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教学设计8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2-06 00:00:00 [db:标签-标题]

《贝壳》教学设计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贝壳》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贝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汉字,尤其是“拣”的笔顺,并能掌握“提手旁”组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左窄右宽。

  2、能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并能背诵课文的4、5小节。

  能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汉字。

  2、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在朗读中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准备:

  各种贝壳、生字卡片、小黑板、投影、录音机或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看,这是什么?(实物出示形状各异的贝壳。)

  (1)出示词语:“贝壳”

  (2)读准词语的音。

  2、你在哪里见过贝壳?

  学生介绍贝壳,师适时补充,并出示用贝壳做成的工艺品。

  3、补完整课题。

  1、学“拾”

  (1)做做“拾”的动作。

  (2)换个词。(板书:捡)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提手旁”的字。(即时板书)

  仔细观察,凡是带有“提手旁”的汉字书写时的诀窍是什么?(左窄右宽;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手旁”。)

  2、朗读课题。《1 拾贝壳》

  说明: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易为直观的实物所吸引,用各种贝壳及其工艺品来激发孩子一读课文的兴趣。另外,本课的写字任务为5个汉字,其中4个字同属一个部首“提手旁”,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里让他们集中观察的目的,一,是滚动复*,二,是观察如何写好这些字(它们书写时的特点均为“左窄右宽”),后者是主要目的。因此在课题教学中,以学*生字“拾”为突破口,将复*旧知、巩固积累、指导书写等有机的整合为一体,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的一个快乐场景啊!赶快打开书本去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2、你们读得真认真,想亲自去看看吗?就让咱们跟随这一群孩子去金山卫海边!

  (听课文录音,看投影或看多媒体)

  3、你觉得这些孩子心情怎样?从哪儿感受到的?(动作、表情)

  (出示1、2节)这两句怎么读呢?

  从一连串的动作:“喊着、笑着、跑着、跳着”引导体会孩子的快乐心情。训练朗读。(自由读、指名挑战读、师生引读。)

  说明:

  在学生刚激发兴趣时,让学生先去读读,要求读正确。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时,再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录音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孩子们欢乐之情。体会丰富的情感语言,帮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课文,引导积累有关语段。

  (一)学*3—5节。

  1、师: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什么?赶快去读读2-5节,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2、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以四、五小节为交流重点。)

  (1)第三节:通过句式训练,:“海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积累词语“银光闪闪、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学*生字“挤”)

  (2)第四、五小节。

  ①学*生字“逗”。(“逗人喜爱”换词。)

  ②重点理解贝壳形状的多种多样,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出示相对应的贝壳的样子,实物出示“打开的折扇”。

  ④比较这两节,句式相*,用词丰富。如:“看、瞧”用词很准确;想象是根据贝壳的外形展开的。

  ⑤进行朗读比赛,再背一背。

  (二)学*6、7节。

  1、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我们……,口袋……,手帕……,还是……。我回到家,把……,大家摸着……,听我讲……。(师生共同读第六、七节。)

  2、快速记忆“拣、帕、摸”。

  (1)通过查字典,做动作理解“拣”在句中的意思是挑选。

  (2)提醒“拣”的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

  说明:

  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有利于他们认真地体会喜欢的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教学。由于这几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儿童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学*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课文。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拣”的义项,再做动作理解确切涵义,再写一写,加深记忆;通过句式训练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兴趣,感受拾贝壳的乐趣等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漫漫把生字记住,把课文的语言积累在心。

  四、拓展想象,模仿说话。

  1、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孩子们的口袋装满了,手帕里也盛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如果当时你也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4、5节,说一说。(可出示各种贝壳或图画,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2、总结全文: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真想到海边去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细长的螺丝壳,听听它的号角声……

  说明:

  朗读、背诵的目的是会运用,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练*运用。当学生对课文的4、5小节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时,利用形象可感的实物贝壳或课文插图,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对促进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很重要的。也许学生不能一下达到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去积极引导、鼓励,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

  五、复*巩固。

  1、读词语。

  2、读短文。

  退潮了,孩子们来到沙滩上拾贝壳。瞧,这只像小喇叭,那只像小蜗牛,真是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孩子们捧着许许多多逗人喜爱的贝壳,对着大海,高声喊道:“海妈妈!您的礼物我们收到了,收到了!”

  说明:

  最后通过朗读生字组成的词,并放入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复*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记忆字音、字形、字义。

《贝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重点:

  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一起欣赏几幅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是一枚枚未经雕琢、美妙绝伦的贝壳,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见过贝壳,而有这样一位细心的作家,从小小的贝壳中有了独到的感悟,她就是*慕蓉。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慕蓉眼中的贝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

  二、预*检测

  1.全班齐读。

  2.快速浏览课文,找学生说出本课需掌握的重点词语。

  明确:淘洗(táo)卑微(bēi)固执(zhí)

  一丝不苟:苟,随便,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徐思慧《贝壳》教学设计多音字:ké(贝壳)

  壳

  qiào(地壳)

  三、整体感知

  1、师范读一、二自然段,学生思考:*慕蓉捡到的是怎样的一枚贝壳?

  (明确: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复杂图样)

  2、这么美的一枚贝壳里,曾经又居住着什么样的生命呢?这让*慕蓉不禁加深了思考,请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就是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有着如此美好的居所,让这个生命变得不一样。)

  3、请全体男生一起朗读第4到6自然段。

  *慕蓉在感叹贝壳生命短暂却美好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比贝壳有着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

  那么在她看来,又应当怎做呢?

  (明确:用自己的能力来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重点赏析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在结尾处所说的“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固执”,在这里是个贬义词,在这里理解为执着,表现的是作者由贝壳的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的生命的坚定信念。

  “简单”,表现了作者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只想像贝壳一样塑造一种美丽的形象,渴望一种感动。

  五、启发探究

  1、走进*慕蓉,体会作者是如何保持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

  学生介绍:《我眼中的*慕蓉》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这是*慕蓉写的诗,《莲的心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个朴实无华的诗人,她言语没有多少华丽,却透露出的是自己对于美好的向往。她是一名诗人,被誉为“台湾诗坛女旋风”。她说“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优美的文字却只是她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她是一位画家。*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等。*慕蓉性子爱莲,她的画展中多画的是莲,她喜欢描绘在不同时刻、不同光线下莲花的出尘不染的美。

  这就是*慕蓉,如痴如醉的沉浸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她跟贝壳相比,有着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所以她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将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每一幅画作完成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2、*慕蓉靠自己的劳作和耕耘,用实际行动去扩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应该怎样去学**慕蓉,学*贝壳,去竭尽自己所能,将所做之事做到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呢?

  以下周书声琅琅为例,

  以每一次的背诵、听写为例,

  以每一节课堂的表现为例,

  从每一次和父母的耐心交谈开始。

  六、写作特色

  本文是作者*慕蓉借描写贝壳,想表达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托物言志。

  刚学*过的《紫藤萝瀑布》也是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作的。明确:由花儿由盛转衰,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这种写作手法常用于古代诗歌中,如于谦《石灰吟》。

  七、对比阅读

  比较《蝉》和《贝壳》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合作)

  短文两篇《蝉》、《贝壳》,从不同方面写出了不同的有关生命的感悟,对比:

  相同点:都是由小小的“物”引发出对生命的感悟。

  不同点:《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入主题。

  《蝉》突出的是要好好地活着,认真对待每一天;《贝壳》启发我们要精致的活着。

  八、课堂小结

  请学生说说都学到了什么?

  九、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第18课;预*《走一步,再走一步》。

《贝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9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汉字,并能掌握“提手旁、月字旁”组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左窄右宽。

  2、以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学*课文,并体会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3、积累文中的比喻句,并能背诵课文的4、5小节。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借助实物,认读新词。(媒体或实物出示形状各异的贝壳。)

  (1)出示带拼音新词:“贝壳”

  (2)读准词语的音。(个别读;分男、女声读。)

  2、启发谈话。

  (1)学生交流“曾经在哪里见过贝壳?”。

  (2)教师小结:是呀,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海妈妈的孩子。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见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美丽的贝壳呢!瞧,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快乐地拾着贝壳哪!

  3、揭示课题、掌握“提手旁”汉字的书写规则。

  (1)朗读课题《拾贝壳》。

  (2)“拾”这个动作换一个意思相*的词。

  (3)“捡”,表示拾取的意思。(板书:“捡”)

  (4)以新带旧,积累带有“提手旁”的字。(板书:扎、扑、打、抖、扛……)

  (5)仔细观察,凡是带有“提手旁”的汉字书写时的诀窍。(左窄右宽;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手旁”。)

  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快速地做出判断把握同类汉字书写的规律和窍门,是语文课上对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本课的写字任务为5个汉字,其中2个字同属一个部首“提手旁”,虽然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但是它们书写时的特点均为“左窄右宽”,这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因此在课题教学中,以生字“拾”为突破口,在复*旧知、巩固积累的同时,再次强调“提手旁”的书写规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语引入课文的学*。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的一个快乐场景呀?

  2、学生自主地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3、交流课文自*情况。

  (1)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认真倾听。

  (2)同学正音。着重点:①轻声朗读词语:小喇叭。

  ②多音字“扇”:扇贝、折扇、扇风。(注:发“shàn”音,一般组成名词;发“shān”音,做动词。)

  4、想想课文,完成填空。

  (1)出示填空:__________,一大群孩子在_____________拾贝壳。(参考答案:退潮了,一大群孩子在金山卫海边拾贝壳。)

  (2)交流答案,并朗读。

  (3)此时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大海退潮、涨潮时的录像。

  说明:分小节朗读课文的目的之一是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能否根据拼音,独立、正确地完成课文的阅读;其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惯,并能够自觉地做到边听边记。因此朗读结束后以填空题的形式,有导向地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回忆相关的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的大意。

  三、学*课文。

  1、根据要求,小组学*。“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孩子们来到海边拾贝壳的快乐情景,你最喜欢那几小节呢?”

  (1)、分小组学*的要求:

  ①朗读全篇课文。

  ②挑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说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小组学*中,表达自己的喜好、观点,并从互相的交流中,获得信息,得到启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在小组学*中,老师是个指导者,首先让学生明白学*的步骤和要求;其次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以*等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耐心倾听,这样既能为下一教学环节地展开提供一个心理准备,也能随时进行点拨,提高课堂效率。

  2、全班**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以四、五小节为指导重点,创设情境,反复朗读。)

  (1)第2小节,通过朗读,体现语句中以一连串的动作词“喊着,笑着,跑着,跳着”来体现来到金山卫海边的孩子们的快乐心情。(个别——集体)

  (2)第3小节。①通过句式训练,“海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积累词语“银光闪闪、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

  (3)第6小节。①通过查字典,了解动词“拣”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挑选”。

  (4)第4、5小节。

  ①重点理解贝壳形状的多姿多彩,借助实物,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②注意多音字“扇”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③比较这两小节,虽然在句式上很相*,但是用词很丰富,如“看,瞧”,也很准确。

  ④可以开展朗读比赛,然后背一背。

  说明: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教学,作为老师要明确每一小节的特点,并以此设立教学中心,做到胸有成竹。在备课中,我估计学生会对课文的2——6小节感兴趣,不仅因为里面聚集了许多的好词,而且语言也十分的儿童化。因此我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学*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课文。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拣”的确切涵义;通过句式训练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兴趣,感受拾贝壳的乐趣……

  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要突出重点,合理分布时间。第4、5小节是课文学*的重点,是语言积累点,因此要花大力气,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读,将语言表达形式熟记于心,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3、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孩子们的口袋里装满了,手帕里也装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如果当时你也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1)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4、5小节,说一说。(可以出示课后的插图,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说明:朗读、背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当学生对课文的4、5小节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时,利用形象可感的课文插图或实物贝壳,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也许学生不能一下达到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去引导,鼓励!最终达到知识的内化!

  4、总结全文: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多么盼望有一天也能去海边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细长的螺丝壳,听听他号角声……

  四、复*巩固。

  1、读词语。

  蛋壳、拥挤、手帕、喇叭、银光闪闪

  叫喊、五彩、扇风、扇贝、摸摸脑袋

  2、读短文。

  退潮了,孩子们来到沙滩上拾贝壳。瞧,这只像小喇叭,那只像小蜗牛,真是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孩子们捧着许许多多逗人喜爱的贝壳,对着大海,高声喊道:“海妈妈!您的礼物我们收到了,收到了!”

《贝壳》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海边拾贝壳的情景。整篇课文语句优美,内容生动充满童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礼物(出示课件),认识它们吗?这么多美丽的贝壳,你们喜欢吗?

  学生谈感受。

  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大海妈 妈的孩子。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到许许多多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贝壳呢!课文中的一群孩子就在海滩边快乐地拾贝壳哪!想去看看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3课《拾贝壳》(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场景呢?请打开书读课文感受一下。

  学生读文感受。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第一自然段

  1、大海妈 妈每天都要做两件事情,一是退潮,还有一件就是涨潮,退潮了我们可以去海滩干什么?

  学生自由谈。

  2、现在老师带大家体会一下大海退潮的场面(课件视频)。

  退潮了,海水哗哗地往回走,只有浪花还不忍心离开我们,不时地回过头来望,这时候,螃蟹开始在海滩上做体操了,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武将,还有各种各样的贝壳、海螺,多有意思啊!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师适时指导、评价。

  (二)、学*第二自然段

  1、你们的好消息引来了一群孩子,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再想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2、那么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文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谁发现了?

  学生读文回答,找出“喊着、笑着、跑着、跳着”等词体会。

  3、海滩上那么多美丽的贝壳正等着小朋友去拾呢!让人想想心里都痒痒,看着就更眼馋了。这种又着急又高兴的心情谁能用读来体现?

  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大海妈 妈真是慷慨,她托海滩送给我们的礼物好丰富啊!情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想想从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海滩的美。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谁说说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

  学生回答:贝壳 卵石

  3、你觉得海滩美吗?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学生抓住“银光闪闪”、“五彩”理解。

  4、海滩上的景物不但美,而且多。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抓住“许许多多”、“挤”理解。

  5、那么多卵石和贝壳,你挨我、我挤你的,海滩上可真热闹啊!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有感情的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第四自然段

  1、海滩上的每一样东西都闪着光,挥着手跟我们打招呼呢,快让我们跟小朋友去捡贝壳吧!请大家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

  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2、谁说说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它是什么样的?(板书:扇贝 骨扇)书中是怎么写的?

  学生读第一句“啊,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3、想不想看看扇贝的壳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它们多像一把把打开的骨扇啊!美不美?喜欢它们吗?那就让我们运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读第一句话,师适时指导、评价。

  4、现在老师有一个想法,如果再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去掉一些内容,请看(出示课件)两种写法,你认为怎样写更好一些呢?

  学生比较两句话谈看法。

  (1) 一个扇贝的壳,真漂亮啊!

  (2) 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师小结:这样写,即使是没去过海边的小朋友也能自然联想出扇贝的样子,真是既生动又形象,这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今后我们写话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啊!

  5、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段写的既有看到的内容,又有想到的内容。快睁开你的慧眼到文中读一读、找一找吧!老师有要求:在写看到的语句下画横线,想到的语句下划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6、谁能读读哪句是写看到的?那句是些想到的?(板书:扇风)

  小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在炎热的夏天里,拿着海妈 妈送给我们的扇子扇风,多凉快啊!这种感觉美不美?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这句话。

  学生读第二句“说不定是海妈 妈特意留下来,给我们扇风用的呢!”

  7、现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把这段完整地读一下,要用读来展现扇贝的美丽,表达对它的喜爱。

  (五)、学*第五自然段

  1、另一位小朋友又要我们看他捡的贝壳了,想不想看啊?大家都着急了,快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他拾到了什么贝壳!同时听好老师的要求:请你像刚才那样把写看到的部分画横线,想到的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2、谁说说这位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板书:螺蛳)谁把写看到内容的句子读一读?(板书:喇叭)想到的呢?(板书:吹号)

  3、小小的螺蛳壳真的那么逗人喜爱吗?想不想看看它的样子?(出示课件)它们果然像张着嘴的小喇叭啊!喜欢吗?

  4、现在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个朗读比赛好不好?看谁能用读展现螺蛳壳的可爱,表达对它的喜爱。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段,师相机指导、评价。

  5、老师这还有一些贝壳,大家能不能模仿课文把它的样子写好呢?让我们试试吧!谁写得好,也就相当于捡到了那个贝壳。(出示课件)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说话练*。

  (六)、学*第六、七自然段

  1、每只贝壳都是那么逗人喜爱,每只贝壳都有着美丽的故事,我们的心被喜悦盛满了,我们拾啊,捡啊,(师引读)口袋————手帕————还是————。你们舍得离开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谈感想。

  2、那么多贝壳又怎能一下子拾完呢?当小作者依依不舍地离开海滩、回到家后又做了些什么呢?

  3、谁愿意把第六、七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指一学生读。

  (七)、情感延伸

  大海是美丽的,海滩上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谈感想。

  四、拓展知识,总结全课

  1、老师还在网上搜集到了其他贝壳的图片,想看吗?(出示课件)

  学生随画面欣赏各种贝壳的图片。

  2、其实贝壳的种类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又怎能介绍得完呢?小小的贝壳就如此美丽,可以想象大自然更是丰富多彩、无比美好的。希望同学们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善于观察,利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勤于思考,把在生活中发现的美用你喜欢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也让大家享受到美和快乐!

《贝壳》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如果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讨厌,好像很少人喜欢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贝壳》

  一导入:,

  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另外一位作家*慕容的《贝壳》,看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

  首先有没有同学读过*慕容的诗?

  以*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字词

  三、朗读

  四、质疑

  1、《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3、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5、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五、比较拓展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初心——《生命的滋味》序(*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总是在无法预知的时刻——或是从书页间的一个段落,或是在人生长路上的一处转折,那感动忽然来临,我们心中霎时充满了可能是伴随着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种神圣而又甘美得无法言传的颤栗。恍如有一种悲悯从高处对我们俯视,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

  是相对忘言,是很可能一说即错的邂逅。

  因为,这感知的“直觉”,也是一种很难去界定的东西。我们只知道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能被激发,却不能去刻意培养,更不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累积而增长。

  它是“初心”,是上苍分配给每一个个体的天赋,是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刻能够短暂地参透天机的触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参透的范围很深很广,有人却只分得一处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属于后者。

  然而,即使仅只有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难得的时刻突然来临时慌乱得不知所措,更不会用言语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等到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可能在灯下用文字来试着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贝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慕蓉。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

  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

  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

  (2)词义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

  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了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精神振奋的感觉。

  2、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布置作业

  从这篇小短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二、创设情境,,研读课文

  1、《贝壳》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板书:外形:坚硬、精致)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作者联想到什么呢?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制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板书:生命:短暂细小、脆弱卑微;感悟:做事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课后练*二)

  此句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恩的心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感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课后练*二)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枚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塑造执著而又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题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首尾照应的手法。《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的生命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光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和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细小的事物,你是否有所感悟呢?说一说你的想法,并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贝壳》教学设计7

  一、课型设计说明

  我们此次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贝壳”主要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这一领域。研究性学*强调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前面的活动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为此,本节课是一节总结交流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调查、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采用实物展示、经验交流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为学生创造相互学*的机会,实现活动成果共享。

  二、学*目标

  1、通过汇报交流,了解贝壳的种类、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及用途。

  2、了解目前生活中存在的乱扔贝壳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养成不随意乱扔贝壳的*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学会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选取的研究主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贝壳,所以学生参与兴趣很高。每个小组都能够根据研究任务及活动方案采取深入社区访问、查阅书籍、网络搜所等多种方式来获取资料。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的局限性,对于贝壳一些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比如,在调查贝壳种类时,学生只能做到区分贝壳的名称,而无法进行科学的分类。鉴于此,我们此次的总结交流课,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分析、整理活动成果,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学会共享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汇报交流,了解贝壳的种类、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及用途。

  教学策略:各小组汇报交流成果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报告、实物展示、课件等方式将自己搜集到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交流,能谈出自己的收获与建议。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学会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

  突破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对于研究的成果,汇报时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力争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适时地插播相应的视频及图片资料,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查阅贝壳的相关知识;制作相应的辅助课件,准备不同种类的贝壳标本。

  学生方面:整理好贝壳的资料卡、贝壳标本等。

  六、评价设计

  通过汇报交流环节,达成目标1;

  通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这一环节,达成目标2;

  通过小组交流和集体汇报,达成目标3。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同学们,伴随着欢快动听的《小螺号》,我们又走进了“我们身边的贝壳”。在前一阶段,我们各小组分别从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课前与小组长的交流,得知每个小组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交流我们的活动成果。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播放《小螺号》,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板书:种类、营养、用途,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小组交流,明确分工

  下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确定展示采用的形式及人员。

  交流时语言要流畅,内容要简洁明了。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补充发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时,先出示组内交流需要注意的三点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整理相关资料,并确定好集体交流时的形式与人员分工,为集体展示交流作好铺垫。]

  (三)展示交流,汇报成果

  1、贝壳的种类调查汇报

  (1)我们身边贝类主要有哪些;

  (2)分别介绍贝壳的外形特征;

  (3)贝壳实物展示。

  (以上资料由“贝壳种类1组”成员汇报,并辅以展示调查表,实物展示的方式呈现)

  师小结:这一小组能够通过采访他人来搜集资料,这是非常好的方法。老师这儿也有一种贝壳,你认识它吗?它的学名叫蚌,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与蚌有关的小故事呢—鹬蚌相争。(播放视频)

  同学们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好,哪个小组再来接着交流。

  (4)全世界贝类约12万种之多,它是自然界生物中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族类。有些贝壳很小,不用显微镜看不见;最大的贝壳——巨蚌——有120厘米宽,重达230公斤;

  (5)出示各式各样海螺的图片及资料;

  (以上资料由“贝壳种类2组”成员汇报,并辅以课件的形式展示)

  师小结:你们小组精美的图片配上精彩的解说,把大家带入了多彩的贝壳世界,让我们大饱眼福。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其他贝壳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听了贝壳种类小组的精彩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谈体会。

  (6)做“摸贝壳”游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采访、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来介绍贝壳的种类及外形特征。播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视频,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流兴趣,明白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做“摸贝壳”的游戏,一方面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身边贝壳的外部特征的了解。]

  2、贝壳营养价值汇报

  其实贝壳不仅种类多,它的营养价值也很丰富,下面请营养小组来交流。

  小组学生分别介绍不同贝壳的营养价值。

  那么,听了营养小组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交流

  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贝壳味道鲜美,又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所以人们都爱吃!不过吃贝壳也是有讲究的,请看有关贝壳知识的“小贴士”。(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营养小组的介绍可能更多的资料来源于查找书籍和上网搜所。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的分析、整理,既学会了查找资料的方法,又了解了有关贝壳营养的较抽象的知识。]

  3、贝壳的用途

  贝壳肉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那么贝壳还有其它的用途吗?谁能说说?

  (1)贝壳经过加工可以成为漂亮的工艺品;

  (2)扇贝的贝壳色彩多样,花纹整齐美观,是制做贝雕工艺品的良好材料;

  播放课件:贝雕工艺品

  你们觉得这些贝雕怎么样?

  学生谈体会。

  (3)贝壳在艺术上的用法;

  师小结:是啊,贝壳能养珍珠,而且能养出各种形状的象形珍珠,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4)贝壳可以被用来铺路;

  (5)贝壳也可以被焚烧,然后做成石灰来给植物施肥,还可以被捣碎成粉末来喂养动物。

  师:同学们知道吗,贝壳粉现在又有了新用途——消除核污染。(出示课件)

  师小结:前面我们各小组分别从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进行了汇报,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谁来谈一谈?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有关贝壳用途的视频及图片,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知道了有关贝壳的妙用。让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贝壳可以制定美丽的工艺品,可以用来养珍珠等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同学们,既然贝壳有这么多的妙用,我们又是怎样利用的呢?在我们身边你都在哪里见到贝壳?

  1、感受贝壳垃圾带来的危害

  (1)我们门前的小路中间,人们倒了许多,让过路车压,好给鸡吃,但是产生的污水也污染了路面,气味难闻;

  (2)有些人把贝壳直接倒在垃圾箱的外面,招来许多苍蝇;

  (3)海鲜市场的一些小贩,在取海鲜肉时,把贝壳直接扔到地上,污水横流,人们都躲着过去,非常脏;

  ……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非常的好,看来我们生活中的贝壳垃圾确实非常的多,那么有什么好办法来处理身边的垃圾呢?小组交流一下。

  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

  2、集思广益,探讨贝壳的处理

  (1)我们要行动起来,可以给村民写信,号召大家把贝壳集中倒在一起,这样可以减少污染。

  (2)我们可以把贝壳送到饲料厂。

  (3)我们可以把新奇的贝壳制成标本和工艺品,摆放在家里。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生活中人们对贝壳的不当处理,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通过前面获得的有关贝壳用途的知识,学会处理生活中的所产生的贝壳垃圾。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将贝壳垃圾倒到指定的地点,那么我们的身边的污染就会减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贝壳垃圾中找到宝贝,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关注我们身边的贝壳,共同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我们身边的贝壳”,利用贝壳来制作简单的贝雕作品。好,下课!

《贝壳》教学设计8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

  《贝壳》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难点: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自学提纲

  1、作者简介

  *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品读课文,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3、再次朗读课文,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自学测评

  1、《同步测练考》第7、8题。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联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想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拓展点:

  《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课外阅读欣赏*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

  解决办法

  从作者的生*事迹,探寻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课堂测评

  《同步测练考》9页第9至12题


《贝壳》教学设计8篇扩展阅读


《贝壳》教学设计8篇(扩展1)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贝壳》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贝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汉字,尤其是“拣”的笔顺,并能掌握“提手旁”组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左窄右宽。

  2、能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并能背诵课文的4、5小节。

  能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汉字。

  2、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在朗读中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准备:

  各种贝壳、生字卡片、小黑板、投影、录音机或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看,这是什么?(实物出示形状各异的贝壳。)

  (1)出示词语:“贝壳”

  (2)读准词语的音。

  2、你在哪里见过贝壳?

  学生介绍贝壳,师适时补充,并出示用贝壳做成的工艺品。

  3、补完整课题。

  1、学“拾”

  (1)做做“拾”的动作。

  (2)换个词。(板书:捡)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提手旁”的字。(即时板书)

  仔细观察,凡是带有“提手旁”的汉字书写时的诀窍是什么?(左窄右宽;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手旁”。)

  2、朗读课题。《1 拾贝壳》

  说明: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易为直观的实物所吸引,用各种贝壳及其工艺品来激发孩子一读课文的兴趣。另外,本课的写字任务为5个汉字,其中4个字同属一个部首“提手旁”,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里让他们集中观察的目的,一,是滚动复*,二,是观察如何写好这些字(它们书写时的特点均为“左窄右宽”),后者是主要目的。因此在课题教学中,以学*生字“拾”为突破口,将复*旧知、巩固积累、指导书写等有机的整合为一体,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的一个快乐场景啊!赶快打开书本去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2、你们读得真认真,想亲自去看看吗?就让咱们跟随这一群孩子去金山卫海边!

  (听课文录音,看投影或看多媒体)

  3、你觉得这些孩子心情怎样?从哪儿感受到的?(动作、表情)

  (出示1、2节)这两句怎么读呢?

  从一连串的动作:“喊着、笑着、跑着、跳着”引导体会孩子的快乐心情。训练朗读。(自由读、指名挑战读、师生引读。)

  说明:

  在学生刚激发兴趣时,让学生先去读读,要求读正确。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时,再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录音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孩子们欢乐之情。体会丰富的情感语言,帮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课文,引导积累有关语段。

  (一)学*3—5节。

  1、师: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什么?赶快去读读2-5节,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2、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以四、五小节为交流重点。)

  (1)第三节:通过句式训练,:“海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积累词语“银光闪闪、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学*生字“挤”)

  (2)第四、五小节。

  ①学*生字“逗”。(“逗人喜爱”换词。)

  ②重点理解贝壳形状的多种多样,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出示相对应的贝壳的样子,实物出示“打开的折扇”。

  ④比较这两节,句式相*,用词丰富。如:“看、瞧”用词很准确;想象是根据贝壳的外形展开的。

  ⑤进行朗读比赛,再背一背。

  (二)学*6、7节。

  1、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我们……,口袋……,手帕……,还是……。我回到家,把……,大家摸着……,听我讲……。(师生共同读第六、七节。)

  2、快速记忆“拣、帕、摸”。

  (1)通过查字典,做动作理解“拣”在句中的意思是挑选。

  (2)提醒“拣”的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

  说明:

  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有利于他们认真地体会喜欢的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教学。由于这几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儿童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学*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课文。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拣”的义项,再做动作理解确切涵义,再写一写,加深记忆;通过句式训练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兴趣,感受拾贝壳的乐趣等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漫漫把生字记住,把课文的语言积累在心。

  四、拓展想象,模仿说话。

  1、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孩子们的口袋装满了,手帕里也盛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如果当时你也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4、5节,说一说。(可出示各种贝壳或图画,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2、总结全文: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真想到海边去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细长的螺丝壳,听听它的号角声……

  说明:

  朗读、背诵的目的是会运用,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练*运用。当学生对课文的4、5小节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时,利用形象可感的实物贝壳或课文插图,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对促进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很重要的。也许学生不能一下达到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去积极引导、鼓励,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

  五、复*巩固。

  1、读词语。

  2、读短文。

  退潮了,孩子们来到沙滩上拾贝壳。瞧,这只像小喇叭,那只像小蜗牛,真是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孩子们捧着许许多多逗人喜爱的贝壳,对着大海,高声喊道:“海妈妈!您的礼物我们收到了,收到了!”

  说明:

  最后通过朗读生字组成的词,并放入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复*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记忆字音、字形、字义。

《贝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9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汉字,并能掌握“提手旁、月字旁”组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左窄右宽。

  2、以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学*课文,并体会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3、积累文中的比喻句,并能背诵课文的4、5小节。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借助实物,认读新词。(媒体或实物出示形状各异的贝壳。)

  (1)出示带拼音新词:“贝壳”

  (2)读准词语的音。(个别读;分男、女声读。)

  2、启发谈话。

  (1)学生交流“曾经在哪里见过贝壳?”。

  (2)教师小结:是呀,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海妈妈的孩子。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见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美丽的贝壳呢!瞧,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快乐地拾着贝壳哪!

  3、揭示课题、掌握“提手旁”汉字的书写规则。

  (1)朗读课题《拾贝壳》。

  (2)“拾”这个动作换一个意思相*的词。

  (3)“捡”,表示拾取的意思。(板书:“捡”)

  (4)以新带旧,积累带有“提手旁”的字。(板书:扎、扑、打、抖、扛……)

  (5)仔细观察,凡是带有“提手旁”的汉字书写时的诀窍。(左窄右宽;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手旁”。)

  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快速地做出判断把握同类汉字书写的规律和窍门,是语文课上对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本课的写字任务为5个汉字,其中2个字同属一个部首“提手旁”,虽然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但是它们书写时的特点均为“左窄右宽”,这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因此在课题教学中,以生字“拾”为突破口,在复*旧知、巩固积累的同时,再次强调“提手旁”的书写规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语引入课文的学*。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的一个快乐场景呀?

  2、学生自主地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3、交流课文自*情况。

  (1)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认真倾听。

  (2)同学正音。着重点:①轻声朗读词语:小喇叭。

  ②多音字“扇”:扇贝、折扇、扇风。(注:发“shàn”音,一般组成名词;发“shān”音,做动词。)

  4、想想课文,完成填空。

  (1)出示填空:__________,一大群孩子在_____________拾贝壳。(参考答案:退潮了,一大群孩子在金山卫海边拾贝壳。)

  (2)交流答案,并朗读。

  (3)此时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大海退潮、涨潮时的录像。

  说明:分小节朗读课文的目的之一是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能否根据拼音,独立、正确地完成课文的阅读;其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惯,并能够自觉地做到边听边记。因此朗读结束后以填空题的形式,有导向地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回忆相关的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的大意。

  三、学*课文。

  1、根据要求,小组学*。“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孩子们来到海边拾贝壳的快乐情景,你最喜欢那几小节呢?”

  (1)、分小组学*的要求:

  ①朗读全篇课文。

  ②挑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说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小组学*中,表达自己的喜好、观点,并从互相的交流中,获得信息,得到启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在小组学*中,老师是个指导者,首先让学生明白学*的步骤和要求;其次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以*等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耐心倾听,这样既能为下一教学环节地展开提供一个心理准备,也能随时进行点拨,提高课堂效率。

  2、全班**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以四、五小节为指导重点,创设情境,反复朗读。)

  (1)第2小节,通过朗读,体现语句中以一连串的动作词“喊着,笑着,跑着,跳着”来体现来到金山卫海边的孩子们的快乐心情。(个别——集体)

  (2)第3小节。①通过句式训练,“海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积累词语“银光闪闪、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

  (3)第6小节。①通过查字典,了解动词“拣”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挑选”。

  (4)第4、5小节。

  ①重点理解贝壳形状的多姿多彩,借助实物,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②注意多音字“扇”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③比较这两小节,虽然在句式上很相*,但是用词很丰富,如“看,瞧”,也很准确。

  ④可以开展朗读比赛,然后背一背。

  说明: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教学,作为老师要明确每一小节的特点,并以此设立教学中心,做到胸有成竹。在备课中,我估计学生会对课文的2——6小节感兴趣,不仅因为里面聚集了许多的好词,而且语言也十分的儿童化。因此我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学*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课文。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拣”的确切涵义;通过句式训练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兴趣,感受拾贝壳的乐趣……

  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要突出重点,合理分布时间。第4、5小节是课文学*的重点,是语言积累点,因此要花大力气,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读,将语言表达形式熟记于心,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3、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孩子们的口袋里装满了,手帕里也装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如果当时你也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1)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4、5小节,说一说。(可以出示课后的插图,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说明:朗读、背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当学生对课文的4、5小节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时,利用形象可感的课文插图或实物贝壳,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也许学生不能一下达到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去引导,鼓励!最终达到知识的内化!

  4、总结全文: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多么盼望有一天也能去海边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细长的螺丝壳,听听他号角声……

  四、复*巩固。

  1、读词语。

  蛋壳、拥挤、手帕、喇叭、银光闪闪

  叫喊、五彩、扇风、扇贝、摸摸脑袋

  2、读短文。

  退潮了,孩子们来到沙滩上拾贝壳。瞧,这只像小喇叭,那只像小蜗牛,真是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孩子们捧着许许多多逗人喜爱的贝壳,对着大海,高声喊道:“海妈妈!您的礼物我们收到了,收到了!”

《贝壳》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海边拾贝壳的情景。整篇课文语句优美,内容生动充满童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礼物(出示课件),认识它们吗?这么多美丽的贝壳,你们喜欢吗?

  学生谈感受。

  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大海妈 妈的孩子。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到许许多多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贝壳呢!课文中的一群孩子就在海滩边快乐地拾贝壳哪!想去看看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3课《拾贝壳》(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场景呢?请打开书读课文感受一下。

  学生读文感受。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第一自然段

  1、大海妈 妈每天都要做两件事情,一是退潮,还有一件就是涨潮,退潮了我们可以去海滩干什么?

  学生自由谈。

  2、现在老师带大家体会一下大海退潮的场面(课件视频)。

  退潮了,海水哗哗地往回走,只有浪花还不忍心离开我们,不时地回过头来望,这时候,螃蟹开始在海滩上做体操了,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武将,还有各种各样的贝壳、海螺,多有意思啊!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师适时指导、评价。

  (二)、学*第二自然段

  1、你们的好消息引来了一群孩子,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再想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2、那么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文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谁发现了?

  学生读文回答,找出“喊着、笑着、跑着、跳着”等词体会。

  3、海滩上那么多美丽的贝壳正等着小朋友去拾呢!让人想想心里都痒痒,看着就更眼馋了。这种又着急又高兴的心情谁能用读来体现?

  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大海妈 妈真是慷慨,她托海滩送给我们的礼物好丰富啊!情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想想从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海滩的美。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谁说说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

  学生回答:贝壳 卵石

  3、你觉得海滩美吗?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学生抓住“银光闪闪”、“五彩”理解。

  4、海滩上的景物不但美,而且多。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抓住“许许多多”、“挤”理解。

  5、那么多卵石和贝壳,你挨我、我挤你的,海滩上可真热闹啊!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有感情的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第四自然段

  1、海滩上的每一样东西都闪着光,挥着手跟我们打招呼呢,快让我们跟小朋友去捡贝壳吧!请大家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

  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2、谁说说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它是什么样的?(板书:扇贝 骨扇)书中是怎么写的?

  学生读第一句“啊,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3、想不想看看扇贝的壳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它们多像一把把打开的骨扇啊!美不美?喜欢它们吗?那就让我们运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读第一句话,师适时指导、评价。

  4、现在老师有一个想法,如果再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去掉一些内容,请看(出示课件)两种写法,你认为怎样写更好一些呢?

  学生比较两句话谈看法。

  (1) 一个扇贝的壳,真漂亮啊!

  (2) 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师小结:这样写,即使是没去过海边的小朋友也能自然联想出扇贝的样子,真是既生动又形象,这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今后我们写话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啊!

  5、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段写的既有看到的内容,又有想到的内容。快睁开你的慧眼到文中读一读、找一找吧!老师有要求:在写看到的语句下画横线,想到的语句下划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6、谁能读读哪句是写看到的?那句是些想到的?(板书:扇风)

  小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在炎热的夏天里,拿着海妈 妈送给我们的扇子扇风,多凉快啊!这种感觉美不美?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这句话。

  学生读第二句“说不定是海妈 妈特意留下来,给我们扇风用的呢!”

  7、现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把这段完整地读一下,要用读来展现扇贝的美丽,表达对它的喜爱。

  (五)、学*第五自然段

  1、另一位小朋友又要我们看他捡的贝壳了,想不想看啊?大家都着急了,快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他拾到了什么贝壳!同时听好老师的要求:请你像刚才那样把写看到的部分画横线,想到的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2、谁说说这位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板书:螺蛳)谁把写看到内容的句子读一读?(板书:喇叭)想到的呢?(板书:吹号)

  3、小小的螺蛳壳真的那么逗人喜爱吗?想不想看看它的样子?(出示课件)它们果然像张着嘴的小喇叭啊!喜欢吗?

  4、现在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个朗读比赛好不好?看谁能用读展现螺蛳壳的可爱,表达对它的喜爱。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段,师相机指导、评价。

  5、老师这还有一些贝壳,大家能不能模仿课文把它的样子写好呢?让我们试试吧!谁写得好,也就相当于捡到了那个贝壳。(出示课件)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说话练*。

  (六)、学*第六、七自然段

  1、每只贝壳都是那么逗人喜爱,每只贝壳都有着美丽的故事,我们的心被喜悦盛满了,我们拾啊,捡啊,(师引读)口袋————手帕————还是————。你们舍得离开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谈感想。

  2、那么多贝壳又怎能一下子拾完呢?当小作者依依不舍地离开海滩、回到家后又做了些什么呢?

  3、谁愿意把第六、七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指一学生读。

  (七)、情感延伸

  大海是美丽的,海滩上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谈感想。

  四、拓展知识,总结全课

  1、老师还在网上搜集到了其他贝壳的图片,想看吗?(出示课件)

  学生随画面欣赏各种贝壳的图片。

  2、其实贝壳的种类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又怎能介绍得完呢?小小的贝壳就如此美丽,可以想象大自然更是丰富多彩、无比美好的。希望同学们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善于观察,利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勤于思考,把在生活中发现的美用你喜欢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也让大家享受到美和快乐!

《贝壳》教学设计4

  一、课型设计说明

  我们此次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贝壳”主要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这一领域。研究性学*强调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前面的活动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为此,本节课是一节总结交流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调查、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采用实物展示、经验交流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为学生创造相互学*的机会,实现活动成果共享。

  二、学*目标

  1、通过汇报交流,了解贝壳的种类、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及用途。

  2、了解目前生活中存在的乱扔贝壳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养成不随意乱扔贝壳的*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学会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选取的研究主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贝壳,所以学生参与兴趣很高。每个小组都能够根据研究任务及活动方案采取深入社区访问、查阅书籍、网络搜所等多种方式来获取资料。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的局限性,对于贝壳一些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比如,在调查贝壳种类时,学生只能做到区分贝壳的名称,而无法进行科学的分类。鉴于此,我们此次的总结交流课,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分析、整理活动成果,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学会共享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汇报交流,了解贝壳的种类、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及用途。

  教学策略:各小组汇报交流成果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报告、实物展示、课件等方式将自己搜集到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交流,能谈出自己的收获与建议。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学会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

  突破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对于研究的成果,汇报时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力争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适时地插播相应的视频及图片资料,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查阅贝壳的相关知识;制作相应的辅助课件,准备不同种类的贝壳标本。

  学生方面:整理好贝壳的资料卡、贝壳标本等。

  六、评价设计

  通过汇报交流环节,达成目标1;

  通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这一环节,达成目标2;

  通过小组交流和集体汇报,达成目标3。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同学们,伴随着欢快动听的《小螺号》,我们又走进了“我们身边的贝壳”。在前一阶段,我们各小组分别从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课前与小组长的交流,得知每个小组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交流我们的活动成果。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播放《小螺号》,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板书:种类、营养、用途,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小组交流,明确分工

  下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确定展示采用的形式及人员。

  交流时语言要流畅,内容要简洁明了。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补充发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时,先出示组内交流需要注意的三点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整理相关资料,并确定好集体交流时的形式与人员分工,为集体展示交流作好铺垫。]

  (三)展示交流,汇报成果

  1、贝壳的种类调查汇报

  (1)我们身边贝类主要有哪些;

  (2)分别介绍贝壳的外形特征;

  (3)贝壳实物展示。

  (以上资料由“贝壳种类1组”成员汇报,并辅以展示调查表,实物展示的方式呈现)

  师小结:这一小组能够通过采访他人来搜集资料,这是非常好的方法。老师这儿也有一种贝壳,你认识它吗?它的学名叫蚌,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与蚌有关的小故事呢—鹬蚌相争。(播放视频)

  同学们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好,哪个小组再来接着交流。

  (4)全世界贝类约12万种之多,它是自然界生物中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族类。有些贝壳很小,不用显微镜看不见;最大的贝壳——巨蚌——有120厘米宽,重达230公斤;

  (5)出示各式各样海螺的图片及资料;

  (以上资料由“贝壳种类2组”成员汇报,并辅以课件的形式展示)

  师小结:你们小组精美的图片配上精彩的解说,把大家带入了多彩的贝壳世界,让我们大饱眼福。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其他贝壳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听了贝壳种类小组的精彩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谈体会。

  (6)做“摸贝壳”游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采访、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来介绍贝壳的种类及外形特征。播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视频,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流兴趣,明白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做“摸贝壳”的游戏,一方面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身边贝壳的外部特征的了解。]

  2、贝壳营养价值汇报

  其实贝壳不仅种类多,它的营养价值也很丰富,下面请营养小组来交流。

  小组学生分别介绍不同贝壳的营养价值。

  那么,听了营养小组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交流

  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贝壳味道鲜美,又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所以人们都爱吃!不过吃贝壳也是有讲究的,请看有关贝壳知识的“小贴士”。(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营养小组的介绍可能更多的资料来源于查找书籍和上网搜所。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的分析、整理,既学会了查找资料的方法,又了解了有关贝壳营养的较抽象的知识。]

  3、贝壳的用途

  贝壳肉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那么贝壳还有其它的用途吗?谁能说说?

  (1)贝壳经过加工可以成为漂亮的工艺品;

  (2)扇贝的贝壳色彩多样,花纹整齐美观,是制做贝雕工艺品的良好材料;

  播放课件:贝雕工艺品

  你们觉得这些贝雕怎么样?

  学生谈体会。

  (3)贝壳在艺术上的用法;

  师小结:是啊,贝壳能养珍珠,而且能养出各种形状的象形珍珠,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4)贝壳可以被用来铺路;

  (5)贝壳也可以被焚烧,然后做成石灰来给植物施肥,还可以被捣碎成粉末来喂养动物。

  师:同学们知道吗,贝壳粉现在又有了新用途——消除核污染。(出示课件)

  师小结:前面我们各小组分别从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进行了汇报,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谁来谈一谈?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有关贝壳用途的视频及图片,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知道了有关贝壳的妙用。让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贝壳可以制定美丽的工艺品,可以用来养珍珠等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同学们,既然贝壳有这么多的妙用,我们又是怎样利用的呢?在我们身边你都在哪里见到贝壳?

  1、感受贝壳垃圾带来的危害

  (1)我们门前的小路中间,人们倒了许多,让过路车压,好给鸡吃,但是产生的污水也污染了路面,气味难闻;

  (2)有些人把贝壳直接倒在垃圾箱的外面,招来许多苍蝇;

  (3)海鲜市场的一些小贩,在取海鲜肉时,把贝壳直接扔到地上,污水横流,人们都躲着过去,非常脏;

  ……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非常的好,看来我们生活中的贝壳垃圾确实非常的多,那么有什么好办法来处理身边的垃圾呢?小组交流一下。

  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

  2、集思广益,探讨贝壳的处理

  (1)我们要行动起来,可以给村民写信,号召大家把贝壳集中倒在一起,这样可以减少污染。

  (2)我们可以把贝壳送到饲料厂。

  (3)我们可以把新奇的贝壳制成标本和工艺品,摆放在家里。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生活中人们对贝壳的不当处理,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通过前面获得的有关贝壳用途的知识,学会处理生活中的所产生的贝壳垃圾。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将贝壳垃圾倒到指定的地点,那么我们的身边的污染就会减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贝壳垃圾中找到宝贝,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关注我们身边的贝壳,共同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我们身边的贝壳”,利用贝壳来制作简单的贝雕作品。好,下课!

《贝壳》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慕蓉。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

  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

  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

  (2)词义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

  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了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精神振奋的感觉。

  2、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布置作业

  从这篇小短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二、创设情境,,研读课文

  1、《贝壳》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板书:外形:坚硬、精致)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作者联想到什么呢?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制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板书:生命:短暂细小、脆弱卑微;感悟:做事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课后练*二)

  此句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恩的心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感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课后练*二)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枚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塑造执著而又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题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首尾照应的手法。《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的生命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光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和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细小的事物,你是否有所感悟呢?说一说你的想法,并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贝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如果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讨厌,好像很少人喜欢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贝壳》

  一导入:,

  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另外一位作家*慕容的《贝壳》,看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

  首先有没有同学读过*慕容的诗?

  以*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字词

  三、朗读

  四、质疑

  1、《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3、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5、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五、比较拓展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初心——《生命的滋味》序(*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总是在无法预知的时刻——或是从书页间的一个段落,或是在人生长路上的一处转折,那感动忽然来临,我们心中霎时充满了可能是伴随着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种神圣而又甘美得无法言传的颤栗。恍如有一种悲悯从高处对我们俯视,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

  是相对忘言,是很可能一说即错的邂逅。

  因为,这感知的“直觉”,也是一种很难去界定的东西。我们只知道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能被激发,却不能去刻意培养,更不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累积而增长。

  它是“初心”,是上苍分配给每一个个体的天赋,是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刻能够短暂地参透天机的触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参透的范围很深很广,有人却只分得一处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属于后者。

  然而,即使仅只有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难得的时刻突然来临时慌乱得不知所措,更不会用言语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等到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可能在灯下用文字来试着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贝壳》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重点:

  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一起欣赏几幅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是一枚枚未经雕琢、美妙绝伦的贝壳,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见过贝壳,而有这样一位细心的作家,从小小的贝壳中有了独到的感悟,她就是*慕蓉。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慕蓉眼中的贝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

  二、预*检测

  1.全班齐读。

  2.快速浏览课文,找学生说出本课需掌握的重点词语。

  明确:淘洗(táo)卑微(bēi)固执(zhí)

  一丝不苟:苟,随便,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徐思慧《贝壳》教学设计多音字:ké(贝壳)

  壳

  qiào(地壳)

  三、整体感知

  1、师范读一、二自然段,学生思考:*慕蓉捡到的是怎样的一枚贝壳?

  (明确: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复杂图样)

  2、这么美的一枚贝壳里,曾经又居住着什么样的生命呢?这让*慕蓉不禁加深了思考,请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就是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有着如此美好的居所,让这个生命变得不一样。)

  3、请全体男生一起朗读第4到6自然段。

  *慕蓉在感叹贝壳生命短暂却美好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比贝壳有着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

  那么在她看来,又应当怎做呢?

  (明确:用自己的能力来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重点赏析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在结尾处所说的“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固执”,在这里是个贬义词,在这里理解为执着,表现的是作者由贝壳的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的生命的坚定信念。

  “简单”,表现了作者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只想像贝壳一样塑造一种美丽的形象,渴望一种感动。

  五、启发探究

  1、走进*慕蓉,体会作者是如何保持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

  学生介绍:《我眼中的*慕蓉》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这是*慕蓉写的诗,《莲的心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个朴实无华的诗人,她言语没有多少华丽,却透露出的是自己对于美好的向往。她是一名诗人,被誉为“台湾诗坛女旋风”。她说“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优美的文字却只是她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她是一位画家。*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等。*慕蓉性子爱莲,她的画展中多画的是莲,她喜欢描绘在不同时刻、不同光线下莲花的出尘不染的美。

  这就是*慕蓉,如痴如醉的沉浸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她跟贝壳相比,有着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所以她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将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每一幅画作完成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2、*慕蓉靠自己的劳作和耕耘,用实际行动去扩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应该怎样去学**慕蓉,学*贝壳,去竭尽自己所能,将所做之事做到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呢?

  以下周书声琅琅为例,

  以每一次的背诵、听写为例,

  以每一节课堂的表现为例,

  从每一次和父母的耐心交谈开始。

  六、写作特色

  本文是作者*慕蓉借描写贝壳,想表达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托物言志。

  刚学*过的《紫藤萝瀑布》也是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作的。明确:由花儿由盛转衰,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这种写作手法常用于古代诗歌中,如于谦《石灰吟》。

  七、对比阅读

  比较《蝉》和《贝壳》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合作)

  短文两篇《蝉》、《贝壳》,从不同方面写出了不同的有关生命的感悟,对比:

  相同点:都是由小小的“物”引发出对生命的感悟。

  不同点:《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入主题。

  《蝉》突出的是要好好地活着,认真对待每一天;《贝壳》启发我们要精致的活着。

  八、课堂小结

  请学生说说都学到了什么?

  九、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第18课;预*《走一步,再走一步》。

《贝壳》教学设计8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

  《贝壳》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难点: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自学提纲

  1、作者简介

  *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品读课文,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3、再次朗读课文,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自学测评

  1、《同步测练考》第7、8题。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联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想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拓展点:

  《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课外阅读欣赏*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

  解决办法

  从作者的生*事迹,探寻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课堂测评

  《同步测练考》9页第9至12题


《贝壳》教学设计8篇(扩展2)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贝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贝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9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汉字,并能掌握“提手旁、月字旁”组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左窄右宽。

  2、以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学*课文,并体会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3、积累文中的比喻句,并能背诵课文的4、5小节。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借助实物,认读新词。(媒体或实物出示形状各异的贝壳。)

  (1)出示带拼音新词:“贝壳”

  (2)读准词语的音。(个别读;分男、女声读。)

  2、启发谈话。

  (1)学生交流“曾经在哪里见过贝壳?”。

  (2)教师小结:是呀,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海妈妈的孩子。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见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美丽的贝壳呢!瞧,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快乐地拾着贝壳哪!

  3、揭示课题、掌握“提手旁”汉字的书写规则。

  (1)朗读课题《拾贝壳》。

  (2)“拾”这个动作换一个意思相*的词。

  (3)“捡”,表示拾取的意思。(板书:“捡”)

  (4)以新带旧,积累带有“提手旁”的字。(板书:扎、扑、打、抖、扛……)

  (5)仔细观察,凡是带有“提手旁”的汉字书写时的诀窍。(左窄右宽;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手旁”。)

  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快速地做出判断把握同类汉字书写的规律和窍门,是语文课上对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本课的写字任务为5个汉字,其中2个字同属一个部首“提手旁”,虽然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但是它们书写时的特点均为“左窄右宽”,这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因此在课题教学中,以生字“拾”为突破口,在复*旧知、巩固积累的同时,再次强调“提手旁”的书写规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语引入课文的学*。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的一个快乐场景呀?

  2、学生自主地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3、交流课文自*情况。

  (1)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认真倾听。

  (2)同学正音。着重点:①轻声朗读词语:小喇叭。

  ②多音字“扇”:扇贝、折扇、扇风。(注:发“shàn”音,一般组成名词;发“shān”音,做动词。)

  4、想想课文,完成填空。

  (1)出示填空:__________,一大群孩子在_____________拾贝壳。(参考答案:退潮了,一大群孩子在金山卫海边拾贝壳。)

  (2)交流答案,并朗读。

  (3)此时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大海退潮、涨潮时的录像。

  说明:分小节朗读课文的目的之一是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能否根据拼音,独立、正确地完成课文的阅读;其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惯,并能够自觉地做到边听边记。因此朗读结束后以填空题的形式,有导向地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回忆相关的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的大意。

  三、学*课文。

  1、根据要求,小组学*。“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孩子们来到海边拾贝壳的快乐情景,你最喜欢那几小节呢?”

  (1)、分小组学*的要求:

  ①朗读全篇课文。

  ②挑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说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小组学*中,表达自己的喜好、观点,并从互相的交流中,获得信息,得到启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在小组学*中,老师是个指导者,首先让学生明白学*的步骤和要求;其次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以*等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耐心倾听,这样既能为下一教学环节地展开提供一个心理准备,也能随时进行点拨,提高课堂效率。

  2、全班**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以四、五小节为指导重点,创设情境,反复朗读。)

  (1)第2小节,通过朗读,体现语句中以一连串的动作词“喊着,笑着,跑着,跳着”来体现来到金山卫海边的孩子们的快乐心情。(个别——集体)

  (2)第3小节。①通过句式训练,“海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积累词语“银光闪闪、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

  (3)第6小节。①通过查字典,了解动词“拣”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挑选”。

  (4)第4、5小节。

  ①重点理解贝壳形状的多姿多彩,借助实物,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②注意多音字“扇”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③比较这两小节,虽然在句式上很相*,但是用词很丰富,如“看,瞧”,也很准确。

  ④可以开展朗读比赛,然后背一背。

  说明: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教学,作为老师要明确每一小节的特点,并以此设立教学中心,做到胸有成竹。在备课中,我估计学生会对课文的2——6小节感兴趣,不仅因为里面聚集了许多的好词,而且语言也十分的儿童化。因此我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学*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课文。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拣”的确切涵义;通过句式训练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兴趣,感受拾贝壳的乐趣……

  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要突出重点,合理分布时间。第4、5小节是课文学*的重点,是语言积累点,因此要花大力气,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读,将语言表达形式熟记于心,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3、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孩子们的口袋里装满了,手帕里也装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如果当时你也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1)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4、5小节,说一说。(可以出示课后的插图,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说明:朗读、背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当学生对课文的4、5小节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时,利用形象可感的课文插图或实物贝壳,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也许学生不能一下达到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去引导,鼓励!最终达到知识的内化!

  4、总结全文: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多么盼望有一天也能去海边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细长的螺丝壳,听听他号角声……

  四、复*巩固。

  1、读词语。

  蛋壳、拥挤、手帕、喇叭、银光闪闪

  叫喊、五彩、扇风、扇贝、摸摸脑袋

  2、读短文。

  退潮了,孩子们来到沙滩上拾贝壳。瞧,这只像小喇叭,那只像小蜗牛,真是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孩子们捧着许许多多逗人喜爱的贝壳,对着大海,高声喊道:“海妈妈!您的礼物我们收到了,收到了!”

《贝壳》教学设计2

  一、课型设计说明

  我们此次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贝壳”主要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这一领域。研究性学*强调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前面的活动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为此,本节课是一节总结交流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调查、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采用实物展示、经验交流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为学生创造相互学*的机会,实现活动成果共享。

  二、学*目标

  1、通过汇报交流,了解贝壳的种类、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及用途。

  2、了解目前生活中存在的乱扔贝壳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养成不随意乱扔贝壳的*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学会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选取的研究主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贝壳,所以学生参与兴趣很高。每个小组都能够根据研究任务及活动方案采取深入社区访问、查阅书籍、网络搜所等多种方式来获取资料。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的局限性,对于贝壳一些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比如,在调查贝壳种类时,学生只能做到区分贝壳的名称,而无法进行科学的分类。鉴于此,我们此次的总结交流课,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分析、整理活动成果,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学会共享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汇报交流,了解贝壳的种类、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及用途。

  教学策略:各小组汇报交流成果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报告、实物展示、课件等方式将自己搜集到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交流,能谈出自己的收获与建议。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学会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

  突破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对于研究的成果,汇报时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力争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适时地插播相应的视频及图片资料,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查阅贝壳的相关知识;制作相应的辅助课件,准备不同种类的贝壳标本。

  学生方面:整理好贝壳的资料卡、贝壳标本等。

  六、评价设计

  通过汇报交流环节,达成目标1;

  通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这一环节,达成目标2;

  通过小组交流和集体汇报,达成目标3。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同学们,伴随着欢快动听的《小螺号》,我们又走进了“我们身边的贝壳”。在前一阶段,我们各小组分别从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课前与小组长的交流,得知每个小组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交流我们的活动成果。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播放《小螺号》,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板书:种类、营养、用途,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小组交流,明确分工

  下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确定展示采用的形式及人员。

  交流时语言要流畅,内容要简洁明了。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补充发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时,先出示组内交流需要注意的三点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整理相关资料,并确定好集体交流时的形式与人员分工,为集体展示交流作好铺垫。]

  (三)展示交流,汇报成果

  1、贝壳的种类调查汇报

  (1)我们身边贝类主要有哪些;

  (2)分别介绍贝壳的外形特征;

  (3)贝壳实物展示。

  (以上资料由“贝壳种类1组”成员汇报,并辅以展示调查表,实物展示的方式呈现)

  师小结:这一小组能够通过采访他人来搜集资料,这是非常好的方法。老师这儿也有一种贝壳,你认识它吗?它的学名叫蚌,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与蚌有关的小故事呢—鹬蚌相争。(播放视频)

  同学们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好,哪个小组再来接着交流。

  (4)全世界贝类约12万种之多,它是自然界生物中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族类。有些贝壳很小,不用显微镜看不见;最大的贝壳——巨蚌——有120厘米宽,重达230公斤;

  (5)出示各式各样海螺的图片及资料;

  (以上资料由“贝壳种类2组”成员汇报,并辅以课件的形式展示)

  师小结:你们小组精美的图片配上精彩的解说,把大家带入了多彩的贝壳世界,让我们大饱眼福。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其他贝壳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听了贝壳种类小组的精彩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谈体会。

  (6)做“摸贝壳”游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采访、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来介绍贝壳的种类及外形特征。播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视频,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流兴趣,明白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做“摸贝壳”的游戏,一方面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身边贝壳的外部特征的了解。]

  2、贝壳营养价值汇报

  其实贝壳不仅种类多,它的营养价值也很丰富,下面请营养小组来交流。

  小组学生分别介绍不同贝壳的营养价值。

  那么,听了营养小组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交流

  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贝壳味道鲜美,又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所以人们都爱吃!不过吃贝壳也是有讲究的,请看有关贝壳知识的“小贴士”。(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营养小组的介绍可能更多的资料来源于查找书籍和上网搜所。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的分析、整理,既学会了查找资料的方法,又了解了有关贝壳营养的较抽象的知识。]

  3、贝壳的用途

  贝壳肉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那么贝壳还有其它的用途吗?谁能说说?

  (1)贝壳经过加工可以成为漂亮的工艺品;

  (2)扇贝的贝壳色彩多样,花纹整齐美观,是制做贝雕工艺品的良好材料;

  播放课件:贝雕工艺品

  你们觉得这些贝雕怎么样?

  学生谈体会。

  (3)贝壳在艺术上的用法;

  师小结:是啊,贝壳能养珍珠,而且能养出各种形状的象形珍珠,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4)贝壳可以被用来铺路;

  (5)贝壳也可以被焚烧,然后做成石灰来给植物施肥,还可以被捣碎成粉末来喂养动物。

  师:同学们知道吗,贝壳粉现在又有了新用途——消除核污染。(出示课件)

  师小结:前面我们各小组分别从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进行了汇报,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谁来谈一谈?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有关贝壳用途的视频及图片,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知道了有关贝壳的妙用。让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贝壳可以制定美丽的工艺品,可以用来养珍珠等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同学们,既然贝壳有这么多的妙用,我们又是怎样利用的呢?在我们身边你都在哪里见到贝壳?

  1、感受贝壳垃圾带来的危害

  (1)我们门前的小路中间,人们倒了许多,让过路车压,好给鸡吃,但是产生的污水也污染了路面,气味难闻;

  (2)有些人把贝壳直接倒在垃圾箱的外面,招来许多苍蝇;

  (3)海鲜市场的一些小贩,在取海鲜肉时,把贝壳直接扔到地上,污水横流,人们都躲着过去,非常脏;

  ……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非常的好,看来我们生活中的贝壳垃圾确实非常的多,那么有什么好办法来处理身边的垃圾呢?小组交流一下。

  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

  2、集思广益,探讨贝壳的处理

  (1)我们要行动起来,可以给村民写信,号召大家把贝壳集中倒在一起,这样可以减少污染。

  (2)我们可以把贝壳送到饲料厂。

  (3)我们可以把新奇的贝壳制成标本和工艺品,摆放在家里。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生活中人们对贝壳的不当处理,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通过前面获得的有关贝壳用途的知识,学会处理生活中的所产生的贝壳垃圾。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将贝壳垃圾倒到指定的地点,那么我们的身边的污染就会减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贝壳垃圾中找到宝贝,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关注我们身边的贝壳,共同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我们身边的贝壳”,利用贝壳来制作简单的贝雕作品。好,下课!

《贝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重点:

  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一起欣赏几幅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是一枚枚未经雕琢、美妙绝伦的贝壳,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见过贝壳,而有这样一位细心的作家,从小小的贝壳中有了独到的感悟,她就是*慕蓉。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慕蓉眼中的贝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

  二、预*检测

  1.全班齐读。

  2.快速浏览课文,找学生说出本课需掌握的重点词语。

  明确:淘洗(táo)卑微(bēi)固执(zhí)

  一丝不苟:苟,随便,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徐思慧《贝壳》教学设计多音字:ké(贝壳)

  壳

  qiào(地壳)

  三、整体感知

  1、师范读一、二自然段,学生思考:*慕蓉捡到的是怎样的一枚贝壳?

  (明确: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复杂图样)

  2、这么美的一枚贝壳里,曾经又居住着什么样的生命呢?这让*慕蓉不禁加深了思考,请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就是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有着如此美好的居所,让这个生命变得不一样。)

  3、请全体男生一起朗读第4到6自然段。

  *慕蓉在感叹贝壳生命短暂却美好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比贝壳有着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

  那么在她看来,又应当怎做呢?

  (明确:用自己的能力来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重点赏析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在结尾处所说的“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固执”,在这里是个贬义词,在这里理解为执着,表现的是作者由贝壳的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的生命的坚定信念。

  “简单”,表现了作者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只想像贝壳一样塑造一种美丽的形象,渴望一种感动。

  五、启发探究

  1、走进*慕蓉,体会作者是如何保持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

  学生介绍:《我眼中的*慕蓉》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这是*慕蓉写的诗,《莲的心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个朴实无华的诗人,她言语没有多少华丽,却透露出的是自己对于美好的向往。她是一名诗人,被誉为“台湾诗坛女旋风”。她说“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优美的文字却只是她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她是一位画家。*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等。*慕蓉性子爱莲,她的画展中多画的是莲,她喜欢描绘在不同时刻、不同光线下莲花的出尘不染的美。

  这就是*慕蓉,如痴如醉的沉浸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她跟贝壳相比,有着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所以她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将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每一幅画作完成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2、*慕蓉靠自己的劳作和耕耘,用实际行动去扩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应该怎样去学**慕蓉,学*贝壳,去竭尽自己所能,将所做之事做到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呢?

  以下周书声琅琅为例,

  以每一次的背诵、听写为例,

  以每一节课堂的表现为例,

  从每一次和父母的耐心交谈开始。

  六、写作特色

  本文是作者*慕蓉借描写贝壳,想表达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托物言志。

  刚学*过的《紫藤萝瀑布》也是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作的。明确:由花儿由盛转衰,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这种写作手法常用于古代诗歌中,如于谦《石灰吟》。

  七、对比阅读

  比较《蝉》和《贝壳》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合作)

  短文两篇《蝉》、《贝壳》,从不同方面写出了不同的有关生命的感悟,对比:

  相同点:都是由小小的“物”引发出对生命的感悟。

  不同点:《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入主题。

  《蝉》突出的是要好好地活着,认真对待每一天;《贝壳》启发我们要精致的活着。

  八、课堂小结

  请学生说说都学到了什么?

  九、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第18课;预*《走一步,再走一步》。

《贝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如果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讨厌,好像很少人喜欢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贝壳》

  一导入:,

  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另外一位作家*慕容的《贝壳》,看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

  首先有没有同学读过*慕容的诗?

  以*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字词

  三、朗读

  四、质疑

  1、《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3、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5、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五、比较拓展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初心——《生命的滋味》序(*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总是在无法预知的时刻——或是从书页间的一个段落,或是在人生长路上的一处转折,那感动忽然来临,我们心中霎时充满了可能是伴随着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种神圣而又甘美得无法言传的颤栗。恍如有一种悲悯从高处对我们俯视,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

  是相对忘言,是很可能一说即错的邂逅。

  因为,这感知的“直觉”,也是一种很难去界定的东西。我们只知道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能被激发,却不能去刻意培养,更不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累积而增长。

  它是“初心”,是上苍分配给每一个个体的天赋,是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刻能够短暂地参透天机的触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参透的范围很深很广,有人却只分得一处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属于后者。

  然而,即使仅只有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难得的时刻突然来临时慌乱得不知所措,更不会用言语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等到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可能在灯下用文字来试着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贝壳》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慕蓉。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

  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

  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

  (2)词义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

  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了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精神振奋的感觉。

  2、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布置作业

  从这篇小短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二、创设情境,,研读课文

  1、《贝壳》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板书:外形:坚硬、精致)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作者联想到什么呢?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制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板书:生命:短暂细小、脆弱卑微;感悟:做事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课后练*二)

  此句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恩的心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感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课后练*二)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枚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塑造执著而又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题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首尾照应的手法。《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的生命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光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和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细小的事物,你是否有所感悟呢?说一说你的想法,并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贝壳》教学设计6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

  《贝壳》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难点: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自学提纲

  1、作者简介

  *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品读课文,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3、再次朗读课文,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自学测评

  1、《同步测练考》第7、8题。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联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想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拓展点:

  《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课外阅读欣赏*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

  解决办法

  从作者的生*事迹,探寻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课堂测评

  《同步测练考》9页第9至12题

《贝壳》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海边拾贝壳的情景。整篇课文语句优美,内容生动充满童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礼物(出示课件),认识它们吗?这么多美丽的贝壳,你们喜欢吗?

  学生谈感受。

  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大海妈 妈的孩子。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到许许多多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贝壳呢!课文中的一群孩子就在海滩边快乐地拾贝壳哪!想去看看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3课《拾贝壳》(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场景呢?请打开书读课文感受一下。

  学生读文感受。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第一自然段

  1、大海妈 妈每天都要做两件事情,一是退潮,还有一件就是涨潮,退潮了我们可以去海滩干什么?

  学生自由谈。

  2、现在老师带大家体会一下大海退潮的场面(课件视频)。

  退潮了,海水哗哗地往回走,只有浪花还不忍心离开我们,不时地回过头来望,这时候,螃蟹开始在海滩上做体操了,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武将,还有各种各样的贝壳、海螺,多有意思啊!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师适时指导、评价。

  (二)、学*第二自然段

  1、你们的好消息引来了一群孩子,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再想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2、那么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文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谁发现了?

  学生读文回答,找出“喊着、笑着、跑着、跳着”等词体会。

  3、海滩上那么多美丽的贝壳正等着小朋友去拾呢!让人想想心里都痒痒,看着就更眼馋了。这种又着急又高兴的心情谁能用读来体现?

  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大海妈 妈真是慷慨,她托海滩送给我们的礼物好丰富啊!情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想想从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海滩的美。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谁说说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

  学生回答:贝壳 卵石

  3、你觉得海滩美吗?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学生抓住“银光闪闪”、“五彩”理解。

  4、海滩上的景物不但美,而且多。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抓住“许许多多”、“挤”理解。

  5、那么多卵石和贝壳,你挨我、我挤你的,海滩上可真热闹啊!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有感情的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第四自然段

  1、海滩上的每一样东西都闪着光,挥着手跟我们打招呼呢,快让我们跟小朋友去捡贝壳吧!请大家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

  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2、谁说说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它是什么样的?(板书:扇贝 骨扇)书中是怎么写的?

  学生读第一句“啊,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3、想不想看看扇贝的壳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它们多像一把把打开的骨扇啊!美不美?喜欢它们吗?那就让我们运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读第一句话,师适时指导、评价。

  4、现在老师有一个想法,如果再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去掉一些内容,请看(出示课件)两种写法,你认为怎样写更好一些呢?

  学生比较两句话谈看法。

  (1) 一个扇贝的壳,真漂亮啊!

  (2) 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师小结:这样写,即使是没去过海边的小朋友也能自然联想出扇贝的样子,真是既生动又形象,这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今后我们写话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啊!

  5、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段写的既有看到的内容,又有想到的内容。快睁开你的慧眼到文中读一读、找一找吧!老师有要求:在写看到的语句下画横线,想到的语句下划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6、谁能读读哪句是写看到的?那句是些想到的?(板书:扇风)

  小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在炎热的夏天里,拿着海妈 妈送给我们的扇子扇风,多凉快啊!这种感觉美不美?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这句话。

  学生读第二句“说不定是海妈 妈特意留下来,给我们扇风用的呢!”

  7、现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把这段完整地读一下,要用读来展现扇贝的美丽,表达对它的喜爱。

  (五)、学*第五自然段

  1、另一位小朋友又要我们看他捡的贝壳了,想不想看啊?大家都着急了,快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他拾到了什么贝壳!同时听好老师的要求:请你像刚才那样把写看到的部分画横线,想到的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2、谁说说这位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板书:螺蛳)谁把写看到内容的句子读一读?(板书:喇叭)想到的呢?(板书:吹号)

  3、小小的螺蛳壳真的那么逗人喜爱吗?想不想看看它的样子?(出示课件)它们果然像张着嘴的小喇叭啊!喜欢吗?

  4、现在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个朗读比赛好不好?看谁能用读展现螺蛳壳的可爱,表达对它的喜爱。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段,师相机指导、评价。

  5、老师这还有一些贝壳,大家能不能模仿课文把它的样子写好呢?让我们试试吧!谁写得好,也就相当于捡到了那个贝壳。(出示课件)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说话练*。

  (六)、学*第六、七自然段

  1、每只贝壳都是那么逗人喜爱,每只贝壳都有着美丽的故事,我们的心被喜悦盛满了,我们拾啊,捡啊,(师引读)口袋————手帕————还是————。你们舍得离开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谈感想。

  2、那么多贝壳又怎能一下子拾完呢?当小作者依依不舍地离开海滩、回到家后又做了些什么呢?

  3、谁愿意把第六、七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指一学生读。

  (七)、情感延伸

  大海是美丽的,海滩上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谈感想。

  四、拓展知识,总结全课

  1、老师还在网上搜集到了其他贝壳的图片,想看吗?(出示课件)

  学生随画面欣赏各种贝壳的图片。

  2、其实贝壳的种类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又怎能介绍得完呢?小小的贝壳就如此美丽,可以想象大自然更是丰富多彩、无比美好的。希望同学们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善于观察,利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勤于思考,把在生活中发现的美用你喜欢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也让大家享受到美和快乐!

《贝壳》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汉字,尤其是“拣”的笔顺,并能掌握“提手旁”组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左窄右宽。

  2、能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并能背诵课文的4、5小节。

  能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汉字。

  2、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在朗读中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准备:

  各种贝壳、生字卡片、小黑板、投影、录音机或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看,这是什么?(实物出示形状各异的贝壳。)

  (1)出示词语:“贝壳”

  (2)读准词语的音。

  2、你在哪里见过贝壳?

  学生介绍贝壳,师适时补充,并出示用贝壳做成的工艺品。

  3、补完整课题。

  1、学“拾”

  (1)做做“拾”的动作。

  (2)换个词。(板书:捡)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提手旁”的字。(即时板书)

  仔细观察,凡是带有“提手旁”的汉字书写时的诀窍是什么?(左窄右宽;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手旁”。)

  2、朗读课题。《1 拾贝壳》

  说明: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易为直观的实物所吸引,用各种贝壳及其工艺品来激发孩子一读课文的兴趣。另外,本课的写字任务为5个汉字,其中4个字同属一个部首“提手旁”,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里让他们集中观察的目的,一,是滚动复*,二,是观察如何写好这些字(它们书写时的特点均为“左窄右宽”),后者是主要目的。因此在课题教学中,以学*生字“拾”为突破口,将复*旧知、巩固积累、指导书写等有机的整合为一体,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的一个快乐场景啊!赶快打开书本去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2、你们读得真认真,想亲自去看看吗?就让咱们跟随这一群孩子去金山卫海边!

  (听课文录音,看投影或看多媒体)

  3、你觉得这些孩子心情怎样?从哪儿感受到的?(动作、表情)

  (出示1、2节)这两句怎么读呢?

  从一连串的动作:“喊着、笑着、跑着、跳着”引导体会孩子的快乐心情。训练朗读。(自由读、指名挑战读、师生引读。)

  说明:

  在学生刚激发兴趣时,让学生先去读读,要求读正确。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时,再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录音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孩子们欢乐之情。体会丰富的情感语言,帮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课文,引导积累有关语段。

  (一)学*3—5节。

  1、师: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什么?赶快去读读2-5节,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2、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以四、五小节为交流重点。)

  (1)第三节:通过句式训练,:“海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积累词语“银光闪闪、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学*生字“挤”)

  (2)第四、五小节。

  ①学*生字“逗”。(“逗人喜爱”换词。)

  ②重点理解贝壳形状的多种多样,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出示相对应的贝壳的样子,实物出示“打开的折扇”。

  ④比较这两节,句式相*,用词丰富。如:“看、瞧”用词很准确;想象是根据贝壳的外形展开的。

  ⑤进行朗读比赛,再背一背。

  (二)学*6、7节。

  1、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我们……,口袋……,手帕……,还是……。我回到家,把……,大家摸着……,听我讲……。(师生共同读第六、七节。)

  2、快速记忆“拣、帕、摸”。

  (1)通过查字典,做动作理解“拣”在句中的意思是挑选。

  (2)提醒“拣”的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

  说明:

  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有利于他们认真地体会喜欢的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教学。由于这几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儿童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学*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课文。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拣”的义项,再做动作理解确切涵义,再写一写,加深记忆;通过句式训练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兴趣,感受拾贝壳的乐趣等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漫漫把生字记住,把课文的语言积累在心。

  四、拓展想象,模仿说话。

  1、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孩子们的口袋装满了,手帕里也盛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如果当时你也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4、5节,说一说。(可出示各种贝壳或图画,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2、总结全文: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真想到海边去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细长的螺丝壳,听听它的号角声……

  说明:

  朗读、背诵的目的是会运用,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练*运用。当学生对课文的4、5小节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时,利用形象可感的实物贝壳或课文插图,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对促进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很重要的。也许学生不能一下达到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去积极引导、鼓励,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

  五、复*巩固。

  1、读词语。

  2、读短文。

  退潮了,孩子们来到沙滩上拾贝壳。瞧,这只像小喇叭,那只像小蜗牛,真是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孩子们捧着许许多多逗人喜爱的贝壳,对着大海,高声喊道:“海妈妈!您的礼物我们收到了,收到了!”

  说明:

  最后通过朗读生字组成的词,并放入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复*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记忆字音、字形、字义。


《贝壳》教学设计8篇(扩展3)

——《贝壳》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贝壳》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如果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讨厌,好像很少人喜欢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贝壳》

  一导入:,

  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另外一位作家*慕容的《贝壳》,看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

  首先有没有同学读过*慕容的诗?

  以*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字词

  三、朗读

  四、质疑

  1、《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3、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5、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五、比较拓展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初心――《生命的滋味》序(*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总是在无法预知的时刻――或是从书页间的一个段落,或是在人生长路上的一处转折,那感动忽然来临,我们心中霎时充满了可能是伴随着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种神圣而又甘美得无法言传的颤栗。恍如有一种悲悯从高处对我们俯视,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

  是相对忘言,是很可能一说即错的邂逅。

  因为,这感知的“直觉”,也是一种很难去界定的东西。我们只知道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能被激发,却不能去刻意培养,更不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累积而增长。

  它是“初心”,是上苍分配给每一个个体的天赋,是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刻能够短暂地参透天机的触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参透的范围很深很广,有人却只分得一处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属于后者。

  然而,即使仅只有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难得的时刻突然来临时慌乱得不知所措,更不会用言语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等到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可能在灯下用文字来试着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贝壳》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慕蓉。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

  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

  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

  (2)词义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

  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了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精神振奋的感觉。

  2、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布置作业

  从这篇小短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二、创设情境,,研读课文

  1、《贝壳》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板书:外形:坚硬、精致)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作者联想到什么呢?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制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板书:生命:短暂细小、脆弱卑微;感悟:做事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课后练*二)

  此句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恩的心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感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课后练*二)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枚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塑造执著而又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题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首尾照应的手法。《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的生命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光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和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细小的事物,你是否有所感悟呢?说一说你的想法,并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贝壳》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汉字,尤其是“拣”的笔顺,并能掌握“提手旁”组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左窄右宽。

  2、能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并能背诵课文的4、5小节。

  能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汉字。

  2、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在朗读中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准备:

  各种贝壳、生字卡片、小黑板、投影、录音机或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看,这是什么?(实物出示形状各异的贝壳。)

  (1)出示词语:“贝壳”

  (2)读准词语的音。

  2、你在哪里见过贝壳?

  学生介绍贝壳,师适时补充,并出示用贝壳做成的工艺品。

  3、补完整课题。

  1、学“拾”

  (1)做做“拾”的动作。

  (2)换个词。(板书:捡)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提手旁”的字。(即时板书)

  仔细观察,凡是带有“提手旁”的汉字书写时的诀窍是什么?(左窄右宽;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手旁”。)

  2、朗读课题。《1 拾贝壳》

  说明: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易为直观的实物所吸引,用各种贝壳及其工艺品来激发孩子一读课文的兴趣。另外,本课的写字任务为5个汉字,其中4个字同属一个部首“提手旁”,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里让他们集中观察的目的,一,是滚动复*,二,是观察如何写好这些字(它们书写时的特点均为“左窄右宽”),后者是主要目的。因此在课题教学中,以学*生字“拾”为突破口,将复*旧知、巩固积累、指导书写等有机的整合为一体,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的一个快乐场景啊!赶快打开书本去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2、你们读得真认真,想亲自去看看吗?就让咱们跟随这一群孩子去金山卫海边!

  (听课文录音,看投影或看多媒体)

  3、你觉得这些孩子心情怎样?从哪儿感受到的?(动作、表情)

  (出示1、2节)这两句怎么读呢?

  从一连串的动作:“喊着、笑着、跑着、跳着”引导体会孩子的快乐心情。训练朗读。(自由读、指名挑战读、师生引读。)

  说明:

  在学生刚激发兴趣时,让学生先去读读,要求读正确。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时,再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录音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孩子们欢乐之情。体会丰富的情感语言,帮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课文,引导积累有关语段。

  (一)学*3—5节。

  1、师: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什么?赶快去读读2-5节,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2、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以四、五小节为交流重点。)

  (1)第三节:通过句式训练,:“海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积累词语“银光闪闪、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学*生字“挤”)

  (2)第四、五小节。

  ①学*生字“逗”。(“逗人喜爱”换词。)

  ②重点理解贝壳形状的多种多样,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出示相对应的贝壳的样子,实物出示“打开的折扇”。

  ④比较这两节,句式相*,用词丰富。如:“看、瞧”用词很准确;想象是根据贝壳的外形展开的。

  ⑤进行朗读比赛,再背一背。

  (二)学*6、7节。

  1、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我们……,口袋……,手帕……,还是……。我回到家,把……,大家摸着……,听我讲……。(师生共同读第六、七节。)

  2、快速记忆“拣、帕、摸”。

  (1)通过查字典,做动作理解“拣”在句中的意思是挑选。

  (2)提醒“拣”的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

  说明:

  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有利于他们认真地体会喜欢的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教学。由于这几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儿童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学*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课文。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拣”的义项,再做动作理解确切涵义,再写一写,加深记忆;通过句式训练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兴趣,感受拾贝壳的乐趣等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漫漫把生字记住,把课文的语言积累在心。

  四、拓展想象,模仿说话。

  1、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孩子们的口袋装满了,手帕里也盛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如果当时你也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4、5节,说一说。(可出示各种贝壳或图画,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2、总结全文: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真想到海边去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细长的螺丝壳,听听它的号角声……

  说明:

  朗读、背诵的目的是会运用,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练*运用。当学生对课文的4、5小节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时,利用形象可感的实物贝壳或课文插图,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对促进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很重要的。也许学生不能一下达到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去积极引导、鼓励,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

  五、复*巩固。

  1、读词语。

  2、读短文。

  退潮了,孩子们来到沙滩上拾贝壳。瞧,这只像小喇叭,那只像小蜗牛,真是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孩子们捧着许许多多逗人喜爱的贝壳,对着大海,高声喊道:“海妈妈!您的礼物我们收到了,收到了!”

  说明:

  最后通过朗读生字组成的词,并放入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复*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记忆字音、字形、字义。

  《贝壳》教学设计 4

  一、课型设计说明

  我们此次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贝壳”主要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这一领域。研究性学*强调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前面的活动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为此,本节课是一节总结交流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调查、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采用实物展示、经验交流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为学生创造相互学*的机会,实现活动成果共享。

  二、学*目标

  1、通过汇报交流,了解贝壳的种类、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及用途。

  2、了解目前生活中存在的乱扔贝壳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养成不随意乱扔贝壳的*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学会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选取的研究主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贝壳,所以学生参与兴趣很高。每个小组都能够根据研究任务及活动方案采取深入社区访问、查阅书籍、网络搜所等多种方式来获取资料。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的局限性,对于贝壳一些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比如,在调查贝壳种类时,学生只能做到区分贝壳的名称,而无法进行科学的分类。鉴于此,我们此次的总结交流课,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分析、整理活动成果,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学会共享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汇报交流,了解贝壳的种类、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及用途。

  教学策略:各小组汇报交流成果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报告、实物展示、课件等方式将自己搜集到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交流,能谈出自己的收获与建议。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学会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感受相互交流的乐趣。

  突破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对于研究的成果,汇报时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力争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适时地插播相应的视频及图片资料,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查阅贝壳的相关知识;制作相应的辅助课件,准备不同种类的贝壳标本。

  学生方面:整理好贝壳的资料卡、贝壳标本等。

  六、评价设计

  通过汇报交流环节,达成目标1;

  通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这一环节,达成目标2;

  通过小组交流和集体汇报,达成目标3。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同学们,伴随着欢快动听的《小螺号》,我们又走进了“我们身边的贝壳”。在前一阶段,我们各小组分别从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课前与小组长的交流,得知每个小组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交流我们的活动成果。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播放《小螺号》,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板书:种类、营养、用途,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小组交流,明确分工

  下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确定展示采用的形式及人员。

  交流时语言要流畅,内容要简洁明了。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补充发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时,先出示组内交流需要注意的三点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整理相关资料,并确定好集体交流时的形式与人员分工,为集体展示交流作好铺垫。]

  (三)展示交流,汇报成果

  1、贝壳的种类调查汇报

  (1)我们身边贝类主要有哪些;

  (2)分别介绍贝壳的外形特征;

  (3)贝壳实物展示。

  (以上资料由“贝壳种类1组”成员汇报,并辅以展示调查表,实物展示的方式呈现)

  师小结:这一小组能够通过采访他人来搜集资料,这是非常好的方法。老师这儿也有一种贝壳,你认识它吗?它的学名叫蚌,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与蚌有关的小故事呢―鹬蚌相争。(播放视频)

  同学们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好,哪个小组再来接着交流。

  (4)全世界贝类约12万种之多,它是自然界生物中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族类。有些贝壳很小,不用显微镜看不见;最大的贝壳――巨蚌――有120厘米宽,重达230公斤;

  (5)出示各式各样海螺的图片及资料;

  (以上资料由“贝壳种类2组”成员汇报,并辅以课件的形式展示)

  师小结:你们小组精美的图片配上精彩的解说,把大家带入了多彩的贝壳世界,让我们大饱眼福。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其他贝壳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听了贝壳种类小组的精彩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谈体会。

  (6)做“摸贝壳”游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采访、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来介绍贝壳的种类及外形特征。播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视频,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流兴趣,明白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做“摸贝壳”的游戏,一方面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身边贝壳的外部特征的了解。]

  2、贝壳营养价值汇报

  其实贝壳不仅种类多,它的营养价值也很丰富,下面请营养小组来交流。

  小组学生分别介绍不同贝壳的营养价值。

  那么,听了营养小组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交流

  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贝壳味道鲜美,又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所以人们都爱吃!不过吃贝壳也是有讲究的,请看有关贝壳知识的“小贴士”。(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营养小组的介绍可能更多的资料来源于查找书籍和上网搜所。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的分析、整理,既学会了查找资料的方法,又了解了有关贝壳营养的较抽象的知识。]

  3、贝壳的用途

  贝壳肉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那么贝壳还有其它的用途吗?谁能说说?

  (1)贝壳经过加工可以成为漂亮的工艺品;

  (2)扇贝的贝壳色彩多样,花纹整齐美观,是制做贝雕工艺品的良好材料;

  播放课件:贝雕工艺品

  你们觉得这些贝雕怎么样?

  学生谈体会。

  (3)贝壳在艺术上的用法;

  师小结:是啊,贝壳能养珍珠,而且能养出各种形状的象形珍珠,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4)贝壳可以被用来铺路;

  (5)贝壳也可以被焚烧,然后做成石灰来给植物施肥,还可以被捣碎成粉末来喂养动物。

  师:同学们知道吗,贝壳粉现在又有了新用途――消除核污染。(出示课件)

  师小结:前面我们各小组分别从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等方面进行了汇报,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谁来谈一谈?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有关贝壳用途的视频及图片,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知道了有关贝壳的妙用。让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贝壳可以制定美丽的工艺品,可以用来养珍珠等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同学们,既然贝壳有这么多的妙用,我们又是怎样利用的呢?在我们身边你都在哪里见到贝壳?

  1、感受贝壳垃圾带来的危害

  (1)我们门前的小路中间,人们倒了许多,让过路车压,好给鸡吃,但是产生的污水也污染了路面,气味难闻;

  (2)有些人把贝壳直接倒在垃圾箱的外面,招来许多苍蝇;

  (3)海鲜市场的一些小贩,在取海鲜肉时,把贝壳直接扔到地上,污水横流,人们都躲着过去,非常脏;

  ……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非常的好,看来我们生活中的贝壳垃圾确实非常的多,那么有什么好办法来处理身边的垃圾呢?小组交流一下。

  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

  2、集思广益,探讨贝壳的处理

  (1)我们要行动起来,可以给村民写信,号召大家把贝壳集中倒在一起,这样可以减少污染。

  (2)我们可以把贝壳送到饲料厂。

  (3)我们可以把新奇的贝壳制成标本和工艺品,摆放在家里。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生活中人们对贝壳的不当处理,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通过前面获得的有关贝壳用途的知识,学会处理生活中的所产生的贝壳垃圾。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将贝壳垃圾倒到指定的地点,那么我们的身边的污染就会减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贝壳垃圾中找到宝贝,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关注我们身边的贝壳,共同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我们身边的贝壳”,利用贝壳来制作简单的贝雕作品。好,下课!

  《贝壳》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汉字,尤其是“拣”的笔顺,并能掌握“提手旁”组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左窄右宽。

  2、能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并能背诵课文的4、5小节。

  能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8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汉字。

  2、积累文中的描写贝壳的有关语句,在朗读中感受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教学准备:

  各种贝壳、生字卡片、小黑板、投影、录音机或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看,这是什么?(实物出示形状各异的贝壳。)

  (1)出示词语:“贝壳”

  (2)读准词语的音。

  2、你在哪里见过贝壳?

  学生介绍贝壳,师适时补充,并出示用贝壳做成的工艺品。

  3、补完整课题。

  1、学“拾”

  (1)做做“拾”的动作。

  (2)换个词。(板书:捡)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提手旁”的字。(即时板书)

  仔细观察,凡是带有“提手旁”的汉字书写时的诀窍是什么?(左窄右宽;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手旁”。)

  2、朗读课题。《1 拾贝壳》

  说明: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易为直观的实物所吸引,用各种贝壳及其工艺品来激发孩子一读课文的兴趣。另外,本课的写字任务为5个汉字,其中4个字同属一个部首“提手旁”,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里让他们集中观察的目的,一,是滚动复*,二,是观察如何写好这些字(它们书写时的特点均为“左窄右宽”),后者是主要目的。因此在课题教学中,以学*生字“拾”为突破口,将复*旧知、巩固积累、指导书写等有机的整合为一体,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的一个快乐场景啊!赶快打开书本去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2、你们读得真认真,想亲自去看看吗?就让咱们跟随这一群孩子去金山卫海边!

  (听课文录音,看投影或看多媒体)

  3、你觉得这些孩子心情怎样?从哪儿感受到的?(动作、表情)

  (出示1、2节)这两句怎么读呢?

  从一连串的动作:“喊着、笑着、跑着、跳着”引导体会孩子的快乐心情。训练朗读。(自由读、指名挑战读、师生引读。)

  说明:

  在学生刚激发兴趣时,让学生先去读读,要求读正确。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时,再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录音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孩子们欢乐之情。体会丰富的情感语言,帮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课文,引导积累有关语段。

  (一)学*3―5节。

  1、师: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什么?赶快去读读2-5节,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2、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以四、五小节为交流重点。)

  (1)第三节:通过句式训练,:“海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积累词语“银光闪闪、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学*生字“挤”)

  (2)第四、五小节。

  ①学*生字“逗”。(“逗人喜爱”换词。)

  ②重点理解贝壳形状的多种多样,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出示相对应的贝壳的样子,实物出示“打开的折扇”。

  ④比较这两节,句式相*,用词丰富。如:“看、瞧”用词很准确;想象是根据贝壳的外形展开的。

  ⑤进行朗读比赛,再背一背。

  (二)学*6、7节。

  1、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我们……,口袋……,手帕……,还是……。我回到家,把……,大家摸着……,听我讲……。(师生共同读第六、七节。)

  2、快速记忆“拣、帕、摸”。

  (1)通过查字典,做动作理解“拣”在句中的意思是挑选。

  (2)提醒“拣”的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

  说明:

  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有利于他们认真地体会喜欢的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组织课堂教学。由于这几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儿童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学*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课文。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拣”的义项,再做动作理解确切涵义,再写一写,加深记忆;通过句式训练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兴趣,感受拾贝壳的乐趣等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漫漫把生字记住,把课文的语言积累在心。

  四、拓展想象,模仿说话。

  1、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孩子们的口袋装满了,手帕里也盛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如果当时你也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

  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4、5节,说一说。(可出示各种贝壳或图画,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2、总结全文: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真想到海边去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细长的螺丝壳,听听它的号角声……

  说明:

  朗读、背诵的目的是会运用,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练*运用。当学生对课文的4、5小节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时,利用形象可感的实物贝壳或课文插图,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对促进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很重要的。也许学生不能一下达到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去积极引导、鼓励,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

  五、复*巩固。

  1、读词语。

  2、读短文。

  退潮了,孩子们来到沙滩上拾贝壳。瞧,这只像小喇叭,那只像小蜗牛,真是形态各异,惹人喜爱!

  孩子们捧着许许多多逗人喜爱的贝壳,对着大海,高声喊道:“海妈妈!您的礼物我们收到了,收到了!”

  说明:

  最后通过朗读生字组成的词,并放入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复*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记忆字音、字形、字义。


《贝壳》教学设计8篇(扩展4)

——人教版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通用8篇)

人教版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的活跃,对于未来的世界,学生更加充满好奇,通过本课的学*,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常识,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激发学生学*、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说明文的一般叙述方法。

  学*目标

  1、我能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我能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我能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我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资源

  作者的相关资料20世纪的新发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搜集、阅读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二、合作探究:

  1、你知道20世纪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2、理解词语:“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3、分组讨论: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4、自主学*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5、研*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

  2)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3)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我来闯关:

  1、听写生字、词语。

  2、课文的中心句是。

  3、“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意思是。

  4、读了这篇课文,给我的感受是。

  问题生成——评价单

  小组姓名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从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这个关键词入手,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由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教材说明: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四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说明文。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通过本课的学*,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从读中学写。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1.相关教学课件。

  2.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课堂启发(感动):感动是学*的动力。

  1.同学们,当你在炎热的夏天,按动遥控器便有徐徐凉风的时候,当你躺在沙发上舒服地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拨打电话与同学聊天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9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你读了课题后,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和控制大自然,多么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

  B.是谁在呼风唤雨?

  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呢?——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

  D.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E.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幻灯片出示) ( ),(   )靠(   )(    )。

  (设计意图: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设计了这几个问题,以引起孩子们对本篇课文的好奇。——因兴趣而感动)

  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感觉):感觉是学*的入门。

  默读训练是四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我在这里着重引导学生能按要求正确默读课文,并在默读中认真思考问题,在书中划一划,也可以写上感受,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幻灯片出示)( )世纪,( )靠( )呼风唤雨。

  2.交流,填空。

  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说点明中心、中心段)师引导:我们学课文《颐和园》,学到了文章开头和结尾相照应,叫什么?(前后呼应);学《给予是快乐的》的时候,我们学到了在课文的结尾点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开头点题)好,老师把这个句子抄在黑板上,你们抄在笔记本上。

  (设计意图:相机复*写作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能力的提高。)

  三、问题讨论(感知):感知是学*的基础。

  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幻灯片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板书: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

  (幻灯片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没有,在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出示纤夫图:如纤夫拉船,多费力啊,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呢?一个人在外地,想念家乡的亲人,又可能在幻想什么呢?他们想去外地,可是走路多辛苦啊!他们又可能在幻想什么呢?……)想象一下,人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靠天吃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可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材分析(感悟):感悟是学*的升华。

  1.过渡:在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过着寂寞无味,靠天吃饭的日子。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画了哪些句子?指名读,幻灯片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2.看看这两个分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可提示:第一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的发……?第二个呢?板书:发现发明。能根据这些说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吗?(发现:原本就有,后来人们才找到它,研究它;发明:原本没有,是人们新创造出来的。)还能分别几个例子吗?这个分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举例子)

  3.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比如:有了冰箱,炎热的夏天就能喝上冰凉的资料啦!冰箱使我们的生活很舒服。你能这样说一句话吗?(提示学生:也可以说发现、说物质生活)

  4.小结: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互诉情谊,只要利用网络就能立刻见面,只要坐上飞机就能相聚相守,广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所以,人们称之为……?(地球村)

  (设计意图: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农耕社会和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农耕社会没有什么,生活过得怎么样,接着让学生联系现代社会,说说20世纪我们拥有了什么,生活过得怎么样,力求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在感悟中得到升华。)

  5.20世纪,人们有那么多的发明,那么多的发现,说也说不尽,回顾着这一切,你现在心情怎样?(自豪、激动、高兴)带着这种感情,我们一起读读第四自然。

  6.文章中还用了一句诗来写这些变化,赶快找找,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你怎么理解这句诗?(这句诗是唐代大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句诗的意思是下过大雪,许许多多的树上都落满了积雪,像开满了白色的梨花。文中用来比喻人们的发明和发现很多。所以人们的心情是——喜悦的。)能用喜悦的心情给大家读一读吗?学生齐读这句诗。

  7.把我们刚才画的两处句子联系起来看,同学们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吗?提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排比: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对比:上百万年间与20世纪对比。)〗

  8.过去百万年中只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东西,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都变成了现实,顺风耳就是……?千里眼呢?腾云驾雾呢?

  9.这一百年的改变,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让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能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这一百年吗?出示:这是( )的一百年。

  10.所以,(幻灯片出示这句话)有一位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五、课堂练*(感恩):感恩是学*的境界。

  1.正因为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20世纪确实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引读课题:现在让你来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感情来读呢?(自豪、激动、高兴)

  2.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把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的小学生该怎么做呢?(学生可能回答:好好学*,将来长大以后钻研科学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好好学*,长大成为国家栋梁。)

  3.总结升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此迅猛,如果我们不学好文化知识,将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因此,我们要刻苦学*,努力探索科学奥秘,做一个有出息的现代人!

  4.布置作业:小练笔

  ⑴你的科学梦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实现你的科学梦?

  ⑵与爸爸妈妈交流后写下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要求:请你任选一题写一段话,题目自定,内容要具体,想象要丰富。

  (设计意图:要想把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的小学生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在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之后,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并立下将来要探索科学的远大志向。在学生说出他们将来要怎么做之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空间。——感恩是学*的境界。)

  附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作者:***

  作比较

  百万年: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年:发明发现地球村+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这种类型的课文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新尝试和挑战,没有设计和把握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或者科学常识课。教学方法我采用了姚伟文局长的“悟学式”教学法,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为了上好这篇课文,我认真读了姚伟文局长的论文,并在网上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在备课时,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还上网查找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思考存在问题。

  我上课时主要是运用了姚伟文局长的“五感”法,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上课的思路主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字词,并让学生上网搜集现代科技的变化和向长辈了解以前的生活。第二课时我先由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变化都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在总结时,我通过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一句话,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实现了教学目标。

  但是,由于孩子们特殊的时代性,他们未必能深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他们上网搜集或者向长辈了解这方面的资料,不过,始终是了解得不够透彻,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遗憾。

  教育就是启发,就是感动,就是在感动中得到感悟。我始终坚信,让孩子们学有所获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呼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导言,生自读导读,明确单元任务。

  2、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第八组,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的课文。首先,学*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释题

  师:看到“呼风唤雨”这个词,你首先想到了谁?

  生:查词典理解并选择在课题中选哪种解释?汇报。

  4、汇报搜集资料,介绍作者。

  二、提出问题

  1、自主学*,合作学*

  自学要求:⑴轻声读文,把你不认识的字词划下来,与同桌交流或查字典解决;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学*情况

  出示本课生字词,反馈学*效果(屏幕出示字、词),预设理解抽象难解的字词。

  3、默读课文,借助下面的填空(见屏幕)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汇报完善,准确了解。

  4、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要求:

  ⑴找出说明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具体事例,划出重点词句,认真品读,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在读文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咱们共同研究。

  生按要求自主学*,小组交流学*成果。

  三、整合问题(梳理问题)

  师:小组汇报,你组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生:汇报

  预设问题:

  1、“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

  2、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句中带点词语什么意思?

  3、为什么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的成就?

  师梳理问题:你们能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深入学*课文中进行解决。

  现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说明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解决问题

  1、学*第4自然段。看看这段课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说明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汇报出具体事例。

  师:请结合有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追问:为什么说“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生:汇报,朗读这段话。

  师:你能举出20世纪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吗?

  生:汇报,说说感受。

  师:欣赏一组20世纪科技成就的图片。

  小结:生活在这样现代化的时代,你的心情如何?有什么感受?表达这种情感,用喜欢的方式介绍现代科技成就。(读四自然段)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谈出初步的阅读感受,结合所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深入学*课文。在学生自主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第四自然段入手,教学课件展示,学生通过朗读,感受20世纪的科技发展。在谈到人类生活的改变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谈人类的生活从古至今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同时结合所查阅的资料,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到古人的许多幻想都已经成为了现实,从而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第二自然段时,通过理解“发现”和“发明”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科技造福于人类的现实意义。最后,在学*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想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受,体会到20世纪的“呼风唤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并能够运用所学过的方法正确文中词语的意思。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3、学*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读”。

  2、明确本单元的学*要点。

  二、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1、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过去的生活相比,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2、引入新课的学*,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解析题目。


《贝壳》教学设计8篇(扩展5)

——*面设计述职报告8篇

*面设计述职报告8篇

  在当下社会,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面设计述职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成熟和迷惘的交织中,20xx悄然流逝了。在我眼里,设计师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它能磨炼人的意志,淡泊人的心灵,*面设计能得到快速提高,人的心理也能快速成熟起来,这无不凝结着领导的英名决策和正确指导。年终岁末的时候,人总是特别感叹生命的蹉跎,回首与展望会是两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下面我将从工作情况与内部合作两个大的方面来分析自己一年来的得失。

  作为一名*面设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高是重中之重。20xx年的时间里,我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流程,方法等有了较深的认识,对*面设计规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力来源于实践,一年来,我对自己的坚持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走过来,我能熟练的掌握Photoshop等设计软件,加之公司所涉及的*面广告设计图比较简单,工作起来也算轻松,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学*和实践并且提高自身的设计感。

  一年来,我参与了公司的全部的*面方案的设计,从查阅资料,埋头苦干,并虚心向行业同事请教,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在独立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这都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首要加强的。

  刚进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是《家居问问》杂志第一期,由于之前没有做过类似的书籍类设计方案,刚开始有点摸不到头绪,后来在网上查阅了关于书籍类设计的注意事项又请教同行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才能顺利展开工作。但是由于初次设计,杂志印刷出来的最终效果不佳,感觉很笨重,一点都不秀气也没有时尚感。自己总结出几点,一是杂志设计过程中字号没有用正确,单凭自己肉眼而定,第二,杂志的排版不精巧,很多图都重叠了,事先没有仔细考量。除了这些,个别商家的广告不清晰导致后来商家跟业务员发生口角之分影响公司声誉,这主要有2点,第一,商家缺乏这方面知识本身提供的图片像素不够,第二,由于前期排版事物繁忙商家提供的图片也没有仔细去检查马虎大意才导致的。

  整本杂志都是自己一篇篇文章摘录,每一张图片都是自己搜索二来,可谓亲力亲为,因此为第二期打下了基础。第二期《家居问问》杂志出版要比第一期顺利得多,有了前面一期的经验总结,这一期出来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有颜色方面印刷厂没有调好,所以稍有出入。

  此后又连续出了城市花园、衡泰锦苑、衡泰国际花园、尚湖中央花园等物业手册,虽然设计过程没有家居问问那么复杂,但是还是不可缺少跟商户的沟通,在此过程中,由于业务员是和商户直接沟通的,并非设计师与客户沟通,因此在某些专业问题上,可能业务员不太清楚,因此多出一些沟通上的小麻烦,这些问题经过设计师与业务员的沟通之后慢慢化解,还有部分客户由于缺少广告设计这块的专业知识,不肯提供有效图片,沟通至最后单子黄了,因此不管是设计师还是业务员在与顾客沟通这块还要细心有耐心的洽谈,务必告知客户详细情况。

  在20xx年工作中要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多付出少抱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以往的工作当中也存在着不足,争取改正以往的缺点,总结经验吸取精华,分析失败原因和工作当中的不足,为明年的工作做好战前的准备!

  我们无论在哪里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喜欢这份工作。来到公司的这段时间,领导和同事都非常的热心,我们就像是一家人一样,我已经彻彻底底的爱上了我的这份工作。并不是职位越高,层次越高,我们就越快乐。我们需要的是在工作中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和展示我们的能力,对每一个挑战和机遇我们都能够有自信和想法去接受,并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去实现它。实现自我价值。我想这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才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张总经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是:“态度决定一切”。人的一生就那么几十年,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充分的利用好时间,认真的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当我们老的时候回想起来,我们不会有任何的遗憾。我们信捷的一名员工。严谨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设计师,不断地开拓设计思路,更好的与市场融合,是我们目前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所以我会和公司一起努力,为公司的不断壮大,更好的发展,来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最后,祝xx广告公司能像巨龙般腾飞,像磐石般坚强稳固!也祝愿每一同事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是别人想象的那般轻松。我深深的体会到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个优秀*面设计师的必备素质。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仍有很多书要看,很多东西要学。再者,*面设计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行业,*面设计师不仅要有专攻而且还要博闻强识。

  这次的实*对我来说受益匪浅,让我学会从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作品,在审美方面更加成熟。而在公司,与同事相处,让我学会如何别人打交道。与领导交流,让我学会设计师应有的职业道德。从实*中也让我更深刻的了解设计行业的个性和潜力。而作为将来的设计者其中一员,不仅要将设计的理论掌握好,更要充分的去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作为一个设计师,要不断地开拓思路去填补设计者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让设计与市场更加融合,使设计更加市场化、市场更加设计化。这些经验都让我得到了成长,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成熟、更加顺利。

  *时在工作之余,经理也时常在谈话中教育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设计师、如何做人。当我们出来社会实践,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自己能为别人创造什么,其次也要了解对方、了解别人的需求。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力,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使事物升值。除此之外还要有自我学*的精神,在不断地自我升值中积累资本,提升自我人格的魅力。要不骄不躁、勤勉自励,思想上有追求。当然休闲之时也不会忘记跟大家聚聚,聊聊天,偶尔参加也娱乐活动丰富生活也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自今年4月加入xx文化,我主要从事*面设计,在这阶段的工作中,我从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学*,我与公司一起成长,我和同事一起工作生活,让我融入了这个群体也融入这个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在这里,我得到了同事的很多帮助和照顾,尤其是来自本同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我寄予最诚恳的谢。在这断时间,我主要负责公司的基础性的建设与宣传,从名片到展架和公司的装饰,说实话,我刚毕业,我在学校其实只是做设计,对于实际应用开始还是难以独立完成公司的任务决策,为了公司利益,节约公司成本,我多次请示领导,或许可能会让领导觉得我做事拖泥带水,但是我相信,随着我的成长,我会尽自己的能力与经验,用最少的成本创造更高的价值。

  一、设计工作的本职

  作为设计,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真正接过一个策划案,但是从这一阶段的磨练中,我也充分理解了我的职责,从策划给出任务开始,然后开展我的工作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创意表现、初稿、分析讨论、做出早起方案、研究决策、确定样稿,成品样稿打印、批量制作、印刷校色到最后送到客户以及最后的安装执行。作为一个设计应该有以下的意识*面设计的过程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式不断完善的过程,设计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念是否准确,考虑是否完善。设计之美永无止境,完善取决于态度。

  1、调查

  调查是了解事物的过程,设计需要的是有目的和完整的调查。背景、市场调查、行业调查(关于品牌、受众、产品)、关于定位、表现手法、调查是设计的开始和基础(背景知识)。

  2、内容

  内容分为主题和具体内容两部分,这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前的基本材料。

  3、理念

  构思立意是设计的第一步,在设计中思路比一切更重要。理念一向独立于设计之上。也许在你的视觉作品中传达出理念是最难的一件事。

  4、调动视觉元素

  在设计中基本元素相当于你作品的构件,每一个元素都要有传递和加强传递信息的目的。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往往很“吝啬”,每动用一种元素,都会从整体需要出发去考虑。在一个版面之中,构成元素可以根据类别来进行划分,如可以分为:

  标题、内文、背景、色调、主体图形、留白、视觉中心等等。*面设计版面就是把不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例如在版式当中常常借助框架(也叫骨骼),就有很多种形式,规律框架和非规律框架,可见框架和隐性框架;还有在字体元素当中,对于字体和字型的选择和搭配的好坏就是一个非常有讲究的。选择字体风格的过程就是一个美学判断的过程,还有在色彩这一元素的使用上,能体现出一个设计师对色彩的理解和修养。色彩是一种语言(信息),色彩具有感情,能让人产生联想,能让人感到冷暖、前后、轻重、大小等等。善于调动视觉元素是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5、选择表现手法

  手法即是技巧,在视觉产品泛滥的今天要想把受众打动以并非易事,更多的视觉作品已被人们的眼睛自动的忽略掉了。要把你的信息传递出去有几种方法呢?一种是完整完美的以传统美学去表现的设计方式,会被受众欣赏阅读并记住。二种是用新奇的或出奇不意的方式可以达到(包括在材料上)三种是疯狂的广告投放量,进行地毯式的强行轰炸。而我们更需要那一种呢?虽然三种方法都能达到目的,但我们清楚他们的回报是不同的。

  我们在三大构成中学过很多种图形的处理和表现手法,如对比、类比、夸张、对称、主次、明暗、变异、重复、矛盾、放射、节奏、粗细、冷暖、面积等形式。另外还有从图形处理的效果上又有手绘类效果,如油画、铅笔、水彩、版画、蜡笔、涂鸦还有其他的如摄影、老照片、等等。那么你要选择那一种呢?这取决于你的目的和目标群体,以及你的设计水*。

  6、*衡

  *衡能带来视觉及心理的满足,设计师要解决画面当中力场的*衡,前后衔接的*衡,*衡感也是设计师构图所需要的能力,*衡与不*衡是相对的,以是否达到主题要求为标准。*衡分为对称*衡和不对称*衡,包括点、线、面、色、空间的*衡。

  7、出彩

  记住,你要创造出视觉兴奋点来升华你的作品。

  7、关于风格

  作为设计师有时是反对风格的,固定风格的形成意味着自我的僵死,但风格同时有是一个设计师性格、喜好、阅历、修养的反映,也是设计师成熟的标志,以为“了解大同,才能独走边缘”。

  9、制作

  检查项目包括:图形、字体、内文、色彩、编排、比例、出血要求:视觉的想象力和效果要赏心悦目,而更重要的是被受众理解!

  二、工作的态度与责任

  我觉得,我是一个性格很直的人,有事情我要是做就尽自己能力去做,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在做设计方面,我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学*,我主要负责配合设计策划,做出策划和客户满意的作品,要学会与同事沟通,在做策划时候,要不断地进行讨论,做出完美的策划方案。我热爱设计的职业,对于设计,要不断地学*积累,丰富自己的设计手法,让自己成熟,在设计时候要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客户最满意的设计方案,在这段时间,我很期待能做一个成功的设计策划方案,在工作不断成长。

  三、我的价值

  公司的理念:“追求卓越服务,创造无限价值”,对于我来讲,我的价值就是给公司创造价值,我会以我的能力不断地公司创造价值,尽我的最大能动性去工作,目前为止,我觉得我的工作重心在小的广告设计,作为*面设计,可以再策划领导下做辅助设计,也可以独立去完成*面广告设计,根据我目前的考察,在我公司楼上有三家公司的业务与我们公司相似,有两家报社工作室,养生美容院若干,餐馆3家,理财投资公司3家,教育机构。这些资源对我们公司来说其实挺丰富的,我觉得这些公司想一张关系网,只要我们努力去沟通,我们可以给彼此创造价值,互惠互利,比如从养生生活馆来说,他们的场所现在主要依赖网络的团购优惠和优惠卡传单活动来寻求顾客,我们作为广告公司,可以为其提供*面和媒体网络的广告服务,比如折页、优惠券、优惠卡、以及报纸杂志版面支持,加上我公司的短信*台,我觉得我们有能力给客户全方位的服务,把这个做好需要销售策划设计协调共同完成,给客户带来满意的广告效果。其他的公司,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策划宣传方案,给客户创造良好的广告价值,从而达到给公司创造价值和影响力。具体就不一一列举。我们可以与其他公司合作,提供包括名片、展板、展架、喷绘、写真、发光字、包装等一系列广告支持。

  四、目前我的任务

  协调策划做活动策划设计,做好公司网站包括更新与维护,挖掘客户拓展公司业务,公司VI设计,户外广告设计等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把公司做大做强,增强公司的号召力影响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20xx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也已来临,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在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忙下,我严格要求自我,按照公司的要求,顺利的完成了自我的本职工作。进入公司后,从起初新办公室的装修,到公司一个个同事的到来,分工细化,部门间的协作以及制度的健全,我感觉到了公司正在一步步的壮大,透过一年来的学*与工作,工作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工作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将我这段时光的工作状况作工作总结如下:

  设计部的工作对我来说就应是一个熟悉的领域,主要负责了印象城购物中心的整体广告以及美陈设计。由于之前的工作是做商场美陈设计的,所以做起来就轻车熟路,但是*面方面就稍差些,在整体的分工中,总监主要负责设计的大体方向的确定以及*面类的设计工作,我主要负责美陈方面以及小部分的*面类设计,以及联系第三方等工作。

  10月份:公司新办公室的装修,物料购买,电话网线等安装。月底,同总监一齐做了印象城万圣节的部分设计,(这部分是为其他公司做的万圣节进行补救)。并且全公司进行了现场施工。

  11月份:开始拟定印象城圣诞节的主题元素,大体方向等,做了相应的*面广告类设计和美陈设计。在甲方意见中不断进行修改,与11月下旬开始施工。期间做了印象城美食节的设计方案。宝龙城市广场的户外等。

  12月份:相应的*面类的户外、海报、活动背景墙等做的多了些,并且协助策划部做活动现场多,采购、现场配合等。

  1月份:上旬开始做印象城春节的美陈方案,改了很多次,方案也做了好几套,庆幸的是最终对方案进行了实施。由于人员配备齐全,商场施工由外联的同事负责,对我们设计部有了很大的帮忙。下旬对外联部的活动策划进行了相应的道具设计及采购。

  2月份:开始着手设计印象城三月份的约会春天,畅想海洋为主题的美陈方案。公司明年开始做住宅,由于之前没有做过相应的工作,感觉到自我身上的担子很重,而自我的学识、潜力和阅历与其任职都有必须的距离,所以不敢掉以轻心,向总监学*,从网上多看,多收集资料,感觉自我这段时光,在*面上还是有一点进步的。经过这段时光的学*、积累,能够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设计问题。在组织管理潜力、综合分析潜力、协调办事潜力和文字言语表达潜力等方面,经过这半年的锻炼都有了必须的提升,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当然,我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此刻一下几点:第一,商业广告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领域,一些工作都是边学*边做,以致工作起来不能游刃有余,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有些工作还不够过细,一些工作协调的不是十分到位;第三,自我的理论水*还不太适应公司工作的要求。第四,由于比较喜欢卡点上班,遇到堵车的时候就会有迟到的现象。第五,*时喜欢在工作的闲暇时光浏览一些网站,看一些新闻资讯,不明白是否违反了公司的规定。这些缺点和不足我会在明年的工作中进行改善。

  十分感谢公司给我这个成长的*台,令我在工作中能不断的学*,不断的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才能。展望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努力,力争各项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上取得满意得成果。涉及到胶印,制版,印刷,画册展示等不一样种类。有设计衬衫包装盒、外贸商品包装盒、纸箱包装;有教务部门各季招生所需的招生简章、招贴、宣传单页,各类证书卡片、规章制度的编排,打印等;也有技术部负责的学院网站的整体形象规划,设计风格定型,具体设计以及不定期的改版更新工作;也有开发中心目前着手开发的各科课件的模板、栏目、各种题标;还有超多的图片扫描处理等。

  所以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大意,稍不细查,就有可能出现失误,直接影响到我公司的对外整体形象,更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能够说凡是需要突出我们网络学院整体形象的地方,就需要美编参与工作。

  工作上不足的地方:

  1、设计眼界不高,只能局限于当前的事物。不能处理好细节处,画面做好后很粗糙,美观度不够,不能很好的认识到如何修饰。

  2、不能熟练的掌握元素中的联系点。画面中各个元素孤立,影响整体画面的协调性。

  3、软件使用的熟练度不够,目前只能熟练掌握PS、CorelDRAW,其他软件如:AI等只能说是会用,虽说目前工作对PS以外的软件要求不高,但是以后公司要向高水*设计公司迈进,要求软件掌握面会很大。


《贝壳》教学设计8篇(扩展6)

——8和9的教学设计汇总10篇

  教学要求:

  1、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以及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利用“一图四式”掌握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具准备:

  1、第56页情景图课件。

  2、学生准备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2、根据恐龙图,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呢?(学生动笔写,教师巡堂)

  二、新授

  (一)小组合作写一图四式。

  1、你写了哪些算式?和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一组,互相说说你们写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一共写了几道算式?(学生互相说一说)

  2、指名小组回答,教师板书:

  6+2=8 8-2=6

  2+6=8 8-6=2

  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写出4道算式,2道加法,2道减法。

  3、读算式,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与加法、加法与减法算式之间的规律,并相机讲解:

  (1)6+2=8 2+6=8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8-2=6 8-6=2 被减数减去差得减数。

  (3)6+2=8 8-2=6 8-6=2 两个数的和减去其中一个数得另一个数。

  5、 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算一算:

  5+6=11 12-3=9 7+6=13

  6+5= 12-9= 13-6=

  (二)摆一摆,写一写。

  1、下面我们来玩摆一摆的游戏。请拿出圆片。

  3蓝 6红

  根据摆的写出算式。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小结:可以写出4道。

  3、摆一摆:5蓝 4红 摆完后写算式,再指名回答。

  4、摆一摆:4蓝 4红 摆完后写算式,再指名回答,并追问:为什么刚才的图我们都写了4道算式,这里只写了两道?

  (三)练一练:看图写算式。(书61页第8题)

  1、你看到了什么?

  2、根据这幅图你能写出哪些算式?

  3、学生汇报:7+2=9 2+7=9 9-2=7 9-7=2

  (四)计算:

  1、刚才我们都是看图写算式和得数,不看图,你会算吗?

  2、出示:5+3= 3+5= 8-3= 8-5=

  3、指名算第一道,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用8的组成,当然,其他方法也肯定)

  4、后面的三道我们也可以用8的组成来计算,请直接说答案。

  三、练*

  1、我会算。

  1+7= 8-4= 8+0=

  6+3= 9-9= 8-0=

  说说想的过程,复*0的加减法的计算。

  2、写一写:用1、8、9三个数你能写出哪些加法或者减法算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画面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这个画面与黄山区正在创建绿色文明城市十分吻合,因此我就从黄山区创建绿色文明城市谈话切入,给学生美好熏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先出示三幅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并说出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我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处理问题开放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情分析:利用小组活动,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整个课堂教学我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功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使每个同学都有学*成功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8和9的数据。2.学*纸等。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黄山区正在创建绿色文明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校园两旁有8棵树。

  b.花坛里有8朵花。

  c.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有8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往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同学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上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交流、评议。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评议。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间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7<8 8<9 7<9 8>7 9>8 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五、教学8、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每个学生发一练*纸)。

  左数第8盆开了( )朵花。开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给从左数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一些调整,设计了将8、9的基数、序数含义糅合在一起的练*,让学生通过此练*,弄清8、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此练*虽有一些难度,但由于有6、7的序数含义的认识作基础,所以一般学生都能正确地完成这个作业。)

  2.把做好的练*到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的学生作业,教师给予奖励,并将学生每一次的奖品放入成长纪录袋。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如下信息: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8和9的?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了课外,使每一位学生在收集有关“8、9”的信息活动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9的基数含义,感知了“8、9”符号的作用。在课堂上,我又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在全班展示,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是成功的。

  设计说明

  1.教学内容在安排上要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加减法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如在6、7的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而在本节课则只出现了“一图四式”。另外,在教材55页7题中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练*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设计8和9的组成环节中,教材只给了一部分分解的内容,其他的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加强了操作与观察活动的目的性。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设计时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8和9的组成与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8个五角星 9张圆形卡片 9根小棒

  教学过程

  ⊙自主操作,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8个五角星,自由分成两份,然后写出8能分成几和几。

  2.小组内互相交流,你们小组共有多少种分法?

  3.按照上面的方法,请同学们拿出9张圆形卡片,分成两份,看一看有多少种分法。

  4.导入:之前我们学*了8和9的组成,现在我们来学*8和9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等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知识迁移,发现规律

  1.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已经交流了你们的分法,现在谁能代表你们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分法?

  2.完成教材53页“做一做”,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在之前的学*中,学生已经对这方面知识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探究8和9的加减法

  (一)学*“一图四式”。

  1.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

  课件出示8个笑脸图,左边5个,右边3个。

  师:你能看图提出问题并写出不一样的加法算式吗?(学生观图,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写算式:5+3=8 3+5=8)

  师:为什么根据同一幅图,你们却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呢?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2.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编题,其余学生写算式。

  (8-5=3 8-3=5)

  一.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惯和意识。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53页8和9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与数交朋友,关于数的秘密可多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校园里探索8和9的知识。(板书:8、9的认识)

  (二).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请你数一数,悄悄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同桌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

  师:你从这幅校园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主题图为师生提供的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 校园两旁有8棵树。

  b. 花坛里有8朵花。

  c. 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 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 有8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师小结:8棵小树,8朵花,8个小朋友,黑板上的8个字,他们的个数都是8,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8)

  师:而蝴蝶的只数,人的个数,花盆数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9)

  2.寻找身边的数

  师:在校园里,我们探索了8和9所表示的物体数量。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身边数量是8或9的物体。

  师: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8和9来表示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教室里有9盏日光灯,有8块窗帘,8扇窗户……

  (三).教学8,9的顺序及大小

  1.8,9的顺序

  出示直尺图

  ()1 2( )4 5( )7 ( ) 9

  师:这是一幅直尺图,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这幅直尺图填完整。

  先填写,再顺读,倒读。

  师: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能向其他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吗?

  学生间互问互答。

  比如: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

  师小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一幅直尺图上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鼓掌!

  2.做一做(54页)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本打开,翻到第54页,运用你发现的知识,来解决书上的问题。

  出示点子图。

  () () ()

  师:怎样很快数出点子数?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7〈88〈97〈9

  8 〉7 9 〉7 9〉8

  (四).教学8,9的序数含义

  1.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对派3名小朋友上来!

  (叫9名同学上台。排成一排!每人一张数字卡片。)

  师:下面的小朋友请注意了!接下来我们分成三个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答对了,就有一颗星!听清楚第一个问题:上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9个!)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能正确数出8和9的物体,能正确读写8和9。

  2、进一步理解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数数的方法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培养数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5、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教学方法】

  创设生活情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复*0-7的数字(课件出示)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老朋友,一起认一认。

  2、给0-7个数排队

  谁来给这些数字排排队: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3、衔接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图,我们从中再认识几个新朋友好不好?

  二、学*新知

  (一)体会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出示挂图),抽象出数。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仔细数一数各有多少?用数字几来表示?

  2、学生汇报,师相应的板书出数字8和9 3、分别数出数量是8、9的物体,教案《《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复备)》。

  4、动手动脑:

  ①用点子图来表示:师:数字8如果用圆点来表示该画几个圆点?数字9应画几个呢?

  ②用双手展示:

  ③摆学具:按老师要求拿出8个和9个学具摆一摆,同桌检查验证。

  ④用脑想一想:寻找身边的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可以用数字8和9来表示,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你身边的哪些物品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哪些物品可以用数字9来表示?

  (二)教学8,9的顺序及大小

  1、8、9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课件)

  学生观察师拨计数器:师1颗1颗地拨,学生齐数1、2、3、4…7

  师问:7颗珠子再添1颗是几颗?一起说(7添1是8)

  8颗珠子怎样变成9颗呢?一起说(8添1是9)

  2)出示直尺图(课件)

  124579

  师:这是一幅直尺图,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这幅直尺图填完整。

  先填写,再顺读,倒读。

  师提问: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

  师小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一幅直尺图上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鼓掌!

  2、比较大小

  师:7、8、9是好朋友,它们的大小怎样呢?请看点子图。

  课件出示点子图。

  师:怎样很快数出每种颜色的点子数?你是怎样数的?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和"〉"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指名学生说,其余学生在书上做。

  (四)、教学8,9的序数含义

  1、课件出示蝴蝶图,师引导完成填空。理解8和第8的不同。

  2、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4页的给蝴蝶涂色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第54页,拿出水彩笔,听清楚要求,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兰色,再给从左边数起的第九只蝴蝶涂上红色。

  (五)、教学8,9的写法

  1.指导观察

  师:已经认识了8和9,你觉得8和9像什么?

  2.教师示范8和9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

  学生边观察师边讲解: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方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字处连接,一笔写成。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注意要圆滑,不能有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左下方写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

  3.完成课本P54页8、9书写练*。

  三、巩固练*

  1、按1-9的顺序连线。

  2、做书后的*题:教师引导学生做。订正。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要求:

  1、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利用“一图四式”掌握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具准备:

  1、第56页情景图课件。

  2、学生准备7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画的白色小猫。

  3、教师准备2个邮箱、麦当劳优惠卡和礼物。

  教学过程:

  一、复*口算、夺红花

  1、教师电脑出示口算题。

  2+4=1+5=6+1=2+2=

  3+2=4+3=6+3=7+2=

  师:这里有几道口算题,你们想抢答吗?(给对的小朋友奖一朵红花。)

  二、教学例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见机器猫吗?今天啊,机器猫要来到我们的课堂,但他给小朋友设了三关,你们必须闯过三关,才能见到机器猫,它还要送给你们礼物呢!

  评:教师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机器猫设置的三关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2、采访学生

  师:老师想采访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猫、狗、小白兔等)

  你们喜欢恐龙吗?

  (教师走到小学生中进行采访)

  (二)教学例1、例2

  1、闯第一关(电脑出示)

  (1)师:我们来闯第一关,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请讲给你的同桌。

  (电脑出示:在大森林里来了6只蓝恐龙,2只红恐龙。)学生汇报

  (2)提问题

  师:你们认识“?”是什么符号吗?(电脑出示“?”)有问号在说明小恐龙有问题了,你们回答出问题就能和小恐龙成为好朋友,愿意吗?

  ①、请看第1题:看恐龙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列式解决吗?

  学生提出:6只蓝恐龙和2只红恐龙,合起来是多少?

  师:谁来列式帮她解决?

  汇报(6+2=8只2+6=8只)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提出:一共8只恐龙,有6只蓝恐龙,有几只红恐龙?

  师:谁来帮他?

  汇报(8-6=2只)

  师: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组交流)

  汇报

  学生提出:一共8只恐龙,有2只红恐龙,还有几只蓝恐龙?

  列式(8-2=6只)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幅恐龙图我们一共列出了几道算式。(4道)

  评:教师设计了形象直观而又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本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潜能,进行小组合作式探究,寻找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②、请看第2题:请小朋友试着把四道算式写在纸上。

  汇报、板书:6+2=88-6=2读算式

  2+6=88-2=6

  ③、请看第3题: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6+2=82+6=8呢?

  (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好,因为6和2组成8,所以6+2=82+6=8。

  ④请看第4题:请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知道8-6=28-2=6?

  汇报

  师:你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恐龙成为了好朋友,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来唱、来跳《找朋友》。

  2、闯第二关

  学生摆7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师:请看圆片图,试着一下写出四道算式。

  汇报板书:7+2=99-7=2

  2+7=99-2=7

  问:女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7+2=92+7=9

  男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9-2=79-7=2

  请讲给同桌听。

  小结: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只恐龙?(8只)

  你们共摆了几个圆片?(9个)

  你们猜一猜我们今天学*的是几和几的加减法。(板书:8、9的加减法。)

  3、课中操

  4、闯第三关

  电脑出示:5+3=8-3=

  3+5=8-5=

  师:不用摆,请小朋友说出这四道题的得数?

  汇报

  师:请你挑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说说你是怎样知道得数的?讲给同桌听。

  学生交流、汇报。

  评:第二关、第三关,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自己去说,自己解答,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5、小结:你们用智慧闯过了三关,看机器猫来了,它给你们带来了礼物(在抽斗里),高兴吗?

  三、游戏活动

  1、邮递员

  信有:6+2=8+1=9+1=4+5=

  1+7=7+2=3+6=8+1=

  师:老师有两个邮箱,一个是8号邮箱,另一个是9号邮箱,拿信的小邮递员要算出信上的得数,就投进几号邮箱。

  2、给小猫涂色

  师:得数是8的涂成黄色,得数是9的涂成蓝色。小组合作,看哪个组涂得又快又好。

  3、麦当劳

  师:这棵树上有你们喜欢的汉堡、奶酪……,你们想要吗?你要算出你吃的东西要多少钱,老师就奖给你一张麦当劳优惠卡。

  评: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的学*氛围。不仅轻松愉悦地掌握新知,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小动物,通过设计三关,使学生体验了学*数学的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增添了课堂情趣。

  2、这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脑思考的小组合作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学*,成为学*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的】

  1.创设情境学生掌握8、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具学具】

  1、小红花若干个2、圆片若干3、卡片若干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带来了好多同学们最喜欢的小红花,并将全部奖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想知道有几个吗?让我告诉你:比9个少,比7个多。”7个再添上1个是几个啦?那8添上1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8和9的组成。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8个小红花,让把这8个小红花发个表现最好的2个同学,每次只能多一个,看看有多少种分发。

  2、让学生玩“猜数”游戏。猜中后,及时记录下猜中的结果,然后交换再来。

  3、引导整理得出8的组成,

  (重点强调:8可以分成1和7,8可以分成2和6,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4和4。)并引导发现规律、帮助记忆。

  4、拍手游戏

  师生合拍8下,并相应说出8的组成,如:生1:我拍1,生二:我拍7,生1、2:1和7组成8,8可以分成1和7。

  5、9的组成。

  让学生翻手绢,有几种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对口令:师生对:XXX,问问你,9能分成3和几?……

  7、游戏---找朋友

  ⑴能组成8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2134

  5647

  ⑵能组成9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4167

  2583

  三、运用新知,反馈练*

  1.读一读:学生互相读8、9的组成

  2.做游戏:

  打手势―老师伸出5根手指,学生伸出的手指个数要和老师的组成8.

  同桌互相做打手势游戏9。

  3、拓展练*: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9

  (3)(5)(2)(7)(2)()()(5)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的】

  1.创设情境学生掌握8、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具学具】

  1、小红花若干个2、圆片若干3、卡片若干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带来了好多同学们最喜欢的小红花,并将全部奖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想知道有几个吗?让我告诉你:比9个少,比7个多。”7个再添上1个是几个啦?那8添上1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8和9的组成。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8个小红花,让把这8个小红花发个表现最好的2个同学,每次只能多一个,看看有多少种分发。

  2、让学生玩“猜数”游戏。猜中后,及时记录下猜中的结果,然后交换再来。

  3、引导整理得出8的组成,

  (重点强调:8可以分成1和7,8可以分成2和6,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4和4。)并引导发现规律、帮助记忆。

  4、拍手游戏

  师生合拍8下,并相应说出8的组成,如:生1:我拍1,生二:我拍7,生1、2:1和7组成8,8可以分成1和7。

  5、9的组成。

  让学生翻手绢,有几种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对口令:师生对:XXX,问问你,9能分成3和几?……

  7、游戏---找朋友

  ⑴能组成8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2134

  5647

  ⑵能组成9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4167

  2583

  三、运用新知,反馈练*

  1.读一读:学生互相读8、9的组成

  2.做游戏:

  打手势—老师伸出5根手指,学生伸出的手指个数要和老师的组成8.

  同桌互相做打手势游戏9。

  3、拓展练*: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9

  (3)(5)(2)(7)(2)()()(5)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1.教学内容在安排上要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加减法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如在6、7的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而在本节课则只出现了“一图四式”。另外,在教材55页7题中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练*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设计8和9的组成环节中,教材只给了一部分分解的内容,其他的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加强了操作与观察活动的目的性。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设计时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8和9的组成与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8个五角星 9张圆形卡片 9根小棒

  教学过程

  ⊙自主操作,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8个五角星,自由分成两份,然后写出8能分成几和几。

  2.小组内互相交流,你们小组共有多少种分法?

  3.按照上面的方法,请同学们拿出9张圆形卡片,分成两份,看一看有多少种分法。

  4.导入:之前我们学*了8和9的组成,现在我们来学*8和9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等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知识迁移,发现规律

  1.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已经交流了你们的分法,现在谁能代表你们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分法?

  2.完成教材53页“做一做”,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在之前的学*中,学生已经对这方面知识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探究8和9的加减法

  (一)学*“一图四式”。

  1.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

  课件出示8个笑脸图,左边5个,右边3个。

  师:你能看图提出问题并写出不一样的加法算式吗?(学生观图,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写算式:5+3=8 3+5=8)

  师:为什么根据同一幅图,你们却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呢?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2.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编题,其余学生写算式。

  (8-5=3 8-3=5)

  一.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惯和意识。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53页8和9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与数交朋友,关于数的秘密可多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校园里探索8和9的知识。(板书:8、9的认识)

  (二).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请你数一数,悄悄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同桌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

  师:你从这幅校园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主题图为师生提供的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 校园两旁有8棵树。

  b. 花坛里有8朵花。

  c. 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 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 有8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师小结:8棵小树,8朵花,8个小朋友,黑板上的8个字,他们的个数都是8,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8)

  师:而蝴蝶的只数,人的个数,花盆数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9)

  2.寻找身边的数

  师:在校园里,我们探索了8和9所表示的物体数量。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身边数量是8或9的物体。

  师: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8和9来表示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教室里有9盏日光灯,有8块窗帘,8扇窗户……

  (三).教学8,9的顺序及大小

  1.8,9的顺序

  出示直尺图

  ()1 2( )4 5( )7 ( ) 9

  师:这是一幅直尺图,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这幅直尺图填完整。

  先填写,再顺读,倒读。

  师: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能向其他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吗?

  学生间互问互答。

  比如: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

  师小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一幅直尺图上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鼓掌!

  2.做一做(54页)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本打开,翻到第54页,运用你发现的知识,来解决书上的问题。

  出示点子图。

  () () ()

  师:怎样很快数出点子数?


《贝壳》教学设计8篇(扩展7)

——8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优选【5】篇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新朋友,你想看看它是谁吗?(课件出示数字娃娃8)

  看着这可爱的数字娃娃8,你会想到什么呢?(螃蟹有8条腿,八仙桌,一串冰糖葫芦上有8个果子,八仙过海,8只蝴蝶,8朵花,8片叶子,8个圆片……)

  2、你想了解有关8的什么知识?(引导学生说出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交流

  1、猜想

  我们班的小朋友1-7的乘法口诀学得很好,那么你来猜猜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2、试编口诀

  请小朋友拿出你带来的有关8的物品,四人小组合作,一起编写8的乘法口诀。你能编几句就编几句,把你编的口诀写在练*纸上。看谁的本领大!

  编好的小朋友,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汇报

  (1)、谁愿意第一个来介绍你编的乘法口诀?你想编哪一句口诀?你是怎样想的?

  (我编“一八得八”,一只螃蟹有八条腿,写成算式是1×8=8,一八得八表示1个8是8。)

  (我编“三八二十四”,我一排摆8根小棒,摆3排,就是摆了3个8,算式是3×8=24,三八二十四表示3个8是24。)

  (2)、小朋友表现真不错,能够自己编乘法口诀,老师真佩服你们!(如果编出“xx七十二”,你真了不起,9的乘法口诀你都会编了!)

  4、排序

  (1)、那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指名一个学生上来排一排。)

  (2)、那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排列吗?

  (3)、你们真爱动脑筋,我们一起把8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5、交流

  (1)、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对的,也就是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8,三八二十四和四八三十二相差几呢?4个8比3个8多几?比5个8少几?)

  (2)、你认为8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一些?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用你自己的方法记一记口诀。

  (3)、请小朋友一起把口诀背一遍。

  (4)、对口令游戏。(师生互对,同桌互对。)师说得数,生说口诀。

  (5)、哪位小朋友会背8的乘法口诀了,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大家欢迎!

  三、巩固反思

  小朋友今天的表现确实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小小动物园玩一玩,好吗?你们瞧,这么多小动物都来欢迎我们了。(课件展示)

  你们想先到哪个小动物家去游玩?看来大家的愿望不一样。这样吧,我们先去小猫家,好吗?

  1、小猫家

  小猫给我们出了一组题目,想考考小朋友,你们会吗?

  提示:一组一组地做,做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组的得数为什么是一样的?

  3×8+8= 5×8+8= 6×8+8=

  4×8= 6×8= 7×8=

  8×4= 8×6= 8×7=

  3×8+8=你是怎样算的?你说得很好,还有哪个小朋友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地算出来?对呀,3×8+8就是4个8是多少,也就是32。

  2、小猫家玩过了,现在你们想去谁家呀?好,就去青蛙家吧。青蛙给我们的练*是什么呢?请你算一算,并说说是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3、你们的表现真棒,接下来,我们就去小狗家吧,好不好?小狗家里有好多水果,你们想吃吗?想吃还没这么容易,你要算出它们背后躲着什么数字,算对了,你就可以吃到这个水果了。

  4、从小狗家出来,我们去小鸭家玩玩吧。小鸭子又给我们出了什么题目呢?

  四、小结

  看来,充满趣味、智慧的小小动物园确实吸引了大家,小朋友的表现真令老师感到高兴,不仅能够编出8的乘法口诀,而且还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呢!比如刚才小朋友说到一只螃蟹有8条腿,那么3只螃蟹共有多少条腿呢?

  你能自己举一些生活中也用8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例子吗?下面老师给你们每人一个机会,四人小组内一人编题,其余三人回答,并请组长把算式记录下来,就记在练*纸上。看哪一小组编得又快又多!刚才小朋友编题的兴趣真浓厚,等我们以后学了9的乘法口诀,还能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老师愿你们学得更多,祝你们学得更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独立写出8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例1图片,乘法口诀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

  1.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说出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出示准备题.

  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格表示1个8,第二格表示2个8……,第八格表示8个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1)学*第一句口诀:一八得八.

  出示一个正方体,引导学生讨论,它表示几个8,求1个8怎样列式,怎样编一句8的乘法口诀.

  使学生明确:表示1个8,列式 口诀:一八得八

  学生读口诀,说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2)启发学生学*第二句口诀

  出示2个正方体,使学生明确所乘的数比第一个算式多1,表示2个8,列式 ,口诀二八十六,并填书.

  (3)分组讨论,学*第3~8句乘法口诀,并填书.

  ①分组讨论,探究8的乘法口诀.

  ②填书.

  2.反馈练*.

  (1)读→背诵8的乘法口诀.

  (2)做一做 1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3)做一做 2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三、随堂练*

  1.做一做3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2.练*二十二 2题

  (1)6个8相加是多少? (2)8乘4是多少?

  分组练*,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练*二十三 4题

  8×3 4×8 8×6 7×8

  5×8 8×2 3×8 8×8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准备题: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1个8 2个8 3个8 4个8 5个8 6个8 7个8 8个8

  探究活动

  数台阶

  假如你家住的是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阶,每阶楼梯都是8级.你家住八楼,那么你从一楼到八楼一共要上多少级台阶?

  活动一、说一说,算一算.

  1.分组讨论: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吗?如果可以,又有几种方法?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及计算结果.

  3.全班评选出最佳计算方法.

  活动二、走一走,数一数.

  学生在课后找一座高层楼房(要求与题中一致),从一楼走到八楼.数一数一共要上多少级台阶,看是否与活动一中的计算结果相符.

  教学内容:

  教材80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

  教学准备:

  教材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练*。

  4×77×23×65×6

  6×43×35×27×3

  7×4+75×7+56×6+63×5-3

  7×4-46×3+64×4+45×6-6

  2、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1)7的5倍是多少?

  2)4的3倍是多少?

  3)6个4相加得多少?

  4)7和5相加的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的目标。

  二、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

  1、出示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每排站了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一排?

  2、引导学生完成数轴图,填出数轴上所缺少的数。

  0 81624324048……

  3、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书上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和口诀,并和同桌交流。

  二八()三八()四八()

  五八()六八()七八() 八八( )

  【设计意图】:用加法算出相应的结果,为编制口诀做准备,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口诀的和意义。

  4、指导学生齐读8的乘法口诀。

  5、指导学生齐背8的乘法口诀。

  6、组织学生对口令。

  三、巩固练*,实践应用。

  1、完成81页1~4题。

  2、独立完成81页5题。

  3、背诵8的乘法口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