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5-15 18:57:47 教学设计

《爆竹声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使学生了解爆竹的由来和关于春节放爆竹的.传说。

  2.通过对课文的学*,让学生感受祖国民俗传说的趣味性;通过复述课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关于爆竹的传说,锻炼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有个小孩脾气爆,

  发起火来不得了。

  嘭啪一声飞上天,

  身上衣服全撕掉。

  ———打一节日用品

  1.请同学们读一读,猜一猜。

  2.播放燃放爆竹的录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画出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有关爆竹的哪几方面内容。

  3.小组内交流课文内容,教师巡视、引导。板书内容:爆竹名字的由来春节放爆竹的传说爆竹的发展。

  三、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什么是爆竹,为什么叫爆竹?

  2.指2~3名学生读第3~5自然段,说一说每逢过年为什么家家燃放爆竹?

  3.指生说一说,除了过年还有哪些场合也燃放爆竹?

  4.以各种形式读6~7自然段,说一说制造爆竹的演变和发展。

  5.指导朗读。

  (1)指生朗读,全班评议。

  (2)教师范读,全班评议。

  (3)小组内练*朗读。

  四、积累内化

  独立完成课后自选词语练*,将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积累在摘抄本上。

  五、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巩固阅读中已经认识了的生字。

  2.同学们总结识字的小窍门。

  3.指导书写生字。

  4.学生练写生字。

  六、作业

  1.给家长讲一讲爆竹的来历,以及关于春节放爆竹的传说。

  2.搜集关于“爆竹”的对联和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附:板书设计

  爆竹声声

  爆竹由来传说发展

《爆竹声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38个新词语的意思。

  2.会按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边读边思考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会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会边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15个生字,理解接触、风俗、延续等词语的意思。

  2.会边读边思考学*课文,理解课文第一段。

  3.初步知道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民间风俗,了解爆竹名称的由来。

  二、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示课题。

  谁能说出过年时人们喜欢用哪些方式庆祝节日?

  燃放烟花爆竹是过年时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的庆祝方式,在爆竹声声中让人感到浓厚的节日气氛。

  出示课题:爆竹声声。

  (二)、听录音思考问题。

  (三)、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生字多读几遍,记字形。

  2、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想词义,完成课堂作业 .

  3、思考课后问题,找找对应的课文。

  (四)、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提示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

  2、说说接触、风俗、延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膨胀(péng zhàng) 瑟瑟(sè sè ) 毕毕(bì bì) 剥剥(bō bō )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说同一个意思?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爆竹名称的由来;燃放爆竹的来历;禁止燃放爆竹原因。)

  (五)、学*课文第一段。

  1、带着问题边思考问题边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词句。

  2、完成口头填空:

  爆竹的名字是这样来的:最早的爆竹是用( )做的,先( ),再( ),然后竹节( ),竹筒内空气( ),最后竹子( )。

  3、讨论,说说爆竹名字的`由来;理解词语:竹节、密封、膨胀。

  4、读第1自然段,找一找哪两句话说明了爆竹是人们喜爱的庆祝新年的方式?(理解:震耳欲聋。)读一读哪句话引出了爆竹名字的由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六)、作业 。

  (1)抄写生字词语。

  (2)完成课堂作业 第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按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边思考边学*课文,理解课文第2、3段,理解临*、意外、广泛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懂得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风俗,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自觉遵守在城市禁止燃放爆竹的规定。

  二、教学过程 :

  1.复*引入。

  完成课堂作业 第2题,反馈,订正。

  2.学*课文第二段。

  (1)带课后问题2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思考。

  (1)讨论,引导学生理清传说的行文脉络。(怪物偷东西、让人得怪病--意外发现、竹节赶怪物--烧竹节,吓怪物,求安宁。)

  联系上下文理解:临*、意外。

  (3)轻声读课文,圈出每个过程中的重点词句,准备把传说讲给大家听,要求过程清楚,语句通顺。

  (4)指名说,同桌互相说,并评议。

  (5)这一段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3-学*课文第三段。

  (1)许多城市为什么要明令禁止燃放爆竹?

  用上因为……所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你还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简要说一说。

  小结:*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下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的地方没有全部禁止,规定了燃放的日期和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3段。

  5.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第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会借助重点词句复述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能用每逢……人们……的句式仿写句子。

  二、教学过程 :

  1.朗读全文,说说每一段主要写什么?

  2.出示下表,选择其中一栏完成。

  重点句子重点词语

  爆竹名字的由来

  燃放爆竹的来历

  禁止燃放爆竹

  3.交流,在书写投影片上写出重点词句。(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当增减。)

  重点句:最早的爆竹真是用竹子做的。

  烧竹节,用以吓跑怪物,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城市已禁止燃放爆竹。

  重点词:锯保留火盆膨胀爆裂就是怪物

  怪病意外竹节煮食往山顶逃风俗唐朝

  火药容易伤人引发火灾

  4.借助重点词句按要求复述课文。

  5.照样子仿写句子。

  (1)出示例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要燃放爆竹。

  (2)每逢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半句话和前面的半句话有什么关系?(表示两种情况关系紧密,有规律性。)

  (3)说说每逢什么时候,人们干什么。

  (4)完成课堂作业 第5题。

  6.从课文中摘录表示声音的词。

  (1)摘录词语,积累词汇,完成课堂作业 第4题。

  (2)根据摘录的词语,分别说说:(什么东西什么时候)发出(什么声音)。

  板书:

  爆竹声声

  名字由来——燃放爆竹——禁止燃放

  ( ) ( ) ( )

  (括号里的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

《爆竹声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38个新词语的意思。

  2.会按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边读边思考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会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会边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15个生字,理解接触、风俗、延续等词语的意思。

  2.会边读边思考学*课文,理解课文第一段。

  3.初步知道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民间风俗,了解爆竹名称的由来。

  二、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示课题。

  谁能说出过年时人们喜欢用哪些方式庆祝节日?

  燃放烟花爆竹是过年时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的庆祝方式,在爆竹声声中让人感到浓厚的节日气氛。

  出示课题:爆竹声声。

  (二)、听录音思考问题。

  (三)、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生字多读几遍,记字形。

  2、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想词义,完成课堂作业 .

  3、思考课后问题,找找对应的课文。

  (四)、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提示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

  2、说说接触、风俗、延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膨胀(péng zhàng) 瑟瑟(sè sè ) 毕毕(bì bì) 剥剥(bō bō )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说同一个意思?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爆竹名称的由来;燃放爆竹的来历;禁止燃放爆竹原因。)

  (五)、学*课文第一段。

  1、带着问题边思考问题边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词句。

  2、完成口头填空:

  爆竹的名字是这样来的:最早的爆竹是用( )做的,先( ),再( ),然后竹节( ),竹筒内空气( ),最后竹子( )。

  3、讨论,说说爆竹名字的由来;理解词语:竹节、密封、膨胀。

  4、读第1自然段,找一找哪两句话说明了爆竹是人们喜爱的庆祝新年的方式?(理解:震耳欲聋。)读一读哪句话引出了爆竹名字的由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六)、作业 。

  (1)抄写生字词语。

  (2)完成课堂作业 第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按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边思考边学*课文,理解课文第2、3段,理解临*、意外、广泛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懂得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风俗,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自觉遵守在城市禁止燃放爆竹的规定。

  二、教学过程 :

  1.复*引入。

  完成课堂作业 第2题,反馈,订正。

  2.学*课文第二段。

  (1)带课后问题2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思考。

  (1)讨论,引导学生理清传说的行文脉络。(怪物偷东西、让人得怪病--意外发现、竹节赶怪物--烧竹节,吓怪物,求安宁。)

  联系上下文理解:临*、意外。

  (3)轻声读课文,圈出每个过程中的重点词句,准备把传说讲给大家听,要求过程清楚,语句通顺。

  (4)指名说,同桌互相说,并评议。

  (5)这一段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3-学*课文第三段。

  (1)许多城市为什么要明令禁止燃放爆竹?

  用上因为……所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你还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简要说一说。

  小结:*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下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的地方没有全部禁止,规定了燃放的日期和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3段。

  5.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第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会借助重点词句复述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能用每逢……人们……的句式仿写句子。

  二、教学过程 :

  1.朗读全文,说说每一段主要写什么?

  2.出示下表,选择其中一栏完成。

  重点句子重点词语

  爆竹名字的由来

  燃放爆竹的来历

  禁止燃放爆竹

  3.交流,在书写投影片上写出重点词句。(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当增减。)

  重点句:最早的爆竹真是用竹子做的。

  烧竹节,用以吓跑怪物,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城市已禁止燃放爆竹。

  重点词:锯保留火盆膨胀爆裂就是怪物

  怪病意外竹节煮食往山顶逃风俗唐朝

  火药容易伤人引发火灾

  4.借助重点词句按要求复述课文。

  5.照样子仿写句子。

  (1)出示例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要燃放爆竹。

  (2)每逢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半句话和前面的半句话有什么关系?(表示两种情况关系紧密,有规律性。)

  (3)说说每逢什么时候,人们干什么。

  (4)完成课堂作业 第5题。

  6.从课文中摘录表示声音的词。

  (1)摘录词语,积累词汇,完成课堂作业 第4题。

  (2)根据摘录的词语,分别说说:(什么东西什么时候)发出(什么声音)。

  板书:

  爆竹声声

  名字由来——燃放爆竹——禁止燃放

  ( ) ( ) ( )

  (括号里的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


《爆竹声声》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爆竹声声》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爆竹声声》教案3篇

《爆竹声声》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14个新词语的意思。

  2、会按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讲述爆竹的传说。

  3、通过讨论,明确燃放爆竹的利弊,注意安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爆竹的历史。

  一、揭题、读题、设问。

  二、预*课文(课前)。

  预*要求:

  1、读通全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

  2、思考课后*题2、3:(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边读边思考)

  (1)爆竹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2)说说爆竹的传说。

  (3)爆竹跟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有什么关系?

  三、检查预*情况:

  1、指名读生字。要求读准生字读音。提出不懂的新词,师生共同合作解决。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四、学*课文,交流预*题1。

  1、爆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1)课文第2节就写了爆竹名字的来历。

  A、--自由读第2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整理,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板书:锯成一段、保留竹节、受热、空气膨胀)

  B、师提出复述要求及注意点。(熟读、抓住重点词句)

  C、自由读前2节,准备复述。

  D、指名复述。(要求是最基本的,不要太高。)

  E、师生共同评议复述情况。

  五、作业练*:

  1、填空:"爆竹"这个名字是这样得来的:原来,最早的爆真的是用( )做的,人们在竹子上取一段竹筒,保留( ),把这样的竹筒放进( ),竹筒受热里面的( )发出"啪"的'一声,从而成为爆竹。

  2、查字典写带点字的意思。

  震耳欲聋( )街头巷尾( )每逢佳节( )

  3、完成语文作业本第1、2、3、7题。

  第二课时

  (讲述爆竹的传说;讨论燃放爆竹的利弊。)

  一、复*检查:

  1、复*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第1、2节。

  3、复述爆竹名字的来历。

  二、交流思考题2,学*课文第2段:

  1、生一边读第2段,一边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4、指名回答。(板书重点词语:怪物伤人、燃烧竹节、发出声音、吓跑怪物)

  5、(出示投影片)说说图上的情景。(村民往火堆里放了竹节,燃烧的竹节发出毕毕剥剥的声音。)

  6、自由读第2段,准备复述。

  7、指名复述。

  8、互相交流。

  三、交流思考题3,学*课文第3段:

  1、理解"广泛"。火药使燃放爆竹更加方便了。

  纸卷成爆竹,里面放上火药。

  3、--读读课文。

  四、开展讨论,深化认识:

  1、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到底好不好呢?

  让学生组成2队展开辩论。

  3、小结:

  (1)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的传统*俗,可以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

  (2)但是"燃放爆竹容易伤人,容易引发火灾"。所以有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说说爆竹伤人和引发火灾的事例。

  (3)在未禁止燃放爆竹的地区,燃放爆竹一定要注意安全,应选择空旷场地,避开人群和易燃物品,注意自身安全。(结合投影片:燃放爆竹)

  六、作业:

  1、作业本4、5、6题。

  作业第4题,摘录表示声音的词。不一定要摘录一个音节的词。可以双音节的,如"咔嚓",也可以是三音节的,如"哗啦啦"。

《爆竹声声》教案2

  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街头巷尾,村里村外,爆竹声震耳欲聋。也许你会感到奇怪,爆竹明明不是用竹子做的,为什么叫爆竹呢?

  说来有趣,最早的爆竹真是用竹子做的。那时,人们把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的竹筒,保留两头的竹节,把竹筒扔进火盆里,竹筒一受热,密封在竹筒里的空气就会膨胀,于是“啪”的一声,竹筒爆裂了。爆竹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为什么新春时家家燃放爆竹呢?

  传说在我国南方有一座山,漫山遍野长满了竹子。山上有一种怪物。每当新年临*时,这种怪物都要到山下村子里偷东西吃。凡是与怪物接触过的人,都会得一种怪病,不是冷得瑟瑟发抖,就是热得浑身出汗,难受极了。

  大家正苦于无法对付这讨厌的怪物时,碰到一件意外的事。一次,几个村民到山腰砍竹子,肚子饿了,就用几个竹筒煮饭。这时,几个怪物下山了。燃烧的竹筒发出“毕毕剥剥”的声音,远处的几个怪物竟不敢走*。有个机灵的村民又在火里添加了不少竹筒,“毕剥”声更响了,吓得怪物拼命往山顶逃去。从此,每逢过年,人们就要烧竹子来吓跑怪物,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燃放爆竹的风俗,我国早就有了。到了唐朝,火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用竹筒来做爆竹太不方便了,有人就想到了火药。他们仿照竹筒的样子,用纸卷成一个个纸筒,里面放上火药,一点火,就会爆炸,发出“嘭啪”的声响。

  春节放爆竹的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爆竹的制作越来越精巧了,有响一下的,有响两下的;有大如竹筒的,有小如麦秆儿的,真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

《爆竹声声》教案3

  教学流程:

  一、趣引课题

  1、猜谜:(.课件出示)

  有个小孩脾气暴,

  发起火来不得了。

  嘭啪一声蹦上天,

  身上衣服全撕掉。

  ——打一节日用品

  自己读、猜一猜。.课件演示出爆竹图片。点击、爆竹、出现课题和闹新春的音乐。

  2、听这音乐,你联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

  带着好心情,我们来读课文,请自己学*生字,并设法理解词义。

  三、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认一认,哪儿个自己已经掌握,不需要老师教?

  (学生指出,教师点击逐消失)

  2、根据学情指导生字:“俗”字书写

  四、学*课文。

  课文讲的是有关爆竹的知识,请你告诉大家,你自己读懂了哪些知识?

  A、为什么叫爆竹?

  这个问题大家都读懂了吗?那好,老师问,你们一齐回答。

  “说来有趣”,怎么读才有趣?

  边读边做动物:锯、扔、膨胀、爆裂

  B、为什么春节要燃放爆竹?

  谁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从此,每逢过年,人们就要烧竹节,吓跑怪物,求得新年的*安。

  你知道现在除了春节,还有哪些场合也放爆竹?请用上“每逢……就……”说一说。

  还读懂了什么知识?课文最后2节,作者跟我们捉迷藏了,他把问题悄悄藏了起来,考考同学们的眼力,你能把藏在里面的问题找出来吗?

  C、现在的爆竹用什么做的?

  D、为什么有的城市禁止燃放爆竹?

  各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超越文本。

  同时被禁放的不止爆竹,还有他的孪生妹妹烟花。我们一起去看看爆竹烟花兄妹俩好吗?

  .课件演示:烟花爆竹燃放的盛况。

  这样绚丽多彩、喜气洋洋的场面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沉默少许)

  同学们,假如你是*,你会不会决定禁放烟花爆竹?

  自由发言,引导两个要点。

  1、爆竹虽会引发火灾,但给生活增添了欢乐、喜庆、气氛,功不可没;

  2、烟花约丽的色彩,浓郁的民族风情,已成为东放化的象征:

  同学们,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想法让更多的人知道?

  六、改写课文。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们将这一段内容通过改写,使“爆竹无声”又变成“爆竹声声”,让小朋友更喜欢读这篇课文。我们要选出最好的几份寄给教材编写委员会。

  学生改写、教师巡视、组织交流。

  小结:美好的事情不能因为它有些缺点就全盘否定,只要我们用智慧、用科学去改造,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爆竹声又会重新响起来。

  (爆竹声和欢庆的音乐声又一次响起)

  七、学*创新。

  大家知道我国最著名的爆竹之乡在哪里吗?以《浏阳河》一曲启发:湖南浏阳。现在我们变换一下角色: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你们是爆竹之乡的乡亲们。我想采访你们,你们呢也借这个机会好好宣传你们的产品,愿意吗?

  师:乡亲们,听说你们这儿是全国最有名的爆竹之乡。请问,你们生产的烟花爆竹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发言。

  师:听说春节燃放爆竹还有个传统?能讲给电视观众听听吗?

  要求:不要背书,可以跟书上讲的不一样,希望你讲得比课文中的传说更吸引人,各自准备,讲给自己或同桌听。

  学生讲传说,评议,教师引导,启发想象,借助动作表情等,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八、编写诗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改写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再练一种本领,好吗?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这类课文我们以后会读到很多很多。我们要把文中的知识要点记住,可以用一个办法:来个“长文短读”——编成诗句,想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课文写了4个内容,我们把每个内容编成一句话显易懂的诗。第一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生发言并写到黑板上)。

  爆竹本是竹子爆,(容易吗?)

  燃放爆竹鬼怪逃,

  使用火药改模样,

  声声爆竹真热闹。(最后一句根据改写后:课文编)

  师生地卢修改,加上题目,读一读,感觉怎样?

  九、朗读课文,回顾.总结。

  十、师生共同设计练*题,选择其中1-2个完成。

  1、复*生字新词,形式自拟。

  2、为烟花爆竹写广告语。

  3、给“烟花”编个谜语。


《爆竹声声》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声声慢》教学设计6篇

  【设计理念】

  有人说,幸福是个比较级,有人垫底你才能感觉到。诗词也是比较级,有比较才能更好地鉴赏。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在设计《声声慢》这一课时,从始至终都在比较中进行,引导他们学会深入到语言里挖掘其深层意蕴,为此,我这一课设计了三次比较,三次比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第一次是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给《声声慢》和《一剪梅》搭配朗诵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片段中比较二者愁情深浅的不同,为第二次比较作铺垫;

  第二次比较是《一剪梅》和《声声慢》相同意象不同修饰语不同表现力的比较,让学生分析相同的意象怎么传达出不同的愁情,通过这次比较,让学生领略李清照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同时认识到要把握诗歌情感,除了要关注意象,还要关注意象的修饰语,为下面的比较打基础;

  第三次是让学生根据第二次比较得到的认识,比较自创的山寨版《声声慢》和原版《声声慢》的优劣,再次体味李清照语言的高超表现力。接下来,在三次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从上面的分析中学到的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最后,我仿照余光中的《乡愁》设计了一个续写式的目标检测题,要求根据李清照的身世经历,化用李清照的词句、体现愁情的程度变化。三个句子,正好体现了李清照人生三阶段的三种不同的情感,再次体现了比较教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自读、默读、齐读、学生美读等种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通过自学质疑来自由疏通诗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品味语言、探究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通过仿写练*来训练语言……总之,希望在这节课的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和比较阅读,体味词人浓重的愁情,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透视作者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等。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学*清照的《声声慢》。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比较阅读,体味词人浓重的愁情,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透视作者情感的方法。

  一、初读感知:

  1、一读——自读,读准字音

  二读——默读,疏通文意

  三读——齐读,把握感情

  2、李清照的《一剪梅》,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也来齐读一遍,关注这里表达情感的句子。

  3、我有两段音乐,想分别作这两首词的朗诵的配乐,你认为哪个适合《一剪梅》,哪个适合《声声慢》?为什么?(播放《琵琶语》与《楚歌》片段、提问学生)

  提问后教师总结:

  《琵琶语》:细碎如雨的琵琶声,很古典,很舒缓,淡淡的音乐,表现淡淡的惆怅,展现一种欲说还休、难以割舍的情愫,很适合表现闲愁。

  《楚歌》:用民族乐器埙演奏,呜呜咽咽,悲悲切切,特别适合表达浓重的愁情。

  4、同是写愁,程度却大不相同,这是因为这两首词写于不同的时期。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多媒体展示)

  18岁之前,快乐的闺中生活,外美如花,内秀如兰

  18---44岁,幸福的婚姻生活,情投意合,神仙眷侣

  45岁以后,凄苦的南渡生活,孑然一身,孤苦无依

  (教师介绍)18岁之前,是她快乐的闺中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写得就是她快乐的少女生活。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宰相之子赵明诚为妻。两人情投意合,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后来金军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一家被迫南渡避难,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人生的苦难,无儿无女的她一个人漂泊异乡,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甚至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声声慢》写于李清照一生的哪个时期?看注释

  《一剪梅》应该写于哪个时期?“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就写于李清照新婚后不久,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这两首词中表现的不同的愁了吧?《一剪梅》中的愁是闲愁,是相思之苦,也是一种甜蜜的痛苦,因为有人可思,有人可等,而且思念的人也在思念自己,“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晚年的李清照国亡了,家毁了,情投意合的丈夫死了,无儿无女,孑然一身,漂泊异乡,已是无国可念,无家可回,无人可思,无人可盼。对李清照来说,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苦苦相思,而是无人可相思;不是苦苦等待,而是无人可等待。所以《声声慢》表现的愁,要比《一剪梅》浓重得多,这里有家国之悲,有亡夫之痛,有漂泊之苦。

  5、请大家带着我们了解背景后感受到的李清照晚年的凄苦,参照白板上的诵读指导,再读《声声慢》,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愁苦。

  6、请一位同学范读,注意停顿、节奏、感情等(配自制视频)。

  二、比较探究:

  1、《声声慢》最后,词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具体指哪些情形呢?或者说词人的凄苦是从哪些意象中表现出来的呢?

  花雁梧桐细雨淡酒晚风

  2、《声声慢》中的意象,哪些在《一剪梅》中出现过?

  花、雁

  3、这两首词里,用了两组相同的意象:花和雁。相同的意象怎么传达出不同的愁情呢?或者说,同样写花,同样写雁,你从哪看出愁情的轻重不同呢?(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教师最后总结)

  花:

  《一剪梅》从什么角度写莲花?“红藕香残”“红藕香尽”,色和香。红总给人明快、有活力之感。红色尚在,香气犹存,虽然“残”字让人伤感,但这伤感并不深切,生活的热情还在。

  《声声慢》用拟人的手法,从神态写花,她笔下的菊花憔悴不堪,无人采摘,更能触动飘零人的愁肠。

  飘零和堆积:都写了花的凋零,但凋零的程度不同,表现的愁情深浅也不同;《声声慢》中,用落花的堆积的厚重感,写出了愁绪的厚重。

  雁:

  《一剪梅》雁——回,一个“回”,带有目的性。*一直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雁的回,带来的是对外出求学丈夫回来的盼望与思念,但也带来了“云中寄锦书”的希望。

  《声声慢》雁——过,一个“过”,无停留之意。雁飞过,却和看雁的人无任何联系,更别说云中寄锦书的希望。更恼人的是,偏偏又是旧相识,偏偏是那只曾替自己和丈夫传书的大雁,传书的大雁还在,丈夫却已不在人世,心中的思念再也无人可诉,无处可传,以前的雁回,带来的是希望,如今的雁过,只剩下痛彻心扉的绝望。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教师总结:从大家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李清照用语的精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要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情感,除了要关注意象,还要关注什么?——关注描写这个意象的前后的词语。

  7、我们来看一首山寨版的《声声慢》

  声声慢

  黄花憔悴无人收,

  酒亦难敌晚风秋。

  旧识雁过伤心处,

  窗外梧桐雨中愁。

  《声声慢》中的意象,在这首诗中都出现了,词好还是诗好?具体好在哪?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讨论,每组抓住其中一处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味下面加点的词句

  淡酒——酒

  梧桐雨——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

  守着窗——窗外

  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写出了时间的变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句式:三个反问句、多用短句表达强烈的情感。

  淡酒——1、李清照的词中,有不少写到酒的句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把酒临风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都没有写到酒淡,反而显得酒力不小,这里为什么特意强调酒淡?这“淡”是针对什么显得淡?(并非酒淡,只因愁情太浓、太多、太深、太重,作者本想借酒浇愁,发现根本浇不了愁,才会觉得酒淡。)

  2、用酒的寡淡无味来表现生活的无聊无味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百无聊赖、强烈的期待

  在《一剪梅》中,词人还有心情“独上兰舟”排解愁绪,在这首词里的词人,连排遣的心情都没有了,或者说,愁多得无法排遣,也就不再寻求排遣,只是守着窗,等待一个永远也回不来的人。

  (1)人在什么情况下爱守着窗?(盼归人)(小时候盼父母下班)

  (2)词人还有没有亲人可盼?

  (父母兄弟死了,丈夫死了,无儿无女,对李清照来说,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苦苦相思,而是无人可相思;不是苦苦等待,而是无人可等待。

  (3)“独自怎生得黑”是什么意思?人在什么情况下觉得时间过得慢?(无聊、孤独、痛苦的时候)

  *慕容:“我可以握住我的笔,却握不住我的忧伤,快乐总是乍现又飘零,走得最快的,总是最美的时光。”

  白天时间难熬,盼着天黑,天黑了时间就好过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天,天的沉闷——心的沉重

  外面是细雨蒙蒙,并非大雨滂沱,细雨打在梧桐叶上那种点点滴滴的声音,一般人是听不到的,什么境况下能把这种细微的声音听得真真切切?(百无聊赖、孤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人在什么情况下寻觅?(丢了东西或心中怅然若失)

  (2)李清照丢了什么?她想寻觅什么?(寻找她以前所有的美好时光)

  (3)找到了吗?(找的结果直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写出了词人所处环境的特点,也写出了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苦无依的生活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4)三组叠词,顺序可否颠倒?(这三个句子,写了三个层次:动作――环境――心理,或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感受,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奠定了全词凄惨愁苦的感情基调。)

  (5)可否改为寻觅、冷清、凄惨?(使用叠词可以舒缓节奏,形成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现出诗人愁苦凄楚的心情。且读起来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三、总结探究:

  刚才各组各抒己见,赏析了《声声慢》的语言,品味了李清照语言的精妙,《声声慢》值得我们品鉴的地方还有不少,如(教师补充大家刚才没找到或找到没说到位的地方),大家在课下可以继续探究。艺术的美是无限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节课对《声声慢》的赏析就先到这里,现在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来作一个总结:

  从这首词的分析中,你学*到了哪些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提问)

  (1)找直抒胸臆的句子,把握情感方向

  (2)通过意象,透视情感

  (3)关注意象前后的关键词,透视作者情感

  (4)知人论世,透过作者的生*身世,把握情感。

  四、目标检测:

  根据李清照的身世经历,续写后面的句子。要求:1、化用我们学过的李清照的诗句;2、要体现愁情的程度变化。

  年少时,

  愁是雨疏风骤后绿肥红瘦的感伤;

  长大后,

  愁是;

  后来啊,

  愁是。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没有压垮李清照,反而让她的灵魂飞得更高。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阵秋风,一滴秋雨,一声雁叫,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一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句句写愁,满纸悲愁;让我们再次齐声有感情朗诵全词,读出词中愁肠百结、肝肠寸断的深重的悲苦,以此向这位风华绝代的女词人献上我们深深的敬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生*与创作

  2 、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3、*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幻灯片1,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此对联为郭沫若手书,李清照纪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园东北隅漱玉泉的后端)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自画像,引出《如梦令》、《醉花阴》: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出示幻灯片5:知人论诗(其人其诗)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她后期的一篇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6:〈声声慢〉文字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一男生读,一女生读,全班齐读

  2、听录音:一同感受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

  3、自由品读一分钟,感受词的意境

  出示幻灯片7: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声声慢〉

  1、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愁情)词人又是如何将抽象的愁丝具体化的? (借助意象)

  出示幻灯片8:意象释义

  2、找出意象:学生找出并回答。

  出示幻灯片9:词中六意象(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3、分组讨论鉴赏: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组讨论,答题提示:如我要品析的是“风”这一意象,词中句子:怎敌它晚来风急。我觉得风在这首词中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想到其他诗词中写到这一意象的句子有……

  (1)第一组:酒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0: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出示幻灯片11: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第二组:风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2:“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第三组:雁代表发言

  “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3:“过雁”意象

  鸿雁传书为*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归乡之思鸿雁传书

  (4)齐读上阕,再次体会、

  (5)下阕:由远及*,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6)第四组:黄花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4:黄花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7)自由回答:梧桐雨

  出示幻灯片15 ,16:梧桐及雨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牵愁惹恨秋雨:凄冷愁丝

  (8)出示幻灯片17:全词意象:寒风淡酒,长天孤雁,憔悴落花,

  阶前雨滴,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9 )齐读下阕

  (10)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11)出示幻灯片18:小结

  感时、伤世、怀人

  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茕茕独伤,悲深愁绝

  (12)听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13)学生齐读

  (14)作业出示幻灯片19: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两词的不同愁情

  【设计理念】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

  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

  1、作为高一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

  设计目的:明确学*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学猜是谁?)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畅所欲言话清照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真挚细腻、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

  三、美读感知——以声传情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根据预*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2)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点评,教师总结诵读要领。

  (3)师播放范读录音,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翘首凝望”的图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感受音韵美。

  (4)通过读,你所感受到的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悲凄低沉)

  四、整体把握——用心体情

  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以形容词、动词居多,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结合预*情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

  【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

  意象:酒、风、雁、花、梧桐、雨

  (淡)酒、(急)风、(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点点滴滴)的细雨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运用。通过这些表达了词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带着体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五、佳句鉴赏——个性品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诗歌注重个性化阅读,鉴赏佳句,融入意境,体味情感。

  1、学生再读全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佳句,并选择一角度加以鉴赏。

  小帖士:A选择含意象的诗句的同学,赏析时结合意象的特点、属性品味;

  B思考后,形成书面文字。

  2、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推荐、自由回答。对于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师预设重点佳句】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具体设计】(如果学生没关注叠词,可以如下引导)

  A赏析时让学生各删去一个与原词比较读,感受叠词的魅力。

  B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经历,挖掘隐含信息,体味其中深情。

  师引导:开篇七组叠字,可谓“胆大包天”,具有开创性,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追问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字信息。“寻觅”的可能是什么?寻觅的结果?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读来不觉累赘,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词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

  叠词作用:音乐美、增强情感。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具体设计】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引用古典诗歌中些酒的诗句,把握“酒”的意象内涵,重点品析“淡”。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明确:“酒”愁的象征,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愁的是晚境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雁”的特定内涵。

  秋天,北雁南飞,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故说“旧时相识”。雁可回北方,人却客居江南,在异乡相逢,更添天涯沦落之感。

  明确:“雁”离愁的象征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黄花满地”内涵。(备用幻灯片引导)

  强烈的反问,“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黄花更显出一个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具体设计】:把握“梧桐”“细雨”特定内涵,在学生赏析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发挥想象,几十字描绘诗句所展示的凄惨的情景,体味情景交融效果。)

  结论:“梧桐”悲秋、悲凉的心境。

  【预设示例】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小结深情】:清照“愁”的内涵。(结合赏析归结)

  怀乡之思漂泊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

  六、共同总结——积累方法。

  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鉴赏古典诗词?

  1、走进作者,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经历背景

  2、寻找词眼,整体把握。抓直接抒情句子、直接表现情感词。

  3、捕捉意象,关注特点。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营造意境、传达情感。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梅、兰、竹菊、鹤——君子的象征。同时还要注意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字眼再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残月。这些虽都是月亮,但修饰语不同,意象也不同。

  4、明确技巧,品味效果。表现手法和技巧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七、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一剪梅》全词及背景。

  【问题设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结合词句具体阐释)

  参考答案:《一剪梅》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相思闲愁

  八、课堂小结——回味无穷。

  细雨滴梧桐、黄花堆满地、雁叫声声思,所有的景象在词人的笔下都具有浓郁的愁情,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声声慢》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

  九、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读李清照前期的词二首《如梦令》和《醉花阴》,与本词作比较阅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写三百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词。

  【教后反思】

  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更是生成的过程。在精心的准备也会有意料之外。自觉这个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应该算收到了较好效果。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这堂课、这个设计,应该有优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优点:

  1、预期目标设计,切乎学情、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完成的很好;

  2、猜谜加图片导入,既引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助于调整学生情绪;

  3、个性鉴赏环节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4、设计原则就是“有效”,所以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落到实处。

  不足:

  1、课堂节奏还不够紧凑,有些前松后紧;教师掌控课堂能力,对课堂效率有直接影响,在设计时,各个环节的时间考虑不够细致。

  2、面对课堂意外处理不够机智,浪费了时间。在播放的范读录音时,音箱故障,效果很差,但我还是坚持放完了,而学生反映木然。其实可以直接跳过这一环节,老师来范读,我想效果会更好。

  3、对于“词眼”问题的讨论环节设计有些过于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而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一问题可以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交流,这样能节省一些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后面“个性鉴赏”环节更多的交流时间。

  4、反馈练*相对单薄。学生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也可以运用,但绝对谈不上熟练程度,而且所选的词特定意象较少,可以选含有“柳”“梅”“菊”等意象的诗句反馈强化。

  “高效课堂”说来易,做到难。可以说“细节决定效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毕竟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课有尽,思无穷。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四、【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1、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2、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五、【教学作业】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

  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

  1、作为高一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

  设计目的:明确学*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学猜是谁?)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畅所欲言话清照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真挚细腻、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

  三、美读感知——以声传情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根据预*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2)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点评,教师总结诵读要领。

  (3)师播放范读录音,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翘首凝望”的图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感受音韵美。

  (4)通过读,你所感受到的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悲凄低沉)

  四、整体把握——用心体情

  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以形容词、动词居多,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结合预*情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

  【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

  意象:酒、风、雁、花、梧桐、雨

  (淡)酒、(急)风、(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点点滴滴)的细雨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运用。通过这些表达了词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带着体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五、佳句鉴赏——个性品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诗歌注重个性化阅读,鉴赏佳句,融入意境,体味情感。

  1、学生再读全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佳句,并选择一角度加以鉴赏。

  小帖士:A选择含意象的诗句的同学,赏析时结合意象的特点、属性品味;

  B思考后,形成书面文字。

  2、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推荐、自由回答。对于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师预设重点佳句】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具体设计】(如果学生没关注叠词,可以如下引导)

  A赏析时让学生各删去一个与原词比较读,感受叠词的魅力。

  B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经历,挖掘隐含信息,体味其中深情。

  师引导:开篇七组叠字,可谓“胆大包天”,具有开创性,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追问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字信息。“寻觅”的可能是什么?寻觅的结果?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读来不觉累赘,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词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

  叠词作用:音乐美、增强情感。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具体设计】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引用古典诗歌中些酒的诗句,把握“酒”的意象内涵,重点品析“淡”。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明确:“酒”愁的象征,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愁的是晚境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雁”的特定内涵。

  秋天,北雁南飞,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故说“旧时相识”。雁可回北方,人却客居江南,在异乡相逢,更添天涯沦落之感。

  明确:“雁”离愁的象征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黄花满地”内涵。(备用幻灯片引导)

  强烈的反问,“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黄花更显出一个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具体设计】:把握“梧桐”“细雨”特定内涵,在学生赏析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发挥想象,几十字描绘诗句所展示的凄惨的情景,体味情景交融效果。)

  结论:“梧桐”悲秋、悲凉的心境。

  【预设示例】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小结深情】:清照“愁”的内涵。(结合赏析归结)

  怀乡之思漂泊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

  六、共同总结——积累方法。

  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鉴赏古典诗词?

  1、走进作者,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经历背景

  2、寻找词眼,整体把握。抓直接抒情句子、直接表现情感词。

  3、捕捉意象,关注特点。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营造意境、传达情感。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梅、兰、竹菊、鹤——君子的象征。同时还要注意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字眼再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残月。这些虽都是月亮,但修饰语不同,意象也不同。

  4、明确技巧,品味效果。表现手法和技巧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七、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一剪梅》全词及背景。

  【问题设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结合词句具体阐释)

  参考答案:《一剪梅》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相思闲愁

  八、课堂小结——回味无穷。

  细雨滴梧桐、黄花堆满地、雁叫声声思,所有的景象在词人的笔下都具有浓郁的愁情,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声声慢》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

  九、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读李清照前期的词二首《如梦令》和《醉花阴》,与本词作比较阅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写三百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词。

  【教后反思】

  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更是生成的过程。在精心的准备也会有意料之外。自觉这个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应该算收到了较好效果。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这堂课、这个设计,应该有优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优点:

  1、预期目标设计,切乎学情、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完成的很好;

  2、猜谜加图片导入,既引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助于调整学生情绪;

  3、个性鉴赏环节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4、设计原则就是“有效”,所以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落到实处。

  不足:

  1、课堂节奏还不够紧凑,有些前松后紧;教师掌控课堂能力,对课堂效率有直接影响,在设计时,各个环节的时间考虑不够细致。

  2、面对课堂意外处理不够机智,浪费了时间。在播放的范读录音时,音箱故障,效果很差,但我还是坚持放完了,而学生反映木然。其实可以直接跳过这一环节,老师来范读,我想效果会更好。

  3、对于“词眼”问题的讨论环节设计有些过于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而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一问题可以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交流,这样能节省一些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后面“个性鉴赏”环节更多的交流时间。

  4、反馈练*相对单薄。学生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也可以运用,但绝对谈不上熟练程度,而且所选的词特定意象较少,可以选含有“柳”“梅”“菊”等意象的诗句反馈强化。

  “高效课堂”说来易,做到难。可以说“细节决定效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毕竟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课有尽,思无穷。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词眼

  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一)怎样入“愁”

  词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其“创意出奇、卓绝千古”。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番。

  1、“寻寻觅觅”,词人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

  明确: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寻觅无果。

  2、“冷冷清清”,是描写什么的?

  明确: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3、“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李清照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苦挨着打发残年余岁(凄惨、悲戚)

  这三句词从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到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慨括了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所受的摧残。情感步步加深。

  这样一来,李清照起笔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悲苦愁绝)

  这十四个字构成的七组叠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统领了全词内容,展现了凄凉、萧条的意境,而且具有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李清照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词中用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选择词中你能理解的意象进行赏析。可结合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该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六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酒是愁文化的象征。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走进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结合李清照生*进行思考)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爆竹声声》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声声慢》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声声慢

  李清照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词眼

  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一)怎样入“愁”

  词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其“创意出奇、卓绝千古”。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番。

  1、“寻寻觅觅”,词人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

  明确: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寻觅无果。

  2、“冷冷清清”,是描写什么的?

  明确: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3、“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李清照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苦挨着打发残年余岁(凄惨、悲戚)

  这三句词从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到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慨括了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所受的摧残。情感步步加深。

  这样一来,李清照起笔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悲苦愁绝)

  这十四个字构成的七组叠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统领了全词内容,展现了凄凉、萧条的意境,而且具有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李清照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词中用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选择词中你能理解的意象进行赏析。可结合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该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六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酒是愁文化的象征。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走进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结合李清照生*进行思考)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六、全班朗读全词,体会愁之内涵。

  七、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寻找直接抒情的句子

  3、揣摩关键词语(叠词、形容词)

  4、通过意象来体会意境,感悟情感。

  八、拓展阅读《点绛唇》《一剪梅》

  九、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

  十、作业布置

  1、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

  2、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词眼

  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爆竹声声》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声声慢》教学设计优选【十】篇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说是初次接触,因而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相对于前期作品,本作中作者的情绪比较低沉,但在痛苦的低吟中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本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形象丰富的意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宣泄。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学会抓住叠词、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联系作者的生*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

  (配乐引领学生回忆朗读)

  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因而她能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四、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一)直接写愁

  李清照起笔就哭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总结叠词作用:1.形式上: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二)赏意象品愁情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写愁情的时候,不仅直接抒愁,同样还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

  ②集体探讨

  探讨明确: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 渲染愁情

  雁 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拓展: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例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风:渲染愁情 例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例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黄花:憔悴的容颜 例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梧桐:牵愁惹恨例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雨:哀伤愁丝 例句:无边丝雨细如愁。

  (三)因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发出如此凄惨的悲鸣?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走进作者的人生隧道,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中的少女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六、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词人李清照又何其耀眼!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然而它们没有打垮压迫的了她,反而让她的艺术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撼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设计理念】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

  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

  1、作为高一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

  设计目的:明确学*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学猜是谁?)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畅所欲言话清照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真挚细腻、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

  三、美读感知――以声传情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根据预*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2)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点评,教师总结诵读要领。

  (3)师播放范读录音,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翘首凝望”的图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感受音韵美。

  (4)通过读,你所感受到的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悲凄低沉)

  四、整体把握――用心体情

  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以形容词、动词居多,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结合预*情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

  【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

  意象:酒、风、雁、花、梧桐、雨

  (淡)酒、(急)风、(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点点滴滴)的细雨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运用。通过这些表达了词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带着体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五、佳句鉴赏――个性品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诗歌注重个性化阅读,鉴赏佳句,融入意境,体味情感。

  1、学生再读全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佳句,并选择一角度加以鉴赏。

  小帖士:A选择含意象的诗句的同学,赏析时结合意象的特点、属性品味;

  B思考后,形成书面文字。

  2、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推荐、自由回答。对于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师预设重点佳句】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具体设计】(如果学生没关注叠词,可以如下引导)

  A赏析时让学生各删去一个与原词比较读,感受叠词的魅力。

  B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经历,挖掘隐含信息,体味其中深情。

  师引导:开篇七组叠字,可谓“胆大包天”,具有开创性,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追问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字信息。“寻觅”的可能是什么?寻觅的结果?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读来不觉累赘,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词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

  叠词作用:音乐美、增强情感。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具体设计】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引用古典诗歌中些酒的诗句,把握“酒”的意象内涵,重点品析“淡”。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明确:“酒”愁的象征,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愁的是晚境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雁”的特定内涵。

  秋天,北雁南飞,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故说“旧时相识”。雁可回北方,人却客居江南,在异乡相逢,更添天涯沦落之感。

  明确:“雁”离愁的象征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黄花满地”内涵。(备用幻灯片引导)

  强烈的反问,“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黄花更显出一个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具体设计】:把握“梧桐”“细雨”特定内涵,在学生赏析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发挥想象,几十字描绘诗句所展示的凄惨的情景,体味情景交融效果。)

  结论:“梧桐”悲秋、悲凉的心境。

  【预设示例】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小结深情】:清照“愁”的内涵。(结合赏析归结)

  怀乡之思漂泊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

  六、共同总结――积累方法。

  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鉴赏古典诗词?

  1、走进作者,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经历背景

  2、寻找词眼,整体把握。抓直接抒情句子、直接表现情感词。

  3、捕捉意象,关注特点。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营造意境、传达情感。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梅、兰、竹菊、鹤――君子的象征。同时还要注意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字眼再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残月。这些虽都是月亮,但修饰语不同,意象也不同。

  4、明确技巧,品味效果。表现手法和技巧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七、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一剪梅》全词及背景。

  【问题设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结合词句具体阐释)

  参考答案:《一剪梅》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相思闲愁

  八、课堂小结――回味无穷。

  细雨滴梧桐、黄花堆满地、雁叫声声思,所有的景象在词人的笔下都具有浓郁的愁情,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声声慢》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

  九、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读李清照前期的词二首《如梦令》和《醉花阴》,与本词作比较阅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写三百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词。

  【教后反思】

  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更是生成的过程。在精心的准备也会有意料之外。自觉这个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应该算收到了较好效果。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这堂课、这个设计,应该有优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优点:

  1、预期目标设计,切乎学情、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完成的很好;

  2、猜谜加图片导入,既引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助于调整学生情绪;

  3、个性鉴赏环节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4、设计原则就是“有效”,所以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落到实处。

  不足:

  1、课堂节奏还不够紧凑,有些前松后紧;教师掌控课堂能力,对课堂效率有直接影响,在设计时,各个环节的时间考虑不够细致。

  2、面对课堂意外处理不够机智,浪费了时间。在播放的范读录音时,音箱故障,效果很差,但我还是坚持放完了,而学生反映木然。其实可以直接跳过这一环节,老师来范读,我想效果会更好。

  3、对于“词眼”问题的讨论环节设计有些过于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而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一问题可以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交流,这样能节省一些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后面“个性鉴赏”环节更多的交流时间。

  4、反馈练*相对单薄。学生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也可以运用,但绝对谈不上熟练程度,而且所选的词特定意象较少,可以选含有“柳”“梅”“菊”等意象的诗句反馈强化。

  “高效课堂”说来易,做到难。可以说“细节决定效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毕竟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课有尽,思无穷。

  教学目的: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情感体验探究学*对比阅读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说到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我们就学过她的《醉花阴》。写的是重阳节,赵明诚在外地不能与她团聚,李清照借秋风黄花来表现彻骨的爱恋。大家还能背这首词吗?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这是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在这道词的字里行间她又表现出怎样的心绪呢?

  二、鉴赏《声声慢》

  1、解题

  慢:

  2、自由读词。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看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今天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

  (一)怎样入愁(叠词运用,音韵和谐,悲苦愁绝。)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带着一个任务: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动作恍惚):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

  冷冷清清(环境冷清):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老师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悲伤):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老师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不好,少了音韵美)。

  (二)缘愁选景(触景生情,层层渲染,愁绪无限)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那么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师范读。

  2、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3、探究性学*: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意象探究:

  a、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在她一首《如梦令》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可见是酒醉而睡得沉啊!

  老师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b、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c、过雁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零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所谓睹物思人,*添哀戚。)

  诗人伤心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老师明确:黄花就是菊花。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其实在里写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

  e、梧桐细雨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

  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师总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

  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半世漂泊感生*”

  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善于音律,能诗能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前期词风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今天,我们学*的就是她晚期最著名的作品。所谓“慢”,即慢曲,慢曲比较适合表现复杂曲折幽深的感情。

  明确:国愁,家愁,情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颠沛流离之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一剪梅》的“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果说李清照后期是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愁绪,那么的前期的愁是又是什么样的呢?(闲愁、闺愁、相思之愁)

  2、李清照写愁情的词还有哪些?这些词中的“愁”与《声声慢》中的愁有何异同?

  在《点绛唇》中写愁是:"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愁有长度了;

  在《蝶恋花》中写愁是:"独抱浓愁无好梦",愁有形体可以拥抱了;

  在《生查子》中写愁是:"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愁竟成了一种容器,可以装盛泪水了;

  在《一剪梅》中写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竟有脚,会爬行了;

  在《武陵春》中写愁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连舟都载不动了;

  四、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声声慢

  李清照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教学目标

  1、诵读品味,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2、体会作者生*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4、通过本词的学*,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下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让学生回忆有关“愁”的诗词名句)。教师总结:真是愁有景,愁有声,愁有泪;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吧!

  二、作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

  1、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做最后总结,强调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简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风格清新婉丽;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让学生分别猜出《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属前期还是后期作品,以加强学生对作者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鉴赏词要联系作者的生*遭遇和时代背景,要知人论世,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

  (出示幻灯片,显示前两首词)

  三、整体感知

  1、学*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声声慢》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极具音乐性。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词,边读边揣摩,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2、提问:朗读《声声慢》时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明确:愁苦。

  3、让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出本词的朗诵方法并作示范朗读。

  4、全班同学按以上几位同学总结的方法齐读全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特点。

  5、(出示flash朗读课件),听范读,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教师总结: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好我们的声音。诵读时还应尽快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想象自己现在就是孤苦零丁、凄婉哀绝的李清照。

  四、深入探讨,理解意象

  1、提问:请大家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2、词中描写了哪些场景?面对此情此景,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

  淡酒浇愁

  秋风急吹

  征雁南飞

  黄花憔悴

  独首窗儿

  雨打梧桐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3、过渡:是啊,面对“秋风”“征雁”“黄花”“雨打梧桐”等极易让人忧愁的景象,词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连“愁”字都无法表达她忧愁之心。这种把诗歌中的形象、景象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其中用来表达情感的形象与景象,我们则称之为“意象”。可以说,在诗词鉴赏中,通过把握意象来理解情感,是我们诗词鉴赏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虑到高一学生较难理解“意象”,在教学中用探讨的方式在无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意象”在整个诗词鉴赏中的重要地位并学会运用。)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4、本词写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样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

  明确:淡酒,秋风,过雁,梧桐,黄花,细雨。

  教师示范分析“过雁”这一意象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其他意象是如何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老师适时点拨释疑。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五、鉴赏品味。

  让学生说说《声声慢》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师生总结词的鉴赏方法

  1、熟读成诵

  2、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鉴赏。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鉴赏。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七、联想拓展,体验创造美。

  请同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创造美。1、读或唱。

  2、写对联,赏意境。

  上联: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请同学们据《声声慢》的意境描写对出下联。可以相互讨论,集中集体智慧。(多媒体呈现上联。)

  学生讨论酝酿后,交流发言。教师随机评点三至五名。示例并品读:

  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出示幻灯片,显示佳作)

  3、请大家用几句诗意的话写写自己的酸甜苦辣,试着使用“借物言情”的写法。

  八、布置作业

  为了帮助同学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我选了几首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同学们可以任选一首,运用所学方法鉴赏评析。

  九、课堂小结

  教师自作一首小诗,师生共读一遍表达我们对一代才女的钟爱和敬仰。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诗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归去,

  心向故土度进退。

  梧桐细雨藏离愁,

  天接云涛溢豪情。

  清丽婉约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灯片,显示诗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词眼

  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一)怎样入“愁”

  词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其“创意出奇、卓绝千古”。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番。

  1、“寻寻觅觅”,词人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

  明确: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寻觅无果。

  2、“冷冷清清”,是描写什么的?

  明确: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3、“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李清照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苦挨着打发残年余岁(凄惨、悲戚)

  这三句词从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到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慨括了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所受的摧残。情感步步加深。

  这样一来,李清照起笔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悲苦愁绝)

  这十四个字构成的七组叠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统领了全词内容,展现了凄凉、萧条的意境,而且具有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李清照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词中用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选择词中你能理解的意象进行赏析。可结合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该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六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酒是愁文化的象征。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p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走进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结合李清照生*进行思考)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六、全班朗读全词,体会愁之内涵。

  七、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寻找直接抒情的句子

  3、揣摩关键词语(叠词、形容词)

  4、通过意象来体会意境,感悟情感。

  八、拓展阅读《点绛唇》《一剪梅》

  九、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

  十、作业布置

  1、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

  2、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设计理念】

  有人说,幸福是个比较级,有人垫底你才能感觉到。诗词也是比较级,有比较才能更好地鉴赏。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在设计《声声慢》这一课时,从始至终都在比较中进行,引导他们学会深入到语言里挖掘其深层意蕴,为此,我这一课设计了三次比较,三次比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第一次是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给《声声慢》和《一剪梅》搭配朗诵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片段中比较二者愁情深浅的不同,为第二次比较作铺垫;

  第二次比较是《一剪梅》和《声声慢》相同意象不同修饰语不同表现力的比较,让学生分析相同的意象怎么传达出不同的愁情,通过这次比较,让学生领略李清照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同时认识到要把握诗歌情感,除了要关注意象,还要关注意象的修饰语,为下面的比较打基础;

  第三次是让学生根据第二次比较得到的认识,比较自创的山寨版《声声慢》和原版《声声慢》的优劣,再次体味李清照语言的高超表现力。接下来,在三次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从上面的分析中学到的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最后,我仿照余光中的《乡愁》设计了一个续写式的目标检测题,要求根据李清照的身世经历,化用李清照的词句、体现愁情的程度变化。三个句子,正好体现了李清照人生三阶段的三种不同的情感,再次体现了比较教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自读、默读、齐读、学生美读等种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通过自学质疑来自由疏通诗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品味语言、探究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通过仿写练*来训练语言……总之,希望在这节课的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和比较阅读,体味词人浓重的愁情,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透视作者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等。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学**清照的《声声慢》。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比较阅读,体味词人浓重的愁情,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透视作者情感的方法。

  一、初读感知:

  1、一读——自读,读准字音

  二读——默读,疏通文意

  三读——齐读,把握感情

  2、李清照的《一剪梅》,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也来齐读一遍,关注这里表达情感的句子。

  3、我有两段音乐,想分别作这两首词的朗诵的配乐,你认为哪个适合《一剪梅》,哪个适合《声声慢》?为什么?(播放《琵琶语》与《楚歌》片段、提问学生)

  提问后教师总结:

  《琵琶语》:细碎如雨的琵琶声,很古典,很舒缓,淡淡的音乐,表现淡淡的惆怅,展现一种欲说还休、难以割舍的情愫,很适合表现闲愁。

  《楚歌》:用民族乐器埙演奏,呜呜咽咽,悲悲切切,特别适合表达浓重的愁情。

  4、同是写愁,程度却大不相同,这是因为这两首词写于不同的时期。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多媒体展示)

  18岁之前,快乐的闺中生活,外美如花,内秀如兰

  18---44岁,幸福的婚姻生活,情投意合,神仙眷侣

  45岁以后,凄苦的南渡生活,孑然一身,孤苦无依

  (教师介绍)18岁之前,是她快乐的闺中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写得就是她快乐的少女生活。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宰相之子赵明诚为妻。两人情投意合,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后来金军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一家被迫南渡避难,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人生的苦难,无儿无女的她一个人漂泊异乡,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甚至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声声慢》写于李清照一生的哪个时期?看注释

  《一剪梅》应该写于哪个时期?“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就写于李清照新婚后不久,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这两首词中表现的不同的愁了吧?《一剪梅》中的愁是闲愁,是相思之苦,也是一种甜蜜的痛苦,因为有人可思,有人可等,而且思念的人也在思念自己,“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晚年的李清照国亡了,家毁了,情投意合的丈夫死了,无儿无女,孑然一身,漂泊异乡,已是无国可念,无家可回,无人可思,无人可盼。对李清照来说,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苦苦相思,而是无人可相思;不是苦苦等待,而是无人可等待。所以《声声慢》表现的愁,要比《一剪梅》浓重得多,这里有家国之悲,有亡夫之痛,有漂泊之苦。

  5、请大家带着我们了解背景后感受到的李清照晚年的凄苦,参照白板上的诵读指导,再读《声声慢》,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愁苦。

  6、请一位同学范读,注意停顿、节奏、感情等(配自制视频)。

  二、比较探究:

  1、《声声慢》最后,词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具体指哪些情形呢?或者说词人的凄苦是从哪些意象中表现出来的呢?

  花雁梧桐细雨淡酒晚风

  2、《声声慢》中的`意象,哪些在《一剪梅》中出现过?

  花、雁

  3、这两首词里,用了两组相同的意象:花和雁。相同的意象怎么传达出不同的愁情呢?或者说,同样写花,同样写雁,你从哪看出愁情的轻重不同呢?(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教师最后总结)

  花:

  《一剪梅》从什么角度写莲花?“红藕香残”“红藕香尽”,色和香。红总给人明快、有活力之感。红色尚在,香气犹存,虽然“残”字让人伤感,但这伤感并不深切,生活的热情还在。

  《声声慢》用拟人的手法,从神态写花,她笔下的菊花憔悴不堪,无人采摘,更能触动飘零人的愁肠。

  飘零和堆积:都写了花的凋零,但凋零的程度不同,表现的愁情深浅也不同;《声声慢》中,用落花的堆积的厚重感,写出了愁绪的厚重。

  雁:

  《一剪梅》雁——回,一个“回”,带有目的性。中国一直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雁的回,带来的是对外出求学丈夫回来的盼望与思念,但也带来了“云中寄锦书”的希望。

  《声声慢》雁——过,一个“过”,无停留之意。雁飞过,却和看雁的人无任何联系,更别说云中寄锦书的希望。更恼人的是,偏偏又是旧相识,偏偏是那只曾替自己和丈夫传书的大雁,传书的大雁还在,丈夫却已不在人世,心中的思念再也无人可诉,无处可传,以前的雁回,带来的是希望,如今的雁过,只剩下痛彻心扉的绝望。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教师总结:从大家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李清照用语的精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要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情感,除了要关注意象,还要关注什么?——关注描写这个意象的前后的词语。

  7、我们来看一首山寨版的《声声慢》

  声声慢

  黄花憔悴无人收,

  酒亦难敌晚风秋。

  旧识雁过伤心处,

  窗外梧桐雨中愁。

  《声声慢》中的意象,在这首诗中都出现了,词好还是诗好?具体好在哪?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讨论,每组抓住其中一处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味下面加点的词句

  淡酒——酒

  梧桐雨——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

  守着窗——窗外

  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写出了时间的变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句式:三个反问句、多用短句表达强烈的情感。

  淡酒

  1、李清照的词中,有不少写到酒的句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把酒临风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都没有写到酒淡,反而显得酒力不小,这里为什么特意强调酒淡?这“淡”是针对什么显得淡?(并非酒淡,只因愁情太浓、太多、太深、太重,作者本想借酒浇愁,发现根本浇不了愁,才会觉得酒淡。)

  2、用酒的寡淡无味来表现生活的无聊无味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百无聊赖、强烈的期待

  在《一剪梅》中,词人还有心情“独上兰舟”排解愁绪,在这首词里的词人,连排遣的心情都没有了,或者说,愁多得无法排遣,也就不再寻求排遣,只是守着窗,等待一个永远也回不来的人。

  (1)人在什么情况下爱守着窗?(盼归人)(小时候盼父母下班)

  (2)词人还有没有亲人可盼?

  (父母兄弟死了,丈夫死了,无儿无女,对李清照来说,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苦苦相思,而是无人可相思;不是苦苦等待,而是无人可等待。

  (3)“独自怎生得黑”是什么意思?人在什么情况下觉得时间过得慢?(无聊、孤独、痛苦的时候)

  *慕容:“我可以握住我的笔,却握不住我的忧伤,快乐总是乍现又飘零,走得最快的,总是最美的时光。”

  白天时间难熬,盼着天黑,天黑了时间就好过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天,天的沉闷——心的沉重

  外面是细雨蒙蒙,并非大雨滂沱,细雨打在梧桐叶上那种点点滴滴的声音,一般人是听不到的,什么境况下能把这种细微的声音听得真真切切?(百无聊赖、孤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人在什么情况下寻觅?(丢了东西或心中怅然若失)

  (2)李清照丢了什么?她想寻觅什么?(寻找她以前所有的美好时光)

  (3)找到了吗?(找的结果直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写出了词人所处环境的特点,也写出了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苦无依的生活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4)三组叠词,顺序可否颠倒?(这三个句子,写了三个层次:动作――环境――心理,或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感受,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奠定了全词凄惨愁苦的感情基调。)

  (5)可否改为寻觅、冷清、凄惨?(使用叠词可以舒缓节奏,形成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现出诗人愁苦凄楚的心情。且读起来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三、总结探究:

  刚才各组各抒己见,赏析了《声声慢》的语言,品味了李清照语言的精妙,《声声慢》值得我们品鉴的地方还有不少,如(教师补充大家刚才没找到或找到没说到位的地方),大家在课下可以继续探究。艺术的美是无限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节课对《声声慢》的赏析就先到这里,现在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来作一个总结:

  从这首词的分析中,你学*到了哪些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提问)

  (1)找直抒胸臆的句子,把握情感方向

  (2)通过意象,透视情感

  (3)关注意象前后的关键词,透视作者情感

  (4)知人论世,透过作者的生*身世,把握情感。

  四、目标检测:

  根据李清照的身世经历,续写后面的句子。

  要求:

  1、化用我们学过的李清照的诗句;

  2、要体现愁情的程度变化。

  年少时,

  愁是雨疏风骤后绿肥红瘦的感伤;

  长大后,

  愁是;

  后来啊,

  愁是。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没有压垮李清照,反而让她的灵魂飞得更高。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阵秋风,一滴秋雨,一声雁叫,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一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句句写愁,满纸悲愁;让我们再次齐声有感情朗诵全词,读出词中愁肠百结、肝肠寸断的深重的悲苦,以此向这位风华绝代的女词人献上我们深深的敬意。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词眼

  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一)怎样入“愁”

  词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其“创意出奇、卓绝千古”。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番。

  1、“寻寻觅觅”,词人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

  明确: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寻觅无果。

  2、“冷冷清清”,是描写什么的?

  明确: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3、“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李清照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苦挨着打发残年余岁(凄惨、悲戚)

  这三句词从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到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慨括了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所受的摧残。情感步步加深。

  这样一来,李清照起笔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悲苦愁绝)

  这十四个字构成的七组叠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统领了全词内容,展现了凄凉、萧条的意境,而且具有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李清照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词中用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选择词中你能理解的意象进行赏析。可结合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该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六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酒是愁文化的象征。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p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走进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结合李清照生*进行思考)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六、全班朗读全词,体会愁之内涵。

  七、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寻找直接抒情的句子

  3、揣摩关键词语(叠词、形容词)

  4、通过意象来体会意境,感悟情感。

  八、拓展阅读《点绛唇》《一剪梅》

  九、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

  十、作业布置

  1、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

  2、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一、检查预*情况,导入“愁”

  学生齐读《武陵春》

  教师提问:哪一句写得最好

  《武陵春》中李清照形象地写出了内心的忧愁,那么在同一时期的《声声慢》中她又是怎样表现“愁”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学生自由分享李清照生*,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最后总结。

  二、初读感知愁情

  男女学生分别诵读全词,初步感知李清照的婉约风格

  教师播放朗读配音,在情境中感知词作的情感

  三、以意象感知愁景

  四、析愁因

  1.创设情景、歌曲导入。播放化用了李清照前期词作《一剪梅》的歌曲《一剪梅》导入。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走*李清照:请两位同学以李清照的身份来一个自我介绍。课件展示李清照的简介。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并看注释疏通词义。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气候变化无常。将息:调养、保养。敌:对付、抵挡。损:词中相当于“煞”,很、极的意思。堪:可。怎生:怎么,怎样。

  4.用现代语言改写这首词。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最难休息调养。饮下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傍晚之时骤降的冷风寒意。南飞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尤感伤心的是,原来却是旧时相识。园中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萎殆尽。如今还有谁能与我共同采摘呢?**窗前,独自一人怎能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沥沥,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在点点滴滴敲打不停。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


《爆竹声声》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新年的爆竹声作文优选【十】篇

  小时候,非常喜欢过年,并不是为了穿漂亮的新衣,吃香甜的糖果,拿零散的压岁钱,而是因为,那,是烟花的季节。我对烟花的期待,如同我对快乐的向往;我对烟花的感念,如同我对快乐的回味。我的烟花情结,在心底渐渐沉淤,成一份无言却永不褪色的欣悦。

  因对烟花的钟爱,便也曾一度感叹烟花的寂寞,它繁华了自然,装点了夜空,美丽了许许多多的心情,但是它自己呢,怦然的释放,瞬间的枯萎,须臾的弥漫,将刹那的夺目的美融入天地之广袤和永恒。烟花的生命更像是一场默默的浮光掠影,越是短暂,便越是永久;越是不经意,便越是惊人。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烟花也是花,缤纷而多情的花。在烟花的世界里,桃红柳绿,草长莺飞,长袖舞空,缤纷百态,烟花的开放,是一幅美妙艳丽的画卷,妩媚似神的舞蹈,闪亮似我们祈愿的图腾。长久的期待,只为了这一次终级的美丽,只为了这一次对生命最壮观的礼赞和绝唱。当烟花在夜空中升腾和绽开的一瞬,所有的星都黯然失色。夜的帷幕,被染上一层如梦如幻的颜色,那是烟花的颜色,生命的颜色。

  我的脑海中,心房里,始终都回荡着烟花绽放时那种轻微的噼啪声。烟花,演绎着一场又一场精彩而无声的电影,交织着对幸福与激情的冥想。烟花,是神的孩子。

  虽然喜爱烟花,却终究不忍亲手点燃它,虽然喜爱放烟花,但总怕有一天,那破碎的音韵中混合了烟花的忧伤。

  但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其实自己是多么想做一个像烟花一样的人,为着一个完美的结局而美丽。

  于宁静而生,于辉煌而亡,把最华丽的一面展示给世界。短暂的一生,即便我匆匆走过,甚至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思考快乐和忧伤的定义,但从地面到天空的距离,我曾用心来丈量。我的灵魂和精神在从有限走向无限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趋于完整。

  烟花,如此寂寞而美丽的名字。

  长夜中,我忽而领会到了烟花的幸福。

  新年即将来临,我们一家可热闹啦!每个人手上都有可干的活,包饺子的包饺子,煮肉的煮肉,快乐的心情流动在每个人心里。

  而家里最开心的人还是我。因为我又长大一岁了。整天,我都沉浸在欢乐中。傍晚来临,使人激动的时刻离我们越来越*。七点五十九、八点!此刻我竟激动地跳了起来。

  新年联欢晚会开了四个多小时。接下来要做的可是我最喜欢的事了,那就是放炮。

  我看着这些炮,有些无从下手。于是,我就想“爆竹声中一岁除”嘛,那就先响鞭炮吧。我一出门,天公不作美,竟下起雨了。这时,一个想法从我脑海中闪过:要不别放了。不过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因为快乐早已战胜了雨和一切。鞭炮点燃了,响了起来,还冒着红色的火星。

  这红色点燃了我新一年的梦想,我想:新一年一定会像这鞭炮一样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欢乐。

  这次新年真快乐,我相信一定会为我打开新一年的幸运大门。

  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终于到了,因为过年可以放烟花,我可喜欢放烟花啦。

  大年初二,我们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去外婆家拜年,外婆摆满了一桌子好吃的给我们吃,可是我满脑子装的都是烟花,坐了一会就耐不住,外公看出我的心思,便笑领着我和两个表哥,去了个很远的地方买烟花,因为外婆的村子只有那才有卖。

  回来后,我们抓紧时间把饭吃完,然后就去放烟花。我们来到一个没有可燃物的空旷的地方,先把十盒黑蜘蛛给分了,可是十除不了三啊,怎么办呢?表哥马上想到主意了,说:我们烧完这烟花天应该快黑了,而且我们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烟花,所以剩下四盒一次烧完,留点时间玩其他的吧。我们都点头赞同。随后,我把一个黑蜘蛛点燃,放进水里,原以为它不会发出响声,就不管它,不料,它竟然燃起一水花,然后爆了,吓了我一跳,它的威力可真大呀!

  我一下子把两盒黑蜘蛛烧完了,看见表哥把一个飞天鼠插在地上,点燃,只见那烟花嗖地一声飞出去,在半空嘣的一声炸开了一个七彩的大大的蒲公英,既好玩又有趣!我想:为什么不能拿在手上呢?我就拿个在手上,点燃,只听见一个声音从我耳边响过,哎呀!我的手痛得不得了

  时间过得真快,天黑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去了。今天我真开心,虽然我被烟花打痛手,但我依然对放烟花情有独钟,不过下次一定会注意安全,希望明年春节能烧更多的烟花!

  ‘ 嗖 —啪—啪—’,只听一声巨响,天地响眨眼间蹿向天空,把漆黑的夜空照亮了,哇!真漂亮!看,像菊花开放。

  我连蹦带眺地叫起来。

  这是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全家人在院在子里放烟花,随着震耳欲聋的响声,空中又出现了绿色的‘孔雀开*’,‘红色的牡丹花’也盛开了,五颜六色的烟花忽上忽下,好象在展示自己的本领。‘三–二–一!’呜!呜!呜!放完了,放完了!

  我高兴的跳了起来。我连忙跑过去想捡起刚放完的纸盒子。‘哧哧哧哧’纸盒突然冒出了红色的火花,我迅速躲开,大家都哈哈大笑。

  这时电视机里的新年钟声敲响了,我相信新的一年我也会像烟花一样灿烂!

  新年终于来到了,我跟着爸爸妈妈兴冲冲地到外婆家过新年。

  在外婆家后面的那条小河边,我看见人们都在准备放烟花,大的、小的,形状千奇百怪,特别是我们家的“石牛”烟花,特别大,也很重。

  到了晚上,大家吃好年夜饭,我拿出一些小烟花让爸爸放,爸爸在一根小烟花上的那条纸片上用打火机点着了,那根小烟花噼里啪啦地放了起来。我用那根小烟花在天空中画了一颗爱心,可是那颗爱心很快就变成烟飘走了。我还想再画一颗爱心,可是,小烟花没了。爸爸又拿出了一桶烟花来放,爸爸用打火机去点燃那根导火线,看到导火线冒出火花来了就连忙跑过来。突然“呯”的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大跳,原来是烟花开始放了!虽然那声音像打雷一样吓人,但在空中绽开的样子却非常漂亮,有的像是一大片流星雨,有的像一大朵菊花在天空盛开,还有的像万花筒,有红色、黄色、紫色,还有我最爱的粉色……

  启文哥哥真是个胆小鬼!只见他躲在房间里的窗户后看烟花,还捂着耳朵呢!姐姐和舅妈笑呵呵地望着向天冲去的烟花。妈妈和阿姨最兴奋,朝着天空尖叫着,我也忍不住又喊又跳。我们一家聚在一起的时光真是太快乐了!

  我盼望着下一个寒假,盼望再到外婆家去过新年!

  去年的元宵节看了一场非常美丽的烟花,我一直盼望着今年的元宵节快快到来,这天终于来临了。今天,我又和爸爸、妈妈去暨阳湖看烟花。

  一走进暨阳湖大门,我就发现自从下完雪后,这里的花草树木就更加生机勃勃了。湖水变得更加干净了,人也比去年大大增加了,真可谓是人山人海啊,我们一到湖边,烟花马上开始燃放了,今年的烟花真是形态各异、五颜六色;有“菊花”、有“飞蝶”、有“垂柳”、有“流星”、有红、有黄、有蓝、有绿、有紫,比去年的颜色搭配更加合理,更加漂亮。一批一批的烟花被放上天空,把暨阳湖的天空装点成一个烟花的世界,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万花筒”,今夜的暨阳湖真美!美得让我和爸爸妈妈都不想回家了,直到烟花结束,许多游人也和我们一样,又在暨阳湖走了好久、好久。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我们的祖国也像烟花一样,一年更比一年好。

  除夕夜,我和小伙伴们来到江滨公园玩耍,迎接牛年到来。

  尽管夜已深,还是彩灯闪烁、人山人海。这边的人在放烟花,那边的人在放空明灯,一片欢声笑语。

  正在我东张西望的时候,“砰砰砰”的巨响,吓了我一跳。我循着响声望去,只见半空中炸开了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火花。有的像金黄的菊花,有的像水珠四散的喷泉,有的像灿烂的星星,还有的像开屏的孔雀。天空也染成了彩色。一会儿红色,一会儿绿色,一会儿黄色……前一个没消失,下一个又绽开了,真是变化多端,看得我眼花缭乱。正当我看得出神,“嘣”的一声,一团彩色的火球腾空而起,散发成金灿灿的珠子,显得特别耀眼。接着,“一盏灯”又点亮了,火红火红的,一眨眼像流星雨般的慢慢落下,直到慢慢消失……行人们无不驻足观赏。最开心的是小朋友了,他们有的追着烟花奔跑,有的大声叫嚷,说不完的兴奋。

  这个晚上,公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被绚丽多彩的烟花照亮了。它带给人们的又何止是欢乐呢?它是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象征光明、灿烂的未来!烟花绽放在我的心里。

  寒假的前期光阴如流水一般,我在欢庆,也在发愁。过年了,我也要放烟花了。可是这一次比以往与众不同,随我去看看吧!

  除夕的晚上,爸爸妈妈做了一桌丰富可口的晚餐,听说是除夕的菜和饭要多做一些,这样可以吃到初一,寓意是年年有余,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晚上,兴奋的时刻来临了,我和爸爸拿着早准备好的烟花往外滩去,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烟花,还可以尽情的放,那里人山人海,从傍晚开始就是这样了。

  到了外滩一下车,我很严肃的告诉爸爸:“爸,你必须给我再买些烟花!”我们的烟花太少了,放不尽兴。上了观光台,我“刷”地拿出一盒,名为“惊吓”炮,它只有3厘米长,0.5厘米宽,我甩了几个,只见地上一片惊天动地的,好几个人吓得四处逃窜!哈哈哈……

  往前走,来到一个*坦的地方,我拿出一卷引燃线点上放在转转炮上一个机关上,几秒后,七彩的光像陀螺一样旋转着。烟花马上放完了,我和爸爸选了个位置坐在中心广场上看烟花。

  那里的烟花争相齐放,一个名叫新年的烟花发出了五把红色的“霞弹”,到了一定的高度“霞弹”爆开了,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像星星点灯照亮着天空,漂亮极了!人越来越多,烟花也越来越多,有我见的、没有见过的;粉色的、紫色的、绿色的、红色的……在广场上冲天炮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再加上一些小烟花的烘托,整个广场变成了烟花的海洋!烟花没了一箱又放一箱,永不停息。这就是新年的气息!烟花,正是这种气息的转化,所以,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就尽情地放烟花吧!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夜深了,我和爸爸回家了,可是烟花还没有停止,我忘不了那新年的声音:啪,啪啪,啪,啪啪……

  去年除夕,我和爸爸妈妈在老家过得很愉快。

  吃完晚饭后,我们就去楼顶放烟花。我一眼扫去,烟花的品种真多呀!有“五子登科”,有“降落伞”,有“大火箭”,还有几个大礼炮。有的100发,有的60发……

  我们放烟花引得很多乡亲来观看。我首先要放一个“五福临门”。因为它点燃后,会向上喷,有五种不同的颜色出现,所以叫“五福临门”。我把它点燃了,喷出来的火花五彩缤纷,漂亮极了!“真美呀!”我不由自主的赞叹着。喷出来的烟花时而白里有黄,时而绿中有红,还不时发出刺耳的叫声。大约10秒钟以后,“五彩临门”放完了,大家都鼓着掌,“好漂亮呀!”“下次放烟花一定要买这个。”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是什么东西?”我指着一个圆圆的东西问。“这是鸭蛋。”爸爸说。“放一个看看。”爸爸把鸭蛋放在地上,点燃了“引”。大约过了两秒钟,只听见“呯”的一声,“鸭蛋”飞上了天。“呯”又一声响,天上出现了绿中有红,红中有黄的烟花。我和堂妹仰着头,鼓掌欢呼。最后我们还烧了一个100发的烟花,里面融合了好几种烟花:有“降落伞”,有“魔术弹”,有……最漂亮的就是最后一发,它一下子喷的很高。“呯”的一声,散出了黄色的“降落伞”,银光闪闪,犹如满天的星星在眨着眼睛。

  这个快乐的除夕之夜就这样度过了

  看到这愉快的一幕,我想起爸爸以前跟我说过,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放很小的烟花。比如“小火箭”、“地老鼠”等等。现在我们这一代什么都很先进了,连烟花也不例外。

  除夕的晚上,我甜甜地睡着了。我梦见了明年除夕的烟花更加漂亮!

  新年到了,我们来到了姥姥、姥爷家里,大家一起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又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大家一起到楼下去放烟花。这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了!我们先放了“地毯红”,点燃导火线,一会儿,鞭炮噼里啪啦地响起来,声音真大啊,火光闪烁,真好看!放完“地毯红”,小孩子们开始放“小蜜蜂”,点燃后的“小蜜蜂”们争先恐后地飞上了天,天上的“小蜜蜂”们闪着黄光,像流星一样飞过。这时,有人又拿出了“摔炮”来摔,把摔炮一扔,就听到“咚”的一声,“摔炮”响起清脆的声音。还有人拿出“刺花”,用火柴一点燃,“刺花”就喷出了火花,照耀着人们的笑脸。“啊,看天上!”不知道谁喊了一句,我向天空中看去,只见一朵“红牡丹”正在天空中开放,红红的花瓣一层层地向四周绽开。看!那边的“闪电雷”以闪电般的速度飞上了高空,炸雷般的响声一阵阵响起,真是名不虚传。

  这边“穿天猴”也不甘示弱,一个个飞快地跳到了天上。“摇钱树”也被点燃了,火花炸开,组成了“树”的形状,朵朵金色的火花从“树”上落了下来,“发财了,发财了”,人们欢呼着!“金龙狂舞”、“漫天星”也争着飞上了天空,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烟花把天空照耀得闪亮,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双龙戏珠,有的像山舞银蛇。大地和天空成了烟花和爆竹的世界!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幸福的烟花不仅开在天上,开在地下,也开在我们的心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