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池上》教学反思1

  本月的教研课上,我讲了《池上》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的语言质朴,用通俗的词句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插图对诗意的理解也很容易。

  在教学中,我采用看插图导入古诗,先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图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说,诗人白居易看到这么有趣的景色,写了一首古诗,由此引入新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知道了。由于本课人的字只有5个,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读诗句中,相机学*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注意五言诗的停顿和重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对诗意的掌握不同于一、二年级。他们第一次接触书下注释,我就告诉他们,书下注释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小帮手。在理解“浮萍”一词中,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查词典,理解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最后,借助插图和自己的理解,在组内说一说诗意,最后是在班级内交流。结合课后*题,闭上眼睛想象诗意。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达到一个升华。

  因为本版块的主题是童趣,我就提问,你觉得古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会到小孩儿的天真可爱。在文中找一找。学生马上就说出了“不解”和“藏”等关键词。和本版块的主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最后,学生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很主动,教学环节很紧凑。不足之处是写字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初学钢笔字,写字也是每节语文课都要注重指导和训练的。

《池上》教学反思2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池上》教学反思3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

  一、学*字词,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读诗的最高水*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小娃撑小艇-嘿,偷采白莲回-哇,不解藏踪迹-呵呵,浮萍一道开-哈哈),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过程、采莲而归的心情等,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课前的教学案例设想中,我本来就配好图画,想让孩子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之,自己引导的不够巧妙,孩子对于小娃“兴尽”“归舟”导致“浮萍一道开”的行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编讲故事未能实现,只能留于课后。

《池上》教学反思4

  《池上》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动静结合,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偷采莲又天真地不知如何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难度不大,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画描述一下画中的景色,接着再结合教材上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上学期学过的《江南》,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明确了朗读的三个层次,运用范读、跟读、自由读、连麦指名读,问答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能读准字音,感受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趣味的情感。同时,抓住“偷”“解”“藏踪迹”等关键词,体会小孩的天真可爱,感悟作者的情感。

  识字写字环节,对易错的*舌音和翘舌音重点指导,识记字形时,利用构字规律识记以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组词识记。需要书写得生字共两个“首”和“采”,先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出示动画,书空笔顺,强调书写需注意的细节和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描红并书写。

《池上》教学反思5

  《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老师通过这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中“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让学生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这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

  《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课尾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想通过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

  课已完,但还有一些遗憾。古诗中生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自己进步。


《池上》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池上》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池上》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池上》教学反思1

  本月的教研课上,我讲了《池上》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的语言质朴,用通俗的词句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插图对诗意的理解也很容易。

  在教学中,我采用看插图导入古诗,先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图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说,诗人白居易看到这么有趣的景色,写了一首古诗,由此引入新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知道了。由于本课人的字只有5个,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读诗句中,相机学*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注意五言诗的停顿和重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对诗意的掌握不同于一、二年级。他们第一次接触书下注释,我就告诉他们,书下注释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小帮手。在理解“浮萍”一词中,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查词典,理解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最后,借助插图和自己的理解,在组内说一说诗意,最后是在班级内交流。结合课后*题,闭上眼睛想象诗意。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达到一个升华。

  因为本版块的主题是童趣,我就提问,你觉得古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会到小孩儿的天真可爱。在文中找一找。学生马上就说出了“不解”和“藏”等关键词。和本版块的主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最后,学生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很主动,教学环节很紧凑。不足之处是写字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初学钢笔字,写字也是每节语文课都要注重指导和训练的。

《池上》教学反思2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池上》教学反思3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

  一、学*字词,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读诗的最高水*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小娃撑小艇-嘿,偷采白莲回-哇,不解藏踪迹-呵呵,浮萍一道开-哈哈),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过程、采莲而归的心情等,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课前的教学案例设想中,我本来就配好图画,想让孩子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之,自己引导的不够巧妙,孩子对于小娃“兴尽”“归舟”导致“浮萍一道开”的行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编讲故事未能实现,只能留于课后。

《池上》教学反思4

  《池上》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动静结合,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偷采莲又天真地不知如何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难度不大,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画描述一下画中的景色,接着再结合教材上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上学期学过的《江南》,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明确了朗读的三个层次,运用范读、跟读、自由读、连麦指名读,问答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能读准字音,感受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趣味的情感。同时,抓住“偷”“解”“藏踪迹”等关键词,体会小孩的天真可爱,感悟作者的情感。

  识字写字环节,对易错的*舌音和翘舌音重点指导,识记字形时,利用构字规律识记以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组词识记。需要书写得生字共两个“首”和“采”,先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出示动画,书空笔顺,强调书写需注意的细节和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描红并书写。

《池上》教学反思5

  《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老师通过这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中“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让学生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这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

  《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课尾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想通过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

  课已完,但还有一些遗憾。古诗中生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自己进步。


《池上》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拼音在识字阅读和说好普通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帮助孩子识字和学*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学*生字、词具有更积极的作用,能帮助儿童认识口语中熟悉的生字、词。在人开始接触、学*汉字之前,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头语言词汇,利用汉语拼音的中介作用为学*文字提供帮助,使孩子不断的增加识字量。

  拼音的作用如此大,然而拼音教学在小学阶段是非常繁琐和枯燥的,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容易感到厌倦。为了改善这一毛病,我尝试了一下几点拼音教学的方法,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一、引入游戏,创造轻松愉快的学*氛围。

  小学生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不能马上适应小学的课堂,而且孩子的有意注意大概在15--20分钟,过了这个时间段,孩子容易出现疲劳,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有效时间进行教学。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比较繁琐、枯燥但是其地位却很重要,如果能把孩子在幼儿园时就非常喜欢的游戏带入课堂,不仅可以消除孩子的疲劳,还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的效率。譬如初学拼音老师检查学生的学*情况,利用“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感觉是在做游戏而不是学*,学*的效果就比较好。老师宣布游戏开始,老师和学生做车轮滚动的动作,师问:“火车火车往哪开?”生答:“火车火车往这开。”接着回答问题。火车断了就做车轮滚动的动作:“轰隆轰隆往下开。”学生的兴趣就会比较大,老师可以全面检查学生的情况。

  二、编儿歌、故事讲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热情。

  孩子从小就开始听故事,背儿歌,将拼音的内容编程故事和儿歌,将抽象的字母转化成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孩子容易读和记,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譬如教学j、q、x时编儿歌可以形象的表达字母的形状,“像个鱼钩jjj,左上半圆qqq,一把大叉xxx”这样字母就朗朗上口,学生容易记住。再如j、q、x与ü相拼省写两点的规则,可以利用儿歌也可以利用故事。儿歌就是:“小u小u真稀奇,从不和j、q、x交朋友;小ü小ü真有礼,见到j、q、x赶紧脱帽行个礼。”。还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看bp带着ɑo玩得多高兴啊!小ü看见了也想去玩,可追不上他们,急得大哭了起来,j、q、x在路旁听见了,连忙过来说:“小ü小ü你别哭了,如果你马上擦掉眼泪,我就带你一起去玩。”小ü听了连忙擦干眼泪,脱掉帽子,拉着j、q、x的手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在路上碰到与j、q、x在一起的小ü你们还认识吗?请小朋友们认读小ü与j、q、x相拼的'音节。你们看他们玩得多愉快,小u也想来加入了,但是j、q、x发现u和脱掉帽子的小ü很像,就说:“哎哟,我老了,眼睛不好啦,你们两个太像了,小u你还是去找别人带你去玩吧!我就只能带着小ü了。”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运用故事不但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还有效地加深了小朋友们对于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写规则和j、q、x不和u相拼的规则的认知,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满足孩子强烈的表演欲

  孩子的天性贪玩好动,不仅喜欢听故事,做游戏,还喜欢模仿,善于表演。要使乏味的拼音教学课堂轻松起来,就要让孩子喜爱模仿、喜爱表演的欲望得以表现。设计一些动作和表演的情景,让孩子在活动和表演中学到知识。譬如学*四个声调符号一课,可以让学生带上标有声调的帽子,老师或学生念四声让学生表演四声的动程变化,不知不觉四声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喜欢模仿,特别是喜欢模仿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领悟能力比较快,发音准确的学生当小老师,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在学*上孩子的领悟水*参差不齐,有高有低,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欲望,为了使自己的表演欲望得以实现,学生的学*干劲就会更高,学*效果也更明显。

  拼音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教学任务,努力提高学*效率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g k h三个声母,能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认识“花、哥、弟、个、画”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能力目标;读准g k 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情感目标;初步学会拼音有介音的三拼音音节,掌握三拼连续的拼音方法。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教学重点、难点:

  g k 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过程与方法

  对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极其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拼音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儿歌,猜谜语,将枯燥无味的拼音、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课前准备:拼音、生字卡片。

  刚刚接到自己要上公开课的时候,心里顿时一片茫然。原因之一是因为申报公开课时的内容更换了,使得先前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和搜集的全部资料都成了没用的废物。其次是时间太仓促。从知道上公开课到正式上课只有短短的十二天时间,扣除双休日及放假的时间,仅仅只有七天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想上出一堂公开课来,对与我而言,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从上课的实际情况和效果来看,确实暴露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一、 缺乏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案,但又区别于传统的教案。表现在书面上应该客观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采用简洁的语言,运用简单适用的方式方法,切忌机械模仿,照搬照抄教学参考。原则上应力求节省教师时间,可以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优化整合等等。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主体部分,即意识明确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课型、教法、学法后,就应该着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是事先计划好的。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环境等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的决策和超前的把握,以此来进一步规划教师教学行为。一个教学设计是否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教学修养,教师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设计质量的根本保证。创意是设计魅力所在。—个好的教案设计必须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主的和谐,预见性和实效性的协调组合。

  教学设计能力首先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说不仅要弄清编者的意图,也要理解作者的用意。那就要求教师从编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教者的角度对教学内容全面分析,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从而发挥教学内容最大的教学效应。其次是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它关系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以及如何突破的问题,也是在课堂上教师重点体现的部分。在“g k h”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是识记“g k h”的发音和字形。而声母的发音特点就是又轻又短,于是在指导发音的时候重点就是倾听学生发音是否准确到位。

  教学设计能力其次表现在对学生学情的预测能力上。我们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备学生。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基于儿童已有的经验,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新的教学内容已具备的知识储备,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在教学设计前,教师不妨站在学生角度,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他们最难理解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包括对内容的筛选、简化、补充、排序等。并由此来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起点,能高速高效地建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短路程,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避免盲目性。在设计教案时,因为考虑到是去实验小学借班上课,而实验小学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学前教育,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在暑假中参加了学前培训班,所以基础是相当好的。对于我这个乡村教师来说,他们的学*程度我虽然有所耳闻,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当我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采用如“g-a→ga”、“ke”、“ hǔ”这样的三种形式,层层递进,逐一加大难度。谁知我一出示这些音节,学生早已经会拼了,连我自己认为最难的带声调拼读音节,学生拼起来也像小菜一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果然如传说中的一样好。所以在修改教学设计时,我把“g-a→ga”、“ke”这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在带声调拼读音节上再提高一步,增加了一个新形式,将新授的声母与单韵母组成新的音节词语,如“dǎ gǔ” , 这样的形式学生学*的热情更高,拼读的劲头更大,也更符合实验小学学生的学*水*和学*需要。

  教案设计能力还表现在制定最佳教学措施的能力上。设计者胸中有书,心中有人,更要手中有法。即根据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情预测,制定促进学生更高效学*的最佳措施(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提问、板书等)并形成一定的流程。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更应关注并渗透学*策略,毕竟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由学生的行为所决定。在设计教案时,我太注重教师主导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学生对于“g k h”这三个声母都已经会读了,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念准确,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和范读。但是在教学设计中每一个声母的教学中都安排了教师范读,指导发音。其实可以在重点指导“g”的发音后,用“扶”和“放”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学*“k h”,可能学生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也许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全部都把“k h”两个声母念准确,但只要教师稍加暗示或者请会读的学生当小老师,可能学生会更有成就感。

  二、 缺乏组织、调控教学的能力

  原以为有了完备的教学设计,上课时就可以按部就班了。但是教学过程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依葫芦画瓢的过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 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富于变化的活动过程,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始终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实性。因此,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设”,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与“预设”的一样,谁也不得而知。教学过程呈现的复杂性和多边性要求教师具有实施调控的能力。这种实施调控能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学*的激情很高,好奇心强,喜好游戏和活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易受到游戏与活动形式的影响。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我在汉语拼音aoouiu的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之外,做了三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轻松活泼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也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趣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中,它使学*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游戏、故事和活动!所以要让他们对学*内容重视、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活动中学。因此,我在aoouiu的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一是引进故事,将所学的内容编成故事,赋予灵与肉,创设情境,让他们在童话故事中参与学*。如在导入时我说:“小朋友,可爱的小鸟看见我们102班今天这么热闹,忍不住也要来凑热闹,你欢不欢迎啊?”学生高兴地说:“欢迎!”……师说:“小鸟也想给小朋友介绍几个好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呀?”生说:“想!”孩子们听了十分好奇、兴趣盎然。抓住这个机会,我利用可爱的小鸟来引导学生进行了各种环节的拼音学*,结果孩子们学得很快,轻松地走过了以往教学中较难的拼音入门课。二是引进体育休息操,用它们来丰富课堂学*,让孩子们在运动、唱歌中学*、放松。如在本节课上到一半时,孩子们学得也有些累了,当我问小朋友想不想运动休息一下时,小朋友都兴奋地回答:“想!”于是我们一起做起了拼音休息操:“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mf……,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单韵母表:aoe……,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复韵母表:aieiui……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看着他们眼里、脸上洋溢的兴奋和愉快,我觉得,孩子们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才能,只要你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提供一个舞台,你就会有惊喜的发现。而且最重要的是,做做操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放松,而且还巩固和训练了他们的拼读能力,最关键的是他们在唱和跳中会对拼音产生兴趣。三是引进游戏。从年龄特点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对游戏最感兴趣,所以“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住。”遵循这个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如摘果子游戏;放鞭炮游戏(请学生上讲台放鞭炮,只要读对了,鞭炮就会点燃);戴帽子游戏(主要训练学生给复韵母标调的能力);找朋友游戏(练拼读);开火车游戏等。在变化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学*在游戏与活动的海洋中变得轻松而愉快。

  二、找新的未知点,让学生产生主动学*的愿望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的愿望,强调学生喜欢学*,有兴趣学*,从中感受学*的乐趣。而我们的外部信息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工具性操作主动构建才能内化在儿童的心理层面上,最后积淀于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活动,有了亲身的情感操作体验,才能更加主动、轻松、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自主性活动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学*的质量。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你若是不及时地抓住他们,让他们更多地、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会马上转移注意力,自己玩自己的了。我在教学aoouiu时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准备教这些拼音字母时,发现部分学生早已认识,课堂上出现一片嘈杂的声音,正确的发音、不正确的发音充斥耳边。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音,体会发音过程,探究发音方法。我边听边评,并让读得最好的同学教读,学生也会在老师的评价中自觉地改进,纠正了不正确的发音。同时,我也发现低年级的学生谁都想当小老师,所以对学*就特别投入,有的学生甚至头一天就开始了预*,所以,教学aoouiu的时候能让学生去教的就让学生去教。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随着他们的成功体验而高涨起来,这个时候我抓住他们的学*热情,让他们尝试自己看表音表形图编儿歌,进一步体验发音方法。当然,在学生看图编儿歌之前,教师要先给他们做示范,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要讲清楚编儿歌的要领,让学生接受新的挑战。如学aoouiu时我先给他们编了儿歌:左a右oaoaoao,并告诉学生这句儿歌是根据韵母ao的组成编的,我们还可以根据它的发音或表形图来编各种各样的儿歌,然后我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体验发音,去编儿歌。孩子们积极参与,编出了各种各样的儿歌:一件棉袄aoaoao;一根莲藕ououou;小朋友游泳iuiuiu;一只海鸥ououou;奥运会aoaoao;水母游泳iuiuiu等。这样的探究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而且在他们开动脑筋识记、编儿歌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对知识实现了内化,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中“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

  三、让孩子在激励中获得学*的喜悦和信心

  这课的三个韵母是复韵母的最后一课了(严格的说,er不是复韵母,而是特殊韵母)。教学时相对第9、10两课要轻松一些。但er的发音确实又是最难的,两个课时下来,真正掌握的并不多。不过,孩子们还是学的很认真。

  在教学中“ie”的过程中,我请大家拼读dié,”你们会叠什么?以此引出句子“课后,大家一起叠飞机、做贴画、捏泥娃娃,有趣极了。”在这里我觉得把拼音、句子还有生字教学整合起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我由叠飞机引出了飞机这两个生字的教学,我先问学生“你看见过飞机吗?

  飞机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大家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有时候,教师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但可以使教学环节出彩,更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学生听见感兴趣的问题,立刻会回过神听老师同学讲课,这也是教师备课特别要备的提问问题之一。接着我请大家自己到课本上找,小朋友除了叠飞机,还做了什么?

  在找的过程中其实在培养孩子自己阅读句子的能力,这里我只是请大家自己读,其实可以大家合作讨论一下再读。接着我们做了猜一猜的游戏,学生拼老师出示的音节,然后把动作做出来,在做动作时,其实就是结合了课中操,满足了孩子动一动的愿望。我提示的这些活动也为后面做了铺垫。后面我设计的是句子的改写,“课后,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趣极了。”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一下子请学生说,他们不能说出三个活动那么多,有的句子也不能说完整。

  这就是教学要拔高学生就要设计有剃度的过程,可以让孩子先自己说说课后还有哪些活动,然后四人小组说说,来填填这个句子。这样事先分层次的学*了,后面再请大家说句子效果会理想得多。由于前面的时间太长了,er的教学虽然引入的不错,但学生已经没有精神来学*了,感觉学*er比较匆忙,学生写得不怎么扎实。我还引入了儿话等的说法,请孩子自己说儿话音,这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

  今天总体我觉得过度衔接比较自然,但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再作适当调整,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新拼音的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g k h三个声母,能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认识“花、哥、弟、个、画”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能力目标;读准g k 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情感目标;初步学会拼音有介音的三拼音音节,掌握三拼连续的拼音方法。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教学重点、难点:

  g k 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过程与方法

  对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极其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拼音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儿歌,猜谜语,将枯燥无味的'拼音、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课前准备:拼音、生字卡片。

  刚刚接到自己要上公开课的时候,心里顿时一片茫然。原因之一是因为申报公开课时的内容更换了,使得先前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和搜集的全部资料都成了没用的废物。其次是时间太仓促。从知道上公开课到正式上课只有短短的十二天时间,扣除双休日及放假的时间,仅仅只有七天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想上出一堂公开课来,对与我而言,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从上课的实际情况和效果来看,确实暴露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一、 缺乏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案,但又区别于传统的教案。表现在书面上应该客观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采用简洁的语言,运用简单适用的方式方法,切忌机械模仿,照搬照抄教学参考。原则上应力求节省教师时间,可以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优化整合等等。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主体部分,即意识明确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课型、教法、学法后,就应该着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是事先计划好的。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环境等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的决策和超前的把握,以此来进一步规划教师教学行为。一个教学设计是否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教学修养,教师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设计质量的根本保证。创意是设计魅力所在。—个好的教案设计必须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主的和谐,预见性和实效性的协调组合。

  教学设计能力首先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说不仅要弄清编者的意图,也要理解作者的用意。那就要求教师从编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教者的角度对教学内容全面分析,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从而发挥教学内容最大的教学效应。其次是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它关系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以及如何突破的问题,也是在课堂上教师重点体现的部分。在“g k h”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是识记“g k h”的发音和字形。而声母的发音特点就是又轻又短,于是在指导发音的时候重点就是倾听学生发音是否准确到位。

  教学设计能力其次表现在对学生学情的预测能力上。我们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备学生。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基于儿童已有的经验,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新的教学内容已具备的知识储备,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在教学设计前,教师不妨站在学生角度,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他们最难理解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包括对内容的筛选、简化、补充、排序等。并由此来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起点,能高速高效地建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短路程,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避免盲目性。在设计教案时,因为考虑到是去实验小学借班上课,而实验小学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学前教育,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在暑假中参加了学前培训班,所以基础是相当好的。对于我这个乡村教师来说,他们的学*程度我虽然有所耳闻,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当我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采用如“g-a→ga”、“ke”、“ hǔ”这样的三种形式,层层递进,逐一加大难度。谁知我一出示这些音节,学生早已经会拼了,连我自己认为最难的带声调拼读音节,学生拼起来也像小菜一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果然如传说中的一样好。所以在修改教学设计时,我把“g-a→ga”、“ke”这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在带声调拼读音节上再提高一步,增加了一个新形式,将新授的声母与单韵母组成新的音节词语,如“dǎ gǔ” , 这样的形式学生学*的热情更高,拼读的劲头更大,也更符合实验小学学生的学*水*和学*需要。

  教案设计能力还表现在制定最佳教学措施的能力上。设计者胸中有书,心中有人,更要手中有法。即根据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情预测,制定促进学生更高效学*的最佳措施(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提问、板书等)并形成一定的流程。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更应关注并渗透学*策略,毕竟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由学生的行为所决定。在设计教案时,我太注重教师主导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学生对于“g k h”这三个声母都已经会读了,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念准确,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和范读。但是在教学设计中每一个声母的教学中都安排了教师范读,指导发音。其实可以在重点指导“g”的发音后,用“扶”和“放”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学*“k h”,可能学生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也许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全部都把“k h”两个声母念准确,但只要教师稍加暗示或者请会读的学生当小老师,可能学生会更有成就感。

  二、 缺乏组织、调控教学的能力


《池上》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此刻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用心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向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务必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个性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必须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是超多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潜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透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一向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很*。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述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尾声时,学生们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不里呢”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舰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论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创造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符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通过教学反思,我得到这样的启示,符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同时也为后面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两部分内容。

  成功之处:

  1.注重规律的总结,熟练掌握分数大小比较。在例4的教学过程中,由地球上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通过含有分数单位的个数直接比较出分数的大小,但是在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在分子相同的大小比较中,使学生发现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2.掌握通分的含义及目的。在例5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2/5和1/4的大小,如果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必须把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者分子相同的分数,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通分的必要性,进而学生明确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由此得出通分的一般方法:可以以两个分母的任意一个公倍数作为公分母,也可以选取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学*通分后,由于受两个例题的影响,学生在练*做一做第2题时不仅进行了通分,还进行了分数大小的比较,看来学生非常容易受新知识学*的影响,非常容易照葫芦画瓢。

  2.学生在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总是出现只比较通分后的分数的大小,而不把原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再教设计:

  注意讲清通分的含义和目的,通分就是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不要与分数的大小比较混为一谈。

  在教学导入时,我由《识字3》中粗心的宁宁引入,带来新朋友“苗苗”,这样既衔接前一课,又为新课的学*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由“苗苗”带来她的相似朋友,让学生在情景中学*识字。当学生区分“猫”和“锚”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猫是动物,所以它是反犬旁,而“锚”的理解,学生不是很懂,因此在我不能拿出实物的情况下,进行了板画,并且进行语言描述,告诉学生,这长有两个角的就是锚,对锚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解说,这样,学生就知道了“锚”是铁做的,跟金属有关,所以它是金字旁,显然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既区分了字形,又了解了字的含义。所以,有了前面的教学,接下来在学*儿歌的时候,学生便能很快地理解了,并且在整个课堂里,学生说话的氛围非常热烈,课堂中,他们都能立足文本,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老师的引领下分清了“锚”和“猫”。

  《搭石》这一课,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搭石教学反思。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想把同事们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的体现在课堂中。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整堂课自己给学生的空间还不够,因此,便有了整堂课都希望学生顺应自己的思维方式,害怕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与自己思维截然不同的新模式。如在教学从人们走搭石的画面中体会家乡的一道风景时,我总喜欢让学生按顺序交流,不想让学生跳出我的思维方式,因此便有了课堂上,自己在浏览孩子们读书勾画的情况时,特意寻找按顺序勾画的孩子来首先来发言交流,这样就让孩子们的思维顺应了我的思维方式。


《池上》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池上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菁华3篇)

  唐·白居易《池上》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唐·白居易《池上》注释

  ①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②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⑦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⑧一道:一路。

  ⑨开:分开。

  唐·白居易《池上》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唐·白居易《池上》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1]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池上》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池上教学反思优选【10】份

  教后记由于本课直接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讲起,而对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一点未作交代。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本课的重点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难点是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所以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清课文内容;理解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遵义会议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经过反思,总结如下: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现实,学生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掌握本课打下了基础。

  2.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

  3.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

  4.关注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长征精神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谈感受,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

  5.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通过穿插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实现了互联网搜索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师生共同重走长征路,课堂效果良好。

  【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并挖掘其学*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强调:

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用途。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池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在拓展练*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通过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加练*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诗人为什么要把“偷采白莲”的小娃写入诗中?你对这个小娃有什么看法?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小娃撑着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看到颗粒饱满的莲蓬子,忍不住偷采了几个来解馋;有的说小娃没有经过大人同意,小心翼翼地采了几个莲蓬子;有的说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偷采的经历:为成熟的枇杷、桔子、西瓜……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俊不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

  一、学*字词,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读诗的最高水*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小娃撑小艇-嘿,偷采白莲回-哇,不解藏踪迹-呵呵,浮萍一道开-哈哈),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过程、采莲而归的心情等,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课前的教学案例设想中,我本来就配好图画,想让孩子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之,自己引导的不够巧妙,孩子对于小娃“兴尽”“归舟”导致“浮萍一道开”的行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编讲故事未能实现,只能留于课后。

  【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并挖掘其学*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强调:

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用途。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白居易的《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因此本课的设计,我把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新课一开始,我就展示了荷塘的景色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之美,再让学生赞美荷塘,说出荷塘之美。这一环节设计,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下面学*古诗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把古诗读通顺,这是学*古诗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是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体会诗歌的情感是孩子学*诗歌的难点。因此,我第三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进入“偷采白莲”的儿童的内心世界,体会“偷”、“不解”的用字之妙,感受孩子的顽皮可爱;抓住“不解藏踪迹”体会孩子的.纯真、质朴。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使作者情、诗中情和学生情水**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这一环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做得不到位。比如学生在体会“偷”字时,有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是“偷偷摸摸”,而我没注意,没有把握好这一块生成。在引导学生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本来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体会的,但一紧张,直接就把答案说了出来,没有通过意境来体会,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所以我第四个环节的设计就重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这一环节的朗读,我以课件呈现,先出示整首诗,然后逐步加深难度,最后只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从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通过熟读成诵和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一环节,由于第三环节拖了时间,导致在朗读上有点仓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前“松”,后“紧”,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也提醒我以后的课堂上要注意课堂节奏。

  白居易的《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因此本课的设计,我把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新课一开始,我就展示了荷塘的景色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之美,再让学生赞美荷塘,说出荷塘之美。这一环节设计,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下面学*古诗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把古诗读通顺,这是学*古诗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是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体会诗歌的情感是孩子学*诗歌的难点。因此,我第三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进入“偷采白莲”的儿童的内心世界,体会“偷”、“不解”的用字之妙,感受孩子的顽皮可爱;抓住“不解藏踪迹”体会孩子的纯真、质朴。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使作者情、诗中情和学生情水**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这一环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做得不到位。比如学生在体会“偷”字时,有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是“偷偷摸摸”,而我没注意,没有把握好这一块生成。在引导学生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本来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体会的,但一紧张,直接就把答案说了出来,没有通过意境来体会,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所以我第四个环节的设计就重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这一环节的朗读,我以课件呈现,先出示整首诗,然后逐步加深难度,最后只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从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通过熟读成诵和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一环节,由于第三环节拖了时间,导致在朗读上有点仓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前“松”,后“紧”,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也提醒我以后的课堂上要注意课堂节奏。

  《池上》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动静结合,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偷采莲又天真地不知如何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难度不大,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画描述一下画中的景色,接着再结合教材上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上学期学过的《江南》,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明确了朗读的三个层次,运用范读、跟读、自由读、连麦指名读,问答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能读准字音,感受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趣味的情感。同时,抓住“偷”“解”“藏踪迹”等关键词,体会小孩的天真可爱,感悟作者的情感。

  识字写字环节,对易错的*舌音和翘舌音重点指导,识记字形时,利用构字规律识记以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组词识记。需要书写得生字共两个“首”和“采”,先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出示动画,书空笔顺,强调书写需注意的细节和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描红并书写。

  《池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在拓展练*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通过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加练*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池上》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池上》编故事(精选五篇)

  夏日,我伴着蝉鸣漫步在我湖边小道上。一阵凉爽的风带着我的视线吹向湖面,湖上那一朵朵浮萍就似一把绿色的蒲扇,而那朵朵洁净的莲花便是那蒲扇的纹路,亲切而清新。唉?在这一片绿油油的浮萍里有一条由一条条水波推开四散的浮萍,慢慢荡漾开的水路,那路的尽头有一个渺小的黑点,我停住脚步,定睛一看,只见一个孩童,小心翼翼的划着船。时不时,朝四周张望一下,摘下一朵雪白的.莲花,放进船里,赶紧用布把那莲花盖上,连忙瞅瞅周围……

  一眨眼功夫那只小黑点消失了,只留下了那条水路。我四下望去,再瞅不见,也许,他已经抱着一满怀的白莲从岸上溜走了,可他却不知怎么将留下的痕迹掩埋……看着小船划开的痕迹,我心中竟如那浮萍一般散开了,开朗、天真……

  在这小道上走着走着,那慢慢聚拢的浮萍,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与怀念……

  夏天是清凉的世界。我们穿着颜色各异的游泳衣,跳进碧蓝的泳池里,真是又冰又凉,我们尽情地在水里游啊,跳啊,笑啊,好不痛快。渴了喝一杯冰水,吃一根冰冰凉凉的雪糕,心里立刻感到凉起来。

《池上》编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孩叫阿鹏,他今年四岁了,在白莲花村,村里的人都说阿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

有一天,他在家里写作业,他的爸爸妈妈去给他采了几朵白莲花,白莲花理由莲蓬,莲蓬里有很多莲子,阿鹏吃了几个,觉得很好吃,就把莲子都吃没了,他就让这还要吃,可爸爸妈妈还要去耕田去,就没理他,于是,他就偷偷的自己去池塘里采了。

他划着小船,看着周围一片白莲,心里可高兴了!于是,他连忙采了起来。他边采边唱歌:“一朵白莲花,它多么美丽!它多么高贵!它多么动人!”一朵,两朵,三朵……“哈,这些够我吃的了!好了,我要打道回府了!”他载着一船白莲回家了,可是,他没有留意一路开着的浮萍,就是这浮萍暴露了他才白莲的踪迹。

可他才不管呢!他心里只想着:哈哈!这么多白莲够我吃一年的了!啦啦啦,我真快乐!

到了第二天,阿鹏的'大叔去采一些莲蓬,他看到一路的浮萍都是开着的,就非常奇怪。他回到家,问阿鹏他昨天有没有去池塘,阿鹏听了,脸顿时红了,只好结结巴巴的说:“是……是我……采的”他以为会被家里人骂一顿,可是爸爸、妈妈、大叔和爷爷奶奶都笑了。阿鹏心里总算放了心,他以为爸爸妈妈会给他做“竹笋炒肉”呢!

大叔和爷爷说:“阿鹏这小子贼!贼完了忘了藏!哈哈……”

  夏天到了,正是莲蓬丰收的好季节。小男孩趁着家人不注意的时候,自己偷偷地跑到池塘边。

  他看到池塘里有圆圆的`碧绿碧绿的荷叶和粉嫩粉嫩的荷花,还有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

  小男孩四处看了看,看到了池塘边停了一艘小船,连忙跑过去跳上了小船,把船划到一个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就开始摘莲蓬。他抓住荷叶的茎扭呀扭呀,摘了几个莲蓬下来,扔到船上放在了一起,又赶紧划回来。

  但是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行驶过的地方,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有一天,小聪看到池塘里的荷花盛开,上面有绿色的莲子!小聪看着他的眼睛想:“我去问问爸爸是不是同意我……呵呵,就挑一两朵吧。”于是他赶紧跑回家,看见父亲在写字。他问:“爸爸,池塘里的荷花开了。我可以挑吗?”“不!小聪,你多大了!自己摘莲花很危险。掉进池塘怎么办?绝对不行!”

  小聪很生气,就不听了。他驾着小船去采莲,看到了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大如盘,有的刚开了几瓣,有的还是花骨。蜻蜓在荷花中飞舞,在美丽的景色中像美丽的花仙子一样翩翩起舞。小聪看着美丽的风景,摘了几朵荷花,摘了几缕荷花,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快乐地向前划着,却没有发现在满是浮萍的池塘上,浮萍飘到了船过的两边,只是在船上露出了自己。

  黄昏,小聪借着夕阳回家,父亲很生气。可怜的小聪再也不能在池塘里玩耍了。

  从前,有一个小孩叫阿鹏,他今年四岁了,在白莲花村,村里的人都说阿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

  有一天,他在家里写作业,他的爸爸妈妈去给他采了几朵白莲花,白莲花理由莲蓬,莲蓬里有很多莲子,阿鹏吃了几个,觉得很好吃,就把莲子都吃没了,他就让这还要吃,可爸爸妈妈还要去耕田去,就没理他,于是,他就偷偷的自己去池塘里采了。

  他划着小船,看着周围一片白莲,心里可高兴了!于是,他连忙采了起来。他边采边唱歌:“一朵白莲花,它多么美丽!它多么高贵!它多么动人!”一朵,两朵,三朵……“哈,这些够我吃的了!好了,我要打道回府了!”他载着一船白莲回家了,可是,他没有留意一路开着的浮萍,就是这浮萍暴露了他才白莲的踪迹。

  可他才不管呢!他心里只想着:哈哈!这么多白莲够我吃一年的了!啦啦啦,我真快乐!

  到了第二天,阿鹏的'大叔去采一些莲蓬,他看到一路的浮萍都是开着的,就非常奇怪。他回到家,问阿鹏他昨天有没有去池塘,阿鹏听了,脸顿时红了,只好结结巴巴的说:“是……是我……采的”他以为会被家里人骂一顿,可是爸爸、妈妈、大叔和爷爷奶奶都笑了。阿鹏心里总算放了心,他以为爸爸妈妈会给他做“竹笋炒肉”呢!

  大叔和爷爷说:“阿鹏这小子贼!贼完了忘了藏!哈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