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1

  从一得知要讲课的通知时,我就感到有很大的压力。一年级孩子刚刚入校不到一个月,校长说把暑期培训的收获用一堂课的形式来做一个汇报,与其说是汇报假期培训所得,倒不如说是对我班开学*一个月来学生的情况做一个汇报。课前最大的一个担扰就是一年级孩子的课堂组织情况,担心出现课堂失控现象,对这堂课很没有信心,就是硬着头皮上而已。针对一年级刚入学孩子的特点,如果课堂组织不下去那么何谈新课的教授?所以在备课时我注意课堂组织情况,想了一些符儿童心理特点的手段方法。整体来看,对于整节课来说课堂纪律还是不错的,大多数孩子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只有个别孩子做得不是很端正。

  细想了一下失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前准备情况不充分。

  1、没有事先去绿色课堂看一下卫生机器设备情况,所以有点慌乱;

  2、教具准备不充分,多亏王老师找出了她自己做的教具,要不然说不定这堂会上成什么样子。

  3、备课不充分。

  二、课堂组织来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不是很好。对于上课用的一些手段课前没有及时进行评价。

  三、从教学设计情况来看:

  1、前面动画导入部分太罗嗦,以至于后面没有进行完。

  2、详略处理不得当,教学重点难点没有突出出来。

  3、没有深入进去给人的感觉只是蜻蜓点水而已。

  整节课上得令人很不满意,继续朝以上几方面努力!争取下次能让人如意。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一)从具体的人或物的数量抽象出数。

  1、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请你和你的同桌小声地说一说。

  2、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相机认识1-5这些数。

  3、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这些数来表示?

  4、引导学生再次认读1-5这些数。

  5、师:这里是小动物和谐、幸福的家园,当你来到这里参观游玩时,你会怎样做?(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二)深入体会数序。

  1、数小棒。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摆学具(圆片)

  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

  3、口答:看谁回答又快又好。

  1的后面是几?3的前面是几?……

  (三)学*1-5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些数,怎么写才能既规范又美观呢?

  1、说说1-5各数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学*写法:

  儿歌:1像小棒斜着放,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扬,5像弯弯衣帽钩。

  (1)教师示范(2)学生试写(3)师生点评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举字卡游戏。

  教师说数,学生举字卡。

  2、摆小棒游戏、。

  用2-5根小棒摆出图形。

  3、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还可以用1-5来表示。

  四、全课总结,点明内容。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兴趣得以激发。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这些数来表示?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境,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的兴趣,又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认识1—5”各数,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学具(圆片)按要求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个)

  3、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可以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

  4、说一说。“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3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加上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前教育的基础,

  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的时候就有学生说:“这个好简单的,我都能数到200了。”如果学生都抱着这样的'想法的话,显然这节课他们是不会认真去听的。于是,在激发学生学*这节课的知识之前,我先回答了他们的疑问:“不错,你们会数的数远远多1~5,可你们会的仅仅是背出那些数字,而不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所以这节课,咱们还是得认真去听,知道1、2、3、4、5、所表示的真正含义。”

  教材运用的情境图是“农家小院”这在很答程度上重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在让他们交流所看到的东西时,他们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在教学数字,学生都知道拿出自己手中的小棒表示。在教学3、4、5时,除了要求他们拿出小棒,而且还要求他们试着将它们摆出一个图形,这个环节就展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有些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知道三角形、正方形,知道三根小棒可以摆出三角形,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对五边形还不认识,所以用五根小棒摆图形时,我先做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使他们加深对五边形这个陌生朋友样子的记忆。

  在课堂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情境图中人或物的数量,自己动手拿小棒,摆图形,自己去发现身边的数字…………所有这些活动,不是老师去说、去教,而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操作,思考,有些凭学生现在的认知还没有到达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4

  1-5的认识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三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数一数图片中的人和物,数一数手里的小木棒。

  2、2、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课件展示,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

  3、3、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和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5

  今天数学课,郭老师和几个实*生来听课。我的教学内容是“1—5的认识及书写”,课后郭老师和组里的其他几位老师给我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不足,并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一、课堂行为规范方面

  1、学具使用

  这节课用到了学具小棒,我在早上才把学具袋里的小棒发给每一个孩子,学具袋放在他们的小抽屉里。而郭老师们的建议则是:应该在前几天就把整袋学具发给孩子们。这样做,孩子们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玩学具,因为他们在前几天就可能玩腻了。是的,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看到有好几个孩子一直在玩手中的小棒,一直需要我的提醒。现在想想,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学具,好奇的天性唤起了他们的玩心。因此,我把这阶段常会用到的小棒给孩子们自己保管,用橡皮筋绑好放在铅笔盒里。

  上课使用小棒的时候,有的孩子用好了就会乱放,或者手上拿着停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用统一的指令性语言——“把小棒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或“推成一堆放在一旁”等。这样做不仅不会造成学具的丢失,还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几位老师传授给我的经验之一。

  2、纪律问题

  这节课总体说来纪律不错,郭老师说我们班学生挺安静的'。但是,上课期间我也看到有几个爱说话的孩子总是时不时地跟周围的孩子交头接耳,这也是我比较头痛的一点。郭老师给我提了一些好建议——a.利用“小组争星”,给纪律好的小组加星,不好的小组减星。b.表扬和赞美行为上做得好的孩子,比如“xxx,你做得真棒,老师真喜欢你!”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内所有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及时,只有及时的才是有效的(这个注意点是林老师告诉我的)。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加强对“数”的强化和深化

  这节课学*的是“ 1—5的认识及书写”,那么对于数1—5需要进行强化和拓展。比如,在教学“1”的过程中,我用课件里的图片,让孩子们说出“1个太阳”。其实孩子们都知道“1”,因而对于“1个太阳”的认识肯定不在话下。所以,郭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1个太阳”说到班级里的“1个小朋友”,再到“1群小朋友”。最后到“1根小棒”。这样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不仅使得学生对“1”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还能让我的教学顺利而又自然地得到过渡。

  2.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

  在课堂语言方面,我需要更多生动的元素。是的,只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才能唤醒孩子们求知的心灵,才能使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比如,今天学*1—5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说“数字宝宝1.”等,还有“数字王国,动物乐园”等等。这一方面,我想多去听听语文老师的课,应该会有很多的收获。当然,数学语言的精炼性也是必须要有的。

  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6

  今天数学课,郭老师和几个实*生来听课。我的教学内容是15的认识及书写,课后郭老师和组里的其他几位老师给我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不足,并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一、课堂行为规范方面

  1、 学具使用

  这节课用到了学具小棒,我在早上才把学具袋里的小棒发给每一个孩子,学具袋放在他们的小抽屉里。而郭老师们的建议则是:应该在前几天就把整袋学具发给孩子们。这样做,孩子们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玩学具,因为他们在前几天就可能玩腻了。是的,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看到有好几个孩子一直在玩手中的小棒,一直需要我的提醒。现在想想,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学具,好奇的天性唤起了他们的玩心。因此,我把这阶段常会用到的小棒给孩子们自己保管,用橡皮筋绑好放在铅笔盒里。

  上课使用小棒的'时候,有的孩子用好了就会乱放,或者手上拿着停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用统一的指令性语言把小棒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或推成一堆放在一旁等。这样做不仅不会造成学具的丢失,还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几位老师传授给我的经验之一。

  2、纪律问题

  这节课总体说来纪律不错,郭老师说我们班学生挺安静的。但是,上课期间我也看到有几个爱说话的孩子总是时不时地跟周围的孩子交头接耳,这也是我比较头痛的一点。郭老师给我提了一些好建议:

  a. 利用小组争星,给纪律好的小组加星,不好的小组减星。

  b.表扬和赞美行为上做得好的孩子,比如xxx,你做得真棒,老师真喜欢你!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内所有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及时,只有及时的才是有效的(这个注意点是林老师告诉我的)。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加强对数的强化和深化

  这节课学*的是 15的认识及书写,那么对于数15需要进行强化和拓展。比如,在教学1的过程中,我用课件里的图片,让孩子们说出1个太阳。其实孩子们都知道1,因而对于1个太阳的认识肯定不在话下。所以,郭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1个太阳说到班级里的1个小朋友,再到1群小朋友最后到1根小棒。这样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不仅使得学生对1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还能让我的教学顺利而又自然地得到过渡。

  2、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

  在课堂语言方面,我需要更多生动的元素。是的,只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才能唤醒孩子们求知的心灵,才能使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比如,今天学*15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说数字宝宝等,还有数字王国,动物乐园等等。这一方面,我想多去听听语文老师的课,应该会有很多的收获。当然,数学语言的精炼性也是必须要有的。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7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入学前,学生对1~5的数大多已经会读、会认、会写了,但是对于1~5的书写还不是那么规范。同时,学生对于数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数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时,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感,并能规范地书写1~5这五个数字。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创设情境,增强数学课堂魅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上课时,我就以朋友帮助朋友的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小学一年级阶段,学*准备期的数学教学,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数学素养。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本课时,我说的是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善待小动物,通过让小朋友看课本上野生动物的情境图,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们喜欢哪一种?数出你们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的小圆片表示出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主动性,为顺利开展15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数学课堂动起来

  让学生做出数学的精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让数学课堂生动化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操作与实践,探索与发现是理解数学是重要条件,要使学生不是记数学、背数学,而是在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现、活动中发展,那么数学课堂活动化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体现出其必要性。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摆小棒,摆圆片,猜点子图的游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真正体会15的基本含义和数序,符合了一年级小朋友以游戏为主的学*特点,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生活。

  学生在整堂课堂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不错,但在这个忙碌的一周教学工作中,我可能没有将很多问题考虑细致,还是忽略了一些小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所有的小朋友全都互动起来。作为老师还应更关注群体教学环境下的个别学生,克服这些学生为活动而活动,这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8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加上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前教育的基础,

  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的时候就有学生说:“这个好简单的,我都能数到200了。”如果学生都抱着这样的想法的话,显然这节课他们是不会认真去听的。于是,在激发学生学*这节课的知识之前,我先回答了他们的疑问:“不错,你们会数的数远远多1~5,可你们会的仅仅是背出那些数字,而不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所以这节课,咱们还是得认真去听,知道1、2、3、4、5、所表示的真正含义。”

  教材运用的情境图是“农家小院”这在很答程度上重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在让他们交流所看到的东西时,他们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在教学数字,学生都知道拿出自己手中的小棒表示。在教学3、4、5时,除了要求他们拿出小棒,而且还要求他们试着将它们摆出一个图形,这个环节就展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有些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知道三角形、正方形,知道三根小棒可以摆出三角形,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对五边形还不认识,所以用五根小棒摆图形时,我先做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使他们加深对五边形这个陌生朋友样子的记忆。

  在课堂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情境图中人或物的数量,自己动手拿小棒,摆图形,自己去发现身边的数字…………所有这些活动,不是老师去说、去教,而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操作,思考,有些凭学生现在的认知还没有到达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一)从具体的人或物的数量抽象出数。

  1、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请你和你的同桌小声地说一说。

  2、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相机认识1-5这些数。

  3、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这些数来表示?

  4、引导学生再次认读1-5这些数。

  5、师:这里是小动物和谐、幸福的家园,当你来到这里参观游玩时,你会怎样做?(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二)深入体会数序。

  1、数小棒。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摆学具(圆片)

  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

  3、口答:看谁回答又快又好。

  1的后面是几?3的前面是几?……

  (三)学*1-5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些数,怎么写才能既规范又美观呢?

  1、说说1-5各数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学*写法:

  儿歌:1像小棒斜着放,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扬,5像弯弯衣帽钩。

  (1)教师示范(2)学生试写(3)师生点评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举字卡游戏。

  教师说数,学生举字卡。

  2、摆小棒游戏、。

  用2-5根小棒摆出图形。

  3、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还可以用1-5来表示。

  四、全课 总结,点明内容。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 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 为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兴趣得以激发。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为学生 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这些数来表示?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境,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的兴趣,又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认识1—5”各数,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学具(圆片)按要求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个)

  3、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 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可以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

  4、说一说。“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 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 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 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 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 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1-5的认识这节一年级的课会被很多老师所忽视,然而深挖教材你会发现里面的东西很多,它是学生认识学*其他数和教师教学更大数的雏形。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数学数的开始。由于1-5本身的数小,抽象程度低,小朋友很容易理解,不仅如此入学前已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各数。然而学生对这些数的概念却未清楚,数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数学的坚实基础。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学生初步了解1-5的含义并认识了1-5各数以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从抽象到具体的操作练*,让学生从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本节课,我把1-5各数较清晰数概念的形成作为教学的难点。这节课我注重突出自己预先设置的重点,在难点方面:

  1、通过让一名学生上来摆出1-5各数所对应的小棒数,学生出现的是

  3 4 5

  ||| |||| ||||| ,接着提问你能换种摆法但同样也能表示这些数吗?

  学生出现的是 3 4 5

  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 ,从而突出数概念的本质,不会让学生局限于形式,同时在我删去了原先想让每个人动手摆的过程,如若这样学生的重心仅仅偏向于摆的形式。

  2、再问: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身边的东西表示3、4、5吗?

  生1:拿出3本相同的本子;

  生2:拿出3支铅笔;

  生3:拿出3个大小不同的橡皮擦;

  生4:拿出1支铅笔、1本书、1本练*本表示3;

  最后一个学生更是突破了3这个书概念,从本质上突出了3不仅仅可以表示3样相同的事物,还可以表示3个不同的事物,表示的是事物的数量多少。

  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数的数序:特别是把1、2、3、4、5从大到小排,倒数是没多大的问题,反而错误率较高的是这样的题型()、4、()、2、1.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说从小到大排、从大到小排,紧接着问:你能从大到小排老师给你发下的1-5的数字卡片吗?让数序从初步感知到具体操作,数概念再次得到巩固和提高,再次利用顺口溜从小到大排,1、2、3、4、5;从大到小排,5、4、3、2、1让差生得以同步发展。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阅读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1)

——《1-5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第14—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教学难点:

  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

  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

  (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

  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

  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

  5、引导学生结合图幅选出与图片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贴在黑板上的图片及数字卡片是否有杂乱,需用什么方法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6、分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生:从小到大排:1、2、3、4、5 5前面有1、2、3、4 4个数。从大到小排:5、4、3、2、1 和3相邻两个数是2和4等等。1后面有2、3、4、5 4个数

  师:你回答真棒,很有想象力,是个聪明的孩子。

  7、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概括数字卡片多少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例如:卡片是 , 让学生摆出4根小棒)进一步了解各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巡视,摆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8、指导书写

  设置好田字格,指导学生写数字。

  (教师及时表扬会写的同学,对于格式错的进行指导。)

  9、总结过程

  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生:①今天我们学*1、2、3、4、5 5个数字。②也学*它们的顺序和5个数字的表示意义。③学*5个数字书写。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棒极了!

  二、巩固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 2、设置游戏情景 3、选择题)

  教学构思:通过设置数字迷宫,游戏情景,选择题的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学*兴趣,达到听、说、动的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进行学*巩固。(出示打乱卡片)

  ①提问题:你们看到什么?请你们找出本课学*的数字。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请同学们在排列好数字下面相应拨出计数器上珠子各几颗。

  ③同学们进行比较总结。

  2、设置游戏情景,切入学*兴兴趣。

  ①老师报数,学生摆出数字卡片,再让他们进行不同顺序排列。

  ②进行说、摆、看的训练。

  例如:一个同学说数字了,另一个同学摆出表示3的物体,同时拿出3的数字卡片。

  3、选择题

  看下面各图,选出与图相应的数字在前面圆圈涂上颜色。

  4只小鸟 01 02 05 04

  03 04 01 02

  04 01 05 03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新授知识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摆一摆,采用同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并且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拨一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知道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写一写,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最后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和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1—5各数的认识,把数学与活动密切联系。例如:设置进行“说、摆、看”的训练这一题,充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这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上过于死板、不灵活。

  比如,讲1—5各数的认识时,采取的是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哪动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1—5各数表示。学生都很容易地能从图中找到,并能说出,然后再到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这些数,这一过程1、2、3都教完了,到4、5时就没必要再重复了,可以直接写出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使孩子产生厌烦的感觉。

  2、在教学形式上,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学生探究合作意识,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气氛。

  比如,让学生拿小棒表示1—5各数的数量,由于把时间都浪费在从现实生活中找可以用1—5各数表示物体数的活动上,所以学生动手摆小棒时所用的时间就显得很紧,学生摆得不成功,教师也没有时间去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很失败。

  3、我个人在授课时,教态过于严肃,语速过快。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步入校门,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老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要尽量用接*他们的生活的语言、行动来传授知识,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你,接受你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你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他们就会学的快,学得通,学得懂。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孩子就会感到紧张、害怕,那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大多数记不住、记不清、学不会,这样就会导致这节课上的不足。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组织教学方面应下大力度,多增加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会更加喜爱,在认识的前提下,应加深对1-5五个数字的组成,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数字的组成很成问题,很多孩子很难将形象的实物抽象成数字,在头脑中建立数感,对于有的孩子不成问题,但少数反映慢的孩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训练。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2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小游戏,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种树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着: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为什么学生学*热情不浓?为什么课时计划没有完成?(第8题完全可以不用出现,可是这是本单元最后一节课,教师还应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起码将教材*题完成,我个人认为的。)之所以托堂,我觉得主要归咎对学生有时估计过高,有时又估计太低,知识结构前后的联系也了解不够,用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要求学生。看来,有效教学真的需要我不断地去深钻教材,尤其是了解学生,同时还得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3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小游戏,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种树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着: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为什么学生学*热情不浓?为什么课时计划没有完成?(第8题完全可以不用出现,可是这是本单元最后一节课,教师还应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起码将教材*题完成,我个人认为的。)之所以托堂,我觉得主要归咎对学生有时估计过高,有时又估计太低,知识结构前后的联系也了解不够,用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要求学生。看来,有效教学真的需要我不断地去深钻教材,尤其是了解学生,同时还得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上是通过让学生看野生动物园图片,数图片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数。各个数的得出都是在数几个具体的人或物的基础上。如数“1”,是在数1头大象和1个太阳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数“2”是在数2头犀牛和2棵大树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如此,把1—5,5个数都抽象出来,抽象出数字的过程中,每个数字都再通过小棒图显示一下,“1”是1根小棒,“2”是2根**行摆,“3”是摆1个三角形,“4”是摆1个正方形,“5”是摆1个正五边形。这个过程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成自己经验中的图形,可以为学生以后认识图形提前打下基础。

  然后在认识1—5的顺序过程中,是通过做练*,原来有2根小棒,再摆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通过显示,再添上1根是3根,使学生知道2再添上1是3,也就是2后面的数是3,再反问2前面的数字时几,使学生知道是1。如此从2→5,使学生感知到1—5各数的顺序。教材的安排上是通过计数器与点子图来使学生掌握1—5的顺序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着重说明:先拨1个珠子,再添上一个珠子,就得到2;在2的基础上再拨1个珠子,就得到了3……,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逐步认识到,后面一个数是由前面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然后让学生摆点子图。通过摆5张点子图,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这样使学生更能深刻的认识与把握1—5的顺序。

  总之,《1—5的认识》这节课的.安排,主要是认识1—5的含义,1—5的顺序,能人,能读,能用1—5这5个数字。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5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兴趣得以激发。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这些数来表示?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境,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的兴趣,又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认识1—5”各数,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学具(圆片)按要求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个)

  3、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可以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

  4、说一说。“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6

  学生对《1-5的认识》在学前和“数一数”的教学中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教学时着重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和理解数学,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在新授课时,课件出示“科技馆”主题图,先让学生自由观察,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量各是多少?又引导学生按从少到多的顺序观察,进行数数强化练*。最后又把这些数量的物和人抽象成数字。

  由于孩子刚入学,倾听*惯很差,如果让他们摆学具,很多孩子会把学具当成玩具玩个不停,所以我没有让孩子们准备学具(配套的学具还没有来),而是让他们数笔袋里的铅笔橡皮。等孩子们比较会听课了,能坐住了,再逐渐训练他们动手操作学具。

  写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还会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手指也不灵活。所以教学书写1--5时,我先在黑板上范写,边写边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清每个字起笔、运笔、收笔的位置,告诉孩子们1写得要直直的.,2、3、5写得要“圆圆满满”才美观,让学生用手指和我一起书空练*,然后再让他们在书上描红,要求他们描的不要出格,比一比谁描的和书上印的一模一样,然后再让孩子在田字格本上练写。这样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则写数字,使他们知道一个数字如何布局,如何书写美观、漂亮。教学时我还注意关注孩子们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书写的良好*惯。我看到大部分孩子在田字格作业本上写的数字都非常漂亮,我在巡视指导时及时发给他们“小贴画”进行奖励,孩子们为了得到奖励写得更认真了。

  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是大部分学生不能把图上的事物完整的说出来,每次只说一种,语句还不够完整,因此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于训练提高。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7

  一、教学设计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含义,知道其大小和顺序,2、学生能认、读、写1-5各数,3、感受理解数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置了让学生自主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摆小棒的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体会本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片,然后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简单,他们可以随便说自己发现的,但是如果能有序的说出物体的个数却很难。这一环节学生整体反应不错,能准确的说出每件物体的.个数。第二个环节是1-5各数的顺序问题,我借助贴花朵的方式来使学生明白各数的顺序问题。第三个环节是认读写1-5各数,这一环节中时间并不够用,导致4和5的读写没有教。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1、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时间分配的不合理,不仅没有教完数字的写法,而且课后*题没有做,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不能及时明白理解。

  2、在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里出现了口误,在物体的量词方面,比如,一朵向日葵,我说成一个向日葵。

  3、第三个环节是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开始没有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例字是从哪里起笔停笔的。其次我没有讲清楚写数字的日子格的名称及各部分名称和要求。最后我在教写数字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让学生用手指书空。

  四、改进措施:

  1、要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比如,引入部分用多少时间,新授部分多少时间等等,要留出做练*的时间。

  2、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备课时要反复斟酌词语的使用。

  3、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仔细研究书中内容,揣摩编写意图,做到不遗漏每一个教学知识点。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8

  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单元时,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比如5―2=?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另外,在练*的设计上还要突出生活性。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找“生活中的数”和“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的练*,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通过表述,把知识形象化,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练*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摆圆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轻轻松松巩固了1―――5的数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第14—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教学难点:

  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

  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

  (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

  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

  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

  5、引导学生结合图幅选出与图片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贴在黑板上的图片及数字卡片是否有杂乱,需用什么方法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6、分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生:从小到大排:1、2、3、4、5 5前面有1、2、3、4 4个数。从大到小排:5、4、3、2、1 和3相邻两个数是2和4等等。1后面有2、3、4、5 4个数

  师:你回答真棒,很有想象力,是个聪明的孩子。

  7、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概括数字卡片多少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例如:卡片是 , 让学生摆出4根小棒)进一步了解各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巡视,摆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8、指导书写

  设置好田字格,指导学生写数字。

  (教师及时表扬会写的同学,对于格式错的进行指导。)

  9、总结过程

  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生:①今天我们学*1、2、3、4、5 5个数字。②也学*它们的顺序和5个数字的'表示意义。③学*5个数字书写。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棒极了!

  二、巩固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 2、设置游戏情景 3、选择题)

  教学构思:通过设置数字迷宫,游戏情景,选择题的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学*兴趣,达到听、说、动的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进行学*巩固。(出示打乱卡片)

  ①提问题:你们看到什么?请你们找出本课学*的数字。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请同学们在排列好数字下面相应拨出计数器上珠子各几颗。

  ③同学们进行比较总结。

  2、设置游戏情景,切入学*兴兴趣。

  ①老师报数,学生摆出数字卡片,再让他们进行不同顺序排列。

  ②进行说、摆、看的训练。

  例如:一个同学说数字了,另一个同学摆出表示3的物体,同时拿出3的数字卡片。

  3、选择题

  看下面各图,选出与图相应的数字在前面圆圈涂上颜色。

  4只小鸟 01 02 05 04

  03 04 01 02

  04 01 05 03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新授知识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摆一摆,采用同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并且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拨一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知道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写一写,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最后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和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1—5各数的认识,把数学与活动密切联系。例如:设置进行“说、摆、看”的训练这一题,充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这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上过于死板、不灵活。

  比如,讲1—5各数的认识时,采取的是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哪动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1—5各数表示。学生都很容易地能从图中找到,并能说出,然后再到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这些数,这一过程1、2、3都教完了,到4、5时就没必要再重复了,可以直接写出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使孩子产生厌烦的感觉。

  2、在教学形式上,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学生探究合作意识,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气氛。

  比如,让学生拿小棒表示1—5各数的数量,由于把时间都浪费在从现实生活中找可以用1—5各数表示物体数的活动上,所以学生动手摆小棒时所用的时间就显得很紧,学生摆得不成功,教师也没有时间去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很失败。

  3、我个人在授课时,教态过于严肃,语速过快。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步入校门,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老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要尽量用接*他们的生活的语言、行动来传授知识,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你,接受你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你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他们就会学的快,学得通,学得懂。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孩子就会感到紧张、害怕,那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大多数记不住、记不清、学不会,这样就会导致这节课上的不足。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组织教学方面应下大力度,多增加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会更加喜爱,在认识的前提下,应加深对1-5五个数字的组成,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数字的组成很成问题,很多孩子很难将形象的实物抽象成数字,在头脑中建立数感,对于有的孩子不成问题,但少数反映慢的孩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训练。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第14―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教学难点:

  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

  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

  (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

  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

  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

  5、引导学生结合图幅选出与图片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贴在黑板上的图片及数字卡片是否有杂乱,需用什么方法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6、分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生:从小到大排:1、2、3、4、5 5前面有1、2、3、4 4个数。从大到小排:5、4、3、2、1 和3相邻两个数是2和4等等。1后面有2、3、4、5 4个数

  师:你回答真棒,很有想象力,是个聪明的孩子。

  7、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概括数字卡片多少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例如:卡片是 , 让学生摆出4根小棒)进一步了解各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巡视,摆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8、指导书写

  设置好田字格,指导学生写数字。

  (教师及时表扬会写的同学,对于格式错的进行指导。)

  9、总结过程

  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生:①今天我们学*1、2、3、4、5 5个数字。②也学*它们的顺序和5个数字的表示意义。③学*5个数字书写。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棒极了!

  二、巩固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 2、设置游戏情景 3、选择题)

  教学构思:通过设置数字迷宫,游戏情景,选择题的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学*兴趣,达到听、说、动的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进行学*巩固。(出示打乱卡片)

  ①提问题:你们看到什么?请你们找出本课学*的数字。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请同学们在排列好数字下面相应拨出计数器上珠子各几颗。

  ③同学们进行比较总结。

  2、设置游戏情景,切入学*兴兴趣。

  ①老师报数,学生摆出数字卡片,再让他们进行不同顺序排列。

  ②进行说、摆、看的训练。

  例如:一个同学说数字了,另一个同学摆出表示3的物体,同时拿出3的数字卡片。

  3、选择题

  看下面各图,选出与图相应的数字在前面圆圈涂上颜色。

  4只小鸟 01 02 05 04

  03 04 01 02

  04 01 05 03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新授知识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摆一摆,采用同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并且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拨一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知道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写一写,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最后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和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1―5各数的认识,把数学与活动密切联系。例如:设置进行“说、摆、看”的训练这一题,充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这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上过于死板、不灵活。

  比如,讲1―5各数的认识时,采取的是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哪动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1―5各数表示。学生都很容易地能从图中找到,并能说出,然后再到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这些数,这一过程1、2、3都教完了,到4、5时就没必要再重复了,可以直接写出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使孩子产生厌烦的感觉。

  2、在教学形式上,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学生探究合作意识,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气氛。

  比如,让学生拿小棒表示1―5各数的数量,由于把时间都浪费在从现实生活中找可以用1―5各数表示物体数的活动上,所以学生动手摆小棒时所用的时间就显得很紧,学生摆得不成功,教师也没有时间去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很失败。

  3、我个人在授课时,教态过于严肃,语速过快。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步入校门,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老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要尽量用接*他们的生活的语言、行动来传授知识,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你,接受你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你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他们就会学的快,学得通,学得懂。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孩子就会感到紧张、害怕,那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大多数记不住、记不清、学不会,这样就会导致这节课上的不足。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组织教学方面应下大力度,多增加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会更加喜爱,在认识的前提下,应加深对1-5五个数字的组成,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数字的组成很成问题,很多孩子很难将形象的实物抽象成数字,在头脑中建立数感,对于有的孩子不成问题,但少数反映慢的孩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训练。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2)

——1――5的认识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1

  本课内容是浙江版《快乐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上学期学生对于分辨数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把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到这学期。教材中安排了3个内容,分别是认识1角人民币、认识5角人民币和5个1角是5角的关系。这节课我设计的是认识1角和5角人民币,课前学生们已经能熟练分辨数字,学*了“角”这个字,具备学*这节课的基础知识。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1角和5角的人民币,能正确辨别。

  2.知道人民币的两种形式,掌握辨别人民币的方法。

  3.知道钱的用途,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

  1.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钱的名称―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用途。

  2.让学生感受人民币两种形式―硬币和纸币,让学生体验。

  3.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认识方法,认识1角和5角人民币。

  4.体验人民币的用途,设计用5角钱买棒棒糖,让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大小

  有初步的概念。

  5.认识1角和5角的纸币,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

  我淡化了教材中1角和5角纸币的认识,省去了1角和5角硬币背面图案是认识。

  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认识硬币和纸币这个环节中,我初步的设想是让学生看课件了解一下。刘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堂中我就让学生自己摸一摸硬币和纸币,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能很快知道硬币和纸币的区别。在巩固练*中,我让学生体验用5角钱买棒棒糖。现在学生能知道5角钱能买到棒棒糖,而1角钱不可以,更进一步知道了1角和5角的区别。经过学生自身体验学*到的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2.要注重方法的讲解。这节课我强调辨认人民币中数字和单位文字这一种认识的方法,充分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辨别,A组的李启能较好地掌握方法去认识5角的硬币和纸币,并能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对于其他B组这个方法认识较困难的学生,我增加了形状大小的对比和颜色的对比,希望学生能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

  3.训练方法要循序渐进。在认识1角人民币时,我考虑到1角钱的硬币比较小,学生认识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先认识放大的图片然后再过渡到认识实物。在认识5角时,我考虑到5角硬币颜色特殊,学生认识起来应该没有问题,所以在认识5角时就省去了一些环节,所以在最后巩固练*时学生认识5角就没有认识1角那么熟练。

  4.课堂上要加入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上用到的实物硬币次数比较多,如果课堂上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对比,可能效果会好很多。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2

  下面,是我在上《1~5的认识》时,一学生创造火花绽放瞬间的片断,在此展示给各位同仁,望赐教。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幅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4~15页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找出数量分别是1、2、3、4、5的事物吗?

  生(很快地):图上有1头大象、1个太阳;2只河马、2棵大树、2个树桩、2个书包、2个女生、2个男生;3只长颈鹿、3只山羊;4只小鸟、4个小朋友、4朵云;5个人、5朵小花等。

  师: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一下子找出了这么多!请再仔细观察,看谁还能发现数量是5的事物?

  生(互相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正在茫然之时,梦妮欣喜地站起来向我报告:“老师,我还发现图上一共有5种动物。”

  师(非常兴奋):这可是个伟大的发现呀,我们一起来跟着梦妮同学数数看,好不好?

  众生:跟着梦妮一起数着。大象、河马、长颈鹿、山羊、小鸟。果真是5种动物啊!同学们高兴极了。一下子把赞赏的目光都投向了她。我激动地对她说:“你真是个数学小发明家,连老师没看出来的你都发现了。”整个课堂也在这里被推向了高潮。

  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向同组其余三位老师汇报这一发现。她们奇怪地对我说:“你班上的学生咋这聪明呢?我们怎么就没有同学想到‘一共有5种动物’呢”?老师们不经意地回答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课后反思:荷兰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其实学生的“再创造”并不像科学家那样是“真创造”,而是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明或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有老师经常抱怨学生没有创新,其实那是我们的错误。

  难道真是我的学生更聪明吗?当然不是。应该说同龄的孩子在思考水准上都比较接*,就看老师在课中如何组织引导而已。这节课中,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过数数,相对来说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他们直观地看出了每种事物的数量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对图中隐藏的“5种动物”这个数量进行了再次挖掘。个人认为,像文中这个孩子的想法在课中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她想到了其他同学都没能找到的答案。也许在大人眼里,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内容,可是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数量是5的,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啬的夸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老师是数学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给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落实“双基”,提高教学效率,一般老师课前都有思考。但如何把数学的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课中老师的有效引领了。我认为学生的数学学*贵在方法的引导。只要我们老师能认真备好每节课,把每节课中本应出现的创新及生成预设到,也许每节课就不会因为学生没有创新而抱怨和烦恼了。

  细想这个“奇迹”的出现,回味老师们*时的抱怨,我体会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深刻意蕴。是啊,如果我们在课前能认真领悟一下教材的编排意图,如果我们能在课中有效地把握让学生探究的数学活动时间,如果我们能抛弃孩子还小不会创新、教的知识太简单不需要提前阅读教材这些老套的理念,我相信,无数瞬间的创新会陪着我们愉快地走过每一节数学课,并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味。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3

  1-5的认识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

  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三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数一数图片中的人和物,数一数手里的小木棒。2、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课件展示,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3、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和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一)从具体的人或物的数量抽象出数。

  1、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请你和你的同桌小声地说一说。

  2、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相机认识1-5这些数。

  3、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这些数来表示?

  4、引导学生再次认读1-5这些数。

  5、师:这里是小动物和谐、幸福的家园,当你来到这里参观游玩时,你会怎样做?(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二)深入体会数序。

  1、数小棒。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摆学具(圆片)

  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

  3、口答:看谁回答又快又好。

  1的后面是几?3的前面是几?……

  (三)学*1-5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些数,怎么写才能既规范又美观呢?

  1、说说1-5各数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学*写法:

  儿歌:1像小棒斜着放,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扬,5像弯弯衣帽钩。

  (1)教师示范(2)学生试写(3)师生点评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举字卡游戏。

  教师说数,学生举字卡。

  2、摆小棒游戏、。

  用2-5根小棒摆出图形。

  3、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还可以用1-5来表示。

  四、全课 总结,点明内容。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 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 为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兴趣得以激发。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为学生 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这些数来表示?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境,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的兴趣,又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认识1―5”各数,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学具(圆片)按要求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个)

  3、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 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可以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

  4、说一说。“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 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 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 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 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 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5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 让学生一起到动物王国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数字,小圆片,和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通过创设情景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 1--5这一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有一些失误,有些地方考虑的还不是很到位,比如有些学生对用计数器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的不是很到位,书写时讲解的也不是很好,有个别学生理解的不是特别透彻,导致书写不规范。

  由于学生都是从幼儿园刚刚上一年级,一些行为*惯还没有养成,一些学生注意力还不能够集中,课堂显得有些混乱。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3)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5】篇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1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 让学生一起到动物王国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数字,小圆片,和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通过创设情景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 1--5这一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有一些失误,有些地方考虑的还不是很到位,比如有些学生对用计数器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的不是很到位,书写时讲解的也不是很好,有个别学生理解的不是特别透彻,导致书写不规范。

  由于学生都是从幼儿园刚刚上一年级,一些行为*惯还没有养成,一些学生注意力还不能够集中,课堂显得有些混乱。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2

  一、教学设计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含义,知道其大小和顺序,2、学生能认、读、写1-5各数,3、感受理解数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置了让学生自主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摆小棒的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体会本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片,然后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简单,他们可以随便说自己发现的,但是如果能有序的说出物体的个数却很难。这一环节学生整体反应不错,能准确的说出每件物体的个数。第二个环节是1-5各数的顺序问题,我借助贴花朵的方式来使学生明白各数的顺序问题。第三个环节是认读写1-5各数,这一环节中时间并不够用,导致4和5的读写没有教。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1、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时间分配的不合理,不仅没有教完数字的写法,而且课后*题没有做,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不能及时明白理解。

  2、在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里出现了口误,在物体的量词方面,比如,一朵向日葵,我说成一个向日葵。

  3、第三个环节是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开始没有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例字是从哪里起笔停笔的。其次我没有讲清楚写数字的日子格的名称及各部分名称和要求。最后我在教写数字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让学生用手指书空。

  四、改进措施:

  1、要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比如,引入部分用多少时间,新授部分多少时间等等,要留出做练*的时间。

  2、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备课时要反复斟酌词语的使用。

  3、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仔细研究书中内容,揣摩编写意图,做到不遗漏每一个教学知识点。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3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入学前,学生对1~5的数大多已经会读、会认、会写了,但是对于1~5的书写还不是那么规范。同时,学生对于数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数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时,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感,并能规范地书写1~5这五个数字。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创设情境,增强数学课堂魅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上课时,我就以朋友帮助朋友的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小学一年级阶段,学*准备期的数学教学,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数学素养。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本课时,我说的是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善待小动物,通过让小朋友看课本上野生动物的情境图,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们喜欢哪一种?数出你们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的小圆片表示出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主动性,为顺利开展15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数学课堂动起来

  让学生做出数学的精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让数学课堂生动化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操作与实践,探索与发现是理解数学是重要条件,要使学生不是记数学、背数学,而是在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现、活动中发展,那么数学课堂活动化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体现出其必要性。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摆小棒,摆圆片,猜点子图的游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真正体会15的基本含义和数序,符合了一年级小朋友以游戏为主的学*特点,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生活。

  学生在整堂课堂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不错,但在这个忙碌的一周教学工作中,我可能没有将很多问题考虑细致,还是忽略了一些小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所有的小朋友全都互动起来。作为老师还应更关注群体教学环境下的个别学生,克服这些学生为活动而活动,这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4

  1—5的认识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

  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三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数一数图片中的人和物,数一数手里的小木棒。

  2、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课件展示,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

  3、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和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

  1-5的认识教学反思 5

  1-5的认识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

  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三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数一数图片中的人和物,数一数手里的小木棒。2、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课件展示,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3、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和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4)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认识小数》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通过科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再试教之后,感到教材简单而寓意精深,来源生活,而视野博大,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概括出小数的意义,过渡到更深一层的理性思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积累,各种能力得以提高。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兴趣

  本节课教师充分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购物引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在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小数,体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出学*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具体情境,设计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价格,直观形象的出示,和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小数,特别是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为学生独立学*延伸教学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游戏,强化思维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将厘米数转换成米作单位的小数,不只是对“转换”有了简单的办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另外,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之外,还设计了“猜一猜”来让学生进一步学会读小数,理解小数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处过渡显得很轻松和衔接。在理解和应用方面,学生也能抓住小数的意义的实质来说明和理解。

  在巩固和延伸教学内容时,教师安排了“寻找生活中的小数”的内容,使学生的学*兴趣得到升华,达到了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情下完成了寻找,也使教学内容等到进一步的延伸,真正认识了小数的应用广泛。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小数的含义的。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小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否要求过高,是否需要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所表示的意义,是否需要理解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反思,才能上出实效性强的数学课。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和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让孩子们在熟悉喜欢的情境中认识小数,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理解小数,在积极热烈的交流中探究小数,在不甘落后的竞争中运用小数。整堂课上下来老师教得放松,学生学得轻松。总体看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以“元”为切入点

  通过读教材、看教参,发现三下与四下关于“认识小数”最大的区别是三下的认识小数是建立在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认识“元、米”等为单位的小数,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抽象地讨论小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每天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有些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做基础。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学生,也经常接触小数,在超市中就能看到。因此,导入部分就是从超市一角,商品的价格中引出小数,这些小数都是以“元”为单位的,贴*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小数,读写小数。

  二、以“米”作*台

  教材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为例,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这类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以1分米=1/10米=0.1米为重点,在突破这个重难点后,学生能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 )分米=( )/( )米=( )米。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一位小数的认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分数也只是一个初步的认识,且很多孩子已经有些忘了,在教学中,先把1米*均分成了10份,让学生表示其中的一份。通过套理论得出用整数表示(1分米),用分数表示(1/10米),这里把重点放在1/10米的含义上,让学生复*了分数的含义,得出1分米=1/10米=0.1米,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小数。在学生模仿着写后又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几分米可以用一位小数零点几米表示。有了一位小数的学*经历,再来认识并理解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就相对比较轻松。最后让学生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是由于时间关系这点没有实施,但是本意确实如此。

  三、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备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经历这个过程是幸福的,整个教学中我感到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最大程度体现。

  有些地方老师讲得还是太多,还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观察、讨论、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太窄,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的机会还要增加,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2、实物教学不可取代。

  在教学认识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时,要是能有实物教学会更直观、形象。课件教学是很生动,但是学生在感受长度单位时,还会有偏差。让学生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去感触,经历一分米、一厘米的分数表示,小数表示方法,亲身感受整个过程,理解会更深刻。

  3、备课不够充分。

  在备课过过程中,只关注老师如何教会学生,对于学生在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见不足,考虑不全。也许是以前*惯了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孩子的学*状况有些高估,所以导致前松后紧。

  4、整节课容量较大,教材轻重处理不科学。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写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内容多,教学时又想尽量面面俱到,对小数的读法的教学中存在遗憾,前面有些耗时,后面的教学不是很深入。

  总之,通过这次备课讲课评课听课的一系列活动,深感到自己对小学数学教材还不是很熟悉,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预设不足,高估较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交流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

  本片断虽只是读数,但在读数的过程中,我也试图体现探究因素和思维含量。课本中既然没有用概括性的文字注明小数到底该如何读,说明本册关于小数读法的教学要以感悟为主,因此,读法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正确的读法为模本,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反复练*。但通过几次试教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能第一遍读对小数,可是在后面的课上却又屡次出错。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老师被学生正确的假象所蒙蔽,以为学生一开始会读了,就一定掌握了读法,既而把读法教学一带而过,没有深入下去,使得学生对小数的读法掌握不牢固。这使我认识到,虽然只是“模仿型”的读数,但是一味地、生硬地模仿,成功率是不会高,只有在比较、分析、争辩,并获得理性的认识后,在去“模仿”这样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

  因此,当第一个学生在试读小数出错时,我没有轻易地放过他,而是让他通过学*别人的'读法,分析探究出自己错的原因,并且把原因说了出来,不仅对自己,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告诫。在读整数部分是两位数的小数时,第一遍读看似顺利,但绝对不是每个同学都真正会读,我在巡查时就发现好几个同学读错了的。我举出反例,也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部分学生心中那个模糊不定的答案干脆地暴露在阳光下,让学生自由地去辨析和争论,自悟出小数点前面数的读法。课进行到这里,学生对小数的读法大概心中有数了,我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一个更大胆的问题:小数到底应该怎么读?这个问题虽不是书上的问题,但对学生定性读法、培养思维绝对是有益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借助“米”为单位的小数作*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学*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课后又做如下反思: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

  2、充分利用学生资源,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出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在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中,我直接抛出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价格看经验,运用原有的长度单位的知识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将学生感觉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自然流畅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3、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小数王国等环节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今天上午,我在三二班上了一节《认识小数》的课。新课伊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妈妈去超市买了3.45kg的苹果,一支铅笔0.85元,一支水笔2.60元,小女孩的身高是1.3米,小男孩的体温是35.6摄氏度。这些生活场景中都出现了小数,这些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

  我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读这些小数,有的孩子一下子就读对了,有的孩子读错了,但在听别的学生读的时候及时进行了纠正。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的发现小数的读法:小数点左边的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的数和电话号码的`读法一样。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数,比如: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3.5米,重可达5.25米;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非洲鸵鸟,它的高度可达2.75米,一只鸵鸟蛋约重1.5千克;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它的高度可达5.8米。

  根据生活常识可以得知1角=0.1元,出示了一张1元,1元可以换10张1角。可以形象的把这些一角看成长方形,也就是一个大长方形被*均分成了10个小长方形,进而让学生找到0.1元,并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涂色,你想到了哪个分数?”孩子们很快说出1/10,进而得出1角=1/10元。根据这两个等式可以得出1角=1/10元=0.1元。

  接着引导:“老师的水杯高是1分米,你能在这个1米长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吗?”1米长的尺子被分成了10段,因为1米=10分米,所以1段就是1分米。借助尺子,学生很容易得出1分米=1/10米=0.1米,2分米=2/10米=0.2米。“你还能找出哪些相对应的小数,试一试写在你的题卡上。”学生在题卡上写,老师巡视。然后出示所有可以表示出来的小数以及分数,并让学生试着发现其中的小秘密,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最后用一道题进行拓展:全国三年级学生的*均身高是1.3米。你能在这个尺子上找出1.3米吗?学生们发现尺子的长度只有1米,不能表示出1.3米。于是,学生们共同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再加长一把尺子,再把这把尺子*均分成10份。在第二把尺子上找出0.3米和第一把尺子的长度合起来就是1.3米,1.3米=1米3分米。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我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自己的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一位小数)。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1米=100厘米的进率,学*几厘米用零点几米的小数来写(两位小数)。这样的巩固练*,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认识小数》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以往一般出现在第八册教材中,在新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此内容被下移到第六册,是在一年级学*了认识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后进行。由于这课内容自身特点的原因,教学应以讲授式为主,对新知的学*探究性并不是很强,思维含量也不太高。怎样让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清晰简练的基础上“活”起来?怎样在这样的接受性学*中挖掘出探究因素,让接受学*变得更有意义?这是我着力思考的问题。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从贴*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亲切感。因此,我围绕教材用一幅情境画的形式,把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兴趣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

  二、把数学文化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课改理念的,通过让学生观看小数点的历史短片,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文化,使他们学*有意义的数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师让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在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三、用游戏的形式组织课堂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5)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10】份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了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及运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倒数这部分内容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分数除法、分数四则运算和相关的知识运用打下基础。

  成功之处:

  1.重点理解倒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出示几组乘积是1的四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由此得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并指出3/8的倒数是8/3,而8/3的倒数是3/8,从而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在教学倒数的含义时还要注意两个数互为倒数的条件:一是乘积是1,二是仅限于两个数,为练*中出现的争论扫清障碍。

  2.重点练*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方法。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求一个数的倒数方法都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求小数和带分数的方法教材没有涉及,但是要进行补充,在后续的练*中往往容易出现类似的题目。如果没有预设到,学生就会在此知识点上出现问题,影响学*知识的效果。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练*题中的判断容易出错。例如: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通过这个题目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的倒数却比这个数大,而假分数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分子和分母相等的情况,另一种是分子比分母大的情况。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而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的倒数等于这个分数。

  再教设计:

  对于判断题的练*要予以重视,由一题发散多题,以不变应万变。

  学校交流课我准备讲《倒数的认识》,起因是几年前讲过一节,这次想挖掘不同的感觉。定下课题之后就开始思考,如何讲出这节课的与众不同,求变出新。几年前的课堂引入是用语文中“呆”变“杏”,“吴”变“吞”,让孩子体会到上下结构的变化,进而引入倒数的知识。可是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所对应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知识基础的差异所发生的教学实践也需要调整。本班孩子在暑假里有不少已经预*过了,对倒数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有家长认为暑假学过的就应该全会的,因此我想借此契机让孩子感觉到认识≠了解,知道≠学会。

  于是我的课堂思路就已经有了雏形,以预*为主,直接引入,让孩子们自己寻找知识点。课堂将以学生的主动来挖掘知识的迷惑地带。

  9道听算是*时的常规训练,这次除了1/21+14/21,其余全部得数为1,由此学生想到倒数,引入课题:倒数的认识。

  接着,提问学生:“你预*到了倒数的什么知识?”预设的学生会回答:倒数的概念、找倒数的方法、以及关于1和0等问题,结果实际上课时令我大跌眼镜,学生并没有关注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只注重了倒数就是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因此我转换引导方式,从听算题目入手,一题一题从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入手,孩子们逐渐发现原来成为倒数的两个数是相乘关系,在5÷5=1这道题时,研究到了5×1/5=1,因此5和1/5互为倒数,研究完所有题目后,才发现原来倒数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这才转换了学生思想,认识到倒数的实质,不再固执的认为仅仅调换位置那么简单。

  而后进行的找一个数的倒数知识点,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从“一个数”入手,这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学生纷纷举例,得出方法,特别是有些孩子能举出特例:带分数,0、1。发现除0以外的数都能写成分数,然后用调换分子分母位置的方法找到这个数的倒数。很喜欢这期间孩子活跃的思维,但是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忘记了每一题应该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再来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这节课到最后所准备的课件有一些练*还未处理,当发现时间不足时,该讲的知识点已讲解完毕,我就因时利导,直接进行总结,重新回归倒数的概念,强化检验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的金标准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课后反思:很喜欢今天自己的课堂设计,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受课件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自由发挥的扩散性思维,最大程度的开放教学。学生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知道预*应该从哪里出发,懂得了:认识≠了解,知道≠学会。很得意自己处理“求一个数的倒数”这一环节的处理方法,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学生自己想“一个数”都可以是哪些数,教会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为以后逐步自学做准备。美中不足的是:①讲找倒数的方法,没有用倒数的概念来强化,使课堂重心有所偏离。②课堂时间不充足,后面准备的小高潮没有展示出来。小组反思时我提出这个问题,梁芳老师说:因为课堂学生太多,这种开放式教学受到影响。期待小课堂的出现,能真正的将所想的素质教育,开放教学真正实施起来。也提醒亲爱的同行们,课件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不能让课件控制课堂教学!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除法作准备的 , 在教学中,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学*分数除法扫清障碍,提高学*效率。

  这节课我主要围绕“导入、探究、深讨、练*、小结”这几个环节进行。

  在导入中通过一个小故事中的对联,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倒”的意思。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学生知道什么叫倒数后,让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举例,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这句话。同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比较重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互为”、“乘积是1”、“两个数”。对倒数的定义作深入的剖析。

  最后通过适当的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一般先变形,再换位。并且让学生小结出求倒数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规律.在探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研究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综观全课下来, 觉得整节课教得比较扎实,该传授的时候做到了适当的传授,练*也有层次感, 对于两个特例“1”和“0”,教学中没有专门由老师提出,而是在学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出的,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自我感觉处理得较好。

  学生的积极性在家长听课当中也充分的得到了发挥, *时不做声的孩子当天也敢积极举手发言了,充分的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欲望。

  在设计中,感觉练*的设计还是缺少了难度,缺少了灵活性的题目,对“倒数”的运用练*设计不够丰富。

  《倒数的认识》属于一节典型的数学概念课,对概念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不是很难。但这样的课堂,教师可以花更过的心思达成其他数学素养的培养。在这一节课上,学生经历了解到模糊再到深刻理解的概念认识过程,通过交流、合作自主梳理总结方法,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严谨之美、科学之美,这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这节课对我自己的教学的启示如下:

  1、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脉。教材在编写上分成三格部分-认识、求解、练*,给出的层次很清楚。呈现方式上是给出算式,学生计算,观察再发现,虽然表现的模式有些生硬,但其指向是学生自主探究倒数的定义,倒数的特征。在例题一当中,主要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并没有给出所有倒数的求找方法,是因为求倒数的方法也不能一言概之,需要分类思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在引导学生去进行有序的分类思考。只有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方法总结交流是才能总结的完整、严谨。

  2、概念的本质远高于概念的形式。倒数的定义是乘积为一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特征是分母、分子相互颠倒的两个数。很多学生以特征代替定义,这样的认识是不充分,不准确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以游戏的方式写乘积互为1的两个数,那他们写下的各种形式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吗?一个纲领性问题顺势产生,直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对定义的根本认识直接反应在后续求倒数方法的多样性上。教材中给出颠倒分子分母的方法学生可以用,在对倒数认识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用1除以一个数求出倒数。同时“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这样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注重数学概念的本质含义,让学生自主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是几乎所有概念课的要求。

  3、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数学阅读*惯培养。数学文字的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更是思维上的活动。在真正阅读倒数定义时,学生大脑里应该经历思考、筛选的过程。从定义中提取核心内容,对疑惑进行质疑、猜测、证明,最终达到对定义认识的新高度。良好的数学阅读*惯也可以有效地加强思维的严谨性。

  4、放手学生自主学*,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设计有趣的数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准绳。这节课从开课就是速算比赛,然后小组交流对倒数的认识,生生交流突破对倒数认识最后一层隔膜到最后小组内总结求倒数的方法,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的意义完全不同。但要到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老师需要准备充分。首先,对学生充满信任,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充分预设学生学情,这样才能是老师对课堂组织的监控有的放矢,才便于在更高层面引导学生活动的发展方向。另外,教师需要对教案相当熟练、在课堂中关注所有学生的反馈,尤其后进生的知识生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困惑与不足:

  1、课堂节奏太快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2、要适时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思考解决问题。

  3、要注意控制语速和语言的启发性、目性。

  在学校举行的教师“课堂大练兵”教学活动中,我上的是《倒数的认识》,现就这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做如下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因为学生基础太差,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听得懂,学得进去,尽量引导学生能在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

  1、复*题合理,紧扣这节课的学*内容,为这节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生能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理解相互依存的概念。

  3、归纳全面,教学紧凑,由简入繁介绍了整数、小数、带分数、分数的倒数;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4、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提高。

  本节课的不足:

  1、在教学倒数的定义时,对于倒数的相互关系教学不够深入,应该让学生多说。

  2、学生活动环节不够,参与太少。

  3、在问题导入时提问不够精准,应明确分类条件。

  4、小组合作效果不佳,反响不好。

  5、知识点归纳留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点拨即可,不要讲太多。

  教学说明: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反思:

  本节课中,在探究新知之前,我打破数学教学常规,进行学科整合,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引发学生数学思维火花,把文字构成规律变成数字,进行铺垫。引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极大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接着设疑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己举一些倒数的例子,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倒数的`一些特点: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颠倒;每组中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依据倒数的特点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以上发现是否正确。

  在争论数字0和1的倒数问题时,我创设情景境,通过两个卡通人物(明明、红红)发生争论 ――0和1都有倒数,0和1都没有倒数,课堂上学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学生没有从分数的角度去发现0不能作为分数的分母,所以产生了0有倒数的念头,再次的小组辩论。得出0不能作除数、0不能作分母。0没有倒数的结论。而1这个数字学生还是会发现1的倒数就是一分之一,也就是1。在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时,学生也能根据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老师只是作为辅助,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法。但是整数到底有没有倒数?整数怎么样来求倒数?要怎么样把一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调换它们的位置。这样开放性题目,学生要经过小组合作才可以填出来,没有办法独立思考。所以,我觉得以后的内容就应该多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应用。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作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是六年级数学组第一单元的把关教师,本课又是我的单元课,所以在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最终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况,设计了教学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特色引入,直奔主题。

  在本课的引入中,我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对比相互的反义词及位置交换,再通过让男女学生计算小黑板不同的两组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倒数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让学生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为了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上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是提出整数、真分数、假分数,接着想到带分数、小数,进一步想到两个特例1和0, 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两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本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自己进行了充分的辩论,让我惊喜万分,感到十分高兴,我觉的是本课最大的收获,在学生的辩论在,连我都充满了激情。我想,在教学中需要我充分预设,放开手脚,这样定能让我的课堂焕发精彩。

  在学校举行的教师“课堂大练兵”教学活动中,我上的是《倒数的认识》,现就这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做如下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因为学生基础太差,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听得懂,学得进去,尽量引导学生能在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

  1、复*题合理,紧扣这节课的学*内容,为这节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生能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理解相互依存的概念。

  3、归纳全面,教学紧凑,由简入繁介绍了整数、小数、带分数、分数的倒数;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4、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提高。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6)

——乘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由于同年级老师十一过后要讲公开课用我们班学生试讲,我将此部分内容进行前置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

  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

  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本节课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设计就要从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图,根据发现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诵9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练*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

  实践新课标,用活新教材

  1、实践操作,初步感知

  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花,2朵2朵逐次出现。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生:用手中的棋子摆一摆。

  师:6个棋子,2个2个摆,要摆几次?摆了几个几?

  生:需要摆3次,摆了3个2。

  师:还可以怎样摆?

  生:3个3个摆,摆2次。

  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存在相同加数的数学问题,并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帮助学生在“做”中循序渐进地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动态过程,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做好铺垫。

  2、引导探究,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片段:

  师:出示狮子头。几个2相加?

  生:6个2相加。

  师:请把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生:写乘法算式。

  师:拍手游戏,我拍了几次?

  生:写乘法算式。

  师:3×2怎样拍手?

  生:上台拍手。

  反思:教学不是一种告诉,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出现了乘法这种新的运算方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写乘法算式,然后再让他们讨论、交流,怎么从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从中让他们体会乘法的意义。再以不同形式的练*来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让学生用上台拍手来表示乘法的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来理解乘法的意义。

  值得审视的问题:

  1、扶得多,学生自主不够。

  教学片段:

  师:从2开始,2个2个数到10。

  生:数数。

  师:从3开始,3个3个数到18。

  ……

  反思: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主动不够,倒不如设计一个“游乐园”,小朋友在玩小火车、摩天轮……,让学生自己说出有多少人在玩,师问:你是怎么数的?学生可能会说我是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这样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热情,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变被动为主动。

  2、乘法优越性,学生体验不够

  教学片段:

  师:把3+3+3+3+3+3+3=21改写成2个乘法算式。

  生:写乘法算式。

  师:比较两种算式,哪种比较好?

  反思:教师举的例子数字太少,学生表面说加法不方便,是否真正体会了乘法的简便呢?可以设计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①编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如:同桌一学生说15个3相加,另一学生说加法算式,一口气说算式很累,甚至说不清;②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书写时,又实在太长。这样,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确实很麻烦。

  今日,教学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有这样一道练*题,将6+6+6+6+4改写成乘法算式,大部分学生作出:

  (1)6╳4+4;

  (2)6╳5—2;

  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是7╳4;我立即表扬了他,并且惊叹于他的聪明,从这件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难道就得不到一些启示吗?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单一的,依靠性的学*方式,转向现代的学*方式,即要提倡学生进行发现学*、探究学*、研究性学*。

  今后的社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就是学*知识的本事,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的本事,而不是一味的研究如何把自我的或书本上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当一个新知识,新问题出现时,他们就会用自我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分析、解决,并不是简单地被动理解。就如刚才那位学生,他根据今日所学将6+6+6+6+4直接改写成7╳4。所以,我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用自我的学*方法和方式来学*新知,把新出现的知识或问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从而拿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的只是一个促进者、组织者的作用,我们学生的潜力的巨大的、

  思考一:我们读懂编者是啥意图了吗?教材上供给了一个游乐园的场景,其中在小飞机、小火车和过山车里蕴含了同数连加,在旋转木立刻,还有不一样数的加法。教材的三个情境是依次开放的,第一个情境中,小精灵提示一共有5个3,第二个情境,个6,第三个情境,是个,都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利用几个几的形式表现出来,可是层次性异常明显,为乘法的改写做出充分的准备,同时突出了乘法的意义,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教育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学。反思我们这节课,教师采用变魔术的方式,变出了一组组的灯笼,一盘盘的苹果和一组组的花朵,这些活动中,学生是得出了几个几,可是和教材比较,我们改编教材之后教学的层次性体现出来了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来了吗?乘法的意义的本质体现的怎样样?用数学眼光看待数学怎样样?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在课后思考的问题。

  思考二:我们渗透了数学的核心素养了吗?学*乘法的意义是今后乘法计算和利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乘法的意义,教材供给了很多的现实情境,这些情境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见,这些是生活中直观的表象,经过情境与数的对照,让学生构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这体现了抽象和模型的思想。反思我们的这节课,情境一闪都没有了,仅有黑板上的几个算式,如何让学生对照,如何让学生抽象,如何建立模型呢?如何落实我们当前强调的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本事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我们首先应当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从小就构成良好数感。第二是在数学课堂上,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训练,构成学生数学探究本事。数学探究本事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本事的提高是经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第三是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体验,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我们应当对学生进行学*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提升学生学*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态度和*惯。这些方面,我们还差很远,需要不断的努力。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的起始部分,也是后续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到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计算是相同数相加计算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因为学生之前在暑假大都背过乘法口诀,但这是是学*乘法的开始,学生没有乘法的具体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都是让他们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相互转化的关系,知道乘法算式的正确书写和读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游乐场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分别提出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上总共有多少人。我有选择地板书他们回答的三个加法算式3+3+3+3+3=15,6+6+6+6=24,2+2+2+2+2+2+2=14,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中的一类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这一环节又让学生体验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经过提问,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从而我得出乘法的概念: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接下来我改写出第三个加法算式的乘法算式,2×7=14,7×2=14,并写出它们的读法,指出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里又多了一个7,这个7到底是什么意思,班上的学生反应也很快说出有7个2相加,不需要我作过多的说明,教学到这里,最后安排了学生读之前写的几个加法算式,直接感受乘法的简洁性。随后,我安排了几道*题巩固练*,深化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课堂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作了总结。

  这节课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在教材的理解上也不够透彻,以下是我在课堂上出现的几个问题:首先,在导入环节,虽然我已经列举出几个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但是如果这里再安排一两个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学生对由加法到乘法的过程会理解得更透彻些,这样学生其实能更快的说出老师想要的结果,加快教学的进程;其次在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过程中我把2乘7口误说成了2乘以7,这是事后我才知道的,数学教学讲求准确,像这样的失误不该再犯;最后,也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上课的标题没有写,这也跟我*时不好的板书*惯有关,结果一到上公开课全都显现出来了。另外,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也不够生动活泼,学生的发言也“中规中矩”,不够出彩,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整节课上我的语言其实可以更生动些,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导入环节的情境也可以设计得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上课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的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组织者,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这也跟我在课堂上还不够“放得开”有关。这节课在整个流程上没有太大问题,导入、新授、练*、总结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师的教态方面都还做的不错;在提问环节,我提出的问题也能很好的让学生回答到点子上。总之这节课我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观察学生练*,我也了解到他们对乘法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资历尚浅,上课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不断的学*不断反思,才能取得更长远的进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只有经过反思,我们获得的原始经验不断的加工提炼,得到升华,为我们自己所用,这样才能使我们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成为一名好的教师。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一年级学生一向利用加法解决数学问题,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所以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明白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现就本节课学*资料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首先我经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异常喜爱的卡通小熊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每张图片有3只小熊,引出1个3、2个3、3个3...由相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乘法作准备。

  二、创设认知冲突,理解知识含义。

  在学*新知的过程中,我还是以激发学生学*兴趣为主,出示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来提问题,例如: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在自主探索算法过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经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的简便性。然后经过微视频,清晰的引出两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了乘法。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让学生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一样意义,初步认识到乘法算式中,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道理。以及仅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中才能够用乘法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了解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有少部分学生只是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于在转换加法算式变乘法算式过程中,多让学生去辨别加数和个数,巩固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三、重视反馈,鼓励学生进取思维。

  由于低年级学生本事有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的反馈,便于及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思维闪光点,同时及时准确地明白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本节课中,重点还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即几个几相加能够更简便的用乘法进行计算。所以在课堂自主练*中,我多鼓励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我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动机和学*兴趣,并且在解决问题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十分清楚的认识到自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

  1.本节课设计比较流畅,可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导致整堂课的进程比较*淡,应当在个别环节中构成更加尖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7)

——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在活动中抓住了幼儿年龄特征,整个活动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教具,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中让幼儿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幼儿动手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幼儿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幼儿。

  在教学中,我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幼儿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伴间也有了相互学*的机会。根据幼儿的回答随机演示,能较好地帮助幼儿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幼儿的`回答随机演示。

  本次活动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活动中仅让幼儿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的目的不应该是幼儿“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幼儿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幼儿交流讨论,但只流于形式。幼儿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幼儿良好的学**惯,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这样才会使幼儿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11月7日下午第三节课,蛮子营小学全体教师参与观课,我在讲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研讨时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建议,使我受益颇多。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报数游戏,让孩子会5个5个的数数,与分针建立联系。第一步,先孩子们熟悉钟表的结构。第二步,认识分1分、几分。第三步,初步尝试读时间,认识1时=60分。第三步例2教学、p91做一做练*,最后小结。

  《认识时间》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七单元的内容,建立在一年级已经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老教师们指出,这部分内容应该带领孩子们复*以下,唤醒孩子们已经有的知识。这一点说明我需要对1-6年级的教材不了解,备课准备不充分。

  《认识时间》这一课是比较抽象的,老教师建议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钟表,这样可以加深孩子对钟表的认识。的确,钟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本课应该联系生活,让孩子们感觉到认识钟表是很有意义的,自己动手制作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制作的快乐,让本单元的`学*充满乐趣。

  老教师建议,数学语言要严谨,比如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引导孩子说完整话,做大量练*。像几时几分的时间,要明确时针刚刚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老教师建议课堂提问学生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

  今后我要虚心请教老教师的经验,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水*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学会,让学生多参与课堂。

  《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这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读、写时针和分针指在各数字上所表示的时刻,会5分5分的数,知道1时=60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惯。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上课开始,我跟学生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想见见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就热闹起来:想。

  我接着出示一个学生常见的闹钟,问:它是谁?有什么作用?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滴答滴答在动的闹钟,问:看着这个钟面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再次进入学*的兴备状态,从而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了复*。我再用课件生动的演示时和分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发现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1小时=60分,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课中,当学生学会5分5分的数时间后,我就让学生说时间,并让学生上台利用教具拨时间,或老师说时间学生拨钟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这节课虽然取得点滴收获,但失误更多。

  1、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的,同时为以后学*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下基础的,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些孩子5个5个地数也不会,是依靠手指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很难。

  2、还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

  3、学生在读时间时往往容易读错,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45分、5时55分。还有的是分针指着数字3,就说是3分钟,指着数字8就说是8分钟等。

  4、另外,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是非常枯燥而又难以掌握的,自己没有很好的组织教学,也有几次因为学生不明白,我多次重复讲解,那么使内容显的更为枯燥了。

  5、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太少,只有让少数学生上台拔钟,没有让学生利用学具生生互动。

  总之,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和教具进行教学,直观性较强,学生学*积级性也很高。关注了学生的学*过程,把学生放在了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钟表模型和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探究新知,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但这节课上下来,我感觉很不满意,因为通过这节课的学*,只有一半的学生会读写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过我以后一定会把学生教会的。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今天齐老师的以猜谜的方式引出时钟,再根据小红一天的作息时间为主线进行教学。齐老师制作了一个非常适合低段学生的课件,,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颜色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这样会较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注意倾听学生谈话,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认识35分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找到较简便的方法,学生发现了时针指向6是30分,那么指到7就是35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学时,齐老师充分给学生说的权利,几乎每个时间出来后都请学生说说看是怎么看出来的,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说说时间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他们的印象。学生的课堂上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特色,从小朋友出色的.表达能力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在*时的课堂教学上是很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

  课堂中我觉得较为遗憾的是在教学时,教师的课件上有很多时钟的时针指向是不准确的,虽说一年级的学生看不出来也不懂, 但是数学的严谨性向我们提出了要求,应该更细致一点。在教学9时55分,学生已经能够判断出分针指着11是55分了,是不是应该重点去解决时针的具体问题呢?

  这里我也有一个思考,因为之前已经听过一堂齐老师的课了,所以知道其实这一堂课很多练*是没有完成的。之前的那堂课,齐老师留给学生说的时间并不多,也是因为学生很多表达上有困难老师就帮助说了,后来留下的练*时间是增大了,但基础知识好想落实的不太到位。这一次,齐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表达,知识落实的扎实了点,但是练*巩固就缺少了一些。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怎么样处理好呢?是完成课的完整性还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需要讲到哪算哪里呢?

  11月7日下午第三节课,蛮子营小学全体教师参与观课,我在讲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研讨时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建议,使我受益颇多。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报数游戏,让孩子会5个5个的数数,与分针建立联系。第一步,先孩子们熟悉钟表的结构。第二步,认识分1分、几分。第三步,初步尝试读时间,认识1时=60分。第三步例2教学、p91做一做练*,最后小结。

  《认识时间》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七单元的内容,建立在一年级已经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老教师们指出,这部分内容应该带领孩子们复*以下,唤醒孩子们已经有的知识。这一点说明我需要对1-6年级的教材不了解,备课准备不充分。

  《认识时间》这一课是比较抽象的,老教师建议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钟表,这样可以加深孩子对钟表的认识。的确,钟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本课应该联系生活,让孩子们感觉到认识钟表是很有意义的,自己动手制作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制作的快乐,让本单元的学*充满乐趣。

  老教师建议,数学语言要严谨,比如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引导孩子说完整话,做大量练*。像几时几分的时间,要明确时针刚刚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老教师建议课堂提问学生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

  今后我要虚心请教老教师的经验,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水*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学会,让学生多参与课堂。

  新一轮教材改革之后,认识钟表这一知识点在教材中有了较大的调整,人教版第一册安排了认识正点半点,第二册继续学*了几时几分。抽象的时间概念给学生的学*带来很大的困扰。

  上完了第一课时认识几时5分之后,学生掌握得不尽理想。从作业情况看,学生对离整点缺5分或10分的钟面最难识别。总是要多看一个小时。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

  一上课,我就一脸严肃。告知本节课的任务后,就打算开始题海战术了。

  我出示了一个钟面模型,拨到7:55,让学生仔细观察后用水彩笔记录在白纸上。尽管我苦口婆心提醒他们慎重,看清钟面再写。大部分孩子还是不假思索地举了起来。我一看。失望!全班47人,正确的不到20人。

  唉!怎么办?公布答案,然后再反反复复的让他们陈述先看时针超过几再说几点多了吗?有用吗?看看那些错误的孩子的表情,他们浑然不知自己错了,还是一副胜利者的姿态。我忽然心念一转。何不给他们一个解释的机会呢?对!就来个正反两方辩论赛吧!看看这群小不点怎么强词夺理,自圆其说。

  我在黑板上贴了两张学生的答案纸7:55和8:55。“咱们来举手表决吧。同意7:55的小朋友举左手,同意8:55的小朋友举右手。”这时,孩子们兴奋的出手了。我特意关注了一下趋势:一向比较自信张扬的孩子在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了手;一些成绩中等*时不常发言的孩子环顾了一下四周才举起来,很明显他们在求得同伴的赞同;而那些*时老是出错的孩子呢,把目光集中到了班中最活跃的学生身上,*时他们总是随波逐流的一群,总相信别人多于相信自己。而今天他们犯难了,因为那些他们公认的尖子生们各持两派。所以他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

  一片混乱之后,正反两方小辩手上台了。我客串主持,首先让反方先阐述观点。

  反方一号辩手是班中思维最活跃的女孩沈怡婷,伶牙俐齿,就是比较马大哈。她的发言振振有辞:我们早就知道看时间要先看时针走到哪里了,这里走到8就是8点到了,再看分针走到11就是55分了,连起来就是8:55分了!”

  下面好多学生听了点头,那些支持者们更是兴奋的鼓掌。正方辩手显得很激动,头摇的象拨浪鼓,连说不是这样的。我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开口了,“现在听听正方有什么理由吧!”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

  正方一号是班长顾维,*时说话很有权威:“不对的,现在8点还没到,你看时针是在8那里,可你要仔细看,其实它还没到8,要分针到12,它才会真的到8点,所以现在是7:55。你们说对吧?”

  (很有煽动色彩。可今天的话有点虚,下面的学生不以为然。关键时刻还真不卖她的帐)

  正方二号甜甜急了,拉开顾维,上前一步,指着钟面说:“喏,你们看,我们说的7:55就是快到8点了,这个钟面就是快8点了。如果是8:55的话,那就是快9点了,这里到9点了吗?不是啊。差远了!”

  (嘿!真行!居然还能用这一招!)再看下面众人的反应,有的认真的点头,还拿起笔改了,有的还是无动于衷。)

  这时反方一号直盯着钟面不说话,好象在进行着一番思想斗争,而二号陈雷明,一个很稳重很执着的男孩还不肯认输,“我觉得还是我们对,因为老师说过,时针在7和8中间才是7点多,可这里已经到8了,所以应该是8点55分。”

  这时,正方一号顾维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忽然,她一个箭步冲到自己的座位上拿了自己的学具小闹钟然后又飞跑回来,大声喊道:“你们看着,我拨给你们看好了!”

  她用稚嫩的小手用力的转动后面的发条,把时间转到了7点“你们看,现在是7点对吧,我让分针转下去转下去就到7点半了,然后再转上来上来就到11这里了,现在就是7点55分了,再过5分才到8点。”

  这时,我激动地一一去看孩子们的表情,反方的小女孩在咬手指,嘴里在说“我看错了”,陈雷明涨红了脸难为情的看着我。再看下面,那群胜利者们比刚才多了一份骄傲,其他的人也心无城府得叫着:“7点55,7点55!”

  我颤抖着嗓子宣布:“今天的4个辩手都很精彩!辩论的结果是:7点55分的为胜!”顿时,教室里一片沸腾。顾维和甜甜激动的拥抱在一起。

  ………

  整堂课,孩子们的表现让我震撼。许多的话语和行动让我汗颜。从来不知道他们还有这样理智成熟的一面。一个响亮的声音在说:“相信学生!他们身上有无穷的潜力。”静下来反思,那天的行为从理论的角度说,是在延长学生自我调整过程。由此,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自我调整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应包含“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三方面目标是有机结合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同时“知识技能”的学*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认识几时几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难点,产生这样的错误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站在**的立场去思考,以教师的传授代替学生的经历,缺了学生*得的过程,其结果一定是机械死板、缺乏生命活力的。本堂课经历了暴露学生错误、反思错误原因、追寻时钟转动规律的过程。通过观察钟面从7点到7点55分的动态过程从而正确揭示钟面显示时间的表面现象所隐藏的本质规律,学生充分的体验,积极的反思,形成了主动的建构,真正内化了知识,才有了最后寻得真理的欢呼雀跃。体现了“过程”的价值。虽然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只认清了一个“7:55”,却实现了更大价值的迁移。我相信学生内化了方法,就会顺利的辨认“1:55”、“2:55”等等诸如此类的时间了。

  二、以学生群体为主体,生生互动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模式被大力推崇的今天,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新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最具生命力的教学方式,然而,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的代表人物约翰逊(D.W.J。hnson)曾指出:“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是通过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互相切磋、自学探究的过程。这是构建在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在本堂课中,教师把交流、讨论、质疑、论证的权利和空间毫不吝啬的交给学生。让他们从同伴中求同,然后站在同一战线,齐心协力为驳倒对方而出谋划策,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这样的过程对正确的一方就是一个知识的巩固加深的过程;而对反方就是经历了一个解剖自己、对知识重新建构的体验。这种体验又是在学生主动的、积极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儿童化的语言,儿童化的思维方式是同伴们亲切的、容易理解的,因此比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具说服力。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也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在互动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可以有效的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石与石的碰撞,能产金色的火花”,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发了争论,在争论中激活思维,认识越辩越清晰,思维越辩越敏捷,学*越辩越成功。

  本节课我组织学生学*了认识时间中——时分的认识,课的伊始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歌曲导入课的方式,“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让同学们认真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学生们回答“表”也有的说是“闹钟”,我又问:“谁能说一说表是用来干什么的?”“表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时间,晚上早睡,早上早起,闹钟还可以帮我们不迟到……”

  一年级,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有关时钟的知识,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继续来认识时间。

  首先我出示了老师和学生上课的情景图,让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又用图中的钟表引出了本节课要学*的新内容!接着再出示钟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钟面上都有什么?

  “我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另一个数字是一小时。”

  “老师,我还发现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这样整个钟面就有60个小格。每个小格就是1分钟。”

  “我妈妈告诉我说1小时是60分钟。”

  接下来我又出示了一个钟面,钟面外面标示的时间不全,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了什么?应该如何填!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快的说出了,各个小括号里应该填什么,我又让他们仔细的考虑一下,然后说给大家听,自己为什么这样填!“因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又有五个小格,我发现每个小括号都是标在对应的数字外面的,所以我用5个5个数的方法,就填出来了!”

  在知道了分针每走一大格是5分钟后,我和同学们做了相应的巩固练*。然后我又利用钟面示意图引导着学生说出了,分针每走一圈,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说,分针走了60分,时针正好走了一小时,由此引出了——1小时=60分。

  本节课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课堂上的`组织教学不是很有趣味性,部分同学没能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2、在教学1小时=60分的时候,过程有些单调冗长。先利用书上的图,引导着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在一个小时中的变化,然后再通过观察钟面示意图来说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小时。此过程可以将观察书中的图省略掉,直接让学生观察钟面示意图,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清时针和分针的走动过程,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掌握了知识。

  3、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用完教具后马上整理好,以防在后面的讲课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摆弄面前的教具而不能认真的听课。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俗话说:“听见了,就忘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告诉我们:最有效的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采用了以活动组织教学的策略,在学生会认读几时几分以后,我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拨钟的活动:一,拨钟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即让学生体会时、分的关系;二,拨动分针,看到上面所指的数字让同位同学说一说对应的是多少分。即巩固练*五分五分地认读时刻;三,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让小伙伴猜一猜。也就是拨时刻、认读时刻的练*。学生通过这一系列“做中学”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参与学*的主动性更强了,热情更高了。

  整个教学过程我按照“发现生活问题――提炼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充满着愉悦,充满着成功的体验。

  今天学*《认识时间》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的,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同时为以后学*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下基础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带领孩子复*了整时,几时过一点,快几时了,然后认识分,重新认识钟表,知道钟表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本节课学*氛围浓厚,学生在拨一拨中学*几时几分。

  但本节课存在着不足:

  1.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些孩子5个5个的数也不够熟练,是依靠手指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很难,在认识钟表的`时间时出现了困难。

  2.还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

  3.部分学生在读时间时往往容易读错,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45分、5时55分。这可能受之前学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的思维的限制。还有的学生是分针指着数字3,就说是3分钟,指着数字8就说是8分钟等。

  第二节课,我又复*巩固了认识时间,让学生自己拨钟表,观察分钟转动时,时针的变化,尤其对比观察半时前后时针的位置变化,让孩子拨一拨8时45分,接着让分针继续前进15分,到9时,观察这两个时刻时针的位置都指向9。但第一个时刻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9,还没到9时,再过15分钟才到9时,所以虽然时针指向9但并不表示9时。

  我重点让孩子动手拨一拨,同桌一个人拨钟表,另一个人认时间。过一会儿,同桌调换。然后,让一个孩子上台拨钟表,全班同学说时间。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认真备课,多方位了解学生,做好预设,让我的课堂在追求生动活泼的同时,追求实效性。

1、贴*学生生活,谈话导入。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8)

——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优选【5】篇

  成功之处: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高涨的学*氛围,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的兴趣,学*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玩中学数学。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学生。“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学*,教学反思《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不足之处:

  1. 教师语言不够精练。作为教师,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尤其是数学课堂上更要严谨、标准、规范,这方面我做的不够。也许是这几年来一直在教低年级的缘故吧,显得在课堂上语言罗嗦、重复、不精练。

  2.学生学**惯需加强培养。由于一年级学生来到小学才一个多月,来自各个幼儿园,课堂常规大不相同,在这一个月里,许多*惯还没有养成,如:课堂上当我提出问题时,有些小朋友不举手很快地说出答案;请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认真倾听

  3.组织教学还不到位。学生会看钟表认时间,但根据时间拨出相应的钟表就有难度了: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字串1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课前,为了让课堂上拨钟的时候不至于太乱,也为了了解学生在这块的认识,我先让孩子拨出四时,巡视了一下,发现大多数孩子知道分针长,时针短,知道把针指着四,但不是所以孩子都能拨对,有了这样的了解,在课的安排上,我将重点是介绍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难点放在认识大约几时上面,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情境

  在课的最后,我用动画制作了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动物分别在几时的时候做什么事情,1.复*了时钟的认识,2.教育孩子要珍惜时间,3,通过故事中两个八时,小动物做的事情不一样,比较知道一天中有两个八时。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的机会

  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共同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学整时还是不错的,后面在教学大约几时的时候,语言不够规范,上的过快,导致部分学生对于什么叫大约几时,不是很了解,最后全部课上完还多几分钟,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这一课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对钟表并不陌生,但是,真是让学生来说一下时间,学生还是没有生活经验,本课时设计时,我设置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以此帮助他们进入情境之中,帮助他们学*。在学*中,认识整点和大约几时,效果还是比较好,认识几时半,还是有点糊涂。

  课程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猜谜环节,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导入很顺利,接着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这个情境图的设置非常好,孩子们认真的观察图片,发现很多的信息,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从贴*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个情境图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但是我有一个困惑就是,我拿出钟面模型,让孩子们认识几时半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比如,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8和9之间,这个时候应该是8时半,但是开始有好几个孩子说是9时半,我采用的方法是,时针还没有走到9,也就是还不到9时,怎么能说是9时半呢?应该先到9时,才能接着到9时半。一部分孩子会了,可是,还有几个孩子比较迷糊,怎么给孩子解释,才能更好的让孩子理解,这是我的一个困惑。

  而对于大约几时的认识,这个本应该是一个难点,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预设是,这是一个难点,在大约几时的认识上花了不小的心思,结果,孩子认识起来,效果却非常好,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又回到认识几时半上,结果因为没有预设到,自己也觉得不是很顺,我感觉孩子们也是有点绕晕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对课程做充分的预设非常重要,课堂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难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认识钟表》中“认识半时”这部分知识时,课前预设很充分,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也不错,能积极探讨,总结规律,但是在实践练*时,虽然大多数同学都作对了,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做的不准确,看半时不准确,画半时知道分针指向6,不知道时针到底应指向哪里。

  下课后,我及时的进行了反思,觉得自己在让同学探究看半时,画半时时过于重视分针指向哪里,对时针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够明确,没有把这部分的探究当做难点来突破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设计了一堂延伸课,利用这些课堂生成的错题资源,引导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出它们产生错误的共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半时的时候时针应该指向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准确的画出半时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可以让第一节课就画的比较准确的同学用它们的方法,它们的语言来来进一步阐述,一帮一交流,沟通。

  设计富有层次的*题及时检验并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思路,第二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并自己总结出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技巧和检查方法,扎实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方法,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很不满意,虽然大部分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的快乐。但也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上课一开始,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早上几时上学,上午几时放学,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学生所带的选举学具模型表不太够用,有的学生没有,在操作的时候只能坐在那看别人拨。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数学!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9)

——1至5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共同提高。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乘法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血学*乘法口诀的基础,这对于孩子以后学*表内乘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至关重要。

  对于教师方面,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而乘法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几个几的和的问题。所以围绕乘法的本质,为了突出几个几相加的教学,我从两个层次出发:

  第一层是帮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的表象。我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为学生提供多个几个几相加的素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获取的信息来实现。例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跳啦啦操的一共有多少人?”时,当学生说出“5+5+5+5+5=15”时,我有连续追问“这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是5个3相加?”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引导学生说出“每组3人,共有这样的3组,所以是5个3相加”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相加。

  第二层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例如:在解决完三个问题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他们的加数都相同,及在整节课课中我不断的在反复追问“这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或文字信息来说一说,让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改写乘法算式时,帮助学生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建立几个几相加的桥梁,并让学生说一说一个乘法算式的表示什么?在改写乘法算式时需要找到谁和谁?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在对这三个情境问题的处理我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四能”。例如:让学生来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给自己的同桌出一道题目并批改等等。

  在巩固练*环节,设计了三道层层递进的常规题目和一道拓然题目,通过常规题目的练*来照顾到大部分学生,通过拓然题目的延伸,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大的学*和发展空间。

  在本课的授课后,反思自己发现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中呈现的问题主要有,语言邋遢、课堂氛围不够高涨、教师评价语过于单一、未能合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教师板书和示范动作不够规范等等。这些问题的主要突出的表现就是作为教师自身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例如,语言不够简练、精准;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自身的亲和力还不够,不能声情并茂的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技能和应变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及时的捕捉和利用好课堂中的生成;同过本课,也可以看出在*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仍需加强;课堂驾驭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及时的照顾到个别学生;教师的示范和板书能力仍需规范等等。通过反思,让我知道了自身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学*和提升的方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初,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建筑物,因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通过活动感受认识长方体。

  二、以模型为依托,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发展逻辑思维,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先感受一下面、棱和顶点。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探究,用手数面、棱、顶点,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什么是相对的棱,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还有四条水*的棱,四条竖直的棱,四条侧面方向的棱也分别相等,即相对的棱相等。最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从而引申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时间紧,前面用时太长,后面太紧促,到知识闯关的时候学生都分心了,主要快下课了,我也没有维持课堂听讲秩序,在练*的时候效果不太好,没能检验出谁是真的会,谁还不太会,有好几道题都是让学生一起回答的。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入学前,学生对1~5的数大多已经会读、会认、会写了,但是对于1~5的书写还不是那么规范。同时,学生对于数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数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时,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感,并能规范地书写1~5这五个数字。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创设情境,增强数学课堂魅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上课时,我就以朋友帮助朋友的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小学一年级阶段,学*准备期的数学教学,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数学素养。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本课时,我说的是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善待小动物,通过让小朋友看课本上野生动物的情境图,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们喜欢哪一种?数出你们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的小圆片表示出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主动性,为顺利开展15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数学课堂动起来

  让学生做出数学的精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让数学课堂生动化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操作与实践,探索与发现是理解数学是重要条件,要使学生不是记数学、背数学,而是在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现、活动中发展,那么数学课堂活动化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体现出其必要性。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摆小棒,摆圆片,猜点子图的游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真正体会15的基本含义和数序,符合了一年级小朋友以游戏为主的学*特点,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生活。

  学生在整堂课堂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不错,但在这个忙碌的一周教学工作中,我可能没有将很多问题考虑细致,还是忽略了一些小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所有的小朋友全都互动起来。作为老师还应更关注群体教学环境下的个别学生,克服这些学生为活动而活动,这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万以内数的认识整理与复*》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有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其中最难的就是对内容繁多的知识的梳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以孩子熟悉的商场情景引发学生对速度的思考与理解,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孩子自己学到万以内数的各种知识。虽然课前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教案也进行了很多次的修改,可是上完课后,发现其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1.情境利用不充分

  在本节课中,我用逛电器商场这个情景,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虽然都是围绕电器来复*,但是却几乎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情景,显得非常繁琐,现在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第一个情境,提出各种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知道原来一个情景可以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对情景有了多一份的认识,也让孩子能充分的学*到相关知识。

  2.评价语要恰当。

  评价语几乎是每节课我们都会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表扬孩子“声音响亮”“人多力量大”等评语,回想起来,这些都与数学没有关系,数学课上要有数学味道,评价语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也要让孩子体会到这种感觉,课堂评价我们可以用“表达得非常清楚”“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等类似数学性的语言。同时,我们也要改变单一的表扬方式,用幽默的数学评价语感染学生,感受数学教师的大智慧。

  3.教学基础不扎实。

  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似数这一部分,我在教学时让孩子计算两个数相差多少,从而判断是谁的*似数,可是评课时我才注意到,原来我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难度,二年级对*似数的理解仅仅是体会四舍五入,而不是用计算来判定*似数。由于对三年级等相关知识的不了解造成现在增加难度的情况。所以在以后我会在学*一节课时多找一些相关的知识进行学*,找到落脚点,并虚心向老教师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通过于老师的点评,让我不仅仅对这一堂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数学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不断尝试、不断反思,提高自己数学教学的能力,争取让课堂变得高效有趣,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10)

——长方体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在低年级就初步感知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的,是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其它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去做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一摸,说说感受。通过观察、触摸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使学生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好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拼出正方体和长方体,再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去发现。这样就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形式多样的学*活动,逐步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实践应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因此在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之后,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并精心制作了课件来对所学概念进行巩固,学生积极性很高,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也还不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学**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学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演示、测量,使学生获得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同时数学学*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注重动手操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做一做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学生学会学*。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注重多媒体教学。,本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寻找“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点。课堂上,侧重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去探索,教师寻视指导,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汇报交流时,将学生的记录表格投影到大屏幕上,便于所有学生都能注视到,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堂效果显示,本方法是可取的。

  但有诸多不足之处:学生对棱长的计算与应用不大会;学生对有些特殊的图形不会说。如长方体有一种可以是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是长方形。

  数学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对它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深入地学*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上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1、设计练*要精而少

  我在设计练*时有重复的练*题,应该再出一些生活拓展题目,这样使学生学以致用。

  2、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方式变革。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课前,我要求每位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各一个,让学生亲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过程,课上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领悟了学*方法,转变了学*方式,激活了学*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3、学生探究过程,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状况,比如:学生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短关系”时出现迷茫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时不断参与和收集学生活动情况,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补充。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应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本节设计,教师变“教”为“探”,环环相连,始终让学生面对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积淀,再进行个性化的探究,继而组织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开展进一步的`探究,直至将“想法”与“发现”提炼、升华为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所获得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本节设计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通过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激活了课堂。

  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增强了课堂研究的气氛。“合作”是一种以情感为纽带,以*等为基础,以相互尊重、交换意见为特征的交往方式,由此改变了过去教学中的学生被动地位,能产生出有效的伙伴效应,伙伴效应的发挥能营建便于探究的心理环境、情绪氛围。这节课学生研究气氛的如此热烈,不能不说是这方面的体现,它使小组的学*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气氛更强烈。

  “合作学*”中应把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利工具,将数学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

  我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先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药盒、牙膏盒、字典等)拿出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从实物建立起表象,能够在头脑中形成面、棱、顶点的不同特征信号。

  然后再运用多媒体演示,从实物图中抽象分离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看清实物的'长、宽、高与立体图上的各条棱长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到长、宽、高各是相等的四条棱长。在具体知道哪4条棱是长,哪四条棱是宽,哪四条棱是高,在辨认时教师不停的翻转长方体的方向,使学生明白长宽高不是固定的,根据长方体的摆放不同,都在变化。在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先找高,再找长和宽比较容易,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了长方体12条棱的特征。

  其次认清实物的各个面与立体图上各个面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哪四个面是大小形状相等的,并进行比较,使学生建立起长方体特征的空间观念,为下节课学生探究长方体面积计算做好铺垫。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动中学,在学中用,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空间观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