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 1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寻)。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引出“不遇”(板书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绝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两首古诗。

  二、感知体验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对话互动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四、建构生成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课后,我发现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读出这首诗的感情和韵律来。问题在哪里?我发现自己在学科整合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增强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效率,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古诗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指导下,在教学中,我却本末倒置,倒置教学效果不好。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创设学*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走*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

  (2)学*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个性。多角度展示学*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2)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3。

  3、填空,再读一读。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 5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

  二、读。(读通古诗)

  1、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4、齐读古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

  2、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交流:

  重点解决:

  (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

  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

  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

  5、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

  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

  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

  生写,交流。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

  总结:

  同学们,此诗虽*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

  (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

  教师引导:

  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名交流。

  看着这图,老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

  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老师喜欢这首古诗的第二个理由。

  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

  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汝:你)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4、师导:

  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用心完成作业纸中的第二题。(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

  5、完成填空: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诗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板书:希望)

  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板书:悟诗情)

  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师:读得更有韵味了。

  6、小结:

  你们看,*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美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

  7、小结:

  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

  8、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古诗的四个步骤。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练笔。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奈)

  唐贾岛

  读解悟诵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阅读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1)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2)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3。

  3.填空,再读一读。,

  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假如说*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发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四、教学策略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

  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浅显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诗。那这样的一首诗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会让人们传诵至今。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图。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一位年长者在向小孩打听前方的道路,有的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说,诗人在向孩童打听隐者的行踪。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隐者”的理解。

  这首诗的诗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发觉歌咏的对象——隐者,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为了让学生更易体会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同时,也更易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六作业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练*册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2)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菁选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

  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

  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

  六、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希望云深不知处。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过渡: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二)初读感知 把握韵律

  1、课件出示全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童 子,言 师 /采药 去。只 在 /此山 中,云 深 /不知/处。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边读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读准节奏。

  2、分组读,齐读。

  3、师: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诗歌 体味意境

  1、师:(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什么?(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谁呢?(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

  问

  答

  松下问童子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 师 采 药 去 贾岛(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童子

  只 在 此 山 中

  (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

  云 深 不 知 处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这首诗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我们来对读一次,师是诗人,你们就是——童子。同学们,你们真会揣摩,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

  7、来,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四)拓展升华 体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1)首先,我们看这个“问”字,当贾岛去拜访隐者时,是怎么的 心情?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他满怀希望而来。(板书:问 满怀希望)(2)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寻访隐者却听童子“言师 采药去”,诗人心情如何?答非所想,不遇隐者,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板书: 不遇 失望)(3)当得知隐者在山中采药,“只在此山中”,这时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上?这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了什么?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板书:可遇 一线希望)

  (4)可是,当听童子说“云深不知处”,他一阵茫然:看,云海漫

  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板书:难遇 彻底失望)

  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诗人以答代问,六句话简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很了不起,同学们的表演也像这首诗一波三折,这是很难做到的,真不简单!

  4、这首古诗*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练笔

  我们体会了《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让我们动笔把它写下来吧。(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板书: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问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不遇 失望 只在/此山中,可遇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难遇 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4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两首古诗。

  二、感知体验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对话互动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四、建构生成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课后,我发现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读出这首诗的感情和韵律来。问题在哪里?我发现自己在学科整合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增强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效率,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古诗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指导下,在教学中,我却本末倒置,倒置教学效果不好。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媒体运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

  3、观看投影图片,练*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 )者不遇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只在此山中,

  云( )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白如话”,因此,我先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诗句,激发学生抓住古诗一问三答的留白处进行想象推敲,了解诗人寻访隐者的过程,理解诗意,推敲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从而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猜诗句(课件出示)学生猜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出示《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3、能与老师一块儿轻声朗读这首诗吗?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朗读。(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明诗意

  1、诗文美,不仅美在它语言的节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练,请大家读读想想,这25个字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内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这些字词,再试着理解诗意。(出示字意)

  生交流字义、句意

  2、(1)我们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诗人)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童子)只在此山中,(童子)云深不知处。男女生组合读

  3、“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出示诗句,补充问题)

  4、分四小组读

  5、注意说出加点字的意思,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连起来说说诗文的意思。

  学生交流

  6、同桌一生读诗,一生说诗意,说完交换

  7、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五、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这首古诗*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六、拓展延伸

  出示并推荐学生朗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3)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4)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四、教学策略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

  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浅显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诗。那这样的一首诗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会让人们传诵至今。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图。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一位年长者在向小孩打听前方的道路,有的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说,诗人在向孩童打听隐者的行踪。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隐者”的理解。

  这首诗的诗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发觉歌咏的对象——隐者,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为了让学生更易体会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同时,也更易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创设学*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走*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

  (2)学*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个性。多角度展示学*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5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

  二、读。(读通古诗)

  1、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4、齐读古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

  2、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交流:

  重点解决:

  (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

  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

  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

  5、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

  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

  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

  生写,交流。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

  总结:

  同学们,此诗虽*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

  (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

  教师引导:

  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名交流。

  看着这图,老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

  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老师喜欢这首古诗的第二个理由。

  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

  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汝:你)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4、师导:

  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用心完成作业纸中的第二题。(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

  5、完成填空: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诗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板书:希望)

  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板书:悟诗情)

  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师:读得更有韵味了。

  6、小结:

  你们看,*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美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

  7、小结:

  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

  8、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古诗的四个步骤。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练笔。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奈)

  唐贾岛

  读解悟诵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4)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6篇

  一、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四、教学策略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

  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浅显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诗。那这样的一首诗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会让人们传诵至今。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图。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一位年长者在向小孩打听前方的道路,有的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说,诗人在向孩童打听隐者的行踪。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隐者”的理解。

  这首诗的诗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发觉歌咏的对象——隐者,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为了让学生更易体会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同时,也更易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5)

——改写《寻隐者不遇》作文 (菁华5篇)

  连绵起伏的高山,苍翠挺拔的松树,悠悠的白云,潺潺的流水……这真是风水宜人的仙境呀!

  我一位志趣高洁的朋友就隐居在这山中。一个风清云淡的上午,我去拜访他。走进山中,鸟语花香。绕着曲径通幽的小路,我来到他的茅舍旁。一位天真活泼的童子正和花狗在树下玩耍。见到有人来,童子抬头好奇的望着我,狗跟在他身后汪汪的冲着我直叫,好像在问:“你找谁呀?”“童子,你师傅在家吗?”“不在,他上山采药去了。”童子摇着手说。“能带我去找他吗?”我问。“不行,我找不到,我师傅虽然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道在何处。”哎!这下我彻底失望了。

  是啊!这里重峦叠嶂,我那位闲云野鹤的朋友,飘忽不定,我到哪儿去找他呢?看样子只能在松树下静静地等候,等他回来。

  由于皇宫里缺少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医生郎中,皇上派我寻找治病的人才。这时,突然想起了我的朋友是一位心胸宽广、慈善,专门为百姓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第二天清晨,我来到烟雾弥漫的高山中,这里鸟语花香、清澈的小溪流水涓涓。周围不时有唧唧喳喳的鸟叫声,正是采良药的好地方。采良药的好地方。

  我望着一棵挺拔苍翠的松树下有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梳着整齐的头发,在津津有味的跟蝴蝶玩起了捉迷藏。他右手提着竹篮,在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自己的师傅早早归来。

  我上前询问:“你认识一个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医生郎中,他专门为百姓治病的一位好师傅吗?”我把他的外貌井井有条的说了一遍。他把手放在嘴角上兴奋地说:“我就是他的童仆。”

  “那你知道他在哪个地方吗?”这一座座被薄雾缭绕的山,真不知道去哪里找到他呀。“我只知道他在这座山中,谁会知道在哪条梁,哪条沟呢?”

  听了他的描述我情不自禁的哈哈大笑,脱口而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在课本上,那一首不起眼的古诗《寻隐者不遇》是不是也让你心生疑惑,不知在这样一个二十字的小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作者怎样的心情起落?这就是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的区别,文言文可以用区区几个字表达出白话文需要几百字才能表达出来的故事。怎么样,是不是更加好奇了?那就让我告诉你那首《寻隐者不遇》背后的故事吧。

  这是一个迷雾缭绕的早晨,这首诗的作者贾岛想去拜访一位隐居山林的医术高人,向他请教中医的奥秘。于是他顺着屋前的石板小径爬上了这位高人所在的那座山,而他也被路上的景色迷住了:一棵棵墨绿色的松树伫立在陡峭的山壁和山路之间,鸟儿则在树枝上讲述着在那山深处的故事,而花儿们也争奇斗艳地比着自己的美貌……贾岛不禁被迷住了,他不时地欣赏着花儿、静静地聆听着鸟儿清脆的鸣啼声。就这样,贾岛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那位高人的茅屋前。那房子虽然十分简陋,但是周围却景色宜人,看来那位高人很有眼光呢。贾岛见茅屋里没有一个人,便蹲下身子来问高人家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笑嘻嘻地回答他说:“师傅采药去了。”贾岛高兴地问到:“那他去哪里采药了?”童子再次回答道:“他就在这座山中,可是具体在哪我也不知道。”贾岛望了一下山顶,那里云雾缭绕,怎么可能找到他呢!于是贾岛和蔼地和童子聊起了那位高人的事,然后就失望的回了家。但是他看到了那么美的景色,碰到了那么一个可爱的孩子,还是觉得不枉此行,于是写下了这首《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有一天要去拜访他隐居在山里的好友。正巧他这位朋友也是喜好诗词,就让他给自己刚刚做的一首诗来点评一下。

  因为好友住在山里,贾岛就走了好长好长的路,累得大腿和小腿疼得不得了!可是一想起要让好友来点评他做的诗词这件事,他就什么也不疼了!要知道,贾岛作的这首诗,他可是很满意呢!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好友的家门口。这时,他看见一个扎两个发纂的小童子正在和自家的小狗玩,他走上前去问童子:“可问小童,你家师傅到何处去了?”小童子听了,愣了一下,可能是因为这个陌生人这么有礼貌的对待他,可能有点不*惯吧!小童子赶紧说:“我家师傅上山采药去了。”“哦。”贾岛的心情一下子被扫了一大半,哎呦,自己辛辛苦苦走了好几里路到这里,可是却没碰上人!哎呦,我的腿!哎,对了,再问问这位小童子,看看他能否说出好友到那座山去采药!加到就问小童子:“可问小童子,你家师傅到哪座山上去采药了?”小童子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座山,说:“就在那座山上!”听了这句话,贾岛又变得高兴起来了,呵呵,果然没有白来!他继续问小童子:“你家师傅在山中哪里采药?”小童一脸迷惑地说:“这可就不好说了。今日云雾四处弥漫,看不清我家师傅到底在哪里啊!”听到这,加到差点晕过去!天哪,这就是自己辛辛苦苦赶到这里的结果吗?!贾岛还想再问小童一些事,可是实在也问不出来了,而且小童也要回去给牛儿喂草了。贾岛也就不多留了。他低着头,又辛辛苦苦的走了回去……

  回去之后,贾岛看到自己的腿已经红肿的不成样子了,就叫大夫给他抹上了药膏。这时候,他突然想把自己今天去山中访友,结果一无所获的这件事编写成一首诗。他想了一会儿,就写下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哎,这个世界真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呀,乱套了,乱套了!”我心中充满了悲愤,自言自语道,边说边往安静的地方走去。

  不知不觉,我走进了一座大山里。渐渐地,我听不到喧闹声,只有那山间瀑布的咆哮。我不禁抬头看去,哦!这里真是个世外桃源。你看,云雾缭绕,一座座山峰若隐若现,人在其中,仿佛腾云驾雾一般。

  很多年前,在这座山里,我曾拜访过一位高人,十分敬仰他,因为他品德高尚,超凡脱俗。现在我也厌倦了山外的纷乱,今天恰好来到这里,于是决定再次拜访这位高人。

  我信步走在山间小道上。忽然,身后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个小童,我急忙走向前去,柔声问道:“这位小师傅,你可知道山中有一位得道的高人,不知现在他去了哪儿?”

  童子向我微微一笑,说:“哦,那是我师傅,他一清早进山采药去了,您是来拜访他的吧?”

  我急急地又问:“你可知道采药的具**置吗?

  “就在这座山里,可云雾弥漫,把山都遮住了,我也不知道具体在哪儿。再说我师傅不太愿意见别人,您还是先回去吧!”

  我失望地环顾四周,云深深,雾蒙蒙。心中不由感慨万千,便在石壁上提下了《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6)

——寻隐者不遇_作文350字汇总5篇

  夏天,我看见一窗的美景:绿色的树枝,纷飞的蝴蝶……它们使我想到我那隐居在山林中的好友。经一番思考,我决定去探访这位隐者。

  我来到他隐居的山上,在他的房屋中我并没有找到他。正当我因找不到他而垂头丧气地准备走时,我遇到了一位童子——我看这位童子衣冠整齐,说不定是隐者的学生。于是,我问道:“你是那位隐者的学生吗?”他点头称是,他反问我:“请问先生你有什么事吗?”我对他说:“我是来拜访你的老师的,我刚刚在草舍没找到他。你是他的学生,不知你知道他去哪儿呢?”那位童子恍然大悟:“老师采药去了。”我急切地问:“他去哪采药?”童子摇摇头,说:“我只知道,他在这座山采药。这座山云雾缭绕,他的具体去处我并不知道。要不,先生先坐一会儿?”“算了吧!”我失望地回答。我唉声叹气:“看来,我们之间没有缘分啊!”说完,我垂头丧气地走了。

  一天,诗人贾岛知道了一位隐者很高明,就一直想去会会他,可就是没有时间。终于,他抽出了空余时间,踏上了寻找隐者的路途。

  在路上,他走着走着,他看见了绿水青山,瀑布直往下流,鲜花小草个个都嫩绿嫩绿的,一片都是生机勃勃。贾岛似乎被这场景所迷住,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想起来还得赶路,不再被迷住,继续前进了。

  过了一会儿,贾岛看见了在长安城郊外拜访的李凝,于是马上谈了起来:

  “贾岛,你在这里做什么?”

  “哎,我是想见到一位隐者才来的。”

  “哦,要不我们边走边谈?”

  “好。”

  这样你谈谈我,我谈谈你,不知不觉到达了隐者居住的森林高山。贾岛告别了李凝,自己一个走进去。

  贾岛走到了隐者的房子,一位童子走了过来,贾岛说:“小徒弟,你师傅在家吗?”“我师傅老人家去采药了。”“到哪儿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上。”“你能带我去看看?”“这里云雾迷漫,我也不知道他在哪?”

  贾岛听了,不死心,连忙走向山上,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他很失望,于是就写出了这么一首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由于皇宫里缺少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医生郎中,皇上派我寻找治病的人才。这时,突然想起了我的朋友是一位心胸宽广、慈善,专门为百姓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第二天清晨,我来到烟雾弥漫的高山中,这里鸟语花香、清澈的小溪流水涓涓。周围不时有唧唧喳喳的鸟叫声,正是采良药的好地方。采良药的好地方。

  我望着一棵挺拔苍翠的松树下有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梳着整齐的头发,在津津有味的跟蝴蝶玩起了捉迷藏。他右手提着竹篮,在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自己的师傅早早归来。

  我上前询问:“你认识一个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医生郎中,他专门为百姓治病的一位好师傅吗?”我把他的外貌井井有条的说了一遍。他把手放在嘴角上兴奋地说:“我就是他的童仆。”

  “那你知道他在哪个地方吗?”这一座座被薄雾缭绕的山,真不知道去哪里找到他呀。“我只知道他在这座山中,谁会知道在哪条梁,哪条沟呢?”

  听了他的描述我情不自禁的哈哈大笑,脱口而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在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早晨,贾岛早早地起了床,坐上马车,不知不觉地驾车来到一片景色迷人的松林前,于是停下马车,走了下来,来到松林前。只见松林郁郁葱葱,松树长得高大挺拔,它们的枝干十分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时不时还有几只小松鼠在枝丫间玩耍、跳跃。

  远处隐隐约约看见几座小山。贾岛沿着松林里的小路往林子里走。路上全是野花野草,贾岛十分开心,心想:我今天终于可以见到人们常说的那位隐者了,我有很多问题要向他请教。他走着走着就来到一个茅屋前,茅屋前有一个小孩正在逗着一条狗,贾岛连忙上前问:“小朋友,你认识这位隐者的家在哪吗?”

  那小孩回答说:“认识,他就是我师傅。”

  太好了,贾岛心想,于是接着问到:“那现在能叫你师傅出来吗?”

  “对不起,我师傅他上山采药去了。”小孩回答。

  贾岛失望地摇了摇头说:“你知道你师傅在哪座山采药吗?”

  “嗯,好像在这座山上。”小孩答道。

  “哪他在这座山的哪里采药呢?”贾岛好像又有了一线希望,继续问道。

  “因为山上云雾缭绕,所以我也不知道我师傅在哪采药。”小孩答道。

  贾岛十分失望,心想:我大老远跑来,居然没见着。唉!他无可奈何地回去了。

  一天,我听老朋友胡钱说,他那里挖出了一棵千年人参,就动身去看一看。

  一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人参是怎么样的,不知不觉中就来到的他家。我见他家的门紧锁着,屋中无人,便失望得摇了摇头。往回走着走着,看见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有一儿童坐在那里,便上前询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身高1.87,八子胡的人。”那儿童一听,问:“你找我师傅作啥?”,我一听胡钱是他师傅,便忙说了自己的身份,来历。儿童听了后,笑着说:“先生,你来得不是时候,我师傅今早就进山采药去了!”我问:“那你师傅进了哪座山?”儿童把手往左一指,只见那耸立着一座“庞然大物”,全身被云雾缭绕,山上的`树木时隐时现,好不壮观。我看了急了,问道:“那你知不知道他具体的位子?”儿童晃荡着脑袋,两个羊角辩像拨浪鼓一样,说道:“我也不知道。”

  我见这儿童这么可爱,随即作了一首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之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