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节计算课,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适用于小数。之后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口算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字的特征,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加凑整;小数减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减凑整。这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之后,我抓住学生有利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对三个整数算式进行数字观察,学生的思路慢慢打开,我趁机询问,这用到了整数的什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一个接一个补充地更加完整。

  顺着学生的热情高涨,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六一节前夕,东东准备买四样食品各1份,价钱分别是:4.38元、17.3元、0.62元、2.7元。问东东一共应付多少元?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提出了3个问题: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如果请你计算,你会算吗?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动脑筋,想算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思路,把全班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赛。明显发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的那个组算得又对又快。由于观察计算结果相同,从而归纳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有了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简便计算作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得也想到能不能利用减法运算性质来简便计算。通过教学例二,学生一尝试,发现也是成立的。于是经过填一填、判一判、算一算几个环节来强化新知。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是学*了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解决生活中小数加减问题及以后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并积极寻找材料进行验证,再在进一步的运用中进行拓展、反思,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了使例题的运算“有根有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主要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运用于小数,之后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复*,主要是有加减法运算的算式进行比大小,在这几个算式中隐含着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改变运算顺序的两个算式,连减的算式和连续减两个数的和的算式。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且自己举几个相似的例子来验证,整数中的一些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中。这样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出来,一个接一个补充的更加完整。

  接着,先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试做,(不提“简便计算”的要求),试做后再提问,你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上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以利学生体会课本中先说明“同样适用”的必要性。但实际教学时,意外地出现了学生的发言,当时他的发言也未必是严密思考的结果,更多的是为了证实自己“按顺序计算”才是正确的找理由,我即利用此契,抓住“可以这样计算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了归纳小结。

  有了加法运算可以简便计算做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的想到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学生一尝试发现计算更加简便。

  然后是巩固练*环节,首先是“找找哪两个小数是好朋友”,这个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练*凑整,接着是“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题目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最后是运用。应该说整个练*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地,使练*达到了目的'。

  整节课层次清晰,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验证,完成了学生的“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过程,但是在细节处理上有些欠缺。因为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引入时把凑整练*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数、三位数的小数凑整练*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让他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他们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另外,作为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把握有利的契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学生探究的资源,呈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3

  简便计算相对于普通的四则混合运算来说既又它讨人喜欢的地方又有让人头痛的`方面。简便计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运用了运算定律后,计算变得很简单。但是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来说是非常复杂,难理解的。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总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这堂课上得扎实有效,本课设计了两个环节:

  (1)复*运算定律;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运算定律,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分类比较,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改变以往的做法,出示学生课前测试中简便运算出错的题目以及一题多解的典型题目。接着又出示学生课前自己搜集的错题让学生分析错误,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在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

  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学生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也好。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1)复*运算定律,(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

  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特别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的最多。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上了这节练*课后,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简便计算的方法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认为“简便计算”的教学必须遵循“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5

  关于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上课效果还不错,可是作业中稍稍转弯就出现惨不忍睹的局面。曾经我把它定论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够,却始终没有从教师角度去反思,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由于准备的内容和新授的知识练*密切,学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新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会大大地缩小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学这个载体的作用如何发挥呢?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深度的思考?第二:新授内容的学*有老师帮助检索有关的旧知,离开教师,学生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呢?学生自己选择信息检索旧知的能力怎样培养?所以有的学生就会说:“哦,简单,简单!”上课都听得懂,回家自己做练*就困难了,经过反思与揣摩后,,我认为在教学关于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应从下面几点找手。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由于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分析能力偏低,观察也难于顾全大局,只着眼于数字。学生对于类似题目还是容易混淆。只注意数字,不注意运算符号和根据何种运算定律

  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数学医院医生的角色,让他们给就医的“病人”看病和开具药方,

  例如:我出示:(1)125×(8+10)=125× 8+10

  (2)(25+7)×4=25×4×7×4

  (3)(25×7)×4=25×7×25×4

  (4)35×9+35=35×(9+1)

  学生把每题的错例都剖析的清清楚楚,这样就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

  4、在各种教学中,其实我们要注意运用整合观念,从整体来观察。我们的教科书知识显得有点零散,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思维。因此,象简算这种题目,我们可以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想,这也许更利于学生的学*与思维吧?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6

  今天的教学比较失败,原因在于没有深入的研究教材,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只是按照教案执行下去,因此,在教学结束后,留下不少的遗憾。回顾一下,主要有这两个地方没有处理好:

  一、 简便算法中商的处理不够到位:

  课堂结束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今天的学*内容有一些糊涂的地方没有搞清。例如900÷50,竖式上900个位上的0去掉后,为什么不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了。

  分析原因:

  没有沟通900÷50与90÷5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个位上不用写0的原因。

  亡羊补牢:

  应该通过思考、组织讨论这个问题达成共识:900÷5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它的商与90÷5的商相同,所以去掉0后实际上算的是90÷5的商。因此900个位上的0上面不需要再商0了。

  二、 简便算法中余数的处理不够到位:

  在教学900÷40时,因为预设不充分,在学生出现900÷40的竖式中出现了余数写成20时,没有充分的探究这样写是否正确,而一味考虑学生可能会忘记在横式的余数中忘记写0而作了错误的引导。结果课后有学生表示疑惑,既然40当作4来除,那么余数如果是20的话不是比除数大了吗?

  亡羊补牢:在上面分析商末尾是否添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此题竖式最后的余数应该写几,但是横式上的余数应该写几,明确规范的书写方法,进行强化。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阅读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1)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第61至6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的第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交流、认真倾听的*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你们学*了哪些运算定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吗?在乘法中有这样的定律吗?你认为乘法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律?能不能也帮乘法的这些运算律取个名字?

  学生猜测,取名字。(板书其中的一些猜测)

  二、举例验证:

  你能否找一些实际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可以用数字举例,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

  那找一个例子说明刚才的结论错误的呢?

  你们找到反而的例子了吗?你们没找到,老师也没找到,那么我们到书上找找答案。

  三:自学课本:

  自学书本第61。、62页。

  说说你们自学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等式怎么填?

  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

  在乘法结合律中,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你能不能用一句两句话概括一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试一试。

  (学生自己练*,请两个学生板演)

  四、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思考各题分别用了什么规律。

  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算一算。

  比一比,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算得快,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4、想想做做第5题。

  用不同算式求出苹果

  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学生自己练*,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第62想想做做的第4题。

  反思:

  作为一节探索数学的规律课,对于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会运用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的过程,在学*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让学生自己根据加法结合和交换律来寻找乘法运算定律,通过验证猜想得到并发现了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从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教师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探索权力放给了学生,学生列举算式例子空间很大,发现验证了这两个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基本上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参谋与协助者,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这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2

  简便计算相对于普通的四则混合运算来说既又它讨人喜欢的地方又有让人头痛的方面。简便计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运用了运算定律后,计算变得很简单。但是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来说是非常复杂,难理解的。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总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这堂课上得扎实有效,本课设计了两个环节:

  (1)复*运算定律;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运算定律,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分类比较,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改变以往的做法,出示学生课前测试中简便运算出错的题目以及一题多解的典型题目。接着又出示学生课前自己搜集的错题让学生分析错误,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在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

  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学生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也好。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3

  ⑴学会尊重——提供适宜的生成环境

  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我以小明过“六一”节买食品为情景作为切入点,显得自然而又有诱惑力。另外在探究计算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而体会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对小数也同样是适用的,这样知识就自然生成。

  ⑵细研教材——充分挖掘潜隐信息

  本节课是在充分吃透教材基础之上设计出来的,比如教材例题只是点出整数加法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但并没有明确说出小数减法的情况及如何发现简便算法这两点,但两点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凑成整数的特点,并拓展到小数减法的情况,充分的挖掘了教材中深层的信息。

  ⑶注重生成——积淀宝贵经验

  对于学生生成的资源,老师要善于运用。比如:在学生发现两个小数结合相加可以凑成整数时,老师要积极的引导积淀,再如,学生在做第一个练*时,学生会生成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结果是整数时的特征这个知识点,这对学生找到简便计算方法很重要。所这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淀这些宝贵的经验。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4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5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2)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第61至6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的第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交流、认真倾听的*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你们学*了哪些运算定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吗?在乘法中有这样的定律吗?你认为乘法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律?能不能也帮乘法的这些运算律取个名字?

  学生猜测,取名字。(板书其中的一些猜测)

  二、举例验证:

  你能否找一些实际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可以用数字举例,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

  那找一个例子说明刚才的结论错误的呢?

  你们找到反而的例子了吗?你们没找到,老师也没找到,那么我们到书上找找答案。

  三:自学课本:

  自学书本第61。、62页。

  说说你们自学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等式怎么填?

  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

  在乘法结合律中,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你能不能用一句两句话概括一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试一试。

  (学生自己练*,请两个学生板演)

  四、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思考各题分别用了什么规律。

  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算一算。

  比一比,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算得快,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4、想想做做第5题。

  用不同算式求出苹果

  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学生自己练*,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第62想想做做的第4题。

  反思:

  作为一节探索数学的规律课,对于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会运用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的过程,在学*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让学生自己根据加法结合和交换律来寻找乘法运算定律,通过验证猜想得到并发现了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从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教师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探索权力放给了学生,学生列举算式例子空间很大,发现验证了这两个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基本上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参谋与协助者,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这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2

  简便计算相对于普通的四则混合运算来说既又它讨人喜欢的地方又有让人头痛的方面。简便计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运用了运算定律后,计算变得很简单。但是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来说是非常复杂,难理解的。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总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这堂课上得扎实有效,本课设计了两个环节:

  (1)复*运算定律;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运算定律,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分类比较,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改变以往的做法,出示学生课前测试中简便运算出错的题目以及一题多解的典型题目。接着又出示学生课前自己搜集的错题让学生分析错误,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在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

  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学生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也好。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3

  ⑴学会尊重——提供适宜的生成环境

  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我以小明过“六一”节买食品为情景作为切入点,显得自然而又有诱惑力。另外在探究计算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而体会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对小数也同样是适用的,这样知识就自然生成。

  ⑵细研教材——充分挖掘潜隐信息

  本节课是在充分吃透教材基础之上设计出来的,比如教材例题只是点出整数加法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但并没有明确说出小数减法的情况及如何发现简便算法这两点,但两点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凑成整数的特点,并拓展到小数减法的情况,充分的挖掘了教材中深层的信息。

  ⑶注重生成——积淀宝贵经验

  对于学生生成的资源,老师要善于运用。比如:在学生发现两个小数结合相加可以凑成整数时,老师要积极的引导积淀,再如,学生在做第一个练*时,学生会生成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结果是整数时的特征这个知识点,这对学生找到简便计算方法很重要。所这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淀这些宝贵的经验。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4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5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3)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3篇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法中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第二课时例2,是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混合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结束后,我细细回想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改变教材

  教材中提供的小强比较大小的两组,只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在例题中有意加入了减法性质的一组题,有效把握简算教学的难点。

  2、学生主体地位凸显

  在这节课中,根据数学知识的以旧引新,知识迁移的特点,根据本课教学的知识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得出整数的加法、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学生在课堂上是学*的主人,教师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不易理解或容易出错处给与帮助和点拨。

  缺点:

  1、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不太合理,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不够好。在出现例二的三个等式时,我提出“你能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想以此引发学生的观察,得出等号左右两边的数相同,只是位置交换或者运算顺序不同,顺理成章得出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分数,而学生直接答出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一步一步说出,有些牵强附会,牵着鼻子走。

  2、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前松后紧。复*中为了顾全大局,用的时间较长。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引入时把凑整练*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成功之处:

  练*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非常顺利,练*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题及变式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之前,学生已接触过这类应用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种解答方法,但对这算法没能归纳、概括,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应重在让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通过具体的计算、比较,得出结论:有时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比较简便,有时依次减就比较简便。从而灵活的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1、对例题的选取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具体情景中学*数学。对课本上的例题,在备课时我犹豫了许久:是采用现成的例题,还是另选生活中的素材重组新题进行教学,后来经过思考,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图书室购书并不陌生,并对这种应用题有一定的解答能力,于是在备课时,我决定采用书上的例题。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用两种方法解答这一题目,又指名说解答此题时每一步的算理,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很好地体验生活数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2、对优化方法的教学

  算法多样化,算法优化既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新课程的标准理念之一,特别是算法优化,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在学生通过分组计算、分组讨论已能明显感受到: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改为从一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可以使计算简便,并能利用这种方法正确、快速的计算出例2。为开发学生的心理定势,更为了让学生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我出了这样一道题376—138—176,通过计算、比较,使学生感悟到不是所有题都选取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简便,而应选择先减176,再减138的方法更为简便,从而使学生明白:计算题也要认真审题,选取最佳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应用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3、对合作学*的思考

  本堂课的教学,虽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已基本达到目的;从教学手段上来说,采用了学生有兴趣的编题、竞赛、讨论、数学医院的方式,整节课学生也活跃,但*时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仍未能举手答问,在合作交流时,就只做了一个听众,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讨论,我也一直在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4)

——计算机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本学期执教了《走进因特网乐园》一课, 上课之前,我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是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不同,水*也高低不一,因特网内容对于有条件的孩子可能动手实践过,但对概念不是很了解,而对基础差的孩子还必须从头开始了解。教师应该开放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提倡互帮互学,在教学中给每个学生以重要感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多采取小组互助的方式教学。现将上完这节课后的一些反思和感想作如下小结 。

  一、 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能力的培养。通过情景式环境,师生轻松谈话引入因特网,让学生感受到因特网的便捷,又提高学生学*兴趣。 在浏览器窗口的认识上,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既巩固了窗口的组成,又能加深对浏览器的认识。学生理解通过教师演示,学生采取小组协作方式打开浏览器,既能掌握新技能,又培养学生互助意识。

  二、 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方法,将知识和方法融入到活动中,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而在网址的定义中,由于这个知识点较为形象,学生首次接触难以理解,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顺利解决了学生的盲点。

  三、 重、难点的分层处理没,通过表格的填写来递进完成。浏览器的使用和认识是本课的重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了这个重点,在几次活动中让学生输入不同的网址,既向学生介绍了网站,增加眼界,又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浏览器的目的。本课的难点是浏览器“前进”“后退”按钮的合理的使用。为了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盲目,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浏览网页,在浏览的过程中完成表格的填写,并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的形式完成表格,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索的精神,通过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难点问题的解决。

  四、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表格的设计是否能再具体一些,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制定不同的难度,能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效果体现的更加明显,以后要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分层次教学问题的设计更加巧妙、合理。

  五、 整节课,我想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但避免了课堂的单一、枯燥,又使学生情绪饱满,学得有劲,又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解和熟练运用。

  1.源于教材,但不依赖于教材。

  兴趣是学*最好老师,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乐学,好学是我们信息学教师要不断探索的方面。在本次教学中,没有完全照搬教材上的例子,而是创设了生活当中的情景,去商店买礼物的时候需要包装引入。这样的设计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下来又用《冰河世纪》电影光盘的包装制作来引导学生进行包装设计,让学生们始终积极、主动参与。

  2.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通过操作步骤先自主学*光盘的包装设计。在这个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有的学生能根据教程非常快的完成,有的学生就偷懒坐等小组其它成员的研究结果。所以在这一教学环节里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学*的监控力度,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辅导。为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组间互评的评价机制,引入了竞争小组成员也就多了一份责任感。在最后的小组评价阶段看着学生们提交的作品,我欣喜于学生进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生喜欢这样的学*方式。

  3.在信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

  健康的信息文化素养的形成、网络道德等网络文化规范的潜移默化,应该在不断的信息实践中产生,而不是在简单的说教中产生。在“作品创作说明表”中我特意设计了作品素材来源一项,要求学生对引用他人图片、文字等资源时作引用出处的记录,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信息产权意识。在充分肯定学生能运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创新实践的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一些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伪造,欺骗、犯罪的现象,自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理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真正涵义。

  当然在本次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我今后去不断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划分异质小组能最大效能的激发学生的合作学*意识。评价学生作品的维度如何设计才能更科学、合理等等。

  刚踏入职业中学的大门,有多少学生不是向往能在这里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适应工作的需要,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对口就业率有多高,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不用多说,相信各位同仁心知肚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学生在校学到什么,用于何处,如何以用导学,学以致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学以致用”这条传承千年的办学基准,对于当代计算机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了吗?

  一、目前状况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三年,学*的科目至少在七门以上,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要精通所学的学科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要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也是有一段距离的,直接影响学生的对口就业。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某一方面的专才往往比面面俱到的通才更容易找到工作,就以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而言,在计算机某一方面精通的学生比在计算机多方面知识都略知一二的学生明显占有一定的优势。

  二、以用导学

  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给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学到的知识多但是没用,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不实用。给学生感觉就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帮助学生找工作。所以笔者提出以用导学,这里的“用”就是实用的意思。何为实用呢?通俗点说,就是能帮助学生找到工作。让知识变得实用,就必须紧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目前部分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选用方面不够重视,导致课程的开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的选用更是缺乏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用性进行必要的研究。直接造成课堂难以组织和管理,学生无心学*,导致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影响学生的对口就业。如何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和对教材的正确选用,笔者认为,学校应及时组织科组教师到IT公司了解IT的发展,到人才市场去了解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技能要求,到兄弟学校去了解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根据本地区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客观因素来开设课程和选用教材。

  为了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有两方面的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计算机配置能否满足课程的需要,二是教师能否胜任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主要采取及时更新计算机和教师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在“以用导学”的大方向下,结合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引入先进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领会现代IT教育的先进思想和理念,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观念指导计算机课程教学;二是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效改善当前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课后实践与项目建设有机结合;三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一系列信息化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三、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就是要把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处,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以致用”至少应当在三个方面进行体现。一是在正常的教学中;二是学校定期组织的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的竞赛;三是学生自发组织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的比赛。而在这三个方面当中,学校有义务提供一个*台去展示“学以致用”,而这个*台也将是学生的学*动力源泉。笔者认为,其实*台早已搭建好了,只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它,这个*台就是学校自身的网站。现在学校网站主要用于对外的宣传,而对学生的专业作品的展示比较少。这么好的一个现成的*台,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地利用呢?

  学校可以在自身的网站上,开辟一个新的频道,这个频道最少有以下功能:允许学生在线展示作品和他人对作品进行评分;允许在线组织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学校组织和学生自发组织;实现每次对作品评分进行排名,评出优秀者,进行公告。目的很简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知识的实用价值,可以激发学生不服输的斗志。正所谓“有对比,才有提高”。

  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学是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动态的教学系统中,我们应紧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和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中职计算机教学才能够体现其培养目标,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真正做到以用导学,学以致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双绞线的制作是计算机网络的第一个实验,本实验在学*完双绞线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好双绞线的制作方法。因为直观明了,而且学生感觉该知识非常有用,所以学生的学*兴趣非常的浓厚,实验完成之后,学生大部分都能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的。

  本实验结束之后,有如下反思:

  1、教师演示时,最好把568B线的排线写在黑板上,因为学生不是全部都能记住这个排线。

  2、制作网线的实验步骤不要求学生记下来,可以教师在演示的时候一次性的讲解清楚,动手性知识忌讳死记硬背。

  3、制作完直通线之后要求学生马上用测线仪测试连通性,很有可能这时并不是全通,这时学生急需教师传授能全通的技巧,此时教师可以借机讲解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4、制作完交叉线之后,用测线仪测试,展示给学生交叉线跟直通线的区别,以巩固直通线与交叉线的区别这一理论知识。

  5、知识拓展,万一有学生制作的网线不能全通,要求至少能通几根?哪几根?这样也可以连通吗?把问题留给学生。

  6、本实验很有可能有学生的网线一直都不能全通,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戒骄戒躁,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其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以学生的动手实验为主,教师的实验演示只是引子,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中让其完全掌握好这一实验内容。

  我是一个新参加工作的计算机教师。

  我记得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爱上计算机课,但是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学生喜欢玩游戏,看Flash动画等等。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去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动机,激发学生学*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一、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把计算机新课的内容融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学*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觉得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不能强迫他们练*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20xx》,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于是就有同学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讲解指法练*,指法要领,学生学得就非常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后,学生们再玩金山打字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计算机知识。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我利用网络教室软件,每个学生只需看自己眼前的电脑即可欣赏老师的精彩演示,这样既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我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服装教学反思缝纫鸟教学反思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使用键盘进行中英文的输入是计算机操作基础中的基础,而“写字板”的学*既能使学生掌握一种简单的文字处理软件,亦为今后学*word做了完美的铺垫。本节课从初识键盘、认识写字板、输入英文字母、输入汉字四个方面展开,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最主要的输入工具之一键盘的布局,并使学生学会在写字板中输入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初步学会使用“智能ABC输入法”之类的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从而为后续学*打下技能基础。

  学情分析

  1.学*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郭村小学三年级学生。这是一群农村学生,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在家在校都难以接触到计算机(三年级32人,具调查竟无一人家里有计算机,而学校也只有一台计算机),学生大都听过、见过但很少摸过计算机,所以教学起来肯定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所幸三年级只是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年,所以对基础要求也不高,况且指法方面毫无基础可能会更好。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大略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窗口的基本操作、但对窗口各部分的名称记得还不是很熟,在介绍写字板的窗口组成时有必要再复*一下。

  3.学生认知障碍点:相对来说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本应至少分作三节课来教学、练*,但因学校只有一台电脑,难以提供学生大面积、长时间的练*,故在一节课内介绍完学生可能只能掌握些理论,要形成一定的技能只能靠以后安排练*课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的学*,初步认识计算机键盘。学会在写字板中输入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初步会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汉字。

  2、过程与方法:初识键盘靠教师用实物介绍,学生在纸质键盘上进行简单练*;在写字板中输入中英文靠老师演示,若有余时尽可能让学生用计算机实践一番。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任何技能的形成都是理论+实践的结果,都有规律可循。让学生明白基于视窗的各种软件的打开、关闭、窗口布局都有相似性,可以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键盘进行中英文输入

  2、教学难点:利用上档键输入上排符号;汉字词组的输入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好教学用电脑、指法图片

  2、学生准备一张纸质键盘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5)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按四则运算进行归类,但是对运算定律的类比推理不利。教学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的类比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加有效。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本节课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1)复*运算定律,(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

  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特别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的最多。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上了这节练*课后,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简便计算的方法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认为“简便计算”的教学必须遵循“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按四则运算进行归类,但是对运算定律的类比推理不利。教学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的类比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加有效。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 9600254 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