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学反思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反思

《估算》教学反思1

  小学数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四舍五入法求*似数再估算)在此基础上学*本单元的估算乘法比较简单。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1. 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

  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始,出示学生郊游的画面,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提出问题: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引导大家能否估算?给予充足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出现了多种方法。在练*中设计了打字的题目,一篇文章16000个字,每分钟打83个字,20分钟能否打完?还有根据商店三天的销售量,估计一个月的销售量等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

  2. 体现估算方法多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解决车票和门票的问题时,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出现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大部分学生直接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

  但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

  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把49看成50,104看成105,50×105=5250(元)。应该准备5250元。

  引导学生准确计算后发现第一种方法估计的结果不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明白该题目运用进一法是最好的。又如:在练*中打字一题,学生通过算、说、议、选等活动总结出最好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的估算策略。

  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却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出现一道题目,还是惯性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后进行估算;另外,个别的题目让学生难以确定是否估算还是准确计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该题目中的数据应估大一些还是估小一些;即使准确计算的题目,计算前也可以让学生估算一下,或是算后利用估算的方法检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不断提高估算的能力。

《估算》教学反思2

  一、教学设计

  估算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只作为选学的内容,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学*估算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现在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新大纲、新数学标准中,对小学数学有许多变动,其中一条就是加强估算的教学,不像过去对于估算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且更加注重灵活性、应用性。但是这种灵活性不能是随意性,还必须有优劣的评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教材,掌握方法,让学生能学到即方便又准确,而且还实用的估算方法。

  我的这节课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设计教学的。本课以刚刚结束的校运动会为背景,对教材进行了修改,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先出示例题:高琦小学三到六年级有433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市体育场举行的春季运动会,每个年级大约多少名运动员?

  433÷4≈?

  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们自己选出最好的估算方法,即“在方便的基础上求准确”。在达到共识之后进行巩固练*,而后借用“幸运52”上的“看商品猜价格”游戏放松课堂气氛(猜商品价格应该从整数猜起,逐步缩小范围,实际上也和估算有关),游戏结束,把估算运用到生活实际应用中(结合运动会上本班运动员成绩的`一些数据进行估算),最后要求学生明确在实际生活中,被除数有时只能取(*似值)多,而有时只能取(*似值)少,增强学生学*估算的实用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二、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

  出示例题:高琦小学三到六年级有438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市体育场举行的春季运动会,每个年级大约多少名运动员?

  438÷4≈?

  师:我想请同学上黑板写出你的估算过程。

  生1:438÷4≈400÷4=100

  生2:438÷4≈420÷4=105

  生3:438÷4≈440÷4=110

  生4:438÷4≈432÷4=108

  ……

  师:刚才上来的同学都做出了很精彩的估算结果,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些同学的估算方法谁最好。

  生:我认为生1的最好,因为估算时应该把被除数四舍五入到最高位

  生:我认为生3的最好,它的答案最接*精确值

  生:我也认为生3的最好,它的估算最简单

  生:不是最简单的,生1的最简单

  生:生1的简单是简单,但是结果相差太远了

  ……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好,很热烈,现在你们认为谁的方法最好?

  齐声:生3的最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的方法又简单又接*答案

  师:对了,我们在估算的时候,不但要方便,而且最好还能准备一点,也就是“在方便的基础上求准确”,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估算的目的。下面一些算式要求同学们估算,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做到即方便又准确。

  118÷4276÷92214÷77403÷8

  250÷6814÷83710÷96105÷2

  同学们十分精彩地完成了练*。

  教学反思:本课我将教材做了全面的的修改,从例题到应用,都是用学生刚刚参加过的校运动会为背景,表扬了为班级拼搏的运动员,进行一次培养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创设亲切、愉快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

  其次,打破常规,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到估算的本质和目的,从而掌握估算。计算题的估算精确范围比较宽松,一般情况下正负误差均可。这正是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除了教学书本上的方法外,还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出与书本不同的方法。只要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能迅速地口算估出答案的,均予以肯定,从中又找出“在方便的基础上求准确”这样一个不是定义的定义下进行最精彩的估算。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先试估算,再让他们自己观察、对比、讨论、辩论,最后达成共识,老师在其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自己找到好的估算技巧,比老师直接的传授要好得多。

  不足:在学生试估算时,学生说出了四五种后还硬要学生再想方法,本意是为了有更多的对比材料,谁知弄巧成拙,让学生不知所措。

  片段二:出示例题

  (1)方老师为了慰劳运动员,带了96元钱去买饮料,每瓶5元,每个运动员都能喝到饮料吗?

  师:想一想,这道题如何估算?

  学生1:96÷5≈100÷5=20(人),我们确实有20名运动员,刚刚好。

  师:同不同意?

  学生:同意……不同意……

  师:有同学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

  学生2:我班有20名运动员,96元只能买19瓶,不够

  学生3:买东西钱要带多,不能带少

  学生4:这一题被除数只能往少的方向取*似值

  ……

  师:对了,有时候我们还得看实际的情况,不能盲目的估算。买东西就属于这种情况,买东西钱带少了是买不到东西的。

  出示例题

  学校开表彰大会,表彰在运动会上110名优秀的运动员,每4个运动员坐一条长凳,大约需要多少条长凳?

  师:想一想,这道题如何估算?

  学生1:110÷4≈100÷4=25(条)

  学生2:不对不对,你把人数看成100*似值,那另外十个人不就没凳子坐了吗?

  学生:说的有道理……

  师:很好,同学们真聪明,这一题跟上一题又不同了,像坐凳子,坐车,坐船类似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人数给取少了,否则就有人没有凳子,车,船可坐了。通过这两道题,同学们知道在生活中的估算,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教学反思:

  这部分中,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新知,估算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一次掌握了估算要在具体的环境中来考虑,结合实际选取最合适的*似数。然后运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真切地感觉到估算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了估算的应用性。这一部分课本没有涉及,完全是对课本的延伸和扩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没有安排更进一步的探讨。本人对这部分的加入是否恰当没有十分的把握。

《估算》教学反思3

  在二年级下册的数学计算教学中,三位数的加法是较大数的计算,列竖式求得结果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一定要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教材认真落实《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的要求,在教学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教学估算并不是把估算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在现实情境中激活学生已有的估计经验,自己探索估算方法。教材第45页例题通过“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这个实际问题,向学生提出估算要求,启示估算方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把两个加数分别看成与它接*的整百数,通过整百数加法完成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上。”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了当“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在学*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较快地掌握了本课内容。但此时的估算毕竟是学生在低年级接触到的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新技能,真切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实际的解决问题操作过程中,还是应多指导学生注意具体的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论之。

《估算》教学反思4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关于估算的几点思考:《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从三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要靠老师持之以恒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除了让学生学*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形成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的意识外,在计算教学中也要重视让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的*惯。例如,在教学精确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计算结果的范围;在精确计算之后与估算结果对比,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等。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精确计算结果的*惯,体会估算的价值。

《估算》教学反思5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重视估算教学

  在上“加法估算”这节课前,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估算对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也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二年级学生虽有*似意识,能把一个两位数,三位数估成跟它*似的整百,整十数,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但还未形成估算意识,养成估算*惯,不理解估算的多种策略和方法。所以我大胆的挖掘、开发教材资源,设计了一节典型的“加法估算课”,整个设计流程科学,结构安排合理,学*思维灵活,积极性高,兴趣浓。

  (二)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设计了“笑笑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小鬼当家”等情景,将估算教学置于解决问题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从而感受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

  (三)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我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四)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品质

  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促进精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在运用估算时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相信估算是有用的,如果长时间坚持在计算前估算,学生肯定会偿到估算的“甜头”,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五)估算是一节很难上的内容,灵活度强,学生思维开阔,从本节课的学生表现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表现不是太好把握,教师点拨、总结不到位。

  1、例题的数字给得较多,较难,让学生算起来不太容易,不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2、在设计的“二次反思,提升认识”,你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和思考吗?你比较欣赏哪种估算方法?我点拨和总结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场。没能让学生在对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体验中把方法优化。

  3、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等细节性的问题?讲的不够明晰,清楚。

  总之,通过这节估算课教学,给自己、给学生,都很多的收获、很大的启发,是个大胆的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重视估算教学,以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数学涵养。

《估算》教学反思6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的第四课时是“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在本册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教学,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估算;《数学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教学本课时,有的学生出现了先算后估、不能正确选择估算方法的现象,通过适时引导使学生掌握了估算方法。

  一、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估算,所以通过学生个性化的估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了解估算的意义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大部分孩子们能找到接*的整十数或整百数来进行估算,我对学生的这些想法感到非常满意。

  1满足学生需要,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和学*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过程与方法。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我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有几个学生是这样估算的,他先把369+442计算出来,得到811,然后运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810。出现了先算再估的现象,对估算的意义不理解。

  2在巩固应用中,解决“估计一下带800元钱买一套桌椅够不够?”这个问题时,有的孩子估算后说够,有的孩子通过计算知道不够。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于是我对学生们适时引导:实际的结果与我们估算出的结果有时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像这类购物的估算问题应该往大的方面去估算,这样我们购物时才不会出现钱不够的情况。

  三、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正确掌握估算方法,自如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今后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体验估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

  要引导学生形成估算意识。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一是问题比较复杂,运用所学知识还不足以很快的得到问题的确切结果,就可以通过估算的方法,获得接*问题确切结果的一个*似答案;二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知道问题的确切结果,只要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比如旅游、超市购物等。其次要给估算教学增加“营养”,让估算贴*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感性的认识转化成估算意识,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2结合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学生有了估算意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而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一个主渠道。同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的不同层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最后让学生动笔算一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不是在自己估计的范围内。这样,学生通过先估算再计算的过程,找出估算与计算间的差距,就会力求估算的结果接*计算结果,促使估算能力的提高。

  3结合具体情境,展示估算的科学合理性。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的用算式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算并不是离精确值越*越好,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估算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

  第二、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

  第三、让估算值与精确值接*比较合理。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的分析,不仅能学到灵活的估算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与作用。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成为教学的有心人,努力去挖掘估算题材,为学生积极搭建估算的*台,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估算,自觉形成估算的*惯,有力地促进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估算》教学反思6篇扩展阅读


《估算》教学反思6篇(扩展1)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3篇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1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了除法计算是本单元的重中之重以外,利用估算作为一个有效策略来解决问题也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在新修订的教材中,估算已然成为计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低年级开始对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一直是大家努力的方向,但本单元除法的估算和以前的四舍五入的估法有一些区别,以前的估算以乘法为主,借助乘法口诀或者整十整百数的好算的特点,将其中的乘数估成比较接*的整十整百数再进行计算,如49×8,将49估成离它最*的整十数50,然后再计算50×8=400。

  但是除法的估算不能只考虑离被除数比较接*的整十或整百数,还有整除与否的关系,例如,401÷7,如果按照乘法估算的原则估成接*的整百数,那就得将401估成400,再计算400÷7,可是根据具体的情况看,400÷7不能整除,这样估算的结果并不简便,估算的意义也就相应的不大了。再比如500÷7,500本身就是个整百数,按照以前估算的方法就不用再估了,可是500并不能被7整除,所以要将500估成490,再计算490÷7=70。

  因此,在本单元关于除法估算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要比较接*被除数;二是要能够整除,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除法的估算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体现出估算的意义。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2

  除法估算是教学中的难点,虽然学生早已接触过估算,但是“除法估算”难度较大,因为除法本身就是逆向运算,在这个基础上又算,对于小学生来说算是有难度的。估算不像四则运算那样有“法”可依,这样上至少不会偏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计算的过程中结果也是“硬碰硬”。而估算就不同了,比如71÷8≈大部分学生把71看成70,但估算不出来。只有不少部分学生把71看成72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把71看成80来估算。这样一来答案又是多样的。这里教师应该怎么样去引导学生呢?一些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学到这里,已经有些搞不清了。

  这时候,我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怎么估算,小组交流汇报后,通过我的点拨得出:除法估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把被除数看成接*它的几百几十的数。

  2、便于口算。

  这样的总结对于学生的估算有一定的帮助。然后出示113÷4≈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学生依照以往的经验首先想到的是把113看成110,让学生实际口算110÷4学生口算起来也不简单,有的学生进一步想到了用120÷4进行估算,我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到这种好方法的,进而又练*了几个这样的题目,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和学生练*几道题目后,学生总结出了这样的方法:431÷7≈,可以先想420接*431,还便于口算,所以把431看作420,最终约等于60。这个办法学生接受的比较快,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加强了估算的教学也是新教材与以往旧教材不同的地方。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的*似数就可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活中进行估算的次数要比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估算在我们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估算的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计算技能训练,它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估算意识远比训练估算技能重要。在用笔算算出结果之前我们往往都让学生先来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学生也养成了这样的估算*惯,有了估算意识;有时用不着算出准确值,直接估出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有时还可以利用估算来验算自己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但是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是有它的特殊性的,除法的估算不同于加法、减法、乘法的估算,被除数与除数不仅要选择接*的整十、整百数,而且二者还得是倍数关系,这样才能估计出大概的结果。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只把被除数改成接*的整十整百,但却非是除数的倍数,计算起来很麻烦。2、看成有倍数关系的数后,计算结果出现了偏差。3、有的估算不用看成整百整十数方便,如78÷4,83÷9,学生还不太清楚。究其原因第一个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学生受加、减、乘、法的估算的定势的影响,还不太适应除法的估算;第二个错误的产生是因为上一节课的口算除法的根基还没有打牢;第三个错误学生还是缺乏估算意识,认为是估算就要看成整百整十数来算,而不是怎么方便怎么算。针对这几个错误我让学生一步步体验,把被除数看成什么样的数,怎样算最简便还最接*准确值,方便和接*准确值是估算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们体验到在除法估算中把被除数看成可以运用乘法口诀与除数进行运算的数最方便,在估的时候,要能运用口诀,还要接*被除数。大部分学生能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掌握估算的技能。

  学生掌握了估算的算法,但是我觉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上还不够,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用精算,学生还是有些模糊。比如在教材中运用估算的应用性练*题有这样几种类型(1)条件中有大约,问题中有(2)条件中无大约,问题中有大约;(3)条件中有大约,问题中也有。见到大约就用估算也是没有道理的,要结合具体的题意来分析,说实话,别说学生就是大人也要先考虑考虑,还不一定对不对呢。如果一味的强调这些我想也就违背了新课程的初衷了吧,我想我们不应当用这个来考学生而是要学生养成一种估算的意识,形成数感,数学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呀。


《估算》教学反思6篇(扩展2)

——《估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估算》教学反思1

  在二年级下册的数学计算教学中,三位数的加法是较大数的计算,列竖式求得结果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一定要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教材认真落实《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的要求,在教学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教学估算并不是把估算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在现实情境中激活学生已有的估计经验,自己探索估算方法。教材第45页例题通过“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这个实际问题,向学生提出估算要求,启示估算方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把两个加数分别看成与它接*的整百数,通过整百数加法完成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上。”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了当“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在学*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较快地掌握了本课内容。但此时的估算毕竟是学生在低年级接触到的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新技能,真切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实际的解决问题操作过程中,还是应多指导学生注意具体的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论之。

《估算》教学反思2

  马上就要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估算这个内容了,因为去年也担任二年级数学,这堂课时还真是遇到了一些尴尬,所以对这堂课的教学还是记忆犹新。为了更有效地教学,现在就作一些反思。

  估算是数学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有重要意义,在数学计算的检验中很有用,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三册的教材出现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估算,也是第一次出现估算这个内容。

  课堂基本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题解体会认识*似数。

  (二)引导学生联系在商店买东西的情景理解其估算意义,让学生根据买商品的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通过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加减法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个环节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引入的情景是教科书中购买物品,提出问题:老师有100元钱,准备买下列生活用品,你能估计一下够吗?(三件物品)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想法。

  学生所用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让我尴尬的是很多学生就是算出了精确的得数来汇报说明是不是够了,我急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学生可没有领会我的意图不过把计算的顺序换了一下而已。我只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你能不能用上*似数来估计一下呢?总算有学生开窍了,说出了估算的方法,谁知说了几个后却又有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估算还是计算更好,这样才能真正知道100元够不够。我一楞,这也真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啊。我就引导他:那你认为估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有的说:大约是多少元可以知道。有的说:算起来比较快。

  虽然是引导出来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的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去的应用也是上得如梗在喉,学生总是不太自觉地能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好象都是老师或题目叫他们去估算。

  仔细思考失败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和教材的情况。1、估算的作用在大的数量时优势比较明显,相对于一百以内的数,学生口算都能很快得出来,所以也难体会到它的好处,相反还会认为估算有不精确的缺点。2、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现实中还真的很少接触到估算,所以在理解估算的意义上就出现了问题。变成了为估算而估算。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创设必要的有效的情景很重要。前面所用的情景,给学生提供3个数据学生是比较快得可以计算出来,所以不能突出估算的作用。所以想到了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快到了,姑姑想送小东100元左右的礼物,下面的东西都是小东喜欢的,请我们小组合作帮姑姑设计出购物的方案。看看你们能设计出多少种。(出示六七种标上号码的商品以及价格,有单件接*100元的,有两件接*100元的,有三件接*100元的)

  我的想法是:学生在较多信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必然要用到估算,比如他看到单价是42元的商品,再选择的必然要想到60元左右的商品,或者说看到另一个78元的商品必然马上意识到不可能,这种思维的过程不管学生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都是应用了估算,这样我想应该是顺势而成了吧。

  不过还没有实践,不知会不会有改观。

《估算》教学反思3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的*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估算》教学反思4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章中的《估算与精确计算》,对同年龄的小朋友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它既要求小朋友掌握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加与减的运算,其中包括何时进位、何时退位及连续退位,又要求小朋友掌握千以内数的认识,相邻的数,相邻的整十数,相邻的整百数等概念,这些是小朋友很容易混淆的,还要求小朋友能把巧算、估算与精确计算三者综合运用,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我在上这一内容时,从小朋友已学过的二位数加减二位数的估算引入,帮助小朋友复*了如何估算到最接*的相邻整十数的方法,之后对三位数最接*的相邻的整十数和相邻的整百数又进行了复*,这样为新内容的授课铺*了道路,接着出示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题,让小朋友进行估算和精确计算,把小朋友的不同的估算结果进行展示,要求小朋友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估算的结果比精确计算大而有的小,而有的小朋友的结果又非常地接*呢?之后进行小结:我们在估算时可以估整十数也可以估整百数,只有当估成最接*的整十数时,那么它的结果才会和精确计算的结果最接*,接下来让小朋友进行三道题的练*之后问小朋友,你们会不会对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减法进行估算和计算呢?减法和加法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出示例题,讨论及对三道题目再进行练*,最后小结。

  刚上完课后觉得挺开心的,之后反复琢磨就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其一因为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做三道加法题和三道减法题上了,对困难生没能很好地加以辅导,导致他们还是不会做,而对优等生没能很好地照顾到,激发他们的潜能为他们留一些有余力的*题;其二是题型单一,只是计算,为何不尝试着用选择题,判断题呢。其三上课形式单一、枯燥,学知识是为了运用的,如果能够为小朋友创设一下去商场购物的情景,小朋友既感到亲切、兴趣盎然同时又能对所学知识加以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最后本人觉得要提高自己的上课水*不仅要多听课,多磨课,而且要多反思多领悟,把每堂课其中的不足之处和较好的地方在之后的课中加以改进。我相信只要不断进行努力和尝试,不怕失败持之以恒,肯定会取得较明显的进步的。

《估算》教学反思5

  一、教学设计

  估算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只作为选学的内容,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学*估算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现在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新大纲、新数学标准中,对小学数学有许多变动,其中一条就是加强估算的教学,不像过去对于估算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且更加注重灵活性、应用性。但是这种灵活性不能是随意性,还必须有优劣的评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教材,掌握方法,让学生能学到即方便又准确,而且还实用的估算方法。

  我的这节课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设计教学的。本课以刚刚结束的校运动会为背景,对教材进行了修改,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先出示例题:高琦小学三到六年级有433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市体育场举行的春季运动会,每个年级大约多少名运动员?

  433÷4≈?

  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们自己选出最好的估算方法,即“在方便的基础上求准确”。在达到共识之后进行巩固练*,而后借用“幸运52”上的“看商品猜价格”游戏放松课堂气氛(猜商品价格应该从整数猜起,逐步缩小范围,实际上也和估算有关),游戏结束,把估算运用到生活实际应用中(结合运动会上本班运动员成绩的一些数据进行估算),最后要求学生明确在实际生活中,被除数有时只能取(*似值)多,而有时只能取(*似值)少,增强学生学*估算的实用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二、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

  出示例题:高琦小学三到六年级有438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市体育场举行的春季运动会,每个年级大约多少名运动员?

  438÷4≈?

  师:我想请同学上黑板写出你的估算过程。

  生1:438÷4≈400÷4=100

  生2:438÷4≈420÷4=105

  生3:438÷4≈440÷4=110

  生4:438÷4≈432÷4=108

  ……

  师:刚才上来的同学都做出了很精彩的估算结果,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些同学的估算方法谁最好。

  生:我认为生1的最好,因为估算时应该把被除数四舍五入到最高位

  生:我认为生3的最好,它的答案最接*精确值

  生:我也认为生3的最好,它的估算最简单

  生:不是最简单的,生1的最简单

  生:生1的简单是简单,但是结果相差太远了

  ……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好,很热烈,现在你们认为谁的方法最好?

  齐声:生3的最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的方法又简单又接*答案

  师:对了,我们在估算的时候,不但要方便,而且最好还能准备一点,也就是“在方便的基础上求准确”,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估算的目的。下面一些算式要求同学们估算,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做到即方便又准确。

  118÷4276÷92214÷77403÷8

  250÷6814÷83710÷96105÷2

  同学们十分精彩地完成了练*。

  教学反思:本课我将教材做了全面的的修改,从例题到应用,都是用学生刚刚参加过的校运动会为背景,表扬了为班级拼搏的运动员,进行一次培养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创设亲切、愉快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

  其次,打破常规,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到估算的本质和目的,从而掌握估算。计算题的估算精确范围比较宽松,一般情况下正负误差均可。这正是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除了教学书本上的方法外,还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出与书本不同的方法。只要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能迅速地口算估出答案的,均予以肯定,从中又找出“在方便的基础上求准确”这样一个不是定义的定义下进行最精彩的估算。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先试估算,再让他们自己观察、对比、讨论、辩论,最后达成共识,老师在其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自己找到好的估算技巧,比老师直接的传授要好得多。

  不足:在学生试估算时,学生说出了四五种后还硬要学生再想方法,本意是为了有更多的对比材料,谁知弄巧成拙,让学生不知所措。

  片段二:出示例题

  (1)方老师为了慰劳运动员,带了96元钱去买饮料,每瓶5元,每个运动员都能喝到饮料吗?

  师:想一想,这道题如何估算?

  学生1:96÷5≈100÷5=20(人),我们确实有20名运动员,刚刚好。

  师:同不同意?

  学生:同意……不同意……

  师:有同学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

  学生2:我班有20名运动员,96元只能买19瓶,不够

  学生3:买东西钱要带多,不能带少

  学生4:这一题被除数只能往少的方向取*似值

  ……

  师:对了,有时候我们还得看实际的情况,不能盲目的估算。买东西就属于这种情况,买东西钱带少了是买不到东西的。

  出示例题

  学校开表彰大会,表彰在运动会上110名优秀的运动员,每4个运动员坐一条长凳,大约需要多少条长凳?

  师:想一想,这道题如何估算?

  学生1:110÷4≈100÷4=25(条)

  学生2:不对不对,你把人数看成100*似值,那另外十个人不就没凳子坐了吗?

  学生:说的有道理……

  师:很好,同学们真聪明,这一题跟上一题又不同了,像坐凳子,坐车,坐船类似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人数给取少了,否则就有人没有凳子,车,船可坐了。通过这两道题,同学们知道在生活中的估算,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教学反思:

  这部分中,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新知,估算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一次掌握了估算要在具体的环境中来考虑,结合实际选取最合适的*似数。然后运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真切地感觉到估算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了估算的应用性。这一部分课本没有涉及,完全是对课本的延伸和扩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没有安排更进一步的探讨。本人对这部分的加入是否恰当没有十分的把握。


《估算》教学反思6篇(扩展3)

——三年级数学《除法估算》的课后教学反思3篇

  除法估算是教学中的难点,虽然学生早已接触过估算,但是“除法估算”难度较大,因为除法本身就是逆向运算,在这个基础上又算,对于小学生来说算是有难度的。估算不像四则运算那样有“法”可依,这样上至少不会偏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计算的过程中结果也是“硬碰硬”。而估算就不同了,比如71÷8≈大部分学生把71看成70,但估算不出来。只有不少部分学生把71看成72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把71看成80来估算。这样一来答案又是多样的。这里教师应该怎么样去引导学生呢?一些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学到这里,已经有些搞不清了。

  这时候,我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怎么估算,小组交流汇报后,通过我的点拨得出:除法估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把被除数看成接*它的几百几十的数,2、便于口算。这样的总结对于学生的估算有一定的帮助。然后出示113÷4≈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学生依照以往的经验首先想到的是把113看成110,让学生实际口算110÷4学生口算起来也不简单,有的学生进一步想到了用120÷4进行估算,我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到这种好方法的,进而又练*了几个这样的题目,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和学生练*几道题目后,学生总结出了这样的方法:431÷7≈,可以先想420接*431,还便于口算,所以把431看作420,最终约等于60。这个办法学生接受的比较快,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计算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除法,因为这是本课估算学*的基础。接着再出示了两道不能口算出精确得数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估算与口算的算式之间的异同点,体会进行估算的必要性。之后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先取*似值再估算的方法试算三道估算式题。并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除法估算的方法及如何使用约等号。再让学生分组解答三道不同的例题,并让一组学生自己选题,节约了教学时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解答完第一道例题之后,我提问学生:“猜一猜,九辆货车是否都装满了?”引导学生得出因为取*似值时把被除数看小了,把除数看大了,所以商比准确值小,必定至少有一辆车装不满。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例题教学完毕后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提醒学生取被除数的*似值时要根据数字特点区别对待,灵活处理。在练*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用估算的方法检验计算结果及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使学生加深对估算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使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估算情境有哪些,提高他们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并结合第一题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把第三题的数字做了改动“买41袋大米,每袋52元,带2000元,够不够?”引导学生得出尽管估算结果仍是够的,但实际的单价与数量均大于*似数,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实际在做购物预算时要多准备一些钱。

  最后,在学生的总结中结束全课。

  每一节课的设计必须在全面阅读了教材说明和了解了该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作用和位置时才真正地考虑教学的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也就是学情,预设好学生的反应,设想好自己的课堂如出现状况时应如何及时地进行处理。

  借着这一次与上海老师的会面,也让自己从中获益不少。对于该内容自己自觉还是在比较了解地情况下来进行了设计上的考虑。结合学校的实际,我首先考虑了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把教学的例题进行了修改,这是自己原有的设想。应学生本准备秋游活动,在这一组织中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买门票,进行游园活动的过程,所以我把它整个设计搬进了课堂,这样就更利用学生感受自己所解决的数学问题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中的。因为在原有的设想中,学生要进去买门票的话一定要考虑要准备多少钱去买票从而由计算准确值引入在可以采用估算来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是由于在实际中我们准备钱的数量是不需要那么准确无误的。同时这样的处理也便于学生知道在这一种情况下所估算得到的结果必须要比准确值要大一点才行,这才是符合实际的情况和需要的。后面的练*设计我也是结合了玩活动摩天轮是否可以同时承受所有同学的重量,能否同时一起让同学们上去玩、用餐需要安排座位,座位的个数是否够呢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慢慢感受估算。这除了学生可以采用计算出准确值的情况下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估算直接口算得出结果来进行比较判断。让学生明确如何估算。

  在整个教学实际进行中,学生的估算方法教学是注重了引导和小结。学生对于如何估算是比较清晰的。另外学生也基本了解如果需要运用估算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必须结合实际的情况。,有时候需要把估算的记过稍微估计得大一点,有时候需要把估算的结果稍微估计得小一点。但是正如上海老师所说,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受了惯势思维的影响,同时在例题的设计中由于采用估算对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更有优势这一情况没有很好地在这里面体现出来,所以在这一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是还是停留用了算准确值的结果来进行了问题的解决,这估算的优势还是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果能够在课堂的巩固练*中,考虑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安排一组练*,就是让学生快速地进行判断和问题解决,从而使学生在这一练*过程中感受使用估算确实存在有一定的优势,那这一节课的遗憾就能很好地进行补充了。

  确实由于自己在以后教学中没有遇见这样的学生反应状况,对于学生大预设未能估计得那么准确,如何根据学生的事情状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时的调整,在目标的达成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信每一节课肯定由于各种的因素,我们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从未遇见的状况。所以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完善自己需要考虑的方面,这对于自己的成长和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确实是十分有利的。这一次也非常的感谢两位来自于上海的老师给予我的意见,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触动,学*真的是无休止的,只要我们自己愿意,相信你就会有不断的进步。


《估算》教学反思6篇(扩展4)

——估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相应的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听算):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估算是生活中的需要。

  二、新授课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三、练*

  提问:

  (1)要求“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多少页?”是求精确的商还是求*似的商?

  (2)被除数最高位4够不够除?

  教师指出:432百位上的4除以4,够商1,求432的*似数要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400。

  (3)400除以4得多少?这个商在算式中用什么符号表示?为什么?

  板书: 432÷4≈100(页)

  答: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100页。

  (4)如果把问题改为小丽*均每星期看了多少页?又应怎样算呢?

  432÷4=108(页)

  (5)比较估算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看是不是接*。

  432÷4≈100(页)

  432÷4≈108(页)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第一步求什么,怎样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

  四、说一说:

  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课本39页40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 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当小营业员活动。请问大家,想不想当小营业员呀?

  生:想。[课前测评 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当小营业员必须经过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请看测试题,说出卡片上的数各接*哪个整百数?(出示卡片,生口答)

  问:503接*几百? 答:503接*500。

  207接*几百? 207接*200

  师:同学们真棒,欢迎大家成为小营业员。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课件展示书上商品图)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超市展销的商品。

  生:一部电话机206元,一辆自行车604元,一台取暖器292元,一台电风扇195元。

  师:你们的口才真好。咱们来听听顾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字幕: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求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 206+292)

  师: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问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师板书:206元接*200元,292元接*300元,200+300=500(元)

  2 、引出课题

  师:刚才大家求出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加法估算。

  (板书课题)

  3、 认识约等号

  师: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经常用到。简便的写法是这样的(师板书)这个像波浪线的符号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约等号。指尖像在爬山一样,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练*写几个。我们来齐读算式。 206+292500(元)

  4 、小结:师指算式问:500元是怎样得来的?算式中为什么不写=而写?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三、教学试一试(课件展示)

  第一问

  师:第一位顾客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请看下一位顾客的问题,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

  生小组讨论,反馈 206+604800(元)

  第二问

  师:接着看她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800元内买回这两样物品吗?

  生讨论,交流 206+604=810(元)

  第三问

  师:继续看她还有什么问题,800元钱能买回哪些物品?

  师:想一想,800元买回商品的总钱数必须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组长记录,发言。 (师巡视,全班交流)

  师选择自行车,风扇。板书:604+195800(元)

  师: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是800元,一辆自行车和一台风扇也大约是800元,为什么带800元钱不能买回前两样物品,而能买回后两样物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的结果有时比实际结果多,有时比实际结果少。

  师:在今天当小营业员的活动中,大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你们也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 、巩固练* 想想做做

  第2题 师:咦,这群小蝴蝶来干什么?原来它们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谁愿意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蝴蝶,使其飞到相应的花上)

  第3题 师:小蝴蝶给咱们出的这道题,就是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的整百数的练*题。根据这个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下面的*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把估算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4题 师:我们已会估算两个加数的和,那你会做下面的题吗?

  (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第5题 师:老师要求你们独立完成下面的题,能不能做到。请同学们做40页地5题。(集体订正,同桌互说想法)

  第6题 师:看到同学们的突出表现,茄子老师给咱们出了一道题,大家敢不敢做?(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第7题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买法。下面,我们来看白菜老师给大家出的这一道最有趣的题。(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五、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加法估算知识.利用这个知识,我们来做爸爸、妈妈购物小帮手,好吗?谁来说说怎样估计几样商品的总价钱?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206元接*200元 大约需要几百元?

  292元接*300元 206+292500(元)

  200+300=500(元) 读作:约等于

  教学反思:

  《数学科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上,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了当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在学*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学生的数学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太少,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某些环节没有发掘学生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1例4

  二、教具、学具准备

  生活用品图片、游乐园图片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设想

  估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与代数”部分,要强化估算的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目标: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教材中,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本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内容。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用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整堂课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的特点:

  (1)注重知识迁移,从“估数”到“估算”。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对学生进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本课一开始就由猜价游戏(估数)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学生“最*发展区”,激活学生的学*内驱力,为轻松学*“估算”作铺垫。

  (2)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估算中的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重要体现。课中,我们应注重学生学*的自主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因此,我为学生安排了4个喜闻乐见的小花絮(教学片段),用“当亮亮的理财小顾问”这一系列情境贯穿起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中来,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星期六早上,妈妈带亮亮去购物。他们在联华超市挑选了一些生活用品。亮亮想和小朋友一起做个猜价格的游戏:

  出示图片: 1盒 1盒 1个

  月饼 茶杯 闹钟

  28元 43元 24元

  师:猜一猜上面每样物品大约多少钱?(估数游戏)(依次出示三样物品,每出示一种,师生之间展开“区间套”的猜数游戏)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估算去超市购物的钱数

  师:妈妈说:“我只带了100元钱,够吗?”亮亮想:“买这三样物品,大约要多少钱呢?”你们能帮亮亮估算一下吗?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后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

  师:100元钱够吗?哪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的估算方法告诉大家?(分别请几组方法不同的学生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鼓励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是这样想的,三样加起来是95元,比100元小,所以100元够了。(先加后估)

  生2:我把月饼的价格先看作是30元,茶杯的价格先当作是40元,闹钟的价格先当作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买这三样用品够了。(先估后加)

  生3:用100元先买月饼后大约剩70元,买茶杯后大约还剩30元,还能买闹钟。(先估后减)

  生……

  师:小朋友有各自的估算方法,这样估算合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营业员的收款单吧!

  (出示收款单:95元)

  (其实生1用先加后估的方法,已经算出精确数了,出示收款单只是进一步检验估算结果的合理性。)

  【备选方案】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生1:我是这样想的28+43+24是95元,比100元少,所以100元够了。(先加后估)

  (若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出现的都是直接算精确价格的情况)

  师:你们算得很准确,是列竖式算的吧!小精灵有一种不用列竖式的方法,想知道吗?(此时,只能告之一种估算方法,边讲边板书。)

  28+43+24=95

  ↓ ↓ ↓

  30+40+20<100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小精灵估算方法你们喜欢吗?你还能想出其它估算的办法吗?

  (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

  生:……(先估后减)……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这么多种方法。

  2、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

  师: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

  师:亮亮和妈妈出了超市,亮亮说:“妈妈,我们去新华书店吧!看看有什么好书!”亮亮真是个爱学*的孩子,小朋友,我们也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三本书)

  《成语故事》27元

  《小学生写日记》12元

  《数学家的故事》19元

  师:亮亮想买这三本书,他打开存钱罐一数,有55元,够吗?

  (同桌两人一起估算,反馈学生估算结果,着重说说估算的思路。)

  3、估算水彩笔的枝数

  师:亮亮和妈妈买好书,高高兴兴回到家。爸爸说:“亮亮,我给你买了一盒水彩笔!”亮亮说:“我原来就有20多枝呢!”(出示P32图片)

  师:现在亮亮大约有多少枝水彩笔?

  (引导学生说出合理的估算方法,不局限于一种。)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下午,爸爸妈妈带亮亮来到游乐园,看到那么多好玩的游乐项目,亮亮高兴地又蹦又跳,真想把每个项目都玩一次。可爸爸说:“我们给你50元,你自己选择吧!”

  游乐项目价格表

  项目名称

  价格(每人每次)

  太空船

  7元

  激流勇进

  14元

  过山车

  22元

  碰碰车

  6元

  登月火箭

  19元

  1、小组活动。

  师:亮亮选哪些项目好呢?你们能帮他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好吗?

  要求(1)独立设计,确是游玩项目。

  (2)估算出总钱数,并说说估算的过程。

  游玩方案设计

  项目名称

  选择项目(打√)

  价格

  太空船

  激流勇进

  过山车

  碰碰车

  登月火箭

  估计总价

  约 元

  2、汇报交流

  呈现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

  3、检验。

  同桌交换设计方案,你认为同桌小朋友的方案符合要求吗?(利用所学的笔算知识,精确计算,检验估算结果是否合理。)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今天我们跟着亮亮去购物、游玩,我们还当了他的“理财小顾问”呢!

  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的内容)

  由猜物品的价格,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了贴*学生的“最*发展区”——估数,采用逼*“区间套”的逐步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好奇、神秘、紧张的猜价中走进数学。

  这个估数游戏就像一场热身赛,为让学生从“估数”十分自然地进入本课主题——“估算”

  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

  首先让学生充分地发现、探索,当学生无法进行估算时,我才进行讲授。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极其集中,思维也极其活跃。这时的接受学*显得非常有效。

  本题能很好的体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估算三本书的总价与现有金额的比较,学生发现现金不够,原来买书方案需作调整,这种情况生活中十分常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际意义。

  亮亮原来就有20多枝水彩笔,这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数(可以是21-29中间的任何一个数),再加上12枝,估算的灵活性就更大了。

  这个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注动性得妻了发挥,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创造”,有的学生认为也应该也爸爸、妈妈选择游玩项目,小朋友的阵阵掌声把课推向高潮。

  五、教学片段实录

  花絮一: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出示图片:三本书)

  《成语故事》27元

  《小学生写日记》12元

  《数学家的故事》19元

  师:亮亮想买这三本书,他打开存钱罐一数,有55元,够吗?

  学生思考后反馈:

  生1:我先算三本书一共要多少钱:27+12+19=58(元)

  55元比58元少,所以不够。

  生2:我是这样想的,《成语故事》先当成30元,《小学生写日记》当作10元,《数学家的故事》当作20元,三本书大约要60元,亮亮只有55元,肯定不够!

  生3:55元买《成语故事》后剩下大约25元,再买《小学生写日记》剩下只有10元左右了,不够买《数学家的故事》。

  生4:肯定不够的!老师,你看《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已经快要50元了!

  师:幸亏估算了一下,要不然……(话未说完)

  生5不禁大叫起来:我有办法!亮亮少买1本书就行了。(估算后,发现现金不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学生作出割舍的决定——少买1本书。)

  师:你们打算不买哪本?

  生6:《小学生写日记》和《数学家的故事》大约要30元,《成语故事》就不能买了。

  生7:买《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也行,大约要50元。

  生8急得叫出声来:随便哪两本都行。

  生9:要是亮亮这三本书都想买呢?我觉得亮亮还是向妈妈借点钱好些。妈妈那儿还剩5元钱呢,借来就够了!

  (真精彩,竟然能链接到上一个购物情境,能够向纵深发展。)

  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教师一问“你觉得55元,够吗?”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估算三本书的总价与现金的比较中,学生发现亮亮带的现金不够。此时,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烁,学生将原来的购书方案自行调整,有的孩子说少买1本书;有的孩子说向妈妈借点钱。这两种调整方案均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学生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应用,还考虑到了现实生活问题。课后,孩子们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的,一个说:“我去超市买东西时,有时搬进来太多常常要拿掉一部分。以后买东西时,我要先估算一下。”另一个说:“出去游玩也要先估算一下,要不然钱花光了,回不了家就遭了”……在这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同时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身边。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之前,就听到几位同事的抱怨声:“学生怎么只喜欢算精确数,估算都不会!”甚至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说:“以后,你们只要看到‘大约’两个字,就应该知道要估算……”一时间,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误区,为了估算而估算。

  其实,所谓估算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的预算,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精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找出*似值。为什么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么薄弱呢?经过分析,我觉得跟以下两个原因有关:其一,估算这个教学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出现;另外,本单元主要学*有关笔算(精确计算)的内容,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审视估算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和一些听课老师和专家的交流,使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需生活化

  估算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怎样估算,这与问题的情境有关。如果把估算仅仅作为一种单一的技能来训练,缺乏生活气息的估算,尤如无根之本、无源之水。本课教学时,将估算内容融入到购物、游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学*,这样学生不但体会到估算在实际生活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兴趣。

  2、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个性化

  他们刚刚迈进二年级,哪会有那么多种估算方法?我在开始设计课时,很怀疑。通过上课,学生给我十分深刻的感受:他们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购物情境片段中,学生想出很多估算方法,从我们教师的角度看,可能这些方法很*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通过两个题目自主操练之后,学生渐入佳境,想出的方法更有个性了。充分体现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0页例2,练*十五第4至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能会回答: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呢?你们来说说。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好好想一想。

  (2)、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相互交流。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组长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我们在计算29×8时,先把29看成30,因为30×8=240(元),所以29×8≈240(元)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的250元够买门票。

  (4)、强调≈: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道把29看作和它接*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景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无钱,够吗?注意:现在和前面一样,每张门票8元钱。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


《估算》教学反思6篇(扩展5)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菁选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三单元《体育场》

  教科书第33页、第34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篇文章、黄豆1千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宝鸡体育场举办的《同根同祖· 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图片。

  1、师问: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2、师问:你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投影出示课本主题图),估一估能做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估算结果。

  (3)小组选派代表,反馈结果。

  学生a:每小块看台大约有100个座位,一共有26个看台,大约有2600人。

  学生b:体育场每排大约有1300个座位,一共有10排,大约有1300人。

  学生c:体育场上下两层为一个区域,每个区域有200个座位,大约有14个区域,大约有2800人。

  学生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2、投影出示一个看台的放大图,让学生进行估算。

  (1)数一数:一个看台的人数,告诉有28个看台,你能估算出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28×72≈2100(人) 6×12×28≈1800(人)

  把28看成30,72看成70,30×70=2100,所以28×72≈2100

  把12看成10,28看成30,6×10×30=1800,所以6×12×28≈1800

  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

  完成“练一练”第2题。

  算一算“东方书报亭”10月上旬的营业额(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四、合作交流,实践应用。

  (1)估计一张报纸,一张版面的数字(同桌合作)

  a、数一行的数字和总行数。

  b、报纸折出一块的字数与整版字数

  (2)小组活动:每小组拿出自带的1千克黄豆,估算大约有多少颗?

  活动要求:

  1、学生每四人一组,各小组准备一千克黄豆。(提前布置好)

  2、提问:每组有一千克黄豆,估计有多少粒。

  3、先讨论估计步骤,再操作。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汇报方法:

  ①抓一把黄豆,猜测有多少颗。

  ②一个盒子盛出有多少颗,看1千克黄豆能装几盒,计算出1千克黄豆的颗数。

  小组汇报估计结果:

  a、一把大约有一百颗,可以抓56把,估计有100×56=5600(颗)

  b、一个盒子大约盛出有500颗,一千克黄豆大约能装11盒,估计有500×11=5000(颗)。

  以上活动只要学生说法合理,都要进行肯定、表扬。

  五、教学反思:

  1、教师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因此,在设计课时,巧妙的利用*期在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导入新课。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绪饱满、精神愉快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之中。接下来用估一估、算一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的感受到生活中像这样的乘法估算问题随处可见,为新课的学*营造估算的氛围。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他们专心听别人发言的*惯,吸取别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缺点。

  3、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具体事物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启发学生发展思维,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个人都有表现的空间。

  4、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四舍五入法求*似数再估算)在此基础上学*本单元的估算乘法比较简单。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1. 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

  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始,出示学生郊游的画面,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提出问题: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引导大家能否估算?给予充足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出现了多种方法。在练*中设计了打字的题目,一篇文章16000个字,每分钟打83个字,20分钟能否打完?还有根据商店三天的销售量,估计一个月的销售量等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

  2. 体现估算方法多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解决车票和门票的问题时,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出现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大部分学生直接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

  但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

  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把49看成50,104看成105,50×105=5250(元)。应该准备5250元。

  引导学生准确计算后发现第一种方法估计的结果不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明白该题目运用进一法是最好的`。又如:在练*中打字一题,学生通过算、说、议、选等活动总结出最好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的估算策略。

  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却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出现一道题目,还是惯性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后进行估算;另外,个别的题目让学生难以确定是否估算还是准确计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该题目中的数据应估大一些还是估小一些;即使准确计算的题目,计算前也可以让学生估算一下,或是算后利用估算的方法检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不断提高估算的能力。

  《乘法估算》四年级上册内容,我在按计划上完这一节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关健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采用了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后每一个环节,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从而体验到教学学*的快乐,认真反思,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素材源于生活,让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

  做算天天要用,估算日日存在。可当我们教学估算时却发现,有时学生根本不去估算,或者是先算一个准确结唱歌再写出*似数。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交给学生的素材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学生面对这样的信息,情感上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估算的需求,干脆算个准确结果完事。而这节课的主要三组素材都来自于身边或社会生活实际。例如:

  ①估人数选择活动场地,参加活动人数没办法一个一个地数,活动场地的.座位也没有一个一个地数的必要,那就根据经验估算。

  ②写作文时,通过规定的字数确定要写的面数,一般不会一格一格地去数和精确计算,而只需要根据每面行数和每行格数估算。

  这样,估算在学生眼中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需求,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这样的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2、同题源自学生,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要以看到,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惟一目标,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传统教学中常见有些教师给出封闭的,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去解答,然后进行机械的记忆与重复地训练。而本节课,我给出了一些来自于生活实际的信息,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互相交流。在各自观点的交汇处,让我们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尽管有的学生在交流中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一过程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人,方法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功劳,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成功等方法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它们始终都积级地投入到数学学*中去。

  数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的情感,我将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四月份,我们三年组到千金小学听了一节数学课————《乘法估算》。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学生的想法各异,甚至有的学生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对估算的意义理解不够。

  这节课从开课就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估算走进日常生活,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估算的兴趣,而教学中教师的“适时点拨”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本节课达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是一节运用“情境教学”比较成功的课例。

  但本节课教学也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估算时,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能否在课前安排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生活中一些估算乘法的例子,使其更加贴*生活情境。二是计算方便。在具体的实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用价值及意义,避免算出准确结果之后再估算。例如,本节课的题目是每排22个座位,一共18排,有350名学生来听课,能坐下吗?这道题共有三种估算方法,在本册的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22×18第一种:把18看成20,把22看成20。第二种:18看成20,22不动。第三种:18不动,把22看成2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三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便捷。

  其次,可否对学生提交的'估算方法进行归类。如:①有的估算时,是把两位数看成小于原数的整十数,比如72看成70;②有的估算时,是把两位数看成大于原数的整十数,如58看成60……。这样,便于形成估算的灵活性.针对具体问题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例如,今天的这个例题结合问题的要求,把结果估小一些比较合适,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学生估算*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在教学中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灵活采取估算策略。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提高,并在自主探索中解决了问题。

  在估算时,除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进行估算,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在小学阶段,怎样渗透教材以外的其他估算方法呢?下面是本人在“乘法估算”一课中对估算教学所作的反思。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只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

  “乘法估算”一课中原有的两个例题“王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篮球58元。他带的钱够吗?”“用这些钱买3 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教学中,我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力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在教这课的前一段时间,我校都在为迎接省示范校复检做各种准备,各功能室都在重新添器材,布置各室,体育组也正添置各种器材,我选择这一情况作为学*的素材,创设了以下3个情境:

  ①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张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58元。她带的钱够吗?

  ②如果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

  ③如果张老师带210元够买3个足球吗?带多少钱合适?创设的这些情境使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是“张老师怎样”,都入情入境地替张老师设想。第3个情境是本人使教学内容持续生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之处。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明白了用进一法估算的方法。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二、渗透多种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时的教学中,我就充分挖掘估算题材,在教学中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调查一年级各班的人数,估计出一年级的总人数,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通过创设的前两个情境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本人创设了第3个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就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

  ①大部分学生直接估算:74≈70,70×3=210,带的钱够了。

  ②把74看成80,80×3=240,张老师带240元就够了。

  ③我想张老师可以带300元,每个足球74元,带100元,只带3张,很方便。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①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

  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②③两种策略的精彩生成。对于“把74看成80”这种方法,学生依据四舍五入法提出质疑,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解疑,明白了用“进一法”进行估算的策略。“把74看成100”实际上也是进一法的运用,又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的做法。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估算能力得到提高,在自主探索中解决了问题。

  今天上的是《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三年级到现在,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估算意识和能力需要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成共同提高的目标。更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在四上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按照教研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师在本备课组内上一节教研课,并从中推选出一位老师代表本备课组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校优质课大赛”。作为备课组的一员,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觉。

  纵观这部分知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1)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2)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并明确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就是:接*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而《数学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的估算也明确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惯。它的着眼点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给予以上观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选取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观奥运会比赛场馆买票一事,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让解决方案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碰撞中明晰,通过“为什么要这样估?”“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适?”“哪种方案更合理,更符合实际?”等问题,让学生逐渐建构起估算的方法。学会遇到问题要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策略,进而解决问题这一思考方法。为了让孩子们感觉不到数学课中练*的枯燥,乏味,我将练*置于游戏的情境当中,通过设置“幸运闯关”游戏调动了他们的学*热情,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巩固练*的环节当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美中不足的是:课始让孩子们猜老师的年龄,给出他们一个猜测的的范围“大约30岁了”,结果有一个学生猜到了24岁,我没有进一步去追问“24岁是不是符合老师给定的这样范围呢?”,也没有引导学生明白估算的功能——确定数的取值范围,就直接进入了新课的探究,没有让预设的情境导入发挥最大化。再者,课的开始缺少估算方面的知识铺垫,过高的估计了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所以在读懂学生方面是我应该继续努力的地方。

  课中估算时,大多数学生都采是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进行估算。

  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

  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⑶也许是受笔算乘法训练的影响,个别学生采用了直接用笔算出结果——准确值。实际上,求*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的准确值相比怎么不够呢?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值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准备钱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进似数。“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够到位。使随后的练*也产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发生的“连锁”错误。

  由于在练*时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导致课尾的教学总结草草收场。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有效教学也将是我以后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在教学我也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计算思想和解题思路时所用的语言不够精练和明确,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将是我以后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数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的情感,我也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这节课一开始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进行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发现在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2、通过练*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是把两个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

  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1.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中学*数学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本课的情境是一个十分普通,绝大多数同学都有经历的事,故学生学*起来不会觉得无用。

  2.应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只有足够时间的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自己才能主动想问题,如本课中我给了大家十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学生才得出如此之多的方法。

  3.应让学生明白学*的目的与意义。学生在学*一些新知识时,往往会产生“学*这些知识、方法有什么用”的想法,作为教师,若不能让学生知道学*估算的作用,他们就不会去主动想方法(因为已学会了列竖式计算)故我在提出“应准备多少钱?”这个问题时指出教师准备的钱只能是带购买门票的.钱吗?一定要非常精确?小店老板去进货时,是否也要非常精确算好每笔支出?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只要知道大概数。故估算在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当学生明白了估算的作用后,才会去思考如何估算更简便。

  4.如何在四十分钟内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基本上都参与到探索估算方法的活动中去,并在优化方法方面也有所得。通过学生交流,可以看出学生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本节课就是学生在学过了估算加、减的基础上,自觉采用了“四舍五入”法得出各种估算方法的。

  5.思维定势的利弊影响学生的学*效率。本节课时,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想出方法1、方法3,但也有许多同学就因为“四舍五入”的思维定势,在对上述五种方法优化时,坚持第一种方法,不敢肯定第二种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从思维定势中引导出来,我认为根据实际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去验证是个好办法。当我让学生计算出买门票的实际价钱再让学生谈谈哪些方法不合实际就较自然。但这时对学生“四舍五入”的旧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为什么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这个问题若解决不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迷惑。故当我组织大家一起比较方法1方法3时,发现使用“四舍五入”去估算时,票价与人数都少算了,结果当然比实际的小,而在此买门票,老师带的钱理应要实际门票应多准备一些,从而得出学*数学要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并强调“四舍五入”法是一种通用法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估算乘法的方法,更使同学们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过于教条,而应认真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方法的道理,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多样。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问题: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激流勇进票价6元,我们全班(56人)玩,大约付多少钱?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尝试中发现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个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渐渐得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的主体地位,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课堂中上不足之处:对那些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关注不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乘法的估算》是口算乘法的第2课时,我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做为这节课的重点,而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灵活的估算,则是这节课的难点。在上课的'时候,感觉学生的掌握还是可以的,但是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发现学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现反思如下:

  估算的教学在数学课本中的出现没有一个系统的编排过程,感觉以前学生学过的一些关于估算的知识已经忘的差不多了。而在课堂上,当我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目为什么需要估算?学生的回答是看到了够不够和大约这样的字眼,这还是比较好的学生的反馈。那么中等和差一些的学生简直就是不知所云了。可见,在学生的思维中,估算的意识是非常淡薄的,对于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大量运用几乎没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所以,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的。

  同时,我也感觉的学生在估算方面思维模式单一,不灵活,比如,当和实际的解决问题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表现出茫然,为什么估算的结果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比较的害怕用估算去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一部分的学生感觉的在估算时,比如324可以估算成320,又可以估算成300,而假如乘以9的话,有的学生就又把9估算成10,这样以来就有了4种结果,所以,给学生又造成了一种模糊的感觉,怎么估随便估都行,所以很多本来就似是而非的学生就有些发蒙了。


《估算》教学反思6篇(扩展6)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估算》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通过万以内的加减法学*,同学们三位数加减都掌握得很不错了,有的同学甚至能达到口算的水*。开心之余,又有诸多担忧,因为这节课,将接触“估算”,我就很担心孩子们看见算式就直接报出计算。,所以我在上估算课堂之前,就想着一定先要引入“估算”的概念,并且让他们了解到“估算”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估算;而且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惯”。这堂课我的反思如下:

  1、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估算,也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有部分孩子还是先算后估、不能正确选择估算方法的现象。例如估算“398+131”他先把398+131计算出来,得到529,然后运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530。这样实际上是对估算的意义不理解。在解决购物问题时,有的孩子估算后说够,有的孩子通过计算知道不够。于是我对学生们适时引导:实际的结果与我们估算出的结果有时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像这类购物的估算问题应该往大的方面去估算,这样我们购物时才不会出现钱不够的情况。

  2、但大部分孩子还是做得不错,能找到接*的整十数或整百数来进行估算,也让他们分享了估算方法与技巧。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和学*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需要多体验生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要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的*惯,明白估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有用之处,让他们主动积极的进行估算。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确的估算。

  本节课始我首先复*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求一个数的.*似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不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由于他们之前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估*似数”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学生很快就发现还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因素估成*似数”,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

  “估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后练*的设计中,我还增加设计了应用估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反馈效果还不错。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确的估算。

  本节课始我首先复*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求一个数的*似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不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由于他们之前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估*似数”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学生很快就发现还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因素估成*似数”,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

  “估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后练*的设计中,我还增加设计了应用估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反馈效果还不错。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关于估算的几点思考:《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从三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要靠老师持之以恒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除了让学生学*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形成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的意识外,在计算教学中也要重视让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的*惯。例如,在教学精确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计算结果的范围;在精确计算之后与估算结果对比,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等。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精确计算结果的*惯,体会估算的价值。

  1、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圈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台。

  3、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新知识服务。教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