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去括号教学反思 1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根据实践,经过练*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数学安排是学*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初步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教学成功之处:1.复*巩固去括号法则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能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如去括号①3x-7(x-1)= ②3-2(x+3)= ;本节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点是去括号,方法同以往一样。

  ②经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利用背景材料创设情境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片断:如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均用电量减少20xx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均用电多少度?

  师:主要是引导生分析:设上半年每月*均用电X度,则上半年共用电 ,若下半年*均每月用电 度,则下半年共用电 度。

  生:回答后列出方程;这个片断应该放手让生自己讨论,自己得出等量关系。最好让一两个学生上去讲解:你是怎么理解题意、怎么分析的,从而得出:

  上半年每月用电量×上半年总月数+下半年每月用电量×下半年总月数=150000课后我反复思考,这块内容教师过于包办,得出结论有些勉强应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师只需加以强调。

  总之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讲的过于详细,应当再精讲少讲,让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自己再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

  去括号教学反思 3

  去括号法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这部分知识对于后面的整式加减,解方程,以及后来的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学生对去括号是比较陌生的,在学*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括号前是负因数的情况加以练*和强调。

  由于去括号是以乘法分配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在课前先提问乘法分配律,先是数的运算,再上升到字母,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在教学中,就会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些。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在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怎样给学生最简洁明了的指令。总是觉得自己的话语很啰嗦,学生还是不太明白。一年多了,虽然和学生有一些默契,还是觉得很不够,有时候甚至觉得举步维艰,引导学生思考不成,也只能自己讲解出来。比如今天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很不理想。以前去找同学玩的时候提到过学生预*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学案引导,没有学生很自觉的思考,预*往往会对学生上课的思考起到相反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上课时老师的指令也很重要,说多了同样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砖”才能引出“玉”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今天的课堂还是自己说的太多,但是由数到式的类比还没有明确的指出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也没有体现,不过选择乘法分配律这个切入点去讲“去括号法则”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只是下课后才发现缺少一个我和学生一起做的例题,只好在下一节课实现了。

  哎,每次公开课后总会有很多的遗憾。道路很艰辛,因为身后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们,所以再艰辛也要继续努力。

  去括号教学反思 4

  去括号法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这部分知识对于后面的整式加减,解方程,以及后来的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学生对去括号是比较陌生的,在学*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括号前是负因数的情况加以练*和强调。

  由于去括号是以乘法分配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在课前先提问乘法分配律,先是数的运算,再上升到字母,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在教学中,就会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些。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在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怎样给学生最简洁明了的指令。总是觉得自己的话语很啰嗦,学生还是不太明白。一年多了,虽然和学生有一些默契,还是觉得很不够,有时候甚至觉得举步维艰,引导学生思考不成,也只能自己讲解出来。比如今天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很不理想。以前去找同学玩的时候提到过学生预*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学案引导,没有学生很自觉的思考,预*往往会对学生上课的思考起到相反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上课时老师的指令也很重要,说多了同样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砖”才能引出“玉”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今天的课堂还是自己说的太多,但是由数到式的类比还没有明确的指出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也没有体现,不过选择乘法分配律这个切入点去讲“去括号法则”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只是下课后才发现缺少一个我和学生一起做的例题,只好在下一节课实现了。

  哎,每次公开课后总会有很多的遗憾。道路很艰辛,因为身后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们,所以再艰辛也要继续努力。

  去括号教学反思 5

  本周一的教研组活动,由我来上,其他教师评课。我上的是整式去括号这一节。感觉真是太差了。再加上这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有些迷糊,我自己也不清醒,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把这节课给上完的。

  细细想来,这节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我利用章前问题3引入新课,但此问题的信息量太大,难度太高,学生没法下手,而应用题本身就是学生的死角。一上来难度就这么大,注定这节课就是失败的。

  2.在探索去括号法则时,我有些着急,虽然是利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的,说的过快,没给学生展示清楚。

  3.让学生观察规律时,应该用彩色粉笔标记出来,以便学生顺利找出规律。

  4.时间分配不好,学生练*的少。

  5.教师的站位不对,教师应该把大多数黑板给学生,方便学生看清楚。

  看来对教材和学生还得好好的研究,找出适应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去括号教学反思 6

  去括号法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这部分知识对于后面的整式加减,解方程,以及后来的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学生对去括号是比较陌生的,在学*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括号前是负因数的'情况加以练*和强调。

  由于去括号是以乘法分配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在课前先提问乘法分配律,先是数的运算,再上升到字母,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在教学中,就会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些。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在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怎样给学生最简洁明了的指令。总是觉得自己的话语很啰嗦,学生还是不太明白。一年多了,虽然和学生有一些默契,还是觉得很不够,有时候甚至觉得举步维艰,引导学生思考不成,也只能自己讲解出来。比如今天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很不理想。以前去找同学玩的时候提到过学生预*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学案引导,没有学生很自觉的思考,预*往往会对学生上课的思考起到相反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上课时老师的指令也很重要,说多了同样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砖”才能引出“玉”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今天的课堂还是自己说的太多,但是由数到式的类比还没有明确的指出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也没有体现,不过选择乘法分配律这个切入点去讲“去括号法则”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只是下课后才发现缺少一个我和学生一起做的例题,只好在下一节课实现了。

  哎,每次公开课后总会有很多的遗憾。道路很艰辛,因为身后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们,所以再艰辛也要继续努力。

  去括号教学反思 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93—94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这一节课的内容是继续讨论如何列、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①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②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它先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想去通过建立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在解方程中遇到了有括号的新形式,从而引发思考,当方程中有括号时,如何变形使方程最终简化为x=a的形式。其重点在于用去括号等步骤化简方程使之最终转化为x=a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弄清题目的已知量、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活动1:复*回顾。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学了哪几步?每步要注意什么?

  (2)练*:解方程9—3x=—5x+5此活动的目的温故旧知,为获取新知作铺垫。活动中我先用媒体展示回顾中的(1),学生回忆思考,然后回答。再展示练*(2),学生口述解此方程的步骤和过程,通过设问点明每一步的依据及注意事项。学生在此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但集体回答较多,我没能够充分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层次。是

  反思:此题作为具有新承上接下的作用,也是教师的好契机。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板演或主讲,师生共同

  评价,这样教师可及时深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对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和熟练成度等。

  活动2: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问题:某校去年加强节能措施,提倡节约用电,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均用电量减少1000度,全年用电9万度,该校去年上半年每月*均用电多少度?

  过程:师通过提问助学生分析,列出方程:若设上半年每月*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均用电(x-1000)度,上半年共用电6x度,下半年共用电6(x—1000)度。本题的一个等量关系是:上半年用电量+下关年用电量=90000,所以,可列方程6x+6(x—1000)=90000。

  反思:“找相等关系”是本节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教师没能很好分散及突破。这块内容教师过于承办,得出结论有些急促,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方程的来源与各个量的意义并非人人皆透、个个都明。因为应用题能否顺利解决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有很大关系,所以应先组织学生齐读或请一同学朗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同时可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增强其爱数学的情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最后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接着再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教师只需加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和过程的注意事项。待学生解答完后让一两个学生进行讲解:从何理解题意、怎么分析、怎样解答,教师与其余学生共同评价主讲学生的思路,在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教师既能更进一步了解学

  生,又能让师生、生生交流更充分,更能体现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3:解方程

  背景:在分析实际问题的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x+6(x—1000)=90000之后学生能想到用去括号把方程化简得

  6x+6x—6000=90000。

  过程:

  师:接下来如何变形?生1:合并同类项生2:移项

  师按生2步骤板演。生1:(困惑)

  反思:此处生1带着困惑被拽入生2的思维行列,教师忽略了生1的想法,也许会厄杀了生1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应尊重生1,可让生

  1、生2按自己的思路解题。

  生1方法:合并同类项,得

  12x—6000=90000移项,得

  12x=90000+6000合并同类项,得

  12x=96000系数化为1,得

  x=8000生2方法:移项,得

  6x+6x=90000+6000合并同类项,得

  12x=96000系数化为1,得

  x=8000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自会发现生1过程中出现两次合并同类项。生2解法简捷省时少力,较生1解法有优越性,从而增强了择优意识,加强了算法程序化的思想。

  活动4:巩固新知:解下列方程

  去括号教学反思 8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从章前引言的问题引入,根据时间和速度来计算路程,列出式子都带有括号,如何化简,自然的想法就是去括号。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考察在数的运算中,遇到括号时是怎样去掉括号的,去掉括号的理由是什么,在学生搞清楚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算理后,考察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例4和例5是巩固复*去括号法则的例题。例4是利用去括号的规律可以将式子中括号去掉,从而将式子化简。例5是应有问题,涉及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和求式子的值等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为下面研究整式的加减作铺垫。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

  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 9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a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

  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

  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

  在课堂练*中,为了避免解方程的单调无味,安排了一定量的填空题,目的就是给学生留出思维发展空间,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在阅读填空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又能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和解题中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

  去括号教学反思 10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a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

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

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

  教学片段:学生对去括号知识只会背法则不会运用。

  师:3x-7(x-1)=3+2(x-3)怎样去括号?

  生1:根据去括号法则,括号外是正号,去括号内各项不变号,括号外是分数,括号内各项变号,结果是:3x-7x+1=3+2x-6

  师:如果括号前有分数怎样去括号?

  生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去括号,这题去括号是3x-7x-7=3+2x-3

  生3:根据乘法分配律,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这道题去括号是:3x-7x+7=3+2x-6。师:正确。

  师:怎样移项。

  生:把未知的项移到方程左边,已知项移到方程右边,结果是:3x-7x+2x=3-6+7

  师:移项要注意什么?

  生:变号,这题移项为3x-7x-2x=3-6-7

  师:怎样合并?

  生:系数相合并:2x=-10 x=-5

  这一片段中,生只会背法则不会用法则,有的根据乘法分配律,数字不同括号内各项相乘,有的符号出错,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虽然作强调,但落实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要深钻大钢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二是要注意教学课的特点,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再一个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让生自己自学完成任务,教师个别指导,对于较难一点的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再作指导,让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惯。


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阅读


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1)

——去括号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去括号教学反思1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根据实践,经过练*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2

  本节课学*了整式的加减去括号部分。在教学和随后的练*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还是有一些易错点。

  首先我们按整式的加减时的教学模式把括号的情况分了三种情况: (1)正括号,如:(3a+4b);(2)负括号,如:—(2a—3b);(3)数括号,如:5(3a+4b),—3(2a—3b)。在去正括号时括号直接去掉;在去负括号时负号和括号去掉的同时括号里的每一项要改变符号;而数括号就按照乘法的分配律是正数就把正数乘进去,是负数的就把负数乘进去。

  这样做降低了去括号的难度,但学生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一些问题:

  (1)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要改变符号,而许多人总是记得第一项改变符号,后面的项忘记改变;

  (2)数括号的情形时,乘数与括号内多项式相乘时,乘数应遍乘括号内的各项,不要漏乘。

  (3)符号的出错也占了计算过程出错的很大的比例。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会加强这一块儿的练*和作业的反馈,多利用*台把一些易错点通过一些学生的作业呈现给大家,还有杨老师给我提出来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粉笔给需要变符号的项标记出来,变号前后就会有一个对比,不容易出错。

去括号教学反思3

  一、教材处理

  在阅读教材时我就发现这一章的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在解方程中,每一节都是后面的铺垫,所以在本节中,先练*了两道题,然后在此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难度,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探索的解决问题,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由浅入深,提出问题,进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为进行新课先做了一些简单的铺垫,然后找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

  二、教法学法

  对于这节课的学*,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学*的主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点拔、启迪。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弄清数列中数的关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不足之处和注意事项

  1、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练*时间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他们的基础往往参差不齐,在加上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以后要想办法尽快解决。

  2、由于灯光的原因,幻灯片稍有不够清晰,以后会尽量使得幻灯片清晰,明了。

  3、在学生回答的很好的时候,没有给予适当的表扬,这一点以后会认真注意。适当的表扬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学*的兴趣。

  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回答两个解方程的题,然后对比拿出一个新方程和刚才解过的方程,让学生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引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在活动安排以及问题上,尽量安排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来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2)

——去括号教学反思菁选

去括号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去括号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去括号教学反思1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根据实践,经过练*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数学安排是学*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初步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教学成功之处:1.复*巩固去括号法则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能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如去括号①3x-7(x-1)= ②3-2(x+3)= ;本节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点是去括号,方法同以往一样。

  ②经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利用背景材料创设情境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片断:如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均用电量减少20xx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均用电多少度?

  师:主要是引导生分析:设上半年每月*均用电X度,则上半年共用电 ,若下半年*均每月用电 度,则下半年共用电 度。

  生:回答后列出方程;这个片断应该放手让生自己讨论,自己得出等量关系。最好让一两个学生上去讲解:你是怎么理解题意、怎么分析的,从而得出:

  上半年每月用电量×上半年总月数+下半年每月用电量×下半年总月数=150000课后我反复思考,这块内容教师过于包办,得出结论有些勉强应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师只需加以强调。

  总之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讲的过于详细,应当再精讲少讲,让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自己再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

去括号教学反思3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a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

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

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

  教学片段:学生对去括号知识只会背法则不会运用。

  师:3x-7(x-1)=3+2(x-3)怎样去括号?

  生1:根据去括号法则,括号外是正号,去括号内各项不变号,括号外是分数,括号内各项变号,结果是:3x-7x+1=3+2x-6

  师:如果括号前有分数怎样去括号?

  生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去括号,这题去括号是3x-7x-7=3+2x-3

  生3:根据乘法分配律,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这道题去括号是:3x-7x+7=3+2x-6。师:正确。

  师:怎样移项。

  生:把未知的项移到方程左边,已知项移到方程右边,结果是:3x-7x+2x=3-6+7

  师:移项要注意什么?

  生:变号,这题移项为3x-7x-2x=3-6-7

  师:怎样合并?

  生:系数相合并:2x=-10 x=-5

  这一片段中,生只会背法则不会用法则,有的根据乘法分配律,数字不同括号内各项相乘,有的符号出错,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虽然作强调,但落实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要深钻大钢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二是要注意教学课的特点,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再一个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让生自己自学完成任务,教师个别指导,对于较难一点的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再作指导,让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惯。

去括号教学反思4

  一、教材处理

  在阅读教材时我就发现这一章的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在解方程中,每一节都是后面的铺垫,所以在本节中,先练*了两道题,然后在此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难度,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探索的解决问题,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由浅入深,提出问题,进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为进行新课先做了一些简单的铺垫,然后找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

  二、教法学法

  对于这节课的学*,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学*的主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点拔、启迪。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弄清数列中数的关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不足之处和注意事项

  1、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练*时间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他们的基础往往参差不齐,在加上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以后要想办法尽快解决。

  2、由于灯光的原因,幻灯片稍有不够清晰,以后会尽量使得幻灯片清晰,明了。

  3、在学生回答的很好的'时候,没有给予适当的表扬,这一点以后会认真注意。适当的表扬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学*的兴趣。

  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回答两个解方程的题,然后对比拿出一个新方程和刚才解过的方程,让学生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引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在活动安排以及问题上,尽量安排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来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去括号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从章前引言的问题引入,根据时间和速度来计算路程,列出式子都带有括号,如何化简,自然的想法就是去括号。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考察在数的运算中,遇到括号时是怎样去掉括号的,去掉括号的理由是什么,在学生搞清楚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算理后,考察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例4和例5是巩固复*去括号法则的例题。例4是利用去括号的规律可以将式子中括号去掉,从而将式子化简。例5是应有问题,涉及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和求式子的值等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为下面研究整式的加减作铺垫。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我充分应用小组合作学*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索解方程的一般过程与规律。首先,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

  (1)小明买东西用去多少钱?

  (2)如何用未知数x(或y)表示1听果奶或者1听可乐的价钱?

  (3)这个问题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通过讨论掌握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生活中具体的量,并寻找几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找到列方程的关键。

  然后,拓展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这个方程列得对吗?为什么?你还能列出不同的方程吗?

  (2)怎样解所列的方程?这样,让学生在对问题的不断探索中,理解列方程的理由,并理解和掌握解这一类方程的方法。最后,在前面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一做,从而理解这一类方程知识的本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以生动的、贴*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入手,引出对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确能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能够很好地掌握此类方程的解法。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缘故,导致学*中暂时还有困难,作为教师能否在维护其自尊,培养其自信的原则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是一个值得长期重视的问题。

  在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既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的智慧,又突出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在学生合作学*时,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彼岸,教师引导得法。一是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给了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二是在学生小组合作学*时,教师从讲台上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讨论与交流,三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给予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四是学生汇报时,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加以点拨与指导,这样真正实现了小组合作学*、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学生在这一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以及合作意识和能力。另外,本课教师将课堂充分放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思维时,又能适时调控与指导。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学*为方法,以学生理解掌握为目的,分层递进,分层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去括号教学反思6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a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

  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

  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

  在课堂练*中,为了避免解方程的单调无味,安排了一定量的填空题,目的就是给学生留出思维发展空间,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在阅读填空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又能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和解题中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

去括号教学反思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96-97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这一节课的内容是继续讨论如何列、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①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②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它先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想去通过建立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在解方程中遇到了有括号的新形式,从而引发思考,当方程中有括号时,如何变形使方程最终简化为x=a的形式。其重点在于用去括号等步骤化简方程使之最终转化为x=a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弄清题目的已知量、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20xx年11月18日下午我参加了东方市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在感城中学上了此课。回顾整堂课,虽无大的迭宕起伏,但也顺顺利利落实教学任务,在上课过程中,基本是都能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进行组织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得当,知识主线鲜明,同时借助媒体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是一堂传统与课改相结合的好课。但同时也受实际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及学生的接受获取能力等比较极限,在把教材真正转化成为学生行为中没有能充分推动学生参与。总之,本堂课成功有之,缺憾亦存。为能促进交流,促已成长,现摘取片段进行回顾。

  活动1:复*回顾。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学了哪几步?每步要注意什么?(2)练*:解方程9-3x=-5x+5此活动的目的温故旧知,为获取新知作铺垫。活动中我先用媒体展示回顾中的(1),学生回忆思考,然后回答。再展示练*(2),学生口述解此方程的步骤和过程,通过设问点明每一步的依据及注意事项。学生在此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但集体回答较多,我没能够充分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层次。是

  反思:此题作为具有新承上接下的作用,也是教师的好契机。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板演或主讲,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教师可及时深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对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和熟练成度等。

  活动2: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问题:某校去年加强节能措施,提倡节约用电,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均用电量减少1000度,全年用电9万度,该校去年上半年每月*均用电多少度?

  过程:师通过提问助学生分析,列出方程:若设上半年每月*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均用电(x-1000)度,上半年共用电6x度,下半年共用电6(x-1000)度。本题的一个等量关系是:上半年用电量+下关年用电量=90000,所以,可列方程6x+6(x-1000)=90000。

  反思:“找相等关系”是本节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教师没能很好分散及突破。这块内容教师过于承办,得出结论有些急促,学

  生对题意的理解和方程的来源与各个量的意义并非人人皆透、个个都明。因为应用题能否顺利解决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有很大关系,所以应先组织学生齐读或请一同学朗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同时可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增强其爱数学的情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最后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接着再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教师只需加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和过程的注意事项。待学生解答完后让一两个学生进行讲解:从何理解题意、怎么分析、怎样解答,教师与其余学生共同评价主讲学生的思路,在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教师既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又能让师生、生生交流更充分,更能体现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3:解方程

  背景:在分析实际问题的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x+6(x-1000)=90000之后学生能想到用去括号把方程化简得

  6x+6x-6000=90000。

  过程:

  师:接下来如何变形?生1:合并同类项生2:移项

  师按生2步骤板演。生1:(困惑)

  反思:此处生1带着困惑被拽入生2的思维行列,教师忽略了生1的想法,也许会厄杀了生1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应尊重生1,可让生

  1、生2按自己的思路解题。

  生1方法:合并同类项,得

  12x-6000=90000移项,得

  12x=90000+6000合并同类项,得

  12x=96000系数化为1,得

  x=8000生2方法:移项,得

  6x+6x=90000+6000合并同类项,得

  12x=96000系数化为1,得

  x=8000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自会发现生1过程中出现两次合并同类项。生2解法简捷省时少力,较生1解法有优越性,从而增强了择优意识,加强了算法程序化的思想。

  活动4:巩固新知:解下列方程

去括号教学反思8

  去括号法则是本章的难点,它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解方程的基础。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从章前引言的问题引入,根据时间和速度来计算路程,列出式子都带有括号,如何化简,自然的想法就是去括号。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考察在数的运算中,遇到括号时是怎样去掉括号的,去掉括号的理由是什么,在学生搞清楚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算理后,考察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例4是利用去括号的规律可以将式子中括号去掉,从而将式子化简。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去括号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9

  本节课学*了整式的加减去括号部分。在教学和随后的练*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还是有一些易错点。

  首先我们按整式的加减时的教学模式把括号的情况分了三种情况: (1)正括号,如:(3a+4b);(2)负括号,如:-(2a-3b);(3)数括号,如:5(3a+4b),-3(2a-3b)。在去正括号时括号直接去掉;在去负括号时负号和括号去掉的同时括号里的每一项要改变符号;而数括号就按照乘法的分配律是正数就把正数乘进去,是负数的就把负数乘进去。

  这样做降低了去括号的难度,但学生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一些问题:

  (1)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要改变符号,而许多人总是记得第一项改变符号,后面的项忘记改变;

  (2)数括号的情形时,乘数与括号内多项式相乘时,乘数应遍乘括号内的各项,不要漏乘.

  (3)符号的出错也占了计算过程出错的很大的比例。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会加强这一块儿的练*和作业的反馈,多利用*台把一些易错点通过一些学生的作业呈现给大家,还有杨老师给我提出来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粉笔给需要变符号的项标记出来,变号前后就会有一个对比,不容易出错。

去括号教学反思10

  去括号的根据是去括号法则与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易犯的错误是括号前面是负号,而去括号时忘记变号;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去括号时漏乘多项式的后面各项;在学生的练*与测试中,发现错误最多的是一个负数乘以一个多项式时,没有处理好符号问题。

  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对括号前的符号的`属性定位不当,普遍把它看作是减号,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乘法计算去括号时,缺乏整体思想,从而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而出错。

  解决策略:(1)把括号前的“-”号进行定性:是减号还是负数的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让学生通过先把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后再去括号来解决。

  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改变了处理方法,要求学生把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是数的符号,括号前是负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整个负数乘进去,效果比前一种方法学生容易记住。

  (2)加强练*,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得到强化。

去括号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列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教学中我利用数式同性,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利用数的乘法分配律,接着我将数变成字母,就变成了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子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但就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遗憾,老师们在评课时都指出了问题所在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也愿意吸纳老师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做以下的改进:

  1、进行备课前,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2、多关注细节。尤其在解题过程中的解题格式。

  3、总结出规律后,教师应该再设计一组*题来巩固规律,利用规律解题时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才可以加强对规律的记忆。

  4、注意利用合适的语言多启发学生回答归纳总结规律。

去括号教学反思12

  本节内容是去括号,我是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列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然后再多举几个例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去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由于本节注重用大量练*巩固新知识,练一练中的第4题含有中括号的例子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讲,确实是一个遗憾。同时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现将自己的一些思考记录如下:

  一、比较成功的地方。

  1、备课比较充分,引入新课前先复*合并同类项及乘法分配律,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知,问题贴*生活,简单又扣紧课题内容,自然生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在学*去括号法则时,让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律,学*整式加减中去括号法则,将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个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3、抓住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多用鼓励法教学,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应注意的地方。

  1、进行备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计算——6×(x——5),学生大多把前面的——号看作减号,进行这样的运算——6×(t——5)=(——6)×t——(——6)×5=——6t+30,而很少这样算——6×(t——5)=(——6)×t+(——6)×(——5)。

  2、多关注细节。做题过程中,强调解题格式,要有“解”及等号要对齐;及时强调易错问题,如——3(x+8)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和要把——3乘进括号里每一项。

  3、总结出规律后,利用规律解题时应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加强了对规律的记忆。

去括号教学反思13

  去括号的根据是去括号法则与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易犯的错误是括号前面是负号,而去括号时忘记变号;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去括号时漏乘多项式的后面各项;在学生的练*与测试中,发现错误最多的'是一个负数乘以一个多项式时,没有处理好符号问题。

  一、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对括号前的符号的属性定位不当,普遍把它看作是减号,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乘法计算去括号时,缺乏整体思想,从而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而出错。

  二、解决策略:

  (1)把括号前的“-”号进行定性:是减号还是负数的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让学生通过先把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后再去括号来解决。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改变了处理方法,要求学生把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是数的符号,括号前是负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整个负数乘进去,效果比前一种方法学生容易记住。

  (2)加强练*,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得到强化。

去括号教学反思14

  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上两小题呈现了阶梯性。此题是作为巩固新知的*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两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评价。

  反思:这一片段中,学生对解题的步骤较熟悉,但在去括号解方程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主要有: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对各步的理论依据,注意事项虽然作了强调,但问题仍存,可见落实还不够,还需加强,还需多练。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二0xx年十二月

去括号教学反思15

  去括号法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这部分知识对于后面的整式加减,解方程,以及后来的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学生对去括号是比较陌生的,在学*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括号前是负因数的情况加以练*和强调。

  由于去括号是以乘法分配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在课前先提问乘法分配律,先是数的运算,再上升到字母,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在教学中,就会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些。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在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怎样给学生最简洁明了的指令。总是觉得自己的话语很啰嗦,学生还是不太明白。一年多了,虽然和学生有一些默契,还是觉得很不够,有时候甚至觉得举步维艰,引导学生思考不成,也只能自己讲解出来。比如今天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很不理想。以前去找同学玩的时候提到过学生预*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学案引导,没有学生很自觉的思考,预*往往会对学生上课的思考起到相反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上课时老师的指令也很重要,说多了同样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砖”才能引出“玉”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今天的课堂还是自己说的太多,但是由数到式的类比还没有明确的指出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也没有体现,不过选择乘法分配律这个切入点去讲“去括号法则”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只是下课后才发现缺少一个我和学生一起做的例题,只好在下一节课实现了。

  哎,每次公开课后总会有很多的遗憾。道路很艰辛,因为身后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们,所以再艰辛也要继续努力。


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3)

——《去括号》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去括号》教学反思 1

  去括号的根据是去括号法则与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易犯的错误是括号前面是负号,而去括号时忘记变号;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去括号时漏乘多项式的后面各项;在学生的练*与测试中,发现错误最多的是一个负数乘以一个多项式时,没有处理好符号问题。

  一、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对括号前的符号的属性定位不当,普遍把它看作是减号,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乘法计算去括号时,缺乏整体思想,从而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而出错。

  二、解决策略:

  (1)把括号前的“-”号进行定性:是减号还是负数的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让学生通过先把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后再去括号来解决。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改变了处理方法,要求学生把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是数的符号,括号前是负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整个负数乘进去,效果比前一种方法学生容易记住。

  (2)加强练*,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得到强化。

  《去括号》教学反思 2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a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

  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

  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

  教学片段:学生对去括号知识只会背法则不会运用。

  师:3x-7(x-1)=3+2(x-3)怎样去括号?

  生1:根据去括号法则,括号外是正号,去括号内各项不变号,括号外是分数,括号内各项变号,结果是:3x-7x+1=3+2x-6

  师:如果括号前有分数怎样去括号?

  生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去括号,这题去括号是3x-7x-7=3+2x-3

  生3:根据乘法分配律,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这道题去括号是:3x-7x+7=3+2x-6。师:正确。

  师:怎样移项。

  生:把未知的项移到方程左边,已知项移到方程右边,结果是:3x-7x+2x=3-6+7

  师:移项要注意什么?

  生:变号,这题移项为3x-7x-2x=3-6-7

  师:怎样合并?

  生:系数相合并:2x=-10 x=-5

  这一片段中,生只会背法则不会用法则,有的根据乘法分配律,数字不同括号内各项相乘,有的符号出错,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虽然作强调,但落实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要深钻大钢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二是要注意教学课的特点,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再一个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让生自己自学完成任务,教师个别指导,对于较难一点的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再作指导,让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惯。

  《去括号》教学反思 3

  去括号法则是本章的难点,它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解方程的基础。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从章前引言的问题引入,根据时间和速度来计算路程,列出式子都带有括号,如何化简,自然的想法就是去括号。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考察在数的运算中,遇到括号时是怎样去掉括号的,去掉括号的理由是什么,在学生搞清楚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算理后,考察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例4是利用去括号的规律可以将式子中括号去掉,从而将式子化简。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去括号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 4

  去括号法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这部分知识对于后面的整式加减,解方程,以及后来的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学生对去括号是比较陌生的,在学*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括号前是负因数的情况加以练*和强调。

  由于去括号是以乘法分配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在课前先提问乘法分配律,先是数的运算,再上升到字母,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在教学中,就会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些。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在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怎样给学生最简洁明了的指令。总是觉得自己的话语很啰嗦,学生还是不太明白。一年多了,虽然和学生有一些默契,还是觉得很不够,有时候甚至觉得举步维艰,引导学生思考不成,也只能自己讲解出来。比如今天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很不理想。以前去找同学玩的时候提到过学生预*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学案引导,没有学生很自觉的思考,预*往往会对学生上课的思考起到相反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上课时老师的指令也很重要,说多了同样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砖”才能引出“玉”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今天的课堂还是自己说的太多,但是由数到式的类比还没有明确的指出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也没有体现,不过选择乘法分配律这个切入点去讲“去括号法则”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只是下课后才发现缺少一个我和学生一起做的例题,只好在下一节课实现了。

  哎,每次公开课后总会有很多的遗憾。道路很艰辛,因为身后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们,所以再艰辛也要继续努力……

  《去括号》教学反思 5

  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上两小题呈现了阶梯性。此题是作为巩固新知的*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两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评价。

  反思:这一片段中,学生对解题的步骤较熟悉,但在去括号解方程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主要有: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对各步的理论依据,注意事项虽然作了强调,但问题仍存,可见落实还不够,还需加强,还需多练。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二0xx年十二月


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4)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3篇

  这首诗歌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了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地决心。全文内容浅显,首尾呼应,语言富有感染力。全诗教学过程中有得心应手之处,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学生的字词学*比较扎实,教后检查效果较好。由于以前学生积累过不少词句,所以,课堂上学生能说出好多描写春天以及描写树木的成语。

  其次是通过情境创设及仿写巩固突破教学难点。每一篇课文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关键词句,掌握这些关键词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写作水*的提升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首诗中3-5小节中有这样几处关键的词句,比如第三小节中的“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一句是比喻句,这个学生很容易看懂,不过为什么这么打比方就有点难度了。我首先创设了情境,和学生们交流了工厂的用途,学生们说工厂是用来生产产品、制造东西的场所。由此再与树进行联系,学生知道了树是释放氧气的工厂,借此契机,我和学生们交流了光合作用,大家听得比较入神,也彻底明白了树是绿色工厂的原因。

  比如第五节,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叫(),让()。通过思考、交流,不仅学会了仿写,同时也了解了树的多方面好处。瞧,这是学生的精彩仿写:叫龙卷风乖乖投降,让百花竞相开放;叫洪水乖乖认输,让动物自由安家。等等。显然,森林除了能防风治沙,还有抵挡洪水等好处也深记于学生心间了。

  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还有待于提高。虽然课文内容浅显,本课教学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个别读、指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但教学效果不太明显。学生还是读不出诗歌的特点。

  苏教版国标的第一篇课文均为诗歌,我总在想为什么每册书的第一篇选诗歌的呢?是不是人类保留至今最早的文章是诗歌?是不是诗最能够让学生懂得母语中的创造?是不是诗很简单,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母语的简单,即一切从简单开始?这些诗是简单的,简单的让学生一读就懂,一读就感受到美韵的存在,一读就感觉到自己从寒暑假中又回到了学校,开始了新的学*。

  我本人是很喜欢诗的,也喜欢用自己搜索的关于诗的解释引导学生学,用自己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学。比如,在过去我查找过诗的许多种解释,大概有150多种,我个人认为最好的解释不是*的“诗言志”,而是古希腊“诗人就是创造者”,而发现到古希腊的这一解释,我是非常兴奋,一直到现在,这种兴奋还是那样的强烈,所以每学一首诗,不管是新诗还是古体诗,我都会与学生一起重复“诗人就是创造者”,今天的学*其实就是与“创造者对话,以让自己成为创造者”,孩子们都能明白我的这种引导。所以,四下的这首诗,还是用“创造”打头,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去植树,去思考。

  我在多篇拙作中解释过汉字的“诗”,我说“诗”字非常好,是由三部分组成,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由“土”与“寸”组成,“诗”其实就是“土言寸语表心情”,“土言就是根据自己的思考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这是诗的内容。寸语,就是把想要说的话变短了,短得好听了,比如押韵了,这是诗的形式。而土言加寸语其实最终还要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比如爱与憎等,那就是言字旁所指,这也是诗的思想”。我以前是用这种方式教会我的女儿快速爱诗、写诗的,虽然对于我本人来说,那只是个案,但通过我过去两年的实践,我觉得了大部分的学生理解了,开始写了,并且还真像回事。所以,在教这一课中,我同样引导学生用汉字“诗”的方式来读、来思考。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城市的植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而农村的孩子这种体验还是有的,因为大多数的农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树的活动,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也会有着灵动。但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但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既然诗是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这也是母语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难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今天我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一课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做了一些引导:

  一、抓住课题,整体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教学时我通常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上课时,我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如果把前面一个字“走”去掉,意思有什么不同吗?

  (2)读了这个课题,大致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现了“加上一个‘走’字,有叫别人一起去植树的意思;没有‘走’字,只是讲‘我们去植树’这件事,没有叫别人一起去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一读课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不难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诗歌是写与植树有关的内容。”“这首诗是号召别人一起去植树的。”“这首诗歌是写植树节到了少先队员去植树有的.。”

  此时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诗歌,看看自己想得对不对。读完以后,有学生提出了补充意见:“这首诗除了叫人们去植树,还写了植树的好处。”于是,我让学生拿起笔来找一找,哪几个小节写了植树的好处,在这个小节前面作个记号。学生很快找到了第3、4、5、小节。“那么剩下1、2两个小节又是写什么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诵读感悟”环节。

  二、抓关键词句,指导感悟

  对于一篇课文而言,一般有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对于一个章节或一个段落而言,也有能够提示概括主要内容、能统领全段的关键词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它们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第1小节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来体会植树的季节和少先队员参加植树造林的快乐心情。

  而学生独特的感受又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体会“轻快的脚步”时,一个学生认为“冬天过去了,春风来了,人们脱下厚厚的、笨重的棉衣,换上了轻薄的春装,要加快脚步趁着美好的春光植树所以脚步显得很轻快。”而他的同桌则认为:“轻快的脚步还说明他们心情很高兴,因为感到高兴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所以脚步就显得很轻快。”而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则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来展开想象,促进感悟。学生们还想到“少先队员们在学校操场边植树。”“少先队员们在小区里植树。”“少先队员们还在公园里植树。”“少先队员们在江河边植树。”……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那些植树的少先队员们就已经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城市孩子所陌生的荒滩、沟渠、山坡、公路边走来,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于是,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进一步真正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抓课后问题,引导思考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第4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可以教学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找出写植树的好处的章节重点阅读,查找资料了解,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之中巧妙的设计一个讨论“植树造林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便会想起家具,课桌、架桥、铁路枕木等都会用到树木。它的好处数不胜数。也可以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回顾总结全诗,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起到复*巩固的作用。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效率高。


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5)

——《把铁路修到*去》教学反思6篇

  初次看到《把铁路修到*去》这个文题时,我心中就出现了许多问好,而且对这篇课文的内容一点都不看好。等到备课时,我不得不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没想到一下子喜欢上了它。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如何一节课上完这篇篇幅不短的文章呢?多方学*、参考他人的教学设计后,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下面请大家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 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生:交流: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可以用笔在书上勾画出你想要的答案,也可以在重要的句子旁边做批注。

  学生自主阅读后,我引导学生介绍青藏铁路。学生因有备而来,将方方面面都汇报到了。看到学生兴致勃勃,我即兴让孩子们给这条铁路换个名字。“长龙”、“天路”、“神圣路”……一个个具有特色的名字从孩子们的嘴里说出,说明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这条路的重要性。在这基础上,再来交流第二个问题,学生对筑路工人油然而生敬意。

  另外,该课中难理解的词语特别多,例如:分外妖娆、狰狞、杯水车薪、始料不及等,这些词语对理解课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起初,我想把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单独抽出来布置学生回家,先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意思。以前也试过这种方法,可到了正式讲课要理解词语时,学生就只会拿着从各类词典上抄来的答案照念,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词意?能否将其运用到*作中?这些都是未知数。鉴于之前的做法不甚妥当,我便尝试改进,决定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词语意思,或猜测,或抓关键词,感觉比单独抽出来理解效果好。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觉得略读课教学的难度不亚于精读课教学,甚至更难,主要是难以抓好这个切入点。以后,我还得不断探索,不断向他人请教。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到青藏铁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认识到对沟通东西部、促进合作发展,造福*地区和人民的重要意义。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指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交流讨论,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了解科技攻关的方法,并从中受到感染。学生通过学*课文,已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建设者具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课上,我因势利导,适时地出示*美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充满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现在已成功地得以开发,成为国家著名的旅游胜地,青藏铁路的修建已使*这片沃土得以繁荣、富强,这条青藏铁路又已成为祖国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一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教学这篇课文的思路: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本科的重点问题,进行自学。

  2、汇报:我先让学生汇报一下预*内容:生字、新词。还有查找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使他们认识到青藏铁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是沟通东西部、促进合作发展,造福*地区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3、感受课文。交流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的困难时,学生们结合具体词句体会到,在建设者身上,始终斗志昂扬,洋溢着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正是同学们所要学*的。

  遗憾:为了更好地体会工作人员在修建风火山隧道中因为高原缺氧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顽强精神,我在课前搜集了资料,准备课上与学生交流,但是一课时的时间显得头重脚轻,没有完成预定的设想。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依照略读课文的学*要求,教参提出:“教师引导同学依照阅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建设者们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自悟,然后交流。

  我本着预*检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大致内容,了解风火山隧道在修建过程中遇上了哪些困难,体会写法,这几个环节和同学一起学*了这篇文章。通过检查预*可以感受到,大局部同学能够主动预*,预*程度能达到预*的硬性要求,但是,也有少局部小朋友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预**惯,没有良好的学*环境,就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任务,导致自身无法跟上课堂学*的节奏速度,收获也相对较少。如:胡玮玮、李少雷、李昶利等同学就就属于不能过好预*关的局部同学。因此课堂上生字词的掌握都很成问题,不用说在深入理解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了,这局部小朋友的理解水*与一般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差得很远,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这少数同学影响整个课堂的学*节奏,无法做到放弃全体照顾个体。在学*过程中,学*顶尖的小朋友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嘱咐,课前预*任务就完成的很好,因此这局部小朋友也是整堂课上表示最积极活跃的小朋友,他们的回答,他们在课外的积累,资料的搜集都相对较丰厚,语言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很强,也只有靠这些同学把课堂上的气氛带动起来,中间局部的小朋友,就依靠挺听取这局部小朋友的见解达到再次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学*语言的表达,收获自身不曾知道的课外知识,这种带动性学*,在我的课堂上是主流。因此,学*课文过程中,我尽量督促中间局部的小朋友能回答从课文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不用费多少脑筋就可以用清晰的语言进行回答的问题,以激励这局部小朋友学*的自信心、上进心和积极性。

  以上是当前同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课堂学*节奏和降低同学整体学*效果的前提下,也只有分层要求,按需进退。这节课上,还是牛润之、刘烨、张方明、朱增虎、王启元、范俊良、慈佩霖、王子硕等*十几个小朋友表示得很踊跃,与此同时带动局部中间水*的小朋友把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扮演似的牵出来,成为全班同学共享的资源。从整体学*效果看,大局部小朋友在分享中获得了自身应学*到的知识,但也有少局部要么因听讲跟不上节奏而走神,要么因为掌握不了学*语文的技巧而听不进去,因而属于这两种情况的同学的都会因跟不上学*节奏而无法充沛分享课堂生成,不能收获本应该能收获到的知识,这一点从同学做的学*乐园里的相关题目足以得到证实。

  本节课,同学通过读书都可以掌握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也能找出相关语句说明风火山隧道修建过程中遇上的'困难,只是语言组织和表达的水*表示不一。这节课的明显失误表示在:对于文章中突出表示人物品质和困难的程度的相关语句因为我对同学引导的不够,所以同学理解不细致,重点字词的理解我与同学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基础的内容反而不扎实。我想,这也是同学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不大的原因之一,我想我将在这方面的教学下些功夫,多向在这方面见长的老师学*,以弥补自身的缺乏。

  今天,我学了《把铁路修到*去》一文后,思绪万千。

  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是唯一一条修在冻土层上的铁路,相信大家都在赞颂建设者们的崇高精神和伟大的理想吧!

  为了建设这条铁路,各族同胞远离亲戚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白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经历了多少困难,遭遇了多少挫折,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建设者们从不气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经验;我们为了同一个理想,同一个信念,把铁路修到*去。面对世界难题,他们却仍然坚持不懈、义无反顾。

  历经千辛万苦,你们辛苦撒播的种子终于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你们终于有了回报。

  青藏铁路,这条伟大的路在2005年10月15日竣工,能提前三年完工,这要感谢你们不畏艰难的精神!感谢你们!伟大的青藏铁路建设者。

  这一天,我和孩子们在学*《把铁路修到*去》这篇略读课文。课堂已经接*尾声,我正在为在这个班级上了一堂不可多得的,算得上是完美的课而窃喜。是啊,在这个班上出一堂完整的课已多么不容易,还要把所有的学生都调动起来,让理解与训练的目标都尽量到位则不异于“把铁路修到*去”。

  现在,大家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围绕“把铁路修到*去”这句线索,既紧扣着课文关键语句,又恰到好处地补充交流了课外收集的资料,理解了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把筑路大军怀着“把铁路修到*去”的目标,开工风火山隧道时热火朝天的场面读得让人振奋;感受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把铁路修到*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读出来了对于建设者凭着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战天斗地的勇气和毅力的敬佩与赞扬。从大家的发言中,能感受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到位,朗读也比*时精彩了不少。

  更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根据课文描述、课外资料和自己的经验,把许多需要理解和积累的好词,如“狰狞、逞凶一时、不翼而飞、杯水车薪、七零八落”等具象化了,还说出了风火山“像露着长长的獠牙的恶魔,像张开血盆大嘴的狮子,像拦路虎,像龇牙咧嘴的敌人”这样的比拟;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两个孩子用自己的话语描绘课文插图欢欣鼓舞的场面也较*常具体流畅;我又顺势拓展,说到20xx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这是一条造福广大人民的铁路”,引导学生用“有了青藏铁路,();有了青藏铁路,()”的句式说了一段排比句。最后,趁着大家群情激荡,我告诉大家,20xx年2月,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荣获20xx年度感动*十大人物的特别奖,假如你是当年评选委员,你会怎样为他们写颁奖辞?孩子们照例撕下一页便利贴,粘在书上,写了起来。一圈巡视,我发现组织语言表达仍然是他们的瓶颈,于是我又提示:不妨用上本课的词语、上节课学的句式“不管……不管……总是……”,以及板书中的“信念、勇气、毅力、智慧”等词语。

  我正一边巡视,一边想:就算孩子再为难,也能写出几句话了吧,这节课,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有收获吧!忽然,我一眼瞥见一张便利贴上:右方一个武者凌空推出两掌,掌波直达左方,一个小人儿被掌波震得连连后退,仰面朝天。上方写着一句话:叫你们修铁路!害得我要学课文!旁边还画了一个猪头!我盯着那张纸,只觉得血往头上涌。纸条主人的过往点滴也涌入脑子里:刚接手班级,让孩子们写几句话自我介绍,他列了个“1”后面有无数个零的数学竖式,写上“我要当亿亿万万富翁,有数不清的金钱,统治世界,买法拉利……”他的“QQ”签名,写的是“活着的意义,就是拖五(5)班的后腿”;学完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堂练*本上有道问答题:“结合实际说说,你*时遇到困难是怎么做的?”他在练*册上写了龙飞凤舞的四个字“直接放弃!”同学蹲在地上玩,他从人家头上跨过,还笑嘻嘻地冲人家说:“我是故意的!”……想着这些,我把目光投向纸条的主人,只见他正望着我,眼睛里满是无所谓。终于,我*静地盯着他的眼睛,缓缓地说:“你总是能别出心裁,看来智商不低呀!”他愕然地望着我。“不过,一个人招不招人喜欢,会不会有出息,更取决于情商的高低,千万别因为一些玩笑降低了自己的情商呀!”他目光闪烁,低头避开了我的凝视。

  课后,我没有再找他,因为我也迷茫,他的种种言语举止,表面是一个顽皮任性的孩子的拧着来的行为,但也许说明他的情商多少是有些缺失的吧。对于这种情商缺失的孩子,到底怎样引导,我并没有办法,也没有找到切实可操作的有效的依据。于是暂且记下,期待得到同仁与专家的指点。


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6)

——《小括号》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括号以前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现在新教材改编在一年级下册,在学*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且笑苦熬好的出现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的兴趣。教材编排是用连续减去两次星星,我觉得可能用在购物的场景会比较好。贴*生活实际,且也学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明妈妈做饭时发现没酱油了,给小明10元钱,买一瓶5元的酱油,剩下的钱可以给小明3元买冰激凌,最后剩下的钱是多少元?学生很兴奋地去买东西,算钱。大部分学生列出的算式是10-5-3=2(元),我就引导,去商店买东西一般是怎么付钱的呢?冰激凌和酱油是在同一个店里面买的。售货员是怎样找钱的呢?

  很快就有学生说,哦,要先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售货员才好找钱给我们。于是大家都说一共是要8元呢,这个8元是怎么来的呢?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是用3+5合起来的。那能不能用一个算是表示呢?于是就有矛盾10-5+3,这样列式是先算什么?而题目是要先算3+5,怎么办好?顺势就引出小括号,从而学生明白小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小括号,所以我又适当增加了买其他东西的场景,练*的`时候就用书本上的剪星星,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吃东西场景。在练*的时候,强调为什么要用小括号,要先算什么,加以巩固。这当中学生也知道了小括号和我们前面学*的“+”,“-”一样,有着自己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我还把括号比作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让老奶奶先走,学生就能更加形象地记忆住了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学生原来已经有看到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经验,所以例题的运算顺序学生很清楚,通过预*自己也能解决。

  关键是计算上的失误较多,像150÷30=50,12+150=270了,认真计算的*惯要养成,看来口算也要加强练*。

  本节课的重点还有解决实际问题,把多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对于后进生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这里关键要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题目要求什么,必须要用到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先求等等,每道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思路,再去解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问题解决是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学的三大趋势之一。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探究、发现、实现“再创造”数学的过程。在教学“小括号”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小括号“再创造”的过程,体会使用小括号的实际意义和合理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摘录“小括号”教学片断:

  (角色扮演,一学生扮演售货员,另一学生扮演顾客)

  售货员:你好,欢迎光临“佳佳书店”,请问你要买什么书?

  顾客:买一本《学生词典》和一本《少儿画册》。

  售货员:一本《学生词典》28元,一本《少儿画册》17元,他付50元,应该找他多少元?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帮售货员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1:我先算用去多少元?算式是28+17=45(元),再用50-45=5(元),所以应找回5元钱。

  教师:能不能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学生1板演:50-28+17)

  =50-45

  =5(元)

  学生2:我有问题,算式里有加有减,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减法再算加法,你为什么先算加法?

  学生1:因为我要先算用去的钱,算式是28+17,再用50元减去用去的钱。

  教师:从算式里你们看得出是先算28+17吗?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在算式里加符号。

  教师:你可以用什么符号来标明先算28+17?

  (学生自主练*,组内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1:我在28+17下面画一横线。

  学生2:我在28+17下面画一波浪线。

  学生3:我用圆圈把28+17圈起来。

  学生4:我用小括号把28+17括起来。

  学生5:我在加法下面画一小人,算式50-28+17象一辆汽车,加法正好停在小人前面,小人先进加法里,再进减法里。

  学生6:我在加法下面画一扇门,加法象小孩,减法象大人,大人让小孩先出门。

  学生7:我在加法下面画一只兔子,减法下面画一只乌龟,兔子比乌龟跑得快,所以我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教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在实际的计算时我们用哪个符号呢?

  学生:老师,我知道,实际计算时我们使用的是小括号,书上都是这样写的。

  教师:你说得对,在实际计算时我们总不能你画横线,我画圈,你画兔子,我画门,我们规定了一个统一的符号——小括号,我们一起来学*使用小括号。

  反思:

  在进行“小括号”的教学时,我设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学生认知水*的问题情景——买图书,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找钱的问题时,引发了矛盾冲突:50-17+28必须先算17+28,可是怎么才能看出先算17+28?这时我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马上出示小括号来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一个符号来表明先算17+28。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们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体验设计出各种符号来解决问题,有横线、波浪线、圆圈、小括号、小人、兔子、门等等,显示出自我才能,体现自我个性。教师对学生创造的符号给与充分的尊重,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差异资源,让学生引出了小括号,把握了小括号出现的时机,突出了小括号的作用,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把“白开水”酿成香醇的“茅台酒”。

  本节课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活动的能力。重点让学生理解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教学难点是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解决现实问题。例题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要用小括号的情景。通过对情境图的分析,先分步列式,然后用综合算式表示,当出现“50—20÷5”和“(50—20)÷5”这样两个算式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解决例题中问题应该先算什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要先算减法,可是运算的顺序又不允许怎么办?只有在算式中添上小括号,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这样就可以使列出的算式符合解决问题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后通过对比练*,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发现学生对于“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理解的较好,基本都能理解。本节课是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在计算时运算顺序比较熟练,但是在实际计算时学生仍有比较严重的计算错误,避免这样的错误一是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验算的*惯。

  在进行“小括号”的教学时,我设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学生认知水*的问题情景——买图书,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找钱的问题时,引发了矛盾冲突:50-17+28必须先算17+28,可是怎么才能看出先算17+28?这时我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马上出示小括号来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一个符号来表明先算17+28。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们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体验设计出各种符号来解决问题,有横线、波浪线、圆圈、小括号、小人、兔子、门等等,显示出自我才能,体现自我个性。教师对学生创造的符号给与充分的尊重,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差异资源,让学生引出了小括号,把握了小括号出现的时机,突出了小括号的作用。


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7)

——泉城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泉水异彩纷呈的美与泉水流动不同特点上。

  在品读泉水纷呈美时,引导学生通过符号美、节奏美、词语美、意境美等几个角度体会济南泉水的丰富多彩。并且设置层次清晰、层层递进的各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泉水那不容言说的美。

  在细读品悟四种最有名的泉水时首先引导学生学*珍珠泉段落,并且总结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学*其余三段,即: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因此我让学生比较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不同,由于已经给学生看了五龙潭和黑虎泉的图片,体会到了这两个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说“汇注”和“喷吐”词语的用法时说得比较到位。品读趵突泉一段时引导学生发现,在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随即总结我们听到了“咕嘟咕嘟”的'声音美,看到了不断涌冒的动态美,更加欣赏到了如同白雪般洁白无瑕的颜色美,从而体会位居七十二泉之首的“泉王”的气势美。

  上课接*尾声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写法,让文字经历在学生头脑中再造想象的过程,达到积累、巩固的目的。

  其中有几处细节,我觉得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仔细反复读每句话,用笔圈圈点点,找出珍珠泉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一提,我就觉得不好,比较生硬,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交流时我马上改口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况?说明我准备的还不够充分。

  如何指导朗读――听《泉城》后的一点思考

  今天听了张丹君老师的《泉城》一课,想法颇多。张老师能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泉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但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

  1.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小学生模仿力很强,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

  2.朗读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不是少数学生的表演、展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除了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以外,教师一定要当好朗读活动的组织者、调控员,多抓学生闪光点,多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朗读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朗读要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4、要处理好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关系。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都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而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进行感情朗读,它们不能孤立地进行,也无法孤立地进行。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已经悟出了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还能说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吗?没有自己的感悟吗?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学生一定能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总之,朗读是一种最常见的学*活动,教师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使朗读成为培养语感,学*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地涌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 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地喷出三尺雪。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原来我还设想用小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分别介绍四大泉,后来考虑到文章的重难点,我还是设计分成三块。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珍珠泉的处理上,由于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课件,因此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名字由来和特点,特点学生可能抓不住,因此我让学生比较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不同,由于已经给学生看了五龙潭和黑虎泉的图片,体会到了这两个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说“汇注”和“喷吐”词语的用法时说得比较到位。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为什么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其中有几处细节,我觉得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第一,今天上课时我比较紧张,很多地方说错话。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有点词不达意。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仔细反复读每句话,用笔圈圈点点,找出珍珠泉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一提,我就觉得不好,比较生硬,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交流时我马上改口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况?说明我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在试上的时候徐老师也给我提过意见,我忘了记下来。第三,学生体味文本不到位的时候,我有些急躁,“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冒学生体会不出,我就急于说看出泉水多,泉水急。第四,文章的总分总的结构清晰,结尾时我应该适时作好总结。让学生学会这种写法,写作时可以学会应用。

  《泉城》一课是一篇语言非常优美,结构非常清析,层次非常分明的文章,学生学*起来比校容易,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深情朗读能力,但一节下来,好像我的目标并不没有达到。经过同事们评课,我的自评,我觉得倒致这节课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没有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做放手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学生知道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了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资料能解决了的问题不讲。”总而言之,我还是没有真正解读了教材,没有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二、自读自解,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三、汇报交流,加深理解,讨论问题。

  四、观看视频,感受文本,培养感情。

  五、朗读课文,走进文本,表达感情。

  六、课外延伸,激发兴趣,拓展视野。

  七、总结全文,交流感受,学有所获。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问问题出在第三个上面,我总是不放心学生自学理解不了文本,总是一味地把学生往自己的思路上引,总是设好了圈子让学生往里钻,难怪教学环节在这儿出了问题呢。如果重新设计这一堂课的话,我想这样是不是更好点?第一步还是温故知新,引出课题,进而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第二步,学生自由学*,这儿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自学,也可以同桌共学,还可以小组讨论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就知道孩子们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解决,从而引出第三步,学生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学共同讨论学。如果学生自己学*的效果就很好,第三步则可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在亲身观看了视频以后,说出感受,既而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对泉城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朗读,从而使课堂创造高潮。第四步则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把泉城介绍出来,之后就是课外延伸,总结全文了。这样既有了朗读的时间,也有了说话的空间,课堂气氛也不致于那么压抑了。

  “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会运用,朗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代替作者讲话。”今天我又学到了一个新理,我确实找到了自己的差距,自己工作的问题,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我还得花费一番功夫,四年级,现在做起还为时不晚。

  本课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写出了济南神奇而美丽的泉水,重点写了做著名的四处泉水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趵突泉。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泉水的美而神奇是教学本课的重要任务。

  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是第二课时的重要铺垫,所以我也是紧扣本课的“美”字展开教学的。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展开教学的。

  1、 调动生活体验,感受美。

  在检查词语的朗读时,我不仅出示了生字词,还花了大量时间去美读感悟文中的四字词语。为了能激发学生的词语的情感朗读,我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你曾经在哪看过词语多描绘的画面?有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词语我就通过画面,或播放声频来促进感悟。如此学生眼中看到画面,心中便有了感情,口中便能读出感觉了。我之所以花时间去读词,是因为文中泉水的美我们的作者就是通过大量的四字词语来描绘的。这些词语理解了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创设情境,激发美。

  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播放济南泉城的风光片并配以动情描述,在学生被美景陶醉后,其心中对泉的美丽神奇之感不言而喻。他们不仅体会到了作者的体会而且还有自己的收获,在表达观后感时,学生激情满怀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水到渠成。

  3、 串词成诗升华美。

  文中大量的四字词语,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赋予泉城以诗情画意。我巧妙编辑把四字词语创作成一首赞美泉城的诗,这样让泉城诗韵更浓,学生在读中感受泉城的诗情画意。

  总之这节课,我基本做到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课后反思还有一些环节做得不够实,以后继续强练教学基本功。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济南泉水多如繁星,却各具风采。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写珍珠泉抓住它的.神奇,五龙潭则体现其泉多的特点,黑虎泉展示了它的气势大,趵突泉则详细地介绍它的面积大、池水清及泉的美。作者用词准确,描绘得相当细致:一个“涌”字仿佛让读者感受到珍珠泉水流势快及水的多;“冒”则让人感受到泉水少而缓。“汇注”则是说泉水从几个方向流入,而“喷吐”则是强调泉水流量多流势猛。如何让学生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课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并采用了对比法和情境法,让学生感受到了全文的语言魅力。

  比如:在比较“涌”与“冒”时,学生认识到二者意思接*,但对于二者区别却不清楚。这时显然学生还不能深入文本,了解珍珠泉和趵突泉水流特点。这时我提出“这两个词可以互换吗?"学生众说纷纭。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比较,学生从“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感受到珍珠泉水流相对少而急用“涌”,而用“冒”是因为趵突泉泉水多而缓。二者是不可互换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丰富孩子的情感想象。我引导学生开展了赛读,评读。通过赛读、评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最终达到通过读,丰富学生情感想象的目标。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泉水异彩纷呈的美与泉水流动不同特点上。

  在品读泉水纷呈美时,引导学生通过符号美、节奏美、词语美、意境美等几个角度体会济南泉水的丰富多彩。并且设置层次清晰、层层递进的各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泉水那不容言说的美。

  在细读品悟四种最有名的泉水时首先引导学生学*珍珠泉段落,并且总结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学*其余三段,即: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因此我让学生比较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不同,由于已经给学生看了五龙潭和黑虎泉的图片,体会到了这两个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说“汇注”和“喷吐”词语的用法时说得比较到位。品读趵突泉一段时引导学生发现,在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随即总结我们听到了“咕嘟咕嘟”的声音美,看到了不断涌冒的动态美,更加欣赏到了如同白雪般洁白无瑕的颜色美,从而体会位居七十二泉之首的“泉王”的气势美。

  上课接*尾声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写法,让文字经历在学生头脑中再造想象的过程,达到积累、巩固的'目的。

  其中有几处细节,我觉得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仔细反复读每句话,用笔圈圈点点,找出珍珠泉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一提,我就觉得不好,比较生硬,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交流时我马上改口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况?说明我准备的还不够充分。

  "快乐的家园"是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开端,学生将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体会数的意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数的认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数、读数的过程中,渐*理解数字的代表符号。

  对 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字符号的呈现是十分抽象的,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数字符号与他们所认识的生活中直观物体的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生 动有趣的学*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感;在数数、认数、读数的过程中,要重视实物操作,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 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这节课,我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利用电子白板,呈现电 子课本,利用动画让学生在小鸭子的带领下,进入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感,较好地使学生理解了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同时重视了实物操作,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 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在引入新知识时,通过直观的富有意趣的情境,并安排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 操作性实践中感受知识、学*新知识。在注重直观感受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 上。

  课堂上,很多学生没有倾听的意识,*惯于自说自话,再加上各自在不同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学**惯、学*基础都不同,课堂纪律也 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都要多加注意。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地方,更应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我们要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 等良好的学**惯。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泉水异彩纷呈的美与泉水流动不同特点上。

  在品读泉水纷呈美时,引导学生通过符号美、节奏美、词语美、意境美等几个角度体会济南泉水的丰富多彩。并且设置层次清晰、层层递进的各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泉水那不容言说的美。

  在细读品悟四种最有名的泉水时首先引导学生学*珍珠泉段落,并且总结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学*其余三段,即: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因此我让学生比较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不同,由于已经给学生看了五龙潭和黑虎泉的图片,体会到了这两个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说“汇注”和“喷吐”词语的用法时说得比较到位。品读趵突泉一段时引导学生发现,在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随即总结我们听到了“咕嘟咕嘟”的声音美,看到了不断涌冒的动态美,更加欣赏到了如同白雪般洁白无瑕的.颜色美,从而体会位居七十二泉之首的“泉王”的气势美。

  上课接*尾声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写法,让文字经历在学生头脑中再造想象的过程,达到积累、巩固的目的。

  其中有几处细节,我觉得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仔细反复读每句话,用笔圈圈点点,找出珍珠泉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一提,我就觉得不好,比较生硬,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交流时我马上改口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况?说明我准备的还不够充分。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地涌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地喷出三尺雪。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原来我还设想用小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分别介绍四大泉,后来考虑到文章的重难点,我还是设计分成三块。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神奇”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名字由来和特点。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为什么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8)

——把铁路修到**去教学反思(10)份

  《把铁路修到**去》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在学*这篇课文时,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的主要问题,从大家的发言中,能感受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到位。通过引导,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那些建设者身上所具有的顽强、乐观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去的不容易。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问题较好回答,学生能轻松得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感受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堂课快结束时,我还补充了《生命禁区的早晨》这篇课外读物,在听到“科技人员为了测量的准备性,早早起床去唐古拉山腹,而到中午才吃“早饭”,在山中,张嘴吃到的是沙土,眼睛只能睁开一条线”时,他们不由得面容沉重起来,于是让他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朗读全文,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整体上看这节课,较好成教学任务。但有一些环节还很粗糙,比如教师的评价语、本课小练笔的安排、阅读材料的出示等,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较好地解决。

  《把铁路修到**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述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和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一、课前铺垫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青藏铁路所经过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条件等,并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青藏铁路开通的重要意义,以及修建这条铁路实在不容易。同时还布置学生课前学唱两首歌曲:《坐上火车去**》、《天路》,这一切都是为教学做铺垫。让学生在思想受到震动,感情上产生共鸣、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学*,取得教学的成功。这样学生就能带着激情,带着对筑路工人,对青藏铁路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来学*课文。

  二、课中探究

  “把铁路修到**去”,课文题目在文中一咏三叹,这个简单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前后出现了四次,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执著坚定的精神。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去的不简单,不容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在反复诵读文本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段落,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来理解铁路建设者不畏困难、充满智慧、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课后延伸

  老师设计这样的结束语:**是人们心中的一块圣土,它美丽、圣洁、纯净,尤其是它的雪域圣城――**,更是无数人向往的圣地、佛地。让我们坐上火车去**,亲身体验一下高原的美丽、布达拉宫的圣洁,天路的神奇。与此同时播放一段青藏铁路上火车行进的视频伴与歌曲《坐上火车去**》。留给学生无限美好的想象与回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导入:播放歌曲《天路》,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神奇与伟大。

2.汇报交流: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3.教师已作适当补充: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在20世纪它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省会级首府城市。因此,青藏铁路的修筑不仅是***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去,已经成为现实。(出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素材、资料作为课程资源与学生共享。开课由《天路》歌曲导入,引导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神奇与伟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师生交流****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的过去,特别是交通闭塞的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作有效铺垫。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完成练*题。

3.课堂交流重点句。

(1)出示句子:“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背’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

(2)将课外搜集的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与文中有关青藏铁路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3)有感情朗读,体会“起步、跨过、通过、穿越、到达”等词语的妙用。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扣住重点句,将学生课前查找的与青藏铁路有关的资料结合起来理解,体现了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应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也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感知当时环境。出示:“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满怀誓死修成铁路的决心,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去”。

2.分组学*。“把铁路修到**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到底是怎样的不简单呢,筑路大军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用“”画出有关语句;筑路大军又是怎样战胜困难的?用“”画出有关语句,再与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1)筑路大军遇到了哪些困难?(朗读有关句子)

(2)筑路大军是怎样战胜困难的?(朗读有关句子)

(3)面对这些世界级困难,筑路大军始终斗志昂扬,充满必胜信心。再读“把铁路修到**去”。

(4)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面对遥遥在望的**,筑路大军满怀喜悦地高呼:“把铁路修到**去!”请再读这句话。

4.说话。

(1)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攻关,筑路大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低下了高傲的头!此时,你想对筑路大军说些什么?

(2)文中多处使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体现了略读教材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展示自我,通过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把朗读、语言训练、感悟融为一体;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有利于学生内心感受的外在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上感情浓郁。

  把铁路修到**去教学反思 4

  今天我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执教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人教版教材《把铁路修到**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地理环境极度恶劣的高原冻土区“风火山”上开凿隧道时不畏艰难,依靠惊人的智慧与力量克服了重重艰难与困苦,最终胜利打通“风火山”隧道的事情。课文以“把铁路修到**去!”这个句子为行文线索,体现了铁路建设者们昂扬的斗志﹑十足的信心与坚定的决心,歌颂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创新精神!

  我把这篇教材作这样处理,因为这篇教材虽为略读课文,但篇幅较长,语句含义深刻,文中出现许多值得推敲的四字词语。文章思想不仅具有对人心的鼓舞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这个问题,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语句读通顺,大体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预*,已经了解了青藏铁路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区铁路。而且还知道了青藏铁路是西部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这条铁路给西部人民带来了福音。这为学*下文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教学重点是解决“铁路建设者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与“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这两个问题并且体会这些铁路建设者们的精神品质。难点是“把铁路修到**去!”这句话为何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我公开课执教的内容时。根据学校大力推行的“成功教学法”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实行“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提前一天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内容,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铁路建设者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3)你从上面两个问题中体会到了铁路建设者们身上具备哪些精神品质?

  (4)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行理解感悟。

  (5)“把铁路修到**去!”为何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分别具有什么含义?

  第二步进行“查学”环节,以自学时提出的5个问题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采取的措施是先找会的同学来说答案,然后老师相机进行板书,不会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学*掌握。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不会的。会的学生可不教,不会的学生一定要教会。并且当堂进行反馈,对后进生进行指名答问,如果后进生都掌握了,说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决解,课堂教学也就取得了实效。这节课中的教学亮点在于学生自学比较成功,前面四个问题迎刃而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答问特别积极踊跃,声音响亮清晰,见解独到新颖。我本人今天的状态也比较好,能够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情,让“查学”与“量学”措施起到了实质性作用在课堂上体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在学生的感悟体会中揭示出铁路建设者们可贵的精神品质之后,我适时地播放了《天路》这首高亢而振奋人心的歌曲。教学效果让学生入情入境,让课堂教学最终达到了高潮。

  遗憾的是教学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有的地方没有讲到爱恰当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把铁路修到**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原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在贯通风火山隧道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从中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铁路与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完成的较好,为学*本课做好了铺垫。教学中我始终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紧扣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学*,反思自己的教学,做的较好的有如下几点: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时我先由《白杨》一课导入:通过《白杨》一课的学*,我们了解了老一辈建设者为了西部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出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铁路修到**去”是他们的誓言和决心,引读课题,通过读题目让学生感受建设者的豪情壮志,激发了学生继续学文的兴趣。

  二、抓住阅读提示中的问题,体会人物精神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自读阅读提示,画出学*本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默读课文。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学生能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词语,感受到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抓住朗读,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按照不同的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初读课文时采用小声读,这样可以了解自己对课文的朗读情况。抽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读的最好的段落读,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整体感知和思考问题采用默读,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惯。在解决难题时,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建设者在修筑风火山隧道中所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去加深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在教学中牵的太多,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学*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2、虽然读的比较扎实,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教师对读的指导不够,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方法单一,学生感悟不够深刻,感情朗读有所欠缺。

  3、略读课文应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本节课却忽视了小组合作的作用,没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

  4、在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中,教师的衔接语还有所欠缺,失去了一次提升学生理解的机会。

  总之,在教学中既有成功之处,也还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每节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略读课文的学*要求,教参提出:“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建设者们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自悟,然后交流。

  我本着预*检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大致内容,了解风火山隧道在修建过程中遇上了哪些困难,体会写法,这几个环节和学生一起学*了这篇文章。通过检查预*可以感受到,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预*,预*程度能达到预*的硬性要求,但是,也有少部分孩子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预**惯,没有良好的学*环境,就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任务,导致自己无法跟上课堂学*的节奏速度,收获也相对较少。如:胡玮玮、李少雷、李昶利等学生就就属于不能过好预*关的部分学生。因此课堂上生字词的掌握都很成问题,不用说在深入理解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了,这部分孩子的理解水*与一般孩子的理解能力差得很远,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这少数学生影响整个课堂的学*节奏,无法做到放弃全体照顾个体。在学*过程中,学*顶尖的孩子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嘱咐,课前预*任务就完成的很好,因此这部分孩子也是整堂课上表现最积极活跃的孩子,他们的回答,他们在课外的积累,资料的搜集都相对较丰厚,语言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很强,也只有靠这些学生把课堂上的气氛带动起来,中间部分的孩子,就依靠挺听取这部分孩子的见解达到再次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学*语言的表达,收获自己不曾知道的课外知识,这种带动性学*,在我的课堂上是主流。因此,学*课文过程中,我尽量督促中间部分的孩子能回答从课文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不用费多少脑筋就可以用清晰的语言进行回答的问题,以激励这部分孩子学*的自信心、上进心和积极性。

  以上是当前学生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课堂学*节奏和降低学生整体学*效果的前提下,也只有分层要求,按需进退。这节课上,还是牛润之、刘烨、张方明、朱增虎、王启元、范俊良、慈佩霖、王子硕等*十几个孩子表现得很踊跃,与此同时带动部分中间水*的孩子把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表演似的牵出来,成为全班同学共享的资源。从整体学*效果看,大部分孩子在分享中获得了自己应学*到的知识,但也有少部分要么因听讲跟不上节奏而走神,要么因为掌握不了学*语文的技巧而听不进去,因而属于这两种情况的学生的都会因跟不上学*节奏而无法充分分享课堂生成,不能收获本应该能收获到的知识,这一点从学生做的学*乐园里的相关题目足以得到证实。

  本节课,学生通过读书都可以掌握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也能找出相关语句说明风火山隧道修建过程中遇上的困难,只是语言组织及表达的水*表现不一。这节课的明显失误表现在:对于文章中突出表现人物品质及困难的程度的相关语句因为我对学生引导的不够,所以学生理解不细致,重点字词的理解我与学生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基础的内容反而不扎实。我想,这也是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不大的原因之一,我想我将在这方面的教学下些功夫,多向在这方面见长的老师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并学*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不畏艰难、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去时所遇到的困难。

2、体会建设者的英雄气概,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天路》

2、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引题:这条“天路”就是青藏铁路。它为什么被叫做“天路”呢?它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课文去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的方法掌握字词,理解文意。

(2)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3)勾画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

2、鼓励发言: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3、检查字词情况

4、提问:文中有句话反复出现,是哪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1、过渡:要把铁路修到**去,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在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人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2、研读“困难1”

(1)修建者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2)认识困难,出示句子——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3)理解困难,了解什么叫“冻土”、“海拔”。

(4)克服困难,出示句子——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5)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考察次数多、时间多,吃苦耐劳的精神。)

(6)激情朗读:在充满困难的青藏高原上,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你体会到这些时,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朗读5、6自然段)

3、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

(3)克服困难:从哪些词看出科技人员的艰辛?(理解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4)感情升华:天气十分恶劣,工作非常危险、繁重,当你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有感情读8、9自然段)

(5)过渡小结:所以,把铁路修到**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四、拓展交流,丰富形象

1、感受修建者的精神:既然这项工程难度这么大,让人无法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条铁路的修建有什么意义?面对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3、鼓励谈话:从铁路修建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就是这条包含着无数铁路工作者心血的铁路,在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画下了新的篇章。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竣工,在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9)

——《小括号》教案实用10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

  32-8820+16430-45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7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略)

  5.练*

  (1)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结果不一样。

  (2)独立完成P17做一做

  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三、巩固练*

  1.比较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16-82(6-8)2

  2.P18练*三的第1题。

  四、总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教学内容:

  补充及p.38第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

  1、学生练*:(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

  (1)小括号;

  (2)乘或除;

  (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

  (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

  (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

  (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 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去括号教学反思通用10篇(扩展10)

——教学反思:用心去倾听(精选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读题。

  说说什么是倾听?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今天我们要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认读词语:苏珊、水槽。

  交流。

  三、精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苏珊,一个普通的接线员,我还没见过她的时候,我已经把她当作(学生接读――我的第二个母亲)

  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亲*、最爱我们、可以依赖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主要的(描写言行的)句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谈感受。

  1、我的手指被锤子敲了肿了,苏珊告诉我用冰块压在手指上止痛,我照着做果然不痛了。可以看出她的什么?(细心)

  出示句子: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我为什么放声大哭?除了手指的痛,还有什么原因?这是一个怎样的接线员?(温柔)齐读。

  在我的哭声中,细心的她听出了恐惧、孤单、无助,用悦耳的声音指导我自救,获得了我的信任。

  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什么问题?你看来这是一些怎样的问题?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耐心)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中,我和苏珊的感情与日俱增。

  个别读,齐读。

  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谁能告诉大家: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你怎么知道“我”很伤心?作者告诉苏珊自己很伤心了吗?一起读“我”说的话。(生读)那苏珊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再读“我”的话,你们用心听,看听出了什么?(师读“能告诉……一动不动了呢?”)是的。她是一直用心在倾听“我”说的话,当然听出来了。那么,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乐观)让我们学着苏珊的语气来读这句话。(男女生赛读)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如何化解“我”心中的伤痛,不让死亡留给“我”太多的恐惧呢?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的善良、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二)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同学,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齐读:读出苏珊的心声。

  四、课文在描写苏珊这一位人物时,主要运用怎样的方法?(语言描写)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五、总结深化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让我们用一首《爱的奉献》结束这一堂课。

  板书:

  苏珊=第二个母亲

  乐观

  耐心善良

  温柔、

  细心、(用爱心框起来)

  教学反思:

  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也很感人,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这堂课中,我主要紧扣一点:我把苏珊当作自己的母亲,苏珊具有母亲般的爱心。让学生发散,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她就像母亲一样在关心我、爱我。从而提升到,苏珊是在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有时会有惊喜。但是由于预*的时间没安排,文本偏长,学生初读文本的时间不够,概括主要内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老师的提示下,终于勉强能够完整连贯

  《用心灵去倾听》是西班牙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在这堂课中,我紧扣“倾听”一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把苏珊和我之间发生的事用小标题形式写出来,并品味哪些语句令人感动。让学生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品味苏珊对“我”那母亲关爱。进而理解“我”心中的苏珊像母亲,苏珊心中的我似儿子。苏珊是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

  听是技巧,是修养,更是一门艺术;苏珊在面对一个陌生男孩的倾诉时保持的是一份亲切,一份*和,一份耐心,正是这份亲切、*和、耐心,使小男孩拥有了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心灵。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会倾听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可就在这份责任、这种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当学生触犯纪律时,有的师长会痛心疾首无休止的教导;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有的会恨铁不成钢的批评教育;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有的更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各打五十大板;当学生羞涩地走*他欲言又止时,有的是自作聪明,循循善诱……

  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解释呢?没有哪个孩子是存心想犯错误的;当学生气喘吁吁的跑进你的办公室,想对你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儿,注视着他的眼睛,静静地听他说完呢?当学生在路上兴冲冲地和你打着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乐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脚步呢……让我们学会用心灵去倾听!这样,你会听到学生心灵的诉说,你会享受到教育的最大快乐与幸福!

  最*,我教了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名字叫做《用心灵去倾听》。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当中需要倾听,多倾听别人的话,而在这些话中,你能听到别人的伤心,别人的高兴,甚至你在这些话中能悟出道理。这样,你会少走一些歪路。同学们当你们在浪费食物的时候,请倾听那些没有填饱肚子的.孩子的心声;当你们在浪费水资源的时候;请你们用心灵去倾听那些没有水的国家的呼救声;当你们在上课吵闹的时候,请倾听那些没有书可以读的孩子的声音;当你们误入歧途的时候,请想一想老师和父母对你的谆谆教诲;我们还可以倾听到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时对大自然发出的第一声赞叹,小草被狂风摇撼时对命运的呐喊,枝头累累硕果奉献人类的承诺。我们更要倾听那“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唠叨,也许你会觉得很烦人,但是这烦人的话却对你有所帮助。同学们,当你失败沮丧的时候,请你去倾听一下那个成功者对摔倒了又爬起来的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吧!

  同学们,倾听是很重要的,当别人向你倾诉烦恼时,尽管你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你的倾听却能使他变得开心,让他把不愉快的事情给说出来,能让他心理开心一点。当同学在发言时,请安静地听他们说的话,这虽然不是一句名言,一句教育你的话,但这却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同学们,其实倾听不只是耳朵在听,心灵也要倾听,这样,才明白真正的含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