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8-18 05:46:48 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字册上的练*。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课文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人,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他的名字。(师板书:郑和)

  知道他吗?

  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航程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指着课题,一起读——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打开课文,请大家来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开始,读。

  2、好,有的同学一遍读了,认真地读第二遍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成果。

  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3、检查自学效果

  三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课文读完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课文重点写了哪部分?

  思考,为什么详细第一次远航,略写其他次远航?

  3、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郑和,随郑和一同去远航。

  第二课时

  一、“扬帆远航”。

  1、导入。

  六百年前的一个夏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的船队“扬帆起航”,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远航,这是古代航海史上最壮观的一幕。

  2、要求学生小声读一读书上1-3小节,说一说从哪句话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3、指名回答,老师注意指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重点指导以下要点:

  “宝船”的宏伟壮观——“场面”的壮观——“郑和”的自信威武

  二、“友好交往”。

  1、导入。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的强国,郑和率领的船队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他们访问的大多是亚洲、非洲的一些小国,但书上这种交往是“友好的交往”。请你默读这一部分,画出那些地方能体现出这种“友好交往”。

  2、学生读文后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A 郑和对君主说的话(注意语气和态度要友好亲切,以及外交礼节)

  B“当地人们参观宝船时惊叹不已”,会些说什么?

  C 出示图片:当地人看到名扬海外的*丝绸和瓷器时很想交换,会说些什么?

  三、“战胜风浪”。

  1、导入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风险” 。

  2、要求学生大声读这一部分,说说有哪些风险——风浪与海盗

  3、老师指导重点句子的学*:

  出示句子:“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僵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要求学生大声读,说说体会到什么,读出感受。 教师指导:此句形、声兼备,使用了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突出了风浪的“险恶”。

  学生朗读体会。

  4、战胜海盗部分引入历史资料:当时的南海上,海盗十分猖獗,郑和首次出海就遇上其中最大的一股,人数有5000人,郑和把他们全部消灭了。

  5、郑和在这两次严峻考验面前,表现如何?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等

  四、“概述七次远航及意义”

  1、出示郑和航海图,老师领读第六小节“概述七次远航”,并介绍相关国家、地理、航程等。

  2、引入历史资料:

  在郑和远航87年后,哥伦布才开始为期十年的到美洲的四次探险;在郑和远航的114年之后,麦哲伦才率开始那次环球的航行。他们率领的船只只有两三艘,随从不过2、3百人,所以,郑和远航是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能说读到这句话时自己的感受吗?读出感受。

  4、引读课文完毕。

  五、拓展

  搜集资料,做一个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

  板书: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自信威武 镇定自若 有勇有谋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业:

  抄写词语,扩展练*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篇(扩展1)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6篇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

  一、网络环境,课堂预热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阅读的速度,二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二、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三、巧搭舞台,放飞思维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郑和的七次远航,到达了30多个国家,我在课上传达了在现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是较容易的,应从这种思辨得出郑和在600多年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出使那么多的国家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出过国,更何况是30多个国家。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

  (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

  (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3

  《郑和远航》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板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因此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宏大的远航

  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 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的远航

  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4

  《郑和远航》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板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因此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宏大的远航

  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 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的远航

  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后*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2. 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3. 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难点: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环节,通过查看预*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重点句子,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4.在整个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单查看预*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谈话:“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郑和七下西洋)。

  2.揭题:郑和七下西洋是*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题2.

  (2)仔细阅读课后*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 瓷器 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 化险为夷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问题二:

  (1)读课后*题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1—5用“|”分三层。

  (3)尝试把三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1-5主要写了什么?

  (4)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复述策略,尝试复述。

  1.上次,我们学*了课文“扬帆启航”(板书)部分,了解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可以将内容复述清楚。

  2.谁能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这一部分内容?

  3.指名交流。生按复述方法评价

  (二)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1. 1405年7月11日出航, 1407年10月2日回国, 27个月,将*1000个日日夜夜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作者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相机板书: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

  2.我们先来学*“友好交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

  要求:1.理清层次,想想文中介绍郑和和哪些人的交往?2.画出关键词体会友好交往。

  3.交流问题1。

  4.交流问题2。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友好交往呢?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尽量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读句子,再找出关键词说出自己的体会。

  (1)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①现在我就是某国的国君,你们就是一个个郑和,在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你们会和我怎么说呢?

  ② 指名1—2人试着边表演边复述。

  ③师小结:复述的时候能够想象当时的画面,复述就更具体生动了。

  (2)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出示:

  ① 你又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② 这样的使者我们怎能有理由拒绝呢?

  (3)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①“扶老携幼”中“携”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一个“扶老携幼”让你体会到什么?

  ②理解: 惊叹不已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纷纷涌向海边,争相观看。情不自禁发出感慨,你就是其中一员会说起什么?赞叹了一句又一句,都不知道停息了,这就叫(惊叹不已)“已”就是什么意思?一个“惊叹不已”让你体会到什么?

  (4)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出示:

  静悄悄的海港成了繁华的集市。

  5.练*复述

  (1)尝试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练*复述,表现那种友好交往的气氛。

  (2)学生练*教师巡视,找三名同学交流。

  三、激情朗读文字,体会人物艰辛

  1. 温馨的画面让人久久难忘。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郑和他们的船队到底遇到了哪些凶险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这张表格。

  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教师巡视。

  2. 展示台展示一位同学的表格。

  3. 根据学生展示表格相机完成下述内容:

  (1)那是怎样的风浪啊?用你的读表现出来吧!

  开火车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2)理解“化险为夷”

  船队冲出了风浪,脱离了危险,获得了安全,这就是(生接:化险为夷)。 这个“化险为夷”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3)面对风浪,郑和表现得无比的英勇,面对海盗,郑和表现出无穷的智慧。

  海盗,你来吧!我们等着,定让你们有来无回!文中哪个词能够表现此时的郑和胸有成竹?(严阵以待)这个“严阵以待”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7.这一段文字如同一幅幅画面,将旅途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用心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吧!齐读这一节。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小结复述方法,学生练*复述

  1.师小结复述方法:(1)理清层次 (2)抓关键词 (3)想象画面

  2.请同学们试着向同桌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复述要求:1.层次清楚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尽量做到具体生动。

  3.交流1—2人 评价。

  (六)发现写法

  1.从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的骄傲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郑和一生所进行的七次远航的?除了描写远航外还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从文章的写法上会有什么发现?

  2.有详有略写法我们来看看这是郑和一生七次远航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方,你

  们仔细读一读,并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详写的是第一次而不是其他六次?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6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篇(扩展2)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1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生字新词。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情况。

  练读词语。(出示)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镇定自若、雄伟壮观、奔腾咆哮、波峰浪谷、码头、仪器、派遣、双手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携幼”借助场景描绘。

  “惊叹不已”迁移旧知识,练*说话。

  “镇定自若”“雄伟壮观”观察插图理解。

  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这就是学*,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再读读这组词语。

  4、指名读。(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评价。

  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5、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七次下西洋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能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强调远航意义。

  3、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扬帆起航

  郑和远航 第一次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2

  [教材简解]: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生字新词。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情况。

  练读词语。(出示)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镇定自若、雄伟壮观、奔腾咆哮、波峰浪谷、码头、仪器、派遣、双手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携幼”借助场景描绘。

  “惊叹不已”迁移旧知识,练*说话。

  “镇定自若”“雄伟壮观”观察插图理解。

  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这就是学*,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再读读这组词语。

  4、指名读。(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评价。

  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5、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七次下西洋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能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强调远航意义。

  3、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扬帆起航

  郑和远航 第一次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3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3、补充板书:10、郑和远航

  4、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1)郑和是什么样的人?

  (2)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

  (3)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

  (2)反馈学*体会。

  5.练读词语。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

  出示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

  和

  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之旅”“凶险之旅”的顺序复述课文,学*课文有点有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引领学生走*郑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追求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勇往直前、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郑和远航的凶险和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追求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概括“启航”

  1、出示两组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人山人海 身材魁梧 抱拳告别 镇定自若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破浪西行

  2、选用以上词语概括上一节课学*的“扬帆启航”的主要内容。

  3、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郑和和他的船队乘风破浪,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让我们走*船队、郑和,看看他的第一次远航是怎样的远航?请快速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4、交流阅读收获。板书:友好之旅 凶险之旅

  二、经历远航,解读郑和

  (一)体验“友好之旅”

  1、师:哪些内容告诉我们这是一次友好之旅?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无声的读书是一种思考,请大家拿出笔,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交流阅读收获

  3、解读

  “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耀武扬威、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1)(屏幕显示:郑和船队和随船物品)感受君臣和老百姓的态度,理解“争相观看”“惊叹不已”。

  (2)(口语交际)如果你是各国的君臣,你会怎样欢迎郑和的船队?如果你是当地的老百姓,你会怎样赞叹郑和的船队?

  (3)听到这些欢迎和赞叹,如果你是随行的人员,你感觉如何?如果此时有商人要和你做生意,你会怎么样?(媒体出示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

  (4)(指导朗读)你愿意带着自豪之情读出热烈欢迎和赞叹不已的场面吗?

  (5)郑和出使的目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所以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郑和远航不愧是——“友好之旅”。

  (6)(屏幕出示文字)郑和的船队每到一个国家,都向 各国君臣和老百姓 还 ,以表达友好的感情。(介绍复述的方法:像这样用上原文里的有关词语,想象“画面”,再加上自己的话,把文章的大意讲出来,让人听明白这个故事,这是复述的一种方法。)

  (7)指导交流,复述。

  (二)走进“凶险之旅”

  师: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的使者,本着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所以一路上有“彩旗”和“欢呼”,有“欢迎”和“赞叹”。可当我们走进这次远航,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凶险。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画描写“凶险”的词句,做批注。

  2、汇报阅读感受。

  3、(媒体出示文字)“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紧扣词句进行体会。

  4、指名朗读:

  (1)你们听了他的朗读,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语句?

  (2)学生交流。

  6、引读、复述。(抓住“联系点”引领学生复述。)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5、 “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鳎�或风浪之崔嵬。”(出示文本)

  6、(口语训练)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郑和船队的一名船员,听着呼啸的海风,看着翻滚的海水,站在颠簸的船上,心里感觉怎么样?

  7、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是怎样做的?(再次解读郑和,理解郑和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大将风范。)

  8、在漫漫的旅途上,天气只是凶险的一面,更凶险的还等着郑和和他的船队呢!

  (1)这种险境是什么?(海盗的袭击)

  (2)海盗给你怎样的感觉?强悍的海盗最后“乖乖地当了俘虏。”展示读。

  指导朗读:

  9、自读课文,试图抓住关键词句复述“智擒海盗”。(同桌进行)

  三、了解六次远航,感受影响

  1、回顾郑和的第一次远航经过,这是发生在600多年的事情,是郑和的“第一次”远航,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第一次,课文中是如何评价这一远航的?理解“巅峰”。郑和船队留下的是和*、友谊、互相贸易和互相尊重。而西方航海却是“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详写的作用)

  2、后面的六次远航又是怎样写的?(齐读第六自然段)

  3、体会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屏幕显示郑和七次远航的路线图)诵读最后一自然段,感受郑和远航的深远影响。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思想和观念意味着开放、文明、先进和崛起。现在我国对海洋的自然认知、考察与研究与美、英、日、俄等强国相比,实在汗颜。更有甚者,中国的海权仍遭周边国家的轻蔑与挑战,中国的海洋大陆架资源长期遭受别国的蚕食甚至掠夺。

  四、书写颁奖词,真情表白

  1、此时,你就站在郑和雕像前,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赞一赞郑和以及郑和远航。

  2、指导朗读、交流。

  3、总结:他壮年受命,远离故土,情系大海,开创海上“丝绸之路”。二十八年航海路,云帆万里照重洋。从壮年至暮年,使命昭辉。他惊涛骇浪,笑傲凶悍海盗,勇往直前,有志竟成:在世界远洋航海史上写下了咱们的“中华”!前方,是未知的海域;身后,是远航的传奇。指导朗读。

  4、当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候,面对如此多的凶险,我们不由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可是最终他排除万难,真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刻我们面对这位航海英雄的名字——郑和,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郑和远航,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长大后才能以海洋般宽阔的视野观察世界,用海洋般的胸怀拥抱世界,走出一条崭新的和*崛起和发展之路。

  5、人们将郑和的事迹刻在了一块石碑上,这块石碑叫通番碑。一位诗人在参观了通番碑之后,写了一首诗,齐读:

  通番碑

  看过刻在上面的每个字

  双目有意闭合

  为静静地恭听

  只有你会唱的

  那首西洋涛歌

  其实,它是仍在流动的

  郑和的血液与心潮

  七叠神韵

  一脉豪情

  在万里鲸波里咆哮

  越是最想倾诉

  就越是沉默冷静

  立在六十二艘宝船的启航处

  从你的字里行间

  我听到万人击水的回声

  五、自主选择作业,拓展延伸

  1、用学到的复述方法将郑和远航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将搜集到的资料、图片,办一期小报,以组为单位进行展品。还可以把学*后的感受写下来。

  3、用学到的点与面、详与略的写作方法修改作文《拔河》

  六、板书设计

  郑

  君臣 欢迎

  和 友好之旅 百姓 观看

  (商人) 换取 土特产品

  远 赠送礼物

  风浪

  航 凶险之旅

  海盗

  长风破浪

  直挂云帆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5

  一、课时教学目标界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从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设计板块:

  1、激情导入,走*郑和。

  2、分类理解新词,脉络一目了然。

  3、探究学*“扬帆远航”。

  4、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图片、文字)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目的:

  (一)、激情导入,走*郑和。

  1、教师导语引入:由现在出国之便利,引出古代出国出海之艰难,从而引出六百年前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的故事,随即出示郑和像。

  2、出示课件:走*郑和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入宫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读了这段材料以后,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要说说?

  [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郑和产生一份敬仰之情,通过“读材料,谈感受”,拉*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等有效的阅读对话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新词分类理解,脉络一目了然。

  1、提出初读要求,指导学生充分读书。

  2、在学生充分初读之后映示文中新词:

  派遣(qiǎn) 魁(kuí)梧(wú) 健步 浩浩荡荡 赠送 丝绸 瓷(cí)器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A、指名读,相机正音。

  B、这些语词,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3、投影映示,将上述词语放入三个方框中。

  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放在三个方框中,分成这三类呢?

  4、试试为每一类有关的内容加个小标题。

  (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5、映示课文框架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

  (三)学*“扬帆远航”。

  1、教师以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课件映示。自由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情景。

  2、指名朗读或扮演郑和进行表演再现。(选哪一种方式汇报,由学生自主选择。)

  3、假如时间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为船队送行的人群中,当时你们会对郑和、对船队怎样欢呼,如何祝福?

  引导学生读一读第1、2自然段后再展开想象。

  4、此时,假如你能和郑和相见,你会有哪些问题想问问他?

  【这一置疑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直接向文章中的人物质疑,与文本进行*距离对话,至于学生所提出的

  问题,教者根据问题类型和内容,或扮演郑和角色直接回答,或存疑留待下一节课探究解决。】

  (四)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抄抄词语,读读课文会让大家太枯燥乏味,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自己来设计作业,然后自己完成。

  投影映示:“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发放“自主自设作业乐园”卡。

  【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走出接受性作业的圈子,唤醒自主意识,自主设计作业内容,自主设计作业类型和形式。】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内能》教学设计3篇

  学*目标

  1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重、难点)

  2理解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过程(重、难点)

  3举例说明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学*用具:课件

  学*方法: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

  学*过程:问: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原理是什么?包括哪两个过程?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分别是如何进行的?

  引入: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剧烈运动时,常有心慌、气短的感觉,饥饿时,我们会感到全身乏力。这些现象都预热体的能量的供给有关。那么,人体是如何获得能量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第二节(板书课题)第二节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新授:一,能量的获取。

  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具体地说,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营养物质。食物说含营养物质的多少可以用热价来表示。食物的热价是指1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那么,不同食物的热价有没有差异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不同食物的热价有没有差异?

  作出假设:你的假设是什么?

  制定计划:实验中需要哪些材料与用具?如何进行实验?

  实施计划: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表达交流:

  1,食物在燃烧过程中能够释放热量,这说明了什么?

  2不同食物的热价为什么有较大的差异?

  3你所测出的食物的热价符合其实际热家吗?为什么?

  小结:不同食物的热价是不同的,因为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糖类的热价是17.。15千焦每克,蛋白质的为17.15千焦每克。脂肪的热价是38.91千焦每克。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33页表3.21,了解几种常见食物的热价。

  练*,小明午饭时摄取了100克蛋白质,200克脂肪,50克糖类、10克无机盐、5克维生素和300克水,请你帮助他算算这一餐共摄取了多少热量?

  二,能量的释放

  我们知道,木柴燃烧时,依靠空气中的氧,木柴中的有机物可以被氧化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那么,我们身体里的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怎样被释放出来的呢?

  学生答:通过呼吸作用完成。

  讨论:

  1,剧烈运动时,人的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快加强,这些变化有何意义?

  2有机物在体内分解与体外燃烧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三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34页图3.2——10及35页图3.2——11,思考1人在一天中收缩消耗的能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我们每天摄取的食物越多越好吗?

  小结:人在一天中所消耗的能的能量与年龄、性别、体质有关,也与活动的强度有关。

  练*巩固;,可问5页思考与练*1——3题

  作业布置:助学上的当堂达标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一能量的获取 二能量的释放 三影响能量释放的因素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嘱咐》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让学生自主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嘱咐”等新词的意思。

  2、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读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通过拓展,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实践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体会母亲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

  难点:读懂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时以教材为媒介,创设对话*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跟同伴合作交流、和教师互动中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体会母亲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

  教学时间:

  2课时(合并为60分钟)

  板书预设:

  13嘱咐

  母亲 目光 “我”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勤劳善良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导课质疑

  1、直接揭题:13嘱咐

  2、释题:“嘱咐”是什么意思?(告诉对方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常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嘱咐谁?嘱咐什么话?通过什么来嘱咐?)

  二、学生自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次,划出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2、读、思、划结合:刚才提出的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就划一划,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3、对自己不懂的句子或问题作上记号,待会儿交流释疑。

  (教师巡视,及时地给学困生以帮助。)

  三、第一次全班交流,多向互动

  1、检查生字词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小节自主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段落,重点正音:喘蓑笠眸子

  2、请学生汇报刚才的自学所得:

  (1)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是用什么办法理解的。

  重点理解:无微不至:指待人非常细心周到。

  快慰:因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

  (2)交流课始质疑的问题:

  A、妈妈嘱咐“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B、理解重点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先想一想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勿:不要以:因为善:好事(好行为)为:做恶:坏事(坏行为)

  整句话意思: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去做,不要因为坏事小而去做。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妈妈直接嘱咐我的吗?母亲的嘱咐是无声的,“我”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1)读课文第5小节:“我”是通过母亲的目光领会的。

  (2)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学*记号快速标出描写母亲眼睛的句子。

  (3)交流出示:(齐读)

  ☆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

  ☆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张充满怒气的脸,尤其是那双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

  ☆凝望母亲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我觉察到母亲用目光,正默默嘱咐着我什么。

  4、质疑过渡:那“我”又是怎样读懂母亲的嘱咐的呢?

  四、学生品读课文,与作者对话

  1、细读课文中写有关母亲的句段,想想母亲是个怎么样的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作者对话——写批注、感悟朗读等,与小作者一起感受母亲用眼睛对“我”无声的嘱咐,体会母亲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

  3、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填写下表。

  在什么情况下母亲的眼睛表示的意思嘱咐“我”的话

  4、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句段多读几次,试着有感情朗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第二次全班交流,多向互动

  1、学生交流刚才小组合作所填写的表格,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

  ★交流第一次嘱咐:

  (1)第一次母亲在什么情况下嘱咐“我”?(四五岁时,我跟母亲在菜园里劳动。)

  (2)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

  (3)此时,母亲的目光表示什么意思?(赞许、鼓励)

  (4)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母亲的眼睛会说话,她会嘱咐“我”什么呢?请结合当时的情况想像一下。(孩子,你真是个勤劳的好孩子!……)

  ★交流第二次嘱咐:

  在“我”仗着自己力气大欺负小伙伴时,母亲那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表示对“我”的责备,她好像在嘱咐“我”:你要友好待人!

  ★交流第三次嘱咐:

  在“我”趴在生病的母亲身边时,母亲那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表示对“我”的希望,她好像在嘱咐“我”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

  2、感情朗读展示:朗读、谈体会、评读相结合。

  (从朗读中体会母亲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感受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3、质疑释疑:学生提出学到这儿尚不明白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释疑解决。

  可能存在的疑问:第4小节中“母亲用发烫的手轻轻托起我的下巴,嘴角露出一丝快慰的笑意”,母亲为什么事而快慰?(一为自己助人为乐而快慰;二为儿子会关心他人而感到快慰。)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课文中的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她用自己的眼睛无声嘱咐自己的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希望他做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其实,千千万万的母亲都是用勤劳善良来嘱咐和教育后代的。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具有这一美德。那你的母亲*时又是用什么方式来嘱咐你做个怎样的人呢?

  2、学生自己准备选择一个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母亲。

  3、讨论交流,从中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母亲的思想感情。

  七、即时练*,巩固知识

  1、巩固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提示注意“蓑”的写法。

  (2)抄写自认为难写的生字。

  (3)摘抄“嘱咐、快慰、无微不至”等重点词和中心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小练笔:

  ★写一个片断:说说母亲对我的一次嘱咐。

  ★★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说说母亲对自己的嘱咐和爱。

  (注:去掉课文第6小节,按新编课文(只有1—5小节)来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学会8个生字;理解25个新词语。能找出“仗着、凝望、觉察”的近义词,初步分辨“吩咐、嘱咐”“快乐、快慰”的词义差别。

  3、感受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德,领悟母亲的教育。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勤劳善良”这一重点词深入理解课文的第二段,领悟母亲的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具: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审题导入。

  1、读课题,读准“嘱咐”的字音,理解“嘱咐”的词义。与“吩咐”有什么不同?试完成《作业本》第5题选词填空(1),然后回答。

  2、据词义推想课文内容:谁嘱咐谁?嘱咐什么?

  二、初知课文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文中写谁对我嘱咐什么?她的嘱咐是怎样的?

  2、交流问题答案,再填空:( )嘱咐我应该( )。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课文内容。

  3、母亲的嘱咐源于自身的人品,找出全文的重点词句,再说一说上面的填空题。

  三、自学课文,初步理解字词。

  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读音难点:畦眸

  字形难点:蓑笠理解其意,加以区别。

  四、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着审题时的问题,通读课文。

  2、默读课文,填空:

  我四五岁的时候,母亲(),我欺侮小伙伴时,母亲(),母亲上山采药回来发高烧时,还()。

  五、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1、提示:课文中哪一部分写母亲对“我”无声的嘱咐?

  2、用“||”给文章分段。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作业本》第1题。

  第2课时

  一、复*字词,默写重点句。

  二、研读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

  2、讨论第一段写什么。“无声的嘱咐”指什么?

  三、研读第二段。

  1、从什么地方看出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

  (1)认真默读第2 自然段,想一想,抓住哪些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①在什么情况下,表现母亲的目光的重点词语是哪几个?含着什么意思?

  “笑眯眯”“闪着光芒”的目光是赞许、鼓励的目光,仿佛母亲在嘱咐孩子:“孩子,你真乖,就应该这样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②小结:课文通过母亲的眼睛的描写,表现母亲美好的心灵,传递母亲对孩子的爱。

  (2)读读、划划、想想,学*3——5自然段。

  ①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在什么情况下、母亲的眼睛怎样?(重点词)

  ②想一想,“母亲眼睛里闪着泪花”是什么意思?母亲在嘱咐“我”什么?

  ③学生在议论中体会母亲的爱。

  理解:母亲充满怒气的脸,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母亲的内心是嘱咐

  “我”应该怎样做人。

  ④母亲的目光与嘱咐“我”的哪一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划下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完成《作业本》第2题。

  四、作业:完成《作业本》第2、3题。

  第3课时

  一、复*。

  1、说说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嘱咐( )觉察( )责备( )快慰( )

  凝望( )期望( )养育( )

  2、说说课文几次写到母亲的眼睛,她的目光──无声的嘱咐,具体表示什么意思。

  二、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母亲对我的嘱咐就是祖*亲对我的期望”?用自己的话通顺连贯地回答。

  三、小结:勤劳善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千千万万个母亲也正是用自己的言行来嘱咐教育后代做到勤劳善良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听母亲的教育,更不能辜负祖国的期望,要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都有用的人。

  四、齐读全文。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6、7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联系课后第4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板书:

  学干农活 笑眯眯 做得好(赞扬)

  欺负小伙伴 严厉逼人 太不懂事(责备)

  趴在发高烧的母亲身边 疲倦 应该做(希望)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教学后记

  指导学生明白写人的文章,也可以像本文一样写得含蓄、深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学*课文理解13个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母亲无声的嘱咐是希望我成为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从中感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亲用眼神所表达的无声嘱咐的含义。

  课前准备:

  预*课文,准备有文字的幻灯片。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用心去读课题

  2、“嘱咐”是什么意思?文中所介绍的是 的嘱咐?(板书:无声的)

  二、初步感知“嘱咐”的含义

  1、师:这嘱咐是无声的,但他却向我传达着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找母亲对我的“嘱咐”是什么?

  2、生反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理解:“勿、善、为、恶”的含义

  (2)说说一句话的含义

  (3)齐读这句话

  3、我是从哪里读懂母亲的嘱咐的?生:书本、眼睛

  4、小结:母亲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作者从母亲的眼睛中读懂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母亲告诉我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知道的?(从母亲的眼神中)

  三、深入理解无声“嘱咐”的含义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眼神的词语,说说从这些眼神中你读懂了什么?仿佛听到了母亲在对你说着什么话?

  2、交流反馈:引导学生使用句式:我从妈妈 的眼睛读懂了 。

  (1)“闪着光芒”的眼睛(板书:闪着光芒)出示句子:母亲笑眯眯……闪着光芒

  A、望着母亲笑眯眯的眼睛,黑亮的眸子里还闪动着光芒,你仿佛听到了母亲在对你说着什么话?

  B、你怎么知道妈妈会说这样的话的呢?

  师:你真是一个懂妈妈心思的孩子

  C、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书,请你通过你的读,读中其中的嘱咐来!

  D、小结:母亲那闪动着光芒的眼睛,仿佛在告诉我做人要做——(板书:勤劳)的人。你还从哪里读懂了?

  (2)“我永远忘不了……严厉逼人的眼睛”(板书:闪着光芒,严厉逼人)

  A、从妈妈那闪着泪花的眼睛中你读懂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妈妈在对你诉说着什么?

  B、妈妈那么生气,为什么她的眼睛里会含着泪花?(母亲对我是十分关爱的)你从哪里读懂的?为什么?

  C、出示:母亲那粗壮的手……一点也不疼。

  师:为什么那手高高的举起,打在我的身上却一点也不疼呢?

  谁能读出这种感受来?指名读

  师:这手臂举得还不够高呢!

  师:这手掌打下来还有点疼哦!

  D、这手掌打下来,我是一点儿也不疼,他疼在了哪里呀?为什么?(母亲的心里,因为母亲的眼睛里含着泪花)

  E、女生齐读“我永远忘不了……严厉逼人的眼睛”

  F、齐读这一段

  (3)“凝望母亲……正默默嘱咐着我什么!”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回家》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 能与他人一起有表情地演唱《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

  2. 能积极地参与音乐戏剧表演,并主动担当剧中的角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动听、亲切的声音演唱《迷路的小花鸭》。

  难点:能大胆、自信地参与音乐戏剧表演。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一套、鸭妈妈和小花鸭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随音乐拍手进教室

  二、 引导掌握

  1、 看小花鸭图片,说一说。

  2、唱一唱

  3、 比一比

  三、参与表现

  1、 音乐戏剧表演

  (1)学生讨论怎么表演

  (2)分组表演

  (3)学生评价

  2、 集体感受

  师:小朋友们,当一回小演员的滋味如何呀?

  师: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热心的帮助他、伸出援手、要有乐于助人的精神)

  四、 总结全课

  《*安回家》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及设施,子解安全常识,注意交通安全,能*安回家,发展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活动重点:知道*安回家的常识。 活动准备:教学课件、信号灯牌。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我这一课主要是针对“步行”这种交通方式设计的,采用活动化的形式进行。主要通过设计的4个活动:解决问题、讨论交流、看短片、考眼力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首先通过小朋友们感兴趣的卡通动物米老鼠引入,激发了他们对本课学*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表现欲是很强的,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们帮奇奇解决问题这一活动,我觉得比较符合学生 的心理特点,他们在逐一解决困难时,也增加了自信。

  在回答奇奇提出的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式不仅中让学生们说,而且还要做、演示。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演示等活动,让他们牢牢记住遇到这种情况应怎么做。这部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合作学*、自主实践。

  第二个活动,通过讨论与交流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全方位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讨论既锻炼了他们表达能力,又让他们了解了别人的思想、观点,知道了正确的行为要求。

  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直观、形象地运用教学课件,使学生的课堂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点实现了教学的道德目标。通过看短片,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在了解*安回家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练*,加深印象。我主要通过考眼力这一活动来实现,在这过程中,学生们看得比较认真,由于我反映时有些快,学生们的准确率不高,但能说出图画中的危险性,可以看出学生们知道了也记住了该怎么做,这个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在整个过程中,我还贯穿着奖励。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我这儿就是:“能说会道、勇敢的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所以我没有吝啬自己的语言,该鼓励时鼓励,该表扬时表扬,该奖励时奖励,这样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提高。

  结尾部分,通过回忆念儿歌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最后,让学生们在愉快的音乐气氛中结束这节课,体验这节课的快乐。

  这节课遗憾之处是:三个问题的出示上不够完善,在生成问题方面,没有让学生们去说,都是由我提供的生活中经常见到现象,我应该让学生们说一说,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就是课外延伸做得不够。

  《*安回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识、了解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使他们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认识最基本的交通安全标志和交通设施,确定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

  2、知道交警手势的含义,并自觉服从交警指挥。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个别学生课前学*交警手语等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播放一组交通事故

  问: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交流

  2、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见到过交通事故吗?交流、板书:交通事故(惨)

  3、播文字

  (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全国交通事故*均每50秒发生一起,*均每2分47秒就会有一人丧生于车祸。少年儿童的死伤率在交通事故中占有一定比率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统计数字来看,全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少年儿童多达7389人,占全年交通事故死亡的9% 。)

  教师读文字后提问:这段文字中有许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又告诉我们什么? 交流、板书:多

  4、小结:一幕幕悲惨的画面,一串串惊人的数字,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学们,他们本来有健康的身体,有美好的家庭,一切本来都是那么的美好。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

  5、小结:是啊,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只有注意交通安全才能**安安回家啊!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安回家这个话题。(贴板书:*安回家)

  6、我们每天都要穿越马路上学、放学,我们该怎么做才可以*安回家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交通标志、交通规则)

  二、学*交通安全知识

  1、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安回家,离不开对交通标志的正确认识,它们啊,就是陪伴我们出行的朋友。昨天,老师布置大家把回家路上见到的交通标志画下来,都完成了吗?

  小组交流,派代表上来交流

  2、老师也准备了一些交通标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出示交通标志图标。

  红绿灯:我们大部分同学每天都要经过红绿灯,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过红绿灯的? 交流后出示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齐读

  3、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P34连线题,学生自主完成、 全班交流(实物投影)

  4、这就是马路上的一些特殊交警,一天要站24小时的岗,不吃、不喝、不会说话,却一样指挥交通,帮助我们*安回家。在马路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为了他人的安全,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不辞辛劳地忙碌着,他们是——交警叔叔。(板书:交警)

  下面让我们来一睹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的风采吧。(播放录像,定格出示交警的三个动作)他的这些动作,各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答)

  5、学生交流,同时跟老师一起模拟交警手势。

  6、我班大部分同学生活在农村,农村没有这些朋友的指引,那出行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句子

  小结:这些都是交通规则,*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

  三、辨一辨

  1、出示图画,说说这样做安全吗?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四、总结提升,指导实践

  1、违反交通规则,将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可是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些人,缺乏规则意识,一念之差,酿成大祸,请看大屏幕:(播放录像)

  2、这触目惊心的画面,是血淋淋的教训。同学们,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了你、我、他的安全,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敬畏交通标志开始,遵守一切交通法规,永做文明交通的小使者吧!

  板书:

  *安回家 交通标志 交通法规交警指挥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安度过每一天。

  2、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制作交通标志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课

  1、叮铃铃……中午放学的铃声响了。同学们,这时候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排路队、戴小黄帽是为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安回家”来学*一些安全常识。

  二、 活动一:交通知识我知道

  1、我们在过街道和公路时,都会看到交通标志,你认识他们吗?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哪些交通规则呢?

  2、和交通标志娃娃做朋友。把学生手中的标志娃娃介绍给同伴。

  三、活动二:辨辨、议议(他们这样做,行吗?)

  (1)、放学后,小明穿上旱冰鞋在街道上穿来穿去,还和同学们打打闹闹。

  (2)、李刚在加重发现邻居家着火了,他赶紧通知邻居并拨打电话119报警,还在街道口等候救火车。

  (3)、王强课间操,不听同学劝告,在楼梯上追逐打闹,翻越栏杆。

  四、活动三、我当安全宣传员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篇(扩展6)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后*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2. 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3. 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难点:学*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环节,通过查看预*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重点句子,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4.在整个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单查看预*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谈话:“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郑和七下西洋)。

  2.揭题:郑和七下西洋是*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题2.

  (2)仔细阅读课后*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 瓷器 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 化险为夷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问题二:

  (1)读课后*题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1—5用“|”分三层。

  (3)尝试把三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1-5主要写了什么?

  (4)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复述策略,尝试复述。

  1.上次,我们学*了课文“扬帆启航”(板书)部分,了解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可以将内容复述清楚。

  2.谁能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这一部分内容?

  3.指名交流。生按复述方法评价

  (二)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1. 1405年7月11日出航, 1407年10月2日回国, 27个月,将*1000个日日夜夜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作者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相机板书: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

  2.我们先来学*“友好交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

  要求:1.理清层次,想想文中介绍郑和和哪些人的交往?2.画出关键词体会友好交往。

  3.交流问题1。

  4.交流问题2。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友好交往呢?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尽量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读句子,再找出关键词说出自己的体会。

  (1)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①现在我就是某国的国君,你们就是一个个郑和,在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你们会和我怎么说呢?

  ② 指名1—2人试着边表演边复述。

  ③师小结:复述的时候能够想象当时的画面,复述就更具体生动了。

  (2)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出示:

  ① 你又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② 这样的使者我们怎能有理由拒绝呢?

  (3)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①“扶老携幼”中“携”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一个“扶老携幼”让你体会到什么?

  ②理解: 惊叹不已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纷纷涌向海边,争相观看。情不自禁发出感慨,你就是其中一员会说起什么?赞叹了一句又一句,都不知道停息了,这就叫(惊叹不已)“已”就是什么意思?一个“惊叹不已”让你体会到什么?

  (4)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出示:

  静悄悄的海港成了繁华的集市。

  5.练*复述

  (1)尝试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练*复述,表现那种友好交往的气氛。

  (2)学生练*教师巡视,找三名同学交流。

  三、激情朗读文字,体会人物艰辛

  1. 温馨的画面让人久久难忘。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郑和他们的船队到底遇到了哪些凶险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这张表格。

  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教师巡视。

  2. 展示台展示一位同学的表格。

  3. 根据学生展示表格相机完成下述内容: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篇(扩展7)

——《郑和远航》读后感 (菁华5篇)

  今天我们学*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富强的明朝,一个伟大的郑和。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中的一次。1405年7月的一天,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航海。在他一生*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遍访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与地区。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其航程之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把中华民族的航海史推上辉煌的顶点,在人类航海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如此壮观的.航海之举,在当时却未能叩开*走向海洋强国之门,只是作为“孤立”的航海事件,当然也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推动效应。其原因是除了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外,主要是*传统社会海洋观念的薄弱,以及传统海洋政策的历史局限。

  虽然海洋政策有局限性,但郑和为了促进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让每个*人都感到激动。特别是郑和在航行时遇到的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他能够镇定自若、有勇有谋,最终转危为安,让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牵动着国内外人民的心。

  这篇文章讲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想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也被郑和勇敢顽强,敢于探索的精神所折服吧。

  这篇课文中,勇敢的郑和在一路上战胜了海盗、风浪,在危险面前,郑和没有害怕,反而与狂风暴雨勇敢地对抗起来。他难道不知道大风大雨很有可能将船只撕裂吗?难道不知道海盗们凶残吗?但他却是多么地义无反顾,哪怕自己与船只一起葬身这茫茫大海也无所谓,但也许是他的智慧,又也许是老天有意帮他,不管过程是怎样,总之,最终他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使命。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成功与失败,看似很简单,但过程却不简单,努力+勇敢=成功,反之,不努力+不勇敢=失败。其实在有些成功中,恒心也是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郑和一生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海上度过的,海上生活并不浪漫,在海上,只有茫茫的蓝色大海,连陆地与海岛都看不见,就算有,在航途中,也只能看到荒岛。如果再遇上海盗、风浪,那便是名副其实的雪上加霜。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感慨万千。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几点的又有几个呢?所以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取做好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郑和就是我们的榜样。

  全文告诉我们:努力+勇敢+恒心=成功。

  今天,我读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被郑和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1405年7月11日,郑和受明朝皇帝派遣,率领二百多艘船只及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由苏州府刘家港码头出发,向西洋行驶。途中,每经过一个国家,郑和都要向这个国家的国王递交国书,并代表皇帝向国王赠送礼品,然后进行贸易,受到这些国家的官员及百姓的尊重和欢迎。想起郑和远航的情景,我好生为自己是个*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他让我改变了对祖国过去的看法,不再为大清朝的腐败无能而感到羞愧,她让我感到有这样的祖国而扬眉吐气。

  文中最令我佩服的是,郑和竟把自己一生宝贵时间献给了航海事业。从35岁到70几岁,他不无一刻地在思索着航海的事,想得黑发变白发,想得失去了生命,失去了青春年华……

  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他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他是和*的'使者”,他牵连了明朝和全世界的友情,他是伟大的圣人。

  我一定要好好学*,长大以后,像郑和一样,为祖国争光。

  今天,我读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被郑和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1405年7月11日,郑和受明朝皇帝派遣,率领二百多艘船只及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由苏州府刘家港码头出发,向西洋行驶。途中,每经过一个国家,郑和都要向这个国家的国王递交国书,并代表皇帝向国王赠送礼品,然后进行贸易,受到这些国家的官员及百姓的尊重和欢迎。想起郑和远航的情景,我好生为自己是个*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他让我改变了对祖国过去的看法,不再为大清朝的腐败无能而感到羞愧,她让我感到有这样的祖国而扬眉吐气。

  文中最令我佩服的是,郑和竟把自己一生宝贵时间献给了航海事业。从35岁到70几岁,他不无一刻地在思索着航海的事,想得黑发变白发,想得失去了生命,失去了青春年华……

  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他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他是和*的使者”,他牵连了明朝和全世界的友情,他是伟大的圣人。

  我一定要好好学*,长大以后,像郑和一样,为祖国争光。

  今天我们学*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富强的明朝,一个伟大的郑和。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中的一次。1405年7月的一天,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航海。在他一生*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遍访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与地区。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其航程之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把中华民族的航海史推上辉煌的'顶点,在人类航海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如此壮观的航海之举,在当时却未能叩开*走向海洋强国之门,只是作为“孤立”的航海事件,当然也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推动效应。其原因是除了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外,主要是*传统社会海洋观念的薄弱,以及传统海洋政策的历史局限。

  虽然海洋政策有局限性,但郑和为了促进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让每个*人都感到激动。特别是郑和在航行时遇到的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他能够镇定自若、有勇有谋,最终转危为安,让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牵动着国内外人民的心。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篇(扩展8)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课文,学起来较为轻松。那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无疑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以今天虽是上的是第一课时。我仍然牢记这一教学目标,在*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悟情。

  1、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初步感知郑和的伟岸高大的形象。体会郑和的伟大壮举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2、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宏伟壮观和大明王朝雄厚的实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是要品的,是要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掘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析、吟诵文本,穿越时空隧道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在朗读上还有些问题,这与他们课前的预*工作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这点有待改进。

  2、有些学生还没有养成静下心来咀嚼文字的*惯。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课文写的是郑和下西洋远航的历史事件,文章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突出表现了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全文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展现了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在教学此文时,由于在让学生预*时了解郑和的远航的相关资料,所以在课堂上理解关于郑和远航的内容、如郑和远航的目的,郑和远航的出发点是哪儿缩短了学生与历史材料的距离。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第一次远航这一教学为重点。

  通过理清思路,以“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这三个场景为突破口采取以读为主以读悟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突破教学的难点。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网络环境,课堂预热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阅读的速度,二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二、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三、巧搭舞台,放飞思维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郑和的七次远航,到达了30多个国家,我在课上传达了在现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是较容易的,应从这种思辨得出郑和在600多年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出使那么多的国家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出过国,更何况是30多个国家。

  语文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让学生理解要读的内容,带如何让学生读懂,引导他们进行思索,着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每天是我们都必须注意的。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学*情绪,学生要主动的去学,要有学*的主动性,在教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通过设疑,造成学*的阶段目的,使学生有目的的学*。

  通过有目的的学*活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能更自觉地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成为学*活动的主人。

  通过上这堂实验课,我觉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我们现在提倡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不提倡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课题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基础上的。学生学*一篇课文,一看到课题,肯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我们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高效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去学*探究到的知识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觉得学生由于让学生在预*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如郑和为何要远航,郑和远航的出发地哪儿,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地方,郑和远航顺利吗?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至于郑和出生的时间、地点,郑和的家庭情况等学生都搜集到了,学生通过上网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学*的效率。

  学生在预*时,老师的点拨引导要到位。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学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网比较快捷,二要提醒学生阅读的速度,三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

  (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

  (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