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2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后*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2. 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3. 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难点: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环节,通过查看预*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重点句子,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4.在整个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单查看预*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谈话:“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郑和七下西洋)。

  2.揭题:郑和七下西洋是*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题2.

  (2)仔细阅读课后*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 瓷器 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 化险为夷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问题二:

  (1)读课后*题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1—5用“|”分三层。

  (3)尝试把三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1-5主要写了什么?

  (4)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复述策略,尝试复述。

  1.上次,我们学*了课文“扬帆启航”(板书)部分,了解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可以将内容复述清楚。

  2.谁能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这一部分内容?

  3.指名交流。生按复述方法评价

  (二)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1. 1405年7月11日出航, 1407年10月2日回国, 27个月,将*1000个日日夜夜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作者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相机板书: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

  2.我们先来学*“友好交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

  要求:1.理清层次,想想文中介绍郑和和哪些人的交往?2.画出关键词体会友好交往。

  3.交流问题1。

  4.交流问题2。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友好交往呢?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尽量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读句子,再找出关键词说出自己的体会。

  (1)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①现在我就是某国的国君,你们就是一个个郑和,在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你们会和我怎么说呢?

  ② 指名1—2人试着边表演边复述。

  ③师小结:复述的时候能够想象当时的画面,复述就更具体生动了。

  (2)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出示:

  ① 你又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② 这样的使者我们怎能有理由拒绝呢?

  (3)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①“扶老携幼”中“携”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一个“扶老携幼”让你体会到什么?

  ②理解: 惊叹不已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纷纷涌向海边,争相观看。情不自禁发出感慨,你就是其中一员会说起什么?赞叹了一句又一句,都不知道停息了,这就叫(惊叹不已)“已”就是什么意思?一个“惊叹不已”让你体会到什么?

  (4)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出示:

  静悄悄的海港成了繁华的集市。

  5.练*复述

  (1)尝试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练*复述,表现那种友好交往的气氛。

  (2)学生练*教师巡视,找三名同学交流。

  三、激情朗读文字,体会人物艰辛

  1. 温馨的画面让人久久难忘。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郑和他们的船队到底遇到了哪些凶险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这张表格。

  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教师巡视。

  2. 展示台展示一位同学的表格。

  3. 根据学生展示表格相机完成下述内容:

  (1)那是怎样的风浪啊?用你的读表现出来吧!

  开火车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2)理解“化险为夷”

  船队冲出了风浪,脱离了危险,获得了安全,这就是(生接:化险为夷)。 这个“化险为夷”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3)面对风浪,郑和表现得无比的英勇,面对海盗,郑和表现出无穷的智慧。

  海盗,你来吧!我们等着,定让你们有来无回!文中哪个词能够表现此时的郑和胸有成竹?(严阵以待)这个“严阵以待”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7.这一段文字如同一幅幅画面,将旅途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用心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吧!齐读这一节。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小结复述方法,学生练*复述

  1.师小结复述方法:(1)理清层次 (2)抓关键词 (3)想象画面

  2.请同学们试着向同桌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复述要求:1.层次清楚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尽量做到具体生动。

  3.交流1—2人 评价。

  (六)发现写法

  1.从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的骄傲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郑和一生所进行的七次远航的?除了描写远航外还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从文章的写法上会有什么发现?

  2.有详有略写法我们来看看这是郑和一生七次远航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方,你

  们仔细读一读,并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详写的是第一次而不是其他六次?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4

  《郑和远航》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板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因此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宏大的远航

  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 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的远航

  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5

  我的开头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同学们,*历史源源流长,英雄辈出,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师才归纳: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岳飞,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以为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学生性质很高。

  教学时,我根据课后练*上的小标题,要求学生把这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课文的一到三自然段,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叫“宝船”?学生概括出以下几点,一是这些船大,二是船上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三是船上满载着货物。第二层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重点让学生感受一下远航的远。我让学生说说郑和率领的船队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主要是“拜见国王”“观看宝船”“交换特产”“互赠礼物”等,我采用引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读出与各国的友好感情,我还采用分组活动,选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分角色,加上动作、对话来表演。第三层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主要让学生说说郑和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怎样克服的?课文写了两种凶险“战斗风浪”“智取海盗”,并要求学生描述当时的场面。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还联系到了练*中有关的词语进行相机的朗读和讲解。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2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后*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2. 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3. 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难点: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环节,通过查看预*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重点句子,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4.在整个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单查看预*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谈话:“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郑和七下西洋)。

  2.揭题:郑和七下西洋是*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题2.

  (2)仔细阅读课后*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 瓷器 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 化险为夷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问题二:

  (1)读课后*题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1—5用“|”分三层。

  (3)尝试把三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1-5主要写了什么?

  (4)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复述策略,尝试复述。

  1.上次,我们学*了课文“扬帆启航”(板书)部分,了解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可以将内容复述清楚。

  2.谁能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这一部分内容?

  3.指名交流。生按复述方法评价

  (二)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1. 1405年7月11日出航, 1407年10月2日回国, 27个月,将*1000个日日夜夜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作者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相机板书: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

  2.我们先来学*“友好交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

  要求:1.理清层次,想想文中介绍郑和和哪些人的交往?2.画出关键词体会友好交往。

  3.交流问题1。

  4.交流问题2。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友好交往呢?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尽量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读句子,再找出关键词说出自己的体会。

  (1)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①现在我就是某国的国君,你们就是一个个郑和,在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你们会和我怎么说呢?

  ② 指名1—2人试着边表演边复述。

  ③师小结:复述的时候能够想象当时的画面,复述就更具体生动了。

  (2)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出示:

  ① 你又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② 这样的使者我们怎能有理由拒绝呢?

  (3)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①“扶老携幼”中“携”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一个“扶老携幼”让你体会到什么?

  ②理解: 惊叹不已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纷纷涌向海边,争相观看。情不自禁发出感慨,你就是其中一员会说起什么?赞叹了一句又一句,都不知道停息了,这就叫(惊叹不已)“已”就是什么意思?一个“惊叹不已”让你体会到什么?

  (4)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出示:

  静悄悄的海港成了繁华的集市。

  5.练*复述

  (1)尝试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练*复述,表现那种友好交往的气氛。

  (2)学生练*教师巡视,找三名同学交流。

  三、激情朗读文字,体会人物艰辛

  1. 温馨的画面让人久久难忘。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郑和他们的船队到底遇到了哪些凶险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这张表格。

  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教师巡视。

  2. 展示台展示一位同学的表格。

  3. 根据学生展示表格相机完成下述内容:

  (1)那是怎样的风浪啊?用你的读表现出来吧!

  开火车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2)理解“化险为夷”

  船队冲出了风浪,脱离了危险,获得了安全,这就是(生接:化险为夷)。 这个“化险为夷”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3)面对风浪,郑和表现得无比的英勇,面对海盗,郑和表现出无穷的智慧。

  海盗,你来吧!我们等着,定让你们有来无回!文中哪个词能够表现此时的郑和胸有成竹?(严阵以待)这个“严阵以待”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7.这一段文字如同一幅幅画面,将旅途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用心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吧!齐读这一节。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小结复述方法,学生练*复述

  1.师小结复述方法:(1)理清层次 (2)抓关键词 (3)想象画面

  2.请同学们试着向同桌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复述要求:1.层次清楚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尽量做到具体生动。

  3.交流1—2人 评价。

  (六)发现写法

  1.从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的骄傲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郑和一生所进行的七次远航的?除了描写远航外还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从文章的写法上会有什么发现?

  2.有详有略写法我们来看看这是郑和一生七次远航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方,你

  们仔细读一读,并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详写的是第一次而不是其他六次?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4

  《郑和远航》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板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因此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宏大的远航

  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 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的远航

  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5

  我的开头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同学们,*历史源源流长,英雄辈出,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师才归纳: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岳飞,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以为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学生性质很高。

  教学时,我根据课后练*上的小标题,要求学生把这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课文的一到三自然段,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叫“宝船”?学生概括出以下几点,一是这些船大,二是船上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三是船上满载着货物。第二层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重点让学生感受一下远航的远。我让学生说说郑和率领的船队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主要是“拜见国王”“观看宝船”“交换特产”“互赠礼物”等,我采用引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读出与各国的友好感情,我还采用分组活动,选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分角色,加上动作、对话来表演。第三层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主要让学生说说郑和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怎样克服的?课文写了两种凶险“战斗风浪”“智取海盗”,并要求学生描述当时的场面。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还联系到了练*中有关的词语进行相机的朗读和讲解。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3篇

  今天,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国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这是很重要的贡献。

  通过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就像大河与小河,只要大河有水,小河才不会干涸。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能施展才华;只有国家富足,个人才会有尊严。

  正是由于明朝的富足强大,才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所以国富民强是每个国家的基本目标。我们只有从小努力学*,长大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把国家建设的美丽和富强。

  最*,我读了一本书,名叫《郑和下西洋》。主人公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他后来进宫时,燕王赐名“郑和”。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和探险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1405年起,他先后率领208只宽十八丈,长四十四丈,载人上千,载货*千吨的船队,这是世界上无论任何一个国家的船队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郑和带着27000位经验丰富的水手历时28年,七次率船队通过大西洋,为开辟西方航线的计划立下了汗马功劳。许多国外商人都喜欢搭乘*的远洋船队,却不愿乘坐他们国家的船只。

  在航海的过程中,郑和风雨无阻,什么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

  有一天郑和的船队停泊在今天印尼巨港时,突然遭到海盗的袭击。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郑和表现出了他的大智大贤。他先命令部下查明是哪一股海盗,原来海盗头目是广东人,名叫陈祖义,经常在这一带劫持商船。郑和一心想为民除害,便下令奋为杀贼。经过一番激战,陈祖义打不过郑和,便派人假装议和,等郑和一上船,就杀了他。郑和早知道海盗会出此计谋,就将计就计,派人上船散布谣言:郑和的人都睡着了,快动手吧。愚蠢的海盗不知是计,被大船上的火箭杀死五千余人,陈祖义也被斩首了。从此,各国商船在海上畅行无阻,大家都记住了这个名字------“郑和”。

  还有一次是在1409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航时路过锡兰。当地国王看见郑和的船上有许多财富,便起了恶念,把郑和一行人骗进城内休息,又派五万人上郑和的船里抢财宝。郑和醒来后才知道船队被抢的消息,他马上意识到:不能硬拼,必须杀进王宫,活捉国王,才能解船队之危。一声令下,将士们犹如一枚枚弓箭,冲进了王宫,逮捕了国王,锡兰士兵不战而逃,当地人都记住了这个名字------“郑和”。

  1433年,郑和在远航归途中病故于印度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他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和郑和一样,都是*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虽然事隔690多年,但这种精神,永不磨灭!生生不息!”

  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如今,几乎无人不知郑和这个名字。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伟大荣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的道路,能走过这条道路的人当然能创造出万世奇功。

  郑和幼时就成了太监,但他忍辱负重,时刻牢记自己的梦想,他辅佐燕王君临天下,接着七下西洋,在这期间,他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历尽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最终实现了梦想,创造了奇迹。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没有过不去的路,只要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可实现抱负,走向成功。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轻言放弃,霍金虽全身瘫痪,却仍然努力奋斗,思想走向了无穷的宇宙,神奇的黑洞。郑和也没有因自己是太监就丧失信心。因而,能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的意志。

  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后,如果骄傲自满,不思进取,也不能成就大业。郑和在五次下西洋获得了大量成果后,并没有好大喜功,而是看到了国家潜在的隐患,并继续披荆斩棘,努力奋斗。在他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满足于已有的辉煌,闭关锁国,以所谓天朝尽善尽美自欺,终使*落后于世界,处处被动挨打,

  郑和的精神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同时又警示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要在荣耀的背后看到威胁,不断努力奋斗,继往开来。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6篇

  一、网络环境,课堂预热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阅读的速度,二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二、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三、巧搭舞台,放飞思维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郑和的七次远航,到达了30多个国家,我在课上传达了在现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是较容易的,应从这种思辨得出郑和在600多年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出使那么多的国家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出过国,更何况是30多个国家。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

  (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

  (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板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因此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宏大的远航

  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 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的远航

  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

  《郑和远航》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板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因此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宏大的远航

  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 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的远航

  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后*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2. 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3. 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难点: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环节,通过查看预*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重点句子,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4.在整个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单查看预*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谈话:“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郑和七下西洋)。

  2.揭题:郑和七下西洋是*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题2.

  (2)仔细阅读课后*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 瓷器 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 化险为夷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问题二:

  (1)读课后*题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1—5用“|”分三层。

  (3)尝试把三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1-5主要写了什么?

  (4)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复述策略,尝试复述。

  1.上次,我们学*了课文“扬帆启航”(板书)部分,了解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可以将内容复述清楚。

  2.谁能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这一部分内容?

  3.指名交流。生按复述方法评价

  (二)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分类》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今天学*了《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本课的目的是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分类与比较都是基础但却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以后的认识图形、数与代数、统计中,都会或多或少的用到分类与比较的思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的动力。这节课的优点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课堂前半部分,我让学生给自己乱七八糟的书包进行分类整理,有的按照用途来分,有的按照不同学科进行分类,让孩子切身体会分类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数学知识对孩子们有吸引力,而且能够知识本身就能够使孩子产生兴趣,这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接下来,选孩子喜欢的活动,给孩子质疑的空间,激发孩子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激发他们兴趣的最好途径,能够让孩子的注意力更持久,让课堂气氛更轻松。一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从这个环节可见,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后期孩子需要用新鲜的、有趣的事情吸引,我也充分体会到了游戏给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节课结束后,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利用游戏的动与静;如何活跃学生的思维,形成数学课上的良性循环。

  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在学*中进行活动。我认为在本节课的学*中,学生应该较为多收获。在教学中,我首先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自己的调查报告。在我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许多的学生的进行了调查,但是有学生没有进行调查活动。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能够做观众,我想这样的情况不能够放纵,如果不管他们,很有可能许多同学就会养成偷懒的*惯。虽然课堂上我没有怎样教育这部分学生,但是现在看来还是需要对于他们进行教育的。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只有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如果他们不参与就有可能不乐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情。

  对于这种情况,我想以后这样处理,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强调让学生进行记录,还有就是在上课的前一天让课代表进行再布置,以防学生进行的遗忘。还有有一定的奖惩的措施。对于积极的同学进行奖励,比如一部算术本,一本大演草等。对于不积极地,消极怠工给予惩罚,教育比如:口头教育,发站5分钟。这样有惩戒,有奖励,我想效果会不错。

  在学生模拟文具店的老板的活动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文具分类,虽然学生分类方法各有千秋,但是学生都积极的进行活动。在活动中, 引导学生了解其分类的原因及依据,这样学生进行思考,得出其分类的标准,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和掌握。

  在进行买文具的活动中,学生体验过其分类的是否能够有效的为其找到物品。在安排这个活动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否让学生将文具打乱再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分类的好处,这样会更好。

  要带着一年级的孩子学《分类》,我准备用学校虚拟光驱中的资料。上课就像看电影,大人也喜欢。没料想,连续三次刚放到正文就死机。“哎!”我带着大家一声长叹,开始了一枝粉笔的白色表演。

  开场回顾:

  师板书:分类。

  师:认识吗?

  生:认识。(分类)

  师:谁带着大家读。

  生(领读、齐读):分类。

  有孩子扑闪着黑亮的眼睛,疑惑地左右询问:分类?什么意思呀?

  师:谁知道分类是什么意思?

  好几双小手举的高高。看来,这是藏龙卧虎的地方。

  王鲁月:分类是圆的和圆的放在一起,方的和方的放在一起,三角形和三角形放在一起。(书上的*题有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看来她看过了。)

  陈可:分类就是红的放在一起,黄的放在一起的。

  源昊:分类就是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生:比如西瓜和西瓜、苹果和苹果、橙子和橙子这样子。

  反思:学生心中已经有分类的认知经验。词典对分类这样解释: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孩子们不能用语言抽象出分类的特征,但是他们对分类的理解很到位。我确信,在练*时,当他们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后,我告诉他们会飞的动物有翅膀,这就叫会飞动物的特点。几个题目过后,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能理解特点这个词的含义。

  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是教学的基础,但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新的知识,帮助他们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对词汇的理解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只有渗透没有点拨,学生的进步是缓慢的,也是不相信学生学*、吸收消化能力的表现。点拨有利于悟性高的学生的加速成长,点拨可以疏通思维的堵塞,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特效,即顿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严谨、层层深入,既重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课堂结构的建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结果,更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分一分、填一填、议一议、技能竞赛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样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分一分这个活动,教学时我事先给学生准备一些各种各样的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类,有的学生按角的特征来分类,有的学生按边的特征来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各类的特点,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再引导学生概括出*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在解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问题时,我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我在用集合圈表示*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后,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画集合圈,让学生边画边说。

  2、在学生分一分之后,应该先研究透按边分的方法,把按角来分的方法放在后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分析下这种分法可不可行。

  3、应让学生不仅仅知道只有这个词在概念中很重要,更要让学生理解性地认识这个词为什么不能去掉,去掉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本节课以紧贴学生生活的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形成思维的发散,找到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分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分类在我们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大量对分类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方法的理性认识,认识到分类这种科学方法对我们的重要性,在分类时分类标准的确立会直接影响到分类的结果。

  常见的分类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在本节课主要是需要让他们从*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通过对比来得出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在使用时怎样选用分类法,所以方法本身不是重点,而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分类方法的这种能力是重要的。

  最后,学生通过练*活动之后,对化学分类只是处于低层次的体验、领悟阶段,需要站在整个化学体系的高度对化学中常用的标准进行总结归纳,对于在练*中体验到的分类的意义也需要进行梳理。

  整节课下来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但仍有不足,比如:内容不足,应对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进行拓展,补充相应的知识,在此可介绍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等概念;应变能力不强,场面越大,应变能力就越差,不敢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这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快速提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需要我想办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对于某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要多鼓励和引导,打消他们的顾虑,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的快乐和充实。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努力做到更好。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带着梦想远航作文 (菁华5篇)

  2021年3月17日,在那天,我们种下了毕业树,胸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那是我们小学阶段最难忘的一次活动——种毕业树,树的意义对于我们而言它就是“生长,成长”。

  莞香树,虽然它种在我们面前像是一棵会生长成长的植物,但它最重要的是成长。

  成长对于大家而言,就是我长大了,“一转眼我成了一个大姑娘”我认为我们和树的生长成长方式是一样的。树先扎根吸收了地里面的水分之后,再百花盛开。我们先打好基础,再不但积累,获得知识的营养。

  毕业树是我们梦想起航的地方;毕业树是我们做一个真正的少年开始的地方;毕业树同样也是许下一颗心愿的地方。在这里记载了我们所有同学的心愿。东方的早晨,太阳从崇山峻岭探出头来,那是我们梦想的启航。

  光芒万丈灯火通明,星光灿烂,我们面前,这是你为自己撒下的花路,这一路上记载着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记忆。三个月后,大家便走向初中,另一个生命的转折点,这三个月认真努力做好自己,让自己不留遗憾,开心的面对眼前的一切,而不是哭。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大家又去东华这个美丽的大家庭!”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认真学*,做好自己,找回自信的我,让自己不站在山脚,半山腰太挤了,而是去山顶上看看,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

  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学业因勤字而精进,因嬉戏散漫而荒废;德行与深思反省而日渐有成,因放任自流而失败。

  乾坤未定,我皆是黑马。毕业树,那棵记载了大家所有的心愿的毕业树,记载了大家梦想启航的毕业树,让我们继续努力,如愿以偿。

  最*,教室里的文化墙上贴上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标语,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这是告诫,也是提醒。它提醒着我们要永远有前行的信念,不回头,不放弃,永远向前,这也正是高二阶段所需要的。

  步入高二,便开始了新的征程,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回忆过往,只知道离冲刺梦想又*了一步。新的学期,新的班级,新的教室,新的课程好像一切都是新的,我们能做的,唯有启航。只有启航,才会到达理想目的地。

  高二的学*中,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也越来越系统,越来越晦涩,越来越接*高考的味道。我们需要将这些知识收获到自己的航船上,将各科的知识转化为自己不断前行的力量。

  高二的学*中,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智慧,这些智慧在学*上就是学*方法,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方法,才能够支撑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大的突破。要想活得精彩,就要有精神,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浩瀚的学海中,一开始,我们的梦想之帆,需要放下一些东西,以更好的姿态,去乘风破浪。而后蓦然回首,我们已经走过了多少个十字路口,经过了多少个人生岔道,每个人都形成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成长史。

  我们曾付出了很多,继续前行时,我们也需要补充一些能量。懂得付出,学会拥有。

  拥有知识,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拥有知识,就拥有无限的光明和希望。用知识的浪花去推进思考的风帆,用知识的火星去点燃思维的火花。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追随时间的脚步,拥抱知识的花海,创造无悔的学*历程。

  拥有智慧,就拥有了力量和财富;拥有智慧,就拥有了光明和梦想。用智慧的火花去点亮美妙的生活,用智慧的力量去引领远航的方向。

  拥有信念,就拥有了继续前行的希望;拥有信念,就拥有了势不可挡的力量。要想活得精彩,就要有精神,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载着知识和智慧,怀着前行的信念,梦想之帆,启航!

  “54321,发射!”,伴随着一声巨响和一阵白烟,一艘硕大的飞船缓缓升空,飞船里的航天员正自豪的笑着,突然他的笑容僵住了,接着耳边传来一声刺耳的“快起床……”,原来是一场梦啊,我不情愿的揉了揉双眼,离开了暖温的被窝,准备开始一天的学*生活。

  我从小我就有一个航天梦,想着有一天能坐着自己设计的飞船,飞向浩瀚的太空,*距离触摸那闪烁的星星,去月球上漫步,在火星上探密。从新闻上,我得知,今年1月,首颗中小学生参与研制的环保科普卫星已正式发射升空,它就是“淮安号”恩来星。可是,自从上了小学后,我每天生活的主题就是学*、写作业,航天梦只能利用零星时间,有时甚至是偷偷地去“满足”一下。妈妈常说“学生的天职就是学*,实现梦想就要好好学*”。可是,我觉得,学*真得很苦,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还有各式课外班,而这些和我的航天梦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一度,我认为学*让航天梦离我越来越远。

  有一天,我听了一个故事,当校长问一位十三岁少年为什么读书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位少年就是我们敬爱的**,这句话就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图书馆,他专心致志,如饥似渴;旅行途中,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我还知道*是*航天工程的创始者和推动者,他为*研制“两弹一星”“东方红一号”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病榻边,他仍心系工作,他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刺骨的寒风也挡不住人们来到长安街,含泪目送*的灵车。

  *的故事让我明白:读书、学*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并且刻苦是走好这条路的唯一方法。*的航天技术能够处于世界领先水*,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我的航天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通过我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实现。我终于明白妈妈一直唠叨的那句话背后的含意。当学*的目的明确后,学*、写作业就变得不再那么“苦”了,十三岁少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常回荡在我的耳边。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告别朝夕相处的六年小学时光,怀着无比激动和新奇的心情,迈进了雷锋中学这座知识的殿堂,开始了紧张而又有序的初中三年的学*生活。走在人生的第一个路口,你是什么感觉?是憧憬,快乐;还是茫然,失落?告诉你,我的感觉是欣喜和坚定。

  在还未去雷锋中学报到前,我想像中的“雷锋中学”是这样子的:宽阔的操场,明亮的教室和那个最吸引我的图书馆。在这里,是知识的海洋,我是多么渴望走进图书馆,去翻阅书的海洋,想着想着,自己仿佛走着了图书馆,在书架上找到了《简爱》这本书,我静静的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被书中主人公顽强拼搏的精神打动着,我联想到自己,虽然,学*是很苦的,深奥的难题让人煞费苦心。但只要认真、坚持,努力拼搏,就一定会战胜困难,取得好成绩。想到这里,对自己踏入初中,开始新的学*和生活又多了一份信心和坚定。

  在时光老人脚步的带领下,在期盼中,9月1日终于到来了,我穿着整齐的军装,站在雷锋中学的操场上,我无比的骄傲。是缘分,让我成为了雷锋中学七年六班的一名成员,与班主任柴老师和42名同学相识,坐在一个教室里开启了初中生活之旅。我是幸运的,我是幸福的。

  开学到今天,已经快一周了。这一周的学*生活更加让我信心百倍,更加坚定要努力学*,努力工作。因为在班主任柴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鼓励下,我成为七年六班的一名班干部——团支书,对照这个职位,我必须要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在保证学*前提下,全面锻炼自我,为班级和同学们做好服务,树立一个优秀干部的榜样。为了这个,我克服了“爱睡觉”的毛病。我家住在离学样较远的北厚社区,每天晚上睡觉前,定好小闹钟。早上5:40分,闹钟一响,我立刻起床。不管被窝里多么温暖,睡梦多么完美,我就像过电一样,一下就起来。每天把自己的作业、书包独立整理好。因为我知道,妈妈工作也很辛苦。我长大了,我要学会有担当。

  新的初中生活才刚刚开始,我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以昂扬的心态面对初中生活,点燃心中的信念,让自己的梦想在雷锋中学这里启航,加油吧!

  每个人啊,都有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春天里的花朵,心花路放;梦想,是秋天里的果实,鲜美滋润;梦想,是冬日里的暖阳,光洒大地。

  我的梦想,就从这里启航!

  有一种梦,叫做勇气。

  成绩进步时,总少不了要在全校同学面前发言。进入场地开阔的会议室,紧张感油然而生。上台发言的时间滴答滴答的流逝着,*了,越来越*了。我的心咯噔咯噔的。到了发言的时间。起初,我非常紧张,大腿颤抖。我回眸一望,看见了在我身后的老师,他的眼神充满期待。在喧杂的掌声中,我迈出坚定的脚步,走向演讲台。我讲地十分仓促。之前的紧张,在这一时刻,都被远远地抛在脑后。发言结束,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为我的勇气鼓掌!

  有一种梦,叫做信心。

  考试,难免有失败的时候。我拿着那张考得一塌糊涂的试卷,灰心丧气地走回了家。回到家,坐在桌子上,拿出那张试卷,趴在桌上,泪水润湿了眼眶。这时,妈妈端着一杯水,轻轻地走进了我的房间。她抚摸着我的肩膀,说:“孩子,不要灰心,加油,妈妈永远支持你!”这句话,成为了我努力学*的动力。把那些难过与灰心,都丢掉吧!我时刻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这是为我的信心加油!

  有一种梦,叫做信念。

  体育的长跑考试,总是最煎熬的。随着一声令响,所有的同学都冲出了起跑线。差距越拉越大,体能优秀的同学逐渐跑在了前面。我也不甘示弱,可跑到最后一圈时,我腹部酸疼,腿也使不上劲,难道?我就这样放弃?这时,身后的同学对我说了句:“加油。”再看身旁,已经考完试的同学们也在鼓励。我重拾信念,天空,树木此刻都变成空白。偌大的世界,此刻只剩我与跑道。信念支持我跑到了最后,成功通过考试。我很累,倒在地上,仰望天空,藏在云里很久的太阳公公露出了脸庞,是为我的信念在微笑!

  梦想的道路上,无比艰辛。可是,就在这条路上,有老师的支持,父母的鼓励,以及同学们的陪伴。美好的瞬间,就在这里被珍藏。我的梦想,从这里启航!

  我坚定,因为我不断追逐梦想。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志存高远方能远航高三作文 (菁华5篇)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翻滚,就会失去雄浑;

  大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狂舞,就会失去壮观;

  人生如果失去了高远的目标,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拥有高远的目标会带给我们无尽动力,让我们为之拼搏,为之奋斗。因为拥有了目标,一切都拥有了动力;因为高远的目标,小溪得以汇成大海;因为高远的目标,枯枝得意盼到春的绿叶;因为高远的目标,人类登上了世界之巅。同样,因为高远的目标,我们会为之拼搏,或许我们就会成为那片大海,那片绿叶或是站在峰巅,笑对苍穹……

  高远目标的美丽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激励我们扬起风帆,迎向成功。在2012年的高考中,来自河南省鄢陵县的刘羽凭借总分667分,许昌市第二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作为家乡、母校的第一位清华学子,在其优异成绩背后,有谁知道刘羽的艰辛,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更雪上加霜的是,出生时他便双手残疾,双手只有3根手指正常。正当别人的目光感叹其生命的悲哀时,刘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暗暗发誓:先天的不足要靠后天的勤奋来弥补,一定要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暂时的成功当做追逐梦想的起点。他坚守着从儿时立下的目标,闯进清华!面对学*的困惑,他反复钻研;面对生活的窘迫,他乐观对待。他直面苦难,身处逆境仍不放弃,这就是目标的作用。刘羽就如一支离弦的羽箭,直冲云霄,那天空中的点点掠影,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目标之于人,犹如翅膀之于鸟,信守目标方能搏击苍穹,目标是成功的双翼。2011年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谢远航的座右铭是“心存梦想,方能远航。”在其刚刚踏入高中校门时,他的成绩只能排在几百名,然而他却定下了考入名校的目标,目标从开始时起,奋斗从未停息。他的人生正如他的座右铭一样,在高远的目标的引领下,驶向成功的彼岸。

  有了高远的目标,人生旅程上我们不再寂寞,不再彷徨,拥有高远的目标,我们才会品味追求的美丽,拥有光辉灿烂的人生。

  因为目标,才有启程,方会到达目的地;

  因为目标,才有拼搏,方会获得辉煌的成功;

  因为目标,才会播种,方有收获。

  因为目标,才会体会人生的美丽,让我们一起树立高远的目标,迎向辉煌!

  小学六年的时光仿佛是弹指即逝,还没细细品味便迎来六年级毕业考前紧张的期末复*。为此,妈妈作出了一个决定:原本在客厅的电视机暂时与我们分别,随之而来的是一幅书法作品张贴在背景墙的正中间,电视柜也变成了书柜,放着我们常看的书籍。

  每天一回到家,最先看到的便是那幅醒目的书法作品,乳白色的宣纸上有着油亮、粗壮而又有力的毛笔字,上面写着“志存高远”四个催人奋进的大字,妈妈可谓是良苦用心啊!

  仔细看那几个大字:端正,整齐,苍劲有力,笔锋恰到好处,结构豪放而不失优雅,左下方有签名和印章,布局合理,从字里行间我好像看到了作者的决心和意志,他用时间战胜一切,用毅力克服困难,用自己一颗“滴水穿石”的心,塑造了一幅独具匠心的书法作品。记得妈妈曾经跟我说过,这幅毛笔字的作者是爸爸认识的一个朋友,他30多岁才开始练毛笔字,当时我才五岁,如今的我已是十二岁六年级的学生了,七年过去了,他那颗热爱书法的心依旧在吗?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每天工作多忙都要抽空写字,这已然成了*惯,这让我想起著名主持人董卿说过的一句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她说“假如三天不看书,就像几天没洗澡似的难受”。

  据说这位朋友刚进入公司时,有着一腔热血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几年便大有成就,成为人生赢家。我想当初,他肯定怀有远大的理想,事业的追求,有些人会为生活所迫,放弃追求与梦想,但他没有,七年后写下了这四个字,虽然不是名家执笔,但这四个字是奋斗历程的缩影,妈妈以此来教育我们,别轻言放弃,别向困难屈服,也别为生活而生活,从小要有理想,每天向你的目标前进一点点,努力与毅力终将使你强大,终将让你成功!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曾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这就是说人若无“高远志向”这一引力的牵导,就可能随波逐流,无依无附,枉费生命。志存高远,生命才彰显其存在的价值。正如冯梦龙诗云:“男儿不展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释放人的潜能,成就一番伟业。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怀抱“改造*与世界”的凌云壮志;鲁迅弃医从文,旨在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袁隆*高中毕业,就确立了“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的理想。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无不因其宏伟的抱负、执着的理想,而指引着自己的人生航船向着壮丽的彼岸勇往直前,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篇章。当一个生命个体把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作为毕生努力奋斗的目标,他生命的意义将重于泰山。

  而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一己私利而蝇营狗苟、见利忘义,那么他活着的价值就比鸿毛还轻,他们的劣行恶迹,将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封建王朝历代的暴君虐臣们,他们身居高位,醉生梦死,鱼肉百姓,为所欲为,以此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和乐趣。在这种志向的牵引下,结果是“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可以想见这些自高自大、自私自利者,会有怎样的可悲下场?高尔基说得好:“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志向定位在正确的'坐标点上,他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谢觉哉曾说:“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高远志向的成功实现,必须靠脚踏实地的进取。光有美丽的梦想,而不能付出辛勤的汗水,畏惧拼搏中的种种挫折,那么志向终将成为镜花水月。

  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历经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沥青矿散渣,才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它的原子量,证实镭元素的存在。气象学家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野外实地观测、调查,才终于写成《物候学》等重要著作,成为*现代物候学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任何发明、创造的远大志向的最终实现,无不奠基于涓滴细流般的身体力行的实践。青年人往往都是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者,有豪迈的誓言,有高尚的追求,但是也常常缺乏实干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意志,而难免流于心高气傲的浮躁,陷入志大才疏的怨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有点燃梦想的火炬,并以沉稳、坚忍的意志,扎根于辛劳的实践,才能抵达那奇丽的巅峰。

  “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酒神,是我给予人类狂热的思想”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命运多舛,但他却用自己残缺的肢体为人类献上不朽的艺术,他想把一个人的快乐变成整个人类的狂欢。“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在专制统治的黑暗天空下,睁开了他明亮的双眼看见了未来*科技与民主的曙光。孜孜不倦成就《海国图志》,规划了一个大国崛起的蓝图,开启了*人睁眼看世界的一扇窗户。他们皆身处逆境,心系天下,志存高远,用他们不朽的成就在历史上竖起了一座座丰碑。

  志存高远方能有所作为。志向的力量是无穷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人形容人生如战场,而只有心怀大志的人,才有资格出*人生的战场。在人生的战场上,因为怀着那么大的心愿所以无所畏惧,为它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晚年的辛弃疾,生命垂老,因为志存高远所以收复失地的心却永远年轻。志向有时决定着品格,决定着危难时候所做出的抉择。因为有着对民族的热爱才使文天祥在走向断头台的路上喊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才使少年的*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往今来,*如狂风呼啸而过,因战争而卷起的风沙曾湮没多少时代之辉煌?然而总有一些顶天立地的英雄,带着他们的志向,昂首于天地之间。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所敬仰,所推崇。

  志存高远济天下,若仅将个人安逸享乐作为自己的人生至高追求,置民族兴衰、国家兴亡于不顾,这样的人生怎能被称作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商纣王因沉迷声色而使八百路诸侯进军朝歌,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从而导致叛军兵临城下,李后主陶醉于歌舞升*中荒废朝政,忘记苍生置天下大义于不顾,他们拥有至尊的地位却有最卑微的情怀,终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志向是来源于精神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给予我们努力的动力与拼搏的方向。志存高远即拥有不凡的追求,当你把追求天下大义放在自己生命的至高点上时,任何困难便都将无法阻挡你前进的步伐,正所谓“天将降见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看来,磨炼出坚韧不拔的心智并拥有一个高远的志向是人生拥有崇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这个美好的时代。

  由此可见,志向可以引领人做出不凡的事业。刘邦项羽目睹秦始皇出行的华丽场景,慨叹“嗟乎,大丈夫子当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兰小草”王珏的事迹感动了*,他的志向是天下没有病痛和不幸,他的医者仁心不仅在病房还在千里之外的乡土里。他是一个凡人,但他却有一个不凡的人生。人生如远航,志向如风帆,也许梦想遥不可及,但只要坚持不懈,梦想终能如愿以偿;也许梦想望尘莫及,但只要为之拼搏,梦想终能得偿所愿;也许梦想瞠乎其后,但只要为之行动,梦想终能称心如意。

  确立志向的首要条件便是能正视自己。希腊神庙镌刻的铭文是“认识你自己”,这要求我们去发掘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发现自己的真实性与独特性,而不是随波逐流,被外界的物欲横流的世界所迷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每个人都是一朵独特的花,都有自己盛开的花季,只要把自己仅有的芬芳献给这个美丽的世界就是花的价值。纵是一株小草也要把这个世界的美好映衬。

  “人能走多高?不要问双脚,去问追求;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去问志向。”也许我们为志向奋斗的路的路没有那么顺利,但至少我们不会放弃。因为努力,所以我们相信总有一刻,志向的光辉能照进现实,能让我们成为一个不负时代不辱使命的人;成为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志存高远方能济天下,拼搏梦想方能成就美好人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还记得上学期的一节班会课上,教语文的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了八个大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老师说:“一个人想要取得好成绩,在某个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从小立志,同时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付出,孜孜不倦地探索,这样才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深深地记住了老师的教诲,决定要做一个实干者而不是空谈家,所以,我十分珍惜每一天的时间,制定周密的计划,一步步地向梦想靠拢。

  从小,我看了许多的童话和漫画作品,我十分喜欢这些文学和美术作品,我想:如果我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文学家或者漫画家就好了,我可以自己创作很多优秀的作品,给读者带去精神上的粮食。

  后来,我发现成为漫画家的难度太大了,因为我无法从小就接触绘画,专攻绘画,所以如果“半路出家”,恐怕很难画得很好,既然这个梦想具有空想性,实现起来的难度比较大,那我就选择另外一个:成为一名作家。

  我曾和语文老师交流过,她对我的这个梦想很赞赏也很支持,同时她给了我一些建议,她说:“作家也分很多种,你具体想从事哪个方面的创作呢?儿童文学,纪实文学,还是哪一个类型的小说,你必须找到自己的强项,再好好地规划,也就是说,你要把目标细化,另一方面,你还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如语文的字词句的积累,写作技巧的积累,多读一些名家的作品,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从多个方面综合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老师的建议非常中肯,回到家后,我认真地思索:我适合从事哪个类型的文学创作呢?经过一番通盘的考虑,我最后选择了“儿童文学创作”作为我的奋斗方向。因为我从小看过许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除此之外,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如《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等我也看过,所以在这方面我是有基础的,我将利用这个优势,继续培养自己在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兴趣,阅读更多的优秀作品,并且自己尝试创作,相信我的梦想迟早会实现的。

  我的脑海里常常出现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我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现在书店的畅销书专柜里,我的文字温暖了儿童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唤起了**的童心。我愿为了这个美好的心愿,付出一点一滴的努力,以恒久的毅力来催熟理想的果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