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1

  我所执教的《分数除以整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30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单位,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计算。

  关键: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此外,我认为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基础,还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倒数的知识,商不变性质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必须找到学生思维的起点,找到知识的来源。由此我制定了适合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教学法的设计思路

  知识落实点:

  1、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的尝试,体验解决问题,多样性。

  3、渗透转化的教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渗透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和发展创新意识。

  计算教学,把计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这样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是机械模仿练*,但当我们给以一定的情境时,使问题生活化,用生活中的经历来学*数学,来理解推导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学*效率。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2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本节课为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先对整数除法进行了复*。从整数除法迁移到分数除法,在例题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在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时,我创设了折纸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我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操作时,先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再让学生折纸,在折纸时学生出现两种折纸的方法。

  一种竖着折,即*均分成两份;一种横着着,即转化为求这张纸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在共同交流的同时,我有意识的选择竖着折的这种先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分子除以2;再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再请学生上前讲,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我的引导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了问题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并说明理由。然后出现除数3的这种,按第一种方法做,行不通;按第二种方法能够顺利解决。进一步让学生明白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学生感知第二种方法是最优的选择。

  虽然本节课学生明白了意义,知道了算理,达成了目标,但本课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以及学生展评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总结方法及优化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多说,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时,让学生具体说说错误的原因,不要急于进行下一阶段内容。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3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本节课为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先对整数除法进行了复*。从整数除法迁移到分数除法,在例题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在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时,我创设了折纸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我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操作时,先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再让学生折纸,在折纸时学生出现两种折纸的方法。

  一种竖着折,即*均分成两份;一种横着着,即转化为求这张纸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在共同交流的同时,我有意识的选择竖着折的这种先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分子除以2;再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再请学生上前讲,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我的引导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了问题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并说明理由。然后出现除数3的这种,按第一种方法做,行不通;按第二种方法能够顺利解决。进一步让学生明白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学生感知第二种方法是最优的选择。

  虽然本节课学生明白了意义,知道了算理,达成了目标,但本课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以及学生展评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总结方法及优化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多说,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时,让学生具体说说错误的原因,不要急于进行下一阶段内容。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4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的。

  1、学*内容来自于生活。

  内容选择一根绳子,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看的出来,学生对绳子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绳子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对÷2的探讨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时,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协调互动,形成了民主、融洽、开放的课堂氛围。

  1、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了数学的亲切,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课堂的学*活动主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为主。让学生在原有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从而保证了学生充足的动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利于学生合作学*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3、解决问题策略上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在探究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各小组的学生探讨用不同的方法求汽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结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思路被打开,于是想出了许多种的解决方法,实在让我感到欣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性思维能力。

  4、能在正确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让学生实施“猜想---验证”,从而让学生又一次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培养学生利用原有经验和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5、重视练*设计,巩固新知,解决问题。本课的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形式多样,学生练*有兴趣,练*效果好。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6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本节课为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先对整数除法进行了复*。从整数除法迁移到分数除法,在例题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在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时,我创设了折纸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我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操作时,先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再让学生折纸,在折纸时学生出现两种折纸的方法。一种竖着折,即*均分成两份;一种横着着,即转化为求这张纸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在共同交流的同时,我有意识的选择竖着折的'这种先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分子除以2;再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再请学生上前讲,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我的引导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了问题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并说明理由。然后出现除数3的这种,按第一种方法做,行不通;按第二种方法能够顺利解决。进一步让学生明白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学生感知第二种方法是最优的选择。

虽然本节课学生明白了意义,知道了算理,达成了目标,但本课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以及学生展评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总结方法及优化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多说,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时,让学生具体说说错误的原因,不要急于进行下一阶段内容。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7

  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学*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之前已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的新知学*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四点:

  一、强调知识的迁移和类推

  在教学中,我先复*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进行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以自主探索为主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同时也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碰撞,让他们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三、重视学*方式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学生的知识现状,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语言组织不严密,方法不够全面,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借助图形进行题意分析、算法探究,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利用计算方法进行技能训练

  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较有层次的,从直接计算结果的基础性练*,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再到自主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坡度地让学生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计算方法,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值。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8

  《分数除以整数》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结合我的科研课题〈〈在小学教学中探究方式的研究〉〉精心设计了这节课,在我们组共同后于周一第五节课,我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教学任务。本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三种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的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欠缺的地方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仍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板书不够工整。

  在以后的教学中,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探究式的学*方式定有成效。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动手操作”是学生在理解算理的思维过程中建立表象的必要手段。通过学生分一分、画一画,理解4/5和1/2的意义,同时感受到了结果2/5是怎样来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2/5的表象,既可以表示4个1/5*均分成2份,也可表示求4/5的1/2是多少。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已经为后面算理的概括,提供了第一手、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

  然后再出现“如果4/5 升果汁*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让学生用上述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4/5÷3。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得出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就是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让学生真正地从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算理。其实也在渗透着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把一些新的问题转化成已有的方法来进行解决。而方法上的比较只是为了在方法上的取舍。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课堂作业的反馈,本人发现,学生在做题目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一、除号变成乘号,但除数没有变成它的倒数。

  二、分子和整数直接约分,计算。

  三、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了它的倒数,然后约分计算。

  要针对以上错误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10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并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1)学*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看的出来,学生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解题方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原有的认知水*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5种解题方法,其中有3种是我们*时不常用的,第5种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原本素不相识的师生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就产生了情感上的交融。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虽然后面还有两个练*没有来得及做,但我认为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题收获更大,这种收获不单单体现在知识上,更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3、师生交流“情感化”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教师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4、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

  (1)形式能否再开放一些

  (2)优生“吃好”了,能否让差生也“吃饱”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阅读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1)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实用10份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1

  一、备课也要备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对这句话我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例1中4/5升果汁,教材里已经呈现了4/5升果汁,让学生在图中分一分。而在黑板上呈现的时候,我只呈现了一个长方形,*均分成了5份,然后问学生怎样在图上标注4/5升。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没想到板演的学生标的却是图1。我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正确标注图2(瓶子正放,少的应是上部)。

  在把4/5升*均分成2份,分一分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状况。板演的学生又分出了图3。从图形上来说,学生的分法是合理的,但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应按图4(即上、下分)比较合理。随后用量杯演示了这个过程。

  二、备课的过程也是师生一路行进,一起并肩看风景的`过程,有曲折,有峰回路转,有迷惘,有欢愉……当下课铃响的时候,我还是不顾一切的拖了堂,将教材里4/5÷3=4÷3/5无法计算的局限性打破了,引导学生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此路打通”了(4/5÷3=4×3÷3/5×3=4/15)。这种算法学生在以后的计算里也许大会去用,但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可以换个思路解决问题。

  有遗憾,有收获,有感悟,有成长,这节课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陆游说过:“工夫在诗外。”同样,教师“上课在课外”。反思、总结、提升、创新……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2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继续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例2结合整数除法的问题,“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人?”激活学生对除法数量关系的回忆,并用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求吃每人吃1/2个、1/3个、1/4个,可以分给几人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出一个数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这个数乘以几分之一的倒数。例3是对一个数除以几分之一方法的拓展。通过在条形图上分一分,让学生直接得到4÷的结果,再利用例2得到的方法算一算,发现结果是相同的。最后,通过对两个例题的比较,归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练一练和练*十一的5——8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新学的计算方法,并与分数乘法和前一节课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作对比,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学*整数除以分数后,部分中下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1)把被除数的整数写成的倒数;

  (2)把被除数的整数和除数的分数都写成了倒数。严重受到负迁移影响。在教学中如何克服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算理: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实质上是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被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其次,要加强比较训练: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进行分组练*,以强化加深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的。

  1、学*内容来自于生活。

  内容选择一根绳子,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看的出来,学生对绳子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绳子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对÷2的探讨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时,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4

  教学片段:

  师:把4/5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米?

  生:4/52=2/5(米)

  师:你们认为他做得对吗?

  生:对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是由分数乘法的法则类推出来的,我想2也就是2/1,我用分子除以分子的商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商作分母,所以4/52=2/5。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4/5米是4个1/5米,把4个1/5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两个1/5米,也就是2/5米,所以4/52=2/5(米)。

  生3:4/5除以2就是把4/5米*均分成2份,求1份是多少,1份也就占总数的1/2,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我能转化为分数乘法,4/52=4/51/2=2/5(米)。

  师:你们对这三种方法都认可吗?

  生:(一致点头)认可。

  师:(点头微笑)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生4:第一种方法不好,如果是4/53就不能除了。

  师:看来第一种方法不具有普遍使用性,是吗?

  生5:第二种方法也不能计算4/53类似的问题。

  (此时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同学们陷入了思维的沉静,沉默片刻之后)

  生6:老师,我有办法使第一、二种方法都具有普遍使用性,我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被除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3倍,不改变除数的大小写成4/53=(123)/15=4/15。

  师: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谢谢你的精彩回答。

  生7:我认为这种方法还是不太好,如果是4/53/7,按这种方法计算就太麻烦了。

  师:大家赞同这点意见吗?

  生:同意。

  师:此时你们想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概括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生:

  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一味地执行教案,而是以学定教,因势利导地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教学,才使学生创造出了绚丽的思维景观,由于生1的回答,才便于我搅动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接受到了挑战,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创造,以寻求新的答案,就使得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有人喜欢循规蹈矩,由分数乘法的法则类推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除以分子的商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商作分母;有人喜欢标新立异,得出4/5除以2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有人喜欢提出疑问,在用第一、二种方法能解决4/5除以2时,竟然提出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4/53;也有人喜欢追准不舍,生2在曲折不*处奋力向前,一波未*,一波又起地掀起了思维的波澜,他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一步步地逼*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思维浪花。

  此时,我由衷地佩服他们这群创造课堂亮丽风景的学生们,细细琢磨,不过是给了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结果创造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看来,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发出思想的光芒。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突出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在重点的学*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迁移到分数除法中;难点教学时通过图形结合帮助学生直观、透彻地理解算理,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诱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迁移到分数除法中;

  然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猜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再集体验证计算方法;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直观认识中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从而学生领悟“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意义。

  练*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思维得到拓展,知识得到提高。 在巩固应用环节,通过在情境中笔算、解决问题、思维拓展这样具有层次性的练*题,使学生不仅在计算中巩固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而且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整堂课我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中发现知识;鼓励学生采取多样化计算,使学生在不同思维,不同方法,不同角度的认识中解决问题,领悟知识,形成自己知识体系。当学生总结出算理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交流、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强化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6

  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学*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之前已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的新知学*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四点:

  一、强调知识的迁移和类推

  在教学中,我先复*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进行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以自主探索为主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同时也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碰撞,让他们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三、重视学*方式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学生的知识现状,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语言组织不严密,方法不够全面,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借助图形进行题意分析、算法探究,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利用计算方法进行技能训练

  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较有层次的,从直接计算结果的基础性练*,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再到自主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坡度地让学生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计算方法,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值。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7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动手操作”是学生在理解算理的思维过程中建立表象的必要手段。通过学生分一分、画一画,理解4/5和1/2的意义,同时感受到了结果2/5是怎样来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2/5的表象,既可以表示4个1/5*均分成2份,也可表示求4/5的1/2是多少。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已经为后面算理的概括,提供了第一手、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

  然后再出现“如果4/5 升果汁*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让学生用上述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4/5÷3。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得出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就是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让学生真正地从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算理。其实也在渗透着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把一些新的问题转化成已有的方法来进行解决。而方法上的比较只是为了在方法上的取舍。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课堂作业的反馈,本人发现,学生在做题目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一、除号变成乘号,但除数没有变成它的倒数。

  二、分子和整数直接约分,计算。

  三、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了它的倒数,然后约分计算。

  要针对以上错误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8

  《分数除以整数》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结合我的科研课题《在小学教学中探究方式的研究》精心设计了这节课,在我们组共同后于周一第五节课,我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教学任务。本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三种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的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欠缺的地方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仍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板书不够工整。

  在以后的教学中,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探究式的学*方式定有成效。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9

  一、备课也要备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对这句话我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例1中4/5升果汁,教材里已经呈现了4/5升果汁,让学生在图中分一分。而在黑板上呈现的时候,我只呈现了一个长方形,*均分成了5份,然后问学生怎样在图上标注4/5升。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没想到板演的学生标的却是图1。我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正确标注图2(瓶子正放,少的应是上部)。

  在把4/5升*均分成2份,分一分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状况。板演的学生又分出了图3。从图形上来说,学生的分法是合理的,但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应按图4(即上、下分)比较合理。随后用量杯演示了这个过程。

  二、备课的过程也是师生一路行进,一起并肩看风景的过程,有曲折,有峰回路转,有迷惘,有欢愉……当下课铃响的时候,我还是不顾一切的拖了堂,将教材里4/5÷3=4÷3/5无法计算的局限性打破了,引导学生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此路打通”了(4/5÷3=4×3÷3/5×3=4/15)。这种算法学生在以后的计算里也许大会去用,但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可以换个思路解决问题。

  有遗憾,有收获,有感悟,有成长,这节课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陆游说过:“工夫在诗外。”同样,教师“上课在课外”。反思、总结、提升、创新……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10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本节课为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先对整数除法进行了复*。从整数除法迁移到分数除法,在例题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在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时,我创设了折纸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我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操作时,先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再让学生折纸,在折纸时学生出现两种折纸的方法。

  一种竖着折,即*均分成两份;一种横着着,即转化为求这张纸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在共同交流的同时,我有意识的选择竖着折的这种先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分子除以2;再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再请学生上前讲,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我的引导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了问题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并说明理由。然后出现除数3的这种,按第一种方法做,行不通;按第二种方法能够顺利解决。进一步让学生明白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学生感知第二种方法是最优的选择。

  虽然本节课学生明白了意义,知道了算理,达成了目标,但本课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以及学生展评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总结方法及优化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多说,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时,让学生具体说说错误的原因,不要急于进行下一阶段内容。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2)

——《整数除以分数》教学反思范文5份

  《整数除以分数》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突出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在重点的学*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迁移到分数除法中;难点教学时通过图形结合帮助学生直观、透彻地理解算理,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诱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迁移到分数除法中;

  然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猜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再集体验证计算方法;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直观认识中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从而学生领悟“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意义。

  练*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思维得到拓展,知识得到提高。 在巩固应用环节,通过在情境中笔算、解决问题、思维拓展这样具有层次性的练*题,使学生不仅在计算中巩固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而且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整堂课我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中发现知识;鼓励学生采取多样化计算,使学生在不同思维,不同方法,不同角度的认识中解决问题,领悟知识,形成自己知识体系。当学生总结出算理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交流、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强化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

  《整数除以分数》教学反思 2

  教学片段:

  师:把4/5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米?

  生:4/52=2/5(米)

  师:你们认为他做得对吗?

  生:对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是由分数乘法的法则类推出来的,我想2也就是2/1,我用分子除以分子的商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商作分母,所以4/52=2/5。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4/5米是4个1/5米,把4个1/5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两个1/5米,也就是2/5米,所以4/52=2/5(米)。

  生3:4/5除以2就是把4/5米*均分成2份,求1份是多少,1份也就占总数的1/2,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我能转化为分数乘法,4/52=4/51/2=2/5(米)。

  师:你们对这三种方法都认可吗?

  生:(一致点头)认可。

  师:(点头微笑)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生4:第一种方法不好,如果是4/53就不能除了。

  师:看来第一种方法不具有普遍使用性,是吗?

  生5:第二种方法也不能计算4/53类似的问题。

  (此时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同学们陷入了思维的沉静,沉默片刻之后)

  生6:老师,我有办法使第一、二种方法都具有普遍使用性,我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被除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3倍,不改变除数的`大小写成4/53=(123)/15=4/15。

  师: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谢谢你的精彩回答。

  生7:我认为这种方法还是不太好,如果是4/53/7,按这种方法计算就太麻烦了。

  师:大家赞同这点意见吗?

  生:同意。

  师:此时你们想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概括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生:

  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一味地执行教案,而是以学定教,因势利导地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教学,才使学生创造出了绚丽的思维景观,由于生1的回答,才便于我搅动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接受到了挑战,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创造,以寻求新的答案,就使得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有人喜欢循规蹈矩,由分数乘法的法则类推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除以分子的商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商作分母;有人喜欢标新立异,得出4/5除以2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有人喜欢提出疑问,在用第一、二种方法能解决4/5除以2时,竟然提出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4/53;也有人喜欢追准不舍,生2在曲折不*处奋力向前,一波未*,一波又起地掀起了思维的波澜,他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一步步地逼*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思维浪花。

  此时,我由衷地佩服他们这群创造课堂亮丽风景的学生们,细细琢磨,不过是给了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结果创造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看来,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发出思想的光芒。

  《整数除以分数》教学反思 3

  我在仔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创设的情景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以适应学生的自主探究。

  首先,我用画图示意:把1米长的线段,*均分成了10份,然后取其中的9份,问得到的是多少米?学生回答了9/10米和0.9米2种答案,接着我出示问题:把一条9/10米的线段*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米?学生开始画图或演算。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并能把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有机地联系起来,最后还想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生1:9/103=93/10=3/10(米)

  生2:9/10=0.9 0.93=0.3(米)

  生3:9/103=9/101/3=3/10(米)

  生4:9/103=9/103/1=3/10(米)

  生5:9/103=27/10 27/109=3/10(米)

  师生共同分析每一种解答方法,师:谁能说明方法一的理由?生1:9/10表示有9段,所以把9除以3,得到每一份是3段,也就是3/10;生2:为什么10不要去除以3呢?生3:因为10表示的是整体;生4:因为10表示的是把整体*均分成了10份,我们在*均分成3份时,整体还是被*均分成10份的,所以分母不变。(同学们在讲解的时候,老师随着画出了示意图。)随着图示的演示,同学们都表示能理解这种方法。师:谁能解释第二种方法?生:因为我们没有学过分数的除法,但我们学过小数的除法,所以我把9/10化为小数,这样我就会做了。师:很棒,你们已经能通过恰当的转化利用我们学会了的内容来解决还不会的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师:能解释第三种方法吗?除法怎么会变为乘法的呢?生1:我们在把除法变为乘法的时候,同时把3变为了它的倒数。生2:为什么9/10就不变呢?你的这种变化的理由是什么呢?李响:因为把9/10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三分之一。生还是不很明白,黄钺虎:因为把9/10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9/10的1/3,9/10的1/3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9/101/3,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这个乘法算式的含义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这样转换。(在同学讲述的时候,老师在线段图上示意,帮助学生理解。)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种转换过程中,哪些是要变的?哪些是不能变的?生:除法变成了乘法,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而被除数是不能变的,只要照写就可以了。师:谁能解释第四种方法?大家都说是巧合,是凑出来的。我示意同学们让这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这位同学说,他看到*均分成3份就去乘以3,结果发现不对,因为从图上看出结果应该是3/10,后来想到27/10只有除以9才可以等于3/10,所以就除以9了。(学生受到分数乘法的负迁移影响,这种迁移又和图形上的理解发生冲突,如何解决了?学生采用了杜撰的方法。)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这名同学懂得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师:第5种方法我们今天不解释,等我们学完了后面的知识再来研究这个方法。

  我还没来得及往下讲,文盛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你看7/133,用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就行不通了。老师和学生一道验证,同学们发现了问题:分子除以3得到了一个无限小数,第一种方法确实行不通;那第二重方法呢?同学们在实际计算中,又发现了7/13也不能化为有限小数,因此大家都同意文盛同学的看法,这个题只有用第三种方法来解决最合适,老师示意同学们用第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在同学们快速完成学*任务的同时,李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当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可以得到一个整数时,第一种方法简单;当分子除以整数得到的结果不是整数时,第三种方法简单。师:你们真的了不起,不仅学会了方法,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教学反思:首先我深入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从苏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上细致地理解了转化和把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联系起来的教学思路,因此,我联想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分数的认识和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由于我在学*分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分数乘法运算的理解,因此我认为我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联系起来。同时,我又看到了一篇教学反思上,写到学生把分数转化为小数来解决,我认为也是比较可取的,因为它的出现说明了学生学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想到这里,我决定对教材的情境加以修改,因为教材中出现的6/7是不好转化为小数的,它将限制学生的思维;

  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位老师借助分毛线的实物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但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要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过度了,因此,我想通过线段图又和实物紧密联系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线段,并演示得到了9/10米的过程,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唤醒学生在学*分数乘法时储备了的知识,由于我的精心设计学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问题,通过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每一种计算方法和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而思维活跃的学生更是对方法的优劣进行评价,用实例说明优与劣的原因所在,让大家心服口服,还有的则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区别对待。我觉得他们是了不起的。就算是学困生也都借助图形语言理解了问题的答案,尽管他们的方法不是正确的,但他们有他们的思维过程,他们找到了自己出错的原因,所以我感觉这样的课堂大家都在努力,大家都在收获。而我所做的就是对问题的设计和对细节的引发思考。当然,我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如:是不是每个问题都给所有的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肯怕是没有实现的;还有,学生出现的第5种方法,我没有及时给学生明确的答复,他们会有什么想法,他们会不会不理解甚至还会在练*中采用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呢?

  《整数除以分数》教学反思 4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求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师生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尝试自己归纳计算法则,初步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有关的分数除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分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引入计算也可以如此有趣!

  1、 初步感悟: 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生齐声:中秋节!)对,中秋节!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能和六1班的同学一起学*一定是段令人难忘的经历。据我所知,昨天和今天来自南京市各个区的多位数学老师到咱们学校借班上课,我只是其中的一个。请大家猜一猜,这两天共有多少老师来上课?

  (学生议论纷纷;师:多了,少了,差不多了)

  这样吧,老师提供一条信息:我来自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众多老师中只有我一人是咱们区的老师,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下能知道共有多少位老师到你们学校上课吗? (学生们迅速回答出有14位老师。)

  2、 创设情境:前面提到中秋节,这可是我们中国人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风俗?(生:吃月饼;晚上合家吃团圆饭;赏月;吃石榴)其实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大家并不在意晚上那顿丰盛的晚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浓浓的亲情牵挂着人们的心,对吗?那首歌唱得多好呀: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不,陈宇的爸爸也匆匆往家赶请看屏幕。

  出示例题:陈宇的爸爸在郊区工作,中秋节要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从单位骑摩托车到家要1小时,骑了18千米时发现用了小时,爸爸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反思与探索

  学生们是简单而纯洁的,他们总是睁大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用一颗真诚无暇的心作出判断和选择:过于理性、抽象、过于繁难或简单、脱离生活的数学课都会令其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虽然他们已经*惯于面对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惯于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就能解决问题。但常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组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他们会逐渐拉开与数学的距离。其实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的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学*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贴*生活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枯燥的计算也能变得如此有趣!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还有教师对他们的一份尊重与信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开头设计的猜一猜环节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教师却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不紧不慢地提供一条信息,我一人,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学生可以用整数方法解答,同时这一个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分数除法的算理,为下面进一步学*分数除法埋下伏笔。而利用中秋节巧妙引入例题,既合情合理又自然有趣,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了

  ※ 在经历中体验这样的探究很有意思!

  1、 捕捉信息:看了题目,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发现?

  2、 引导估算:(在师生合作完成线段图后)出示完整的线段图

  提问:这个线段图你们能看懂吗?能看图,估计一下1小时行多少千米?

  怎么能看出来?说出你的想法。

  1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18千米

  (思考片刻后有生回答:从图中能看出,全长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点,估计爸爸1小时大约行五、六十千米。)

  3、 探求算法: 这只是估计,究竟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你打算怎么计算?用什么方法?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具体算一算,算过后可以和小组中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

  4、 交流分析:

  1、学生代表汇报结果,有以下几种算法:

  a、18310 = 60(千米) 先求1份即小时行的,再求10份;

  b、180.3 = 60(千米) 把小时化成小数0.3小时;

  c、18(103)= 60(千米)先求总长是已经行的路程的几倍;

  d、18=18=60(千米)

  利用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直接乘除数的倒数。

  2、让学生充分阐释前几种算法的算理。

  3、教师重点引导方法d的证明与理解。

  指出:同学们阐述了用整数、小数、分数乘法解答的理由,非常不错。

  而这是一道分数除法算式, 18 =18=60(千米)

  你是又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与昨天学*的知识相比,有什么不同?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计算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转化成乘法来做?

  A利用线段图说明算理:

  学生先看图说说自己的理解。(从图上看, 1小时是小时的三倍多一些,1小时行路程的也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些,具体说是倍。)接着出示:线段图(屏显:三个18千米闪动。)

  1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千米

  18千米 18千米 18千米

  B用其他方法验证算理:

  谁能用其他方法验证?用方法a、18310 和方法c、18(103)说明。

  师随即板书思路18310=1810=18=60(千米)

  18(103) = 18=60(千米)

  5、 对比说明:同学们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尽管大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实际上这也是在数学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那么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算法比较好?,谁能证明自己的方法更简便,说出其它算法的不简便?(学生回答时教师必须注意设置矛盾)

  6、 归纳算法: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在计算时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你们能归纳一下吗?

  反思与探索

  在学*数的运算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除了要为学生营造一种

  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外,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让他们可以在自由的时空里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发现,自信地表达,快乐地运用!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但计算方法的得出决不应是教师塞给学生的,学生对算理的认识也不应是机械的,一切必须建立在放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上。会计算并不难,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算才是难点。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重视每个学生的表达,爸爸1小时行?千米学生面对这个具体的问题选择了不同的算法,他们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释。教师用心倾听,及时板书,积极鼓励,适时引导:你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一个答案,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究竟每种解法代表什么思路,哪种方法更合适?18 =18=60(千米)又有其他解法不具备的哪些优点? 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计、求解、比较、分析、交流、验证、归纳几个环节,从而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在应用中提升我们喜欢做这样的练*!

  (在完成两组基本练*题之后,教师出示了下面的一组题,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你能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1)妈妈想为中秋节的晚餐添一道菜螃蟹,她在农贸市场选中的一种螃蟹,用90元可以买千克,妈妈带了120元,够不够买1千克?

  (学生们估算后又通过计算得出120元不够买1千克。但很快就有学生说:老师,妈妈可以只买120元的螃蟹呀;还有学生说:妈妈可以还价说不定就够买1千克呢!)

  (2)为迎接20xx年十运会,张伯伯所在的工艺品厂赶制一批纪念品,张伯伯用小时做了20件,想想他1小时能做完30件吗?

  (3)国庆长假期间陈晨要去看望爷爷奶奶,一家三口开汽车从家

  出发,小时行驶了50千米,已知陈晨家到爷爷家有100千

  米的距离,他们1小时能到达吗?

  (有学生这么估算:1小时的就是1小时的一大半时间行了50千米,剩下的时间肯定行不完另一个50千米的。接着有人反驳:如果剩下的时候里他们加速,也许1小时就可以到达爷爷家。又有人补充:那可要注意安全呀!)

  反思与探索

  学*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思考和应用。我们的数学课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拓展练*中提升对知识的认识,主动寻求知识的应用领域,才能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看着学生们主动而开心地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轻松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感觉真的很欣慰。

  《整数除以分数》教学反思 5

  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学*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之前已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的新知学*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四点:

  一、强调知识的迁移和类推

  在教学中,我先复*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进行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以自主探索为主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同时也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碰撞,让他们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三、重视学*方式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学生的知识现状,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语言组织不严密,方法不够全面,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借助图形进行题意分析、算法探究,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利用计算方法进行技能训练

  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较有层次的,从直接计算结果的基础性练*,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再到自主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坡度地让学生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计算方法,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值。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3)

——《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学反思 1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并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1)学*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看的出来,学生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学反思 2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继续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例2结合整数除法的问题,“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人?”激活学生对除法数量关系的回忆,并用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求吃每人吃1/2 个、1/3个、1/4个,可以分给几人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出一个数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这个数乘以几分之一的倒数。例3是对一个数除以几分之一方法的拓展。通过在条形图上分一分,让学生直接得到4÷的结果,再利用例2得到的方法算一算,发现结果是相同的。最后,通过对两个例题的比较,归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练一练和练*十一的5——8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新学的计算方法,并与分数乘法和前一节课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作对比,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学*整数除以分数后,部分中下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1)把被除数的整数写成的倒数;

  (2)把被除数的整数和除数的分数都写成了倒数。严重受到负迁移影响。在教学中如何克服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算理: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实质上是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被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其次,要加强比较训练: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进行分组练*,以强化加深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协调互动,形成了民主、融洽、开放的课堂氛围。

  1、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了数学的亲切,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课堂的学*活动主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为主。让学生在原有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从而保证了学生充足的动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利于学生合作学*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3、解决问题策略上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在探究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各小组的学生探讨用不同的方法求汽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结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思路被打开,于是想出了许多种的解决方法,实在让我感到欣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性思维能力。

  4、能在正确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让学生实施“猜想---验证”,从而让学生又一次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培养学生利用原有经验和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5、重视练*设计,巩固新知,解决问题。本课的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形式多样,学生练*有兴趣,练*效果好。

  《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学反思 4

  这是一节普通的计算课,为的`是以*常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研究怎样体现“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我认为,一节课,无论它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华丽也好,朴实也好,最基本的知识和学*的技能必须得传授下去。这节课重点是要求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课内和课后的学生反馈可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什么途径让学生获得?就是过程与方法的实施。这需要老师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数学活动。我把例题的数据 改成 ,目的是提供更多的切入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从旧知迁移、转化到新知的可能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最优化。这节课学生在一系巩固练*中充分体会到分数除以整数的最优计算方法是转化成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一目标并不是单独存在,它其实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更不能简单地以为它代表着德育教育。本节课,学生有困惑、有惊喜、有自豪、他们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喜悦,这才是数学课的魅力所在。

  《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学反思 5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本节课为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先对整数除法进行了复*。从整数除法迁移到分数除法,在例题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在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时,我创设了折纸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我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操作时,先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再让学生折纸,在折纸时学生出现两种折纸的方法。

  一种竖着折,即*均分成两份;一种横着着,即转化为求这张纸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在共同交流的同时,我有意识的选择竖着折的这种先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分子除以2;再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再请学生上前讲,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我的引导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了问题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并说明理由。然后出现除数3的这种,按第一种方法做,行不通;按第二种方法能够顺利解决。进一步让学生明白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学生感知第二种方法是最优的选择。

  虽然本节课学生明白了意义,知道了算理,达成了目标,但本课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以及学生展评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总结方法及优化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多说,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时,让学生具体说说错误的原因,不要急于进行下一阶段内容。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4)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求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师生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尝试自己归纳计算法则,初步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有关的分数除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分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引入计算也可以如此有趣!

  1、初步感悟: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生齐声:中秋节!)对,中秋节!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能和六1班的同学一起学*一定是段令人难忘的经历。据我所知,昨天和今天来自南京市各个区的多位数学老师到咱们学校借班上课,我只是其中的一个。请大家猜一猜,这两天共有多少老师来上课?

  (学生议论纷纷;师:多了,少了,差不多了)

  这样吧,老师提供一条信息:我来自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众多老师中只有我一人是咱们区的老师,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下能知道共有多少位老师到你们学校上课吗?(学生们迅速回答出有14位老师。)

  2、创设情境:前面提到中秋节,这可是我们*人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风俗?(生:吃月饼;晚上合家吃团圆饭;赏月;吃石榴)其实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大家并不在意晚上那顿丰盛的晚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浓浓的亲情牵挂着人们的心,对吗?那首歌唱得多好呀: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不,陈宇的爸爸也匆匆往家赶请看屏幕。

  出示例题:陈宇的爸爸在郊区工作,中秋节要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从单位骑摩托车到家要1小时,骑了18千米时发现用了小时,爸爸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反思与探索

  学生们是简单而纯洁的,他们总是睁大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用一颗真诚无暇的心作出判断和选择:过于理性、抽象、过于繁难或简单、脱离生活的数学课都会令其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虽然他们已经*惯于面对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惯于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就能解决问题。但常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组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他们会逐渐拉开与数学的距离。其实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的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学*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贴*生活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枯燥的计算也能变得如此有趣!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还有教师对他们的一份尊重与信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开头设计的猜一猜环节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教师却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不紧不慢地提供一条信息,我一人,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学生可以用整数方法解答,同时这一个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分数除法的算理,为下面进一步学*分数除法埋下伏笔。而利用中秋节巧妙引入例题,既合情合理又自然有趣,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经历中体验这样的探究很有意思!

  1、捕捉信息:看了题目,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发现?

  2、引导估算:(在师生合作完成线段图后)出示完整的线段图

  提问:这个线段图你们能看懂吗?能看图,估计一下1小时行多少千米?

  怎么能看出来?说出你的想法。

  1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18千米

  (思考片刻后有生回答:从图中能看出,全长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点,估计爸爸1小时大约行五、六十千米。)

  3、探求算法:这只是估计,究竟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你打算怎么计算?用什么方法?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具体算一算,算过后可以和小组中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

  4、交流分析:

  1、学生代表汇报结果,有以下几种算法:

  a、18310=60(千米)先求1份即小时行的,再求10份;

  b、180.3=60(千米)把小时化成小数0.3小时;

  c、18(103)=60(千米)先求总长是已经行的路程的几倍;

  d、18=18=60(千米)

  利用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直接乘除数的倒数。

  2、让学生充分阐释前几种算法的算理。

  3、教师重点引导方法d的证明与理解。

  指出:同学们阐述了用整数、小数、分数乘法解答的理由,非常不错。

  而这是一道分数除法算式,18=18=60(千米)

  你是又根据什么来列式的`?(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与昨天学*的知识相比,有什么不同?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计算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转化成乘法来做?

  A利用线段图说明算理:

  学生先看图说说自己的理解。(从图上看,1小时是小时的三倍多一些,1小时行路程的也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些,具体说是倍。)接着出示:线段图(屏显:三个18千米闪动。)

  1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千米

  18千米18千米18千米

  B用其他方法验证算理:

  谁能用其他方法验证?用方法a、18310和方法c、18(103)说明。

  师随即板书思路18310=1810=18=60(千米)

  18(103)=18=60(千米)

  5、对比说明:同学们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尽管大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实际上这也是在数学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那么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算法比较好?,谁能证明自己的方法更简便,说出其它算法的不简便?(学生回答时教师必须注意设置矛盾)

  6、归纳算法: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在计算时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你们能归纳一下吗?

  反思与探索

  在学*数的运算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除了要为学生营造一种

  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外,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让他们可以在自由的时空里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发现,自信地表达,快乐地运用!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但计算方法的得出决不应是教师塞给学生的,学生对算理的认识也不应是机械的,一切必须建立在放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上。会计算并不难,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算才是难点。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重视每个学生的表达,爸爸1小时行?千米学生面对这个具体的问题选择了不同的算法,他们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释。教师用心倾听,及时板书,积极鼓励,适时引导:你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一个答案,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究竟每种解法代表什么思路,哪种方法更合适?18=18=60(千米)又有其他解法不具备的哪些优点?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计、求解、比较、分析、交流、验证、归纳几个环节,从而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在应用中提升我们喜欢做这样的练*!

  (在完成两组基本练*题之后,教师出示了下面的一组题,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你能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1)妈妈想为中秋节的晚餐添一道菜螃蟹,她在农贸市场选中的一种螃蟹,用90元可以买千克,妈妈带了120元,够不够买1千克?

  (学生们估算后又通过计算得出120元不够买1千克。但很快就有学生说:老师,妈妈可以只买120元的螃蟹呀;还有学生说:妈妈可以还价说不定就够买1千克呢!)

  (2)为迎接20xx年十运会,张伯伯所在的工艺品厂赶制一批纪念品,张伯伯用小时做了20件,想想他1小时能做完30件吗?

  (3)国庆长假期间陈晨要去看望爷爷奶奶,一家三口开汽车从家

  出发,小时行驶了50千米,已知陈晨家到爷爷家有100千

  米的距离,他们1小时能到达吗?

  (有学生这么估算:1小时的就是1小时的一大半时间行了50千米,剩下的时间肯定行不完另一个50千米的。接着有人反驳:如果剩下的时候里他们加速,也许1小时就可以到达爷爷家。又有人补充:那可要注意安全呀!)

  反思与探索

  学*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思考和应用。我们的数学课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拓展练*中提升对知识的认识,主动寻求知识的应用领域,才能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看着学生们主动而开心地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轻松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感觉真的很欣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推导过程,运用转化的思想领会计算方法的由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学*过程中培养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对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折纸。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操作情境,尝试计算

  教学教材第30页例1。

  教师:把一张纸的*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师:你会列式吗?(启发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你会计算吗?请你试一试,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预设结果:

  1.把*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均分成2份,1份就是2个,就是;用算式表示是:

  2.把*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就是;用算式表示是:

  【设计意图】该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采用先让学生尝试的方法,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把自己和同伴的真实想法进行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助于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二)借助直观,实现沟通

  教师: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结果吗?(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纸,先折出这张纸的涂上阴影,然后再把阴影部分*均分成2份。)

  预设:学生可能会做出如下两种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这两种图示分别对应着上面哪种算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将“图”和“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

  结合图(1),引导学生说理:把*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均分成2份,1份就是2个,就是。

  结合图(2),引导学生说理:把*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就是。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也就是说,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结合分数的意义和直观图来沟通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是得出分数除以整数一般算法的关键步骤,也是理解算理的基础。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操作,有意识地将“图”和“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语言和数字语言的联系,有效地降低难点。通过操作,直观地体会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整体感知算法的推导过程。

  (三)体验冲突,发现一般规律

  教师:把一张纸的*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请你折一折、画一画,自己看图写出计算结果。想一想,你会选择哪一种折法呢?

  教师:你会用刚才的方法说明计算结果吗?

  预设:通过前面的操作和交流,学生应该能领悟到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该选择哪种图示,并能说清:把*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的,即。

  教师引导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或者根据教材第30页图示进行填空,写出计算结果。

  教师:通过刚才的折纸操作和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结果:

  1.分数除以整数,如果分子能被除数整除,那么计算方法是分子除以除数的商作为分子,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那么转化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来计算。

  2.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也就是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相比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看来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以前我们学过的分数乘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诱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初步体会新旧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的转化与统一,比较自然地渗透转化的思想。

  (四)应用规律,尝试练*

  教师:请你独立思考并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对关键步骤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即: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进一步体会把分数除法转化为乘法具有普适性。

  (五)巩固练*,熟练算法

  1.教师:请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七第1、2题。

  先尝试独立填空,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明白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互逆关系。

  2.教师:请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七第4题。

  左边的三个算式的分子都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分子除以3,也可以转化为乘法;右边一组的分子都不是3的倍数,只能用一般算法。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和练*,体会算法的灵活性和一般方法的普适性。

  3.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请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七第3题。

  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来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也可转化为小数来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六)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29页例1、例2,练*八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3.渗透转化的教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一个数除以几,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练*:×=×=×=×=2.根据算式30×25=75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750÷30=25750÷25=303.回忆一下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4.在上一章里我们已经学*了分数乘法,这一章我们要学*分数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板书课题:分数除以整数。

  二、理解意义,发现算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乘法算式。

  (2)怎样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呢?

  板书:300÷3=100(g)300÷100=3(盒)

  (3)如果将100g改写成分数1/10kg,那么这3个问题相对应的算式会是怎样的呢?看书上28页,将课本上三道整数问题,改成分数问题,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5)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6篇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我感触颇多:

  一、引导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1、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 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 米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2、通过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类推, ×3=?进一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体验探索学*的乐趣。

  二、加强过程体验,体会过程约分比结果约分更简便。

  在解决例1的第(2)题时,我在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时设计了88×8/11 =?的练*,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加强过程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体会到过程约分比结果约分更简便且不易错,形成一种内在需求,优化算法。

  存在不足:本课算理强调还不够,特别是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我在组织交流时不够充分,只交流了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忽视了学生是如何涂出4个3/16的,后来我发现学生涂得方法很多,其实通过学生涂色写算式,可以沟通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体会“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我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这一练*设计的意图,没有敏锐地把握教学资源,很好地巩固算理。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状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该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这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和学生已有的水*,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而对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索、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以实现“熟能生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整理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实现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考虑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顾及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更有意义。

  三、科学的学*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思考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知识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方法。本课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即可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困惑之处

  如何关注全体?本课第一阶段研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时,由于学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去发现规律的,所以全体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而到第二阶段去验证交流“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中,除了用折纸法验证交流外,其余的环节几乎都被几名“优等生”“占领”,虽然教师多次这样引导:“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能再解释一下吗?”,“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但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教学的第一课时,是学生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起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将计算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法的意义。创设学生喜欢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学生很容易结合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我指导学生从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想一想,议一议五个方面入手,例如:教学3/10×5,首先让学生明确,要求3/10×5,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是多少,并联系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得出3+3+3+3+3/10,然后让学生分析分子部分5个3连加就是35,并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特别是3/10×5与35/10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为什么“同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一练7/10×5,然后进行集体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在相乘之前的那一步先约分,比一比在什么时候约分计算可以简便一些,从而明白为了简便,能约分的`先约分。

  总之,本节课我能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算理的探讨、运算规律的归纳中来。

  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教学的第一课时,是学生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起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将计算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法的意义。创设学生喜欢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学生很容易结合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我指导学生从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想一想,议一议五个方面入手,例如:教学3/10×5,首先让学生明确,要求3/10×5,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是多少,并联系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得出3+3+3+3+3/10,然后让学生分析分子部分5个3连加就是35,并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特别是3/10×5与35/10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为什么“同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一练7/10×5,然后进行集体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在相乘之前的那一步先约分,比一比在什么时候约分计算可以简便一些,从而明白为了简便,能约分的先约分。

  总之,本节课我能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算理的探讨、运算规律的归纳中来。

  分数乘法是在前面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明晰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数乘整数,另一种是分数乘分数。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分数乘整数;二是整数乘分数。虽然它们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表示的意义却不相同。学生非常容易在此处出现意义上的模糊。例如:2/3×4表示4个2/3是多少,而4×2/3表示4的2/3是多少。教学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出错较少,能够清晰的表示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明确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要让学生明确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而对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要让学生明确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在计算中先约分,再计算,会使计算变得简便。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还是有个别同学把整数和分子约分计算,还有的出现先计算,再约分,容易出现约分后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

  2、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学生容易出现小数与分母约分后得整数的现象。

  3、在简便方法计算时,学生容易出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错误。特别是形如2/9—2/9×7/16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不知道是应该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计算。

  再教设计:

  1、强调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整数必须要与分母约分。

  2、强化练*形如2/9—2/9×7/16这样的题目,避免学生在此题目上出错。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好处,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忙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对于这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好处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透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好处,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好处,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x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好处,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好处,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透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好处,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能够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透过这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好处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个性重要了。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忙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忙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忙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6)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求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师生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尝试自己归纳计算法则,初步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有关的分数除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分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引入计算也可以如此有趣!

  1、 初步感悟: 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生齐声:中秋节!)对,中秋节!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能和六1班的同学一起学*一定是段令人难忘的经历。据我所知,昨天和今天来自南京市各个区的多位数学老师到咱们学校借班上课,我只是其中的一个。请大家猜一猜,这两天共有多少老师来上课?

  (学生议论纷纷;师:多了,少了,差不多了)

  这样吧,老师提供一条信息:我来自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众多老师中只有我一人是咱们区的老师,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下能知道共有多少位老师到你们学校上课吗? (学生们迅速回答出有14位老师。)

  2、 创设情境:前面提到中秋节,这可是我们*人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风俗?(生:吃月饼;晚上合家吃团圆饭;赏月;吃石榴)其实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大家并不在意晚上那顿丰盛的晚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浓浓的亲情牵挂着人们的心,对吗?那首歌唱得多好呀: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不,陈宇的爸爸也匆匆往家赶请看屏幕。

  出示例题:陈宇的爸爸在郊区工作,中秋节要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从单位骑摩托车到家要1小时,骑了18千米时发现用了小时,爸爸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反思与探索

  学生们是简单而纯洁的,他们总是睁大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用一颗真诚无暇的心作出判断和选择:过于理性、抽象、过于繁难或简单、脱离生活的数学课都会令其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虽然他们已经*惯于面对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惯于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就能解决问题。但常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组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他们会逐渐拉开与数学的距离。其实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的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学*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贴*生活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枯燥的计算也能变得如此有趣!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还有教师对他们的一份尊重与信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开头设计的猜一猜环节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教师却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不紧不慢地提供一条信息,我一人,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学生可以用整数方法解答,同时这一个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分数除法的算理,为下面进一步学*分数除法埋下伏笔。而利用中秋节巧妙引入例题,既合情合理又自然有趣,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了

  ※ 在经历中体验这样的探究很有意思!

  1、 捕捉信息:看了题目,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发现?

  2、 引导估算:(在师生合作完成线段图后)出示完整的线段图

  提问:这个线段图你们能看懂吗?能看图,估计一下1小时行多少千米?

  怎么能看出来?说出你的想法。

  1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18千米

  (思考片刻后有生回答:从图中能看出,全长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点,估计爸爸1小时大约行五、六十千米。)

  3、 探求算法: 这只是估计,究竟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你打算怎么计算?用什么方法?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具体算一算,算过后可以和小组中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

  4、 交流分析:

  1、学生代表汇报结果,有以下几种算法:

  a、18310 = 60(千米) 先求1份即小时行的,再求10份;

  b、180.3 = 60(千米) 把小时化成小数0.3小时;

  c、18(103)= 60(千米)先求总长是已经行的路程的几倍;

  d、18=18=60(千米)

  利用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直接乘除数的倒数。

  2、让学生充分阐释前几种算法的算理。

  3、教师重点引导方法d的证明与理解。

  指出:同学们阐述了用整数、小数、分数乘法解答的理由,非常不错。

  而这是一道分数除法算式, 18 =18=60(千米)

  你是又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与昨天学*的知识相比,有什么不同?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计算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转化成乘法来做?

  A利用线段图说明算理:

  学生先看图说说自己的理解。(从图上看, 1小时是小时的三倍多一些,1小时行路程的也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些,具体说是倍。)接着出示:线段图(屏显:三个18千米闪动。)

  1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千米

  18千米 18千米 18千米

  B用其他方法验证算理:

  谁能用其他方法验证?用方法a、18310 和方法c、18(103)说明。

  师随即板书思路18310=1810=18=60(千米)

  18(103) = 18=60(千米)

  5、 对比说明:同学们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尽管大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实际上这也是在数学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那么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算法比较好?,谁能证明自己的方法更简便,说出其它算法的不简便?(学生回答时教师必须注意设置矛盾)

  6、 归纳算法: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在计算时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你们能归纳一下吗?

  反思与探索

  在学*数的运算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除了要为学生营造一种

  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外,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让他们可以在自由的时空里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发现,自信地表达,快乐地运用!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但计算方法的得出决不应是教师塞给学生的,学生对算理的认识也不应是机械的,一切必须建立在放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上。会计算并不难,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算才是难点。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重视每个学生的表达,爸爸1小时行?千米学生面对这个具体的问题选择了不同的算法,他们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释。教师用心倾听,及时板书,积极鼓励,适时引导:你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一个答案,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究竟每种解法代表什么思路,哪种方法更合适?18 =18=60(千米)又有其他解法不具备的哪些优点? 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计、求解、比较、分析、交流、验证、归纳几个环节,从而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在应用中提升我们喜欢做这样的练*!

  (在完成两组基本练*题之后,教师出示了下面的一组题,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你能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1)妈妈想为中秋节的晚餐添一道菜螃蟹,她在农贸市场选中的一种螃蟹,用90元可以买千克,妈妈带了120元,够不够买1千克?

  (学生们估算后又通过计算得出120元不够买1千克。但很快就有学生说:老师,妈妈可以只买120元的螃蟹呀;还有学生说:妈妈可以还价说不定就够买1千克呢!)

  (2)为迎接20xx年十运会,张伯伯所在的工艺品厂赶制一批纪念品,张伯伯用小时做了20件,想想他1小时能做完30件吗?

  (3)国庆长假期间陈晨要去看望爷爷奶奶,一家三口开汽车从家

  出发,小时行驶了50千米,已知陈晨家到爷爷家有100千

  米的距离,他们1小时能到达吗?

  (有学生这么估算:1小时的就是1小时的一大半时间行了50千米,剩下的时间肯定行不完另一个50千米的。接着有人反驳:如果剩下的时候里他们加速,也许1小时就可以到达爷爷家。又有人补充:那可要注意安全呀!)

  反思与探索

  学*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思考和应用。我们的数学课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拓展练*中提升对知识的认识,主动寻求知识的应用领域,才能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看着学生们主动而开心地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轻松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感觉真的很欣慰。

  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学*活动中能进行观察、抽象、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学*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你,喜欢动物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数学来了解几种动物的情况。古代有一种动物被称作人们的邮递员,知道它是谁吗鸽子每小时可飞多少千米呢

  2.有这样一组信息:

  出示:一只鸽子小时飞行12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你会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吗

  求鸽子1小时飞行多少千米,算式怎么列

  这是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12÷怎样计算呢你能否根据线段图发现不同的解法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 12÷=12÷0.2

  这是转化成整数除以小数进行计算。

  ② 12×5

  为什么乘5能在图中解释一下吗

  ③ 12÷=60

  2、12÷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

  ①12÷和12×5都是求鸽子1小时飞行的路程,应该相等。

  ②12÷等于乘的倒数。

  提问:你怎么想到的

  从一个例子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例子呢这时可称之为猜想。想证明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3、出示下面两题,请学生解答并说出思考过程。

  1.蜜蜂

  2.猫

  这两题的计算过程符合刚才的猜想吗能否说明猜想适用于所有整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呢

  4、出示:

  一只蝴蝶小时可飞行( )千米,1小时可飞行多少千米

  你想知道四分之几小时飞行的千米数为什么

  补充小时可飞行24千米。

  算式怎么列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有:

  24×,24×3÷4,24××4,24÷3+24,24÷0.75

  如果24×是正确的,结果应是相同的,验证一下。

  这些算式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能否转化成24×呢

  教师引导完成:

  5、猜想正确吗用不同的事例来证明猜想是非常了不起的办法,老师告诉你们,猜想是对的。在中学的学*中,同学们还会学*如何证明猜想。

  (若有化成除以小数的,提问: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更好)

  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哪种方法最方便

  三、巩固练*

  ①4÷2/3=4×( ) 2÷1/5=2×( )

  ②p35.练一练1

  ③计算8÷2/3 10÷15/16

  四、解决问题

  苍蝇小时可飞4千米

  蝙蝠小时可飞4千米

  游戏 a÷2/3÷3/4

  机动:

  榨油机2/5小时榨油360千克,1小时榨油多少千克 ?

  有3升西瓜汁,倒入能装1/5升的杯子里,可以倒几杯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纸一张。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特色设计:

  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一、复*

  复*整数除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授

  (一)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如果将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引导观察:这几道算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分数除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它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

  2、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问: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列式计算。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3、理清思路。

  学生说思路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

  第30页做一做

  四、作业练*

  教材P34第1、3、4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略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是在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基础上来学*分数除法的。高年级学生喜欢通过动手来解决相关问题,而不是老师简单的灌输。分数除法算理的探索与理解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加以突破更能激发学生学*的乐趣。

  【教材解读】

  例1以折纸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先解决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特殊情况;再引出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进而理解把一个书*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输多少,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34页练*七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图,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会正确的进行分数除以整数计算。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的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几张不同颜色彩笔几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孕伏新知

  1.投影仪出示:

  ①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0怎样很快地找到一个不为零的整数的倒数?

  ②根据10×3=30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

  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说整数除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以旧引新,为学*新知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学生尝试列算式÷2。

  2.独立思考÷2的计算方法。

  3.汇报交流。

  方法一:÷2=0.8÷2=0.4 454545方法二:÷2=454?25=254.通过折一折的方法验证这道题的答案。

  (1)拿出准备好的白纸,请学生利用手中的白纸尝试解决或验证答案。

  (2)先将这张*均分成6份,再将其中的4份用颜色表示出来。

  (3)再将涂了色的部分*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另一种颜色表示出来,这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4)看着自己手中的纸,请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自己动手折叠的长方形或根据自己在征数除法理解的意义的基础上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解决分数除法的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做必要准备。]

  5.思考:如果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怎么办?我们每一道分数除法分子不能将分母除尽时怎么办?

  学生根据教师的质疑继续深入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6.根据我们的折纸过程,你发现计算÷2,就是计算它的几分之几?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方法三:÷2=× =。出示问题:如果把这张纸的*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生独立列出算式。

  (2)选择算法。

  通过观察:0.8÷3除不尽,4÷3也除不尽,应该选择方法三。

  (3)学生独立计算。

  (4)组织交流。

  板书:÷3=×=454514 315

  8.比较三种方法,进行方法优化。

  方法一和方法二都有一种局限性,方法三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具有一般性,是较好的一种计算方法。

  9.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能当除数?为什么?小结计算方法。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再次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计算的方法,自己总结计算的方法,自己运用计算方法,尽量把学生推向学*的主体地位。教师仅在学生的疑惑处或计算的关键处给以提示或强调。]

  三、巩固练*,夯实基础

  1.教材30页的“做一做”。

  练*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回指导。

  2.教材34页“练*七”第1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空,再说说根据什么填空的。

  3.教材34页“练*七”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左右两题之间的关系,交流后让学生填一填。

  4.教材34页“练*七”第3题。找学生上黑板完成,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小结提升

  1.一瓶饮料的容量是升,升分一瓶,能分几瓶?

  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由题目可以得出5瓶的结论,主要思考÷=5的计算过程,拓展引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折一折、算一算的方法总结出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就是乘这个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方法一:÷2=0.8÷2=0.4方法二:÷2=454?255414541445=251244方法三:÷2=× =255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是在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基础上来学*分数除法的。高年级学生喜欢通过动手来解决相关问题,而不是老师简单的灌输。分数除法算理的探索与理解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加以突破更能激发学生学*的乐趣。

  【教材解读】

  例1以折纸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先解决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特殊情况;再引出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进而理解把一个书*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输多少,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34页练*七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图,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会正确的进行分数除以整数计算。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的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几张不同颜色彩笔几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孕伏新知1.投影仪出示:

  ①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0怎样很快地找到一个不为零的整数的倒数?

  ②根据10×3=30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

  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说整数除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以旧引新,为学*新知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学生尝试列算式÷2。 2.独立思考÷2的计算方法。 3.汇报交流。

  方法一:÷2=0.8÷2=0.4 454545方法二:÷2=454?25=

  254.通过折一折的方法验证这道题的答案。

  (1)拿出准备好的白纸,请学生利用手中的白纸尝试解决或验证答案。

  (2)先将这张*均分成6份,再将其中的4份用颜色表示出来。

  (3)再将涂了色的部分*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另一种颜色表示出来,这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4)看着自己手中的纸,请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自己动手折叠的长方形或根据自己在征数除法理解的意义的基础上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解决分数除法的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做必要准备。] 5.思考:如果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怎么办?我们每一道分数除法分子不能将分母除尽时怎么办?

  学生根据教师的质疑继续深入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6.根据我们的折纸过程,你发现计算÷2,就是计算它的几分之

  451244几?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方法三:÷2=× =

  25557.出示问题:如果把这张纸的*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4

  5(1)生独立列出算式。

  (2)选择算法。

  通过观察:0.8÷3除不尽,4÷3也除不尽,应该选择方法三。

  (3)学生独立计算。

  (4)组织交流。

  板书:÷3=×=

  454514 315 8.比较三种方法,进行方法优化。

  方法一和方法二都有一种局限性,方法三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具有一般性,是较好的一种计算方法。

  9.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能当除数?为什么?小结计算方法。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再次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计算的方法,自己总结计算的方法,自己运用计算方法,尽量把学生推向学*的主体地位。教师仅在学生的疑惑处或计算的关键处给以提示或强调。]

  三、巩固练*,夯实基础1.教材30页的“做一做”。

  练*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回指导。 2.教材34页“练*七”第1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空,再说说根据什么填空的。 3.教材34页“练*七”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左右两题之间的关系,交流后让学生填一填。 4.教材34页“练*七”第3题。找学生上黑板完成,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小结提升

  1.一瓶饮料的容量是升,升分一瓶,能分几瓶?

  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由题目可以得出5瓶的结论,主要思考÷=5的计算过程,拓展引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折一折、算一算的方法总结出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就是乘这个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方法一:÷2=0.8÷2=0.4 方法二:÷2=454?255414541445=251244方法三:÷2=× =255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学*活动中能进行观察、抽象、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学*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你,喜欢动物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数学来了解几种动物的情况。古代有一种动物被称作人们的邮递员,知道它是谁吗鸽子每小时可飞多少千米呢

  2.有这样一组信息:

  出示:一只鸽子小时飞行12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你会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吗

  求鸽子1小时飞行多少千米,算式怎么列

  这是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12÷怎样计算呢你能否根据线段图发现不同的解法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 12÷=12÷0.2

  这是转化成整数除以小数进行计算。

  ② 12×5

  为什么乘5能在图中解释一下吗

  ③ 12÷=60

  2、12÷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

  ①12÷和12×5都是求鸽子1小时飞行的路程,应该相等。

  ②12÷等于乘的倒数。

  提问:你怎么想到的

  从一个例子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例子呢这时可称之为猜想。想证明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3、出示下面两题,请学生解答并说出思考过程。

  1.蜜蜂

  2.猫

  这两题的计算过程符合刚才的猜想吗能否说明猜想适用于所有整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呢

  4、出示:

  一只蝴蝶小时可飞行( )千米,1小时可飞行多少千米

  你想知道四分之几小时飞行的千米数为什么

  补充小时可飞行24千米。

  算式怎么列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有:

  24×,24×3÷4,24××4,24÷3+24,24÷0.75

  如果24×是正确的,结果应是相同的,验证一下。

  这些算式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能否转化成24×呢

  教师引导完成:

  5、猜想正确吗用不同的事例来证明猜想是非常了不起的办法,老师告诉你们,猜想是对的。在中学的学*中,同学们还会学*如何证明猜想。

  (若有化成除以小数的,提问: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更好)

  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哪种方法最方便

  三、巩固练*

  ①4÷2/3=4×( ) 2÷1/5=2×( )

  ②p35.练一练1

  ③计算8÷2/3 10÷15/16

  四、解决问题

  苍蝇小时可飞4千米

  蝙蝠小时可飞4千米

  游戏 a÷2/3÷3/4

  机动:

  榨油机2/5小时榨油360千克,1小时榨油多少千克 ?

  有3升西瓜汁,倒入能装1/5升的杯子里,可以倒几杯 ?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7)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我所执教的《分数除以整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30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单位,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计算。

  关键: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此外,我认为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基础,还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倒数的知识,商不变性质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必须找到学生思维的起点,找到知识的来源。由此我制定了适合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教学法的设计思路

  知识落实点:

  1、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的尝试,体验解决问题,多样性。

  3、渗透转化的教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渗透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和发展创新意识。

  计算教学,把计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这样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是机械模仿练*,但当我们给以一定的情境时,使问题生活化,用生活中的经历来学*数学,来理解推导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学*效率。

  反思与探索

  学生们是简单而纯洁的,他们总是睁大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用一颗真诚无暇的心作出判断和选择:过于理性、抽象、过于繁难或简单、脱离生活的数学课都会令其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虽然他们已经*惯于面对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惯于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就能解决问题。但常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组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他们会逐渐拉开与数学的距离。其实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的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学*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贴*生活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枯燥的计算也能变得如此有趣!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还有教师对他们的一份尊重与信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开头设计的猜一猜环节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教师却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不紧不慢地提供一条信息,我一人,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学生可以用整数方法解答,同时这一个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分数除法的算理,为下面进一步学*分数除法埋下伏笔。而利用中秋节巧妙引入例题,既合情合理又自然有趣,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学*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思考和应用。我们的数学课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拓展练*中提升对知识的认识,主动寻求知识的应用领域,才能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看着学生们主动而开心地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轻松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感觉真的很欣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一味地执行教案,而是以学定教,因势利导地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教学,才使学生创造出了绚丽的思维景观,由于生1的回答,才便于我搅动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接受到了挑战,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创造,以寻求新的答案,就使得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有人喜欢循规蹈矩,由分数乘法的法则类推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除以分子的商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商作分母;有人喜欢标新立异,得出4/5除以2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有人喜欢提出疑问,在用第一、二种方法能解决4/5除以2时,竟然提出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4/53;也有人喜欢追准不舍,生2在曲折不*处奋力向前,一波未*,一波又起地掀起了思维的波澜,他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一步步地逼*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思维浪花。

  此时,我由衷地佩服他们这群创造课堂亮丽风景的学生们,细细琢磨,不过是给了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结果创造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看来,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发出思想的光芒。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动手操作”是学生在理解算理的思维过程中建立表象的必要手段。通过学生分一分、画一画,理解4/5和1/2的意义,同时感受到了结果2/5是怎样来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2/5的表象,既可以表示4个1/5*均分成2份,也可表示求4/5的1/2是多少。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已经为后面算理的概括,提供了第一手、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

  然后再出现“如果4/5 升果汁*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让学生用上述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4/5÷3。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得出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就是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让学生真正地从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算理。其实也在渗透着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把一些新的问题转化成已有的方法来进行解决。而方法上的比较只是为了在方法上的取舍。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课堂作业的反馈,本人发现,学生在做题目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一、除号变成乘号,但除数没有变成它的倒数。

  二、分子和整数直接约分,计算。

  三、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了它的倒数,然后约分计算。

  要针对以上错误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突出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在重点的学*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迁移到分数除法中;难点教学时通过图形结合帮助学生直观、透彻地理解算理,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诱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迁移到分数除法中;

  然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猜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再集体验证计算方法;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直观认识中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从而学生领悟“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意义。

  练*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思维得到拓展,知识得到提高。 在巩固应用环节,通过在情境中笔算、解决问题、思维拓展这样具有层次性的练*题,使学生不仅在计算中巩固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而且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整堂课我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中发现知识;鼓励学生采取多样化计算,使学生在不同思维,不同方法,不同角度的认识中解决问题,领悟知识,形成自己知识体系。当学生总结出算理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交流、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强化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8)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汇总20篇

  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中,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等活动,即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操作,直观感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出发,利用知识的迁移和扩展,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教学时先通过对整数乘法的复*,使学生明确整数乘法的意义,再充分利用直观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把直观操作与抽象推理相结合,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尽量加强直观,变抽象为形象,多给学生创造对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在推导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而概括出分数乘法的法则。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和认真的学*态度。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不困难,但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和练*,培养其认真审题、注意运算顺序、观察数字特点,选择简便方法等良好的计算*惯和严谨认真的学*态度,为他们以后的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間的横向联系。学生在联系和比较中找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获得探索知识的体验。

  还要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内推力。

  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进了一定的复*,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涂图形的过程。

  一、关注学生的学*状态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几个相同分数和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和的`简便运算。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从加法的角度联想到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这种顺向迁移,对学生的学*作用很大。在学生研究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中,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和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教师运用新知与旧识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认知的最*发展领域自由学*并有所收获,学生的学*是积极有效的。

  二、让学生感受,学生才会感悟

  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方法没有难度。但是形成先约分后计算的计算*惯确实在教学中的难点。来自学生的困惑:为什么一定要先约分,不约分也可以计算出结果。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约分的优势,以及不约分计算的弊端,学生才会自发的先约分后计算。先设计简单的数据,学生既可以先约分再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约分。因为数据简单,所以无论哪一种学生都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再设计7/22×33这道题,学生先计算后数据比较大,看不出公因数没有办法约分。所以学生中出现两种答案。这时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先约分数据小容易,先计算数据大很难约分。只有经历过这种错误的学生才有深刻的感受------先约分再计算,计算更方便。

  三、掌握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在这节课上,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体现的不多。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计算能力能够有所提高,这样一节计算课的效果就更好了。

  “分数乘整数”在练*中,50%的学生喜欢用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做分数乘法。学生利用式题,不但总结出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且知道了算理(也就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真正做到了算理与算法相结合。

  基于这两者天壤之别,笔者有了深深的感触,上述两个案例让我想到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之先“备学生”到底备到什么程度?对于学生的知识前测,教师心中有多大的把握?没有对学情准确的侦察”,便绝对不会”打赢”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这一胜仗。很多教师在备学生的时候,是借用别人的眼光来估计自己的学生,看教参上是怎么说的。教参说这时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经验,教师便坚信自己的学生也定是如此了。没有或者很少考虑到虽然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但还有诸多不同的因素:也许你的学生是后进的,他的.基础没你想象的那么牢固;也许他是绝顶聪明的,学*进度已经超过好多课业了。

  如上述案例中,关注学生转化的思想就是本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数学知识有着本身固有的结构体系,往往是新知孕伏于旧知,旧知识点是新知识点的生长点,数学教学如何让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线到面,使知识结构“见木又见林”是十分必要的。案例1从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想法是可取的,但整数乘法的意义在二上年级就已经出现,而且教材中没有出现整数乘法的抽象表达方式(即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对于五下年级的学生来说,遗忘程度可想而知。而案例2中,以五上年级的分数加法为基础,让学生自由探索,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才会去尝试。

  今天这节课的算理看似简单,其实理解还是有困难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在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如”1/5×3=?”时,学生对算法的兴趣远远胜于算理.因为算法可以直接得到结果。一旦知道算法,多数学生会对算理失去兴趣。甚至为了考试成绩去死记硬背算理,算法与算理完全脱离。那么我们实际上不是教数学,而是在教一门计算程序:不是在培养研究者,而是在训练操作工。这与”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相违背的。

  数学思想方法内容十分丰富,学生一接触到数学知识,就联系上许多数学思想方法。寓理于算的思想就是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小学是打基础的教育,有了算理的支撑,算法才会多样化,课堂才会更开放。

  课标中,原来讲“双基”,现在变成“四基”,多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具备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上促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发展。不但教给学生一个表层的知识,更要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与思想。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我感触颇多:

  一、引导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1、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 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 米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2、通过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类推, ×3=?进一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体验探索学*的乐趣。

  二、加强过程体验,体会过程约分比结果约分更简便。

  在解决例1的第(2)题时,我在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时设计了88×8/11 =?的练*,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加强过程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体会到过程约分比结果约分更简便且不易错,形成一种内在需求,优化算法。

  存在不足:本课算理强调还不够,特别是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我在组织交流时不够充分,只交流了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忽视了学生是如何涂出4个3/16的,后来我发现学生涂得方法很多,其实通过学生涂色写算式,可以沟通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体会“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我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这一练*设计的意图,没有敏锐地把握教学资源,很好地巩固算理。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状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该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这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和学生已有的水*,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而对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索、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以实现“熟能生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的 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整理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实现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考虑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顾及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更有意义。

  三、 科学的学*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思考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知识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方法。本课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即可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 困惑之处

  如何关注全体?本课第一阶段研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时,由于学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去发现规律的,所以全体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而到第二阶段去验证交流“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中,除了用折纸法验证交流外,其余的环节几乎都被几名“优等生”“占领”,虽然教师多次这样引导:“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能再解释一下吗?”,“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但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分数乘整数”在练*中,50%的学生喜欢用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做分数乘法。学生利用式题,不但总结出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且知道了算理(也就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真正做到了算理与算法相结合。

  基于这两者天壤之别,笔者有了深深的感触,上述两个案例让我想到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之先“备学生”到底备到什么程度?对于学生的知识前测,教师心中有多大的把握?没有对学情准确的侦察”,便绝对不会”打赢”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这一胜仗。很多教师在备学生的时候,是借用别人的眼光来估计自己的学生,看教参上是怎么说的。教参说这时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经验,教师便坚信自己的学生也定是如此了。没有或者很少考虑到虽然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但还有诸多不同的因素:也许你的学生是后进的,他的基础没你想象的那么牢固;也许他是绝顶聪明的,学*进度已经超过好多课业了。

  如上述案例中,关注学生转化的思想就是本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数学知识有着本身固有的结构体系,往往是新知孕伏于旧知,旧知识点是新知识点的生长点,数学教学如何让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线到面,使知识结构“见木又见林”是十分必要的。案例1从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想法是可取的,但整数乘法的意义在二上年级就已经出现,而且教材中没有出现整数乘法的抽象表达方式(即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对于五下年级的学生来说,遗忘程度可想而知。而案例2中,以五上年级的分数加法为基础,让学生自由探索,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才会去尝试。

  今天这节课的算理看似简单,其实理解还是有困难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在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如”1/5×3=?”时,学生对算法的兴趣远远胜于算理.因为算法可以直接得到结果。一旦知道算法,多数学生会对算理失去兴趣。甚至为了考试成绩去死记硬背算理,算法与算理完全脱离。那么我们实际上不是教数学,而是在教一门计算程序:不是在培养研究者,而是在训练操作工。这与”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相违背的。

  数学思想方法内容十分丰富,学生一接触到数学知识,就联系上许多数学思想方法。寓理于算的思想就是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小学是打基础的教育,有了算理的支撑,算法才会多样化,课堂才会更开放。

  课标中,原来讲“双基”,现在变成“四基”,多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具备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上促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发展。不但教给学生一个表层的知识,更要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与思想。

  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阅读这篇数学教学反思之《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和小编来感受它的魅力吧!

  在教学“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时,我从一道计算题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沟通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同时这道计算题还沟通了与新的知识的联系,引出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让学生凭借这个知识点,探索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时,我还注重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发现知识的奥秘,通过交流拓宽全体学生的知识面。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导师

  这则数学教学反思之《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希望能给你的学*生活增添益处。

  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阅读这篇数学教学反思之《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和小编来感受它的魅力吧!

  在教学“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时,我从一道计算题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沟通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同时这道计算题还沟通了与新的知识的联系,引出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让学生凭借这个知识点,探索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时,我还注重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发现知识的奥秘,通过交流拓宽全体学生的知识面。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导师

  这则数学教学反思之《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希望能给你的学*生活增添益处。

  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教学的第一课时,是学生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起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将计算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法的意义。创设学生喜欢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学生很容易结合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我指导学生从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想一想,议一议五个方面入手,例如:教学3/10×5,首先让学生明确,要求3/10×5,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是多少,并联系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得出3+3+3+3+3/10,然后让学生分析分子部分5个3连加就是35,并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特别是3/10×5与35/10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为什么"同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一练7/10×5,然后进行集体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在相乘之前的那一步先约分,比一比在什么时候约分计算可以简便一些,从而明白为了简便,能约分的先约分。

  总之,本节课我能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算理的探讨、运算规律的归纳中来。

  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复*,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

  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画、涂图形的过程。因此,在后面计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比较容易了。再者,对“分数乘整数表示的意义”也有机的渗透,为后面的知识打好铺垫。

  一堂课上下来,由于学生对内容比较容易接受,课堂上有了空余时间。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但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这一环节还应讲深讲透。学生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学*分数乘整数,学生在计算时肯定会遇到先约分后乘还是先乘后约分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那么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无关紧要,只要不出差错,最后都能得到正确结果。显然,我们还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较高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那么我们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到底哪种思路更合理,更有助于自己的后续学*。作为分数乘法的第一节课——分数乘整数,形成先约分后计算的良好计算*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分数乘法在过程中约分时,我给学生练*的题目是:×5,并且列出两种做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但我觉得这道题并不能体现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的优越性。应该将题目改得稍复杂些,变成“13×5/26”,并且和同学们一起比赛谁做得快。如果哪位学生是用整数直接乘以分子的,速度当然会很慢,当做得最快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做法时,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深刻体会到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化繁为简。这样,学生在做分数乘法时,不仅仅满足于“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而是记住“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一要点。

  在课前的备课中,我觉得这一课时主要解决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3)计算时能约分的一定要约分。基于以上的目标,我给自己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予以实施,下面想和大家交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一、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部分:

  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思考题。

  (在黑板上板书算式:2×3= 下面的学生本来神情紧张,看到我出的“思考题”是这样一个题目,都忍不住笑了,有几个口快的早已喊出了答案:6!6!…)

  师:是啊,答案是6,看来这个思考题难不倒大家!其实,对于这一题来说,不用乘法,用加法我们也可以把它计算出来,知道算式是多少吗?

  生1:2+2+2

  生2:3+3

  生3:1+1+1+1+1+1

  生4:1+2+3

  (下面有几个同学举手还要说,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嘀咕:这不成凑得数的了吗?我也知道学生开始错误地“发挥”了,我把他们拉回来,让学生思考,如果是用2×3这个算式来表示的,黑板上老师板书的算式哪几个是对的,哪几个是错的?然后在学生的纠错中擦去错误的算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由于过分的“激动”而忘乎所以,所思所想偏离了我的教学课堂,在学生偏离了课堂之后及时地把学生拉回来固然重要,但如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不偏离课堂呢?我真应该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师:(指着2+2+2)知道这个算式的意义吗?

  生:表示3个2是多少?

  师:那这一个呢?

  生:表示2个3是多少?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不过通过这个题目,我觉得学不学乘法无所谓。(下边的学生一愣)因为我觉得加法计算也行,没必要用乘法来计算啊?

  (下面的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几个学生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发言。我请了翟卓起来说。)

  生:不对!那要是1000×1000就不能用加法算。

  师:不能,怎么不能?我也可以列加法算式。

  (于是我就开始在黑板上板书:1000+1000+1000+1000+1000+1000+…,写了不多个,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叫了,老师,不写了!老师,不写了!…于是我也装作疲劳状,向学生承认:看来还是乘法简便!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

  师: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整数乘法的意义,那分数乘法呢?下面就我们一起来研究。

  (师出示例1,审题后)

  师:你会列式吗?

  生1: ×3

  生2: + +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