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分数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的体重× 3 (2 )=**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板演,其它学生在练*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1)

  (2)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2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 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

  把6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教材第65 页的例1 。

  (1)如果把1块饼*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一份就是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例2 。

  ( 1 )如果把3 块饼*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3 个饼共得到12个, *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饼,所以每人分得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块,就是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就是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巩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块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

  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 = (块)3÷4 =(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

  (1)口答:

  ①7÷13= =( )÷( ) ( )÷24= 9÷9= 0.5÷3= n÷m=(m≠0)

  ②1米的等于3米的( )

  ③把2米的绳子*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 ( ),每段长( )米。

  解释0.5÷3= 是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出来的,但这种分数形式*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 ( )

  ②1米的与3米的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均锯成3段,*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 )

  ④把45个作业本*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1.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由于学生在学*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张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把2张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张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时对0.5÷3=,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这种分数形式*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64÷5=0。880÷5=16

  3÷7=5÷10=0。5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

  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

  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食品数量班级人数*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40个4740÷47

  饮料39瓶4739÷47

  花生8千克47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

  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

  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

  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3、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难点: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复*:76是()数,它表示()。10/7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观察:5÷8=4÷9=这两道题能得到整数商吗?

  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

  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2)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分数的意义怎样解决“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

  (4)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2、教学例2、

  把3个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1)*均分同样可以列式为:3÷4。

  (2)小组合作探究: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

  (3)通过进一步探究,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了吗?

  师生共同小结: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a÷b=ba(b≠0)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明b≠0?

  三、拓展应用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cm,它的边长是周长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第50页"做一做"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会对假分数与带分数进行正确互化。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出示例1:我想调查一下,最*那位同学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蛋糕,接着出示例2: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均每人能分得多少?

  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均分成几份?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师:大家拿出练*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

  生:3(1)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1/3表示了。

  即:1÷3=3(1)(个)

  答:每人分得3(1) 个。

  活动二:剪一间,拼一拼。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出示例2 :把3张饼*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这里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量?用什么方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显示3张饼]

  ②剪一剪:下面我们用事先准备好的3个圆形表示这3张饼,请同学们以小组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课件显示把3张饼分成了4份]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每份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课件显示拼好后的3/4个饼]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 4(3)(张)

  答:每人分得4(3) 张。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3(1) 3÷4= 4(3)

  讨论、感知关系

  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活动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活动四:课堂检测(一)

  1、填空:课本P39试一试1。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4= 3÷4= 8÷3= 7÷3=

  1÷7= 13÷4= 5÷2= 4÷9=

  活动五:假分数带分数互化。

  师:观察练*2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如何将这些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呢?

  生:小组讨论思考

  师:以7/3为例讲解,课本P39 T 2、3

  师生共同总结互化方法。

  1、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分母不变,分子除以分母所得整数为带分数左边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

  2、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分母不变,用整数部分与分母的乘积再加原分子的和作为分子。

  活动六:课堂检测(二)

  课本P40 练一练 的2、3。

  课后作业

  用一张16开的纸设计一张数学报,说说各栏目所占的篇幅约占这张报纸的几分之几。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实用5份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分数连除和乘除复合应用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前面学过的分数乘除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所以在设计复*导入部分作了全面的练*和知识点的概括。本节课的重点是:找准题中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难点是: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明确数量关系。

  在设计“授新课”部分,为了避免学生觉得枯燥,我谈话引入本校情况,并对两道例题做了更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意到适当的“引”和“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计算是次,分析列式是主,所以在设计“练兵场1、2”时,我做了明确要求,男生做1题,女生做2题,这样学生实际完成了1道题,但在同桌互查和集体订正的过程中就自然列出了另一题的算式。

  巩固练*阶段,我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练*。设计时题目要求只列式不计算,是为了达到节时高效的目的。二是变式和拓展练*。题目中只有1个单位“1”,目的在于和前面的题目和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好*惯。

  小结时,师引导学生说内容,说方法,并强调喜欢哪种用哪种,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后“优化算法”。当然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提高我的教学水*。

  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与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相关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找准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天天练。(课件示题,指名口答)

  渗透个别算式的知识点。

  2、“看谁先找到题中的单位‘‘1‘‘。”指名口答

  3、分析分率句,口头列式解答。

  教师小结: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单位“1”的量,求分率的对应量要用乘法计算;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要用除法计算。

  4、谈话引入新课。

  东华小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的,我们学校也不错。课前老师还对我校部分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作了了解,来一起看。(指名读题)

  问:在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这两个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其中一个类型。(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例4。

  1.)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我们还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生说画法,师画线段图。

  3.)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连除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都未知时,求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4.)你愿意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指名板演)

  2、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要求男生做第1题,女生做第2题,然后同桌交换检查,最后集体订正。)

  更让老师感兴趣的是:我校舞蹈队人数、英语组人数及我班学生总数三者有个巧合。想知道吗?

  3、教学例5。

  1.)出示例题,齐读题目。

  2.)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我们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师引导学生完成线段图。

  4.)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乘除混合计算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一个已知,一个未知时,求其中未知的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5.)谁还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指名板演)

  4、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基本练*。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先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下面几道题和前面的稍稍有点不同,敢挑战吗?

  2、变式练*。

  3、拓展练*。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题目中含有两个单位“1”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算术方法的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五、布置作业

  练*十一的2、3、6题。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构筑探索交流的*台,体验数学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4张同样大小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例题

  口答题

  1、把8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2、把4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3、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怎样列式?板书3÷4

  引导: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

  不满1块那该怎么表示呢?

  生:小数或分数

  二、实践操作探索研究

  师:那怎样用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饼,按题目的要求把它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的想的,当学生表述比较好时,教师有选择的把圆片贴在黑板上,等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研究所得结果。

  (生讲述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总结:(1)把一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就*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分得1/4块,现在一共有3块饼干,每人就可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

  (2)如果把三块饼干放在一起分,每人就可以分得3块的1/4,就是3/4块。

  总结: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4块

  板书:3÷4=3/4(块)

  师:如果我想把3块饼干分给5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理由。板书:3÷5

  师:想想该怎么去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指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板书:3÷5=3/5(块)

  师:如果分给7个小朋友呢?

  学生口述3÷7=3/7(块)

  三、归纳总结,围绕主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和除法算式之间有和联系?这也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相互交流。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师:除法算式又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生补充: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又可怎么写?

  生:a÷b=a/b

  师:这里的a和b可以取任何数吗?为什么?

  生:除数不能为0。

  师: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四、巩固练*,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第45页,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集体校对。

  师引导:比较上下两行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用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

  师: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试一试”两小题。

  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师: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生:7÷10=7/10(米)

  师:第二个呢?

  生:23÷60=23/60(时)

  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

  集体讲评校对。

  师:完成“练*八”的第一题口答

  师:完成“练*八”的第三题

  学生在书本上完成,

  教师追问:把1米长的彩带*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把2米长的彩带*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八”的第二题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重在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实践,来观察和理解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当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把一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该把这块饼干*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就可以得到1块饼干中的1/4,也就是1/4块,现在有三个同样的饼干,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分,每人就可以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在边展示边讲解后,我继续提问,除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你还可以怎么分?有一个成绩较好,思维较敏锐的学生说,我们还可以把这块饼干*均分成8份,每人取其中的2份,就是2/8块,共有3个2/8块,就是6/8块也就是3/4块。我注意到了,我只是点了一下,这样也是可以的,6/8就是3/4,这是我们以后所要学*的内容。课后,在其余老师的点拨下,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未尝不可,的确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实际上,我还是觉得该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的不够牢固,对于题目中已经很明显地给出了。要*均分给4个小朋友,那应该*均分成4份,而他却想到了*均分成了8份,这是思维跳跃的一种形式,但也是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学生认真读题的*惯,将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分数与除法》

  教材、学情分析:

  前面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从“分数与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为0)的商揭示分数的另一方面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学*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探究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获得研究下学*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难点: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圆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导入新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分数的意义,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分数。

  同学们能结合生活实例说说。

  表示什么意义吗?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下面学*分数与除法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唤起生成

  1、提出问题

  (1)6块月饼*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6÷3=2(块)。6在除法里叫什么,3叫什么,2叫什么?强调除数不能为0,同时板书除数和被除数。

  (2)1块月饼*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1÷2=1/2(块)

  (3)1块月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1÷3=_____(块)(板书,同时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

  唤醒学生*均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为下面的学*做铺垫。

  (4)观察三个算式,两个数相除,商有时是整数,当得不到整数时可以用小数表示,当除不尽是可以写成分数,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除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分数与除法。(板书课题)

  (二)尝试探究

  探究一;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提出问题

  3块月饼*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块?引导列出算式:3÷4这里把谁看做单位“1“?(板书)

  2、尝试合作探究

  尝试操作:拿三个同样的圆片看做3张饼,折一折,分一分,用剪刀剪下来,想一想3块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小组合作)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1)交流汇报,同时上台展示,并用多媒体展示。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每一种方法都让学生多说。

  使学生明确3张的1/4等于1张的3/4,所以,3÷4=3/4(张)

  分法一:先把每个圆*均分成4份,每个有4个,一共12个,再把12个分给4个人,得到每人3个,把3个拼到一块就是3/4张。

  分法二:把3个圆摞在一起,*均分成4份剪开,再把3个拼在一块,每人得3/4张。(也许学生还有不同的分法)

  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两种分法,使学生更直观清晰。

  这些除法能用分数表示,其他的除法能用分数表示吗?下面我们继续分。

  【设计意图】

  通过操作不仅加深学生对计算结果的理解,同时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补充事实,举一反三。

  3÷4的问题的解决了,你们还想分月饼吗?

  你想把( )块月饼*均分给( )人,每人分得( )块。

  【设计意图】

  学生随意把几块月饼*均分给几人,如果出现5÷4这样的情况,为学*假分数作准备。

  刚才我们分饼,现在不分了,7÷8= 并板书,请学生讲清楚怎么想的,得数怎么来的?

  探究二;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观察以上几个算式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汇报交流得出:被除数÷除数=_____谁是分子,谁是分母?(同时板书)

  用字母表示:,a÷b=_____(b≠0)(强调分母不能为0)(同时板书)

  使学生明确:

  2、除法用分数表示时,被除数是分子,除数是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做两个数相除。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自主探究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巩固练*

  1、你能行:

  24÷25= 14÷29= 9÷5= 12÷6=

  =( )÷( )

  =( )÷( )

  2、练*十二第1题(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3、拓展提高

  喜羊羊和懒羊羊分别要用一根彩带包装礼品盒。

  懒羊羊:我用一根长3米的彩带,*均分成5段,拿出1段来包装。

  喜羊羊:我用一根长1米的彩带,*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来包装。

  谁用的彩带长?

  4、总结提升

  同学们,现在再来看

  这个分数,你怎样理解它?

  四、回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6÷3=2(块)

  1÷2=1/2(块)

  1÷3=1/3(块)

  被除数÷除数= (除数不为0)

  a÷b=(b≠0)

  3÷4=3/4(块)

  3÷5=3/5(块)

  7÷8=7/8(块)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64÷5=0。880÷5=16

  3÷7=5÷10=0。5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

  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

  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食品数量班级人数*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40个4740÷47

  饮料39瓶4739÷47

  花生8千克47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

  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

  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

  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能正确地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能正确地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熟悉法则。

  1、口算。

  9/10÷3=4/7÷4=3/10÷1=3/5÷6=

  口答出答案,并说出得到答案的具体过程。分数除以整数:是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2、梳理相关的知识。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只要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举例说说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把9/10*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二、激活记忆,引出课题。

  1、出示课件。

  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的饼分给小朋友。

  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每人吃1/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板书:4÷1/2=8(个)

  2、观察算式,引出课题。

  观察算式,揭示课题——整数除以分数。

  三、探究算法,形成法则。

  1、交流得数8个人的想法。

  分一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体会8个苹果的由来;用算式表示4×2=8;比较算式4÷1/2=8和4×2=8,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4÷1/2=4×2=8。

  2、变换数据,增加感性认识。

  每人吃1/3个,可以分给几个人?每人吃1/4个,又可以分给几个人?

  先列算式,再在图中分一分得出结果,最后把算式写完整。

  4÷1/3=4×3=12(个)

  4÷1/4=4×4=16(个)

  3、出示课件

  有1根2米长的绳子

  (1)截成每段1/2米,可以截几段?

  (2)截成每段1/3米,可以截几段?

  (3)截成每段长2/3米,可以截几段?

  列出算式;在图中分一分,写出结果;思考计算方法,形成法则后再计算。

  4÷2/3=4×3/2=6(段)

  4、交流,形成计算法则。

  小组交流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再班级交流,形成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整数除以分数,只要整数乘分数的倒数。

  四、巩固练*,形成技能。

  1、完成练一练。

  2、课堂作业。

  3、1壶水可以装几杯?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幼儿园的老师分饼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感悟学*数学的意义和必要。

  2、注重自主探索:

  学生有了知识的求知欲望后,赶紧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借助圆片和图形语言理解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自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除以分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3、经历知识的形成:

  数学的学*过程注重学*的效果,更注重知识的学*过程。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借助图形语言来验证知识的形成,如4÷1/2=8是怎样得出学生就能借助图形语言自己探索出每张分了2个1/2,4张就有8个1/2。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严密性,还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或真理是能接受实践的验证的,为以后同学们的学*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学*方法.

  4、练*循序渐进:

  设计练*时,我在算一算里安排有层次的计算,让学生先算简单的不需要约分,再算需要约分的,最后算要化成带分数的算式,满足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然后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通用5篇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的体重× 3 (2 )=**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板演,其它学生在练*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1)

  (2)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2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 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3、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难点: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复*:76是()数,它表示()。10/7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观察:5÷8=4÷9=这两道题能得到整数商吗?

  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

  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2)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分数的意义怎样解决“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

  (4)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2、教学例2、

  把3个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1)*均分同样可以列式为:3÷4。

  (2)小组合作探究: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

  (3)通过进一步探究,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了吗?

  师生共同小结: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a÷b=ba(b≠0)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明b≠0?

  三、拓展应用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cm,它的边长是周长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第50页"做一做"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64÷5=0。880÷5=16

  3÷7=5÷10=0。5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

  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

  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食品数量班级人数*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40个4740÷47

  饮料39瓶4739÷47

  花生8千克47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

  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

  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

  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构筑探索交流的*台,体验数学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4张同样大小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例题

  口答题

  1、把8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2、把4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3、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怎样列式?板书3÷4

  引导: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

  不满1块那该怎么表示呢?

  生:小数或分数

  二、实践操作探索研究

  师:那怎样用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饼,按题目的要求把它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的想的,当学生表述比较好时,教师有选择的把圆片贴在黑板上,等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研究所得结果。

  (生讲述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总结:(1)把一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就*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分得1/4块,现在一共有3块饼干,每人就可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

  (2)如果把三块饼干放在一起分,每人就可以分得3块的1/4,就是3/4块。

  总结: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4块

  板书:3÷4=3/4(块)

  师:如果我想把3块饼干分给5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理由。板书:3÷5

  师:想想该怎么去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指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板书:3÷5=3/5(块)

  师:如果分给7个小朋友呢?

  学生口述3÷7=3/7(块)

  三、归纳总结,围绕主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和除法算式之间有和联系?这也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相互交流。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师:除法算式又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生补充: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又可怎么写?

  生:a÷b=a/b

  师:这里的a和b可以取任何数吗?为什么?

  生:除数不能为0。

  师: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四、巩固练*,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第45页,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集体校对。

  师引导:比较上下两行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用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

  师: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试一试”两小题。

  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师: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生:7÷10=7/10(米)

  师:第二个呢?

  生:23÷60=23/60(时)

  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

  集体讲评校对。

  师:完成“练*八”的第一题口答

  师:完成“练*八”的第三题

  学生在书本上完成,

  教师追问:把1米长的彩带*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把2米长的彩带*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八”的第二题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重在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实践,来观察和理解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当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把一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该把这块饼干*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就可以得到1块饼干中的1/4,也就是1/4块,现在有三个同样的饼干,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分,每人就可以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在边展示边讲解后,我继续提问,除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你还可以怎么分?有一个成绩较好,思维较敏锐的学生说,我们还可以把这块饼干*均分成8份,每人取其中的2份,就是2/8块,共有3个2/8块,就是6/8块也就是3/4块。我注意到了,我只是点了一下,这样也是可以的,6/8就是3/4,这是我们以后所要学*的内容。课后,在其余老师的点拨下,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未尝不可,的确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实际上,我还是觉得该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的不够牢固,对于题目中已经很明显地给出了。要*均分给4个小朋友,那应该*均分成4份,而他却想到了*均分成了8份,这是思维跳跃的一种形式,但也是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学生认真读题的*惯,将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会对假分数与带分数进行正确互化。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出示例1:我想调查一下,最*那位同学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蛋糕,接着出示例2: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均每人能分得多少?

  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均分成几份?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师:大家拿出练*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

  生:3(1)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1/3表示了。

  即:1÷3=3(1)(个)

  答:每人分得3(1) 个。

  活动二:剪一间,拼一拼。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出示例2 :把3张饼*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这里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量?用什么方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显示3张饼]

  ②剪一剪:下面我们用事先准备好的3个圆形表示这3张饼,请同学们以小组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课件显示把3张饼分成了4份]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每份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课件显示拼好后的3/4个饼]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 4(3)(张)

  答:每人分得4(3) 张。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3(1) 3÷4= 4(3)

  讨论、感知关系

  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活动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活动四:课堂检测(一)

  1、填空:课本P39试一试1。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4= 3÷4= 8÷3= 7÷3=

  1÷7= 13÷4= 5÷2= 4÷9=

  活动五:假分数带分数互化。

  师:观察练*2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如何将这些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呢?

  生:小组讨论思考

  师:以7/3为例讲解,课本P39 T 2、3

  师生共同总结互化方法。

  1、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分母不变,分子除以分母所得整数为带分数左边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

  2、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分母不变,用整数部分与分母的乘积再加原分子的和作为分子。

  活动六:课堂检测(二)

  课本P40 练一练 的2、3。

  课后作业

  用一张16开的纸设计一张数学报,说说各栏目所占的篇幅约占这张报纸的几分之几。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练*纸多张。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根据4×5=20,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1)让学生说算式,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知识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子,每盒水果糖重100克,3盒有多重?

  指名列式计算:100×3=300(克)

  2、让学生将上题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师板书: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300÷3=100(克)

  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300÷100=3(盒)

  先思考,再试着写一写。(学生独立完成列式)

  3、出示10厘米= 米、100克=千克。(要求学生完成)

  4、汇报:

  (1)每盒水果糖重110千克,3盒有多重?110 ×3= 310(千克)

  (2) 3盒水果糖重310千克,每盒有多重?310÷3=110(千克)

  (3)310千克水果糖,每盒重110千克,可以装几盒?310÷ 110=3(盒)

  5、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比较和整数数除法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在小组内交流。

  6、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小结分数除法的意义。(板书部分课题:分数除法的意义)

  7、练*。

  (1)完成28页“做一做”。

  (2)练*八第1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到书上32页。

  三、自主探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教学例2

  1、谈话:刚才我们根据分数乘法的算式很顺利地写出了除法算式的商,但是如果没有分数乘法的算式,我们又该怎样计算出分数除法的商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以整数)

  2、课件出示例2,指一名同学读题。

  3、让学生自己先试着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再同桌交流折纸方法、计算过程及算理。

  4、小组汇报:

  A、把45*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15*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5,就是。因此可以列出算式:45÷2=25

  B、把45*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45的12也就是45×12。因此可以列式计算如下:

  45÷2=45×12=25

  (二)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2、课件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例2第二个小问题,同时允许学生折纸。

  3、汇报结果。45÷3=45 ×13=415

  4、比较两种方法。

  提问:为什么这道题没有用两种方法列式?

  通过同学们的计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更常用?

  5、观察这两个计算过程,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吗?

  6、分组讨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刚才的计算和观察,大家能发现分数除以整数在计算中有什么规律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引导得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板书)

  7、练*

  四、练*巩固,拓展应用

  课本练*八第1、2、3。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 通过今天的学*,大家不仅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还学会了把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分数乘法进行计算。本来无关联的乘除运算在这里居然可以转化统一,这就是转化带给我们的美妙与奇特。学好数学吧,你会感受到数学的无限魅力。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了整数乘除法以及解简易方程,学*了分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学*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学*分数除法打下了基础,学*本单元的知识对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好的作用。教材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进一步学*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除的学*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学*,为后面学*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口算或笔算的方法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学分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感受学*数学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点

  1、分数除法的计算;

  2、分数除法问题的解答;

  3、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算理;

  2、比的应用。

  1、分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指导并初步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并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3、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4、掌握分数除法的统一法则。

  教学难点

  1、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推导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

  3、对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理解。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分数乘法,掌握了它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用它解决了相应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去逐步探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还要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先探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二、新知探究: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1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观察图意,指名口答图意和应该怎样列式。

  2、你能把上面的问题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口答问题和列式)

  3、100g=1/10kg,你能将上面的问题改成用kg作单位的吗(引导学生将整数乘除法应用题改变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分析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以及分数除法的'意义。

  5、练*:课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练*,订正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小组学*活动:

  问题⑴把一张纸的4/5*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问题⑵把一张纸的4/5*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活动要求]

  ①先独立动手操作,再在组内交流,

  ②讨论:通过折纸操作和计算,你发现了几种折纸方式,每种方式应怎样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学*结果:

  3、学生独立阅读教材

  4、归纳总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出: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与提高

  ①把7/8*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什么数乘6等于3/17?

  ②如果a是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1/3÷a等于多少?1/a÷3等于多少?你能用一个具体的数检验上面的结果吗

  四、课后作业

  练*八第1、2、3题

  五、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例1、100×3=300(ɡ)1/10×3=3/10(㎏)

  300÷3=100(ɡ)3/10÷3=1/10(㎏)

  300÷100=3(盒)3/10÷1/10=3(盒)

  例2、4/5÷2=4÷2/5=2/54/5÷2=4/5×1/2=2/5

  4/5÷3=4/5×1/3=4/15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构筑探索交流的*台,体验数学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4张同样大小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例题

  口答题

  1、把8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2、把4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3、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怎样列式?板书3÷4

  引导: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

  不满1块那该怎么表示呢?

  生:小数或分数

  二、实践操作探索研究

  师:那怎样用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饼,按题目的要求把它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的想的,当学生表述比较好时,教师有选择的把圆片贴在黑板上,等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研究所得结果。

  (生讲述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总结:(1)把一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就*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分得1/4块,现在一共有3块饼干,每人就可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

  (2)如果把三块饼干放在一起分,每人就可以分得3块的1/4,就是3/4块。

  总结: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4块

  板书:3÷4=3/4(块)

  师:如果我想把3块饼干分给5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理由。板书:3÷5

  师:想想该怎么去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指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板书:3÷5=3/5(块)

  师:如果分给7个小朋友呢?

  学生口述3÷7=3/7(块)

  三、归纳总结,围绕主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和除法算式之间有和联系?这也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相互交流。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师:除法算式又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生补充: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又可怎么写?

  生:a÷b=a/b

  师:这里的a和b可以取任何数吗?为什么?

  生:除数不能为0。

  师: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四、巩固练*,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第45页,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集体校对。

  师引导:比较上下两行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用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

  师: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试一试”两小题。

  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师: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生:7÷10=7/10(米)

  师:第二个呢?

  生:23÷60=23/60(时)

  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

  集体讲评校对。

  师:完成“练*八”的第一题口答

  师:完成“练*八”的第三题

  学生在书本上完成,

  教师追问:把1米长的彩带*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把2米长的彩带*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八”的第二题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重在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实践,来观察和理解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当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把一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该把这块饼干*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就可以得到1块饼干中的1/4,也就是1/4块,现在有三个同样的饼干,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分,每人就可以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在边展示边讲解后,我继续提问,除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你还可以怎么分?有一个成绩较好,思维较敏锐的学生说,我们还可以把这块饼干*均分成8份,每人取其中的2份,就是2/8块,共有3个2/8块,就是6/8块也就是3/4块。我注意到了,我只是点了一下,这样也是可以的,6/8就是3/4,这是我们以后所要学*的内容。课后,在其余老师的点拨下,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未尝不可,的确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实际上,我还是觉得该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的不够牢固,对于题目中已经很明显地给出了。要*均分给4个小朋友,那应该*均分成4份,而他却想到了*均分成了8份,这是思维跳跃的一种形式,但也是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学生认真读题的*惯,将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能正确地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能正确地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熟悉法则。

  1、口算。

  9/10÷3=4/7÷4=3/10÷1=3/5÷6=

  口答出答案,并说出得到答案的具体过程。分数除以整数:是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2、梳理相关的知识。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只要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举例说说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把9/10*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二、激活记忆,引出课题。

  1、出示课件。

  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的饼分给小朋友。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辅垫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5(4)=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的体重×3(2)=**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2.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5(4)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5(4)=35(千克)

  4.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题有什么异同?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复*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3(2)。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板演,其它学生在练*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1)

  (2)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5,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5(2),修了多少千米?

  (2)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5(2),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5(2)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单位1,正确地解答分数应用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一)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板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都是哪三种?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判断单位1.

  1.鹅的只数是鸭的 .

  2.甲的 是乙.

  3.乙是甲的 .

  4.男生人数的 相当于女生.

  5.小齿轮的齿数占大齿轮的 .

  (三)列式计算.

  1.4是12的几分之几?

  2.12的 是多少?

  3.一个数的 是4,求这个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第(1)题

  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1.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应把谁看作单位1?是根据题中哪句话判断的?

  3.画图.

  4.列式解答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

  (二)教学例3第(2)、(3)题.

  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1.画图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关键是什么?

  1.结构上

  相同点:都有3个数量,即鸭的只数,鹅的只数,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已知和未知不一样.

  2.解题思路上

  相同点:都要首先弄清谁作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

  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

  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谁作单位1.

  教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结构、解题思路及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解

  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判断谁作单位1.这样才能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进行了比较.解答时,要正确地判断单位1,从而确定解答方法.

  四、巩固练*

  (一)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蓝毛衣15包,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几分之几?

  (二)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运来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 .商店运来蓝毛衣多少包?

  (三)商店运来蓝毛衣15包,正好是运来红毛衣包数的 .商店运来红毛衣多少包?

  五、课后作业

  (一)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二)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三)农场有小牛40头,是大牛头数的 .农场有大牛多少头?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 =4(只)

  答:池塘里有4只鹅.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 =12(只)

  答:池塘里有12只鸭.

  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

  把6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教材第65 页的例1 。

  (1)如果把1块饼*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一份就是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例2 。

  ( 1 )如果把3 块饼*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3 个饼共得到12个, *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饼,所以每人分得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块,就是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就是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巩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块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

  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 = (块)3÷4 =(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

  (1)口答:

  ①7÷13= =( )÷( ) ( )÷24= 9÷9= 0.5÷3= n÷m=(m≠0)

  ②1米的等于3米的( )

  ③把2米的绳子*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 ( ),每段长( )米。

  解释0.5÷3= 是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出来的,但这种分数形式*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 ( )

  ②1米的与3米的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均锯成3段,*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 )

  ④把45个作业本*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1.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由于学生在学*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张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把2张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张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时对0.5÷3=,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这种分数形式*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教学内容:整数除以分数和*共处分数除以分数.教科书第30页例3第31的做一做,练*八的第4和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列式,说说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km,*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2.填空。

  2/3小时有()个1/3小时,1小时有()个1/3小时。

  3.口算,说说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1/6)÷3(4/5)÷2(3/8)÷6(6/7)÷2

  (分数除以整数等于用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或者除以几等于乘几分之一)

  4.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分数除法,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学*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看谁最先学会。

  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二、解决问题,发现算法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出示例3。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列出算式,说出列式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板书:2÷(2/3)(5/6)÷(5/12)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2/3)如何计算呢?让我们画出线段图看看。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边说边板书),怎样表示2/3小时走了2km这个条件?

  (将线段*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2/3小时走的路程。)

  (3)指着图启发:已知2/3小时走了2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你的想法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一下。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板书计算思路。

  先求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的1/2,算式:2×1/2

  再求3个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1/2)×3

  (5)找出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结合律)

  现在会算了吗?说说2×1/2是图上的哪一段,表示什么?(1/3小时走了1km)再乘3,得到的结果是图上的哪一段,表示什么?(1小时走了3km)

  启发:刚才我们用2÷2/3求1小时走的路程,现在我们又发现,2×3/2也可以求1小时走的路程,所以

  观察:除法转化成了什么运算?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强调:被除数没有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

  (6)小结: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学生齐读。

  3.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尝试计算5/6÷5/12。

  我们已经通过2÷2/3找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请你们自己试试看。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为什么写成×(12/5)?

  (4)怎样验证这种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可能回答:

  ①先求1/12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5/6的1/5,算式是5/6×1/5

  再求12个1/12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是5/6×1/5×12

  ②用乘法验算。

  (5)回答“谁走得快些”。

  (6)小结:现在我们发现,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是转化为什么运算,怎样用一句话来叙述这个计算方法?

  让同桌学生相互议一议,再指名回答。

  (7)看书质疑:看看书上是怎样总结的,和你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

  强调: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

  齐读法则。

  三、巩固练*

  1.口算。(采用口算对折卡片)

  (1)不能约分的2÷3/5=1/3÷2/5=

  (2)能约分的3÷3/4=2/7÷6/7=

  2.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题,填在书上。

  第2题,写在课堂练*本上,写出过程。

  3.直接写出得数。

  1/3÷1/3=1÷1/3=5/6÷3=3/7÷6/7=3/7×7/9=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想:

  1、注重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2、充分利用学*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突出学*的自主性(感知→猜想→验证→概括→巩固),真正理解分数商的由来和所表示的意义。

  3、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的学生猜想、说理、比较、概括等途径,突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关系

  1、问题:把6米长的绳子*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把1米长的绳子*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提问:怎样计算每一段的长度?商是多少?为什么?(画线段图)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发挥了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我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个学生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这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

  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块饼*均给4个人,每人应分多少饼?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样分,但说得不是很明白。我让一个人说了后再请其他同学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说一遍,这样长时间可以训练学生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德能力。而叠在一起分的方法没有出现,我只好亲力亲为了,边演示边说明,但有部分同学不能理解。课后想来,如果我在一块一块的分时,追问一句:这种方法单位一是什么?肯定会有学生想到可以把一块饼看做单位1也可以把三块饼看做单位1啊!也许后面的方法就可以由学生说出来,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会更有共鸣,更能理解。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把课堂预设充分考虑周全。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3÷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来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来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来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3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3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对3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

  (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3次,就得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方法

  (二):把三个圆叠起来,*均分成4份,得到3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3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3÷4用分数四分之三来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

  (三):3除以4得0.75,0.75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3块饼*均分给5个人,把4块饼*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 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来的重要的多!

  作者简介

  刘璐,**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艳梅名师工作室研修员。20xx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次参加教学比武,分获市特等奖,县特等奖,县一等奖。数次被评为乡优秀教师,获县嘉奖。20xx年一师一优课获部级优课。坚持用"爱"和"知识"去呵护每一位学生,期待每个课堂都能充满"童真".

  本节课在学*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的意义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的。分数与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能为0)的商揭示分数的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学*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作准备。

  成功之处:

  夯实分数的意义的第二种情况。在教学例1时,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实际上把1个蛋糕*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得几个,就是应用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列算式,只不过结果是依据分数的意义得出来的。而在例2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是应用*均分的除法意义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种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个饼*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1/4块,再把第2、3个饼同样均分,最后每人分得3个1/4块,把它们拼在一起,得到1个饼的3/4;第二种是把3个饼摞在一起,*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1个饼的3/4;第三种是把每个饼*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个1/4份,即3/4块。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明确列式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时依据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不足之处:

  学生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列式总是出错,被除数和除数容易颠倒。

  改进措施:

  1.加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列式训练。

  2.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分数意义的两种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分数不仅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表示实际数量。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单纯的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是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题2,3÷4=()(块)的探究上。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

  生1: 我们先把1块饼看作单位“1”,*均分成4份,每人先拿其中的一份,有3个圆,那就是每人有3个1/4块是3/4块。

  生2: 把3块饼重叠的放在一起,然后再*均分成4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里面也有3个1/4是3/4块。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4,3块饼的1/4,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在整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在学*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的意义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的。分数与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能为0)的商揭示分数的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学*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作准备。

  成功之处:

  夯实分数的意义的第二种情况。在教学例1时,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实际上把1个蛋糕*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得几个,就是应用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列算式,只不过结果是依据分数的意义得出来的。而在例2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是应用*均分的除法意义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种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个饼*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1/4块,再把第2、3个饼同样均分,最后每人分得3个1/4块,把它们拼在一起,得到1个饼的3/4;第二种是把3个饼摞在一起,*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1个饼的3/4;第三种是把每个饼*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个1/4份,即3/4块。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明确列式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时依据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不足之处:

  学生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列式总是出错,被除数和除数容易颠倒。

  改进措施:

  1.加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列式训练。

  2.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分数意义的两种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分数不仅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表示实际数量。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菁选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0.9÷3=0.3(米)(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

  法2:÷3=(×)÷(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法3:÷3=×=(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米)(把分子*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

  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

  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3(只),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

  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

  第三环节,做一些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

  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彻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本来人体的机体构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教学一开始我把人体的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有关人体构造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学生通过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的异同,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身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

  三、方法多样化,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找出多种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懂得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9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解题方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原有的认知水*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5种解题方法,其中有3种是我们*时不常用的,第5种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原本素不相识的师生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就产生了情感上的交融。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虽然后面还有两个练*没有来得及做,但我认为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题收获更大,这种收获不单单体现在知识上,更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3、师生交流“情感化”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教师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4、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

  (1)形式能否再开放一些

  (2)优生“吃好”了,能否让差生也“吃饱”

  虽说现在的教材已经把意义淡化了,但我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由于有了整数的基础和前面对于意义的`理解,学生掌握得也较顺利。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于是学生们有的模仿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分母不变,把分子除以整数;有的根据题意及直观操作,得出除以2也就是*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因而除以2就是乘上2的倒数。对于学生的想法,我都充分予以肯定,并通过练*让学生比较,选出他们认为适用范围更广的方式。由于学生理解透彻了,所以后面分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上,学生轻而易己地就掌握了计算方法。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8÷9=

  4÷7=

  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单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比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第二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

  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0.88……和8÷9=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

  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

  以例题中的1÷3=1/3引导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让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分子/分母。这时候,我让学生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薛龙凤上黑板认真地写下:a÷b=a/b,我见这个学生写得很认真,马上表扬了她,并要求学生为她鼓掌。正当大家都为薛龙凤高兴的时候,我在她写的算式后面打了个小小的“×”。学生立刻表示不解,刚刚老师夸了了她,现在怎么又给她判“×”。还是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发问到:“为什么b不能等于0?”班上顿时安静下来,谁也说不上来原因。这个难点马上就要突破了,我心里有点小小的激动。我继续利用例题中的.把1块蛋糕*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3为例问道:“谁来说说这个分数中的‘3’表示什么?”有学生举手回答:“把蛋糕看做单位‘1’,‘3’表示把蛋糕*均分成的份数。”“如果把‘3’换成‘0’呢?”学生终于明白: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的份数,*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就这个“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要强调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而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

  我觉得这个环节我处理的比较好,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自然不能被*均分成“0”份。

  成功之处有,不足之处也有。课后反思之,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没有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分数应用题是六年级下期的内容,它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呢?

  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例如:我们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现在知道“全班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样求?学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决。反过来,知道“女生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全班人数呢?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引导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在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后,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又鼓励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一张饼*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张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组想办法把3张圆形纸片*均分给4个小朋友。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样几道练*题。1÷3= 8÷9= 2÷6=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练*本上,比比看谁先算完。结果有的学生一两秒钟就举起了手,而有的学生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了计算结果。汇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1÷3=0.333……与1÷3=1/3 8÷9= 0.88……与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计算太麻烦,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时告诉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 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3、借机引申,为后续学*做好铺垫

  第一次向学生介绍分率与数量的区别。如①“把一张饼*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每份分得多少张饼?”② "把2米长的绳子*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每段长多少米 "③"把4千克盐*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盐的总数的几分之几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明白这三道题第一问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没有单位,都是把总数看做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一,都是用单位“1”除以*均分的份数得到,如前三道题的分率分别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问都是求每份数量是多少,每份数量是有单位的,都是用总数量除以*均分的份数得到,得数一定带单位名称。前三道题第二问的算法分别是1÷4=1/4(张) 2÷7=2/7 (米)4÷5=4/5(千克)

  此处学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数量之后,为后面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4、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当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多数学生写下:a÷b=a/b,老师拿一名稍差学生的板书出来,故意表扬这位同学。正表扬却突然转身给这名学生作业后面一个大叉号。正当同学们都诧异的时候?问为什么错了?这时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为什么b不能等于0?”。我继续用课堂中的例题把1张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为例,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中的‘4’表示什么?”“如果把‘4’换成‘0’呢?”学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的份数,*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这里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来。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对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次,就得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方法(二):把三个圆叠起,*均分成4份,得到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4用分数四分之三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三):除以4得07,07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块饼*均分给个人,把4块饼*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的重要的多!

  分数除法是学生在学会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这是学*分数除法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由于教材的学*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我试图在教学初始把直接展示静态例题改变成小故事展现出来,形成一个有趣的课堂学*气氛。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变化到分数,得到的运算法则由特殊到一般的`快乐又严谨的数学学*过程。

  在教学备课时我先复*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然后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展示例题,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等多种方法证明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但备课后我突然产生这个疑问“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引起了我的反思。教案的设计中没有算理的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相对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样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参考一下其他教材,发现其他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更注重算理的教学但又忽视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我在修改备课后,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教学中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算理教学。这是我发现大部分同学们能够听懂,然后恍然大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效果不错。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进行了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进行了算理的教学。将新旧知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较好。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否则,会使学生陷入只背结论,不明道理的误区,这样的结果或造成学生出错率高,为了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动手操作,增加直观性。

  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的纸,把它*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很快说出了,“1除以2等于二分之一”的正确答案;

  2、问:这半张纸,也就是整张纸的二分之一,那么这张纸里有几个这样的二分之一呢?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1除以1/2等于2”的.结论。我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3、再问:如果把整张纸每1/3一份,又可以分成多少份呢?每四分之一、每五分之一呢?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得出了“1除以1/3等于3,1除以1/4等于4的正确结论”,到了1除以1/5时,根本不用动手折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总结了“1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几”规律。看着学生们兴奋的表情,我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观察以上的算式河的书,你发现了什么?

  二、观察讨论,形成规律

  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终于发现了“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我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也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的学*,学生们大部分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有个别学生在计算时有除号不变的现象。所以,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全部掌握计算方法。在解答方程时也不会出错,提高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第一环节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按面积*均分成三块不同的区域,每块区域占地多少公顷?题目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9/10÷3,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相出了好几种方法。如9/10÷3=0.9÷3=0.3(公顷)9/10÷3=(9/10×1/3)÷(3×1/3)=3/10(公顷)9/10÷3=9/10×1/3=3/10(公顷)(因为把一块地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三块,其中的一块就占了这块的1/3,所以直接乘以1/3)等一些方法,通过比较最终得出9/10÷3=9/10×1/3=3/10(公顷)这种方法简便。接着我把9/10该为10/11,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还是用这种方法简便,10/11÷3=10/11×1/3=10/33(公顷),最后,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9/10÷3=9/10×1/3=3/10(公顷)与10/11÷3=10/11×1/3=10/33(公顷)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该为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每块区域占地为3/10公顷,*均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9/10÷3/10=9/10×10/3=3(块),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在把9/10换成10/11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9/10公顷换成1公顷,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它的倒数。那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本课教学主要是学*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有了分数乘法的学*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方式,本课的逻辑起点是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因此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再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架好了阶梯。

  二.在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后,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我们还应关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态度,获取一种学*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反思整堂课,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没有给出正确的引导。我的问题没有给学生很好的提示,我也没有及时去引导他们,导致课堂的重点知识不是由学生探讨出来,而是由我灌输给他们的,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课件做的不到位。在分析“分数除以整数”时,要引导他们得出“除以一个非零整数等于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时,课件没有体现渐变的过程,因此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算式的原理。

  3、不要牵着学生思维走,要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心中所想的,所以在他们基本上理解清楚的时候,不要硬是纠结于某个字眼或者某句话,硬是把学生的语言带牵入到自己的思维中。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思维,一步步的提问,让他们理解问题就行了,这点是我们作为老师要特别注意的。

  最后的总结部分应该是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既让他们自己分析了这堂课的收获,也通过练*来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今天的课让我成长了不少,认识到了自己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可贵的地方,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吃透书本,才能够让自己迅速的成长起来。

  分数除法应用即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在学*了分数乘除法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例题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具体内容为

  例1: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去年我也教学过这部分内容,当教师把这一部分知识全部呈现给学生时,学生要解题,要选择需要的信息,感觉很费劲。今年我改变的呈现的方式,分两部分来教学这些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一环节,教师说明人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知道后,只出示“儿童的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一条信息,让学生观察,说明题目中包含了哪两个量,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体重×4/5=水分的重量

  教师口头出示:一个儿童的体重为45千克,让学生计算出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学生很容易就口答出了答案。之后我板书: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尝试解决。结果有5名学生选择用除法直接计算,其他学生选择用方程解决。

  在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知识与以前学*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找出这类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当单位1是未知时,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用方程解决。

  第二部分:

  在学生计算出小明的体重后,我再出示另一个条件“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还蛮顺利的,可是在此题计算中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学生找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用除法解决都很费力。列算式为25×7/15者有6个同学,列方程为25X=7/15的有2人。我很是失望,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这些知识了,最终我以“下节课再说”来结束了这几课。

  下课后我在反思,也和*行班的教师谈论,她们也感觉有些困难,“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教材呈现的是顺向思考,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可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出来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个别同学很有困难,好像去年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没有这么困难,我又在思索以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今天我又在另一个班教学这部分知识,基本思路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过经过昨天的思考,我添加了一个课前预*环节:总结我们学*过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类型: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才出示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结果也还是不能令我满意。我还得继续反思我的这节课。

  蒲场镇儒溪小学:江娓 《分数与除法》这一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法”。

  开课前,,我利用用学生都了解的《西游记》作为切入点,以八戒找食物为主线提出三个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帮助八戒解决怎样把8个桃、4个梨、1个西瓜*均分给4个人的数学问题,每人分到多少个这样的一个简单问题。探索一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使学生比较容易建立分数意义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为下面的探究铺路搭桥。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解决例题2(类比题)“把3个饼*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先让学生试着猜一猜,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然后利用手里的学具分分看,课前,我给每组都准备了3个同样大小的圆形卡片。课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剪一剪、分一分,探究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与

  展示的空间与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得出结论:“无论用那种方法,我们都能得到把3张饼*均分给4人,每人得到的就是3/4张饼。”探究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

  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小组合作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与人交流,动手操作。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目标,数学课堂有着千变万化的因素,要上好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却非易事。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了,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好像还很朦胧。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学生的学*兴趣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等,总之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和心理认知特点。

相关词条