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全班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所举的例子。其中,对于直接写等式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甄别,使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

  本课难点,如结合律等号两边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运算顺序;结合律的特点是运用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把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算、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巩固,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 2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教学简算,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始困惑、开始思考、我开始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于是,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通过练*,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可以简算的对象,如:“25与4相乘”、“125与8相乘”、“5与任何双数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同时使学生对简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其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根据以前的教学我发现,特别是一些变式简算就更加的困难了。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惯。学生对于计算的目的是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计算的过程,这也跟我*时的教学*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有这样一道题(80+8)×25,学生完成后,我随即将该题改为“88×25”让学生做,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①、88×25=80×25+8×25=2000+200=2200;②、88×25=11×(8×25)=11×200=22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先把8与25相乘,最后再乘11。

  听完学生的介绍后,我进行了总结,首先肯定了两种答案的正确,然后对两种答案进行了分析:两种答案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发现了8与25相乘非常简便,可以凑整。于是想方设法对88进行分解,因此都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关键,所以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由此可见,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教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复*旧知,体验“凑整”的思想;第二部分:教学例题和试一试,并进行适当延伸;第三部分:教学一个数加上一个接*整百数的计算。第四部分: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复*旧知,体验“凑整”的思想

  简便运算是充分合理地应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结果。理解运算定律是学*简便运算的前提。所以设计了本环节,复*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紧接着“求三角形角上的三个数的和”让学生初步体会“凑整”的思想,为新知的学*做有益的铺垫。

  第二环节:教学例题和试一试,并进行适当延伸

  结合学生生活“急速24点大赛”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计算呈现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出应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紧接着出示“试一试”的第一题,“要求”学生应用简便方法计算。到这里都是在让学生“体验简便”,然后在“比一比,看谁能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让学生开始“选择简便”。

  接下来的教学围绕“体验灵活,适应灵活”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一:教学“试一试”的第二题。和例题比较,这题需要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再运用“加法结合律”,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的计算*惯,在这里强调了第一步是去括号,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会主动简便去凑整百数了,所以要把78和22结合必须要交换加数的位置,让学生体验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变式二:四个数相加怎样运用简便计算“115+132+118+85”,前面我们练*的都是三个数相加,这道题出现了四个加数,但凑成整十数整百数的方法是不变的。让学生在主动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中,再一次体验简便计算并不局限在三个数相加,从而体验灵活。

  在数学学*中,学生不仅要*得知识,而且要*得技能。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一些简便运算的技能技法,让学生轻松地进行简便运算。有些题目不能直接根据运算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我们要引导学生学*“拆数凑整”的技法。所以安排了第三部分的教学,也就是变式三:一个数加上一个接*整百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就是在题目中找凑成“整百数”、“整十数”,这题引导学生在题目中找“整百数”,找不到整百数的情况下,却会发现题目中有个数接*整百数,需要学生换个思维方式,把接*整百数拆成“整百数加上一个一位数”,也就是“拆数凑整”的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拆数的目的仍然是凑整。从而体验灵活地“凑整”。

  经过这三道变式训练,让学生由“体验灵活”到“适应灵活”的一个提升。

  最后进行全课总结,然后拓展了一题“175+199”,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运用本节课学*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概括地说,“引导学生把例题里获得的体验转化成进行简便运算的内在动力,使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要求”,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与追求。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 4

  教学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生对单纯的运算定律能有个初步的理解,但是对实际计算中运算定律的运用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对这节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3.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1)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程度。在过去的学*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的观点;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同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 5

  ⑴学会尊重——提供适宜的生成环境

  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我以小明过“六一”节买食品为情景作为切入点,显得自然而又有诱惑力。另外在探究计算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而体会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对小数也同样是适用的,这样知识就自然生成。

  ⑵细研教材——充分挖掘潜隐信息

  本节课是在充分吃透教材基础之上设计出来的,比如教材例题只是点出整数加法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但并没有明确说出小数减法的情况及如何发现简便算法这两点,但两点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凑成整数的特点,并拓展到小数减法的情况,充分的挖掘了教材中深层的信息。

  ⑶注重生成——积淀宝贵经验

  对于学生生成的资源,老师要善于运用。比如:在学生发现两个小数结合相加可以凑成整数时,老师要积极的引导积淀,再如,学生在做第一个练*时,学生会生成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结果是整数时的特征这个知识点,这对学生找到简便计算方法很重要。所这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淀这些宝贵的经验。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1)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第61至6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的第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交流、认真倾听的*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你们学*了哪些运算定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吗?在乘法中有这样的定律吗?你认为乘法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律?能不能也帮乘法的这些运算律取个名字?

  学生猜测,取名字。(板书其中的一些猜测)

  二、举例验证:

  你能否找一些实际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可以用数字举例,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

  那找一个例子说明刚才的结论错误的呢?

  你们找到反而的例子了吗?你们没找到,老师也没找到,那么我们到书上找找答案。

  三:自学课本:

  自学书本第61。、62页。

  说说你们自学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等式怎么填?

  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

  在乘法结合律中,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你能不能用一句两句话概括一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试一试。

  (学生自己练*,请两个学生板演)

  四、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思考各题分别用了什么规律。

  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算一算。

  比一比,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算得快,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4、想想做做第5题。

  用不同算式求出苹果

  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学生自己练*,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第62想想做做的第4题。

  反思:

  作为一节探索数学的规律课,对于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会运用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的过程,在学*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让学生自己根据加法结合和交换律来寻找乘法运算定律,通过验证猜想得到并发现了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从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教师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探索权力放给了学生,学生列举算式例子空间很大,发现验证了这两个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基本上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参谋与协助者,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这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2

  简便计算相对于普通的四则混合运算来说既又它讨人喜欢的地方又有让人头痛的方面。简便计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运用了运算定律后,计算变得很简单。但是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来说是非常复杂,难理解的。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总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这堂课上得扎实有效,本课设计了两个环节:

  (1)复*运算定律;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运算定律,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分类比较,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改变以往的做法,出示学生课前测试中简便运算出错的题目以及一题多解的典型题目。接着又出示学生课前自己搜集的错题让学生分析错误,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在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

  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学生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也好。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3

  ⑴学会尊重——提供适宜的生成环境

  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我以小明过“六一”节买食品为情景作为切入点,显得自然而又有诱惑力。另外在探究计算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而体会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对小数也同样是适用的,这样知识就自然生成。

  ⑵细研教材——充分挖掘潜隐信息

  本节课是在充分吃透教材基础之上设计出来的,比如教材例题只是点出整数加法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但并没有明确说出小数减法的情况及如何发现简便算法这两点,但两点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凑成整数的特点,并拓展到小数减法的情况,充分的挖掘了教材中深层的信息。

  ⑶注重生成——积淀宝贵经验

  对于学生生成的资源,老师要善于运用。比如:在学生发现两个小数结合相加可以凑成整数时,老师要积极的引导积淀,再如,学生在做第一个练*时,学生会生成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结果是整数时的特征这个知识点,这对学生找到简便计算方法很重要。所这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淀这些宝贵的经验。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4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5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2)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第61至6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的第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交流、认真倾听的*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你们学*了哪些运算定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吗?在乘法中有这样的定律吗?你认为乘法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律?能不能也帮乘法的这些运算律取个名字?

  学生猜测,取名字。(板书其中的一些猜测)

  二、举例验证:

  你能否找一些实际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可以用数字举例,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

  那找一个例子说明刚才的结论错误的呢?

  你们找到反而的例子了吗?你们没找到,老师也没找到,那么我们到书上找找答案。

  三:自学课本:

  自学书本第61。、62页。

  说说你们自学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等式怎么填?

  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

  在乘法结合律中,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你能不能用一句两句话概括一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试一试。

  (学生自己练*,请两个学生板演)

  四、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思考各题分别用了什么规律。

  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算一算。

  比一比,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算得快,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4、想想做做第5题。

  用不同算式求出苹果

  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学生自己练*,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第62想想做做的第4题。

  反思:

  作为一节探索数学的规律课,对于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会运用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的过程,在学*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让学生自己根据加法结合和交换律来寻找乘法运算定律,通过验证猜想得到并发现了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从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教师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探索权力放给了学生,学生列举算式例子空间很大,发现验证了这两个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基本上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参谋与协助者,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这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2

  简便计算相对于普通的四则混合运算来说既又它讨人喜欢的地方又有让人头痛的方面。简便计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运用了运算定律后,计算变得很简单。但是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来说是非常复杂,难理解的。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总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这堂课上得扎实有效,本课设计了两个环节:

  (1)复*运算定律;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运算定律,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分类比较,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改变以往的做法,出示学生课前测试中简便运算出错的题目以及一题多解的典型题目。接着又出示学生课前自己搜集的错题让学生分析错误,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在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

  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学生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也好。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3

  ⑴学会尊重——提供适宜的生成环境

  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我以小明过“六一”节买食品为情景作为切入点,显得自然而又有诱惑力。另外在探究计算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而体会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对小数也同样是适用的,这样知识就自然生成。

  ⑵细研教材——充分挖掘潜隐信息

  本节课是在充分吃透教材基础之上设计出来的,比如教材例题只是点出整数加法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但并没有明确说出小数减法的情况及如何发现简便算法这两点,但两点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凑成整数的特点,并拓展到小数减法的情况,充分的挖掘了教材中深层的信息。

  ⑶注重生成——积淀宝贵经验

  对于学生生成的资源,老师要善于运用。比如:在学生发现两个小数结合相加可以凑成整数时,老师要积极的引导积淀,再如,学生在做第一个练*时,学生会生成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结果是整数时的特征这个知识点,这对学生找到简便计算方法很重要。所这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淀这些宝贵的经验。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4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5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3)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1

  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聆听的教学方式和“以本为本”的教学准则阻碍着学生的发展。尤其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总是严格、忠实地执行教材。学生的计算虽不成问题,但他们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且缺乏自主构建、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学生的学*方式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我作了如下尝试。

  [片断一]

  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购物吗?今天,老师先让大家尽兴地去超市逛逛,好吗?

  [推出购物超市流动车,上面有98元的足球、1999元的彩电、395元的VCD、48元的乒乓拍、4999元的电脑、29元的《三国演义》、159元的大衣等,让学生分别以顾客和营业员的角色进行买卖。待每个同学都有了购物体验后,回到座位。]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能介绍一下你买到的东西,描述一下付款的经过吗?

  生1:我买了1只足球98元,我付出100元,营业员找给我2元。

  师:为什么能找到2元?

  生1:因为足球只要98元,而我付了100元,多付了2元,所以营业员要找给我2元。

  师:噢,原来这样。

  生2:我买的是彩电,我付出20xx元,找回1元。

  生3:我也买了1只足球,我先付出90元,再付出8元,这样就不用营业员找了。

  ……

  师: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你们感到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

  生1:我认为付出整十、整百、整千元,再让营业员找一些零钱比较方便,这样我们不必带一些零钱去购物了。

  生2:我认为身边正好有零钱的话,要多少钱就付多少钱,不用营业员找了,也好把零钱用了,减轻负担。

  师:营业员们,你们的收款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生:他们买足球的话,大部分都付100元,我收了钱后,再找给他们2元。

  师:为什么还要找给他们2元?

  生1:因为足球是98元,我多收了2元,所以要找给他们,否则就占人家的便宜了。

  生2:我记得有一位顾客买了一台VCD,他付给我3张100元,1张50元,2张20元和1张5元,正好是395元,我就不用找钱给他了。

  师:看来,你们都有丰富的购物经验,利用生活中的这些经验来进行计算,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想试试吗

  [解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实际相连,创造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在活动的体验中,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活动情境,再现生活原型,让学生投入到愉悦的“购物”活动中。热闹、欢快的购物场面,似乎使他们忘却了那是在上数学课,而考虑较多的就是怎样付款和收款,从中不断地体验到“多收了钱要找给人家,多付了钱要找回”。在热热闹闹购物之后,让学生交流购物经历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要找给2元?”“为什么能找回2元?”“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为学生探究简算方法,突破教学难点起了良好的铺垫。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2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也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一个数让运算变得简便”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在教学中渗透学*方法的指导,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2、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环环相扣,从复*铺垫到新知的探究和巩固练*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复*铺垫部分我设计了几道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练*题,以这几道题为依托为进入下个环节的猜测进行了准备,比如说:148+75+5=343-75-25=25×(4×6)=425-(125+27)=237-38-137=它们都和本节课的知识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让它们根据这几道题的方法很容易的联想到除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事实证明,这几道题是有效的,当我出示4500÷25÷4=时,并提出问题是不是也有简便方法时,很多孩子马上进行了猜测,很自然的引出了新知的探究,让孩子们的猜测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可行性,我认为这个地方的设计思路很好,但由于这些数值偏大,学生算起来不太好算,而这节课重点是为了探究规律,如果把数设计的小一点会更好算,重点会更突出,更节省时间。新知的探究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出这样的实例,这个环节虽然设计很好,但由于孩子年龄小,在举例子时又缺乏引导,很多孩子无所适从,不会举例子,我只好亡羊补牢,又进行引导,结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至后来的环节时间有点紧,如果备课时再细心一些,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起点,效果会好得多。但是巩固练*部分我觉得设计很好,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充实,有效的巩固了新知,让孩子对除法的性质和简便运算理解的更透彻,运用得更熟练!不足是因为前面的环节占用时间太多,练*题没有处理完。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发现规律后,我本来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再次验证,但因为对*题的选择不是太合适,所以只验证了其中的一个规律,而对于第二个规律,*题却不能完成验证,这一点是一个失误,应该进行修正,如果把*题再认真选一选效果一定要会好得多。

  还有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设计不是很精练,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验证结束后,学生得到连除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为了强调简便计算,我应该及时引导:“这三种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学会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也是我们的数学的价值所在,可惜没有及时引导,很遗憾!

  总之,本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会扬长补短,争取把这节课上的更完美!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3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我认为计算达不到一定的练*量是不行的)通过练*,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可以简算的对象,如:“25与4相乘”、“125与8相乘”、“5与任何双数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同时使学生对简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根据以前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还是会自觉的用乘法分配律的。比如算几套课桌椅价钱的问题,学生会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也就是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我在教学内容这部分时,学生确实很难达到自觉地运用分配律去计算,特别是一些变式就更加的困难了。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惯。学生对于计算的目的是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计算的过程,这也跟我*时的教学*惯有很大的关系。

  有这样一道题(80+8)×25,学生完成后,我随即将该题改为“88×25”让学生做,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①、88×25=80×25+8×25=2000+200=2200;②、88×25=11×(8×25)=11×200=22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把8与25相乘,最后再乘11。

  听完学生的介绍后,我进行了总结,首先肯定了两种答案的正确,然后对两种答案进行了分析:两种答案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发现了8与25相乘非常简便,可以凑整。于是想方设法对88进行分解,因此都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关键,所以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4

  整数简便运算中学*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通过课前让孩子回忆,复*了分别用字母怎样表示,并通过实际的题让孩子们练一练整数乘法中简便运算,但给孩子们写出两道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小数运算时,孩子们能够想到整数中25 *4 =100 125* 8=1000 25*8=200等经常记住的结论。

  在小数中孩子们0。25遇到4也会把它结合在一起,遇到202 、101也会想到用分配律计算,但是遇到0。34*0。5*0。6= 时有点束手无策,只能让孩子观察末尾数字能否凑十,而且选择时还得考虑与水结合简单,所以小数中的简便方法需要练*。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5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 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我认为计算达不到一定的练*量是不行的)通过练*,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可以简算的对象,如:“25与4相乘”、“125与8相乘”、“5与任何双数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同时使学生对简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根据以前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还是会自觉的用乘法分配律的。比如算几套课桌椅价钱的问题,学生会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也就是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我在教学内容这部分时,学生确实很难达到自觉地运用分配律去计算,特别是一些变式就更加的困难了。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惯。学生对于计算的目的是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计算的过程,这也跟我*时的教学*惯有很大的关系。

  有这样一道题(80+8)×25,学生完成后,我随即将该题改为“88×25”让学生做,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①、88×25=80×25+8×25=20xx+200=2200;②、88×25=11×(8×25)=11×200=22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把8与25相乘,最后再乘11。

  听完学生的介绍后,我进行了总结,首先肯定了两种答案的正确,然后对两种答案进行了分析:两种答案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发现了8与25相乘非常简便,可以凑整。于是想方设法对88进行分解,因此都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关键,所以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6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许多,听完同事们的点评后,我反思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口算材料不妥当。我设置了类似4( )=56这样的题,原本是想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56可以变成4乘以几,为后面拆成乘法作铺垫用的。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发现这个材料的出示很唐突,与学*内容脱节了。现在想想,当学生做2556这样的题目时,教师给予指引,想4( )=56或564=( )就行了。

  二:缺少最优化的意识。本节课我非常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最优的办法如何筛选缺少重视。在这个环节上,需多让学生进行评价他们中的一些方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最后需要达成共识,最优的方法是什么?并且组织全班同学多说几次,让每个人都记准确,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最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缺乏有效的方法小结。在学生会解决几道类似这样的题目时,需要回顾解题的过程,得出有效的解题方法。本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在这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些。

  四:时间安排不合理,以致后面的练*没有时间完成。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7

  一、三点收获:

  1。两点“突破”。“不求完美,但求突破”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中心思想,“追求高效课堂”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了体现中心思想,凸现主题,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教学内容的“突破”。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因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的局限,似乎突出了对“a÷b÷c=a÷(b×c)”的理解,而有意识地淡化了对“a÷b÷c=a÷c÷b”和“a÷(b×c)=a÷c÷b”这些形式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连除的运算”的背景下来研究“连除性质”的,引导学生在理解“a÷b÷c=a÷(b×c)”的本质意义的同时,不可避免会碰到对“a÷b÷c=a÷c÷b”的理解。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成为了课堂教学规律拓展的内容,也成为了认识规律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相关的变式题目,让学生完整的认识了“除法性质”,还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2)教学方法的“突破”。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自始至终整个课堂都变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由学生去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通过学生“自己做自己讲”,让学生去倾听学生的思想,更有代表性,更有吸引力;通过“极限挑战”赛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通过“你有困难我来帮忙”活动化解重难点,运用“互帮互学”,加强了教学针对性,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练*形式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在教学流程上我从“唱响口号”开始,设计了“小试身手”“热身活动”“一式定音”“深化认识”“独立解题”“你挑我讲”“应用拓展”等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入。特别是“热身活动”,让学生耳目一新,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欲望。“你挑我讲”活动,让*时学*成绩优秀的同学不再在课堂上显得无所事事,被同学选种为心中“小老师”,自然是莫大的光荣,也为他们今后更加努力学*树立了信心。

  3、关注学生的心声,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

  在这个课堂上,我极大的满足了学生表现欲望,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本着“学生有疑问,我们当堂就解决”,“学生有感想,我们一起来倾听”的宗旨,我不放过教学中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异议,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大快人心”之感,真正体现了口号中所提倡的“认真倾听,大胆表现”。教学中“温馨提示语”,课结时“老师送给你们的话”,构建出了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

  二、两点反思;

  1、学生“悟”得不深。在第一环节“小试身手”中,如果每位学生两组题目都做,自己去对比,感悟,印象会更深刻;在“热身活动”中,如果将一分钟的比赛时间再增加一分钟,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在“深化认识”中,对两种思路分析得更透彻一点,学生对算理会理解得更深刻。

  2、作为一节计算课,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大量练*之后,让热闹的课堂沉静下来,安排4、5道的独立计算练*,检查一下教学效果,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得也会更扎实一些。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8

  核心提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首先,例题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甄别数学信息的正确使用。在本例题中呈现了多条数学信息,但是在解决例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时,不是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要使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首先,例题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甄别数学信息的正确使用。

  在本例题中呈现了多条数学信息,但是在解决例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时,不是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要使用到,始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根据数学问题选择正确的数学信息来有效解决问题。例题中的三个问题可以依次给出,让学生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容易理解12×25=3×4×25的算理,但可能对于12×25=12×100÷4比较难理解,教师应给予启发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学生的不同算法中,注意学生对自己不同解决方法的描述,重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最后,在新授的自由提问并解决问题环节,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依据了例题中给出的数学信息,数学问题的描述是否准确。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教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复*旧知,体验“凑整”的思想;第二部分:教学例题和试一试,并进行适当延伸;第三部分:教学一个数加上一个接*整百数的计算。第四部分: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复*旧知,体验“凑整”的思想

  简便运算是充分合理地应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结果。理解运算定律是学*简便运算的前提。所以设计了本环节,复*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紧接着“求三角形角上的三个数的和”让学生初步体会“凑整”的思想,为新知的学*做有益的铺垫。

  第二环节:教学例题和试一试,并进行适当延伸

  结合学生生活“急速24点大赛”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计算呈现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出应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紧接着出示“试一试”的第一题,“要求”学生应用简便方法计算。到这里都是在让学生“体验简便”,然后在“比一比,看谁能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让学生开始“选择简便”。

  接下来的教学围绕“体验灵活,适应灵活”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一:教学“试一试”的第二题。和例题比较,这题需要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再运用“加法结合律”,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的计算*惯,在这里强调了第一步是去括号,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会主动简便去凑整百数了,所以要把78和22结合必须要交换加数的位置,让学生体验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变式二:四个数相加怎样运用简便计算“115+132+118+85”,前面我们练*的都是三个数相加,这道题出现了四个加数,但凑成整十数整百数的方法是不变的。让学生在主动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中,再一次体验简便计算并不局限在三个数相加,从而体验灵活。

  在数学学*中,学生不仅要*得知识,而且要*得技能。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一些简便运算的技能技法,让学生轻松地进行简便运算。有些题目不能直接根据运算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我们要引导学生学*“拆数凑整”的技法。所以安排了第三部分的教学,也就是变式三:一个数加上一个接*整百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就是在题目中找凑成“整百数”、“整十数”,这题引导学生在题目中找“整百数”,找不到整百数的情况下,却会发现题目中有个数接*整百数,需要学生换个思维方式,把接*整百数拆成“整百数加上一个一位数”,也就是“拆数凑整”的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拆数的目的仍然是凑整。从而体验灵活地“凑整”。

  经过这三道变式训练,让学生由“体验灵活”到“适应灵活”的一个提升。

  最后进行全课总结,然后拓展了一题“175+199”,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运用本节课学*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概括地说,“引导学生把例题里获得的体验转化成进行简便运算的内在动力,使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要求”,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与追求。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10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节计算课,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适用于小数。之后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口算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字的特征,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加凑整;小数减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减凑整。这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之后,我抓住学生有利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对三个整数算式进行数字观察,学生的思路慢慢打开,我趁机询问,这用到了整数的什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一个接一个补充地更加完整。

  顺着学生的热情高涨,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六一节前夕,东东准备买四样食品各1份,价钱分别是:4.38元、17.3元、0.62元、2.7元。问东东一共应付多少元?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提出了3个问题: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如果请你计算,你会算吗?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动脑筋,想算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思路,把全班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赛。明显发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的那个组算得又对又快。由于观察计算结果相同,从而归纳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有了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简便计算作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得也想到能不能利用减法运算性质来简便计算。通过教学例二,学生一尝试,发现也是成立的。于是经过填一填、判一判、算一算几个环节来强化新知。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4)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3篇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法中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第二课时例2,是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混合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结束后,我细细回想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改变教材

  教材中提供的小强比较大小的两组,只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在例题中有意加入了减法性质的一组题,有效把握简算教学的难点。

  2、学生主体地位凸显

  在这节课中,根据数学知识的以旧引新,知识迁移的特点,根据本课教学的知识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得出整数的加法、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学生在课堂上是学*的主人,教师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不易理解或容易出错处给与帮助和点拨。

  缺点:

  1、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不太合理,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不够好。在出现例二的三个等式时,我提出“你能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想以此引发学生的观察,得出等号左右两边的数相同,只是位置交换或者运算顺序不同,顺理成章得出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分数,而学生直接答出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一步一步说出,有些牵强附会,牵着鼻子走。

  2、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前松后紧。复*中为了顾全大局,用的时间较长。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引入时把凑整练*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成功之处:

  练*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非常顺利,练*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题及变式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之前,学生已接触过这类应用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种解答方法,但对这算法没能归纳、概括,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应重在让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通过具体的计算、比较,得出结论:有时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比较简便,有时依次减就比较简便。从而灵活的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1、对例题的选取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具体情景中学*数学。对课本上的例题,在备课时我犹豫了许久:是采用现成的例题,还是另选生活中的素材重组新题进行教学,后来经过思考,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图书室购书并不陌生,并对这种应用题有一定的解答能力,于是在备课时,我决定采用书上的例题。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用两种方法解答这一题目,又指名说解答此题时每一步的算理,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很好地体验生活数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2、对优化方法的教学

  算法多样化,算法优化既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新课程的标准理念之一,特别是算法优化,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在学生通过分组计算、分组讨论已能明显感受到: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改为从一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可以使计算简便,并能利用这种方法正确、快速的计算出例2。为开发学生的心理定势,更为了让学生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我出了这样一道题376—138—176,通过计算、比较,使学生感悟到不是所有题都选取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简便,而应选择先减176,再减138的方法更为简便,从而使学生明白:计算题也要认真审题,选取最佳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应用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3、对合作学*的思考

  本堂课的教学,虽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已基本达到目的;从教学手段上来说,采用了学生有兴趣的编题、竞赛、讨论、数学医院的方式,整节课学生也活跃,但*时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仍未能举手答问,在合作交流时,就只做了一个听众,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讨论,我也一直在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5)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3篇

  一、抓住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简洁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用书上写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时间我给了,小组也交流了,在小组交流时我已经发现我们班上的学生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难道是坡度给得不够吗?还是*时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总之,这个关键今天并没有完成好。

  二、考虑学生的学*情况,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

  在引导学生把两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后,我让学生交流,结果学生给出了两种(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这两种方式都板书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种,即把(65+45)×5写在等式的左边,是为了方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的理解。我认为,从乘法的意义这个角度上来说,意义的理解我们班级可以做到。

  既然是从意义出发,那么两种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来表达时,我们班的同学也有了两种的表达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我都板书在黑板上,只是在规范的那一道上面画了个星,告诉学生,乘法分配律的表示一般性采用的是这一条。

  三、练*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变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为了计算的简便。所以,在练*中我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怎么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学生说清楚括号中的1是从哪儿来的。但是简便的思想渗透得还很不够。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的时候,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采用简算的方法。哪怕他们在经过了第四题的练*时也是一样。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以几何直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等学*活动,小组合作,共同经历乘法分配的探究过程,借助图形探知、理解乘法分配律。

  1、问题情境的创设需更贴*学生的生活。

  试讲过后与大家的感觉一样,学生对设计草莓大棚的这个话题不是特别感兴趣,接受工作室友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后,想把情境创设改为设计学校的操场。由于学校里孩子们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孩子们喜欢的小操场越来越挤,想要扩建这个长方形的小操场,怎么办呢?这个话题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比上一次设计的话题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2、教学的设计要尊重已有的知识经验。

  本节课设计一始,所需的计算方法与原来学过的计算长方形面积有关。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即使个别学生忘记也很容易唤醒。我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在计算之前先要在头脑中勾勒出长方形的模样,激发学生在画图中梳理题中的数学信息。接下来的三次探究过程,先是教师设定长方形增加的长,再次是学生自己设定长度,再到后来自己设定三个量,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作用,即使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环节也使学生之间有了互相学*和提高的过程。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用到了文字说明,也有同学是符号表示,还有的是字母表示,无论出现得出的哪种结论,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在学生展示汇报的过程中,虽然字母表示的方法更清晰,大家更喜欢,但课后觉得能用文字表述其实是更难的一件事,对这样的孩子应该在课堂上再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学*兴趣会更浓,他们学到的东西可能也会更多。

  3、在具体操作中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演练。

  孩子们自己填写的数字各不相同,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有不同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感受到大量在实例计算后,大胆地完成了由猜想到验证的过程。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活动中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与掌握探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品格的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小组合作资源,把研究中遇到困难的,兴趣保持不下去的同学的积极性再调动一下就更好了。

  课堂学*的过程,一切以师生间,生生间建立的*等交流这个*台才得以顺得完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成为共同建构学*的参与者。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学*过程,调动学生学*的热情:想象――猜想――举例――验证,在欣赏学生的“闪光”处给学生“点拨”。师生在课堂交流中才得以共同成长。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变为探究式的学*。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模仿学*,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6)

——《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简便运算复*课》教学反思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了简便运算的基本理念,并能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在复*之前,孩子们对于减法、除法以及乘法分配率三种情况理解不太好,因此不能很好地做出此类题目。通过今天的练*,孩子们知道了,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同样也明白了,除法的性质:一个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之后在计算此类题目时,错误明显减少,此类题目也增加了孩子们计算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练*乘法分配率,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学*过程中,简便运算的练*不能断,加强练*,让孩子们一看到类似的题目,自然而然地想起简便运算,深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我是四年级的数学教师,连续教了几年四年级,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上可以说很不成功,刚学一个新定律学生还会做,可是学完了综合运用时就一塌糊涂,尤其是乘法分配律学生更难掌握,经常和乘法结合律混淆,计算起来漏洞百出,今年我仔细的反思了教学过程认为,教学时还没有真正让学生明白他的实际应用,特没有挖掘出定律之间的区别,所以学生用起来就比较难,做起题来就错出累累,通过反思我明白教师得“导”是多么重要,要做名师是要付出很多呀,教到老要学到老,要更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什么是定律?固定的规律也.学生之所以混淆,因为他们没有比较着学,说白了是老师没有比较着教.为什么孤立的学某一个定律时,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而综合在一起就混淆了呢?因为他们学到了单一的知识.要解决这问题,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每教一个新定律就让学生和过去学的进行比较,再加上配套的练*肯定效果很好!

  数学关键要让学生领悟其内涵!*日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视了课堂教学效率,复*的时候,将会事倍功半!

  本人非杨先生也,借用他的博客空间交流而已.,

  一学生主动构建新知

  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

  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学生要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作为一种主要的学*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认知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寓德于教。

  关注学生的学*,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本课时通过生动的画面,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到了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的信心和勇气。

  四下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集中了加法、乘法的五大运算定律和减法、除法的相关运算性质的教学,这五大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而且需要学生有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并且在今后的数学学*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可见这个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这个单元前我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根据教材上练*量少,类型不全,在备课时都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增设了对应的练*题。上课时,我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举例、归纳,抽象概括出不同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逐渐迁移到新知识的学*。并且在学*完一个例题后及时让学生进行对应的练*。感觉在上每个运算定律时,学生还是比较清楚的,而且作业错误也还好。但是当几个定律全部上完之后,这些定律混合在一起应用时,学生出现错误就大大增加了。主要有这么些情况:

  1、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时,主要是学生找不准能够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或者是找准了而加错了,这样的错误还不是很多。但当一个数加上一个接*整百数的数时,学生就和减法的混淆了,把老师教的办法“多加要减,少加再加”全部忘光了。相比较而言,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还是运用得比较好的。

  2、减法算式中常用的简便计算在刚上完课时,学生都觉得蛮简单的,作业错误也不多,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那两个数的和”这个规律。但是,到具体计算题目时,学生就不看具体的数据,也不根据题目的特点,统统先把后面两个减数相加,尤其是逆向思维的题目,更不会把它改成“连减”了,去了括号,后面一步照样还是加,反复强调还是有错误。另外,加减法混合在一起的计算中,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判断能否用简便方法计算,尤其是“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学生更是糊里糊涂了,如:25+75-25+75,672-36+64.

  3、乘法算式中简便计算学生最容易出错。主要出错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了,尽管在教学时进行了对比练*,如:(40+4)×25、(40×4)×25,再三强调它们的区别,但是学生还是两个定律搞反了。其次,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学生主要找不准相同的因数,搞不明白哪是作为因数,哪是作为加数也容易出错,如:99×38+38。另外,当两个数相乘时,学生搞不清究竟把哪个数拆,拆成加法还是乘法,根据什么定律去计算,所以出错的也比较多。如:56×199、102×125等。此外,有些特殊的题目,学生灵活的审题能力不够,也会频繁出错,如:95×24+24×6-24。

  4、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连除就把后面两个数乘起来,不根据数据特点,但相比之下,因为除法中简算比较简单,所以错误相对少一点。

  反思:根据以上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情况,觉得让学生扎实理解定律这是关键一步,但是也决不能缺少一定的练*量,同时要针对同一种类型的.简算反复练*,并及时纠正学生中集中的、典型的错误,加以及时讲评和个别指导,同时要注意加强专项训练和对比练*,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悟出“为什么要这样算的”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些定律,对极个别学生只能争取让他掌握最最基本的简算,努力使他们不掉队。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始困惑、开始思考、我开始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与复*,帮助学生理清当中的奥秘。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流程是:一、从常规的口算入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步理解口算的一些技巧,二、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并进行汇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唤起回忆;三、利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例,让个别学生进行汇报,并特别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四、通过题组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哪些能简算,哪些不能简算,进一步理解简算的要求和特点,然后基本练*、综合练*的应用进行反馈,达到练*的目的。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1、能让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整理,培养了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2、从学生的错例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典型问题入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改正,同学之间及时提醒等方式,减少错误率的发生;3、通过课堂上多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说理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得更加有自信。4、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如:88125,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①、88125=80125+8125=10000+1000=11000;②、88125=11(8125)=111000=110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1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先把8与125相乘,最后再乘11。首先肯定答案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希望同学能有侧重点地选择算法。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本节课对于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形式可以是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等形式,可是在这节课中出现得不是很明显,对于学生概括知识点不是很全面;

  2、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小问题,在后面教学中要更加注意;

  3、对于中下生的辅导,兼顾得也不是很周到,如:算理的分析、书写的理解、式题的特征等,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等形式进一步让学生不掉队。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7)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简便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本节课我先以两组口算题为引子,即类似72—6—4和72—(6+4)的题目。口算结束后,我问:“你们喜欢算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连减的简便算法,从而导入本节新课。

  2、在探究新知环节,我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氛围。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问题时,让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三种解法,老师尊重学生的三种意见,让学生自己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领悟各种简便计算方法,在交流探索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也能创造出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一改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

  3、在学*简便计算的方法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方法跟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自己解法的优点、缺点,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来认识和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但至于“怎样简便”就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为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我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就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比如有些学生会认为这种方法简便有些学生就认为不简便,很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判断,最后还多问一句:“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择优录用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思想方法,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

  4、设计多种练*,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设计了很多练*,而且题型多样。有填空题、选择题还有脱式计算,并且这些练*题都是学生经常会混淆的计算题,也是很容易出错的题,我把学生比较常见的一些错误类型的题放在练*中加深学生印象。比如,把总页数改成266,使学生看到此时依次计算更简便,如遇到这种情况,选用先减第二个减数的算法就不适合了。又如,改错题中的672—36+64,学生由于受到前面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就会先算36+64来凑整,但简便计算方法是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计算的。而第二题简便计算的5道题,我是考虑对于连减计算中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有必要让学生练*一下,通过计算让学生切实感受简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醒学生要先审题,再根据数字特点来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教师既要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连减的简便运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投入知识的发现、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又要点到为止,淡化教的痕迹,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的资源影响全体,展开教学,切不可在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度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的权利。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更乐于探索、善于交流、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连减法的简便运算这节课,我用的是导学课的模式进行组织教学的,首先我进行的口算练*,有利于本节课学生在计算时提高速度,本节课我是先出示了导学提纲,让学生进行自主学*,再进行讨论交流算法,“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可以使学生由具体算式,发展到一般情况,锻炼了学生的探索规律,进行总结的能力。我担心有的学困生不能做到完全总结,我出示了“友情提示”给出提示语,让学生思考、总结,收到了良好效果,再出示规律,学生齐读掌握了重点,通过反馈精讲,使学生更加清晰了简算的要点,所有同学都能学会,我还在最后的时候,出示了能力提升题,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在备课过程中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也很高,注意力更集中,运算过程可以大量演示,效果比较好。

  我在四年一班上了一节同样的课,课堂结束后,听课教师对本堂课的评价较好,我自己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感到满意。然而在同学年的二班讲授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一开始的时候探究减法运算性质时过于拖沓,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我也关注了班级的学困生,但是他们中的个别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好,在让学生上前面板书的时候,减法运算性质逆用这样的题型,个别学生能力比较弱,不能逆向思维,这也造成时间的浪费。

  所以在上二班的课时,我都有点困扰,因为我总是把握不准班级差异,也许是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精心备课的.同时,还应该备学生,认真分析学情,设计教案,应因班级,因学情而有所不同,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简便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本节课我先以两组口算题为引子,即类似72—6—4和72—(6+4)的题目。口算结束后,我问:“你们喜欢算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连减的简便算法,从而导入本节新课。

  2、在探究新知环节,我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氛围。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问题时,让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三种解法,老师尊重学生的三种意见,让学生自己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领悟各种简便计算方法,在交流探索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也能创造出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一改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

  3、在学*简便计算的方法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方法跟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自己解法的优点、缺点,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来认识和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但至于“怎样简便”就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为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我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就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比如有些学生会认为这种方法简便有些学生就认为不简便,很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判断,最后还多问一句:“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择优录用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思想方法,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

  4、设计多种练*,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设计了很多练*,而且题型多样。有填空题、选择题还有脱式计算,并且这些练*题都是学生经常会混淆的计算题,也是很容易出错的题,我把学生比较常见的一些错误类型的题放在练*中加深学生印象。比如,把总页数改成266,使学生看到此时依次计算更简便,如遇到这种情况,选用先减第二个减数的算法就不适合了。又如,改错题中的672—36+64,学生由于受到前面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就会先算36+64来凑整,但简便计算方法是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计算的。而第二题简便计算的5道题,我是考虑对于连减计算中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有必要让学生练*一下,通过计算让学生切实感受简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醒学生要先审题,再根据数字特点来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教师既要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连减的简便运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投入知识的发现、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又要点到为止,淡化教的痕迹,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的资源影响全体,展开教学,切不可在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度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的权利。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更乐于探索、善于交流、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一节计算课,为了有效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不同算法,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我在教学时:

  1、创设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2.通过设计游戏练*: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哪种方法简便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3、在解决过程实际问题中掌握学*方法:例如,举例验证、用顺口溜、口诀或打比方的方法帮助理解记忆等。

  综上所述其成效,但本堂课仍存不足之处:

  1、在简便计算中,学生对减法性质的逆向运用掌握不理想,需加强指导练*。从而灵活的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合作学*多停留于表面,虽然整节课学生也活跃,但有些同学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讨论。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简便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本节课我先以两组口算题为引子,即类似72—6—4和72—(6+4)的题目。口算结束后,我问:“你们喜欢算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连减的简便算法,从而导入本节新课。

  2、在探究新知环节,我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氛围。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问题时,让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三种解法,老师尊重学生的三种意见,让学生自己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领悟各种简便计算方法,在交流探索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也能创造出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一改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

  3、在学*简便计算的方法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方法跟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自己解法的优点、缺点,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来认识和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但至于“怎样简便”就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为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我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就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比如有些学生会认为这种方法简便有些学生就认为不简便,很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判断,最后还多问一句:“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择优录用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思想方法,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

  4、设计多种练*,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设计了很多练*,而且题型多样。有填空题、选择题还有脱式计算,并且这些练*题都是学生经常会混淆的计算题,也是很容易出错的题,我把学生比较常见的一些错误类型的题放在练*中加深学生印象。比如,把总页数改成266,使学生看到此时依次计算更简便,如遇到这种情况,选用先减第二个减数的算法就不适合了。又如,改错题中的672—36+64,学生由于受到前面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就会先算36+64来凑整,但简便计算方法是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计算的。而第二题简便计算的5道题,我是考虑对于连减计算中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有必要让学生练*一下,通过计算让学生切实感受简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醒学生要先审题,再根据数字特点来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教师既要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连减的简便运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投入知识的发现、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又要点到为止,淡化教的痕迹,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的资源影响全体,展开教学,切不可在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度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的权利。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更乐于探索、善于交流、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8)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教学目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

  (一)口算

  3.8+1.22.5×41.5×8

  1.5÷0.30.64+0.167.6+0.24

  5-1.81.25×803.6÷4

  6.3+2.45+3.73.56-1.57-0.43

  0.8×7×125(2.5+0.9)×4

  (1.5+0.25)×4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4.644+2.556

  =1.8×4=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

  1.8×2.58+1.8×1.42+0.5

  =1.8×(2.58+1.42)+0.5(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简便方法解决连减计算题。

  教学难点:观察数字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简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游戏规则是,我说一个数,你们对一个数,要求你们对的数和我说的数的和是一个整百的数。(游戏开始)

  现在游戏规则改变,要求你们对的数和我说的数的差是一个整百的数。(游戏开始)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个数的和是一个整百的数?什么样的两个数的差是一个整百的数?

  其实,我们在计算时,常常用得到整百的数的方法来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解决一个问题,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一起来探讨在连减的算式中,怎样做才能使计算更简便。(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认识的李叔叔吗?我们的老朋友李叔叔不仅喜欢骑自行车郊游,还喜欢看书。瞧!他正在认真看书呢!

  1.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让学生在练*本上独立列式并解答。

  3. 汇报展示(分别让学生把不同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4.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5. 全班汇报交流。 (在汇报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计算)

  6. 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7. 如果把234页改为266页,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8. 师小结:这就说明,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如果被减数与第一个减数相减可以得到一个整十或整百……的数,我们就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被减数与第二个减数相减可以得到一个整十或整百……的数,我们就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如果这两个减数正好能凑成一个整十或整百……的数,我们就用被减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连减的简便计算。

  三、实践应用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52+_)

  1500-28-272=_-(28○272)

  415-74-26=_○(_○_)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528-53-47 639-39-47

  545-167-145 437-137-63

  四、交流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有没有什么遗憾?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案例评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一节计算课,教材通过创设“李叔叔看书”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李叔叔解决“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计算连减的算式中,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为了有效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不同算法,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算式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我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用游戏引入寻找凑成整百的规律

  “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对口令游戏好吗?”课始我以亲切的笑容和轻松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游戏中学生们感受发现到了凑成整百的规律,于是整个课堂教学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

  2、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氛围。

  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三种方法。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然后让学生逐一介绍这三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领悟了各种简便计算方法。这样设计一改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使每位学生在交流探索中,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并培养了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体现算法多样化

  在对三种计算方法进行交流后,我提出问题“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比较来认识和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刚开始学生都认为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对于第一种方法都认为不简便,当我把书的总页数改为266页时,学生们发现这时用第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最终明白一定要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来灵活地选择简便的算法。这样就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思想方法,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

  4、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教材在设计上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如果在本节课的练*题中,最后设计一道解决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简便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效果会更好,这样可以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简便计算(复*)。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及其适用,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简便计算带来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同学么能通过我们的学*,你学会了那些运算定律呢?(学生自由说)

  归纳 整理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二、回顾 整理,建构 网络

  1、回忆你所学*的运算定律,并把它 整理下来吧。小组内交流。回报。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 c

  减法性质:a-b-c=a-(b+c)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9)

——《简便运算》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本节课是对加法运算律的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运算律的价值。

  首先以计算47+58+42为教学例题,讨论:你会怎么做?生:先给58+42加上小括号。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师:怎么计算89+14+56。最后出示:78+(47+22),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交流时,强调这里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练*时候,我以怎么计算204+417为例,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把204拆成200+4,一个是把417拆成400+17。师:哪个数更接*整百呢?把哪个数拆开更有利于我们接下来的计算?学生们统一了认识,在后来的练*中,还是有好多孩子不能选择更接*整百的数去拆。

  对于例如:345+201这样的计算,在怎样运用简便计算时掌握的不是很好。这反映了学生对于运算律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对运算律的逆向运用,我觉得可以进行一个专项的训练。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其数学模型。

  成功之处: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的脚手架。通过减法性质的复*,建构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学*时间,掌握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例题的教学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的学*形式,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每种方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

  不足之处:

  1.练*中注重了基本形式的练*:4800÷25÷45100÷3÷17,忽视了变式练*,导致错误率高的问题。

  2.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再教设计: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练*的时间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做到*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对*题的变换练*,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简便计算其数学模型。

  成功之处: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的脚手架。通过口算和运算定律的复*,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学*时间,掌握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例题的教学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的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每种方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

  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学*设计的比重不够,小组成员在学*中的交流、讨论做的不多。

  2.在拓展“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可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详细。没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3.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再教设计: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讲与练的时间,做到*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鼓励性评价语言应真实、准确、精彩。

  3.注重对*题的变换练*,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题,形式应多样化。

  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学好了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能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就是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同时能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定律、性质、法则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是计算题中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路的一种题型。所以,在计算题教学中应重视简便运算,注重简便运算灵活思路的学*,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五年级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对简便运算的认识上。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是整数乘法简便运算的延伸。

  这节课我以学生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主线进行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在整体认知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运算律方面较容易,在计算过程中不少学生忽略了小数点的移动,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复*题的设计针对性强,为新课学*做好铺垫。

  做好已有知识结构的迁移。在复*时先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25×12和 87×46+ 54×87 ,同时其他同学集体练*。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示学生运用的是哪一个乘法运算定律,实际有学生说第二题用的是乘法结合律,我并没有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问学生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和乘法分配率的字母表达式,并组织学生进行区别,以便更好的运用这两个定律解题。通过复*使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运算定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加清楚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解题。同时渗透并思考,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不能用,激发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猜想和求知的欲望。

  二、新课学*先试后导,善用旧知解疑。

  教师出示例题4后,简单分析题意,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

  0.8×1.3○1.3×0.8

  (0.9×0.4)×0.5○0.9×(0.4×0.5 )

  (3.2+2.8)×0.6○3.2×0.6+2.8×0.6

  有学生通过计算两边的算式结果来判断,大多数学生看见算式联想到简便运算来判断,第一种算法确定算式两边结果相等,第二种算法提供了学生思维判断的方法。这样有效地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和小数乘法结合起来,运算方法在小数乘法中一样有效。

  为了学生更好地运用运算律,安排了三题练*题

  0.25×0.7×4、 1.25×2.4 3.2×1.02

  保留了教材中试一试第一题,修改了第二题,增加了第三题题,第一题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第二题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三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第二题中2.4的分解是教学时一个难点,不少学生着重把24分解成8×4,忽略了小数点,这个环节的处理不够好,未能预料。第三题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不少学生意识不到把1.02分解成1+0.02,只是一味去分解3.2。

  三、巩固练*类型多样,提高学生能力。

  巩固练*的设计除了根据运算定律填空外,还设计了各种类型的简算题,如:12.5×4.8 0.72×101 3.8×9.9 1.01×2.6 0.25×0.125× 0.4×0.8 0.4×8.2×25-0.3

  这些题里有的接*整数、有的超过整数、有的要先转化再做,有的运用乘法结合律做,有的运用乘法分配律做,有的是部分简算,几乎涵盖了所有小数乘法简算的各种类型 ,另外还出现了部分简算的题,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好, 关键是根据运算定律判断是否能简算。最后是拓展提高,3.67×8.9 + 36.7×0.11 86.9×1.73 + 8.69×7.3 这两道题分别都有两种解法,学生根据刚才做题的经验,分析后很快发现36.7和3.67 、86.9和8.69可以互相转化,怎样才能使转化后的数的积不变,利用积不变的规律就能解决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整节课由于课堂密度较大,所以学生说的多,动笔练*较少,使得一部分同学没有掌握简算的方法,尤其是需要转化的题掌握的不好。其次,在新知识的探索阶段,教师给学生的时间较少,使得同学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的较少。

  一、教学内容: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二、教学重点:

  1、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根据题目中的数的特征,选择正确、合理的简便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

  导练法、类比法、迁移法

  四、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运算。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学*基础和学*类推能力,所以在教学时我直接告诉学生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然后通过尝试计算,观察、分析、探究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计算中同样适用。接着思考在分数乘法中怎样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讨论怎样运用定律时,由于学生有了整数和小数运算定律的基础,所以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只是在最后给学生一些重要的提示和总结,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了辅助性的帮助,整节课学生的学*兴趣和学*自信心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