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实用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1

  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作品。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此诗描述了寻访者拜访隐者不遇,却与童子互问答。全诗仅四句,20个字,笔墨虽不多,但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一、以读促悟,注重整体感悟。

  本诗字词教学不是难点,关键是要结合作者贾岛的为人、个性,学*本诗、理解本诗。学*作者为什么要到深山寻找隐者,他找隐者干什么?其实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作者的性格,作为“苦吟”诗人,他有着怎样的追求?这些需要学生抓住本诗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理解古诗。在本课上,王罗涛的课前预*比较全面,他查到了贾岛做和尚的时候写诗发牢骚后来被韩愈发现了,后来还俗入世,可不如愿的是他并没有成大器。后来有避世欲隐世之意。这首诗是他入世碰壁后来寻隐者之过程。结合古诗的背景理解会更加深刻。在今后的学*中一定要学生去找找古诗作诗背景,从而真正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三次转折,让寻访者的心情一波三折,先是满怀希望,后是失望,又有了一丝希望,最后彻底失望。关于本诗的字词理解,我是先让学生看着这些诗句整体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整体的理解分析字词的意思。如:言:说;处:具**置等。

  二、非“云深”乃隐者的神秘之“深”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三、作者寻隐者不遇是一种必然

  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我提到童子作为隐者的弟子,他真的不知道隐者师傅的具**置吗?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一片茫然,因为从小他们一直教育着要做诚实的孩子,也非常相信文中童子的话,没有结合文章当时境况来思考问题。在停顿了一段时间之后,班级的小“思想家”简春明举手回答:“既然是隐者,那么他肯定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的具体地点的。在他离开居所的时候肯定交代自己的徒弟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行踪的。所以,我认为,童子他是在说谎。”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跳跃的想法,很多学生没有这么想。听了简春明的回答,其他学生都恍然大悟。的确是这样的,作者虽然说自己没有找到隐者,但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隐者不想别人打扰他。为了不让别人干扰师父,童子宁愿撒谎。

  学*完《寻隐者不遇》一诗后,我发现,学*古诗一定要结合作者的境遇、写诗当时的背景来学。这样才能走进古诗,“触摸”得到意境。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2

  本首诗作者采用以答含问的形式完成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体会如下两点:

  一、体会诗里*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在品读中让学生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不足之处:语文教学倡导以读带讲,在本节教学中读的环节太少,形式应多样化。另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课挖得有点过深,今后一定要在这方面多思考,教学设计要把握好学段目标,更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6

  教学《寻隐者不遇》,还是和原先一样,先预*,再以学生自学、交流自学成果为主。

  一、预*

  还是要求孩子们尽量自己自学,按照提出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古诗预*以理解字词和诗句为主,可参考各种资料,有不能完成的可以作个记号,待全部预*完,可回过头来再思考。提出“尽量自己解决”这样的要求,主要是希望孩子们养成自己思考、主动学*的良好*惯。

  二、合作学*

  课堂中应该有孩子们的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的火花。我们首先交流预*情况:字词意思、诗句意思、生字笔顺、生字组词。有不明白的我进行引导、解释。最后给孩子们腾出一些时间,让他们对字词意思和串联起来的诗句意思进行消化。

  交流过程中,我相机介绍了贾岛的生*,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并结合大小练上的有关题目,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让学生们耳目一新,接受起来也很快。隐者是何许人也,也让学生十分好奇,通过我的介绍,再从“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字里行间,学生悟出了隐者的“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松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正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受益匪浅。

  总的说来学生的课堂学*比较顺利。但是少数孩子对古诗字词的理解还不够灵活,还不会瞻前顾后进行理解。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7

  《寻隐者不遇》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却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教学的难点。而且古诗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摇头晃脑的多读多体会,并指名说说诗中出现的景物及人物,这些景和人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在脑海中形成景象。并通过小组朗读,男生女生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来加深印象,感悟体会。

  理解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字词,这对于学生是个难点,所以我事先让学生做好预*,上课再相机点拨理解,带着这些理解了的字词走入古诗的情景,再来理解诗意就简单很多了。

  本首古诗是个问答体的古诗,省略了诗人的提问,在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通过想象自己能猜出省略的问句是什么,并且在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当中,体会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这个过程同学们相对来说都能说出来,看来掌握的还可以,然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有所体会。然后再让学会说呢过进行背诵。

  但整堂课我觉得备课时想法太多、太杂,也没有进行梳理,导致结果呈现在课堂上就显得繁琐,有点乱糟糟的感觉,学生掌握起来也并不容易。特别是细节方面把握的并不好,过渡语也不尽人意,终上所述,以后还需不断的打磨进步。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8

  《寻隐者不遇》是部编版一下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中的一首古诗,贾岛所作。这是一首问答诗,诗人采用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的焦急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隐者的无限仰慕之情,教学中课引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懂古诗,读出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练*背诵。

  对本次教学实践,我做了以下反思:

  课前两问:

  一是我用什么教学方法达到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是我为什么认为这些方法能够达到这些目标?

  我是用教授法、示范法、角色扮演法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的。第四单元学生已经学*了一首古诗:《静夜思》,学生学*热情很高,对于划分节奏已有初步的感知,对于本首诗的节奏已有一些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通过示范朗读,可以再次强化学生读出节奏感,再通过角色扮演法,学生演读古诗,可以身临其境,入境入情,在自然中由景到情。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诗境,走进诗人。也正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了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

  课堂教学两问:

  一是我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在学*中存在什么问题?

  二是这些问题对我们的教学意味着什么?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还有一些孩子的后鼻音ong读不清,容易和后鼻音eng混淆,*翘舌音有些分不清,比如“师、只、山、中、知”是翘舌音,“下、采、在、此、子”是*舌音。对于读出清幽的山中意境,有些学生还是达不到这个目标,学生的感情并不能全然表达。这意味着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将教学内容做删减,可以减少识字环节的反复交流,点到为止,识字环节精简一些。在错音的时候需要及时纠正并且可以采用同音字去强化,或者通过后鼻音的字去区分。对于诗意不需多讲解,一年级的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喜爱,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以打节拍读,可以同桌合作互读,可以更多形式的朗读去实现教学目标,寓难点突破于无形中。这需要慎重设计教学。

  课后反思两问:

  一是我的课堂教学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我的教学目标?

  二是我的教学目标是否需要一些调整?

  我认为我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有90%。对于字音和节奏的把握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此项教学目标,对于读出情感、读出诗意,有些学生是做不到的,跟其他老师交流后,认识到低年级诗歌教学不应重在字音、节奏、情感,而在朗读的兴趣,所以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情去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重点有所侧重,比如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以是配乐读,可以是演读,可以是打节拍读,可以同桌合作读,还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读。以此突破重点。

  作业布置两问:

  一是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能力的学生?

  二是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辅导两问:

  一是对不同学生在学*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是否清楚?

  二是辅导学生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这两个问题我放在一起反思。我的作业设置为课堂作业,一是背诵《寻隐者不遇》;二是以学*单的形式落实教学目标,学*单的内容是诗歌内容填空。作业设计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针对诗歌内容填空学困生完不成此项目标,我采用一对一的辅导实现学困生帮扶,填写后给我批改,并通过再次检查背诵去强化。接下来的教学中,对于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此堂课设置当堂作业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的落实与教学内容的检测,不让学生有负担。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3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

  1、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姜子牙”“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4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布置学生熟读整首诗疏通字词后,引导学生所这首诗改编独幕剧。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场景,好解决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关键是对话与场景。

  我引导学生自读诗,与同桌商量对话内容,集体交流:你师父去哪儿了?采药了。他在哪里采药?山里。具体在山的什么地方?山太大了,我也不知道。然后逐步加上人物还可能说什么?在对话时的表情和动作,心情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亲切随和、轻松、自然,诗人心里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释怀的心情及童子的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对答如流.

  在场景描写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青松郁郁,白云悠悠的山中优美景色。学生很感兴趣,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轻松与成功。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5

  一、有空白的语言才是美的

  诗,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很多人都觉得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峰。

  《寻隐者不遇》主要的特点是寓问于答。但奇怪的是,只有答却没有问,“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句都是答,问是空白的。而正是这样的缺失,读起来才有了诗味。三句是跳跃式的向前发展的,本身三句诗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有读者去读了,才有了关系。因此,诗的空白是由读者去填的,读者在填白的过程中,自己就融进了诗,不知不觉,却真真切切。

  二、会想象的学生才是智慧的

  课堂上,真正去填白的是学生。很多时候,来时会让学生把每一问写进去,然后连起来读。是的,这样一来,大部分人都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这不是在读诗,而是在做作业。只有不写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例如,这里贾岛问了几问呢?如果写,就必然只有三问,如果不是三问,语句就不通顺了。但是放在脑子里,就未必一定是三问。贾岛先问,你师傅在吗?童子说不在,采药去了;贾岛再问去哪采药了?性急、好客的童子可能就会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还能想象童子的表情、动作等。那么这个故事才能有趣。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6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

  正是有了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觉得,在课堂学*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7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布置预*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

  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易让学生接受。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8

  课堂上,当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堂的时候,课堂必定是其乐无穷的!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9

  一、有空白的语言才是美的

  诗,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很多人都觉得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峰。

  《寻隐者不遇》主要的特点是寓问于答。但奇怪的是,只有答却没有问,“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句都是答,问是空白的。而正是这样的缺失,读起来才有了诗味。三句是跳跃式的向前发展的,本身三句诗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有读者去读了,才有了关系。因此,诗的空白是由读者去填的`,读者在填白的过程中,自己就融进了诗,不知不觉,却真真切切。

  二、会想象的学生才是智慧的

  课堂上,真正去填白的是学生。很多时候,来时会让学生把每一问写进去,然后连起来读。是的,这样一来,大部分人都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这不是在读诗,而是在做作业。只有不写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例如,这里贾岛问了几问呢?如果写,就必然只有三问,如果不是三问,语句就不通顺了。但是放在脑子里,就未必一定是三问。贾岛先问,你师傅在吗?童子说不在,采药去了;贾岛再问去哪采药了?性急、好客的童子可能就会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还能想象童子的表情、动作等。那么这个故事才能有趣。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10

关于《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诗歌内容简单,读音、意思上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在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后,我让学生结合插图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同桌之间热烈的讨论开始了,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交谈着,我知道智慧的火花正在迸发。短暂的讨论结束了,一双双小手举过了头顶,孩子们都争着想要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我分别请了好、中、差三类的学生代表发言,果然,孩子们的理解都差不多,有的只是语言表达上的差别。他们都能以问答的形式把贾岛和童子的对话表达出来。看来,时机成熟了,我让每一对同桌都分角色表演,等我把要求说完,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大胆表演起来。在进行全班表演分享时,学生的兴奋度未减,连*时很胆小、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几个女同学也高高地举起了手。表演很精彩,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古诗的内涵,更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练*与测试》中有一个补充材料——“明白如话,并非*淡无奇”(再读《寻隐者不遇》),这篇文章对《寻隐者不遇》这首简单的诗作了深刻的阐述,而且,作者告诉我们:读诗,关键在于揣摩和体味。这句话给了学生很深的启发。是的,读诗不是光读文字,而是要从文字间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心境。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阅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1)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6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

  《寻隐者不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实,通俗易懂。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古诗的大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正确、流利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是学*本诗的基本目标。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是教学本诗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教学本诗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这首诗。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去理解古诗的大意。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的,通过想象作者寻找隐者时与童子的对话,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并用自己的语气读出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当时的情景,我又设计了结合插图读课文、配乐读课文的环节。从叙事的角度讲,也给了学生许多的启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心理变化。

  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拓展的环节还不够。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

  执教这节课时,我按照看--读--议--说--演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插图试着理解古诗意境。然后通过结合插图和读一读的方法,进一步感知古诗的内容。由于这篇古诗读起来比较简单,学生能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接着,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抓住“隐”展开热烈的讨论“古诗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我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是基本上都能体会到隐者的高尚之处,最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3

  《寻隐者不遇》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小诗,全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整首诗的语言*淡质朴,通俗易懂。学生只要多读几遍,古诗的意思就完全能够理解。我的教学就止步于此吗?不是的,结合书后*题: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时,我采用自读,有节奏读,范读,男女生读的方式读这

  首诗。几遍下来,我帮助学生扫清“言”、“云深”、“不知处”词语的意思后,基本上学生都能读懂这首诗,说出诗意。

  二、再读古诗,体会心情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是所含的内容却很丰富。表面上看只是诗人和童子的一问一答,其实包含了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我先让学生同桌练*问答,再进行表演。学生对所含的更多信息有了了解。接着,我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作者起伏的心情。松下问童子”: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只在此山中”: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三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的是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松”可见隐者品格高洁。“药”可见隐者心系老百信,治病救人。“云”可见隐者生活得自由自在。

  四、指导写作,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

  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的情景的描绘。

  此外,我还重点指导了学生根据心情如何将童子和作者的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好。

  因而,学生将这首质朴的小诗改编成一个曲折的小故事自然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4

  本首诗作者采用以答含问的形式完成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体会如下两点:

  一、体会诗里*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在品读中让学生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不足之处:语文教学倡导以读带讲,在本节教学中读的环节太少,形式应多样化。另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课挖得有点过深,今后一定要在这方面多思考,教学设计要把握好学段目标,更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5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布置预*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

  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易让学生接受。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6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

  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姜子牙”“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2)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1

  上周二,学校安排我上一节校级吟诵公开课,由于前一天晚上家里发生一点事情,影响了我上课当天的情绪和状态,现反思如下:

  一、上课优点

  1、本节晨诵课构思巧妙、环节清晰,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2、整个教学环节是读诗——吟诵规则的讲解——标*仄——诵读古诗——听音频——跟着吟诵——伴奏吟诵。

  3、“山”和“深”的拖长引出了隐者不易寻找的味道,同时扣题“寻隐者不遇”。

  二、自我反思:

  (一)针对本课反思

  1、ppt设计不合理,应该是先听音频学生跟着吟诵,然后再播放伴奏,让学生自己吟诵,原本是这样安排的,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才发现伴奏的ppt和音频ppt颠倒了,在执教过程中我等待音频却一直在放伴奏,后来重新打开音频,耽搁了时间。

  2、音频应该放在标有*仄的ppt中,这样学生做手势的时候会方便一点,不会反应不过来。

  3、教师应该少讲一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读诗、吟诵的时间。

  4、把吟诵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会更好。应该告知学生“四声”代表坚定、坚决。诗歌中颈联和尾联的尾字都是四声字“去”“处”,代表了童子说话短促、坚定、坚决的态度。即我就不告诉你我师父是哪里了,因为师父是隐者,不希望被外人所打扰。如果让学生吟出这种味道会更好。

  (二)针对课前准备反思

  1、因状态不佳,课前忘记让学生整理好红领巾和衣领,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形象。

  2、因状态不佳,忘记吟诵课特有的师生问候礼仪,幸好课前有学生提醒并做了几次简单的训练。

  3、因状态不佳,课前未强调课堂纪律。

  4、因状态不佳,忘记带翻页笔,也没有提前把课件拷贝到一楼报告厅的电脑上调试音频。

  三、同仁建议

  1、教师个人讲解偏多,其实在本首诗中学生除了“隐者”之外,其他的词语意思都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无需一一讲解,应该多给学生自由吟诵的时间和机会。

  2、在讲解诗歌的时候,配以图片会有一定的画面感,同时提供一种意境。

  3、不应该只听音频,教师个人应该示范吟诵。

  4、两个入声字“药”和“不”应该吟诵出味道,首联诗人满怀希望问童子,童子回答中的入声字“药”短促,暗含了诗人的失落,颈联又给予诗人希望,但童子回答干脆、利落,短促的入声字“不”又让诗人陷入失望的境地。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2

  本首诗作者采用以答含问的形式完成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体会如下两点:

  一、体会诗里*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在品读中让学生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不足之处:语文教学倡导以读带讲,在本节教学中读的环节太少,形式应多样化。另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课挖得有点过深,今后一定要在这方面多思考,教学设计要把握好学段目标,更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3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

  正是有了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觉得,在课堂学*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4

  执教这节课时,我按照看--读--议--说--演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插图试着理解古诗意境。然后通过结合插图和读一读的方法,进一步感知古诗的内容。由于这篇古诗读起来比较简单,学生能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接着,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抓住“隐”展开热烈的讨论“古诗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我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是基本上都能体会到隐者的高尚之处,最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5

  本首诗作者采用以答含问的形式完成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体会如下两点:

  一、体会诗里*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在品读中让学生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不足之处:语文教学倡导以读带讲,在本节教学中读的环节太少,形式应多样化。另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课挖得有点过深,今后一定要在这方面多思考,教学设计要把握好学段目标,更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6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

  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姜子牙”“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朗读、背诵。5.拓展阅读《补充*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7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布置学生熟读整首诗疏通字词后,引导学生所这首诗改编独幕剧。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场景,好解决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关键是对话与场景。

  我引导学生自读诗,与同桌商量对话内容,集体交流:你师父去哪儿了?采药了。他在哪里采药?山里。具体在山的什么地方?山太大了,我也不知道。然后逐步加上人物还可能说什么?在对话时的表情和动作,心情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亲切随和、轻松、自然,诗人心里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释怀的心情及童子的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对答如流.

  在场景描写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青松郁郁,白云悠悠的山中优美景色。学生很感兴趣,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轻松与成功。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8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浅显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诗。那这样的一首诗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会让人们传诵至今。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图。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一位年长者在向小孩打听前方的道路,有的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说,诗人在向孩童打听隐者的行踪。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隐者”的理解。学生们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三顾茅庐》中的诸葛亮,对“隐者”的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首诗的诗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发觉歌咏的对象——隐者,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为了让学生更易体会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同时,也更易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课文出现的新词。

  2.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教学重点、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一

  师:我们已经预*了这首诗,现在开始学*。

  (师板书课题,并范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师:(20分钟后)同学们,请停下,现在各小组注意,准备表演。

  (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有部分学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脚迈出了座位)

  师:(鼓励)嗯,好样的!请A同学到前面来表演。

  (A生*时沉默寡言。只请这一位同学上来,是想知道学生对古诗中角色的认识)

  师:(试探性地问)你一个人表演可以吗?

  生A:不行。我想请B同学和我一起表演。

  (生B也是一个学困生)

  (生表演开始,师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弯着腰,步履蹒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还有人鼓掌)

  (师笔录一:弯腰、蹒珊,与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吗?

  (师笔录二:对“隐者”身份有误解)

  生B:(一愣,可能是对“爸爸”一说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应了过来)他采药去了。

  生A:在哪里采药?你知道吗?(补充设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补充设疑)在山里什么地方?

  生B:不晓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学和同伴B生。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静)

  (师笔录三:学生对古诗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什么地方。

  (表演完毕)

  师:不错,很勇敢,好样的!只是有几个……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师:(示意“静”)哪位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师”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师:好,好,别急!“师”是“师傅”,没错。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受)

  生:第三问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纠正前面两位同学表演中的错误:是“寻隐者”在寻“隐者”的过程中,感情有什么变化?

  (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接着再来。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

  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

  二

  师:(出示课文插图)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位诗人,看图中这位年长者,他就是唐代诗人贾岛。同学们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

  生:我看到诗人在跟一个小孩说话,诗人可能是在向小孩问路。

  生:我觉得诗人在向小孩打听一个人,问小孩是不是这个人。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我们今天就学*它。诗人寻访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

  师: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处古松耸立,松下诗人与童子问答,远处山高林密,云雾米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的老爷爷在很高的山上采药。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身上背着药篓,手里拿着药铲,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药。

  师:隐着年纪这么大了,他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到深山密林里采药呢?你又想对隐者说点什么呢?

  生:隐者是为了给别人治病才去采药的。我想对他说:“您的心灵多美好,为了医好他人的病去采药,不怕山高林密。不顾年老体弱。”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心里只想那些生病的人,真是好心人。”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为了治好别人的病去采药,走了那么远的路,爬上了那么高的山,您真勇敢!我佩服您!”

  师:正是隐者一心为别人想的高尚品质打动了诗人,诗人才去寻访隐者。可这次诗人没有遇到隐者,但我想,诗人以后还会去寻访,也一定会遇到隐者。

  ……

  师:同学们根据诗中的内容,结合插图,大胆的想象一下,诗人与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然后选出优秀小组到前面来为全班同学表演。

  评析:

  1、以图为导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从图入手,认识诗人,猜想诗人在做什么,调动了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

  2、以图入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让学生看图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并向隐者表达心声,放飞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活动得以主动参与,有效地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内在思想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语言素质。

  图文结合,扮演角色,发展了学生语言和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10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3)

——寻隐者不遇作文 (菁华5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的心情十分好,便到隐居在深山老林的一位老朋友家拜访。

  走在山间小路上,我看见了洁白的云朵,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花朵,听见了小鸟在枝头歌唱。我翻山越岭的来到了老朋友家。那里有连绵起伏的高山,挺拔的松树。真是风景宜人啊!

  我来到他家,轻轻推开门,看见老朋友把家打理得一尘不染,东西放的整整齐齐,十分整洁。我走出屋子,看到一个童子在树下和狗玩耍。童子看见了我,问道:“你找谁呀?”

  “你师傅在家吗?”我问

  “不在。”童子摇着手说,“他去采药了。”

  我问:“能带我去找他吗?”

  “不行,我找不到他,。我只知道他在山中,但是那里雨雾缭绕,不知道他在哪里。”

  我十分失望,心情一下子从山顶跌到了谷底。在回去的路上,我诗兴大发,写下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好些时间没有拜访隐居在山林中的这位好友了,见今日天气宜人,贾岛决定去看看老朋友最*生活的怎么样。

  贾岛骑着毛驴来到好友的住处。他下来轻轻敲了敲门,一位童子从门后慢慢地探出头来。只见这个童子唇红齿白,乌黑的头发盘了两个小发 髻 ,一双水灵的大眼睛疑惑的看着贾岛,十分可爱。

  贾岛轻声问道:“你师傅到哪里去了?”

  “师傅呀,他到山上去采药了!”小童子稚声稚气地答到。

  贾岛又问:“他在何处采药?”

  “就在这山上。”小童子想了一会儿,“可山太高了,云又很深,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

  贾岛抬头望去,果然,这座大山直插云霄,云雾缭绕着,模模糊糊的看不清远处的景况。

  站了一会,贾岛轻轻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想到:今日前来拜访好友,谁知他上山采药去了,也罢,过几日我再来拜访吧。

  随即,他不禁呤出了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去深不知处

  云依然缠绕在山间,环境清幽。贾岛怀着对隐居中生活的向往之情,骑上毛驴,踏上了回程的路。

  一场蒙蒙春雨过后,竹笋们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钻出来,桃花、梨花都开了,向着太阳公公笑个不停。诗人贾岛正在家中作诗,发现诗中的一个词换一下更好,但又不知用什么词,于是他想去请教别人。他想起了一位多年不见的挚友,一个隐居山林的奇才。于是他骑着自己的小毛驴上路了。

  一路上,花开得十分艳丽。贾岛走呀走,终于在一片松树林前停下来了,他看到了自己朋友的房子了。他上前敲了几下门,童子来开门了。童子先好奇地打量贾岛一番,问:“你来干嘛?”“我来找你师傅。”“你来得很不巧,我师傅刚刚上山采药了,可能晚上才能回来!”“你师傅去哪儿采药啦?”童子答道:“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上。”贾岛望着这座山,心头又涌起了一些希望,“童子,能指个路吗?”童子答:“这座山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师傅在哪。”

  贾岛失望地说:“跟你师傅说,贾岛来拜访你了!”“嗯!”他急兴作了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便骑着毛驴回家了。

  这是一个阳光万里的一天,我在家里无聊的看着书,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以前,我的朋友——一位隐者。

  于是,我经过两天的风餐露宿与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来到了一片广袤的森林。

  森林里有各式各样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小鸟,在树木上,发出动听的声音。

  小鸟在树枝上,有的呼朋引类,有的昂声歌唱,叽叽喳喳的声音回荡在林中,给人一种到了天堂的感觉。野花在石头旁边竞相开放,五颜六色,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美丽极了!

  我边走边观看美景,不知不觉中,就到了。

  我轻轻地敲了一下门,门开了,从门后探出一个童子的小脑袋,他用迷茫的眼神看了一下我,然后很有礼貌的问:“请问公子,你找谁?”“我找你家的师傅,他在吗?”“哦,你就是我师父常说的那位朋友吧,可是今天他不在。”“哦~那他去哪了?”“他去山上采药了。”“他在哪座山上采药啊?”童子向远处张望了一下,指着我身后的那座山说:“就在这座上中。”“你能带我去一下吗?”“不行啊,山上云雾缭绕,就算上去了,恐怕,也很难找到我师父。”“那就请你转告你师父,贾岛来找过他。

  松下问童子

  ……

  一天清晨,我(贾岛)还躺在床上,一阵清脆的鸟鸣声惊醒了我,可以看出,此时外面特别宁静,我甚至可以听到蝴蝶拍打翅膀的声音,以及蜻蜓沾水的声音,还隐隐约约听到了露珠掉落的“滴答”声。我想:今天的清晨真美!不如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去样访一下隐者?

  说干就干,我揉了揉朦松的双眼,接了一点儿水抹在脸上,使自己清醒过来。我匆匆地换了一件有起来比较体面的衣服,挎上自己的小包(旅行包啦!),便出发了。

  很快,我便来到了隐者的居所。嘿,他的居所真是若隐若现啊!青翠的毛竹包围着一座清雅的瓦房,房顶是用青青的瓦片做的,门前是青青软软的.小草,后面是清清的小河,一切都是青青的。

  我敲了敲门,没人回应。我很遗憾,只好原路返回。在一个山脚下,在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下,我看到了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孩,他正在捡拾松果。我认得出他是隐者的小徒弟。

  于是,我向前微笑着问:“小弟弟你好,我是你师父的好友贾岛,今天想来拜访一下他,可是他现在并不在家中,你知道他去了哪里吗?”

  小童子抬头看了看这座深山,回答道:“我的师父今天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只是山高云深,我也不清楚他现在到底在哪个地方!”

  我退后了几步,想努力看出隐者现在到底在哪儿采药。

  小童子笑了笑,摇了摇头,对我说:“没用的,这座山很高,很深。结白的云雾笼罩着这座山,使这山上的景物若隐苦现。你再怎么努力,也不会看见我的师父!而且,我师父今天可穿着绿色的衣物呢!他已经和花草树木融为一体了!你是很容易把树木和师父搞不清的!等我师父回来后,我再转告他,好吧?”

  我再一次持头望着这山,是的,我承认,在云雾的缭绕下,山真的很高,根本望不到顶。云朵在空中飘荡着,山似乎穿上了一件轻纱,使这座山显得更幽雅了!

  忽然,山中有丛绿动了动,惊飞了几只山鸟,我陷入了错觉:竟然隐者是穿着绿衣服上山的,那么这丛晃动的绿会不会就是他呢?……

  附原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4)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菁选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

  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

  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

  六、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希望云深不知处。失望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过渡: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二)初读感知 把握韵律

  1、课件出示全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童 子,言 师 /采药 去。只 在 /此山 中,云 深 /不知/处。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边读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读准节奏。

  2、分组读,齐读。

  3、师: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诗歌 体味意境

  1、师:(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什么?(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谁呢?(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

  问

  答

  松下问童子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 师 采 药 去 贾岛(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童子

  只 在 此 山 中

  (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

  云 深 不 知 处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这首诗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我们来对读一次,师是诗人,你们就是——童子。同学们,你们真会揣摩,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

  7、来,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四)拓展升华 体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1)首先,我们看这个“问”字,当贾岛去拜访隐者时,是怎么的 心情?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他满怀希望而来。(板书:问 满怀希望)(2)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寻访隐者却听童子“言师 采药去”,诗人心情如何?答非所想,不遇隐者,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板书: 不遇 失望)(3)当得知隐者在山中采药,“只在此山中”,这时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上?这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了什么?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板书:可遇 一线希望)

  (4)可是,当听童子说“云深不知处”,他一阵茫然:看,云海漫

  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板书:难遇 彻底失望)

  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诗人以答代问,六句话简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很了不起,同学们的表演也像这首诗一波三折,这是很难做到的,真不简单!

  4、这首古诗*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练笔

  我们体会了《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让我们动笔把它写下来吧。(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板书: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问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不遇 失望 只在/此山中,可遇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难遇 彻底失望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5)

——寻隐者不遇改写_(5)份

  这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想起之前我与老朋友的约定:今天上午要去山中拜访他。(开门见山开头。)

  到了山中,我大吃了一惊。山中的野花五颜六色,色彩缤纷,小草也绿油油的,柳树也甩起它那长长的辫子,好像在向你点头问好。

  孩子们也在快乐地追逐打闹,你追我,我追你,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可真是一幅山间的美丽风景画!(景物描写,渲染过渡。)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朋友家的附*。这时,我看见一个小孩在大松树下嬉戏玩耍我心想:“好长时间没有来到这了,还是找个人问问路吧。“孩子,你要上哪玩啊?”我急忙问道。只见那儿童斜着眼睛上下打量着我。“扑哧”一笑说道:“我知道了,你是来找我师父的吧,我师父说,这几天要有一位叫贾岛的大诗人来拜访他,你是贾岛吗?”我心想:“哈哈,我这个朋友竟然把我捧成大诗人,连他的徒弟都知道了。“嗯,我就是贾岛,请问你师父在吗?”我颇有些喜欢起这个童子了。童子又是一笑说道:“唉,我还以为大诗人会是温文尔雅,出口成章的,想不到竟会像一个落第书生一样。要说我师父,他刚刚去山中采药去了。“我叹了一口气,感到有些失望:“那你知道他在那座山,具体哪个地方吗?”

  童子将双手摊在胸前,皱着眉头说,我只知道他在那座山中采药,可是山有那么大,我也不知道师父在哪个地方呀!”我顺着他手指指向的地方望去,只见那里云雾缭绕,,林深云密,我只好抱着失望而归。(叙述过程完整,人物语言对话,注意细节描写的配合,生动形象,见划线加红处,值得借鉴。)

  周围渐渐静了下来,花草仍然那么可爱,只有我一人低声吟着:“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改写寻隐者不遇高高的山上云雾缭绕,睡了一夜的小草贪婪地吮吸着甘露,小鸟唱着歌迎接喷薄欲出的太阳。薄薄的雾霭中走出一个人,这就是诗人贾岛。

  山上杂草丛生,一道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天边。路边的花朵竞相开放,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蜜蜂、蝴蝶不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俯瞰山下,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一幢幢房屋鳞次栉比,菜园、树林、田野......到处充满了悠闲的田园气氛。

  贾岛踱着步,皱着眉头走在山路上,不时地环顾四周,似乎在找些什么,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山上清新的空气,动听的鸟啭,泥土的芬芳,美丽的景色,都不能驱赶贾岛心中的郁闷之情。

  原来贾岛要去拜访一名隐士,可怎么也找不到。突然,他眼前一亮,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有一位童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本小说,贾岛心想:也许这个儿童就是隐士的童子吧。他加快步伐,走到童子的身边,和蔼地问:“请问童子,你师傅隐居在这儿吗?”童子放下手中的读本,看了看贾岛,点了点头。贾岛又问:“那你知道你师傅去哪儿了吗?”童子说:“不太明白......哦,也许他在山顶吧!”贾岛迫切的问:“那你可知你师傅去做什么吗?”童子思讨了片刻,答曰:“师傅去那边采药了,但我不太清楚他的具体去处。”

  贾岛翘首遥望山顶,只见那儿云雾环绕,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在晃动,却又马上消失在无边无际的云雾之中......

  贾岛眺望着远处,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多么清高、恬静、悠闲自在的生活啊!”于是,他诗兴大发,提起笔写下了这首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初秋的一天清晨,贾岛想去拜访隐居在山中的一位贤士,便背上行李出发了。

  一路上,金风送爽,大雁南飞。枫叶赤红赤红的,如火烧大地一般,一棵棵大树恰似一滴滴墨绿色的颜料衬托得枫叶娇艳欲滴。路边的花儿争奇斗艳,如繁星点缀夜空一般,微风一吹,花儿就像在跳舞,真是有趣极了。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好似一条随时便欲腾飞的卧龙,景色十分迷人……

  终于,贾岛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很小的茅草屋,四周围了几条木栏杆。“咦,那不正是贤士的居所吗!”贾岛很兴奋,加快步伐走到屋前。却见屋外的空地上有个小孩正在和一只小狗嬉戏着,不时发出“嘻嘻哈哈”的声音。那小孩身穿淡绿色的衣服,腰间系着一条淡红色腰带,下面穿着蓝色的裤子,右手还拿着根小树枝玩耍着。

  贾岛轻轻弯下腰,亲切地问:“你师傅在家吗?”

  小孩转过头,说:“我师傅不在家。对了,你叫什么名字?找我师傅干嘛?”

  贾岛有些失望,他回答道:“我叫贾岛,很仰慕你师傅,特地来拜访他,能告诉我你师傅去哪里了吗?”

  “他去山上采药了”小孩说道,“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知道。”

  “我能去山上找到他吗?”贾岛又来了一丝希望。

  “这座山山高云雾的,我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采药了。”小孩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贾岛绝望了,这么大一座山确实很难找到贤士,不过看到这满山的美景,贾岛不由得诗兴大发,随即高声吟诵: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这一天,贾岛写了一首新诗,他再三推敲,却总觉得很不满意,可想改却不知道该怎样改,想重写吧,又没有思路。他思前想后终于决定去寻访一位隐士,请他帮助自己一下。

  贾岛背上包袱,理好行装便上路了。连绵的.青峰长满了松柏、翠竹、水杉,显得生机勃勃,树下还开着许多姹紫嫣红的野花。一路上美丽的风景使贾岛心旷神怡。

  不一会儿,贾岛就来到隐士所在的山峰,这个山峰上长满了松树。贾岛在松林间走了好一会儿,便隐约看见了房屋的轮廓,他又沿着松林间的羊肠小道向前走,不一会儿便看到了一座精巧别致的小木屋。

  此时,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扎着两个冲天辫,正在门口扫地。

  贾岛见了,忙上前问道:“请问你是……” 童子眨巴着一双大眼睛说:“我是这里主人的弟子,您是要找我的师父吗?” “正是!请问你师傅他老人家在家吗?” “哦,正不巧,我师傅采药去了,要过了阵才回来。刚走一会儿呢。” “啊?那你师傅他去哪采药了?”贾岛着急地问。“哦,不远,就在这座山上。”小孩往屋后的山峰一指。贾岛一听又激动起来,满怀希望地问道:“那他是在山腰还是在山顶或山脚?” “这个具体我也不清楚,山上云雾缭绕的,师傅他也没告诉我呀!”童子略带歉意地说道。贾岛听了,失望极了,他向童子道过谢,便原路返回了。

  一路上,他思绪万千,美丽的风景他也已无心欣赏了。可是,他突然来了灵感,他赶紧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与一位采药人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草药。

  一年春天,树上长着新芽,小河苏醒了。贾岛在散步时发现一种草,不知叫什么,作用又是什么? 于是,他打算去请教采药人。因为采药人的住处在半山腰上,于是贾岛找了根木棍当登山杖,一路上翻山越岭。如果渴了就找条小河,用手捧着水喝;如果饿了,就找些野果充饥;如果累了,就用叶子铺条“毯子”来坐......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他敲了敲门,一名童子走了出来,说道:“这位施主,您找谁?”“我找你们师父”贾岛回答。“我们师父采药去了。”童子说完后正准备回去。贾岛拦住他,又问道:“他去哪儿踩采药去了?”童子一听,捡起门口松树掉下的松果,说道:“比如我们在塔中间,我师父就在附*。可云太厚了,我不知道他的具**置。”

  贾岛一听,愣住了,说:“那我岂不是白跑了?”“这位施主,您一定是来问这株草的吧?”童子看了看贾岛手中的草,继续说道:“这是春嫩草,无毒,是一种凉性药材。”

  贾岛以后凡是想到此事,就念叨着:“虽然没有见到王师父(采药人),可却依然知道了答案,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