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1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生字新词。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情况。

  练读词语。(出示)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镇定自若、雄伟壮观、奔腾咆哮、波峰浪谷、码头、仪器、派遣、双手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携幼”借助场景描绘。

  “惊叹不已”迁移旧知识,练*说话。

  “镇定自若”“雄伟壮观”观察插图理解。

  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这就是学*,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再读读这组词语。

  4、指名读。(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评价。

  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5、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七次下西洋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能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强调远航意义。

  3、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扬帆起航

  郑和远航 第一次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2

  [教材简解]: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生字新词。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情况。

  练读词语。(出示)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镇定自若、雄伟壮观、奔腾咆哮、波峰浪谷、码头、仪器、派遣、双手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携幼”借助场景描绘。

  “惊叹不已”迁移旧知识,练*说话。

  “镇定自若”“雄伟壮观”观察插图理解。

  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这就是学*,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再读读这组词语。

  4、指名读。(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评价。

  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5、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七次下西洋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能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强调远航意义。

  3、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扬帆起航

  郑和远航 第一次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3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3、补充板书:10、郑和远航

  4、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1)郑和是什么样的人?

  (2)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

  (3)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体会。

  5.练读词语。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

  出示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

  和

  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之旅”“凶险之旅”的顺序复述课文,学*课文有点有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引领学生走*郑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追求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勇往直前、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郑和远航的凶险和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追求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概括“启航”

  1、出示两组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人山人海 身材魁梧 抱拳告别 镇定自若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破浪西行

  2、选用以上词语概括上一节课学*的“扬帆启航”的主要内容。

  3、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郑和和他的船队乘风破浪,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让我们走*船队、郑和,看看他的第一次远航是怎样的远航?请快速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4、交流阅读收获。板书:友好之旅 凶险之旅

  二、经历远航,解读郑和

  (一)体验“友好之旅”

  1、师:哪些内容告诉我们这是一次友好之旅?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无声的读书是一种思考,请大家拿出笔,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交流阅读收获

  3、解读

  “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耀武扬威、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1)(屏幕显示:郑和船队和随船物品)感受君臣和老百姓的态度,理解“争相观看”“惊叹不已”。

  (2)(口语交际)如果你是各国的君臣,你会怎样欢迎郑和的船队?如果你是当地的老百姓,你会怎样赞叹郑和的船队?

  (3)听到这些欢迎和赞叹,如果你是随行的人员,你感觉如何?如果此时有商人要和你做生意,你会怎么样?(媒体出示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

  (4)(指导朗读)你愿意带着自豪之情读出热烈欢迎和赞叹不已的场面吗?

  (5)郑和出使的目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所以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郑和远航不愧是——“友好之旅”。

  (6)(屏幕出示文字)郑和的船队每到一个国家,都向 各国君臣和老百姓 还 ,以表达友好的感情。(介绍复述的方法:像这样用上原文里的有关词语,想象“画面”,再加上自己的话,把文章的大意讲出来,让人听明白这个故事,这是复述的一种方法。)

  (7)指导交流,复述。

  (二)走进“凶险之旅”

  师: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的使者,本着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所以一路上有“彩旗”和“欢呼”,有“欢迎”和“赞叹”。可当我们走进这次远航,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凶险。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画描写“凶险”的词句,做批注。

  2、汇报阅读感受。

  3、(媒体出示文字)“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紧扣词句进行体会。

  4、指名朗读:

  (1)你们听了他的朗读,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语句?

  (2)学生交流。

  6、引读、复述。(抓住“联系点”引领学生复述。)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5、 “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鳎�或风浪之崔嵬。”(出示文本)

  6、(口语训练)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郑和船队的一名船员,听着呼啸的海风,看着翻滚的海水,站在颠簸的船上,心里感觉怎么样?

  7、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是怎样做的?(再次解读郑和,理解郑和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大将风范。)

  8、在漫漫的旅途上,天气只是凶险的一面,更凶险的还等着郑和和他的船队呢!

  (1)这种险境是什么?(海盗的袭击)

  (2)海盗给你怎样的感觉?强悍的海盗最后“乖乖地当了俘虏。”展示读。

  指导朗读:

  9、自读课文,试图抓住关键词句复述“智擒海盗”。(同桌进行)

  三、了解六次远航,感受影响

  1、回顾郑和的第一次远航经过,这是发生在600多年的事情,是郑和的“第一次”远航,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第一次,课文中是如何评价这一远航的?理解“巅峰”。郑和船队留下的是和*、友谊、互相贸易和互相尊重。而西方航海却是“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详写的作用)

  2、后面的六次远航又是怎样写的?(齐读第六自然段)

  3、体会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屏幕显示郑和七次远航的路线图)诵读最后一自然段,感受郑和远航的深远影响。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思想和观念意味着开放、文明、先进和崛起。现在我国对海洋的自然认知、考察与研究与美、英、日、俄等强国相比,实在汗颜。更有甚者,中国的海权仍遭周边国家的轻蔑与挑战,中国的海洋大陆架资源长期遭受别国的蚕食甚至掠夺。

  四、书写颁奖词,真情表白

  1、此时,你就站在郑和雕像前,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赞一赞郑和以及郑和远航。

  2、指导朗读、交流。

  3、总结:他壮年受命,远离故土,情系大海,开创海上“丝绸之路”。二十八年航海路,云帆万里照重洋。从壮年至暮年,使命昭辉。他惊涛骇浪,笑傲凶悍海盗,勇往直前,有志竟成:在世界远洋航海史上写下了咱们的“中华”!前方,是未知的海域;身后,是远航的传奇。指导朗读。

  4、当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候,面对如此多的凶险,我们不由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可是最终他排除万难,真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刻我们面对这位航海英雄的名字——郑和,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郑和远航,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长大后才能以海洋般宽阔的视野观察世界,用海洋般的胸怀拥抱世界,走出一条崭新的和*崛起和发展之路。

  5、人们将郑和的事迹刻在了一块石碑上,这块石碑叫通番碑。一位诗人在参观了通番碑之后,写了一首诗,齐读:

  通番碑

  看过刻在上面的每个字

  双目有意闭合

  为静静地恭听

  只有你会唱的

  那首西洋涛歌

  其实,它是仍在流动的

  郑和的血液与心潮

  七叠神韵

  一脉豪情

  在万里鲸波里咆哮

  越是最想倾诉

  就越是沉默冷静

  立在六十二艘宝船的启航处

  从你的字里行间

  我听到万人击水的回声

  五、自主选择作业,拓展延伸

  1、用学到的复述方法将郑和远航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将搜集到的资料、图片,办一期小报,以组为单位进行展品。还可以把学*后的感受写下来。

  3、用学到的点与面、详与略的写作方法修改作文《拔河》

  六、板书设计

  郑

  君臣 欢迎

  和 友好之旅 百姓 观看

  (商人) 换取 土特产品

  远 赠送礼物

  风浪

  航 凶险之旅

  海盗

  长风破浪

  直挂云帆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5

  一、课时教学目标界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从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设计板块:

  1、激情导入,走*郑和。

  2、分类理解新词,脉络一目了然。

  3、探究学*“扬帆远航”。

  4、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图片、文字)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目的:

  (一)、激情导入,走*郑和。

  1、教师导语引入:由现在出国之便利,引出古代出国出海之艰难,从而引出六百年前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的故事,随即出示郑和像。

  2、出示课件:走*郑和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入宫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读了这段材料以后,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要说说?

  [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郑和产生一份敬仰之情,通过“读材料,谈感受”,拉*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等有效的阅读对话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新词分类理解,脉络一目了然。

  1、提出初读要求,指导学生充分读书。

  2、在学生充分初读之后映示文中新词:

  派遣(qiǎn) 魁(kuí)梧(wú) 健步 浩浩荡荡 赠送 丝绸 瓷(cí)器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A、指名读,相机正音。

  B、这些语词,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3、投影映示,将上述词语放入三个方框中。

  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放在三个方框中,分成这三类呢?

  4、试试为每一类有关的内容加个小标题。

  (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5、映示课文框架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

  (三)学*“扬帆远航”。

  1、教师以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课件映示。自由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情景。

  2、指名朗读或扮演郑和进行表演再现。(选哪一种方式汇报,由学生自主选择。)

  3、假如时间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为船队送行的人群中,当时你们会对郑和、对船队怎样欢呼,如何祝福?

  引导学生读一读第1、2自然段后再展开想象。

  4、此时,假如你能和郑和相见,你会有哪些问题想问问他?

  【这一置疑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直接向文章中的人物质疑,与文本进行*距离对话,至于学生所提出的

  问题,教者根据问题类型和内容,或扮演郑和角色直接回答,或存疑留待下一节课探究解决。】

  (四)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抄抄词语,读读课文会让大家太枯燥乏味,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自己来设计作业,然后自己完成。

  投影映示:“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发放“自主自设作业乐园”卡。

  【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走出接受性作业的圈子,唤醒自主意识,自主设计作业内容,自主设计作业类型和形式。】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字册上的练*。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课文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人,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他的名字。(师板书:郑和)

  知道他吗?

  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航程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指着课题,一起读——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打开课文,请大家来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开始,读。

  2、好,有的同学一遍读了,认真地读第二遍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成果。

  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3、检查自学效果

  三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课文读完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课文重点写了哪部分?

  思考,为什么详细第一次远航,略写其他次远航?

  3、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郑和,随郑和一同去远航。

  第二课时

  一、“扬帆远航”。

  1、导入。

  六百年前的一个夏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的船队“扬帆起航”,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远航,这是古代航海史上最壮观的一幕。

  2、要求学生小声读一读书上1-3小节,说一说从哪句话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3、指名回答,老师注意指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重点指导以下要点:

  “宝船”的宏伟壮观——“场面”的壮观——“郑和”的自信威武

  二、“友好交往”。

  1、导入。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的强国,郑和率领的船队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他们访问的大多是亚洲、非洲的一些小国,但书上这种交往是“友好的交往”。请你默读这一部分,画出那些地方能体现出这种“友好交往”。

  2、学生读文后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A 郑和对君主说的话(注意语气和态度要友好亲切,以及外交礼节)

  B“当地人们参观宝船时惊叹不已”,会些说什么?

  C 出示图片:当地人看到名扬海外的*丝绸和瓷器时很想交换,会说些什么?

  三、“战胜风浪”。

  1、导入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风险” 。

  2、要求学生大声读这一部分,说说有哪些风险——风浪与海盗

  3、老师指导重点句子的学*:

  出示句子:“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僵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要求学生大声读,说说体会到什么,读出感受。 教师指导:此句形、声兼备,使用了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突出了风浪的“险恶”。

  学生朗读体会。

  4、战胜海盗部分引入历史资料:当时的南海上,海盗十分猖獗,郑和首次出海就遇上其中最大的一股,人数有5000人,郑和把他们全部消灭了。

  5、郑和在这两次严峻考验面前,表现如何?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等

  四、“概述七次远航及意义”

  1、出示郑和航海图,老师领读第六小节“概述七次远航”,并介绍相关国家、地理、航程等。

  2、引入历史资料:

  在郑和远航87年后,哥伦布才开始为期十年的到美洲的四次探险;在郑和远航的114年之后,麦哲伦才率开始那次环球的航行。他们率领的船只只有两三艘,随从不过2、3百人,所以,郑和远航是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能说读到这句话时自己的感受吗?读出感受。

  4、引读课文完毕。

  五、拓展

  搜集资料,做一个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

  板书: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自信威武 镇定自若 有勇有谋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业:

  抄写词语,扩展练*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2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后*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2. 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3. 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难点: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环节,通过查看预*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重点句子,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4.在整个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单查看预*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谈话:“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郑和七下西洋)。

  2.揭题:郑和七下西洋是*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题2.

  (2)仔细阅读课后*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 瓷器 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 化险为夷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问题二:

  (1)读课后*题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1—5用“|”分三层。

  (3)尝试把三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1-5主要写了什么?

  (4)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复述策略,尝试复述。

  1.上次,我们学*了课文“扬帆启航”(板书)部分,了解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可以将内容复述清楚。

  2.谁能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这一部分内容?

  3.指名交流。生按复述方法评价

  (二)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1. 1405年7月11日出航, 1407年10月2日回国, 27个月,将*1000个日日夜夜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作者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相机板书: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

  2.我们先来学*“友好交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

  要求:1.理清层次,想想文中介绍郑和和哪些人的交往?2.画出关键词体会友好交往。

  3.交流问题1。

  4.交流问题2。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友好交往呢?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尽量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读句子,再找出关键词说出自己的体会。

  (1)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①现在我就是某国的国君,你们就是一个个郑和,在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你们会和我怎么说呢?

  ② 指名1—2人试着边表演边复述。

  ③师小结:复述的时候能够想象当时的画面,复述就更具体生动了。

  (2)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出示:

  ① 你又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② 这样的使者我们怎能有理由拒绝呢?

  (3)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①“扶老携幼”中“携”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一个“扶老携幼”让你体会到什么?

  ②理解: 惊叹不已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纷纷涌向海边,争相观看。情不自禁发出感慨,你就是其中一员会说起什么?赞叹了一句又一句,都不知道停息了,这就叫(惊叹不已)“已”就是什么意思?一个“惊叹不已”让你体会到什么?

  (4)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出示:

  静悄悄的海港成了繁华的集市。

  5.练*复述

  (1)尝试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练*复述,表现那种友好交往的气氛。

  (2)学生练*教师巡视,找三名同学交流。

  三、激情朗读文字,体会人物艰辛

  1. 温馨的画面让人久久难忘。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郑和他们的船队到底遇到了哪些凶险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这张表格。

  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教师巡视。

  2. 展示台展示一位同学的表格。

  3. 根据学生展示表格相机完成下述内容:

  (1)那是怎样的风浪啊?用你的读表现出来吧!

  开火车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2)理解“化险为夷”

  船队冲出了风浪,脱离了危险,获得了安全,这就是(生接:化险为夷)。 这个“化险为夷”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3)面对风浪,郑和表现得无比的英勇,面对海盗,郑和表现出无穷的智慧。

  海盗,你来吧!我们等着,定让你们有来无回!文中哪个词能够表现此时的郑和胸有成竹?(严阵以待)这个“严阵以待”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7.这一段文字如同一幅幅画面,将旅途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用心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吧!齐读这一节。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小结复述方法,学生练*复述

  1.师小结复述方法:(1)理清层次 (2)抓关键词 (3)想象画面

  2.请同学们试着向同桌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复述要求:1.层次清楚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尽量做到具体生动。

  3.交流1—2人 评价。

  (六)发现写法

  1.从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的骄傲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郑和一生所进行的七次远航的?除了描写远航外还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从文章的写法上会有什么发现?

  2.有详有略写法我们来看看这是郑和一生七次远航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方,你

  们仔细读一读,并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详写的是第一次而不是其他六次?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4

  《郑和远航》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板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因此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宏大的远航

  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 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的远航

  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5

  我的开头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同学们,*历史源源流长,英雄辈出,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师才归纳: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岳飞,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以为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学生性质很高。

  教学时,我根据课后练*上的小标题,要求学生把这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课文的一到三自然段,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叫“宝船”?学生概括出以下几点,一是这些船大,二是船上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三是船上满载着货物。第二层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重点让学生感受一下远航的远。我让学生说说郑和率领的船队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主要是“拜见国王”“观看宝船”“交换特产”“互赠礼物”等,我采用引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读出与各国的友好感情,我还采用分组活动,选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分角色,加上动作、对话来表演。第三层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主要让学生说说郑和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怎样克服的?课文写了两种凶险“战斗风浪”“智取海盗”,并要求学生描述当时的场面。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还联系到了练*中有关的词语进行相机的朗读和讲解。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后*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2. 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3. 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难点: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环节,通过查看预*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重点句子,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4.在整个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单查看预*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谈话:“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郑和七下西洋)。

  2.揭题:郑和七下西洋是*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题2.

  (2)仔细阅读课后*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 瓷器 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 化险为夷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问题二:

  (1)读课后*题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1—5用“|”分三层。

  (3)尝试把三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1-5主要写了什么?

  (4)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复述策略,尝试复述。

  1.上次,我们学*了课文“扬帆启航”(板书)部分,了解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可以将内容复述清楚。

  2.谁能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这一部分内容?

  3.指名交流。生按复述方法评价

  (二)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1. 1405年7月11日出航, 1407年10月2日回国, 27个月,将*1000个日日夜夜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作者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相机板书: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

  2.我们先来学*“友好交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

  要求:1.理清层次,想想文中介绍郑和和哪些人的交往?2.画出关键词体会友好交往。

  3.交流问题1。

  4.交流问题2。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友好交往呢?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尽量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读句子,再找出关键词说出自己的体会。

  (1)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①现在我就是某国的国君,你们就是一个个郑和,在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你们会和我怎么说呢?

  ② 指名1—2人试着边表演边复述。

  ③师小结:复述的时候能够想象当时的画面,复述就更具体生动了。

  (2)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出示:

  ① 你又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② 这样的使者我们怎能有理由拒绝呢?

  (3)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①“扶老携幼”中“携”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一个“扶老携幼”让你体会到什么?

  ②理解: 惊叹不已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纷纷涌向海边,争相观看。情不自禁发出感慨,你就是其中一员会说起什么?赞叹了一句又一句,都不知道停息了,这就叫(惊叹不已)“已”就是什么意思?一个“惊叹不已”让你体会到什么?

  (4)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出示:

  静悄悄的海港成了繁华的集市。

  5.练*复述

  (1)尝试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练*复述,表现那种友好交往的气氛。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课文,学起来较为轻松。那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无疑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以今天虽是上的是第一课时。我仍然牢记这一教学目标,在*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悟情。

  1、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初步感知郑和的伟岸高大的形象。体会郑和的伟大壮举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2、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宏伟壮观和大明王朝雄厚的实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是要品的,是要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掘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析、吟诵文本,穿越时空隧道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在朗读上还有些问题,这与他们课前的预*工作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这点有待改进。

  2、有些学生还没有养成静下心来咀嚼文字的*惯。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课文写的是郑和下西洋远航的历史事件,文章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突出表现了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全文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展现了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在教学此文时,由于在让学生预*时了解郑和的远航的相关资料,所以在课堂上理解关于郑和远航的内容、如郑和远航的目的,郑和远航的出发点是哪儿缩短了学生与历史材料的距离。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第一次远航这一教学为重点。

  通过理清思路,以“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这三个场景为突破口采取以读为主以读悟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突破教学的难点。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网络环境,课堂预热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阅读的速度,二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二、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三、巧搭舞台,放飞思维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郑和的七次远航,到达了30多个国家,我在课上传达了在现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是较容易的,应从这种思辨得出郑和在600多年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出使那么多的国家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出过国,更何况是30多个国家。

  语文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让学生理解要读的内容,带如何让学生读懂,引导他们进行思索,着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每天是我们都必须注意的。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学*情绪,学生要主动的去学,要有学*的主动性,在教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通过设疑,造成学*的阶段目的,使学生有目的的学*。

  通过有目的的学*活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能更自觉地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成为学*活动的主人。

  通过上这堂实验课,我觉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我们现在提倡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不提倡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课题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基础上的。学生学*一篇课文,一看到课题,肯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我们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高效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去学*探究到的知识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觉得学生由于让学生在预*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如郑和为何要远航,郑和远航的出发地哪儿,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地方,郑和远航顺利吗?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至于郑和出生的时间、地点,郑和的家庭情况等学生都搜集到了,学生通过上网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学*的效率。

  学生在预*时,老师的点拨引导要到位。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学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网比较快捷,二要提醒学生阅读的速度,三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远航作文范文5份

  要说我最想感恩的人,无疑是父母了。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又是他们教会了我们牙牙学语,更是他们教会了我们难题。

  他们对于我的爱各不相同,母亲的爱无声,父亲的爱如山,他们耐心地用他们的爱滋润着我。

  母亲现在还总是跟我说,我来临世界学会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那时家里人都高兴得不得了。最*一段时间,妈妈都很少和我聊天了,说是怕打扰我,或许这是她表达爱的另一种方式,但我并不适应这样的生活,比起这种我更想要母亲的嘘寒问暖。虽是如此,我还是很爱她。

  我的父亲在我心中是威严的,我回到家总是见不到他的身影,他真的很忙。十一岁的时候,不知不觉迷上了摄影,这只是我的一个小小的爱好,我的家人并不知晓,我将我拍的那些照片发到了动态中,以供欣赏。在今年生日,不出所料,回到家中的我并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却看见了一个淡紫色的礼品盒,上面写了一封信,内容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一句话“几经风雨,几经沉浮,思念化作纸笔,乖乖,我真的很想你”。下面是一个白色的相机,是我动态里发过的'那一个,原来,父亲的爱是如此的温暖。之后,我总是拿着相机,按下快门,记录蜜蜂、蝶与花相遇的美好光景,这上面承载着父亲对我的爱。

  盈一杯感恩存放心头,第一对得起父母,第二对得起自己,第三对得起他人,感恩生活,感恩生命,谢谢你们,铸造出现在的我,谢谢你们,伴我远行,谢谢你们,教会了我如何感恩!远航之路有您们陪伴,便好。

  在一个美丽的海滨小城,生活着一群天使。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个天使只有一只翅膀。她总是孤单的坐在草坪上,独自忧伤,看着其他天使在天空中展翅高翔,她羡慕极了!因为她只有一只翅膀,所以她十分自卑,再加上她看不惯许多天使的贪婪和虚伪,这更加剧了她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她聪明,美丽,简单,善良。其他天使也很喜欢她,但只是不知怎样接触她。但她没有看到自己这些优点,她总认为自己没有翅膀别人会看不起她,于是她开始远离其他天使,她害怕受到伤害。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远航。她开始在远航里游戏,她找到了快乐,从此她与远航成了朋友,远航也告诉了她许多道理。在玩连连看时,远航告诉她:“竞争中,不是胜就是败,你要加油,也要坦然面对失败,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她开始体验成功,并且越来越自信;玩围棋时,她懂得了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要达到人生的'完美,就要跳出一个又一个的包围圈;玩四国军旗时,她明白了不管结果怎样都要拼一拼试一试,爱拼才会赢;玩保皇时,她发现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与他人合作,一个孤立的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于是她开始和其他的天使交往,并慢慢地成为了他们的好朋友,她觉得她不再孤单了,当她有了烦恼时,她可以与其他人一起分担。她还在远航上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一起游戏、交流。她还很乐于助人,帮助了许多有困难的人,她被人们的赞誉包围着。

  她发现了自己是如此的优秀,现在她仍不忘帮助那些像他以前一样的人,帮他们找到自信。她把远航推荐给他所认识的每一个朋友。她现在是一个开心快乐、活泼开朗的小天使,她身边总围绕着许多朋友,她也能给朋友们带来欢乐。她忘记了那只残缺的翅膀,她发现其实她有只隐性的翅膀带她高翔,远航就是天使的另一只翅膀。

  其实我就是那个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远航就是我那只隐形的翅膀。远航改变了我,它是照亮我生活的第一束阳光,相信它能给更多的网友朋友带去欢乐,融入我们的生活,给人生画上璀璨的一笔。千言万语中有一句话最能表达我的感情―谢谢你,远航!

  有远航相伴,让我们展翅翱翔!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未来是*坦还是泥泞

  只要前进,前进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不同的鸟儿看到了不同的天空,所以选择了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鱼儿看到了不同的海洋,所以选择了不同的深度。而我看到了自己人生的路口,所以选择了我前进的道路。

  人生在世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没有***为中华之崛起的伟大理想,也没有范仲淹﹑欧阳修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我有的只是自己的追求自的理想。

  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了磕磕绊绊,理想的道路也总是漫长而又坎坷。但,天空的高度是鸟儿飞出来的,海洋的深度是鱼儿游出来的。当然理想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你的理想有多远你理想的路就有多长。在这理想的旅途中也有不少的艰岩险阻,如果你遇山开路碰水搭桥你一定会到达你理想的终点。但是如果你望峰息心,遇水而止。那么即使你的理想很远但你理想的道路也就只有这么长。

  古有万户飞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有贝多芬张海迪身残志坚。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现在的我们,温室中的花朵,花红叶绿,每天都有人来细心的浇灌,我们更应该努力生长。迎接风雨的到来,我相信风雨过后我们会生长的更加妖艳!

  驾着自己理想的小船,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一阵微微的风带着樱花甜甜的香味飘了过来,早春刚下完一场雨,粉嫩的樱花沾满了露水,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滴就像水晶一般。在这一颗又一颗的水晶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微笑,虽然这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但,我还是会用我最美最美的笑容来面对。

  早晨的阳光才刚洒下,我的身影就不在房间里了,穿上我最喜欢的衣服、牵起弟弟妹妹的手、看着爸爸妈妈的脸、望着站在路口的好友们,我发誓,今天我要当一个称职的好姐姐、一个孝顺乖女儿、一个贴心的好女孩。手拉着手一起走向那有着蔚蓝天空的海边。

  金色的沙滩上竖满了五颜六色的遮阳伞,就像一朵朵硕大的彩色蘑菇,柔软的沙滩上留下无数不一的脚印,岸边栽种着一大片的芭蕉树,肥厚的大叶子在灿烂的阳光下散发出盈盈绿光,海浪时轻时重的拍打岸边,溅起白色的泡沫和水花,溅起的花浪不小心溅到了我的脸上,想把海水擦掉,却抹也抹不掉最后才发现,那不是咸咸的海水而是我不舍的泪。

  今夜的星星好像比以前还亮了许多,一颗颗如雨的流星就像流水一般掉了下来,今夜的我就要离航,只能带着微笑过完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早已把自己许的承诺做好了,在最后一天的我还是一样坚强、一样快乐、还是一样幸福,这样的我没有任何的遗憾。

  生命的最后一天,我把回忆的盒子装满了,弟弟和妹妹脸上的一抹微笑、爸爸妈妈踩着浪花的双脚、朋友们爬上芭蕉树的傻相……我都已经烙印在心上了,现在慢慢的闭上双眼,嘴角慢慢的扬起,今晚,我就要离航。

  在我看来,我觉得远航就是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如果没有梦想,你的人生就没有一个目标,如果你要问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会说,是当个画家。

  在我二年级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了一幅画,我看了很久,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这幅画中,我心想:这么好看的画是谁画的呢?是梵高!这幅画的名字叫《星月夜》,那时,我并不知道他是个有名的大画家,回到家后,我在网上搜了梵高,看到了他的许多作品,我想:我也要当像梵高那样赫赫有名的大画家。

  就这样,我的梦想诞生了!

  到现在为止,我画的画将*三百多张了,但通往这个目标的途中,也遇到过各种不同的困难。

  记得前几个星期前的周五,我在去美术班的路上,我很开心,因为我终于要画梵高的《星月夜》了,那时我非常开心,那种开心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就像是要飞起来一样。

  到了美术班我拿起笔就画,很快就打完稿了,开始上色了,刚要上色就遇到了难题,因为我不知该怎么上色,但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明白了,且很快上完了色。到了下堂课,老师表扬了我,我很高兴,我笑了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从那以后,我更加努力画画,我仿佛正在远航,在向我的梦想进发,心里满是自信与力量。希望这份自信与力量,能让我梦之小船,越航越远,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ü》教学设计(精选5篇)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

  有哪些差距,学*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

  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试图沿着“诗意语文”所倡导的让学生整体把握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去理解、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在给一下两个方面处理的很好:

  一、与学生配合读诗。轻轻松松的使得学生掌握了读诗的节奏,找到了读诗的感觉。

  二、在对“东风面”的讲解时,虽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东风面”是什么意思,但通过引导、举例使得学生明白了“东风面”实际上就是春天里所能看到的、能代表春天的所有景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不足:

  1、知识点讲得很细,但总是缺少最后的总结,导致把学生思维发散出去了,让学生们说了很多,做了很多,最后却不知道所说、所做的这些是为什么服务的。

  2、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学会了倾听,能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优点,但缺少引导性的评价语言,使得学生在发言时无法出现一个比一个说的更好、更准确的场面,导致我在上课时经常会出现提问了很多学生,但谁也不能给出我想要的答案的情况。

  教学目的:

  1、能将《续小儿语》诵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内容;《续小儿语》(节选)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别人的缺点时,你会怎么做?当别人给你提出好的建议或批评时,你会怎么做?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学*能教我们学*做人道理的《续小儿语》。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合作。

  (一)经典回放

  1、自己来读一读第9页的对联。要求将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桌朗读,互相检查,帮助纠正错误。

  3、学生齐读。

  4、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5、教师结合10页文意讲解不明白的地方。

  6、教师范读。

  7、自己再次大声朗读,要求讲究韵律。

  8、抽生朗读,比比谁读得准。

  三、温馨点击

  教师讲解《续小儿语》的相关知识。《《续小儿语》是明朝吕坤编写的,我们学*它,能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学生练*背诵。与小组同学进行一次背诵比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流利地背诵下来。

  2、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语句?讲给大家听一听。

  五、填写成长袋。

  如果你的表现十分优秀,就给自己两张小贴画,如果还需要继续努力,就给自己一张小贴画。

  (教学要求)

  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初步学*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