制计数法(10根捆成一捆),加深对计数单位“一”(个)和“十”的认识,在摆小棒时突破数数的难点----“拐弯数”。

  在课后的'练*中巩固本节课学*内容。课后第2题,数出小猪吹了几个泡泡,可以一个一个挨着数,也可以数出10个圈一圈,不管用那种方法都给予肯定。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的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一步步地追问,让学生勤于思考;小棒的操作,让学生手、口、脑并用,并突破重点难点。


《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1、激活封存的记忆,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归纳与引伸。

  “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学校中进一步学*数学的必要基础。”我们不能够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这就决定了对小学数学学*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归纳与引伸。

  《数数、数的组成》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数,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使孩子们更爱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活动,使学生的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数学。数学的学*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对他们学好数学有积极意义。

  本节课教学伊始,我设计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了解了大部分学生能够口头数数,并且激发了他们学*数数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玉米和大豆的种子,旨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过程中,建立起数的概念,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的学*方式。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引伸。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出现一些错误,笑声、掌声不断,这些错误在我们**眼中简直是幼稚的、没有道理的,但对小学生来说,它们是美丽的错误,课堂本身就是可以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场所,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2、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的兴趣与动机,学*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本节课的教学,从课前数数谈话导入到数生活中的种子,到游戏中的估计糖的数量,无处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资源。

  最后,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标准”中提倡的学*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占用的时间多。而现在,以活动为主,让学生自己探究,合作学*,孩子们是多么的快乐。而且学生在尝试中会有所发现,在讨论中会明白道理,在合作中能享受成功,在质疑中能发展自我。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2

  一、关注学生的原有基础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学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所学的,并且对于100以内的数,学生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因此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如在课一开始我就请学生先说说20以内数的组成,让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着又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小棒入手,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着数100根小棒,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有自己数数的好方法时,再请学生上台展示数数的方法,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在展示数数的过程中,我不时的相机指导,肯定了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要求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百是一百。于是全班同学学着数小棒,再一次展现10捆小棒时,引导观察数好的小棒,说说看懂了什么?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二、注重培养学生数感和估数意识。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任务之一。一年级学生已经会数20以内各数,并有了数是数出来的初步感受。当物体的个数多于20时,有相应的数来表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怎样来数这些物体的个数呢?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小棒的过程中,感知比20大的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数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数数活动不仅让学生自主数出了100以内各数,而且体会到比认识100以内各数更上位的知识,明白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我们的祖先发展数概念的重要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力求让学生在猜数中建立数感,先让学生感知10颗瓜子有多少,再让学生感知20颗有多少,最后让学生估计这么一大堆瓜子的有多少颗。最后,让小朋友感受百羊图等,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法的体验,建立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整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课堂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学生第一次数100根小棒时,由于事先没有提示过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快速地数,导致数数时费时较多,造成后面的学*过程较紧张。学*数的组成时,虽然学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如果能有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摆摆小棒,而不是简单地看课件也许更能照顾到后进学生。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3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10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主要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数有多少,体会它们与以前学过的20以内数的不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的数,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都属于唱数的水*,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并不都是很清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在开始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实际数一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又让学生在实际中经历了数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当学生数出不同的结果的时候,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求知欲。这时我并没有对学生数数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再一起认真的数一遍,学生学*的目的性明显增强,数数的认真程度也明显提高,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新知识的学*。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操作活动,从开始独立数100个学具,到全班一起数,接着结合说几十几,很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可以能让别人容易的看出是35个,从而进行数的组成的教学。然后,通过学生独立数、全班数、师生互数,学生之间互数等多种活动方式,突破数数的难点,进一步结合百羊图的数数,使学生知道10个十是一百,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整体设计以数数教学为主线,把数的组成的教学,估计意识的培养,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等巧妙的穿**行。但本节课教师没有很好的组织教学,忽视了一部分学生的学*,课堂较乱。甚至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师再说些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学*,与别人多交流,多探索。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4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并借助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方式。

  这节课有一些细节的地方还可以处理的更周到一些。经过我课后的反复思量,现在把这些内容简单的整理一下:

  1、学生上讲台展示数小棒的时候,由于背对着下面的学生,所以遮挡了大家的视线,看他怎么数的过程不是很清楚。

  2、拐弯处数数处理不妥,强调不够,如49数到50的数数。对2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3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应再多加强调。因为在课前的数数训练中,学生基本都能数到100多。

  3、在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小结不够。这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

  4、教师讲得过多,许多应由学生讲的地方,教师都抢来自己一个人代说了,留给学生动口动思维的空间不够多,应尽情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积极地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扶持者、引导者的课堂氛围。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5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过程建立数感,这是《新课标》中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数感是一种学*数学的基本素养,它是数的意义和有效计算等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座桥梁。《新课标》中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学段中都有着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需要,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基于学生已学的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而《数数、数的组成》这个内容是为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做好铺垫,也是为了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从已学的20以内数为出发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激发学生学*积极性。数数,数的组成这一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能熟练地说出数的组成,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的含义,能将数字形象化。难点就在进位。

  一、《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过程

  1、数数教学中,我借助小棒进行数数,出示图片:19根小棒,让学生说出这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1个十9个一组成19。问:19添上1是多少?学生答:9加1等于10,10加10等于20。接着带着学生一起数20 以后的数,当遇到29时,问:29添上1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9添1是10,强调满十进一的思想,注重学生学*数数的方法。从中让学生发现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实现个性化发展。

  2、当学生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百羊图数一数,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又快又准的数出图上有多少只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一百到底有多少,初步建立数感。

  3、口答大比拼,说一些数让学生来数一数和猜一猜,通过这样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在课堂上设置小组比赛抢答的过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4、巩固练*,层层递进。

  (1)出示小棒,看看组成了数几?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

  (2)数数:有两个两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发挥多样数的过程。

  (3)判断对错。突出学生的学困点。

  二、教学反思

  整堂课难点进行了突破,但是重点并不突出。

  1、在数百羊图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猜一猜、估一估,所以学生对于100的大小不是很敏感。在这个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是10只或者20只,让学生感受到10有多少,20有多少,100又有多少。这样对于学生的数感建立很有帮助。

  2、数数的过程过于单一,在新授部分没有进行多样数,以至于在巩固练*时,学生们遇到了困难,无法很快的回答出答案。在口答大比拼时:就可以进行小组竞赛,一组一组的数,有一个一个数的,有两个两个数的,有五个五个数的,有十个十个数的,有倒着数的,有分段数的。通过这样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又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气氛,并且重点进行了突破。

  3、判断题可以改成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数是多少。又把重难点进一步的突破了。

  我找到了自己本课的不足。因此,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多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注意时间的分配,题型的搭配,利用有效的时间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消化当堂所学的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6

  100以内数的认识不像20以内的数那样,一眼就看得清楚,它感觉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是通过让学生数小棒等一系列的活动,这样以数为核心,以数为主线的思路上去培养、去感悟。教学中,我力求做到:

  1.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我通过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先让学生猜猜方盘里的糖果有多少个再确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对100的感知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提出问题,谁能数100个糖果,还能数100个什么物品?学生说很多,有的说100个人、100条鱼、100头牛、100间房子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的中的积累,把这种积累经验释放一下,交流一下,很有价值,也体现了100这个数的广泛应用。当然,学生说的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事物,我们拿来所用,其实我们人身上就能找到100,手指头人人都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我觉得会很亲切、自然,也很有趣味。再通过问学生怎么让大家看到100个手指头?这样用手指头当学具,使学生非常亲切地感受到“数”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身上,自然地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3.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次经历数数的过程,看老师数小棒,数100个手指头等,数数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体验,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学生必须要亲自去数,所以这一过程很重要。我让学生每桌准备一袋红豆,让他们共同合作,亲自经历这一过程。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出物体的个数,体现数是数出来的。

  整堂课气氛活跃,我与学生融为一体,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迫使我今后应继续学*新课程、新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7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过程建立数感,这是《新课标》中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数感是一种学*数学的基本素养,它是数的意义和有效计算等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座桥梁。《新课标》中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学段中都有着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需要,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基于学生已学的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而《数数、数的组成》这个内容是为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做好铺垫,也是为了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从已学的20以内数为出发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激发学生学*积极性。数数,数的组成这一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能熟练地说出数的组成,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的含义,能将数字形象化。难点就在进位。

  一、《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过程

  1、数数教学中,我借助小棒进行数数,出示图片:19根小棒,让学生说出这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1个十9个一组成19。问:19添上1是多少?学生答:9加1等于10,10加10等于20。接着带着学生一起数20以后的数,当遇到29时,问:29添上1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9添1是10,强调满十进一的思想,注重学生学*数数的方法。从中让学生发现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实现个性化发展。

  2、当学生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百羊图数一数,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又快又准的数出图上有多少只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一百到底有多少,初步建立数感。

  3、口答大比拼,说一些数让学生来数一数和猜一猜,通过这样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在课堂上设置小组比赛抢答的过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4、巩固练*,层层递进。

  (1)出示小棒,看看组成了数几?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

  (2)数数:有两个两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发挥多样数的过程。

  (3)判断对错。突出学生的学困点。

  二、教学反思

  整堂课难点进行了突破,但是重点并不突出。

  1、在数百羊图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猜一猜、估一估,所以学生对于100的大小不是很敏感。在这个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是10只或者20只,让学生感受到10有多少,20有多少,100又有多少。这样对于学生的数感建立很有帮助。

  2、数数的过程过于单一,在新授部分没有进行多样数,以至于在巩固练*时,学生们遇到了困难,无法很快的回答出答案。在口答大比拼时:就可以进行小组竞赛,一组一组的数,有一个一个数的,有两个两个数的,有五个五个数的,有十个十个数的,有倒着数的,有分段数的。通过这样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又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气氛,并且重点进行了突破。

  3、判断题可以改成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数是多少。又把重难点进一步的突破了。

  我找到了自己本课的不足。因此,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多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注意时间的分配,题型的搭配,利用有效的时间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消化当堂所学的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8

  数数、数的组成(100以内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准确地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其实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一般都能轻松地数到100,凭着语感就像背顺口溜一样。但在实际数实物时却很容易发生错误,因为在实际数实物时需要孩子们对数的意义及组成要真正理解,还有对不同的实物要有灵活的数数方法。这就给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00的物品,掌握数的组成,培养良好的数数品质,在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们准备尽可能多的实物来进行数数练*。如:集中多数同学的铅笔,让学生自己带喜欢的小棒或者小石头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去数,有的同学一个一个的数;有的同学两个两个的数;有的同学五个五个的数;有的同学干脆十个十个的数,个个都数的兴致勃勃。同学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换物品来数。为了练*数的组成,在每个同学数完后要说出这个数十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选取这么丰富的材料和做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里的“数数和数的组成”,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是数出来的',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数学活动中学会新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数的意识

  本节课是利用“百羊图”创设情境引入的,我先引导学生数出10只羊、20只羊,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这幅图上的羊有多少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到100有多少,并体会出100要比20多得多。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从而培养了他们估计的意识。在做课后练*“数皮球”这幅图时,也是先指名让多位学生来估一估,再设法数出皮球的数量,让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数小棒,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进而突破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这一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担任的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也是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思考,并获取新知,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有些地方我认为须进一步改进,如要调控好活动的时间、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惯等等。只有让每位学生都认认真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才会起到好效果。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1、激活封存的记忆,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归纳与引伸。

  “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学校中进一步学*数学的必要基础。”我们不能够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这就决定了对小学数学学*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归纳与引伸。

  《数数、数的组成》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数,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使孩子们更爱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活动,使学生的'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数学。数学的学*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对他们学好数学有积极意义。

  本节课教学伊始,我设计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了解了大部分学生能够口头数数,并且激发了他们学*数数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玉米和大豆的种子,旨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过程中,建立起数的概念,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的学*方式。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引伸。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出现一些错误,笑声、掌声不断,这些错误在我们**眼中简直是幼稚的、没有道理的,但对小学生来说,它们是美丽的错误,课堂本身就是可以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场所,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2、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的兴趣与动机,学*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本节课的教学,从课前数数谈话导入到数生活中的种子,到游戏中的估计糖的数量,无处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资源。

  最后,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标准”中提倡的学*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占用的时间多。而现在,以活动为主,让学生自己探究,合作学*,孩子们是多么的快乐。而且学生在尝试中会有所发现,在讨论中会明白道理,在合作中能享受成功,在质疑中能发展自我。


《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1

  新的学期开始了,新一轮的教研活动拉开了帷幕。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课,这一节课,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根据提供的素材,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演示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在课前我了解了绝大部分学生口头数数的能力,从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学生的数数能力很好,所以我把这一节课的例题大胆的改为*题来完成的。因此,我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学生熟悉的数量是100的实物小棒,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际数出物体个数的过程中,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力求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所以我安排了自由给同桌出题的空间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并借助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方式。

  这节课有一些细节的地方还可以处理的更周到一些。经过我课后的反复思量和同事们的建议,现在把这些内容简单的整理一下:

  1、表扬性语言用的比较少,表扬的形式单一,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表扬。有时就是表扬起来也有些生硬,不自然。课堂教学上,缺少了点艺术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学*,整个课堂教学我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想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于年级低水*有限学生不会合作学*不会交流,这也是我下一步要重点训练的。

  3、练*题可以出一些变式题甚至是一些拔高题就更好了。

  4、在备课的同时我对备学生这一环节显得缺陷了很多。

  5、在课的设计上不够巧妙和缺少科学性。

  我认为一节课要想上好是不容易的事,有问题不要仅,重要的是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前进和不断的探索,我相信有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我会很快的找到成功的……..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2

  让学生初步感知100有多少,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引出课题。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和数的'组成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还是借助小棒,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清数的组成,同时从接*整十的数到整十数过渡的数数也合在这一环节中教学,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对口令数数”主要是让学生脱离小棒数数,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由直观认识上升到抽象认识。

  “巩固练*”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强化本课的难点:数的组成。

  这一环节我试图通过数20以内的数过渡到数100以内各数,安排了一叠作业本和一瓶弹珠,让学生整体感知100这个数到底有多少。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展示给学生看这叠作业本就是100本,这瓶弹珠就有100颗,导致这些教具都变得多余。因此,这一环节教学目标性不强。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它们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合作学*,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等,互助的学*氛围。

  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和数的组成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还是借助小棒,让学生直观认清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学生学*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让学生边摆小棒边从接*整十数数到整十,把新的一个十捆成一捆,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这个整十数,难点基本上突破了。

  对口令数数更让学生对数100以内的数增加了兴趣,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还不错。

  这节课重在动手操作和数数,对于练*的设计就显得单薄而缺乏层次感。

  总之,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各个环节的目标落实还不够到位,有点“蜻蜓点水”。本学期我们一直在讲“科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显然我在这方面需要好好努力。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里的“数数和数的组成”,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是数出来的,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数学活动中学会新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数的意识

  本节课是利用“百羊图”创设情境引入的,我先引导学生数出10只羊、20只羊,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这幅图上的羊有多少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到100有多少,并体会出100要比20多得多。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从而培养了他们估计的意识。在做课后练*“数皮球”这幅图时,也是先指名让多位学生来估一估,再设法数出皮球的数量,让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数小棒,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进而突破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这一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担任的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也是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思考,并获取新知,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有些地方我认为须进一步改进,如要调控好活动的时间、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惯等等。只有让每位学生都认认真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才会起到好效果。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4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过程建立数感,这是《新课标》中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数感是一种学*数学的基本素养,它是数的意义和有效计算等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座桥梁。《新课标》中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学段中都有着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需要,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基于学生已学的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而《数数、数的组成》这个内容是为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做好铺垫,也是为了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从已学的20以内数为出发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激发学生学*积极性。数数,数的组成这一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能熟练地说出数的组成,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的含义,能将数字形象化。难点就在进位。

  一、《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过程

  1、数数教学中,我借助小棒进行数数,出示图片:19根小棒,让学生说出这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1个十9个一组成19。问:19添上1是多少?学生答:9加1等于10,10加10等于20。接着带着学生一起数20以后的数,当遇到29时,问:29添上1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9添1是10,强调满十进一的思想,注重学生学*数数的方法。从中让学生发现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实现个性化发展。

  2、当学生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百羊图数一数,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又快又准的数出图上有多少只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一百到底有多少,初步建立数感。

  3、口答大比拼,说一些数让学生来数一数和猜一猜,通过这样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在课堂上设置小组比赛抢答的过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4、巩固练*,层层递进。

  (1)出示小棒,看看组成了数几?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

  (2)数数:有两个两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发挥多样数的过程。

  (3)判断对错。突出学生的学困点。

  二、教学反思

  整堂课难点进行了突破,但是重点并不突出。

  1、在数百羊图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猜一猜、估一估,所以学生对于100的大小不是很敏感。在这个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是10只或者20只,让学生感受到10有多少,20有多少,100又有多少。这样对于学生的数感建立很有帮助。

  2、数数的过程过于单一,在新授部分没有进行多样数,以至于在巩固练*时,学生们遇到了困难,无法很快的回答出答案。在口答大比拼时:就可以进行小组竞赛,一组一组的数,有一个一个数的,有两个两个数的,有五个五个数的,有十个十个数的,有倒着数的,有分段数的。通过这样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又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气氛,并且重点进行了突破。

  3、判断题可以改成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数是多少。又把重难点进一步的突破了。

  我找到了自己本课的不足。因此,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多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注意时间的分配,题型的搭配,利用有效的时间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消化当堂所学的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5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10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主要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数有多少,体会它们与以前学过的20以内数的不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的数,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都属于唱数的水*,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并不都是很清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在开始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实际数一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又让学生在实际中经历了数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当学生数出不同的结果的时候,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求知欲。这时我并没有对学生数数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再一起认真的数一遍,学生学*的目的性明显增强,数数的认真程度也明显提高,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新知识的学*。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操作活动,从开始独立数100个学具,到全班一起数,接着结合说几十几,很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可以能让别人容易的看出是35个,从而进行数的组成的教学。然后,通过学生独立数、全班数、师生互数,学生之间互数等多种活动方式,突破数数的难点,进一步结合百羊图的数数,使学生知道10个十是一百,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整体设计以数数教学为主线,把数的组成的教学,估计意识的培养,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等巧妙的穿**行。但本节课教师没有很好的组织教学,忽视了一部分学生的学*,课堂较乱。甚至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师再说些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学*,与别人多交流,多探索。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6

  数的组成由20以内的扩展到100以内,数增大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因此,在《数的组成》这一课我注重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采用了情境式教学,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这些概念,得到成功的体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我在导入部分创设了“为蓝猫过生日,回答蓝猫的提问”这一有趣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了旧知识,还产生了新的疑问。

  2、观察操作,解决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的结果,更要关注其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数的组成、实物之间的`关系时,我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数小棒、摆小棒、分小棒、说意义,观察三者间的关系等活动,深刻理解组成与数、实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通过“抢答”、“对口令”等活动形式,在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重难点。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7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10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主要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数有多少,体会它们与以前学过的20以内数的不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的数,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都属于唱数的水*,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并不都是很清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在开始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实际数一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又让学生在实际中经历了数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当学生数出不同的结果的时候,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求知欲。这时我并没有对学生数数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再一起认真的数一遍,学生学*的目的性明显增强,数数的认真程度也明显提高,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新知识的学*。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操作活动,从开始独立数100个学具,到全班一起数,接着结合说几十几,很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可以能让别人容易的看出是35个,从而进行数的组成的教学。然后,通过学生独立数、全班数、师生互数,学生之间互数等多种活动方式,突破数数的难点,进一步结合百羊图的数数,使学生知道10个十是一百,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整体设计以数数教学为主线,把数的组成的教学,估计意识的培养,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等巧妙的穿**行。但本节课教师没有很好的组织教学,忽视了一部分学生的学*,课堂较乱。甚至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师再说些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学*,与别人多交流,多探索。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8

  该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100。它不仅是学*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教学中我借助小棒。①让学生估一估、数一数20根小棒,初步建立20根小棒有多少的数感。②让学生估一估、数一数100根小棒,让学生感知100根小棒有多少,并学会数100以内的数。③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体会到100里面有10个十。④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比如35、53、39、93)各数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理解数的组成。⑤通过主题图的观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学具用完之后没有及时收好,部分学生忙玩学具,影响了学生下面的学*。

  2、对做得好的学生还得多一些表扬,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搞好课堂纪律。

  3、分100根小棒时,让10个学生来分,一人分10根,这样更直观形象也更省时间。

  4、数的内容还少,再加一些跨5的数,比如52数到67,从32数到43。

  5、交待问题时还得进一步强调要让学生听清。

  6、对2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3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应再多加强调。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9

  数数、数的组成(100以内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准确地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其实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一般都能轻松地数到100,凭着语感就像背顺口溜一样。但在实际数实物时却很容易发生错误,因为在实际数实物时需要孩子们对数的意义及组成要真正理解,还有对不同的实物要有灵活的数数方法。这就给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00的物品,掌握数的组成,培养良好的数数品质,在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们准备尽可能多的实物来进行数数练*。如:集中多数同学的铅笔,让学生自己带喜欢的小棒或者小石头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去数,有的同学一个一个的数;有的同学两个两个的数;有的同学五个五个的数;有的同学干脆十个十个的数,个个都数的兴致勃勃。同学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换物品来数。为了练*数的组成,在每个同学数完后要说出这个数十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选取这么丰富的材料和做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10

  本单元的内容的100以内数的认识。本节课是起始课,通过“白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比以前学的20多得多。

  这节课第一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从1数到20,从20数到1,引出课题,接着呈现“白羊图”,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个羊,感知比20多得多。最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第二个环节:

  课前已经准备了100根小棒,使学生学会口手一致地数数,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整体感受100的大小。

  先数出10根小棒,并捆成一捆,并回答:一捆是( )根,一个十是( ),10个一是( )。

  接着再一根一根地数,再数出10根捆成一捆,并接着提问,现在是( )根,( )个十。

  接着数出1根,提问:现在一共有几根?有( )个十和( )个一组成。(21里面有( 2 )个十和( 1 )个一。)

  在摆小棒的同时学*了数的组成。

  .....

  29,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添上1根( )。

  ......

  39,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添上1根( )。

  ......

  突破

  9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在添上1根是( ),10个十是( ),十个十个地数,十个十是( ),100里面有( )个十。

  从直观、无学具到直观有结构的学具,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制计数法(10根捆成一捆),加深对计数单位“一”(个)和“十”的.认识,在摆小棒时突破数数的难点----“拐弯数”。

  在课后的练*中巩固本节课学*内容。课后第2题,数出小猪吹了几个泡泡,可以一个一个挨着数,也可以数出10个圈一圈,不管用那种方法都给予肯定。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的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一步步地追问,让学生勤于思考;小棒的操作,让学生手、口、脑并用,并突破重点难点。


《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亿以内数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3篇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

  课始,我大胆的出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让学生来试读这个数。想以此来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使学生能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为学生自主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编排,分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每个环节,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带着(如:亿以内的数怎样读,和万以内数的读法有相似之处吗?等等)这类问题独立思考,并通过同位合作交流(如:讨论、试读)等数学活动寻找方法,让学生自吾出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我在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成功的体验。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过程,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大数的认识和学*,怎样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是这节课的着重研究内容,在设计教学时,我发现,并突出了以下几点:

  1、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0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情境教学,进一步建立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这种联系,我先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五次进行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大数,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自主探索,解决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觉得自己有几个方面还不是讲得很到位,特别是有一道题目:把四个0和四个1组成一个只读一个零的数,再组成一个只读二个零的数,再组成一个一个零也不读的数。再讲解这道*题的时候,我以为基本上同学都能掌握,然而在后面的作业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同学完成的不是很好。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大数的认识和学*,怎样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是这节课的着重研究内容,在设计教学时,我发现,并突出了以下几点:

  1、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0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情境教学,进一步建立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这种联系,我先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五次进行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大数,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自主探索,解决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觉得自己有几个方面还不是讲得很到位,特别是有一道题目:把四个0和四个1组成一个只读一个零的数,再组成一个只读二个零的数,再组成一个一个零也不读的数。再讲解这道*题的时候,我以为基本上同学都能掌握,然而在后面的作业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同学完成的不是很好。


《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均数》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均数》是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均数的意义。相对于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的意义更为关键。

  《*均数》这一堂课,在本校上过四次,在商城小学也上过一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推敲、摸索,但是总觉得不尽人意。*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么使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去理解、接受,这是需要不断思索的。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套圈比赛的的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均数的意义求*均数应用*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合理并充分地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通过创设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子让学生让学生看到*均分和求*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接着是对主题图的观察、讨论,在学生说出“移多补少”方法的时候,我紧接着提出13是他们实际收集的结果么,进一步强化求*均数和*均分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并得出*均每人收集的3个相当于把我们组收集的矿泉水*均份,在用计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情境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更好!创设合适情境对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有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参与学*,获得知识和促进思维的发展,的确是个很关键的。

  二、口算、估算、笔算相结合

  教学例1时,我忽略了“估算"这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在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得信息后,我直接引入了新的教学,应该在这里要学生们想一想:*均数会大于15吗?会小于11吗?那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先确定*均数的范围,再计算,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学生在练*过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后面的练*中虽然也让学生先估一估,但重视不够,因此在后来的作业中学生出现了求出的*均数计算超出所给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时也不知道是错了。因此强化估算能让学生在练*过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查。!

  现在《课标》越来越注重口算、估算、笔算三者的结合,口算能力时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发展。所以我们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教学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惯和意识,这样更有助于笔算的教学。口算和估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也是口算和估算的一种应用。

  三、在生活中体验*均数,并从*均数的数量中得到信息

  让学生经历求*均体重的活动,经历测量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获得信息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据求3人*均体重,求2人*均体重,再求5人*均体重,这样可以在活动中加强巩固练*。我十分注意在学生理解*均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求*均数的方法,练*的设计注意了现实性,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根据求出的各项*均数和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和统计的知识,再现了"求*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把*均数引进*时的日常生活,运用求*均数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就在身边,我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很多关于*均数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原来*均数用途这么大,国家大事中也离不了它。

  在教学*均数的问题时,我结合学生刚刚考完的单元成绩,让学生计算了男生和女生的.总成绩,由于男生16人,女生8人,男生的总成绩高。我说还是男生得到的分多,考试考得好。女同学很不服气地说,不公*,男生人多。那怎么才能公*呢,还能比出胜负呢,这时学生说计算*均分合理,从实践中学生理解了*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又以比比哪个小组成绩好的理由进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计算每个小组的*均分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认真计算着自己小组的*均分,唯恐算错,影响成绩。*均分高的小组,其他小组的成员对他们的成绩进行验证,通过计算*均分,学生无意中掌握了计算*均数的方法。在比较*均分,分析*均分与个个数据的关系,来鼓励成绩较差的同学,要努力学*,不给小组拖后腿。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增加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时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重点难点:*均数的意义及求*均数的方法。

  学*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预*课本92-93页的内容,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2、通过预*,我认为男生与女生相比, 套得准,因为小组内交流预*情况

  学*交流与问题研讨:

  1、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出示学*菜单:

  (1)书中有几种方法求男生*均成绩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仔细看统计图的变化过程,思考是如何分的?

  (3)怎样列算式计算?

  归纳总结:要求*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

  3、研究*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4、算女生*均分。

  (1)先估计女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4)为什么要除以5?

  小组讨论菜单中的问题

  点拨: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点拨:这种方法叫:“求和均分”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练*检测与问题延伸: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1)怎样移动笔筒里的铅笔?

  (2)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如果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二个笔筒里拿出5枝放入第三个笔筒,*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4)如果从第三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5)关于笔筒的三个*均数,有变化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3、小林参加了三场套圈比赛,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均成绩


《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数学《*均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单元重点理解“*均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均数”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了大功夫:

  1、强调对*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课程标准》4至6年级学段“概率与统计”领域的目标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均数也叫算术*均数,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的大小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均数的变化。本单元首先通过两个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和体重的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和*均数的价值。

  2、把读统计表、统计图贯穿于统计学*全过程。现在信息社会中,统计图、统计表已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表达信息的一种普遍的工具和手段,读懂统计表、统计图也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进而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统计意识。

  今天讲的四上《*均数》,从备课,上课两方面作出以下反思:

  1、 在备课方面,准备不够充分,备课太粗糙,一些预设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比如在讨论王云投中的7个和*均成绩7时,没有作出预设,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作出精准而具有引导性的反应。课上题与题、话与话之间的过渡语准备不足,*题出现的有点突兀。

  2、 在上课方面,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不够活跃,可能由于自身有些紧张,让部分学生过于拘束,气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讨论,蜻蜓点水般跳过了本节课的难点,致使有些同学不会用适当的语言去解释后边游泳池和*均寿命两道实际问题。这一段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说,去解释,当然,在这一方面,我的答案有些简单,没有更深入的去说,当学生说到*均数只是一个*均水*,仅此而已,还需要再补充:有些数比*均数高,有些数比*均数低。

  另外,在比较投球比赛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去说透,在学生达成共识,没有争议时,还可以继续问,让生生之间互相争论,缓解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要给学生任何赞同或不赞同的意见,让生生互动。在讨论中得出答案。

  综合一整节课,节奏稍微有些快,当学生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就此停止,立马公布答案,导致有些反应慢些的学生思维跟不上。以后上课要收弛有度,快慢得当。

  《*均数》是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均数的意义。相对于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的意义更为关键。

  《*均数》这一堂课,在本校上过四次,在商城小学也上过一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推敲、摸索,但是总觉得不尽人意。*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么使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去理解、接受,这是需要不断思索的。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套圈比赛的的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均数的意义求*均数应用*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创设了具体情境让学生感悟*均数的产生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均数的含义,在分析、比较中把握*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上力求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创造性改编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本节课在设计上作了两点改动:一是不采用教材中的例题1,主要考虑到例1的数据较大,难以把所有的矿泉水瓶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另外矿泉水瓶移多补少后也很难再找回原来每个人的个数,不容易实现*均数与原来每个数进行比较。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四个同学摆的珠子数量不等,颜色也不相同,引发学生思考:“在总数不变的基础下,你们能使四人的珠子同样多吗?”,旨在让学生过一把“移多补少”瘾,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经历从“不相等”到“同样多”的过程,构建*均数的概念。

  正如预设所想,由于每人珠子的颜色不同,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原来每人珠子的个数,并清晰地意识到*均数5个并不是每人珠子的实际个数,而是他们珠子个数的*均数量,这个*均数比这组数中最大的数大,比最小的数小,处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之间。这不仅没有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时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学*素材,有助于学生构建*均数的概念,理解*均数的本质特征。

  二是教学例2时,创设两个篮球队比身高的问题情景。教材呈现两队队员的身高数据主要是考虑学生计算时能进行简便计算,但不利于学生把两队所有队员的身高进行比较。所以这个教学环节,我有意识地把书本上欢乐队和开心队的队员身高分别按从高到矮的顺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减低学生看表格的难度,大部分学生能又快又准地准确抓住两队的身高信息,如“王强虽然是两队中身高最高的一个,但是开心队的其他三个队员都比欢乐队员的另三个队员高”,“王强只比周小杰高2厘米,其他三个队员都比欢乐队的另三个队员高3厘米”等,有利于学生判断哪个观众的说法是正确的,为后面求两队的*均身高打下了基础。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重、难点能得以较好地突破。

  建构“*均数”的概念,理解“*均数”的意义,是学*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我特意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展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引出*均数的概念,再利用课件把*均数与原来每个数进行大小比较,凸显*均数的本质特征。由于课件形象生动,清晰明了,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再次把学生的思维指向这组数据从“不相等”到“同样多”,强化认识到“原来大的数移出一部分补给小的数,变小了;原来小的数补上一部分,变大了。”深化了学生对*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辨析中内化知识。

  这节课只设计了两道练*题,但结合一题多变,多练的方式,其实解决了“求*均分数”、“全年*均每月(每季度、每天)的用水量”等多个数学问题。通过练*题一,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意识到两人考试次数不同,这样比总分数不合理,从而凸显*均数的“代表性”,使学生理解*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解开学生心中“为什么用*均数来代表他们的成绩,不用总数来代表他们的成绩?”的疑惑。通过练*题二“求出小明家*均每月用水多少吨,提供3个算式供你选择。”,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均数是由总数除以对应的份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惯。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使(1)、(3)成为正确的话,可以将问题怎样改变?”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反复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当然,综观整节课,感觉原先的预设基本成为了现实,而且,一些超乎预设的现场生成更让全课充满了自主的色彩。但是静下心细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两个球队的队员高一些?”这问题的提出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老师还没有完全挑起学生争论的高潮,这个环节还可以慢一些,相信学生思维碰撞会多一些。

  2、随着备课及思考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在凸显*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意义时,还不够充分、丰富、饱满,如果能在“练*题一”中引导学生感受一组数据的*均数易受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影响,即敏感性,就更能丰富学生对*均数的理解了。

  3、评价时,激励语言的运用还不太丰富,自己的教学视野还需开阔,教学行为还需大度。

  之所以选择这节课,主要得益于前些天从光盘上听到张齐华版的《*均数》,并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设计巧妙、穿插自如,将这一内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迹,一切似乎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经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现在是用导学案上课,而他所设计的课更注重于教师的步步引导。虽不能复制,但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分等等。

  接着,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教学设计,但总感觉不太理想。每天都绞尽脑汁的在想,创设一个怎样的贴*学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想到了可以用班里同学得到红星的数量导入,而且人数不同,在质疑中使学生感受*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以此作为切入点,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只是我们不曾去发现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随后我又想到了在练*题中统计班里一部分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及期末考试的*均成绩等。

  思路有了,怎样进行呢?导案、学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难的,也是我的短板课件的制作。因为都是本班学生真实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华、小丽。下载的课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还要绘制条形统计图,更是难上加难。求助于微机老师吧。赵媛老师试着从excel中输入数据后转化成图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没办法,从word中画吧。我也就跟着学会了从视图中先画出网格线后,再画横、纵坐标轴以及打格子,选中矩形画出长条,改变颜色,添加名字、组合,真的是收获多多。后来,又在李杰老师的帮助下把课件进行了整理完善。一切准备好后,已是周二了,抓紧时间印学案吧。

  周四第一节课,我对前面的自主学*部分进行了检查,孩子们太浮躁了,和我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准备的课,难道真的要这样收场。正式上课了,在多媒体教室里,有大屏幕,有投影仪。同学们的情绪已不再像第一节课那么躁了。个个精神抖擞,发言积极。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锦上添花。如最后一道拓展题,张嘉铭就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除了我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和多媒体课件密不可分。鲜艳的颜色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再加上学生熟悉的统计内容,让孩子们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说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于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还有由于整节课的内容较多,时间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几分钟等等。

  课后,我一直在想,我们总是在埋怨学生不注意听讲,其实是我们的心思花的还不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我们也就能与学生同快乐,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付出终有回报,曾经的风雨也变得那样美丽,那样难忘。风雨兼程,一路成长!


《数数、数的组成》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数数数的组成》教案通用5篇

  一、设计意图:

  “数形成”是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基础和关键的一个内容,对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对5以内的数有了明确认知,对5以内数的形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次活动引导幼儿在复*5以内数的基础上,尝试操作推理出6的形成与数数。

  为引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操作、推理学*的乐趣,实现在在玩中学、做中学,教师通过幼儿听音取物、看数取物、看物取物环节让幼儿操作、探索6的形成,在"找不同"和"骰子比大小"两个游戏中,扩展数形成的经验、感受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学*6的形成与数数,能正确表达5、6两数之数多一少的关系。

  2、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三、活动准备。

  1、教具:找不同挂图两幅、骰子1个、苹果、桔子、梨卡片各6个、数字1——10卡片各一。

  2、学具:每组一筐苹果卡片,数量每人6个。(如有难重点可在这里添加)

  四、活动过程。

  (一)歌曲《小松鼠找松果》引出课题。

  (陈述句)小松鼠找到了带有硬硬的松果,还有什么食物也有硬硬的壳?这些有硬硬壳的食物叫“干果”。秋天到了,你都喜欢吃那些水果?

  (二)通过实物、圆点、符号三种形式,引导幼儿操作复*5以内数的形成,并推理出6的形成。(陈述句)

  1、幼儿操作,复*5以内形成。

  (1)请取出和松果数量。

  (3)一样多的苹果。

  (2)请把三个苹果变成和老师手中圆点数量。

  (4)一样多的苹果。

  (3)请把四个苹果变成数字。

  (5)这么多。

  2、点数验证数量是5。

  3、引导幼儿操作推理出6的形成。

  请小朋友把5个苹果变成6个苹果,应该怎样变?试一试?数一数。(引导幼儿5添上一个苹果,变成6。)

  4、教师示范演示,对幼儿的操作进行验证,加深对6的形成的认识。

  几添1是6?5添几是6?5添1是几?

  5、迁移6添1是几、9添1是几等,引导幼儿理解一个数添一是它后面的数。

  6、教师逐一去掉一个苹果,引导理解:一个数去一是它前面的数,并请幼儿以"吃苹果的方式"逐一去掉一个,感受6以内数去掉1是它前面的数的规律。

  (三)通过5、6两数之间差量等量的比较学*,进一步感受相邻两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陈述句)

  1、看看是什么?他们的数量是几?怎样变成一样多?(比较4个梨和5个桔子)

  2、请你把它们变成5和5一样多。

  3、比较5、6两数多一少一的关系,引导幼儿用两种方法变成一样多。(请幼儿上黑板前操作)

  (四)通过“找不同”,进一步复*6以内两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并使其变成一样多。

  1、老师这儿有两幅非常像的画,但是他们有些地方还不一样,请小朋友仔细把它们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2、他们哪儿不同?数量是几?怎样能变成一样多?

  (五)运用“骰子比大小”游戏,让幼儿感受数学的快乐,进一步巩固对6以内数的认识。(陈述句)

  1、认识骰子6个面的点数分别是几。如游戏“动动肩膀告诉我,这是几”教师出现几个圆点,幼儿就动几下。

  2、教师请一幼儿上前与老师玩比大小,谁扔的点数大谁为胜。

  附:区域活动:

  活动内容(1):按数剪贴。

  (一)活动目标:

  1、能按圆点的数量进行剪贴,进一步巩固相邻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2、提高剪揭贴的动作技能,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活动材料:贴有按相邻数排列的圆点卡片宝盒若干、剪刀、即时贴。

  (三)操作方法:打开宝盒,按照圆点数量剪贴出相应的即时贴,粘贴时做到要一一对应。

  活动内容(2):夹豆乐。

  (一)活动目标:

  1、复*10以内的数,能按物取物,理解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发展幼儿动手的能力。

  (二)活动材料:珠子、数棒、贴有数量不同的圆点盒子、筷子。

  (三)操作方法:

  1、根据圆点的数量夹入相应数量的豆子。

  2、根据圆点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数棒。

  一、活动目标:

  1、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2、会手口一致的点数,并说出总数。

  3、能按数拿取相等数量的物体。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实物纽扣、树叶、珠子等一到5个,圆点卡片一到五个。

  2、图片一幅,幼儿操作材料。

  三、活动过程:

  1、复*"5"以内的数数。

  2、出示图片,幼儿观察、自由讨论。

  师:开学了,小兔要送花给我们小朋友。大家看一看,上面都有些什么?小朋友们一起数一数图中各种东西的数量(一辆小车、一只小兔、两个车轮、三个气球、四只蝴蝶、五朵花)。

  教师说图中的任一内容,幼儿出示相应数量的圆点卡片。

  3、幼儿操作练*:按数取物。

  (1)请幼儿观察篮子里的物品,说一说哪些可以放在一起数,哪些不可以放在一起数。为什么?

  (2)请幼儿拿出各种实物,数一数,各有几个,说出总数。

  (3)教师报数,请幼儿拿相等数量的物品。

  4、玩"手指游戏"。

  游戏开始,教师和幼儿边说儿歌边做动作:拍拍手,藏小手(双手放背后)。你出"5"(教师伸出5个手指),我出"5"(幼儿伸出5个手指)。数一数。对不对?(幼儿点数手指,并说出总数。)对,对,对。(用同样方法,教师分别出示1个、2个、3个、4个手指,游戏反复进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

  教学目标

  1笔数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直观印象,为建立数位概念作好准备。会计数单位“一”和“十”数出100以内的数,会正确地数出“翻坎数”。

  2敝惫哿私1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背醪教逖槭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

  教学重点

  数数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直观印象,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教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过了20以内的数,你能说说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到了20以内的数吗?

  教师:对,20以内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运得的确很广泛。但是,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只到20以内的数就够了呢?我们来看这样一幅图片。

  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观察这幅图片,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片上的信息自由地说。教师:这些信息里面的数是20以内的数吗?

  教师:看来在这里20以内的数不够了,这一单元我们就来认识100以内的数。这节课我们先来学*数数、数的组成。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数数,现在请同学们每人拿出20根小棒数一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