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单位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

  最*我有幸在茅箭区实验学校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收获了不少。兴奋过后,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课中的成功与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方分米、1*方厘米,1*方米可以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从面积的概念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展开教学的。例如:比较不出来哪个的面积大时就要来测量,一步一步是引出来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随着学生的想法把新的内容加进去的,和学生的思维同步。

  3、“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方厘米,量一量图形面积,验证1*方米可以站几人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在处理上缺少分寸,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日里多积累。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好的方法要加以评价或介绍,对学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要有选择的按照顺序进行。

  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2

  有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3月19日我参加了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活动,我讲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收获了很多。兴奋过后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方厘米、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刘教授和数学组各位老师的点评,综合自己的领悟,反思如下:

  一、导入过时,没有激发出矛盾,而且在课堂结束时没有作出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

  二、在讲述面积的定义时,讲解不够透彻,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下次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讲述物体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物体的表面,最后回归物体表面大小这个概念上,这样,很自然地引出面积的定义。

  三、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过渡有点快,而且我讲解的比较多,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时间少,以致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我想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中,我应该重点讲清“1*方厘米”,再放手让学生去推导,“1*方分米”、“1*方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在导出面积单位时候,应该选用一个格子数目多,面积小的图形来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六、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教学环节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过程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3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结合全组学员教师的评价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利用游戏本身的不公*,有意识地渗透面积是有大小之分的。如,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如果要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学生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己的理由时,很多学生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然后让他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面积也有大小之分。这样做到了联系生活学*数学知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突出重点,促进迁移。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记一记,找一找等活动去理解1*方厘米。在认识1*方分米和1*方米时,让学生通过迁移和推导来认识。

  3、合作学*,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面积”含义的理解和认识,都是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活动,交流活动中实现的。

  4、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兴趣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解决统一面积单位的问题,设计趣味练*等。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本结课是以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线的,怎样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待我去改进。在教学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时,我想这不是教学重点,也为了节省时间,事先为学生准备了方格纸,小方格纸片,让学生按照我的指引去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实践操作活动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4

  这节课设计的数学学*活动,通过观察、猜想、估测、操作等活动,在多次的'比较中,使学生逐步清晰对面积的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感知并形成表象。动手操作也是发挥学生学*自主性的有力保证。这节课每个人都铺了树叶和硬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记忆非常久远。

  二、让学生在学*和探究的过程中有任务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只是用几个简单的故事,动画来吸引学生已经不奏效了,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一节课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经历直接看比大小,重叠后比大小,铺纸条比大小,铺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过程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在比较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时,给了学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最初学生想出很多办法但比较麻烦,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接下来他们就思考和实践更好的方法,这个过程正是他们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于每一次铺完都有新的发现他们探索的兴趣也就更高了。

  四、让学生感悟和体会由不严谨到严谨,由*似到精确的过程。

  在学生感知面积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始用不规则图形——树叶铺,到后来用规则图形——正方形来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由*似到准确的比出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也是一个由不严谨到严谨,由*似到精确的过程,由模糊到清楚的过程。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方厘米。

  通过*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方分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 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

  最*我有幸在茅箭区实验学校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收获了不少。兴奋过后,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课中的成功与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方分米、1*方厘米,1*方米可以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从面积的概念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展开教学的。例如:比较不出来哪个的面积大时就要来测量,一步一步是引出来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随着学生的想法把新的内容加进去的,和学生的思维同步。

  3、“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方厘米,量一量图形面积,验证1*方米可以站几人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在处理上缺少分寸,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日里多积累。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好的方法要加以评价或介绍,对学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要有选择的按照顺序进行。

  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2

  有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3月19日我参加了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活动,我讲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收获了很多。兴奋过后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方厘米、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刘教授和数学组各位老师的点评,综合自己的领悟,反思如下:

  一、导入过时,没有激发出矛盾,而且在课堂结束时没有作出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

  二、在讲述面积的定义时,讲解不够透彻,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下次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讲述物体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物体的表面,最后回归物体表面大小这个概念上,这样,很自然地引出面积的定义。

  三、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过渡有点快,而且我讲解的比较多,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时间少,以致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我想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中,我应该重点讲清“1*方厘米”,再放手让学生去推导,“1*方分米”、“1*方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在导出面积单位时候,应该选用一个格子数目多,面积小的图形来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六、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教学环节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过程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3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结合全组学员教师的评价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利用游戏本身的不公*,有意识地渗透面积是有大小之分的。如,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如果要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学生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己的理由时,很多学生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然后让他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面积也有大小之分。这样做到了联系生活学*数学知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突出重点,促进迁移。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记一记,找一找等活动去理解1*方厘米。在认识1*方分米和1*方米时,让学生通过迁移和推导来认识。

  3、合作学*,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面积”含义的理解和认识,都是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活动,交流活动中实现的。

  4、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兴趣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解决统一面积单位的问题,设计趣味练*等。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本结课是以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线的,怎样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待我去改进。在教学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时,我想这不是教学重点,也为了节省时间,事先为学生准备了方格纸,小方格纸片,让学生按照我的指引去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实践操作活动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4

  这节课设计的数学学*活动,通过观察、猜想、估测、操作等活动,在多次的'比较中,使学生逐步清晰对面积的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感知并形成表象。动手操作也是发挥学生学*自主性的有力保证。这节课每个人都铺了树叶和硬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记忆非常久远。

  二、让学生在学*和探究的过程中有任务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只是用几个简单的故事,动画来吸引学生已经不奏效了,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一节课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经历直接看比大小,重叠后比大小,铺纸条比大小,铺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过程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在比较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时,给了学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最初学生想出很多办法但比较麻烦,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接下来他们就思考和实践更好的方法,这个过程正是他们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于每一次铺完都有新的发现他们探索的兴趣也就更高了。

  四、让学生感悟和体会由不严谨到严谨,由*似到精确的过程。

  在学生感知面积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始用不规则图形——树叶铺,到后来用规则图形——正方形来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由*似到准确的比出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也是一个由不严谨到严谨,由*似到精确的过程,由模糊到清楚的过程。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方厘米。

  通过*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方分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 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建立*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生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侯老师刚买了一套住房(出示课件),你们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回答。)

  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刚才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

  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

  红纸 绿纸

  正方形 12 12

  圆形 12 12

  长方形 18 18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较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那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合适了?

  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1*方厘米有多大吗?

  师: 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厘米吗?(师贴1*方厘米)

  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知道1*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方厘米呢?

  生:5个。

  师:5个1*方厘米也就是几*方厘米(5*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5*方厘米,还有谁想说?

  是: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师:刚才,咱们用1*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

  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分米吗?(如果学生举起1*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

  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呢?(学生找。)

  师:想一下,用1*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

  师:如果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

  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较合适呢?

  生:*方米。

  师:你知道1*方米有多大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1*方米,看大不大。

  师给学生展示1*方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1*方米,好吗?(学生交流。)

  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方米?(师演示。)

  师:看一下,1*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米和*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

  师: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邮票和课桌面的面积。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的收获不小,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面积单位,并且也学会了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积,下节课,我们将学*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物体表面的面积,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学到更多的知识,好吗?

  五、评析

  《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和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动手摸面体会比较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的长度加以区分比较。

  在学*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要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的面积单位。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2.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正确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确表象。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老师这样不公*!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对,要想公*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 比一比:数学书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个面大?怎样比较的?(观察法、重叠法)

  ④、再来摸一摸、比一比练*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那个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刚才我们摸的物体的表面相比怎样?

  ⑥、刚才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⑦、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那些*面图形?生汇报

  ②课件展示*面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你能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大?圆形和三角形相比那个大?圆形和正方形呢?(圆形和正方形用观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像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他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请同学们看清操作要求。

  (3)、课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结果。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组1: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纸片,绿色卡纸是一行摆6个,摆2行;红色卡纸是一行摆3个,摆3行。结果红色长方形小一些。

  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纸片,绿色卡纸一行摆了12个,摆2行;红色卡纸一行摆6个,摆3行。结果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

  组3:我们选择了圆形纸片,发现摆的圆片之间有缝隙,无法比较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正三角形纸片,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但是太麻烦!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6)师生共同总结:操作中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长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方便。

  师:我们还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选择相同的图形)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也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8)、像刚才我们用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可以看成一个面积单位,刚才绿色卡纸上面摆了24个小正方形,就说明这张绿色卡纸的面积就有24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人们为了方便,就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和*方千米,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面积,主要包括面积的有关概念、面积的涵义;涉及的面积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体验,而且学*了基本图形的周长,但是对面积并没有转化到知识的层次上;另外,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体会了如何更好地掌握一种新的概念,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也体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了自己的数学空间观念和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涵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不同的面积单位,学会估计图形的面积。一定不要只偏重面积的计算和单位换算而忽略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念必须以学生自身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更多机会。

  3、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性。

  估测是数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教材提供的多种估测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测的多样性,在学*中发展应用估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 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更是如此。本单元的教学中面积公式的应用是一个重点,为了防止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机械记忆,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展、发现过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是典型的概念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我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满意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教师和一位同学进行涂色比赛的情境,开始学生以为老师会赢,但最终我输了,我顺势让学生帮我分析原因,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涂色图形的面的大小上来。这样设计,不仅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宽松的开课氛围,而且能从学生的课堂实际出发,意境合情合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动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学*体验过程。

  在教学面积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面,找一找面,感受到面是有大小之分的。面积定义的引出,自然到位,尤其是对封闭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我利用课件展示,使学生通过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强烈感知,封闭图形是有大小的,而不封闭图形无法确定其大小。

  再如:在教学1*方厘米里,我请同学们取出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自己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差不多是1*方厘米?接着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闭上眼想象1*方厘米的大小,再开眼看一看,反复几次之后,让学生在纸上画1*方厘米的正方形,以此验证学生对于1*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建立得是否正确。

  三、注重学生参与到“做”数学的过程中。

  数学学*是“知”和“做”的统一。学生学*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人人动手,先让学生课前制成“1*方分米”的纸片,并让学生手拿1*方分米的纸片说一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使学生形成“1*方分米”的表象。再通过全员参与测量数学封面的面积,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产生进一步学*的需要。让学生深刻领会“面积单位”的含义,使“做”数学真正成为了师生互动的纽带。

  四、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做到了及时检测。

  紧密联系生活这一点也做得不错,还有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足之处:课堂时间调配得不太好,有前松后紧的倾向。因为时间紧,所以后面的面积单位的体验不到位,1*方分米和1*方米只是走了过场。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帮我指出来。谢谢!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强化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从而,得出面积的完整结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我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找一找1*方厘米,剪一剪1*方分米、用1*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示中的面积——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积”的空间观念。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课标要求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长度和面积的教学中同样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是以往老教材中没有过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让学生估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结果有半数同学出现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渗透和训练面积的估算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此类的错误。

  2、教学过后,发现部分学生对“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还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部分学生的回答很不靠边。如果新课后能够增加一些相应的练*,就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中某些细节的设计还是不够严谨、规范。对课堂中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关注把握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在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的比较并不规范,但我没有及时关注指导。另外还有的学生在本节课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都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我注意到地方。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及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求规则图形面积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获得新知学*的过程;

  2、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一、复*面积单位中引入如何测量面积。

  让学生对面积的测量有一个动手试验的机会,体验面积是如何测量的,从中体验到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去摆,再一个一个数,在现实生活中不方便,也不灵活,进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比如知道长或宽等,能否利用一个什么计算公式,就能知道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学生从测量长方形卡片面积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想法中,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猜想,再想办法验证。

  二、动手操作中验证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

  以学*小组为单位,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观察、归纳、验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让其知其所以然。

  三、精心设计练*,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设计在练*中,让学生在练*中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中熟悉、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考虑到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复杂,所以我在设计练*时,层次难度逐渐上升,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练*中都能在原有水*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作为年轻教师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经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不为所动,不能走到预设的路子上,不免心急,于是导致有些时候还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对学生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回味着课堂上孩子们的合作探究,琢磨着这节课不顺畅的原因在哪里,我恍然觉得:这样的课其实就是真实的课,值得回味的课,值得反思的课,引领我更好发展的课堂教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

  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时,有的学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x4与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数学学*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数学学*中,教师讲授、学生练*的单一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注重学*发展的数学学*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数学学*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思考、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在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学生的猜想?感知?体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在本节课的三个重要环节:理解面积的意义、比较面积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

  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方厘米的教学中,在学生猜想1*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快速地出示课件中“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接着马上就让学生想象用1*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学生是也可以马上想到1*方分米,但对于1*方分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1*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方分米,。这就是我在出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时,没有加以说明,没有让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使学生没有建立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回想试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由于对1*方厘米讲得比较清楚,学生就能很快得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在多次试教与正式上课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是“活”的。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也是学*和探索其他*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描画身边的橡皮、尺子、硬币等物品,再涂一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渗透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学生在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积极性很高。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 .强化数学的体验学*。

  学*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初步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通过摸书本、课桌封面,感受表面大小,从而引出面积及封闭图形的面积。学*了1*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方分米,学过了一*方分米并用1*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面积单位*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面积单位*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方厘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面积单位*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四、不足之处

  教案准备不足,在讲封闭图形的面积时,只是强调了一些常见封闭图形,没有举例哪些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学生未能很好对比理解。

  时间把握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前面时间相对要松些,后面时间比较紧,学生自主练*时间过短,未能很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以后对自己的教学要多反思总结,听取其他老师的小结评价,多向其他老师学*,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

  一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最后通过格式化的语言来说一说()的大小叫做()的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先是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尊重经验,引导方法,强化认识。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呢?我通过三组活动,由浅入深的引发了学生的对面积的更深入的思考。首先是出示了一组面积相差比较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很快就知道了答案。随后,我注意引导学生小结,让学生明确日常的生活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数学学*资源,并且给这一种比较的方法还取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观察法”,再一次自然的架构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随后,我出示了一组图形,面积差别不大,引导学生比较大小。观察法不容易得出结论,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将两个图形重叠,就能很快的比较出大小来。我再次引导学生将这一种比较的方法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学生说是“重叠法”。学生借助活动较好的完成了学*任务。初步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

  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矛盾不断运动的结果。利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的面积的大小是浅表性思维活动。怎样才能充分调动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呢,有挑战性任务驱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又出示了一组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前面的两种方法对于现在的比较来说都不是良策了,怎么办呢?在学生单独解决感觉困惑时,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比较的方法。随后,我让学生拿出学具,启发学生可以用学生来帮忙。出示了学具操作的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和班级的交流,得出可以用利用学具摆一摆来间接比较大小,利用的学生个数多,面积就大。学生还在操作中,直观的感知了利用正方形拼摆比较合适。在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初步的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也为下面的面积单位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的问题应出现在思维的转弯处。“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借助特定的学具。利用的学具个数多,面积就大”是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学*认识。我出示了一组遮挡住的图形,一个图形有6个小方格、一个图形有9个方格另一个图形有15个小方格。猜一猜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是最大的?学生大多是猜测是15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可是揭开遮挡物以后,发现恰恰是6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为什么呢?原来比较面积的大小,统一的面积单位是重要前提。

  三是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几何意识。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注意利用几何直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首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面积意义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进行感知;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借助学生进行摆一摆;在认识了面积单位时,我注意让学生用面积单位量一量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重视学生看一看和记一记,面积单位是具体,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几个,认识后,引导学生看一看每一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心里记下来,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一个单位等。

  四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在用面积单位测量时,走都注意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再和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强化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最*我有幸在茅箭区实验学校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收获了不少。兴奋过后,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课中的成功与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方分米、1*方厘米,1*方米可以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从面积的概念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展开教学的。例如:比较不出来哪个的面积大时就要来测量,一步一步是引出来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随着学生的想法把新的内容加进去的,和学生的思维同步。

  3、“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方厘米,量一量图形面积,验证1*方米可以站几人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在处理上缺少分寸,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日里多积累。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好的方法要加以评价或介绍,对学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要有选择的按照顺序进行。

  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面积,主要包括面积的有关概念、面积的涵义;涉及的面积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体验,而且学*了基本图形的周长,但是对面积并没有转化到知识的层次上;另外,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体会了如何更好地掌握一种新的概念,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也体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了自己的数学空间观念和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涵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不同的面积单位,学会估计图形的面积。一定不要只偏重面积的计算和单位换算而忽略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念必须以学生自身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更多机会。

  3、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性。

  估测是数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教材提供的多种估测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测的多样性,在学*中发展应用估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更是如此。本单元的教学中面积公式的应用是一个重点,为了防止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机械记忆,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展、发现过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强化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从而,得出面积的完整结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我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找一找1*方厘米,剪一剪1*方分米、用1*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示中的面积——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积”的空间观念。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课标要求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长度和面积的教学中同样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是以往老教材中没有过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让学生估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结果有半数同学出现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渗透和训练面积的估算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此类的错误。

  2、教学过后,发现部分学生对“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还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方米,部分学生的回答很不靠边。如果新课后能够增加一些相应的练*,就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中某些细节的设计还是不够严谨、规范。对课堂中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关注把握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在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的比较并不规范,但我没有及时关注指导。另外还有的学生在本节课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都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我注意到地方。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学*和探索其他*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

  3.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二、观察老师演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整堂课中,我的课件做的比较多,因为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师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三、师生彼此互动合作交流。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方厘米。

  通过*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方分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 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面积的认识应该是学生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点,正确认识面积的概念对学生以后学好相关知识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同时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因此:

  1、充分进行感知和体验,变机械学*为有意义的学*。

  概念化的教学、机械式的学*只能使学生知起表而不知其理。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在教学面积的意义时,组织让学生“边摸边体会”,“边摸边想象”,“边摸边描述”,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使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

  2、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设计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面图形,让学生利用这些*面图形进行拼摆。这样展开教学的优势重在体验和感悟,但却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所以我在此环节中,尝试着用了开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把学生推到学*的前沿。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一颦一笑,成功或失败,无一不饱含着学生辛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才能真正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

  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营造宽松环境,给学生学*的“安全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前导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戏告诉学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课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间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的学*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创设情景, 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而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三)、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在学*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孩子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四)、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方厘米,剪一剪1*方分米、用1*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面积单位》这节课是认识*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在学*这节课时,要让学生在观察 、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充分体会,因此,在学*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在家里剪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可以用报纸拼接。)

  第二天学*这节课时,对于引入统一测量单位这个环节,我们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是认一认面积单位,让孩子们把自己剪的三个正方形拿出来,向他们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并讲解面积单位的字母表示,让孩子们从视觉上感 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同时在这个环节我还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感知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第三个环节是做一做、说一说、找一找、这些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找一找自己的身边谁的面积大约是一*方厘米,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到如:大拇指甲盖,1分硬币,纽扣等 ;1*方分米如:手掌的大小,粉笔盒的面积;1*方米的大小:如:一块黑板的大小,把1*方米的正方形铺到地上,同学们站在上面,一共站了16名学生。

  感受完面积的大小后,我们拿着这些小正方形来测量物体的面积,如:一块橡皮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我们的数学书可以摆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我们的黑板可以摆几个1*方米的正方形。

  这节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做一做、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启发学生找到更多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但是在这节课里,因为操作活动耽误了课堂时间,以至课后的练*题没有完成。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初步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通过摸书本、课桌封面,感受表面大小,从而引出面积及封闭图形的面积。学*了1*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方分米,学过了一*方分米并用1*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方米。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方厘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四、不足之处

  教案准备不足,在讲封闭图形的面积时,只是强调了一些常见封闭图形,没有举例哪些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学生未能很好对比理解。

  时间把握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前面时间相对要松些,后面时间比较紧,学生自主练*时间过短,未能很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以后对自己的教学要多反思总结,听取其他老师的小结评价,多向其他老师学*,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优选【五】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及学*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面图形,让学生知道*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方厘米?“1*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方厘米、1*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⑤试一试:1*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七、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方厘米,1*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1*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方厘米?学*“1*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1*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 )。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

  ③拼一拼: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