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2-06 00:00:00 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将曾经的.“注重以化学知识获得为核心”这一教学思路,修改为“以学生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认知功能的实现。关注认识发展的教学也注重对具体性知识的学*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化学认识的建构和形成。

  在这一思路下,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内容。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中学化学学*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节课将承担的主要教学功能之一即是对学生“分类观”的完善以及“微粒观”(“离子观”)的建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学生刚刚经过中考复*,对于常见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非常熟悉,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前测查发现,“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名词,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可以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认识物质间的反应,因此,“微粒观”的建构将成为本节课学生学*的重点、难点之一。

  四、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离的过程,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通过独立思考探究酸、碱、盐的定义。

  3、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发展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初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方式。

  【重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

  2、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学生电源、微型导电性实验装置、导线。

  2、实验药品: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水溶液、硝酸钾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六、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分组做溶液导电性的实验,然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顺利地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再思考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导电,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为例,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七、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比较、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分析讲解、讲练结合等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2)3)4)

  2、构建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的实质、表示一类反应。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能判断离子反应的发生并能逐步写出简单的离子方程式。能根据离子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体现溶液中反应的分析、离子反应概念构建的过程及研究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电解质及其电离,请同学回忆一下什么是电解质?

  【学生】思考回答: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CuSO4 、NaCl、BaSO4是不是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学生】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能导电

  【教师】由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粒子之间的反应,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一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我们先来看几个实验,请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①向盛有2ml 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稀KCl溶液。

  ②向盛有2ml 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 BaCl2溶液。

  ③向加油酚酞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至红色消失。

  ④向Na2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无气体冒出。

  ⑤将铁钉加入稀硫酸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Na2SO4 +2KCl === 2 NaCl + K2SO4 ① Na2SO4 + BaCl2 === Ba SO4 ↓ +2 NaCl ② 2NaOH + H2SO4===Na2SO4 + 2H2O ③ Na2CO3 + 2HCl === 2NaCl + H20 +CO2↑ ④ Fe + H2SO4 === FeSO4 + H2↑ ⑤

  【教师】分析实验1 Na2SO4溶液与KCl溶液并没有发生反应只是Na2SO4溶液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溶液电离出的K+、Cl―的简单混合分析实验2说明了Na2SO4溶液电离出的Na+与BaCl2电离出的Cl―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Na+和Cl―的离子形式存在。而Na2SO4溶液电离出的SO42―和BaCl2溶液电离出的Ba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

  【结论】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反应本质:Ba2++SO42-=====BaSO4↓

  【教师】同学们能试着用老师这种方法分析下面剩下的几个反应吗?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尝试

  【教师】同学们对这些反应的分析都做得很好。从对这些反应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反应的实质都是离子参加反应,在反应中,虽然有单质铁参加反应,单质铁不是离子,但还是有离子H+参加反应,我们称这类反应也为离子反应,请同学们给离子反应下个定义:

  【学生】讨论如何定义离子反应

  【板书】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或以离子的形式参加的反应)

  【教师】离子反应有何特点:

  【学生】找特点: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产。

  【板书】离子反应特点:

  1)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2)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

  3)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成。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归纳出了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反应本质,我们称这样的方程为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给他下定义。

  【学生】积极讨论并发言【板书】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达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特点:

  ①表示了反应的实质

  ②更简明

  【讲授】我们以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混合反应为例一起来看一下该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

  ①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BaCl2+Na2SO4=====BaSO4↓+2 NaCl

  ②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电解质)拆成离子形式,把难于水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单质、氧化物仍用分子形式表示。 Ba2++2Cl-+2Na++SO2-4=====BaSO4↓+2Na++2Cl-③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O2-4=====BaSO4↓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提问】请同学们用四个动词来概括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PPt】“写”—————基础,“拆”—————关键,

  “删”——————途径,“查”—————保证

  【板书】

  3、离子方程式的书别步骤

  1)“写”—————基础: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拆”—————关键:按电解质电离实际写成离子形式。

  3)“删”——————途径: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保证: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小结】四步中,“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既然拆是关键,拆时应注意作出准确判断,易溶、易电离物质应拆,难溶、难电离物质仍保留化学式。那么那些物质易电离呢?

  【练*】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把硫酸钠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

  ②把硫酸钾溶液滴加到硝酸钡溶液中

  ③把硫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SO42— + Ba2+ = BaSO4↓

  【练*讲解】

  【提问】这三个离子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小结】虽然化学方程式不一样,当离子方程式相同,说明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化学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可以表示同一类的离子反应。这个以就是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

  三、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或以离子的形式参加的反应)

  离子反应特点:

  1)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2)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

  3)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成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达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特点:①表示了反应的实质

  ②更简明

  3、离子方程式的书别步骤

  1)“写”—————基础: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拆”—————关键:按电解质电离实际写成离子形式。

  3)“删”——————途径: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保证: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

  四、教学过程

  〔引入〕物理学上,根据能否导电,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电解质及其相互间反应的知识,对于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

  1、强调关键字。

  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

  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小结] 电解质的分类:

  1、强电质(全部电离)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弱酸:如H2S、H2CO3、CH3COOH

  弱碱:NH3·H2O、Cu(OH)2

  其它:H2O: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解答: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CH3COOH不能完全电离,是弱电解质。

  思考: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

  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因素:

  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

  练*: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强。

  (2)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3)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的多。

  讨论4: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30页)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讨论: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有何不同?

  课堂小结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判断电解质要”三看”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4、电离

  第二节《离子反应》课堂测评训练题

  练*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B.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C.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D.在熔融和溶液的状态下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但溶于水后生成物属于电解质的物质是

  A.金属钠

  B.液氯

  C.三氧化硫

  D.乙醇

  3.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磷酸

  B、蔗糖

  C、醋酸

  D、硫酸钡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Cl离子的是

  A、KClO3溶液

  B、MgCl2溶液

  C、液态HCl D、NaCl晶体

  5.下列物质中全部都是弱电解质的是

  A.CH3COOH、C2H5OH、NH3·H2O

  B.HCl、KOH、NaHCO3

  C.CH3COOH、H2O、NH3·H2O

  D.BaSO4、CaCO3、HNO3

  6.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导电且属于电解质的是

  A.固态氢氧化钠

  B、液态氯化镁

  C、氯化钠溶液

  D、镁

  7.把各组中的气体通入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显著增强的是

  A.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

  B.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NH3通入CH3COOH溶液中

  D.NH3通入盐酸中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

  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三氧化硫溶液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9.下列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① NaOH ② NH3·H2O ③ AgCl ④醋酸⑤NaHCO3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10.下列叙述中能说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A.熔化时不导电

  B.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

  C.溶液中已电离的离子与未电离的分子共存

  D.不是离子化合物是极性共价化合物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1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步入高中,未能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方法,学*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特别是本节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和播放离子反应的动画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使学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学*。

  但由于学生学*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方面:

  1、着重突出教法对学法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在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

  2、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巩固,升华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学会运用实验去解决问题,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的课堂上。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问题,质疑,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属于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微观的概念转换到宏观的现象才易于理解,首先,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从课程的开始对熟悉的现象进行提问,如:“为什么水垢加入食醋就可以去除?”、“工业污水是怎样净化的?”并展示图片。再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出微观粒子的反应,再通过播放离子反应动画使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考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标志)知识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确立的。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欲望,调动学生的学*动力,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实验探究归纳而获得知识。这样可充分发挥学3

  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打好基础。

  (四)教学程序、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用化学反应的应用实例从学生熟悉的醋酸除水垢、盐酸除锈,及展示工业污水的处理图片入手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2、讲授新课

  (1)设疑用实验探究新课:

  上节课已学*了电解质,知道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但如果从定义上引入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所以在此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1、2。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 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SO4、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和SO4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和SO4,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2)播放离子反应动画揭示反应过程

  在做完探究性试验给学生播放离子反应动画,引导学生写出探究性实验的离子方程式,使微观的反应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难点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书写步骤,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

  引导: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气体、水仍写成化学式。”说明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为什么不全拆成离子?原因是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书写离子形式还是写化学式。

  举例:CaCO3与盐酸溶液反应。CaCO3不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书写中写成化学式。但它是电解质,参加反应是离子。

  设问:a、澄清石灰水中加盐酸其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b、石灰乳中加盐酸呢?

  2+

  2—2+

  2—2+

  2—+

  — 4

  c、哪些物质能拆成离子形式,哪些不能拆呢?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

  设计目的:通过“引导→设问→讨论→总结→练*”五步曲,攻克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具体化。并且通过学生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成就感,反过来激发学生自主学*。

  (3)对离子方程式意义的处理

  先质疑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再实验探究,根据现象再质疑,再分析。将教材处理成几组酸与碱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练*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做的目的,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设置问题台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欲望。既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

  先设疑:通过前面的实验知道,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混合都会发生反应,离子反应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再一次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欲望,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获得知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为终身学*打基础。

  3.总结归纳,形成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的方法模式,学*科学的'学*方法,突破难点。

  4.巩固练*,加深理解

  5.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第五部分: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学*的兴趣、学生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离子反应动画的放映使抽象的反应具体化。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使以前生僻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同时也体现了当今的教学趋势,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的结合。

  第六部分:板书设计

  板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四步:写拆删查

  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或挥发性物质(气体)。因此,复分解反应均为离子反应。

  第七部分: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多媒体图片与动画的放映相结合,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并且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缺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需要学生们对以往所学的电解质与复分解反应有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比较困难,而本节课时内容也较多,未能在课程的开始帮同学很好的复*电解质与复分解反应的内容。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觉学*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会写电离方程式。

  2、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3、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本节需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导入]我们在初中的时候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现在我们来判断一下下列哪种物质是能导电的?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NaCl溶液、Cu。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能导电的是: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铜片、石墨;

  不能导电的是:NaCl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提问]既然大家都了解这些物质能够导电,那么它们导电的原理是什么?

  Cu、石墨能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NaCl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不能导电原因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从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中发生电离,以氯化钠溶解并电离为例,说明自由离子的形成,并书写电离方程式。并从电离角度重新定义酸、碱、盐。

  [课堂练*]练*册P22—23活学活用1,4

  [小结]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铜(单质)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CO2水溶液导电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电离。

  3、电解质主要包括酸、碱、盐、水及其金属氧化物,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

  [作业]课本*题

  1、

  3、

  4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复*提问]回顾初中我们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哪种类型的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并思考这类反应各物质的特点。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是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盐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离子反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下它们的关系吧

  1、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2—1〕

  [实验操作1]:向盛有2ml 1mo1/L的Na2SO4溶液中加入2ml 1mo1/L的K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现象: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Na+ 、SO42— 、K+、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2ml 1mo1/L的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1mo1/LBaCl2溶液,观察

  现象,并填表小结。

  现象: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Ba2+ 、SO42—和Cl—。(学生已学*过SO42—和Cl—的检验,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

  3、总结出相关概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并从而引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4、知识延伸:首先阅读教材32页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

  [课堂练*]

  1、练*册24—26页例1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2)烧碱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5)实验室制取氢气

  (6)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完成〔实验2—2〕并填表:

  填表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从这个过程中也让同学知道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最后,通过完成〔实验2—3〕并填表: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填表后全班交流,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并从而总结出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5、课本33页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举例:1)如何分离K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

  2)如何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

  3)如何鉴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或SO42—?

  6、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7、布置作业:34页第6题、第9题和第10题

  第三课时:离子共存

  [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

  (2)Fe和CuSO4溶液反应

  (3)NaOH和H2SO4反应

  [新课]离子共存

  一、若离子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生成沉淀

  2、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的物质

  3、生成水及难电离物质

  [典例1]练*册26页例

  2二、外界条件,及题目要求的`限制条件

  1、强酸性溶液

  2、强碱性溶液

  3、无色溶液

  [典例2]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为()A:Al3+Ag+NO3—Cl—B:Mg2+Ba2+NO3—Cl—C:Na+K+SO42—CO32—D:Cu2+Na+NO3—SO42—

  [练*]活学活用

  4、5

  [作业]练*册课后作业95页明天交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2)3)4)

  2、构建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的实质、表示一类反应。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能判断离子反应的发生并能逐步写出简单的离子方程式。能根据离子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体现溶液中反应的分析、离子反应概念构建的过程及研究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电解质及其电离,请同学回忆一下什么是电解质?

  【学生】思考回答: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CuSO4 、NaCl、BaSO4是不是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学生】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能导电

  【教师】由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粒子之间的反应,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一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我们先来看几个实验,请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①向盛有2ml 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稀KCl溶液。

  ②向盛有2ml 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 BaCl2溶液。

  ③向加油酚酞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至红色消失。

  ④向Na2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无气体冒出。

  ⑤将铁钉加入稀硫酸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Na2SO4 +2KCl === 2 NaCl + K2SO4 ① Na2SO4 + BaCl2 === Ba SO4 ↓ +2 NaCl ② 2NaOH + H2SO4===Na2SO4 + 2H2O ③ Na2CO3 + 2HCl === 2NaCl + H20 +CO2↑ ④ Fe + H2SO4 === FeSO4 + H2↑ ⑤

  【教师】分析实验1 Na2SO4溶液与KCl溶液并没有发生反应只是Na2SO4溶液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溶液电离出的K+、Cl―的简单混合分析实验2说明了Na2SO4溶液电离出的Na+与BaCl2电离出的Cl―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Na+和Cl―的离子形式存在。而Na2SO4溶液电离出的SO42―和BaCl2溶液电离出的Ba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

  【结论】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反应本质:Ba2++SO42-=====BaSO4↓

  【教师】同学们能试着用老师这种方法分析下面剩下的几个反应吗?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尝试

  【教师】同学们对这些反应的分析都做得很好。从对这些反应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反应的实质都是离子参加反应,在反应中,虽然有单质铁参加反应,单质铁不是离子,但还是有离子H+参加反应,我们称这类反应也为离子反应,请同学们给离子反应下个定义:

  【学生】讨论如何定义离子反应

  【板书】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或以离子的形式参加的反应)

  【教师】离子反应有何特点:

  【学生】找特点: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产。

  【板书】离子反应特点:

  1)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2)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

  3)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成。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归纳出了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反应本质,我们称这样的方程为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给他下定义。

  【学生】积极讨论并发言【板书】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达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特点:

  ①表示了反应的实质

  ②更简明

  【讲授】我们以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混合反应为例一起来看一下该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

  ①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BaCl2+Na2SO4=====BaSO4↓+2 NaCl

  ②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电解质)拆成离子形式,把难于水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单质、氧化物仍用分子形式表示。 Ba2++2Cl-+2Na++SO2-4=====BaSO4↓+2Na++2Cl-③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O2-4=====BaSO4↓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提问】请同学们用四个动词来概括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PPt】“写”—————基础,“拆”—————关键,

  “删”——————途径,“查”—————保证

  【板书】

  3、离子方程式的书别步骤

  1)“写”—————基础: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拆”—————关键:按电解质电离实际写成离子形式。

  3)“删”——————途径: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保证: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小结】四步中,“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既然拆是关键,拆时应注意作出准确判断,易溶、易电离物质应拆,难溶、难电离物质仍保留化学式。那么那些物质易电离呢?

  【练*】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把硫酸钠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

  ②把硫酸钾溶液滴加到硝酸钡溶液中

  ③把硫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SO42— + Ba2+ = BaSO4↓

  【练*讲解】

  【提问】这三个离子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小结】虽然化学方程式不一样,当离子方程式相同,说明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化学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可以表示同一类的离子反应。这个以就是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

  三、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或以离子的形式参加的反应)

  离子反应特点:

  1)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2)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

  3)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成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达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特点:①表示了反应的实质

  ②更简明

  3、离子方程式的书别步骤

  1)“写”—————基础: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拆”—————关键:按电解质电离实际写成离子形式。

  3)“删”——————途径: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保证: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生微粒观、变化观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对电离与离子反应的要求为:“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具体内容包括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等关键概念和电离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等核心知识,也包括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事物的.本质。而本节的内容更加深入系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可让学生初步建立基于微粒及微粒间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结构与变化的观念和能力,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同时,本节内容也将为后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研究微粒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20xx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离子反应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发展微粒观,使其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又能够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视角和认识水*。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酸、碱、盐,并且能从宏观物质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但其认识水*较低,缺乏微观意识,难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的行为,因此学生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认识视角,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将原有的宏观、孤立、定性的认识角度提升至微观、联系、定量的层面。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宏观层面:未建立电离、电解质等概念,难以准确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形成离子的过程,也难以用符号表达。只能从宏观物质的角度认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不能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即离子反应。

  3.认识停留在定性层面:只关注离子的种类,不关注离子的数量,不能理解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初步完成微粒观的建立。

  三、教学目标

  1.从微观角度认识电解质。通过实验分析氯化钠溶液及熔融氯化钠的存在形式,建立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能用微观示意图将思维外显,能用电离方程式进行表征。

  2.从微观角度认识反应。基于证据从微观的角度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以氢氧化钡和硫酸为例)提出可能的假设,能认识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能依据宏观现象分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初步建立研究水溶液中物质反应的思路方法。

  3.通过归纳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间的反应存在定量关系,能依据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预测宏观现象。

  4.能应用离子反应分析解决真实复杂问题,形成分析思路。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利用离子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等准确表征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和反应的微观过程。

  2.能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种类、数量和相互作用之间进行自主关联和转换,理解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能从定量层面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相互作用。

  3.形成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物质制备、分离提纯等相关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1.宏微结合,从定量层面分析离子的来源及相互作用。

  2.形成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思路和方法,建立微粒观。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问题情境]夏天天热,出了很多汗(主要成分NaCl)的手不能去接触电器或擦拭电器,否则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结合初中已学,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请小组代表总结回答。

  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引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应用所学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二)环节二

  1.设计导电性实验,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导电原因。

  教师引导:[任务1] 观察氯化钠固体、蒸馏水、氯化钠溶液、熔融氯化钠的导电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用化学用语表示电离的微观过程。

  学生活动:

  (1)讨论导电的条件。

  (2)观察导电性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3)用微观示意图画出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熔融氯化钠的存在形式。

  (4)得出电离、电解质等概念。

  (5)书写电离方程式。

  (6)以Na2CO3、MgCl2等类型物质进行拓展练*。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学科素养。将学生思维借用微观示意图外显,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设计针对性的练*,让学生注重定量角度的认识,同时对之前的学*进行反馈评价。

  2.引入化学史,明确电离的条件。

  教师引导:[问题1] 离子是通电后才产生的还是电解质溶于水自动解离形成的?

  学生活动:

  (1)提出假设并寻找证据。

  (2)结合化学史理解阿伦尼乌斯电离模型,明确电解质溶于水会自动解离成离子。

  设计意图:电离是否需要通电条件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这里问题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电离概念本质的理解,借用化学史料解答,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经历不断演变及完善的过程。

  3.基于电离产生的离子种类,从微观本质定义酸碱盐。

  教师引导:[任务2]结合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的本质。

  学生活动:(1)书写HCl、H2SO4、HNO3以及NaOH、Ca(OH)2、Ba(OH)2的电离方程式。

  (2)从电离的角度归纳概括出酸、碱的本质。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物质分类”的微观角度,使学生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本质。

  (三)环节三

  1.从微观角度探究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3] 通过实验观察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分析水溶液中电解质的行为,建立离子反应的核心概念。

  学生活动:(1)分析向Ba(OH)2溶液中滴加硫酸过程中混合溶液的电导率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滴定过程电导率变化图像。

  (2)解释实验图像变化趋势和拐点意义。

  (3)用化学用语表示滴定过程,即按照“写”、“拆”、“删”、“查”

  的步骤书写离子方程式。

  拓展思考:若将硫酸换成硫酸氢钠,电导率又会如何变化?该过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此任务,展开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教学。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提升宏微结合及科学探究素养。通过比较硫酸与硫酸氢钠的不同,从定性及定量角度深入认识溶液中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用其判断离子反应发生与否。

  教师引导: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水、气、沉淀为例,布置并评价各类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从微粒观角度探讨离子反应发生的本质,并归纳复分解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1)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2)认识同一离子方程式可代表一类反应。

  设计意图:建立离子反应的核心概念,为后续利用离子反应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四)环节四

  1.利用离子反应概念解决粗盐精制的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粗盐精制过程。

  学生活动:(1)从离子角度认识粗盐的成分。

  (2)依据微粒间相互作用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选择合适的试剂完成实验设计。

  (3)从定量层面分析试剂的用量,并调整设计方案。

  (4)书写该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地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与电解质溶液相关的实际问题,从定量层面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相互反应。检测学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上一环节进行反馈评价。

  2.形成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思路。

  教师引导:[小结]回顾粗盐精制的过程,提炼从微观离子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活动:建立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基本思路:确定认识对象(溶质或溶剂)——分析微粒种类和数量——分析微粒间相互作用——分析作用结果(宏观现象等)。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经历宏观-微观-宏观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通过归纳总结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基本思路,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模型。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

  四、教学过程

  〔引入〕物理学上,根据能否导电,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电解质及其相互间反应的知识,对于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

  1、强调关键字。

  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小结] 电解质的分类:

  1、强电质(全部电离)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弱酸:如H2S、H2CO3、CH3COOH

  弱碱:NH3·H2O、Cu(OH)2

  其它:H2O: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解答: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CH3COOH不能完全电离,是弱电解质。

  思考: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

  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因素:

  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

  练*: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强。

  (2)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3)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的多。

  讨论4: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30页)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讨论: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有何不同?

  课堂小结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判断电解质要”三看”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4、电离

  第二节《离子反应》课堂测评训练题

  练*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B.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C.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D.在熔融和溶液的状态下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但溶于水后生成物属于电解质的物质是

  A.金属钠

  B.液氯

  C.三氧化硫

  D.乙醇

  3.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磷酸

  B、蔗糖

  C、醋酸

  D、硫酸钡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Cl离子的是

  A、KClO3溶液

  B、MgCl2溶液

  C、液态HCl D、NaCl晶体

  5.下列物质中全部都是弱电解质的是

  A.CH3COOH、C2H5OH、NH3·H2O

  B.HCl、KOH、NaHCO3

  C.CH3COOH、H2O、NH3·H2O

  D.BaSO4、CaCO3、HNO3

  6.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导电且属于电解质的是

  A.固态氢氧化钠

  B、液态氯化镁

  C、氯化钠溶液

  D、镁

  7.把各组中的气体通入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显著增强的是

  A.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

  B.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NH3通入CH3COOH溶液中

  D.NH3通入盐酸中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

  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三氧化硫溶液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9.下列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① NaOH ② NH3·H2O ③ AgCl ④醋酸⑤NaHCO3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10.下列叙述中能说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A.熔化时不导电

  B.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

  C.溶液中已电离的离子与未电离的分子共存

  D.不是离子化合物是极性共价化合物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1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步入高中,未能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方法,学*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特别是本节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和播放离子反应的动画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使学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学*。

  但由于学生学*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方面:

  1、着重突出教法对学法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在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

  2、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巩固,升华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学会运用实验去解决问题,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的课堂上。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问题,质疑,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属于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微观的概念转换到宏观的现象才易于理解,首先,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从课程的开始对熟悉的现象进行提问,如:“为什么水垢加入食醋就可以去除?”、“工业污水是怎样净化的?”并展示图片。再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出微观粒子的反应,再通过播放离子反应动画使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考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标志)知识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确立的。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欲望,调动学生的学*动力,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实验探究归纳而获得知识。这样可充分发挥学3

  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打好基础。

  (四)教学程序、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用化学反应的应用实例从学生熟悉的醋酸除水垢、盐酸除锈,及展示工业污水的处理图片入手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2、讲授新课

  (1)设疑用实验探究新课:

  上节课已学*了电解质,知道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但如果从定义上引入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所以在此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1、2。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 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SO4、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和SO4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和SO4,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2)播放离子反应动画揭示反应过程

  在做完探究性试验给学生播放离子反应动画,引导学生写出探究性实验的离子方程式,使微观的反应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难点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书写步骤,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

  引导: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气体、水仍写成化学式。”说明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为什么不全拆成离子?原因是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书写离子形式还是写化学式。

  举例:CaCO3与盐酸溶液反应。CaCO3不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书写中写成化学式。但它是电解质,参加反应是离子。

  设问:a、澄清石灰水中加盐酸其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b、石灰乳中加盐酸呢?

  2+

  2—2+

  2—2+

  2—+

  — 4

  c、哪些物质能拆成离子形式,哪些不能拆呢?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

  设计目的:通过“引导→设问→讨论→总结→练*”五步曲,攻克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具体化。并且通过学生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成就感,反过来激发学生自主学*。

  (3)对离子方程式意义的处理

  先质疑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再实验探究,根据现象再质疑,再分析。将教材处理成几组酸与碱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练*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做的目的,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设置问题台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欲望。既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

  先设疑:通过前面的实验知道,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混合都会发生反应,离子反应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再一次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欲望,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获得知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为终身学*打基础。

  3.总结归纳,形成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的方法模式,学*科学的'学*方法,突破难点。

  4.巩固练*,加深理解

  5.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第五部分: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学*的兴趣、学生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离子反应动画的放映使抽象的反应具体化。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使以前生僻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同时也体现了当今的教学趋势,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的结合。

  第六部分:板书设计

  板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四步:写拆删查

  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或挥发性物质(气体)。因此,复分解反应均为离子反应。

  第七部分: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多媒体图片与动画的放映相结合,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并且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缺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需要学生们对以往所学的电解质与复分解反应有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比较困难,而本节课时内容也较多,未能在课程的开始帮同学很好的复*电解质与复分解反应的内容。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觉学*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会写电离方程式。

  2、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3、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本节需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导入]我们在初中的时候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现在我们来判断一下下列哪种物质是能导电的?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NaCl溶液、Cu。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能导电的是: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铜片、石墨;

  不能导电的是:NaCl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提问]既然大家都了解这些物质能够导电,那么它们导电的原理是什么?

  Cu、石墨能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NaCl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不能导电原因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从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中发生电离,以氯化钠溶解并电离为例,说明自由离子的形成,并书写电离方程式。并从电离角度重新定义酸、碱、盐。

  [课堂练*]练*册P22—23活学活用1,4

  [小结]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铜(单质)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CO2水溶液导电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电离。

  3、电解质主要包括酸、碱、盐、水及其金属氧化物,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

  [作业]课本*题

  1、

  3、

  4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复*提问]回顾初中我们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哪种类型的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并思考这类反应各物质的特点。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是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盐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离子反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下它们的关系吧

  1、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2—1〕

  [实验操作1]:向盛有2ml 1mo1/L的Na2SO4溶液中加入2ml 1mo1/L的K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现象: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Na+ 、SO42— 、K+、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2ml 1mo1/L的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1mo1/LBaCl2溶液,观察

  现象,并填表小结。

  现象: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Ba2+ 、SO42—和Cl—。(学生已学*过SO42—和Cl—的检验,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

  3、总结出相关概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并从而引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4、知识延伸:首先阅读教材32页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

  [课堂练*]

  1、练*册24—26页例1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2)烧碱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5)实验室制取氢气

  (6)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完成〔实验2—2〕并填表:

  填表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从这个过程中也让同学知道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最后,通过完成〔实验2—3〕并填表: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填表后全班交流,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并从而总结出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5、课本33页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举例:1)如何分离K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

  2)如何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

  3)如何鉴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或SO42—?

  6、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7、布置作业:34页第6题、第9题和第10题

  第三课时:离子共存

  [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

  (2)Fe和CuSO4溶液反应

  (3)NaOH和H2SO4反应

  [新课]离子共存

  一、若离子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生成沉淀

  2、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的物质

  3、生成水及难电离物质

  [典例1]练*册26页例

  2二、外界条件,及题目要求的`限制条件

  1、强酸性溶液

  2、强碱性溶液

  3、无色溶液

  [典例2]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为()A:Al3+Ag+NO3—Cl—B:Mg2+Ba2+NO3—Cl—C:Na+K+SO42—CO32—D:Cu2+Na+NO3—SO42—

  [练*]活学活用

  4、5

  [作业]练*册课后作业95页明天交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2)3)4)

  2、构建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的实质、表示一类反应。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能判断离子反应的发生并能逐步写出简单的离子方程式。能根据离子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体现溶液中反应的分析、离子反应概念构建的过程及研究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电解质及其电离,请同学回忆一下什么是电解质?

  【学生】思考回答: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CuSO4 、NaCl、BaSO4是不是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学生】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能导电

  【教师】由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粒子之间的反应,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一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我们先来看几个实验,请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①向盛有2ml 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稀KCl溶液。

  ②向盛有2ml 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 BaCl2溶液。

  ③向加油酚酞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至红色消失。

  ④向Na2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无气体冒出。

  ⑤将铁钉加入稀硫酸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Na2SO4 +2KCl === 2 NaCl + K2SO4 ① Na2SO4 + BaCl2 === Ba SO4 ↓ +2 NaCl ② 2NaOH + H2SO4===Na2SO4 + 2H2O ③ Na2CO3 + 2HCl === 2NaCl + H20 +CO2↑ ④ Fe + H2SO4 === FeSO4 + H2↑ ⑤

  【教师】分析实验1 Na2SO4溶液与KCl溶液并没有发生反应只是Na2SO4溶液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溶液电离出的K+、Cl―的简单混合分析实验2说明了Na2SO4溶液电离出的Na+与BaCl2电离出的Cl―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Na+和Cl―的离子形式存在。而Na2SO4溶液电离出的SO42―和BaCl2溶液电离出的Ba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

  【结论】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反应本质:Ba2++SO42-=====BaSO4↓

  【教师】同学们能试着用老师这种方法分析下面剩下的几个反应吗?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尝试

  【教师】同学们对这些反应的分析都做得很好。从对这些反应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反应的实质都是离子参加反应,在反应中,虽然有单质铁参加反应,单质铁不是离子,但还是有离子H+参加反应,我们称这类反应也为离子反应,请同学们给离子反应下个定义:

  【学生】讨论如何定义离子反应

  【板书】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或以离子的形式参加的反应)

  【教师】离子反应有何特点:

  【学生】找特点: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产。

  【板书】离子反应特点:

  1)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2)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

  3)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成。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归纳出了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反应本质,我们称这样的方程为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给他下定义。

  【学生】积极讨论并发言【板书】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达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特点:

  ①表示了反应的实质

  ②更简明

  【讲授】我们以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混合反应为例一起来看一下该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

  ①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BaCl2+Na2SO4=====BaSO4↓+2 NaCl

  ②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电解质)拆成离子形式,把难于水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单质、氧化物仍用分子形式表示。 Ba2++2Cl-+2Na++SO2-4=====BaSO4↓+2Na++2Cl-③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O2-4=====BaSO4↓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提问】请同学们用四个动词来概括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PPt】“写”—————基础,“拆”—————关键,

  “删”——————途径,“查”—————保证

  【板书】

  3、离子方程式的书别步骤

  1)“写”—————基础: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拆”—————关键:按电解质电离实际写成离子形式。

  3)“删”——————途径: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保证: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小结】四步中,“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既然拆是关键,拆时应注意作出准确判断,易溶、易电离物质应拆,难溶、难电离物质仍保留化学式。那么那些物质易电离呢?

  【练*】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把硫酸钠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

  ②把硫酸钾溶液滴加到硝酸钡溶液中

  ③把硫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SO42— + Ba2+ = BaSO4↓

  【练*讲解】

  【提问】这三个离子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小结】虽然化学方程式不一样,当离子方程式相同,说明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化学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可以表示同一类的离子反应。这个以就是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

  三、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或以离子的形式参加的反应)

  离子反应特点:

  1)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2)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

  3)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成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达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特点:①表示了反应的实质

  ②更简明

  3、离子方程式的书别步骤

  1)“写”—————基础: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拆”—————关键:按电解质电离实际写成离子形式。

  3)“删”——————途径: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保证: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生微粒观、变化观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对电离与离子反应的要求为:“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具体内容包括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等关键概念和电离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等核心知识,也包括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事物的.本质。而本节的内容更加深入系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可让学生初步建立基于微粒及微粒间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结构与变化的观念和能力,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同时,本节内容也将为后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研究微粒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20xx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离子反应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发展微粒观,使其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又能够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视角和认识水*。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酸、碱、盐,并且能从宏观物质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但其认识水*较低,缺乏微观意识,难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的行为,因此学生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认识视角,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将原有的宏观、孤立、定性的认识角度提升至微观、联系、定量的层面。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宏观层面:未建立电离、电解质等概念,难以准确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形成离子的过程,也难以用符号表达。只能从宏观物质的角度认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不能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即离子反应。

  3.认识停留在定性层面:只关注离子的种类,不关注离子的数量,不能理解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初步完成微粒观的建立。

  三、教学目标

  1.从微观角度认识电解质。通过实验分析氯化钠溶液及熔融氯化钠的存在形式,建立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能用微观示意图将思维外显,能用电离方程式进行表征。

  2.从微观角度认识反应。基于证据从微观的角度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以氢氧化钡和硫酸为例)提出可能的假设,能认识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能依据宏观现象分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初步建立研究水溶液中物质反应的思路方法。

  3.通过归纳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间的反应存在定量关系,能依据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预测宏观现象。

  4.能应用离子反应分析解决真实复杂问题,形成分析思路。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利用离子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等准确表征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和反应的微观过程。

  2.能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种类、数量和相互作用之间进行自主关联和转换,理解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能从定量层面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相互作用。

  3.形成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物质制备、分离提纯等相关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1.宏微结合,从定量层面分析离子的来源及相互作用。

  2.形成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思路和方法,建立微粒观。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问题情境]夏天天热,出了很多汗(主要成分NaCl)的手不能去接触电器或擦拭电器,否则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结合初中已学,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请小组代表总结回答。

  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引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应用所学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二)环节二

  1.设计导电性实验,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导电原因。

  教师引导:[任务1] 观察氯化钠固体、蒸馏水、氯化钠溶液、熔融氯化钠的导电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用化学用语表示电离的微观过程。

  学生活动:

  (1)讨论导电的条件。

  (2)观察导电性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3)用微观示意图画出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熔融氯化钠的存在形式。

  (4)得出电离、电解质等概念。

  (5)书写电离方程式。

  (6)以Na2CO3、MgCl2等类型物质进行拓展练*。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学科素养。将学生思维借用微观示意图外显,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设计针对性的练*,让学生注重定量角度的认识,同时对之前的学*进行反馈评价。

  2.引入化学史,明确电离的条件。

  教师引导:[问题1] 离子是通电后才产生的还是电解质溶于水自动解离形成的?

  学生活动:

  (1)提出假设并寻找证据。

  (2)结合化学史理解阿伦尼乌斯电离模型,明确电解质溶于水会自动解离成离子。

  设计意图:电离是否需要通电条件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这里问题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电离概念本质的理解,借用化学史料解答,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经历不断演变及完善的过程。

  3.基于电离产生的离子种类,从微观本质定义酸碱盐。

  教师引导:[任务2]结合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的本质。

  学生活动:(1)书写HCl、H2SO4、HNO3以及NaOH、Ca(OH)2、Ba(OH)2的电离方程式。

  (2)从电离的角度归纳概括出酸、碱的本质。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物质分类”的微观角度,使学生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本质。

  (三)环节三

  1.从微观角度探究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3] 通过实验观察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分析水溶液中电解质的行为,建立离子反应的核心概念。

  学生活动:(1)分析向Ba(OH)2溶液中滴加硫酸过程中混合溶液的电导率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滴定过程电导率变化图像。

  (2)解释实验图像变化趋势和拐点意义。

  (3)用化学用语表示滴定过程,即按照“写”、“拆”、“删”、“查”

  的步骤书写离子方程式。

  拓展思考:若将硫酸换成硫酸氢钠,电导率又会如何变化?该过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此任务,展开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教学。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提升宏微结合及科学探究素养。通过比较硫酸与硫酸氢钠的不同,从定性及定量角度深入认识溶液中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用其判断离子反应发生与否。

  教师引导: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水、气、沉淀为例,布置并评价各类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从微粒观角度探讨离子反应发生的本质,并归纳复分解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1)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2)认识同一离子方程式可代表一类反应。

  设计意图:建立离子反应的核心概念,为后续利用离子反应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四)环节四

  1.利用离子反应概念解决粗盐精制的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粗盐精制过程。

  学生活动:(1)从离子角度认识粗盐的成分。

  (2)依据微粒间相互作用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选择合适的试剂完成实验设计。

  (3)从定量层面分析试剂的用量,并调整设计方案。

  (4)书写该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地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与电解质溶液相关的实际问题,从定量层面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相互反应。检测学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上一环节进行反馈评价。

  2.形成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思路。

  教师引导:[小结]回顾粗盐精制的过程,提炼从微观离子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活动:建立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基本思路:确定认识对象(溶质或溶剂)——分析微粒种类和数量——分析微粒间相互作用——分析作用结果(宏观现象等)。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经历宏观-微观-宏观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通过归纳总结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基本思路,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模型。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

  四、教学过程

  〔引入〕物理学上,根据能否导电,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电解质及其相互间反应的知识,对于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

  1、强调关键字。

  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小结] 电解质的分类:

  1、强电质(全部电离)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弱酸:如H2S、H2CO3、CH3COOH

  弱碱:NH3·H2O、Cu(OH)2

  其它:H2O: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解答: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CH3COOH不能完全电离,是弱电解质。

  思考: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

  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因素:

  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

  练*: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强。

  (2)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3)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的多。

  讨论4: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30页)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讨论: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有何不同?

  课堂小结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判断电解质要”三看”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4、电离

  第二节《离子反应》课堂测评训练题

  练*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B.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C.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D.在熔融和溶液的状态下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但溶于水后生成物属于电解质的物质是

  A.金属钠

  B.液氯

  C.三氧化硫

  D.乙醇

  3.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磷酸

  B、蔗糖

  C、醋酸

  D、硫酸钡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Cl离子的是

  A、KClO3溶液

  B、MgCl2溶液

  C、液态HCl D、NaCl晶体

  5.下列物质中全部都是弱电解质的是

  A.CH3COOH、C2H5OH、NH3·H2O

  B.HCl、KOH、NaHCO3

  C.CH3COOH、H2O、NH3·H2O

  D.BaSO4、CaCO3、HNO3

  6.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导电且属于电解质的是

  A.固态氢氧化钠

  B、液态氯化镁

  C、氯化钠溶液

  D、镁

  7.把各组中的气体通入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显著增强的是

  A.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

  B.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NH3通入CH3COOH溶液中

  D.NH3通入盐酸中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

  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三氧化硫溶液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9.下列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① NaOH ② NH3·H2O ③ AgCl ④醋酸⑤NaHCO3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10.下列叙述中能说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A.熔化时不导电

  B.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

  C.溶液中已电离的离子与未电离的分子共存

  D.不是离子化合物是极性共价化合物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认识坑、考等6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二段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段。

  4、了解童年李四光为什么对大石头产生疑问,并设置悬念,引发下几段内容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玩过捉迷藏?谁来说说,你都喜欢藏在什么样地方呢?为什么喜欢藏在那儿?

  2、介绍李四光:

  你们都是聪明活泼的好孩子,跟李四光一样。(板书:李四光)李四光是谁?你们知道吗?

  3、导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李四光和奇怪的大石头之间的故事。

  (板书:奇怪的大石头)

  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

  教师:同学们赶紧读读课文,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不懂的词句问问同桌!(学生读课文)大家都是认真的好孩子,把课文都预*好几遍了。卢老师特意找了一些难读的字词来考考大家:

  转来转去、考察、秦岭、遗迹、研究、

  严严实实、躲闪、突兀、流域、砸、

  孤零零、成果、震惊、大坑、陨石

  (个别读,开小火车检查)

  三、学*第二段

  1、给合课文上的图片来认识孤零零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在文中所有的效果。

  2、再认读第二段,找一找其中精彩的字词,并说明原因。

  3、看着图画把第一段中,捉迷藏的内容复述下来。

  四、观察图片,设置悬念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1、哪一位是李四光,并说明原因。

  2、他在想什么?此时此刻的李四光脸上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3、请带着这样的表情读读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4、接下来的故事又会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会不会一直困扰着李四光?请小朋友课后自己学*以下内容。

  五,书写指导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要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我的反思】

  听了糜老师的评课受益非浅,在此真诚地感谢糜老师。以下我从课堂教学情况和自身原因两个方面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

  就课堂教学情况而言,我重点地思考了三点:

  一、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

  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教案中,我还设计第五个环节,就是书写指导,但在课堂上我还来不及实施这个环节。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糜老师帮我计算了一下时间,总共花了十分钟的时间。之后是学生读词、还有问学生问题的时候,都显得在时间衔接上不够紧凑,存在一些脱节的问题。这些应该把握好时间的地方,我应该在下次引导好学生,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从而让整个课堂显示出一种精神抖擞的气氛。

  二、目标意识不够强烈

  很惭愧,一个教了两年书的语文教师还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概述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往仅会认真地参考教参中的教学过程,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给于的关注偏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也是过多的把时间花在了过程的设计上,对整体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充分全面的思考。上完课之后,特别是听了糜老师的评课之后,才真正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当一个环节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环节便沦落为只是老师的一种修饰,而学生只能是吃力地配合老师的演出。这怎么能够是一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呢?而又怎能是一堂好课呢?

  所以,一堂课设计的好与坏以及学生上课情绪的调节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一个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的。

  三、发展观念不够明确

  刚才说了目标重要性,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确定的目标太低,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意识。我潜意识中还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级只要会读词,读通课文的要求上。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远远是不够的。三年级学生还更需要的是培养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却一直都担心学生答不上来,从而没有设定专门为培养概括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环节。糜老师说的对,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这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所以,通过这个课我认识到,定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准确目标,要努力的根据学生的学*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目标。

  我再仔细地反省了一下,我会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像糜老师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最后是我自己还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学*的位置上,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糜老师能让我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所在,是我今后进步的前提。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师在以后能给我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进步。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因、为、阳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因、为、阳3个字。

  2、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准备】

  课件、四幅太阳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

  1、大家都喜欢猜谜,今天老师就请大家猜个谜语。(演示课件)

  2、(板书:太阳)。读准阳,阳字怎么记?你能给阳字找几个朋友吗?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叫《四个太阳》,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名说。

  4、答案就藏在我们的书里。读书时别忘了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问题可以和旁边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二、自学交流

  1、这四个太阳是哪儿来的?原来这四个太阳代表小作者美好的心愿。分别是哪几个太阳?板贴图画。

  2、(演示课件)你会读这些生字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节读课文,评议。

  三、学*第四节

  1、你最喜欢哪个太阳?

  2、看来喜欢彩色太阳的小朋友最多了,那我们先去看看彩色的太阳吧。第几节写的是彩色的太阳?指名读第四节。

  3、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板书:多彩)多彩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4、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作家写下了很多赞美春天的作品。现在我们来欣赏一首宋朝学者朱熹创作的《春日》。(演示课件)齐读。诗人告诉我们春天是怎样的?(万紫千红)

  欣赏了古诗,我们也来欣赏一首儿歌,读一读。

  5、春天是五彩斑斓的,就让我们也来赞美春天吧。齐读第四段。

  四、课中操

  春天,小作者画了个彩色的太阳,给人惊喜,催人奋进,我们小朋友看了心痒痒的,也想参与一下。那好,我们来种个太阳吧。(歌曲《种太阳》)

  五、学*第一段

  1、在小朋友的歌声中,春天穿着五彩的衣裳渐渐走远了。我们迎来了什么季节?

  2、(演示课件:听知了叫声)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夏天这么炎热,你有什么心愿呢?

  对呀,我们希望夏天能凉爽一点。大家的想法跟小作者不谋而合,所以他画了个绿绿的太阳,希望带给世界一片清凉。(板书:清凉)

  4、那就请你把清凉带给我吧!读一读这一段。(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书写指导阳、因、为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认字:认识15个生字,继续进行渗透性识字,学*多音字“乐”。

  2.写字:学*写7个字。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4.在读书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生字的能力。

  2.鼓励学生将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教学。课件

  课前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一同去中山公园看古树,将师生与老树的.合影做入。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引入:孩子们,上周六我们去哪了?(出示。课件中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出示课题:一周过去了,我们还沉浸在和老树爷爷在一起的快乐之中,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听听——老树的故事吧!

  二、新课教学:

  1.带读课文:老师大声读,请你小声跟着老师读。

  2.教师画出老树。

  3.测读字卡:读一遍本课的生字,将学生不会的生字贴在老师画的大树上。

  4.指读课文中学生已经认识的生字。

  5.合作学*生字:

  (1)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学这些字。

  (2)互相帮助读读课文。

  (3)摆字卡互相检查。

  6.师生合作学*生字:

  (1)“小老师”教学在合作学*中困难较大的生字。

  (2)同学们自主提问、相互解答。

  7.四人讨论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你们想怎么学?(组长汇报)

  8.四人讨论小组合作学*: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吧!

  9.汇报学*:以下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自主学*情况而进行。

  10.教师准备指导的教学重点:

  (1)结合学生们看到老树的感受体会:“你怎么这么大?”

  (2)引导学生想像:“有多少鸟儿在你身上安过家?”“小鸟会和老树爷爷说些什么呢?”

  (3)结合教学。课件中的漂亮的小鸟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礼服”?

  (4)鼓励学生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

  11.练*背诵课文。

  12.指导书写:

  (1)练*描写字本。(前面合作学*时,选择学*写字的小组,下座位去指导别的同学。)

  (2)你会写哪个字就把那个字再描一遍。

  (3)请“小老师”教书写。(同学们可自主提问)

  13.提问:要过新年了,你想对老树爷爷说些什么呢?

  三、课后参与学*活动:把老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罢,你也可以再去找一些有关老树的资料。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资料、读写练*。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教师:(音乐声起。)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由课题想开去,贴*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发言)

  3、感知资料,激**感。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请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出示教师整理过的资料)

  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作者学业有成,事业有进,24岁时就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真可谓是年轻有为。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同学深入学*。(附资料)

  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自主积累。)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落实本课时读的要求,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

  1、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自主汇报。质疑有可能集中在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续自问,意在表现当时的彷徨以及受到新思想影响后的觉醒。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经过整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1919年2月《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同年,他和俞*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还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2年4月写下了《匆匆》一文。朱自清当时被人称为年轻而卓然的诗人。

  一方面变换读的形式,如自读,指名读,师生问答读(例如,生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师读“不行啊!”生读“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师读“绝对不能!”等。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感情。

  四、课堂反馈。(附读写练*)

  五、作业: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资料、读写练*。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教师:(音乐声起。)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由课题想开去,贴*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发言)

  3、感知资料,激**感。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请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出示教师整理过的资料)

  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作者学业有成,事业有进,24岁时就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真可谓是年轻有为。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同学深入学*。(附资料)

  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自主积累。)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落实本课时读的要求,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

  1、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自主汇报。质疑有可能集中在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续自问,意在表现当时的彷徨以及受到新思想影响后的觉醒。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经过整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1919年2月《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同年,他和俞*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还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2年4月写下了《匆匆》一文。朱自清当时被人称为年轻而卓然的诗人。

  一方面变换读的形式,如自读,指名读,师生问答读(例如,生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师读“不行啊!”生读“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师读“绝对不能!”等。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感情。

  四、课堂反馈。(附读写练*)

  五、作业: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引出文本

  1、同学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猜猜看!是的,光阴似箭,岁月匆匆,不知不觉我已经走过三十四个年头,弹指一挥间,人生的三分之一就悄无声息地过去了。我不禁想起几个成语。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逃去如飞、稍纵即逝

  (齐读成语)读完有什么发现吗?对于时间,你们是怎样认识的呢?

  2、是啊,时间真是个神奇的精灵!上个世纪的20年代,朱自清先生曾饱含深情地写下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题目叫“匆匆”。(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1、引读:这是一篇优美而充满智慧的散文,读了以后,它会让你怦然心动、豁然开朗。想不想读?课文就在你们的手里,读起来吧!边读边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与大家分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3、初读感悟

  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细致地读了一遍课文。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者说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什么?凭直觉,你觉得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你觉得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的心情怎么样?

  4、小结:虚度光阴、无可奈何、前途不明、伤感彷徨,这些复杂的心情,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朱自清有,其实你有,我也有。让我们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吧!

  5、朗读展示,适时评议,注意评价的引导性、激励性。

  三、探究阅读,批注文本

  1、引导:

  时间在我们的朗读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但这是不够的!波尔克说过:“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吃饭要细嚼慢咽,读书也要认真阅读,细心体会。真正的阅读,应该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思考。

  下面,让我们轻声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地方,或者是你感受很深的地方,然后在旁边写上你最想说的话。可以是对优美词句的欣赏,可以是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也可以是阅读时的感受和联想,还可以是对作者朱自清先生的质疑问难……每位同学可以重点选择2处,认真阅读,细心体会。

  2、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点、批注,与课文、作者对话;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思考中去。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刚才的阅读过程,我们同学都非常投入。许多同学读得好,想得深,写得更是美。下面,我们就来交流阅读的感受和体会,老师非常愿意倾听你们心灵的声音!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太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学*目标】

  1、学会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中小朋友在每个季节的美好愿望。

  3、熟练运用鼠标“单击”“拖动”等方法打开课件、利用课件学*。操作游戏来巩固识字和帮助了解课文内容。

  【学*重点】

  1、用各种方法识记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操作游戏巩固识字,帮助了解课文内容。

  【学*难点】

  1、生字“熟、温、街、脸、尝”的识记方法。

  2、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树”。

  【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电脑这个朋友吗?今天我们就和电脑这个朋友一起学*一堂语文课。

  2、看图引出课题:(打开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请同学们看电脑屏幕,上面有一幅图。谁能说说图上有什么?

  生:图上有一位小朋友在画画。(画太阳)(画风景)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课的课文就与这位小朋友的画有关。

  (操作课件,课题出现在图上)好!我们一齐读读课题吧。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这一节课的任务:即利用电脑来学*语文课。看图引出课题,目的是借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究竟课文写了什么?增强了学生学*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现在你一定想读读课文了吧。请大家打开书第81页。 谁能说说,刚开始读一篇打捞的课文应臬读?

  生:要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借拼音多读几遍。

  师:好!同学们很会学*!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2、认识生字:

  师:课文大家读通了,文中的生字大家认识了吗?

  (操作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条)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生:(自由读生字)

  师: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了。“小小火车就要开,谁来开?”

  生:我来开!我来开!

  师:(操作课件,逐个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生:“开火车”读生字。

  师:“小火车”开得可真快!谁能给生字组组词?

  生:我给“街”组词:街道;我给“伙”组词:伙伴;

  我给“温”组词:温暖;我给“熟”组词:成熟。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奖励大家一个小游戏。

  (操作课件,进入游戏页面)

  师:大家看清了吗?老师是怎么进入这个游戏的?

  生:老师是单击了小兔子旁边的“游戏”按钮进入的。

  师:(单击“开始”按钮,游戏开始,演示游戏的操作方法:小天使手拿气球飞来,气球写着一个音节。若单击相应的.生字,小天使便飞走,另一个天使飞进。若单击错误,便飞不走。)

  师:请同学们自己操作鼠标,玩游戏吧。

  生:动手操作游戏。

  师:(巡回指导)

  设计思路:运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识字,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课标》强调: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在认字这一环节上设计“小天使“的游戏。一方面巩固学生认字,另一方面熟练了鼠标的基本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自由控制节奏、次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三、分析、记忆字形

  师:(在黑板上贴出“生字树”,树上的每一个果子写着一个生字)

  同学们,“生字树”结果子了!如果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果子上面的生字。这些果子就是你的了。请大家先在学*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生:(小组内交流)

  师: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生: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了“伙”,大火的“火”加单人旁就是“伙”。

  师:还有哪些字能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

  生:“伴”、“因”、“季”、“挂”、“冻”

  师:(把果子分别送给发言的同学)剩下的生字还能用什么方法记?

  生:用“孩子“的“孩“去掉子字旁换成言字旁就是“该”

  师:(请发言的同学上来摘果子)

  看来剩下的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记,我们一齐来请教电脑朋友吧。请大家单击打 开“字形”按钮,看看电脑有什么好办法?

  生:(自己操作,打开字形页面分别点击“熟、温、街、尝、脸“观看课件演示的五个动画)

  师:现在你记住这几个字了吗?怎么记住的?

  生:把“行”分开,中间加两个“土”就是“街”;

  把经常的“常”字下面的“吊”换成“云”就是“尝”;

  把“热”上面左半部分的提手旁换成“享”就是“熟”;

  “温“字像太阳下面有一盆水,水在蒸发,冒出蒸气。

  “脸”左边月字旁,右边像一张脸。

  设计思路:基于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去记忆字形掌握识字的方法,养成识字的能力。设计小组合作学*共同解决问题。运用“生字树“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把五个较难识记的字拿出来,设计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获得信息,找到方法、规律,体现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四、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文中的小朋友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分别送给哪个季节?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请同学们把答案用操作游戏的方式告诉老师。

  (打开“送太阳”游戏,告诉学生操作方法:运用鼠标拖动的方法,按课文内容,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拖送到四个季节的图片中去)

  生:(动手操作游戏)

  2、逐段了解课文,指导朗读:

  ⑴ 指导学*第一段: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读读课文的第一段。谁能给他提点建议?

  生: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指名读课文)

  师:谁知道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把绿太阳送给夏天?

  生:因为夏天很热,如果有个绿太阳就会感觉非常凉爽、舒服。

  师:(操作课件,出示夏季清凉图)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夏天都能这样清凉该多好啊!谁能再读读这一段,让大家能感受一下清凉。

  生:(指名读)

  师:(范读指导)

  生:(齐读)

  ⑵ 小组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有感情朗读。若读不出感情,便进一步进行引导:

  ① 师:金黄色的秋天到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兴,因为有很多水果可以吃。

  师:我们一齐读出这种高兴的语气来。(或进行范读)

  ② 师:在最寒冷的冬天,红太阳会给大家带来什么?

  生:温暖。

  师:对!冬天,红太阳温暖着大地,我们再也不会冷了。听老师读第三段,你能听出暖和的感觉吗?

  ③ 学*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你想给春天画个什么样的太阳?

  生:我画个粉红色的,我希望到处开满粉红的花;

  我画个绿色的,我希望大地充满生机;

  我画蓝色的,我希望天更蓝、海更蓝。……

  师:你能赞美一个春天吗?

  生:春天真美啊!

  春天百花齐放,柳红花绿……

  师:我们一齐用赞美的语气读读第四段吧。

  生:(齐读)

  ④ 齐读全文。

  设计思路:由于全文这四段结构基本相同,我设计指导学生学*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二、三自然段,通过检查朗读来检查自学的效果。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以自己操作课件,欣赏四季图。最后一段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给春天画太阳,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春天的类。

  五、拓展练*

  操作课件,打开儿歌“种太阳”。

  师:请同学们课下自己读一读这首儿歌,下节课读给大家听。

  一、导入。

  1、欣赏多姿多彩的太阳花图片,用你能想到的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花。

  2、汇报交流:你对太阳花知多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读通顺,并自学生字新词。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关于太阳花的什么内容?

  3、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并相机指导补充。(包括:生字词认读、疑难字书写、文章主要内容概括。)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